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79809A - 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79809A CN117279809A CN202280034376.7A CN202280034376A CN117279809A CN 117279809 A CN117279809 A CN 117279809A CN 202280034376 A CN202280034376 A CN 202280034376A CN 117279809 A CN117279809 A CN 1172798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al
- bracket
- spring
- spring seat
- guid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5840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3—Means for enhancing the operator's awareness of arrival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at a command or datum position; Providing feel, e.g. means for creating a counterfor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B60K26/021—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providing feel, e.g. by changing pedal force characteristic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4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using travel or force sens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8—Non-slip pedal treads; Pedal extensions or attachment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487—Pedal extens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0—Other details or appurtenance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g. supporting intermediate members elastically
- G05G25/04—Sealing against entry of dust, weather or the like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5—Means for returning or tending to return controlling members to an inopera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e.g. by providing return springs or resilient end-s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踏板装置具备:支承体(10、20);踏板(40),能够相对于支承体摆动,被驾驶者(81)从规定的操作侧进行踩踏操作;以及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支承于支承体,相对于踏板配置于操作相反侧,产生对于驾驶者施加到踏板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能够在一个方向(Dsa)上弹性变形的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71)、第1支架(67)以及第2支架(68)。第1支架从上述一个方向的作为踏板侧的一侧抵接于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第2支架从上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抵接于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受到踏力。第1支架和第2支架中的一方的支架具有呈筒形状的外侧引导部(69),另一方的支架具有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引导部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外侧引导部的内侧引导部(70)。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是基于2021年5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082792号的申请,在此通过参照而编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于车辆的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踏板装置,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踏板模拟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踏板模拟器具备制动踏板、与该制动踏板连结的工作杆、气缸、在该气缸内以受到工作杆的力的方式设置的活塞以及多个螺旋弹簧。该多个螺旋弹簧设置于气缸内,弹性地支承活塞,抵抗工作杆的力。
另外,活塞随着驾驶者对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而被工作杆推压,在气缸内在作为活塞的移动方向的气缸的轴向上移动。当活塞在该气缸内移动时,活塞相对于气缸的内壁面滑动,被该气缸的内壁面引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840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踏板模拟器中,当对制动踏板进行了驾驶者的踩踏操作时,与制动踏板连结的工作杆一边相对于活塞改变角度一边倾斜地进行推压而使活塞移动。因此,气缸的内壁面需要以使活塞相对于气缸不成为倾斜的姿态的方式进行引导。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踏板模拟器中,作为对活塞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的气缸的内壁面大于设置于气缸内的螺旋弹簧的外径。因此,在将活塞中的与引导部滑动接触的外周面在活塞的移动方向上所占的引导长度设为L、将引导部的直径设为D的情况下,难以在抑制气缸的外型扩大的同时增大L/D的值。
其结果,在专利文献1的踏板模拟器中,活塞相对于气缸容易成为倾斜的姿态。如果像这样活塞容易成为倾斜的姿态,则对于施加到制动踏板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容易相对于预先设定的设计值发生偏差。总而言之,在专利文献1的踏板模拟器中,有可能发生如下事态:相对于驾驶者对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无法得到按照设计值的反作用力。经过发明人们的详细研究,结果发现了以上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上述活塞及上述气缸中的一方对应的构件相对于与上述活塞及上述气缸中的另一方对应的构件难以成为倾斜的姿态的踏板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观点,
踏板装置是设置于车辆的踏板装置,具备:
支承体,安装于车身;
踏板,以能够相对于支承体摆动的方式设置,被驾驶者从规定的操作侧进行踩踏操作;以及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支承于支承体,且相对于踏板配置于与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即操作相反侧,产生对于驾驶者施加到踏板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能够在一个方向上弹性变形;第1支架,从上述一个方向的作为踏板侧的一侧抵接于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且被踏板推压;以及第2支架,从上述一个方向的与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抵接于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受到被传递到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踏力,
第1支架和第2支架中的一方的支架具有外侧引导部,该外侧引导部被插入到形成于上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内侧的内侧空间,呈沿上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筒形状,
第1支架和第2支架中的另一方的支架具有内侧引导部,该内侧引导部沿上述一个方向延伸,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引导部在上述一个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该外侧引导部。
通过这样,在将外侧引导部与内侧引导部相互接触的范围在上述一个方向上所占的引导长度设为L、将内侧引导部在与上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占的最大宽度设为D的情况下,容易增大L/D的值。因此,外侧引导部与内侧引导部在上述一个方向上以足够的长度相互引导,因此第1支架难以成为相对于第2支架倾斜的姿态。
其结果,例如能够得到容易针对驾驶者对踏板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这样的优点。此外,第1支架对应于专利文献1中的上述活塞和上述气缸中的一方,第2支架对应于该活塞和气缸中的另一方。
此外,对各结构要素等附加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搭载踏板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踏板装置的与踏板轴心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4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图3的IV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踏板处于非踩踏状态时的弹性单元摘取示出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包含单元轴心的平面切断该弹性单元所得到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5的VI-VI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5相同的截面的截面图,是表示在弹性单元中螺旋弹簧被最大程度地推压收缩的最大压缩状态的图。
图8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9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图8的IX-IX截面的截面图,是与图6相当的图。
图10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最大压缩状态的截面图,是与图7相当的图。
图11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2是在第6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3是在第7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4是在第8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5是在第9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6是在第10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7是在第11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8是在第12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19是在第13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20是在第14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21A是在第15实施方式中与图5相当、且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1图,是示意性地表示踏板的非踩踏状态下的弹性单元和该弹性单元周围的截面图。
图21B是在第15实施方式中与图5相当、且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2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弹簧压缩过程的中途弹簧座沿单元轴向抵碰于第1支架时的弹性单元的截面图。
图21C是在第15实施方式中与图5相当、且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3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第1螺旋弹簧和第2螺旋弹簧被最大程度地推压收缩的状态下的弹性单元的截面图。
图22是在第15实施方式中表示作为踏板所受到的踏力与踏板的行程的关系的踏力特性的图。
图23A是在第16实施方式中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1图,是与第15实施方式的图21A对应的示意性的截面图。
图23B是在第16实施方式中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2图,是与第15实施方式的图21B对应的示意性的截面图。
图23C是在第16实施方式中表示弹性单元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的行为的第3图,是与第15实施方式的图21C对应的示意性的截面图。
图24是在第17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25是在第18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26是在第19实施方式中以单体示意性地表示弹性单元的截面图,是与图5相当的图。
图27是在第20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踏板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是将弹性单元进行了截面图示的图。
图28是在第20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图27的XXVIII-XXVIII截面的截面图。
图29是在第21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踏板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是与图27相当的图。
图30是在第21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图29的XXX-XXX截面的截面图,是与图28相当的图。
图31是在第21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图30的XXXI-XXXI截面的截面图。
图32是在第22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踏板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是与图27相当的图。
图33是在第23实施方式中将与图29的XXXIII部分相当的部分摘取示出的图。
图34是在第23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图33的XXXIV-XXXIV截面的截面图。
图35是在第23实施方式中示意性地表示图33的XXXV-XXXV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来说明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了相同的符号。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是搭载于车辆80的装置,通过作为车辆80的乘员的驾驶者81的踏力被进行踩踏操作。该踏板装置1作为用于进行对车辆80进行制动的制动操作的制动踏板装置而设置于车辆80。
详细地说,在图1的车辆80中采用了线控制动系统82,踏板装置1是用于该线控制动系统82的制动踏板装置。线控制动系统82是指,基于从踏板装置1输出的电信号,利用通过搭载于车辆80的电子控制装置83的驱动控制而在主缸中产生的液压,经由制动回路对各车轮的制动片进行驱动的系统。
此外,图1的双向箭头分别表示搭载踏板装置1的车辆80的方向。即,在图1中,用双向箭头分别表示了作为车辆80的前后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Da和作为车辆80的上下方向(换言之,车辆80的顶底方向)的车辆上下方向D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车辆前后方向Da上的前方还被称为车辆前方,车辆前后方向Da上的后方还被称为车辆后方,车辆上下方向Db上的上方还被称为车辆上方,车辆上下方向Db上的下方还被称为车辆下方。
如图1~图3所示,踏板装置1具备外壳10、底板20、旋转轴31、连结板32、踏板4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连结杆76、覆盖构件77以及旋转角度传感器79等。踏板装置1是风琴式的踏板装置。
如图2、图3所示,风琴式的踏板装置1是指,该踏板装置1所具有的踏板40中的被驾驶者81踩踏的部位相对于踏板40的摆动中心CL配置于车辆上方(换言之,搭载于车辆时的顶底方向上的上方)的结构。而且,在风琴式的踏板装置1中,踏板40随着对该踏板40施加的驾驶者81的踏力增加,向使踏板40中的比摆动中心CL靠车辆上方的部位接近车厢内的地板2或前围板的方向摆动。此外,踏板40的摆动中心CL是指踏板40的摆动动作中的旋转中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该踏板40的摆动中心CL还被称为踏板轴心CL。
外壳10经由底板20安装于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的地板2或前围板等。即,外壳10和底板20是被固定于车身而不旋转的非旋转构件。
该外壳10和底板20被一体地固定,并且被固定于地板2。例如,外壳10通过螺栓固定等而被固定于底板20,该底板20通过螺栓固定等而被固定于地板2。这样,外壳10和底板20安装于地板2。而且,外壳10和底板20作为支承踏板40和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等的支承体发挥功能。此外,地板2构成车厢的地面。另外,前围板是将车辆80的发动机室等车厢外与车厢内划分开的间壁,还有时被称为隔板。
另外,在外壳10的内侧形成有作为内部空间的外壳空间10a。该外壳空间10a在外壳10的部件单体中向地板2侧开放。通过使底板20安装于外壳10,该外壳空间10a的被开放的开口部分10b被该底板20堵塞。在外壳空间10a中设置有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等。
底板20例如是板状的构件,设置于外壳10中的与踏板40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底板20相对于外壳10设置于地板2侧,在踏板装置1安装于地板2的车辆搭载状态下被夹在外壳10与地板2之间。
底板20从外壳10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至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续地延伸,如上所述那样通过螺栓等被固定于车辆80的地板2。底板20例如由金属等构成。
旋转轴3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构成外壳10的一部分的旋转轴支承部13。详细地说,在该旋转轴支承部13的内侧,形成有以踏板轴心CL为中心沿该踏板轴心CL的轴向延伸的旋转轴孔13a,在该旋转轴孔13a中插入有旋转轴31。
另外,在旋转轴支承部13安装有旋转角度传感器79(参照图1)。作为该旋转角度传感器79,例如既可以采用使用霍尔IC或磁阻元件等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或者也可以采用接触式的传感器。
设置于旋转轴支承部13的旋转角度传感器79检测旋转轴31的旋转角度,将表示该旋转轴31的旋转角度的电信号输出到电子控制装置83(参照图1)。此外,踏板40与旋转轴31被相互固定而一体旋转,因此旋转轴31的旋转角度与踏板40的旋转角度相同。
连结板32设置于踏板40中的与受到来自驾驶者81的踏力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即踏板背面40b。连结板32将踏板40与旋转轴31连结,使该踏板40与旋转轴31一体旋转。连结板32一体地具有被固定于踏板40中的踏板背面40b的背板部321以及相对于该背板部321垂直或大致垂直地设置的侧板部322。该连结板32的背板部321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等而被固定于踏板40。
连结板32的侧板部322配置于外壳10的侧方,在侧板部322固定有旋转轴31的一端。这样,在连结板32分别固定有踏板40和旋转轴31,因此连结板32、踏板40以及旋转轴31以踏板轴心CL为中心进行一体旋转。
另外,旋转轴31经由连结板32而与踏板40连结。因此,踏板40在该踏板40的可动范围内的任何旋转角度下都不与外壳10的旋转轴支承部13接触,与该旋转轴支承部13分离地配置。
踏板40呈在板厚方向Dt上具有厚度、且沿延伸方向Ds延伸的板形状,例如由金属或树脂等构成。随着驾驶者81从板厚方向Dt的一侧对踏板40进行踩踏操作,踏板40绕踏板轴心CL摆动。因而,踏板40的板厚方向Dt的一侧换言之即为被驾驶者81进行踩踏操作的一侧即踏板40的操作侧。另外,该板厚方向Dt的与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换言之即为踏板40的与操作侧相反的一侧的操作相反侧。
详细地说,外壳10经由旋转轴31将踏板40以能够绕踏板轴心CL摆动的方式支承。而且,踏板40经由连结板32被固定于旋转轴31,因此踏板40与旋转轴31成一体,随着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而绕踏板轴心CL摆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踏板轴心CL的轴向、踏板40的板厚方向Dt以及延伸方向Ds是相互交叉的方向,严格地说是相互垂直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踏板40的板厚方向Dt还被称为踏板板厚方向Dt,踏板40的延伸方向Ds还被称为踏板延伸方向Ds。
踏板40在未对该踏板40进行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的非踩踏状态(换言之,释放状态)下,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Da倾斜地配置。具体地说,踏板40以该踏板40的上端部相对于下端部位于车辆前方且车辆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即,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踏板延伸方向Ds的一侧相比于踏板延伸方向Ds的另一侧位于车辆下方,踏板40呈板形状地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后述的踏板40的最大踩踏状态下,踏板延伸方向Ds的一侧相比于踏板延伸方向Ds的另一侧也位于车辆下方。
另外,踏板40的厚度不是恒定的,踏板40具有厚壁部411以及相对于厚壁部411配置于踏板延伸方向Ds的一侧的薄壁部412。该厚壁部411与薄壁部412相比厚度较大。例如,在厚壁部411中,成为相对于从薄壁部412延伸设置且与薄壁部412相同的厚度的板状部分在板厚方向Dt的一侧层叠固定有板状的其它部件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踏板40中的朝向踏板板厚方向Dt的一侧地形成于厚壁部411的面作为在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时被驾驶者81踩踏的踏板40的踏面40a发挥功能。
另外,踏板40具有设置于该踏板40中的踏板板厚方向Dt的另一侧的踏板背面40b。该踏板背面40b是朝向踏板板厚方向Dt的另一侧的外侧面。该踏板背面40b遍及踏板延伸方向Ds上的踏板40的全长地形成。
在此,关于踏板40与旋转轴31等的位置关系而言,旋转轴31配置于比踏板背面40b靠踏板板厚方向Dt的另一侧的位置。另外,外壳10和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相对于踏板40配置于踏板板厚方向Dt的另一侧。
如图2、图3所示,踏板40随着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而在不足1圈的有限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换言之,可动范围)内绕踏板轴心CL摆动。踏板40的摆动动作中的上述旋转角度范围详细地说是从踏板40的最小旋转位置到最大旋转位置为止的范围。即,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踏板40的旋转角度为最小旋转位置,在踏板40被驾驶者81最大程度地踩踏的最大踩踏状态下踏板40的旋转角度为最大旋转位置。
此外,图2和图3显示了在踏板40处于非踩踏状态、即未对踏板40施加驾驶者81的踏力的释放状态的情况下的踏板装置1。与此同样地,后述的图4显示了在踏板40处于非踩踏状态的情况下的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和连结杆76。
例如,在上述的旋转角度范围内,踏板40随着对该踏板40从踏板板厚方向Dt的一侧施加的驾驶者81的踏力增加而以踏板40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且车辆下方位移的方式摆动。总而言之,踏板40随着该驾驶者81的踏力增加而以从图3所示的姿态起逐渐倾倒的方式摆动。相反地,踏板40随着对该踏板40从踏板板厚方向Dt的一侧施加的驾驶者81的踏力减少而通过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的作用以踏板40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且车辆上方位移的方式摆动。总而言之,踏板40随着该驾驶者81的踏力减少而以虽然仍为倾倒姿态但接近于直立姿态的方式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踏板40的最小旋转位置由作为第1止挡件的释放时止挡件781规定,踏板40的最大旋转位置由作为第2止挡件的踩踏时止挡件782规定。
释放时止挡件781是被固定于连结板32的侧板部322的轴,从侧板部322沿着踏板轴心CL的轴向向外壳10侧突出。而且,释放时止挡件781进入形成于外壳10的侧面、且以圆弧状延伸的止挡槽10c,随着踏板40的摆动而在该止挡槽10c内移动。而且,释放时止挡件781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在止挡槽10c的端部沿踏板轴心CL的周向与外壳10抵碰,由此将踏板40保持在最小旋转位置。
踩踏时止挡件782设置于外壳10中的比踏板轴心CL更位于车辆前方的部位。具体地说,踩踏时止挡件782设置于外壳10中的位于车辆前方的壁面的上端部。踩踏时止挡件782在踏板40的最大踩踏状态下与踏板背面40b中的上端部或其附近接触,将踏板40保持在最大旋转位置。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产生对于驾驶者81施加到踏板40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被收容于外壳10内,因此相对于踏板40配置于操作相反侧。另外,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在外壳10内支承于底板20。具体地说,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所包含的板簧61通过螺栓201被固定于底板20,由此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支承于底板20。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具有板簧61、紧固构件62以及弹性单元63。板簧61具有作为该板簧61的固定端的一端部611和作为该板簧61的自由端的另一端部612。该板簧61的一端部611通过螺栓201被螺纹固定于底板20。另外,在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通过紧固构件62安装有弹性单元63。
板簧61能够以使另一端部612相对于一端部611沿着与踏板轴心CL垂直的虚拟平面移动的方式挠曲。因此,板簧61当通过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而对另一端部612作用踏力时,以随着该驾驶者81的踏力增加而另一端部612接近底板20的方式挠曲。
如图3、图4所示,弹性单元63由以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单元轴心Cs为轴心而配置的多个结构构件(例如,螺旋弹簧65、66、支架67、68以及弹簧座74)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该单元轴心Cs的轴向Dsa还被称为单元轴向Dsa,单元轴心Cs的径向Dsr还被称为单元径向Dsr。单元轴向Dsa对应于本公开的一个方向。
该单元轴向Dsa是相对于踏板轴心CL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严格地说是垂直的方向。另外,当然,单元径向Dsr是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谓单元轴向Dsa的一侧,如果以弹性单元63为基准,则是指相对于弹性单元63而言的踏板40侧。另外,所谓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如果以弹性单元63为基准,则是指相对于弹性单元63而言的与踏板40侧相反的一侧(例如,底板20侧)。
另外,根据踏板40的旋转角度,单元轴向Dsa有可能成为相对于踏板板厚方向Dt倾斜的方向,但是单元轴向Dsa的一侧以踏板板厚方向Dt而言是踏板板厚方向Dt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一侧。而且,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以踏板板厚方向Dt而言是踏板板厚方向Dt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另一侧。
具体地说,弹性单元63具有能够在单元轴向Dsa上弹性变形的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第1支架67、第2支架68以及弹簧座7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是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65、66,详细地说,该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是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
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均是压缩螺旋弹簧。例如,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各自的弹性压缩量为最小,但是维持被弹性压缩的状态。
第1螺旋弹簧65的轴心是单元轴心Cs,因此第1螺旋弹簧65是以单元轴向Dsa为第1螺旋弹簧65的轴向、且以单元径向Dsr为第1螺旋弹簧65的径向来构成的。与此同样地,第2螺旋弹簧66的轴心也是单元轴心Cs,因此第2螺旋弹簧66是以单元轴向Dsa为第2螺旋弹簧66的轴向、且以单元径向Dsr为第2螺旋弹簧66的径向来构成的。
第1螺旋弹簧65具有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端部651和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652。第2螺旋弹簧66具有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端部661和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662。
另外,第1螺旋弹簧65的外径小于第2螺旋弹簧66的内径。而且,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的一部分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重叠的方式配置。
详细地说,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相比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偏移地配置。而且,第1螺旋弹簧65中的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一部分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径向间隙。
因而,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重叠的方式配置,对应于本公开的第1弹簧座侧端部。另外,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与第1螺旋弹簧65重叠的方式配置,对应于本公开的第2弹簧座侧端部。
第1支架67具有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部位。而且,第1支架67相对于与踏板40连结的连结杆76配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与该连结杆76接触。因此,第1支架67被踏板40经由连结杆76推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而且,第1支架67将从踏板40受到的驾驶者81的踏力传递到第1、第2螺旋弹簧65、66以及板簧61。
此外,在外壳10上形成有向踏板40侧开口的开口孔10d。由此,连结杆76能够与第1支架67接触。
第1支架67具有呈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筒形状的外侧引导部69、设置于该外侧引导部69的周围的第1抵接部672以及第1弹簧引导部673。该外侧引导部69、第1抵接部672以及第1弹簧引导部673成为一体结构。例如,第1支架67是树脂制。
外侧引导部69被插入到形成于第1螺旋弹簧65的内侧的内侧空间63a。该内侧空间63a相对于弹性单元63所具有的全部的螺旋弹簧65、66形成于内侧,还被称为弹簧内侧空间63a。
另外,外侧引导部69的筒形状在该筒形状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该筒形状的内部空间在单元轴向Dsa的一侧被堵塞,且在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开放。即,外侧引导部69的筒形状是在单元轴向Dsa的一侧具有底部的有底筒形状。
外侧引导部69具有朝向该外侧引导部69的筒形状的内侧的内周面691。另外,外侧引导部69的筒形状详细地说是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的轴心是单元轴心Cs。因而,在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截面中,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呈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形状。
另外,外侧引导部69具有形成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一端即前端的前端面692以及形成外侧引导部69的内部空间的一端且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面对该内部空间的筒底面693。该外侧引导部69的前端面692和筒底面693成为朝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面。
第1抵接部672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从外侧引导部69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端部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以凸缘状扩展。第1抵接部672不与第1、第2螺旋弹簧65、66中的第2螺旋弹簧66接触,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抵接于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对应于与第1支架67相接的本公开的第1弹簧端部。
另外,第1支架67具有朝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被推压面67a。该被推压面67a例如是无凹凸及孔的圆形的平面状,以单元轴向Dsa为法线方向而形成。
第2支架68具有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部位。而且,第2支架68构成为受到被传递到第2螺旋弹簧66的驾驶者81的踏力。第2支架68相对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被固定于该另一端部612。
第2支架68具有呈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棒形状的内侧引导部70、设置于该内侧引导部70的周围的第2抵接部682以及第2弹簧引导部683。第2抵接部682和第2弹簧引导部683成为一体结构,构成作为单一的部件的凸缘状构件684。内侧引导部70构成为与该凸缘状构件684相独立的部件。即,在第2支架68中,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例如,该凸缘状构件684是树脂制,内侧引导部70是金属制。
内侧引导部70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被插入于外侧引导部69。详细地说,内侧引导部70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外侧引导部69。在踏板装置1中,随着踏板40的摆动动作,外侧引导部69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在单元轴向Dsa上往复移动。
内侧引导部70具有与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且接触的外周面701。另外,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在内侧引导部70的周向上遍及该内侧引导部70的整周地与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接触。因而,在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截面中,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与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同样地呈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形状。而且,外侧引导部69和内侧引导部70通过使内周面691与外周面70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从而在容许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的相对移动的同时限制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的相对移动。
另外,内侧引导部70具有形成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端即前端的前端面702和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基端部703。由于内侧引导部70被插入到外侧引导部69内,因此该内侧引导部70的前端面702配置于外侧引导部69的内侧。
第2抵接部682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从内侧引导部70的基端部703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以凸缘状扩展。第2抵接部682不与第1、第2螺旋弹簧65、66中的第1螺旋弹簧65接触,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抵接于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对应于与第2支架68相接的本公开的第2弹簧端部。
另外,第2抵接部682和内侧引导部70的基端部703相对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配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与该另一端部612接触。
紧固构件62是用于将内侧引导部70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的螺栓,对应于本公开的固定部。紧固构件62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被插入到形成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的贯通孔612a,并且与形成于内侧引导部70的内螺纹进行螺纹结合。由此,紧固构件62以贯通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的方式设置,将内侧引导部70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
而且,内侧引导部70的基端部703被嵌入于凸缘状构件684的内侧的孔,因此凸缘状构件684不能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对移动。并且,凸缘状构件684被第2螺旋弹簧66推压至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因此,通过利用紧固构件62将内侧引导部70螺纹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凸缘状构件684也被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
这样,第2支架68通过紧固构件62的螺纹固定而被固定于作为设置于底板20与第2支架68之间的构件的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而且,第2支架68经由板簧61而与底板20连结。
如图4所示,在外侧引导部69的内侧,形成有内侧引导部70的前端面702所面对的筒内空间69a。在第2支架68中的内侧引导部70的内部,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8a。该连通孔68a以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方式形成。
详细地说,将作为固定部的紧固构件62沿单元轴向Dsa贯通的固定部贯通孔62a被形成于该紧固构件62的内部。而且,连通孔68a的一端与筒内空间69a连结,连通孔68a的另一端与固定部贯通孔62a连结。由此,筒内空间69a经由连通孔68a和固定部贯通孔62a而与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该连通孔68a和固定部贯通孔62a作为容许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呼吸孔发挥功能。
第1支架67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外侧引导部69相比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突出。第1弹簧引导部673具有与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1相向面673a。该第1相向面673a形成为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环状,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
而且,第1相向面673a是第1支架67中的与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1螺旋弹簧65的部位。例如,第1相向面673a既可以与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在单元径向Dsr上抵接,或者也可以在其与该一端部651之间隔开微小的径向间隙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某种负荷以使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相对于踏板轴心CL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的方式作用于第1螺旋弹簧65的情况下,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首先最初与第1支架67中的第1相向面673a抵碰。即,该第1相向面673a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相对于第1支架67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第2支架68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从第2抵接部682的周缘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第2弹簧引导部683具有与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2相向面683a。该第2相向面683a形成为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环状,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
而且,第2相向面683a是第2支架68中的与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2螺旋弹簧66的部位。例如,第2相向面683a既可以与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在单元径向Dsr上抵接,或者也可以在其与该另一端部662之间隔开微小的径向间隙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某种负荷以使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相对于踏板轴心CL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的方式作用于第2螺旋弹簧66的情况下,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径向Dsr上首先最初与第2支架68中的第2相向面683a抵碰。即,该第2相向面683a限制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相对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弹簧座74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经由弹簧座74相互连结。而且,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随着该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分别被压缩变形而经由弹簧座74相互推挤。即,在踏板40与底板20之间的踏力的传递路径上,第1螺旋弹簧65、第2螺旋弹簧66以及板簧61按该第1螺旋弹簧65、第2螺旋弹簧66、板簧61的顺序串列地连结。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是树脂制。
弹簧座74一体地具有延伸部741、弹簧座内侧部742、弹簧座外侧部743以及孔形成部746。延伸部741呈沿单元轴向Dsa延伸且以单元轴心Cs为轴心的圆筒形状,在单元径向Dsr上配置于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之间。
弹簧座内侧部742从延伸部741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延伸设置,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例如,弹簧座内侧部742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弹簧座内侧部742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接触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且与该另一端部652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向。
另外,在弹簧座内侧部742形成有将该弹簧座内侧部742沿单元轴向Dsa贯通、且具有以单元轴心Cs为轴心的圆形截面的插通孔74a。在该插通孔74a插通有内侧引导部70。即,弹簧座内侧部742具有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而面对插通孔74a的圆环状的插通孔内周面74b,该插通孔内周面74b与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相向。
详细地说,筒状的孔形成部746以从弹簧座内侧部742的径向内侧的周缘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插通孔74a具有圆形截面,形成于孔形成部746和弹簧座内侧部742的内侧,将弹簧座74沿单元轴向Dsa贯通。因而,插通孔内周面74b设置于孔形成部746和弹簧座内侧部742的内侧。而且,内侧引导部70以在被插通于插通孔74a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插通孔74a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插通孔74a。
在此,在踏板40通过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而摆动的中途,随着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被压缩,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以在这样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的情况下,插通孔内周面74b不会在单元径向Dsr上约束内侧引导部70的方式,确定插通孔74a的大小。
也就是说,在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的情况下,弹簧座74也有可能成为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倾斜的姿态。而且,以即使这样弹簧座74成为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倾斜的姿态,插通孔内周面74b与内侧引导部70也不会因此而相互剐擦的方式,确定插通孔74a的大小。总而言之,以在插通孔内周面74b与内侧引导部70之间产生足以避免插通孔内周面74b与内侧引导部70相互剐擦的大小的径向间隙的方式,确定插通孔74a的直径。
例如,内侧引导部70向插通孔74a的嵌合为比内侧引导部70向外侧引导部69的嵌合松的嵌合。也就是说,插通孔74a的直径(换言之,插通孔内周面74b的直径)与内侧引导部70的外径之差大于外侧引导部69的内径与内侧引导部70的外径之差。此外,上述的外径和内径均不是半径而是直径。另外,内侧引导部70的外径换言之即为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的直径,外侧引导部69的内径换言之即为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的直径。
弹簧座外侧部743相对于弹簧座内侧部742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弹簧座外侧部743从延伸部741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延伸设置,形成为凸缘状。例如,弹簧座外侧部743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弹簧座外侧部743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接触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且与该一端部661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向。
弹簧座内侧部742具有以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该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在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形成有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该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形成为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环状,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
而且,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是弹簧座74中的与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1螺旋弹簧65的部位。例如,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既可以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抵接,或者也可以在其与该另一端部652之间隔开微小的径向间隙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某种负荷以使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踏板轴心CL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的方式作用于第1螺旋弹簧65的情况下,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首先最初与弹簧座74中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抵碰。即,该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延伸部741具有设置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该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
在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形成有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该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形成为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环状,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即,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在单元径向Dsr上形成于延伸部741的外侧。
而且,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是弹簧座74中的与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2螺旋弹簧66的部位。例如,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既可以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在单元径向Dsr上抵接,或者也可以在其与该一端部661之间隔开微小的径向间隙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某种负荷以使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相对于踏板轴心CL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的方式作用于第2螺旋弹簧66的情况下,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径向Dsr上首先最初与弹簧座74中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抵碰。即,该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限制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如图3、图4所示,连结杆76对应于本公开的杆。连结杆76设置于踏板40与第1支架67之间,将踏板40与第1支架67连接。而且,该第1支架67随着驾驶者81的踏力被施加到踏板40而被踏板40经由连结杆76推压。
详细地说,连结杆76以从踏板40向踏板40的操作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沿着连结杆76的轴心Crd即杆轴心Crd延伸。例如,连结杆76以从与杆轴心Crd交叉的踏板背面40b突出的方式形成。连结杆76具有设置于操作相反侧(即,第1支架67侧)的杆前端部763。该杆前端部763与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抵接。
而且,连结杆76以从踏板40突出的方向被固定的方式与踏板40连结。所谓在连结杆76中从踏板40突出的方向被固定,换言之即为连结杆76的轴心Crd即杆轴心Crd被固定而不会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杆76通过螺栓固定而被固定于踏板40,因此连结杆76也不会绕杆轴心Crd旋转。例如,连结杆76以杆前端部763相对于连结杆76的基端向踏板延伸方向Ds的一侧偏移的方式以相对于踏板板厚方向Dt倾斜的姿态被固定于踏板40。
这样与踏板40连结的连结杆76的杆前端部763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而一边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一边相对于该被推压面67a滑动。此外,在图4中,将单元轴心Cs与杆轴心Crd平行地显示,但是该单元轴心Cs与杆轴心Crd不限于平行。如果踏板40摆动,则连结杆76与踏板40一体地摆动,因此单元轴心Cs与杆轴心Crd所成的角度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杆76构成为包含两个部件。即,连结杆76具有与踏板40连结的臂部761以及在相对于臂部761而与踏板40侧相反的一侧与臂部761串列地连结的推压部762。推压部762中包含杆前端部763。
例如,臂部761和推压部762构成为相独立的部件,通过压入等而被相互连结、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部762的材质不同于臂部761,例如,臂部761是金属制,推压部762是树脂制。作为构成该推压部762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例举PTFE。在推压部762由PTFE构成的情况下,与推压部762例如由金属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推压部762的相对于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的滑动性因低摩擦而提高这样的优点。此外,PTFE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的缩写。
如图2、图3所示,覆盖构件77被称为防尘罩(dust boots),由容易弹性变形的橡胶等形成为筒状且波纹状。而且,覆盖构件77随着踏板40的摆动动作而在连结杆76的轴向上伸缩。例如,覆盖构件77在被连结杆76插通的状态下堵塞外壳10的开口孔10d。由此,防止异物从开口孔10d侵入外壳10内。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踏板装置1中,当驾驶者81的踏力被施加到踏板40时,如图3、图4所示,踏板40、旋转轴31以及连结板32绕踏板轴心CL进行摆动动作。详细地说,踏板40、旋转轴31以及连结板32以使踏板40中的比踏板轴心CL靠车辆上方的部位向地板2侧或前围板侧移动的方式绕踏板轴心CL进行摆动动作。换言之,踏板40进行使姿态从非踩踏状态向最大踩踏状态变化的摆动动作。
此时,设置于踏板装置1的旋转角度传感器79将表示旋转轴31的旋转角度的电信号输出到电子控制装置83(参照图1)。电子控制装置83对线控制动系统82(参照图1)所包含的制动回路进行驱动控制来产生车辆80的制动所需的液压(例如油压),利用该液压对制动片进行驱动来使车辆80减速或停止。
另外,在踏板40从非踩踏状态向最大踩踏状态变化姿态的摆动动作中,随着踏板40从非踩踏状态向最大踩踏状态摆动,第1及第2螺旋弹簧65、66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板簧61被大幅挠曲。
例如,在踏板40从非踩踏状态向最大踩踏状态摆动的中途,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由此,第1及第2螺旋弹簧65、66的压缩变形停止。此时,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既可以经由弹簧座74相互抵碰,或者也可以不经由弹簧座74而直接相互抵碰。
当踏板40从该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抵碰的状态进一步向最大踩踏状态摆动时,板簧61的挠曲量扩大。当踏板40摆动而与踩踏时止挡件782抵碰时,踏板40成为最大踩踏状态,板簧61的挠曲停止。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图4所示,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中的一方的支架(具体地说,第1支架67)具有呈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筒形状的外侧引导部69。该外侧引导部69被插入到形成于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的内侧的内侧空间63a。而且,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中的另一方的支架(具体地说,第2支架68)具有沿单元轴向Dsa延伸、且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外侧引导部69的内侧引导部70。
因而,容易减小相互滑动的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和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的直径。即,在将外侧引导部69与内侧引导部70相互接触的范围在单元轴向Dsa上所占的引导长度设为L、将内侧引导部70在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方向上所占的最大宽度设为D的情况下,容易增大L/D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侧引导部70的最大宽度D是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的直径。
而且,由于容易增大上述的L/D的值,因此外侧引导部69与内侧引导部70在单元轴向Dsa上以足够的长度相互引导,因此第1支架67难以成为相对于第2支架68倾斜的姿态。并且,能够与单元轴向Dsa平行地推压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而将其压缩。其结果,例如能够得到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这样的优点。
(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侧引导部69和内侧引导部70使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与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由此,外侧引导部69和内侧引导部70在容许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的相对移动的同时限制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的相对移动。
因而,随着驾驶者81踩踏踏板40,上述引导长度L增加,容易与单元轴向Dsa平行地推压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其结果,例如能够得到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这样的优点。
(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截面中,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和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呈圆形状。因而,与内周面691及外周面701各自的截面形状例如为长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限制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的相对移动。
(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支架68中,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由此,与例如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成为单一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制造第2支架68。
(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支架68上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8a。该连通孔68a作为容许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呼吸孔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因筒内空间69a内的空气的压缩而引起的阻力的产生。因此,例如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通孔68a形成于第2支架68。由此,不需要在第1支架67上设置连通孔68a,因此不需要在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上形成孔。因此,能够减小对于该被推压面67a中的供连结杆76滑动接触的区域的制约。其结果,例如能够增大连结杆76的杆前端部763与被推压面67a接触的接触面积。
(6)本实施方式的踏板装置1是风琴式的制动踏板装置,因此需要使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针对驾驶者81的踏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最大值较大。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除了具有螺旋弹簧65、66以外,还具有板簧61,第2支架68经由该板簧61而与底板20连结。因而,通过板簧61的采用而有利于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与例如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不具有板簧61而仅具有弹簧常数较大的螺旋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谋求踏板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在踏板40与底板20之间的踏力的传递路径上,第1螺旋弹簧65、第2螺旋弹簧66以及板簧61按该第1螺旋弹簧65、第2螺旋弹簧66、板簧61的顺序串列地连结。由此,能够使驾驶者81踩踏踏板40时的踩踏感良好。
(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紧固构件62上形成有将紧固构件62沿单元轴向Dsa贯通的固定部贯通孔62a。该固定部贯通孔62a与连通孔68a连结,筒内空间69a经由连通孔68a和固定部贯通孔62a而与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由此,能够在单元轴心Cs上将第2支架68固定于板簧61,并且能够通过连通孔68a和固定部贯通孔62a来确保能够使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空气通路。
(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架67具有与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1相向面673a。而且,该第1相向面673a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相对于第1支架67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因而,能够抑制因第1螺旋弹簧65的一端部651相对于第1支架67错位而导致第1螺旋弹簧65的反作用力偏离规定的设计值。其结果,进而能够得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的所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支架68具有与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2相向面683a。而且,该第2相向面683a限制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相对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因而,能够抑制因第2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部662相对于第2支架68错位而导致第2螺旋弹簧66的反作用力偏离规定的设计值。其结果,进而能够得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的所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1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经由弹簧座74相互连结。而且,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随着该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分别被压缩变形而经由弹簧座74相互推挤。因而,能够在保持多个螺旋弹簧65、66的同时在踏板40与底板20之间的踏力的传递路径上将该多个螺旋弹簧65、66串列地连结。
(1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螺旋弹簧65的外径小于第2螺旋弹簧66的内径。而且,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的一部分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重叠的方式配置。因而,能够减小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整体所占的空间。
(1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簧座74的延伸部741呈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圆筒形状,在单元径向Dsr上配置于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之间。弹簧座74的弹簧座内侧部742从延伸部741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延伸设置,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向且接触。而且,弹簧座74的弹簧座外侧部743从延伸部741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延伸设置,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在单元轴向Dsa上相向且接触。
因而,能够以第1螺旋弹簧65的一部分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重叠的状态将这些螺旋弹簧65、66在踏力的传递路径上串列地连结。而且,能够用弹簧座74保持这些螺旋弹簧65、66。
另外,能够利用弹簧座74容易地确定第1、第2螺旋弹簧65、66分别被最大程度地推压收缩的最小使用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多个使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所具有的弹簧常数变化的拐点的踏力特性。此外,该踏力特性的拐点例如在后述的图22中被显示为拐点B1、B2。
(1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簧座74具有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以及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该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而且,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限制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因而,能够抑制因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相互发生错位而导致第1、第2螺旋弹簧65、66的反作用力偏离规定的设计值。其结果,进而能够得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的所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1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弹簧座74上形成有被内侧引导部70插通的插通孔74a。因而,能够以避免弹簧座74从第1及第2支架67、68脱落的方式进行保持。
(1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随着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被压缩,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以在这样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的情况下,插通孔内周面74b不会在单元径向Dsr上约束内侧引导部70的方式,确定插通孔74a的大小。
因而,能够避免在弹簧座74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的情况下弹簧座74的插通孔内周面74b与内侧引导部70因弹簧座74倾斜而相互剐擦。
(1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簧座74是树脂制。因而,能够有助于踏板装置1的轻量化。
(1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第1支架67是树脂制。因而,与例如第1支架67是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连结杆76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时的面压,能够得到良好的静稳性。
(1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架67具有朝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被推压面67a。连结杆76以从踏板40突出的方向被固定的方式与踏板40连结。而且,连结杆76的杆前端部763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而一边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一边相对于该被推压面67a滑动。
因而,即使成为连结杆76以相对于被推压面67a倾斜的姿态推压被推压面67a的状态,沿单元径向Dsr推压第1支架67中的形成有被推压面67a的部位的力也是例如连结杆76与被推压面67a之间的摩擦力程度。即,几乎不会产生沿单元径向Dsr推压该第1支架67中的形成有被推压面67a的部位的力。由此,可避免外侧引导部69与内侧引导部70相互剐擦,因此能够得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的所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1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结杆76具有与踏板40连结的臂部761以及材质不同于臂部761且在相对于臂部761而与踏板40侧相反的一侧与臂部761连结的推压部762。因而,能够对臂部761和推压部762分别使用与其使用目的相应的适当的材料。
(2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臂部761例如是金属制。因此,即使踏板40被驾驶者81以较大的踏力踩踏,臂部761也难以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抵抗该踏力而得到的反作用力稳定化。
(2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推压部762例如是树脂制。因而,与该推压部762例如是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连结杆76的推压部762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时的面压,能够得到良好的滑动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踏板40及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等的支承体包含外壳10,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被收容于该外壳10内。因而,能够利用外壳10防止异物侵入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簧座74具有以向单元轴向Dsa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孔形成部746。在该孔形成部746的内侧,形成有将弹簧座74沿单元轴向Dsa贯通且被内侧引导部70插通而与之嵌合的插通孔74a。而且,例如,内侧引导部70向插通孔74a的嵌合为比内侧引导部70向外侧引导部69的嵌合松的嵌合。
由此,能够避免弹簧座74与内侧引导部70因弹簧座74倾斜而相互剐擦。与此同时,通过使孔形成部746以筒状延伸,能够抑制弹簧座74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过度倾斜。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地说明。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同样。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所参照的图中,适当简化地示出了踏板装置1的各结构。
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单元63具有一个螺旋弹簧71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1螺旋弹簧65及第2螺旋弹簧66(参照图4)。该螺旋弹簧71对应于本公开的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例如,螺旋弹簧71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螺旋弹簧65同样的结构。
螺旋弹簧71具有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端部711和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71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单元63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不具有弹簧座74。
第1支架67的第1抵接部672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抵接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另外,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抵接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这样,螺旋弹簧71在单元轴向Dsa上被夹在第1抵接部672与第2抵接部682之间。
图5表示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即设置于踏板装置1中的螺旋弹簧71的压缩量最小的状态,图7表示在弹性单元63中螺旋弹簧71被最大程度地推压收缩的状态(即,弹性单元63的最大压缩状态)。如该图5、图7所示,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螺旋弹簧71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外侧引导部69的前端面692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而停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未设置第1弹簧引导部673和第2弹簧引导部683(参照图4)。另外,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不是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而是作为单一的部件一体地构成。
(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螺旋弹簧71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外侧引导部69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而停止。因而,能够偏差小地确定螺旋弹簧71的最大的挠曲量,因此例如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架67具有内侧引导部70而非外侧引导部69,第2支架68具有外侧引导部69而非内侧引导部70。即,第1支架67一体地具有第1抵接部672和内侧引导部70。而且,第2支架68一体地具有第2抵接部682和外侧引导部69。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引导部70以从第1抵接部672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外侧引导部69以从第2抵接部682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图8中,以矩形状的图形简化地图示了螺旋弹簧71。与此同样地,在第4实施方式以后所参照的图中,也适当简化地图示了螺旋弹簧71。
(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中的一方的支架(具体地说,第2支架68)具有外侧引导部69。该外侧引导部69被插入到在作为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而设置的螺旋弹簧71的内侧形成的内侧空间63a。而且,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中的另一方的支架(具体地说,第1支架67)具有内侧引导部70。
因而,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容易增大引导长度L与内侧引导部70的最大宽度D的比率即L/D的值,因此第1支架67难以成为相对于第2支架68倾斜的姿态。其结果,例如能够得到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这样的优点。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轴向Dsa上的外侧引导部69的长度或内侧引导部70的长度不同于第2实施方式。
因此,在弹性单元63的最大压缩状态下,内侧引导部70的前端面702与外侧引导部69的筒底面693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另一方面,外侧引导部69的前端面692保持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分离的状态。
(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螺旋弹簧71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内侧引导部70的前端面702与第1支架67所具有的筒底面693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而停止。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偏差小地确定螺旋弹簧71的最大的挠曲量,因此例如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支架68中,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1)通过第2支架68的这样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与例如内侧引导部70及第2抵接部682成为单一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容易制造第2支架68。此外,用于将内侧引导部70与第2抵接部682相互固定的固定方法既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是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固定方法。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支架68中,外侧引导部69和第2抵接部682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1)通过第2支架68的这样的结构,与上述的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容易制造第2支架68。此外,用于将外侧引导部69与第2抵接部682相互固定的固定方法既可以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内侧引导部70与凸缘状构件684(参照图4)相互固定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是与该第1实施方式的方法不同的固定方法。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上形成有连通孔68a,该连通孔68a具有与筒内空间69a连结的一端以及向筒内空间69a的外部开放的另一端。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同样的结构。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既可以经由固定部贯通孔62a(参照图4)向筒内空间69a的外部开放,也可以直接向筒内空间69a的外部开放。
(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支架68上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8a。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所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8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8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7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支架68上未形成连通孔68a(参照图13),取而代之地,在第1支架67上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7b。
(1)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第1支架67的连通孔67b与第7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的连通孔68a同样地,作为容许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呼吸孔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因筒内空间69a内的空气的压缩而引起的阻力的产生。因此,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例如容易针对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产生所期望的反作用力。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7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9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9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支架67上形成有连通孔67b,该连通孔67b具有向筒内空间69a的外部开放的一端以及与筒内空间69a连结的另一端。即,在第1支架67上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7b。例如,该连通孔67b以贯通内侧引导部70并沿单元轴向Dsa延伸的方式形成。
(1)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第1支架67的连通孔67b与第8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7b同样地,作为容许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呼吸孔发挥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8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7b所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0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9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支架67上未形成连通孔67b(参照图15),取而代之地,在第2支架68上形成有使筒内空间69a与该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8a。
(1)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的连通孔68a与第7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同样地,作为容许空气出入筒内空间69a的呼吸孔发挥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7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所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9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1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1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支架67除了具有外侧引导部69和第1抵接部672以外,还具有第1弹簧引导部673。该外侧引导部69、第1抵接部672以及第1弹簧引导部673成为一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同样的结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外侧引导部69相比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突出。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第1相向面673a。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3a例如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配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1相向面673a是第1支架67中的与螺旋弹簧7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螺旋弹簧71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3a限制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相对于第1支架67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对应于与第1支架67相接的本公开的第1弹簧端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除了具有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以外,还具有第2弹簧引导部683。该内侧引导部70、第2抵接部682以及第2弹簧引导部683成为一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同样的结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从第2抵接部682的周缘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第2相向面683a。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3a例如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配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2相向面683a是第2支架68中的与螺旋弹簧7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螺旋弹簧71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3a限制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相对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对应于与第2支架68相接的本公开的第2弹簧端部。
(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相向面673a限制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相对于第1支架67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3a所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2相向面683a限制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相对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3a所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3~第10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支架67具有第1弹簧引导部675以代替第11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3。外侧引导部69、第1抵接部672以及第1弹簧引导部675成为一体结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5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从第1抵接部672的周缘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突出。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引导部675具有第1相向面675a。
本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5a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配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与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1相向面675a是第1支架67中的与螺旋弹簧7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螺旋弹簧71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5a也与第11实施方式的第1相向面673a同样地限制螺旋弹簧71的一端部711相对于第1支架67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具有第2弹簧引导部685以代替第11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3。内侧引导部70、第2抵接部682以及第2弹簧引导部685成为一体结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5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从第2抵接部682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引导部685具有第2相向面685a。
本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5a相对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2相向面685a是第2支架68中的与螺旋弹簧7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螺旋弹簧71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5a也与第11实施方式的第2相向面683a同样地限制螺旋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2相对于第2支架68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74的形状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第1螺旋弹簧65的直径与第2螺旋弹簧66的直径是彼此相同的大小。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是平板状,具有形成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面74c以及形成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另一面74d。
第1螺旋弹簧65相对于弹簧座74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从单元轴向Dsa的一侧接触于弹簧座74的一面74c,推压该弹簧座74的一面74c。
第2螺旋弹簧66相对于弹簧座74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接触于弹簧座74的另一面74d,推压该弹簧座74的另一面74d。
在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将弹簧座74沿单元轴向Dsa贯通的插通孔74a。但是,在插通孔74a中插通有外侧引导部69。而且,外侧引导部69以在被插通于插通孔74a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插通孔74a在单元轴向Dsa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插通孔74a。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74相对于外侧引导部69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弹簧座74不具有延伸部741、弹簧座内侧部742、弹簧座外侧部743以及孔形成部746。另外,未设置第1弹簧引导部673和第2弹簧引导部683(参照图4)。另外,内侧引导部70和第2抵接部682不是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而是作为单一的部件一体地构成。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2~第12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第1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3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具有第1弹簧座引导部747和第2弹簧座引导部748。该第1弹簧座引导部747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在弹簧座74的周缘部分从弹簧座74的一面74c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而且,第1弹簧座引导部747具有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以圆环状延伸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7a。
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7a相对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配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1弹簧座相向面747a是弹簧座74中的与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1螺旋弹簧65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7a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同样地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另外,第2弹簧座引导部748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设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在弹簧座74的周缘部分从弹簧座74的另一面74d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突出。而且,第2弹簧座引导部748具有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以圆环状延伸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8a。
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8a相对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配置于单元径向Dsr的外侧,与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而且,第2弹簧座相向面748a是弹簧座74中的与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2螺旋弹簧66的部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8a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同样地限制第2螺旋弹簧66的一端部661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3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图21A、图21B、图21C分别表示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而变化的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单元63的各状态。如该图21A~图21C所示,随着驾驶者81的踩踏操作,踏板40以使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使该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动作。
具体地说,在该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过程(即,弹簧压缩过程)中,弹性单元63的状态按图21A、图21B、图21C的顺序发生变化。即,在该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簧座74与第1支架67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之后,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相互抵碰。
详细地说,在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性单元63中,从如图21A所示那样弹簧座74未与第1及第2支架67、68这两方抵碰的状态起,第1及第2支架67、68向图21B所示的状态进行相对位移。此时,第1及第2螺旋弹簧65、66的压缩变形分别发展,板簧61的挠曲量扩大。然后,当该第1及第2支架67、68的相对位移发展时,弹簧座74如图21B的A1部分所示那样与第1支架67的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由此,第1螺旋弹簧65的压缩变形停止。
然后,在该弹簧压缩过程中,弹性单元63的状态从图21B的状态起,在弹簧座74与外侧引导部69保持抵碰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图21C的状态发生变化。此时,第1螺旋弹簧65的压缩变形保持停止,第2螺旋弹簧66的压缩变形发展,板簧61的挠曲量扩大。当弹性单元63达到图21C的状态时,在维持弹簧座74与外侧引导部69抵碰的状态的同时,第1支架67如图21C的A2部分所示那样与第2支架68的内侧引导部70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由此,第2螺旋弹簧66的压缩变形也停止。此外,当弹性单元63成为图21C的状态之后踏板40被进一步踩踏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及第2螺旋弹簧65、66的压缩变形保持停止,板簧61的挠曲量扩大。
在上述的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性单元63从图21A的状态达到图21C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如图22的线L1、线L2所示,随着踏板40受到的踏力变大,踏板40的旋转角度即行程也变大。
在该图22的由线L1、线L2构成的踏力特性中,拐点B1表示图21B的状态,拐点B2表示图21C的状态。而且,如线L1、线L2所示,与弹性单元63成为图21B的状态之前相比,在成为图21B的状态之后,踏力相对于行程的增大率以拐点B1为界而变大。
(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1A~图21C所示,在上述的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簧座74与第1支架67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之后,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相互抵碰。因而,能够得到如图22所示那样从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起踏板40的行程越变大则踏力相对于行程的增大率也越变大的踏力特性。在本实施方式的踏力特性中,该踏力相对于行程的增大率以图22的拐点B1为界而分阶段地变大。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5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图23A、图23B、图23C分别表示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而变化的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单元63的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支架67和第2支架68向将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弹簧压缩过程中,弹性单元63的状态按图23A、图23B、图23C的顺序发生变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该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簧座74与第1支架67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之后,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相互抵碰。
具体地说,在上述弹簧压缩过程中,当弹性单元63从图23A的状态成为图23B的状态时,弹簧座74如图23B的A3部分所示那样与第1支架67的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进一步地,当弹性单元63从图23B的状态成为图23C的状态时,弹簧座74在与外侧引导部69保持抵碰的状态下,如图23C的A4部分所示那样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即,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经由弹簧座74而在单元轴向Dsa上相互抵碰。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踏力特性与图22所示的第15实施方式的踏力特性同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踏力特性中,拐点B1表示图23B的状态,拐点B2表示图23C的状态。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5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1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3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74的形状不同于第13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旋弹簧65的外径小于第2螺旋弹簧66的内径。而且,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的一部分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重叠的方式配置。
详细地说,在踏板40的非踩踏状态下,第1螺旋弹簧65与第2螺旋弹簧66相比向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偏移地配置。而且,第1螺旋弹簧65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一部分以在单元径向Dsr的内侧与第2螺旋弹簧66中的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径向间隙。
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与第1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同样地,具有延伸部741、弹簧座内侧部742以及弹簧座外侧部743。但是,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内侧部742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的端部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延伸设置。而且,弹簧座外侧部743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的端部向单元径向Dsr的外侧延伸设置。总而言之,弹簧座外侧部743相对于弹簧座内侧部742设置于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轴向Dsa上被夹在弹簧座内侧部742与第2抵接部682之间,被该弹簧座内侧部742和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压缩。而且,第2螺旋弹簧66在单元轴向Dsa上被夹在第1抵接部672与弹簧座外侧部743之间,被该第1抵接部672和弹簧座外侧部743在单元轴向Dsa上压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74的插通孔74a中插通有外侧引导部69。而且,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相对于外侧引导部69的外径而言的插通孔74a的内径的大小,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对于内侧引导部70的外径而言的插通孔74a的内径的大小同样地确定。即,以在弹簧座74随着螺旋弹簧65、66的压缩而与第1及第2支架67、68中的一方或两方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的情况下,插通孔内周面74b不会在单元径向Dsr上约束外侧引导部69的方式,确定插通孔74a的大小。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3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1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15实施方式或第16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18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8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5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74的延伸部741具有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9和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该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9设置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另一侧,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设置于延伸部741中的单元轴向Dsa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9,形成有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该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形成为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环状,朝向单元径向Dsr的内侧。即,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在单元径向Dsr上形成于延伸部741的内侧。
而且,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是弹簧座74中的与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相向的部位中的、在单元径向Dsr上最接近第1螺旋弹簧65的部位。例如,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既可以与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在单元径向Dsr上抵接,或者也可以在其与该另一端部652之间隔开微小的径向间隙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某种负荷以使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踏板轴心CL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的方式作用于第1螺旋弹簧65的情况下,第1螺旋弹簧65在单元径向Dsr上首先最初与弹簧座74中的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抵碰。即,该第1弹簧座相向面749a限制第1螺旋弹簧65的另一端部652相对于弹簧座74在单元径向Dsr上错位。
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是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同样的结构。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5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1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16实施方式或第17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19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19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18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座74的延伸部741具有弹簧座外侧引导部745,但是不具有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9(参照图25)。取而代之地,弹簧座74的弹簧座内侧部742具有以向单元轴向Dsa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是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弹簧座内侧引导部744同样的结构。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18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8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8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20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0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杆76以从踏板背面40b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踏板40的操作相反侧,例如通过螺栓固定等而被固定于踏板4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杆76构成为单一的部件。另外,在图27以及与该图27相当的后述的图中,适当省略了板簧61等的图示。
如图27、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杆76具有设置于第1支架67侧的杆前端部763,该杆前端部763具有与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抵接的抵接面763a。而且,该抵接面763a呈球面形状。
(1)由于这样杆前端部763的抵接面763a呈球面形状,因此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连结杆76一边与第1支架67进行点接触地滑动一边推压第1支架67。因而,即使连结杆76绕杆轴心Crd旋转,连结杆76与第1支架67的接触状态也不变化,因此对于连结杆76的绕杆轴心Crd的旋转位置没有限定,容易将连结杆76组装于踏板40。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第19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进行组合。
(第21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1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0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在与踏板轴心CL垂直的截面即踏板轴横截面(例如,图29的截面)中,本实施方式的杆前端部763的抵接面763a具有向操作相反侧鼓起的圆弧状的截面形状。而且,如图29、图30所示,该抵接面763a呈将该圆弧状的截面形状沿踏板轴心CL的轴向Dpa延伸的形状。
(1)由于如上所述那样形成了杆前端部763的抵接面763a,因此随着驾驶者81对踏板40的踩踏操作,连结杆76一边与第1支架67进行线接触地滑动一边推压第1支架67。因而,能够增大连结杆76推压第1支架67时产生的接触面积,减小第1支架67从连结杆76受到的面压。
另外,如图29~图3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杆76具有设置于比杆前端部763靠踏板40侧的位置的杆非圆形部764。该杆非圆形部764在与杆轴心Crd垂直的截面即杆横截面(例如,图31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具体地说,杆非圆形部764在杆横截面中呈矩形形状。
另外,踏板40具有设置于踏板背面40b的踏板非圆形部413,该踏板非圆形部413以从踏板背面40b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连结杆76与踏板背面40b中的踏板非圆形部413连结并被固定。如图31所示,该踏板非圆形部413在杆横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具体地说,踏板非圆形部413在杆横截面中呈矩形形状。
(2)由于这样设置有杆非圆形部764和踏板非圆形部413,因此在将连结杆76组装到踏板4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相对于踏板40高精度地定位连结杆76的绕杆轴心Crd的旋转位置。例如,在将杆非圆形部764的侧面及踏板非圆形部413的侧面分别与定位夹具抵接之后,将连结杆76固定于踏板40,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连结杆76的旋转位置来将连结杆76固定于踏板40。通过这样将连结杆76固定于踏板40,能够使连结杆76与第1支架67以较少的偏差进行线接触。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0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0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0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2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支架68上形成有连通孔68a,该连通孔68a具有与筒内空间69a连结的一端以及向筒内空间69a的外部开放的另一端。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通孔68a同样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固构件62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紧固构件62同样的结构。该紧固构件6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第2支架68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而且,筒内空间69a经由连通孔68a和形成于紧固构件62的固定部贯通孔62a而与筒内空间69a的外部连通。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2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述的第2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杆76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与踏板40连结的臂部761以及在相对于臂部761而与踏板40侧相反的一侧与臂部761串列地连结的推压部762。推压部762中包含杆前端部763。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臂部761和推压部762沿着杆轴心Crd延伸。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臂部761和推压部762分别是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但是,如图33~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臂部761具有臂非圆形部761a,该臂非圆形部761a在杆横截面(例如,图34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具体地说,臂非圆形部761a在杆横截面中呈矩形形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推压部762具有设置于比杆前端部763靠踏板40侧的位置的推压非圆形部762a。该推压非圆形部762a在杆横截面(例如,图35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具体地说,推压非圆形部762a在杆横截面中呈矩形形状。
(1)由于这样设置有臂非圆形部761a和推压非圆形部762a,因此在将推压部762固定于臂部76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相对于臂部761高精度地定位推压部762的绕杆轴心Crd的旋转位置。例如,在将臂非圆形部761a的侧面及推压非圆形部762a的侧面分别与定位夹具抵接之后,将推压部762固定于臂部761,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推压部762的旋转位置来将推压部762固定于臂部761。通过这样将推压部762固定于臂部761,能够使连结杆76与第1支架67以较少的偏差进行线接触。
除了以上说明的以外,本实施方式与第21实施方式同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21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基于与前述的第2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虽然是基于第2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还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22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踏板装置1被用作制动踏板装置,但这是一例。例如,踏板装置1也可以被用作为了进行车辆80的驱动源的输出调整而被操作的加速器踏板装置。进一步说,还能够将踏板装置1设为驾驶者81用脚进行操作的各种装置。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将踏板40以能够绕踏板轴心CL摆动的方式支承的支承体具体为由外壳10和底板20构成并收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等的壳体,但这是一例。该支承体不需要形成为壳体,也可以不收容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等。
(3)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所具有的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具体为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是一个螺旋弹簧或三个以上的螺旋弹簧相当于该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进一步说,也可设想该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不是螺旋弹簧而是例如橡胶或空气弹簧等弹性体。
(4)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第1支架67例如是树脂制,但是该第1支架67的构成材料没有限定,第1支架67也可以是金属制。
如果这样第1支架67是金属制,则与例如第1支架67是树脂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连结杆76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的面压的耐久性。而且,第1支架67难以变形,能够抑制因例如第1支架67的变形而引起的外侧引导部69与内侧引导部70的剐擦。
(5)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例如,图4所示的凸缘状构件684是树脂制,内侧引导部70是金属制,但是它们的构成材料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凸缘状构件684为金属制,内侧引导部70为树脂制。或者,也可以是凸缘状构件684和内侧引导部70均为树脂制或金属制。
(6)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第2支架68通过紧固构件62的螺纹固定而被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不设置板簧61,第2支架68通过紧固构件62的螺纹固定等而被直接固定于底板20。
(7)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内侧引导部70构成为与包含第2抵接部682及第2弹簧引导部683的凸缘状构件684相独立的部件,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通过嵌入成形等而将内侧引导部70、第2抵接部682以及第2弹簧引导部683构成为单一的部件。
(8)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弹簧座74是树脂制,但是该弹簧座74也可以是金属制。
(9)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结杆76通过螺栓固定而被固定于踏板40,因此连结杆76不会绕杆轴心Crd旋转,但这是一例。例如,如果杆轴心Crd被固定,则也可以使连结杆76绕杆轴心Crd旋转。在该情况下,由于杆轴心Crd被固定,因此也可以说连结杆76以从踏板40突出的方向被固定的方式与踏板40连结。
(10)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连结杆76的推压部762例如是树脂制,但是该推压部762的构成材料没有限定,推压部762也可以是金属制。
如果这样推压部762是金属制,则与例如推压部762是树脂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对于连结杆76的推压部762推压第1支架67的被推压面67a时的面压的耐久性。
(11)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与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截面中,外侧引导部69的内周面691和内侧引导部70的外周面701呈以单元轴心Cs为中心的圆形状,但这是一例。在与该单元轴向Dsa垂直的截面中,该内周面691和外周面701既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
(1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2支架68通过紧固构件62的螺纹固定而被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但这是一例。该第2支架68也可以不是通过螺纹固定而是通过例如压入、卡扣装配或铆接而被固定于板簧61的另一端部612。
(13)在上述的第15实施方式中,在图22的踏力特性的拐点B1,如图21B所示,弹簧座74不是与第2支架68而是与第1支架67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调整螺旋弹簧65、66的弹簧常数等,使得在图22的踏力特性的拐点B1,弹簧座74不是与第1支架67而是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弹簧压缩过程中,在弹簧座74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之后,第1支架67与第2支架68在单元轴向Dsa上相互抵碰。
另外,在上述的第16实施方式中也存在与此同样的情况。即,在上述的第16实施方式中,在图22的踏力特性的拐点B1,如图23B所示,弹簧座74不是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而是与第1支架67的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但这是一例。例如,也可以调整螺旋弹簧65、66的弹簧常数等,使得在图22的踏力特性的拐点B1,弹簧座74不是与第1支架67的外侧引导部69而是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弹簧压缩过程中,弹簧座74在与第2支架68的第2抵接部682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之后,与第1支架67的外侧引导部69在单元轴向Dsa上抵碰。
(14)在上述的第21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杆非圆形部764在杆横截面中呈矩形形状,但这是一例。例如,该杆非圆形部764的截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等非圆形形状。这对于踏板非圆形部413、第23实施方式的臂非圆形部761a以及推压非圆形部762a也同样。
(1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踏板装置1是风琴式的踏板装置,但这是一例。例如,踏板装置1也可以是悬挂式的踏板装置。
(16)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相互无关,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适当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认为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当然不一定是必需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了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字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字。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35)
1.一种踏板装置,设置于车辆(80),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体(10、20),安装于车身(2);
踏板(40),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体摆动的方式设置,被驾驶者(81)从规定的操作侧进行踩踏操作;以及
反作用力产生机构(60),支承于所述支承体,且相对于所述踏板配置于与所述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即操作相反侧,产生对于所述驾驶者施加到所述踏板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65、66、71),能够在一个方向(Dsa)上弹性变形;第1支架(67),从所述一个方向的作为所述踏板侧的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且被所述踏板推压;以及第2支架(68),从所述一个方向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受到被传递到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所述踏力,
所述第1支架和所述第2支架中的一方的支架具有外侧引导部(69),该外侧引导部被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内侧的内侧空间(63a),呈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筒形状,
所述第1支架和所述第2支架中的另一方的支架具有内侧引导部(70),该内侧引导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引导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所述外侧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引导部具有朝向该外侧引导部的筒形状的内侧的内周面(691),
所述内侧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内周面相向且接触的外周面(701),
所述外侧引导部和所述内侧引导部通过使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从而在容许所述第1支架与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同时限制所述第1支架与所述第2支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Dsr)上的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呈圆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支架和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向将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所述内侧引导部与所述一方的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而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支架和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向将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所述外侧引导部与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而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支架具有:引导部,相当于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以及抵接部(682),设置于该引导部的周围,从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
所述引导部和所述抵接部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引导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外侧引导部的内侧且形成于所述内侧引导部的前端的前端面(702),
在所述外侧引导部的内侧,形成有所述前端面所面对的筒内空间(69a),
在所述第1支架或所述第2支架上,形成有使所述筒内空间与该筒内空间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67b、68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形成于所述第2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板簧(61),该板簧具有被固定于所述支承体的一端部(611)和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的另一端部(612),
所述第2支架经由所述板簧而与所述支承体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板簧(61),具有被固定于所述支承体的一端部(611)和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的另一端部(612);以及固定部(62),以贯通所述板簧的另一端部的方式设置,将该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
所述第2支架经由所述板簧而与所述支承体连结,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孔连结的固定部贯通孔(62a),
所述筒内空间经由所述连通孔和所述固定部贯通孔而与所述筒内空间的外部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是以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Dsr)而构成的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所包含的某螺旋弹簧(65、71)具有与所述第1支架相接的第1弹簧端部(651、711),
所述第1支架具有与所述第1弹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的第1相向面(673a、675a),
所述第1相向面限制所述第1弹簧端部相对于所述第1支架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所包含的某螺旋弹簧(66、71)具有与所述第2支架相接的第2弹簧端部(662、712),
所述第2支架具有与所述第2弹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的第2相向面(683a、685a),
所述第2相向面限制所述第2弹簧端部相对于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弹簧座(74),
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包含经由所述弹簧座相互连结的第1螺旋弹簧(65)和第2螺旋弹簧(66),
所述第1螺旋弹簧和所述第2螺旋弹簧随着分别被压缩变形而经由所述弹簧座相互推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的第1弹簧座侧端部(652),
所述第2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的第2弹簧座侧端部(661),
所述弹簧座具有: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747a、749a),与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以及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748a),与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
所述第1弹簧座相向面限制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所述第2弹簧座相向面限制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螺旋弹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2螺旋弹簧的内径,
所述第1螺旋弹簧的一部分以在所述径向的内侧与所述第2螺旋弹簧重叠的方式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螺旋弹簧具有以在所述径向的内侧与所述第2螺旋弹簧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第1弹簧座侧端部(652),
所述第2螺旋弹簧具有以在所述径向的外侧与所述第1螺旋弹簧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第2弹簧座侧端部(661),
所述弹簧座具有:延伸部(741),在所述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螺旋弹簧与所述第2螺旋弹簧之间,呈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筒形状;弹簧座内侧部(742),从所述延伸部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延伸设置,与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向且接触;以及弹簧座外侧部(743),从所述延伸部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延伸设置,与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向且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具有:第1弹簧座相向面(744a、749a),与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以及第2弹簧座相向面(745a),与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
所述第1弹簧座相向面在所述径向上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内侧或形成于所述弹簧座内侧部,限制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所述第2弹簧座相向面在所述径向上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外侧,限制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沿所述一个方向贯通且被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插通的插通孔(74a)。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内侧部,形成有沿所述一个方向贯通且被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插通的插通孔(74a),
所述弹簧座内侧部具有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面对所述插通孔的插通孔内周面(74b),
以在随着所述第1螺旋弹簧和所述第2螺旋弹簧被压缩而使所述弹簧座与所述第1支架或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的情况下,所述插通孔内周面不会在所述径向上约束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的方式,确定所述插通孔的大小。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是树脂制。
22.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支架和所述第2支架向将所述第1螺旋弹簧和所述第2螺旋弹簧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过程中,在所述弹簧座与所述第1支架及所述第2支架中的一方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之后,所述第1支架与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互抵碰。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架是树脂制或金属制。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踏板与所述第1支架之间且将所述踏板与所述第1支架连接的杆(76),
所述第1支架随着所述踏力被施加到所述踏板而被所述踏板经由所述杆推压。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具有设置于所述操作相反侧的杆前端部(763),所述杆以从所述踏板向所述踏板的所述操作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述杆以从所述踏板突出的方向被固定的方式与所述踏板连结,
所述第1支架具有与所述杆前端部抵接且朝向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一侧的被推压面(67a),
所述杆前端部随着所述驾驶者对所述踏板的踩踏操作而一边推压所述被推压面一边相对于该被推压面滑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前端部具有与所述被推压面抵接的抵接面(763a),
所述抵接面呈球面形状。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随着所述驾驶者对该踏板的踩踏操作而绕踏板轴心(CL)摆动,
所述杆前端部具有与所述被推压面抵接的抵接面(763a),
在与所述踏板轴心垂直的截面中,所述抵接面具有向所述操作相反侧鼓起的圆弧状的截面形状,
所述抵接面呈将所述圆弧状的截面形状沿所述踏板轴心的轴向(Dpa)延伸的形状。
28.根据权利要求25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具有:臂部(761),与所述踏板连结;以及推压部(762),材质不同于该臂部,包含所述杆前端部,且与所述臂部连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是金属制。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部是树脂制或金属制。
31.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沿着杆轴心(Crd)延伸,具有臂非圆形部(761a),该臂非圆形部在与该杆轴心垂直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
所述推压部具有推压非圆形部(762a),该推压非圆形部在与所述杆轴心垂直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
32.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沿着杆轴心(Crd)延伸,具有杆非圆形部(764),该杆非圆形部在与该杆轴心垂直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
所述踏板具有设置于所述操作相反侧且朝向该操作相反侧的踏板背面(40b),
在所述踏板背面设置有踏板非圆形部(413),该踏板非圆形部在与所述杆轴心垂直的截面中具有与圆形状不同的外形形状,且从所述踏板背面突出。
33.根据权利要求1至3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支架通过螺纹固定而被固定于设置在所述支承体与所述第2支架之间的构件(61)或所述支承体。
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是风琴式的踏板装置。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包含外壳(10),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被收容于所述外壳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82792A JP2022175963A (ja) | 2021-05-14 | 2021-05-14 | ペダル装置 |
JP2021-082792 | 2021-05-14 | ||
PCT/JP2022/017123 WO2022239578A1 (ja) | 2021-05-14 | 2022-04-05 | ペダ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79809A true CN117279809A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4028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34376.7A Pending CN117279809A (zh) | 2021-05-14 | 2022-04-05 | 踏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69587A1 (zh) |
JP (1) | JP2022175963A (zh) |
CN (1) | CN117279809A (zh) |
DE (1) | DE112022002616T5 (zh) |
WO (1) | WO20222395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79049A (ja) * | 2022-11-30 | 2024-06-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ペダル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4778A (ja) * | 1996-03-19 | 1997-09-30 | Akebono Brake Res & Dev Center Ltd |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JP2001239925A (ja) * | 2000-02-29 | 2001-09-04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DE10335598A1 (de) * | 2003-08-04 | 2005-02-24 | Robert Bosch Gmbh | Pedal-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3415423B (zh) * | 2011-03-11 | 2016-08-1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液压产生装置及车辆用制动力产生装置 |
KR101417376B1 (ko) | 2012-10-26 | 2014-07-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다단 직렬형 스프링을 이용한 페달 시뮬레이터 |
JP2017154541A (ja) * | 2016-02-29 | 2017-09-07 |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 反力発生装置およびブレーキ装置 |
JP6595527B2 (ja) * | 2017-03-24 | 2019-10-2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ペダル踏力検知装置 |
JP2021082792A (ja) | 2019-11-22 | 2021-05-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リアクトル |
-
2021
- 2021-05-14 JP JP2021082792A patent/JP2022175963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4-05 CN CN202280034376.7A patent/CN11727980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4-05 DE DE112022002616.2T patent/DE112022002616T5/de active Pending
- 2022-04-05 WO PCT/JP2022/017123 patent/WO20222395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11-02 US US18/500,853 patent/US2024006958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22002616T5 (de) | 2024-03-14 |
JP2022175963A (ja) | 2022-11-25 |
WO2022239578A1 (ja) | 2022-11-17 |
US20240069587A1 (en) | 2024-0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6698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dal hysteresis | |
CN107848511B (zh) | 用于在车辆的操纵元件上进行力模拟的装置、尤其踏板力模拟器 | |
US9592783B2 (en) | Steering wheel unit | |
CN117279809A (zh) | 踏板装置 | |
WO2010064304A1 (ja) | 操作量検出装置 | |
US11260841B2 (en) | Actuat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brake system | |
JP2021528312A (ja) | 電気機械式のブレーキ倍力装置、および電気機械式のブレーキ倍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15675391A (zh) | 制动踏板模块 | |
JP7544097B2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2239500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2239499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2239498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3210808A1 (ja) | 車両用のペダル装置 | |
WO2023210807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WO2022181328A1 (ja) | ペダル装置 | |
KR20210128662A (ko) | 플런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마스터 실린더 | |
CN118323070A (zh) | 用于车辆的踏板模拟器 | |
CN118234646A (zh) | 踏板装置 | |
CN115701397A (zh) | 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