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55420A -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55420A
CN117355420A CN202280037288.2A CN202280037288A CN117355420A CN 117355420 A CN117355420 A CN 117355420A CN 202280037288 A CN202280037288 A CN 202280037288A CN 117355420 A CN117355420 A CN 117355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reel
frame
rib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72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裕也
鹈饲信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55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55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2Ribbon arrangements
    • B41J33/12Ribbons carried by coaxially-mounted sp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03Ribbon sp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2Ribbon arrangements
    • B41J33/06Ribbons associated, but not moving, with typewriter platens, e.g.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o the length of the plat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28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nk-ribbon mechanism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加印刷装置的部件数量就能够提高印刷装置内的色带盒的定位精度的色带盒及印刷装置。覆盖第一卷轴(370)的第一壳体(31)具备第一肋(313)。覆盖第二卷轴(380)的第二壳体(32)具备第二肋(323)。色带(39)依次架在第一卷轴(370)、第一肋(313)、第二肋(323)、第二卷轴(380)上。在第一壳体(31)的第一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一端部(314)设有沿着第一方向突出并与外壳内部的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中的第一孔部嵌合的第一凸部(317)。在第二壳体(32)的第二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二端部(324)设有沿着第二方向突出并与相对面中的第二孔部嵌合的第二凸部(327)。

Description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用热敏头来加热色带而将色带的墨转印至印刷介质来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和收容用于印刷装置的色带的色带盒。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盒主体,该盒主体收容供给卷轴和卷取卷轴,该供给卷轴卷绕有色带,该卷取卷轴卷取从供给卷轴抽出并使用后的使用结束的色带。盒主体的插入面面对供给卷轴和卷取卷轴各自的驱动孔。在盒主体安装于打印装置的装置主体上的盒安装部时,各驱动孔与打印装置的驱动轴卡合。在作为与插入面相对的盒主体的侧面的定位面形成有定位孔。在构成装置主体的框架形成有与盒主体的定位孔对应的定位突起。在盒主体插入盒安装部时,定位突起从盒主体的内侧与定位孔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384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技术中,需要对框架另外设置定位突起。另外,由于将对于框架另外设置的定位突起相对于盒主体进行定位,因此存在难以确保盒主体相对于框架的定位精度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印刷装置的部件数量就能够提高印刷装置内的色带盒的定位精度的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色带盒安装于印刷装置,该色带盒具备:第一卷轴;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覆盖所述第一卷轴;第二卷轴;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覆盖所述第二卷轴;第一肋,该第一肋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肋,该第二肋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色带,该色带的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且另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二卷轴,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依次架在所述第一卷轴、所述第一肋、所述第二肋、所述第二卷轴上;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从所述第一壳体中的、所述第一卷轴所延伸的第一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一端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与设置于印刷装置的内部的第一框架的第一孔部嵌合;以及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从所述第二壳体中的、所述第二卷轴所延伸的第二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二端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突出,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第二孔部嵌合。
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一凸部和设置于第二壳体的第二凸部分别与设置于印刷装置的内部的第一框架的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卡合,由此,色带盒相对于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被定位。因此,色带盒不会增加印刷装置的部件数量而能够提高印刷装置内的色带盒的定位精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安装第一方式的色带盒,该印刷装置具备:所述第一框架;第一支承轴,该第一支承轴支承压印辊;第二支承轴,该第二支承轴支承印刷头;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配置;以及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连结,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每一个具备供所述第一支承轴的端部嵌合的第三孔部和供所述第二支承轴的端部嵌合的第四孔部,所述第一支承轴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各自的所述第三孔部嵌合,所述第二支承轴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各自的所述第四孔部嵌合,由此,所述第一支承轴与所述第二支承轴平行地配置,所述连结部件的刚性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刚性低。
第一支承轴和第二支承轴通过分别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第三孔部和第四孔部嵌合而平行地配置。在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相对配置的状态下,第三孔部和第四孔部相对于第一框架的设置位置与第三孔部和第四孔部相对于第二框架的设置位置可能从正对的状态错开。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连结部件的刚性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刚性低,因此通过连结部件弹性变形,而保持第一支承轴和第二支承轴平行地配置的状态。因此,印刷装置能够精度良好地保持压印辊与印刷头的位置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开口28开放且色带盒3脱离后的状态下的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色带盒3脱离后的状态下的印刷装置1的右侧面图。
图4是印刷机构部10的立体图。
图5是印刷机构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色带盒3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斜后方观察色带盒3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右斜下方观察色带盒3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6所示的I-I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图10是色带盒3的左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印刷装置1和色带盒3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技术特征,所记载的装置的结构等并不意在限定于此,而仅仅是说明例。将图1的上方、下方、左斜上方、右斜下方、左斜下方、及右斜上方分别作为印刷装置1和色带盒3的上方、下方、左侧、右侧、前方、后方。
参照图1~图3,对印刷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是热转印型的印刷装置。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具备外壳2。外壳2是合成树脂制,是能够载置于桌上的大小的箱状。外壳2具有上壁2U、下壁2S、左壁2L、右壁2R、前壁2F、后壁2B及盖部2C。在上壁2U的上表面20U中的前端部设有多个开关21。在上表面20U中,在与开关21相比的后方设有排出部22。排出部22是形成于上壁2U的贯穿孔。排出部22的形状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
如图2所示,上壁2U的后端部、后壁2B的上端部及左壁2L和右壁2R各自的上端部中的后端附近中的每一个在外壳2的后端部形成开口28。盖部2C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于后壁2B的上端部,并能够对开口28进行开闭。图1和图3表示开口28被盖部2C封闭的状态。图2表示从图1和图3所示的状态转动盖部2C,而将开口28开放的状态。开口28与作为外壳2的内部区域的介质安装部29连通。介质卷R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介质安装部29,该介质卷R由印刷介质M卷绕在筒状的芯上而成。用户通过将开口28设为开放的状态而能够更换介质卷R。
色带盒3是合成树脂制,并具备壳体30和壳体罩33。壳体30具备之后用图6描述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分别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在内部收容色带39。壳体罩33在侧面观察时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状,是封闭壳体30的右侧的部件。色带39被从色带盒3抽出,并在外壳2的内部被输送。
在右壁2R的右表面20R设有开口24。开口24是从右壁2R的右表面20R向左侧延伸的方筒状。从右侧面观察,开口24的形状与壳体罩33的外形大致相同。开口24的左右方向上的深度和壳体罩33的左右方向的厚度是大致相同的长度。在开口24的内侧设有侧板部25。侧板部25是从开口24的左端部的下部立起设置,并与右壁2R平行地并列的板状部。在侧板部25形成有贯穿侧板部25的盒插入口26。盒插入口26与作为外壳2的内部区域的盒安装部27连通。色带盒3经由盒插入口26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盒安装部27。图1表示色带盒3安装于盒安装部27的状态。图2和图3表示色带盒3从盒安装部27脱离后的状态。
印刷介质M根据设置于外壳2的内部的驱动部(省略图示)的驱动力而被从安装于介质安装部29的状态的介质卷R抽出,并在外壳2的内部被朝向排出部22而向前方输送。在输送过程的一部分中,印刷介质M在从色带盒3抽出的色带39的上侧并列前进。以下,将印刷介质M和色带39各自的彼此并列前进的部分称作“并列行进部分”。在并列行进部分中,色带39被之后用图4和图5描述的印刷头50加热,从而色带39的墨转印至印刷介质M。以下,将印刷装置1执行的、通过印刷头50加热色带39而将色带39的墨转印至印刷介质M的动作称作“印刷动作”。被转印了墨的印刷介质M经由排出部22向外壳2的外部排出。设置于排出部22的前端部的切断部23是能够切断印刷介质M中的被印刷的部分的刀片。
如图3所示,盒插入口26具备第一开口部261、第二开口部262及开口连结部263。第一开口部261是形成盒插入口26的后下部的侧面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的开口。第二开口部262是形成盒插入口26的前上部的侧面观察时大致圆形的开口。开口连结部263是从第一开口部261的上部朝向第二开口部262的后上部而向斜上方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开口。第一开口部261的圆形状的部分的内径与色带盒3的第一壳体31的外径大致相同。第二开口部262的圆形状的部分的内径与色带盒3的第二壳体32的外径大致相同。
参照图4和图5,对印刷机构部10进行说明。印刷机构部10在外壳2的内部与介质安装部29相比配置于前方。印刷机构部10具备:第一框架7、第二框架8、连结部件9、压印辊4、印刷单元5、杆部件6。
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分别是在侧面观察时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在外壳2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配置。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设置为用于将压印辊4、印刷单元5、杆部件6及安装于盒安装部27的色带盒3固定至外壳2的内部。
第一框架7在外壳2的内部配置于左壁2L的右侧。第一框架7具备相对面7A、固定部7B、7C。相对面7A是与第二框架8相对的面。固定部7B、7C是分别从相对面7A的上端部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固定部7B、7C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供螺钉卡合的螺纹孔,通过将各螺纹孔相对于外壳2螺纹固定,而将第一框架7固定于外壳2。因此,第一框架7与右壁2R的侧板部25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配置。因此,如图3所示,在从右侧观察色带盒3从盒安装部27脱离后的状态的外壳2的情况下,经由侧板部25的盒插入口26而面对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
相对面7A具备:第一轴孔71、第二轴孔72、第一孔部73、第二孔部74、第一齿轮75、第二齿轮76、第一轴部77、第二轴部78及电机79。第一轴孔71、第二轴孔72、第一孔部73、第二孔部74分别是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相对面7A的圆孔。第一轴孔71在相对面7A的上部中设置于固定部7C的前方。第二轴孔72在相对面7A中设置于第一轴孔71的下方且后方。第一孔部73设置于第二轴孔72的下方且后方。第二孔部74设置在相对面7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第二轴孔72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齿轮75和第二齿轮76是小型的齿轮。第一齿轮75设置在第一孔部73的下方且前方。第二齿轮76设置在第二孔部74的前方。第一轴部77和第二轴部78是从相对面7A向右侧突出的短轴部。第一轴部77设置在第一孔部73的下方、且第一齿轮75的下方且后方。第二轴部78设置在第二孔部74的前方且第二齿轮76的后方。电机79设置在相对面7A的前下部。电机79向设置在与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相反一侧的面的多个齿轮(省略图示)传递驱动力。第一齿轮75和第二齿轮76根据传递到多个齿轮的驱动力而旋转。
第二框架8在外壳2的内部配置于右壁2R的左侧。第二框架8具备固定部8A、8B、8C、第一轴孔81、第二轴孔82、开口83及固定孔84。固定部8A、8B是第二框架8的上端部中的分别从前端部和后端部向右侧突出的部分。固定部8C是从第二框架8的下端部向右侧突出的部分。在固定部8A、8B、8C分别设置有供螺钉卡合的螺纹孔,通过将各螺纹孔相对于外壳2螺纹固定,而将第二框架8固定于外壳2。
第一轴孔81、第二轴孔82分别是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框架8的圆孔。第一轴孔81在第二框架8的上部中设置于固定部8B的前方。第二轴孔82在第二框架8中设置于第一轴孔81的下方且后方。第一轴孔81和第二轴孔82分别配置为,在第一框架7与第二框架8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状态下,分别与第一框架7的第一轴孔71和第二轴孔72正对。开口83是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框架8的开口部。开口83的形状与设置于右壁2R的侧板部25的盒插入口26大致相同,开口83的大小比盒插入口26稍大。固定孔84是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框架8的圆孔。侧板部25的前上部和固定孔84被图3所示的螺钉8D螺纹固定。第二框架8以开口83配置在设置于侧板部25的盒插入口26的左侧的方式固定于外壳2的内部。因此,如图3所示,在从右侧观察色带盒3从盒安装部27脱离后的状态的外壳2的情况下,第二框架8被侧板部25遮住而无法看到。
为了将第一框架7的第一轴孔71、第二轴孔72、第一孔部73和第二孔部74、第二框架8的第一轴孔81、第二轴孔82、开口83及固定孔84配置于正确的位置,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优选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是镀锌钢板制。
压印辊4将印刷介质M和色带39各自的并列行进部分夹持在与后述的印刷头50之间。压印辊4是圆柱状。压印辊4相对于印刷介质M的并列行进部分配置在上侧。在压印辊4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穿孔40。第一支承轴41插通于贯穿孔40。第一支承轴41是刚性高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轴41是快削钢制。第一支承轴41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支承轴41的左端部插通于第一框架7的第一轴孔71,并通过固定件4A固定于第一框架7。第一支承轴41的右端部插通于第二框架8的第一轴孔81,并通过固定件4B固定于第二框架8。压印辊4被第一支承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压印辊4的旋转中心与图5所示的第一支承轴41的中心4C一致。中心4C与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
印刷单元5通过后述的印刷头50加热色带39的并列行进部分,而使墨转印至印刷介质M。印刷单元5相对于色带39的并列行进部分配置于下侧。如图5所示,印刷单元5具备支承部51、弹簧座部56及一对弹簧57。
支承部51具备基部51A和一对突出部51B。基部51A是板状,且与上下方向交叉。突出部51B从基部51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突出部51B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第二支承轴52插通于突出部51B的贯穿孔。第二支承轴52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支承轴52的左端部插通于第一框架7的第二轴孔72,并通过固定件5A固定于第一框架7。第二支承轴52的右端部插通于第二框架8的第二轴孔82,并通过固定件5B固定于第二框架8。支承部51被第二支承轴52支承为能够转动。支承部51的转动中心与第二支承轴52的中心5C一致。中心5C与支承压印辊4的第一支承轴41的中心4C相比配置于下方且后方。中心5C与第一支承轴41的中心4C平行地排列。
台座53固定于基部51A的上表面。在台座53的上表面固定有基板54。在基板54的上表面设置有印刷头50。印刷头50是由多个发热元件构成的线热敏头,并与第二支承轴52的中心5C平行地延伸。
如图5所示,弹簧座部56配置于支承部51的基部51A的下方。弹簧座部56通过上表面承接一对弹簧57。一对弹簧57配置于弹簧座部56的上方且左右两端部附近。一对弹簧57分别是压缩螺旋弹簧。一对弹簧57介入于支承部51的基部51A与弹簧座部56之间。
杆部件6具备按压部6A和操作部6B。按压部6A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按压部6A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穿孔。杆转动轴(省略图示)插通于贯穿孔。杆转动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杆转动轴的左右两端部相对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固定。杆部件6被杆转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杆部件6的转动中心与杆旋转轴的中心6C一致。操作部6B从按压部6A的左端部向下方且前方延伸。根据用户对操作部6B的操作,按压部6A从下方按压弹簧座部56,从而一对弹簧57被压缩。一对弹簧57通过因压缩而产生的弹性力按压支承部51,从而印刷单元5的印刷头50被朝向压印辊4按压。
连结部件9是将第一框架7的下部与第二框架8的下部在左右方向上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9是板状,并具备第一弯曲部91、第二弯曲部92、右侧板部93、左侧板部94。第一弯曲部9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是从侧面观察时向下方以半圆筒形状的凹陷部分,该第一弯曲部91形成连结部件9的后部。第二弯曲部92设置于第一弯曲部91的前方且上方,与第一弯曲部91同样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是在侧面观察时以半圆筒形状凹陷的部分。第一弯曲部91的形状与色带盒3的壳体30中的第一壳体31的下侧部的形状相比稍大。第二弯曲部92的形状与色带盒3的壳体30中的第二壳体32的下侧部的形状相比稍大。右侧板部93从第一弯曲部91和第二弯曲部92的右端稍向下方延伸,并构成连结部件9的右侧面部。左侧板部94从第一弯曲部91和第二弯曲部92的左端稍向下方延伸,并构成连结部件9的左侧面部。在右侧板部93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供螺钉9A卡合的螺纹孔93A,通过将螺纹孔93A相对于第二框架8螺纹紧固,从而将第二框架8与连结部件9连结。左侧板部94和第一框架7也同样地,将第一框架7与连结部件9连结。此外,盒安装部27是由第一框架7、第二框架8及连结部件9划分的区域。
连结部件9的刚性比不锈钢制的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刚性低。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9是合成树脂制。在第一支承轴41在第一轴孔71、81中固定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且第二支承轴52在第二轴孔72、82中固定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状态下,中心4C与中心5C平行地排列。由此,通过压印辊4输送印刷介质M的并列行进部分的方向与印刷头50的延伸方向正交,确保了对印刷介质M的印刷精度。假设第二框架8的第一轴孔81和第二轴孔82不与第一框架7的第一轴孔71和第二轴孔72正对,而配置在错开的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刚性低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连结部件9发生弹性变形,也保持第一支承轴41的中心4C与第二支承轴52的中心5C平行地排列的状态。
参照图6~图8,对色带盒3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和图8中,省略色带39的图示。
如图6所示,壳体30具备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第一壳体3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构成壳体30的后部。第一壳体31覆盖之后用图7和图8描述的第一卷轴370,并收容用于印刷动作之前的色带39。第一壳体31具备第一主体311、第一端部314、第一开口312、第一肋313、第一齿轮316、第一齿轮罩315及第一凸部317。第一主体311构成圆筒状的第一壳体31的侧面部。第一主体311的后斜上部遍及左右方向地切口。第一端部314是相当于圆筒状的第一壳体31的左侧的底面部的部分,构成第一壳体31的左端部。第一肋313是从第一主体311的前斜上部朝向后斜上方突出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一开口312是被第一主体311的切口的上端部、第一端部314的后斜上部及第一肋313的上端部包围,而形成于第一壳体31的后斜上部的开口部。第一开口312与第一收容部31A连通。第一收容部31A是被第一主体311的内壁划分为大致圆筒状的、第一壳体31的内部区域。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色带39被从第一开口312抽出而架在第一肋313上。色带39所抵接的第一肋313的上端部是圆形。
第一齿轮316是设置于第一端部314的中央部的齿轮。第一齿轮罩315是从左侧覆盖第一齿轮316的罩部件。在第一齿轮罩315的前斜上部设有切口部315A,第一齿轮316的齿轮的一部分从切口部315A露出。在第一齿轮罩315的中央部设有贯穿第一齿轮罩315的左表面的贯穿孔315B。第一凸部317是从第一端部314的上部向左侧突出的轴状的凸部。
在第一端部314的中央部设有作为贯穿第一端部314的圆孔的孔部318。第一齿轮316具备从齿轮的右表面向右侧延伸的轴部316A。孔部318的直径大于轴部316A的外径。扭簧316B插入轴部316A的右端部。
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第一卷轴370具备轴部360、齿轮连接部340及凸缘部350。轴部360是沿着第一壳体31的第一主体3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状部。在轴部360设有沿着轴部360的轴心37C延伸的贯穿孔361。以下,将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状态下轴心37C的延伸的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在轴部360固定有被用于印刷动作之前的色带39的一端,并卷绕有与被固定的一端连续的色带39。此外,第一端部314是覆盖第一卷轴370的第一主体311的第一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第一凸部317从第一端部314沿着第一方向突出。
齿轮连接部340构成在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状态下朝向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齿轮连接部340是外嵌于第一齿轮316的轴部316A和扭簧316B并将第一齿轮316的旋转向轴部360传递的部件。齿轮连接部340具备插入轴部341、圆形凸缘342、第一卷轴肋343。插入轴部341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状部。圆形凸缘342是构成齿轮连接部340的左端部并在插入轴部341的左端向插入轴部34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侧面观察为圆形的板状部。圆形凸缘342的外径与轴部360的外径大致相同。插入轴部341的外径与轴部360的贯穿孔361的内径大致相同。在插入轴部341的左端部设有从插入轴部341的外表面朝向外侧以规定的宽度突出的台阶部344。轴部360具备左端部的一部分以与台阶部344大致相同的宽度朝向右侧切口的切口部362。插入轴部341从轴部360的左端插入贯穿孔361的内侧。通过使台阶部344内嵌于切口部362,从而将齿轮连接部340固定在相对于轴部360被阻止转动的状态。第一卷轴肋343是从圆形凸缘342向第一方向突出的、以轴心37C为中心的圆筒状的肋。第一卷轴肋343的外径与插入轴部341的外径大致相同。
第一卷轴肋343的内缘与插入轴部341的内缘连通,并形成从第一卷轴肋343的左端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46。凹部346具备收容外嵌了扭簧316B的第一齿轮316的轴部316A的大小。在凹部346的右端部设有供扭簧316B的右侧的臂部卡合的、图9所示的卡合部349。在第一齿轮316的轴部316A设有供扭簧316B的左侧的臂部卡合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在第一齿轮316的中央部设有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16C。
将第一壳体31中的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部314相反的一侧的、与板状部301连接的一方的端部称作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凸缘部350构成在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状态下朝向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配置的一方的端部。凸缘部350具备插入轴部351、第一凸缘部352及圆筒部353。插入轴部351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状部。插入轴部351的外径与轴部360的贯穿孔361的内径大致相同。插入轴部351从轴部360的右端插入贯穿孔361的内侧。第一凸缘部352是在插入轴部351的右端向插入轴部35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侧面观察为圆形的板状部。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即圆筒状的第一收容部31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比第一主体311的内径稍小,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之差为0.1毫米左右。由此,以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配置于第一主体311的中心的方式将第一壳体31相对于第一卷轴370定位。另外,在第一收容部31A中,第一卷轴370以能够以轴心37C为中心旋转的状态配置。圆筒部353是从第一凸缘部352的右表面朝向右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
第二壳体32与第一壳体31大致相同形状,并构成壳体30的前部。第二壳体32覆盖之后用图7和图8描述的第二卷轴380,收容被用于印刷动作之后的色带39。第二壳体32具备第二主体321、第二端部324、第二开口322、第二肋323、第二齿轮326、第二齿轮罩325及第二凸部327。第二主体321构成圆筒状的第二壳体32的侧面部。第二主体321的后斜上部遍及左右方向地切口。第二端部324是相当于圆筒状的第二壳体32的左侧的底面部的部分,构成第二壳体32的左端部。第二肋323是从第二主体321的后斜上部朝向上方突出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二开口322是被第二主体321的切口的上端部、第二端部324的后斜上部及第二肋323的上端部包围,而形成于第二壳体32的后斜上部的开口部。第二开口322与第二收容部32A连通。第二收容部32A是被第二主体321的内壁划分为大致圆筒状的、第二壳体32的内部区域。被用于印刷动作之后的色带39在与第二肋323抵接之后,从第二开口322被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内部。色带39所抵接的第二肋323的上端部为圆形。
第二齿轮326是设置于第二端部324的中央部的齿轮。第二齿轮罩325是从左侧覆盖第二齿轮326的罩部件。在第二齿轮罩325的前部设有切口部325A,第二齿轮326的齿轮的一部分从切口部325A露出。在第二齿轮罩325的中央部设有贯穿第二齿轮罩325的左表面的贯穿孔325B。第二凸部327是从第二端部324的后部向左侧突出的轴状的凸部。
在第二端部324的中央部设有作为贯穿第二端部324的圆孔的孔部328。第二齿轮326具备从齿轮的右表面向右侧延伸的轴部326A。孔部328的直径比轴部326A的外径大。扭簧326B插入轴部326A的右端部。
在第二收容部32A收容有第二卷轴380。第二卷轴380具备轴部381、第二凸缘部382及齿轮连接部383。轴部381是沿着第二壳体32的第二主体3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状部。以下,将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状态下的轴部381的轴心38C的延伸方向称作第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在轴部381固定有被用于印刷动作之后的色带39的一端,并卷绕有与被固定的一端连续的色带39。此外,第二端部324是覆盖第二卷轴380的第二主体321的第二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第二凸部327从第二端部324沿着第二方向突出。
齿轮连接部383是在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状态下朝向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齿轮连接部383是在轴部381的左端向轴部38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侧面观察为圆形的板状部。齿轮连接部383的外径与后述的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大致相同,并对应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第二卷轴肋385是从齿轮连接部383沿着第二方向向左侧突出的、以轴心38C为中心的圆筒状的肋。第二卷轴肋385的内缘与轴部381的内侧连通,并形成从第二卷轴肋385的左端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86。凹部386具备收容外嵌了扭簧326B的第二齿轮326的轴部326A的大小。在凹部386的右端部设有供扭簧326B的右侧的臂部卡合的、图9所示的卡合部389。在第二齿轮326的轴部326A设有供扭簧326B的左侧的臂部卡合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在第二齿轮326的中央部设有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26C。
将第二壳体32中的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端部324相反的一侧且与板状部301连接的一方的端部称作第二壳体32的第二另一端部。第二凸缘部382是在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状态下朝向第二壳体32的第二另一端部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第二凸缘部382是在轴部381的右端向轴部381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侧面观察为圆形的板状部。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对应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即圆筒状的第二收容部32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相比稍小,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之差为0.1毫米左右。由此,以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第二卷轴380的轴心38C配置于第二主体321的中心的方式,将第二卷轴380相对于第二壳体32定位。另外,在第二收容部32A中,第二卷轴380以能够以轴心38C为中心旋转的状态配置。圆筒部388是从第二凸缘部382的右表面朝向右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壳体30的右端部设置有侧面观察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301。第一主体311的右端部与板状部301的后下部连接,第二主体321的右端部与板状部301的前上部连接。板状部301具备开口303、304,该开口303、304与第一主体311和第二主体321各自连接的位置对应,并以与第一主体311和第二主体321相同的形状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板状部301。开口303与第一收容部31A连通。开口304与第二收容部32A连通。
在壳体罩33的左表面设有第一帽331和第二帽332。第一帽331是从壳体罩33的左表面的后部沿着轴心37C向左侧突出并且左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一帽331的外径与开口303和第一收容部31A的内径大致相同。在第一帽331的内侧设有第一支轴335和圆筒部333。第一支轴335从第一帽331的内侧的底部的中央沿着轴心37C向左侧突出。圆筒部333是在第一支轴335的外侧沿着轴心37C向左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第二帽332是从壳体罩33的左表面的前部沿着轴心38C向左侧突出并且左侧开口的大致圆筒状。第二帽332的外径与开口304和第二收容部32A的内径大致相同。在第二帽332的内侧设有第二支轴336和圆筒部334。第二支轴336从第二帽332的内侧的底部的中央沿着轴心38C向左侧突出。圆筒部334是在第二支轴336的外侧沿着轴心38C向左侧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螺旋弹簧33A、33B分别插入第一支轴335和第二支轴336。
在将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并将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壳体30安装有壳体罩33。第一帽331被插入将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第一主体311的开口303。第一凸缘部352的圆筒部353插入第一帽331的圆筒部333与第一支轴335之间,螺旋弹簧33A在稍被压缩的状态下配置于圆筒部353的内侧。右端部与圆筒部333的内侧抵接的螺旋弹簧33A向左侧按压圆筒部353的内侧。通过螺旋弹簧33A向左侧按压圆筒部353的内侧而作用于第一卷轴370的旋转负荷比因第一齿轮316的旋转而作用于第一卷轴370的转矩小。因此,第一凸缘部352经由螺旋弹簧33A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帽331旋转。
第二帽332被插入将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第二主体321的开口304。第二凸缘部382的圆筒部388插入第二帽332的圆筒部334与第二支轴336之间,螺旋弹簧33B以稍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圆筒部388的内侧。右端部与圆筒部334的内侧抵接的螺旋弹簧33B向左侧按压圆筒部388的内侧。通过螺旋弹簧33B向左侧按压圆筒部388的内侧而作用于第二卷轴380的旋转负荷比因第二齿轮326的旋转而作用于第二卷轴380的转矩小。因此,第二凸缘部382经由螺旋弹簧33B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帽332旋转。
参照图9,对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的结构的详细进行说明。如图9的W1区域所示,第一端部314具备从第一端部314的右表面朝向第一主体311的内侧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一壳体肋319。第一壳体肋319的内缘与孔部318的内缘连通。第一壳体肋319的外径与第一卷轴肋343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在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且壳体罩33安装于壳体30的状态下,第一卷轴肋343与第一壳体肋319的外侧嵌合。由此,以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配置于第一主体311的中心的方式,将第一卷轴370相对于第一壳体31定位。由于第一卷轴肋343相对于第一壳体肋319能够滑动地嵌合,因此即使在第一卷轴370以轴心37C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轴心37C也配置于第一主体311的中心。
如图9的W2区域所示,第二端部324具备从第二端部324的右表面朝向第二主体321的内侧沿着第二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二壳体肋329。第二壳体肋329的内缘与孔部328的内缘连通。第二壳体肋329的外径与第二卷轴肋385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在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且壳体罩33安装于壳体30的状态下,第二卷轴肋385与第二壳体肋329的外侧嵌合。由此,以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第二卷轴380的轴心38C配置于第二主体321的中心的方式,将第二卷轴380相对于第二壳体32定位。由于第二卷轴肋385相对于第二壳体肋329能够滑动地嵌合,因此即使在第二卷轴380以轴心38C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轴心38C也配置于第二主体321的中心。
参照图10,关于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中的第一凸部317的配置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中的第二凸部327的配置,利用从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色带盒3的左侧面图进行说明。在色带盒3安装于外壳2的盒安装部27的情况下,第一凸部317与图3~图5所示的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中的第一孔部73嵌合。第一凸部317的粗度与上述的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的第一孔部73的直径大致相同。在左侧面观察时,第一肋313的顶端部与第一凸部317之间的长度M1比第一肋313的顶端部与轴心37C之间的长度L1短。
在色带盒3安装于外壳2的盒安装部27的情况下,第二凸部327与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中的第二孔部74嵌合。第二凸部327的粗度与上述的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的第二孔部74的直径大致相同。在同样的左侧面观察时,第二肋323的顶端部与第二凸部327之间的长度M2比第二肋323的顶端部与轴心38C之间的长度L2短。
对色带盒3相对于盒安装部27的安装方法和印刷装置1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为了确保印刷装置1的印刷品质,需要在印刷动作中将色带盒3定位成不会相对于外壳2错位,而将被输送的色带39稳定地配置于外壳2的内部。用户将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插入外壳2的右壁2R的盒插入口26,而将色带盒3安装于盒安装部27。在色带盒3中,一端固定于第一卷轴370且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卷轴380的色带39依次架在第一卷轴370、第一肋313、第二肋323、第二卷轴380上。通过设置第一肋313、第二肋323,而对架在第一卷轴370与第一肋313之间、第一肋313与第二肋323之间、第二肋323与第二卷轴380之间的色带39施加张力。由此,色带39被顺畅地输送。架在第一肋313与第二肋323之间的色带39是并列行进部分的色带39,该并列行进部分的色带39从盒插入口26的开口连结部263收容于外壳2的内部,并配置在压印辊4与印刷头50之间。
当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接近第一框架7时,相对面7A的第一轴部77经由第一齿轮罩315的贯穿孔315B从左侧插入第一齿轮316的凹部316C。当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接近第一框架7时,相对面7A的第二轴部78经由第二齿轮罩325的贯穿孔325B从左侧插入第二齿轮326的凹部326C。由此,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以相对于相对面7A大致垂直地相对的方式被引导。当用户进一步向左侧按压色带盒3时,第一端部314的第一凸部317和第二端部324的第二凸部327分别与相对面7A的第一孔部73和第二孔部74嵌合。因此,在以第一孔部73和第二孔部74的位置为基准将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定位的状态下,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固定于第一框架7。此外,第二框架8的开口83是比盒插入口26大的开口。因此,在色带盒3经由盒插入口26相对于盒安装部27装卸的情况下,色带盒3不接触开口83,而防止了色带盒3的破损。
第一主体311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主体321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分别和第一框架7与第二框架8之间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第一主体311中的接近板状部301的部分与盒插入口26的第一开口部261嵌合,第二主体321中的接近板状部301的部分与盒插入口26的第二开口部262嵌合。即,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在被第一开口部261定位的状态下被支承,第二壳体32的第二另一端部在被第二开口部262定位的状态下被支承。在该状态下,设置于相对面7A的第一齿轮75与从第一齿轮罩315的切口部315A露出的第一齿轮316啮合。设置于相对面7A的第二齿轮76与从第二齿轮罩325的切口部325A露出的第二齿轮326啮合。架在第一肋313与第二肋323之间的并列行进部分的色带39配置于压印辊4与印刷头50之间。
用户操作杆部件6的操作部6B,而通过压印辊4和支承部51夹持色带39和印刷介质M各自的并列行进部分。此时,压印辊4从上方接触印刷介质M,印刷头50从下侧接触色带39。另外,被支承部51支承的印刷头50通过一对弹簧57的弹性力而被按压于压印辊4侧。如上所述,支承压印辊4的第一支承轴41的中心4C和支承印刷单元5的第二支承轴52的中心5C被保持在平行地排列的状态。
用户对开关21进行用于开始印刷动作的输入操作。印刷装置1开始印刷动作。印刷装置1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驱动部,而输送印刷介质M。另外,控制部驱动电机79。第一齿轮75和第二齿轮76对应于电机79的驱动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印辊4正转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电机79正转,对应于此,第二齿轮76旋转。对应于第二齿轮76的旋转,第二齿轮326旋转。通过对应于第二齿轮326的旋转而产生的扭簧326B的作用力,第二卷轴380以恒定的转矩而旋转。由此,色带39被从第一卷轴370抽出,并在第一肋313与第二肋323之间被输送之后,卷绕于第二卷轴380。此外,在压印辊4反转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电机79反转,对应于此,第一齿轮75旋转。对应于第一齿轮75的旋转,第一齿轮316旋转。通过对应于第一齿轮316的旋转而产生的扭簧316B的作用力,第一卷轴370以恒定的转矩旋转。由此,色带39被从第二卷轴380抽出,并在第二肋323与第一肋313之间被输送之后,卷绕于第一卷轴370。
在色带39被输送的情况下,对应于在色带39产生的张力,朝向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负荷间断地施加于第一肋313。对应于在色带39产生的张力,朝向第二卷轴380的轴心38C的负荷也间断地施加于第二肋323。如上所述,长度M1的长度比长度L1短。另外,长度M2比长度L2短。即,从第一方向观察,在相对于第一肋313更靠近轴心37C的位置处,第一凸部317在第一框架7的第一孔部73被支承。从第二方向观察,在相对于第二肋323更靠近轴心38C的位置处,第二凸部327在第一框架7的第二孔部74被支承。因此,即使因色带39的输送而对第一肋313和第二肋323间断地施加负荷,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也相对于第一框架7被稳定地支承。
在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第一卷轴370的第一卷轴肋343与第一壳体肋319的外侧嵌合。在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第二卷轴380的第二卷轴肋385与第二壳体肋329的外侧嵌合。另外,在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第一卷轴370的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直径。在第二壳体32的第二另一端部,第二卷轴380的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对应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直径。因此,以轴心37C为中心旋转的第一卷轴370在第一收容部31A的内部的位置稳定。另外,以轴心38C为中心旋转的第二卷轴380在第二收容部32A的内部的位置稳定。控制部配合印刷介质M和色带39的输送而进行印刷头50的加热。由此,色带39被加热,墨转印至印刷介质M。被转印了墨的印刷介质M从排出部22排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色带盒3安装于外壳2的盒安装部27的情况下,设置于色带盒3的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的第一凸部317与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的第一孔部73卡合。另外,设置于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的第二凸部327与相对面7A的第二孔部74卡合。由此,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在以第一孔部73和第二孔部74的位置为基准而被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于第一框架7。因此,色带盒3不会增加印刷装置1的部件数量,而能够提高外壳2的盒安装部27的内部的色带盒3的定位精度。
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肋313的顶端部与第一凸部317之间的长度M1比第一肋313的顶端部与轴心37C之间的长度L1短。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二肋323的顶端部与第二凸部327之间的长度M2比第二肋323的顶端部与轴心38C之间的长度L2短。即,从第一方向观察,在相对于第一肋313更靠近轴心37C的位置处,第一凸部317将第一端部314定位于第一框架7的第一孔部73。从第二方向观察,在相对于第二肋323更靠近轴心38C的位置处,第二凸部327将第二端部324定位于第一框架7的第二孔部74。因此,即使因色带39的输送而对第一肋313和第二肋323间断地施加负荷,也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7稳定地支承第一端部314和第二端部324。
在第一凸部317嵌合于第一孔部73且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相对于第一框架7的第一孔部73被定位的状态下,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与侧板部25的盒插入口26中的第一开口部261嵌合。在第二凸部327与第二孔部74嵌合且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相对于第一框架7的第二孔部74被定位的状态下,第二壳体32的第一二另一端部与盒插入口26中的第二开口部262嵌合。即,在安装于盒安装部27的色带盒3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朝向第一框架7的一方的端部和朝向侧板部25的一方的端部两方相对于印刷装置1被定位。因此,例如,即使色带39的宽度大,色带盒3也能够使色带39相对于印刷装置1配置的位置稳定。
由于第一卷轴370的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第一壳体31的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因此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相对于第一壳体31的配置稳定。对于第二卷轴380也同样地,由于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对应于第二壳体32的第二主体321的内径,因此第二卷轴380的轴心38C相对于第二壳体32的配置稳定。因此,即使是第一卷轴370和第二卷轴380进行卷绕色带39的动作的情况等,也能够防止第一卷轴370和第二卷轴380相对于色带盒3错位。
第一卷轴肋343从设置在第一卷轴370中的朝向第一壳体31的第一端部31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圆形凸缘342向第一方向突出。第一壳体肋319从第一端部314的右表面朝向第一主体311的内侧而沿着第一方向突出。通过使第一卷轴肋343与第一壳体肋319的外侧嵌合,以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配置于第一主体311的中心的方式,第一卷轴370相对于第一壳体31被定位。第二卷轴肋385从设置在第二卷轴380中的朝向第二壳体32的第二端部32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齿轮连接部383沿着第二方向突出。第一壳体肋319从第一端部314的右表面朝向第一主体311的内侧而沿着第一方向突出。通过使第二卷轴肋385与第二壳体肋329的外侧嵌合,以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第二卷轴380的轴心38C配置于第二主体321的中心的方式,第二卷轴380相对于第二壳体32被定位。因此,即使在印刷动作中,色带盒3的内部的第一卷轴370和第二卷轴380的位置也稳定。
由于第一框架7是金属制,第一孔部73和第二孔部74被相对于第一框架7的相对面7A精度良好地设置。因此,色带盒3被相对于盒安装部27精度良好地定位。
支承压印辊4的第一支承轴41和支承印刷单元5的第二支承轴52通过分别与设置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第一轴孔71、81和第二轴孔72、82嵌合而彼此平行地配置。将第一框架7的下部与第二框架8的下部连结的连结部件9的刚性比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刚性低。即使第二框架8的第一轴孔81和第二轴孔82不与第一框架7的第一轴孔71和第二轴孔72正对,而配置在错开的位置,也能够通过连结部件9弹性变形保持第一支承轴41与第二支承轴52平行地排列的状态。因此,印刷装置1能够在外壳2的内部精度良好地保持压印辊4与印刷头50的位置关系,确保印刷品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色带盒3是本发明的“色带盒”的一例。色带39是本发明的“色带”的一例。第一壳体31是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一例。第一肋313是本发明的“第一肋”的一例。第一端部314是本发明的“第一端部”的一例。第一凸部317是本发明的“第一凸部”的一例。第一壳体肋319是本发明的“第一壳体肋”的一例。第二壳体32是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的一例。第二肋323是本发明的“第二肋”的一例。第二端部324是本发明的“第二端部”的一例。第二凸部327是本发明的“第二凸部”的一例。第二壳体肋329是本发明的“第二壳体肋”的一例。第一卷轴370是本发明的“第一卷轴”的一例。第一凸缘部352是本发明的“第一凸缘部”的一例。第一卷轴肋343是本发明的“第一卷轴肋”的一例。第二卷轴380是本发明的“第二卷轴”的一例。第二凸缘部382是本发明的“第二凸缘部”的一例。第二卷轴肋385是本发明的“第二卷轴肋”的一例。印刷装置1是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一例。侧板部25是本发明的“侧板部”的一例。第一开口部261是本发明的“第一开口部”的一例。第二开口部262是本发明的“第二开口部”的一例。第一框架7是本发明的“第一框架”的一例。第一孔部73是本发明的“第一孔部”的一例。第二孔部74是本发明的“第二孔部”的一例。第二框架8是本发明的“第二框架”的一例。连结部件9是本发明的“连结部件”的一例。压印辊4是本发明的“压印辊”的一例。第一支承轴41是本发明的“第一支承轴”的一例。印刷头50是本发明的“印刷头”的一例。第二支承轴52是本发明的“第二支承轴”的一例。第一轴孔71、81是本发明的“第三孔部”的一例。第二轴孔72、82是本发明的“第四孔部”的一例。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不平行。因此,轴心37C与轴心38C也可以在彼此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卷轴370由轴部360、凸缘部350及齿轮连接部340这三个部件一体地组合而构成。第一卷轴370可以由两个或四个以上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另外,第二卷轴380也可以像第一卷轴370那样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
在第一卷轴370的端部中,至少设置在第一收容部31A中朝向第一壳体31的第一另一端部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即可。在第二卷轴380的端部中,至少设置在第二收容部32A中朝向第二壳体32的第二另一端部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对应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即可。因此,在第一卷轴370中,在第一收容部31A中构成朝向第一端部31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圆形凸缘342的外径也可以与第一凸缘部352相同地,对应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在第二卷轴380中,在第二收容部32A中构成朝向第二端部324配置的一方的端部的齿轮连接部383的外径也可以不对应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而比第二主体321的内径小。
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只要是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对应的大小,且是在第一卷轴37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31A的状态下能够以轴心37C为中心顺畅地旋转的大小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在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大致相同,第一卷轴370以轴心37C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凸缘部352的外缘在第一主体311的内壁滑动的结构。对于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也同样地,对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是在第二卷轴380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A的状态下能够以轴心38C为中心顺畅地旋转的大小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在第二凸缘部382的外径与第二主体321的内径大致相同,第二卷轴380以轴心38C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凸缘部382的外缘在第二主体321的内壁滑动的结构。
第一凸缘部352也可以是在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是完全的圆形。例如,第一凸缘部352也可以是在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为圆形的一部分切口的形状。只要通过第一凸缘部352的没有切口的部分确定的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则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相对于第一壳体31稳定地配置。对于第二凸缘部382也相同。由第一主体311的内壁划分的第一收容部31A也可以是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为完全的圆形。例如,也可以是第一主体311的一部分切口。另外,也可以在第一主体311的内壁设置沿着第一方向的三个以上的肋,并通过该三个以上的肋来确定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只要第一凸缘部352的外径对应于由三个以上的肋确定的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则第一卷轴370的轴心37C相对于第一壳体31稳定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容易管理第一主体311的内径。对于第二收容部32A和第二主体321也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通过不同的材质构成第一框架7、第二框架8与连结部件9,由此使连结部件9的刚性低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刚性。例如,也可以是将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与连结部件9由相同的材质构成,并通过对构成体的厚度、构成体的形状、材质的组成、材质的加工等进行操作,而使连结部件9的刚性低于第一框架7和第二框架8的刚性。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
3色带盒
4压印辊
7第一框架
8第二框架
9连结部件
25侧板部
31第一壳体
32第二壳体
39色带
41第一支承轴
50印刷头
52第二支承轴
71、81第一轴孔
72、82第二轴孔
261第一开口部
262第二开口部
313第一肋
314第一端部
317第一凸部
319第一壳体肋
323第二肋
324第二端部
327第二凸部
329第二壳体肋
343第一卷轴肋
352第一凸缘部
370第一卷轴
380第二卷轴
382第二凸缘部
385第二卷轴肋

Claims (7)

1.一种色带盒,安装于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卷轴;
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覆盖所述第一卷轴;
第二卷轴;
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覆盖所述第二卷轴;
第一肋,该第一肋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第二肋,该第二肋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
色带,该色带的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且另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二卷轴,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依次架在所述第一卷轴、所述第一肋、所述第二肋、所述第二卷轴上;
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卷轴所延伸的第一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一端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与设置于印刷装置的内部的第一框架的第一孔部嵌合;以及
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卷轴所延伸的第二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二端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突出,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第二孔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肋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卷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肋之间的长度短,
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卷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肋之间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径对应于第一开口部的内径,该第一开口部在印刷装置的内部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配置的侧板部,
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径对应于设置于所述侧板部的第二开口部的内径,
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孔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嵌合,
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第二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轴具备第一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至少形成于朝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第一卷轴的端部,并向所述第一卷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卷轴具备第二凸缘部,该第二凸缘部至少形成于朝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第二卷轴的端部,并向所述第二卷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径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径,
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外径对应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轴具备圆筒状的第一卷轴肋,该第一卷轴肋从朝向所述第一端部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第一卷轴的端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突出,并以所述第一卷轴的轴心为中心,
所述第二卷轴具备圆筒状的第二卷轴肋,该第二卷轴肋从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配置的一方的所述第二卷轴的端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突出,并以所述第二卷轴的轴心为中心,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第一壳体肋,该第一壳体肋从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圆筒状地突出,
所述第二壳体具备第二壳体肋,该第二壳体肋从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圆筒状地突出,
通过所述第一卷轴肋与所述第一壳体肋的外侧嵌合而将所述第一卷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定位,
通过所述第二卷轴肋与所述第二壳体肋的外侧嵌合而将所述第二卷轴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分别与设置于金属制的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卡合。
7.一种印刷装置,能够安装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第一框架;
第一支承轴,该第一支承轴支承压印辊;
第二支承轴,该第二支承轴支承印刷头;
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配置;以及
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连结,
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每一个具备供所述第一支承轴的端部嵌合的第三孔部和供所述第二支承轴的端部嵌合的第四孔部,所述第一支承轴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各自的所述第三孔部嵌合,所述第二支承轴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各自的所述第四孔部嵌合,使得所述第一支承轴与所述第二支承轴平行地配置,
所述连结部件的刚性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刚性低。
CN202280037288.2A 2021-05-28 2022-05-13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Pending CN1173554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0203A JP2022182575A (ja) 2021-05-28 2021-05-28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JP2021-090203 2021-05-28
PCT/JP2022/020177 WO2022249898A1 (ja) 2021-05-28 2022-05-13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55420A true CN117355420A (zh) 2024-01-05

Family

ID=84229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7288.2A Pending CN117355420A (zh) 2021-05-28 2022-05-13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2105A1 (zh)
EP (1) EP4328041A1 (zh)
JP (1) JP2022182575A (zh)
CN (1) CN117355420A (zh)
WO (1) WO20222498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6780A (ja) * 1984-05-10 1985-11-25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ドナ−フイルムカセツト構成体
FR2725707A1 (fr) * 1994-10-14 1996-04-19 Ier Cassette et rouleau pour ruban consommable, appareil recepteur, et procede de couplage en rotation du rouleau
JP2001260470A (ja) * 2000-03-14 2001-09-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2001260448A (ja) * 2000-03-14 2001-09-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4645661B2 (ja) * 2008-02-27 2011-03-0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3846A (ja) 2009-04-27 2010-11-11 Sony Corp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5804800B2 (ja) * 2011-06-30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8041A1 (en) 2024-02-28
WO2022249898A1 (ja) 2022-12-01
US20240092105A1 (en) 2024-03-21
JP2022182575A (ja)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6077B2 (en) Ink ribbon cartridge with take-up shaft resistance means
JP2012020543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17355420A (zh) 色带盒及印刷装置
JP6939210B2 (ja) ユニット装着構造および印刷装置
EP1462267B1 (en)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tape cassette guide members
JP4491573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2178572A (ja) プラテ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US20070274756A1 (en) Ink ribbon cassette and printer including ink ribbon
JP7358887B2 (ja)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4395717B2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とインク補充タンク
JPH0811376A (ja) 印刷装置
JP2000272192A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1205892A (ja) ヘッド押圧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リンタ
JP2024004551A (ja) 印字ユニットおよび携帯型端末
JPH081879Y2 (ja) ラベルプリンタの台紙案内装置
JP2023046484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H0986010A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H0811364A (ja) 印刷装置
JP2000190583A (ja) サ―マルプリンタ
JPH0811371A (ja) 印刷装置
JPH04211975A (ja) ライ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H0811361A (ja) 印刷装置
JP2014024342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15077809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