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9824A - 汽车外装部件 - Google Patents

汽车外装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79824A
CN117279824A CN202280033440.XA CN202280033440A CN117279824A CN 117279824 A CN117279824 A CN 117279824A CN 202280033440 A CN202280033440 A CN 202280033440A CN 117279824 A CN117279824 A CN 117279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portions
outer panel
joint portion
exterio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3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靖典
西村隆一
浜田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279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5549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279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79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在汽车发动机罩(1)中,外板(3)与内板(2)由点状的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接合。汽车发动机罩(1)具有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长度方向(Y)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外板(3)的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方向上的曲率(1/R1)比外板(3)的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方向上的曲率(1/R2)小。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间隔(X1)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间隔(Y2)大。

Description

汽车外装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外装部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汽车外装部件的车辆的发动机罩板。该发动机罩板着眼于降低行人与发动机罩板碰撞时给行人带来的伤害值。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作为汽车外装部件的汽车用发动机罩。该汽车用发动机罩着眼于在行人与汽车用发动机罩接触时,仅通过向汽车的内侧的少量变形来吸收接触的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3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5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发动机罩中,内板与外板由粘接剂接合。作为接合内板和外板的粘接剂,已知有胶粘密封剂等。内板与外板在由粘接剂接合之后进行涂装,进一步以高温烘烤涂装。在该烘烤时,由于随着粘接剂的固化而产生的变形,使得在外板产生应变(热应变),从而导致发动机罩板的表面品质降低。例如,若外板的厚度较薄而刚度较小,则外板比内板容易变形,随着粘接剂的收缩,在涂敷有粘接剂的部位,外板以凹陷的方式发生应变。在外板的产生了这样的热应变的部位,成为表面起伏的状态。因此,在外板的产生了热应变的部位,照射到汽车外装部件的光向不同于与汽车外装部件的设计上意图的表面的形状相应的方向的方向反射,视觉辨认为局部具有不自然的凹凸的部位。结果判断为表面品质较低。
尤其是,近年来根据汽车的轻量化的要求而使外板的板厚变薄,由于外板的刚度降低,从而容易产生上述的热应变。
同样的问题在具有使用粘接剂接合而成的构造的其他汽车外装部件例如后备箱门、侧门、车顶构造中也存在。即,在具有外板和利用粘接剂与该外板接合的内部件的构造中存在上述的问题。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内部件是指内板、加固构件、加强构件等配置于比外板靠车身内侧的位置的构成汽车外装部件的构件。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均未对由胶粘密封剂等粘接剂的由热导致的变形引起的外板的应变使表面品质降低的内容进行特别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外板的热应变的汽车外装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以下述的汽车外装部件作为主旨。
(1)一种汽车外装部件,其具备:
外板;
内部件,其在比所述外板靠车身内方侧的位置沿着所述外板配置;以及
点状的多个接合部,其将所述外板和所述内部件接合,其中,
所述汽车外装部件具有:多个所述接合部相互隔开间隔地在第1方向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
多个所述接合部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
所述外板的与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比所述外板的与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小,
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所述多个接合部的所述间隔比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所述接合部的所述间隔大。
(2)根据前述(1)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件包括多个单元,
所述单元包括:环状的凸缘,其与所述外板相邻配置;纵壁,其以与所述外板隔离的方式从所述凸缘延伸;以及底部,其与该纵壁连续而与所述凸缘隔离,
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单元中配置于所述凸缘。
(3)根据前述(2)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单元从所述外板的板厚方向观察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所述汽车外装部件包括多个所述单元最紧密配置而成的结构。
(4)根据前述(3)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多边形形状是六边形形状。
(5)根据前述(3)或前述(4)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的多个所述单元的全部单元中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和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
(6)根据前述(2)~前述(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所述单元中的所述凸缘配置有三个、四个或六个所述接合部。
(7)根据所述(6)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凸缘的任一个凸缘中,所述接合部均以预定的模式配置。
(8)根据前述(2)~前述(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凸缘,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凸缘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
(9)根据前述(2)~前述(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作为设置有所述接合部的所述单元的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多个,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带接合部单元的所述外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200mm以下。
(10)根据前述(9)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接合部以预定的模式配置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配置有十五个以上。
(11)根据前述(1)~前述(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汽车外装部件还具有多个所述接合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倾斜地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
(12)根据前述(11)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倾斜方向接合部列的各所述接合部是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且是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
(13)根据前述(1)~前述(12)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发动机罩外板。
(14)根据前述(13)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第1方向是车身宽度方向。
(15)根据前述(1)~前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板厚0.60mm以下的钢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50mm以下的钢板。
(16)根据前述(1)~前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外板的热应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省略了接合部的图示。
图2是汽车发动机罩的内板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
图5的(A)是放大了图3的局部的图,图5的(B)是放大了一个单元的图。
图6是图2的突出构造体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接合部之间的间隔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0的(A)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0的(B)是表示图10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0的(C)是沿着图10的(B)的XC-XC线的剖视图。
图11的(A)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另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1的(B)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又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2的(A)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图12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2的(C)是沿着图12的(B)的XIIC-XII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对想到本发明的始末进行说明,接着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想到本发明的始末]
一般而言,汽车发动机罩的外板是比较平坦的形状,而内板是具有凹凸的形状。另外,在制造汽车发动机罩时,在内板的向外板侧凸起的部位涂敷胶粘密封剂等密封剂(粘接剂)。密封剂与内板和外板接触,成为将这些板接合的接合部。
如前所述,内板与外板在由接合部接合之后进行涂装,进一步以高温烘烤涂装。在该烘烤时,由于随着接合部的固化而产生的变形,使得在外板产生应变(热应变),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罩的表面品质降低。例如,若外板的厚度较薄而刚度较小,则在接合部在较长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部位,由于热应变而使外板以凹陷的方式发生应变。另外,在接合部的配置间隔较短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倾向:由于接合部彼此的相互作用,导致使外板在板厚方向上发生变形的力的不平衡增大,外板中的热应变变大。在外板的产生了这样的热应变的部位成为表面起伏的状态。因此,在外板的产生了热应变的部位,照射到外板的光向不同于与汽车发动机罩的设计上意图的表面的形状相应的方向的方向反射,视觉辨认为局部具有不自然的凹凸的部位。结果判断为表面品质较低。尤其是,近年来根据汽车的轻量化的要求而使外板的板厚变薄,由于外板的刚度降低,使得容易产生上述的热应变。
基于上述的背景,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了如下的着眼点:出于减少外板的热应变的观点考虑,将密封剂不是配置成线状,而是配置成点状,而且使密封剂的配置最佳化。具体而言,注意到在外板中,若在曲率较小的方向上涂敷密封剂,则热应变的影响显著。另外想到了密封剂在曲率较小的方向上尽可能彼此分开,从而能减少外板的热应变,想到了本申请发明。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实施方式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汽车外装部件的一个例子,说明汽车发动机罩。然而,只要是具有外板、内部件以及使这些内部件和外板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汽车外装部件,就能够应用本发明。作为这样的汽车外装部件,能够例示侧门、后备箱门等门板、包括车顶外板在内的车顶盖板、挡泥板、后侧围板等。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1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省略了接合部20的图示。图2是汽车发动机罩1的内板2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省略了出现在截面的背后的部分的图示。此外,在图3和图4中,以作为假想线的双点划线表示在图2中未出现的外板3。图5的(A)是放大了图3的局部的图。图5的(B)是放大了一个单元9的图。图6是图2的突出构造体6的放大图。以下,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适当参照图1~图6而进行说明。
汽车发动机罩1是设于汽车的前部的前罩,也称为引擎盖。设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例如是乘用车。作为上述乘用车的一例,能够列举出轿车型乘用车、轿跑型乘用车、掀背型乘用车、小型货车型乘用车、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型乘用车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汽车发动机罩1安装于汽车且汽车盖板1关闭时作为基准来称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前是指汽车前移的方向。后是指汽车后退的方向。右是指前移中的汽车右转时的该汽车的转弯方向。左是指前移中的汽车左转时的该汽车的转弯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宽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长方向称为长度方向Y。另外,将安装有汽车发动机罩1的汽车的车高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在本发明应用于除了汽车发动机罩1以外的汽车外装部件的情况下,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有时与汽车的车宽方向、车长方向以及车高方向不一致。
汽车发动机罩1具有内板2、支承于该内板2的外板3以及将这些板2、3相互接合的点状的多个接合部20。
外板3是汽车发动机罩1中构成汽车的外表面的局部的部分。外板3例如由软钢板或高强度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作为高强度钢板,能够例示抗拉强度为340MPa以上的钢板,例如能够例示抗拉强度为440MPa以上的钢板。外板3例如通过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来形成。外板3的板厚例如是0.25mm~1.20mm,优选是0.6mm~0.7mm。外板3也可以是铝合金板。在外板3是铝合金板的情况下,外板3的板厚是0.40mm~1.20mm,优选是0.8mm~1.0mm。除了随后论述的曲率以外,对外板3的形状没有特别制约。
内板2在比外板3靠车身内方侧的位置沿着外板3配置。内板2使用接合部20而与外板3的下表面3a接合,从而加固该外板3。由此,内板2提高了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panelrigidity)。
此外,抗变形刚度是指对具有比较平缓的曲面并且表面积相对于板厚非常大的冲压成形品例如汽车发动机罩的外板从外部作用有力的情况下的该盖板的刚度。抗变形刚度与用手按压盖板时的弹力的阻力感、挠曲变形的感觉对应。该特性通常用施加载荷时的挠曲量表示,施加一定的载荷时的挠曲量越小,抗变形刚度越高。
内板2例如由软钢板或高强度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内板2例如通过对一张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内板2既可以是一体成形品,也可以通过将多个构件彼此接合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2是一体成形品。内板2的板厚(钢板的板厚)例如是0.25mm~1.20mm,优选是0.55mm~0.60mm。内板2的板厚既可以小于外板3的板厚,也可以与外板3的板厚相同,还可以比外板3的板厚大。此外,内板2也可以是铝合金板。在内板2是铝合金板的情况下,内板2的板厚是0.40mm~1.20mm,优选是0.8mm左右。
此外,对于内板2和外板3,作为更优选的结构,外板3是板厚0.25mm~0.60mm(0.60mm以下)的钢板,内板2是板厚0.25~0.50mm(0.50mm以下)的钢板。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高强度化和轻量化,同时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抗凹性是指在由于某种原因向盖板施加局部的载荷的情况下,去除该载荷后的凹陷(凹痕)的残留难度。在实际的汽车的车身中,在用手指、手掌强力地按压门等外侧盖板的情况下,或在行驶中碰到飞石的情况下等产生凹痕。凹痕通过盖板中的被施加载荷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因此,如果向盖板施加负荷时的盖板的应变达到一定的大小,则在除去负荷后应变也残留,从而产生凹痕。将使在盖板产生一定的残余应变的载荷的最小值称为凹坑载荷,凹坑载荷越大抗凹性越优异。
另外,对于内板2,作为更优选的结构,内板2是板厚0.25mm~0.50mm的钢板,作为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内板2是板厚0.25mm~0.45mm的钢板。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另一方面,作为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是铝板的情况下的优选结构,外板3的板厚是0.40mm~0.75mm(0.75mm以下),内板2的板厚是0.40mm~0.75mm(0.75m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此外,内板2也可以是合成树脂、纤维强化塑料等树脂制的。另外,作为支承外板3的内部件,也可以使用除了内板2以外的加固构件等内部件。
内板2具有外周部4和以由外周部4包围的方式配置的突出构造体6。
外周部4是内板2的外周部分。在外板3将发动机室关闭时,内板2的外周部4附近的局部由车身(未图示)承接。由此,作用于外板3的上表面3b的载荷经由内板2由车身承受。以由外周部4包围的方式配置有突出构造体6。
突出构造体6具有为了承受作用于外板3的上表面3b的载荷而设置的立体构造。突出构造体6具有将截面为帽形状(截面为V字形状或截面为U字形状)的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
突出构造体6具有多个单元9和与外周部4相邻且与该外周部4连续的多个不完全单元8。
内板2的与外周部4相邻的单元9直接与外周部4连接,或者经由不完全单元8与外周部4连接。单元9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长度方向Y上排列有多个。此外,单元9只要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相互交叉的两个方向(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上分别排列有多个即可。
不完全单元8具有相当于沿着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的单元9的圆周方向切掉单元9的一部分而成的结构的结构。不完全单元8具有与单元9的后述的局部单元10相同的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的更详细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各单元9在高度方向Z的俯视观察(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的环状。以后在仅表达为俯视观察的情况下,是指高度方向Z的俯视观察。通过各单元9形成为较小的多边形形状,能够使内板2轻量并且能够使内板2具有较高的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单元9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实质上正六边形。正六边形是各边的长度全部相等并且内角也为恒定的120度的六边形。另外,“实质上正六边形”在本说明书中是指能够作为正六边形对待的六边形。各单元9的形状形成为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同形状”除了包括同一形状之外,还包括各单元9的形状和沿着外板3的弯曲形状的形状匹配这一点以外的结构相同的形状。
各单元9也可以形成为正六边形以外的六边形。作为正六边形以外的六边形,能够例示各边的长度不均匀的六边形和内角不统一为120度的六边形。作为各边的长度不均匀的六边形,能够例示前端边的长度和后端边的长度设定为预定的第1长度且具有分别设定为与第1长度不同的预定的第2长度的四边的六边形。
突出构造体6具有多个六边形的环状的单元9最紧密地配置而成的构造。该情况下的“最紧密”是指彼此相邻的多个单元9无间隙地配置。具体来说,单元9在单元分界14处与其他单元9分隔开。如图5的(A)和图5的(B)所示,通过底部13的顶端13c(下端)形成包括该顶端13c在内的底部13的分界,从而形成单元分界14。该单元分界1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六边形。通过进行这样的最紧密六边形配置,使得突出构造体6在俯视观察时在整个区域能够大致同样地对抗包括高度方向Z在内的所有方向的载荷。
在单元9最紧密地配置的情况下,优选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多个单元9为同一形状。另外,也可以最紧密地配置不同形状、相似形状的单元9。此外,在突出构造体6中,单元9也可以不是最紧密地配置,也可以在相邻的单元9、9彼此之间形成有其他部分。另外,多个单元9也可以彼此是相似形状。在该情况下,在彼此相似的单元9相互之间,各自的凸缘11也成为彼此相似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单元9整体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为对称。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9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沿前后排列有三个。此外,对单元9的方向没有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位置的上述三个单元9朝向右侧,按照该顺序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四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三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另外,与上述同样地,从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中央位置的上述三个单元9朝向左侧,按照该顺序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四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三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进而配置有沿长度方向Y排列的两个单元9。这样,实质上同一形状的单元9在长度方向Y(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
如图5的(A)、图5的(B)以及图6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各单元9具有六个局部单元10(10a~10f)。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元9中,前局部单元10a和后局部单元10d分别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另外,在各单元9中,剩余的四个局部单元10b、10c、10e、10f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这样,由多个局部单元10形成外形为多边形形状的单元9。
各局部单元10(10a~10f)具有与外板3相邻配置的凸缘11、以与外板3分离的方式从凸缘11延伸的纵壁12、以及与纵壁12连续并且与凸缘11分离的底部13。
凸缘11是与外板3相邻并且在局部单元10中与外板3距离最近地配置的部分。凸缘11是带板状部分。在一个单元9中,六个局部单元10a~10f的凸缘11整体形成外部轮廓形状为六边形的环状凸缘15。此外,环状凸缘15也可以整体形成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的凸缘,如后面说明的那样,既可以形成大致圆形的凸缘,也可以形成大致椭圆形的凸缘。另外,六个凸缘11的内侧端部11a整体构成以环状的单元9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形。此外,多个内侧端部11a整体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形状,还可以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另外,多个内侧端部11a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对称轴或对称中心点的不对称形状。
凸缘11中的与外板3相对的相对面11b与外板3大致平行。该情况下的“大致平行”是指,外板3的下表面3a与相对面11b在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中的任一方向上都呈零度或几度以内程度的角度。在各凸缘11中,在相对面11b配置有接合部20。即,相对面11b设置为能配置接合部20的部分。在设置足够数量的接合部20的方面优选的是,凸缘11的与外板3相对的相对面11b的能涂敷接合部20的宽度是2mm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元9中,至少部分局部单元10的凸缘11在相对面11b与接合部20粘接,并借助该接合部20与外板3粘接。纵壁12从凸缘11朝向下方延伸。
纵壁12配置于凸缘11与底部13之间,将凸缘11与底部13连接。纵壁12以与外板3分离的方式从凸缘11延伸。纵壁12设置在设有该纵壁12的局部单元1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纵壁12例如形成为随着靠近外板3侧而向单元9的中心轴线侧(内侧端部11a侧)前移的锥形。
凸缘11与纵壁12的上端连续。底部13与纵壁12的下端连续。底部13是单元9中的距外板3最远的部分,与凸缘11分离。底部13设置在设置有该纵壁12的局部单元1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一个单元9中的底部13的顶端13c与相邻的另一单元9中的底部13的顶端13c是一体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9、9(设置有接合部20的带接合部单元9、9)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是200mm以下。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如图6清楚地表示的不完全单元8。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具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单元10,从而包括相当于单元9的局部的部分。如前所述,局部单元10具有凸缘11、纵壁12以及底部13。凸缘11是能配置接合部20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设置有多个,具有不完全单元81、82。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完全单元81配置于突出构造体6的靠后端部左端的位置,具有四个局部单元10。不完全单元8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不完全单元81对称的形状。
接着,主要参照图2和图6更具体地说明接合部20。接合部20是为了将内板2和外板3接合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合部20使用了粘接剂。作为该粘接剂,能够例示胶粘密封剂(胶粘粘接剂)。作为该胶粘密封剂,能够例示树脂类粘接剂。在本说明书中,“密封剂”和“粘接剂”以同义使用。粘接剂既可以是在常温(例如20摄氏度)下固化的性质,也可以是通过经历加热工序或干燥工序而固化的性质。将内板2和外板3接合的粘接剂是接合部20。
接合部20以达成汽车发动机罩1的轻量化同时确保内板2与外板3的结合强度、抗变形刚度以及抗凹性的方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设置于内板2的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凸缘11。设置有接合部20的不完全单元8和单元9是带接合部单元。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设置有接合部20,但也可以在部分单元9不设置接合部20,还可以在部分或全部不完全单元81、82不设置接合部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合部20配置成点状(圆形形状)。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20的直径(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直径)例如是5mm~25mm左右。接合部20的纵横比(板厚方向观察时的接合部20的直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例如是1.0~2.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接合部20的大小一致。接合部20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接合部20将凸缘11的相对面11b和外板3的下表面3a接合。这样,内板2中的伸出到外板3侧的凸缘11借助接合部20与外板3接合,从而内板2能够提高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设置有接合部20的带接合部单元的各单元9的环状凸缘15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多个凸缘11分别设置有三个接合部20。另外,在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以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配置有接合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配置模式P1、P2是将接合部20配置在六边形的单元9的六个顶点部分中的三个顶点部分的模式,在各单元9中沿着周向以120度的等间距配置有接合部20。在第1配置模式P1中,在局部单元10a与局部单元10b之间的顶点部分、局部单元10c与局部单元10d之间的顶点部分以及局部单元10e与局部单元10f之间的顶点部分分别配置有接合部20。在第2配置模式P2中,在局部单元10b与局部单元10c之间的顶点部分、局部单元10d与局部单元10e之间的顶点部分以及局部单元10f与局部单元10a之间的顶点部分分别配置有接合部20。
第1配置模式P1沿着从左后向右前前移的倾斜方向C排列。第1配置模式P1在设置有第1配置模式P1的单元8、单元9中分别设定成相同的大小。换言之,第1配置模式P1在配置有该第1配置模式P1的接合部20的任一单元8、单元9中都设定成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配置模式P1在配置有该第1配置模式P1的接合部20的任一单元8、单元9中都在板厚方向观察时设定成相同的朝向。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个第1配置模式P1内的三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第1配置模式P1中是共通的。
同样地,第2配置模式P2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第2配置模式P2在设置有第2配置模式P2的单元8、单元9中分别设定成相同的大小。换言之,第2配置模式P2在配置有该第2配置模式P2的接合部20的任一单元8、单元9中都设定成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配置模式P2在配置有该第2配置模式P2的接合部20的任一单元8、单元9中都在板厚方向观察时设定成相同的朝向。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个第2配置模式P2内的三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第2配置模式P2中是共通的。
对于一个第1配置模式P1内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同样地,对于一个第2配置模式P2内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第1配置模式P1与第2配置模式P2在与倾斜方向C正交的方向(从左前朝向右后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更具体而言,在包括多个单元9中的在左前侧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四个单元9的第1列B1中,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有接合部20。紧跟在第1列B1之后,在包括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六个单元9的第2列B2中,以第2配置模式P2配置有接合部20。紧跟在第2列B2之后,在包括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五个单元9的第3列B3中,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有接合部20。第3列B3还包括不完全单元81,在该不完全单元81中,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有三个接合部20。紧跟在第3列B3之后,在包括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五个单元9的第4列B4中,以第2配置模式P2配置有接合部20。紧跟在第4列B4之后,在包括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四个单元9的第5列B5中,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有接合部20。紧跟在第5列B5之后,在包括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的一个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的第6列B6中,以第2配置模式P2配置有接合部20。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汽车发动机罩1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长度方向Y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六边形的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全部单元中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接合部2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凸缘(环状凸缘15、多个凸缘11)的任一个中都以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配置有接合部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凸缘(环状凸缘15、多个凸缘11)沿着凸缘的周向以等间距配置有接合部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单元9,接合部20以包括一个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预定模式)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配置模式P1和第2配置模式P2整体上设置有十五个以上。
宽度方向X是本发明的“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长度方向Y是本发明的“第2方向”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方向接合部列30限定有端部接合部列31和中间接合部列32。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接合部列31和中间接合部列32从内板2的前方朝向后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接合部列31包括配置于单元9的前侧的局部单元10a的接合部20和配置于单元9的后侧的局部单元10d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接合部列32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b与局部单元10c的分界的接合部20和配置于局部单元10e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中间接合部列32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长度方向Y的中间部的接合部20。
此外,在端部接合部列31和中间接合部列32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方向接合部列40限定有左侧接合部列41、第1中间接合部列42、第2中间接合部列43以及右侧接合部列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接合部列41、第1中间接合部列42、第2中间接合部列43和右侧接合部列44从内板2的左方朝向右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左侧接合部列41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e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左侧接合部列41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左端的接合部20。
第1中间接合部列42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局部单元10a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接合部20和局部单元10d与局部单元10e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第1中间接合部列42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的左侧的接合部20。
第2中间接合部列43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a与局部单元10b的分界的接合部20和配置于局部单元10c与局部单元10d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第2中间接合部列43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的右侧的接合部20。
右侧接合部列44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b与局部单元10c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右侧接合部列44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不完全单元82的右端的接合部20。
此外,在左侧接合部列41、中间接合部列42、43以及右侧接合部列44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长度方向Y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即可。
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多个接合部20的间隔X1(宽度方向X的间隔)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多个接合部20的间隔Y1(长度方向Y的间隔)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大(X11>Y11)。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是端部接合部列31中的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的局部单元10c与局部单元10d的分界的接合部20和紧跟在该接合部20的右方的单元9中的以第2配置模式P2配置的局部单元10f与局部单元10a的分界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是一个单元9内的同一长度方向接合部列40内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大。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是中间接合部列32中的以第1配置模式P1配置的局部单元10e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接合部20和在宽度方向X上从该接合部20笔直地前移的右侧相邻的第2配置模式P2的局部单元10b与局部单元10c之间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是左侧接合部列41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也是右侧接合部列44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在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倾斜地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
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沿着倾斜方向C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种。具体而言,作为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设置有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第3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3以及第4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4。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第3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3以及第4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4从左前侧朝向右后侧按照该顺序反复排列。在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中,接合部20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该情况的“接合部20沿着倾斜方向C排列”并不限于接合部20呈一直线在倾斜方向C上排列的情况,还包括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倾斜方向C上排列的情况。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1例如是约30度。该角度θ1并没有特别限定。
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包括第1配置模式P1的三个接合部20中的左前侧的两个接合部20。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包括第1配置模式P1的三个接合部20中的右后侧的一个接合部20。第3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3包括第2配置模式P2的三个接合部20中的左前侧的一个接合部20。第4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4包括第2配置模式P2的三个接合部20中的右前侧的两个接合部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的各接合部20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接合部20且是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虽然属于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但不属于第1方向接合部30、第2方向接合部40的接合部20。
外板3的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方向上的曲率1/R1设定为比外板3的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方向上的曲率1/R2小。
参照图1和图6,具体而言,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上方的沿着外板3的宽度方向X的曲率1/R1比该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上方的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上的沿着外板3的长度方向Y的曲率1/R2小((1/R1)<(1/R2))。换言之,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上的外板3的宽度方向X的曲率半径R1比该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上的沿着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长度方向Y的方向上的曲率半径R2大(R1>R2)。曲率半径R1例如是2000mm~10000mm,曲率半径R2例如是400mm~4000mm。
此外,上述的曲率R1、曲率R2分别是指外板3中的除了特征线之外的部位的曲率(例如平均曲率),将曲率R1、曲率R2不连续地变化的部位从曲率R1、曲率R2的计算部位排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板3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比外板3的长度方向Y上的长度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板3是横长的板。因此,外板3的宽度方向X上的弯曲刚度比外板3的长度方向Y上的弯曲刚度低。此外,外板3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也可以比外板3的长度方向Y上的长度短。
以上是汽车发动机罩1的概略结构。
接着说明汽车发动机罩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要点。在接合部20的涂敷工序中,首先使作为涂敷对象的内板2或外板3载置于未图示的工作台。接着,利用具有一个或多个喷嘴的涂敷装置向涂敷对象涂敷成为接合部20的粘接剂。在向涂敷对象涂敷了粘接剂之后,使用机械臂(未图示)等使内板2和外板3相互贴合。由此,部分粘接剂与内板2和外板3这两者接触而成为接合部20,接合部20将这些板2、板3接合。之后,例如对外板3的外周缘部进行折边加工,之后经历涂装工序和烘烤工序等等,从而完成汽车发动机罩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外板3的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方向上的曲率1/R1比外板3的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方向上的曲率1/R2小。另外,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X1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Y1大。如果是该结构,则通过使曲率相对较小(曲率半径较大),从而在刚度较低而在制造汽车发动机罩1时容易产生热应变的部位,成为热应变的原因的接合部20的配置间隔变大(接合部20稀疏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容易产生上述应变的部位处减小由汽车发动机罩1制造时的烘烤工序引起的接合部20的热应变的影响。
而且,如上所述,在外板3中,通过使曲率相对较小(曲率半径较大),从而在刚度较低而容易产生热应变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上,成为热应变的原因的接合部20的配置间隔变大。在接合部20的配置间隔变大的部位,接合部20不会对外板3造成过度的约束,因此外板3能够适度地弹性变形,结果能够提高外板3的抗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以向外板3侧突出的方式配置的环状凸缘15设置接合部20来接合内板2和外板3,从而能够提高内板2对外板3的支承刚度。通过多边形形状尤其是蜂窝形状的单元9最紧密地配置,从而能够使内板2对外板3的支承刚度极高。因而,即使是在减小了外板3的板厚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全部多边形形状的单元9中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的接合部2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接合部20。根据该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内板2与外板3的接合部位,同时利用内板2在较大的区域中支承外板3。因而能够使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单元9设置有三个接合部20。只要是三个接合部20,就能够在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接合部20。因而易于实现能够减少外板3的热应变的上述的接合部20的布局。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的任一个凸缘(环状凸缘15和多个凸缘11)中,接合部20都以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配置。通过设为这样模式化的接合部20的排列,能够使外板3中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更均匀。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个汽车发动机罩1中,第1配置模式P1和第2配置模式P2设置有十五个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接合部20分布在外板3中的更大的范围。由此,在汽车发动机罩1的整体中能够确保充分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接合部20配置为形成接合部20在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根据这样的接合部20的配置,能够使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大。即,通过设置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能够易于实现成为最小间隔X11>Y11的接合部20的排列。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有关的外板3中的曲率1/R1比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40有关的外板3中的曲率1/R2小,而且第1方向接合部列30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X1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Y1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汽车发动机罩1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比长度方向Y的长度长。在该结构中,接合部20的沿着在宽度方向X上细长的汽车发动机罩1的宽度方向X的配置密度能够比第1方向接合部列30沿着长度方向Y排列的情况下的接合部20的沿着宽度方向X的配置密度小。因而能够使作为汽车外装部件的汽车发动机罩1中的接合部20的数量比较少。结果能够使汽车发动机罩1更轻量。
另外,使各单元9为蜂窝形状并且最紧密地配置多个单元9,减小内板2和外板3的板厚,并且将接合部20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为优选的配置。由此,能够利用抗拉强度590MPa且板厚0.40mm的双相钢板(DP钢)获得与抗拉强度340MPa且板厚0.65mm的钢板用于外板的情况同等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特性,而且能够减少由密封剂(接合部20)引起的外板3的热应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存在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的情况。
<第1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单元9呈三角形状地配置有三个接合部20。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图7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参照图7,在第1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呈四边形形状地配置有四个接合部20。
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分别设置有四个接合部20。另外,在各单元9,接合部20以单一的配置模式配置。在本变形例中,该配置模式在一个单元9中是以接合部20在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交叉的方向(作为与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的倾斜方向C)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模式。
在本变形例中,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1A(劣角)例如是15度~45度左右。在各单元9中沿着周向以90度的等间距配置有接合部20。在该配置模式中,在局部单元10a、局部单元10b、局部单元10d、局部单元10e分别配置有接合部20。在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的任一个凸缘(环状凸缘15、多个凸缘11)中,接合部20都以上述的模式配置。
该配置模式在设置有该配置模式的单元8、9中分别设定成相同的大小。换言之,四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在配置有该四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的任一个单元8、9中都设定成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四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在该四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的单元8、9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都设定成相同的朝向。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组四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内的四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上述配置模式中是共通的。
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接合部20以一个配置模式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本变形例中,该配置模式整体上设置有十五个以上。
对于一个单元9内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在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接合部20以相同的配置模式配置。即,在本变形例中,在设置有接合部20的作为带接合部单元的各单元9的环状凸缘15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多个凸缘11分别设置有四个接合部20。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本变形例中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和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
在本变形例中,在六边形的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全部单元中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的接合部2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限定有端部接合部列31A和两个中间接合部列32A、33A。
在本变形例中,端部接合部列31A、中间接合部列32A、中间接合部列33A从内板2的前方朝向后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端部接合部列31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a或局部单元10d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端部接合部列31A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前部或后部的接合部20。
中间接合部列32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b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中间接合部列33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e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中间接合部列32A、33A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长度方向Y的中间部的接合部20。
此外,在端部接合部列31A和中间接合部列32A、33A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即可。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限定有左侧接合部列41A、中间接合部列42A以及右侧接合部列44A。
在本变形例中,左侧接合部列41A、中间接合部列42A、右侧接合部列44A从内板2的左方朝向右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左侧接合部列41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e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左侧接合部列41A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左侧的接合部20。
中间接合部列42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a、10d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中间接合部列42A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宽度方向X的中间部的接合部20。
右侧接合部列44A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b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右侧接合部列44A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右侧的接合部20。
此外,在左侧接合部列41A、中间接合部列42A以及右侧接合部列44A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即可。
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多个接合部20的间隔X1A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中的多个接合部20的间隔Y1A大。
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A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1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A大。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A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的端部接合部列31A中的左侧的局部单元10d的接合部20与右侧的局部单元10a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中的接合部20、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A是左侧接合部列42A中的一个单元9的接合部20和在长度方向Y上与该单元9相邻的单元9的接合部20之间的间隔。
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A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A大。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A是中间接合部列32A中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或者是中间接合部列33A中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A是右侧接合部列41A中的相邻的单元9、9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或者是左侧接合部列44A中的相邻的单元9、9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
在本变形例中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在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
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沿着倾斜方向C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种。具体而言,作为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设置有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A和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A。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和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从右前侧朝向左后侧按照该顺序反复排列。在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中,接合部20在倾斜方向C上排列。即,在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中,接合部20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1A例如是约30度。该角度θ1优选例如约为15度~75度,并没有特别限定。
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A包括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的四个接合部20中的右前侧的两个接合部20。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A包括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的四个接合部20中的左后侧的两个接合部20。
此外,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间隔X1A在角度θ1A是22.5度或67.5度时变得最大。图8是用于说明接合部20之间的宽度方向X上的间隔的示意图。在图8中图示了接合部20排列成格子状的样品1~样品5。在样品1中,接合部20与宽度方向X平行地排列。样品2~样品5分别表示使样品1在俯视时旋转了22.5度、45度、67.5度以及90度的状态。在将样品1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距离设为a的情况下,样品2~样品5中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分别成为√5a、√2a、√5a、a。因而,如上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间隔X1A在角度θ1A是22.5度或67.5度时变得最大。
在本变形例中,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的各接合部20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A的接合部20且是第2方向接合部列40A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虽然属于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A但不属于第1方向接合部30A、第2方向接合部40A的接合部20。
根据该第1变形例,在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设置有四个接合部20。只要是四个接合部20,就能够在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接合部20。因而易于实现能够减少外板3的热应变的上述的接合部20的布局。
<第2变形例>
图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参照图9,在第2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呈六边形形状地配置有六个接合部20。
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分别设置有六个接合部20。另外,在各单元9,接合部20以单一的配置模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模式在一个单元9中是以六个接合部20以等间距在该单元9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模式。在各单元9中接合部20沿着周向以60度间距配置。在该配置模式中,接合部20配置在六边形的单元9各自的顶点部。在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的任一个凸缘(环状凸缘15、多个凸缘11)中,接合部20都以上述的模式配置。
该配置模式在设置有该配置模式的单元8、9中分别设定成相同的大小。换言之,六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在配置有该六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的任一单元8、9中都设定成相同的大小。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六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在该六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的单元8、9中在板厚方向观察时都设定成相同的朝向。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一组六个接合部20的配置模式内的六个接合部20的相对位置(相对距离)在多个上述配置模式中是共通的。
在本变形例中,在一个单元9,接合部20以一个配置模式的排列而排列。由此,在一个单元9配置有多个点状的接合部20。在本变形例中,该配置模式整体上设置有十五个以上。
对于一个单元9内的接合部20,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最远的两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200mm以下,更优选是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110mm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在全部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接合部20以相同的配置模式配置。即,在本变形例中,在设置有接合部20的作为带接合部单元的各单元9的环状凸缘15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多个凸缘11分别设置有六个接合部20。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本变形例中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和多个接合部20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长度方向Y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
在本变形例中,在六边形的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全部单元中配置有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的接合部20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未设置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至少一个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限定有端部接合部列31B和中间接合部列32B。
在本变形例中,端部接合部列31B和中间接合部列32B从内板2的前方朝向后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端部接合部列31B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a与局部单元10b的分界和局部单元10a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两个接合部20、或者配置于局部单元10c与局部单元10d的分界和局部单元10d与局部单元10e的分界的两个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端部接合部列31B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的前侧或后侧的接合部20。
中间接合部列32B在本变形例中包括配置于局部单元10b与局部单元10c的分界和局部单元10e与局部单元10f的分界的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中间接合部列32B的接合部20包括位于各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长度方向Y的中间部的接合部20。
此外,在端部接合部列31B和中间接合部列32B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即可。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限定有左侧接合部列41B和右侧接合部列44B。
在本变形例中,左侧接合部列41B和右侧接合部列44B从内板2的左方朝向右方按照该顺序反复出现。
左侧接合部列41B在本变形例中包括各单元9的左侧三个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右侧接合部列44B在本变形例中包括各单元9的右侧三个接合部20,这些接合部20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
此外,在左侧接合部列41A和右侧接合部列44A中分别是,接合部20不仅限于在长度方向Y上配置成一直线的情况,只要接合部20的至少局部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即可。
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X1B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接合部20的间隔Y1B大。
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B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B大。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X11B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的端部接合部列31B中的一个单元9内的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小间隔Y11B是左侧接合部列41B或右侧接合部列44B中的一个单元9内的在长度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
在本变形例中,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B设定为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B大。
具体而言,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中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X12B在本变形例中是中间接合部列32B中的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单元9、9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另外,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中的相邻的接合部20彼此的最大间隔Y12B在本变形例中是右侧接合部列41B或左侧接合部列41B中的相邻的单元9、9的接合部20、20之间的间隔。
在本变形例中形成有多个接合部20在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
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沿着倾斜方向C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设置有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B和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B。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B和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B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从右前朝向左后交替地排列。
第1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1B包括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右前侧的三个接合部20。第2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2B包括各单元9或不完全单元81、82中的左后侧的三个接合部20。在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中,接合部20沿着倾斜方向C配置。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1B例如是约30度。该角度θ1B优选约为15度~75度,并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变形例中,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的各接合部20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B的接合部20且是第2方向接合部列40B的接合部20。此外,也可以存在虽然属于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B但不属于第1方向接合部30B、第2方向接合部40B的接合部20。
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在单元9和不完全单元81、82设置有六个接合部20。只要是六个接合部20,就能够在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接合部20。因而易于实现能够减少外板3的热应变的上述的接合部20的布局。
<第3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各单元9的凸缘11和纵壁12的整体外形是多边形形状(六边形形状)。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
图10的(A)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0的(B)是表示图10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0的(C)是沿着图10的(B)的XC-XC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0的(A)~图10的(C),在第3变形例中,各单元9C的环状凸缘15C和纵壁12C的整体外形是圆形形状(圆形)。在该变形例中,在各单元9C中设置有圆筒状的纵壁12C和圆环状的环状凸缘15C。各单元9C中的环状凸缘15C上的接合部20的排列既可以与在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三个接合部20如图10的(B)所示那样以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配置),也可以与在第1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如图11的(A)所示那样在每个单元9C配置有四个接合部20),还可以与在第2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如图11的(B)所示那样在每个单元9C配置有六个接合部20)。此外,纵壁12C和环状凸缘15C在俯视时也可以呈椭圆环状等曲率半径不恒定的环形形状。在图11的(A)所示的例子中,倾斜角度θ1C示出为30度,但优选为15度~75度左右,优选为22.5度。
在本变形例中,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9C、9C(设置有接合部20的带接合部单元9C、9C)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优选是200mm以下。
<第4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各单元9、9C的凸缘11、11C和纵壁12、12C的整体外形是多边形形状(六边形形状)或圆形。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
图12的(A)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图12的(A)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2的(C)是沿着图12的(B)的XIIC-XIIC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2的(A)~图12的(C),在第4变形例中,各单元9D在外板3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最紧密地配置(没有间隙地配置)成正方形。单元9D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并且在长度方向Y上排列有多个,从而排列成矩阵状。
各单元9D的环状凸缘15D和纵壁12D的整体外形是正方形(矩形)。在各单元9D中设置有正方形的环状凸缘15D。各单元9D中的环状凸缘15D上的接合部20的排列既可以与在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三个接合部20以第1配置模式P1或第2配置模式P2配置),也可以与在第1变形例中说明的排列相同(如图12的(C)那示这样在每个单元9D配置有四个接合部20),还可以与在第3变形例中进行了说明的排列相同(在每个单元9D配置有六个接合部20)。
在本变形例中,出于充分地确保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的观点考虑,彼此相邻的两个单元9D、9D(设置有接合部20的带接合部单元9D、9D)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中心轴线S1、S1)之间的距离L1优选是200mm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倾斜方向C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倾斜角θ1D优选是15度~75度,在图中示出了其是22.5度的情况。此外,在各单元9D中,接合部20也可以在各单元9D的周向上等间距地配置。另外,环状凸缘15D在俯视时也可以呈纵长或横长的长方形的环状。
此外,虽然在本变形例中以单元分界14D在板厚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多个六边形的单元分界14各自的内侧配置有矩形的单元9D。
<其他变形例>
(1)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沿着宽度方向X排列且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沿着长度方向Y配置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只要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与相对应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是在俯视时相互正交的接合部列即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与宽度方向X平行。例如也可以是,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是沿着长度方向Y(第1方向)延伸的接合部列,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是沿着宽度方向X(第2方向)延伸的接合部列。在该情况下,外板3的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的方向(长度方向Y)上的曲率1/R1比外板3的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的方向(宽度方向X)上的曲率1/R2小。
(2)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主要说明了在多个单元9、9C、9D的全部单元设置有接合部20的方式。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在一部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也可以分别在一个内板2的部分单元不设置接合部20。
(3)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内部件是内板2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作为内部件,也可以使用由钢板、铝板或合成树脂形成的加固构件。此外,在汽车外装部件是后备箱门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件能够例示后备箱门内板、加固构件。另外,在汽车外装部件是车顶盖板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件能够例示车顶加强件、加固构件。
(4)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接合部20属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以及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0A、50B中的至少一者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设置不属于第1方向接合部列30、30A、30B、第2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以及倾斜方向接合部列50、50A、50B中的任一者的接合部20。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的最外侧的单元9、9(9C、9C;9D、9D)分别设置追加的接合部20,也可以在宽度方向X的中央且是前端和/或后端的单元9等设置追加的接合部20,还可以在内板2中的与单元9、9C、9D的凸缘11、11C、11D同样的凸缘部分设置追加的接合部20。通过这样追加设置接合部20,能够进一步提高内板2与外板3的接合强度的平衡。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外板3的抗变形刚度和抗凹性。
实施例
准备了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第1变形例的汽车发动机罩、第2变形例的汽车发动机罩作为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1(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在各单元配置有三个接合部。实施例2(第1变形例)的汽车发动机罩在各单元配置有四个接合部。实施例3(第2变形例)的汽车发动机罩在各单元配置有六个接合部。另外准备了比较例。比较例是在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罩中将接合部在各单元中配置于单元的周向整个区域而成的结构。
各实施例和比较例是在利用接合部将内板和外板接合的状态下利用烤箱以170℃实施了20分钟烘烤固化处理而成的。利用作为三维形状测量器的蔡司集团制的COMET测量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外板的表面。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数值分析,从而使外板的各位置处的曲率分布定量化。接下来,评价外板上的各位置处的曲率变化,对最大最小曲率差Δρ-1是2.0×10-4mm-1以上的部位进行了计数。
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计数数量如以下所示。
实施例1(三点涂敷):两个部位
实施例2(四点涂敷):一个部位
实施例3(六点涂敷):两个部位
比较例(整周涂敷):十个部位
这样证实了通过精心设计接合部的配置,能够格外减少外板的热应变较大的部位的数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汽车外装部件广泛地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发动机罩(汽车外装部件);2、内板(内部件);3、外板;9、9C、9D、单元;15、15C、15D、环状凸缘;12、12C、12D、纵壁;13、底部;20、接合部;30、30A、30B、第1方向接合部列;40、40A、40B、第2方向接合部列;50、50A、50B、倾斜方向接合部列;1/R1、外板的与第1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1/R2、外板的与第2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L1、带接合部单元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宽度方向(第1方向、第2方向);X1、X1A、X1B、第1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接合部的间隔;Y、长度方向(第2方向、第1方向);Y1、Y1A、Y1B、第2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接合部的间隔。

Claims (16)

1.一种汽车外装部件,其具备:
外板;
内部件,其在比所述外板靠车身内方侧的位置沿着所述外板配置;以及
点状的多个接合部,其将所述外板和所述内部件接合,其中,
所述汽车外装部件具有:多个所述接合部相互隔开间隔地在第1方向上排列而成的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
多个所述接合部相互隔开间隔地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而成的第2方向接合部列,
所述外板的与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比所述外板的与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相对应的区域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方向上的曲率小,
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所述多个接合部的所述间隔比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中的所述接合部的所述间隔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件包括多个单元,
所述单元包括:环状的凸缘,其与所述外板相邻配置;纵壁,其以与所述外板隔离的方式从所述凸缘延伸;以及底部,其与该纵壁连续而与所述凸缘隔离,
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单元中配置于所述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单元从所述外板的板厚方向观察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所述汽车外装部件包括多个所述单元最紧密配置而成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多边形形状是六边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的多个所述单元的全部单元中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和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所述单元中的所述凸缘配置有三个、四个或六个所述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凸缘的任一个凸缘中,所述接合部均以预定的模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在配置有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和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凸缘,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凸缘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作为设置有所述接合部的所述单元的带接合部单元设置有多个,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带接合部单元的所述外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200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接合部以预定的模式配置的所述带接合部单元配置有十五个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汽车外装部件还具有多个所述接合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倾斜地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而成的倾斜方向接合部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倾斜方向接合部列的各所述接合部是所述第1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且是所述第2方向接合部列的所述接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发动机罩外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第1方向是车身宽度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板厚0.60mm以下的钢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50mm以下的钢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外装部件,其中,
所述外板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所述内部件是板厚0.75mm以下的铝板。
CN202280033440.XA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外装部件 Pending CN1172798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4021 2021-06-04
JP2021176012 2021-10-28
JP2021-176012 2021-10-28
PCT/JP2022/022799 WO2022255497A1 (ja) 2021-06-04 2022-06-06 自動車外装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79824A true CN117279824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2109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3440.XA Pending CN117279824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外装部件
CN202280040017.2A Pending CN117460661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0017.2A Pending CN117460661A (zh) 2021-06-04 2022-06-06 汽车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27982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0661A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2115B (zh) 汽车内板和汽车盖板
US8991902B2 (en) Vehicle hood assembly
RU2581634C1 (ru) Кузов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7436913B2 (ja) 自動車フード
US11884332B2 (en) Automobile hood
CN113316537B (zh) 汽车发动机罩
JPH08216684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ガードビーム
US10351175B2 (en) Motor vehicle hybrid structural part
EP3006131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ar frame side member for a motor vehicle, rear frame side member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and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ch a rear frame side member
EP2799313B1 (en) Front floor panel
CN117279824A (zh) 汽车外装部件
JP7207616B1 (ja) 自動車外装部品
KR20160053316A (ko) 자동차용 구조물과 그 제조 방법
CN113272210B (zh) 汽车发动机罩
JP705343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6063507A (en) Double-layered sheet metal; proces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use of such double-layered sheet metal
JP7368710B2 (ja) 車両用鋼部材
WO2022209198A1 (ja) 自動車パネル
KR100217084B1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제조방법
JP3847854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ガードビ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