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2952A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2952A
CN117392952A CN202211437636.3A CN202211437636A CN117392952A CN 117392952 A CN117392952 A CN 117392952A CN 202211437636 A CN202211437636 A CN 202211437636A CN 117392952 A CN117392952 A CN 117392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ixel
substrate
connection structure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76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76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29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2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29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07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 G09G3/2074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using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中,驱动晶体管控制发光器件发光;数据线与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且配置为给数据写入晶体管提供数据信号;数据写入晶体管响应于施加在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扫描信号而将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第一连接结构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数据线和第一连接结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数据线包括重叠部分,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重叠部分至少部分相对,第二方向平行于衬底基板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彼此绝缘,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分别构成寄生电容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1且小于0.01。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2年07月12日、申请号为202210811589.8、发明名称为“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器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LCD)相比,具有自发光、广色域、高对比度、轻薄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另外也广泛应用于智能手表等柔性可穿戴领域。通常在显示区中设置有像素电路,在边框区设置有栅驱动电路例如GOA驱动电路以向像素电路提供驱动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衬底基板上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发光器件、存储电容、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数据线以及第一连接结构。发光器件、存储电容、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每个包括有源层、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驱动晶体管配置为控制所述发光器件发光;数据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且配置为给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提供数据信号;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扫描信号而将所述数据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所述数据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数据线包括重叠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彼此绝缘,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分别构成寄生电容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1且小于0.01。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50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5。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68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等于0.003。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50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5且小于0.006。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为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还具有与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二边缘,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为第三边缘;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三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边缘到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三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4。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50μm,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4且小于15.5。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50μm,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5.5。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之间;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之间;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并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为第四边缘;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边缘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三边缘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边缘到所述第四边缘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所述第四边缘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三边缘的距离之和。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凹陷部,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任意一者的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凹陷。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包括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与所述数据线相对的部分呈直的条形。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方向凹陷,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呈直的条形。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包括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方向凹陷,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方向凹陷。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第一复位信号线和第二复位信号线;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第一复位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一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二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二复位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二复位信号写入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还包括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位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部分包括横向部分和第一纵向部分,所述横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的第一端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横向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对应于一个子像素的子部的平面图形呈倒置的“几”字形;所述“几”字形的子部包括U形凹槽,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横向部分作为所述U形凹槽的底部。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补偿扫描信号线;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补偿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补偿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施加第二扫描信号,所述补偿晶体管的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对该所述驱动晶体管进行阈值补偿;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构成一体结构。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位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部分还包括第二纵向部分,所述第二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的第二端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二纵向部分之间,并且,在同一个所述子像素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纵向部分到所述数据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纵向部分到所述数据线的距。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一纵向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二纵向部分的距离。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同层设置且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补偿扫描信号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位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和第一复位信号线,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第一复位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一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不同且异层设置;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均为双栅结构,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栅极位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为氧化物半导体;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具有暴露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穿过所述第一过孔而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过孔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过孔的第二侧相对,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数据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显示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同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数据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连接。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整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二子像素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发射绿光。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具有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相交的侧表面;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中间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包括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上表面相对的底面;边缘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中间部分且与所述中间部分连接,且包括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底面和与所述底面相交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内侧面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边缘部分的内侧面与,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底面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数据线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第一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二凸出部,并且,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发射蓝光。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同层设置且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电源线,第一电源线与第一电压端连接且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电源电压,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所述水平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竖直部分与所述水平部分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其他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的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竖直部分与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基本对齐,所述水平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自所述竖直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线的水平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竖直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四过孔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连接。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同层设置。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晶体管,第一发光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以及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所述第一发光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发光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第一电源电压施加至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一发光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通过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平部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靠近所述竖直部分的一侧且与所述竖直部分连接,所述水平部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远离所述竖直部分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像素电路的一种具体示例的电路图。
图2C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驱动方法的信号时序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与第一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三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层间绝缘层和第四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G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和第四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平坦层和第五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I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第四导电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五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J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平坦层、第一电极和像素界定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3K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即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第四导电层、第一平坦层、第五导电层、第二平坦层、第一电极和像素界定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
图4A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B为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一种电极正对平板电容的示意图。
图4D为一种电极斜置平板电容的示意图。
图4E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相邻的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在图5的基础上移除了第一电源线之后的示意图。
图7A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四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在第一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图7B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四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在第二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图7C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五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截面示意图,即沿图3K中的A1-A2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7D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截面示意图,即沿图3K中的B1-B2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又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
图1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
图14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发明中的附图并不是严格按实际比例绘制,显示基板中子像素和虚拟像素的个数也不是限定为图中所示的数量,各个结构的具体地尺寸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本发明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某结构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是指该结构在衬底基板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衬底基板的主表面是指衬底基板的设置像素电路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称的“同层设置”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通过同一道沉积工艺形成并通过同一道构图工艺得以图案化而形成的结构,它们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发明中的“连续的一体结构”是指该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由同一膜层经同一道构图工艺得以图案化而形成的彼此连接的结构,它们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Scan(N)(n)代表第n行与N型TFT连接的扫描信号线,Scan(N)(n-1)代表第n-1行与N型TFT连接的扫描信号线,Scan(N)(n+1)代表第n+1行与N型TFT连接的扫描信号线。Scan(P)(n)代表第n行与P型TFT连接的扫描信号线,Scan(P)(n+1)代表第n+1行与P型TFT连接的扫描信号线。
一般AMOLED的像素的驱动电路具有多个晶体管,一个像素的驱动电路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节点与其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往往会形成寄生电容,使得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的驱动电压产生影响。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衬底基板上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发光器件、存储电容、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数据线以及第一连接结构。发光器件、存储电容、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每个包括有源层、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驱动晶体管配置为控制所述发光器件发光;数据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且配置为给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提供数据信号;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扫描信号而将所述数据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所述数据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数据线包括重叠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彼此绝缘,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分别构成寄生电容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1且小于0.0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涉及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以说明书公开的计算方法为准。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基板。
示例性地,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例如,显示基板10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100,多个像素100中的至少部分像素100包括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子像素包括发光器件和驱动发光器件发光的像素电路。例如,像素电路可以包括2T1C(即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像素电路、4T2C、5T1C、7T1C或nTmC(n、m为正整数)像素电路。例如,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像素电路还可以包括补偿子电路,该补偿子电路包括内部补偿子电路或外部补偿子电路,补偿子电路可以包括晶体管、电容等。例如,根据需要,该像素电路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复位电路、发光控制子电路、检测电路等。
例如,如图1所示,多个像素100位于显示区。例如,在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10中,多个像素100中的部分像素为虚拟像素(dummy pixel)1000,虚拟像素1000不参与显示工作,每个虚拟像素1000包括多个虚拟子像素,而不包含发挥显示驱动作用的子像素。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基板10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该发光器件为OLED。该显示基板10还可以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以用于为该多个子像素提供扫描信号(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从而驱动该多个子像素。根据需要,该显示基板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源线、检测线等。
图2A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该像素电路单元包括驱动子电路122、补偿子电路128、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存储子电路127、第一发光控制子电路123、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及第一复位子电路125和第二复位子电路129。
例如,该驱动子电路122包括控制端122a、第一端122b和第二端122c,且配置为与发光器件20连接并且控制流经发光器件20的驱动电流。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和第一节点N1连接,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和第二节点N2连接并配置为接收第一电源电压VDD,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和第三节点N3连接。
例如,该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包括控制端126a、第一端126b和第二端126c,该控制端126a配置为接收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一端126b配置为接收数据信号Vd,第二端126c与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也即第二节点N2)连接。该数据写入子电路126配置为响应于该第一扫描信号Ga1将该数据信号Vd写入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例如,数据写入子电路126的第一端126b与数据线12连接以接收该数据信号Vd,控制端126a与作为扫描线的栅线11连接以接收该第一扫描信号Ga1。例如,在数据写入及补偿阶段,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可以响应于第一扫描信号Ga1而开启,从而可以将数据信号写入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第二节点N2),并将数据信号存储在存储子电路127中,以在例如发光阶段时可以根据该数据信号生成驱动发光器件20发光的驱动电流。
例如,补偿子电路128包括控制端128a、第一端128b和第二端128c,补偿子电路128的控制端128a配置为接收第二扫描信号Ga2,补偿子电路128的第一端128b和第二端128c分别与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和控制端122a电连接,补偿子电路128配置为响应于该第二扫描信号Ga2对该驱动子电路122进行阈值补偿。
例如,第一扫描信号Ga1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相同。例如第一扫描信号Ga1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连接到相同的信号输出端。例如,第一扫描信号Ga1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通过相同的扫描线传输。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扫描信号Ga1也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不同。例如,第一扫描信号Ga1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连接到不同的信号输出端。例如,第一扫描信号Ga1可以与第二扫描信号Ga2分别通过不同的扫描线传输。
例如,存储子电路127包括第一端127a和第二端127b,该存储子电路的第一端127a配置为接收第一电源电压VDD,存储子电路的第二端127b与驱动子电路的控制端122a电连接。
例如,存储子电路127与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及第一电压端vdd电连接,配置为存储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写入的数据信号。例如,在数据写入和补偿阶段,补偿子电路128可以响应于该第二扫描信号Ga2而开启,从而可以将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写入的数据信号存储在该存储子电路127中。例如,同时在数据写入和补偿阶段,补偿子电路128可以将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和第二端122c电连接,从而可以使驱动子电路122的阈值电压的相关信息也相应地存储在该存储子电路中,从而例如在发光阶段可以利用存储的数据信号以及阈值电压对驱动子电路122进行控制,使得驱动子电路122的输出得到补偿。
例如,第一发光控制子电路123与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第二节点N2)以及第一电压端vdd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将第一电压端vdd的第一电源电压VDD施加至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例如,如图2A所示,第一发光控制子电路123和第一发光控制端EM1、第一电压端vdd以及第二节点N2连接。
例如,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和第二发光控制端EM2、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以及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第二发光控制信号使得驱动电流可被施加至发光器件20。
例如,在发光阶段,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响应于第二发光控制端EM2提供的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而开启,从而驱动子电路122可以通过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与发光器件20电连接,从而驱动发光器件20在驱动电流控制下发光;而在非发光阶段,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响应于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而截止,从而避免有电流流过发光器件20而使其发光,可以提高相应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
又例如,在初始化阶段,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也可以响应于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而开启,从而可以结合复位子电路以对驱动子电路122以及发光器件20进行复位操作。
例如,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相同,例如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连接到相同的信号输出端,例如,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通过相同的发光控制线传输。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不同。例如,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分别连接到不同的信号输出端。例如,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可以与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分别通过不同的发光控制线传输。
例如,第一复位子电路125与第一复位电压端Vinit1以及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第一节点N1)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将第一复位电压Vinit1施加至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
例如,第二复位子电路129与第二复位电压端Vinit2以及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第四节点N4)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将第二复位电压Vinit2施加至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
例如,第一复位子电路125和第二复位子电路129可以分别响应于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和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而开启,从而可以将分别将第二复位电压Vinit2施加至第一节点N1以及将第一复位电压Vinit1施加至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从而可以对驱动子电路122、补偿子电路128以及发光器件20进行复位操作,消除之前的发光阶段的影响。
例如,每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可以与该行子像素的第一扫描信号Ga1为相同的信号,二者可以通过同一栅线(例如图3A中的复位控制线220b)传输。例如,每行子像素的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可以与上一行子像素的第一扫描信号Ga1,二者可以通过同一栅线(例如图3A中的复位控制线220a)传输。
例如,如图2A,发光器件20包括第一端134和第二端135,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配置为与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连接,发光器件20的第二端135配置为与第二电压端VSS连接。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A所示,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可以通过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连接至第四节点N4。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中,第一节点N1、第二节点N2、第三节点N3和第四节点N4并非一定表示实际存在的部件,而是表示电路图中相关电路连接的汇合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符号Vd既可以表示数据信号端又可以表示数据信号的电平,同样地,符号Ga1、Ga2既可以表示第一扫描信号、第二扫描信号,也可以表示第一扫描信号端和第二扫描信号端,符号Rst1既可以表示第一复位控制端又可以表示第一复位控制信号,符号Rst2既可以表示第二复位控制端又可以表示第二复位控制信号,符号Vinit1、Vinit2既可以表示第一复位电压端和第二复位电压端又可以表示第一复位电压和第二复位电压,符号VDD既可以表示第一电源电压又可以表示第一电源线,符号VSS既可以表示公共电源电压又可以表示公共电源线。以下各实施例与此相同,不再赘述。
图2B为图2A所示的像素电路的一种具体实现示例的电路图。如图2B所示,该像素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七晶体管T1、T2、T3、T4、T5、T6、T7以及包括存储电容Cst。例如,第三晶体管T3被用作驱动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被用作开关晶体管。
例如,如图2B所示,驱动子电路122可以实现为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作为驱动子电路122的控制端122a,和第一节点N1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作为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和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作为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和第三节点N3连接。
例如,如图2B所示,数据写入子电路126可以实现为第四晶体管T4。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T4g和第一扫描线(第一扫描信号端Ga1)连接以接收第一扫描信号,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T4s和数据线(数据信号端Vd)连接以接收数据信号,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T4d和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第二节点N2)连接。
例如,如图2B所示,补偿子电路128可以实现为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T2g、第一极T2s和第二极T2d分别作为该补偿子电路的控制端128a、第一端128b和第二端128c。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配置为和第二扫描线(第二扫描信号端Ga2)连接以接收第二扫描信号,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T2s和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T3d(第三节点N3)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T3d和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T1g(第一节点N1)电连接。例如,如图2B所示,存储子电路127可以实现为存储电容Cst,该存储电容Cst包括第一极板Cst1和第二极板Cst2,该第一极板Cst2和第一电压端vdd电连接,该第二极板Cst1和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T1g(第一节点N1)电连接。
例如,如图2B所示,第一发光控制子电路123可以实现为第五晶体管T5。第五晶体管T5即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T5g和第一发光控制线(第一发光控制端EM1)连接以接收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T5s和第一电压端vdd连接以接收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T5d和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一端122b(第二节点N2)连接。
例如,发光器件20具体实现为发光二极管(LED),例如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或者无机发光二极管,例如可以是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或者微型OLED。例如,发光器件20可以为顶发射结构、底发射结构或双面发射结构。该发光器件20可以发红光、绿光、蓝光或白光等。本发明的实施例对发光器件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
例如,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显示电极21(如图4A所示),该第一显示电极和第四节点N4连接配置为通过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连接到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发光器件20的第二端包括第二显示电极(例如为阴极),该第二显示电极配置为和公共电源电压端VSS连接以接收公共电源电压VSS,从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流入发光器件20的电路决定发光器件的亮度。例如公共电源电压端VSS可以接地,即VSS可以为0V。例如,公共电源电压VSS可以为负电压。
例如,第二发光控制子电路124可以实现为第六晶体管T6。第五晶体管T6即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T6g和第二发光控制线(第二发光控制端EM2)连接以接收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T6s和驱动子电路122的第二端122c(第三节点N3)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T6d和发光器件20的第一端134(第四节点N4)连接。
例如,第一复位子电路125可以实现为第一晶体管T1,第二复位子电路129实现为第七晶体管T7。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T1g配置为和第一复位控制端Rst1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T1s和第一复位电压端Vinit1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电压Vinit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T1d配置为和第一节点N1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T7g配置为和第二复位控制端Rst2连接以接收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T7s和第二复位电压端Vinit2连接以接收第二复位电压Vinit2,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T7d配置为和第四节点N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这里采用的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栅极之外的两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
此外,按照晶体管的特性区分可以将晶体管分为N型和P型晶体管。当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时,开启电压为低电平电压(例如,0V、-5V、-10V或其他合适的电压),关闭电压为高电平电压(例如,5V、10V或其他合适的电压);当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时,开启电压为高电平电压(例如,5V、10V或其他合适的电压),关闭电压为低电平电压(例如,0V、-5V、-10V或其他合适的电压)。例如,如图2B所示,该第一至第七晶体管T1-T7均为P型晶体管,例如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然而本发明实施例对晶体管的类型不作限制,当晶体管的类型发生改变时,相应地调整电路中的连接关系即可。
以下结合图2C所示的信号时序图,对图2B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如图2C所示,每一帧图像的显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初始化阶段1、数据写入及补偿阶段2、和发光阶段3。
例如,结合图2B和图3A-3B,第一扫描信号Ga1由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提供,第二扫描信号Ga2由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提供;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和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均由发光控制线EM(P)(n)提供。图2C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驱动方法的信号时序图。如图2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扫描信号Ga1和第二扫描信号Ga2采同一信号,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和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采用同一信号。例如,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和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二扫描信号Ga2也可以采用同一信号,也即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和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二扫描信号Ga2的波形相同;即本行子像素的第一复位信号Rst1与上一行子像素的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二扫描信号Ga2的波形相同,也即采用同一信号。然而,这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信号分别作为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二扫描信号Ga2、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采用不同的信号分别作为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和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
在初始化阶段1,输入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以开启第一晶体管T1,将第一复位电压Vinit1施加至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从而对该第一节点N1复位。
在数据写入及补偿阶段2,输入第一扫描信号Ga1、第二扫描信号Ga2(即补偿扫描信号)以及数据信号Vd,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二晶体管T2开启,数据信号Vd由第四晶体管T4写入第二节点N2,并经过第三晶体管T3和第二晶体管T2对第一节点N1充电,直至第一节点N1的电位变化至Vd+Vth时第三晶体管T3截止,Vth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该第一节点N1的电位存储于存储电容Cst中得以保持,也就是说将带有数据信号和阈值电压Vth的电压信息存储在了存储电容Cst中,以用于后续在发光阶段时,提供灰度显示数据和对第三晶体管T3自身的阈值电压进行补偿。
在数据写入补偿阶段2,还可以输入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以开启第七晶体管T7,将第二复位电压Vinit2施加至第四节点N4,从而对该第四节点N4复位。例如,对该第四节点N4的复位也可以在初始化阶段1进行,例如,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和第二复位控制信号Rst2可以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发光阶段3,输入第一发光控制信号EM1和第二发光控制信号EM2以开启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三晶体管T3,第六晶体管T6将驱动电流施加至OLED以使其发光。流经OLED的驱动电流Id的值可以根据下述公式得出:
Id=K(VGS-Vth)2=K[(Vd+Vth-VDD)-Vth]2=K(Vd-VDD)2,其中,K为第一晶体管的导电系数。
在上述公式中,Vth表示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VGS表示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和源极(这里为第一极)之间的电压,K为与第三晶体管T3本身相关的一常数值。从上述Id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流经OLED的驱动电流Id不再与第三晶体管T3的阈值电压Vth有关,由此可以实现对该像素电路的补偿,解决了驱动晶体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第三晶体管T3)由于工艺制程及长时间的操作造成阈值电压漂移的问题,消除其对驱动电流Id的影响,从而可以改善采用其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与第一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三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F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层间绝缘层和第四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G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和第四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平坦层和第五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I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第四导电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五导电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J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第二平坦层、第一显示电极和像素界定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3K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即子像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半导体层、第三导电层堆叠、第一层间绝缘层、第四导电层、第一平坦层、第五导电层、第二平坦层、第一显示电极和像素界定层堆叠的平面示意图。图4A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4B为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3A-3I、和图4A,该显示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200、设置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整体上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和整体上沿与第二方向D2相交的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相交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100。需要说明的是,该多个子像素的每个的边界未必是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相交以限定出子像素是指多个子像素是指多个子像素的排列方式与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相交而限定出的多个区域的排列方式一致,即多个子像素与通过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相交而限定出的多个区域一一对应。例如第一信号线是作为扫描信号线的栅线,第二信号线是数据线;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是数据线,第二信号线是作为扫描信号线的栅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整体上沿第二方向延伸”是指大致上沿第二方向延伸,至少整体上的延伸趋势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即可。以第一信号线为例,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该整体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可以带有一定的弯曲部分,例如可以包括波浪形的部分;或者,在一些示例中,该整体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缘可以不是平滑的线条,例如第一信号线的边缘可以具有毛刺或锯齿。总之,第一信号线满足整体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即可。同理,对于“整体上沿第一方向延伸”也是如此,例如数据线整体上沿第一方向延伸,再例如,下述的第一连接结构整体上沿第一方向延伸。
多个子像素中至少部分子像素的每个包括像素电路,像素电路包括上述发光器件20以及驱动晶体管T1、数据写入晶体管T2。例如至少部分子像素是指执行显示功能的子像素,非dummy子像素。
如图3F和图3I所示,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C1,第一连接结构C1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以及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连接,数据线Data和第一连接结构C1均整体上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数据线Data包括重叠部分D0,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至少部分相对,即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至少部分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对设置,第二方向D2平行于衬底基板200且垂直于第一方向D1;例如,整个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彼此绝缘,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分别构成寄生电容Cgd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该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1且小于0.01。由此,通过试验得到,当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1的时候,充到存储电容Cgd的电压(也就是数据信号)最多损失1%(偏离1%),使得OLED驱动电流最多损失1%(偏离1%),从而控制发光亮度的偏差在很小的范围内。通过控制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在该范围,能够在实现小的寄生电容Cgd的同时兼顾实现高PPI,显著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较高的显示质量。
以一个子像素的为例,如图3K所示,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Pixel Pitch)大于50μm,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5。经试验得到,在子像素具有该尺寸设计的显示基板中,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5能够显著降低,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且兼顾实现高PPI,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在大尺寸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中,例如大于55英寸的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兼顾实现高PPI的前提下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
如图3K所示,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小于等于68μm,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等于0.003。经试验得到,在子像素具有该尺寸设计的显示基板中,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能够做到大于等于0.003,并且,在该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且兼顾实现高PPI,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在大尺寸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中,例如大于55英寸的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兼顾实现高PPI的前提下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
如图3K所示,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小于50μm,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5且小于0.006。经试验得到,在子像素具有该尺寸设计的显示基板中,单个子像素的尺寸较小,以实现高PPI,这种情况下,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更大,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4且小于0.006能够在降低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的同时兼顾实现高PPI,在兼顾这两者的情况下获得比较优质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在大尺寸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中,例如大于55英寸的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兼顾实现高PPI的前提下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相邻的至少两个子像素的平面示意图。图6是在图5的基础上移除了第一电源线VDD之后的示意图。例如,如图5-6所示,多个子像素100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在一个子像素中,例如在第一子像素P1中,第一连接结构C1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部分C1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C12,第二部分C12与第一部分C11连接,第一部分C11的靠近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边缘为第一边缘1a,第一部分C11还具有与远离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第二边缘1b,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靠近第一连接结构C1的边缘为第三边缘1c。对于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边缘1b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到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也即图4A和图6中的距离⑥,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到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也即图6中的距离⑦,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本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与相邻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间隔开足够大的距离,的距离L1大于本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与本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之间的距离L2的14倍。从而大大减小相邻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对本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形成的寄生电容Cgd,从而大大降低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提高显示质量。
例如,上述对于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的定义适用于显示基板的像素阵列里的任何一个子像素。因此,下文中对于第二子像素P2中第一距离L1的描述也是如此。
对比图4B所示的一种显示基板与本发明的图5-6所示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可知,在图4B所示的显示基板中,在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左右两侧距离其较近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条数据线Data1’和Data2’,这导致第一连接结构C1’与其左右两侧的数据线Data1’和Data2’均会产生较大的寄生电容,严重影响显示质量。然而,在本发明的图5-6所示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较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小于50μm,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且小于15.5。试验证明,在子像素具有该尺寸S小于50μm设计的显示基板中,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在大于14且小于15.5能够在实现小的寄生电容Cgd的同时兼顾实现高PPI,尤其是对于在大尺寸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中,例如大于55英寸的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兼顾实现高PPI的前提下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
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大于50μm,例如,50μm<尺寸S<68μm,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5.5。试验证明,在子像素具有该尺寸S小于50μm设计的显示基板中,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在大于14且小于15.5能够在实现小的寄生电容Cgd的同时兼顾实现高PPI,尤其是对于在大尺寸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中,例如大于55英寸的显示基板或显示面板,兼顾实现高PPI的前提下降低在显示过程中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
例如,在图5-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和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图5-6中,位于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的左侧且与之相邻的数据线Data2为在第一子像素P1的左侧与第一子像素P1相邻的子像素(未完整示出)的数据线,位于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右侧且与之相邻的数据线Data2为在第二子像素P2的右侧与第二子像素P2相邻的子像素(未完整示出)的数据线。例如,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并且,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例如,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至少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如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在尽量实现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即尽量增大第二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来设计像素电路的布局,以实现较高的PPI。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子像素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并且,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子像素100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S。即,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至少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非对称(非镜像对称)。本发明实施例对像素电路的各个结构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只要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上述关系即可。
例如,如图5-6所示,第一子像素P1的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边缘为第四边缘1d;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边缘1b到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等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边缘1b到第一子像素P1的第四边缘1d的距离与第一子像素P1的第四边缘1d到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之和。
例如,参考图4A,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异层设置,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异层设置,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图4C为一种电极正对平板电容的示意图;图4D为一种电极斜置平板电容的示意图。参考图4C,正对平板电容是指平板电容的两个极板,例如电极1和电极2,彼此正对,也即电极1和电极2彼此相对的面彼此平行且电极1和电极2在与这二者彼此相对的面平行的面上的正投影重叠。参考图4D,电极斜置平板电容是指平板电容的两个极板例如电极1和电极2,彼此相对的面彼此平行且电极1和电极2在与这二者彼此相对的面平行的面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或不重叠。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涉及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以说明书的下文所公开的计算方法为准。
对于图4C所示的电极正对平板电容和图4D所示的电极斜置平板电容,电极1和电极2作为两个电容极板而形成的平板电容C满足公式(1):
C=ε×A/d公式(1)
其中,A代表两个电极1和电极2彼此交叠的表面积,d代表电力线走过的距离。根据公式(1),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
Cgd代表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Cgd满足公式(2):
Cgd=ε×A/d=εPI×(Wsd1×wsd1)/(t2 PLN1+d2 sd1)1/2公式(2),其中,
参考图4A,εPI代表位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之间的介质的介电常数。
A代表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的等效交叠面积。如图4D所示,在电极斜置平板电容中,在等效交叠面积为电极1和电极2彼此相对且均分布有电力线的表面的面积;例如,在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时或至少部分重叠时,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和第一连接结构C1分别相当于图4D中的电极1和电极2。
d代表代表电力线走过的距离。
Wsd1代表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即距离⑤。
wsd1代表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
tPLN1代表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方向上的距离。
dsd1代表在一个子像素中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与数据线Data的第三边缘1c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距离L2。
下面以一个示例对一个子像素中相邻的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分别构成寄生电容Cgd进行计算。其他平板电容可参考该计算方法。
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4A和图6,以图4A为第二子像素P2的截面图为例,S=51.4μm(大于50μm),Cst=42fF。各间距如下。
①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与和第一子像素P1相邻且与第一子像素P1非对称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2之间的间距(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构成一个重复单元,在第一子像素P1的远离第二子像素P2的一侧与第一子像素P1相邻的该子像素属于另一个重复单元),例如①=3.4μm。
②代表第二子像素P2中数据线Data1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彼此靠近的边之间的间距,例如②=1.4μm。
③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例如③=11.5μm。
④代表第二子像素P2的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上方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之间的间距,例如④=4μm。
⑤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1上的宽度,例如⑤=5.4μm。
⑥代表在一个子像素例如第二子像素P2中,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边缘1b到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即上述第一距离L1,例如,在本示例中,⑥=②+④=5.4μm。
⑦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到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即第二距离L2,例如,在本示例中,一条数据线Data1的线宽Data Width(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2.5μm,从而⑦=2×S-①-2×Data Width(数据线的线宽,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⑥-⑤=2×51.4-3.4-2×2.5-5.4-5.4=83.6μm。
从而,⑦/⑥=15.48,即L2/L1=15.48,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
在上述尺寸的基础上,例如,εPI=4.0,tPLN1=1.24μm,dsd1=L2=⑥
=5.4μm,Wsd1=5.4μm,wsd1=5.4μm。
例如,在图5所示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只与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其一侧的数据线Data形成寄生电容Cgd,因此,计算所得Cgd=0.186fF,远小于Cst=42fF,Cgd/Cst=4.4×10-3,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5。
例如,在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呈非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距离第一连接结构C1基本相等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一条数据线Data,从而形成的寄生电容近似两倍镜像设计时的寄生电容,即Cgd=2×0.186fF=0.11fF,Cgd/Cst=8.8×10-3。与非镜像设计相比,上述其他条件相同的镜像设计中的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较小,这种情况下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较小,表现的显示效果较优。
例如,在另一示例中,参考图4A和图6,以图4A为第二子像素P2的截面图为例,S=45.2μm(小于50μm),Cst=29.2fF。按照同样地设计规则,下述各个距离按本示例中S的值与S=51.4的示例中S的值的比作为参考进行计算,由此,各间距如下。
①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与和第一子像素P1相邻且与第一子像素P1非对称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2之间的间距(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构成一个重复单元,在第一子像素P1的远离第二子像素P2的一侧与第一子像素P1相邻的该子像素属于另一个重复单元),例如①=3.4×45.2/51.4=3μm。
⑤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1上的宽度,例如⑤=5.4×45.2/51.4=4.75μm。
⑥代表在一个子像素例如第二子像素P2中,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边缘1b到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即上述第一距离L1,例如,在本示例中,⑥=5.4×45.2/51.4=4.75μm。
⑦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到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即第二距离L2,例如,在本示例中,一条数据线Data1的线宽Data Width(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2.5μm,从而⑦=2×S-①-2×Data Width-⑥-⑤=2×45.2-3-2×2.5-4.75-4.75=73.9μm。
从而,⑦/⑥=15.56,即L2/L1=15.56,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
在上述尺寸的基础上,例如,εPI=4.0,tPLN1=1.05μm,dsd1=L2=⑥=5.4×45.2/51.4=4.75μm,Wsd1=5.4×45.2/51.4=4.75μm,wsd1=4.75μm。
例如,在图5所示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只与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其一侧的数据线Data形成寄生电容Cgd,因此,计算所得Cgd=0.168fF,远小于Cst=29.2fF,Cgd/Cst=5.75×10-3,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5。
例如,在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呈非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距离第一连接结构C1基本相等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一条数据线Data,从而形成的寄生电容近似两倍镜像设计时的寄生电容,即Cgd=2×0.168fF=0.33fF,Cgd/Cst=10×10-3。与非镜像设计相比,上述其他条件相同的镜像设计中的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较小,这种情况下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较小,表现的显示效果较优。
例如,在又一示例中,参考图4A和图6,以图4A为第二子像素P2的截面图为例,S=68μm,Cst=51.4fF。各间距如下。
①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与和第一子像素P1相邻且与第一子像素P1非对称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2之间的间距(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构成一个重复单元,在第一子像素P1的远离第二子像素P2的一侧与第一子像素P1相邻的该子像素属于另一个重复单元),例如①=5.3μm。
②代表第二子像素P2中数据线Data1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彼此靠近的边之间的间距,例如②=2.9μm。
③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例如③=12μm。
④代表第二子像素P2的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上方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之间的间距,例如④=4.3μm。
⑤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1上的宽度,例如⑤=7.5μm。
⑥代表在一个子像素例如第二子像素P2中,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边缘1b到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的距离,即上述第一距离L1,例如,在本示例中,⑥=②+④=7.2μm。
⑦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到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即第二距离L2,例如,在本示例中,一条数据线Data1的线宽Data Width(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2.4μm,从而⑦=2×S-①-2×Data Width(数据线的线宽,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⑥-⑤=2×68-5.3-2×2.4-7.2-4.3=114.4μm。
从而,⑦/⑥=15.9,即L2/L1=15.9,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
在上述尺寸的基础上,例如,εPI=4.0,tPLN1=1.24μm,dsd1=L2=⑥=7.2μm,Wsd1=7.5μm,wsd1=4.3μm。
例如,在图5所示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只与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其一侧的数据线Data形成寄生电容Cgd,因此,计算所得Cgd=0.155fF,远小于Cst=51.4fF,Cgd/Cst=3×10-3,即在S=68μm的情况下,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等于0.003。当S小于68μm时,即单个子像素的宽度较小,为了实现高PPI,空间的局限性较大,因此,可以满足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3。
例如,在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呈非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距离第一连接结构C1基本相等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一条数据线Data,从而形成的寄生电容近似两倍镜像设计时的寄生电容,即Cgd=2×0.155fF=0.31fF,Cgd/Cst=6×10-3。与非镜像设计相比,上述其他条件相同的镜像设计中的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较小,这种情况下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较小,表现的显示效果较优。
例如,在再一示例中,参考图4A和图6,以图4A为第二子像素P2的截面图为例,S=49.3μm(小于50μm),Cst=44.8fF。各间距如下。
①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与和第一子像素P1相邻且与第一子像素P1非对称的子像素的数据线Data2之间的间距(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构成一个重复单元,在第一子像素P1的远离第二子像素P2的一侧与第一子像素P1相邻的该子像素属于另一个重复单元),例如①=3.3μm。
②代表第二子像素P2中数据线Data1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彼此靠近的边之间的间距,例如②=12.5μm。
③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例如③=11.7μm。
④代表第二子像素P2的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上方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到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之间的间距,例如④=3.3μm。
⑤代表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1上的宽度,例如⑤=6μm。
⑥代表在一个子像素中,第一连接结构的远离该子像素中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到与该子像素相邻的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的距离,例如,在本示例中,⑥=2μm。
⑦代表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边缘1a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到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重叠部分D0的第三边缘1c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即第二距离L2,例如,在本示例中,一条数据线Data1的线宽Data Width(例如多条数据线的线宽基本相等)=2.4μm,从而⑦=28.3μm。
从而,⑦/⑥=14.15,即L2/L1=14.15,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
在上述尺寸的基础上,例如,εPI=4.0,tPLN1=1.36μm,dsd1=L2=⑥=4μm,Wsd1=6μm,wsd1=9μm。
例如,在图5所示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相对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只与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其一侧的数据线Data形成寄生电容Cgd,因此,计算所得Cgd=0.24fF,远小于Cst=44.8fF,Cgd/Cst=5.4×10-3,即在S小于50μm的情况下,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5且小于0.006。当S小于50μm时,即单个子像素的宽度更小,为了实现高PPI,空间的局限性进一步增大,因此,可以满足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3。
例如,在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和数据线Data呈非镜像对称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距离第一连接结构C1基本相等的位置处分别设置一条数据线Data,从而形成的寄生电容近似两倍镜像设计时的寄生电容,即Cgd=2*0.24fF=0.48fF,Cgd/Cst=10.8×10-3。与非镜像设计相比,上述其他条件相同的镜像设计中的寄生电容Cgd的电容值与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的比值较小,这种情况下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Data上的跳变电压对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压产生的影响较小,表现的显示效果较优。
上述实施例以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异层设置为例。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C1可以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对。本发明不限于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是异层设置,只要满足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的比值大于14即可。
图4E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如图4E所示,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具有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上表面T01和与上表面T01相交的侧表面S01。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包括中间部分CM和边缘部分CP。中间部分CM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中间部分CM包括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上表面T01相对的底面B01;边缘部分CP至少部分围绕中间部分CM且与中间部分CM连接,且边缘部分CP包括靠近衬底基板200的底面B02和与底面B02相交的内侧面S02,内侧面S02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侧表面S01彼此相对,且内侧面S0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与该内侧面S02相对的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侧表面S01,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边缘部分CP的内侧面S02与,与内侧面S02相对的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S1小于中间部分CM的底面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S2,以使得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存储电容Cst的电容值,提高存储电容Cst的电荷存储能力,也有利于降低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所形成的寄生电容Cgd与存储电容Cs的比值,降低寄生电容Cgd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提高显示效果。
为了清楚地描述子像素的结构特征,下面以一个示例对子像素的各个层的结构进行介绍。
结合图3A-3I和图4A,例如,该显示基板10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200上且沿远离衬底基板200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第一导电层Gate1、第二导电层Gate2、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第三导电层堆叠Gate3、层间绝缘层ILD、第四导电层SD1、第一平坦层PLN1、第五导电层SD2。
如图3A所示,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发光控制线EM(P)(n)和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P)(n+1)。例如,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发光控制线EM(P)(n)和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P)(n+1)位于第一导电层Gate1,且整体上均沿第二方向D2延伸。驱动晶体管T3包括栅极T3g,例如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也位于第一导电层Gate1;例如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与电容的第一极板Cst1为连续的一体成型结构,如此,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发光控制线EM(P)(n)和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P)(n+1)、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同层设置。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的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交叠的部分构成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T4g;发光控制线EM(P)(n)的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交叠的两个部分分别构成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T5g和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T6g,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作为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五晶体管T5为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第六晶体管T6为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P)(n+1)的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交叠的部分构成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T7g,第七晶体管T7作为第二复位晶体管。从而,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包括驱动晶体管T3的有源层A3、第四晶体管T4的有源层A4、第五晶体管T5的有源层A5、第六晶体管T6的有源层A6和第七晶体管T7的有源层A7。由此,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位于驱动晶体管T3的有源层A3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例如,第三晶体管T3作为像素电路的驱动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作为像素电路的数据写入晶体管T4。驱动晶体管T3配置为控制发光器件20发光;数据线Data与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第一极连接且配置为给数据写入晶体管T4提供数据信号,数据写入晶体管T4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栅极的第一扫描信号而将数据信号Vd写入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例如,数据写入晶体管T2配置为第一扫描信号Ga1的控制下将数据信号Vd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1,第一扫描信号Ga1在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P)(n)上传输,数据信号Vd在第二信号线上传输。
本申请中的附图标记Data、Data1和Data2用于指代不同实施例中或不同子像素的数据线,具体可参照相应的附图。
如图3B所示,例如,第一信号线还包括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例如,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和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的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交叠的部分构成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T2g,第二晶体管T2作为补偿晶体管;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的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交叠的部分构成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T1g,第一晶体管T1作为第一复位晶体管。从而,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
例如,这里说的第一到第七晶体管的有源层A1~A7是指用于形成第一到第七晶体管的半导体层的与各个晶体管的栅极重叠的部分。
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作为补偿扫描信号线,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配置为给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T2g施加第二扫描信号Ga2(即补偿扫描信号),补偿晶体管T2的配置为响应于第二扫描信号Ga2对驱动晶体管T3进行阈值补偿。
例如,如图3B所示,显示基板10还包括第一复位信号线Vini_N1。例如,第一复位信号线Vini_N1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配置为给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T1g提供第一复位扫描信号,即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T1s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电连接,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T1d被配置为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ini_N1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例如第一复位电压Vinit1,第一复位晶体管T1配置为响应于第一复位控制信号Rst1,将第一复位电压Vinit1写入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
如图3F,显示基板10还包括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例如,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位于第四导电层SD1。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P)(n+1)配置为给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栅极T7g提供第二复位扫描信号Rst2,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一极T7s与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第二极T7d被配置为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电连接以接收第二复位信号例如第二复位电压Vinit2,第二复位晶体管T7配置为响应于第二复位扫描信号Rst2将第二复位信号写入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
例如,如图3B所示,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与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构成一体成型结构AL1,该一体成型结构AL1沿第一方向D1延伸,由此,也可以说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沿第一方向D1延伸,或者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沿第一方向D1延伸。例如,如图3C所示,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存在重叠,以使得分别基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和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形成的晶体管之间彼此不会互相干扰。
例如,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的材料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材料不同。例如,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基材料(非晶硅a-Si,多晶硅p-Si等)。例如,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LTPS)。例如,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材料为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氧化铟镓锌(IGZO)、氧化锌(ZnO),AZO,IZTO等。当然,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的材料的种类和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材料的种类不限于上述列举的种类,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由此,位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的有源层与位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有源层的材料不同且异层设置,例如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与驱动晶体管T3的有源层A3的材料不同且异层设置。
例如,至少一实施例中,对于图2B所示的7T1C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T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对发光器件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晶体管T7是采用LTPS材料制作有源层的P型晶体管,因为采用LTPS材料制作有源层的P型晶体管具有更高的迁移率和更稳定的源极电压,适合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例如OLED;对驱动晶体管T3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晶体管T1和补偿晶体管T2是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作有源层的N型晶体管,因为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作有源层的N型晶体管具有更低的漏电流,可以更好地保持驱动晶体管T3和存储电容Cst的电压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像素电路的每个晶体管的类型、以及有源层的材料不局限于上述示例中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结合图3B和图5,多个子像素100包括第三子像素P3,信号线Scan(N)(n+1)是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信号线Vini_N1'是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信号线,第三子像素P3与第二子像素P2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例如图3A-3K所示的完整的像素电路是第二子像素P2的像素电路,同时又涉及到与第二子像素P2相邻的子像素例如第三子像素P3的像素电路的一部分结构。图3B中的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和第一复位信号线Vini_N1等均属于第二子像素P2。
例如,如图3F和图3G所示,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位于一个子像素100的部分包括横向部分VS1和第一纵向部分VS2,横向部分VS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纵向部分VS2与横向部分VS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端连接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以图5所示的第二子像素P2和第三子像素P3作为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子像素为例,在图3F和图3G中,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横向部分VS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一纵向部分VS2与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排列,即第一纵向部分VS2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中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与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A31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排列(由于每个子像素的像素电路结构为重复单元,因此,第三子像素P3中的一体成型结构A31可参考上述图3G中位于较为下方的作为第二子像素P2的子像素中的一体成型结构AL在子像素中的位置),从而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纵向部分VS2避开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即第一纵向部分VS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以避免二者之间产生信号干扰,避免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对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的影响,使得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作为有源层的补偿晶体管T2具有稳定的较高的开态电流和较低的漏电流;保证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的第一节点N1和存储电容Cst的电压更加稳定,不容易漏电,从而驱动晶体管T3的驱动电流更加稳定,发光器件20的发光效率更加稳定,采用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得到提高。尤其是在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和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上位置比较靠近的情况下。并且,特征“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横向部分VS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减少扫描信号线所占用的面积,提高显示基板的开口率。例如,如图3F-3G所示,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一纵向部分VS2对应与第三子像素P3的用于形成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的一体成型结构AL1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排列,即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一纵向部分VS2避开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以利用有限的空间优化多个子像素的像素电路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设计,排布紧凑,实现高PPI。
例如,如图3I所示,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对应于一个子像素100的子部的平面图形呈倒置的“几”字形;该“几”字形的子部不仅可以实现上述避开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效果,并且,该“几”字形的子部还包括U形凹槽,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横向部分VS1作为该U形凹槽的底部,在的U形凹槽中可设置其他走线,合理利用空间,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例如,如图3I所示,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位于一个子像素100的子部分还包括第二纵向部分VS3,第二纵向部分VS3与横向部分VS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二端连接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有源层A7位于第一纵向部分VS2与第二纵向部分VS3之间,并且,在同一个子像素100中,在第二方向D2上,第一纵向部分VS2到数据线Data的距离大于第二纵向部分VS3到数据线Data的距离。第三子像素P3的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有源层到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一纵向部分VS2的距离小于第三子像素P3的第二复位晶体管T7的有源层到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二纵向部分VS3的距离,以在使得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第一纵向部分VS2避开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的同时,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避免信号线排布过于密集。
如图3B所示,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与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同层设置。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即补偿扫描信号线。由此,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位于驱动晶体管T3的栅极T3g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补偿扫描信号线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同层设置,第一复位信号线Vini_N1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同层设置;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位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从而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如图3F-3G所示,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位于第四导电层SD1,由此,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位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图7A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四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在第一视角的截面示意图。图7B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四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在第二视角的截面示意图。例如,参考图3E和图7A-7B,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T2g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T1g均为双栅结构,补偿晶体管T2的栅极T2g包括第一栅极T2g1和第二栅极T2g2,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T1g包括第一栅极T1g1和第二栅极T1g2;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栅极T2g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栅极T2g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T1g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T1g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重合。
例如,参考图3E和图7A-7B,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T1g1和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栅极T2g1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T1g2和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栅极T2g2位于第三导电层Gate3。由于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上,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所在的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与第三导电层Gate3之间,从而,补偿晶体管T2的第一栅极T2g1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T1g1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同层设置,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栅极T2g2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T1g2位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有源层A1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的靠近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如图3D,第三导电层Gate3还包括双栅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和双栅补偿扫描信号线Scan(N)(n)’。如图3E所示,双栅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的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交叠的部分构成第一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T1g2;双栅补偿扫描信号线Scan(N)(n)’的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交叠的部分构成补偿晶体管T2的第二栅极T2g2。
双栅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基本重合;双栅补偿扫描信号线Scan(N)(n)’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N)(n),即补偿扫描信号线,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基本重合。如此,能够减小用于实现双栅结构而设置的双栅复位扫描信号线Scan(N)(n-1)’和双栅补偿扫描信号线Scan(N)(n)’额外占用像素面积,从而提高显示基板的开口率。
如图3F所示,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位于第四导电层SD1,从而第一连接结构C1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ini_OLED同层设置,且位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在第一连接结构C1与数据线Data异层设置的情况下,例如,在图3A-3I和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数据线Data位于第一连接结构C1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数据线Data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结构C1的靠近衬底基板200的一侧。
参考图4A,显示基板10的层间绝缘层ILD包括位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与第一导电层Gate1之间的第一子绝缘层GI1、位于第一导电层Gate1与第二导电层Gate2之间的第二子绝缘层ILD0;参考图7A,层间绝缘层ILD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层Gate2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之间的第三子绝缘层ILD1、位于第二半导体层Active2与第三导电层Gate3之间的第四子绝缘层GI2以及位于第三导电层Gate3与第四导电层SD1之间的第五子绝缘层ILD2。
显示基板10还包括位于第四导电层SD1与第五导电层SD2之间的第六子绝缘层即第一平坦层PLN1、以及位于第五导电层SD2与第一显示电极21之间的第二平坦层PLN2。第一平坦层PLN1为设置于其上方的第五导电层SD2提供平坦表面,为第五绝缘层SD2的构图设计提供便利,且降低第五绝缘层SD2的制作难度,提高良率。第二平坦层PLN2为设置于其上方的第一显示电极21提供平坦表面,为第一显示电极21的构图设计提供便利,且降低第一显示电极21的制作难度,提高良率。
例如,如图4A所示,显示基板10还包括像素界定层PDL,像素界定层PDL的开口暴露出每个子像素100的第一显示电极的位于发光区域的一部分,像素界定层PDL的主体覆盖第一显示电极的边缘。
例如,如图4A所示,显示基板10还包括阻隔层02,阻隔层02位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且位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层的靠近衬底基板200的一侧。例如阻隔层02与衬底基板200接触。阻隔层02可以保护衬底基板,防止在形成后续的膜层的工艺中对衬底基板造成的破坏和腐蚀。例如,显示基板10还包括缓冲层01,缓冲层01位于阻隔层02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一侧,以进一步保护衬底基板。
结合图3B、图3K和图4A,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具有暴露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的第一过孔V1,第一连接结构C1穿过第一过孔V1而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连接。第一过孔V1沿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贯穿第二子绝缘层ILD0。显示基板还包括与第一过孔V1连通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贯穿第二子绝缘层ILD0、第三子绝缘层ILD1、第四子绝缘层GI2以及第五子绝缘层ILD2的过孔V9,第一连接结构C1通过过孔V9和第一过孔V1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电连接。
如图3F所示,第一连接结构C1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部分C11和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部分C12,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部分C11与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C11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部分C11与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C11构成连续的一体成型结构。
结合图3F和图3I,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位于第一连接结构C1的远离数据线Data的一侧,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部分C12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部分C11在第一方向D1上远离第二部分C12的一端通过过孔V9和第一过孔V1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st1电连接,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部分C12通过第二过孔V10与补偿晶体管T2的有源层A2连接,第二过孔V10沿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贯穿第四子绝缘层GI2和第五子绝缘层ILD2(参考图4A)。
参考图3K和图4A,例如,在每个执行显示功能的子像素100中,第一电源线VDD与第一电压端vdd连接且配置为给像素电路提供第一电源电压VDD。例如第一电源线VDD沿第一方向D1延伸。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C2,第二连接结构C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电源线VDD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源线VDD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例如,第二连接结构C2包括水平部分C21和竖直部分C22,水平部分C21沿第二方向D2延伸,竖直部分C22与水平部分C21连接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电源线VDD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交叠,且第一电源线VDD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其他和第二连接结构C2同层设置的结构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如此,一方面,便于实现利用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与第一电源线VDD交叠的部分将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与第一电源线VDD电连接,从而通过第二连接结构C2连接第一电源线VDD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连接结构C2所在的导电层与第一电源线VDD所在的导电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方向上较为靠近例如二者为相邻的导电层,因此,如果第二连接结构C2所在的导电层中过多的结构与第一电源线VDD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方向上存在交叠,即第二连接结构C2所在的导电层中过多的结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方向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源线VDD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方向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会造成对传输于第一电源线VDD上的第一电源电压VDD的干扰,使得第一电源电压VDD不稳,影响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因此,第一电源线VDD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其他和第二连接结构C2同层设置的结构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可以避免由此导致的第一电源电压VDD不稳,提高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例如,如图3K所示,竖直部分C22与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一方向上基本对齐,水平部分C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自竖直部分C2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D1延伸至第一电源线VDD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以使第二连接结构C2的延伸趋势相应于第一电源电压VDD与第一连接结构C1的延伸趋势设计,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规整且紧凑的走线设计,利于提高像素结构的制作良率以及实现高PPI。
如图4A所示,例如,第一绝缘层PLN1位于第一电源线VDD与第二连接结构C2之间,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三子绝缘层ILD1、第四子绝缘层GI2以及第五子绝缘层ILD2)位于第二连接结构C2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之间;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PLN1的第三过孔V3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二连接结构C2的竖直部分C22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的第四过孔V4(即,第四过孔V4贯穿第三子绝缘层ILD1、第四子绝缘层GI2以及第五子绝缘层ILD2)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连接。如此,分别利用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连接结构C2的竖直部分C22和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从而,通过多个连接结构和多个过孔实现第第一电源线VDD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电连接,降低由于单一过孔需要穿过较厚的绝缘层而造成的断线风险;并且,通过巧妙第二连接结构C2的位置和形状以及第二连接结构C2与第一电源线VDD的关系来实现将第一电源线VDD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电连接,且实现紧凑的像素结构。
例如,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线VDD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例如第一电源线VDD与数据线Data均位于第五导电层SD2;第二连接结构C2与第一连接结构C1同层设置,第二连接结构C2与第一连接结构C1均位于第四导电层SD。从而,合理排布第二连接结构C2与第一连接结构C1等辅助连接结构与第一电源线VDD和数据线Data的位置关系,即便于显示基板各个层的制作,又能够实现上述像素电路。
例如,像素电路的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与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以及第一电压端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T5g的第一发光控制信号将第一电压端vdd的第一电源电压VDD施加至驱动晶体管T3的第一极T3s;如上,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包括驱动晶体管T3的有源层A3、数据写入晶体管T4的有源层A4和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有源层A5。图7C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五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截面示意图,即沿图3K中的A1-A2线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3K和图7C,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通过第五过孔V5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
例如,第二连接结构C2的水平部分C21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水平部分C2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电源线VDD的靠近竖直部分C22的一侧且与竖直部分C22连接,水平部分C21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电源线VDD的远离竖直部分C22的一侧且通过第五过孔V5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从而,通过巧妙第二连接结构C2的位置和形状以及第二连接结构C2与第一电源线VDD的关系来实现将第一电源线VDD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电连接,且实现紧凑的像素结构。
参考图3K、图7A-7B,一个子像素100还包括第三连接结构C3。数据线Data通过过孔V2以及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例如过孔V2包括贯穿第一子绝缘层GI1、第二子绝缘层ILD0、第三子绝缘层ILD1、第四子绝缘层GI2以及第五子绝缘层ILD2的第一子过孔V21和贯穿第一平坦层PLN1的第二子过孔V22,数据线Data通过第二子过孔V22与第三连接结构C3连接,第三连接结构C3通过第一子过孔V21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从而实现数据线Data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
图7C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五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截面示意图,即沿图3K中的A1-A2线的截面示意图。图7D为依次沿图3K中的第三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的有源层走向的截面示意图,即沿图3K中的B1-B2线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3K和图7C-7D,一个子像素100还包括第四连接结构C4和第五连接结构C5。例如,第四连接结构C4位于第五导电层SD2,第五连接结构C5位于第四导电层SD1。第一显示电极21位于第二平坦层PLN2的远离衬底基板200的表面上且通过第四连接结构C4和过孔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例如,第一显示电极21通过位于第二平坦层PLN2中的过孔V8与第四连接结构C4连接;第四连接结构C4通过位于第一平坦层PLN1中的过孔V7与第五连接结构C5连接;第五连接结构C5通过贯穿第一子绝缘层GI1、第二子绝缘层ILD0、第三子绝缘层ILD1、第四子绝缘层GI2和第五子绝缘层ILD2的过孔V6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连接。如此,通过多个连接结构和多个过孔实现第一显示电极21与第一半导体层Active1电连接,即与第二发光晶体管T6的第二极T6d电连接,降低由于单一过孔需要穿过较厚的绝缘层而造成的断线风险。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8所示,整个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内;多个子像素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覆盖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交界,且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10中,例如,衬底基板200可以为刚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硅基板等,也可以由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耐久性的柔性材料形成,例如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乙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聚丙烯酸酯、多芳基化合物、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砜(PS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醋酸纤维素(TAC)、环烯烃聚合物(COP)和环烯烃共聚物(COC)等。
例如,该第一到第五导电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金(Au)、银(Ag)、铜(Cu)、铝(Al)、钼(Mo)、镁(Mg)、钨(W)以及以上金属组合而成的合金材料;或者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氧化锌铝(AZO)等。
例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为无机绝缘层,其材料例如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硅的氧化物、硅的氮化物或硅的氮氧化物中的至少之一,或者包括氧化铝、氮化钛等包括金属氮氧化物绝缘材料。例如,像素界定层PDL、第一平坦层PLN1和第二平坦层PLN2可以为有机绝缘材料,例如为聚酰亚胺(PI)、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有机绝缘材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至少一实施例中,显示基板10的上述各个层的材料和厚度的示例如下表1所示,当然,上述各个膜层的材料和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主表面方向上的厚度也不限于表1所示的情况。
表1
/>
例如,该发光器件为顶发射结构,第一显示电极21具有反射性而第二显示电极具有透射性或半透射性。例如,第一显示电极21为高功函数的材料以充当阳极,例如为ITO/Ag/ITO叠层结构;第二显示电极为低功函数的材料以充当阴极,例如为半透射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例如为Ag/Mg合金材料。
当然,以上各个膜层的材料和厚度均不局限于表1中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产品进行设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覆盖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交界,且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均位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内。这种情况下,第一显示电极位于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的交界区域,从而第一显示电极覆盖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的每个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一部分,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电极排列方式,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显示电极的截面示意图。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内,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的另一部分部在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内,也即,第一连接结构C1的一部分被第一显示电极21覆盖,第一连接结构C1的另一部分不被第一显示电极21覆盖。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显示电极的截面示意图。例如,在图3K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一个子像素100中,整个第一连接结构C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内。
例如,如图10所示,一个子像素100的第一显示电极21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还与该子像素100的数据线Data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重叠;在该子像素100中,第一显示电极21的远离数据线Data且靠近第一连接结构C1的边缘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结构C1的远离数据线Data的边缘基本对齐。这里的“基本对齐”不限于是绝对的对齐,例如上述基本对齐的两个边缘的对齐误差在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的3%以内即可认为是该两个边缘基本对齐。
例如,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平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第一子像素P1的发光器件20的发光材料发射绿光。即,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00的方向上覆盖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一部分和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显示电极21所在的第一子像素P1的发光层发射绿光。因为相对于其他颜色的发光材料,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材料,绿色的发光材料对电压的变化最不敏感,而由于第一连接结构C1附近的数据线传输的数据电压的跳变造成第一连接结构C1上的信号发生一定程度的跳变,且位于相邻的子像素边界区域且部分覆盖相邻的两个子像素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显示电极距离第一连接结构C1较近,因此,在多个子像素100的第一显示电极的排布方式中,采用覆盖相邻的子像素100(例如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一显示电极21所在的子像素的发光层发射绿光的方案,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第一连接结构C1的电压跳变对该第一显示电极所在的发光器件的影响。
如图11所示,例如,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的远离第二子像素P2的边缘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靠近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的边缘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基本对齐,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边缘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连接结构C1的靠近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的边缘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基本对齐。这里的“基本对齐”不限于是绝对的对齐,例如上述基本对齐的两个边缘的对齐误差在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的3%以内即可认为是该两个边缘基本对齐。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又一种平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例如,发光器件20的第一显示电极2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覆盖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的交界,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的第一端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过孔V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一凸出部21A,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显示电极21的第二端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过孔V2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二凸出部21B,并且,第一凸出部21A与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过孔V2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D2上正对,第二凸出部21B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过孔V2在衬底基板200的主表面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D2上正对;第一子像素P1的发光器件20的发光材料发射蓝光。相比于其他颜色的发光材料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对电压变化比较敏感,采用蓝色发光材料的发光器件20所在的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21的分别靠近在第二方向D2上分别位于其两侧的数据线Data1的两端呈渐缩的凸出状,可以降低位于第一显示电极21两侧的数据线Data1上的数据电压的跳变对第一显示电极21的电压的影响。例如第一凸出部21A与第二凸出部21B对称设计以使得第一显示电极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的显示效果比较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中,第二过孔均用于连接数据线和第一半导体层,第二过孔可以包括两个彼此不连通的子过孔,详见如之前的描述的第一子过孔和第二子过孔,但是,在不同的子像素中,第二过孔所包括的两个子过孔的位置不一定相同。例如,如图12所示,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过孔V2的第一子过孔V21和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过孔V2的第一子过孔V21在各自所在的子像素中相应的位置基本相同;第一子像素P1的第二过孔V2的第二子过孔V22对应于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的位置,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过孔V2的第二子过孔V22对应于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的位置,第一子像素P1的数据线Data1与第二子像素P2的数据线Data1相对于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对称轴对称,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子过孔V21与第二子过孔V2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子像素P2的第一子过孔V21与第二子过孔V22之间的距离。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例如,如图13所示,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包括位于第一过孔V1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Cst21和位于第一过孔V1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二侧的第二部分Cst22,第一过孔V1的第一侧与第一过孔V1的第二侧相对,第二极板Cst2的第二部分Cst22位于第二极板Cst2的第一部分Cst21的靠近数据线Data的一侧。第一连接结构C1在第二方向D2上靠近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st2的第二部分Cst22的边缘E1(也即上述第一连接结构C1的第二边缘1b)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第一显示电极21的靠近第一连接结构C1的边缘E2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极板Cst2的第二部分的靠近第一连接结构C1的边缘E3在衬底基板200上的正投影重叠(基本对齐)。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电极21和第一连接结构C1形成的寄生电容,也有利于第四导电层SD1的平坦化。
例如,在至少一实施例中,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和第一连接结构C1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凹陷部,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和第一连接结构C1两者中的任意一者的凹陷部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远离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和第一连接结构C1两者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凹陷。
示例性地,图1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如图14A所示,例如,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包括第一凹陷部R1,第一凹陷部R1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远离第一连接结构C1的方向凹陷,第一连接结构C1的与数据线Data相对的部分呈直的条形。如此,第一凹陷部R1增大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之间的距离,减小了数据线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所形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
例如,在图14A中,数据线Data与第一连接结构C1异层设置,从而,可利用不同于第一连接结构C1的膜层来布局数据线Data的图案,避免了第一连接结构C1等结构造成对设计第一凹陷部R1的空间限制,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满足设计第一凹陷部R1。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当然,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也可以分别位于其他不同的两个导电层,本发明对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所在的层不作具体限制。
示例性地,图1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如图14B所示,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包括第二凹陷部R2,第二凹陷部R2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远离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方向凹陷,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呈直的条形。从而,第二凹陷部R2增大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之间的距离,减小了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所形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
同样,例如,数据线Data与第一连接结构C1异层设置,从而,可利用不同于数据线Data的膜层来布局第一连接结构C1的图案,避免了数据线Data等结构造成对设计第二凹陷部R2的空间限制,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满足设计第二凹陷部R2。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当然,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也可以分别位于其他不同的两个导电层,本发明对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所在的层不作具体限制。
示例性地,图14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一连接结构与数据线的示意图。如图14C所示,例如,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包括第一凹陷部R1,第一凹陷部R1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远离第一连接结构C1的方向凹陷,并且,第一连接结构C1包括第二凹陷部R2,第二凹陷部R2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远离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的方向凹陷。如此,第一连接结构C1的与数据线Data相对的部分呈直的条形。如此,第一凹陷部R1和第二凹陷部R2共同进一步增大了数据线Data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地减小了数据线的重叠部分D0与第一连接结构C1所形成的寄生电容的电容值。
例如,在图14C中,数据线Data与第一连接结构C1异层设置,从而,避免了对设计第一凹陷部R1和第二凹陷部R2的空间限制,分别在不同的层中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满足设计第一凹陷部R1和第二凹陷部R2。例如,第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连接结构C1位于上述第五导电层SD2,数据线Data位于上述第四导电层SD1。当然,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也可以分别位于其他不同的两个导电层,本发明对第一连接结构和数据线所在的层不作具体限制。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基板。图15是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1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10。该显示装置10-1例如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或其他类型的装置。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功能及技术效果等可以参考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10中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1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43)

1.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其中,所述多个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部分包括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包括:
发光器件、存储电容、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每个包括有源层、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驱动晶体管配置为控制所述发光器件发光;
数据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且配置为给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提供数据信号,其中,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扫描信号而将所述数据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
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其中,所述数据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数据线包括重叠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彼此绝缘,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分别构成寄生电容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凹陷部,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任意一者的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两者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
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包括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与所述数据线相对的部分呈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的条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方向凹陷,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呈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的条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
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包括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方向凹陷,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方向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凹陷部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内。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整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基本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内。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1且小于0.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50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小于0.0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68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等于0.003。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50μm,所述寄生电容的电容值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电容值的比值大于0.005且小于0.006。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为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还具有与远离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二边缘,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为第三边缘;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三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边缘到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第三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50μm,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4且小于15.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50μm,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5.5。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之间;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并且,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之间;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并且,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重叠部分的边缘为第四边缘;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边缘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三边缘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边缘到所述第四边缘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所述第四边缘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三边缘的距离之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者,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的重叠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
19.根据权利要求1-4和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第一复位信号线和第二复位信号线,其中,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
第一复位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其中,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一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
第二复位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二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二复位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二复位信号写入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还包括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位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的部分包括横向部分和第一纵向部分,所述横向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的第一端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横向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对应于一个子像素的子部的平面图形呈倒置的“几”字形;所述“几”字形的子部包括U形凹槽,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横向部分作为所述U形凹槽的底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补偿扫描信号线,其中,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
补偿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其中,所述补偿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施加第二扫描信号,所述补偿晶体管的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对该所述驱动晶体管进行阈值补偿;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构成一体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位于一个所述子像素的部分还包括第二纵向部分,所述第二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的第二端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二纵向部分之间,并且,
在同一个所述子像素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纵向部分到所述数据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纵向部分到所述数据线的距离;
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一纵向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子像素的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复位信号线的第二纵向部分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同层设置且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复位扫描信号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
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补偿扫描信号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位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和第一复位信号线,其中,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
第一复位晶体管,包括有源层,其中,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线配置为给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提供第一复位扫描信号,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极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复位扫描信号将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写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不同且异层设置;
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均为双栅结构,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栅极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包括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同层设置,所述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栅极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二栅极位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
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为氧化物半导体;
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具有暴露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穿过所述第一过孔而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过孔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过孔的第二侧相对,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数据线的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靠近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显示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二极板的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同层设置;
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一部分连接;
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远离所述数据线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部分与所述补偿晶体管的有源层连接。
31.根据权利要求1-4或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整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二子像素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数据线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数据线的边缘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33.根据权利要求1-4或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且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发射绿光。
35.根据权利要求1-4或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具有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相交的侧表面;
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
中间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包括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上表面相对的底面;
边缘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中间部分且与所述中间部分连接,且包括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底面和与所述底面相交的内侧面,其中,所述内侧面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彼此相对,且所述内侧面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
所述边缘部分的内侧面与,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底面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36.根据权利要求1-4或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显示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数据线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覆盖所述第一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第一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显示电极的第二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凸出且渐缩的第二凸出部,并且,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正对;
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材料发射蓝光。
37.根据权利要求1-4或7-18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同层设置且构成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一电源线,与第一电压端连接且配置为给所述像素电路提供第一电源电压,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
第二连接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所述水平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竖直部分与所述水平部分连接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其他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同层设置的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存在交叠。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竖直部分与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以方向上基本对齐,所述水平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自所述竖直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
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线的水平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竖直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四过孔与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同层设置。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
第一发光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以及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且配置为响应于施加在所述第一发光晶体管的栅极的第一发光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第一电源电压施加至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
所述显示基板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包括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一发光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通过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水平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水平部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靠近所述竖直部分的一侧且与所述竖直部分连接,所述水平部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远离所述竖直部分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
4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42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211437636.3A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3929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7636.3A CN117392952A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1589.8A CN114882841B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2211437636.3A CN117392952A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11589.8A Division CN114882841B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2952A true CN117392952A (zh) 2024-01-12

Family

ID=826835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7636.3A Pending CN117392952A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2210811589.8A Active CN114882841B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11589.8A Active CN114882841B (zh) 2022-07-12 2022-07-12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392952A (zh)
WO (1) WO20240122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2952A (zh) * 2022-07-12 2024-01-1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4684A (ja) * 2007-06-07 2008-12-18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KR101980757B1 (ko) * 2012-12-13 2019-05-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345787B1 (ko) * 2017-05-31 2021-12-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00064230A (ko) * 2018-11-28 2020-06-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0197647A (zh) * 2019-07-01 2019-09-0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拓扑结构模型调整方法、装置
CN111403465B (zh) * 2020-03-30 2022-10-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28080B (zh) * 2020-03-30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29104A (zh) * 2020-05-09 2021-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单元、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70528B (zh) * 2020-06-30 2023-04-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951729B (zh) * 2020-08-17 2023-06-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23639B (zh) * 2021-09-09 2024-02-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353299U (zh) * 2021-09-29 2022-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CN113920934B (zh) * 2021-09-30 2023-04-18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29127B (zh) * 2021-10-14 2022-01-21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392952A (zh) * 2022-07-12 2024-01-1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2841A (zh) 2022-08-09
CN114882841B (zh) 2022-12-02
WO2024012283A1 (zh)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2766B (zh) 背板基板及使用该背板基板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8122930B (zh) 薄膜晶体管和使用该薄膜晶体管的显示面板
US2022037602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255703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EP411350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31070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255704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EP406838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4012283A1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2226994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413140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EP400247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039887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000339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2232987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232988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EP420730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4092510A1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963418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3016335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2004389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4207296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4016165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93315A1 (zh) 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79333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