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9755A -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9755A
CN117059755A CN202210487144.9A CN202210487144A CN117059755A CN 117059755 A CN117059755 A CN 117059755A CN 202210487144 A CN202210487144 A CN 202210487144A CN 117059755 A CN117059755 A CN 117059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al
negative electrode
silica
silicon oxide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871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燕
王丽
李于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871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5975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540 priority patent/WO202321312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059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97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氧化亚硅,所述氧化亚硅在色度方面满足:30≤L≤50,3≤a≤10,1.5≤b≤10,优选35≤L≤45,4≤a≤9,4≤b≤10,并且相对于黑色的总色差ΔE为39≤ΔE≤50。通过本发明的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实现了改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用于支持电子设备的能源供应的电池装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如今,需要能够存储更多电量且能够输出高功率的电池。传统铅酸电池以及镍氢电池等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电子制品的需求。因此,锂电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对锂电池的开发过程中,已经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其容量和性能。
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氧化亚硅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适合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但氧化亚硅本身存在首次效率低及循环性能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主流做法是将氧化亚硅作为原材料对其进行碳包覆。但很多情况下,由于原材料的选取不合适导致碳包覆的氧化亚硅的性能无法得到改善。因此,本领域中仍然存在对于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且适于进行碳包覆的氧化亚硅材料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亚硅材料,此类氧化亚硅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容量及循环性能,可以与碳纳米管配合使用作为电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作为碳包覆氧化亚硅的原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氧化亚硅,该氧化亚硅在色度方面满足:30≤L≤50,3≤a≤10,1.5≤b≤10,优选35≤L≤45,4≤a≤9,4≤b≤10,并且相对于黑色的总色差ΔE为39≤ΔE≤50。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0.5≤(D90-D10)/D50≤2,优选0.9≤(D90-D10)/D50≤1.4。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占所有颗粒数量的3%-40%,优选10%-30%。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氧化亚硅处于非晶态或低结晶态。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当氧化亚硅处于低结晶态时,氧化亚硅中的晶体硅的尺寸<4nm,优选<1nm。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氧化亚硅包含或不含晶体二氧化硅。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当氧化亚硅包含晶体二氧化硅时,氧化亚硅的XRD谱图在2θ为26-27°处的最强峰强度h1与2θ为22.5-24°处的最强峰强度h2的比值满足h2/h1<1.5,优选≤1.3。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在由负极材料制成的半电池根据首次嵌锂曲线以0.05C的电流测得的容量-电压微分曲线(即dQ/dV曲线)中,在0-0.5V电压范围内,首次出现的峰位于0.25V-0.43V,优选0.36V-0.43V。
进一步地,在上述负极材料中,负极材料还包含碳纳米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碳包覆的氧化亚硅,该氧化亚硅是本发明的上述各个方面中的氧化亚硅。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以及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含本发明的上述各个方面中的负极材料。
通过本发明的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实现了改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在背景技术部分中所说明的,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将氧化亚硅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且适于进行碳包覆的特定氧化亚硅没有明确的指导。本发明人针对改进氧化亚硅的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并发现氧化亚硅的性能与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粒度分布、晶体结构等方面存在关联。作为研究的结果,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该氧化亚硅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可以与碳纳米管配合使用作为电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作为碳包覆氧化亚硅的原材料。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典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氧化亚硅,该氧化亚硅在色度方面满足:30≤L≤50,3≤a≤10,1.5≤b≤10,优选35≤L≤45,4≤a≤9,4≤b≤10,并且相对于黑色的总色差ΔE为39≤ΔE≤50。
本发明人出乎意料地发现,通过选择具有特定的色度的氧化亚硅,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的用于锂电池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例如,发明人发现具有本发明限定的范围内色度值的氧化亚硅材料具有良好的容量、效率和循环性能,并且这些性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随色度的增加而提高。另一方面,当色度值过低或过高时,氧化亚硅材料的首次容量、效率和循环性能劣化。
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由氧化亚硅的原材料品质(例如制备氧化亚硅的原材料硅及二氧化硅的纯度)、粒径及纯度(例如Fe,Cu等杂质的含量)等因素决定。尽管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还在研究中,但目前已经确定当氧化亚硅材料中细颗粒较多时,材料的色度较大。另外,氧化亚硅原材料及成品粉体中金属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也会影响材料的色度。例如,当氧化亚硅材料中的Fe以氧化铁形式存在时及其量较多时,会导致材料的色度偏小。因此,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反映了该材料在结构及组成上的特征,从而可以推断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另外,发明人还发现,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值与其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dQ/dV曲线中峰的位置也有关系,色度值较大的材料的峰位通常较大,而该峰位大的电池电化学性能相对较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0.5≤(D90-D10)/D50≤2,优选0.9≤(D90-D10)/D50≤1.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占所有颗粒数量的3%-40%,优选10%-3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氧化亚硅处于非晶态或低结晶态。当氧化亚硅处于低结晶态时,氧化亚硅中的晶体硅的尺寸<4nm,优选<1n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氧化亚硅包含或不含二氧化硅。当氧化亚硅包含晶体二氧化硅时,氧化亚硅的XRD谱图在2θ为26-27°处的最强峰强度h1与2θ为22.5-24°处的最强峰强度h2的比值满足h2/h1<1.5,优选≤1.3。
发明人发现,氧化亚硅材料的粒径分布以及晶体结构也与材料的性能存在关联。例如,材料的粒径分布参数(D90-D10)/D50反映了粒径分布的宽窄。该值越大代表粒径分布越宽。而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占比则反映了材料中细颗粒的数量。发明人发现,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粒径分布较宽时,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浆料的加工性能。而材料中的细颗粒可以填充在大颗粒之间,提高电极片的压实密度及倍率性能等。并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小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较小,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另一方面,发明人发现,如果(D90-D10)/D50值过大,同时<2μm的颗粒数过小,可能会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变差。如果(D90-D10)/D50值过小,同时<2μm颗粒数过大,可能会导致电池容量降低。
此外,发明人发现,氧化亚硅材料中晶体硅和二氧化硅晶体的存在也会影响材料的性能。例如,类似以上阐述的,当材料中晶体硅的尺寸过大时,对电池的体积膨胀、循环性能等存在不利影响。氧化亚硅的XRD谱图在2θ为26-27°处的最强峰强度h1与2θ为22.5-24°处的最强峰强度h2的比值反映了氧化亚硅材料中的晶体二氧化硅含量。该值越高代表晶体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氧化亚硅材料中少量晶体二氧化硅的存在可以提高循环性能,但晶体二氧化硅过多会导致电池容量及效率劣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由负极材料制成的半电池根据首次嵌锂曲线以0.05C的电流测得的容量-电压微分曲线中,在0-0.5V电压范围内,首次出现的峰位于0.25V-0.43V,优选0.36V-0.43V。
如本文以上所述的,发明人发现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值与其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dQ/dV曲线中峰的位置也有关系,具有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峰位的材料电化学性能相对较好。嵌锂峰位置不同主要是由于氧化亚硅材料的制备工艺造成的材料内部物相及结构的不同。应理解,由于氧化亚硅材料大部分为非晶结构,现有技术尚未能够解释嵌锂峰位置与材料结构的直接关系,但其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表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典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氧化亚硅可以与碳纳米管配合使用作为锂电池的电极活性物质,也可以用于制备碳包覆的氧化亚硅,作为锂电池的电极活性物质。
发明人发现,本发明的氧化亚硅材料与适量的碳纳米管搭配使用作为活性物质时可以降低与电解质的副反应,降低电池析锂概率、极片膨胀率,提高锂电池的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降低电池成本。在作为碳包覆的氧化亚硅的原材料时,本发明的氧化亚硅材料能够改善碳包覆氧化亚硅的首次容量及循环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典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以及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含本发明的上述各个方面中的氧化亚硅材料。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不应理解为用来限制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实施例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氧化亚硅材料的制备:
将一定粒径的硅粉及二氧化硅按一定摩尔比进行混合,置于震动器上振动12h至混合均匀,取1kg左右混合均匀的粉体压成块体,然后放于真空升华炉上加热至所需温度,通过调整真空度,加热时间,收集端温度等制备所需的块状氧化亚硅前驱体。将收集的块状氧化亚硅前驱体置于破碎机破碎至毫米级,然后将毫米级的粉体置于气流粉碎机中粉碎,通过气流分级器分出不同粒径的粉体,最后将不同粒径的粉体进行混掺,获得特定粒径的粉体。
其中,在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氧化亚硅材料的制备过程及参数详见表1。
表1.实施例中使用的氧化亚硅材料的制备过程及参数
负极片的制备:
负极片可以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制作。将氧化亚硅材料或碳包覆的氧化亚硅材料、导电剂(例如导电炭黑、导电石墨、气相生长碳纤维、碳纳米管或它们的任意组合)、粘结剂(例如丁苯橡胶(SBR)、聚丙烯酸(PAA)、聚酰亚胺(PI)粘结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PAA粘结剂)分散于溶剂水中,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后,得到负极片。
对于下文中的实施例1-10中使用的具体负极片,将氧化亚硅材料、导电剂Super-P(导电炭黑)、PAA粘结剂按82:8:10的质量比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通过调节固含量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然后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得到负极片。
另外,对于下文中的实施例11和12,分别将实施例3和9中制备的氧化亚硅、导电剂Super-P、碳纳米管、PAA粘结剂按80:9.9:0.1:10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调节固含量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然后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得到负极片。对于下文中的实施例13和14,分别将实施例3和9中制备的氧化亚硅进行碳包覆,将碳包覆的氧化亚硅、导电剂Super-P、碳纳米管、PAA粘结剂按80:9.9:0.1:10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调节固含量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然后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得到负极片。
电池组装:
将制备的负极片、隔膜、锂片、垫片、电池壳依次叠放并注入100ml电解液,用封口机进行封口组装成负极半电池。
测试方法
通过以下方法测试氧化亚硅材料的各种参数以及制成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1)色度值的测量:
取适量氧化亚硅样品置于样品杯中,使用分光测色仪(杭州彩谱科技有限公司,型号CS800)进行色度测试,获得色度值L、a和b,其中L表示黑白、a表示红绿、b表示黄蓝。以黑色为基准,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色差ΔE:
ΔE=(L2+a2+b2)1/2
(2)晶体硅尺寸的测量:
取适量氧化亚硅样品使用树脂进行包埋,然后采用超薄切片机进行切片,将切下的薄片采用TEM(赛默飞,TALOS F200X)进行多个硅晶粒尺寸测量,并对测得的值求平均。应注意,对于硅晶粒<1μm的样品,由于样品内部只有极少量晶体存在,无法确定具体的尺寸数值,因此使用<1μm表示
(3)峰强度比值h2/h1的测定:
将适量氧化亚硅粉末样品装入样品台中,用载玻片将粉末样品表面压平、压紧,将多余的粉体刮走。然后将制好的样品放置于XRD设备(Bruker,型号D8)中进行测试。测试条件:测试范围10°-80°,步进0.02°/min,扫描速度:1°/min。在获得的XRD谱图中读取26°-27°的最强峰强度h1与22.5°-24°的最强峰强度h2,并计算h2/h1
(4)dQ/dV曲线嵌锂峰的测定:
以0.05C的电流对负极半电池进行充放电,记录容量及电压数据,然后对容量及电压进行微分处理,得到dQ/dV曲线。在dQ/dV曲线上读取0-0.5V嵌锂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峰位置。
(5)粒径<2μm的颗粒数的测量:
取适量氧化亚硅粉末样品置于含有分散剂的水中,搅拌至分散,然后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测试,以数量分布为基准统计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
(6)电池容量的测量:
在25℃环境下,使用0.1C的充放电倍率、0V-1.5V的充放电电压范围,对负极半电池循环2次获取首次容量及首次效率和第2圈的容量及效率。
(7)电池循环性能的测量:
将容量测试结束后的电池在0.1C电流下充电,然后使用1C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测试100次循环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充放电截止电压为0V-1.5V。
测试结果
通过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和参数制备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和负极半电池。对制备的氧化亚硅材料根据以上描述的测试方法测量材料参数,对制备的半电池根据以上描述的测试方法进行容量及循环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2和3所示。
表2.实施例1-10中的氧化亚硅材料参数及电池性能
表3.实施例11-14中的氧化亚硅材料参数及电池性能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氧化亚硅材料(实施例1-3)在初始容量和循环性能方面表现出最优的性能。该结果证明了本发明提供的氧化亚硅材料具有良好的容量及循环性能。
关于氧化亚硅材料的色度值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实施例1-3与实施例8-10的比较可以看出,具有色度值30≤L≤50,3≤a≤10,1.5≤b≤10,尤其是35≤L≤45,4≤a≤9,4≤b≤10,并且相对于黑色的总色差ΔE为39≤ΔE≤50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关于氧化亚硅材料的粒径分布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实施例1-3与实施例5、6、10的比较可以看出,粒径分布满足0.5≤(D90-D10)/D50≤2,特别是0.9≤(D90-D10)/D50≤1.4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另外,通过实施例1-3与实施例5-7的比较可以看出,粒径分布满足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占所有颗粒数量的3%-40%,特别是10%-30%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例如,当粒径<2μm的颗粒比例为5%时(实施例7),电化学性能优于该比例为0的情况(实施例5),但低于该比例为10%-30%的情况(实施例1-3);当该比例为33%时(实施例6),电化学同样优于该比例为0的情况但低于该比例为10%-30%的情况。
关于氧化亚硅材料中的晶体硅的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实施例4与其他实施例,特别是实施例1-3的比较可以看出,晶体硅尺寸<4nm,优选<1nm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关于氧化亚硅材料中的晶体二氧化硅含量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实施例6与其他实施例,特别是实施例1-3的比较可以看出,XRD谱图在2θ为26-27°处的最强峰强度h1与2θ为22.5-24°处的最强峰强度h2的比值满足h2/h1<1.5,特别是≤1.3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关于氧化亚硅材料中的容量-电压微分曲线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实施例1-3与实施例9和实施例5、6、10的比较可以看出,由其制成的半电池根据首次嵌锂曲线以0.05C的电流测得的容量-电压微分曲线中,在0-0.5V电压范围内,首次出现的峰位于0.25V-0.43V,特别是0.36V-0.43V的氧化亚硅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另外,从表3的实施例11和13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氧化亚硅材料可以与碳纳米管配合使用,也可以用于形成碳包覆的氧化亚硅,并具有更加优异的初始容量和容量保持率。而不符合本发明限定的条件的氧化亚硅材料(实施例12和14)即使在添加碳纳米管或被碳包覆后仍然具有不良的初始容量和容量保持率。
总之,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选择具有特定参数的氧化亚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与根据现有技术的氧化亚硅材料相比,获得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改善。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氧化亚硅,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在色度方面满足:30≤L≤50,3≤a≤10,1.5≤b≤10,优选35≤L≤45,4≤a≤9,4≤b≤10,并且相对于黑色的总色差ΔE为39≤ΔE≤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0.5≤(D90-D10)/D50≤2,优选0.9≤(D90-D10)/D5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的粒径分布满足粒径<2μm的颗粒数量占所有颗粒数量的3%-40%,优选1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处于非晶态或低结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氧化亚硅处于低结晶态时,所述氧化亚硅中的晶体硅的尺寸<4nm,优选<1n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包含或不含晶体二氧化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氧化亚硅包含晶体二氧化硅时,所述氧化亚硅的XRD谱图在2θ为26-27°处的最强峰强度h1与2θ为22.5-24°处的最强峰强度h2的比值满足h2/h1<1.5,优选≤1.3。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负极材料制成的半电池根据首次嵌锂曲线以0.05C的电流测得的容量-电压微分曲线中,在0-0.5V电压范围内,首次出现的峰位于0.25V-0.43V,优选0.36V-0.43V。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还包含碳纳米管。
10.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包含碳包覆的氧化亚硅,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亚硅是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限定的氧化亚硅。
1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以及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含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材料。
CN202210487144.9A 2022-05-06 2022-05-06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70597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7144.9A CN117059755A (zh) 2022-05-06 2022-05-06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PCT/CN2023/078540 WO2023213121A1 (zh) 2022-05-06 2023-02-27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7144.9A CN117059755A (zh) 2022-05-06 2022-05-06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9755A true CN117059755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46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7144.9A Pending CN117059755A (zh) 2022-05-06 2022-05-06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59755A (zh)
WO (1) WO20232131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88777A1 (ja) * 2003-03-31 2004-10-14 Nec Corporation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4470917B2 (ja) * 2006-06-29 2010-06-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極集電体、電池用電極及び二次電池
WO2019150725A1 (ja) * 2018-02-05 2019-08-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炭素被覆シリコン材料
EP4138151A4 (en) * 2020-04-13 2024-01-17 Lg Energy Solution Ltd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AN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DE
CN111969196B (zh) * 2020-08-05 2023-01-10 有研资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片状氧化亚硅及其复合负极材料
CN112331838B (zh) * 2020-12-01 2022-02-08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高容量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3121A1 (zh) 202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3494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US7303838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0722071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음극재료,그의제조방법및그를이용한이차전지
US20210184204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ilicon oxide composi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403693B (zh) 负极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20040106207A (ko) 양극 재료와 그 제조방법 및 리튬 2차 전지
KR20200129176A (ko) 리튬이온 2차 전지용 음극 재료, 리튬이온 2차 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이온 2차 전지
JP201652625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の導電性炭素
JP5478693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697203B (zh) 一种磷酸锰铁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50073995A (ko)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재료,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KR20150104675A (ko) 양극 활물질, 그를 갖는 리튬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6093308B (zh)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含有其的正极片及电池
JP201652766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の導電性炭素
CN112928246B (zh) 一种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542587A (zh) 石墨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08682828B (zh)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KR20230066434A (ko) 양극 재료, 양극 플레이트 및 배터리
CN116314735A (zh)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硅碳复合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7059755A (zh) 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KR101198321B1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된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Chen et al. Preparation of LiNi0. 5Mn1. 5O4 cathode materials by using different-sized Mn3O4 nanocrystals as precursors
CN112186144A (zh) 掺杂钴金属的铁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正极片
CN111952561A (zh) 自模板法合成的CoIn2S4@CPAN微球复合材料及其方法
CN114864924B (zh) 一种三元正极材料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