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61895A -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61895A
CN114161895A CN202110174069.6A CN202110174069A CN114161895A CN 114161895 A CN114161895 A CN 114161895A CN 202110174069 A CN202110174069 A CN 202110174069A CN 114161895 A CN114161895 A CN 114161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passage
air outlet
ri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40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伟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740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618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61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18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箱及设置于空调箱周边的配套设备;空调箱包括: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的壳体主体;配置于空气通路中,用于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以及以沿空气流动方向位于蒸发器的下游侧的形式配置于空气通路中,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芯体;壳体主体上形成有设置于壳体主体的上部的除霜吹出口、设置于壳体主体的下部的脚部吹出口以及位于两者间的脸部吹出口;脸部吹出口包括中间脸部吹出口和比中间脸部吹出口靠近除霜吹出口的侧边脸部吹出口;壳体主体的内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导流筋,多个导流筋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子通路,空气子通路将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除霜吹出口。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在汽车HVAC(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中改善空调箱上各出口的风配不均的汽车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在夏季或冬季对车是内部进行制冷或供暖,或是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通常在车辆内部设置有汽车用空调装置。汽车用空调装置调节和控制将汽车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及空气流动,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
目前,汽车内广泛采用的是冷暖一体式空调系统,其布置形式是将蒸发器和加热芯体等设置在一起,将冷却或加热后的空气向空调箱上的各个出风口排出。为了满足车辆搭载大屏的需求,在设计汽车用空调箱时,将出口布局由一般的并排出口变成上下的纵列布置的出口,由此使得车辆搭载更加容易。图9是以往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示意图,(a)是三通道布局的示意图,(b)是二通道布局的示意图。
如图9中(a)、(b)所示,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内部设置有蒸发器1、加热芯体2以及混合风门3,在空调箱的壳体上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脚部吹出口4、中间脸部吹出口5、侧边脸部吹出口6以及除霜吹出口7。更具体地,通过在蒸发器1和加热芯体2之间设置上下一对混合风门3,能如图9中(a)所示在空调箱内部形成上中下三条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即所谓的三通道布局。通过设置上下一个混合风门3,并将加热芯体2如图9中(b)所示靠近下方设置,能在空调箱内部形成上下两条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即所谓的二通道布局。
然而对于上述两种布局模式,在中间脸部吹出口5、侧边脸部吹出口6和除霜吹出口7由下自上纵列布置的结构中,由于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除霜吹出口7之间分别形成有较大角度,只有少量的风会进入侧边脸部吹出口6或除霜吹出口7,因此容易出现中间脸部吹出口5的出风较大而侧边脸部吹出口6和除霜吹出口7出风较小这样的风配不均匀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的一种解决办法是通过在空调箱的壳体外增设额外风道对出风进行引流。图10概略性示出了增设了额外风道20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如图10所示,通过在空调箱壳体的外侧增设连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额外风道20,能够将风配较大的中间脸部吹出口5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引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由此调整风配。同样地,也可以设置从中间脸部吹出口5向除霜吹出口7分流出风的额外风道。但是,这种结构的汽车用空调装置不仅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和成本增加,而且也恶化了汽车空调的布置空间。另外,也有通过在空调箱内部设置多个可动风门来调节空调箱内部的空气分配的空调装置,然而这同样会使空调箱内部的结构复杂化,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不影响空调搭载和布置空间地改善车辆的风配不均衡的汽车用空调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是包括空调箱及设置于所述空调箱的周边的配套设备的汽车用空调装置;所述空调箱包括: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以及以沿空气流动方向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的形式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加热空气的加热芯体;所述壳体主体上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部的除霜吹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下部的脚部吹出口以及位于所述除霜吹出口和所述脚部吹出口之间的脸部吹出口;所述脸部吹出口包括中间脸部吹出口和比所述中间脸部吹出口靠近所述除霜吹出口的侧边脸部吹出口;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导流筋,所述多个导流筋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子通路,所述空气子通路将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所述除霜吹出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在壳体主体的内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导流筋来形成至少一个空气子通路,借助该空气子通路将空调箱中的空气向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除霜吹出口分流,由此改善空调箱中的空气分配比例。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不影响空调搭载和不改变空调箱内部布置空间的同时改善各空气吹出口的风配不均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汽车用空调装置的空调箱的A-A向截面图;
图3是概略性示出空调箱的内部结构以及空气在导流筋的作用下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沿图2中的B-B方向观察空调箱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设置有吹脸风门的空调箱的内部结构;
图6是图5所示设置了吹脸风门的空调箱的与图4对应的向视示意图;
图7概略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不同的通路布局下空调箱的内部结构及空气流动方向,(a)是三通道布局的示意图,(b)是二通道布局的示意图;
图8概略性示出了导流筋的多种配置方式,(a)是直线型配置的导流筋的示意图,(b)是多段组合型配置的导流筋的示意图,(c)是曲线型配置的导流筋的示意图;
图9概略性示出以往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a)是三通道布局的示意图,(b)是二通道布局的示意图;
图10概略性示出了增设了额外风道的以往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
符号说明:
100、空调箱;101、内进气口;102、外进气口;103、空气滤芯;104、鼓风机;10、壳体主体;11、左壳体;12、右壳体;13、中间壳体;110、左壳体内壁;120、右壳体内壁;130、中间壳体内壁;1、蒸发器;2、加热芯体;3、混合风门;31、上混合风门;32、下混合风门;4、脚部吹出口;5、中间脸部吹出口;6、侧边脸部吹出口;7、除霜吹出口;8、导流筋;81、左壳体导流筋;82、右壳体导流筋;83、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81a、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b、左壳体第二导流筋;82a、右壳体第一导流筋;82b、右壳体第二导流筋;83a、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b、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a’、中间壳体右侧第一导流筋;83b’、中间壳体右侧第二导流筋;9、吹脸风门;91、吹脸风门摆动臂;92、吹脸风门挡风部;20、额外风道;L1、左一区域;L2、左二区域;L3、左三区域;R1、右一区域;R2、右二区域;R3、右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下述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理解,附图和下述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
在此公开一种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不影响空调搭载和布置空间地改善车辆的风配不均衡的汽车用空调装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汽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汽车用空调装置的空调箱100的A-A向截面图。图3是概略性示出空调箱100的内部结构以及空气在导流筋8的作用下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4是沿图2中的B-B方向观察空调箱100的截面图。在此,定义“上”、“下”、“左”、“右”为图1中纸面的“上”、“下”、“左”、“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描述中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作为汽车空调总成的汽车用空调装置主要包括空调箱100、用于向汽车用空调装置引入空气的内进气口101和外进气口102、用于对引入汽车用空调装置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芯103、以及用于向空调箱100鼓入空气的鼓风机104。
空调箱100是汽车用空调装置的核心结构,内外空气由鼓风机通过进气风道送入空调箱100的内部,根据具体的模式需求进行加热或冷却后从相应的吹出口排出,对车室内进行供暖、制冷或是除霜等。空调箱100主要包括构成空调箱100的外壳且形成有多个吹出口的壳体主体10以及配置于该壳体主体10内部的后述蒸发器1、加热芯体2、混合风门3等多个部件,具体内容后述。
在壳体主体10的内部形成有使空气依次经由内部多个部件后从各吹出口排出的空气通路。本实施形态中,空调箱100形成为具有左右的两个空气通路。更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主体10包括:位于左侧,具有后述左壳体内壁110的左壳体11;位于右侧,具有后述右壳体内壁120的右壳体12;以及位于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之间,具有后述中间壳体内壁130的中间壳体13。其中左壳体11与中间壳体13包围的内部空间构成了左空气通路,右壳体12与中间壳体13包围的内部空间构成了右空气通路。此外,壳体主体10上形成的后述脸部吹出口及除霜吹出口7等空气吹出口也分别被中间壳体13的中间壳体内壁130划分为位于左空气通路侧的左半部分和位于右空气通路侧的右半部分。由此,空调箱100形成为左空气通路与右空气通路各自独立地流通空气,且能通过各空气吹出口的左半部分和/或右半部分部分向驾驶席侧和/或副驾驶席侧分别吹出空气的结构。
下面以左空气通路为例说明空调箱100的内部结构。
由于图2是图1所示空调箱100的A-A向截面图,因此图2中仅示出了左空气通路中靠近中间壳体13侧的部分,与左空气通路中靠近左壳体11侧相当的部分以及与左壳体11和中间壳体13之间的连接部(后述左侧连接部)相当的部分均未示出。如图2所示,在空调箱100的内部设置有蒸发器1和以沿空气流动方向位于该蒸发器1的下游侧的加热芯体2。蒸发器1主要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对其进行冷却,加热芯体2主要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对其进行加热。此外,在蒸发器1和加热芯体2之间还设置有混合风门3。混合风门3主要用于对空调箱100内部通过加热芯体2的风量进行调节,通过调节冷风与热风的比例来达到不同的出风温度。混合风门3可以是单独的风门,也可以由多个风门组合而成,由此能形成为二通道或是三通道的布局。本例中,混合风门3由后述上混合风门31和下混合风门32两者构成,即空调箱100形成为三通道布局。
在空调箱100中,沿壳体主体10的外周形成有脚部吹出口4、脸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吹出口7。在这些吹出口上设置有可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风门,通过打开或关闭相应的风门,汽车用空调装置可以实现包括从脚部吹出口4吹出空气的吹脚模式、从脸部吹出口吹出空气的吹脸模式、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的除霜模式以及吹脚除霜模式、吹脸吹脚模式等在内的多种空气吹出模式。
具体而言,脚部吹出口4以朝向乘客双脚的形式设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下部,除霜吹出口7以朝向挡风玻璃的形式设置于壳体主体10的顶部,脸部吹出口以朝向乘客面部的形式设置于脚部吹出口4和除霜吹出口7之间。更详细地,脸部吹出口包括中间脸部吹出口5和比该中间脸部吹出口5靠近除霜吹出口7的侧边脸部吹出口6。
在制热模式下,通常使用发动机预热来加热空气,此时蒸发器1不进行工作。鼓风机104将从例如内进气口101输入的空气送入空调箱100内部,空气经过蒸发器1而不受到影响,在混合风门3分配下一部分空气经过加热芯体2加热升温后与另一部分空气进行混合,然后按照需要的空气吹出模式从对应的吹出口吹出。出风温度可以通过加热芯体2和混合风门3等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在制冷模式下,空气被鼓风机104鼓入空调箱100,在经过作为冷源的蒸发器1后变冷。冷空气在混合风门3的分配下,一部分经过加热芯体2升温,并与其余未经过加热芯体2的冷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按照需要的空气吹出模式从对应的吹出口吹出。出风温度可以通过蒸发器1、加热芯体2和混合风门3等进行调节。
而在除霜模式下,蒸发器1一般不工作。鼓风机104将从例如外进气口102输入的空气送入空调箱100内部,空气经过蒸发器1而不受到影响,在混合风门3分配下一部分空气经过加热芯体2加热升温后与另一部分空气进行混合,然后按照需要的空气吹出模式从除霜出口7吹出。出风温度可以通过加热芯体2和混合风门3等进行调节,风量可以通过设置于除霜吹出口7下方附近的未图示的DEF风门来调节。
然而,由于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之间的夹角越大则吹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空气越少,即风配比例越差,因此如图2所示当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之间形成大约90°左右的夹角时,经过加热芯体2的空气在混合后大多吹向正对着加热芯体2的中间脸部吹出口5,导致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风配比例较小,从而产生风配不均匀的问题。而风配不均匀则会给车室内的乘客带来不适感。针对于此,本发明中在空调箱100内还设置有导流筋8。
[导流筋]
导流筋8是从空调箱100的内壁向空气通路内部伸出的多个板件,主要用于对空调箱100内部空气进行导向从而调节风配比例。
本实施形态中,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中间壳体内壁130之中面朝左壳体内壁110的一侧壁面上形成有垂直于该壁面地向左侧(即图2、3中的纸面向外方向)伸出的一对作为导流筋8的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该一对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以彼此平行的形式沿着中间壳体内壁130的壁面纵向设置于加热芯体2与中间脸部吹出口5之间。更具体地,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包括靠近空气流通上游侧(即靠近加热芯体2一侧)的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和相对于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位于空气流通下游侧(即靠近中间脸部吹出口5一侧)的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由此形成朝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开口的空气子通路(即后述的左侧第二空气子通路),该空气子通路能将左空气通路中靠近中间壳体内壁130侧的空气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分流。
根据上述结构,该一对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一方面能借助位于空气流通上游侧的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如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将从加热芯体2的上方沿着中间壳体内壁130的壁面流动的空气阻断,另一方面能借助位于空气流通下游侧的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挡住部分从加热芯体2吹向中间脸部吹出口5的空气,由此能利用由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形成的空气子通路如同图实线箭头所示对空调箱100内部的空气进行旁通分流,从而调节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之间的风配比例。此外,为了更好地阻挡并分流从加热芯体2吹向中间脸部吹出口5的空气,理想是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形成为比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略长,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者长度大致相等,只要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的长度不会阻挡到空气进入用于引流的空气子通路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空调箱100中导流筋的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图4并不限于沿图2中的B-B方向观察图2所示出的那部分空调箱100(即左空气通路中靠近中间壳体13侧的部分),而是沿B-B方向观察整个空调箱100。如图4所示,空调箱100的壳体主体10中形成有具有左壳体内壁110的左壳体11、具有右壳体内壁120的右壳体12以及具有中间壳体内壁130的中间壳体13。其中左壳体11与中间壳体13在左空气通路的大致中央位置通过左侧连接部结合在一起,右壳体12与中间壳体13在右空气通路的大致中央位置通过右侧连接部结合在一起。
本发明中,除了如上所述在中间壳体内壁130之中面朝左壳体内壁110的一侧壁面上形成有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之外,导流筋8还包括:设置于左壳体内壁110,包括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和左壳体第二导流筋81b的一对左壳体导流筋81;设置于右壳体内壁120,包括右壳体第一导流筋82a和右壳体第二导流筋82b的一对右壳体导流筋82;以及设置于中间壳体内壁130之中面朝右壳体内壁120的一侧壁面,包括中间壳体右侧第一导流筋83a’和中间壳体右侧第二导流筋83b’的一对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83’。
下面以图4中的左侧区域、即左空气通路为例详细说明导流筋的设置方式。
本发明中,在左壳体内壁110上形成有左壳体导流筋81,在中间壳体内壁130中的面朝左壳体内壁110的一侧壁面上形成有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由此,如图4中箭头所示,左空气通路被大致划分为左一区域L1、左二区域L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左三区域L3。
具体而言,左一区域L1是位于左壳体内壁110附近,形成有一对左壳体导流筋81的区域。进一步地,该左一区域L1被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和左壳体第二导流筋81b间隔划分为三个小的空气子通路,其中包括位于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和左壳体第二导流筋81b之间的左侧第一空气子通路。左二区域L2是位于中间壳体内壁130附近,形成有一对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的区域。同样地,该左二区域L2被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间隔划分为三个小的空气子通路,其中包括位于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二导流筋83b之间的左侧第二空气子通路。左三区域L3是位于上述左一区域L1与左二区域L2之间的区域,其不包括任何导流筋,即不受任何导流筋阻挡和引导。由此,左空气通路形成为左一区域L1通过左侧第一空气子通路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分流空气,左二区域L2通过左侧第二空气子通路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分流空气,左三区域L3不受阻碍地向中间脸部吹出口5吹出空气的结构。右空气通路同样被划分为右一区域R1、右二区域R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右三区域R3,其中右一区域R1与右二区域R2也被导流筋划分为三个小的空气子通路,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导流筋8对空调箱100中的空气起到阻挡和导流的作用,当导流筋8的高度越高时,空调箱100中的压损也就越大。换言之,以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为例,在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的高度h1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的高度h2越大时空调箱100中的压损越大,而且这种导流筋连成一体的结构也会阻碍空调箱100中其他结构的设置。当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连为一体、即h1与h2之和达到最大值时,空调箱100中的压损也会达到最大,同时也会导致吹向中间脸部吹出口5的空气过少,同样不利于平衡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侧边脸部吹出口6之间的风配。另一方面,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的高度h1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的高度h2的较小时,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分流空气的效果也随之减弱。因此,在如上所述将左空气通路分为三个区域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设置左壳体第一导流筋81a的高度h1和中间壳体左侧第一导流筋83a的高度h2,能抑制空调箱100中的空气压损且改善对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风配。另外,从改善风配的效果的角度出发,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要优于左壳体导流筋81,因此理想是将左壳体导流筋81的高度h1设置为小于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的高度h2,由此能抑制因设置导流筋而带来的阻抗且能获得较好的风配效果。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左壳体导流筋81的高度h1与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的高度h2相等。
[吹脸风门]
此外,在空调箱100的内部还设置有多个吹脸风门9。图5示出了设置有吹脸风门9的空调箱100的内部结构,图6是设置了吹脸风门9的空调箱100的与图4对应的向视示意图。以下参照图5、6说明左空气通路中设置的一对吹脸风门9。
吹脸风门9主要用于同步调节中间脸部吹出口5和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大小,由此改变出风的风量。如图5所示,吹脸风门9主要包括可转动的吹脸风门摆动臂91以及从该吹脸风门摆动臂91向两侧延伸的吹脸风门挡风部92。吹脸风门摆动臂91以平行于壁面的形式竖直设置,形成为大致扇形的板状,能在转轴的带动下以一定的角度来回摆动。在吹脸风门摆动臂91的外周缘处,与中间脸部吹出口5和侧边脸部吹出口6分别对应地形成有一对吹脸风门挡风部92。在电机的带动下,吹脸风门9能够借助一对吹脸风门挡风部92对中间脸部吹出口5和侧边脸部吹出口6进行遮挡。
在沿着与图2中同样的B-B方向观察左空气通路时,导流筋8与吹脸风门9如图6所示以导流筋的梢端与吹脸风门摆动臂91隔开规定间距x的形式进行设置。因此,如上所述,在增设导流筋8时不仅要平衡两侧导流筋的长度,也要防止阻碍吹脸风门9的摆动。该规定间距x例如可以是3mm,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适当的距离。
像这样,通过在空调箱100的左空气通路中以与吹脸风门9的吹脸风门摆动臂91隔开规定间距的形式设置一对左壳体导流筋81和一对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83,由此能够在避免阻碍吹脸风门9转动的同时,兼顾空调箱100中压损的抑制和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风配改善。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右空气通路中的导流筋8的设置方式与左空气通路相同,因此在此不做赘述。
图7示出了不同的通路布局下的空调箱100的内部结构及空气流动方向,(a)是混合风门3分为上混合风门31和下混合风门32的三通道布局的示意图,(b)是混合风门3为单一风门的二通道布局的示意图。如图4中(a)、(b)所示,无论是在三通道布局还是在二通道布局中,向加热芯体2的上方流动的空气都会被导流筋8挡住,且从加热芯体2送出的空气都会在经过导流筋8时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进行分流。因此,本发明的导流筋8只要按照上述方式根据空调箱100内部的实际布局结构进行设置即可。
以上说明了在空调箱100的各内壁上设置朝向侧边脸部吹出口6的一对导流筋8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空调箱100的内部设置朝向除霜吹出口7的一对导流筋8,由此能够将从加热芯体2送出的空气分流至除霜吹出口7,从而改变中间脸部吹出口5与除霜吹出口7之间的风配比例。
导流筋8也不限于平行设置。图8概略性示出了导流筋8的多种配置方式,(a)是直线型配置的导流筋8的示意图,(b)是多段组合型配置的导流筋8的示意图,(c)是曲线型配置的导流筋8的示意图。如图8中(a)、(b)、(c)所示,一对导流筋8可以彼此形成夹角地设置,也可以分别由多段较短的导流筋组合而成,还可以是一对导流筋8中的至少一根形成为大致弧状。此外,也可以是空调箱100的各内壁上分别设置三根以上的多根导流筋8,由此在每侧形成多个空气子通路。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限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特征的宗旨下,本发明可体现为多种形式,因此本发明中的实施形态是用于说明而非限制,由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而非由说明书限定,而且落在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或其界定的范围的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应理解为包括在权利要求书中。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的,所做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包括空调箱及设置于所述空调箱的周边的配套设备的汽车用空调装置;
所述空调箱包括: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
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以及
以沿空气流动方向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的形式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用于在空气经过时加热空气的加热芯体;
所述壳体主体上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部的除霜吹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下部的脚部吹出口以及位于所述除霜吹出口和所述脚部吹出口之间的脸部吹出口;
所述脸部吹出口包括中间脸部吹出口和比所述中间脸部吹出口靠近所述除霜吹出口的侧边脸部吹出口;
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导流筋,所述多个导流筋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子通路,所述空气子通路将在所述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所述除霜吹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位于所述左壳体与所述右壳体之间的中间壳体;
所述空气通路包括由所述左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形成的左空气通路以及由所述右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形成的右空气通路;
所述左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左壳体导流筋,所述中间壳体之中面对所述左壳体一侧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
所述右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右壳体导流筋,所述中间壳体之中面对所述右壳体一侧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左壳体导流筋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形成为将所述左空气通路分为包括由所述多个左壳体导流筋构成的至少一个左侧第一空气子通路的左一区域、包括由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构成的至少一个左侧第二空气子通路的左二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左一区域和所述左二区域之间的左三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左侧第一空气子通路和所述至少一个左侧第二空气子通路将在所述左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所述除霜吹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右壳体导流筋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形成为将所述右空气通路分为包括由所述多个右壳体导流筋构成的至少一个右侧第一空气子通路的右一区域、包括由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构成的至少一个右侧第二空气子通路的右二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右一区域和所述右二区域之间的右三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右侧第一空气子通路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第二空气子通路将在所述右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侧边脸部吹出口和/或所述除霜吹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左壳体导流筋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的数量相同,且彼此相向;
所述多个右壳体导流筋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的数量相同,且彼此相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左壳体导流筋的高度低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的高度;
所述多个右壳体导流筋的高度低于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左壳体导流筋、所述多个右壳体导流筋以及位于所述中间壳体两侧的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左侧导流筋和所述多个中间壳体右侧导流筋各自包括第一导流筋和比所述第一导流筋远离所述除霜吹出口的第二导流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筋的长度在所述第二导流筋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挡住所述脸部吹出口的吹脸风门;
所述第一导流筋与所述第二导流筋分别以各自的梢端与所述吹脸风门隔开间距的形式进行设置。
CN202110174069.6A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41618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4069.6A CN114161895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4069.6A CN114161895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61895A true CN114161895A (zh) 2022-03-11

Family

ID=80476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4069.6A Pending CN114161895A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61895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082A (ja) * 1998-09-08 2000-05-23 Denso Corp 空気通路切換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296562B1 (en) * 1998-09-08 2001-10-02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4338613A (ja) * 2003-05-16 2004-12-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059808A (ja) * 2003-08-20 2005-03-1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5498548U (zh) * 2016-02-24 2016-08-24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空调装置
KR20200058887A (ko) * 2018-11-20 2020-05-2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WO2020179446A1 (ja) * 2019-03-04 2020-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082A (ja) * 1998-09-08 2000-05-23 Denso Corp 空気通路切換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296562B1 (en) * 1998-09-08 2001-10-02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4338613A (ja) * 2003-05-16 2004-12-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059808A (ja) * 2003-08-20 2005-03-1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5498548U (zh) * 2016-02-24 2016-08-24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空调装置
KR20200058887A (ko) * 2018-11-20 2020-05-2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WO2020179446A1 (ja) * 2019-03-04 2020-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8308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9649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944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2077539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01649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1138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6179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7140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405800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99168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0182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70524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7886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56200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334134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2039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8238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6010476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4161895A (zh) 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
JP405910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S61188214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KR20050111251A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JP4524939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3182220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3621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