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4080B -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4080B
CN117154080B CN202311430700.XA CN202311430700A CN117154080B CN 117154080 B CN117154080 B CN 117154080B CN 202311430700 A CN202311430700 A CN 202311430700A CN 117154080 B CN117154080 B CN 117154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ide
positive electrode
solid
composite material
solid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07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54080A (zh
Inventor
徐磊
梁剑文
赵昌泰
赵尚骞
王在发
方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yan Guangdo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Youyan Guangdo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yan Guangdo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Youyan Guangdo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14307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540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54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4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54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4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16Evaporating by spraying
    • B01D1/18Evaporating by spraying to obtain dry sol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Processes or devices for granulating materials, e.g. fertilisers in general; Rend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ee flowing in general, e.g. making them hydrophobic
    • B01J2/02Processes or devices for granulating materials, e.g. fertilisers in general; Rend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ee flowing in general, e.g. making them hydrophobic by dividing the liquid material into drops, e.g. by spraying, and solidifying the drops
    • B01J2/04Processes or devices for granulating materials, e.g. fertilisers in general; Rend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ee flowing in general, e.g. making them hydrophobic by dividing the liquid material into drops, e.g. by spraying, and solidifying the drops in a gaseous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Halogen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将一定质量比的金属卤化物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金属盐水溶液;使用喷雾干燥工艺,将得到的金属盐水溶液喷入到高温腔体中进行干燥、造粒,利用溶质溶解度不同的特性,最终形成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其中,金属卤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溶解度。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电源为锂离子电池,其正负极材料比容量低,严重限制了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另外,电池中大量使用有机液态电解液,该电解液具有闪点低、热稳定性差、易燃的缺点,给电池使用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另外也限制了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应用。所以,开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新型电池的研究这一议题重要且迫切。开发对锂电位高、比容量高的正极材料是实现电池高能量密度的关键,例如,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正在加速研发和产业化;而实现电池的高安全性的措施则是将电池固态化,使用安全好的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然而,在比容量高的富锂氧化物正极材料方面,如Li2MnO3,理论容量为458mAh/g;Li2NiO2,理论容量为513mAh/g;以及Li5FeO4,理论容量为867mAh/g。但是这些材料都存在首效低,电化学可逆性差的问题。
所以,开发其它正极材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如金属卤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压平台(>3V)和比容量(>400mAh/g),尤其是金属氯化物体系电池,已有相应的电池体系取了初步的成功。例如,早在20年前,NASA开发过Li/CuCl2体系的二次电池,用于低温空间电源。该电池体系在-70℃时的比能量为52.9Wh/kg(数据来源:NASA SBIR PhaseⅠ,项目名称:“Lithium-Copper Chloride Rechargeable Battery for Low Temperature SpacePower”)。F.W.Dampier等在Li/CuCl2体系中使用LiAlCl4/SO2电解质,在23℃环境中循环200次,并分别测试了-20℃/-30℃/-40℃/-50℃/-60℃/-70℃低温放电性能。该液态电解液在制备时是将气态的SO2注入到LiCl和AlCl3混合体系中,电池在常温及高温使用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成分,所以电池封装采用的是玻璃和不锈钢的材质,防止高温使用时内部压力过大引发安全问题。这样的电池体系虽具有优异的性能,但是电池制备工艺复杂,封装材质比重大,也制约了其能量密度(F.W.Dampier,et al.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the Rechargeable Lithium-Copper Chloride Battery)。Ting Li等使用AgCl、CuCl2作为正极材料,比容量分别达到了258mAh/g和560mAh/g,但是电池使用的是液态电解液,虽然将溶解性CuCl2的与介孔炭CMK-3复合,但是仍不能完全避免CuCl2溶解在电解液中的弊病(Ting Li,et al.Electrochimica Acta 68(2012)202-205.Transition-metal chloridesas conversion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当前,全固态电池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和发展,新型硫化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不断提高,甚至超过了液态电解液。不同正极体系的全固态电池也在不断开发中,例如,专利CN 116053478 A公布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包覆碳层的金属氟化物的正极材料,该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金属氟化物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但是随着反应过程中正极材料体积的变化,导致材料的电连接逐步失效,电池性能不断恶化。专利CN 109546209 A公开了一种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可充电氯离子电池,可传导氯离子的全固态聚合物材料为电解质,该电解质的组成包括聚合物基体、活性氯盐及固态增塑剂。正极材料为金属氯化物、金属氯氧化物或氯掺杂的导电聚合物材料。该类氯离子固体电解质在室温尤其低温下的离子电导率过低,一般不高于10-4S/cm,而且此类体系电池活性物质的容量发挥有限,一般不高于200mAh/g。所以开发新的材料体系,用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全固态电池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新的固态电池活性材料及制备工艺。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喷雾干燥方法,一步制备获得由金属卤化物和可传导锂离子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将金属卤化物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金属盐水溶液;
使用喷雾干燥工艺,将得到的金属盐水溶液喷入到高温腔体中进行干燥、造粒,利用溶质溶解度不同的特性,最终形成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
其中,金属卤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溶解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金属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其内核为比容量较高的金属卤化物活性材料,外层为既传导锂离子又具有活性容量的含锂卤化物电解质材料,这不但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还能大幅度提高了活性物质的占比,有效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使用固态化的电解质取代传统电解质中液态组分或气态组分,不但解决了卤化物正极材料在液态电解液中的溶解问题,而且电池的宽温性能、安全性能得到了综合提高。
使用喷雾干燥工艺,通过高速高压惰性载气将得到的金属盐水溶液喷入到高温腔体中进行干燥、造粒,利用溶质溶解度不同的特性,最终形成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且内外层充分接触的包覆型球形正极复合材料。当制备正极复合物时,优先选用溶解度不同的材料体系,一般是金属卤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溶解度,当加热蒸发时,金属卤化物先结晶,形成晶核,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在其表面结晶,从而形成目标结构的产物。
喷雾干燥工艺中,惰性载气为氩气或氮气中的一种。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金属卤化物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质量比为1:1-9:1;更优选为3:1-7:1。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金属卤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通式为MXn
其中,M包括Ni、Fe、Mn、Sb、Cu、Mo、Mg、Bi、Co、Cd、Zn、V、Ag中的一种;X包括F、Cl、Br、I中的一种。
更优选原料丰度高、制备成本低的非氟化物材料,如SbCl3、CuCl2、FeCl2、CuCl、NiCl2、MnCl2、MgCl2、FeCl3、CdCl2
此外,金属与Cl、Br、I元素所形成的键能比M-F的键能弱,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更高。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通式为LimMXn
其中,M包括Ni、Fe、Mn、Cr、Co、Zn、Cr、Mg、Ti、V、RE中的一种;X包括F、Cl、Br、I中的一种。
更优选材料成本低、且具有可逆电化学容量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如Li6VCl8、Li2MnCl4、Li2FeCl4、Li3TiCl6、Li2MgCl4、Li2FeBr4、Li2MnBr4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金属盐水溶液,其质量浓度为5%至饱和状态。
进一步可选地,高温腔体的工作温度控制在150℃-500℃。更优选为200℃-300℃。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通过上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
一种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包括上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材料,或者上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
进一步可选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金属锂、锂基合金、非金属类负极材料中的一种。
锂基合金包括锂铍合金、锂镁合金、锂硼合金、锂铝合金、锂铟合金、锂镓合金、锂硅合金、锂锑合金、锂锡合金、锂锌合金、锂银合金等二元合金和锂铍镁合金、锂硼铝合金、锂铟镓合金、锂锡锑合金等三元合金或多元锂合金。
非金属负极包括预锂化的石墨、硬炭、硅及硅炭复合物等。
更优选地,选择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应变小的负极材料,如锂基合金、预锂化的石墨、硬炭。
进一步可选地,固态电解质包括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一种。
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包括聚氧化乙烯(PEO)、聚碳酸酯(PPC)、聚硅氧烷(PS)、聚偏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酸(PA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PEMA)、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聚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
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包括LISICON型快离子导体(LZGO)、NASICON型快离子导体(LATP、LAGP)、Garnet型(LLZO、LLZTO)、Perovskite型(LLTO)中的一种。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包括非晶态体系Li2S-P2S5、Li2S-SiS2、Li2S-GeS2;微晶态体系Li3PS4、Li7P3S11、Li2S-P2S5;晶态体系Thio-LISICON型Li2S-GeS2-P2S5、硫银锗矿型Li6PS5X(X:Cl,Br,I)、LGPS型(Li10GeP2S12)中的一种。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包括LiaMX4型(M:Mn,Zn;X:Cl,Br,I),如Li2MnCl4、Li2ZnCl4等;LiaMX6型(M:Y,In,Zr;X:Cl,Br,I),如Li3YCl6、Li3InCl6、Li2ZrCl6等;LiaMX8型(M:Co,V;X:Cl,Br,I),如Li6CoCl8、Li6VCl8等的一种。
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为上述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等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复合固态电解质。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包覆型金属卤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是基于金属盐的结晶规律,使用喷雾干燥法,一步制备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且具有梯次组分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该复合物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具体地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异之处:
1、正极复合材料是金属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压平台,一般大于3V,和较高的比容量,一般大于300mAh/g,比现有的正极材料高,能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正极复合材料的内核为金属卤化物活性材料,外层为既传导锂离子又具有活性容量的含锂卤化物电解质材料,这不但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还能从材料组成角度大幅提高活性物质的占比,对构建高能量密度体系的电池极为有利。
3、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是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将金属盐溶液一步法制备目标产物,具有工艺流程短,产物产率高的特点。
4、正极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当制备正极极片时,不需要添加高比例的固态电解质,所以可从极片层面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占比。
5、全固态电池使用的固态电解质既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高温性能,又避免了卤化物正极材料在有机液态电解液中的溶解,解决了该型正极材料的固有问题。
6、该型全固态锂电池封装后即为满电态,可以直接放电使用,此外也可通过开路电压、内阻确定电池的一致性,不需要额外的充电、化成工艺,可大大缩短工序、降低电池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制备的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图。
图2为对比例1制备的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图。
图3为对比例2制备的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软包电池图。
附图1-3中标记:浅色区域表示固体卤化物电解质,深色区域表示卤化物正极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将质量比为2:1的CuCl2和Li2MnCl4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40%质量浓度的水溶液2L;
步骤2:使用隔膜泵将水溶液送至小型的喷雾干燥器中,进行重结晶、烘干处理。载气为高纯氮气,进气压力为5MPa,进料量为50mL/min,进风口的热风温度为300℃,出风口的热风温度为80℃。最终得到的固体颗粒为600g,收率为75%。正极复合材料的结构为包覆型结构,在CuCl2材料表面包覆有一层致密的Li2MnCl4固态电解质材料。如附图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将质量比为3:1的VCl3和Li6VCl8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30%质量浓度的水溶液2L;
步骤2:使用隔膜泵将水溶液送至小型的喷雾干燥器中,进行重结晶、烘干处理。载气为高纯氮气,进气压力为5MPa,进料量为50mL/min,进风口的热风温度为300℃,出风口的热风温度为80℃。最终得到的固体颗粒为400g,收率为67%。正极复合材料的结构为包覆型结构,在VCl3材料表面包覆有一层致密的Li6VCl8固态电解质材料。如附图1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制备获得,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实施例1制备的正极材料200g,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50um,面载量为28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软包电池如附图4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采用实施例2提供的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制备获得,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实施例2提供的正极材料200g,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40um,面载量为25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实施例5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将实施例2中的正极200g,加入10%的Li6PS5Cl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40um,面载量为23mg/cm2
步骤2:将厚度为80um的锂硼合金(LiB alloy,锂含量45%)带裁切成片,并压上铜箔作为极耳,备用。
步骤3:取Li6PS5Cl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对比例1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将200g质量比为2:1的CuCl2和Li2MnCl4正极材料球磨混合,作为复合正极材料。该材料是由CuCl2和Li2MnCl4无序堆垛在一起复合而成,如附图2所示。
对比例2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将质量比为2:1的CuCl2和Li2MnCl4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40%质量浓度的水溶液2L;
步骤2:将溶液在200℃烘箱中进行真空烘干,得到含有结晶水的CuCl2和Li2MnCl4正极复合材料。
步骤3:将含有结晶水的正极复合材料在氩气氛围下以300℃煅烧,得到最终的正极复合材料。该材料为非完全均匀包覆结构,如附图3所示。
对比例3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200g对比例1提供的正极材料,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65um,面载量为30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对比例4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200g对比例2提供的正极材料,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65um,面载量为30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对比例5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CuCl2正极材料200g,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65um,面载量为30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对比例6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取VCl3正极材料200g,加入1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正极极片,极片的厚度为140um,面载量为24mg/cm2
步骤2:取比容量为800mAh/g的硅炭负极材料(SiC-800)200g,加入20%的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的CNT以及1%的PTFE,使用小型压延机以干法工艺制备负极极片,并在表面辊压一层5um厚的超薄锂箔进行接触扩散预嵌锂,最终制备出表面为锂硅合金层的负极。
步骤3:取Li3InCl6固态电解质材料20g,加入1%的PTFE,使用干法工艺制备固态电解质膜,厚度为60um。
步骤4:将上述负极、电解质膜、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对比例7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将上述锂硼合金负极、Li6PS5Cl电解质膜、和对比例6中的正极依次堆叠后热压封装,制备出软包电池。
一、性能测试
1、测试方法:
(1)离子电导率:将正极复合材料压成直径为10mm的圆片,组装不锈钢/正极复合材料/不锈钢模具电池,使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模具电池的交流阻抗。测试温度为25℃,离子电导率计算公式为σ=L/(R.S),其中L为电解质膜的厚度,S为电解质膜的面积,R为交流阻抗法测得的电解质膜阻抗。
(2)软包固态电池性能:使用充放电测试仪,将组装好的软包电池分别在80℃/25℃/-40℃不同温度下以0.2C分别测试其高温、常温、低温性能,测试电压范围为2.0V-3.8V。
2、测试结果
(1)正极复合材料离子电导率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2和对比例1-2提供的正极复合材料的离子电导率
实验序号 正极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离子电导率(mS/cm@25℃)
实施例1 CuCl2@Li2MnCl4 喷雾干燥法 0.81
实施例2 VCl3@Li6VCl8 喷雾干燥法 0.63
对比例1 CuCl2@Li2MnCl4 球磨法 0.54
对比例2 CuCl2@Li2MnCl4 真空烘干法 0.37
(2)软包固态电池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3-5和对比例3-7提供的固态电池的放电比容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将金属卤化物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制备金属盐水溶液;
使用喷雾干燥工艺,将得到的金属盐水溶液喷入到高温腔体中进行干燥、造粒,利用溶质溶解度不同的特性,最终形成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
其中,金属卤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溶解度;
所述金属卤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通式为MXn
其中,M包括Ni、Fe、Mn、Sb、Cu、Mo、Mg、Bi、Co、Cd、Zn、V、Ag中的一种;X包括F、Cl、Br、I中的一种;
所述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通式为LimMXn
其中,M包括Ni、Fe、Mn、Cr、Co、Zn、Cr、Mg、Ti、V、RE中的一种;X包括F、Cl、Br、I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卤化物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质量比为1:1-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水溶液,其质量浓度为5%至饱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腔体的工作温度控制在150 ℃-500 ℃。
5.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内核为金属卤化物外层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球形正极复合材料,通过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
6.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材料,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负极活性物质包括金属锂、锂基合金、非金属类负极材料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固态电解质包括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一种。
CN202311430700.XA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71540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0700.XA CN117154080B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0700.XA CN117154080B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4080A CN117154080A (zh) 2023-12-01
CN117154080B true CN117154080B (zh) 2024-02-23

Family

ID=8890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0700.XA Active CN117154080B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54080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9012A (en) * 1974-04-25 1976-05-25 P. R. Mallory & Co., In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batteries
CN108539250A (zh) * 2018-03-30 2018-09-14 武汉艾特米克超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59507A (zh) * 2017-10-11 2019-04-1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解质包覆正极材料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00021731A (ko) * 2018-08-21 2020-03-02 전자부품연구원 전고체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나노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146425A (zh) * 2019-12-30 2020-05-12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包覆固态电解质的方法和该包覆材料和使用该包覆方法制备电极
CN113224378A (zh) * 2021-04-27 2021-08-06 长江大学 一种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824247A (zh) * 2022-05-07 2022-07-29 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无机固态电解质包覆的高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20786A (zh) * 2021-03-03 2022-09-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氟化物离子二次电池
JP2022139663A (ja) * 2021-03-12 2022-09-26 Tdk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正極活物質層及び全固体電池
KR20220169391A (ko) * 2021-06-18 2022-12-27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할라이드계 나노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고체 전해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고체 전해질을 포함하는 전고체 전지
CN115700941A (zh) * 2021-07-15 2023-02-07 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包覆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23013305A1 (ja) * 2021-08-06 2023-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および電池の充電方法
WO2023037776A1 (ja) * 2021-09-13 2023-03-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被覆活物質、被覆活物質の製造方法、正極材料、および電池
CN116053478A (zh) * 2023-02-21 2023-05-02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344781A (zh) * 2023-05-26 2023-06-27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电极活性材料表面包覆卤化物电解质的方法及活性材料
CN116799201A (zh) * 2023-07-19 2023-09-22 银叶元素公司 一种卤化物基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34642A (zh) * 2020-08-27 2023-05-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9012A (en) * 1974-04-25 1976-05-25 P. R. Mallory & Co., Inc.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batteries
CN109659507A (zh) * 2017-10-11 2019-04-1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解质包覆正极材料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39250A (zh) * 2018-03-30 2018-09-14 武汉艾特米克超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20200021731A (ko) * 2018-08-21 2020-03-02 전자부품연구원 전고체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나노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146425A (zh) * 2019-12-30 2020-05-12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包覆固态电解质的方法和该包覆材料和使用该包覆方法制备电极
CN115020786A (zh) * 2021-03-03 2022-09-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氟化物离子二次电池
JP2022139663A (ja) * 2021-03-12 2022-09-26 Tdk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正極活物質層及び全固体電池
CN113224378A (zh) * 2021-04-27 2021-08-06 长江大学 一种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220169391A (ko) * 2021-06-18 2022-12-27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할라이드계 나노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고체 전해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고체 전해질을 포함하는 전고체 전지
CN115700941A (zh) * 2021-07-15 2023-02-07 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包覆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23013305A1 (ja) * 2021-08-06 2023-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および電池の充電方法
WO2023037776A1 (ja) * 2021-09-13 2023-03-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被覆活物質、被覆活物質の製造方法、正極材料、および電池
CN114824247A (zh) * 2022-05-07 2022-07-29 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无机固态电解质包覆的高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53478A (zh) * 2023-02-21 2023-05-02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344781A (zh) * 2023-05-26 2023-06-27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电极活性材料表面包覆卤化物电解质的方法及活性材料
CN116799201A (zh) * 2023-07-19 2023-09-22 银叶元素公司 一种卤化物基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固态电池中的正极/电解质界面性质研究进展;张安邦等;《材料工程》;第50卷(第11期);第46-6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4080A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0557B2 (en) Solid-state multi-layer electrolyte,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battery including the electrolyt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6755736B2 (ja) 電極活物質スラリ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電極活物質スラリーを含む全固体二次電池
CN104362296B (zh)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0073915A1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KR20180091678A (ko) 전 고체형 2차 전지용 음극, 전 고체형 2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7190367A1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17388A (zh) 一种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449414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以及含该材料的全固态电池
Yuan et al. Surfactant-assist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V2O5 coated LiNi1/3Co1/3Mn1/3O2 with ide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CN111725561B (zh) 一种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电池
CN111193018B (zh) 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40731B (zh)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51580A (zh) 一种界面层及包括该界面层的锂离子电池
CN113451586A (zh)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片、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83765A (zh) 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WO2017102011A1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using sodium ion intercalation cathode with li/na exchanging layer
Fu et al. Li2Se as cathode additive to prolong the next generation high 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
WO2023082924A1 (zh) 极片、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KR101959195B1 (ko) 리튬 황 전지 및 제조 방법
CN117154080B (zh) 一种全固态电池包覆型卤化物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15644574U (zh)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3451547A (zh)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包括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
CN212648280U (zh) 一种能量储存装置正极极片
WO2023193231A1 (zh) 一种二次电池、相应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3184784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