CN107265166B - 记录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5166B
CN107265166B CN201710119316.6A CN201710119316A CN107265166B CN 107265166 B CN107265166 B CN 107265166B CN 201710119316 A CN201710119316 A CN 201710119316A CN 107265166 B CN107265166 B CN 1072651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ath
casing
recording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93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5166A (zh
Inventor
濑川裕一
足立裕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65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5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5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5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记录系统。记录系统(1000)具有:第一连结部(700),其规定壳体(500)相对于壳体(400)的位置,将壳体(400)与壳体(500)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800),其规定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并且将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施加给壳体(500),将壳体(500)与壳体(600)连结。

Description

记录系统
于2016年4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74978号和2016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55063号的全部公开内容被以引证的方式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记录系统,该记录系统具有:记录装置,其具有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水的记录部,通过使墨水附着于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上而记录字符或照片等图像;以及后处理装置,其对由记录装置进行记录后的纸张进行装订、穿孔、分类等后处理。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装订、穿孔、分类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被安装于记录装置的主体侧面。在记录装置的主体内进行了记录并被从主体侧排出的纸张被向后处理装置侧传递。
在这样的记录系统中具有以下结构:利用设置于记录装置的壳体内的排出辊对而排出纸张,并传递给设置于后处理装置的运送辊对。排出辊对和运送辊对各自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于能够传递纸张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8283号公报
然而,当后处理装置被安装于记录装置的主体侧面时,后处理装置的载荷施加给记录装置的壳体,由此记录装置的壳体有时会产生变形。由于排出辊对被支承于记录装置的壳体内,因此当记录装置的壳体产生变形时,有时排出辊对的位置发生偏移或者排出辊对和运送辊对各自的旋转轴没有被平行地配置。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在被从排出辊对排出的纸张被向运送辊对传递时,产生了纸张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的所谓的纸张的斜行,纸张在斜行的状态下被向下游侧运送。
并且,由于喷射墨水的记录部也被支承于记录装置的壳体内,因此当记录装置的壳体产生变形时,有时被运送的纸张与记录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被喷射到纸张上的墨水的位置精度降低,被记录在纸张上的图像品质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高被喷射到纸张上的墨水的位置精度,提高被记录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品质。
本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壳体,其将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保持于内部,对排出辊对进行支承,该排出辊对排出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所述记录介质;第二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第三壳体,其将进行规定的第一后处理的第一后处理部保持于内部,对运送辊对进行支承,该运送辊对接受被所述排出辊对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并向所述第一后处理部侧运送;第一连结部,其规定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其规定所述第三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并且将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施加给所述第二壳体,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结。
根据本应用例,所述记录系统具有第二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规定所述第三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并且将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施加给所述第二壳体,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结。由此,由于从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不施加给第一壳体,因此第一壳体不产生变形。因此,被第一壳体支承的排出辊对的位置不会偏移,排出辊对和运送辊对各自的旋转轴被平行地配置。因此,抑制了在从排出辊对排出的记录介质被运送辊对夹持着传递时记录介质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并且,由于第一壳体不产生变形,被运送的记录介质与记录部的相对位置被适当地保持。由此,能够确保喷射到记录介质上的液体的位置精度,抑制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品质的劣化。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系统具有第四壳体,该第四壳体接受从所述第一后处理部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将针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规定的第二后处理的第二后处理部保持于内部。
根据本应用例,在通过第一后处理部后的记录介质以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的角度较小的状态被向第二后处理部运送。由此,在第二后处理部中进行适当的处理。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突出部和孔部,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一方并向另一方侧突出,该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另一方并向一方侧开口,通过使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孔部嵌合,来规定所述第三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在突出部与孔部嵌合后的状态下,与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排列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位置被规定,并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距离在所述排列的方向上是能够变动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三壳体安装于第二壳体或从第二壳体卸下。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的与所述第二壳体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载荷承受部,该载荷承受部与设置面接触,承受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不与所述设置面抵接。
根据本应用例,利用载荷承受部和第二连结部承受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由此,第三壳体的第二壳体侧的位置被利用第二连结部进行连结的位置规定。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卡合部和被卡合部,该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且能够转动,该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且能够与所述卡合部卡合,当使所述卡合部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卡合部成为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当使所述卡合部向转动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卡合部成为不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使第二连结部为连结状态的作业和解除第二连结部的连结状态时的作业性良好。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靠下方且与所述第三壳体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一抵接部件,所述第三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抵接部件,通过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件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件抵接,来规定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所排列的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第一抵接部件与第二抵接部件配置于彼此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第一抵接部件与第二抵接部件抵接,能够利用第二连结部而在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被连结的状态下规定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排列的方向上的位置。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是导电性部件,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三壳体侧伸出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导通的导通部件。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在向第三壳体侧伸出的伸出部上配置有导通部件,因此能够将导通部件插入到第三壳体的下方,能够使导通部件与第三壳体接触,从而能够与第三壳体的内部导通。
[应用例8]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记录系统中,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件具有弹性并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导通。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导通部件具有弹性,因此通过将导通部件插入到第三壳体的下方并利用导通部件的朝向第三壳体侧的弹性,能够使导通部件与第三壳体稳定地接触。因此,能够与第三壳体的内部可靠地导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记录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打印机的概略构造图。
图3是示出引导机构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引导机构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引导机构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概略构造图。
图7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与打印机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9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与打印机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10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与打印机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11是打印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框架构造体和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放大了构成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部件所安装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利用第二连结部将壳体连结起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打印机的壳体的安装有第一抵接部件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第一后处理装置的安装有第二抵接部件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利用抵接部使打印机的壳体与第一后处理装置的壳体抵接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记录系统的壳体的配置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的壳体的配置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的壳体的配置的图。
标号说明
100、100a、100b:打印机;110、110a、110b:记录部;136:排出辊对;200:第一后处理装置;204:运送辊对;220:中间运送部;250:脚轮;300:第二后处理装置;310:第二后处理部;400,400a、400b、500、500a、500b、600、900:壳体;700、700a、700b:第一连结部;800、800a、800b:第二连结部;801:圆柱状部件;804:板状部件;805:螺钉;810:钩;820、821:孔部;1000、1000a、1000b:记录系统;D1、D2:转动方向;P: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记录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1000的外观的主视图。记录系统1000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00,其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上记录图像;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其对由打印机100记录图像后的纸张P进行规定的第一后处理;以及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其对由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进行第一后处理后的纸张P进行规定的第二后处理。
在记录系统1000中,从图1的左右方向X上的右侧向左侧依次排列配置有打印机100、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即,以左右方向X为排列方向,打印机100和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彼此相邻,并且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和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彼此相邻,在打印机100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之间配置有第一后处理装置200。
打印机100是通过使作为液体的墨水附着于纸张P而在该纸张P上记录字符或照片等图像的喷墨式打印机。装置主体101被外装罩105、设置于正面的前板罩104、设置于图左侧的侧面的抽屉罩106覆盖。装置主体101的图右侧的侧面、背面也被未图示的外装罩覆盖,装置主体101的外观形状是大致长方体。
在铅直方向Z上,在装置主体101的上部具有用于进行打印机100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02。下文中,上部、下部、上方、下方、上侧、下侧的记载是指铅直方向Z上的部位或方向。
在打印机100中,在打印机100的铅直方向Z上的从中央部到下部的范围内设置有纸张盒103。纸张盒103在铅直方向Z上排列配置有四个,在各个纸张盒103中以层叠状态收容供打印机100进行记录的纸张P。
在纸张盒103的左右方向X上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用户能够把持的把持部103a。纸张盒103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Y上相对于装置主体101进行插拔,其中,前后方向Y与左右方向X和铅直方向Z的双方交叉。被收容于各个纸张盒103内的纸张P各自可以是不同的类型,也可以是相同的类型。
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对由打印机100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进行第一后处理。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后处理中进行纸张P的干燥处理。第一后处理装置200通过在规定的期间以上对纸张P进行运送而使纸张P干燥。因此,通过获得纸张P的运送时间,能够抑制纸张P因记录部110(参照图2)的记录而产生的卷曲的程度。
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具有:箱状的主体部201a,其上方的一部分开放;第一板状部件201c,其开闭自如地设置于主体部201a的向上开口部;以及上表面部201b,其包含第二板状部件201d。
主体部201a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导入部202,由打印机100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被导入到该导入部202;以及导出部203,其位于比导入部202靠左右方向X上的图左侧的位置,将纸张P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导出。
导出部203在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相邻的部分还具有延长部203a,该延长部203a比上表面部201b向上方突出。延长部203a具有凹部203b,凹部203b在延长部203a的靠打印机100侧的面上、并且是在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侧的部分处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侧凹陷。上表面部201b的一部分配置于凹部203b的内部。作为上表面部201b的第二后处理装置300侧的端部的第二板状部件201d位于凹部203b的下端部。
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对由打印机100进行了记录并且由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进行运送后的纸张P进行第二后处理。作为第二后处理,例如具有裁剪和折纸、冲孔和装订、分类等。而且,进行第二后处理后的纸张P被载置于排纸部302,该排纸部302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的左侧面向左延伸。
接下来,对打印机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打印机100的概略构造图。在装置主体101的内部设置有:记录部110,其从铅直方向Z的上侧对纸张P进行记录;以及运送部130,其沿着运送路径120运送纸张P。运送路径120形成为,在设沿着前后方向Y的方向为纸张P的宽度方向时,以与该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运送方向来运送纸张P。
记录部110在下部具有行头型的记录头111,该记录头111能够在纸张P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同时排出墨水。记录部110通过使从记录头111排出的墨水附着于纸张P的与记录头111对置的记录面(供印刷图像的面)上,而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
运送部130具有:多个运送辊对131,它们沿着运送路径120配置;以及带运送部132,其设置于记录部110的正下方。从记录头111对由带运送部132运送的纸张P排出墨水而进行记录。
带运送部132具有:驱动辊133,其配置于比记录头111靠运送方向上游侧(左右方向X上的图右侧)的位置;从动辊134,其配置于比记录头111靠运送方向下游侧(左右方向X上的图左侧)的位置;以及环状的带135,其挂绕在上述各辊133、134上,呈环状。带135通过驱动辊133进行驱动旋转而环绕,利用该环绕的带135将纸张P向下游侧运送。即,带135的外周面作为支承进行记录的纸张P的支承面发挥功能。
运送路径120具有:供给路径140,其朝向记录部110运送纸张P;排出路径150,其运送由记录部110进行记录且记录结束了的纸张P;以及分支路径160,其从排出路径150分支开。
供给路径140具有第一供给路径141、第二供给路径142以及第三供给路径143。在第一供给路径141上,被从插入口141b插入的纸张P被向记录部110运送,其中,通过打开设置于装置主体101的右侧面的罩141a而使插入口141b露出。在第一供给路径14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辊对144,利用第一驱动辊对144的旋转驱动将从插入口141b插入的纸张P朝向记录部110呈直线地运送。
在第二供给路径142上,分别收容于纸张盒103的纸张P被向记录部110运送,其中,纸张盒103在铅直方向Z上设置于装置主体101的下部。在第二供给路径142上的各纸张盒103附近设置有拾取辊142a和分离辊对145。被以层叠状态收容于纸张盒103内的纸张P中的最上位的纸张P被拾取辊142a送出,在被分离辊对145分离成单张后,该纸张P一边铅直方向Z上的姿势被翻转一边通过设置于第二供给路径142上的第二驱动辊对146的旋转驱动被朝向记录部110运送。
在第三供给路径143上,在对纸张P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由记录部110对单面进行记录结束后的纸张P被再次朝向记录部110运送,其中,双面印刷是指在纸张P的双面上记录图像。即,在比记录部110靠运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从排出路径150分支出的分支路径160。在进行双面印刷时,通过设置于排出路径150的中途的分支机构147的动作,使得纸张P被向分支路径160运送。并且,在分支路径160上,能够进行正转和反转两种旋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设置于比分支机构147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双面印刷时,一面被印刷后的纸张P被分支机构147暂时向该分支路径160引导,被正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在分支路径160内向下游侧运送。此后,被运送到了分支路径160的纸张P再被反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在分支路径160内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反向运送。
从分支路径160被反向运送的纸张P被向第三供给路径143运送,被多个运送辊对131朝向记录部110运送。第三供给路径143绕过记录部110,在比记录部110靠上游侧的位置与第一供给路径141和第二供给路径142汇合。因此,通过被在第三供给路径143上运送,纸张P的没有被印刷的另一面被翻转从而与记录部110对置,并通过第三驱动辊对148的旋转驱动被朝向记录部110运送。即,第三供给路径143作为翻转运送路径发挥功能,在该翻转运送路径上一边使铅直方向Z上的纸张P的姿势翻转一边进行运送。
在各供给路径141、142、143中的第二供给路径142和第三供给路径143上,一边在铅直方向Z上使纸张P的姿势弯曲一边朝向记录部110运送纸张P。另一方面,与第二供给路径142和第三供给路径143相比,在第一供给路径141上将纸张P朝向记录部110运送而不使纸张P的姿势较大地弯曲。
在各供给路径141、142、143上被运送的纸张P在被运送至对齐辊对149处后,其前端与停止了旋转的对齐辊对149抵靠,其中,对齐辊对149配设于比记录部110靠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而且,纸张P借助这样的与对齐辊对149抵靠的状态而被校正了相对于运送方向的倾斜(消除偏斜)。而且,被矫正倾斜后的纸张P通过之后的对齐辊对149的旋转驱动,成为对齐状态并被向记录部110运送。
由记录部110在单面或者双面上进行了记录且记录结束了的纸张P被运送辊对131沿着构成运送路径120的下游部的排出路径150运送。排出路径150在比分支路径160的分支的位置靠下游的位置分支成第一排出路径151、第二排出路径152以及第三排出路径153。即,记录结束后的纸张P被在构成排出路径150的上游部的公共排出路径154上运送后,被设置于公共排出路径154的下游端的引导机构180向构成排出路径150的下游部的第一~第三排出路径151、152、153中的任意路径引导。
第一排出路径151朝向装置主体101的上方并且以沿着分支路径160的方式弯曲地延伸设置。被在第一排出路径151上运送的纸张P被从排出口155排出,其中,排出口155向装置主体101的一部分开口以使得第一排出路径151终止。而且,被从排出口155排出的纸张P向铅直方向Z下侧下落,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被以层叠的状态排出到载置台156上。另外,纸张P被配置于排出路径150的多个部位的运送辊对131以单面印刷时的记录面在铅直方向Z上朝向下的姿势从排出口155排出到载置台156上。
载置台156具有随着朝向左右方向X上的右方向而向铅直方向Z上侧上升、即前端向上的倾斜的形状,纸张P被以层叠状态载置在该载置台156上。此时,被载置于载置台156上的各纸张P沿着载置台156的倾斜向左方向移送,从而被载置于接近纵侧壁157的位置,其中,该纵侧壁157设置于装置主体101的排出口155的下侧。
并且,第一排出路径151具有弯曲翻转路径151a,该弯曲翻转路径151a在由记录部110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被运送至排出口155的期间将该纸张P的正反翻转。即,弯曲翻转路径151a使纸张P以由记录部110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的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式弯曲,并且使纸张P从该纸张P的记录面在铅直方向Z上朝向铅直方向Z上侧的状态翻转成朝向铅直方向Z下侧的状态。因此,纸张P通过该弯曲翻转路径151a而成为单面印刷时的记录面与载置台156对置的状态,并被从排出口155排出。
第二排出路径152向比第一排出路径151靠下侧的位置分支,从记录部110朝向第一后处理装置200侧直线延伸。因此,被在第二排出路径152上运送的纸张P不像第一排出路径151那样被以弯曲的姿势运送,而是在其姿势与通过记录部110时同样地被保持为恒定的状态下被直线运送,并从排出口108朝向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上表面部201b排出。即,第二排出路径152作为不将铅直方向上的纸张P的姿势翻转地朝向上表面部201b运送纸张P的非翻转排出路径发挥功能。依次通过了第二排出路径152的多张纸张P被从排出口108排出并下落,由此层叠于上表面部201b上。
第三排出路径153向比第二排出路径152靠下侧的位置分支,以朝向装置主体101的下方的方式向斜下侧延伸,下游端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所具有的导入路径211的上游端在装置主体101内连接。
在第三排出路径153上设置有排出辊对136,被在第三排出路径153上运送的纸张P被排出辊对136向导入路径211侧运送。
图1的前板罩104被设置成能够以与最上层的纸张盒103相邻的长边为基端进行转动。通过打开前板罩104,图2的运送路径120的一部分露出。由此,能够在运送路径120产生了纸张P的运送不良时去除纸张P。
图2的抽屉罩106具有用于供用户搭手的搭手部107,并被设置成能够被从装置主体101拉出。当抽屉罩106被从装置主体101向图左侧拉出时,抽屉单元170与其联动地被从装置主体101拉出。
当在抽屉单元170被从装置主体101拉出了的状态下使安装于抽屉单元170的第一路径形成部171和第二路径形成部172以轴173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构成第一排出路径151的弯曲翻转路径151a的内侧的引导面离开外侧的引导面,并且分支路径160的外侧的引导面和内侧的引导面分开。
由此,弯曲翻转路径151a和分支路径160的外侧的引导面和内侧的引导面分别分开,由此路径内被开放,成为能够取出在路径内发生了卡纸的纸张P的状态。
图3、图4、图5是示出引导机构180的状态的放大图。如图3~图5所示,引导机构180具有第一引导部181和第二引导部182。各引导部181、182设置于从公共排出路径154的下游端向各第一~第三排出路径151、152、153分支的分支位置190,在来自记录部110的纸张P的运送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以第一引导部181位于作为上游侧的右侧且第二引导部182位于作为下游侧的左侧的方式错开配置。并且,在铅直方向Z上也是以第一引导部181位于下侧且第二引导部182位于上侧的方式错开配置。
各引导部181、182在基端部183、184分别具有轴185、186,并被设置成能够以各自的轴185、186为中心转动,其中,基端部183、184是各引导部181、182的运送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下游侧即左侧的部分。各引导部181、182通过以各自具有的轴185、186为中心转动,而使得与基端部183、184相反一侧的前端部187、188的位置沿铅直方向Z上下移位,其中,前端部187、188是各引导部181、182的运送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上游侧即右侧的部分。
各引导部181、182分别能够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上位置或者下位置,通过与被在公共排出路径154上运送的纸张P接触而将纸张P向第一~第三排出路径151、152、153中的任意排出路径引导。而且,各引导部181、182例如通过在从基端部183、184到前端部187、188的范围内形成为齿状而构成为彼此不发生干涉,从而使得不阻碍彼此的转动动作。各引导部181、182的该转动动作是由打印机100所具有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的。
图3示出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和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双方位于下位置时的状态。此时,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位于堵塞第三排出路径153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位于堵塞第二排出路径152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因此,在图3的状态下,引导机构180将在公共排出路径154上运送的纸张P向第一排出路径151引导。
图4示出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位于下位置且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位于上位置时的状态。此时,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位于堵塞第三排出路径153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位于堵塞第一排出路径151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因此,在图4的状态下,引导机构180将在公共排出路径154上运送的纸张P向第二排出路径152引导。
图5示出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和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双方位于上位置时的状态。此时,第一引导部181的前端部187位于堵塞第一排出路径151的上游端和第二排出路径152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第二引导部182的前端部188位于堵塞第一排出路径151的上游端那样的位置。因此,在图5的状态下,引导机构180将在公共排出路径154上运送的纸张P向第三排出路径153引导。
接下来,对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进行说明。
图6是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概略构造图。在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内设置有将纸张P沿着中间运送路径210运送的中间运送部220。中间运送路径210形成为以与沿着前后方向Y的方向即介质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运送方向,一边使纸张P弯曲一边进行运送。
中间运送部220具有沿着中间运送路径210设置的多个中间运送辊对221。中间运送辊对221以从正反两侧夹着纸张P进行支承的状态进行旋转驱动,从而纸张P被沿着中间运送路径210运送。为抑制被喷射到纸张P上的墨水的附着,优选中间运送辊对221在外周上形成有凹凸。
在导入部20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上方位置即中间运送路径210的上游端设置有导入路径211,该导入路径211与打印机100的第三排出路径153的下游端连接并向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内导入纸张P。导入路径211贯穿打印机100的装置主体101的图左侧的侧壁和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图右侧的侧壁,并以从装置主体101朝向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内部的方式向与铅直方向Z交叉的斜下方笔直延伸。
在导入路径211上设置有:引导板206,其对被从第三排出路径153排出的纸张P进行引导;以及运送辊对204、205,它们向下游侧运送纸张P。运送辊对204在运送方向上设置于比运送辊对205靠上游侧的位置。
通过排出辊对136后的纸张P的前端部在运送辊对204的夹持位置被夹持并向下游侧移动。即,被排出辊对136排出的纸张P被传递给运送辊对204并被向下游侧运送。
中间运送路径210具有导入路径211、第一分支路径212、第二分支路径213、第一转向路径214、第二转向路径215、第一汇合路径216、第二汇合路径217以及导出路径218。
中间运送路径210从作为导入路径211的下游端的分支点A处分支成第一分支路径212和第二分支路径213。在导入路径211上设置有对导入路径211上被运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的传感器222。
引导挡板223设置于分支点A处,根据在传感器222检测到纸张P时发送的信号进行驱动,在将导入路径211上被运送的纸张P向第一分支路径212引导的位置和将该纸张P向第二分支路径213引导的位置之间切换位置。通过引导挡板223的动作,将接连在导入路径211上被运送的纸张P交替地向第一分支路径212、第二分支路径213引导。
在第一分支路径212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一转向路径214的上游端。第一转向路径214从其中途朝向图左侧稍微弯曲后,向下延伸。在第一转向路径214上,在比弯曲部位靠下游的下游处设置有引导件214a,该引导件214a从铅直方向Z下侧支承被运送的纸张P。
在第一转向路径214上,在比弯曲部位靠上游的上游部处设置有一个传感器224和两对第一翻转辊对225,该传感器224检测在第一转向路径214上被运送的纸张P,该第一翻转辊对225能够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上旋转。两对第一翻转辊对225根据在传感器224检测到纸张P时发送的信号,进行正转驱动或者反转驱动。由此,第一转向路径214上被运送的纸张P利用第一翻转辊对225而在纸张P的被运送的方向被反转后进行运送(转向)。
在第一分支路径212的下游端设置有第一限制挡板226,该第一限制挡板226允许纸张P从第一分支路径212朝向第一转向路径214的移动,另一方面,限制纸张P从第一转向路径214朝向第一分支路径212的移动。第一限制挡板226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以堵塞第一分支路径212的下游端的方式施力。
在第二分支路径213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转向路径215的上游端。第二转向路径215被设置成在铅直方向Z上向下延伸。在第二转向路径215上,包含弯曲部位在内的上游部的下游端朝向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图右侧的侧面开放。
在与该下游端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引导部215b,该引导部215b在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图右侧的侧面到底面215a的范围内弯曲延伸。当纸张P被在第二转向路径215上运送时,纸张P的前端从第二转向路径215的开放的下游端突出,突出的纸张P的前端被引导部215b引导,被引导成向底面215a并且向第一转向路径214的下游端的下方下降。
第二转向路径215构成为包含引导部215b和底面215a。与第一转向路径214的情况同样地,运送方向上的第二转向路径215的路径长度构成为打印机100能够进行记录的纸张P的运送方向上的介质长度以上。
在第二转向路径215的上游部,在比弯曲部位靠上游的位置设置有一个传感器227和两对第二翻转辊对228,该传感器227检测被在第二转向路径215上运送的纸张P,该第二翻转辊对228能够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上旋转。
两对第二翻转辊对228根据从传感器227发送的信号,进行正转驱动或者反转驱动。由此,第二转向路径215上被运送的纸张P利用第二翻转辊对228而在纸张P的被运送的方向被反转后进行运送(转向)。
在第二分支路径213的下游端设置有第二限制挡板229,该第二限制挡板229允许纸张P从第二分支路径213朝向第二转向路径215的移动,另一方面,限制纸张P从第二转向路径215朝向第二分支路径213的移动。第二限制挡板229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以堵塞第二分支路径213的下游端的方式施力。
第一汇合路径216从第一连接点B一边向图右侧弯曲一边向下延伸,其中,第一分支路径212的下游端和第一转向路径214的上游端在第一连接点B处连接。第二汇合路径217从第二连接点C一边向图左侧弯曲一边延伸,其中,第二分支路径213的下游端和第二转向路径215的上游端在第二连接点C处连接。
第一汇合路径216和第二汇合路径217在位于第一转向路径214与第二转向路径215之间的汇合点D处汇合。
在纸张P被从第一分支路径212向第一转向路径214运送时,第一限制挡板226通过与纸张P的前端接触而移位使得第一分支路径212的下游端打开。另一方面,在纸张P被从第一转向路径214翻转运送(转向)时,利用第一限制挡板226限制了纸张P被向第一分支路径212运送这一情况,纸张P被向第一汇合路径216引导。
在纸张P被从第二分支路径213向第二转向路径215运送时,第二限制挡板229通过与纸张P的前端接触而移位使得第二分支路径213的下游端打开。另一方面,在纸张P被从第二转向路径215翻转运送(转向)时,利用第二限制挡板229限制了纸张P被向第二分支路径213运送这一情况,纸张P被向第二汇合路径217引导。
在第一汇合路径216的下游端与第二汇合路径217的下游端相连接的汇合点D处连接有导出路径218的上游端。导出路径218朝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以通过第一转向路径214与第二转向路径215之间的方式一边弯曲一边向下延伸,然后以包绕第一转向路径214的下游端的下侧的方式回绕,并向导出部203的上部延伸。
导出路径218的下游端贯穿第一后处理装置200中的图左侧的侧壁,朝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延伸。设置于导出路径218且与第一转向路径214对置的中间运送辊对221在第一转向路径214侧设置有罩221a。由此,抑制了第一转向路径214上被运送的纸张P与导出路径218的中间运送辊对221接触。
导出路径218包含连结路径219,该连结路径219配置于延长部203a的内部并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连结。连结路径219具有:第一部分219a,其在比凹部203b靠上方的位置向打印机100侧弯曲;以及第二部分219b,其在比第一部分219a靠下游并且靠上方的位置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侧弯曲。第二部分219b的下游端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内的运送路径(省略图示)连接。上表面部201b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部分219a的下方。
这样,在打印机100中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利用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而翻转了其姿势,并以单面印刷时的记录面朝向铅直方向Z下侧的状态被运送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并且,由于此时不希望在纸张P产生了卷曲的状态下被运送向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因此,在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内,中间运送路径210通过采用以弯曲并蛇行的方式延伸的路径形状来确保纸张P在运送方向上的路径长度。
这里,已知由于从记录头111排出的墨水附着于纸张P而产生的纸张P的卷曲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收敛。因此,第一后处理装置200通过确保中间运送路径210的路径长度,而将纸张P产生的卷曲的程度变到规定以下所需的时间确保为纸张P在中间运送路径210上被运送所需的时间。
尤其是,由于是利用行头型的记录头111在纸张P上进行高速打印并进行高速运送的装置,因此纸张P有可能没有充分干燥就被运送。即,纸张P在卷曲没有充分收敛的状态下被运送到第二后处理装置300,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进行后处理。然而,当为了确保干燥时间而降低中间运送路径210上的运送速度时,要增加纸张之间距离以使得在记录时被以高速运送的纸张P在中间运送路径210上不会与先行的纸张P碰撞,因此整体上的总处理能力下降。尤其是,有可能在先行的纸张进行后处理的过程中后续的纸张P与先行的纸张P碰撞。
因此,在第一后处理装置200中,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转向路径214和第二转向路径215这样的多个转向路径,能够抑制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内的大型化并且确保中间运送路径210的路径长度,设置干燥时间。并且,能够兼顾在纸张P的记录时也不需要将纸张之间距离扩大到不必要的程度的情况和不降低总处理能力的情况。并且,如上所述,通过将以弯曲、蛇行的方式延伸的路径形状用于中间运送路径210,也能够更进一步地获得干燥时间。
接下来,对连结打印机100和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在壳体600的底部201e的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参照图1)连结一侧的正面侧设置有脚轮250。在壳体600的底部201e的与第二后处理装置300连结一侧的背面侧设置有与脚轮250相同结构的未图示的脚轮。
在底部201e的与打印机100连结一侧的正面侧和背面侧设置有脚轮251。脚轮250、251是能够被轴向为铅直方向Z的轴部支承着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辊。
在壳体600的底部201e的与打印机100连结一侧的正面侧设置有第二抵接部件610。第二抵接部件610规定壳体500(参照图11)和壳体600并列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位置。
图8是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与打印机100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在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上部设置有具有上述的引导板206(参照图6)的导入路径211。在引导板206的下方设置有罩207。
图9是卸下了图8的罩207的状态下的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与打印机100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当卸下罩207时,上述的运送辊对204、205(参照图6)露出。
图10是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与打印机100连结一侧的侧面的放大图,示出卸下图7的侧面罩201f后的状态。壳体600由包含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框架231在内的多个框架构成。
在框架231的前后方向Y上的正面侧(图左侧)形成有孔部820。在框架231的前后方向Y上的背面侧(图右侧)利用螺钉823固定有板状部件822,该板状部件822形成有孔部821。
通过使形成于框架231上的三个凸部232分别与形成于板状部件822上的三个长孔824嵌合,板状部件822相对于框架231的铅直方向Z和前后方向Y上的位置被限制。
在框架231的上方设置有能够在转动方向D2上转动的一对钩810,该一对钩810被固定于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棒状部件811的两侧。钩810具有前端侧向转动方向D2突出的突出部810a和被切成圆弧状的凹部810b。
棒状部件811被固定于壳体600的前后方向Y上的背面侧的支承部815和正面侧的支承部(未图示)支承为转动自如。在棒状部件811的正面侧(图左侧)的端部固定有杆812,该杆812形成有把持部814。
在杆812上形成有呈圆弧状形成得较长的长孔813,在设置于框架230上的凸部233插入到长孔813中的状态下,杆812能够以棒状部件811为支点进行转动。
当用户把持着把持部814使杆812在转动方向D1上转动时,棒状部件811转动,钩810联动地在转动方向D2上转动。
图11是图1的打印机100的壳体400、500的立体图。图11示出壳体400被载置于壳体500的上方的状态。壳体400、500是多个金属制框架结合而构成的箱形状的构造体。
在壳体400、500的外侧安装有图1的外装罩105、前板罩104、抽屉罩106、操作部102等。
并且,在壳体500的下方,在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连结一侧的正面侧的金属制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抵接部件510。通过使第一抵接部件510与设置于上述的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上的第二抵接部件610抵接,来规定壳体500和壳体600所排列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位置。
在设置于图11的壳体400的开口部401安装有图1的四个纸张盒103中的最上层的纸张盒103。在设置于壳体500且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框架501安装有图1的余下的三个纸张盒103。
记录部110被框架构造体112保持,该框架构造体112是多个框架结合而构成的。框架构造体112被保持于壳体400的内侧。
被收容于壳体400内的记录部110、框架构造体112、运送部130等的载荷以及壳体400自身的载荷施加给壳体500。
图12是框架构造体112和壳体500的立体图,示出从图11中移走壳体400和记录部110后的状态。壳体400和壳体500独立地分别构成,并且能够分离。
图13是放大了图11中的构成第一连结部700和第二连结部800的部件所安装的部分(图11的虚线A所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框架402、403包含于构成壳体400的多个框架中。框架402和框架403借助螺钉404等而结合。框架502包含于构成壳体500的多个框架中。
一对螺钉702贯穿板状部件701并与构成壳体400的框架402螺合。一对螺钉703贯穿板状部件701并与构成壳体500的框架502螺合。
由板状部件701和螺钉702、703构成了第一连结部700。第一连结部700规定壳体500相对于壳体400的位置,将壳体400与壳体500连结起来。
板状部件804被贯穿板状部件701的四个螺钉805固定于壳体500。板状部件804不被固定于壳体400。在板状部件804上设置有从板状部件804向左右方向X突出的一对支承部802,在一对支承部802上固定有圆柱状部件801的两端部。圆柱状部件801的中心轴的方向是前后方向Y。
在圆柱状部件801的下方,具有圆柱形状且向左右方向X突出的突出部803被固定于板状部件804上。
在图11的前后方向Y上的图左侧(虚线B所包围的部分),也像上述那样分别同样地构成有下述部分:利用板状部件701将壳体400与壳体500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00、被固定于壳体500的板状部件804、被固定于板状部件804的支承部802和突出部803、被固定于支承部802的圆柱状部件801。
图14是从前后方向观察利用第二连结部800将壳体500与壳体600连结后的状态的剖视图。钩810处于如下的转动位置:圆柱状部件801的上侧一半进入到凹部810b内,突出部810a与圆柱状部件801的外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圆柱状部件801被钩810限制了左右方向X上的移动。即,壳体600被第二连结部800连结,成为左右方向X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当使图10的杆812向转动方向D1上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图14的钩810以棒状部件811为支点向转动方向D2上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钩810成为与圆柱状部件801不卡合的状态。
如图14所示,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分别嵌合。处于离开孔部820、821的状态下的突出部803在插入到孔部820、821中时,被形成为圆锥状的前端部803a引导。在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后的状态下,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被规定。
第二连结部800由设置于图10的壳体600的钩810、孔部820、821和设置于图13的壳体500的圆柱状部件801、突出部803构成。
通过图14的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规定了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并且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经由突出部803和孔部820、821施加给壳体500。
如图6所示,第一连结部700和第二连结部800设置于导入路径211的下方的位置。
在图14的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后的状态下,图6的脚轮250与设置面S接触,在脚轮251与设置面S之间形成有间隙G,脚轮251不与设置面S抵接。由此,在图14的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后的状态下,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被脚轮250和插入有突出部803的孔部820、821支承。
因此,包含中间运送部220和壳体600在内的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自重作为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施加给脚轮250并且经由插入于孔部820、821中的突出部803施加给壳体500。
并且,当从前后方向Y观察时,成为下述姿势状态:在突出部803所嵌合的孔部820、821的位置处止挡住想要以脚轮250为支点向壳体500侧倾倒的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因此,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被突出部803所嵌合的孔部820、821的位置规定。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7对壳体500与壳体600相抵接的抵接部1100进行说明。
图15是放大了图11的第一抵接部件510所安装的部分(图11的虚线D所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第一抵接部件510在比壳体500的第一连结部700和第二连结部800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对置的位置处经由安装部件520安装于壳体500的金属制框架。即,壳体500的金属制框架与安装部件520之间、以及安装部件520与第一抵接部件510之间被多个螺钉等固定。
第一抵接部件510具有:抵接部511,其具有与构成壳体400的框架402和构成壳体500的框架502平行的抵接面512;以及伸出部513,其从抵接部511向壳体600侧伸出,即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
在伸出部513上,利用接合螺钉等将导通部件514固定于伸出部513的抵接面512侧的面(上表面侧)或者通过焊接等将导通部件514接合于伸出部513的抵接面512侧的面(上表面侧)。
导通部件514被成形为,在伸出部513上向壳体600侧延伸,然后向抵接部511侧呈锐角折返,前端部以与伸出部513分开的状态与伸出部513的面大致平行。由于导通部件514向抵接部511侧呈锐角折返地成形,因此导通部件514具有与伸出部513的面交叉的方向即铅直方向Z上的弹性(弹性)。
壳体500的框架、第一抵接部件510、安装部件520以及导通部件514由导电性部件构成。因此,壳体500的框架、第一抵接部件510以及导通部件514电导通。
图16是放大了图7的第二抵接部件610所安装的部分(图7的虚线C所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第二抵接部件610在壳体600的下方并且在与安装于打印机100的壳体500的第一抵接部件510对置的位置处,经由安装部件620被安装于壳体600的底部201e。即,底部201e与安装部件620之间、以及安装部件620与第二抵接部件610之间被多个螺钉等固定。
第二抵接部件610具有从壳体600侧向打印机100侧延伸的抵接部611。在抵接部611上设置有与第一抵接部件510的抵接面512对置的抵接面612,在打印机100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被连结时,第一抵接部件510的抵接面512与第二抵接部件610的抵接面612抵接。
第二抵接部件610的前后方向Y上的两端分别成形为向壳体600侧的铅直方向Z(铅直方向Z上的上方)大致垂直地折返的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形状,与平板的形状相比,能够提高左右方向X上的强度,能够减小第二抵接部件610的由来自左右方向X的外力引起的变形。
并且,第二抵接部件610被箱状的罩621覆盖了与抵接部611相反一侧的一部分,其中,罩621的壳体600侧开口,并在供打印机100连结的一侧具有开口部。另外,罩621被多个螺钉等固定于安装部件620上。
壳体600的框架、底部201e、第二抵接部件610、安装部件620以及罩621由导电性部件构成。因此,壳体600的框架、第二抵接部件610以及罩621电导通。
图17是从前后方向Y观察壳体500和壳体600借助抵接部1100而抵接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抵接部1100由设置于打印机100的壳体500的第一抵接部件510和设置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的第二抵接部件610构成。
在利用第二连结部800将壳体500与壳体600连结的状态下,设置于壳体600的第二抵接部件610的抵接面612与设置于壳体500的第一抵接部件510的抵接面512抵接。通过使第一抵接部件510与第二抵接部件610抵接,来规定壳体500和壳体600所排列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位置。
并且,通过第一抵接部件510与第二抵接部件610抵接,设置于第一抵接部件510的伸出部513插入到壳体600的下方,配置于伸出部513的导通部件514被配置于覆盖第二抵接部件610的罩621的下方。这里,导通部件514的高度即铅直方向Z上的长度设置成比伸出部513与罩621的间隔即铅直方向Z上的长度长(高)。
因此,当导通部件514被插入到罩621的下方时,导通部件514被罩621向下方按压。但是,由于导通部件514具有铅直方向Z上的弹性,因此借助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导通部件514的前端部与罩621接触,由于导通部件514和罩621是导电性部件,因此电导通,从而能够将壳体500与壳体600导通,并能够降低电气上的噪声等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导通部件514与罩621接触的结构实现了电导通,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导通部件514与第二抵接部件610、安装部件620或底部201e接触而实现电导通的结构。
并且,利用导通部件514的弹性实现了与罩621的电导通,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使用金属制的螺钉将导通部件514的前端部固定于罩621而实现电导通的结构。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1000中的各壳体的配置的图。关于记录系统1000,在左右方向X上从图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有打印机100、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第二后处理装置300。
打印机100具有壳体500和将记录部110保持于内部的壳体400,壳体500位于作为壳体400的外侧的下方。第一后处理装置200具有将作为第一后处理部的中间运送部220保持于内部的壳体600。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具有将进行第二后处理的第二后处理部310保持于内部的壳体900。利用第一连结部700将壳体400与壳体500连结,利用第二连结部800将壳体600与壳体500连结。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图1的记录系统1000具有:作为第一壳体的图11的壳体400,其将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上进行记录的图2的记录部110保持于内部,并对排出辊对136进行支承,该排出辊对136排出由记录部110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500,其配置于作为壳体400的外侧的下方;以及作为第三壳体的图10的壳体600,其将作为进行规定的第一后处理的第一后处理部的中间运送部220保持于内部,并对图6的运送辊对204进行支承,该运送辊对204接受被排出辊对136排出的纸张P并向中间运送部220侧运送。
而且,具有:图13的第一连结部700,其规定壳体500相对于壳体400的位置,将壳体400与壳体500连结起来;以及图14的第二连结部800,其规定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并且将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施加给壳体500,将壳体500与壳体600连结起来。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壳体600(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不施加给壳体400(第一壳体),因此壳体400不产生变形。因此,被壳体400支承的排出辊对136设置于能够传递纸张P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排出辊对136和运送辊对204各自的旋转轴被平行地配置。因此,抑制了在从排出辊对136排出的纸张P被运送辊对204夹持着传递时纸张P相对于运送方向倾斜。
并且,由于从壳体600(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不施加给壳体400(第一壳体),因此壳体400不产生变形,由此被运送的纸张P与记录部110的相对位置被适当地保持,确保了被喷射到纸张P上的墨水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抑制在纸张P上记录的图像品质的劣化。
并且,具有将图18的第二后处理部310保持于内部的壳体900(第四壳体),其中,第二后处理部310接受被从中间运送部220(第一后处理部)排出的纸张P,进行针对纸张P的规定的第二后处理。第二后处理的内容像上述那样例如是裁剪或折纸、冲孔或装订、分类等处理。
根据该结构,通过中间运送部220后的纸张P被以与运送方向的倾斜角度较小的状态向第二后处理部310运送。由此,能够在第二后处理部310中进行适当的处理。
并且,图14的第二连结部800由突出部803和孔部820、821构成,该突出部803设置于壳体500(第二壳体)并向另一侧突出,该孔部820、821设置于壳体600(第三壳体)并向壳体500侧开口,通过使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来规定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突出部803与孔部820、821嵌合后的状态下,与壳体500和壳体600所排列的左右方向X相交的前后方向Y和铅直方向Z上的位置被规定。并且,由于在壳体500和壳体600所排列的左右方向X上,壳体500与壳体600的距离能够变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壳体600安装于壳体500或者将壳体600从壳体500卸下。另外,也可以是,将孔部设置于壳体500,将突出部设置于壳体600。
并且,在壳体600(第三壳体)的底部201e的与壳体500(第二壳体)侧相反一侧设置有作为载荷承受部的脚轮250,该脚轮250与设置面接触,承受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的一部分,壳体600的底部的壳体500侧不与设置面抵接。
根据该结构,包含中间运送部220在内的壳体600的自重作为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施加给脚轮250和插入于孔部820、821中的突出部803。并且,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被突出部803所嵌合的孔部820、821的位置规定。即,壳体600相对于壳体500的位置被利用第二连结部800进行连结的位置规定,并且从壳体600受到的载荷施加给脚轮250和第二连结部800。
并且,图14的第二连结部800由作为卡合部的钩810和作为被卡合部的圆柱状部件801构成,该钩810设置于壳体600(第三壳体),能够转动,该圆柱状部件801设置于壳体500(第二壳体),能够与钩810卡合,钩810在向转动方向D2上的一个方向转动时成为与圆柱状部件801卡合的状态,在向转动方向D2上的另一个方向转动时,成为不与圆柱状部件801卡合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使第二连结部800为连结状态的作业和解除第二连结部800的连结状态时的作业性良好。
并且,图17的抵接部1100由第一抵接部件510和第二抵接部件610构成,该第一抵接部件510设置于打印机100的壳体500(第二壳体)的比第一连结部700和第二连结部800靠下方且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第三壳体)对置的位置,该第二抵接部件610设置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第三壳体)的与第一抵接部件510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利用第二连结部800将打印机100的壳体500与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的壳体600连结起来的状态下使设置于壳体500的第一抵接部件510与设置于壳体600的第二抵接部件610抵接,来规定壳体500和壳体600所排列的方向即左右方向X上的位置。
并且,图15的第一抵接部件510由导电性部件构成,在向壳体600(第三壳体)侧的左右方向X上突出的伸出部513上配置有在铅直方向Z上具有弹性的导通部件514。当壳体500(第二壳体)与壳体600(第三壳体)连结时,第一抵接部件510与第二抵接部件610抵接,导通部件514被配置于罩621的下方,该罩621覆盖第二抵接部件610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配置有在铅直方向Z上具有弹性的导通部件514的伸出部513插入到壳体600的下方,能够利用导通部件514的朝向被固定于壳体600的罩621侧的弹性,使导通部件514稳定地与罩621接触。因此,能够将壳体500与壳体600电导通,能够减少由电气上的噪声等引起的记录系统1000的错误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500配置于作为第一壳体的壳体400的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的外侧的位置,但也可以将第二壳体配置于第一壳体的左右方向X上的外侧。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1000a的各壳体的配置的图。
在记录系统1000a中,在左右方向X上从图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有打印机100a、第一后处理装置200、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利用第一连结部700a将作为第一壳体的壳体400a与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500a连结起来,利用第二连结部800a将壳体600与壳体500a连结起来。
打印机100a具有壳体500a和将记录部110a保持于内部的壳体400a。壳体400a内形成有用于收容记录部110a的区域R1和用于运送由记录部110a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的区域R2。壳体500a位于比壳体400a的区域R1靠左右方向X上的图左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壳体400a的区域R2靠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的位置。即,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500a被配置于作为第一壳体的壳体400a的外侧。
并且,作为将第二壳体配置于第一壳体的外侧的例子,也可以将第一壳体配置于第二壳体的内部。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1000b的各壳体的配置的图。
在记录系统1000b中,在左右方向X上从图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有打印机100b、第一后处理装置200以及第二后处理装置300。利用第一连结部700b将作为第一壳体的壳体400b与作为第二壳体的壳体500b连结起来,利用第二连结部800b将壳体600与壳体500b连结起来。
打印机100b具有壳体500b和将记录部110b保持于内部的壳体400b。将壳体400b配置于壳体500b的内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也可以是喷射或排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液体、功能材料的微粒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而进行记录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着色剂(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进行记录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并且,也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些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体”是不包含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概念,流体例如包含液体(包含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8)

1.一种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壳体,其将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保持于内部,对排出辊对进行支承,该排出辊对排出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所述记录介质;
第二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铅直方向的下方;
第三壳体,其将进行规定的第一后处理的第一后处理部保持于内部,对运送辊对进行支承,该运送辊对接受被所述排出辊对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并向所述第一后处理部侧运送;
第一连结部,其规定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将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结;以及
第二连结部,其规定所述第三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并且将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施加给所述第二壳体,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连结,
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不会经由所述第二壳体施加给所述第一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系统具有第四壳体,该第四壳体接受从所述第一后处理部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将针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规定的第二后处理的第二后处理部保持于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突出部和孔部,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一方并向另一方侧突出,该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另一方并向一方侧开口,
通过使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孔部嵌合,来规定所述第三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的与所述第二壳体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载荷承受部,该载荷承受部与设置面接触,承受从所述第三壳体受到的载荷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不与所述设置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卡合部和被卡合部,该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且能够转动,该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且能够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当使所述卡合部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卡合部成为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当使所述卡合部向转动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卡合部成为不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在比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靠下方且与所述第三壳体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一抵接部件,
所述第三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抵接部件,
通过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件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件抵接,来规定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所排列的方向上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件是导电性部件,
所述第一抵接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三壳体侧伸出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导通的导通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部件具有弹性并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导通。
CN201710119316.6A 2016-04-04 2017-03-02 记录系统 Active CN107265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4978 2016-04-04
JP2016074978 2016-04-04
JP2016-255063 2016-12-28
JP2016255063A JP6878883B2 (ja) 2016-04-04 2016-12-28 記録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5166A CN107265166A (zh) 2017-10-20
CN107265166B true CN107265166B (zh) 2019-12-24

Family

ID=60044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9316.6A Active CN107265166B (zh) 2016-04-04 2017-03-02 记录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8883B2 (zh)
CN (1) CN10726516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5899A (en) * 1996-01-10 1998-12-08 Mita Industrial Co., Ltd. Cassette withdrawing mechanism for us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08026B1 (en) * 1999-08-04 2001-10-23 Fuji Xerox Co., Ltd.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dependent modules
CN101045376A (zh) * 2003-09-10 2007-10-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喷液装置
CN104520110A (zh) * 2012-08-10 2015-04-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9164453B2 (en) * 2010-11-30 2015-10-2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t-process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2871A (ja) * 1991-11-25 1993-06-11 Ricoh Co Ltd 複写機の連結固定機構
JP3361352B2 (ja) * 1992-03-25 2003-01-07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6242A (ja) * 1993-07-16 1995-02-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0015892A (ja) * 1998-07-01 2000-01-18 Canon Inc サイド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装置
JP4526785B2 (ja) * 2002-09-05 2010-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周辺装置の装着方法
JP4630725B2 (ja) * 2005-05-09 2011-02-0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接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オプション装置
KR20070044704A (ko) * 2005-10-25 2007-04-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보조 급지장치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US7793932B1 (en) * 2009-05-14 2010-09-14 Xerox Corporation Wire stacker tray with movable bands or springs
US8432571B2 (en) * 2010-08-23 2013-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option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troller
JP2015031748A (ja) * 2013-07-31 2015-02-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21577B2 (ja) * 2014-06-16 2019-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5899A (en) * 1996-01-10 1998-12-08 Mita Industrial Co., Ltd. Cassette withdrawing mechanism for us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08026B1 (en) * 1999-08-04 2001-10-23 Fuji Xerox Co., Ltd.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dependent modules
CN101045376A (zh) * 2003-09-10 2007-10-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喷液装置
US9164453B2 (en) * 2010-11-30 2015-10-2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t-processing device
CN104520110A (zh) * 2012-08-10 2015-04-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78883B2 (ja) 2021-06-02
JP2017185781A (ja) 2017-10-12
CN107265166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4770B2 (en) Transport apparatus
US11001055B2 (en) Recording syste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apparatus
JP6686285B2 (ja) 記録システム
CN110963351B (zh) 介质排出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JP2013075759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7265166B (zh) 记录系统
JP2015190990A (ja) 記録装置
EP3228468B1 (en) Recording system
JP2007055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477391A (zh)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JP2018104141A (ja) 媒体搬送装置、後処理装置、記録装置
JP6624398B2 (ja) 記録装置
JP2017197333A (ja) 印刷装置
JP7397785B2 (ja) 記録システム
JP2016185681A (ja) 記録システム及び記録装置
JP6700627B2 (ja) 記録装置
JP2023181353A (ja) 記録システム
JP6566011B2 (ja) 記録装置
JP2022056508A (ja) 搬送装置
JP2020121568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938262B2 (ja) シート反転ユニット
JP6303695B2 (ja) 記録装置
JP2018104165A (ja) 媒体搬送装置、後処理装置、記録装置
JP2010006522A (ja) 自動給送装置、該自動給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