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6710A - 收割机械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6710A
CN117136710A CN202310520254.5A CN202310520254A CN117136710A CN 117136710 A CN117136710 A CN 117136710A CN 202310520254 A CN202310520254 A CN 202310520254A CN 117136710 A CN117136710 A CN 117136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quality measuring
harvesting machine
grains
measuring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202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松翔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36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6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4Tractor-driven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01D41/127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for measuring grain qua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品质测定器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收割机械。收割机械(4)具备脱粒部(43)、谷粒箱(2)、输送装置(45)以及品质测定器(1)。谷粒箱(2)用于贮存谷粒。输送装置(45)从脱粒部(43)向谷粒箱(2)输送谷粒,并从在谷粒箱(2)的内侧面开口的投入口(21)向谷粒箱(2)内投入谷粒。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的位置、且测定谷粒的品质。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输送装置(45)。

Description

收割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贮存谷粒的谷粒箱的收割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相关技术而已知具备割取部、脱粒部以及谷粒箱等的收割机械(联合收割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相关技术所涉及的收割机械具备对收割的谷粒的水分率进行测定的品质测定器(水分传感器单元)和电装单元。电装单元是包括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装件,该电子控制单元在使从品质测定器获得的水分率显示于操纵部的监视器时,一边控制品质测定器一边根据获得的测定值对水分率进行运算并使之显示于监视器。
在上述相关技术所涉及的收割机械中,电装单元安装于以排出绞龙的纵向螺旋筒为中心转动的谷粒箱的形成为俯视呈近似矩形的壁中的、面向纵向螺旋筒侧的后壁的外表面。并且,测定谷粒的水分率的品质测定器安装于谷粒箱的顶壁,品质测定器的电源线以及信号线利用固定件固定于谷粒箱的后壁的外表面并与电装单元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41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相关技术的结构中,由于品质测定器安装于谷粒箱,因此,例如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应对谷粒箱的旋转(开闭),将与品质测定器相连的线缆(线束)设定为所需程度以上,并且线缆的处理变得复杂。若线缆变长、且其处理变得复杂,则还会导致品质测定器的可靠性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品质测定器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收割机械。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收割机械具备脱粒部、谷粒箱、输送装置以及品质测定器。所述谷粒箱用于贮存谷粒。所述输送装置从所述脱粒部向所述谷粒箱输送所述谷粒,并从在所述谷粒箱的内侧面开口的投入口向所述谷粒箱内投入所述谷粒。所述品质测定器配置于面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空间的位置、且测定所述谷粒的品质。所述品质测定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品质测定器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收割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概要左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概要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概要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谷粒箱及输送装置周边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谷粒箱处于关闭位置时的谷粒箱周边的概要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的谷粒箱处于打开位置时的谷粒箱周边的概要立体图。
图7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在将谷粒箱的顶板的舱口盖拆下后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谷粒箱、输送装置以及动力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8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相当于图7的A1-A1线截面的谷粒箱及输送装置的概要左视图。
图9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相当于图8的A1-A1线截面的输送装置周边的概要俯视图。
图10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在将谷粒箱的顶板拆下后的状态下从谷粒箱的内部观察左侧板的概要立体图。
图11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在将谷粒箱的顶板拆下后的状态下从谷粒箱的内部观察左侧板的概要立体图。
图12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从谷粒箱的内侧观察谷粒箱的左侧板的侧视图。
图13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从谷粒箱侧观察输送装置周边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4示出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是从脱粒部侧观察输送装置周边的构造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品质测定器;2…谷粒箱;4…收割机械;12…取入口;20…内侧面;21…投入口;22…开口孔;24…加强架;43…脱粒部;45…输送装置;53…收割量传感器;71…铲斗;452…纵向输送部;C1…中心;D1…左右方向(第一方向);D2…前后方向(第二方向);D3…上下方向;Sp1…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使得本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一例,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实施方式1)
[1]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在作为收割机械4的主体的机体40具备行驶装置41、割取部42、脱粒部43、筛选部44、输送装置45、动力部46、驾驶部47、秸秆处理部48以及排出装置49等。另外,收割机械4在机体40还具备贮存谷粒的谷粒箱2、测定谷粒的品质的品质测定器1(参照图4)以及电装单元3(参照图4)等。输送装置45从脱粒部43向谷粒箱2输送谷粒,并从在谷粒箱2的内侧面20(参照图10等)开口的投入口21(参照图6等)向谷粒箱2内投入谷粒。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收割机械4在机体40还具备控制装置51、通信终端52、收割量传感器53、谷粒传感器54、满量传感器55、燃料箱以及电池等。电装单元3与监测关于谷粒的信息的传感器电连接。与电装单元3连接的传感器中包括品质测定器1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即,至少品质测定器1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与电装单元3电连接。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至少具备脱粒部43、谷粒箱2以及输送装置45。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还具备品质测定器1和电装单元3的至少一方。图4是表示谷粒箱2、输送装置45、品质测定器1以及电装单元3的外观的概要立体图,并适当省略谷粒箱2、输送装置45、品质测定器1以及电装单元3以外的结构的图示。
本发明中所说的“收割机械”是在田地中进行农作物的收割作业的机械,作为一例,包括除了收割作业之外还进行脱粒及筛选的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combineharvester)等。作为收割机械4的联合收割机主要用于谷物的收割作业,一边在田地内移动(行驶)一边进行农作物的割取而收获割取的农作物。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包括:将割取的农作物全部送入至脱粒机(脱粒部43)的普通型(通用)联合收割机;以及仅将割取的农作物的穗稍送入至脱粒机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作为收割机械4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收割机械4通过人(操作员)的操作(包括远程操作)而进行动作,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收割机械4也可以是通过自动驾驶而进行动作的无人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机械4是利用行驶装置41在田地行驶的“车辆”,但是,收割机械4并不局限于“车辆”。
本发明中所说的“田地”是收割机械4进行收割作业的区域,例如,包括对水稻、麦子、大豆或荞麦等作为收割对象的农作物(农产品)进行培育的稻田、旱田、果园及牧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收割机械4的收割对象是“水稻”,列举田地是培育水稻的室外稻田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能够使用收割机械4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3。另外,如图2所示,以从乘坐于收割机械4(的驾驶部47)的人(操作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而对左右方向D1及前后方向D2进行定义。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方向均是以收割机械4的机体40为基准而规定的方向,收割机械4前进时机体40移动的方向为“前方”,收割机械4后退时机体40移动的方向为“后方”。同样地,收割机械4向右转弯时机体40的前端部移动的方向为“右侧”,收割机械4向左转弯时机体40的前端部移动的方向为“左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左右方向D1设为“第一方向”,与上下方向D3及左右方向D1(第一方向)的双方正交的前后方向D2设为“第二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方向(左右方向D1)及第二方向(前后方向D2)均是沿着水平面的方向,并且是相互正交的方向。但是,这些方向并不意图限定收割机械4的使用方向(使用时的方向)。例如,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前后方向D2可以设为“第一方向”、且与上下方向D3及前后方向D2(第一方向)的双方正交的左右方向D1可以设为“第一方向”。
行驶装置41能够使收割机械4在前后方向D2及左右方向D1上移动。例如,收割机械4一边在稻田或旱田等田地内蜿蜒行进一边实施收割作业。作为一例,收割机械4可以在田地内从外侧朝向内侧向右(或左)转弯的同时移动,在该情况下,收割机械4的移动轨迹是漩涡状的路径。
割取部42对田地的农作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水稻)进行割取。割取部42具有拔禾轮421、切割器422、耙拢绞龙423、搬运式输送机424、旋转件425以及供料室426等。拔禾轮421旋转而将农作物的穗秆向切割器422引导。切割器422将由拔禾轮421引导的穗秆切断。由此,在田地培育的农作物在穗秆的中途被切断,至少包括穗稍在内的穗秆被收割机械4割取。
耙拢绞龙423将这样割取的穗秆向供料室426耙拢。具体而言,耙拢绞龙423是:在左右方向D1上对割取的穗秆进行输送并使之汇集于供料室426的前方位置的横向输送螺杆。
供料室426在割取部42(的耙拢绞龙423)与脱粒部43之间构成用于使割取的农作物(穗秆)通过的路径的外部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粒部43位于割取部42的斜后上方。作为一例,供料室426为截面呈矩形的中空筒状(方筒状),并且配置为从割取部42朝向脱粒部43且朝斜上方延伸。由割取部42割取的穗秆被从向供料室426的前方开口的取入口朝供料室426耙拢,并通过供料室426的内部空间而向脱粒部43输送。
搬运式输送机424配置于供料室426内。搬运式输送机424使得借助耙拢绞龙423而汇集于供料室426的取入口的前方位置并从取入口耙拢到供料室426的穗秆通过供料室426的内部而输送至旋转件425。旋转件425将由搬运式输送机424输送来的穗秆向脱粒部43送入。
脱粒部43对由割取部42割取的穗秆执行脱粒处理。在脱粒处理中,使得包含谷粒的脱粒物从穗秆分离。脱粒物从脱粒部43向下方的筛选部44掉落。
筛选部44执行针对从脱粒部43向下掉落的脱粒物而筛选出谷粒的筛选处理。筛选部44例如从斜下方朝脱粒物吹风并使脱粒物过筛而从脱粒物筛选出谷粒。
脱粒部43例如将穗秆从脱粒部43的前部向后方输送并执行对穗秆的脱粒处理。同样地,筛选部44例如将脱粒物从筛选部44的前部向后方输送并执行对脱粒物的筛选处理。
输送装置45具有横向输送部451(参照图4)、纵向输送部452以及投入部453等。横向输送部451是配置于筛选部44(以及脱粒部43)的下方并沿着左右方向D1输送谷粒的横向输送螺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横向输送部451是将由脱粒部43脱粒后的谷粒向纵向输送部452的入口输送的螺旋式输送机。纵向输送部452将横向输送部451的出口和设置于谷粒箱2的上部的投入部453连接,沿上下方向D3输送谷粒。即,纵向输送部452从与横向输送部451的出口连接的下端部向与投入部453连接的上端部输送谷粒,由此进一步沿着上下方向D3将由横向输送部451输送的谷粒向上方输送。
投入部453与纵向输送部452的出口(上端部)相连,将由纵向输送部452输送的谷粒投入到谷粒箱2内。即,输送到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的谷粒由投入部453向谷粒箱2内投入。其结果,谷粒由横向输送部451以及纵向输送部452从脱粒部43(经由筛选部44)输送至投入部453,并由投入部453向谷粒箱2内投入。
谷粒箱2是:对由脱粒部43进行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脱粒物(谷粒等)进行贮存的箱体(容器)。谷粒箱2相对于脱粒部43而在机体4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D1上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当将机体40在左右方向D1上大致均等地一分为二时,脱粒部43(及筛选部44)位于机体40的左侧部分,谷粒箱2位于机体40的右侧部分。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谷粒箱2构成为:以开闭轴Ax1为中心在水平面内旋转而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此,开闭轴Ax1是通过铰接部件210的中心并沿铅垂方向(上下方向D3)延伸的假想轴。在图5及图6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的外形。如图5所示,关闭位置是利用谷粒箱2将包括脱粒部43及筛选部44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的右侧面覆盖的位置。如图6所示,打开位置是使得包括脱粒部43及筛选部44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的右侧面敞开的位置。
由此,谷粒箱2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旋转),例如,在进行筛选部44的摆动轴承的维护等时,如图6所示,使谷粒箱2移动到打开位置而容易确保维护等的作业空间。图2等中示出了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在此,输送装置45固定于包括脱粒部43及筛选部44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输送装置45借助连结部件454而与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连结。连结部件454安装于输送装置45中的纵向输送部452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并借助螺栓等紧固件而固定于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即,连结部件454是将输送装置45和脱粒部43连结的部件。由此,机体40能够稳定地对上下方向D3上具有高度的输送装置45进行支承。
这样,输送装置45固定于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从而,对谷粒箱2进行开闭而使得输送装置45与谷粒箱2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即,在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时,输送装置45与谷粒箱2的左侧面接触,与此相对,在谷粒箱2处于打开位置时,输送装置45从谷粒箱2的左侧面离开。换言之,谷粒箱2能够在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和从输送装置45离开的打开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排出装置49将谷粒箱2内的谷粒向收割机械4周围的任意场所排出。排出装置49具有排出输送路490以及输送机构493等。排出输送路490是用于排出谷粒箱2内的贮存物(谷粒)的路径。排出输送路490包括: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纵向输送路491;以及沿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输送路492。纵向输送路491的下端部与谷粒箱2连结,纵向输送路491的上端部与横向输送路492连结。由此,谷粒箱2内的贮存物通过纵向输送路491而向上方输送,进而通过横向输送路492而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并从横向输送路492的末端部排出。
输送机构493例如是:在排出输送路490内旋转而通过排出输送路490对谷粒进行输送的螺杆(绞龙)。也就是说,作为输送机构493的纵向绞龙在纵向输送路491内旋转而输送谷粒,作为输送机构493的横向绞龙在横向输送路492内旋转而输送谷粒。
秸秆处理部48将通过脱粒处理产生的排出秸秆(秸秆)等排出物排出。也就是说,由脱粒部43进行脱粒处理而与脱粒物(包含谷粒)分离的秸秆等作为排出物向秸秆处理部48输送。秸秆处理部48具有用于将排出物向机体40外部排出的排出口481(参照图1)。秸秆处理部48例如配置于脱粒部43的后方、即机体40的左后部,排出口481朝向后方开口。秸秆处理部48具有排出秸秆切割器等,对排出物进行裁剪处理等之后将排出物从排出口481排出。但是,秸秆处理部48并非必须进行裁剪处理等。]
动力部46是行驶装置41、割取部42、脱粒部43、筛选部44、输送装置45、秸秆处理部48以及排出装置49等的驱动源。动力部46具有例如柴油发动机等发动机461(参照图7)作为动力源。另外,动力部46可以具有包括发动机和马达(电动机)在内的混合动力式的动力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动力部46配置于谷粒箱2的后方、即机体40的右后部。动力部46具有用于防止散热器的孔眼堵塞而维持发动机461的冷却性能的旋转丝网462(参照图5)。旋转丝网462配置于动力部46的右侧面。
在驾驶部47设置有:供操作者(操作员)就坐的驾驶座席;以及由操作者操作的方向盘、各种操作杆及各种操作开关等操作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部47配置于收割机械4的机体40的右侧部分的谷粒箱2的前方(参照图2)。另外,驾驶部47位于割取部42的后方。
在此,作为收割机械4的驾驶部47的种类,存在驾驶室型、顶篷型以及底板型等。驾驶室类型的驾驶部47具备驾驶室,操作者(操作员)搭乘于驾驶室的内部的驾驶室空间。顶篷型的驾驶部47具备顶篷(屋顶),操作者搭乘于顶篷的下方空间。底板型的驾驶部47不具备驾驶室以及顶篷等,操作者搭乘于向上方敞开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以驾驶部47为驾驶室型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51根据操作装置受理的操作而对行驶装置41、割取部42、脱粒部43、筛选部44、输送装置45、动力部46、秸秆处理部48及排出装置49等进行控制。控制装置51以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1个以上的处理器、和ROM(Read Only 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1个以上的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主要结构而执行各种处理(信息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1是对整个收割机械4进行控制的综合控制器,例如,由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构成。但是,控制装置51也可以与综合控制器分开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1借助电装单元3而与品质测定器1、收割量传感器53、谷粒传感器54以及满量传感器55连接。即,作为监测与谷粒相关的信息的传感器的品质测定器1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与电装单元3电连接。电装单元3获取品质测定器1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的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执行适当的前置处理等。进而,电装单元3按照来自控制装置51的指示而控制品质测定器1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
并且,电装单元3与控制装置51电连接,从而控制装置51能够获取品质测定器1的测定结果、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谷粒传感器54以及满量传感器55各自的监测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品质测定器1和收割量传感器53安装于输送装置45,谷粒传感器54和满量传感器55安装于谷粒箱2。关于品质测定器1、收割量传感器53、谷粒传感器54以及满量传感器55的配置的详细情况,在“[2]谷粒箱以及输送装置周边的结构”一栏中进行说明。
品质测定器1是对由脱粒部43脱粒而获得的谷粒的品质进行测定的装置。本发明中所说的“品质”包括:谷粒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或直链淀粉含量等内部品质。品质测定器1将与谷粒品质相应的电信号作为测定结果而向控制装置51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品质测定器1包括对谷粒的水分含量(水分量)进行测定的水分计。具体而言,品质测定器1具备由马达动力等驱动的一对电极辊,在一对电极辊之间将谷粒粉碎(压碎),并且基于一对电极辊之间的电阻值的变化而测定谷粒的水分含量。
收割量传感器53是:对由收割机械4收割的谷粒量、即收割量(产量)进行监测的传感器。作为一例,这种传感器包括应变仪或压电元件等冲击检测部,对由输送装置45朝向谷粒箱2输送的谷粒与冲击检测部碰撞时的冲击力进行检测。当然,收割机械4的收割量的获取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谷粒传感器54及满量传感器55均是用于对贮存于谷粒箱2的谷粒的量进行监测的传感器。作为一例,谷粒传感器54及满量传感器55安装于谷粒箱2的内侧面并对贮存于谷粒箱2的谷粒进行监测。
控制装置51能够利用适当的单元而输出:获取的品质测定器1的测定结果、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谷粒传感器54及满量传感器55各自的监测结果的信息。例如,控制装置51通过使这些信息显示于设置在驾驶部47的显示装置、或者写入至记录介质、或者利用通信终端52向外部(服务器等)发送、或者进行印刷而输出这些信息。另外,控制装置51还能够将这些信息例如用于输送装置45及品质测定器1等的控制。
例如,控制装置51基本上始终对品质测定器1进行驱动并随时测定谷粒的品质。也就是说,品质测定器1处于始终取入谷粒的状态,并随时测定取入的谷粒的品质。另一方面,若由谷粒箱2内的谷粒传感器54监测到谷粒,则控制装置51使品质测定器1停止,停止向品质测定器1取入谷粒。即,若由配置于谷粒箱2内的谷粒传感器54监测到谷粒,则品质测定器1停止品质的测定。由此,能够与贮存于谷粒箱2内的谷粒的量相应地停止品质测定器1的动作。
另外,满量传感器55是对谷粒箱2内的谷粒是否达到满量进行监测的传感器。因而,若由谷粒箱2内的满量传感器55监测到谷粒,则控制装置51将这一主旨(达到满量的主旨)通知给操作员。或者,若由谷粒箱2内的满量传感器55监测到谷粒,则控制装置51可以使输送装置45停止而强制性地使谷粒向谷粒箱2的投入停止。
通信终端52与收割机械4外部的服务器等进行通信。在此,通信终端52将与收割机械4的运转状况、收割机械4的当前位置、农作物的收割量(产量)、农作物的味道(包括水分含量或蛋白质含量等)、作业时间或作业效率等相关的信息适当地发送至服务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终端52构成为:能够使用例如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等卫星定位系统而对收割机械4的当前位置进行检测。另外,通信终端52从服务器等接收收割机械4的驾驶支援或自动驾驶等所涉及的控制信息。
[2]谷粒箱和输送装置周边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图1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的谷粒箱2和输送装置45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采用谷粒箱2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下的方向进行说明。
图7是在将谷粒箱2的顶板206的舱口盖拆下后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谷粒箱2、输送装置45以及动力部46的概要俯视图。图8是与图7的A1-A1线截面相当的谷粒箱2以及输送装置45的概要左视图。图9是相当于图8的A1-A1线截面的输送装置45周边的概要俯视图。图10和图11是在将谷粒箱2的顶板206拆下后的状态下从谷粒箱2的内部观察左侧板204的概要立体图。图12是从谷粒箱2的内侧(即右侧)观察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的侧视图。图13是从谷粒箱2侧(即右侧)观察输送装置45周边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4是从脱粒部43侧(即左侧)观察输送装置45周边的构造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谷粒箱2具有底板201、前侧板202、后侧板203、左侧板204、右侧板205以及顶板206,作为大致的形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D1上扁平的长方体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谷粒箱2的构成部件(底板201、前侧板202、后侧板203、左侧板204、右侧板205以及顶板206)由具有足够的刚性的金属制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谷粒箱2的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树脂制成等。
底板201是在俯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D2(第二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板。前侧板202是从底板201的外周缘中的前侧边向上方立起且形成为矩形的板。后侧板203是从底板201的外周缘中的后侧边向上方立起的矩形的板。左侧板204是从底板201的外周缘中的左侧边向上方立起的矩形的板。右侧板205是从底板201的外周缘中的右侧边向上方立起的矩形的板。由此,在底板201的上方的空间,四个方向(前后左右)由前侧板202、后侧板203、左侧板204及右侧板205包围。另外,顶板206是:将由前侧板202、后侧板203、左侧板204及右侧板205包围的空间的上表面封堵、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的板。
即,谷粒箱2构成为:具有由底板201、前侧板202、后侧板203、左侧板204、右侧板205及顶板206包围的内部空间Sp1(参照图7),并能够将谷粒贮存于该内部空间Sp1。前侧板202与后侧板203在前后方向D2(第二方向)上对置。左侧板204与右侧板205在左右方向D1(第一方向)上对置。底板201与顶板206在上下方向D3上对置。如图7所示,这样构成的谷粒箱2的中心C1位于内部空间Sp1内。图7中所示的中心C1为不具有实体的假想点。
在此,从设置于纵向输送部452的出口(上端部)的上部的投入部453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投入谷粒。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6所示,在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的靠前方的上端部形成有投入口21,投入部453在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时配置于与左侧板204的投入口21对应的位置。投入口21在谷粒箱2的内侧面20(参照图10等)开口,投入部453从投入口21向谷粒箱2内投入谷粒。即,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左侧板204的表面构成谷粒箱2的内侧面20(左内侧面),从在该内侧面20开口的投入口21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投入谷粒。
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入口2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参照图6等),在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时,投入部453以从谷粒箱2的外侧(左侧)将投入口21的整体覆盖的方式与谷粒箱2接触。即,包括投入部453的输送装置45位于处于关闭位置的谷粒箱2的左侧。换言之,输送装置45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与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之间。而且,输送装置45借助连结部件454而固定(连结)于如上述那样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因此,输送装置45与谷粒箱2的开闭无关地位于机体40的固定位置。
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输送装置45具有纵向输送部452和投入部453,利用纵向输送部452将由脱粒部43脱粒后的谷粒沿着上下方向D3向上方输送。投入部453与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相连,因此由脱粒部43脱粒后的谷粒(由筛选部44筛选并)通过横向输送部451以及纵向输送部452向投入部453输送(供给)。因此,投入部453将由脱粒部43脱粒后的谷粒从在谷粒箱2的内侧面20开口的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从横向输送部451的出口向投入部453输送谷粒的纵向输送部452是包括多个铲斗71的铲斗方式的扬谷输送机(铲斗式输送机)。总之,纵向输送部452包括沿上下方向D3移动的多个铲斗71,利用多个铲斗71分别铲起谷粒并向上方输送。由此,纵向输送部452在输送时难以导致谷粒损伤。
具体而言,纵向输送部452除了多个铲斗71之外还包括在上下方向D3上较长的扬谷筒72、配置于扬谷筒72内的下端部及上端部的链轮73、74、以及卷挂于一对链轮73、74的环状的链条75。
下侧的链轮73的旋转轴与螺杆方式的横向输送部451的旋转轴连结。因此,下侧的链轮73与横向输送部451的旋转同步地旋转。随着下侧的链轮73的旋转,上侧的链轮74进行从动、且链条75随着一对链轮73、74的旋转而旋转(环绕)。在比下侧的链轮73靠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承接部76,由横向输送部451输送的谷粒到达承接部76。承接部76是用于供铲斗71铲取谷粒的空间。
在链条75以等间隔且几乎无间隙地安装有多个铲斗71。铲斗71是一面开口的深型的容器,能够在内侧收纳谷粒。通过使链条75向一个方向(在图8的例子中为逆时针方向)R1旋转(环绕),与链条75连结的铲斗71随着链条75的旋转而环绕、且输送谷粒。铲斗71的开口朝向链条75的环绕方向(一个方向R1)。
关于这样的构造的纵向输送部452,铲斗71在承接部76铲取谷粒,一边上升一边将谷粒向上方输送。并且,铲斗71在上侧的链轮74的上方从上升方向朝下降方向折返时向投入部453投出谷粒。铲斗71投出谷粒的位置设为投入动作位置P1。投入动作位置P1的范围是从铲斗71开始投放谷粒的位置(例如,铲斗71到达可动范围的最上部时的位置)到铲斗71结束投放谷粒的位置的范围。投出谷粒而空置的铲斗71下降并在承接部76再次铲取谷粒。纵向输送部452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而将谷粒向上方输送。
在此,从铲斗71的投入动作位置P1观察,形成于谷粒箱2的投入口21位于斜下方。投入部453配置于面向谷粒箱2的投入口21的位置。投入部453将从纵向输送部452的铲斗71投出的谷粒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
投入部453具有调平盘455、驱动部456以及罩457。如图9所示,调平盘455包括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多个(在此为4个)叶片458。驱动部456使调平盘455以沿着上下方向D3的旋转轴Ax2为中心而旋转。罩457构成投入部453的外部轮廓,在内部形成收纳调平盘455的旋转区域的空间。罩457至少在上表面以及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位置具有开口。因此,从纵向输送部452的铲斗71投出的谷粒通过罩457的上表面的开口而向调平盘455上掉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456构成为借助带轮和带等而与上侧的链轮74联动。即,若纵向输送部452的链轮74旋转,则驱动部456使调平盘455旋转。从纵向输送部452投出到调平盘455上的谷粒借助这样旋转的调平盘455的叶片458而在横向(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方向)上扩散,并被投入到谷粒箱2内。
即,如图9所示,通过使调平盘455向一个方向(在图9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R2旋转,投入部453利用调平盘455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推出谷粒而投放谷粒。由于调平盘455的旋转区域的周围由罩457覆盖,因此,调平盘455投放的谷粒飞散的范围被罩457限制为投入口21侧。其结果,投入部453能够将谷粒从投入口21向谷粒箱2内投入。
特别是,如图9所示,在俯视观察时,罩457的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开口朝向右斜后方形成。因此,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入部453,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的谷粒主要从投入口21朝向右斜后方飞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入部453的上方配置有收割量传感器53。由此,收割量传感器53基于从纵向输送部452向投入部453投出的谷粒的量而监测投入部453向谷粒箱2内投入的谷粒的量。换言之,收割量传感器53监测由收割机械4收割的谷粒量、即收割量(产量)。
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收割量传感器53包括第一传感器531以及第二传感器532。第一传感器531及第二传感器532均为板状的传感器,在其单面具有平面状的检测面。第一传感器531及第二传感器532是测定谷粒与各自的检测面碰撞时的冲击的大小的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531相比,第二传感器532配置于靠近投入动作位置P1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的投入动作位置P1的上方配置有对谷粒的投入路径进行引导的引导板77。引导板77具有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投入动作位置P1从铲斗71猛烈地投出的谷粒沿着引导板77的下表面向前方投出。第一传感器531配置于引导板77的前端部(谷粒的投入方向的前端部)。从第一传感器531观察,第二传感器532配置于后方、且配置于随着链条75的环绕而移动的铲斗71的移动路径的附近。
第一传感器531的检测面朝向投入动作位置P1的方向(后方)。另一方面,第二传感器532的检测面朝向上方。由此,随着链条75的环绕,到达投入动作位置P1的铲斗71向水平方向投出谷粒。这里所说的“横向”还包括斜上方及斜下方。从铲斗71投出的谷粒大多因离心力而欲向远处飞出,并沿着引导板77的下表面被引导至第一传感器531(参照图8的箭头Y1)。由此,谷粒的一部分由第一传感器531监测,与第一传感器531碰撞的谷粒向投入部453的调平盘455上掉落。第一传感器531配置于引导板77的延长线上,承担将谷粒向投入部453引导的作用。
另外,即使铲斗71开始投入动作,铲斗71内也不会立即空置,在铲斗71于投入动作位置P1绕链轮74环绕的期间,谷粒从铲斗71持续排出。直到最后残留于铲斗71内的谷粒在铲斗71到达投入动作位置P1的终端部附近而形成为上下翻转那样的姿势时,被朝向下方的第二传感器532投出(参照图8的箭头Y2)。由此,谷粒的一部分由第二传感器532监测,与第二传感器532碰撞的谷粒在第二传感器532上移动、或者在第二传感器532上弹起而向投入部453的调平盘455上掉落。
如图9~图13所示,品质测定器1具有壳体11,在壳体11内具有品质测定器1的主体(电极辊等)。壳体1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D3上较长的长方体状,并构成品质测定器1的外部轮廓。在壳体11中的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侧面(右侧面)111形成有取入口12和排出口13。取入口12配置于侧面111的上部,排出口13配置于侧面111的下部。取入口12是用于将谷粒向品质测定器1内取入的开口部。排出口13是用于将测定了品质的谷粒向谷粒箱2内排出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品质测定器1在其内部将谷粒粉碎并对谷粒的品质进行测定,所以,从取入口12取入的谷粒在品质测定器1内被粉碎,并且粉碎后的谷粒从排出口13排出。
品质测定器1具有从壳体11的侧面(右侧面)111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侧(右侧)突出的一对取入辊14。一对取入辊14位于取入口12的正下方,并通过旋转驱动进行动作而将谷粒取入至取入口12。也就是说,品质测定器1通过使一对取入辊14旋转而进行谷粒的取入及品质的测定。具体而言,在各取入辊14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肋。在谷粒载置于一对取入辊14的上方的状态下,若一对取入辊14旋转,则利用各取入辊14的肋而使得谷粒在一对取入辊14上向取入口12侧(即左侧)移动。其结果,若一对取入辊14旋转,则进行谷粒从取入口12向品质测定器1的取入,若一对取入辊14停止,则停止谷粒向品质测定器1的取入。
在此,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位置。但是,品质测定器1并未支承于谷粒箱2,而是支承于输送装置45。本发明中所说的“支承”是指通过利用螺栓等紧固件的固定、焊接或粘接等各种方法而使得一个部件直接或(利用连结件等)间接地与其他部件以机械方式而结合。即,品质测定器1通过适当的方法安装于输送装置45,由此被固定(结合)于输送装置45并由输送装置45支承。
具体而言,在位于谷粒箱2与脱粒部43之间的输送装置45支承有品质测定器1。品质测定器1在安装于输送装置45的状态下通过处于关闭位置的谷粒箱2的投入口21而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露出。品质测定器1利用螺栓等紧固件而固定于输送装置45的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由此支承于输送装置45。在本实施方式中,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纵向输送部452的后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具备脱粒部43、贮存谷粒的谷粒箱2、输送装置45以及品质测定器1。输送装置45从脱粒部43向谷粒箱2输送谷粒,并从在谷粒箱2的内侧面20开口的投入口21向谷粒箱2内投入谷粒。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位置而测定谷粒的品质。在此,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输送装置45。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位置的品质测定器1并未支承于谷粒箱2,而是支承于位于谷粒箱2与脱粒部43之间的输送装置45。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与谷粒箱2的旋转(开闭)对应,能够将与品质测定器1相连的线缆(线束)设定得比较短,并且线缆的处理变得比较容易。即,与品质测定器1安装于谷粒箱2的情况相比,线缆缩短、且其处理变得容易,从而具有品质测定器1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优点。其结果,能够提供品质测定器1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收割机械4。
另外,由于谷粒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中的远离输送装置45(投入部453)的部位进行填埋,因此输送装置45的附近难以被谷粒填埋,直至谷粒箱2中积存有接近满量的谷粒为止,能够利用品质测定器1测定新鲜的谷粒的品质。而且,利用品质测定器1进行测定成为主流,从而能够从低流量至高流量而稳定地测定。而且,由于输送装置45的附近远离动力部46等,因此对品质测定器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分计)内的公正用温度计的影响较小。此外,在收割品质测定器1的测定对象以外的农作物时,将品质测定器1从输送装置45拆下并保管,从而品质测定器1难以产生故障等。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4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D3输送谷粒的纵向输送部452。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纵向输送部452。这样,由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纵向输送部452支承品质测定器1,从而能够将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较高的位置而并非配置于谷粒箱2的下端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谷粒箱2能够在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和远离输送装置45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开闭)。在此,在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品质测定器1通过配置于谷粒箱2的与品质测定器1对置的位置的开口孔22而向谷粒箱2内露出。总之,在处于关闭位置的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中的、与支承于输送装置45的品质测定器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将左侧板204贯通的开口孔22。在谷粒箱2位于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支承于输送装置45的品质测定器1通过该开口孔22而向谷粒箱2内露出。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品质测定器1在前后方向D2上配置于与投入部453之间夹着纵向输送部452的位置。换言之,投入部453位于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的前方,品质测定器1位于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的后方。即,投入部453和品质测定器1在上下方向D3上的相同位置(同一高度)以在前后方向D2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如图10~图12所示,在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且在上下方向D3上的相同位置(同一高度),以沿前后方向D2排列的方式形成有投入口21和开口孔22。投入口21位于开口孔22的前方。
并且,在谷粒箱2处于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被从右侧按压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此时,左侧板204的投入口21由投入部453覆盖,投入部453通过投入口21而向谷粒箱2内露出。同样地,左侧板204的开口孔22由品质测定器1覆盖,品质测定器1通过开口孔22而向谷粒箱2内露出。另一方面,在谷粒箱2处于从输送装置45离开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离开(参照图6)。此时,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的谷粒箱2侧的侧面(右侧面)向外侧露出,投入口21及开口孔22敞开。
因此,使谷粒箱2移动到打开位置而能够使得支承于输送装置45的品质测定器1与谷粒箱2分离,例如,品质测定器1的维护(包括清扫等)变得容易。并且,若使得谷粒箱2移动到关闭位置,则能够使得品质测定器1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
在此,优选在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的谷粒箱2侧的侧面(右侧面)分别沿着外周安装有衬垫23(参照图13)。由此,在谷粒箱2处于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的间隙被衬垫23填埋。因此,能够防止谷粒从投入部453及品质测定器1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之间的间隙泄漏。
并且,在开口孔22内设置有架设于开口孔22的对置的周缘间的加强架2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2所示,加强架24是与谷粒箱2的左侧板204的内侧面20结合并对左侧板204进行加强的框架部件。加强架24在前后方向D2上较长,以从投入口21的前方延伸至开口孔22的后方的方式配置。而且,加强架24横截在上下方向D3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开口孔22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而将开口孔22划分为上侧孔221和下侧孔222。即,开口孔22中的位于加强架24的上方的部位设为上侧孔221,位于加强架24的下方的部位设为下侧孔222。由此,即使设置比较大的开口孔22,也能够利用加强架24维持谷粒箱2的开口孔22周围的(左侧板204的)强度。
在此,品质测定器1的取入口12从上侧孔221向谷粒箱2内露出,品质测定器1的排出口13从下侧孔222向谷粒箱2内露出。即,加强架24横截品质测定器1的侧面111的取入口12与排出口13之间。这样,在谷粒箱2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加强架24将品质测定器1的与开口孔22对置的侧面111的一部分覆盖。由此,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的谷粒难以直接抵碰品质测定器1。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难以始终对品质测定器1施加冲击及振动,即使收割机械4的使用期间延长,品质测定器1的可靠性也难以降低。
另外,从谷粒箱2的中心C1(参照图7)观察,在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第一方向(左右方向D1)上,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与投入口21相同的一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谷粒箱2中的投入口21与品质测定器1的位置关系,采用在第一方向上从谷粒箱2的中心C1观察而二者处于相同一侧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D1,且投入口21形成于左侧板204的内侧面20(左内侧面)。因此,品质测定器1(使其露出的开口孔22)也与投入口21同样地配置于左侧板204。换言之,投入口21和品质测定器1均配置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中的左右方向D1(第一方向)上的同一面(左侧面)。
根据该结构,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的谷粒难以直接抵碰品质测定器1。因此,具有如下优点:难以始终对品质测定器1施加冲击及振动,即使收割机械4的使用期间延长,品质测定器1的可靠性也难以降低。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2的内部存在从投入口21向谷粒箱2投入的谷粒的主要路径,而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相对于该主要路径偏离的位置。因此,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的谷粒更难以抵碰品质测定器1。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还具备引导部件6。引导部件6是将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的谷粒向品质测定器1引导的部件。通过设置这样的引导部件6,能够避免从投入口21投入的谷粒直接抵碰品质测定器1,并且能够将谷粒高效地取入到品质测定器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引导部件6具有第一引导部61以及第二引导部62。第一引导部61及第二引导部62均由以越靠后方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板材构成。在第一引导部61与第二引导部62之间,在成为一对取入辊14的上方空间的位置设置有间隙。引导部件6的一部分位于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的谷粒的路径上,将与第一引导部61或第二引导部62碰撞的谷粒引导到一对取入辊14上。即,由投入部453从投入口21投入(投放)的谷粒的一部分与引导部件6的一部分碰撞,止住冲势而被引导向一对取入辊14上。
在此,品质测定器1(使其露出的开口孔22)和投入口21在与上下方向D3及第一方向(左右方向D1)的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前后方向D2)上排列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品质测定器1位于投入口21的后方,因此由投入部453从投入口21向后方投入的谷粒的一部分被取入至品质测定器1。并且,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引导部件6,容易将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的谷粒取入到品质测定器1。
另外,品质测定器1中的用于取入谷粒的取入口12在上下方向D3上配置于与投入口21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为比投入口21的下端更靠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取入口12在上下方向D3上位于比投入口21的下端向上方高出高度H1的位置。在此,上下方向D3上的取入口12的位置比投入口21的下端更靠上方,且比投入口21的上端更靠下方。即,取入口12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D3上配置于与投入口21相同的位置。如该结构这样,通过将品质测定器1的取入口12配置于比较靠上方的位置,即使在谷粒箱2内的谷粒接近满量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品质测定器1测定谷粒的品质(在此为水分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入部453中的调平盘455的多个叶片458分别具有越靠调平盘455的旋转方向R2(参照图9)的前端侧则越低的倾斜角度。由此,利用投入部453从投入口21投入的谷粒由调平盘455的多个叶片458向上方投放,如上所述,即使取入口12比投入口21的下端更靠上方,也能够利用取入口12取入谷粒。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具备与监测有关谷粒的信息的传感器电连接的电装单元3。电装单元3支承于输送装置45。这里所说的“传感器”包括品质测定器1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品质测定器1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传感器电连接的电装单元3并未支承于谷粒箱2,而是支承于位于谷粒箱2与脱粒部43之间的输送装置45。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与谷粒箱2的旋转(开闭)对应,能够将与电装单元3相连的线缆(线束)设定得比较短,并且线缆的处理变得比较容易。即,与电装单元3安装于谷粒箱2的情况相比,线缆缩短、且其处理变得容易,从而具有品质测定器1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优点。其结果,能够提供电装单元3的可靠性难以降低的收割机械4。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4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输送谷粒的纵向输送部452。电装单元3支承于纵向输送部452。这样,由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纵向输送部452对电装单元3进行支承,从而能够将电装单元3配置于比较高的位置而并非谷粒箱2的下端部。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具备将输送装置45与脱粒部43(包括脱粒部43等在内的机体40的左侧部分)连结的连结部件454。在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电装单元3安装于连结部件454。即,电装单元3固定于连结部件454而支承于输送装置45。连结部件454是将输送装置45与脱粒部43连结的牢固的部件,因此,通过在这样的连结部件454安装电装单元3,即使不使用用于安装电装单元3的专用的托架,也能够将电装单元3牢固地固定。
而且,连结部件454安装于纵向输送部45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因此,安装于连结部件454的电装单元3配置于输送装置45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由此,能够将线缆的长度设定得比较短,并且线缆的处理变得比较容易,其中,所述线缆将配置于输送装置45的上端部的品质测定器1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传感器与电装单元3连结。
具体而言,如图13及图14所示,电装单元3借助连结部件454而安装于纵向输送部452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连结部件45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谷粒箱2侧(右侧)敞开的矩形框状,并以与纵向输送部452的前表面、后表面以及左侧面接触的方式固定于纵向输送部452。电装单元3借助螺栓等紧固件而固定于这样的连结部件454,从而将电装单元3支承于纵向输送部452。在此,电装单元3位于纵向输送部452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的前方。即,电装单元3位于在纵向输送部452的上端部的前方配置的投入部453的下方。
在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具备至少成为脱粒部43的驱动源的动力部46。电装单元3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输送装置45而配置于动力部46的相反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部46从输送装置45(纵向输送部452)观察时位于后方,电装单元3从输送装置45(纵向输送部452)观察时位于动力部46的相反侧即前方。由此,电装单元3能够配置于距包括发动机461等发热源的动力部46较远的位置。即,从电装单元3观察,输送装置45(纵向输送部452)介于电装单元3与包括发热源的动力部46之间,因此,动力部46中产生的热难以对电装单元3造成影响。因此,难以发生因热的影响而导致的电装单元3的误动作或劣化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输送装置45不仅安装有品质测定器1以及电装单元3,还安装有收割量传感器53。收割量传感器53配置于投入部453的上方。即,收割机械4还具备支承于输送装置45并监测谷粒的收割量的收割量传感器53。由此,与电装单元3电连接的传感器(包括品质测定器1以及收割量传感器53)也支承于输送装置45。因此,品质测定器1、收割量传感器53以及电装单元3汇集于输送装置45,能够将连接品质测定器1、收割量传感器53以及电装单元3的线缆的长度抑制得比较短。进而,能够进行品质测定器1及收割量传感器53等的维护的统一管理。
另外,如上所述,在谷粒箱2内配置有谷粒传感器54以及满量传感器5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谷粒传感器54及满量传感器55均是通过使面向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表面受到来自谷粒的压力并被压入而监测谷粒的传感器。即,谷粒逐渐堆积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因此,若谷粒到达谷粒传感器54的位置,则谷粒传感器54监测到谷粒。同样地,若谷粒到达满量传感器55的位置,则满量传感器55监测到满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谷粒传感器54配置为比品质测定器1的谷粒的排出口13更靠下方。在此,假定谷粒传感器54的监测部(实际上为具有灵敏度的部位)处于谷粒传感器54的中心,在谷粒传感器54的中心与排出口13的中心之间规定上下方向D3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谷粒传感器54位于比排出口13向下方低出高度H2的位置。
另外,在谷粒箱2内配置有监测谷粒是否达到满量的满量传感器55,满量传感器55配置为比谷粒传感器54靠上方。在此,假定满量传感器55的监测部(实际上为具有灵敏度的部位)处于满量传感器55的中心,在满量传感器55的中心与谷粒传感器54的中心之间规定上下方向D3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满量传感器55位于比排出口13向上方高出高度H3的位置。因此,满量传感器55相对于谷粒传感器54向上方高出高度H2与高度H3之和(H2+H3)。
[3]变形例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而应用。
另外,谷粒传感器54及满量传感器55的结构也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光学式等非接触地监测谷粒的方式的传感器。
另外,收割机械4并不局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还可以是联合收割机以外的收割机械。
另外,从谷粒箱2的中心C1观察,在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第一方向(左右方向D1)上,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与投入口21相同的一侧即可,并非必须配置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左侧面。例如,在支承品质测定器1的输送装置45位于谷粒箱2的右侧的情况下,投入口21和品质测定器1也可以均配置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中的左右方向D1(第一方向)上的作为同一面的右侧面。
另外,第一方向也并非必须为左右方向D1,例如,第一方向也可以是前后方向D2。在该情况下,从谷粒箱2的中心C1观察,品质测定器1在前后方向D2上配置于与投入口21相同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支承品质测定器1的输送装置45位于谷粒箱2的前侧的情况下,投入口21和品质测定器1也可以均配置于谷粒箱2的内部空间Sp1的前后方向D2上的作为同一面的前表面(或后表面)。
另外,从谷粒箱2的中心C1观察,在与上下方向D3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品质测定器1配置于与投入口21相同的一侧原本便并非必不可少。另外,收割量传感器53也并非必须支承于输送装置45。另外,品质测定器1也并非必须支承于纵向输送部452。在此,纵向输送部452并非必须是包括沿上下方向D3移动的多个铲斗71的铲斗方式,例如,纵向输送部452也可以是螺杆方式。另外,谷粒箱2能够在与输送装置45接触的关闭位置与远离输送装置45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也并非必不可少的结构。并且,加强架24也并非必须将品质测定器1的与开口孔22对置的侧面111的一部分覆盖。原本也并非必须在开口孔22内设置加强架24。另外,品质测定器1的取入口12在上下方向D3上配置于与投入口21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为比投入口21的下端更靠上方也并非必不可少,取入口12也可以配置为比投入口21的下端更靠下方。
另外,与电装单元3电连接的传感器(收割量传感器53等)并非必须支承于输送装置45。另外,电装单元3并非必须固定于将输送装置45与脱粒部43连结的连结部件454,例如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纵向输送部452。另外,电装单元3也并非必须配置于输送装置45的上下方向D3的中央部。另外,电装单元3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输送装置45而配置于动力部46的相反侧也并非必不可少,电装单元3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输送装置45而配置于与动力部46相同的一侧。进而,电装单元3也并非必须支承于纵向输送部452。
另外,品质测定器1和电装单元3的至少一方支承于输送装置45即可,品质测定器1和电装单元3的双方支承于输送装置45并非必不可少。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输送装置45,电装单元3支承于谷粒箱2。相反,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电装单元3支承于输送装置45,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谷粒箱2。
关于引导部件6等的具体的形状及尺寸等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例子。而且,收割机械4也并非必须具备引导部件6。
另外,驾驶部47并不局限于驾驶室型,例如也可以是顶蓬型或底板型等。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在品质测定器1测定谷粒的蛋白质含量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不同。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机械4,品质测定器1取入从投入口21投入到谷粒箱2内的谷粒而测定谷粒的蛋白质含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品质测定器1支承于输送装置45(的纵向输送部452)。
品质测定器1只要是测定谷粒的品质的装置即可,作为测定对象的品质也不局限于谷粒的水分含量(实施方式1)及蛋白质含量(实施方式2),例如也可以是直链淀粉含量或它们的组合等。
实施方式2的结构(包括变形例)能够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种结构(包括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而采用。
[发明的附记]
以下,附加记述从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取出的发明的概况。此外,在以下附记中说明的各结构以及各处理功能能够有选择地取舍而任意组合。
<附记1>
一种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机械具备:
脱粒部;
谷粒箱,其用于贮存谷粒;
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粒部向所述谷粒箱输送所述谷粒,并从在所述谷粒箱的内侧面开口的投入口向所述谷粒箱内投入所述谷粒;以及
品质测定器,其配置于面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空间的位置,测定所述谷粒的品质,
所述品质测定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从所述谷粒箱的中心观察,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所述品质测定器配置于与所述投入口相同的一侧。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所述收割机械还具备收割量传感器,该收割量传感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且监测所述谷粒的收割量。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所述输送装置具有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谷粒的纵向输送部,
所述品质测定器支承于所述纵向输送部。
<附记5>
根据附记4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所述纵向输送部包括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多个铲斗,利用所述多个铲斗分别铲起所述谷粒并向上方输送。
<附记6>
根据附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所述谷粒箱能够在与所述输送装置接触的关闭位置与远离所述输送装置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谷粒箱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品质测定器通过配置于所述谷粒箱的与所述品质测定器对置的位置的开口孔而向所述谷粒箱内露出。
<附记7>
根据附记6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在所述开口孔内设置有架设于所述开口孔的对置的周缘之间的加强架。
<附记8>
根据附记7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在所述谷粒箱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加强架将所述品质测定器的与所述开口孔对置的侧面的一部分覆盖。
<附记9>
根据附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械,其中,
所述品质测定器的用于取入所述谷粒的取入口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投入口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为比所述投入口的下端更靠上方。

Claims (9)

1.一种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机械具备:
脱粒部;
谷粒箱,其用于贮存谷粒;
输送装置,其从所述脱粒部向所述谷粒箱输送所述谷粒,并从在所述谷粒箱的内侧面开口的投入口向所述谷粒箱内投入所述谷粒;以及
品质测定器,其配置于面向所述谷粒箱的内部空间的位置,测定所述谷粒的品质,
所述品质测定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谷粒箱的中心观察,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所述品质测定器配置于与所述投入口相同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机械还具备收割量传感器,该收割量传感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且监测所述谷粒的收割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有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谷粒的纵向输送部,
所述品质测定器支承于所述纵向输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输送部包括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多个铲斗,利用所述多个铲斗分别铲起所述谷粒并向上方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能够在与所述输送装置接触的关闭位置与远离所述输送装置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谷粒箱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品质测定器通过配置于所述谷粒箱的与所述品质测定器对置的位置的开口孔而向所述谷粒箱内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孔内设置有架设于所述开口孔的对置的周缘之间的加强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箱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加强架将所述品质测定器的与所述开口孔对置的侧面的一部分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割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品质测定器的用于取入所述谷粒的取入口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投入口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为比所述投入口的下端更靠上方。
CN202310520254.5A 2022-05-30 2023-05-10 收割机械 Pending CN1171367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7430 2022-05-30
JP2022087430A JP2023175131A (ja) 2022-05-30 2022-05-30 収穫機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6710A true CN117136710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4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20254.5A Pending CN117136710A (zh) 2022-05-30 2023-05-10 收割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5131A (zh)
KR (1) KR20230166895A (zh)
CN (1) CN11713671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6335B2 (ja) 2020-03-11 2023-09-19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66895A (ko) 2023-12-07
JP2023175131A (ja)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1383B2 (en) Dual research plot harvester with unconventional grain flow
CA2423774C (en) Combine with adjustable straw guide
CA2422280C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a crop flow in a harvesting machine
WO2015069993A2 (en) Equipment protection using a grain tank level sensor
CN103688653B (zh) 联合收割机
US20150080069A1 (en) Arrangement for Loss Measurement in a Combine Harvester
JPH1126666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154493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7136710A (zh) 收割机械
JP585079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175132A (ja) 収穫機械
JP750080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5633574A (zh) 收割机械
JP737828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34060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4618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50396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48273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3060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5070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50396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423438B2 (ja) 脱穀装置
US20240000012A1 (en) Sensor arrangement for a combine harvester
US20220217911A1 (en) Threshing Apparatus
CN109104983B (zh)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