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9851B -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9851B
CN117549851B CN202410002582.0A CN202410002582A CN117549851B CN 117549851 B CN117549851 B CN 117549851B CN 202410002582 A CN202410002582 A CN 202410002582A CN 117549851 B CN117549851 B CN 1175498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art
impact
airbag
box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025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49851A (zh
Inventor
李峰
周洪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025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498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49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9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498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98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omprising tether means for limitation of cover motion during deploy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1/264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using only solid reacting substances, e.g. pellets,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包括防护箱和承载部,其中,防护箱呈长方体盒状顶部无盖结构,防护箱固定设置于中控台内侧;承载部位于防护箱内,承载部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容纳槽,承载部的内部开设有充气空腔,充气空腔的内部设有气体发生机构;本发明中的承载部下移与安全气囊弹出同步发生,由于承载部下移与气囊弹出方向相反,因此本发明可削弱气囊弹出瞬间的冲击力,降低气囊冲击对人体产生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安全气囊可为乘客提供安全保障,大大降低乘客的受伤风险。
目前,家用汽车内置有多个安全气囊,针对主驾驶位,安全气囊一般位于方向盘内,针对副驾驶位,安全气囊一般位于中控台内侧,针对后排座位,安全气囊一般位于座椅两侧。汽车的安全气囊系统除了安全气囊本身之外,还包括撞击传感器、控制器、点火装置和电源,其中,点火装置用于点燃安全气囊内的叠氮化钠粉末,且点火装置与电源相连,控制器则用于控制点火装置和电源的通断路。当汽车受到外部猛烈撞击时,汽车内置的撞击传感器能够及时检测到撞击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立即接通电路,进而使气囊弹出。
根据事故研究表明,汽车在发生撞击事故时,受伤率最高的部位是副驾驶位,而安全气囊除了具有防撞保护的正向作用,有时也会因其巨大的冲击力,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副驾驶位的安全气囊在弹出的瞬间,气囊会冲破中控台的面板向外弹出,由于气囊弹出的速度太快(大约30毫秒),因此气囊的冲击力也很大,当气囊与人体接触时,可能会对乘客面部造成一定的伤害。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以良好的解决上述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呈长方体盒状顶部无盖结构,所述防护箱固定设置于中控台内侧;
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位于防护箱内,所述承载部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容纳槽,所述承载部的内部开设有充气空腔,所述充气空腔的内部设有气体发生机构,所述承载部的外部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与所述充气空腔相通的连通孔,所述承载部的外表面且位于连通孔的位置处还设有集气部,所述集气部的顶面设有若干沿竖向分布的冲击管,所述冲击管与所述集气部的内部相通;
遮挡机构,所述遮挡机构位于承载部的上方,所述遮挡机构包括遮挡框和装饰板,所述遮挡框呈矩形状,所述装饰板设置于所述遮挡框的上方,所述遮挡框还与所述承载部相连;以及
弹性支撑机构,所述弹性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和防护箱的内底面之间,自然状态下,所述装饰板与中控台面板平齐。
可选的,所述气体发生机构包括透气盒和装药盒,所述透气盒固定套装在装药盒的外侧,所述透气盒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出气孔,所述装药盒的内部装填有叠氮化钠粉末,所述装药盒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透气孔,所述装药盒的内部还设有点火器,所述点火器与安全气囊内的点火装置串联设置。
可选的,所述承载部的底面贯穿开设有与所述充气空腔相通的安装口,所述透气盒通过所述安装口插入至所述充气空腔内,所述安装口内还设有封堵塞,所述封堵塞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封堵塞上贯穿开设有供所述点火器的引线穿出的穿线孔。
可选的,所述防护箱的内部左右两侧壁均设有阻挡块,所述阻挡块的顶端可拆卸式固定设有挡流板,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块所述挡流板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的左右两侧壁上方;自然状态下,所述承载部的顶端与所述挡流板的下表面抵接。
可选的,所述遮挡框的顶端前后两侧均设有铰座,两个所述铰座分别和所述装饰板的底面前后两侧铰接设置,且所述装饰板的底面中段位置开设有断裂槽。
可选的,所述遮挡机构还包括两个移动部,两个所述移动部分别位于遮挡框的前后两侧,且两个所述移动部均与所述遮挡框相连,所述防护箱的内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活动贯穿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顶端与相应的所述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外侧还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和移动部以及定位块抵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复位弹簧呈压缩状态;所述承载部的外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延伸边块,所述移动部与相应的所述延伸边块之间连接有拉动条,所述拉动条的中段位置处设有折弯凸起,所述折弯凸起位于所述定位块的上方,且所述拉动条采用硬质塑料材质,当所述承载部向下运动时,所述折弯凸起会与所述定位块产生撞击并断裂。
可选的,所述移动部朝向遮挡框的一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部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端伸出至转动槽外并与所述遮挡框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开设有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内缠绕有拉动绳,所述拉动绳的自由端与所述延伸边块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外侧还套装有发条弹簧,所述发条弹簧的内外两端分别和旋转轴的外表面以及所述转动槽的内壁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发条弹簧呈收卷状态,所述拉动绳呈绷紧状态。
可选的,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设有第一边块,所述转动槽的内表面固定设有第二边块,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边块和所述第二边块不接触,且所述装饰板呈倾斜姿态;当所述第一边块和所述第二边块接触时,所述装饰板呈水平姿态。
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机构包括连接座和设置于防护箱内底面的导轨,所述连接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连接座的底面两侧对称铰接设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的底端铰接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两个所述滑动块之间还设有拉动弹簧,自然状态下,所述拉动弹簧呈拉伸状态。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方法,适用于上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当汽车发生撞击事故时,汽车内置的撞击传感器会将撞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立即接通电源和安全气囊之间的电路;
电路接通后,气体发生机构内部的点火器瞬间接通并点燃叠氮化钠粉末,从而释放出大量烟气;
烟气通过冲击管向上冲出,在反作用力作用下,承载部向下移动,与此同时,安全气囊弹出;
由于安全气囊向上弹出,而承载部向下移动,二者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削弱安全气囊对外的冲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承载部下移与安全气囊弹出同步发生,由于承载部下移与气囊弹出方向相反,因此本发明可削弱气囊弹出瞬间的冲击力,降低气囊冲击对人体产生的伤害;
本发明中具有装饰板,在非使用状态下装饰板与中控台面板平齐,当承载部下移时可带动装饰板同步下移并缩入中控台内部,因此有助于降低装饰板碎片撞击到乘客的概率;
本发明中的遮挡框与移动部转动配合,当承载部下移过程中,可带动装饰板转动至水平姿态,在此状态下装饰板被气囊冲破,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装饰板碎片或位于装饰板上的物品撞击到乘客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横向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纵向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承载部下移状态纵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装饰板水平姿态纵向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装饰板拆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承载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移动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A处放大对应图;
图11为图2中B处放大对应图;
图12为图2中C处放大对应图;
图13为图4中D处放大对应图;
图14为图7中E处放大对应图。
图中:100、防护箱;101、阻挡块;102、挡流板;103、定位块;200、承载部;201、容纳槽;202、充气空腔;203、连通孔;204、集气部;205、冲击管;206、安装口;207、封堵塞;208、穿线孔;209、延伸边块;300、遮挡机构;301、遮挡框;302、铰座;303、装饰板;304、断裂槽;305、移动部;306、导向杆;307、复位弹簧;308、拉动条;3081、折弯凸起;309、转动槽;310、旋转轴;311、绕线槽;312、拉动绳;313、发条弹簧;314、第一边块;315、第二边块;400、弹性支撑机构;401、连接座;402、导轨;403、斜撑杆;404、滑动块;405、拉动弹簧;500、气体发生机构;501、透气盒;502、装药盒;503、出气孔;504、透气孔;505、点火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如今,当汽车发生撞击事故时,汽车安全气囊可及时弹出,其中,位于副驾驶位的安全气囊位于中控台内部。当安全气囊内的点火装置通电时,气囊可瞬间冲破中控台面板(中控台面板一般做了弱化处理,方便被气囊冲破);由于气囊的弹出速度非常快,因此冲击力也很大,当气囊与乘客面部接触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作用很可能会对乘客造成伤害。
另外,中控台面板被气囊冲破时,可能会携带一些碎片被气囊顶出,或者是位于面板上方的物品被气囊顶出;由于汽车中控台面板一般为倾斜设置,且由于气囊是向上弹出的,因此在气囊冲击力作用下,中控台面板破裂产生的碎片很有可能会撞击到乘客身上,进而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方案: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防护箱100、承载部200、遮挡机构300和弹性支撑机构400,其中,防护箱100呈长方体盒状顶部无盖结构,防护箱100固定设置于中控台内侧且正对副驾驶位的位置处,另外,防护箱100的顶端呈扩口状;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中控台面板通常为倾斜状,防护箱100位于中控台面板下方,且防护箱100的高度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承载部200位于防护箱100内,承载部200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容纳槽201,承载部200的内部开设有充气空腔202,充气空腔202的内部设有气体发生机构500,承载部200的外部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与充气空腔202相通的连通孔203,如图13所示,承载部200的外表面且位于连通孔203的位置处还设有集气部204,集气部204的顶面设有若干沿竖向分布的冲击管205,冲击管205与集气部204的内部相通;具体的,安全气囊的底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容纳槽201内;集气部204有两个,且集气部204为中空结构,集气部204与承载部200的外壁焊接固定,且集气部204的内部和充气空腔202相通,冲击管205和集气部204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0所示,气体发生机构500包括透气盒501和装药盒502,透气盒501固定套装在装药盒502的外侧,透气盒50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出气孔503,装药盒502的内部装填有叠氮化钠粉末,装药盒502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透气孔504,装药盒502的内部还设有点火器505,点火器505与安全气囊内的点火装置串联设置,即二者连接同一电源;因此,当安全气囊内的叠氮化钠被点燃时,气体发生机构500内的叠氮化钠也同步被点燃,进而释放出大量气体,该气体可沿着冲击管205向上排出,进而推动承载部200向下运动。另外,承载部200的底面贯穿开设有与充气空腔202相通的安装口206,透气盒501通过安装口206插入至充气空腔202内,安装口206内还设有封堵塞207,封堵塞207与安装口206的内壁螺纹连接,封堵塞207上贯穿开设有供点火器505的引线穿出的穿线孔208。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容纳槽201内的安全气囊和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发生机构500可同步动作,那么当气囊向外弹出的时候,承载部200可同步向下运动,从而削弱气囊向外弹出瞬间的冲击力。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遮挡机构300位于承载部200的上方,遮挡机构300包括遮挡框301和装饰板303,遮挡框301呈矩形状,装饰板303设置于遮挡框301的上方,遮挡框301还与承载部200相连;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汽车中控台面板上需要预留供装饰板303装入的缺口,且在自然状态下,装饰板303和中控台面板平齐。
如图13所示,防护箱100的内部左右两侧壁均设有阻挡块101,阻挡块101的顶端可拆卸式固定设有挡流板102,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块挡流板102分别位于承载部200的左右两侧壁上方;具体的,挡流板10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阻挡块101上,且两块挡流板102分别位于两排冲击管205上方,当冲击管205向外排气时,气体可作用在挡流板102上,有助于加速承载部200下移。
如图2和图8所示,弹性支撑机构400设置于承载部200的底面和防护箱100的内底面之间;具体的,弹性支撑机构400包括连接座401和设置于防护箱100内底面的导轨402,连接座401固定设置于承载部200的底面,连接座401的底面两侧对称铰接设有斜撑杆403,斜撑杆403的底端铰接设有滑动块404,滑动块404与导轨402滑动配合,且两个滑动块404之间还设有拉动弹簧405,拉动弹簧405的两端分别和两个滑动块404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拉动弹簧405呈拉伸状态,即拉动弹簧405具有拉动两个滑动块404相互靠近的趋势,也即弹性支撑机构400始终具有向上推动承载部200的运动趋势,且在自然状态下,承载部200的顶端与挡流板102的下表面抵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当汽车发生撞击并触发撞击传感器时,安全气囊会立即弹出,而在安全气囊的弹出瞬间,承载部200会同步下移,由于气囊的弹出方向与承载部200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削弱气囊弹出瞬间的冲击力,有助于降低气囊对人体的伤害;另外,由于承载部200的下移也会带动装饰板303下移,使装饰板303缩入中控台内侧,那么当装饰板303被气囊冲破时,装饰板303的碎片也会有一部分留在中控台内侧,进而降低了装饰板303碎片和乘客发生碰撞的概率。
实施例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遮挡框301的顶端前后两侧均设有铰座302,如图14所示,两个铰座302分别和装饰板303的底面前后两侧铰接设置,且装饰板303的底面中段位置开设有断裂槽304,如图2所示;断裂槽304相当于对装饰板303做出了弱化处理,当气囊向外弹出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可瞬间将装饰板303冲破,且由于断裂槽304的存在,装饰板303会从断裂槽304处断开成两瓣,且断开后的两瓣可分别围绕两个铰座302转动。
如图2和图11所示,遮挡机构300还包括两个移动部305,两个移动部305分别位于遮挡框301的前后两侧,且两个移动部305均与遮挡框301相连,防护箱100的内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定位块103,定位块103上活动贯穿设有导向杆306,导向杆306沿竖向分布,导向杆306的顶端与相应的移动部305固定连接,导向杆306的外侧还套设有复位弹簧307,复位弹簧307的两端分别和移动部305以及定位块103抵接,自然状态下,复位弹簧307呈压缩状态;因此复位弹簧307对移动部305具有向上的推动力,并且,移动部305可沿着导向杆306的长度方向滑移。
进一步的,承载部200的外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延伸边块209,移动部305与相应的延伸边块209之间连接有拉动条308,如图7和图12所示,拉动条308的中段位置处设有折弯凸起3081,折弯凸起3081位于定位块103的上方,且拉动条308采用硬质塑料材质,当承载部200向下运动时,折弯凸起3081会与定位块103产生撞击并断裂;拉动条308的两端分别和移动部305以及延伸边块209螺栓连接固定,且在拉动条308的作用下,当承载部200下移时,会同步带动移动部305下移。
如图11所示,移动部305朝向遮挡框301的一面开设有转动槽309,转动槽309内部转动设置有旋转轴310,旋转轴310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转动槽309内,旋转轴310的外端伸出至转动槽309外并与遮挡框301固定连接,旋转轴310的外表面开设有绕线槽311,绕线槽311内缠绕有拉动绳312,拉动绳312的自由端与延伸边块209固定连接,旋转轴310的外侧还套装有发条弹簧313,发条弹簧313的内外两端分别和旋转轴310的外表面以及转动槽309的内壁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发条弹簧313呈收卷状态,拉动绳312呈绷紧状态,即发条弹簧313对旋转轴310始终施加扭力,该扭力可驱动旋转轴310转动,进而使拉动绳312绷紧,当拉动绳312绷紧后,旋转轴310处于平衡态;若对拉动绳312施加向下的拉力,则可以驱动旋转轴310反向转动,进而使发条弹簧313进一步收卷。
如图9所示,旋转轴310的外表面固定设有第一边块314,转动槽309的内表面固定设有第二边块315,自然状态下,第一边块314和第二边块315不接触,且装饰板303呈倾斜姿态,装饰板303与中控台面板平齐;当第一边块314和第二边块315接触时,装饰板303呈水平姿态;具体的,当对拉动绳312施加向下的拉力时,可驱动旋转轴310转动,直至第一边块314和第二边块315接触,则旋转轴310无法继续转动;若继续对拉动绳312施加向下的拉力,则可驱动旋转轴310、移动部305以及遮挡框301同步向下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方法,适用于上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当汽车发生撞击事故时,汽车内置的撞击传感器会将撞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立即接通电源和安全气囊之间的电路;
电路接通后,气体发生机构500内部的点火器505瞬间接通并点燃叠氮化钠粉末,从而释放出大量烟气;
烟气通过冲击管向上冲出,在反作用力作用下,承载部200向下移动,与此同时,安全气囊弹出;并且,在承载部200向下运动过程中,由于拉动条308的存在,会拉动移动部305、遮挡框301以及装饰板303同步下移,进而使装饰板303缩入中控台1内侧;
当遮挡框301下移一段距离后,折弯凸起3081会撞击到定位块103并断裂,定位块103断裂后,由于拉动绳312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因此拉动绳312会牵引旋转轴310转动,直至第一边块314和第二边块315接触,则旋转轴310无法继续转动,此时,装饰板303处于水平姿态;
当装饰板303呈水平姿态后,承载部200会继续下移,并通过拉动绳312拉动旋转轴310、移动部305以及遮挡框301同步向下移动,在此状态下,气囊冲破装饰板303向外弹出;
由于安全气囊向上弹出,而承载部200向下移动,二者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削弱安全气囊对外的冲击力;并且,当装饰板303缩入中控台1内且装饰板303呈水平姿态情况下,装饰板303被气囊冲破,一方面装饰板303位于中控台内部,另一方面装饰板303断裂后的展开方向并未指向乘客,因此能够减少装饰板303的碎片或装饰板303上表面的物体飞向乘客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减少乘客受伤的风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点火器505通电瞬间,至承载部200下移至最下端位置处,上述动作会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超过30毫秒,且在此时间内,安全气囊也完成了弹出动作;若乘客在上述时间内与气囊碰撞,由于气囊相对于乘客具有向后的运动趋势,因此可削弱气囊对乘客的冲击力,降低对乘客的伤害;当承载部200下移至最下端后,由于拉动弹簧405的作用,承载部200会向上移动,直至承载部200与挡流板102抵接;若乘客在上述时间内与气囊碰撞,则由于承载部200和防护箱100的底面具有空隙,即承载部200具有退让空间,因此乘客撞击到气囊后,在挤压力作用下,气囊以及承载部200会向下移动,弹性支撑机构400相当于缓冲功能,也可以降低气囊和乘客之间的撞击力度,从而保护乘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护箱(100),所述防护箱(100)呈长方体盒状顶部无盖结构,所述防护箱(100)固定设置于中控台内侧;
承载部(200),所述承载部(200)位于防护箱(100)内,所述承载部(200)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容纳槽(201),所述承载部(200)的内部开设有充气空腔(202),所述充气空腔(202)的内部设有气体发生机构(500),所述承载部(200)的外部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与所述充气空腔(202)相通的连通孔(203),所述承载部(200)的外表面且位于连通孔(203)的位置处还设有集气部(204),所述集气部(204)的顶面设有若干沿竖向分布的冲击管(205),所述冲击管(205)与所述集气部(204)的内部相通;
遮挡机构(300),所述遮挡机构(300)位于承载部(200)的上方,所述遮挡机构(300)包括遮挡框(301)和装饰板(303),所述遮挡框(301)呈矩形状,所述装饰板(303)设置于所述遮挡框(301)的上方,所述遮挡框(301)还与所述承载部(200)相连;以及
弹性支撑机构(400),所述弹性支撑机构(40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200)的底面和防护箱(100)的内底面之间,自然状态下,所述装饰板(303)与中控台面板平齐;
所述遮挡框(301)的顶端前后两侧均设有铰座(302),两个所述铰座(302)分别和所述装饰板(303)的底面前后两侧铰接设置,且所述装饰板(303)的底面中段位置开设有断裂槽(304);
所述遮挡机构(300)还包括两个移动部(305),两个所述移动部(305)分别位于遮挡框(301)的前后两侧,且两个所述移动部(305)均与所述遮挡框(301)相连,所述防护箱(100)的内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定位块(103),所述定位块(103)上活动贯穿设有导向杆(306),所述导向杆(306)的顶端与相应的所述移动部(305)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306)的外侧还套设有复位弹簧(307),所述复位弹簧(307)的两端分别和移动部(305)以及定位块(103)抵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复位弹簧(307)呈压缩状态;所述承载部(200)的外部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设有延伸边块(209),所述移动部(305)与相应的所述延伸边块(209)之间连接有拉动条(308),所述拉动条(308)的中段位置处设有折弯凸起(3081),所述折弯凸起(3081)位于所述定位块(103)的上方,且所述拉动条(308)采用硬质塑料材质,当所述承载部(200)向下运动时,所述折弯凸起(3081)会与所述定位块(103)产生撞击并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机构(500)包括透气盒(501)和装药盒(502),所述透气盒(501)固定套装在装药盒(502)的外侧,所述透气盒(50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出气孔(503),所述装药盒(502)的内部装填有叠氮化钠粉末,所述装药盒(502)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透气孔(504),所述装药盒(502)的内部还设有点火器(505),所述点火器(505)与安全气囊内的点火装置串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200)的底面贯穿开设有与所述充气空腔(202)相通的安装口(206),所述透气盒(501)通过所述安装口(206)插入至所述充气空腔(202)内,所述安装口(206)内还设有封堵塞(207),所述封堵塞(207)与所述安装口(206)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封堵塞(207)上贯穿开设有供所述点火器(505)的引线穿出的穿线孔(20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箱(100)的内部左右两侧壁均设有阻挡块(101),所述阻挡块(101)的顶端可拆卸式固定设有挡流板(102),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块所述挡流板(102)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200)的左右两侧壁上方;自然状态下,所述承载部(200)的顶端与所述挡流板(102)的下表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305)朝向遮挡框(301)的一面开设有转动槽(309),所述转动槽(309)内部转动设置有旋转轴(310),所述旋转轴(310)的外端伸出至转动槽(309)外并与所述遮挡框(30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310)的外表面开设有绕线槽(311),所述绕线槽(311)内缠绕有拉动绳(312),所述拉动绳(312)的自由端与所述延伸边块(209)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310)的外侧还套装有发条弹簧(313),所述发条弹簧(313)的内外两端分别和旋转轴(310)的外表面以及所述转动槽(309)的内壁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发条弹簧(313)呈收卷状态,所述拉动绳(312)呈绷紧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310)的外表面固定设有第一边块(314),所述转动槽(309)的内表面固定设有第二边块(315),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边块(314)和所述第二边块(315)不接触,且所述装饰板(303)呈倾斜姿态;当所述第一边块(314)和所述第二边块(315)接触时,所述装饰板(303)呈水平姿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机构(400)包括连接座(401)和设置于防护箱(100)内底面的导轨(402),所述连接座(401)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部(200)的底面,所述连接座(401)的底面两侧对称铰接设有斜撑杆(403),所述斜撑杆(403)的底端铰接设有滑动块(404),所述滑动块(404)与所述导轨(402)滑动配合,两个所述滑动块(404)之间还设有拉动弹簧(405),自然状态下,所述拉动弹簧(405)呈拉伸状态。
8.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汽车发生撞击事故时,汽车内置的撞击传感器会将撞击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会立即接通电源和安全气囊之间的电路;
电路接通后,气体发生机构(500)内部的点火器(505)瞬间接通并点燃叠氮化钠粉末,从而释放出大量烟气;
烟气通过冲击管(205)向上冲出,在反作用力作用下,承载部(200)向下移动,与此同时,安全气囊弹出;
由于安全气囊向上弹出,而承载部(200)向下移动,二者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削弱安全气囊对外的冲击力。
CN202410002582.0A 2024-01-02 2024-01-02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75498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2582.0A CN117549851B (zh) 2024-01-02 2024-01-02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2582.0A CN117549851B (zh) 2024-01-02 2024-01-02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9851A CN117549851A (zh) 2024-02-13
CN117549851B true CN117549851B (zh) 2024-03-12

Family

ID=8981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02582.0A Active CN117549851B (zh) 2024-01-02 2024-01-02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4985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416A (zh) * 1997-02-10 2000-04-12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小型乘用作业车
DE10323353A1 (de) * 2003-05-21 2004-12-23 Acts Advanced Car Technology Systems Gmbh & Co.Kg Airbag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7029774A1 (de) * 2007-06-22 2008-12-24 Takata-Petri Ag Gassa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414056A (zh) * 2009-03-27 2012-04-11 Sme公司 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
CN203318346U (zh) * 2010-10-21 2013-12-04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包括由挠性铰接件铰接在装饰板上的门的机动车用装饰板
CN104806615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拴系夹和柱装饰件安装结构
CN105774739A (zh) * 2014-12-25 2016-07-20 宁波爱立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缓冲元件
CN206186966U (zh) * 2016-10-20 2017-05-24 上海惠太汽车安全气袋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低速撞击而弹出的安全气囊
JP2019018594A (ja) * 2017-07-11 2019-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2447424U (zh) * 2020-05-18 2021-02-0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正面安全气囊的固定结构
CN115303219A (zh) * 2022-09-29 2022-11-08 四川护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组件
CN218228918U (zh) * 2021-06-03 2023-01-06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安全气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2323B2 (en) * 2001-09-25 2004-03-09 Trw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pressure regulator
US7108282B2 (en) * 2003-02-18 2006-09-19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and airbag
US9527468B2 (en) * 2014-02-04 2016-12-27 Zodiac Seats France Airbag do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416A (zh) * 1997-02-10 2000-04-12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小型乘用作业车
DE10323353A1 (de) * 2003-05-21 2004-12-23 Acts Advanced Car Technology Systems Gmbh & Co.Kg Airbag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7029774A1 (de) * 2007-06-22 2008-12-24 Takata-Petri Ag Gassa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414056A (zh) * 2009-03-27 2012-04-11 Sme公司 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
CN203318346U (zh) * 2010-10-21 2013-12-04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包括由挠性铰接件铰接在装饰板上的门的机动车用装饰板
CN104806615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拴系夹和柱装饰件安装结构
CN105774739A (zh) * 2014-12-25 2016-07-20 宁波爱立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缓冲元件
CN206186966U (zh) * 2016-10-20 2017-05-24 上海惠太汽车安全气袋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低速撞击而弹出的安全气囊
JP2019018594A (ja) * 2017-07-11 2019-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2447424U (zh) * 2020-05-18 2021-02-0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正面安全气囊的固定结构
CN218228918U (zh) * 2021-06-03 2023-01-06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安全气囊
CN115303219A (zh) * 2022-09-29 2022-11-08 四川护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撞组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微型遗传算法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优化设计;李彬;罗明军;黄永;张贵万;周旭峰;;汽车技术;20170524(第0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9851A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18145A (en) Side window safety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4088624B2 (ja) 自動車外の人を保護する装置
KR100965960B1 (ko) 에어백 시스템용 능동통기장치 및 방법
KR101356155B1 (ko) 차량용 외장에어백 장착장치
JP5099619B2 (ja) 助手席エアバックハウジング構造
JP497156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03583B2 (en) Airbag device and triggering process therefore
CN102649414A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CN113183912A (zh) 一种汽车乘员侧顶棚气囊模块
CN112224362A (zh) 一种汽车落水救生系统
CN117549851B (zh) 一种减少安全气囊对人体冲击的防护装置及方法
KR20130062521A (ko) 벤트 조절수단을 갖는 상해 저감용 에어백 쿠션
JP3240512B2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ク作動時パワーウィンドウの下降装置
EP2156997B1 (en) A vehicle safety system
KR101305046B1 (ko) 차량 긴급 탈출용 유리창 파괴 장치
JP2008037246A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702458B1 (ko) 차량 루프용 외장 에어백 장치
JP5004966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6274780A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系统及车辆
CN209258061U (zh) 一种儿童座椅安全气囊及安装该气囊的儿童座椅
CN207697555U (zh) 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儿童汽车座用挡块及儿童汽车座
KR960003309B1 (ko) 자동차의 측면 충돌시 탑승자의 머리를 보호할 수 있는 안전장치
CN215204790U (zh) 一种汽车乘员侧顶棚气囊模块
CN215427024U (zh) 一种逃生破窗装置
CN114103862B (zh) 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