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75C -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 Google Patents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75C
CN1174575C CNB011231912A CN01123191A CN1174575C CN 1174575 C CN1174575 C CN 1174575C CN B011231912 A CNB011231912 A CN B011231912A CN 01123191 A CN01123191 A CN 01123191A CN 1174575 C CN1174575 C CN 11745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local
oscillation signal
local oscilla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231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8388A (zh
Inventor
市原正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28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8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5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30Circuits for homodyne or synchrodyn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9/00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of modulated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3D9/06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using distribut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 H03D9/0608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using distribut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by means of 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直接变换系统的接收机,它使由接收信号和用于正交解调器的本振信号之间的干扰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得到缓解。发射信号的载频用ft表示,且接收信号的载频用fr表示,同时发射与接收信号的载频之间的频率间隔用fs(=fr-ft)表示,第一和第二本地振荡器分别地产生具有频率fL01≈ft-fs和fL02≈2.fs的第一和第二本振信号。一个混频器混和第一和第二本振信号以产生一个内部本振信号,它是频率分量之和。内部本振信号被送到接收部分的一个正交解调器。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集成在作为正交解调器的同一个LSI码片中。

Description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变换接收机,或者更具体地说涉及适用于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彼此不同,且发射和接收是同时地完成的通信系统的一种直接变换接收机,以及包含一个上述类型的直接变换接收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即发射机--接收机)。
背景技术
在最近几年里,注意力被吸引到应用于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等等的通信系统的直接变换接收机上,在这种接收机中,通过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被直接变换为基带信号。
下面,以用于一种W-CDMA系统的直接变换接收机为例对其进行描述。但是,在叙述本直接变换接收机前,将首先介绍一下W-CDMA系统自身。
在W-CDMA系统中,发射和接收是同时地完成的,且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是彼此不同的。发射载频和接收载频之间的差值被称为载频间隔。按照现行的W-CDMA系统的标准,一个W-CDMA终端设备,即一个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具有下面的频率结构:
接收载频fr:
            2110MHz到2170MHz
发射载频ft:
            1920MHz到1980MHz
载频间隔fs(=fr-ft):
            190MHz
首先,将描述在W-CDMA系统中用作一个终端设备的无线电设备(即,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通常结构的实例。图1显示一个通常结构的例子,它采用一个单一的超外差系统作为接收机的构成。
在图1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中,用来分离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天线共用器16被连接到天线1上。低噪声放大器(LNA)2、用来去掉镜像频率信号的带通滤波器3、混频器4、用于中频(IF)的带通滤波器5和可变增益放大器(VGA)6被依次连接到用于接收信号的天线共用器16的输出端,且可变增益放大器6的一个输出被送到正交解调器7。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包括用来产生一个第一本振信号的第一本地振荡器17和用来产生第二本振信号的第二本地振荡器18。第一本振信号被送到混频器4。
正交解调器7包括用来放大输入给正交解调器7中的输入信号的放大器8,用来接收作为输入的第二本振信号并产生一个同相(I)分量和一个由同相分量做90°(即π/2)变换产生的正交(Q)分量的相位分离电路11,用来把放大器8的输出与相位分离电路11的同相分量相乘的乘法器9,以及用来把放大器8的输出与相位分离电路11的正交分量相乘的乘法器10。这里π当然是圆周的周长与圆周的直径之比。乘法器9的输出被作为接收基带I信号14通过带通滤波器12送到外面。乘法器10的输出被作为接收基带Q信号15通过带通滤波器13送到外面。
同时,在发射部分,正交调制器26、用于中频的可变增益放大器25、用于中频的带通滤波器24、混频器23、用于去掉镜像成分的带通滤波器22和功率放大器(PA)21被依次连接在一起。功率放大器21的输出作为一个发射信号被送到天线共用器16的一个端。发射基带I信号35通过带通滤波器33被送到正交调制器26,并且发射基带Q信号36通过带通滤波34送到正交调制器26。正交调制器26包括用来把由第二本地振荡器18产生的第二本振信号进行2分频以产生一个第三本振信号的分频器31、把接收到的分频器31的输出信号作为其输入信号并产生一个同相(I)分量和一个由同相分量变换90度(π/2)而形成的正交(Q)分量的相位分离电路30、用来把带通滤器33的输出与相位分离电路30产生的同相分量相乘的乘法器29、用来把带通滤波器34的输出和相位分离电路30产生的正交分量相乘的乘法28、以及用来把乘法器28和乘法器29的输出相加并把相加的结果作为正交调制器26的输出加以输出的加法器27。发射基带I信号具有一个峰值分量,其相位与第三本振信号的相位是相同的,且发射基带Q信号具有一个峰值分量,其相位与第三本振信号的相位正交。
在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中,接收信号是通过天线1接收的,并且由天线共用器16进行分离,从接收信号中去掉发射信号成份。经过分离的接收信号用低噪声放大器2进行放大,并输入到带通滤波器3以去掉镜像成份。镜像成份是一种在频率轴上处于与接收信号关于本振频率相对称的位置的频率成分。镜像成分必须被带通滤波器3充分地去掉,否则,当信号通过混频器4进行下变频变换时,它会泄漏到与信号相同的频带中,已被去掉镜像信号成分的接收信号通过混频器4与第一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并且下变频以生成一个接收中频信号。
第一本振信号由上述的第一本地振荡器17产生,并且如实例所示,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第一本振频率fL01)是大体上比发射载频ft低发射载频间隔fs(=190MHz)。换言之,
第一本振频率fL01(≈ft-fs):
                     1730MHz到1790MHz。
因此,下变频的中频信号的中心频率frm由下式给出
frm=fr-fL01≈fr-ft+fs=fs+fs=2·fs
且是大体上等于380MHz,它是发射一接收载频间隔的2倍。
中频信号被送到带通滤波器5进行频带限制,然后通过可变增益放大器6放大到用于正交解调所需要的电平。放大后的信号被送到正交解调器7与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以产生一对接收基带信号,一个同相分量(接收基带I信号)和一个正交分量(接收基带Q信号)。
第二本振信号是通过上述的第二本地振荡器18产生的,且在本实例中,第二本振信号的频率(第二本振频率fL02)是大体上等于2倍的发射一接收载频间隔fs(190MHz)即
第二本振信号fL02≈2·fs=380MHz
且大体上等于中频信号的中心频率frm。
在正交解调器7的内部,相位分离电路11用第二本振信号产生一个同相分量和一个正交分量,且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通过乘法器9、10与中频信号相乘以产生各自的接收基带信号。
接收基带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12、13进行频带限制,并且分别地作为接收基带I信号14、接收基带Q信号15送到后面的信号处理电路(未画出),以便通过信号处理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数据解码。
在对接收部分的结构和处理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接收部分的频率构成与发射部分的构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发射部分的操作过程也将进行描述。
在发射部分,一组由前面的信号处理电路(未画出)通过对发射数据进行处理产生的发射基带I信号35和发射基带Q信号36被输入并通过用于发射基带的带通滤波器33、34。带通滤波器33、34分别地对发射基带I信号35和发射基带Q信号36进行频带限制。经过带宽限制的发射基带信号被输入正交调制器26,在正交调制器中完成对这些信号的正交调制。
正交调制器26使用由其中的分频器31对第二本振信号的频率(=380MHz)进行2分频而产生的第三本振信号。第三本振信号的频率fL03
fL03=fL02/2≈2·fs/2=fs(190MHz)
在正交调制器26内部,相位分离电路30用第三本振信号产生一个同相分量和一个正交分量。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分别地通过乘法器29、28与发射基带I信号和发射基带Q信号相乘,并且相乘的结果通过加法器27相加,以产生发射中频信号。发射中频信号的中心频率ffm大体上等于fs,即
ftm≈fs=190MHz
发射中频信号被用可变增益放大器25放大到所需要的电平,然后,在通过带通滤波器24从发射中频中去掉发射带宽以外的无用波后,它被送到混频器23。混频器23把第一本振频率和发射中频信号进行混频,使发射中频信号上变频到发射频带。第一本振频率原来设为fL01≈ft-fs,其中ft是发射载频,fs是发射一接收载频间隔,且显然如果第一本振频率fL01与发射中频的中心频率fem≈fs相加,以进行频率变换,就能得到正确的发射频率。
由混频器23进行上变频产生的发射信号被送到带通滤波器22,通过这个滤波器把发射频率带宽以外的无用波,例如由混频器23非故意地产生的镜像频率成分,从发射信号中去除掉。然后,从带通滤波器22出来的发射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21放大到预先确定的发射输出电平,并通过天线共用器16和天线1发射出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本振频率fL01和第二本振频率fL02被以上述的方式进行处理,只有二个本发明振荡器17、18可以被用来产生发射和接收所需要的所有的本振信号。本说明使用术语“substantially(大体上地)”和符号“≈”,比如第一本振频率fL01被设定以便使之“大体上地”等于ft-fs,这是因为没有必要使fL01精确地等于ft-fs,对于那些受过训练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使频率达到规定的发射频率带宽或接收频率带宽,基带信号本身精确地频率带宽必须考虑。因此,在本说明中,就调制与解调而言频率转换是允许的,且频率变换能够按照本说明中的电路描述来完成。
使用单一超外差系统的通常结构在上文中做了描述。虽然普通结构仍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如果它希望在未来跟上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以降低成本和减少无线电设备的元件数量的话,它有下面的一些问题。
1)为了使接收机得以在输入混频器4之前去掉镜像成分,一个陡峭的去除镜像滤波器被要求作为带通滤波器3。为此,它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个无源元件,比如一个SAW(声表面波)滤波器或者一个介质滤波器。因此,带通滤波器3是不适宜用LSI码片来构造的。
2)同时,用于中频部分的带通滤波器5完成信道的选择,且也必须使用一个陡峭的无源元件比如一个SAW滤波器或一个介质滤波器来构成带通滤波器5。因此,带通滤波器5是不适用一个LSI码片来构成的。
3)在中频部分中的可变增益放大器6是一个高频电路,因此,把可变增益放大器6合并到一个LSI码片中以使将其与基带单元集成在一起是困难的。一种可能的克服上述问题的对策是采用直接变换接收机。参照图2将介绍这种接收机的一个例子。图2是一个在接收部分采用直接变换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方框图。
图2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与图1所示的收发两用机相比具有一种改变了的结构,即它不包括混频器4、用于中频的带通滤波器5和用于中频的可变增益放大器6,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分别地在用于基带的带通滤波器12、13的输出端提供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9、20,且经过用来去掉镜像频率成分的带通滤波器3的接收信号按照原来的样子被输入到正交解调器7。而且,由第一本地振荡器17产生的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fL01是不同的,且不是第二本振信号而是第一本振信号被送到正交解调器7的相位分离电路11中。发射部分的结构以及第二本地振荡器18、天线1、天线共同器16和低噪声放大器2的结构与图1中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是相同的。但是,发射部分中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不同的。
具体地说图2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与图1中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区别在于当一个接收信号通过适中的带通滤波器3后,被直接地由正交解调器7变换到接收基带信号。这里,陡峭的去除镜像滤波器是不需要的,正交解调器7用第一本振信号作为一个本振信号产生接收基带信号。
象图1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一样,第一本振信号是由第一本地振荡器17产生的。因此,在图2所示的实例中,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fL01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fr,具体地说第一本振频率fL01(≈fr):
                  2110MHz到2170MHz
在正交解调器7内部,通过使用相位分离电路11由第一本振信号产生一个同相分量和一个正交分量,并且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通过乘法器9、10分别地与接收信号相乘,以产生接收基带信号。因此,由正交解调器7输出的信号在与内部的本振信号的相位相同时接收信号的分量具有一个峰值,且在与内部本振信号的相位正交时接收信号的分量具有另一个峰值。
接收基带信号被送到用于基带的带通滤波器12、13进行带宽限制,并且可变增益放大器19、20放大到所要求的电平,分别地作为接收基带I信号14和接收基带Q信号15送到后面部分的一个信号处理电路(未画出),以便由信号处理电路可以完成对接收数据的解码。
在发射部分,其结构本身图1中所示的相似。但是,由于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第一本振频率fL01)被用接收载频fr所替代,混频器23以下面的方式进行工作。具体地说,由于第一本振频率fL01是大体上等于fr,且发射中频信号的中心频率ftm是大体上等于发射-接收载频间隔fs,混频器23选取一个关于它们的差值的频率。具体地说,虽然fL01-fs≈fr-fs,由于fs最初是fs=fr-ft,在这里也是如此,显然通过混频器23进行上变频产生的发射信号是一个正确的发射信号。
虽然,普通的直接变换接收机的结构在上文中作了描述,它具有下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由这一事实引起的,即由于第一本地振荡器产生的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因此,在这些问题涉及直接变换的地方是不可避免的。
4)第一本振信号可能会通过天线共用器16,天线1辐射出去。辐射出来的第一本振信号对其他的接收机产生干扰。
5)第一本振信号可能会泄漏到接收信号中。在这种情况下,从正交解调器7中输出的接收基带信号出现一个不稳定的直流偏移,并引起可变增益放大器的饱和或者数字解码的错误。
6)当其直接位于通信基站下时,接收信号有时具有很高的强度,并且由于非常强的输入信号的干扰致使第一本地振荡器工作不稳定。
如上文所述,普遍的直接变换接收机存在由于本振信号的泄漏向设备外辐射无用电磁波、由于从外面输入非常强烈的接收信号扰乱本地振荡器的工作,以及由于本振信号泄漏到接收信号中而引起正交解调器的输出出现直流偏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接变换接收机和一种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发射机—接收机),它们能够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并且同时地完成接收和发射,从而在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是彼此不同的系统中实现对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简化。
作为缓解前文所述的普通直接变换接收机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方法,用一个本地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代替接收载频是有效的,并且更进一步在一个包含正交解调器的一个LSI码片中产生一个本振信号是有效的,这个本振信号具有一个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的频率,结果是本振信号不会输出至LSI码片的外部。这种结构缓解了如上面第4)、5)、6)段中所描述的由信号之间的干扰引起的那些问题,因为易受外界非常强烈的接收信号的影响的本地振荡器如今已不再包括在接收机内,并且用来使具有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的本振信号通过的一个印制线路如今也不再包括在接收机内部。
因此,基于如上所述的这种概念,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使之在一个包含正交解调器的LSI码片的内部产生一个本振信号成为可能。
具体地说,根据本发明,为了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直接变换,一个直接变换接收机包含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一本振频率fL01的第一本振信号的第一本地振荡器;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二本振频率fL02的第二本振信号的第二本地振荡器;一个用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产生一个与接收载频相等的内部本振信号的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包括一个用来对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混频器,以及一个用来对所述混频器的输出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以及一个用来以内部本振信号为基础,完成对接收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以产生基带信号的正交解调器,其中,所述正交解调器与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被安排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中,本振信号在包含正交解调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的内部产生,并且本振信号不输出到该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之外,其中,至少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被安排到作为正交解调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中,所述用来对基带信号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被连接在所述正交解调器的输出端。更进一步地,如果发射信号的载频用ft表示,接收信号的载频用fr表示,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载频之间的频率间隔fs则表示为fs=|fr-ft|,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等于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和。另一方面,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等于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差。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接收机,虽然它是一种直接变换系统的接收机,它不再包括一个频率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的本地振荡器,所以,由本振信号与接收信号之间的干扰引起的各种问题显著地得到缓解。更进一步地,应用在接收部分的正交解调器的本振信号是由一个包含正交解调器的LSI码片产生的,由于本振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干扰引起的各种问题被更进一步显著地缓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不同的发射和接收频率,并且把从天线输入其中的接收信号直接地变换成接收基带信号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包括: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一本振频率fL01的第一本振信号的第一本地振荡器;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二本振频率fL01的第二本振信号的第二本地振荡器;一个用来对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产生一个与接收载频相等的内部本振信号的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包括一个用来把一本振信号与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第二混频器,和一个用来对所述第二混频器的输出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一个用来根据内部本振信号完成对接收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以产生基带信号的正交解调器,其中,所述正交解调器与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被安排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中,本振信号在包含正交解调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的内部产生,并且本振信号不输出到该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之外;其中,至少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被安排到作为正交解调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中,所述用来对基带信号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被连接在所述正交解调器的输出端以将经过频带限制的发射基带信号送到所述的正交解调器;一个用来对第二本振信号进行2分频以产生第三本振信号的分频器;一个用来利用第三本振信号对发射基带信号进行正交调制,以产生一个中频信号的正交调制器;一个用来把中频信号与第一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产生一个发射信号的混频器;其中发射信号的载频用ft表示,接收信号的载频用fr表示,并且发射和接收信号之间的载频间隔是fs=|fr-ft|;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和第二本振频率之和;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f+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差。
附图说明
从下面参照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的描述中,本发明上述的及其他的目的、特点和优势将是显而易见的。
图1是一个普通的单一超外差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一个普通的直接变换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方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即发射机—接收机)中,与那些在图1和图2中完全相同的部件是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指定的,并且对其多余的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具有与图2所示的普通无线收发两用机大体上相同的结构,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产生提供给正交解调器7的本振信号和第一本地振荡器17的振荡频率(第一本振频率)的方式。特别是,替代图2所示的结构,其中从第一本地振器17产生的第一本振信号被直接送入正交解调器7的相位分离电路11。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包含用于放大第一本振信号的缓冲器40、用于放大由第二本地振荡器18产生的第二本振信号的缓冲器39、用于混频缓冲器39和缓冲器40的输出的缓冲器40、在混频器38的输出端布置的用于对混频器38的输出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37。带通滤波器37的输出被送到相位分离电路11。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就发射部分的结构和第二本地振荡器18、天线1、天线共用器16、低噪声放大器2、带通滤波器3、正交解调器7、用于基带的带通滤波器12、13、可变增益放大器19、20等等而言与图2所示的是完全相同的。
下文中将对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工作过程进行叙述。这里,与对普通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描述相类似,假设接收载频是2110MHz到2107MHz,发射载频是1920MHz到1980MHz,并且发射—接收载频间隔fs(=fr-ft)是190MHz。
由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第一本地振荡器17产生的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fL01与图2所示的普通的直接变换类型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中的频率是不同的,但与图1所示的超外差类型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中的频率颇为相似。换言之,第一本振频率fL01大体上等于ft-fs即
fL01(≈ft-fs):1730MHz到1790MHz。
由于第一本振频率fL01是以这种方式设置的,并且由第二本地振荡器18产生的第二本振信号的频率fL02是380MHz且是与图1和2中的情况相同的,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发射部分的工作过程与图1所示的单一超外差系统的普通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是完全相同的。
只要采用直接变换方式,正交解调器7所使用的本振信号必须具备一个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fr的频率。因此,当正交解调器7是由一个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构成,如果本振信号是在LSI码片之外产生的,那么上文所述的由于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引起的那一系列问题又会出现。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检波的本振信号是以下面的方式产生的,以便使其由包含正交解调器7的LSI码片的内部产生,并且本振信号不需要输出到LSI码片之外。
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分别地由缓冲器40、39进行缓冲,然后用混频器38混频。如果把所得结果称为内部本振信号,则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fLOINT
fLOINT=fL01+fL02≈ff-fs+2·fs=ft+fs=fr
且是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fr。这个信号经带通滤波器37取出,并用作正交解调器7的本振信号。
当内部本振信号是以上述的方式产生的并被送到图3所示的无线收发两用机的接收部分的正交解调器7中时,缓冲器39、40和混频器38能够被放入同一个LSI码片50中。更进一步地,由于带通滤波器37是不要求一种非常陡峭的截止特性,它不需要用SAW滤波器或介质滤波器构成。因此,带通滤波器37也能够被放入作为正交解调器7的同一个LSI码片50中。反过来说,为了防止内部本振信号泄漏到LSI码片50外面,至少把混频器38和带通滤波器37,最好包括缓冲器39、40放到作为正交解调器7的同一个LSI码片中是重要的。
这里采用了所述的这种结构,用于直接变换的正交解调器所需的本振信号能够在包含正交解调器的LSI中产生,并且不辐射到外部。所以,采用图3中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那些由本振信号与接收信号之间的干扰引起的普通直接变换接收机的问题显著地得到缓解。
除了产生正交解调器7所使用的本振信号的过程以外,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工作过程与图2所示的普通的直接变换体系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是相似的。
尽管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中接收载频fr是高于发射载频ft的,本发明不只局限于此。本发明也能应用在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之间的频率配置是被颠倒了的场合,也就是ft>fr。
图4是显示一个用在ft>fr的场合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结构的方框图。这里,假设频率具有如下关系:
接收载频fr:
           1920MHz到1980MHz
发射载频ft:
           2110MHz到2170MHz
载频间隔fs(=ft-fr):
                   190MHz
图4中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具有与图3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完全相同的基本结构。然而,由于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之间的频率配置是颠倒的,也就是接收载频fr和发射载频ft在大小上作了颠倒,第一本地振荡器17的振荡频率fL01与图3的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第一本振频率fL01是:
fL01≈ft+fs:2300MHz到2360MHz。
及第二本振频率fL02是:
fL02≈2·fs(=380MHz)
更进一步地,由第二本振频率进行2分频获得的第三本振频率fL03是:
fL03=fL02/2≈2·fs/2=fs=190MHz
及发射中频的中心频率ftm是:
ftm≈fs=190MHz
图4所示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的发射部分的混频器23的工作过程如下。
混频器23把第一本振频率为fL01的第一本振信号和发射中频信号混频,以完成把发射中频信号提高到发射频带的上变频过程。由于第一本振频率fL01原本是fL01≈ft+fs,发射频率能够通过第一本振频率fL01与发射中频的中心频率frm之间的差值而产生。
同是,在接收部分被用于正交解调器7的内部本振频率fLOINT能够通过用混频器38产生第一本振频率和第二本振频率之间的差值而产生。换言之fLOINT是:
fLOINT=fL01-fL02≈ft+fs-2·fs=ft-fs=fr
因此,fLOINT是大体上等于接收载频fr。
如上所述,图4中的结构与图3所示结构的区别只是在于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之间的频率配置做了颠倒。因此,图4中的结构与图3中的结构在功能上和作用上是相同的。
虽然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已在上文中用具体术语进行了描述,但如此的描述只是用作举例说明的目的,并且可以明确的是,在不离开下面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各种变化和改进是可以实现的。

Claims (2)

1.用在无线电装置中的并且把输入其中的接收信号直接地变换成基带信号的一种直接变换接收机,所述无线电装置在发射过程和接收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频率,所述接收机包括:
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一本振频率fL01的第一本振信号的第一本地振荡器;
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二本振频率fL02的第二本振信号的第二本地振荡器;
一个用来对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产生与接收载频相等的内部本振信号的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包括一个用来对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混频器,以及一个用来对所述混频器的输出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
一个根据内部本振信号完成对接收信号的正交解调过程,以产生基带信号的正交解调器,其中,所述正交解调器与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被安排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中,本振信号在包含正交解调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的内部产生,并且本振信号不输出到该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之外,其中,至少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被安排到作为正交解调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中,所述用来对基带信号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被连接在所述正交解调器的输出端;
其中所述无线电装置的发射信号的载频用ft表示,接收信号的载频用fr表示,发射与接收信号的载频之间的频率间隔为fs=|fr-ft|,
当fr>ft时,所述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所述第二本振频率满足fL02≈2.fs,并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和,
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2.fs,并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差。
2、一种使用不同的发射和接收频率,并且把从天线输入其中的接收信号直接地变换成接收基带信号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包括:
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一本振频率fL01的第一本振信号的第一本地振荡器;
一个用来产生具有第二本振频率fL01的第二本振信号的第二本地振荡器;
一个用来对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产生一个与接收载频相等的内部本振信号的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包括一个用来把一本振信号与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第二混频器,和一个用来对所述第二混频器的输出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
一个用来根据内部本振信号完成对接收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以产生基带信号的正交解调器,其中,所述正交解调器与内部本振信号发生器被安排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中,本振信号在包含正交解调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的内部产生,并且本振信号不输出到该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之外;其中,至少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被安排到作为正交解调器同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码片中,所述用来对基带信号进行频带限制的带通滤波器被连接在所述正交解调器的输出端以将经过频带限制的发射基带信号送到所述的正交解调器;
一个用来对第二本振信号进行2分频以产生第三本振信号的分频器;
一个用来利用第三本振信号对发射基带信号进行正交调制,以产生一个中频信号的正交调制器;
一个用来把中频信号与第一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以产生一个发射信号的混频器;其中
发射信号的载频用ft表示,接收信号的载频用fr表示,并且发射和接收信号之间的载频间隔是fs=|fr-ft|
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和第二本振频率之和,
当fr<ft时,第一本振频率fL01满足fL01≈ft+fs,同时第二本振频率fL02满足fL02≈2.fs,且内部本振信号的频率是第一本振频率与第二本振频率之差。
CNB011231912A 2000-06-08 2001-06-08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45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172449A JP2001352355A (ja) 2000-06-08 2000-06-08 ダイレクトコンバージョン受信機及び送受信機
JP172449/2000 2000-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28388A CN1328388A (zh) 2001-12-26
CN1174575C true CN1174575C (zh) 2004-11-03

Family

ID=18674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2319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4575C (zh) 2000-06-08 2001-06-08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006814B2 (zh)
EP (1) EP1162730B1 (zh)
JP (1) JP2001352355A (zh)
KR (1) KR100404772B1 (zh)
CN (1) CN1174575C (zh)
DE (1) DE60129509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20406B2 (en) * 2001-09-19 2006-10-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ultiband receiver and method associated therewith
GB2382242B (en) * 2001-11-15 2005-08-03 Hitachi Ltd Direct-conversion transmitting circuit and integrated transmitting/receiving circuit
US7224722B2 (en) * 2002-01-18 2007-05-29 Broadcom Corporation Direct conversion RF transceiver with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JP3908591B2 (ja) * 2002-05-01 2007-04-25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変復調装置および携帯無線機
US6952594B2 (en) * 2002-11-22 2005-10-04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Dual-mode RF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60105726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Tateo Masaki Leakage electromagnetic wav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495484B1 (en) * 2007-07-30 2009-02-24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Programmable frequency multiplier
JP5075189B2 (ja) * 2009-12-03 2012-11-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端末
CN106301454A (zh) * 2016-09-26 2017-01-04 武汉珞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收发前端处理系统
CN106559377A (zh) * 2016-10-26 2017-04-05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发送载波产生电路
CN106487397A (zh) * 2016-10-26 2017-03-08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发送电路
CN115065373B (zh) * 2022-04-21 2023-12-12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时隙收发信机和多时隙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40020A (ja) 1988-03-22 1989-09-25 Alps Electric Co Ltd 同時双方向fm送受信機
US5170495A (en) * 1990-10-31 1992-12-08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Controlling clipping in a microwave power amplifier
CA2107632C (en) * 1992-10-05 1997-06-03 Nec Corporation Local oscillator and its frequency switching method
JPH06188781A (ja) 1992-12-21 1994-07-08 Toshiba Corp デュアルモード無線通信装置
DE4328553A1 (de) 1993-04-30 1994-11-03 Rudolf Prof Dr Ing Schwarte Entfernungsmeßgerät nach dem Laufzeitprinzip
JP3410776B2 (ja) * 1993-09-09 2003-05-26 株式会社東芝 直交信号発生回路
US5412351A (en) * 1993-10-07 1995-05-02 Nystrom; Christian Quadrature local oscillator network
DE4439298A1 (de) 1994-11-07 1996-06-13 Rudolf Prof Dr Ing Schwarte 3D-Kamera nach Laufzeitverfahren
JPH0918528A (ja) * 1995-06-27 1997-01-17 Sony Corp 制御信号検出方法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JP3479405B2 (ja) * 1996-03-29 2003-1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機の増幅回路
JP3708234B2 (ja) 1996-07-18 2005-10-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DE19704496C2 (de) 1996-09-05 2001-02-15 Rudolf Schwart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timmung der Phasen- und/oder Amplitudeninformation einer elektromagnetischen Welle
JP3422909B2 (ja) 1997-07-15 2003-07-0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機
US5861781A (en) * 1997-09-16 1999-01-1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ingle sideband double quadrature modulator
US6016422A (en) * 1997-10-31 2000-01-18 Motorola,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adio frequency quadrature LO signals for direct conversion transceivers
DE19821974B4 (de) 1998-05-18 2008-04-10 Schwarte, Rudolf, Prof. Dr.-In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von Phase und Amplitude elektromagnetischer Wellen
EP1076424A1 (en) * 1999-03-01 2001-02-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tter/receiver unit
JP2001230695A (ja) 2000-02-16 2001-08-24 Nec Corp 無線機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周波数変換方法
US6782249B1 (en) * 2000-11-22 2004-08-24 Intel Corporation Quadrature signal generation in an integrated direct conversion radio recei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006814B2 (en) 2006-02-28
US20010051507A1 (en) 2001-12-13
KR20010111051A (ko) 2001-12-15
KR100404772B1 (ko) 2003-11-07
CN1328388A (zh) 2001-12-26
EP1162730B1 (en) 2007-07-25
DE60129509D1 (de) 2007-09-06
EP1162730A3 (en) 2003-01-29
DE60129509T2 (de) 2008-04-17
JP2001352355A (ja) 2001-12-21
EP1162730A2 (en) 2001-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4575C (zh) 直接变换接收机和无线电收发两用机
CN1171379C (zh) 上/下变频的装置和方法
CN1284303C (zh) 直接变频过程中的本地振荡器泄漏控制
CN1073309C (zh) 发射—接收机
CN1574663A (zh)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收发电路
CN1647401A (zh) 用于多频段移动终端的通用射频前端
CN1742443A (zh) 用于同时接收重叠频带中信号的双波段接收机
CN1722609A (zh) 具有改良二阶截取点的用于直接转换收发器的混频器电路
CN1273708A (zh) 频率偏移镜像抑制
CN1675824A (zh) 具有多个本地振荡器的改进的混频器和基于其的系统
CN1104779C (zh) 无线电接收方法和无线电接收设备
CN1723610A (zh) 用于射频(rf)信号的上下变换的再生分频器
CN1426260A (zh) 用于消除直接(dc)偏移的直接转换接收器
CN1232354A (zh) 无线电接收机和无线电接收机中的信号放大方法
CN1085444C (zh) 超外差接收电路和超外差接收机
CN1835489A (zh) 一种可补偿同相/正交相不平衡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204694C (zh) 用于抑制镜像信号的接收器及其方法
WO2010037322A1 (zh) 用于射频sim卡的两次变频接收电路和方法
CN1913598A (zh) 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的低中频接收器
US722499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dio signal parallel processing
CN1333607A (zh) 多频带发送和接收信号发生装置和方法及发送和接收装置
CN1209700A (zh) 包括一个小电路和一个小消耗功率的解调设备
CN1222111C (zh) 双向无线电通信系统以及双向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640085A (zh) 3g无线电设备
CN1197261C (zh) 频率变换电路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