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3416A -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3416A
CN117203416A CN202280028380.2A CN202280028380A CN117203416A CN 117203416 A CN117203416 A CN 117203416A CN 202280028380 A CN202280028380 A CN 202280028380A CN 117203416 A CN117203416 A CN 117203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intake passage
intake
control device
straigh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83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野明宏
三浦龙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03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34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1/00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 F02D11/02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characterised by hand, foot, or like operator controlled initi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2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concerning induction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02D9/10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having pivotally-mounted fl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防止线缆(15,16)从杆部(9)脱落且不会导致成本增加的紧凑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具备转动杆部(9)的第一鲍登线缆(11)和第二鲍登线缆(12),杆部(9)开闭第一进气通路(2)内的阀芯(7)。延长杆部(9)侧端部的中心线而成的第一中心直线、第二中心直线(27,28)以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的一个方向转动成锐角(θ)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倾斜。第一基准直线(30)在第一进气通路(2)的延伸方向上通过阀轴(8)位于第一进气通路(2)内的部分的中点(29)。进口管(6)内的第二进气通路(5)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的另一方向弯曲地延伸。

Description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相连的进气管的一部分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一种进气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备:主体,其在内部具有与车辆的内燃机的燃烧室连接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阀芯,其在该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内部固定于阀轴;杆部,其固定于阀轴的从主体向外部突出的端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进气控制装置构成为车辆的驾驶员能够经由线缆来转动上述杆部,从对阀芯进行开闭驱动。
在使用这种进气控制装置时,在以驾驶员可利用节气门手柄操作两根线缆而产生使阀体相对于杆部向打开侧及关闭侧各侧旋转的张力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调整线缆的安装状态,使得在一方的线缆上产生了张力的状态下,另一方的线缆成为松弛的状态(所谓的有游隙的状态)。
即,考虑到了在使用鲍登线缆作为线缆时,不会因外线缆的弯曲等而对内线缆施加过度的张力、或者在低开度区域中发生驾驶员意料外的打开节气门的动作。
由于上述线缆的游隙在很大程度是根据每一驾驶员的喜好而设定的,因此在市面上很容易被调整。但是,全闭状态下的过度的线缆松弛可能引起线缆从杆部脱落的情况。因此,通常在杆部上设置有较深的引导槽,用于防止线缆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8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进气控制装置,由于在杆部设置了用于防止线缆脱落的较深的引导槽,因此,杆部相应地变成大型的部件。这也成为了实现进气控制装置的小型化的技术课题。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明确得出若将线缆支架与杆部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则线缆在该较大距离的区间中柔软地弯曲,线缆的游隙被吸收,因此,能够抑制线缆产生离开引导槽的底面那种变形。即,通过增大线缆支架与杆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在防止线缆脱落的同时,将引导槽的深度设定得较浅,从而能够实现杆部的小型化。
但是,近年来,因配置于内燃机周边的设备增加,能够配置线缆支架的空间极其受限。因此,不易将线缆支架与杆部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从而实现引导槽较浅的杆部。
例如,也可以考虑通过将延伸得较长的线缆支架固定在主体上,并将外线缆固定于远离固定位置的线缆支架上而使外线缆远离杆部,从而获得防止上述线缆脱落的效果。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线缆支架自身具有刚性,因而无法使用轻量的支架,因此,制造成本增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防止线缆从杆部脱落的同时不会导致成本增加的紧凑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相连的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该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具备进气控制装置和进口管,其中,
所述进气控制装置具备:主体,其在内部具备作为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第一进气通路;阀芯,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内,通过在所述第一进气通路内转动而使该第一进气通路的截面积产生变化,从而对在所述进气通路内流动的进气的量进行调整;阀轴,其以可转动的方式受所述主体支承,并供所述阀芯固定;以及杆部,其固定于所述阀轴的向所述主体的外部突出的部分,
进口管,其在内部具备第二进气通路,该第二进气通路构成比所述第一进气通路靠所述燃烧室侧的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并与所述主体连接,
所述杆部经由第一鲍登线缆和第二鲍登线缆而被转动,所述第一鲍登线缆具有第一内线缆和第一外线缆,所述第二鲍登线缆具有第二内线缆和第二外线缆,
所述第一内线缆是对所述杆部施加使所述阀芯向所述进气通路的截面积增加的方向即打开方向旋转的张力的打开侧线缆,
所述第二内线缆是对所述杆部施加向与所述打开方向相反的关闭方向旋转的张力的关闭侧线缆,
在所述杆部设置有供所述打开侧线缆固定的第一线缆固定部以及供所述关闭侧线缆固定的第二线缆固定部,
所述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管具备固定线缆支架,该线缆支架供所述第一外线缆及所述第二外线缆的所述杆部侧的端部固定,
在将所述第一外线缆、第二外线缆的所述杆部侧的端部处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分别规定为第一中心直线、第二中心直线,并将在所述第一进气通路的延伸方向上通过所述阀轴的旋转轴线的位于所述第一进气通路内的部分的中点的直线规定为第一基准直线时,所述第一中心直线、第二中心直线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直线绕所述阀轴的一个方向转动的角度成锐角的方式相对于该第一基准直线倾斜,
所述第二进气通路随着远离所述主体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直线绕所述阀轴的另一方向弯曲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第一鲍登线缆、第二鲍登线缆的第一外线缆、第二外线缆相对于上述第一基准直线绕阀轴的一个方向倾斜,构成内燃机的燃烧室侧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进口管的第二进气通路相对于该第一基准直线绕阀轴的另一方向弯曲。
因此,即使是将供第一外线缆、第二外线缆固定的线缆支架固定在距离主体较远的进口管上,也能够以第一外线缆、第二外线缆相对于内燃机的气缸盖隔开游隙的方式配置第一外线缆和第二外线缆。由此,能够将线缆支架毫无障碍地固定于远离杆部的进口管,从而在防止线缆从杆部脱落的同时实现杆部的小型化。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紧凑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而不会导致成本增加。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进行如下配置:向所述第二进气通路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固定于所述进口管,在沿着与所述阀轴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一基准直线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隔着所述第一基准直线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
由此,即使在进口管设置了燃料喷射阀和线缆支架这两者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燃料喷射阀与第一鲍登线缆、第二鲍登线缆之间的游隙,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进口管的周围。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进行如下设置:向所述第二进气通路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固定于所述进口管,所述进口管具备与所述内燃机的安装面对置地固定的凸缘基座面,在与所述凸缘基座面垂直的方向上以仰视的方式观察时,在所述凸缘基座面上,供进行向所述内燃机的上述固定的紧固部件插通的两个贯通孔分别隔着所述第一基准直线而设置于所述线缆支架所位于的一侧以及所述燃料喷射阀所位于的一侧,在以所述仰视的方式观察时,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隔着通过所述凸缘基座面上的所述两个贯通孔的各开口的中心的贯通直线而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在以所述仰视的方式观察时,由所述第一基准直线和所述贯通直线分割而成的四个区域中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分别所在的两个区域可以是该第一基准直线与该贯通直线交叉而形成的两个钝角所分别对应的区域。
由此,线缆支架位于第一基准直线与贯通直线成钝角的区域中。因此,与线缆支架所位于的区域是第一基准直线与贯通直线成直角或锐角的区域的情况相比,更容易确保第一基准直线的线缆支架侧的贯通孔与线缆支架之间的游隙。由此,由于能够提高线缆支架相对于进口管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获得防止上述线缆脱落的效果,并且能够紧凑地构成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下游侧沿着第一进气通路的中心轴线观察图1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的进气控制装置时的样子的图。
图3是表示沿着阀轴的旋转轴线观察图1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时的样子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与阀轴的旋转轴线及第一基准直线这两条线均正交的方向上从上方观察图1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时的样子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沿与凸缘基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图1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时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该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相连的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所示,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具备进气控制装置4和进口管6,其中,进气控制装置4具备主体3,主体3在其内部具有构成上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第一进气通路2;进口管6与主体3连接,进口管6在其内部具有第二进气通路5,第二进气通路5在比第一进气通路2靠下游侧(所述燃烧室侧)处构成上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
图2表示从下游侧沿第一进气通路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观察进气控制装置4时的样子。如图2所示,进气控制装置4具备:阀芯7,其配置于主体3内,通过在第一进气通路2内转动来改变第一进气通路2的截面积,从而调整流通于上述进气通路中的进气的量;阀轴8,其固定有阀芯7且可转动地受主体3支承;以及,杆部9,其固定于阀轴8的向主体3外部突出的部分。
图3表示沿阀轴8的旋转轴线10(参照图2)观察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时的样子。如图3所示,杆部9经由第一鲍登线缆11和第二鲍登线缆12受搭载有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的车辆的驾驶员操作,第一鲍登线缆11具有第一内线缆13和第二外线缆15,第二鲍登线缆12具有第二内线缆14和第二外线缆16。
第一内线缆13是对杆部9施加使阀体7向第一进气通路2的截面积增加的方向即打开方向旋转的张力的打开侧线缆13。第二内线缆14是对杆部9施加向与打开方向相反的关闭方向旋转的张力的关闭侧线缆14。在杆部9设置有固定打开侧线缆13的顶端的第一线缆固定部17和固定关闭侧线缆14的顶端的第二线缆固定部18。
打开侧线缆13及关闭侧线缆14的各基端通过下述方式固定:相对于搭载有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的车辆的加速手柄,当使加速手柄向一侧旋转时,牵引力作用于打开侧线缆13,当使加速手柄向另一侧旋转时,牵引力作用于关闭侧线缆14。
其中,以线缆长度产生有若干富余(游隙)的方式对打开侧线缆13及关闭侧线缆14的各两端进行固定,使得牵引力以具有若干富余的方式对加速手柄的操作进行作用。打开侧线缆13和关闭侧线缆14的与杆部9接触的顶端部受设置在杆部9的周围的引导槽19(参照图2)引导,使得即使存在该游隙,打开侧线缆13及闭侧线缆14也不会上搭至上杆部9的周围或者从杆部9的周围脱离。
进口管6具备用于将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固定于进口管6的线缆支架20。在线缆支架20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的顶端部分别固定于线缆支架20的两个安装槽21。
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具备分别包覆该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内线缆13、14的柔性管22、设置于各柔性管22的顶端部的外线缆端部配件23以及用于将各外线缆端部配件23固定于线缆支架20的端部固定螺母24。
外线缆端部配件23在顶端侧具备线缆端部外螺纹部25,线缆端部外螺纹部25具有能够插入到线缆支架20的安装槽21内的直径。将线缆端部外螺纹部25插入至安装槽21,使端部固定螺母24与线缆端部外螺纹部25螺合,将外线缆端部配件23紧固于安装槽21,由此,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的顶端部被固定于线缆支架20。
在第一内线缆13和第二内线缆14的顶端分别设置有内线缆端部26。通过将内线缆13和第二内线缆14的各内线缆端部26安装于设置在杆部9上的第一线缆固定部17、第二线缆固定部18,第一内线缆13和第二内线缆14的顶端分别被固定于杆部9。
这里,将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的杆部9侧的端部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分别规定为第一中心直线27、第二中心直线28。另外,在第一进气通路2的延伸方向上通过阀杆8的旋转轴线10位于第一进气通路2内的部分的中点29(参照图2)的直线规定为第一基准直线30。
第一中心直线27、第二中心直线28以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图3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成为锐角θ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倾斜。第二进气通路5随着远离主体3而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的另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图3时的逆时针方向)弯曲地延伸。
因此,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以相对于位于第二进气通路5的下游侧的内燃机的气缸盖31具有充分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不与气缸盖31干涉。
图4是表示在与阀轴8的旋转轴线10及第一基准直线30这两条线均正交的方向上从上方以俯视的方式观察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时的样子的平面图。如图4所示,向第二进气通路5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32固定于进口管6。另外,如图4所示以俯视的方式观察时,燃料喷射阀32与线缆支架20隔着第一基准直线30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
图5是表示沿与图中的凸缘基座面33垂直的方向以仰视的方式观察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时的样子。如图5所示,向第二进气通路5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32固定于进口管6。进口管6具备与搭载了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的内燃机的安装面对置地固定的凸缘基座面33。
如图5所示以仰视的方式观察时,在凸缘基座面33上,供进行向上述内燃机的固定的紧固部件插通的两个贯通孔34隔着第一基准直线30设置在线缆支架20所在的一侧以及燃料喷射阀32所在的一侧。
燃料喷射阀32及线缆支架20隔着通过凸缘基座面33中的各贯通孔34的各开口的中心的贯通直线35而位于彼此成相反的一侧。由第一基准直线30和贯通直线35分割而成的四个区域中燃料喷射阀32和线缆支架20分别所在的两个区域是第一基准直线30与贯通直线35交叉形成钝角α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当搭载了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的车辆的驾驶员对加速手柄进行向一个方向的旋转操作时,打开侧线缆13被牵引,该牵引力经由引导槽19和内线缆端部26而传递到杆部9,阀芯7向开阀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当驾驶员向另一方向对加速手柄进行旋转操作时,关闭侧线缆14被牵引,该牵引力经由引导槽19和内线缆端部26而传递到杆部9,阀芯7向闭阀方向转动。这样,驾驶员能够在驾驶车辆时对阀体7进行向开阀方向或闭阀方向转动的加速操作。
在反复进行这种加速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打开侧线缆13或关闭侧线缆14在线缆长度上存在若干游隙,因此,在未作用牵引力时,在比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的出口靠顶端侧的部分产生若干的松弛。这时,打开侧线缆13或关闭侧线缆14的与杆部9接触的顶端部受杆部9的周围的引导槽19引导,而不会上搭至杆部9的周围或者从杆部9的周围脱落。
该引导槽19的深度即使设置得比线缆支架设置在主体3上的以往的情况浅,也能毫无障碍地防止上述上搭和脱落的情况。这是因为,线缆支架20设置于进口管6,打开侧线缆13或关闭侧线缆14的比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的出口靠顶端侧的部分比线缆支架20设置在主体3上的以往的情况长,因而与以往的情况先比,在该顶端侧的部分产生的若干松弛被该较长的顶端侧部分更有效地吸收、缓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鲍登线缆11和第二鲍登线缆12的第一外线缆15和第二外线缆16以相对于上述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的一方向形成锐角θ的方式倾斜,进口管6的第二进气通路5相对于第一基准直线30绕阀轴8向另一方向弯曲。
因此,尽管将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固定于进口管6,也能够以相对于内燃机的气缸盖31具有间隙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能够毫无障碍地将线缆支架20固定到远离杆部9的进口管6上,从而防止打开侧线缆13和关闭侧线缆14从杆部9脱落,并且能够实现杆部9的小型化。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紧凑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而不会导致成本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考虑将固定于主体3的线缆支架设置成是将第一外线缆15、第二外线缆16固定在向进口管6侧延伸而设定在远离杆部9的位置上的安装槽。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需要使线缆支架自身具有刚性,因此无法采用轻量的线缆支架,导致成本增加。
另外,如图4所示以俯视的方式观察时,固定于进口管6的燃料喷射阀32和线缆支架20隔着第一基准直线30而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因此,尽管将燃料喷射阀32和线缆支架20这两者固定在进口管6上,也能够确保燃料喷射阀32与第一鲍登线缆11、第二鲍登线缆12之间的游隙,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进口管6的周围。
另外,如图5所示以仰视的方式观察时,燃料喷射阀32和线缆支架20位于第一基准直线30与贯通直线35形成为钝角α所对应的区域中。因此,与线缆支架20所在的区域是第一基准直线30与贯通直线35相交形成直角或锐角的区域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在第一基准直线30的线缆支架20一侧的贯通孔34与线缆支架20之间确保游隙。
由此,提高了线缆支架20相对于进口管6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获得防止打开侧线缆13及关闭侧线缆14从杆部9脱落的效果,并且紧凑地构成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1。
符号说明
1…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2…第一进气通路、3…主体、4…进气控制装置、5…第二进气通路、6…进口管、7…阀芯、8…阀轴、9…杆部、10…旋转轴线、11…第一鲍登线缆、12…第二鲍登线缆、13…第一内线缆(开侧线缆)、14…第二内线缆(关闭侧线缆)、15…第一外线缆、16…第二外线缆、17…第一线缆固定部、18…第二线缆固定部、19…引导槽、20…线缆支架、21…安装槽、22…柔性管、23…外线缆端部配件、24…端部固定螺母、25…线缆端部外螺纹部、26…内线缆端部、27…第一中心直线、28…第二中心直线、29…中点、30…第一基准直线、31…气缸盖、32…燃料喷射阀、33…凸缘基底面、34…贯穿孔、35…贯穿直线、α…钝角、θ…锐角。

Claims (3)

1.一种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其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相连的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该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具备进气控制装置和进口管,其中,
所述进气控制装置具备:主体,其在内部具备作为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第一进气通路;阀芯,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内,通过在所述第一进气通路内转动而使该第一进气通路的截面积产生变化,从而对在所述进气通路内流动的进气的量进行调整;阀轴,其以可转动的方式受所述主体支承,并供所述阀芯固定;以及杆部,其固定于所述阀轴的向所述主体的外部突出的部分,
所述进口管在内部具备第二进气通路,该第二进气通路构成比所述第一进气通路靠所述燃烧室侧的所述进气通路的一部分,并与所述主体连接,
所述杆部经由第一鲍登线缆和第二鲍登线缆而被转动,所述第一鲍登线缆具有第一内线缆和第一外线缆,所述第二鲍登线缆具有第二内线缆和第二外线缆,
所述第一内线缆是对所述杆部施加使所述阀芯向所述进气通路的截面积增加的方向即打开方向旋转的张力的打开侧线缆,
所述第二内线缆是对所述杆部施加向与所述打开方向相反的关闭方向旋转的张力的关闭侧线缆,
在所述杆部设置有供所述打开侧线缆固定的第一线缆固定部以及供所述关闭侧线缆固定的第二线缆固定部,
所述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管具备线缆支架,该线缆支架供所述第一外线缆及所述第二外线缆的所述杆部侧的端部固定,
在将所述第一外线缆、第二外线缆的所述杆部侧的端部处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分别规定为第一中心直线、第二中心直线,并将在所述第一进气通路的延伸方向上通过所述阀轴的旋转轴线的位于所述第一进气通路内的部分的中点的直线规定为第一基准直线时,所述第一中心直线、第二中心直线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直线绕所述阀轴的一个方向转动的角度成锐角的方式相对于该第一基准直线倾斜,
所述第二进气通路随着远离所述主体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直线绕所述阀轴的另一方向弯曲地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第二进气通路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固定于所述进口管,在沿着与所述阀轴的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一基准直线这两者均正交的方向俯视观察时,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隔着所述第一基准直线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第二进气通路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固定于所述进口管,
所述进口管具备与所述内燃机的安装面对置地固定的凸缘基座面,
在与所述凸缘基座面垂直的方向上以仰视的方式观察时,在所述凸缘基座面上,供进行向所述内燃机的所述固定的紧固部件插通的两个贯通孔分别隔着所述第一基准直线而设置于所述线缆支架所位于的一侧以及所述燃料喷射阀所位于的一侧,
在以所述仰视的方式观察时,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隔着通过所述凸缘基座面上的所述两个贯通孔的各开口的中心的贯通直线而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
在以所述仰视的方式观察时,由所述第一基准直线和所述贯通直线分割而成的四个区域中所述燃料喷射阀和所述线缆支架分别所在的两个区域是该第一基准直线与该贯通直线交叉而形成的两个钝角所分别对应的区域。
CN202280028380.2A 2021-04-19 2022-03-07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Pending CN1172034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0670 2021-04-19
JP2021070670A JP2022165331A (ja) 2021-04-19 2021-04-19 吸気制御装置組立体
PCT/JP2022/009755 WO2022224602A1 (ja) 2021-04-19 2022-03-07 吸気制御装置組立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3416A true CN117203416A (zh) 2023-12-08

Family

ID=8372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8380.2A Pending CN117203416A (zh) 2021-04-19 2022-03-07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65331A (zh)
CN (1) CN117203416A (zh)
WO (1) WO20222246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4055B2 (ja) * 2004-09-24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バルブ装置
JP5372611B2 (ja) * 2009-06-09 2013-12-1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JP6003488B2 (ja) * 2012-09-28 2016-10-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吸気装置
JP2015178815A (ja) * 2014-03-19 2015-10-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4602A1 (ja) 2022-10-27
JP2022165331A (ja) 202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0122089A (ja) 燃料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284147A1 (en) Throttle return spring with eccentric locator coils
EP1586764A1 (en) Fuel supply apparatus
CN117203416A (zh)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
US8042515B2 (en) Throttle device
JPH02159408A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取付位置調整装置
US8172628B2 (en) Throttle valve drive mechanism of outboard engine unit
US8671910B2 (en) Intake air quantity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817643B2 (ja) 燃料噴射弁の取付装置
US6843467B2 (en) Flap valve
EP2177737A2 (en) Variable Rate Push/Pull Twist Trottle
US20050268479A1 (en) Oil level gauge guide structure
KR101905455B1 (ko) 차량용 액추에이터
JP7437273B2 (ja) 吸気制御装置
CN117062975A (zh) 进气控制装置组装体及车辆
JPH11336880A (ja)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出力回転センサの配索構造
US11674457B2 (en) Intake device
JP7403572B2 (ja) 燃料噴射弁装置
JP3002125B2 (ja) ワイヤとスプリングの連結構造及び燃料噴射ポンプ用燃料カットシステム
JP3861174B2 (ja) 多連スロットルボデーにおける連結同調装置
US5584273A (en) Throttle valve actuator with non-linear to linear cam operation
JP6424117B2 (ja) 吸気制御装置
KR200157994Y1 (ko) 자동차의 스피드 미터 케이블 연결구조
JP3646213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KR100259644B1 (ko) 변속기조작케이블과매뉴얼컨트롤레버연결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