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7787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77870A
CN117177870A CN202280028978.1A CN202280028978A CN117177870A CN 117177870 A CN117177870 A CN 117177870A CN 202280028978 A CN202280028978 A CN 202280028978A CN 117177870 A CN117177870 A CN 117177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ol
cold
main flow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89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野秀树
吉崎久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77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77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兼顾对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抑制的功能和将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经由空气混合室积极地向后方吹出口引导的功能。在具备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情况下,将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一部分切掉,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冷风导入口31面向该切口21,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形成为从空调壳体2向冷风主流通路9延伸,对空气混合风门10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11的流入量进行限制,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对于通过了冷风主流通路9的冷风减少与通过了暖风主流通路8的暖风的混合并且向后方吹出口16引导。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确保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位移时的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并且防止冷差现象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冷却用热交换器,其配置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对导入空气流路的空调用空气进行冷却;加热用热交换器,其对所述空调用空气进行加热;暖风主流通路,其使空调空气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作为暖风向下游侧引导;冷风主流通路,其使空调空气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作为冷风向下游侧引导;空气混合风门,其对在所述暖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暖风与在所述冷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冷风的比例进行调节;空气混合室,其使通过了所述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与通过了所述暖风主流通路的暖风混合而成为调和空气。
而且,在空气混合室内连接有用于将空调用空气向未图示的挡风玻璃吹出的除霜吹出口、用于向乘员的上身吹出的通风吹出口和用于向乘员的脚下吹出的脚部吹出口。并且,在空调壳体设有对调和空气向除霜吹出口、通风吹出口以及脚部吹出口的供给量进行调节并调节吹出模式的模式风门。
空气混合风门能够在没有在冷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冷风而使全部的空调用空气通过暖风主流通路的全热位置与没有在暖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暖风而使全部的空调用空气通过冷风主流通路的全冷位置之间移动,尤其在从全热位置向全冷位置侧稍微位移的微小开度时,会产生通过了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调用空气一下子流入压力较低的间隙部分(对空气混合风门和该空气混合风门为全热时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之间的间隙),按空气混合风门的微小开度设想的风量以上的风量从冷风主流通路向空气混合室流出的现象。
因此,空气混合室内的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空气混合室中的调和空气的温度的下降率与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的移动量的比例关系)受到影响,尤其对于与空气混合室的靠近冷风主流通路的部位连接的除霜吹出口来说,担心产生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在空气混合室内未与暖风充分混合而到达除霜吹出口,从除霜吹出口送出大量冷风的冷差现象,从而产生挡风玻璃起雾等不良情况。
于是,为了降低这样的微小开度时从冷风主流通路向空气混合室供给的冷风量并调节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期望设置对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限制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空气混合风门由将旋转轴一体地设置于平板状的风门主体的端部的单臂式风门构成,从空气混合风门的全热位置到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沿着空气混合风门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与空气混合风门的前端部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圆弧状的引导板,可认为该引导板作为对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限制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发挥作用。
因此,通过设置这样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能够抑制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能够对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进行调节并且避免冷差现象。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期望的温度性能,要求对从各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赋予温度差,寻求使在冷风主流通路中流通的冷风在空气混合室内尽可能地不与暖风混合而向通风吹出口等引导的结构。
于是,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在空气混合室设置对于在冷风主流通路中流通的冷风防止其与暖风的混合并且向通风吹出口(冷风吹出口)引导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具备引导板的固定引导件)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必要量的冷风积极地向通风吹出口供给而不与暖风混合,因此能够实现较高的调温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4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33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的微小开度时对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抑制的结构和将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积极地向通风吹出口引导的结构要求冷风的相反的流动,因此如何兼顾所述两个相反的冷风的流动成为了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空气混合风门由板式风门构成的情况下,在由滑动风门或旋转风门等构成的情况下也会同样产生。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兼顾对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抑制的功能和使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尽可能地不与暖风混合而将其向后方吹出口积极地引导的功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
加热用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空调壳体内,对导入所述空气流路的空调空气进行加热;
暖风主流通路,其使所述空调空气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作为暖风向下游侧引导;
冷风主流通路,其使所述空调空气绕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作为冷风向下游侧引导;
空气混合风门,其对在所述暖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暖风与在所述冷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冷风的比例进行调节;
空气混合室,其使通过了所述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与通过了所述暖风主流通路的暖风混合而成为调和空气;
前方吹出口,其与所述空气混合室的靠近所述冷风主流通路的部位连接;
后方吹出口,其与所述空气混合室的与所述冷风主流通路相反的一侧连接;
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其形成为从所述空调壳体向所述冷风主流通路延伸,对所述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所述冷风向所述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限制;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该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由冷风导入口引入在所述冷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冷风,减少与在所述暖风主流通路中流动的暖风的混合并且向所述后方吹出口引导,
所述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具有将该引导件的一部分切掉的切口,
所述冷风导入口面向所述切口。
在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情况下,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冷风导入口面对(开口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切口部分,因此能够实现兼顾对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进行限制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将冷风积极地向后方吹出口引导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这样相反作用的结构,能够确保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的微小位移时(微小开度时)的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冷差现象实现较高的调温性能。
在这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可以设置于在空气混合室设置的挡板。
即,可以是,在空气混合室设有将来自暖风主流通路的暖风切断与冷风的混合并向前方吹出口引导并且将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切断与暖风的混合并向后方吹出口引导的挡板的情况下,用该挡板代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
与此相对,可以是,在空气流路被分隔壁左右分隔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分隔壁的两侧。
并且,可以是,在沿着空调壳体的侧壁设置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情况下,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空调壳体的侧壁。
在这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可以向多个后方吹出口引导冷风。
并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既可以呈筒状形成,也可以由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构成。
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应用于各种空调装置,既可以在与空气混合室的靠近冷风主流通路的部分连接的前方吹出口为除霜吹出口以及侧通风吹出口中的至少一者且与空气混合室的与冷风主流通路相反的一侧连接的后方吹出口为中央通风吹出口以及脚部吹出口中的至少一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采用,也可以在所述前方吹出口为除霜吹出口且所述后方吹出口为通风吹出口以及脚部吹出口中的至少一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采用。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形成为从空调壳体向冷风主流通路延伸并对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限制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对于通过了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减少与来自暖风主流通路的暖风的混合并且向后方吹出口引导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将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一部分切掉,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冷风导入口在该切口开口,因此在空气混合风门处于全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能够兼顾对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抑制的功能和将来自冷风主流通路的冷风经由空气混合室积极地向后方吹出口引导的功能,能够确保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的微小位移时(微小开度时)的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冷差现象,实现较高的调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a)是表示整体结构例的剖视图,(b)是空气混合风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表示的是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空气流路的大致中央的例子,是在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空气混合风门之间观察空气混合风门侧的图,表示的是空气混合风门移动到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靠下方处的状态。
图3是对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切口、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冷风导入口开口的其他状态例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切口相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设有冷风导入口的端部较小的情况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切口相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设有冷风导入口的端部较大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了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空气流路的左右两侧的例子的图,(a)是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空气混合风门之间观察空气混合风门侧的图,是表示空气混合风门移动到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靠下方处的状态的图,(b)是(a)的空气混合风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空气流路的左右两侧的另一例的图,(a)是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空气混合风门之间观察空气混合风门侧的图,是表示空气混合风门移动到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靠下方处的状态的图,(b)是(a)的空气混合风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沿空气流路的左右并排设置滑动风门并与各个滑动风门对应地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例子,是表示将冷风量调节引导件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左右非对称地设置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是表示比蒸发器靠下游侧处被分隔壁左右分隔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8表示的是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设置于分隔壁的左右两侧的例子,是在图7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空气混合风门之间观察空气混合风门侧的图,表示的是空气混合风门移动到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靠下方处的状态。
图9是表示在图8的结构中利用分隔壁来设置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结构例的立体图,(a)是表示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呈筒状形成于分隔壁的两侧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利用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在分隔壁的两侧形成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了沿着空调壳体的左右的侧壁设置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例子的图,是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与空气混合风门之间观察空气混合风门侧的图,表示的是空气混合风门移动到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靠下方处的状态。
图11是表示了在图10的结构中利用空调壳体的侧壁设置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结构例的立体图,(a)是表示了冷风旁通用引导件呈筒状形成于侧壁的内侧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了利用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在侧壁的内侧形成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表示的是在车辆的中控部附近搭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配置于比对发动机室和车室进行划分的分隔板靠车室侧处,将外部气体(车室外空气)和/或内部气体(车室内空气)经由未图示的送风机单元导入空调壳体2内。
空调壳体2形成朝向车室流动的空气的通路(空气流路3),由合成树脂成形,在最上游侧(分隔板侧)具备经由空气导入口4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空间5。
在空调壳体2内的空气导入空间5的下游侧配置有构成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6,在该蒸发器6的下游侧配置有构成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7。
蒸发器6构成冷冻循环的一部分,以供从空气导入口4导入的全部空调空气通过的方式在空气通路内竖立设置,根据需要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冷却。并且,加热器芯7竖立设置于与蒸发器6相比位于下游侧的空调壳体2的靠下部的部分。
在比蒸发器6靠下游侧处设有使空调空气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7并作为暖风向下游侧引导的暖风主流通路8和使空调空气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7并作为冷风向下游侧引导的冷风主流通路9。
而且,在蒸发器6的下游侧配置有对在暖风主流通路8中流动的暖风与在冷风主流通路9中流动的冷风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空气混合风门10,并且在处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下游侧的加热器芯7的上方设有使通过了冷风主流通路9的冷风与通过了暖风主流通路8的暖风混合而成为调和空气的空气混合室11。
空气混合风门10在该例子中由滑动风门构成,为了沿着蒸发器6的通风出口侧的端面上下移动而在空调壳体2的左右两侧壁的内表面设置下延伸的风门引导件12,能够沿着该风门引导件12滑动。具体而言,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游侧表面沿上下方向形成齿条13,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游侧设置与所述齿条13啮合的小齿轮14,通过未图示的促动器使该小齿轮14旋转,由此能够使空气混合风门10在将冷风主流通路9封闭的全热位置(使暖风主流通路8全开的位置)与将暖风主流通路8封闭的全冷位置(使冷风主流通路9全开的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在空调壳体2的空气混合室11的靠冷风主流通路9的上方设有能够向窗户玻璃或其附近供给空调空气的前方吹出口15,并且在空调壳体2的空气混合室11的与冷风主流通路9相反的一侧连接有后方吹出口16。
在这里,前方吹出口15包括朝向未图示的挡风玻璃吹出调和空气的除霜吹出口151和向侧玻璃附近吹出调和空气的侧通风吹出口152,后方吹出口16包括朝向乘员上身吹出调和空气的中央通风吹出口161和朝向乘员脚下吹出调和空气的脚部吹出口162。
需要说明的是,除霜吹出口151的开度通过除霜风门151a来调节,侧通风吹出口152的开度通过侧通风风门152a来调节,中央通风吹出口161的开度通过中央通风风门161a来调节,脚部吹出口162的开度通过脚部风门162a来调节。
在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在冷风主流通路9配置有从空调壳体2延伸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该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在该例子中形成为板状,从空调壳体2的上壁与空气混合风门10的移动轨迹大致平行地向冷风主流通路9延伸设置。该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为了不对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下移动的动作造成影响而相对于空气混合风门的移动轨迹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
这样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既可以配设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游侧,也可以配设于下游侧,在该例子中配设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下游侧。并且,在该例子中,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遍及空气流路3的横向宽度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的下端缘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大致平行。
因此,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具有对空气混合风门10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11的流入量进行限制的功能。即,在空气混合风门10从位于最上方的全热位置向下方移动时,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离开(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相比位于下方)之前,限制冷风向空气混合室11的流入量。然后,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离开时,空气混合风门10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之间的间隙变大,冷风开始较多地向空气混合室11流动。
在这样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游侧即空气混合室11配置有对于在冷风主流通路9中流动的冷风减少与在暖风主流通路8中流动的暖风的混合并且向后方吹出口(中央通风吹出口161、脚部吹出口162)引导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
该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通过未图示的支承件固定于空调壳体2,或者使用与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一体地形成的未图示的固定部而安装在空调壳体2的内部,如图1(b)所示那样为了将冷风向后方吹出口引导而形成为阻止与暖风的混合的挡板33。该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形成为沿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在一端侧形成有向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侧开口的冷风导入口31,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后方吹出口16(中央通风吹出口161、脚部吹出口162)开口的冷风导出口32。在该例子中,不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的前方侧上表面敞开地面向前方吹出口15(除霜吹出口151、侧通风吹出口152),使后方侧的上表面和另一端敞开地面向后方吹出口(中央通风吹出口161和脚部吹出口162)。
而且,在该例子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矩形形状的切口21,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冷风导入口31开口于(面向)该切口21。
在这里,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设置成将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左右分割。
并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冷风导入口31的端部既可以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嵌合,也可以与该切口部分21的下游侧紧贴或隔开规定的间隔地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案中,使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的横向宽度与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形成冷风导入口31的端部的横向宽度一致。并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形成冷风导入口31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既可以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延伸量(从空调壳体2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尺寸)一致,也可以为了获得向后方吹出口的必要冷风量(获得所期望的调温特性的风量)而将冷风导入口31侧的端部延伸设置至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靠下方处。
因此,根据以上结构,通过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在空气混合风门10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位于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相同的位置或与下端缘相比位于上方时),对冷风向空气混合室11的流入量进行限制,冷风仅经由空气混合风门10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之间的狭窄的间隙(规定的间隙)向空气混合室11流入,因此冷风不会一下子流入空气混合室11,能够对相对于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的移动量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化量进行调节(确保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化的线性度)。
并且,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离开之前,对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流入量进行限制,因此通过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开口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提高比空气混合风门10靠上游侧的冷风向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流入压,冷风向该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集中地流动而被导向后方吹出口16。
然后,在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端缘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下端缘离开时,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游侧的冷风开始从空气混合风门10与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之间的间隙较多地朝向空气混合室11流动,不过空气混合风门10的开度处于从全热位置变大一定程度的状态,因此冷风量能够成为即使向空气混合室11流入也与空气混合风门10的开度相对应的冷风量,不会影响调和空气温度的线性度。
并且,在该状态下,还经由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向后部吹出口继续供给冷风,因此最终被导向空气混合室11的冷风不会过度变多,并且能够避免冷差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案中,使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的横向宽度与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形成冷风导入口31的端部的横向宽度一致,不过也可以如图3(a)所示的那样使冷风导入口31侧的端部的横向宽度形成为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的横向宽度小,还可以如图3(b)所示的那样形成为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的横向宽度大。
从对相对于空气混合风门10从全热位置的移动量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化量进行调节的角度出发,优选使设有冷风导入口31的端部的横向宽度形成为比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的横向宽度小。
以上的结构说明了在空气流路3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切口21并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冷风导入口31开口于该切口21的例子,不过也可以如图4(a)所示的那样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的左右两端部设置切口22,23并使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的冷风导入口311,312分别在该两端的切口22,23开口。
该情况下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既可以将图1(b)所示那样的挡板设置于空气混合室11的左右两侧,也可以如图4(b)所示的那样将相对于图1(b)所示的挡板而省去了一个侧面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固定于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而形成冷风旁通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冷风导出口321,322与图1同样地以面向后方吹出口16的方式开口。
并且,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那样将上下配置的引导用板341,342,351,352以从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侧壁,形成朝向空气流路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敞开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在这里,引导用板341,351,342,352既可以将其他部件固定于侧壁2a,2b,也可以由与侧壁2a,2b一体地形成的肋构成。
在以上结构中,表示的是在空气流路3中设置一个空气混合风门的例子,不过在例如将空气混合风门101,102沿空气流路3的左右并排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为同样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将空气混合风门101,102并排设置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每个空气混合风门101,102来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空气流路3的右侧和左侧处空气的流动产生偏向的情况下,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可以与空气的流动的偏向相匹配地设置成左右非对称。
并且,在到前述为止的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不过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201,202也可以不使向冷风主流通路9的延伸量恒定,而使延伸量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
在图7、图8中,表示的是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另一结构例。在该例子中,空调壳体2的比蒸发器6靠下游侧的部分被分隔壁40左右分隔而分为左右的空气流路3a,3b,通过左右设置的空气混合风门101,102而能够左右独立地进行调温控制。
在该例子中,在各空气流路3a,3b的空气混合室11a,11b的靠冷风主流通路9的上方设有由与右侧的空气流路3b连通并向未图示的挡风玻璃吹出空调空气的除霜吹出口153构成的前方吹出口15,并且在空调壳体2的空气混合室11a,11b的与冷风主流通路9a,9b相反的一侧设有由向乘员上身吹出空调空气的左右的通风吹出口164,165和向乘员脚下吹出空调空气的左右的脚部吹出口166,167构成的后方吹出口16。
除霜吹出口153的开度通过除霜风门153a来调节,通风吹出口164,165的开度通过通风风门164a,165a来调节,脚部吹出口166,167的开度通过脚部风门166a,167a来调节。
在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为了具有与图1同样的功能,以分隔壁40为界而在各侧设置暖风主流通路8a,8b、冷风主流通路9a,9b和使通过了暖风主流通路8a,8b的暖风与通过了冷风主流通路9a,9b的冷风混合而成为调和空气的空气混合室11a,11b,并且在各侧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
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从空调壳体2延伸设置于被分隔壁40分隔的左右的空气流路3a,3b的冷风主流通路9a,9b,具有对空气混合风门101,102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11a,11b的流入量进行限制的功能。
这些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形成为例如板状,既可以配设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上游侧,也可以配设于下游侧,在该例子中配设于空气混合风门10的下游侧。并且,在该例子中,各个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遍及分隔壁40与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之间的空气流路3a,3b的横向宽度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并且从空调壳体2起为大致均医的延伸量(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的下端缘与空气混合风门101,102的上端缘大致平行)。
并且,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可以利用图1(b)所示那样的挡板来设置,但也可以如图8(a)中所示那样以在各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与分隔壁40之间设置切口211,212并使冷风导入口311,312面向该切口211,212的方式利用分隔壁40来设置。
即,可以在分隔壁40的两侧通过如图9(a)中所示那样使剖面为コ状的管道形成用部件331,332将开放侧固定于分隔壁40而在分隔壁40的两侧呈筒状形成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
并且,也可以如图9(b)所示那样通过将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341,351,342,352以从分隔壁40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分隔壁40的两侧面而形成空气混合室侧向空气流路3a,3b开放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该引导用板341,351,342,352既可以为将其他部件固定于分隔壁40的结构,也可以为由与分隔壁40一体地形成的肋构成的结构。
任一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都使冷风导出口321,322面向脚部吹出口166,167,在成为上侧面的部分以面向通风吹出口164,165的方式设置开口331a,332a或切口341a,342a,从而容易向后方吹出口16(通风吹出口164,165、脚部吹出口166,167)引导冷风。
并且,作为以分隔壁40为界而在各个空气流路3a,3b设置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和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的方案,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以在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1,202的空调壳体的侧壁2a,2b侧的端部设置切口22,23而使冷风导入口311,312面向该切口22,23的方式利用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来设置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
即,可以在空调壳体2的左右的侧壁2a,2b通过图11(a)所示那样使剖面为コ状的管道形成用部件331,332将开放侧固定于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而呈筒状形成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并且,也可以如图11(b)所示那样通过将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341,351,342,352以与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垂直的方式设置于该侧壁而形成使空气混合室侧开放的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该引导用板341,351,342,352既可以为将其他部件固定于侧壁2a,2b的结构,也可以为由与侧壁2a,2b一体地形成的肋构成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对左右的空气流路3a,3b中空气混合风门101,102从全热位置稍微位移的状态下的冷风向空气混合室的送风量进行限制(对相对于空气混合风门从全热位置的移动量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化量进行调节),并且将冷风经由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1,302积极地向后方吹出口供给,能够确保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化的线性度,并且能够避免冷风过度地向前方吹出口供给的状态,实现较高的调温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表示的是使用滑动风门作为空气混合风门的例子,不过空气混合风门不管是将旋转轴一体地设置于平板状的风门主体的端部的单臂式风门,还是将旋转轴一体地设置于平板状的风门主体的中央的蝶式的风门,还是旋转式风门,都能够采用同样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例子中,表示的是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的冷风导出口32朝向中央通风吹出口161和脚部吹出口162两者开口的例子,不过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向侧通风吹出口152和中央通风吹出口161开口而不向脚部吹出口开口。车辆用空调装置1一般在双向模式(从侧通风吹出口152、中央通风吹出口161以及脚部吹出口162吹出调和空气的模式)时,要求使从脚部吹出口162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比从其他吹出口152,161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高,能够通过不将由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引导的冷风向脚部吹出口162供给来响应需求。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空调装置;
2 空调壳体;
2a,2b侧壁;
3,3a,3b空气流路;
6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
7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
8 暖风主流通路;
9 冷风主流通路;
10 空气混合风门;
11 空气混合室;
15 前方吹出口;
16 后方吹出口;
20,201,202冷风量调节引导件;
30,301,302冷风旁通用引导件;
31,311,312冷风导入口;
33 挡板;
40 分隔壁;
151,153除霜吹出口;
152 侧通风吹出口;
161 中央通风吹出口;
162,166,167脚部吹出口;
164,165通风吹出口;
331,332管道形成用部件;
341,342,351,352引导用板。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2,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3;
加热用热交换器7,其配置在所述空调壳体2内,对导入所述空气流路3的空调空气进行加热;
暖风主流通路8,其使所述空调空气通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7并作为暖风向下游侧引导;
冷风主流通路9,其使所述空调空气绕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8并作为冷风向下游侧引导;
空气混合风门10,其对在所述暖风主流通路8中流动的暖风与在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中流动的冷风的比例进行调节;
空气混合室11,其使通过了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的冷风与通过了所述暖风主流通路8的暖风混合而成为调和空气;
前方吹出口15,其与前方空气混合室11的靠近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的部位连接;
后方吹出口16,其与所述空气混合室11的与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相反的一侧连接;
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其形成为从所述空调壳体2向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延伸,对所述空气混合风门10处于全热位置附近时所述冷风向所述空气混合室11的流入量进行限制;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该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由冷风导入口31引入在所述冷风主流通路9中流动的冷风,减少与在所述暖风主流通路8中流动的暖风的混合并且向所述后方吹出口16引导,
所述冷风量调节引导件20具有将该引导件20的一部分切掉的切口21,
所述冷风导入口31面向所述切口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设置于在所述空气混合室11设置的挡板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设置于将所述空气流路3左右分隔的分隔壁40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2的侧壁2a,2b。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将冷风向多个所述后方吹出口16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呈筒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旁通用引导件30由上下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引导用板341,342,351,352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前方吹出口15为除霜吹出口151以及侧通风吹出口152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后方吹出口16为中央通风吹出口161以及脚部吹出口162中的至少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前方吹出口15为除霜吹出口153,所述后方吹出口16为通风吹出口164,165以及脚部吹出口166,167中的至少一者。
CN202280028978.1A 2021-04-19 2022-03-30 车辆用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7177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0077 2021-04-19
JP2021-070077 2021-04-19
PCT/JP2022/015875 WO2022224767A1 (ja) 2021-04-19 2022-03-30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77870A true CN117177870A (zh) 2023-12-05

Family

ID=8372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8978.1A Pending CN117177870A (zh) 2021-04-19 2022-03-30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42696A1 (zh)
JP (1) JPWO2022224767A1 (zh)
CN (1) CN117177870A (zh)
WO (1) WO20222247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5801B2 (ja) * 1994-03-15 2002-03-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4971963B2 (ja) 2007-12-12 2012-07-1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510916B2 (ja) * 2015-07-06 2019-05-08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4767A1 (ja) 2022-10-27
EP4342696A1 (en) 2024-03-27
JPWO2022224767A1 (zh)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7843B1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EP1241032B1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JP488308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784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54526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624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3660847A (zh) 车用空调装置
JP401649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8576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58897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3603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5225448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1056200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717787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433861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03411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148747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405910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64553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8215591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7226076B2 (ja) 空気吹出部
CN116802068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399795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4161895A (zh)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JP2023160448A (ja) 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