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19230B -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19230B
CN117419230B CN202311717653.7A CN202311717653A CN117419230B CN 117419230 B CN117419230 B CN 117419230B CN 202311717653 A CN202311717653 A CN 202311717653A CN 117419230 B CN117419230 B CN 117419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butt joint
ring
annular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176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19230A (zh
Inventor
邵晓波
赵奇
沈皓
施明刚
高文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yin Pivot Automotiv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yin Pivot Automotiv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yin Pivot Automotiv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yin Pivot Automotiv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176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192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19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19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19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19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接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对接公头包括外筒体和环形件,环形件中位于相邻两个分割缝之间的部分构成卡接部,卡接部设有凸件,对接母头包括环座和内筒体,内筒体的外壁具有第一环件,第一环件和环座之间形成环槽,环形件套在内筒体上,凸件卡入环槽内,外筒体设有密封件;内筒体套设有位于凸件和第一环件之间的第一密封圈,内筒体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的一端连通环槽并位于凸件和第一环件之间,另一端连通内筒体的内腔。本发明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在使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接时,操作简便,提升了连接效率;而第一密封圈和密封件的组合使用也延长了两者整体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接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背景技术
管路连接件是汽车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连接两条冷却管路,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能够保证管路系统的密封性,防止冷却液泄漏等情况的发生。
公开号为CN21781560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管路用快插接头,包括左右相对的连接头一和连接头二,连接头一和连接头二相对的一端均安装有防渗垫片,连接头二的左端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安装块,连接头一的内部设有与安装块相适配的连接槽;连接头一上安装有矩形块,矩形块的压紧槽内滑动设置有压紧板,压紧板通过联动杆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连接槽内并与安装块相适配,压紧板上固定有压紧柱,压紧柱通过通孔延伸至矩形块的外部并安装有第一把手,压紧槽内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紧板和压紧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在实施时,先向上拉动第一把手,第一把手通过压紧柱使压紧板向上滑动,压紧板通过联动杆带动限位块滑动,然后使连接头二的安装块插入连接槽内,随后松开第一把手,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限位块插入安装块内,对连接头二进行固定限位,此时连接头一和连接头二的防渗垫片能够防止冷却管内冷却液向外溢出。该实施过程虽然实现了连接头一和连接头二的连接,但是操作步骤较多,较繁琐,连接效率较低;另外,防渗垫片虽然具有密封效果,但是冷却管内冷却油的油压并不是一直稳定的,例如,当冷却管内的油压由小向大急剧升高时,处于变化状态的油压会加快防渗垫片的结构损伤,从而降低防渗垫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连接头一和连接头二的连接效率较低以及防渗垫片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包括左右相对并对接在一起的对接母头和对接公头,对接公头包括外筒体和同轴设于外筒体内的环形件,环形件呈喇叭状并朝向对接母头,环形件的周壁设有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分割缝,分割缝的一端朝向对接母头延伸并贯穿环形件,另一端邻近环形件背离对接母头的端部,环形件中位于相邻两个分割缝之间的部分构成卡接部,卡接部具有弹性且其内侧设有凸件;
对接母头包括环座和内筒体,内筒体和环座同轴连接,内筒体的外壁具有第一环件,第一环件具有第一锥面,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接时,第一锥面用于引导凸件滑动并通过凸件迫使卡接部张开;第一环件和环座之间形成环槽,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接后,环形件套在内筒体的外周侧,凸件卡入环槽内;
外筒体的内周壁设有环绕其轴线一周的密封件,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对接后,密封件能够压抵于内筒体的外周面上;内筒体上套设有位于凸件和第一环件之间的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外圈紧邻卡接部的内壁,内筒体的周壁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的一端连通环槽并位于凸件和第一环件之间,第一油道的另一端连通内筒体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凸件设有限位槽,所述内筒体的外周壁沿其轴向滑动安装有环形的滑座,所述滑座设有位于所述环槽内并与所述凸件一一对应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内筒体的周向倾斜设置,所述对接公头和所述对接母头对接后,且所述对接公头相对所述对接母头扭转时,所述凸件能够沿所述内筒体的周向转动,并将相应所述限位件压入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滑座固定有与所述内筒体同轴的环形密封垫,所述限位件在压入所述限位槽内时,通过所述滑座能够带动所述环形密封垫朝向所述对接公头滑动,所述环形密封垫能够将所有的所述卡接部向内侧聚拢,同时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将中间的分割缝闭合。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背离所述对接公头的一侧设置有平直的限位面,所述限位件被压入所述限位槽内后,所述限位面和所述限位槽的侧壁贴合。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锥面的形状匹配的第二锥面,所述对接公头和所述对接母头对接后,所述第二锥面密闭贴合于所述第一锥面上;所述卡接部的内壁中位于所述凸件和所述第二锥面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一粗糙面,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圈紧邻所述第一粗糙面。
优选地,所述内筒体的外周面为阶梯状并分为第一阶梯周面和第二阶梯周面,所述第一阶梯周面大于所述第二阶梯周面的直径,所述第一环件设于所述第一阶梯周面上;
所述第一阶梯周面和所述第二阶梯周面的过渡处形成环面,所述第二阶梯周面设有第二环件,所述第二环件具有朝向所述对接公头的第三锥面,所述第二环件和所述环面之间形成环形槽;
所述卡接部的内侧设有定位件,所述对接公头和所述对接母头对接时,所述第三锥面能够引导所述定位件滑动并通过所述定位件迫使所述卡接部向外张开;所述对接公头和所述对接母头对接后,所述定位件卡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定位件止抵于所述环面上。
优选地,所述内筒体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第二环件之间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圈紧邻所述卡接部的内壁;所述内筒体的周壁设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环形槽并位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第二环件之间,所述第二油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内筒体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三锥面的形状匹配的第四锥面,所述对接公头和所述对接母头对接后,所述第四锥面密闭贴合于所述第三锥面上;所述卡接部的内壁中位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第四锥面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二粗糙面,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圈紧邻所述第二粗糙面。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在所述环形件的周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胶条,所述密封胶条位于所述分割缝内并沿所述分割缝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密封胶条的两端与所述分割缝的两端平齐,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中相互邻近的两个密封胶条相对布置,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将中间的分割缝闭合时,该分割缝中相对布置的两个密封胶条相互挤压并密封。
优选地,所述环形件背离所述对接母头的端部通过环状凸缘与所述外筒体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对接公头背离所述对接母头的一侧转动设置有第一管道接头,所述对接母头背离所述对接公头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管道接头,所述第一管道接头和所述第二管道接头均用于外接冷却管路。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在对接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时,操作者只需要握持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使两者相对移动,即可使凸件通过第一锥面卡入环槽内,由此实现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的对接,操作简便快捷,提升了连接效率;第一密封圈和密封件的组合使用,使得本发明可以根据冷却管内不同的压力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密封方式,从而既保证了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之间的密封效果,又可以对第一密封圈和密封件的结构进行适当的保护,降低了第一密封圈和密封件的结构损伤,延长了第一密封圈和密封件整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对接公头和第二管道接头连接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对接公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对接母头和第一管道接头连接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在对接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在对接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对接母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卡接部至密封胶条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对接母头;101、第二管道接头;1、环座;2、内筒体;21、第一环件;211、第一锥面;22、环槽;221、第一密封圈;23、第一油道;24、滑座;241、滑套;2411、限位件;24111、限位面;24112、第二弧面;242、滑环;2421、环形凸起;2422、环形密封垫;25、滑槽;26、环面;27、第二环件;271、第三锥面;28、环形槽;281、第二密封圈;29、第二油道;
200、对接公头;201、第一管道接头;3、外筒体;31、密封件;4、环形件;41、分割缝;42、卡接部;421、凸件;4211、限位槽;4212、第一弧面;422、第二锥面;423、第一粗糙面;424、密封胶条;425、定位件;426、第四锥面;427、第二粗糙面;5、环状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8描述本发明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并参照图1中的方位关系,本发明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包括左右相对的对接母头100和对接公头200,具体地,对接公头200位于对接母头100的右侧,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在一起。对接公头200包括外筒体3和环形件4,环形件4同轴设于外筒体3内,环形件4背离对接母头100的端部通过环状凸缘5与外筒体3一体成型。环形件4呈喇叭状,具体地,环形件4的左端的直径略大于右端的直径,环形件4朝向对接母头100。作为一种示例,环形件4的具体结构可以是环套。
继续参考图2和图3,环形件4的周壁设有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分割缝41,分割缝41沿左右方向延伸,分割缝41的左端朝向对接母头100延伸并贯穿环形件4,分割缝41的右端邻近环形件4背离对接母头100的端部,可以理解地,分割缝41的左端开放,右端封闭。环形件4中位于相邻两个分割缝41之间的部分构成卡接部42,卡接部42具有弹性,且其材质可直接采用能够进行适量弹性变形的塑胶,通常情况下,环形件4的其余部分的材质可与卡接部42一致。卡接部42的内侧设有凸件421,凸件421的形状可以是块状、条状或台状等。凸件421设于卡接部42的左端并与卡接部42一体成型。
继续参考图1、图4和图5,对接母头100包括环座1和内筒体2,环座1的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内筒体2位于环座1的右侧,且内筒体2与环座1同轴,内筒体2的左端与环座1一体设置。内筒体2的外壁具有第一环件21,第一环件21具有朝向对接公头200的第一锥面211,具体地,第一环件21可以是第一环台,第一环台的外周面朝向对接公头200倾斜设置,并形成上述第一锥面211。第一锥面211的右端的直径小于左端的直径。
继续参考图1至图6,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时,第一锥面211用于引导凸件421滑动并通过凸件421迫使卡接部42向外张开。第一环件21和环座1之间形成环槽22,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环形件4套在内筒体2的外周侧,凸件421在卡接部42的弹性力作用下卡入环槽22内,从而环槽22实现了对凸件421的限定,避免了凸件421从对接母头100上滑出,凸件421和环槽22的卡合关系实现了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的对接。
卡接部42的左半部分具有位于凸件421的右侧的第一凸出部分,第一凸出部分凸入卡接部42的内侧,第一凸出部分的内表面形成第二锥面422,第二锥面422与第一锥面211的形状相匹配,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第二锥面422密闭贴合于第一锥面211上,减少了此处的漏液。
外筒体3的内周壁设有环绕外筒体3的轴线一周的密封件31,具体而言,外筒体3的内周壁上开设有环状的配合槽,配合槽在周向上的截面为半圆形,密封件31为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的外侧的半部分配合于配合槽内并与外筒体3固定连接,第三密封圈的内侧的半部分凸入外筒体3的内腔,第三密封圈可直接由硅胶或橡胶制成。
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时,可使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相对滑动,也可使对接母头100静止,对接公头200向左滑动。下面以第二种滑动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对接公头200在滑动时会带动第三密封圈逐渐套入内筒体2的外周面,随后第三密封圈会受到内筒体2和外筒体3的相互挤压,从而自身收缩并将内筒体2和外筒体3之间的缝隙密封。
凸件421在环形件4的周向上延伸。内筒体2的外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21,第一密封圈221可直接由橡胶制成,第一密封圈221位于环槽22内并紧靠着第一环件21,当凸件421位于环槽22内后,第一密封圈221还处于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紧邻卡接部42的内壁,具体地,卡接部42的内壁中位于凸件421和第二锥面422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一粗糙面423,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紧邻第一粗糙面423,第一粗糙面423可以加工而成,此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内筒体2的周壁设有第一油道23,第一油道23沿内筒体2的径向延伸,第一油道23的一端连通环槽22并位于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第一油道23的另一端连通内筒体2的内腔。
需要说明地,对接公头200背离对接母头100一侧转动设置有第一管道接头201,第一管道接头201具体转动设置在环状凸缘5的位置处,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环状凸缘5之间可以转动密封,从而避免漏液。对接母头100背离对接公头200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管道接头101,第二管道接头101具体固定设置在环座1位置处。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第二管道接头101均用于外接冷却管路。
具体参考图5和图6,使用时,可先将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第二管道接头101分别与外界的汽车冷却管路连接。接着,使对接公头200向左移动,当对接公头200的凸件421接触于第一锥面211的右端时,凸件421开始沿着第一锥面211滑动,在第一锥面211的锥形结构的限制作用下,凸件421在滑动的同时会逐渐的迫使卡接部42向外张开,当凸件421越过第一环件21后,卡接部42的弹性力使凸件421和卡接部42恢复至原来的姿态,恢复后的凸件421位于环槽22内,环槽22实现了对于凸件421的限定,进而实现了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的对接。该对接过程只需要操作者握持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使两者相对移动即可完成,操作简便快捷,提升了连接效率。
与此同时,外筒体3的密封件31也可以套入内筒体2的外周面上,并密封外筒体3和内筒体2之间的缝隙。常态下,该密封件31保持着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的密封状态,同时常态下该密封件31在挤压力的作用下还可以稳定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的相对位置。
而当汽车的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油由非工作状态突然转变为较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或者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油的油压急剧上升时,第一管道接头201所接的冷却管路和第二管道接头101所接的冷却管路会相互拉伸,从而带动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第二管道接头101相互远离,再通过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的动力传递,环形件4和内筒体2会相互远离,由此位于环槽22内的凸件421会向右移动,并逐渐靠近右侧的第一密封圈221,进而将第一密封圈221挤压,挤压后的第一密封圈221发生变形,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将紧密压抵在卡接部42的第一粗糙面423上,内圈会紧密压抵在内筒体2的外周面上,由此为卡接部42和内筒体2之间增加了一道密封措施,减少了处于变化状态的油压对于密封件31的影响,实现了对密封件31的保护。可以理解地,在上述过程中,凸件421的整体的移动距离较小,在该移动距离下,外筒体3的密封件31和内筒体2的外周面始终保持着接触的状态,由此保证了外筒体3和内筒体2之间的密封效果。
需要说明地,由冷却管路进入内筒体2的内腔的冷却油,可以再通过第一油道23流入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的空间内。当凸件421右移时,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的空间内的冷却油会被逐渐挤出,此时该空间是由大向小逐渐变化的,该空间的冷却油会在第一密封圈221和卡接部42的第一粗糙面423之间形成一层油膜,在油膜的作用下,第一粗糙面423较难与第一密封圈221直接接触,从而保证了此时第一密封圈221的相对独立。当冷却管路的冷却油的油压恢复至平稳且低压的状态时,冷却管路恢复至原位,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随之恢复至原位,凸件421在对接公头200的带动下向左移动,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的空间又逐渐增大,该空间内的油液也开始逐渐增多,然而在复位的初始阶段,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是压抵于第一粗糙面423上的,两者处于直接接触的状态,此时空间内的油液也较少,卡接部42的第一粗糙面423随对接公头200左移时会触动第一密封圈221,在第一粗糙面423的触动下,第一密封圈221会向左进行少量的滑动。同时,由于第一密封圈221在周向上也并未限定,可自由滑动,第一粗糙面423也较容易带动第一密封圈221在周向上滑动,可以理解地,随着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的空间的增大,该空间内的冷却油会越来越多,上述油膜会再次形成,并将第一密封圈221和第一粗糙面423隔开,第一密封圈221的滑动随之停止。第一密封圈221在周向上的滑动,可以使第一密封圈221的各部位的位置沿着周向得到适当的调整,这样便于凸件421在下次挤压第一密封圈221时,第一密封圈221的主要受压部位得到改变,使得第一密封圈221可以更均匀地承压,降低了第一密封圈221的结构损伤,提升了第一密封圈221的耐久性。凸件421完全复位后,作用于第一密封圈221上的挤压力消失,第一密封圈221可以恢复至原有状态。
综上所述,在压力急剧升高的油压环境下,第一密封圈221自动启用,既实现了对密封件31的保护,也为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增加了一道密封措施。在平稳且低压的油压环境下,第一密封圈221则恢复至原有形态,从而避免了第一密封圈221长时间受压,保护了第一密封圈221的结构。第一密封圈221和密封件31的组合使用提升了对各类油压环境的适应性,同时,第一密封圈221和密封件31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交替性,从而降低了第一密封圈221和密封件31的结构损伤,延长了第一密封圈221和密封件31整体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考图3至图8,进一步地,凸件421的第一端与卡接部42在环形件4的周向上的其中一个端部平齐,凸件421设有限位槽4211,限位槽4211沿环形件4的周向延伸,且限位槽4211整体朝向环形件4的轴心处贯穿凸件421,限位槽4211的一端贯穿凸件421的第一端并形成开口,限位槽4211的另一端邻近凸件421的第二端并封闭,限位槽4211封闭的端部设有第一弧面4212。
内筒体2的外周壁沿其轴向滑动安装有环形的滑座24,具体地,内筒体2的外周壁设有沿内筒体2的轴向延伸的环形的滑槽25,环座1的右端面设有向环座1的内侧凹入的环形的凹槽,滑槽25的左端和凹槽连通,滑座24包括沿内筒体2的轴向延伸的滑套241以及沿内筒体2的径向向四周扩展的滑环242,滑套241滑动配合于滑槽25内,滑环242配合于凹槽内,滑套241的左端和滑环242一体设置。
内筒体2的外周壁设有在其周向上均匀分布的多个让位口,让位口连通环槽22和滑槽25,滑套241上设有与让位口一一对应的限位件2411,限位件2411通过相应让位口凸出于环槽22内,限位件2411还与凸件421一一对应。限位件2411沿内筒体2的周向倾斜设置,换言之,限位件2411的左端和右端在内筒体2的周向上相互错开,限位件2411包括限位块,限位块背离对接公头200的一侧设置有平直的限位面24111,具体地,限位面24111设置于限位块的左端。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可以先使每个限位件2411位于相邻两个凸件421之间,再使对接公头200相对对接母头100扭转,凸件421能够沿内筒体2的周向转动一段距离,凸件421先将限位件2411的右端由开口压入限位槽4211内,在限位件2411的倾斜的姿态下,转动的凸件421能够将相应限位件2411的其余部分逐渐压入限位槽4211内,限位件2411被完全压入限位槽4211内后,限位面24111和限位槽4211的侧壁贴合,由此避免了限位件2411从限位槽4211内退出。限位件2411的右端具有第二弧面24112,当限位件2411完全压入限位槽4211内后,第二弧面24112将靠近第一弧面4212,此时若继续扭转对接公头200,第二弧面24112会将第一弧面4212顶起,从而凸件421和卡接部42均向外张开,此时凸件421位于环槽22的外侧,环槽22不能再对凸件421限定,便于对接公头200从对接母头100上拔下。
滑环242的右端面的边缘设有环绕内筒体2的轴线一周的环形凸起2421,环形凸起2421的内环面26固定有环形密封垫2422,环形密封垫2422与内筒体2同轴。限位件2411在压入限位槽4211内时,通过滑套241和滑环242能够带动环形密封垫2422朝向对接公头200滑动,环形密封垫2422能够将所有的卡接部42向内侧聚拢,由此实现了卡接部42的锁定。当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相互远离时,凸件421会朝向第一环件21移动,由于卡接部42具有弹性,若卡接部42未被锁定,则凸件421可能在移动过程中由第一环件21处脱出环槽22,而锁定后的卡接部42由于受到环形密封垫2422和环形凸起2421的限制,其上的凸件421不易越过第一环件21,从而保证了凸件421在环槽22内的配合状态。
卡接部42在环形件4的周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胶条424,密封胶条424位于分割缝41内并沿分割缝41的延伸方向设置,密封胶条424的两端与分割缝41的两端平齐,相邻两个卡接部42中相互邻近的两个密封胶条424相对布置。卡接部42向内侧聚拢时,相邻两个卡接部42将中间的分割缝41闭合,该分割缝41中相对布置的两个密封胶条424相互挤压,由此实现了分割缝41的密封。密封胶条424和环形密封垫2422的组合应用基本可以实现卡接部42和对接母头100之间的密封,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密封效果。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实施例二:
继续参考图4至图6,内筒体2的外周面为阶梯状并分为第一阶梯周面和第二阶梯周面,第一阶梯周面位于第二阶梯周面的左侧,第一阶梯周面大于第二阶梯周面的直径,第一环件21设于第一阶梯周面上。
第一阶梯周面和第二阶梯周面的过渡处形成环面26,第二阶梯周面设有第二环件27,第二环件27具有朝向对接公头200的第三锥面271,具体地,第二环件27为第二环台,第二环台的外周面倾斜并形成第三锥面271,第二环件27和环面26之间形成环形槽28。
卡接部42的内侧设有定位件425,具体地,定位件425的形状可以是块状或条状等,定位件425在环形件4的周向上延伸,定位件425的两端和卡接部42在环形件4的周向上的两端平齐。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时,第三锥面271能够引导定位件425滑动并通过定位件425迫使卡接部42向外张开。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定位件425在卡接部42的弹性力作用下卡入环形槽28内,之后定位件425止抵于环面26上,由此,环面26限制了定位件425的进一步的左移,保证定位件425到达预定的位置,此时凸件421和限位件2411在内筒体2的周向上基本平齐,便于后续凸件421将限位件2411压入限位槽4211内。
卡接部42的内侧具有与第三锥面271的形状匹配的第四锥面426,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第四锥面426密闭贴合于第三锥面271上,减少此处的漏液。卡接部42的内壁中位于定位件425和第四锥面426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二粗糙面427。内筒体2的外周面套设有位于定位件425和第二环件27之间的第二密封圈281,第二密封圈281可直接由橡胶制成,第二密封圈281位于环形槽28内并紧靠第二环件27,第二密封圈281的外圈紧邻第二粗糙面427,第二粗糙面427的加工过程与第一粗糙面42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内筒体2的周壁设有第二油道29,第二油道29在内筒体2的径向上延伸,第二油道29的一端连通环形槽28并位于定位件425和第二环件27之间,第二油道29的另一端连通内筒体2的内腔。
常态下,内筒体2的内腔的冷却油会通过第二油道29进入定位件425和第二环件27之间的空间。当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第二管道接头101相互远离时,定位件425会朝向第二环件27滑动,同时定位件425将其与第二环件27之间的空间的冷却油挤出,当定位件425将第二密封圈281压在第一环件21上时,第二密封圈281会产生变形,第二密封圈281的外圈压抵于第二粗糙面427上,内圈压抵于内筒体2的外周面上,由此为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之间增加了一道密封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密封效果。当第一管道接头201和第二管道接头101复位时,定位件425也向左移并复位,第二粗糙面427带动第二密封圈281进行少量地轴向滑动和周向滑动,从而使得第二密封圈281在下次挤压并密封时,其主要的受力部位产生改变,提升耐久性。第二密封圈281的其余的效果和第一密封圈221类似,此处不再继续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包括左右相对并对接在一起的对接母头(100)和对接公头(200),其特征在于,对接公头(200)包括外筒体(3)和同轴设于外筒体(3)内的环形件(4),环形件(4)呈喇叭状并朝向对接母头(100),环形件(4)的周壁设有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分割缝(41),分割缝(41)的一端朝向对接母头(100)延伸并贯穿环形件(4),另一端邻近环形件(4)背离对接母头(100)的端部,环形件(4)中位于相邻两个分割缝(41)之间的部分构成卡接部(42),卡接部(42)具有弹性且其内侧设有凸件(421);
对接母头(100)包括环座(1)和内筒体(2),内筒体(2)和环座(1)同轴连接,内筒体(2)的外壁具有第一环件(21),第一环件(21)具有第一锥面(211),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时,第一锥面(211)用于引导凸件(421)滑动并通过凸件(421)迫使卡接部(42)张开;第一环件(21)和环座(1)之间形成环槽(22),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环形件(4)套在内筒体(2)的外周侧,凸件(421)卡入环槽(22)内;
外筒体(3)的内周壁设有环绕其轴线一周的密封件(31),对接公头(200)和对接母头(100)对接后,密封件(31)能够压抵于环座(1)的外周面上;内筒体(2)上套设有位于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的第一密封圈(221),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紧邻卡接部(42)的内壁,内筒体(2)的周壁设有第一油道(23),第一油道(23)的一端连通环槽(22)并位于凸件(421)和第一环件(21)之间,第一油道(23)的另一端连通内筒体(2)的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件(421)设有限位槽(4211),所述内筒体(2)的外周壁沿其轴向滑动安装有环形的滑座(24),所述滑座(24)设有位于所述环槽(22)内并与所述凸件(421)一一对应的限位件(2411),所述限位件(2411)沿所述内筒体(2)的周向倾斜设置,所述对接公头(200)和所述对接母头(100)对接后,且所述对接公头(200)相对所述对接母头(100)扭转时,所述凸件(421)能够沿所述内筒体(2)的周向转动,并将相应所述限位件(2411)压入所述限位槽(4211)内;
所述滑座(24)固定有与所述内筒体(2)同轴的环形密封垫(2422),所述限位件(2411)在压入所述限位槽(4211)内时,通过所述滑座(24)能够带动所述环形密封垫(2422)朝向所述对接公头(200)滑动,所述环形密封垫(2422)能够将所有的所述卡接部(42)向内侧聚拢,同时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42)将中间的分割缝(41)闭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411)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背离所述对接公头(200)的一侧设置有平直的限位面(24111),所述限位件(2411)被压入所述限位槽(4211)内后,所述限位面(24111)和所述限位槽(4211)的侧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42)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锥面(211)的形状匹配的第二锥面(422),所述对接公头(200)和所述对接母头(100)对接后,所述第二锥面(422)密闭贴合于所述第一锥面(211)上;所述卡接部(42)的内壁中位于所述凸件(421)和所述第二锥面(422)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一粗糙面(423),所述第一密封圈(221)的外圈紧邻所述第一粗糙面(4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的外周面为阶梯状并分为第一阶梯周面和第二阶梯周面,所述第一阶梯周面大于所述第二阶梯周面的直径,所述第一环件(21)设于所述第一阶梯周面上;
所述第一阶梯周面和所述第二阶梯周面的过渡处形成环面(26),所述第二阶梯周面设有第二环件(27),所述第二环件(27)具有朝向所述对接公头(200)的第三锥面(271),所述第二环件(27)和所述环面(26)之间形成环形槽(28);
所述卡接部(42)的内侧设有定位件(425),所述对接公头(200)和所述对接母头(100)对接时,所述第三锥面(271)能够引导所述定位件(425)滑动并通过所述定位件(425)迫使所述卡接部(42)向外张开;所述对接公头(200)和所述对接母头(100)对接后,所述定位件(425)卡入所述环形槽(28)内,所述定位件(425)止抵于所述环面(26)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定位件(425)和所述第二环件(27)之间的第二密封圈(281),所述第二密封圈(281)的外圈紧邻所述卡接部(42)的内壁;所述内筒体(2)的周壁设有第二油道(29),所述第二油道(29)的一端连通所述环形槽(28)并位于所述定位件(425)和所述第二环件(27)之间,所述第二油道(29)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内筒体(2)的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42)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三锥面(271)的形状匹配的第四锥面(426),所述对接公头(200)和所述对接母头(100)对接后,所述第四锥面(426)密闭贴合于所述第三锥面(271)上;所述卡接部(42)的内壁中位于所述定位件(425)和所述第四锥面(426)之间的壁面形成第二粗糙面(427),所述第二密封圈(281)的外圈紧邻所述第二粗糙面(42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42)在所述环形件(4)的周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胶条(424),所述密封胶条(424)位于所述分割缝(41)内并沿所述分割缝(4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密封胶条(424)的两端与所述分割缝(41)的两端平齐,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42)中相互邻近的两个密封胶条(424)相对布置,相邻两个所述卡接部(42)将中间的分割缝(41)闭合时,该分割缝(41)中相对布置的两个密封胶条(424)相互挤压并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件(4)背离所述对接母头(100)的端部通过环状凸缘(5)与所述外筒体(3)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公头(200)背离所述对接母头(100)的一侧转动设置有第一管道接头(201),所述对接母头(100)背离所述对接公头(200)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管道接头(101),所述第一管道接头(201)和所述第二管道接头(101)均用于外接冷却管路。
CN202311717653.7A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Active CN117419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17653.7A CN117419230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17653.7A CN117419230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19230A CN117419230A (zh) 2024-01-19
CN117419230B true CN117419230B (zh) 2024-02-20

Family

ID=89528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17653.7A Active CN117419230B (zh) 2023-12-14 2023-12-14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192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1968A (en) * 1954-09-20 1957-04-10 Avim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couplings for hoses and the like
CN204164560U (zh) * 2014-09-19 2015-02-18 慈溪市宗汉中正快速接头厂(普通合伙) 一种省力流体快速连接器
CN111750192A (zh) * 2020-07-11 2020-10-09 台州市世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管接头合件
CN217208273U (zh) * 2022-03-04 2022-08-16 宁波杜凯软管有限公司 自锁快速接头
CN116734065A (zh) * 2022-03-04 2023-09-12 宁波杜凯软管有限公司 自锁快速接头及其自锁和解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1968A (en) * 1954-09-20 1957-04-10 Avim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couplings for hoses and the like
CN204164560U (zh) * 2014-09-19 2015-02-18 慈溪市宗汉中正快速接头厂(普通合伙) 一种省力流体快速连接器
CN111750192A (zh) * 2020-07-11 2020-10-09 台州市世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管接头合件
CN217208273U (zh) * 2022-03-04 2022-08-16 宁波杜凯软管有限公司 自锁快速接头
CN116734065A (zh) * 2022-03-04 2023-09-12 宁波杜凯软管有限公司 自锁快速接头及其自锁和解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19230A (zh) 2024-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94494B2 (en) Coupling assembly
US5653480A (en) Pipe coupling
US6592151B2 (en) Coupling assembly
US5853204A (en) Means of coupling non-threaded connections
US5401061A (en) Suction pipe coupling mechanism for vacuum cleaner
CN117419230B (zh) 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件
JP5643690B2 (ja)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JP2000346266A (ja)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JPH1061860A (ja) 流体用継手
JP4775631B2 (ja) マルチコネクタ
US6953195B2 (en) Sealing device
US6000729A (en) Hose coupling
CN213144990U (zh) 内插接头组件、接头和空调器
JP2598734Y2 (ja) シ−ルリング
JPH022157Y2 (zh)
CN207005184U (zh) 一种防止漏气的充气孔
CN220060970U (zh) 管路连接结构及球阀
JP5033509B2 (ja) 差込式管継手
JPH09137868A (ja) 遮断弁
CN219388955U (zh) 快接管路、电池包和车辆
CN221013124U (zh) 一种集尘管路连接器
CN219551780U (zh) 一种医用球囊测试结构
CN210266363U (zh) 一种塑料管道接头
CN218625390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拼接组合式密封圈
JPS6030546Y2 (ja) 管接続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