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0661A -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0661A
CN117460661A CN202280040017.2A CN202280040017A CN117460661A CN 117460661 A CN117460661 A CN 117460661A CN 202280040017 A CN202280040017 A CN 202280040017A CN 117460661 A CN117460661 A CN 117460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adhesive
pattern
units
nozz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00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隆一
泽靖典
浜田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280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5549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460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06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汽车发动机罩(1)具有将内板(2)和外板(3)接合的接合部(20)。内板(2)包括例如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有多个的单元(8、9)。多个单元(8、9)包括多个设置有接合部(20)的带接合部单元。在汽车发动机罩(1)设置有预定的第1形式或第2形式。在第1形式中,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84、89、9)中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带接合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的局部的排列配置。在第2形式中,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8、9)中分别是,多个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的排列配置。

Description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车辆的发动机罩板。该发动机罩板着眼于降低行人与发动机罩板碰撞时给行人带来的伤害值。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作为汽车用外装件的汽车用发动机罩。该汽车用发动机罩着眼于在行人与汽车用发动机罩接触时,仅通过向汽车的内侧的少量变形来吸收接触的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3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5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发动机罩中,内板与外板由粘接剂接合。作为接合内板和外板的粘接剂,已知有胶粘密封剂等。在组装汽车发动机罩时,例如向外板涂敷胶粘密封剂,接着使内板与外板叠置,从而利用内板和外板夹着胶粘密封剂。由此,内板与外板借助胶粘密封剂相互接合。
向外板涂敷胶粘密封剂的作业例如由保持有用于供给密封剂的喷嘴的机械臂进行。有时将向一个汽车盖板涂敷密封剂所花费的时间称为生产节拍时间(cycle time)。出于提高汽车发动机罩的生产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缩短生产节拍时间。
同样的问题在具有使用密封剂接合而成的构造的其他汽车盖板例如后备箱门、侧门、车顶构造中也存在。即,在具有外板盖板和利用密封剂与该外板盖板接合的内部件的构造中存在上述的问题。此外,在此,除了一般称呼的内部件(内板构件)之外,还包括加固构件、加强构件在内地也称为内部件。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均未对有效率地涂敷胶粘密封剂等粘接剂的结构进行特别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生产的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以下述的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作为主旨。
(1)一种汽车盖板,其具备:
外部件;
内部件;以及
接合部,其将所述内部件和所述外部件接合,
所述内部件包括在沿所述外部件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预定的第1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单元,
各所述单元包括:凸缘,其与所述外部件相邻配置;纵壁,其以与所述外部件隔离的方式从所述凸缘延伸;以及底部,其与该纵壁连续而与所述凸缘隔离,
所述多个单元包括多个所述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凸缘而成的带接合部单元,
所述汽车盖板设置有预定的第1形式或第2形式,
在所述第1形式中,在部分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配置,
在所述第2形式中,在全部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是,多个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排列配置。
(2)根据所述(1)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在所述多个单元中包括多个包含彼此相同形状或相似形状的所述凸缘的单元。
(3)根据所述(1)或所述(2)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预定模式在多个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
(4)根据所述(1)~所述(3)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在所述第1形式中,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和所述预定模式中的至少一者沿直线方向排列配置,
在所述第2形式中,所述预定模式沿所述直线方向排列配置。
(5)根据所述(1)~所述(4)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直线方向是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
(6)根据所述(1)~所述(5)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作为所述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带追加接合部单元,其中除了具有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或所述预定模式配置的所述接合部之外,还具有在从所述预定模式的所述接合部的布局偏离的部位设置的所述接合部。
(7)根据所述(1)~所述(6)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预定模式是三个点以上的点状模式。
(8)根据所述(1)~所述(6)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预定模式是三个以上的线状模式。
(9)根据所述(1)~所述(8)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预定模式设置有十五个以上。
(10)根据所述(1)~所述(9)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带接合部单元包括在沿所述板厚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在所述凸缘设置有所述接合部而成的环状带接合部单元,
所述环状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多个,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环状带接合部单元的所述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200mm以下。
(11)根据所述(1)~所述(10)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外部件是板厚0.60mm以下且极限屈服应力400MPa以上的钢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50mm以下的钢板。
(12)根据所述(1)~所述(10)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所述外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13)一种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成为接合外部件和内部件的接合部的粘接剂向包括所述外部件和所述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的涂敷对象涂敷时,使用包括包含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地排列的多个喷嘴的涂敷机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所述多个喷嘴以能够单独地切换所述粘接剂的供给的接通断开的方式构成,
通过从全部的所述喷嘴一并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包含所述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或者通过从部分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14)根据所述(13)记载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多个喷嘴相对于所述涂敷对象往复移动的同时,向所述涂敷对象的多个部位涂敷所述粘接剂。
(15)根据所述(13)或所述(14)记载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多个喷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涂敷所述粘接剂。
(16)根据所述(13)~所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一边使所述多个喷嘴沿直线方向移动一边涂敷所述粘接剂。
(17)根据所述(16)记载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内部件包括在沿所述外部件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预定的第1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单元,
所述直线方向是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
(18)根据所述(13)~所述(17)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其中,在涂敷工序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向从所述预定模式的所述粘接剂的布局偏离的部位涂敷所述粘接剂,在所述涂敷工序中,通过从全部的所述喷嘴一并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包含所述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或者通过从部分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19)根据所述(13)~所述(18)中任一项记载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一边使多个所述喷嘴以比多个所述喷嘴彼此的间隔短的间隔移动,一边向所述涂敷对象供给所述粘接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地制造汽车盖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省略了接合部的图示。
图2是汽车发动机罩的内板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
图5是放大了图3的局部的图。
图6是放大地表示一个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图2的突出构造体的放大图。
图8的(A)是涂敷机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8的(B)是涂敷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涂敷机涂敷粘接剂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部的排列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涂敷机涂敷粘接剂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接合部的排列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涂敷机涂敷粘接剂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23的(A)是表示单元的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内板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3的(B)是表示图23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3的(C)是沿着图23的(B)的XXIIIC-XXIIIC线的剖视图。
图24的(A)是用于说明单元的第1变形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图24的(B)是用于说明单元的第1变形例的又一个例子的图。
图25的(A)是表示单元的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5的(B)是沿着图25的(A)的XXVB-XXVB线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单元的第2变形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对想到本发明的始末进行说明,接着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想到本发明的始末]
一般而言,汽车盖板的外板是比较平坦的形状,而内板是具有凹凸的形状。另外,在内板中的向外板侧凸起的部位涂敷有胶粘密封剂等密封剂(粘接剂)。密封剂与内板和外板接触而将这些板接合。另外,汽车发动机罩的车高方向的高度(厚度)比汽车的车长方向的长度和车宽方向的长度小。因此,在汽车发动机罩的组装时向外板或内板涂敷密封剂时,密封剂涂敷用喷嘴的与汽车发动机罩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车长方向和车宽方向)上的移动量决定密封剂涂敷作业时间。因而,着眼于通过对一张汽车盖板制造时的密封剂涂敷用喷嘴的结构和动作进行钻研来谋求生产节拍时间的缩短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生产节拍时间是指涂敷密封剂的作业时间,该密封剂成为制造一个汽车盖板时的将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接合部。
然而,通过单纯地减少一个汽车盖板中的密封剂的量来缩短生产节拍时间的做法存在带来别的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根据汽车的轻量化的要求,而要求汽车盖板的高强度化和薄型化。然而,若减薄汽车盖板的板厚,则汽车盖板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降低。并且,若减少供接合内板和外板的密封剂配置的区域,虽然能够缩短生产节拍时间,但汽车盖板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降低。这样,通过汽车盖板的薄壁化而谋求汽车的轻量化还缩短生产节拍时间同时提高汽车盖板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并不容易。
此外,抗变形刚度是指在对具有比较平缓的曲面并且表面积相对于板厚非常大的冲压成形品例如汽车发动机罩的外侧的盖板从外部作用有力的情况下的该盖板的刚度。抗变形刚度与用手按压盖板时的弹力的阻力感、挠曲变形的感觉对应。该特性通常用施加载荷时的挠曲量表示,施加一定的载荷时的挠曲量越小,抗变形刚度越高。
另外,抗凹性是指在由于某种原因向盖板施加局部的载荷的情况下,去除该载荷后的凹陷(凹痕)的残留难度。在实际的汽车的车身中,在用手指、手掌强力地按压门等外侧盖板的情况下,或在行驶中碰到飞石的情况下等产生凹痕。凹痕通过盖板中的被施加载荷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因此,如果向盖板施加负荷时的盖板的应变达到一定的大小,则在除去负荷后应变也残留,从而产生凹痕。将使在盖板产生一定的残余应变的载荷的最小值称为凹坑载荷,凹坑载荷越大抗凹性越优异。
基于上述的背景,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想到了如下内容:如果一次使用多个密封剂涂敷用喷嘴,则即使密封剂涂敷用喷嘴的路径相同,与喷嘴数是一个的情况相比,也能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向乘以喷嘴数而得到的数量的部位的密封剂涂敷。更具体而言,通常来说,即使在使用能以比较高的速度涂敷密封剂的涂敷机的情况下,在1秒钟也仅能涂敷两个点左右。另一方面,本申请发明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想到了如下内容:如果一次使用多个涂敷用喷嘴,则通过使这些喷嘴的相对位置固定成相同的模式,从而能在1秒钟向2×喷嘴数的部位进行密封剂涂敷。也就是说,如果在位于例如等边三角形的顶点的位置配置三个喷嘴,则一次能涂敷位于等边三角形形状的三个顶点的点涂状的密封剂。想到如下内容:通过这样设置,例如在使用上述的能进行高速涂敷的装置的情况下,能在十几秒左右涂敷等边三角形形状的60个点(20个等边三角形的量)。而且获得了以下想法而想到了本申请发明:通过使用多个涂敷用喷嘴,能够将密封剂平衡良好地配置于许多部位,能够提高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实施方式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汽车盖板的一个例子,说明汽车发动机罩。然而,只要是具有外部件、内部件以及将这些内部件和外板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汽车盖板,就能够应用本发明。作为这样的汽车盖板,能够例示侧门、后备箱门等门板、包括车顶外板在内的车顶盖板、挡泥板、后侧围板等。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1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省略了接合部20的图示。图2是汽车发动机罩1的内板2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此外,在图3和图4中,以作为假想线的双点划线表示在图2中未出现的外板3。图5是放大了图3的局部的图。图6是放大地表示一个单元9的俯视图。图7是图2的突出构造体6的放大图。以下,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适当参照图1~图7而进行说明。
汽车发动机罩1是设于汽车的前部的前罩,也称为引擎盖。设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例如是乘用车。作为上述乘用车的一例,能够列举出轿车型乘用车、轿跑型乘用车、掀背型乘用车、小型货车型乘用车、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型乘用车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汽车发动机罩1安装于汽车且汽车盖板1关闭时作为基准来称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前是指汽车前移的方向。后是指汽车后退的方向。右是指前移中的汽车右转时的该汽车的转弯方向。左是指前移中的汽车左转时的该汽车的转弯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宽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长方向称为长度方向Y。另外,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高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
汽车发动机罩1具有内板2、支承于该内板2的外板3以及设置于内板2和外板3之间并通过与外板3和内板2接触而将这些板2、3相互接合的接合部20。
外板3是汽车发动机罩1中构成汽车的外表面的局部的部分。外板3例如由软钢板或高强度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作为高强度钢板,能够例示抗拉强度为340MPa以上的钢板,例如能够例示抗拉强度为440MPa以上的钢板。外板3例如通过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来形成。外板3的板厚例如是0.25mm~1.20mm,优选是0.6mm~0.7mm。外板3也可以是铝合金板。在外板3是铝合金板的情况下,外板3的板厚是0.40mm~1.20mm,优选是0.8mm~1.0mm。对外板3的形状没有特别制约。
内板2使用接合部20而与外板3的下表面3a接合,从而加固该外板3。由此,内板2提高了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panel rigidity)。内板2例如由软钢板或高强度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内板2例如通过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内板2既可以是一体成形品,也可以通过将多个构件彼此接合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2是一体成形品。内板2的板厚(钢板的板厚)例如是0.25mm~1.20mm,优选是0.55mm~0.60mm。内板2的板厚既可以小于外板3的板厚,也可以与外板3的板厚相同,还可以比外板3的板厚大。此外,内板2也可以是铝合金板。在内板2是铝合金板的情况下,内板2的板厚是0.40mm~1.20mm,优选是0.8mm左右。
此外,对于内板2和外板3,作为更优选的结构,外板3是板厚0.25mm~0.60mm(0.60mm以下)且极限屈服应力400MPa以上的钢板,内板2是板厚0.25~0.50mm(0.50mm以下)的钢板。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高强度化和轻量化,同时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另外,对于内板2,作为更优选的结构,内板2是板厚0.25mm~0.50mm的钢板,作为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内板2是板厚0.25mm~0.45mm的钢板。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另一方面,作为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是铝板的情况下的优选结构,外板3的板厚是0.40mm~0.75mm(0.75mm以下),内板2的板厚是0.40mm~0.75mm(0.75m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内板2具有外周部4和以由外周部4包围的方式配置的突出构造体6。
外周部4是内板2的外周部分。在外板3将发动机室关闭时,内板2的外周部4附近的局部由车身(未图示)承接。由此,作用于外板3的上表面3b的载荷经由内板2由车身承受。外周部4是形成于内板2的外周部分的部分。以由外周部4包围的方式配置有突出构造体6。
突出构造体6具有为了承受作用于外板3的上表面3b的载荷而设置的立体构造。突出构造体6具有将截面为帽形状(截面为V字形状或截面为U字形状)的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
突出构造体6具有多个单元9和与外周部4相邻且与该外周部4连续的多个不完全单元8。
内板2的与外周部4相邻的单元9直接与外周部4连接,或者经由不完全单元8与外周部4连接。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宽度方向X(第1方向)在直线上排列有多个,并且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长度方向Y(第2方向)在直线上排列有多个。此外,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只要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相互交叉的两个方向(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上分别排列有多个即可。另外,第1方向和第2方向并不限定于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
不完全单元8具有相当于沿着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的单元9的圆周方向切掉单元9的直线方向分而成的结构的结构。不完全单元8具有与单元9的后述的局部单元10相同的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的更详细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各单元9在高度方向Z的俯视观察(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的环状。以后在仅表达为俯视观察的情况下,是指高度方向Z的俯视观察。通过各单元9形成为较小的环状的多边形形状,能够使内板2轻量并且能够使内板2具有较高的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单元9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实质上正六边形。正六边形是各边的长度全部相等并且内角也为恒定的120度的六边形。另外,“实质上正六边形”在本说明书中是指能够作为正六边形对待的六边形。各单元9的形状形成为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同形状”除了包括同一形状之外,还包括各单元9的形状和沿着外板3的弯曲形状的形状匹配这一点以外相同的形状。
各单元9也可以形成为正六边形以外的六边形。作为正六边形以外的六边形,能够例示各边的长度不均匀的六边形和内角不统一为120度的六边形。作为各边的长度不均匀的六边形,能够例示前端边的长度和后端边的长度设定为预定的第1长度且具有分别设定为与第1长度不同的预定的第2长度的四边的六边形。
突出构造体6具有多个六边形的环状的单元9最紧密地配置而成的构造。该情况下的“最紧密”是指彼此相邻的多个单元9无间隙地配置。具体来说,单元9在单元分界14处与其他单元9分隔开。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底部13的顶端13c(下端)形成包括该顶端13c在内的底部13的分界,从而形成单元分界14。该单元分界1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六边形。通过进行这样的最紧密六边形配置,使得突出构造体6在俯视观察时在整个区域能够大致同样地对抗包括高度方向Z在内的所有方向的载荷。
在单元9的后述的凸缘11最紧密地配置的情况下,优选多个单元9为同一形状。另外,也可以最紧密地配置不同形状、相似形状的单元9。此外,在突出构造体6中,单元9也可以不是最紧密地配置,也可以在相邻的单元9、9彼此之间形成有其他部分。另外,多个单元9也可以彼此是相似形状。在该情况下,在彼此相似的单元9相互之间,各自的凸缘11也成为彼此相似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单元9整体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为对称。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9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沿前后排列有三个。此外,对单元9的方向没有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位置的上述三个单元9朝向右侧,按照该顺序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四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三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另外,与上述同样地,从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位置的上述三个单元9朝向左侧,按照该顺序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四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三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这样,实质上同一形状的单元9在长度方向Y(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X上分别在直线上排列有多个。
根据上述的结构,宽度方向X的位置一致的多个单元9在宽度方向X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进而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多个单元9在长度方向Y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沿着与作为第1方向的宽度方向X和作为第2方向的长度方向Y这两者正交的作为第3方向(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C(C1或C2)配置于直线上。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劣角)例如是约30度。倾斜方向C1相对于宽度方向X向顺时针方向呈-30度,倾斜方向C2相对于宽度方向X向顺时针方向呈30度。该角度(劣角)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多个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1朝向右前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多个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2朝向右后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构造体6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在内板2的长度方向Y的大致中央最宽。
如图5以及图6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各单元9具有六个局部单元10(10a~10f)。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元9中,前局部单元10a和后局部单元10d分别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另外,在各单元9中,剩余的四个局部单元10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这样,由多个局部单元10形成多边形形状的单元9。
各局部单元10(10a~10f)具有与外板3相邻配置的凸缘11、以与外板3分离的方式从凸缘11延伸的纵壁12、以及与纵壁12连续并且与凸缘11分离的底部13。
凸缘11是与外板3相邻并且在局部单元10中与外板3距离最近地配置的部分。凸缘11是带板状部分。在一个单元9中,六个局部单元10a~10f的凸缘11整体形成外部轮廓形状为六边形的环状凸缘15。此外,环状凸缘15也可以整体形成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的凸缘,既可以形成大致圆形的凸缘,也可以形成大致椭圆形的凸缘。另外,六个凸缘11的内侧端部11a整体构成以环状的单元9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形。此外,多个内侧端部11a整体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形状,还可以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另外,多个内侧端部11a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对称轴或对称中心点的不对称形状。
凸缘11中的与外板3相对的相对面11b与外板3大致平行。该情况下的“大致平行”是指,外板3的下表面3a与相对面11b在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中的任一方向上都呈零度或几度以内程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对面11b的内侧端部是内侧端部11a。另外,各相对面11b的外侧端部11c位于凸缘11与纵壁12之间的分界附近。在各凸缘11中,在相对面11b配置有接合部20。即,相对面11b设置为能配置接合部20的部分。在设置足够数量的接合部20的方面优选的是,凸缘11的与外板3相对的相对面11b的能涂敷接合部20的宽度是2mm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元9中,至少部分局部单元10的凸缘11在相对面11b与接合部20粘接,并借助该接合部20与外板3粘接。纵壁12从凸缘11朝向下方延伸。
纵壁12配置于凸缘11与底部13之间,将凸缘11与底部13连接。纵壁12以与外板3分离的方式从凸缘11延伸。纵壁12设置在设有该纵壁12的局部单元1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纵壁12例如形成为随着靠近外板3侧而向单元9的中心轴线侧(内侧端部11a侧)前移的锥形。
凸缘11与纵壁12的上端连续。底部13与纵壁12的下端连续。底部13是单元9中的距外板3最远的部分,与凸缘11分离。底部13形成为朝向下方凸起的弯曲形状。底部13设置在设置有该纵壁12的局部单元1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一个单元9中的底部13的顶端13c与相邻的另一单元9中的底部13的顶端13c是一体的。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如图2和图7清楚地表示的不完全单元8。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单元10,从而包括相当于单元9的局部的部分。如前所述,局部单元10具有凸缘11、纵壁12以及底部13。不完全单元8中的凸缘11的相对面11b是能配置接合部20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设置有多个(十二个),具有不完全单元81、82、…、89、810、811、8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1配置于突出构造体6的前端部靠左的位置,具有两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2配置于突出构造体6的靠前部左端的位置,具有两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3配置于不完全单元82的后方,具有两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4配置于突出构造体6的靠后端部左端的位置,具有四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5在突出构造体6的后端部配置于不完全单元84的右侧,具有三个局部单元10。
不完全单元86、87、88、89、810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不完全单元81~85对称的形状。由此,不完全单元86~不完全单元810具有多个局部单元10。
不完全单元811在突出构造体6的前端部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具有三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12在突出构造体6的后端部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具有三个局部单元10。
接着,主要参照图2、图6和图7更具体地说明接合部20。接合部20是为了将内板2和外板3接合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合部20使用了粘接剂。作为该粘接剂,能够例示胶粘密封剂(胶粘粘接剂)。作为该胶粘密封剂,能够例示树脂类粘接剂。在本说明书中,“密封剂”和“粘接剂”以同义使用。粘接剂既可以是在常温(例如20摄氏度)下固化的性质,也可以是通过经历加热工序或干燥工序而固化的性质。将内板2和外板3接合的粘接剂是接合部20。
接合部20以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轻量化同时确保内板2与外板3的结合强度、抗变形刚度以及抗凹性的方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设置于内板2的各单元9和部分不完全单元8(81、84、85、86、89、810、811、812)的凸缘11。设置有接合部20的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是带接合部单元。特别是,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单元9的凸缘11设置有接合部20而成的单元是环状的带接合部单元。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包括多个带接合部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合部20形成为点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的直径(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直径)是5mm~25mm左右。接合部20的纵横比(板厚方向观察时的接合部20的直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例如是1.0~2.0。接合部20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接合部20将凸缘11的相对面11b和外板3的下表面3a接合。这样,内板2中的伸出到外板3侧的凸缘11借助接合部20与外板3接合,从而内板2能够提高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预定的第1形式。第1形式是指如下形式: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带接合部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上述预定模式P1的局部的排列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定模式P1是三个点的点模式。模式P1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是三角形的模式,是不呈一直线的模式。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模式P1是等边三角形的模式,但也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模式、三边的长度分别不同的三角形的模式。在模式P1的各顶点排列有点状的接合部20。
预定模式P1在多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换言之,模式P1在配置有该模式P1的接合部20的任一带接合部单元中都设定为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在配置有该模式P1的接合部20的任一带接合部单元中都在板厚方向观察时设定为相同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模式P1的一个接合部20配置于长度方向Y的前侧,另一个接合部20配置于上述一个接合部20的右后方,又一个接合部2配置于上述一个接合部20的左后方。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个模式P1内的三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模式P1中是共同的。
对于一个模式P1中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单元9,接合部20以包括一个模式P1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单元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排列。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设置有十五个以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单元9中的模式P1的朝向一致,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配置于靠车辆前侧的位置,两个顶点配置于靠车辆后侧的位置。此外,模式P1的朝向在多个单元9之间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接合部20的单元9。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9、9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优选是200mm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84、8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配置。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4、89中的模式P1的朝向与单元9中的模式P1的朝向一致,但也可以不同。另外,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81、85、86、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模式P1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的排列)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的仅局部的排列配置。车辆前侧的不完全单元81、86、811中的模式P1的局部(局部模式P2)是三角形的模式中的两个顶点相连的模式。另一方面,车辆后侧的不完全单元85、810、812中的模式P1的局部(局部模式P2)是三角形的模式中的抽出一个顶点而成的模式。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局部模式P2的朝向与模式P1的朝向一致,但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在宽度方向X(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进而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在长度方向Y(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沿着作为第3方向的倾斜方向C(C1、C2。直线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1朝向右前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2朝向右后侧倾斜地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彼此相邻的两个环状带接合部单元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是200mm以下。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另外,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接合部20平衡良好地配置于汽车发动机罩1。出于这点考虑,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以上是汽车发动机罩1的概略结构。接着,对用于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机30进行说明。图8的(A)是涂敷机3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参照图8的(A),涂敷机30是喷出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密封剂)的装置。
涂敷机30具有:机头31,其包括多个喷嘴33;多个供给机构35,其用于向多个喷嘴33分别供给粘接剂21;移位机构36,其用于使机头31相对于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或外板3移位;以及控制部37。
机头31具有:基座32;和多个喷嘴33,其支承于该基座32且与该基座32一体地移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33的排列与模式P1中的接合部20的排列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三角形的顶点分别配置有喷嘴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三个)喷嘴33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通过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喷出粘接剂21,能够喷出成为模式P1的排列的粘接剂21。另外,涂敷机30也能从一个或两个喷嘴33喷出粘接剂21。由此能够喷出成为局部模式P2的排列的粘接剂21。
各喷嘴33借助例如挠性的管34与对应的供给机构35连接。供给机构35针对每一个喷嘴33各设置有一个。各供给机构35是用于向对应的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的机构,包括从未图示的罐向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的泵等。各供给机构35以相互独立地供给粘接剂21的方式构成。
移位机构36例如使用机械臂、线性致动器等形成,构成为能使机头31相对于涂敷对象在至少相互正交的两个轴方向上移动。优选的是,移位机构36能使机头31绕与各喷嘴33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此外,更优选的是,移位机构36构成为使机头31和涂敷对象能够在相互正交的X1、Y1、Z1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绕X1、Y1、Z1轴相对移动。特别优选的是,移位机构36能够绕与各喷嘴33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线即Z1轴线旋转。
控制部37例如使用包括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 Unit)、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以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的计算机、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等形成。控制部37通过控制各供给机构35和移位机构36来控制粘接剂21从各喷嘴33的喷出。控制部37单独地控制各供给机构35的动作的接通断开。由此,多个喷嘴33构成为能够单独地切换粘接剂21的供给的接通断开。控制部37按照存储于该控制部37的存储部等的程序控制供给机构35和移位机构36。
此外,在上述的涂敷机30的一个例子中,通过在多个喷嘴33分别设置有供给机构35,从而能够切换粘接剂21从各喷嘴33的供给的接通断开。然而也可以不是该结构。也可以如在表示涂敷机30的另一个例子的图8的(B)中所记载的那样,一个供给机构35与多个喷嘴33借助管34连接。在该情况下,来自供给机构35的粘接剂21借助管34向各喷嘴33供给。在各喷嘴33设置有开闭器38。开闭器38例如包括电磁阀等,进行对应的喷嘴33的开闭动作。各开闭器38由控制部37单独地控制开闭动作。在开闭器38打开时,粘接剂21从对应的喷嘴33喷出,在开闭器38关闭时,粘接剂21不从对应的喷嘴33喷出。根据上述的结构,多个喷嘴33构成为能够单独地切换粘接剂21的供给的接通断开。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喷嘴33移位的结构,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是喷嘴33的位置固定而涂敷对象相对于喷嘴33移位的结构,还可以是喷嘴33和涂敷对象双方都能移位的结构。
接着,说明汽车发动机罩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要点。图9是用于说明涂敷机30涂敷粘接剂21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参照图8的(A)和图9,在接合部20的涂敷工序中,首先将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或外板3载置于未图示的工作台。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载置于工作台的状态。接着,控制部37读取并执行上述程序,从而进行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
在涂敷作业中,使用包括以预定模式P1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向涂敷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内板2)涂敷粘接剂21。涂敷机30通过移位机构36的动作使机头31的各喷嘴33相对于内板2在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上移动。由此,各喷嘴33向内板2中的用于设定接合部20的部位移位。各喷嘴33例如构成为,如箭头A1所示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长度方向Y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
此外,“一边使喷嘴33移动一边涂敷粘接剂21”包括在使喷嘴33进行粘接剂涂敷动作时在沿着板厚方向观察时使喷嘴33的移动暂且停止而涂敷粘接剂21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长度方向Y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与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再次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长度方向Y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涂敷机30在向单元9的凸缘11涂敷粘接剂21时和向不完全单元84、89的凸缘11涂敷接合部粘接剂21时,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向内板2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
另外,涂敷机30在向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涂敷粘接剂21时,从部分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的局部(局部模式P2)向内板2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更具体而言,涂敷机30在向不完全单元81、86、811涂敷粘接剂21时,从两个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在向不完全单元85、810、812涂敷粘接剂21时,从一个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
在利用上述的结构向内板2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使用机械臂(未图示)等将内板2和外板3相互贴合。由此,部分粘接剂21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而成为接合部20,接合部20将这些板2、3接合。之后,例如对外板3的外周缘部进行折边加工,之后经历涂装烘烤工序等,从而完成汽车发动机罩1。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对象设为内板2,但在外板3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涂敷机30对外板3进行与上述作业同样的作业来涂敷粘接剂21。另外,涂敷机30也可以将部分粘接剂21涂敷于内板2,并且将剩余的部分粘接剂21涂敷于外板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形式中,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各单元9)中以包括单一模式P1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以包括作为模式P1的局部的局部模式P2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例如以预定模式P1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密封剂涂敷机30能够将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涂敷成以上述模式P1的形状或局部模式P2的形状排列。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单元9中包括多个包含相互实质上相同形状的凸缘11。由此能够在外板3的各部分使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均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模式P1在多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根据该结构,在从喷嘴33涂敷粘接剂21时,无需改变喷嘴33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喷嘴33沿长度方向Y移动,能够使涂敷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的粘接剂21时的喷嘴33的移动作业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预定模式P1是三个点以上的点状模式。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一个单元9中确保充分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个汽车发动机罩1中,预定模式P1设置有十五个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接合部20分布在外板3中的更大的范围。由此,在汽车发动机罩1的整体中能够确保充分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向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时,通过从全部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通过从部分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的局部(局部模式P2)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各单元9)中以包括单一模式P1的排列涂敷粘接剂21,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以包括模式P1的局部的排列涂敷粘接剂21。这样,使用具有多个喷嘴33的一个涂敷机30,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多个喷嘴33相对于内板2往复移动的同时,向内板2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21。这样,多个喷嘴33在往复移动的同时涂敷粘接剂21,从而能够进行接合部20的迅速的形成作业。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和作用,即使在为了汽车车身的轻量化而将外板3设为薄壁(例如,钢板的情况的板厚0.4mm~0.6mm。铝板的情况的板厚0.60mm~0.75mm)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抗变形刚度、抗凹性的降低。而且,即使在特别为了提高抗变形刚度而缩小外板3与内板2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隔从而使接合部20的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对接合部20进行施工的时间的增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存在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的情况。更具体而言,存在对与已经说明的结构同样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的情况。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板厚方向观察时,喷嘴33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长度方向Y移动,从而横穿内板2来涂敷粘接剂21。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是,各喷嘴33例如像图9的箭头A2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同时沿着长度方向Y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宽度方向X排列的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各喷嘴33沿着长度方向Y移动与在长度方向Y(斜前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D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再次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另外也可以是,各喷嘴33例如像图9的箭头A3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意另一个方向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上排列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各喷嘴33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另一个方向移动与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另一个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在再次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除了以模式P1形成接合部20之外还以局部模式P2形成接合部20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的图10所示,也可以不设置局部模式P2的排列。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预定的第2形式。第2形式是指如下形式: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分别是,多个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的排列配置。在本变形例中,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中,接合部20以三点配置。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的工序相当于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以局部模式P2涂敷接合部20的工序而成的工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在第2形式中,能够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不完全单元84、89)中分别以包括单一模式P1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由此,在本变形例中,包括以预定模式P1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密封剂涂敷机30能够将成为粘接剂21的接合部20涂敷成以上述模式P1的形状排列。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P1是点状模式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的图11所示,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线状模式P1。
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各接合部20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于假想圆上,形成为圆弧状。在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时,除了使喷嘴33和涂敷对象(内板2)以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形态相同的形态相对移动之外,还在从三个喷嘴33同时向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喷出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时,使三个喷嘴33相对于涂敷对象(内板2)绕Z1轴旋转。由此,以来自喷嘴33的粘接剂21描画圆弧的方式喷出粘接剂21。此外,各粘接剂21既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波形形状等其他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接合部20形成于更大的范围。
<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全部的接合部20属于模式P1或局部模式P2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均不属于模式P1或局部模式P2的接合部20。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除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之外,还追加了例如四个接合部20(201)。具体而言,作为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带追加接合部单元,其中,除了具有以模式P1或局部模式P2配置的接合部20之外,还具有在从模式P1的接合部20的布局偏离的部位设置的接合部20(201)。
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宽度方向X的最外侧的单元9、9除了分别设置有模式P1的接合部20之外,还分别设置有接合部201。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在位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且是前端和后端的位置的不完全单元811、812中,除了设置有局部模式P2的接合部20之外,还设置有接合部201。这些接合部201通过在上述的利用多个喷嘴33涂敷模式P1或局部模式P2的接合部20的涂敷工序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向从模式P1或局部模式P2的粘接剂21的布局偏离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而形成。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接合部20之外,还追加地设置有接合部201,从而能够使内板2与外板3的接合强度的平衡更高。结果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另外,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通过在涂敷模式P1和局部模式P2的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工序之前或之后追加地涂敷少量的接合部201(粘接剂21)的简易且短时间的工序,而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部20的排列的图。第2实施方式的内板2和外板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在第2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设置于内板2的各单元9和部分不完全单元8(84、85、89、810、811、812)的凸缘11。设置有接合部20的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是带接合部单元。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包括多个带接合部单元。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内板2中的向外板3侧突出的凸缘11借助接合部20与外板3接合,从而能够提高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形式。第1形式是指如下形式: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在第2实施方式中是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A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带接合部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不完全单元85、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上述预定模式P1A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A)配置。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定模式P1A是六个点的点模式。模式P1A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是六边形的模式,是不呈一直线的模式。
预定模式P1A在多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换言之,模式P1A在配置有该模式P1A的接合部20的任一个带接合部单元中都设定为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A在配置有该模式P1A的接合部20的任一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都设定为相同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模式P1A在宽度方向X的三个部位分别以两个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笔直地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个模式P1A中的六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模式P1A中是共同的。
虽然第2实施方式的模式P1A是正六边形的模式,但也可以是至少一个边的长度与其他边的长度不同的六边形的模式。在模式P1A的各顶点排列有点状的接合部20。在第2实施方式中,单元9的六边形的顶点与六边形模式P1A的顶点既可以不一致,也可以一致。对于一个模式P1A中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单元9中接合部20以包括一个模式P1A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单元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A排列。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模式P1A设置有十五个以上。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单元9中的模式P1A的朝向一致。此外,模式P1A的朝向也可以在多个单元9之间不同。另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接合部20的单元9。
另外,如前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4、8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A配置。在第2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4、89中的模式P1A的朝向与单元9A中的模式P1A的朝向虽然一致,但也可以不同。另外,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5、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模式P1A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A的排列)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以仅模式P1A的局部的排列配置。不完全单元85、810、811、812中的模式P1A的局部是六边形模式中的在六边形的周向上连续的三个顶点相连的模式,该模式是局部模式P2A。
在第2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在宽度方向X(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进而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在长度方向Y(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沿着作为第3方向的倾斜方向C(C1、C2。直线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1朝向右前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2朝向右后侧倾斜地配置。
以上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合部20的排列。第2实施方式的用于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机30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涂敷机30相同。即,能够通过使用具有配置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三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来实现以包括模式P1A的排列和包括局部模式P2A的排列配置的接合部20。
图14是用于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涂敷机30涂敷粘接剂21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参照图14,在第2实施方式的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工序中,首先使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或外板3载置于未图示的工作台。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载置于工作台的状态。接着,控制部37读取并执行上述程序,从而进行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
在涂敷作业中,使用包括包含预定模式P1A的局部地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即,使用包括包含局部模式P2A地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向所述涂敷对象(在第2实施方式中是内板2)涂敷粘接剂21。在第2实施方式中,涂敷机30通过移位机构36的动作使机头31的各喷嘴33相对于内板2在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上移动。由此,各喷嘴33移位到内板2中的用于设定接合部20的部位。各喷嘴33例如构成为,如箭头A1所示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长度方向Y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供给粘接剂21。
涂敷机30在向单元9的凸缘11涂敷粘接剂21时和向不完全单元84、89的凸缘11涂敷粘接剂21时,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模式P1A的局部模式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接着,机头31绕Z1轴旋转180°,从而变更三个喷嘴33的朝向。接下来,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模式P1A的剩余模式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这样,以朝向以180°不同的两个模式(相当于两个第1实施方式的模式P1的模式)配置粘接剂21,从而设置以模式P1A配置的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
另外,涂敷机30在向不完全单元85、810、811、812涂敷粘接剂21时,在从一个喷嘴33供给了粘接剂21之后,使喷嘴33沿着长度方向Y略微移动,从剩余两个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A的局部(局部模式P2A)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
在利用上述的结构向内板2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使用机械臂(未图示)等使内板2与外板3相互贴合。由此,粘接剂21的局部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而成为接合部20,从而将这些板2、3接合。之后,例如通过对外板3的外周缘部进行折边加工等,来组装汽车发动机罩1。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形式中,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各单元9)中以包括单一模式P1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5、810、11、812)中以包括作为模式P1A的局部的局部模式P2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由此,包括以模式P1A的局部模式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密封剂涂敷机30能够将接合部20设定为以上述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的形状排列。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而且,根据第2实施方式,由于在一个单元9设置有六个接合部20,因此能够使支承外板3的刚度更高,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更高。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向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时,反复进行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接合部20的动作,从而以预定模式P1A的排列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从部分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在内板2以预定模式P1A的局部(局部模式P2A)形成接合部20。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各单元9)中以包括单一模式P1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5、810、811、812)中以包括模式P1A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A)形成接合部20。这样,能够使用具有多个喷嘴33的一个涂敷机30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以除了以模式P1A设定接合部20之外还以局部模式P2A设定接合部20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的图15所示,也可以不设置局部模式P2A的排列。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预定的第2形式。第2形式是指如下形式: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分别是,多个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A的排列配置。在本变形例中,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中,接合部20配置有六个点。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的工序相当于省略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以局部模式P2A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工序而成的工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在第2形式中,能够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中分别以包括单一模式P1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P1A是点状模式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的图16所示,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也可以是六个以上的线状模式P1A。
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各接合部20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于假想圆上,形成为圆弧状。在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时,除了以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形态相同的形态使喷嘴33和涂敷对象(内板2)相对移动之外,还在从三个喷嘴33同时向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喷出粘接剂21时,使三个喷嘴33相对于涂敷对象(内板2)绕Z1轴旋转。由此,以来自喷嘴33的粘接剂21描画圆弧的方式喷出粘接剂21。此外,各粘接剂21既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波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利用具有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以三角形的模式P1配置的三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形成接合部20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使用包括以与模式P1A相同的模式配置的六个喷嘴33的涂敷机来形成接合部20。在该情况下,在以模式P1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的情况下,同时从六个喷嘴33喷出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此时,喷嘴33也可以不绕Z1轴旋转。另外,在以局部模式P2A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的情况下,同时从三个喷嘴33喷出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
更具体而言,能够从六个喷嘴33分别以一次粘接剂喷出动作向要形成模式P1A的接合部20的部位涂敷以模式P1A配置的粘接剂21。另外,能够从与局部模式P2A对应的三个喷嘴33分别以一次粘接剂喷出动作向要形成局部模式P2A的部位涂敷以局部模式P2A配置的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多个(六个)喷嘴33的相对位置也是固定的。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如下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板厚方向观察时,喷嘴33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长度方向Y移动,从而横穿内板2来涂敷粘接剂21。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是,各喷嘴33例如像图14的箭头A2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同时沿着长度方向Y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各喷嘴33沿着长度方向Y移动与在长度方向Y(斜前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D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再次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另外也可以是,各喷嘴33例如像图14的箭头A3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意另一个方向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上排列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各喷嘴33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另一个方向移动与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另一个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在再次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全部的接合部20属于模式P1A或局部模式P2A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在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均不属于模式P1A或局部模式P2A的接合部20。在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除了在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之外,还追加了例如四个接合部20(201)。具体而言,作为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带追加接合部单元,其中,除了具有以模式P1A或局部模式P2A配置的接合部20之外,还具有在从模式P1A的接合部20的布局偏离的部位设置的接合部20(201)。
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宽度方向X的最外侧的单元9、9除了分别设置有模式P1A的接合部20之外,还分别设置有接合部201。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在位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且是前端和后端的位置的不完全单元811、812中,除了设置有局部模式P2A的接合部20之外,还设置有接合部201。这些接合部201通过在上述的利用多个喷嘴33涂敷模式P1A或局部模式P2A的接合部20的涂敷工序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向从模式P1A或局部模式P2A的粘接剂21的布局偏离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而形成。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接合部20之外,还追加地设置有接合部201,从而能够使内板2与外板3的接合强度的平衡更高。结果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另外,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通过在涂敷模式P1A和局部模式P2A的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工序之前或之后追加地涂敷少量的接合部201(粘接剂21)的简易且短时间的工序,而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第3实施方式>
图1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接合部20的排列的图。第3实施方式的内板2和外板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在第3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设置于内板2的各单元9和部分不完全单元8(81、84、85、86、89、810、811、812)中的凸缘11。设置有接合部20的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是带接合部单元。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多个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包括多个带接合部单元。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内板2中的向外板3侧突出的凸缘11借助接合部20与外板3接合,从而能够提高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在第3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形式。第1形式是指如下形式: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B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包括上述预定模式P1B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B的排列)配置。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定模式P1B是四个点的点状模式。模式P1B是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的模式,是不呈一直线的模式。
预定模式P1B在多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换言之,模式P1B在配置有该模式P1B的接合部20的任一个带接合部单元中都设定为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B在配置有该模式P1B的接合部20的任一个带接合部单元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都设定为相同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式P1B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的右前、左前、右后以及左后这四个部位分别配置有接合部20。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个模式P1B中的4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模式P1B中是共同的。
虽然第3实施方式的模式P1B是正方形的模式,但也可以是至少一个边的长度与其他边的长度不同的四边形的模式。在模式P1B的各顶点排列有点状的接合部20。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一个模式P1B中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单元9中,接合部20以包括一个模式P1B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单元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B排列。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模式P1B设置有十五个以上。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各单元9中的模式P1B的朝向一致。此外,模式P1B的朝向也可以在多个单元9之间不同。另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接合部20的单元9。
另外,如前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4、89中,接合部20以模式P1B配置。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4、89中的模式P1B的朝向与单元9B中的模式P1B的朝向虽然一致,但也可以不同。另外,在部分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接合部20以作为包括模式P1B的局部的排列的局部模式P2B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仅以模式P1B的局部的排列配置。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的局部模式P2B是矩形的模式中的两个顶点相连的模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排列成格子状。更具体而言,接合部20沿着宽度方向X配置于假想直线上,并且沿着长度方向Y配置于假想直线上。
在第3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在宽度方向X(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进而长度方向Y的位置一致的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在长度方向Y(直线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沿着作为第3方向的倾斜方向C(C1、C2。直线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的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1朝向右前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在板厚方向观察时沿着倾斜方向C2朝向右后侧倾斜地配置。
以上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接合部20的排列。作为用于形成第3实施方式的接合部20的涂敷机,使用涂敷机30B。涂敷机30B除了在机头31配置有四个喷嘴33且供给机构35与各喷嘴33分别独立地连接这点以外的结构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涂敷机30的结构相同。即,通过使用具有配置于矩形的四个顶点的四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B,能够实现以包括模式P1B的排列和包括局部模式P2B的排列配置的接合部20。
图19是用于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涂敷机30B涂敷粘接剂21的情形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参照图19,在第3实施方式的接合部20的形成工序中,首先将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或外板3载置于未图示的工作台。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载置于工作台的状态。接着,控制部37读取并执行上述程序,从而进行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涂敷作业。
在涂敷作业中,使用包括包含预定模式P1B地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涂敷机30B在涂敷对象(在第3实施方式中是内板2)形成粘接剂21。在第3实施方式中,涂敷机30B通过移位机构36的动作使机头31的各喷嘴33相对于内板2在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上移动。由此,各喷嘴33移位到内板2的用于设定接合部20的部位。各喷嘴33例如构成为,如箭头A1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长度方向Y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从而在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形成接合部20。
涂敷机30B在向单元9的凸缘11涂敷粘接剂21时和在不完全单元84、89的凸缘11涂敷粘接剂21时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从而在内板2以预定模式P1B形成接合部20。
另外,涂敷机30在向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涂敷接合部20时,从两个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以预定模式P1B的局部即局部模式P2B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
在利用上述的结构向内板2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使用机械臂(未图示)等使内板2和外板3相互贴合。由此,粘接剂21的至少局部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而成为接合部20,从而将这些板2、3接合。之后,例如通过对外板3的外周缘部进行折边加工等,来组装汽车发动机罩1。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1形式中,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单元9)中以单一模式P1B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以包括模式P1B的局部的排列(局部模式P2B)形成接合部20。由此,包括以预定模式P1B排列的多个喷嘴33的密封剂涂敷机30B能够将接合部20形成为以上述模式P1B的形状和模式P1B的局部的形状(局部模式P2B的形状)排列。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另外,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向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涂敷粘接剂21时,反复进行从全部的喷嘴33一并供给粘接剂21的动作,从而以预定模式P1B的排列向内板2涂敷粘接剂21,从部分喷嘴33供给粘接剂21,从而在内板2以预定模式P1B的局部(局部模式P2B)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4、89和单元9)中以单一模式P1B形成接合部20,并且能够在剩余的部分带接合部单元(不完全单元81、85、86、810、811、812)中以包括模式P1B的局部的排列形成接合部20。这样,能够使用具有多个喷嘴33的一个涂敷机30B而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以一定的模式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以各喷嘴33在相对于内板2沿着长度方向Y往复移动的同时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各喷嘴33也可以在如箭头A2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沿着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的同时沿着长度方向Y移动。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用四个喷嘴33中的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喷嘴33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两个喷嘴33进行两次接合部喷出动作,从而向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涂敷粘接剂21。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单元9、9之间的最接近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距L5、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单元9与不完全单元8间的最接近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距L6、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不完全单元8、8之间的最接近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距L7均比一个单元9中的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距L8短。
结果存在如下情况:能够一边使多个喷嘴33以比多个喷嘴33、33彼此的间隔短的间隔移动,一边向涂敷对象(在第3实施方式中是内板2)供给粘接剂21。由此,能够使接合部20以更短的间距排列,从而能够使内板2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以除了以模式P1B涂敷之外还以局部模式P2B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的图20所示,也可以不设置局部模式P2B的排列。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预定的第2形式。第2形式是指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分别是多个接合部20以包括预定模式P1B的排列配置的形式。在本变形例中,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中,在四个点配置有接合部20。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的工序相当于省略了第3实施方式中的以局部模式P2B涂敷粘接剂21的工序而成的工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在第2形式中,能够在全部的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中分别以单一模式P1B形成接合部20。由此,能够使用于接合外板3和内板2的接合部20的形成作业更迅速地结束,从而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罩1的生产率。
<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P1B是点状模式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如作为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的图21所示,各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也可以是四个以上的线状模式P1B。
在图21所示的变形例中,各接合部20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于假想圆上,形成为圆弧状。在实现在该变形例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时,除了以与在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的形态相同的形态使喷嘴33与涂敷对象(内板2)相对移动之外,还在从四个喷嘴33同时向带接合部单元(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4、89)喷出粘接剂21时,使四个喷嘴33绕Z1轴相对于涂敷对象(内板2)旋转。由此,来自喷嘴33的粘接剂21以描画圆弧的方式喷出粘接剂21。此外,各粘接剂21(接合部20)既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波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此外,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以在板厚方向观察时喷嘴33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长度方向Y或宽度方向X移动从而横穿内板2来涂敷粘接剂21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是,各喷嘴33例如像图19的箭头A3所示那样相对于内板2的突出构造体6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往复移动,同时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意另一个方向移动,从而向各单元9和对应的不完全单元8(多个部位)供给(涂敷)粘接剂21。在该情况下,各喷嘴33在沿着作为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然后,在向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上排列的一列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带接合部单元)涂敷了粘接剂21之后,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另一个方向移动与在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意另一个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之间的配置间距相应的量。之后,各喷嘴33再次在沿着倾斜方向C1、C2中的任一个方向移动的同时,向突出构造体6的对应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
<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全部的接合部20属于模式P1B或局部模式P2B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均不属于模式P1B或局部模式P2B的接合部20。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除了在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接合部20的排列之外,还追加了例如四个接合部20(201)。具体而言,作为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带追加接合部单元,其中,除了具有以模式P1B或局部模式P2B配置的接合部20之外,还具有在从模式P1B的接合部20的布局偏离的部位设置的接合部20(201)。
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宽度方向X的最外侧的单元9、9除了分别设置有模式P1B的接合部20之外,还分别设置有接合部201。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在位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且是前端和后端的位置的不完全单元811、812中,除了设置有局部模式P2B的接合部20之外,还设置有接合部201。这些接合部201是通过在上述的利用多个喷嘴33涂敷模式P1B或局部模式P2B的接合部20的涂敷工序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向在从模式P1B或局部模式P2B的粘接剂21的布局偏离的部位涂敷粘接剂21而形成的。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接合部20之外,还追加地设置有接合部201,从而能够使内板2与外板3的接合强度的平衡更高。结果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另外,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通过在涂敷模式P1B和局部模式P2B的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工序之前或之后追加地涂敷少量的接合部201(粘接剂21)的简易且短时间的工序,而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其他变形例>
(1)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模式P1、P1A、P1B设置有十五个以上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小于十五个。
(2)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内部件是内板2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作为内部件,也可以使用由钢板、铝板或合成树脂形成的加固构件。此外,在汽车盖板是后备箱门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件,能够例示后备箱门内板、加固构件。另外,在汽车盖板是顶板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件,能够例示车顶加强件、加固构件。
(3)另外,在设置有追加的接合部201的变形例中,成为接合部201的粘接剂21也可以在正在涂敷成为除接合部201以外的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的过程中从喷嘴33供给。
(4)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各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各单元9也可以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圆形。图23的(A)是表示单元的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内板2D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3的(B)是表示图23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3的(C)是沿着图23的(B)的XXIIIC-XXIIIC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23的(A)~图23的(C),在单元的第1变形例中,设置有单元9C来替代单元9。各单元9C的环状凸缘15C和纵壁12C的整体外形是圆形。在该变形例中,在各单元9C中设置有圆筒状的纵壁12C和圆环状的环状凸缘15C。各单元9C的排列与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单元9的排列相同。另外,各单元9C的环状凸缘15C上的接合部20的排列与在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既可以如图23的(B)所示那样在一个单元9C配置有三个接合部20,也可以如图24的(A)所示那样在一个单元9C配置有四个接合部20,还可以如图24的(B)所示那样在一个单元9C配置有六个接合部20。此外,纵壁12C和环状凸缘15C在俯视时也可以是椭圆环状等曲率半径并不恒定的环形形状。
这样,可以说各单元9C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圆形的情况下的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与各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情况下的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实质上相同。
(5)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各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各单元也可以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矩形。图25的(A)是表示单元的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5的(B)是沿着图25的(A)的XXVB-XXVB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25的(A)和图25的(B),在单元的第2变形例中,各单元9D的环状凸缘15D和纵壁12D的整体外形是矩形。在该变形例中,在各单元9D中设置有矩形形状的纵壁12D和矩形形状的环状凸缘15D。各单元9D的排列与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单元9的排列相同。另外,各单元9D的环状凸缘15D上的接合部20的排列与在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既可以如图25的(A)所示那样在一个单元9D配置有三个接合部20,也可以与单元9同样地在一个单元9D配置有四个接合部20,还可以与单元9同样地在一个单元9C配置有六个接合部20。此外,纵壁12D和环状凸缘15D在俯视时也可以呈等边三角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n是7以上的整数)等多边形。
这样,可以说各单元9D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的情况下的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与各单元9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六边形的情况下的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实质上相同。
另外,如图26所示,单元9D也可以以单元分界14不是六边形而是矩形的方式排列。即,单元9D也可以排列成矩阵状。
实施例
准备了第1实施方式的涂敷机30、第3实施方式的涂敷机30B以及内板2。
接着,在将内板2固定的状态下,使用涂敷机30、30B中的任一个,向内板2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21,以使其成为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中示出的排列。之后,使内板2与外板3叠置,接下来对外板3的外周缘部实施折边加工,从而组装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的汽车盖板。此外,范围内例子1~11都具有在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作为优选范围描述的性质。另一方面,范围外例子1~8从在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作为优选范围描述的性质中的至少一个性质偏离。
<单元的形状>
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各单元9(9、9C、9D)的形状如以下所述。
范围内例子1~6和范围外例子1~6: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六边形的单元9
范围内例子7~9和范围外例子7:图23的(A)~图23的(C)所示的单元的第1变形例中的圆形的单元9C
范围内例子10、11和范围外例子8:图25的(A)和图25的(B)所示的单元的第2变形例中的单元9D
<接合部的排列模式>
接合部20的排列模式如以下所述。
范围内例子1~3、7、10和范围外例子1~6、7、8: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排列模式(三点模式)
范围内例子4、8和范围外例子11:图1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排列模式(四点模式)
范围内例子5、6、9: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排列模式(六点模式)
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分别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9、9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如表1所示那样。另外,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外板3和内板2是钢板,外板3的屈服强度和板厚以及内板2的板厚如表1所示那样。
<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试验和评价>
测量了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的抗变形刚度。抗变形刚度的测量如以下所述地进行。具体而言,利用直径100mm的球状的铁制压头对外板2的表面施加了90N的负载。施加有负载的部位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设为外板3的上表面3b中的位于单元9的凸缘11的中心轴线S1上的部位(参照图6)。将施加有上述负载时的外板3的挠曲的最大值是7mm以下的情况设为○(很好),将超过7mm的情况设为△(良好)。
另外,测量了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的抗凹性。抗凹性的测量如以下所述地进行。具体而言,测量了在利用直径50mm的球状的硬质橡胶压头在外板2的表面产生了深度0.15mm的凹坑时从压头作用于外板的载荷。施加有负载的部位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设为外板3的上表面3b中的位于单元9的凸缘11的中心轴线S1上的部位(参照图6)。将上述的载荷是200N以上的情况设为○(很好),将小于200N的情况设为△(良好)。
另外,测量了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的重量比。重量比以范围外例子1的重量为基准而将相对于基准的轻量化率超过20%的情况设为◎(极好),将相对于基准的轻量化率是10%~20%的情况设为○(很好),将相对于基准的轻量化率小于10%的情况设为△(良好)。
还进行了综合评价。关于综合评价,在抗变形刚度、抗凹性以及重量比全部是○或◎的情况下,设为◎,在抗变形刚度、抗凹性以及重量比中的至少一个是△的情况下,设为○。
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表1]
下划线表示处于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外。
关于范围外例子1,虽然外板3的板厚极大,结果能够确保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但重量较重,重量比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关于范围外例子2,单元之间的中心距离超过200mm,内板2对外板3的支承跨度较长,抗变形刚度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范围外例子3、4分别是,屈服强度低于400MPa,结果抗凹性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关于范围外例子5,外板3的板厚为0.7mm,较重,重量比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关于范围外例子6,内板2的板厚为0.55mm,较重,重量比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这样可知:即使仅板厚略微不同,汽车盖板的重量就较大程度地变化。关于范围外例子7、8,单元之间的中心距离超过200mm,内板2对外板3的支承跨度较长,抗变形刚度为△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
另一方面,范围内例子1~11是抗变形刚度、抗凹性以及重量比都是○或◎的评价,因此成为◎的综合评价。
<对于单元是六边形、圆形或矩形,没有综合评价的差异>
此外,范围内例子3、7、10虽然存在单元的形状是六边形、圆形或矩形的不同,但除此之外是相同的条件,成为同样的结果。另外,范围内例子4、8、11虽然存在单元的形状是六边形、圆形或矩形的不同,但除此之外是相同的条件,成为同样的结果。另外,范围内例子5、9虽然存在单元的形状是六边形或圆形的不同,但除此之外是相同的条件,成为同样的结果。另外,范围外例子2、7、8虽然存在单元的形状是六边形、圆形或矩形的不同,但除此之外是相同的条件,成为同样的结果。这样,单元是六边形、圆形或矩形未给综合评价带来影响。
此外,以上说明了内板2是钢板的情况。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内板2是钢板且板厚是0.4mm~0.55mm的范围内例子1~11可获得与内板2是铝板且板厚是0.65mm~0.80mm的情况的结果相同的结果。即,显而易见的是:在内板2和外板3是铝板的情况下,通过将板厚设定为从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出发与内板2和外板3是钢板的情况等效的板厚,也能获得与在范围内例子1~11和范围外例子1~8中说明的结果相同的结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为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发动机罩(汽车盖板);2、内部件;3、外部件;8、不完全单元(单元);9、单元;11、凸缘;12、纵壁;13、底部;20、接合部;30、30B、涂敷机;33、喷嘴;L1、环状的带接合部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P1、11A、P1B、预定模式;P2、12A、P2B、局部模式(预定模式的局部);X、宽度方向(第1方向、直线方向);Y、长度方向(第2方向、直线方向);C、倾斜方向(第3方向、直线方向)。

Claims (19)

1.一种汽车盖板,其具备:
外部件;
内部件;以及
接合部,其将所述内部件和所述外部件接合,
所述内部件包括在沿所述外部件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预定的第1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单元,
各所述单元包括:凸缘,其与所述外部件相邻配置;纵壁,其以与所述外部件隔离的方式从所述凸缘延伸;以及底部,其与该纵壁连续而与所述凸缘隔离,
所述多个单元包括多个所述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凸缘而成的带接合部单元,
所述汽车盖板设置有预定的第1形式或第2形式,
在所述第1形式中,在部分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排列配置,并且在剩余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配置,
在所述第2形式中,在全部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是,多个所述接合部以包括所述预定模式的排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在所述多个单元中包括多个包含彼此相同形状或相似形状的所述凸缘的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预定模式在多个所述带接合部单元中分别设定为相同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在所述第1形式中,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和所述预定模式中的至少一者沿直线方向排列配置,
在所述第2形式中,所述预定模式沿所述直线方向排列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直线方向是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作为所述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带追加接合部单元,其中除了具有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或所述预定模式配置的所述接合部之外,还具有在从所述预定模式的所述接合部的布局偏离的部位设置的所述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预定模式是三个点以上的点状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预定模式是三个以上的线状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预定模式设置有十五个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带接合部单元包括在沿所述板厚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在所述凸缘设置有所述接合部而成的环状带接合部单元,
所述环状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多个,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环状带接合部单元的所述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200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外部件是板厚0.60mm以下且极限屈服应力400MPa以上的钢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50mm以下的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所述外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13.一种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成为接合外部件和内部件的接合部的粘接剂向包括所述外部件和所述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的涂敷对象涂敷时,使用包括包含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地排列的多个喷嘴的涂敷机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所述多个喷嘴以能够单独地切换所述粘接剂的供给的接通断开的方式构成,
通过从全部所述喷嘴一并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包含所述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或者通过从部分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使所述多个喷嘴相对于所述涂敷对象往复移动的同时,向所述涂敷对象的多个部位涂敷所述粘接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个喷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涂敷所述粘接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一边使所述多个喷嘴沿直线方向移动一边涂敷所述粘接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内部件包括在沿所述外部件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预定的第1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单元,
所述直线方向是所述第1方向、所述第2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其中,
在涂敷工序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向从所述预定模式的所述粘接剂的布局偏离的部位涂敷所述粘接剂,在所述涂敷工序中,通过从全部的所述喷嘴一并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包含所述预定模式的至少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或者通过从部分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而以所述预定模式的局部的排列向所述涂敷对象涂敷所述粘接剂。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盖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一边使多个所述喷嘴以比多个所述喷嘴彼此的间隔短的间隔移动,一边向所述涂敷对象供给所述粘接剂。
CN202280040017.2A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4606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4021 2021-06-04
JP2021176012 2021-10-28
JP2021-176012 2021-10-28
PCT/JP2022/022800 WO2022255498A1 (ja) 2021-06-04 2022-06-06 自動車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0661A true CN117460661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2109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3440.XA Pending CN117279824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外装部件
CN202280040017.2A Pending CN117460661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3440.XA Pending CN117279824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外装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27982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9824A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2115B (zh) 汽车内板和汽车盖板
US9580110B2 (en) Vehicle body skeleton structure
US718194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haping structural parts by shot blasting or peening
WO2021200860A1 (ja) 自動車フード
JP6705579B1 (ja) 自動車フード
JP6269820B2 (ja) 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車用構造部材、並びにその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WO2020145199A1 (ja) 自動車フード
CN117460661A (zh)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255498A1 (ja) 自動車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87863A1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設計方法、プレス成形金型、プレス成形品およ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13272210B (zh) 汽车发动机罩
JP2007062733A (ja) 車体用部品及びその高周波焼入れ方法
JP7478621B2 (ja) 逐次成形方法
JP7368710B2 (ja) 車両用鋼部材
KR102142092B1 (ko) 고강도 저비중 경량강재를 이용한 차량용 판재 제조방법
JP7401775B2 (ja) パンチ、バーリング加工方法およびバーリング加工品の製造方法
JP3847854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ガードビーム
JP2021523020A (ja) レーザ切断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17043044A (zh) 汽车盖板
JPH0310730A (ja) 自動車車体の組立て方法
JPH0422475A (ja) 自動車車体の側面の塗装方法
JPH08187519A (ja) 曲げ加工用形材およびその曲げ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