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79909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79909A
CN117479909A CN202180098963.8A CN202180098963A CN117479909A CN 117479909 A CN117479909 A CN 117479909A CN 202180098963 A CN202180098963 A CN 202180098963A CN 117479909 A CN117479909 A CN 117479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apsules
absorbent article
region
unbroken
waist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89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户田航平
田中杰
中岛广嗣
永井贵仁
渡部芳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479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79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in the form of pants or brie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具有吸收性主体(10)和相比吸收性主体(10)配置在非肌肤侧且形成腰围开口及腿围开口的一部分的腰围构件(20),在腰围构件(20)在自然状态下设有褶皱,其中,在腰围构件(20)的最外层,作为内包功能剂的微囊(80)存在着至少一部分破损的破损微囊(82)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81),在通过褶皱而形成于最外层的凹部(22)存在着至少一个未破损微囊(81)。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具备腰围构件和吸收性主体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配置内包功能剂的微囊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例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在吸收性物品的搬送期间(即,从吸收性物品制造出来以后吸收性物品到达消费者的手头而由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为止的期间)微囊从吸收性物品脱落或破损的原因,存在着当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时无法适当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以往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当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时适当地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和相比上述吸收性主体配置在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该腰围构件形成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的一部分,
在上述腰围构件在自然状态下设有褶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腰围构件的最外层,作为内包功能剂的微囊存在着至少一部分破损的破损微囊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
在通过上述褶皱而形成于上述最外层的凹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有关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会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变得明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时,能适当地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存在微囊80的样态的图像图。
图6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A-A线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将会明了至少以下事项。
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和相比上述吸收性主体配置在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该腰围构件形成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的一部分,
在上述腰围构件在自然状态下设有褶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腰围构件的最外层,作为内包功能剂的微囊存在着至少一部分破损的破损微囊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
在通过上述褶皱而形成于上述最外层的凹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当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时,能适当地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在通过上述褶皱而形成于上述最外层的凸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上述凹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上述凸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穿用)期间可适度抑制未破损微囊的露出的发展,可逐渐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因此,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腰围构件在上述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述上部区域和上述下部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上述未破损微囊至少配置在上述上部区域,
上述上部区域的收缩力大于上述下部区域的收缩力。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穿用)开始时机能让使用者(穿用者)可靠地体会到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腰围构件在上述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述上部区域和上述下部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上述未破损微囊至少配置在上述下部区域,
上述上部区域的收缩力大于上述下部区域的收缩力。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用吸收性物品的时机,来自该区域的微囊的功能剂的释放受到抑制,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进而,在与穿用吸收性物品时相比而比较难以产生物理性刺激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期间,能以小的刺激来促进凹部内的未破损微囊的露出,能适当地使功能剂向外部释放。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在比上述腰围构件靠肌肤侧的位置具有薄膜材料,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薄膜材料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即便位于腰围构件的微囊破损而从微囊释放功能剂,该功能剂被薄膜材料阻挡而难以向肌肤侧移动。因此,功能剂相比向肌肤侧释放而更容易向非肌肤侧(吸收性物品的外部)释放,在功能剂是通过向非肌肤侧释放而有效地作用的功能剂(例如忌避剂)的场合等,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在比上述腰围构件靠肌肤侧的位置具有薄膜材料,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薄膜材料不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位于腰围构件的微囊破损而从微囊释放出功能剂的场合,该功能剂不会被薄膜材料阻挡。因此,功能剂容易向肌肤侧释放,在功能剂是通过向肌肤侧释放而有效地作用的功能剂(例如冷感剂)的场合等,能适当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并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将上述前侧腰围部与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侧方接合部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微囊配置区域与侧方接合部重叠,重叠部分的剥离强度变弱(侧方接合部容易破开),能容易脱掉吸收性物品。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的上述侧方接合部的外侧具备上述前侧腰围部与上述后侧腰围部未接合的非接合部,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非接合部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于位于非接合部(腰围构件)的微囊容易从内衣受到物理性刺激,所以,可促进功能剂向外部的释放,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将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覆盖的覆盖构件。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当使用者使用吸收性物品时,能更加适当地发挥微囊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是在上述上下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并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或者是在上述左右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并沿着上述上下方向的条状的上下方向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即便在1个区域有汗等水分(体液)与微囊接触,也能避免该水分由该区域内的多个微囊协作而传递给其他区域的微囊。因而,并不是在全部区域一下子发挥完功能剂的功能,而是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微囊配置区域是上述左右方向区域,该左右方向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使微囊可靠地存在于凹部。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是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该左右方向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使微囊可靠地存在于凹部。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伸展状态的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伸展状态的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从吸收性物品的穿用者的体型的观点出发,由于在功能剂容易高效地释放的那侧(前侧腰围部侧)设置更多的未破损微囊,因而能更加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伸展状态的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伸展状态的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入座或就寝姿势时能高效地使功能剂向外部释放,能适当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在上述前侧腰围部以及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内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总数与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内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总数互不相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可适当地调整功能剂的缓释性(有关使功能剂从微囊逐渐释放多少的程度)。
===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列举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也称为“尿布1”)为例来进行说明。可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中也包括短裤型卫生巾或其他的内裤(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尿布1的构成===
图1是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剖视图。再者,尿布1的“展开状态”是指以下状态:将设在尿布1的两侧部的一对侧方接合部50分别拆开,将尿布1打开并展开成平面状。另外,尿布1的“伸展状态”是指使尿布1整体(制品整体)没有褶皱地伸长的状态,具体是指以下状态:伸长直至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吸收性主体10、腰围构件20等)的尺寸成为与其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者与之接近的尺寸。
尿布1在图1所示的内裤型状态下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具有腰围开口BH和一对腿围开口LH、LH。
上下方向的上侧与腰围开口BH侧对应,下侧与下裆侧对应。另外,前后方向的前侧与穿用者的腹侧对应,后侧与穿用者的背侧对应。另外,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尿布1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和横向。纵向是沿着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与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相当。横向是沿着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方向。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将构成尿布1的材料层积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将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的那侧设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
尿布1具有: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10;以及相比吸收性主体10配置在非肌肤侧并形成腰围开口BH和腿围开口LH、LH的一部分的腰围构件20。
并且,腰围构件20具有:与尿布1的前身片相当的前侧腰围部30;以及与尿布1的后身片相当的后侧腰围部40。即,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是所谓三部件型的内裤型尿布,作为第1部件具有贴靠于穿用者的胯当部来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吸收性主体10,作为第2部件具有将穿用者的腹侧部覆盖的前侧腰围部30,作为第3部件,具有将穿用者的背侧部覆盖的后侧腰围部40。
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以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相互在纵向空开间隔地平行排列的状态,在它们之间架设吸收性主体10。并且,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与图2的纵向相当)的各端部10ea、10eb分别经由主体接合部60而接合固定在最近的腰围部30、40的肌肤侧。
具体来讲,在吸收性主体10与前侧腰围部30在厚度方向重叠的前侧重叠区域OL30,通过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的前侧主体接合部61(主体接合部60),将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面与前侧腰围部30的肌肤侧面接合(参照图2以及图3)。同样,在吸收性主体10与后侧腰围部40在厚度方向重叠的后侧重叠区域OL40,通过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的后侧主体接合部62(主体接合部60),将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面与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面接合。
并且,从该展开状态起,以纵向的中央位置CL为折叠位置(对折线)将吸收性主体10对折。在该对折的状态下相互相向的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在左右方向两侧的侧部30sw以及侧部40sw相互接合并连结,形成一对侧方接合部50、50。即,腰围构件20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将前侧腰围部30与后侧腰围部40接合的侧方接合部50、50,通过一对侧方接合部50、50将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成形为环状。再者,侧方接合部50通过熔融、粘接等公知接合手段来形成。由此,成为如图1所示那样的形成出腰围开口BH以及一对腿围开口LH、LH的内裤型状态的尿布1。
(吸收性主体10)
吸收性主体10具有:相比腰围构件20设在肌肤侧并吸收排泄液的吸收性芯11;相比吸收性芯11设在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顶片12;以及相比吸收性芯11配置在非肌肤侧的底片13(参照图3)。但是,吸收性主体10也可以具备除此以外的片构件。例如,也可以在厚度方向上的顶片12与吸收性芯11之间具备副片(未图示)。
吸收性芯11是吸收并保持尿等排泄液的构件,例如由混入了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的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形成。再者,吸收性芯11也可以由薄纸或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构件(芯包覆片11b)覆盖外周面。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1在长度方向的前侧端与后侧端之间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小的收窄部11c,具有如图1所示那样的俯视时的大致沙漏形状。该收窄部11c是穿用尿布1时被夹在穿用者两腿之间的部分,该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宽度小),由此,吸收性芯11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胯当。
顶片12是透液性的片,例如使用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或纺粘无纺布等。再者,顶片12也可以使左右方向的两侧部从厚度方向的肌肤侧向非肌肤侧折回,以包入吸收性芯11的方式构成(图3中未图示)。
底片13是不透液性片13a(与薄膜材料相当)和配置在其非肌肤侧的疏水性的外装片13b的双层结构。作为不透液性片13a,例如可使用树脂薄膜等,作为外装片13b,例如可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
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沿着纵向(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一对防漏壁部(图3中未图示)。例如,通过在左右方向(横向),使外装片13b的一部分相比吸收性芯11的两端向外侧延伸,并且向肌肤侧弯折,能形成出一对防漏壁部。通过设置这样的防漏壁部,在穿用尿布1时,容易抑制由吸收性主体10吸收的排泄物发生侧漏。
(前侧腰围部30)
如图3所示那样,前侧腰围部30具有:配置在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肌肤侧片31;以与肌肤侧片31的非肌肤侧邻接的方式层积的非肌肤侧片32;以及设在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片31与非肌肤侧片32之间的腰围弹性构件35。
肌肤侧片31以及非肌肤侧片32是图2所示那样的俯视时呈长方形的片构件,例如由SMS(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等形成。
腰围弹性构件35例如由橡胶丝等形成,在肌肤侧片31与非肌肤侧片32之间在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伸长的状态安装。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35所显现的伸缩性,前侧腰围部30匹配于穿用者的腹侧腰围。即,前侧腰围部3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腰围弹性构件35的安装可使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来进行。例如,可在腰围弹性构件35涂敷热熔粘接剂并使其以规定的伸长倍率伸长,由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夹入,由此,安装腰围弹性构件35。即,隔着腰围弹性构件35由粘接剂接合肌肤侧片31与非肌肤侧片32。再者,也可以不在腰围弹性构件35侧涂敷粘接剂,而是通过在肌肤侧片31以及非肌肤侧片32侧涂敷粘接剂来安装腰围弹性构件35。
再者,在前侧腰围部30,在吸收性主体10所处的部位,存在着腰围弹性构件35被有意切断的区域。因而,该区域是腰围弹性构件35不能伸缩的区域(也称为非伸缩区域NS)。通过设置该区域,可防止因腰围弹性构件35使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芯11)收缩而在尿布1与穿用者之间产生间隙。
(后侧腰围部40)
后侧腰围部40具有与前侧腰围部30大致同样的构成。即,后侧腰围部40具有:配置在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肌肤侧片41;以与肌肤侧片41的非肌肤侧邻接的方式层积的非肌肤侧片42;以及设在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之间的多个腰围弹性构件45。各构件的构成由于与前侧腰围部30大致相同,故而省略说明。
另一方面,后侧腰围部40的外观形状与前侧腰围部30不同。具体来讲,后侧腰围部40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比侧方接合部50(侧部40sw)靠上下方向的下侧的部分为大致梯形形状的臀部罩40b。臀部罩40b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从上下方向的上侧朝着下侧变小且其外缘弯曲的部位。通过设置臀部罩40b,在穿用尿布1时后侧腰围部40能大范围地盖住穿用者的臀部。
并且,在臀部罩40b,设有如图2所示那样的橡胶丝等后腿围弹性构件47。后腿围弹性构件47以沿着臀部罩40b的周缘部伸长的状态安装在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之间,借助该后腿围弹性构件47所显现的伸缩性,在穿用尿布1时,后侧腰围部40的臀部罩40b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臀部,另外难以从臀部翻卷。
===第1实施方式===
图4是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是示出伸展状态的前侧腰围部30的图。图5是示出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存在着微囊80的样态的图像图。
在尿布1中设有内包功能剂(芯材)的微囊80(膜材)。微囊80是具有直径1~1000μm的大小且具有内包功能剂的空间的胶囊。作为微囊80的原料,可列举聚氨酯树脂、明胶、明胶/阿拉伯树胶、三聚氰胺树脂、尿素、福尔马林树脂、糖类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由聚氨酯树脂制成的微囊80。可是,微囊80若能通过物理性刺激(例如压力、冲击、热、振动、光等)或者化学性刺激(例如与体液等液体的接触)使膜材破裂(破损)而将内包的功能剂释放,则没有特别限制。
另外,微囊80若能内包功能剂(芯材)且控制功能剂(芯材)的释放,则其外观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球形、不定形等外观形状。另外,微囊80可以是具有1个保持功能剂(芯材)的空间的单核型、具有多个保持功能剂(芯材)的空间的多核型、或是在颗粒内部分散有微颗粒状的芯物质的结构、或是含浸有液体状的芯物质的结构的矩阵型。作为上述空间的形状,可列举球形、不定形等空间形状。
上述微囊是市售产品,例如可列举由Symrise公司销售的INCAP(商标)等。
作为在尿布1中设置微囊80的方法,可列举将分散有微囊80的液体涂敷到尿布1上的方法。优选的是,使微囊80分散的液体(分散介质)不使微囊80溶解及膨润,并保持功能剂的功能。有关这样的溶剂,可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16-13154号。涂敷方法可列举喷雾法、辊涂法、刷涂法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另外,作为功能剂,例如可列举冷感剂或昆虫忌避剂(以下简称忌避剂)。作为冷感剂,可使用本技术领域一般作为冷感剂已知的物质,优选具有挥发性且作用于皮肤神经中的受体激活通道(TRPM8)的物质。例如,可列举薄荷醇(例如l-薄荷醇)以及其衍生物(例如乳酸薄荷酯)、水杨酸甲酯、樟脑、黄瓜提取物、源自植物(例如薄荷、桉树、肉豆蔻)的精油等。
忌避剂是指针对蚊子、蚊蚋、非叮咬蠓、苍蝇类等害虫的忌避剂(驱虫剂),是包含具有驱虫效果的成分的合成化合物或天然植物提取物。例如,可使用香茅醛、1,8-桉树素、乙酸芳樟酯、避蚊胺(N,N-二乙基-3-甲基苯甲酰胺)、倍半萜烯、丁基乙酰氨基丙酸乙酯、派卡瑞丁、拟除虫菊酯、肉桂、迷迭香、薰衣草、薄荷、桉树、香茅、柠檬桉树、圣罗勒等。忌避剂可根据作为对象的害虫或穿用对象者来进行选择。
再者,功能剂并不限定于冷感剂或忌避剂。例如,也可以是香料。
如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中,在腰围构件2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前侧腰围部30)设有(存在着)微囊80。即,微囊配置区域70配置在前侧腰围部30。
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设有(存在着)微囊80。作为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有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肌肤侧片32设置着微囊80(可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肌肤侧片31)。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那样,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的凹部22以及凸部23设有(存在着)微囊80。如前述那样,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设置腰围弹性构件35,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35所显现的伸缩性,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因此,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腰围弹性构件35产生多个褶皱,前侧腰围部30(非肌肤侧片32)的前述的凹部22以及凸部23由该褶皱形成。即,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2(凸部23)是指因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腰围弹性构件35产生的褶皱而形成出的凹凸。再者,凸部23与凹部22的交界线成为拐点H,在图5中,相比拐点H,非肌肤侧成为凸部23,而肌肤侧成为凹部22。
在此,“自然状态”是指将尿布1放置了规定时间时的状态。例如,在将制品状态的尿布1从包装取出以后,将前侧腰围部30以及后侧腰围部40朝左右方向的两外侧拉伸,将前侧腰围部30以及后侧腰围部40形成为“伸展状态”,在持续保持该伸展状态15秒以后,解除尿布1的拉伸并放置到桌子等的平面上。并且,将按照这样的平面平置经过5分钟后的状态设为自然状态。
为了不仅在凸部23也在凹部22适当设置微囊80,优选的是,例如在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在将微囊80涂抹于前侧腰围部30的工序之后,进行使前侧腰围部30具有伸缩性的工序。即,优选的是,涂抹工序在尿布1未收缩的伸展状态下进行。在这样制造的制品(尿布1)的凹部22以及凸部23适当地存在着微囊80。
可是,在尿布1的搬送期间(即,从尿布1被制造出起直至尿布1到达消费者的手头而由使用者使用尿布1为止的期间),有时微囊80会从尿布1(非肌肤侧片32)脱落或破损。在微囊80从尿布1脱落的场合,微囊80没有留在尿布1(非肌肤侧片32)上,而在微囊80破损的场合,微囊80以丧失掉功能剂的功能的状态作为破损微囊82(至少一部分破损的微囊)留在尿布1(非肌肤侧片32)上。因而,当尿布1到达消费者的手头而由使用者使用尿布1时,如图5所示那样,破损微囊82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81以混合的状态存在于尿布1(非肌肤侧片32)。在此,尿布1以未伸展的自然状态(收缩状态)被搬送,因而,在搬送期间,凹部22内的微囊80难以露出,因此,存在于非肌肤侧片32的凹部22的微囊80容易作为未破损微囊81而保留。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作为内包功能剂的微囊80,存在着至少一部分破损的破损微囊82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81,在通过褶皱而形成于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的凹部22,存在着至少一个未破损微囊81(参照图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中,由于在非肌肤侧片32的凹部22存在着未破损微囊81,所以,在使用者使用尿布1时,能适当地发挥微囊80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在以往例所涉及的尿布1中,由于在尿布1的搬送期间(即,从制造出尿布1起直至尿布1达到消费者的手头而由使用者使用尿布1为止的期间)微囊80会从尿布1脱落或发生破损的原因,存在着在使用者使用尿布1时无法适当地发挥微囊80内的功能剂的功能的可能性。即,存在着当尿布1到达消费者的手头时尿布1中已经没有大量的微囊80存在、另外即便存在于尿布1也丧失了功能剂的功能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非肌肤侧片32的凹部22存在着未破损微囊8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尿布1时在该凹部22设置微囊80,凹部22内的微囊80难以在搬送期间露出。因而,该微囊80不会在搬送期间从尿布1脱落或是破损,在尿布1到达消费者的手头时,可作为未破损微囊81留在凹部22。
因此,当使用者使用尿布1时,能适当地发挥微囊80内的功能剂的功能。即,此时,使用者通过对尿布1的接触等使凹部22变动来促进凹部22内的未破损微囊81的露出,从而使得功能剂向外部释放来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可在应发挥功能剂的功能的时机(不是输送期间而是在使用时)适当地发挥该功能)。再者,自然状态下的腰围构件20的宽度尺寸小于腰围构件20的最大伸展时的宽度尺寸,因而,使用者在使用(穿用)尿布1时,能使腰围构件20适当地伸展。此时,由于凹部22变动(例如凹凸被消解),所以,功能剂向外部适当地释放,可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那样,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不仅存在未破损微囊81也存在破损微囊82,而该破损微囊82具有可产生以下效果的好处:在取出尿布1时等刚要使用(穿用)尿布1之前的时点起就能使尿布1的使用者体会到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褶皱而形成于最外层(非肌肤侧片32)的凸部23存在着至少一个未破损微囊81(参照图5),由于凹部22内的微囊80在搬送期间难以露出的原因,凹部22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比凸部23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高。
因而,可在尿布1的使用(穿用)期间适度地抑制未破损微囊81的露出的发展,可逐渐发挥微囊80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因此,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再者,关于在凹部22或凸部23存在着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破损微囊82)的方面、以及凹部22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凸部23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高的方面,可通过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观察微囊配置区域70而容易进行确认(判定)。
接下来,关于微囊配置区域70进行详细说明。再者,可根据上述的说明理解,微囊配置区域70成为配置有未破损微囊81和破损微囊82双方的区域。另外,关于微囊配置区域70的确定,如前述那样,可通过显微镜等观察微囊80。另外,在微囊配置区域70,也存在着溶剂,根据该溶剂的有无而光泽感会有所差异,因而也能通过目视该溶剂来进行确定。
如图4所示那样,微囊配置区域70成为在上下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3个)并沿着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即,微囊配置区域70分为多个部位,各个区域都是沿着左右方向(横向)的条状的区域。并且,这多个区域在上下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
假如在这3个区域相连的场合,若在1个区域有汗等水分(体液)与微囊80接触,则存在着该水分因该区域内的多个微囊80协作而向其他区域的微囊80传递的可能性。这样,存在着在全部区域一下子就发挥完功能剂的功能而功能剂的功能无法持久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3个)区域空开间隔地设置,所以,即便在1个区域有汗等水分(体液)与微囊80接触,也可以避免该水分因该区域内的多个微囊80协作而向其他区域的微囊80传递。因而,不会在全部区域一下子就发挥完功能剂的功能,而是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微囊配置区域70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该左右方向区域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即,如前述那样,在配置有微囊配置区域70的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设置腰围弹性构件35,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35所显现的伸缩性,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并且,由于以成为沿着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的方式将微囊配置区域70设于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所以,微囊配置区域70(左右方向区域)也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并且,由于微囊配置区域70(左右方向区域)能在左右方向伸缩,所以,如图5所示那样,在微囊配置区域70(左右方向区域),在左右方向上使凹部22和凸部23轮流地排列。因此,若以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微囊配置区域70,则能在凹部22(另外也在凸部23)使微囊80可靠地存在。假如将微囊配置区域70设置成不是沿着左右方向而是沿着上下方向(图5中贯通纸面的方向),则根据区域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该区域会全部成为凸部23(也可能会相反地全部成为凹部22),存在着无法在凹部22设置微囊80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事态能够可靠地避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微囊配置区域70在左右方向从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的左端连续地延伸(设置)至右端。因此,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4),微囊配置区域70与侧方接合部50至少在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的一部分与侧方接合部50的一部分重叠)。
因而,由于微囊配置区域70与侧方接合部50重叠,故而重叠部分的剥离强度变弱(容易将侧方接合部50破开),可容易将尿布1脱掉。
另外,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在左右方向上的侧方接合部50的外侧具备前侧腰围部30与后侧腰围部40未接合的非接合部52,在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4),微囊配置区域70与非接合部52也至少在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的一部分与非接合部52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图1可知,非接合部52是在将内衣穿用到尿布1上时最容易受到来自内衣的物理性刺激(容易与内衣摩擦)的部位。因而,通过微囊配置区域70与非接合部52重叠,位于非接合部52(腰围构件20)的微囊80容易受到来自内衣的物理性刺激,所以,可促进功能剂向外部的释放,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在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4),微囊配置区域70与相比腰围构件20设在肌肤侧的作为薄膜材料的一例的不透液性片13a至少在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的一部分与不透液性片13a的一部分重叠)。
因而,即便位于腰围构件20的微囊80破损而从微囊80释放功能剂,该功能剂也会被不透液性片13a阻挡而难以向肌肤侧移动。因此,功能剂相比向肌肤侧释放,更容易向非肌肤侧(尿布1的外部)释放,在功能剂是通过向非肌肤侧释放而有效地作用的功能剂(例如忌避剂)的场合等,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再者,作为薄膜材料,列举不透液性片13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例如可列举印刷有图案或文字并插入在尿布1内的印刷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在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4),微囊配置区域70与吸收性芯11至少在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的一部分与吸收性芯11的一部分重叠)。
微囊配置区域70与吸收性芯11的重叠部分由于存在着吸收性芯11的原因,与该重叠部分的周围相比,刚性相对变高。因而,刚性高的吸收性芯11成为台座,使用者容易摩擦微囊配置区域70。因此,通过高效地使微囊80破损(破裂),促进了功能剂向外部的释放,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在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4),微囊配置区域70与非伸缩区域NS至少在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的一部分与非伸缩区域NS的一部分重叠)。即,微囊80配置在非伸缩区域NS的一部分。
在该场合,由于在不能伸缩的区域也设置微囊80,所以,即便在使用者穿用时未将腰围构件20充分伸展开(凹部22内的微囊80未充分露出)的场合,功能剂也能从该区域向外部释放,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在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FU和下部区域FL,如图4所示那样,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至少配置在下部区域FL(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配置在下部区域FL,但也可以配置在上部区域FU)。
另外,如前述那样,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设置腰围弹性构件35,借助该腰围弹性构件35所显现的伸缩性,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由于腰围弹性构件35设在上部区域FU和下部区域FL双方,所以,上部区域FU和下部区域FL也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区域FU的收缩力大于下部区域FL的收缩力(即,收缩力在上部区域FU比在下部区域FL强)。
在此,上部区域FU(下部区域FL)的“收缩力”是指使上部区域FU(下部区域FL)在左右方向伸展单位长度的力(伸展应力)。上部区域FU的收缩力与下部区域FL的收缩力的比较例如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首先,将图1所示的尿布1(制品)的侧方接合部50剥开,将尿布1形成为图2那样的形态。接下来,在图2所示的中央位置CL切割尿布1,将尿布1设为仅前侧一半。接下来,由拉伸试验机的卡具把持上部区域FU(下部区域FL)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卡具间距离调整成尿布1不松弛且不伸展的状态。并且,由拉伸试验机使卡具间距离以规定的速度扩开,取得使上部区域FU(下部区域FL)在左右方向伸展单位长度时的负荷,比较上部区域FU的负荷和下部区域FL的负荷。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缩力较小的下部区域FL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因而,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使用者在使用(穿用)尿布1时具有相比下部区域FL会更多接触上部区域FU的倾向。因而,假设仅在上部区域FU配置微囊80的场合,在穿用尿布1的时机,大部分的功能剂就会向外部释放,存在着在穿用期间难以有功能剂的功能发挥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下部区域FL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所以,在穿用尿布1的时机,可抑制来自该区域的微囊80的功能剂的释放,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进而,由于该下部区域FL成为收缩力相对较小的区域,所以,在相比穿用尿布1时比较难以产生物理性刺激的尿布1的穿用期间,通过小的刺激促进凹部22内的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的露出,能使功能剂向外部适当地释放。该效果例如在功能剂是期望在穿用尿布1期间持续发挥功能的忌避剂的场合可特别有效地发挥。
再者,为了调整上部区域FU(下部区域FL)的收缩力,可以调整腰围弹性构件35的数量、丝状的腰围弹性构件35的粗度、将腰围弹性构件35固定于片时的伸展倍率。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的俯视图。图7是与图3对应的图,是图6的A-A线处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与图4对应的图,是第2实施方式的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设有肌肤面片36、46。即,在比前侧腰围部30靠肌肤侧的位置层积有肌肤面片36。如图7所示那样,肌肤面片36是以从肌肤侧覆盖(在上下方向跨越)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的上端10ea(纵向上的前侧端)的方式配置的片构件,具有作为罩片的功能。由此,在穿用尿布1时,可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边缘咬入穿用者的肌肤。肌肤面片36例如由SMS无纺布等形成。另外,肌肤面片36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具有伸缩性的片构件(例如伸缩性无纺布)。
另外,与前侧腰围部30同样,在比后侧腰围部40靠肌肤侧的位置层积有肌肤面片46。如图7所示那样,肌肤面片46是以从肌肤侧覆盖(在上下方向跨越)吸收性主体10的背侧的上端10eb(纵向上的后侧端)的方式配置的片构件。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中,如图7所示那样,在厚度方向上的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片41与肌肤面片46之间配置有微囊配置区域70。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在肌肤面片46涂抹微囊80,以涂抹面位于非肌肤侧的方式将肌肤面片46安装于吸收性主体10以及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此时,微囊80被夹在肌肤面片46与肌肤侧片41之间,其一部分向肌肤侧片41转移。因而,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1中,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设有(存在着)微囊80(微囊配置区域70配置在后侧腰围部40)。
另外,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最外层设有(存在着)微囊80。作为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最外层有肌肤侧片41和非肌肤侧片42,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肌肤侧片41设有微囊80(可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非肌肤侧片42)。
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最外层(肌肤侧片41)的凹部22以及凸部23设有(存在着)微囊80。如前述那样,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设有腰围弹性构件45,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45所显现的伸缩性,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因此,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腰围弹性构件45产生多个褶皱,后侧腰围部40(肌肤侧片41)的前述的凹部22以及凸部23例如由该褶皱构成。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厚度方向的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片41与肌肤面片46之间配置微囊配置区域70,所以,如图7所示那样,肌肤面片46发挥了覆盖微囊80(微囊配置区域70)的覆盖构件的作用。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尿布1中设置将覆盖微囊配置区域70的覆盖构件(肌肤面片46)。因而,凹部22内的微囊80在搬送期间更加难以露出。因此,微囊80不会在搬送期间从尿布1脱落或发生破损,当尿布1到达消费者的手头时,可作为未破损微囊81更可靠地留在凹部22。因而,当使用者使用尿布1时,能更加适当地发挥微囊80内的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在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尿布1时(参照图8),微囊配置区域70与相比腰围构件20设在肌肤侧的作为薄膜材料的一例的不透液性片13a不重叠。
因而,在位于腰围构件20的微囊80破损而功能剂从微囊80释放的场合,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该功能剂不被不透液性片13a阻挡。因此,功能剂容易向肌肤侧释放,在功能剂是通过向肌肤侧释放而有效地作用的功能剂(例如冷感剂)的场合等,能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后侧腰围部40与前侧腰围部30同样,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后侧腰围部40在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BU和下部区域BL。在此,后侧腰围部40与前侧腰围部30不同,虽具备臀部罩40b,但是,在后侧腰围部40,通过将除了臀部罩40b以外的后侧腰围部40(换言之,后侧腰围部40之中的在两端具备非接合部52的部分)在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定义上部区域BU和下部区域BL(参照图8)。并且,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至少配置在上部区域BU(在第2实施方式中,仅配置在上部区域BU,但也可以配置在下部区域BL)。
另外,如前述那样,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设置腰围弹性构件45,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45所显现的伸缩性,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腰围弹性构件45由于设在上部区域BU和下部区域BL双方,所以,上部区域BU和下部区域BL也成为能在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部区域BU的收缩力大于下部区域BL的收缩力(即,收缩力在上部区域BU比在下部区域BL强)。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收缩力较大的上部区域BU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因而,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收缩力较大的上部区域BU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的场合,上部区域BU成为收缩力相对较大的区域,因而褶皱变深,上部区域BU的凹部22内的微囊80在搬送期间更加难以露出。因此,微囊80不会在搬送期间从尿布1脱落或破损,在到达消费者的手头时,可作为未破损微囊81更可靠地留在凹部22。
另外,使用者在使用(穿用)尿布1时具有相比下部区域BL更多与上部区域BU接触的倾向。因而,当使用者穿用尿布1时,若接触上部区域BU,则会从大量留在上部区域BU的凹部22的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向外部一下子释放出功能剂。
因此,在尿布1的使用(穿用)开始时机能让使用者(穿用者)可靠地体会到功能剂的功能。该效果例如在功能剂是期望在尿布1的使用(穿用)开始时机发挥功能剂的功能的冷感剂的场合(穿用上尿布1的瞬间会感到清凉的感觉),特别有效地发挥。
===第3实施方式===
图9是与图4对应的图,是第3实施方式的微囊配置区域70的说明图。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不同,微囊配置区域70配置在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双方。
并且,伸展状态(参照图9)的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2)比伸展状态(参照图9)的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高。即,设在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重量(g)除以伸展状态的前侧腰围部30的面积(m 2)而得的值,大于设在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重量(g)除以伸展状态的后侧腰围部40的面积(m 2)而得的值。
尿布1的穿用者由于通常是腹部鼓起,所以,前侧腰围部30相比后侧腰围部40更容易接触(容易紧贴)穿用者。因此,前侧腰围部30容易迎合穿用者的活动来促进凹部22内的未破损微囊81的露出,容易高效地使功能剂向外部释放。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尿布1的穿用者的体型的观点出发,在功能剂容易被高效地释放的那侧(前侧腰围部30侧)设置更多的未破损微囊81,因而,能更加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微囊配置区域70配置在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双方,因而,在前侧腰围部30以及后侧腰围部40的凹部22存在着至少一个未破损微囊81。并且,前侧腰围部30的凹部22内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数与后侧腰围部40的凹部22内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数互不相同。
因而,可适当地调整功能剂的缓释性(有关功能剂从微囊80逐渐释放多少的程度)。例如,若将前侧腰围部30那侧的数量设定得较多,则如前述那样,从尿布1的穿用者的体型的观点出发,缓释性变低,而若反过来,则缓释性变高(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再者,关于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于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方面、凹部22内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数在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不同的方面,通过以电子显微镜等观察微囊配置区域70而容易进行确认(判定)。例如,可由显微镜对随机选择的10个部位进行拍摄,以拍摄的照片内所包含的微囊的数量进行比较。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微囊配置区域70成为在左右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且沿着上下方向的条状的上下方向区域(参照图9的配置在后侧腰围部40的微囊配置区域70)。即,微囊配置区域70被分为多个部位,各个区域都是沿着上下方向(纵向)的条状的区域。并且,这多个区域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
因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假设在这多个区域相连的场合,若在1个区域有汗等水分(体液)与微囊80接触,则该水分会因该区域内的多个微囊80协作而向其他的区域的微囊80传递。这样,存在着功能剂的功能在全部区域一下子发挥完而功能剂的功能无法持久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区域空开间隔地设置,所以,即便在1个区域有汗等水分(体液)与微囊80接触,也可避免该水分因该区域内的多个微囊80协作而向其他区域的微囊80传递。因而,不会在全部区域一下子就发挥完功能剂的功能,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容易的内容,并非不对本发明作限定性解释。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构思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当然包含其等同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伸展状态的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比伸展状态的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高,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伸展状态的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比伸展状态的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单位面积重量(g/m 2)高。即,也可以是设在后侧腰围部40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重量(g)除以伸展状态的后侧腰围部40的面积(m2)而得的值,大于设在前侧腰围部30的未破损微囊81的总重量(g)除以伸展状态的后侧腰围部40的面积(m 2)而得的值。
在该场合,后侧腰围部40由于是在入座或就寝姿势下容易紧贴的区域,所以,能在该入座或就寝姿势时高效地使功能剂向外部释放,可适当地发挥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部区域BU的收缩力大于下部区域BL的收缩力,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下部区域BL的收缩力大于上部区域BU的收缩力。在这样的场合,在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至少配置在上部区域BU的情况下,当穿用尿布1时,由于上部区域BU的收缩力较小的原因,容易扩开尿布1,产生容易在穿用者容易感受到功能剂的效果的腰围端部处促进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的露出(因此,高效地使功能剂向外部释放)这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至少配置在下部区域BL的情况下,在当穿用尿布1时或在穿用期间衣服难以接触的下半部分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另外该下半部分的收缩力较大,因而,能长时间维持功能剂的功能。
另外,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后侧腰围部40)设有伸展倍率彼此不同的多种腰围弹性构件35、45(例如是第1弹性构件和第2弹性构件)的场合,优选的是,在设有第1弹性构件的腰围构件20的第1区域和设有第2弹性构件的腰围构件20的第2区域双方具备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另外,在腰围构件20(前侧腰围部30、后侧腰围部40)设有多个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了多个腰围弹性构件35、45的区域,该多个区域的腰围弹性构件35、45的间距(设置间隔)互不相同的场合,优选的是,在双方的区域具备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
这样,由于在收缩力较大的区域和较小的区域双方都配置微囊80(未破损微囊81),所以,可调整双方的微囊80的数量(比率),能控制功能剂的功能显现程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尿布(吸收性物品),
10吸收性主体,
10ea上端(前侧、腹侧),10eb上端(后侧、背侧),
11吸收性芯,11b芯包覆片,11c收窄部,
12顶片,
13底片,13a不透液性片(薄膜),13b外装片,20腰围构件,
22凹部,23凸部,
30前侧腰围部,
30sw侧部,
31肌肤侧片,32非肌肤侧片,
35 腰围弹性构件,
36 肌肤面片,
40后侧腰围部,40b臀部罩,
40sw侧部,
41肌肤侧片,42非肌肤侧片,
45腰围弹性构件,
46肌肤面片,47后腿围弹性构件,
50侧方接合部,52非接合部,
60主体接合部,
61前侧主体接合部,62后侧主体接合部,
70 微囊配置区域,
80 微囊,
81未破损微囊,82破损微囊,
BH腰围开口,LH腿围开口,
BL下部区域,BU上部区域,FL下部区域,FU上部区域,
CL中央位置(纵向、长度方向),H拐点,
NS非伸缩区域,OL30前侧重叠区域,OL40后侧重叠区域。

Claims (15)

1.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和相比上述吸收性主体配置在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该腰围构件形成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的一部分,
在上述腰围构件在自然状态下设有褶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腰围构件的最外层,作为内包功能剂的微囊存在着至少一部分破损的破损微囊和未破损的未破损微囊,
在通过上述褶皱而形成于上述最外层的凹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褶皱而形成于上述最外层的凸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上述凹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上述凸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腰围构件在上述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述上部区域和上述下部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上述未破损微囊至少配置在上述上部区域,
上述上部区域的收缩力大于上述下部区域的收缩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伸展状态下将该腰围构件在上述上下方向分割成两部分时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述上部区域和上述下部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上述未破损微囊至少配置在上述下部区域,
上述上部区域的收缩力大于上述下部区域的收缩力。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在比上述腰围构件靠肌肤侧的位置具有薄膜材料,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薄膜材料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在比上述腰围构件靠肌肤侧的位置具有薄膜材料,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薄膜材料不重叠。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并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将上述前侧腰围部与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侧方接合部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的上述侧方接合部的外侧具备上述前侧腰围部与上述后侧腰围部未接合的非接合部,
当以展开状态在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吸收性物品时,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与上述非接合部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将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覆盖的覆盖构件。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是在上述上下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并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或者是在上述左右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设置多个并沿着上述上下方向的条状的上下方向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囊配置区域是上述左右方向区域,该左右方向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备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配置有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微囊配置区域是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的条状的左右方向区域,该左右方向区域成为能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伸展状态的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伸展状态的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14.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伸展状态的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伸展状态的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在上述前侧腰围部以及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存在着至少一个上述未破损微囊,
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内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总数与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凹部内的上述未破损微囊的总数互不相同。
CN202180098963.8A 2021-06-30 2021-12-08 吸收性物品 Pending CN117479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9601A JP2023006811A (ja) 2021-06-30 2021-06-30 吸収性物品
JP2021-109601 2021-06-30
PCT/JP2021/045138 WO2023276194A1 (ja) 2021-06-30 2021-12-08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79909A true CN117479909A (zh) 2024-01-30

Family

ID=84691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8963.8A Pending CN117479909A (zh) 2021-06-30 2021-12-08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06811A (zh)
CN (1) CN117479909A (zh)
BR (1) BR112023022248A2 (zh)
WO (1) WO20232761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6953B2 (ja) * 2012-02-09 2014-02-0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425583B2 (ja) * 2015-02-27 2018-11-2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7099620A (ja) * 2015-12-01 2017-06-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臭気改善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06811A (ja) 2023-01-18
BR112023022248A2 (pt) 2024-02-06
WO2023276194A1 (ja)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8068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0513627A (ja) 接触感受性芳香部材を含む吸収製品
JP6649535B1 (ja) 吸収性物品
JP60805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2159270A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2022162137A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WO2022071516A1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WO2021205751A1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CN117479909A (zh) 吸收性物品
JP6872946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4206281B (zh) 吸收性物品
JP7358249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1100777A1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23068036A1 (ja) 吸収性物品
JP7209423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及び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049178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2071001A1 (ja) 吸収性物品
CN216823898U (zh) 吸收性物品
WO2020195097A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2118641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878711B1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及び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製造方法
WO2022004534A1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WO2021100775A1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2021106709A (ja) 吸収性物品
CN114305875A (zh)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