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8221A -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8221A
CN117188221A CN202210616120.9A CN202210616120A CN117188221A CN 117188221 A CN117188221 A CN 117188221A CN 202210616120 A CN202210616120 A CN 202210616120A CN 117188221 A CN117188221 A CN 117188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ovable beam
guide rail
moving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61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晓斌
李道林
唐景华
周志榜
李泽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612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822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7437 priority patent/WO202323157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8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8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9/00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preventing derailing, e.g. by use of guide whe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02Tongues; Associated constructions
    • E01B7/04Constructions with tongues turning about a vertical pivot at the en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10Frogs
    • E01B7/14Frogs with movab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道岔包括至少一个单体道岔,单体道岔包括:固定梁,固定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活动梁,所述活动梁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至少三个可切换的行车通道,所述活动梁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一走行面;所述活动梁包括:转动梁和移动梁,所述转动梁的一端上设置有转动中心,所述转动梁可绕所述转动中心转动,所述移动梁与所述转动梁的另一端相连且沿预设路径移动。根据本申请的道岔该道岔体积小,重量轻。

Description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道岔,在两个固定梁之间设置活动梁,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梁在两个固定梁之间移动,以切换不同的行车通道。由于活动梁是一个整体,活动梁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移动不灵活。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道岔,该道岔体积小,重量轻。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道岔的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包括至少一个单体道岔,所述单体道岔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活动梁,所述活动梁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至少三个可切换的行车通道,所述活动梁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一走行面;所述活动梁包括:转动梁和移动梁,所述转动梁的一端上设置有转动中心,所述转动梁可绕所述转动中心转动,所述移动梁与所述转动梁的另一端相连且可沿预设路径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通过将活动梁构造为可转动的转动梁和与转动梁枢转相连的移动梁,从而使得活动梁在不同位置时可以改变形态,只需要改变转动梁和移动梁的位置即可实现不同行车通道的切换,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活动梁的道岔相比,本申请的转动梁和移动梁的宽度较小,道岔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运动灵活。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道岔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道岔的第一行车通道导通后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道岔的第二行车通道导通后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道岔的第三行车通道导通后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道岔呈现第一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二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三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四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五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10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六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11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七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12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八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13是图5中所示的道岔呈现第九种行车通道的俯视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配合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与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配合的侧视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道岔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9圈示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三移动组件配合的爆炸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与道岔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的轨道车辆与道岔配合的示意图;
图27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边梁111,第二边梁112,第二走行面106,第一限位梁113,第一子限位梁113a,第二限位梁114,第二子限位梁114a,第三走行面107,枢转中心102,
第一活动梁108,第一活动梁109,转动梁121,转动中心101,移动梁122,第一走行面105,
第一导向轨131,凸台131d,第一斜面1021,第二斜面1031,第二导向轨132,
第一预设路径K1,和第二预设路径K2;
第一滑动件141,第五滑动件142,
第一滚动轮架151,第一滚动轮152,第一止抵轮153,第二止抵轮154,
第三滚动轮架161,第三滚动轮162,第四滚动轮163,
第五滚动轮架171,第七滚动轮172,第一安装板173,
第一驱动电机181,第一驱动齿轮182,第一驱动齿条183,
第一直线驱动单元191,第一推杆192,第一锁定装置193;
第一顶板131a,第一底板131b,第一连接板131c,第二顶板131d,第二底板131e,第二连接板131f,容纳槽131g。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7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包括至少一个单体道岔,也就是说,道岔可以包括一个单体道岔或者多个单体道岔。例如,当道岔由多个单体道岔组成时,组成一个道岔的多个单体道岔的结构相同。又例如,当道岔由多个单体道岔组成时,组成一个道岔的多个单体道岔的结构也可以不同。
具体而言,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可以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从而设置有该道岔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具有与道岔相同的优势。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单体道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单体道岔包括固定梁、活动梁和第一导向轨131,固定梁包括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活动梁为至少两个且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之间以限定出至少三个可切换的行车通道,活动梁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210行走的第一走行面。
例如,活动梁可以为两个,与第一边梁111相邻的活动梁和第一边梁111限定出一个行车通道(例如图2所示),两个活动梁限定出一个行车通道(例如图3所示),与第二边梁112相邻的活动梁和第二边梁112限定出一个行车通道(例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210行走的走行面,轨道车辆上的左右两组走行轮可以分别在活动梁的顶面和第一边梁111的顶面上行走,或者分别在相邻的两个活动梁的顶面上行走,或者分别在活动梁的顶面和第二边梁112的顶面上行走。
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不相交也不重合且均沿着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由于轨道车辆在单体道岔处可以选择不同的行进方向,因此,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可以分别沿着不同的行进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活动梁可以在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之间移动,且在活动梁移动的过程中,单体道岔可以呈现出至少三个行车通道,其中,每个行车通道引导轨道车辆行进的方向均不相同,而且,在同一时刻三个行车通道中仅有一个可以供轨道车辆通行,因此说明至少三个行车通道是可切换的。
如图1-2所示,活动梁包括转动梁121和移动梁122,转动梁121的一端上设置有转动中心101,转动梁121可绕转动中心101转动,并带动移动梁122相对转动梁121转动,移动梁122与转动梁121的另一端相连且沿预设路径移动。
由于移动梁122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相连,因此移动梁122与转动梁121相连的一端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的运动轨迹相同,移动梁122可以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保持一致而形成弧形的预设路径,移动梁122可以沿着预设路径移动。
其中,由于移动梁122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相连,且可沿预设的弧形路径移动,从而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可以跟随移动梁122共同沿预设的弧形路径移动,且由于转动梁121的所述一端上设置有转动中心101,从而在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沿预设的弧形路径移动时,转动梁121同时绕着转动中心101发生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移动梁122沿预设的弧形路径可移动,且转动梁121可绕转动梁121的所述一端的转动中心101转动,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与移动梁122相连,从而说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与移动梁122是枢转相连的,且枢转中心102位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换言之,移动梁122一方面沿预设的弧形路径可移动,移动梁122另一方面通过自身长度一端与转动梁121的所述另一端枢转相连。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道岔,活动梁并非如现有技术中一样为一个整体结构,而是由两个枢转连接的转动梁121和移动梁122组成;现有技术中的活动梁是一个整体结构,活动梁的顶面要至少能够满足组成不同的方向的行车通道的一部分,这也导致了活动梁的顶面需要足够宽才能够满足不同方向的行车要求,进而活动梁的整体结构笨重且制作难度大;而本申请中的活动梁由两个枢转连接的转动梁121和移动梁122组成,活动梁的顶面无需过宽,只需要改变转动梁121和移动梁122的相对位置即可以使得活动梁的顶面满足不同方向的行车要求。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活动梁至少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无需过大,从而大大降低了活动梁的体积,活动梁的重量更轻,且转弯半径更小,转动更加灵活,另外活动梁的加工难度也得到了降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活动梁为两个且包括:第一活动梁108和第二活动梁109,预设路径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预设路径K1和第二预设路径K2,具体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可沿第一预设路径K1移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可沿第二预设路径K2移动,第一活动梁108设在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之间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活动梁109设在第一活动梁108和第二边梁之间且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移动至第二位置且第二活动梁109移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一活动梁108与第一边梁111之间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也就是说,第一边梁111和第一活动梁108的顶面、以及第一边梁111和第一活动梁108的相对的侧面构成第一行车通道,其它行车通道依此类推。如图3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移动至第一位置且第二活动梁109移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一活动梁108与第二活动梁109之间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如图4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移动至第一位置且第二活动梁109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二活动梁109与第二边梁112之间限定出第三行车通道。由此,单体道岔的结构简单,行车通道的切换便捷、可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固定梁还包括限位梁,限位梁为多个且多个限位梁和多个活动梁一一对应,每个活动梁的转动梁121的转动中心101设置在对应的限位梁上。限位梁的顶面也可以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走行面。
具体的,固定梁还包括:第一限位梁113和第二限位梁114,第一活动梁108的转动梁的转动中心设置在第一限位梁113上,第二活动梁109的转动梁的转动中心设置在第二限位梁114上。
第一限位梁113包括:两个端部相交的第一子限位梁113a,第二限位梁114包括:两个端部相交的第二子限位梁114a,两个第一子限位梁113a邻近第一边梁的一个构造为第一行车通道的一部分,两个第一子限位梁113a邻近第二边梁的一个和两个第二子限位梁114a邻近第一边梁的一个构造为第二行车通道的一部分,两个第二子限位梁114a邻近第二边梁的一个构造为第三行车通道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打打降低了第一限位梁113和第二限位梁114的体积,且第一限位梁113和第二限位梁114的加工更加容易。
进一步地,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二走行面106,第一限位梁113和第二限位梁114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三走行面107。也就是说,轨道车辆的走行轮是在第一边梁111、第二边梁112、第一限位梁113、第二限位梁114或活动梁的顶面滚动行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13所示,道岔包括两个单体道岔,例如两个单体道岔的结构相同,其中一个单体道岔的通车出口与另一个单体道岔的通车入口相连。由此,可以实现多种通车方案。另外,优选地,两个单体道岔的第一边梁1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两个单体道岔的第二边梁11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方便加工且结构可靠性高。
例如在图5-图13所示的示例中,当两个单体道岔均为上述三开道岔时,可以切换九种行车方案。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上曲线-上曲线通车;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上曲线-直线通车;例如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上曲线-下曲线通车;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直线-上曲线通车;例如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直线-直线通车;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直线-下曲线通车;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下曲线-上曲线通车;例如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下曲线-直线通车;例如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实现下曲线-下曲线通车。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道岔,通过设置固定梁和两个活动梁,由两个活动梁在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之间移动和定位形成不同的行车通道,供轨道车辆切换行进路线。由此,道岔的结构及其简单,行车通道的切换方式简单、轻便、可靠性高、经济性好。另外,此种道岔可以用作多开道岔、渡线道岔等等,从而提高了道岔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资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道岔还包括第一导向轨131,第一导向轨131构造为直线导向轨,第一导向轨131设置在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122的下方,且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122可在第一导向轨131上沿第一预设路径K1移动。
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可以在第一导向轨131上移动,移动梁122与转动梁121相连的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弧形,为了保证移动梁122不会与第一导向轨131之间发生干涉,例如,移动梁122一方面在平行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移动梁122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正交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移动梁122的运动轨迹是由移动梁122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运动轨迹以及移动梁122在正交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运动轨迹合成后得到的。从而,移动梁122的运动轨迹也为弧形,即上述的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移动的第一预设路径K1为弧形路径。
第一导向轨131设置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的下方,且第二活动梁的移动梁可在第一导向轨上沿第二预设路径K2移动。
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可以在第一导向轨131上移动,移动梁122与转动梁相连的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弧形,为了保证移动梁122不会与第一导向轨131之间发生干涉,例如,移动梁122一方面在平行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移动梁122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正交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移动梁122的运动轨迹是由移动梁122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运动轨迹以及移动梁122在正交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运动轨迹合成后得到的。从而,移动梁122的运动轨迹也为弧形,即上述的第二活动梁的移动梁122移动的第二预设路径K2为弧形路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移动组件,第一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与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之间。第一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与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之间,且第一移动组件可以沿第一导向轨13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同时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移动组件上,且相对第一移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夹角。
由此,可以较为简单且可靠地保证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沿弧形的预设路径移动。例如,第一方向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可以彼此正交,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二移动组件,第二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与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之间。第二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与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之间,且第二移动组件可以沿第一导向轨13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同时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上,且相对第二移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由此,可以较为简单且可靠地保证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沿弧形的预设路径移动。例如,第一方向与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可以彼此正交,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第一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件141,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上设置有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141和第二滑动件滑动配合。
具体地,第一滑动件141构造为滑轨或滑槽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滑动件构造为滑块且设置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上。由此,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移动的过程中,滑块可以随着第一滑动件141一起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同时沿着滑轨或滑槽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第二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滑动件,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上设置有第四滑动件,第三滑动件和第四滑动件滑动配合。
第三滑动件构造为滑轨或滑槽且沿第四方向延伸,第四滑动件构造为滑块且设置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上。由此,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在移动的过程中,滑块可以随着第三滑动件一起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同时沿着滑轨或滑槽在第四方向上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18、图23-24所示,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滚动轮架151和第一滚动轮152。第一滚动轮架151与第一滑动件141相连,第一滚动轮15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滚动轮架151上且适于沿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滚动。在第一滚动轮152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滚动的过程中,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也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移动。
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滚动轮架和第二滚动轮。第二滚动轮架与第二滑动件相连,第二滚动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滚动轮架上且适于沿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滚动。在第二滚动轮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滚动的过程中,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也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均设置在第一滚动轮架151上,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适于夹持在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可以位于第一滚动轮152的两侧的下方,在第一滚动轮152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滚动的过程中,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可以抱住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从而避免第一滚动轮152在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滚动过程中从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脱落。
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均设置在第二滚动轮架上,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适于夹持在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可以位于第二滚动轮的两侧的下方,在第二滚动轮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滚动的过程中,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可以抱住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从而避免第二滚动轮在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滚动过程中从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脱落。
进一步地,第一滚动轮152为两个且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也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止抵轮153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两个第二止抵轮154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每个第一止抵轮153和对应的第二止抵轮154适于夹持在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两个第一止抵轮153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同一侧间隔开,两个第二止抵轮154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另一侧间隔开;可以更好地带动移动梁122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使第一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的和转动梁121连接的一端与第一导向轨131之间,也不会出现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远离转动梁121的一端难以拖动的现象。
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一导向轨131的横截面构造为“工”字形且包括第一顶板131a、第一底板131b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131a和所述第一底板131b相连的第一连接板131c,所述第一止抵轮153和所述第二止抵轮154适于夹持在所述第一顶板131a在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两个侧面上。
第一顶板131a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第一顶板131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的面积较小,但是并不影响第一止抵轮153和第二止抵轮154在第一顶板131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滚动。
第二滚动轮为两个且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也均为两个,两个第三止抵轮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两个第四止抵轮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每个第三止抵轮和对应的第四止抵轮适于夹持在第一导向轨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两个第三止抵轮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同一侧间隔开,两个第四止抵轮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另一侧间隔开;可以更好地带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使第二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的和转动梁121连接的一端与第一导向轨131之间,也不会出现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远离转动梁121的一端难以拖动的现象。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图20所示,第一导向轨131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或远离彼此,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的倾斜方向不同;
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三滚动轮架161、第三滚动轮162和第四滚动轮163,第三滚动轮架161可以与第一滑动件141相连;第三滚动轮162和第四滚动轮163均设置在第三滚动轮架161上且分别适于在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上滚动。
也就是说,在第三滚动轮162与第一斜面1021滚动配合、第四滚动轮163与第二斜面1031滚动配合的过程中,第三滚动轮162和第四滚动轮163不仅可以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滚动,同时第三滚动轮162和第四滚动轮163也可以抱住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或者第三滚动轮162和第四滚动轮163也可以支撑在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上。由此,不会出现第一移动组件从第一导向轨131脱离的技术问题,第一移动组件可以稳定地在第一导向轨131上移动。
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四滚动轮架、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第四滚动轮架可以与第三滑动件相连;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均设置在第四滚动轮架上且分别适于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上滚动。
也就是说,在第五滚动轮与第一斜面滚动配合、第六滚动轮与第二斜面滚动配合的过程中,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不仅可以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的延伸方向滚动,同时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也可以抱住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或者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也可以支撑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上。由此,不会出现第二移动组件从第一导向轨131脱离的技术问题,第二移动组件可以稳定地在第一导向轨131上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设置有凸台131d,凸台131d在第一导向轨131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侧面构造为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彼此。由此,在第一移动组件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移动的过程中,第三滚动轮和第四滚动轮可以抱住凸台131d。在第二移动组件沿着第一导向轨移动的过程中,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可以抱住凸台131d。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轨131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在第一导向轨131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侧面构造为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第一斜面1021和第二斜面1031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由此,在第一移动组件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移动的过程中,第三滚动轮和第四滚动轮可以支撑在凹槽的内侧壁上。在第二移动组件沿着第一导向轨131移动的过程中,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可以支撑在凹槽的内侧壁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二导向轨132,第二导向轨132构造为直线导向轨,第二导向轨132设置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的下方,且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可在第二导向轨132上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第二导向轨132可以支撑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提升了移动梁122的移动稳定性。
第二导向轨132还设置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的下方,且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在第二导向轨132上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第二导向轨132可以支撑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提升了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的移动稳定性。
进一步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三移动组件,第三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二导向轨132与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之间。第三移动组件可沿第二导向轨132在第三方向上移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三移动组件上,且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122相对于第三移动组件在第四方向上移动,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具有夹角。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方向与第二导向轨13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可以彼此正交,第四方向和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单体道岔还包括第四移动组件,第四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二导向轨132与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之间。第四移动组件可沿第二导向轨132在第三方向上移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四移动组件上,且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相对于第四移动组件在第四方向上移动,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第三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五滑动件142,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上设置有第六滑动件,第五滑动件142和第六滑动件滑动配合。
具体地,第五滑动件构造为滑轨或滑槽且沿第四方向延伸,第五滑动件设置在第三移动组件上,第六滑动件构造为滑块且设置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上。由此,在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移动的过程中,滑块可以在第五方向上移动同时沿着滑轨或滑槽在第四方向上移动。
第四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七滑动件,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上设置有第六滑动件,第七滑动件和第六滑动件滑动配合。
具体地,第七滑动件构造为滑轨或滑槽且沿第四方向延伸,第七滑动件设置在第四移动组件上,第八滑动件构造为滑块且设置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上。由此,在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在移动的过程中,滑块可以在第三方向上移动同时沿着滑轨或滑槽在第四方向上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移动组件包括第五滚动轮架171和第七滚动轮172。第五滚动轮架171与第五滑动件142相连,第七滚动轮17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五滚动轮架171上且适于沿第二导向轨132的顶面滚动。在第七滚动轮172沿着第二导向轨132的顶面上滚动的过程中,第一活动梁108的移动梁122也沿着第二导向轨132的延伸方向移动。
第四移动组件包括第六滚动轮架和第八滚动轮。第六滚动轮架与第七滑动件相连,第八滚动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第六滚动轮架上且适于沿第二导向轨132的顶面滚动。在第八滚动轮沿着第二导向轨132的顶面上滚动的过程中,第二活动梁109的移动梁122也沿着第二导向轨132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单体道岔进一步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活动梁108相对固定梁移动。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驱动件和第一活动梁相连以适于将第一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一活动梁108。
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可以作为动力源提供动力,第一传动组件可以将第一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一活动梁108。
单体道岔进一步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活动梁109相对固定梁移动。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二驱动件和第二活动梁相连以适于将第二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二活动梁109。
也就是说,第二驱动件可以作为动力源提供动力,第二传动组件可以将第二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二活动梁109。
具体地,如图14-图22所示,第一驱动件可以构造为第一驱动电机181,第一传动件包括彼此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182和第一驱动齿条183,其中第一驱动电机181与第一活动梁108固定连接,第一驱动齿轮182与第一驱动电机181的电机轴相连,第一驱动齿条183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上且沿第一导向轨131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27所示,第一导向轨131的横截面构造为“工”字形且包括:第二顶板131d、第二底板131e以及分别与第二顶板131d和第二底板131e相连的第二连接板131f,第二顶板131d、第二连接板131f和第二底板131e之间限定出容纳槽131g,驱动齿条183和驱动齿轮182均设置在容纳槽131g内。
由此,传动组件都可以隐藏在第一导向轨131的容纳槽131g中,充分利用了第一导向轨131自身结构形成的空间,从而大大降低了驱动装置和第一导向轨131所占用的空间,提升了驱动装置与第一导向轨131的集成度。此外,将驱动齿条183和驱动齿轮182设置在容纳槽131g内还提升了传动组件的使用寿命,传动组件不容易受到锈蚀。
第二驱动件可以构造为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件包括彼此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条,其中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活动梁相连,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第二驱动齿条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上且沿第一导向轨131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24所示,第一驱动件构造为第一直线驱动单元191,第一传动组件构造为第一推杆192,第一推杆192的一端与第一直线驱动单元191相连,第一推杆192的另一端和第一活动梁相连。第一直线驱动单元191可以驱动第一推杆192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第一推杆192可以带动第一活动梁108移动。
第一直线驱动单元可以构造为电缸、液压缸、气缸或者直线电机等,只要能够驱动第一推杆192在直线方向上移动即可。
第二驱动件构造为第二直线驱动单元,第二传动组件构造为第二推杆,第二推杆的一端与第二直线驱动单元相连,第二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动梁相连。第二直线驱动单元可以驱动第二推杆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第二推杆可以带动第二活动梁移动。
第二直线驱动单元可以构造为电缸、液压缸、气缸或者直线电机等,只要能够驱动第二推杆在直线方向上移动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17所示,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锁定装置193,第一锁定装置193用于在第一活动梁108与固定梁或第二活动梁109限定出行车通道时锁定第一活动梁108;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二锁定装置,第二锁定装置用于在第二活动梁109与固定梁或第一活动梁108限定出行车通道时锁定第二活动梁109。由此,可以在确定行车通道后,保证第一活动梁108和第二活动梁109的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通畅。
第一锁定装置193包括第一锁定座193a,第一锁定座193a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上,且第一锁定座193a上设置有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头193b,第一锁头193b与第一活动梁108相连,第一锁头193b在与第一锁定槽配合的第一锁定位置以及脱离第一锁定槽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
第二锁定装置3包括第二锁定座,第二锁定座设置在第一导向轨131上,且第二锁定座上设置有第二锁定槽;第二锁头,第二锁头与第二活动梁109相连,第二锁头在与第二锁定槽配合的第二锁定位置以及脱离第二锁定槽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
第五滚动轮架171和第一滚动轮架151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板173,第一驱动件的动力可以传递给第一安装板;第六滚动轮架和第二滚动轮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二驱动件的动力可以传递给第二安装板。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轨131和第二导向轨132平行设置,因此第一导向轨131和第二导向轨13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同,同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正交,因此第二方向和第四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均沿曲线延伸以使单体道岔构成三开道岔,此时,第二侧壁132和第三侧壁141可以均沿直线延伸。由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单体道岔的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由此,如图2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运动至第二位置、第二活动梁109运动至第四位置时,可以实现上曲线通车;如图3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运动至第一位置、第二活动梁109运动至第四位置时,可以实现直线通车;如图4所示,当第一活动梁108运动至第一位置、第二活动梁109运动至第三位置时,可以实现下曲线通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梁111的延伸曲率和第二边梁112的延伸曲率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当延伸曲率相同时(如图2-4所示),第一边梁111和第二边梁112关于单体道岔的中心线轴对称,从而方便加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上述的道岔,由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设置有上述道岔,因此该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体积得到了降低、重量更轻,且轨道交通系统的加工难度也得到了降低。
如图25-2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轨道车辆以及上述的道岔,轨道车辆200可以在行车通道上移动,轨道车辆200上设置有走行轮210和导向轮220,走行轮210适于在活动梁的顶面或固定梁的顶面上滚动,导向轮220适于在固定梁和活动梁彼此正对的侧面上、或两个活动梁彼此正对的侧面上滚动。
轨道车辆200上设置有转向架230,转向架230在行车通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走行轮210,走行轮210的转动轴线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转向架230的下侧设置有导向轮220,导向轮220的转动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单体道岔,所述单体道岔包括:
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包括: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
活动梁,所述活动梁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以限定出至少三个可切换的行车通道,所述活动梁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一走行面;
所述活动梁包括:转动梁和移动梁,所述转动梁的一端设置有转动中心,所述转动梁可绕所述转动中心转动,所述移动梁与所述转动梁的另一端相连且可沿预设路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梁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活动梁和第二活动梁,所述预设路径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预设路径和第二预设路径,所述第一活动梁的移动梁可沿第一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梁的移动梁可沿第二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活动梁设在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梁设在所述第一活动梁和所述第二边梁之间且可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其中
当所述第一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梁与所述第一边梁之间限定出第一行车通道;
当所述第一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梁与所述第二活动梁之间限定出第二行车通道;
当所述第一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活动梁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活动梁与所述第二边梁之间限定出第三行车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梁和所述第二边梁的顶面构造为供轨道车辆的走行轮行走的第二走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包括两个所述单体道岔,其中一个所述单体道岔的通车出口与另一个所述单体道岔的通车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导向轨,所述第一导向轨构造为直线导向轨,所述第一导向轨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上可沿所述第一预设路径移动,所述第一导向轨还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上可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移动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与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一导向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上,且相对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夹角;以及
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与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一导向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上,且相对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件,所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上设置有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配合;
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滑动件,所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上设置有第四滑动件,所述第三滑动件和所述第四滑动件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滚动轮架和第一滚动轮,所述第一滚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滚动轮架上且适于沿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顶面滚动;
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滚动轮架和第二滚动轮,所述第二滚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滚动轮架上且适于沿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顶面滚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抵轮和第二止抵轮,所述第一止抵轮和所述第二止抵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滚动轮架上,所述第一止抵轮和所述第二止抵轮适于夹持在所述第一导向轨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三止抵轮和第四止抵轮,所述第三止抵轮和所述第四止抵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滚动轮架上,所述第三止抵轮和所述第四止抵轮适于夹持在所述第一导向轨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轨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或远离彼此;
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三滚动轮架、第三滚动轮和第四滚动轮,所述第三滚动轮和所述第四滚动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三滚动轮架上且分别适于在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上滚动;
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四滚动轮架、第五滚动轮和第六滚动轮,所述第五滚动轮和所述第六滚动轮均设置在所述第四滚动轮架上且分别适于在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上滚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顶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在所述第一导向轨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侧面构造为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彼此。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导向轨宽度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侧面构造为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二导向轨,所述第二导向轨构造为直线导向轨,所述第二导向轨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在所述第二导向轨上沿所述第一预设路径移动;以及
所述第二导向轨还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在所述第二导向轨上沿所述第二预设路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导向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三移动组件,所述第三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轨与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二导向轨在第三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移动组件上,且相对所述第三移动组件在第四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具有夹角;以及
第四移动组件,所述第四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轨与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二导向轨在第三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梁的所述移动梁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移动组件上,且相对所述第四移动组件在第四方向上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活动梁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梁相对所述固定梁移动;以及
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活动梁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动梁相对所述固定梁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一活动梁相连以适于将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活动梁;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梁相连以适于将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二活动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构造为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彼此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齿条;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活动梁相连,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所述第一驱动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上且沿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驱动件构造为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彼此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条;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活动梁相连,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所述第二驱动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上且沿所述第一导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构造为第一直线驱动单元,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构造为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单元相连,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活动梁相连;
所述第二驱动件构造为第二直线驱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组件构造为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单元相连,所述第二推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活动梁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道岔还包括:第一锁定装置,所述第一锁定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活动梁与所述固定梁或所述第二活动梁限定出所述行车通道时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梁;以及
第二锁定装置,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活动梁与所述固定梁或所述第一活动梁限定出所述行车通道时锁定所述第二活动梁。
20.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道岔;
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上设置有走行轮以及导向轮,所述走行轮适于在所述活动梁的顶面或固定梁的顶面上滚动,所述导向轮适于在所述固定梁和所述活动梁彼此正对的侧面上、或两个所述活动梁彼此正对的侧面上滚动。
CN202210616120.9A 2022-05-31 2022-05-31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Pending CN1171882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6120.9A CN117188221A (zh) 2022-05-31 2022-05-31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PCT/CN2023/087437 WO2023231579A1 (zh) 2022-05-31 2023-04-11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6120.9A CN117188221A (zh) 2022-05-31 2022-05-31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8221A true CN117188221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6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6120.9A Pending CN117188221A (zh) 2022-05-31 2022-05-31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8221A (zh)
WO (1) WO20232315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8878B (zh) * 2017-10-31 2023-12-19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跨座式单轨道岔
CN207391949U (zh) * 2017-10-31 2018-05-2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
CN111235974A (zh) * 2020-01-16 2020-06-05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轨胶轮车辆轨道交通转动型道岔
CN112127217B (zh) * 2020-08-31 2022-03-01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道岔系统
CN218232971U (zh) * 2022-07-08 2023-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1579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98915C2 (ru) Рельс и ходовая тележка для подве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12127217B (zh) 轨道交通道岔系统
US9212454B2 (en) Branching device and center guide-type track-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RU2761885C1 (ru) Рельсовая стрелка
US4794866A (en) Linear motor driven railway car
CN103517862A (zh) 用于对物体特别是车辆车身进行处理、特别是阳离子电泳式浸渍涂装的系统
CN117188221A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7188219A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7601099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7781593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8232971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2078597B (zh) 双轨式道岔系统、双轨式车辆、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2482097B (zh) 凹底平移式道岔
CN109989305B (zh)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17781594U (zh) 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0644300A (zh) 平交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18466211U (zh) 道岔
CN116180512A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道岔
CN117188220A (zh) 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2301809B (zh) 单轨道岔和具有其的单轨轨道及轨道交通系统
KR20200065387A (ko) 고무차륜 경전철 분기기의 진동소음 감소를 위한 가동안내판 구속장치
CN210793153U (zh) 一种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道岔结构
CN110053912B (zh) 转向装置、车轮组件及有轨制导车辆
CN212375646U (zh) 活动支座及具有其的交通轨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