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7488A -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 Google Patents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7488A
CN116997488A CN202280020892.4A CN202280020892A CN116997488A CN 116997488 A CN116997488 A CN 116997488A CN 202280020892 A CN202280020892 A CN 202280020892A CN 116997488 A CN116997488 A CN 116997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rigid member
wiring module
fixing
rig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08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辰海
曾根康介
山本泰行
谷口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97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74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1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6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i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中的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技术。一种配线模块,在车辆中配置于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其中,所述配线模块具备:至少1个设备;传输构件,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以及刚性构件,包含板固定部和多个设备固定部。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分别固定于从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所述刚性构件。配线模块通过所述板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板。

Description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配置于车辆的顶板与车顶内衬之间的导线线束组装体。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线线束组装体中,将配置于顶板的设备用的导线线束配置于隔音材料与保护材料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0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中的顶板等车身板与车顶内衬等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
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中的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配线模块在车辆中配置于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其中,所述配线模块具备:至少1个设备;传输构件,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以及刚性构件,包含板固定部和多个设备固定部,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分别固定于从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所述刚性构件,所述配线模块通过所述板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中的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装入有配线模块的车辆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和具备它的带配线模块的板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和具备它的带配线模块的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V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分解俯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刚性构件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模块如下所述。
(1)一种配线模块,在车辆中配置于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其中,所述配线模块具备:至少1个设备;传输构件,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以及刚性构件,包含板固定部和多个设备固定部,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分别固定于从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所述刚性构件,所述配线模块通过所述板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板。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分别固定于从多个设备固定部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所以,能够容易地应对设备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设备的规格的变更或者设备的增设等。另外,通常,车身板的刚性高于内饰构件的刚性。由于将配线模块固定于该车身板,所以,即使设备增加等而配线模块的重量增加,也能够在车辆中适当地支撑配线模块。由此,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中的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
(2)在(1)的配线模块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孔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使用从所述多个固定孔中选择出的某些固定孔的组来分别固定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由此,通过变更用于固定设备的固定孔组,能够容易地应对设备的固定位置的变更、设备的大小的变更等。
(3)在(1)或者(2)的配线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刚性构件包含配线保持部,该配线保持部保持所述传输构件,所述配线保持部具有:配线收容部,呈槽状地形成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并收容有所述传输构件;以及突起,抑制所述传输构件从所述配线收容部的脱落。由此,不在刚性构件之外另行设置用于保持传输构件的构件也行。另外,在变更设备时,能够容易地将传输构件相对于配线保持部进行装卸。另外,多个设备的传输构件能够成为一组地从刚性构件穿过配线收容部的出口延伸出,能够将多个设备的传输构件作为1个配线组来处置。
(4)在(1)至(3)中的任一种配线模块中,也可以是,所述配置空间是作为所述车身板的车顶板与作为所述内饰构件的车顶内衬之间的车顶内空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设备的变更、增设等。
(5)在(1)至(4)中的任一种配线模块中,也可以是,设置有多个所述刚性构件,从多个所述刚性构件延伸的所述传输构件汇集成一束。由此,从多个刚性构件延伸的传输构件的环绕变得容易。
(6)另外,本公开的带配线模块的板具备(1)至(5)中的任一种配线模块以及所述车身板,在所述车身板设置有承受部和板侧配线保持部,所述承受部固定所述刚性构件的所述板固定部,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保持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在所述刚性构件的外方延伸的部分。由此,在将配线模块固定于车身板时,能够将多个传输构件中的在刚性构件的外方延伸的部分也一起固定于车身板。
(7)在(6)的带配线模块的板中,也可以是,在1个所述车身板设置有多个所述配线模块、所述承受部和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将多个所述配线模块的所述传输构件汇集而保持于多个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板侧配线保持部。由此,能够将多个配线模块的传输构件简单地保持于1个车身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配线模块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示例,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
<关于装入配线模块的车辆>
图1是示出装入配线模块20的车辆10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立体图。车辆10具备车身12。车身12是构成车辆10的外形的部分。车身12既可以是单壳车身,也可以是搭载于梯型框架上的车身。在这里,车身12包含围绕车厢的侧方板、车顶板13,还包含用于乘客上下车的上下车用门板、用于取放行李的后门板等。车身12既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车身12也可以由金属与树脂的组合构成。车身12中的覆盖车厢的上方的板状的部分是车顶板13。即,车顶板13形成车辆10的顶棚部分11。车顶板13为了组成车身12的外观形状,也可以一部分或者整体地弯曲。车顶板13既可以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车顶板13也可以由金属与树脂的组合构成。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20和具备它的带配线模块的板10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20和具备它的带配线模块的板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在本公开中,在配线模块20配置于车辆10的状态下,将X方向设为车辆10的前后方向,将Y方向设为车辆10的宽度方向,将Z方向设为铅垂方向。配线模块20装入到车辆10。配线模块20在车辆10中配置于车身板13与内饰构件16之间的配置空间。将配线模块20固定于车身板13,做成带配线模块的板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配线模块20装入到包含车顶板13的顶棚部分11的例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模块20的配置空间是作为车身板13的车顶板13与作为内饰构件16的车顶内衬16之间的车顶内空间。
在图2中,图示出顶棚部分11。关于在图2中示出的传输构件40,示出概略的路径,即使描绘为1条线,有时也包含多根电线等。作为顶棚部分11,图示出上述车顶板13和内饰构件16。将承受部14和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车顶板13的内表面(下朝向面)。承受部14是用于固定配线模块20处的刚性构件50的构件。板侧配线保持部15是用于保持配线模块20处的传输构件40中的在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的构件。在车顶板13是金属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由金属形成的承受部14和板侧配线保持部15焊接于车顶板13的内表面。承受部14和板侧配线保持部15也可以在车辆10中设置于以横穿车顶的方式设置的加强材料(也称为车顶加强筋或者车顶用撑杆等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承受部14是沿着车顶板1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细长构件。承受部14也可以是在被称为车顶加强筋或者车顶用撑杆等等的加强材料之外另行设置的托架。承受部14的沿着延展方向的两端部14a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车顶板13的内表面。承受部14的沿着延展方向的中间部14b以与车顶板13隔开间隔的方式,相比两端部14a而位于下方。承受部14通过对细长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将刚性构件50固定于该中间部14b。例如,在中间部14b处形成贯通孔14c。通过将螺钉S或者夹子等插入到该贯通孔14c等,将刚性构件50固定于承受部14。刚性构件50经由承受部14悬吊支撑于车顶板13。在这里,通过在车顶板13的前后方向上空出有间隔的一对承受部14来支撑1个刚性构件50。也可以通过1个承受部14来支撑1个刚性构件50。能够将螺母、螺钉S的头部或者夹子的前端部等固定构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承受部14的中间部14b与车顶板13之间。在承受部14的延展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4c。也可以将被称为车顶加强筋或者车顶用撑杆等等的加强材料用作承受部14。
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传输构件40的路径上。传输构件40中的从刚性构件50延伸出的部分例如在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穿过相比刚性构件50更靠外侧的边缘的同时,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向车辆10的前方延伸。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相比承受部14更接近外侧的边缘的位置。在传输构件40的路径上,例如,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与刚性构件50对应的位置。板侧配线保持部15在车顶板13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刚性构件50相同或者比它稍微靠前方的位置。由此,板侧配线保持部15能够保持在传输构件40中从刚性构件50延伸出的部分中的与刚性构件50接近的部分。特别是,板侧配线保持部15能够保持在传输构件40中与从刚性构件50向侧方延伸出之后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的部分接近的部分。
板侧配线保持部15具有固定于车顶板13的固定部15a以及保持传输构件40的保持部15b。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5a形成为沿着车顶板13扩展的板状。保持部15b形成为从固定部15a向下方延伸的板状。在保持部15b形成有收容传输构件40的凹部15c。凹部15c向侧方开口。从该开口部将传输构件40收容到凹部15c内(参照图6)。将传输构件40支撑于凹部15c的底壁,从而保持于保持部15b。传输构件40中的在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经由板侧配线保持部15而悬吊支撑于车顶板13。开口部沿着凹部15c的高度方向,做成比凹部15c小。开口部沿着高度方向,设置于凹部15c的上方。在开口部的下方,设置凹部15c的侧壁。由此,抑制传输构件40穿过开口部而从凹部15c的脱落。在凹部15c中,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高度方向的尺寸。由此,板侧配线保持部15能够将多个传输构件40以扁平的形式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车身板13设置有多组(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3组)配线模块20、承受部14和板侧配线保持部15。为了能够支撑3个配线模块20的刚性构件50,设置有三对承受部14。3个配线模块20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配置。三对承受部14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分开地配置。在车顶板13的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3个)板侧配线保持部15。将3个配线模块20的传输构件40汇集而固定于3个板侧配线保持部15中的至少1个板侧配线保持部15(在这里是车辆10的前侧的板侧配线保持部15)。
内饰构件16是由树脂等形成的板状构件。内饰构件16是组成车厢内的顶板形状的部分。内饰构件16也可以一部分或者整体地弯曲。内饰构件16相对于车顶板13安装于下侧。内饰构件16是向车厢内露出的部分。内饰构件16也有时被称为车顶内衬(roof liner)。
在内饰构件16也可以设置有起到绝热功能、隔音功能和电波遮蔽功能中的至少1种的层。具有起到绝热功能、隔音功能和电波遮蔽功能中的至少1种的层的功能性片也可以在内饰构件16之外另行设置。功能性片也可以设置于配线模块20与内饰构件16之间。此外,在配线模块20中的设备30为了实现自身的功能而需要向车厢露出的情况下,在内饰构件16、功能性片,最好在与设备30对应的位置形成用于使设备30穿过的插通孔。
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例如也可以是使热在一方主面侧和另一方主面侧之间不易传递的起到绝热性的层。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也可以是使热辐射能量反射的层。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也可以是热导率比其他层低的层。例如,起到绝热功能的层除了多个纤维不编织而相互缠绕而成的非织造片以外,还可以使用如发泡片等那样的包含细小间隙的片。作为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也可以使用绝热涂料、隔热涂料。
起到隔音功能的层例如也可以是使声音在一方主面侧和另一方主面侧之间不易传递的起到隔音性的层。起到隔音功能的层也可以是使声音反射的层。起到隔音功能的层也可以是将声音的能量作为热能而吸收的层。例如,起到隔音功能的层除了多个纤维不编织而相互缠绕而成的非织造片以外,还可以使用如发泡片等那样的包含细小间隙的片。作为起到隔音功能的层,也可以使用吸音涂料。既可以是1个层起到绝热功能与隔音功能这两种功能,也可以是起到绝热功能的层与起到隔音功能的层在物理上作为不同的层而设置。
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例如是使电波在一方主面侧和另一方主面侧之间不易传递的层。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也可以针对全部频率具有电波遮蔽性。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也可以针对一部分频带具有选择性的电波遮蔽性。在该情况下,对于一部分频带的电波,在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中进行反射或者吸收中的至少一方即可。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也可以是由铝、铁等金属箔形成的层。作为具有选择性的电波遮蔽性的起到电波遮蔽功能的层,也可以使用公知的频率选择膜(FSS: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频率选择膜例如也可以是在由树脂等形成的基膜上通过金属箔等形成单元体(元件)而得到的。上述频率选择膜根据单元体(元件)的频率特性,具有选择性地遮蔽1个或者多个频带的电波而使其他频带的电波穿过的性质。具有选择性的电波遮蔽性的电波遮蔽层也可以通过将导电性油脂等直接印刷到绝热层或者隔音层而形成。
<关于配线模块>
关于配线模块2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20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20的俯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V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配线模块20的分解俯视图。
配线模块20具备设备30、传输构件40和刚性构件50。传输构件40从各设备30延伸。设备30和传输构件40固定于刚性构件50。刚性构件50固定于车顶板13。设备30和传输构件40经由刚性构件50固定于车顶板13。刚性构件50最好具有能够在支撑设备30和传输构件40的同时在固定于车顶板13的状态下保持规定形状的刚性。
设备30配设于顶棚部分11,是成为传输构件40的连接目标的设备。设备30经由传输构件40发送或者接收电信号或者光信号。或者,设备30经由传输构件40接受电力供给或者分配电力。作为设备30,例如设想电子控制单元、灯(特别是地图灯、室内灯)、扬声器、室内摄像机、监视器、投影设备、外部通信用天线、室内侧天线等。设备30的规格、种类和数量等可以根据车型、品级和配件等而进行替换。
刚性构件50能够灵活地应对设备30的规格、种类和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在1个刚性构件50至少设置1个设备30。在这里,在1个刚性构件50设置有多个(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3个)设备30。刚性构件50处的设备30的配置位置是任意的。另外,在将配线模块20装入到顶棚部分11的状态下,顶棚部分11处的设备30的配置位置是任意的。优选的是,设备30相对于顶棚部分11,在适于设备30所起到的作用的位置处固定。例如,如果设想设备30是地图灯的情况,则该设备30也可以在配设于前座斜上前方位置的部分处固定。另外,例如,如果设想设备30是外部通信用天线的情况,则该设备30也可以在配设于与形成于车顶板13的天线用孔对应的位置的部分处固定。
传输构件40是传输电或者光等的构件,是沿着将至少一端部连接到设备30的配线路径设置的构件。例如,传输构件40既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的周围的包覆部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电缆、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同轴线、光纤等。即,传输构件40也可以是传输电的线状的构件。作为传输电的线状的构件,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另外,传输电的线状的传输构件40既可以是单个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绞合线、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用护皮覆盖它而成的缆线等)。传输构件40也可以通过对片状构件涂敷导电性涂料、对铜箔进行蚀刻等而形成。在这里,进行设想传输构件40是一般电线的说明。
传输构件40的一端部与设备30的连接也可以经由连接器而进行。也可以将传输构件40直接导入到设备30内,直接连接到设备30内的电气要素。传输构件40的另一端部向与设备30不同的设备(例如,电子控制单元或者电源等)延伸。传输构件40中的从设备30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刚性构件50。传输构件40中的从刚性构件50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车顶板13。传输构件40中的相比保持于车顶板13的部分更靠另一端部侧的部分也可以引出到柱等,并连接到在车辆10中相比顶棚部分11更靠下方的设备。
刚性构件50包含多个设备固定部52和板固定部60。各设备30固定于从多个设备固定部52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52。配线模块20通过板固定部60固定于车身板13。在这里,刚性构件50还包含配线保持部54。传输构件40中的从各设备30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配线保持部54。在这里,刚性构件50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板状。以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将刚性构件50配置于车辆10。也可以以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将刚性构件50配置于车辆10。
在刚性构件50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孔53作为多个设备固定部52。使用从多个固定孔53中选择出的某些固定孔53的组来固定各设备30。在设备30固定于刚性构件50的状态下,存在未用于固定设备30的固定孔53(在固定设备30时未被选择的固定孔53)。在这里,使用固定孔53来对设备30与刚性构件50进行螺纹卡定。也可以通过将夹子插入到固定孔53等来固定设备30与刚性构件50。
设置有3个规则地形成有多个固定孔53的区域。在各区域中,多个固定孔53在第1方向以及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第1方向和第2方向是任意的。在这里,第1方向是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第2方向是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以及第2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是任意的。在这里,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是等间隔。第2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是等间隔。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与第2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相等。3个区域沿着第1方向排列。第1方向上的区域的间隔大于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53的间隔。
将设备30分别固定于上述3个区域的每个区域。因此,将3个设备30沿着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分开地配置于1个刚性构件50。也可以存在跨多个区域配置的设备。也可以将多个区域的固定孔53用于固定1个设备。在以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将刚性构件50配置于车辆10的情况下,将设置于1个刚性构件50的多个设备30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分开地配置。
在图7中,示出使用螺钉S和螺母来将设备30固定于设备固定部52的例子。将固定片32设置于设备30的壳体31。在固定片32形成有固定孔33。通过在螺钉S贯通固定孔33、53的状态下,将螺母连结到螺钉S的前端部,从而固定设备30和设备固定部52。当在固定孔33、53中的某一方形成有内螺纹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螺母。设备30和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形式也可以是由螺钉S和螺母实施的螺纹连结以外的固定形式。例如,也可以是在固定片32处朝下地突出设置有夹子、并且将该夹子以防脱落的状态卡定到形成于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孔53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于设备固定部52的凸部卡定到形成于固定片32的固定孔33。此外,也可以通过铆钉卡定等将设备30固定于设备固定部52。
将多个(在这里是4个)固定片32设置于1个设备30。4个固定片32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上排列。在各固定片32形成有固定孔33。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33的间隔最好是第1方向上的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同样地,第2方向上的固定孔33的间隔最好是第2方向上的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
第1方向上的固定孔33的间隔也可以不是第1方向上的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同样地,第2方向上的固定孔33的间隔也可以不是第2方向上的设备固定部52的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在固定孔33的间隔与固定孔53的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设备30也可以经由间隔调整构件34固定于设备固定部52。
间隔调整构件34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在间隔调整构件34形成有4个固定孔35a、35b。4个固定孔35a、35b中的2个固定孔35a的间隔与固定孔33的间隔同倍。使用该2个固定孔35a,将设备30固定于间隔调整构件34。4个固定孔35a、35b中的2个固定孔35b的间隔是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使用该2个固定孔35b,将间隔调整构件34固定于设备固定部52。将1个设备30经由一对间隔调整构件34固定于设备固定部52。此外,也可以对1个固定片32设置1个间隔调整构件。另外,也可以对4个固定片32设置1个间隔调整构件。
在图8所示的设备30的例子中,仅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中的某一方向上,固定孔33的间隔与固定孔53的间隔不同。也可以在第1方向和第2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固定孔33的间隔与固定孔53的间隔不同。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形成于一对间隔调整构件34中的一方的固定孔35b与形成于另一方的固定孔35b的间隔成为固定孔53的间隔的整数倍(包含同倍)的方式,错开地形成固定孔35a、35b。
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刚性构件50的贯通孔61作为板固定部60。贯通孔61形成于与承受部14的贯通孔14c对应的位置。在图6和图7中,示出使用螺钉S和螺母来将板固定部60固定于承受部14的例子。即,通过在螺钉S贯通贯通孔14c、61的状态下,将螺母连结到螺钉S的前端部,从而固定承受部14和板固定部60。在这里,贯通孔61设置于相比设备固定部52更接近刚性构件50的侧缘部的位置。在刚性构件50的两侧缘部,多个(在这里是4个)贯通孔61沿着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排列。4个贯通孔61中的2个设置于3个区域之间。4个贯通孔61中的剩余的2个设置于3个区域的外侧。
刚性构件50配置于与承受部14对应的位置。承受部14和刚性构件50对车顶板13的配设区域是任意的。承受部14和板固定部60的固定形式也可以是由螺钉S和螺母实施的连结以外的固定形式。例如,也可以是在车顶板13处朝下地突出设置有夹子、并且将该夹子以防脱落的状态卡定到形成于刚性构件50的孔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于刚性构件50的夹子卡定到形成于承受部14的孔。此外,也可以通过铆钉卡定等将刚性构件50固定于承受部14。
配线保持部54具有配线收容部55和突起58、59。配线收容部55呈槽状地形成于刚性构件50的表面。在配线收容部55收容有传输构件40。突起58、59抑制传输构件40从配线收容部55的上部开口的脱落。
配线收容部55具有第1收容部56和第2收容部57。第1收容部56沿着刚性构件5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固定孔53与贯通孔61之间。第1收容部56沿着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延展。第1收容部56的一端部到达刚性构件50的外边缘部。因此,第1收容部56在刚性构件50的外边缘部处开口。传输构件40从该开口部向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出。第2收容部57在与第1收容部5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2收容部57的一端部与第1收容部56连通。第2收容部57从第1收容部56向设备固定部52延伸。沿着第1收容部56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这里是3个)第2收容部57。将多个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收容到第1收容部56,将一部分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收容到第2收容部57。因此,在这里,各第2收容部57小于第1收容部56。特别是,在这里,各第2收容部57的宽度尺寸小于第1收容部56的宽度尺寸。在第2收容部57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倾斜面。由此,传输构件40能够穿过倾斜面缓缓地从第2收容部57向设备30延伸出。
突起58设置于第1收容部56,突起59设置于第2收容部57。设置于第1收容部56的突起58与设置于第2收容部57的突起59的形状不同。
突起58从第1收容部56的开口部的边缘以覆盖第1收容部56的开口部的方式突出。突起58在覆盖传输构件40的上方的同时,使第1收容部56的开口部变窄,抑制传输构件40从第1收容部56的脱落。另外,突起58以空出传输构件40能够穿过的间隙的方式设置。能够从该间隙将传输构件40收容到第1收容部56。间隙的大小最好设置成与传输构件40的粗细度相同或者稍微比它小。由此,抑制收容于第1收容部56的传输构件40穿过间隙而脱落。突起58也可以设置成能够以间隙变大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在这里,突起58设置于沿着第1收容部56的长边方向空出有间隔的多个部位。在各部位,设置一对突起58。一对突起58从第1收容部56的两侧以相互靠近的方式突出。在一对突起58的前端部之间,产生上述间隙。一对突起58也可以设置成能够以间隙变大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突起59从第2收容部57的侧壁的内表面以使第2收容部57的收容空间变窄的方式突出。突起59与传输构件40接触。传输构件40在设置有突起59的位置设为压入到第2收容部57的状态。突起59沿着各第2收容部57的长边方向,设置于1个部位。设置一对突起59。一对突起59从第2收容部57的两侧以相互靠近的方式突出。将传输构件40压入到一对突起59的前端部之间。
将传输构件40压入到第2收容部57,但未压入到第1收容部56。因此,传输构件40中的收容于第1收容部56的部分相比收容于第2收容部57的部分能够比较自由地运动。
在这里,多个设备30全部配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上表面。也可以多个设备30全部配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下表面。多个设备30也可以分开地配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方。多个设备30也可以根据所起到的作用,选择性地设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例如,在设备30是外部通信用天线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上表面,收纳到形成于车顶板13的天线用孔。另外,例如,在设备30是灯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于刚性构件50的下表面,穿过形成于内饰构件16的孔而向车厢内露出。
多个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穿过第1收容部56的开口部,汇集而从刚性构件50延伸出。由此,无论设备30的数量如何,都能够将多个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作为1个配线组来处置。
刚性构件50也可以刚性高于内饰构件16。这里的刚性的高低例如也可以以与刚性构件5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为基准面,通过刚性构件50的该基准面处的弯曲刚性以及内饰构件16中的与该刚性构件50对置的局部区域中的该基准面处的弯曲刚性来评价。例如,内饰构件16是将成为外观设计表面的表皮层设置于尿烷泡沫等而成的层叠体,刚性构件50也可以是填埋有内容物的实心的树脂(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制的板材或者棒材。刚性构件50也可以是如蜂巢构造构件那样,在具有强度的同时实现了轻质化的构件。刚性构件50也可以由铁、铝等金属形成。刚性构件50的长度尺寸是任意的,例如设定为比车辆10的宽度尺寸短。
<效果等>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配线模块20和具备它的带配线模块的板100,各设备30固定于从多个设备固定部52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52,所以,能够容易地应对设备30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设备30的规格的变更或者设备30的增设等。另外,通常,车身板13的刚性高于内饰构件16的刚性。由于将配线模块20固定于该车身板13,所以,即使设备30增加等而配线模块20的重量增加,也能够在车辆10中适当地支撑配线模块20。由此,能够提高配置于车辆10中的车身板13与内饰构件16之间的配置空间的设备30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刚性构件50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孔53作为多个设备固定部52,使用从多个固定孔53中选择出的某些固定孔53的组来固定各设备30。由此,通过变更用于固定设备30的固定孔53组,从而能够容易地应对设备30的固定位置的变更、设备30的大小的变更等。
另外,刚性构件50包含配线保持部54,该配线保持部54保持传输构件40,配线保持部54具有:配线收容部55,呈槽状地形成于刚性构件50的表面,并收容有传输构件40;以及突起58、59,覆盖配线收容部55的开口部并抑制传输构件40的脱落。由此,不在刚性构件50之外另行设置用于保持传输构件40的构件也行。另外,在变更设备30时,能够容易地将传输构件40相对于配线保持部54进行装卸。另外,多个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能够成为一组地从刚性构件50穿过配线收容部55的出口延伸出,能够将多个设备30的传输构件40作为1个配线组来处置。
另外,配置空间是作为车身板13的车顶板13与作为内饰构件16的车顶内衬16之间的车顶内空间。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设备30的变更、增设等。
另外,在车身板13设置有固定刚性构件50的板固定部60的承受部14以及保持传输构件40中的在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的板侧配线保持部15。由此,在将配线模块20固定于车身板13时,能够将传输构件40中的在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也一起保持于车身板13。
另外,在1个车身板13设置有多个配线模块20、承受部14和板侧配线保持部15,将多个配线模块20的传输构件40汇集而保持于多个板侧配线保持部15中的至少1个板侧配线保持部15。由此,能够将多个配线模块20的传输构件40简单地保持于1个车身板13。
例如,多个配线模块20的传输构件40在保持于板侧配线保持部15之前的阶段未被汇集。因此,多个配线模块20在固定于车身板13之前的阶段,能够各自分开地进行保管、搬运等。由此,能够减小配线模块20的保管空间、搬运空间。另外,多个配线模块20能够各自分开地组装到板。
[实施方式2]
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120的俯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与此前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标号,省略其说明。关于下面的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说明,也一样。
配线模块120在将流路62设置于刚性构件150这一点上,与上述配线模块20不同。冷却用空气从管道17流入到流路62。由此,能够对固定于刚性构件150的设备30进行冷却。
图9所示的管道17是后座用的管道17。管道17具有管道侧流路18A、18B、18C。管道侧流路18A、18B在车辆10的两侧,在X方向上延伸。管道侧流路18C在车辆10的后方,在Y方向上延伸,将管道侧流路18A、18B连结。在管道17设置有朝向后座的吹出口19A。吹出口19A、19B例如设置于管道侧流路18A、18B。此外,在车辆10中,空调机组等空调设备的主体通常不配置于车顶内空间,而相比车顶内空间配置于下方(例如,仪表板的内部或者后座的后方等)。后座用的管道17例如经由穿过C柱的管道等,与配置于后座的后方的空调设备的主体连接。来自空调设备的主体的冷气经由吹出口19A、19B向后座放出。
刚性构件150的流路62形成于中空的刚性构件150的内部。通过刚性构件150的内部的空间以及包围该空间的内表面来构成流路62。流路62在刚性构件15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流路62与车辆10中的管道17的管道侧流路连接。在这里,流路62仅与车辆10的两侧的管道侧流路18A、18B中的一方的管道侧流路18A连接。流路62向三方开口。3个开口是进气口63、露出用孔65和排气口64。流路62未与固定孔35连通。例如,流路62也可以沿着刚性构件150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固定孔35之间。设备30也可以以跨过流路62的方式配置。
进气口63在刚性构件150的外表面中的朝向Y方向的面(朝向管道侧流路18A的面)处开口。进气口63与管道侧流路18A连接。由此,冷却用空气能够从管道侧流路18A经由进气口63流到流路62内。在这里,经由管状构件80,将流路62与管道侧流路18A连接。在管道侧流路18A,在朝向后座的吹出口19A之外,另行设置朝向刚性构件50的吹出口19B。吹出口19B在朝向刚性构件50的面上开口。进气口63与吹出口19B在XZ平面上设置于对应的位置。进气口63与吹出口19B经由管状构件80连接。进气口63是小于流路62的开口。因此,进气口63的周缘部设为沿着XZ平面扩展的平板部。
露出用孔65在刚性构件150的上表面上开口。露出用孔65在上表面中的与设备30对置的部分处开口。例如,露出用孔65是从Z方向看去相比X方向在Y方向上更长的长方形形状。不过,露出用孔65的大小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设定。
排气口64是与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不同的开口。沿着流路62的延展方向,将设备30设置于进气口63和排气口64之间。排气口64在作为刚性构件150的外表面中的朝向Y方向的、与排气口64开口的面反向的面(朝向管道侧流路18B的面)上开口。排气口64是大小与流路62相同的开口。
将散热部36设置于设备30。散热部36面向露出用孔65。由此,散热部36能够与冷却用空气直接相接。在这里,散热部36相比壳体31中的与刚性构件150相接的部分更向露出用孔65侧突出。不过,散热部36的外表面也可以是和壳体31中的与刚性构件150相接的部分相同的平面。在这里,散热部36突出至流路62。不过,散热部36也可以停留在露出用孔65内,未突出至流路62。在这里,设置有传热构件37和散热器38作为散热部36。
传热构件37安装于壳体31的下表面。作为传热构件37,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最好是能够尽可能与壳体31无间隙地紧贴的构件。作为上述传热构件37,例如也可以是散热油脂、散热片、散热橡胶等。
散热器38安装于传热构件37的下表面。散热器38包含基座和多个翅片。基座和多个翅片形成为平板状。基座在XY平面上平行地扩展。基座沿着Z方向,在设备30侧,将多个翅片连结。多个翅片位于流路62内。多个翅片从基座的一方的面相互平行地在Z方向上突出。各翅片在YZ平面上平行地扩展。多个翅片沿着X方向相互离开。由此,冷却用空气能够穿越相互对置的翅片彼此之间,在散热器38与冷却用空气之间进行换热的热量变大。
在图10中,用箭头A表示流路62中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从进气口63进入到流路62内的冷却用空气在流向排气口64的途中,穿过设置有设备30的部分。此时,冷却用空气接受来自设备30的热而被加温。设备30通过将热传给冷却用空气而冷却。经加温的冷却用空气从排气口64放出到车顶内空间。由此,经加温的冷却用空气停留于流路62内,抑制冷却用空气与设备30之间的换热的效率劣化。即,在空调设备的主体进行工作而将冷却用空气送到流路62的情况下,设备30能够始终在与新的冷却用空气之间进行换热。
特别是,在这里,作为散热部36的散热器38配置于流路62内。由此,流过流路62的冷却用空气能够与散热器38进行换热,能够将更大的热从设备30侧传给冷却用空气。
管状构件80介于刚性构件150与管道17之间。管状构件80将刚性构件150与后座用的管道17连接。管状构件80在刚性构件50的一端部,将刚性构件150与管道17连接。在这里,管状构件80的一端部连接于进气口63,管状构件80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吹出口19B。管状构件80包含形成为折皱状的管状主体部以及比管状主体部大地扩展的凸缘部。通过折皱状的管状主体部,能够吸收进气口63和吹出口19B的错位。凸缘部设置于管状主体部的两端部。通过凸缘部,将管状构件80的两端部维持于连接于刚性构件150和管道17的状态。更具体来说,管状构件80的一端部从进气口63进入到流路62,凸缘部悬挂于进气口63的周缘部。管状构件80的另一端部从吹出口19B进入到管道侧流路18,凸缘部悬挂于吹出口19B的周缘部。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120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例的配线模块120A中,图11的箭头B所示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与上述配线模块120中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不同。在设备130A的壳体131A形成有壳体侧进气口31a。壳体侧进气口31a形成于壳体131A中的朝向刚性构件150A的露出用孔65A的面。流过流路62A的冷却用空气穿过露出用孔65A、壳体侧进气口31a和壳体131A的内部,放出到车顶内空间。由此,能够通过冷却用空气直接对壳体131A的内部进行冷却。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壳体131A形成有第1贯通孔31a和第2贯通孔31b。第1贯通孔31a形成于壳体131A中的朝向露出用孔65A的面。第2贯通孔31b形成于壳体131A中的与形成有第1贯通孔31a的面不同的面。在壳体131A的内部,第1贯通孔31a的开口存在的空间与第2贯通孔31b的开口存在的空间相连。第1贯通孔31a作为壳体侧进气口31a发挥功能。第2贯通孔31b作为壳体侧排气口31b发挥功能。此外,在壳体131A不需要形成有第2贯通孔31b作为壳体侧排气口31b。例如,在壳体仅由没有盖的容器构成的情况下,容器的开口作为壳体侧排气口发挥功能。另外,例如,当在壳体处存在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相连的间隙的情况下,该间隙也可以作为壳体侧排气口发挥功能。作为上述间隙,例如,也可以是容器与盖的间隙或者用于使与传输构件40连接的连接器露出的间隙等。
在刚性构件150A省略上述排气口64。流路62A除了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A以外,未开口。即,流路62A除了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A以外,是闭口的。由此,流过流路62A的冷却用空气基本上穿过露出用孔65A放出到车顶内空间。因此,在本例子中,露出用孔65A作为排气口发挥功能。流路62A相比上述流路62在Y方向上较短。流路62A在沿着Y方向稍微超过露出用孔65A的位置处封闭。
另外,在本例子中,未设置有作为散热部36的传热构件37和散热器38。在本例子中,也可以设置有传热构件37和散热器38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120的第2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例的配线模块120B中,图12的箭头C所示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与上述配线模块120中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不同。在本例子中,在刚性构件150B的上表面中的露出用孔65B的周边部分与设备30之间设置有间隙。流过流路62B的冷却用空气穿过露出用孔65B和上述间隙,放出到车顶内空间。由此,能够通过冷却用空气直接对设备30进行冷却。
在这里,在刚性构件150B的上表面,在露出用孔65B的相邻的部分,形成有凹部66。凹部66的位置处的刚性构件150B的上表面相比凹部66的周边的位置处的刚性构件150B的上表面而下降。凹部66的沿着Y方向的边缘部相比设备30位于外侧。由此,在凹部66的外表面与设备30的外表面之间,产生将冷却用空气从露出用孔65放出到车顶内空间的间隙。
在本例子中,设置有传热构件37作为散热部36。传热构件37使露出用孔65B的周边部分与设备30之间的间隙变小。
另外,在本例子中,设置有2个设备30。2个设备30在Y方向上离开地设置于1个刚性构件150B。在刚性构件150B的上表面,设置有2个露出用孔65B以用于2个设备30。
在刚性构件150B的内部,设置有隔板67。隔板67将流路62B分隔成一方的设备30用的第1流路和另一方的设备30用的第2流路。由此,在冷却用空气流向2个设备30时,能够分别在不同的流路中流过。由此,能够抑制流向另一方的设备30的冷却用空气与流向一方的设备30的冷却用空气相比过少、或者通过与一方的设备30进行换热而加温后的冷却用空气流向另一方的设备30。
隔板67在沿着X方向的两侧,与流路62B中的内表面相连。隔板67的沿着Y方向的第1端部位于一方的设备30用的露出用孔65B与进气口63之间。隔板67的沿着Y方向的第1端部未沿着Y方向与流路62B中的内表面相连。隔板67的沿着Y方向的第2端部位于一方的设备30用的露出用孔65B与另一方的设备30用的露出用孔65B之间。隔板67的沿着Y方向的第2端部在Z方向上弯曲。隔板67的第2端部沿着Z方向,与位于上表面侧的内表面相连。一方的设备30用的流路除了第1端部侧的开口和一方的设备30用的露出用孔65B以外,是闭口的。另一方的设备30用的流路除了第1端部侧的开口和另一方的设备30用的露出用孔65B以外,是闭口的。
在本例中,也是在刚性构件150B省略排气口64。流路62B除了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B以外,是闭口的。流路62B除了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B以外,未开口。露出用孔65B兼作排气口。由此,流过流路62B的冷却用空气基本上从露出用孔65B放出到车顶内空间。流路62B相比上述流路62在Y方向上较短。流路62B在沿着Y方向稍微超过露出用孔65B的位置处封闭。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120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配线模块120的第3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例的配线模块120C中,管道17C不是后座用的管道17,而是前座用的管道17C。在管道17C设置有朝向前座的吹出口19C。管状构件80C将刚性构件150C与前座用的管道17C连接。由此,刚性构件150C与前座用的管道17C能够经由管状构件80C连接。
前座用的管道17C也可以与上述后座用的管道17同样地,配置于车顶内空间。前座用的管道17C也可以不配置于车顶内空间。例如,前座用的管道17C也可以配置于仪表板的背侧的空间等。
管状构件80C形成为比上述管状构件80长。管道17C在车顶内空间中,与刚性构件150C在X方向上离开地配置。或者,管道17C不配置于车顶内空间,而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下方。因此,管状构件80C从与刚性构件150C的连接部起在X方向上延伸。在管道17C不配置于车顶内空间、而配置于车顶内空间的下方的情况下,管状构件80C也可以以从车顶内空间沿着A柱下降的方式延伸,与该管道17C连接。
此外,在管状构件80C的端部,与管状构件80同样地,设置凸缘部,通过凸缘部来防止从流路62C的脱落。另外,管状构件80C的管状主体部是直管状的,但也可以与上述管状构件80的管状主体部同样地,是折皱管状的。
本例的刚性构件150C也与上述刚性构件150B同样地,在露出用孔65C的周边部分与设备30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由凹部66产生。另外,在刚性构件150C省略排气口64。流路62C除了进气口63和露出用孔65C以外,是闭口的。此外,在本例的刚性构件150C中,支撑1个设备30。因此,如图14的箭头D所示,流过流路62C的冷却用空气穿过露出用孔65C和上述间隙放出到车顶内空间。由此,能够通过冷却用空气直接对设备30进行冷却。
在本例子中,设置有多个刚性构件150C。将设备30分别支撑于多个刚性构件150C。多个刚性构件150C在X方向上离开地设置。1个管状构件80C在从管道17C侧向多个刚性构件150C的途中进行分支,同时与多个刚性构件150C分别连接。因此,将分支部设置于管状构件80C。由此,多个刚性构件150C与管道17C能够经由1个管状构件80C连接。不过,多个刚性构件150C也可以分别经由不同的管状构件而与管道17C连接。
[刚性构件的变形例]
图15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刚性构件250的俯视图。
至止,设为将多个配线模块20设置于1个车身板13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将1个配线模块20设置于1个车身板13。1个配线模块20的1个刚性构件50也可以按能够覆盖车身板13的大部分的大小形成。该刚性构件50例如也可以以一个成形构件能够覆盖车身板13的大部分的方式构成。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刚性构件250那样,分别覆盖车身板13的一部分的多个分割构件70合为一体而构成1个刚性构件250。关于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参照图16至图18来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7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18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多个分割构件70以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移的方式连结。多个分割构件70至少在1个方向上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移即可。多个分割构件70也可以以能够相互进行接近和分离移动(参照图18的箭头E)、并且能够在刚性构件250的厚度方向(参照图18的箭头F)上进行摆动、并且能够在与多个分割构件70的接近分离方向和刚性构件250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摆动(参照图16的箭头G)的方式进行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为此采取的结构进行说明。将被连结的2个分割构件70中的一方设为分割构件70A、将另一方设为70B来进行说明。
分割构件70A包含板状地扩展的主体部71A以及连结片74。将连结片74设置于主体部71A中的分割构件70B侧的边缘部。连结片74从主体部71A向分割构件70B侧延伸。
更具体来说,主体部71A与连结片74通过树脂进行模具一体形成。连结片74在主体部71A中的分割构件70B侧的侧面的厚度方向中间部处突出。
分割构件70B包含板状地扩展的主体部71B、第1夹持片72以及第2夹持片73。将第1夹持片72和第2夹持片73设置于主体部71B中的分割构件70A侧的边缘部。第1夹持片72和第2夹持片73沿着Y方向延展。
在这里,主体部71B、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通过树脂进行模具一体形成。第1夹持片72从主体部71B中的主体部71B的下表面附近的位置向分割构件70A侧突出。第2夹持片73从主体部71B中的主体部71B的上表面附近的位置向一方的分割构件70A侧突出。
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以在分割构件70B的俯视图中相互重叠的方式,在主体部71B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形成有连结片74的厚度尺寸T1以上的间隙T2。然后,在连结片74配置于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的状态下,将分割构件70A、70B连结。因此,在连结片74能够在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运动的范围内,能够在抑制成为组装的障碍的过度的下垂的同时,分割构件70A、70B在刚性构件250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摆动。
将锁定片75设置于分割构件70A、70B的一方,将承受凹部76设置于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将锁定片75设置于分割构件70B、将承受凹部76设置于分割构件70A的例子。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承受凹部76设置于具有一对夹持片72、73的分割构件70B,将锁定片75设置于具有连结片74的分割构件70A。
锁定片75做成在细长部分的前端部突出设置有锁定突部75a的形状。锁定突部75a例如形成为具有随着靠向锁定片75的前端部而突出尺寸缓缓变小的部分的形状。锁定突部75a中的朝向锁定片75的基端侧的面也可以是与锁定片75的延展方向正交的面。
锁定片75设置于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在这里,将一对锁定片75设置于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的延展方向两端。锁定片75在主体部71B中的朝向分割构件70A的侧面,向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突出。锁定突部75a在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以朝向它们的长边方向外侧的方式突出。
承受凹部76形成于分割构件70A中的连结片74。更具体来说,在连结片74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形成承受凹部76。在这里,形成以从连结片74中的分割构件70B侧的端部靠向主体部71A的方式形成的方形形状的有底孔部分76a。在该有底孔部分76a的内部形成承受凹部76。有底孔部分76a按能够插入锁定片75的大小和深度形成。承受凹部76形成为相对于有底孔部分76a的内部的侧面而凹陷(在这里是,向外侧开口)的形状。承受凹部76按能够配置锁定突部75a的大小形成。承受凹部76设定为在分割构件70A、70B的厚度方向和接近分离方向上允许锁定突部75a移动的大小。更具体来说,在分割构件70A、70B的接近分离方向E(分割构件70A、70B排列的方向)上,承受凹部76的尺寸L2大于锁定突部75a的尺寸L1。因此,锁定突部75a在方向E上,能够在承受凹部76内移动。另外,在分割构件70A、70B的厚度方向上,承受凹部76的尺寸M2大于锁定突部75a的尺寸M1。因此,锁定突部75a在分割构件70A、70B的厚度方向上,也能够在承受凹部76内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片74处形成有承受凹部76,但不一定有这个必要。也可以与连结片74独立地形成突片,在该突片处形成承受凹部。
另外,在分割构件70A设置能够接触到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中的至少一方的外表面的辅助片77。在这里,在作为主体部71A中的朝向分割构件70B侧的面的、隔着第1夹持片72相对于连结片74对置的部分,设置辅助片77。辅助片77通过树脂而模具一体形成于主体部71A。
在连结片74与辅助片77之间,形成有大于第1夹持片72的厚度尺寸的间隙。因此,第1夹持片72能够在分割构件70A、70B的厚度方向上在连结片74与辅助片77之间移动。然而,将分割构件70B支撑于分割构件70A,其结果,在锁定突部75a在承受凹部76内与下边缘相接的状态下,辅助片77接触到第1夹持片72的外朝向面(下朝向面)。由此,在分割构件70A、70B发生了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分割构件70B的载荷不仅在锁定突部75a与承受凹部76之间,还通过辅助片77而分散并承受。由此,分割构件70A、70B不易分离。
辅助片77从主体部71A的侧面的突出长度优选设定为小于连结片74的突出长度。由此,能够使得辅助片77不妨碍分割构件70A、70B的相对位移。
根据该刚性构件250,在将连结片74配置于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的同时,将一对锁定片75插入到有底孔部分76a。于是,锁定突部75a接触到有底孔部分76a内的外侧侧面,锁定片75发生弹性变形。如果锁定突部75a到达承受凹部76,则锁定片75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锁定突部75a成为嵌入于承受凹部76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在锁定突部75a能够在承受凹部76内移动、并且连结片74能够在第1夹持片72与第2夹持片73之间移动的范围内,在分割构件70A、70B的厚度方向F和分割构件70A、70B的接近分离方向E上,分割构件70A、70B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移。另外,在连结片74的两端,锁定突部75a能够沿着方向E在承受凹部76内移动,所以,能够在连结片74的一端侧锁定突部75a离主体部71A近、在连结片74的另一端侧锁定突部75a离主体部71A远地进行定位、或者相反地进行定位,其结果,分割构件70A、70B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G上,也能够相对地进行摆动位移。
图19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20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1是示出多个分割构件70的连结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将被连结的2个分割构件70中的一方设为分割构件70C,将另一方设为70D来进行说明。
分割构件70C包含板状地扩展的主体部71C以及连结片74C。将连结片74C安装于主体部71C中的分割构件70D侧的边缘部。连结片74C向分割构件70D侧延伸。
分割构件70D包含板状地扩展的主体部71D、第1夹持片72D以及第2夹持片73D。将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设置于主体部71D中的分割构件70C侧的边缘部。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以在分割构件70D的俯视图中相互重叠的方式,在主体部71D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形成有连结片74C的厚度尺寸T1以上的间隙T2。然后,在连结片74C配置于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的状态下,将分割构件70C、70D连结。因此,在连结片74C能够在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运动的范围内,能够在抑制成为组装的障碍的过度的下垂的同时,分割构件70C、70D在刚性构件250A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摆动。
更具体来说,在上述分割构件70C中,主体部71C与连结片74C独立地形成。例如,也可以是主体部71C由树脂形成,连结片74C由金属板形成。连结片74C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连结片74C在主体部71C的侧部,以向外边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主体部71C的一方表面(上表面)中的分割构件70D侧的侧部,形成细长的凹槽部78g。连结片74C中的安装于主体部71C的一侧的安装侧部74a形成为相对于连结片74C的宽度方向中央经由台阶部突出的形状。然后,在该安装侧部74a以与凹槽部78g的底面相接的方式配置于该凹槽部78g内的状态下,安装侧部74a通过螺钉S固定于凹槽部78g的底部分。
连结片74C对主体部71C的安装结构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也可以是其他的铆钉固定构造、熔敷固定构造。另外,上述连结片74C无需与主体部71C独立,连结片74C与主体部71C也可以通过树脂进行模具一体成形。
连结片74C中的分割构件70D侧的侧部形成于相对于连结片74C的宽度方向中央经由台阶部向该连结片74C的一方表面侧(下表面侧)突出的侧方凸部74b。侧方凸部74b沿着分割构件70C、70D的边界延展。
分割构件70D侧的第1夹持片72D是主体部71D中的沿着分割构件70C侧的侧部延展的细长部分。在这里,主体部71D与第1夹持片72D通过树脂进行模具一体形成。
在第1夹持片72D形成有沿着分割构件70C、70D的边界延展的凹槽部72g。凹槽部72g是沿着上述边界延伸的细长的槽。凹槽部72g的平面的大小设定为大于上述侧方凸部74b。例如,在分割构件70C、70D的接近分离方向(分割构件70C、70D排列的方向)上,凹槽部72g的宽度W2大于上述侧方凸部74b的宽度W1。另外,例如,在分割构件70C、70D的边界的方向上,凹槽部72g的长度大于上述侧方凸部74b的长度。能够将侧方凸部74b收容到该凹槽部72g。在侧方凸部74b收容于凹槽部72g的状态下,上述大小存在余量,侧方凸部74b能够与此相应地在凹槽部72g内移动。
在凹槽部72g的长边方向两端外侧,形成有相比凹槽部72g的底面更突出的一对支撑凸部72t。凹槽部72g的周围四方由壁面包围。支撑凸部72t相对于凹槽部72g的底面的突出长度大于连结片74C的厚度尺寸T1。在这里,在支撑凸部72t形成有能够嵌入连结片74C的端部14a的凹部,凹部的底面相对于凹槽部72g的底面的高度对应于支撑凸部72t的突出长度。通过该突出长度,能够设定上述间隙的尺寸T2。
第2夹持片73D与主体部71D独立地形成。第2夹持片73D例如也可以是金属板。第2夹持片73D形成为比上述凹槽部72g长的长方形板状。在第2夹持片73D的两端部与支撑凸部72t相接的状态下,第2夹持片73D相对于第1夹持片72D安装于恒定位置。例如,在第2夹持片73D的两端部叠合于一对支撑凸部72t的状态下,通过螺钉S将第2夹持片73D的端部螺纹卡定到支撑凸部72t。该部分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铆钉卡定等来进行。
在将侧方凸部74b收容于上述凹槽部72g内的状态下,将第2夹持片73D安装于第1夹持片72D,从而成为在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夹入有连结片74C的侧方凸部74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2夹持片73D相对于连结片74C而与第1夹持片72D在相反侧对置,保持于将侧方凸部74b收容于凹槽部72g内的状态。
第2夹持片73D由于设为与上述支撑凸部72t相接的状态,所以,在凹槽部72g的底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根据支撑凸部72t的突出长度而确保上述尺寸T2的间隙。因此,在连结片74C能够在第1夹持片72D与第2夹持片73D之间运动的范围内,分割构件70C、70D能够在它们的厚度方向F上进行摆动。另外,侧方凸部74b能够在围绕凹槽部72g的四方的壁面的内侧移动。特别是,在分割构件70C、70D排列的方向上,凹槽部72g的宽度W2大于侧方凸部74b的宽度W1。与该较大的尺寸相应地,侧方凸部74b能够在凹槽部72g内移动,由此,分割构件70C、70D能够在它们的接近分离方向E上进行相对移动。另外,侧方凸部74b能够在凹槽部72g的长边方向长端各自分开地移动。例如,能够进行侧方凸部74b的一端部在凹槽部72g内偏向主体部71D侧、侧方凸部74b的另一端部在凹槽部72g内偏向远离主体部71D的方向那样的移动及其相反的移动。由此,分割构件70C、70D还能够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G上进行摆动那样的相对移动。
[其他变形例]
至止,设为形成有多个固定孔53作为多个设备固定部52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凸部作为多个设备固定部52。
另外,至止,设为刚性构件50包含配线保持部54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在刚性构件50中,保持传输构件40的部分也可以只是一个平面。在该情况下,传输构件40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胶带等来固定于刚性构件50。另外,也可以将夹子设置于传输构件40,将该夹子固定于固定孔中的空的部分。另外,即使在设置配线保持部54的情况下,配线保持部54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省略第2收容部57,仅设置第1收容部56作为配线收容部55。
另外,至止,设为配置空间是车顶内空间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配线模块20的配置空间也可以是作为车身板13的门板与作为内饰构件16的门饰板之间的空间等。
另外,至止,设为将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车身板13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不将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车身板13。在该情况下,传输构件40中的向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也可以支撑于内饰构件16上。另外,即使在将板侧配线保持部15设置于车身板13的情况下,板侧配线保持部15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例如,保持部15b也可以是能够固定设置于传输构件40的夹子等的孔。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例子中,多个配线模块20的传输构件40中的在刚性构件50的外方延伸的部分也可以在保持于板侧配线保持部15之前,通过带或者捆扎带等捆扎构件而预先汇集成一束。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理解为在1个配线模块20中设置有多个刚性构件50。即,在配线模块20中,也可以设置多个刚性构件50,将从多个刚性构件50延伸的传输构件40汇集成一束。由此,从多个刚性构件50延伸的传输构件40的环绕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 车辆
11 顶棚部分
12 车身
13 车顶板(车身板)
14 承受部
14a 端部
14b 中间部
14c 贯通孔
15 板侧配线保持部
15a 固定部
15b 保持部
15c 凹部
16 车顶内衬(内饰构件)
17、17D 管道
18A、18B、18C 管道侧流路
19A、19B、19C 吹出口
20、120、120A、120B、120C 配线模块
30、130A 设备
31、131A 壳体
31a 壳体侧进气口(第1贯通孔)
31b 壳体侧排气口(第2贯通孔)
32 固定片
33 固定孔
34 间隔调整构件
35 固定孔
36 散热部
37 传热构件
38 散热器
40 传输构件
50、150、150A、150B、150C、150D、250、250A 刚性构件
52 设备固定部
53 固定孔
54 配线保持部
55 配线收容部
56 第1收容部
57 第2收容部
58、59 突起
60 板固定部
61 贯通孔
62 流路
63 进气口
64 排气口
65 露出用孔
66 凹部
67 隔板
70、70A、70B、70C、70D 分割构件
71A、71B、71C、71D 主体部
72、72D 第1夹持片
72g 凹槽部
72t 支撑凸部
73、73D 第2夹持片
74、74C 连结片
74a 安装侧部
74b 侧方凸部
75 锁定片
75a 锁定突部
76 承受凹部
76a 有底孔部分
77 辅助片
78g 凹槽部
80 管状构件
100 带配线模块的板
S 螺钉

Claims (7)

1.一种配线模块,在车辆中配置于车身板与内饰构件之间的配置空间,其中,
所述配线模块具备:
至少1个设备;
传输构件,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以及
刚性构件,包含板固定部和多个设备固定部,
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分别固定于从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中选择出的某一个设备固定部,
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分别从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延伸出的部分保持于所述刚性构件,
所述配线模块通过所述板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身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孔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固定部,
使用从所述多个固定孔中选择出的某些固定孔的组来分别固定所述至少1个设备的每个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所述刚性构件包含配线保持部,该配线保持部保持所述传输构件,
所述配线保持部具有:配线收容部,呈槽状地形成于所述刚性构件的表面,并收容有所述传输构件;以及突起,抑制所述传输构件从所述配线收容部的脱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所述配置空间是作为所述车身板的车顶板与作为所述内饰构件的车顶内衬之间的车顶内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刚性构件,
从多个所述刚性构件延伸的所述传输构件汇集成一束。
6.一种带配线模块的板,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模块;以及
所述车身板,
在所述车身板设置有承受部和板侧配线保持部,所述承受部固定所述刚性构件的所述板固定部,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保持所述传输构件中的在所述刚性构件的外方延伸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配线模块的板,其中,
在1个所述车身板设置有多个所述配线模块、所述承受部及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
将多个所述配线模块的所述传输构件汇集而保持于多个所述板侧配线保持部中的至少1个板侧配线保持部。
CN202280020892.4A 2021-03-31 2022-03-11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Pending CN1169974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1038 2021-03-31
JP2021061038A JP2022157036A (ja) 2021-03-31 2021-03-31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付きパネル
PCT/JP2022/010841 WO2022209745A1 (ja) 2021-03-31 2022-03-11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付き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7488A true CN116997488A (zh) 2023-11-03

Family

ID=83456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0892.4A Pending CN116997488A (zh) 2021-03-31 2022-03-11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81977A1 (zh)
JP (1) JP2022157036A (zh)
CN (1) CN116997488A (zh)
WO (1) WO20222097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5327A (ja) * 1999-05-31 2000-12-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ルーフ部への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用の治具および該治具を用いた配索方法
JP3662452B2 (ja) * 1999-11-09 2005-06-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自動車天井の組付構造、同組付構造に用いるユニット部材、同組付構造に用いるフレーム部材および同組付方法
JP2015104211A (ja) * 2013-11-25 2015-06-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モジュール、電線固定部材及び電線固定部材製造装置
JP6201975B2 (ja) * 2014-12-16 2017-09-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902008B2 (ja) * 2018-10-24 2021-07-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付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9745A1 (ja) 2022-10-06
US20240181977A1 (en) 2024-06-06
JP2022157036A (ja)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05672B2 (en)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duct structure and forming method, and vehicular electric-wiring fixing structure
US7443354B2 (en) Compliant, internally cooled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963728B2 (en) Low power,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in vehicles
JP7176620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24003014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2155990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KR101885400B1 (ko) 전기 가열 장치, 및 환기 및 난방 시설
CN116997488A (zh) 配线模块和带配线模块的板
JP2020195124A (ja) 電子装置
US20240166145A1 (en) Wiring module
JP7484779B2 (ja) 機器モジュール
US20230182658A1 (en) Wiring module and wiring module set
JP569084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WO2022244610A1 (ja) 機器モジュール
US20230292458A1 (en) Temperature adjus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US7102888B2 (en) Electronically integrated vehicle structure
US6465905B1 (en) Controller integrated with engine and circuit boards package used in controller
JP7418657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車載機器
WO2023145681A1 (ja) 電気機器とワイヤハーネスとの一体化モジュール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3195356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3195357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3181877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210094487A1 (en) Vehicle circuit body
JP2024518112A (ja) 信号遮蔽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アンテナ装置
JP2001138772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