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72571A -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72571A
CN116972571A CN202310994787.7A CN202310994787A CN116972571A CN 116972571 A CN116972571 A CN 116972571A CN 202310994787 A CN202310994787 A CN 202310994787A CN 116972571 A CN116972571 A CN 116972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tray
ice making
heat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947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勋
李旭镛
廉昇燮
李东埙
裴容浚
孙圣均
朴钟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7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96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3644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38119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38116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42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706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817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005799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972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2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8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8Producing ice of a particular transparency or translucency, e.g. by inject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25C1/045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with the open end pointing downw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25C1/243Moulds made of plastics e.g. silic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6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deforming bodies with which the ice is in contact, e.g. using inflata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5/00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 F25D25/02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by she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5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6Multiple ice moulds or tray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10Refrigerat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C2600/04Contro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12Temperature of ice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14Temperature of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1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through special compart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400/00General features of,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or fo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class
    • F25D2400/34Temperature balanc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F25D2700/12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of freezer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冰箱包括:托盘,形成制冰隔室,制冰隔室为水被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储存室,容纳托盘;加热器,向托盘供应热量;以及控制部,控制加热器,控制部控制成:在冷气和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在冷气和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能够保持在低于以关闭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控制部在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下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控制部在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下减少加热器的加热量。

Description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本案是申请日为2019年10月02日、申请号为201980064204.2、名称为“冰箱及其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冰箱是能够在由门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中以低温方式储存食物的家用电器。所述冰箱通过利用冷气来冷却储存空间内部,可以将所储存的食物以冷藏或冷冻状态保存。通常,在冰箱提供有用于制冰的制冰器。所述制冰器将从供水源或水箱供应的水容置在托盘后,通过冷却水来生成冰。并且,所述制冰器可以将制冰结束的冰以加热方式或旋扭方式从所述冰托盘移冰。
如上所述,自动地供水及移冰的制冰器以向上方呈开口的方式形成,从而盛起成型的冰。
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制冰器中制成的冰如月牙模样或立方体模样等其至少一面具有平坦的面。
另外,在冰的模样形成为球形的情况下,在使用冰时将可以更加便利,并能够向用户提供另类的使用感。并且,在将制成的冰储存时,也能够使冰间接触的面积最小化,从而能够使冰彼此缠结的情形最小化。
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授权特许公报第10-1850918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1”)中披露有制冰器。
现有文献1的制冰器包括:上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上部壳,包括从两侧端向上侧延伸的一对联接件引导部;下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下部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上部托盘;转轴,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和上部托盘的后端,以使所述下部托盘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旋转;一对联接件,其一端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联接件引导部;以及推挤销组件,在其两端部夹紧在所述联接件引导部的状态下,分别连接在所述一对联接件,并与所述联接件一同升降。
在现有文献1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利用半球形态的上部壳及半球形态的下部壳来生成球形态的冰,但是由于冰在上部壳及下部壳中同时生成,水中包含的气泡未能完全地排出,而是气泡将分散在水内部,存在有所生成的冰不透明的缺点。
作为现有文献的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269172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2”)中披露有制冰装置。
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包括:制冰碟;加热部,加热供应到制冰碟的水的底部。
在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冰过程中,利用加热器加热制冰块的一侧面及底面的水。由此,在水面侧进行凝固,并在水内引起对流,从而可以生成透明冰。
当随着进行透明冰的生长,制冰块内的水的体积变小时,凝固速度将逐渐地变快,从而无法引起与凝固速度相适应的充分的对流。因此,
在现有文献2的情况下,当水的大致2/3程度被凝固时,通过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来抑制凝固速度的上升。
但是,根据现有文献2,其单纯地在水的体积减少时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因而不易根据冰的形态来生成具有均匀的透明度的冰。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与形态无关地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生成球形冰块的同时,能够使球形冰块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变得均匀。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与制冰隔室内的水和储存室内的冷气之间的热传递量的变化对应地,改变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和/或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从而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方式的冰箱,包括:托盘,形成制冰隔室,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所述冷气;储存室,容纳所述托盘;加热器,向所述托盘供应热量;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所述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所述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能够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根据一方式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于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通过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来执行制冰的步骤;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的步骤;以及若制冰结束,则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控制成: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能够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根据一方式的冰箱,包括: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气;托盘,形成水被所述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即制冰隔室;加热器,向所述托盘提供热量;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并且,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
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加热器,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
为了使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可以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和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第二托盘可以连接在驱动部,以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所述第二托盘可以连接在驱动部并从驱动部接收动力。
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在供水结束后,所述第二托盘可以向制冰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所述制冰位置之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
当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结束时,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所述第二托盘可以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之后,朝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并可以再次开始供水。
在一侧面上,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保持相同的同时,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小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保持相同的同时,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成反比。
在制冰隔室形成为球形态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球形态的冰,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可以被控制成从初始输出先减少后增加。此时,当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为最大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可以为最小。
在另一侧面上,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保持相同,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大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作为一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保持相同的同时,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成正比。
在制冰隔室形成为球形态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球形态的冰,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可以被控制成,从初始制冷力先增加后减少。此时,当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为最大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可以为最大。
在又一侧面上,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成反比,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成正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可以包括压缩机、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用于调节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阀中的一种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冰箱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而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从而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
冷气和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增加的情况;或者向所述储存室供应温度低于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增加的情况可以是: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或者压缩机和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的输出增加的情况;或者用于调节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阀的开度增大的情况;或者工作模式从一般模式变更为急速冷却模式的情况。
冷气和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减少的情况;或者向所述储存室供应温度高于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减少的情况可以是: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或者压缩机和用于将空气吹送给蒸发器的风扇的输出减少的情况;或者用于调节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阀的开度减小的情况;或者工作模式从急速冷却模式变更为一般模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种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从而减小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传递速度。
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相邻配置,以使水在所述制冰隔室中从上侧开始冻结。至少所述第二托盘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分别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种以上可以由柔性材质形成,从而在移冰过程中其发生形态变形并能够恢复到原始的形态。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二托盘可以由硅材质形成。根据需要,所述第一托盘也可以由硅材质形成。
根据另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在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的步骤;在供水结束之后,在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执行制冰的步骤;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的步骤;以及,当制冰结束时,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为了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可以使所述加热器开启。
为了使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制冰速度处于规定范围内,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可以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而改变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加热量小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可以被控制成,从初始输出先减少后增加。
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为了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可以被控制成,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而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
当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可以增加,当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在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的步骤;在供水结束之后,在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使冷气供应单元制冰隔室向供应冷气并执行制冰的步骤;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的步骤;以及当制冰结束时,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为了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可以使所述加热器开启。
为了使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制冰速度落入规定范围内,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可以被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大于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在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可以被控制成,在执行制冰的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
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为了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可以被控制成,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减少,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增加。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用于形成球形态的制冰隔室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使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并开始制冰的步骤;在所述制冰开始之后,使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热量的加热器开启的步骤;根据所述制冰隔室的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的步骤;判断制冰是否结束的步骤;以及当判断为制冰结束时,使所述加热器关闭的步骤。
为了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可以控制成,在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而在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托盘,定义制冰隔室;加热器,用于向所述托盘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向所述制冰隔室供水的步骤;在所述供水结束之后执行制冰的步骤;判断所述制冰的结束与否的步骤;以及从所述制冰隔室分离冰的步骤。
在制冰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加热器,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
发明效果
根据所提示出的发明,在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加热器,因此利用加热器的热量来延迟制冰速度,从而能够使溶解于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而生成透明的冰。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和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由此,能够与制冰隔室的形态无关地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制冰隔室内的水和储存室内的冷气之间的热传递量的变化,改变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和/或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由此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
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可变的情况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16是用于示出与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的增减对应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例示性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对各附图的结构元件赋予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结构元件而言,即使其标示于不同的附图上,也将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结构元件或其功能的具体的说明影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样的术语仅是为了将该结构元件与其它结构元件进行区别,而并非由该术语来限定相应结构元件的本质、序列或顺序。在记载为某一个结构元件“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另一结构元件的情况下,该结构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接触于该另一结构元件,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在各结构元件之间还“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又一结构元件。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可以包括:箱体14,包括储存室;门,开闭所述储存室。
所述储存室可以包括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所述冷藏室18配置在上侧,所述冷冻室32配置在下侧,从而能够利用各自的门分别单独地开闭各个储存室。
作为另一例,也可以在上侧布置冷冻室,并在下侧布置冷藏室。或者,也可以在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布置冷冻室,并在另一侧布置冷藏室。
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可以彼此区分,在下部空间可以设置有能够从下部空间进出的抽屉40。
所述门可以包括开闭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的复数个门10、20、30。所述复数个门10、20、30可以包括以旋转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10、20和以滑动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3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冷冻室32即使能够利用一个门30开闭,也可以被配置为分离成两个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冷冻室32称为第一储存室,将所述冷藏室18称为第二储存室。
在所述冷冻室32可以设置有能够制冰的制冰器200。所述制冰器200作为一例可以位于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
在所述制冰器200的下部可以配置有冰贮存器(ice bin)600,从所述制冰器200生成的冰掉落并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用户可以将所述冰贮存器600从所述冷冻室32取出,并使用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所述冰贮存器600可以放置在划分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水平壁的上侧。
虽未图示,在所述箱体14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的管道。所述管道将与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后的冷气向所述制冰器200侧引导。
作为一例,所述管道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并可以朝向所述箱体14的前方吐出冷气。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前方。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管道的吐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后侧壁及上侧壁中的一个以上。
以上以在所述冷冻室32设置有所述制冰器200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所处的空间并不限定于所述冷冻室32,制冰器200可以位于能够供应到冷气的多样的空间。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参照图2至图6,所述制冰器200的各个结构元件设置在所述托架220的内部或外部,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构成一个组件。
作为一例,所述托架220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上侧壁。在所述托架220的内侧面上侧可以设置有供水部240。所述供水部240在其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开口部,从而能够将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的水向所述供水部240的下侧引导。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开口部大于下侧开口部,从而能够限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向下部引导的水的吐出范围。在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可以设置有用于供应水的供水配管。
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水可以向下部移动。所述供水部240避免从所述供水配管吐出的水从高的位置掉落,从而能够防止水飞溅的情形。所述供水部240配置在比所述供水配管更下侧的位置,因此,水并不会溅到所述供水部240而是向下方引导,在变低的高度的作用下,即使水向下方移动,也能够减少水飞溅的量。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水被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即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第一托盘32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托盘38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另一部分。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包括第一隔室320b和第二隔室320c。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定义所述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定义所述第二隔室320c。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下以所述第二托盘380旋转运动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
当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时,能够定义完整的所述制冰隔室320。
另一方面,在制冰结束后移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在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
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托盘320称为上部托盘,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称为下部托盘。
可以由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定义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图4中示出作为一例形成有三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形。
当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水的状态下水被冷气冷却时,可以生成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形成为球形态或与球形态相似的形态。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隔室320b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并且,所述第二隔室320c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当然,所述制冰隔室320a也可以形成为正方体形态或形成为多边形形态。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结合的第一托盘壳体300。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由独立于所述托架220的部件制造并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者与所述托架220一体地形成。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设置有移冰用加热器290。所述加热器壳体28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一体地形成,或者单独地形成。
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能够向所述第一托盘32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第一托盘盖340。
所述第一托盘盖34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制冰隔室320a的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开口部,并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面。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引导插槽302,所述引导插槽302的上侧倾斜,而其下侧垂直地延伸。所述引导插槽302可以设置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侧延伸的构件。后述的第一推进器260的引导凸起262可以插入于所述引导插槽302。因此,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被引导。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延长部264。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延长部264,所述延长部264的设置数量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量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延长部264可以在移冰过程中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264可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并插入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
因此,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304。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此时,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因此,若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进行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也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进行移动。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结合的第二托盘壳体400。
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侧对所述第二托盘380进行支撑。
作为一例,形成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隔室320c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支撑。
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可以连接有弹簧402。所述弹簧402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提供弹性力,从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能够保持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托盘盖360。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周缘壁382,所述周缘壁382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可以包围所述周缘壁382。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在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可以设置有透明冰加热器430。
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部800中,为了能够生成透明的冰,可以控制成,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能够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
通过利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在所述制冰器200中生成透明冰。即,也可以引导溶解于水中的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部逃出,或者被捕集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预定的位置。
另外,当后述的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快,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将会以未能从生成冰的部分移动到液体状态的水侧的状态被结冰,从而可能会使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低。
另一方面,当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慢,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高,但是可能会引起制冰时间较长的问题。
因此,为了降低制冰时间的延迟且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以能够对所述制冰隔室320a局部地供应热量。
另外,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用导热率低于金属的材质。
另外,为了在移冰过程中附着于托盘320、380上的冰较好地分离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塑料的树脂(resin)。
为了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使被推进器260、540变形了的托盘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柔性或软性材质。
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
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作为另一例,也可以不额外地设置有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而是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
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提供驱动力的驱动部480。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由此对所述第一托盘320进行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而进行移动。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一侧朝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281,可以形成有贯通孔282。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403,可以形成有贯通孔404。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同时贯穿所述贯通孔282、404的轴440。
在所述轴44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旋转臂460。所述轴440可以从所述驱动部480接收旋转力并旋转。
所述旋转臂46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402的一端,由此,在所述弹簧402被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恢复力来使所述旋转臂460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
所述驱动部480可以包括马达和复数个齿轮。
在所述驱动部480可以连接有满冰感测杆520。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利用所述驱动部480提供的旋转力进行旋转。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整体上具有“匚”字形状。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21;一对第二部分522,从所述第一部分521的两端向与所述第一部分521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一对第二部分522中的一个可以结合在所述驱动部480,另一个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所述第一托盘支持件300。
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
所述驱动部480还可以包括接收所述马达的旋转动力并旋转的凸轮。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凸轮的旋转的传感器。
作为一例,在所述凸轮设置有磁铁,所述传感器可以是用于在所述凸轮的旋转过程中感测磁铁的磁性的霍尔传感器。根据所述传感器的磁铁感测与否,所述传感器可以输出作为彼此不同的输出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的一个信号可以是High信号,另一个信号是low信号。
后述的控制部800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种类及模式来确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即,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及所述凸轮利用所述马达来旋转,所以可以基于所述凸轮上设置的磁铁的感测信号来间接地判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
作为一例,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区分及判断后述的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推进器54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设置在所述托架22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延长部544。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按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构成的延长部544,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延长部544可以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544可以贯穿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并与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并可以施压被接触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422。
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与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对于所述轴440以彼此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从而以所述轴440为中心使其角度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在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时其形态能够变形的柔性材质形成。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硅材质形成。
因此,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并可以将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传递给冰。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的作用下,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分离。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能够减小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间的结合力或附着力,从而能够使冰容易地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并且,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在因所述第二推进器540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变形之后,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被去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容易地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冰的结合力或附着力较强,所以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当所述第一托盘320由非金属材质形成时,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仅一个。
或者,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不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一托盘320作为一例可以由硅材质形成。即,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相同的材质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由相同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部位上的密封性能,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其形态变形,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容易变形,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低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
另外,参照图5,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或者制冰隔室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配置并感测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从而能够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称为制冰隔室320a的内部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或者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间隔。或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并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
当然,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另外,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更高的位置,并可以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隔开。
连接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的电线701可以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方引导。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可以在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上不同地设计。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第二隔室壁381,其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二隔室320c;周缘壁382,其沿着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外廓边框延伸。
所述第二隔室壁381可以包括上表面381a。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为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
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位于比所述周缘壁381的上端部更低的位置。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第一隔室壁321a,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直线部321b和曲线部321c。所述曲线部321c可以形成为以所述轴440的中心作为曲率半径的弧形态。因此,所述周缘壁381也可以包括与所述直线部321b和所述曲线部321c对应的直线部及曲线部。
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下表面321d。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b为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b。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可以与所述第二隔室壁381a的上表面381a接触。
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隔开间隔。
作为一例,在图6中示出了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全部彼此隔开的情形。因此,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倾斜。
虽未进行限定,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保持为水平,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方相对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倾斜。
在如图6所示的状态下,所述周缘壁38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并且,所述周缘壁382的上端部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更高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制冰位置(参照图12)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小于在供水位置上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2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全部接触。
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形成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和所述制冰位置不同的理由在于,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将用于使各个制冰隔室320a之间连通的水通道不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上,并且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均匀地分配水。
假如,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所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若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则供应到所述制冰器200的水将沿着水通道而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
但是,在水结束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水通道中也会存在有水,当在此状态下生成冰时,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被利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移冰结束之后,也会存在有冰彼此沾粘的可能性,即使冰块之间彼此分离,复数个冰中的一部分冰将会包含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从而存在有冰的形态与制冰隔室的形态变得不同的问题。
但是,如本实施例所述,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处于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水可以均匀地分配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
例如,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连通孔321e。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一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一个连通孔321e。
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复数个连通孔321e。
所述供水部240可以向所述复数个连通孔321e中的一个连通孔321e供应水。在此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连通孔321e而供应的水,在经过所述第一托盘320之后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
在供水过程中,水可以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的一个第二隔室320c。供应到一个第二隔室320c的水将在一个第二隔室320c中溢满。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隔开,因此,从所述一个第二隔室320c溢出的水将会沿着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朝向相邻的另一个第二隔室320c移动。由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可以填满水。
并且,在供水结束的状态下,供水的水的一部分填满到所述第二隔室320c,供水的水的另一部分还可以填充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
在供水位置上,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体积,供水结束时的水可以仅仅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或者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一托盘320内(参照图11)。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向所述制冰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的水可以将会均匀地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
另外,当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同样也会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
在此情况下,为了生成透明冰,当冰箱的控制部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时,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将被控制成急剧地变成为几倍以上。
这是因为,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将会急剧地增大为几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发生部件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可能使用最大输出和最小输出的幅度较大的高价的部件,从而在消耗功率及部件的成本方面上也可能较为不利。其结果,为了生成透明冰,本发明也可能会需要与前述的制冰位置相关的技术。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向所述冷冻室32(或者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冷气供应单元900。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利用制冷剂循环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作为一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输出(或者频率),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可以不同。
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根据所述风扇输出(或者旋转速度),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量可以不同。
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调节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的制冷剂阀。
通过基于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调节来改变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量,由此,可以改变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所述压缩机、风扇以及制冷剂阀中的一种以上。
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控制部800。并且,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供应的水的量的供水阀242。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移冰加热器290、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所述驱动部480、冷气供应单元900、供水阀242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制冰器200都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不同。
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端子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端子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态,从而能够防止两个输出端子的误紧固。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可以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更大地设定。由此,可以利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迅速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未设置有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前述的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邻近的位置。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3(或者冰箱内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中感测出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并且,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来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6至图14,为了在所述制冰器200生成冰,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供水位置移动(步骤S1)。
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图12的制冰位置向图14的移冰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正方向移动(或者正方向旋转)。
相反地,可以将从图14的移冰位置向图11的供水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反方向移动(或者反方向旋转)。
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至供水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开始供水(步骤S2)。为了进行供水,所述控制部800开启所述供水阀242,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供水阀242。
作为一例,在供应水的过程中,从图示的流量传感器输出脉冲,当输出的脉冲达到参考脉冲时,可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
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第二托盘380以使所述驱动部480移动到制冰位置(步骤S3)。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朝向反方向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将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靠近。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之间的水划分并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各自的内部。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完全紧贴,则在所述第一隔室321a中将会填满水。
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制冰位置的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制冰(步骤S4)。作为一例,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时,可以开始制冰。或者,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并且供水时间经过了设定时间时,可以开始制冰。
若制冰开始,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以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在制冰开始之后,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
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将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从而能够延迟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生成速度。
如本实施例所述,通过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溶解的气泡可以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从而能够在制冰器200生成透明冰。
在制冰过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步骤S5)。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开始后并不是立即开启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是需要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才可以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6)。
一般而言,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可能是常温的水或温度低于常温的水。这样供应的水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
因此,在供水之后,在冷气的作用下水的温度先是降低,并在达到水的冰点时,水将变化为冰。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水相变为冰之前,可以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如果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的温度达到冰点之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的作用下,水的温度达到冰点的速度将变慢,使得结果上将延迟冰的生成开始时点。
冰的透明度可以在开始生成冰之后根据生成冰的部分的气泡的存在与否而不同,当生成冰之前便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时,将可以看作为与冰的透明度无关地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运转。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之后,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不必要地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消耗电力的情形。
当然,即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开始制冰后立即开启,也不会对透明度构成影响,因此,也可以在开始制冰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设定的特定时点经过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之前的时点中的至少一个时点。例如,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冷气供应单元900为了制冰而开始供应制冷力的时点、所述第二托盘380要到达制冰位置的时点、供水供应结束的时点等。
或者,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
作为一例,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是用于判断为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连通孔侧)水开始冻结的温度。
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一部分冻结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为零下的温度。
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可以高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
当然,虽然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存在有水,但是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可以是零下的温度。
因此,为了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下以下的温度。
即,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的情况下,由于开启参考温度为零下的温度,因此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的温度作为零下的温度将低于开启参考温度。因此,可以间接地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生成冰。
如上所述,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的情况下,可以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上侧开始生成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冰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从上侧开始生成,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气泡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向下侧移动。
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水或气泡可能会对流,气泡可能会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侧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形态,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可以相同或不同。
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正方体的情况下,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相同。
另一方面,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或具有诸如倒三角形、月牙模样等的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不同。
假设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相同时,由于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生成冰的速度将可能会不同。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快,相反地,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慢。
其结果,水的每单位高度的生成冰的速度将不恒定,使得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变得不同。尤其是,在冰的生成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气泡将未能从冰块朝向水侧进行移动,冰将包含气泡而导致其透明度低。
即,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生成冰的速度的偏差越小,所生成的冰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的偏差也将越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控制成,可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和/或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可以包含所述压缩机801的输出可变、冷却风扇606的输出可变以及所述制冷剂阀903的开度可变中的一种以上。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可以表示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或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
此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可以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开启时间的比率,或者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关闭时间的比率。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相对位置而变得不同。
例如,如图9的(a)所示,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其高度相同的方式排列。
在此情况下,连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线为水平线,从所述水平线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
在图9的(a)的情况下,从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向下侧生成冰并生长。
另一方面,如图9的(b)所示,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其高度不同的方式排列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
在此情况下,由于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彼此不同的高度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因此将以与图9的(a)不同的样态生成冰。
作为一例,在图9的(b)的情况下,可以在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向左侧隔开的位置生成冰,并且冰朝向透明冰加热器430所处的右侧下方生长。
因此,在图9的(b)的情况下,相对于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两个地点连接的线垂直的线(参考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图9的(b)的参考线从垂直线倾斜规定角度。
图10示出如图9的(a)所示布置透明冰加热器的情况下的水的单位高度区分及每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量。以下,以通过控制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来使冰的生成速度按照水的不同的单位高度恒定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明。
参照图10,在制冰隔室320a作为一例形成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从上侧越朝向下侧先是越增大而达到最大之后,将再次越减小。
作为一例,以将直径为50mm的球形态的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或者制冰隔室自身)按6mm高度(单位高度)区分为九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需要明确的是对单位高度的大小及区分的区间的数目并不进行限定。
在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以单位高度区分的情况下,被区分的各不同区间的高度中,A区间至H区间的高度相同,I区间的高度低于其余区间的高度。当然,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及被区分的区间的数目,被区分的所有区间的单位高度可以相同。
在复数个区间中,E区间是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可以包括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平截面积或圆周周缘最大的部分。
如上所述,假设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恒定的情况,E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慢,A区间及I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在特定区间中的冰的生成速度过快,从而引起包含气泡而使透明度变低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从而在生成冰的过程中,使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水侧移动,并且每单位高度使生成冰的速度相同或相似。
具体而言,由于E区间的质量最大,可以将E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设定为最小。
由于D区间的质量小于E区间的质量,冰的生成速度与质量的变小相应地变快,因而需要延迟冰生成速度。
因此,D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可以被设定为高于E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
基于相同的理由,由于C区间的质量小于D区间的质量,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可以被设定为高于D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
并且,由于B区间的质量小于C区间的质量,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可以被设定为高于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
并且,由于A区间的质量小于B区间的质量,A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1可以被设定为高于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
基于相同的理由,从E区间越向下侧,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越减小,因此,可以从E区间越向下侧,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越增大(参照W6、W7、W8、W9)。
因此,观察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化模式的话,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后,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阶段性地减小。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达到最小。
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一个区间开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再次阶段性地增大。
利用这样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控制,每单位高度使冰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并使气泡汇集到最下侧区间。由此,当从冰的整体观察时,在局部的部分汇集有气泡,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可以整体上透明。
如上所述,即使所述制冰隔室320a不是球形态,在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透明的冰。
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小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并且,通过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能够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观察生成球形态的冰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模式的话,在制冰过程中,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为止,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达到最大。
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区间开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再次减小。
或者,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来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可以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并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控制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可以实质上相同或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步骤S8)。
若判断为制冰已结束,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9)。
作为一例,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第一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制冰结束,从而使透明冰加热器430关闭。
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和各制冰隔室320a间的距离不同,为了判断在所有制冰隔室320a中冰的生成结束,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在从判断为制冰结束的时点经过预定时间后,或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中感测出的温度达到低于所述第一参考温度的第二参考温度时,开始移冰。
当制冰结束时,则为了进行移冰,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及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步骤S10)。
当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开启时,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从而使冰能够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及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并且,所述加热器290、430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面,从而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间达到可分离的状态。
若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运转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关闭参考温度以上,则所述控制部800将开启的加热器290、430关闭(步骤S10)。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关闭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上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向正方向移动(步骤S11)。
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托盘380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另外,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此时,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将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下降,所述延长部264贯穿所述连通孔320e并施压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延长部264施压冰之前,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即,在开启的加热器的热量的作用下,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
在此情况下,冰在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
作为另一例,即使所述加热器的热量施加给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能会有冰未能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的情况。
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的正方向移动时,冰可能会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在此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通过使通过了所述连通孔320e的所述延长部264施压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冰,能够将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
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的冰可以再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
在冰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不向所述第二托盘380施加外力,也可以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如果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冰未能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掉落,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而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时,冰也可以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并向下方掉落。
具体而言,在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与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延长部544接触。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持续地移动时,所述延长部544将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所述延长部544的施压力传递给冰,从而使冰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
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的冰向下方掉落并可以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
在本实施例中,将如14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变形的位置称为移冰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制冰位置向移冰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的满冰与否。
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杆52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旋转,在所述满冰感测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杆520的旋转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达到满冰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满冰感测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杆520的旋转未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未达到满冰状态。
在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冰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步骤S11)。
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从所述移冰位置朝向供水位置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图6的供水位置,则所述控制部800停止所述驱动部480(步骤S1)。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若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延长部544隔开,则变形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反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从而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上升,所述延长部264将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逃离。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可变的情况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图,图16是用于示出与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的增减对应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的曲线图。
参照图15至图16,可以与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对应地决定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利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生成的冷气可以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利用供应到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热传递,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可以相变为冰。
在本实施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或输出)称为参考加热量。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参考加热量(或参考输出)的大小不同。
但是,当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间的热传递量改变时,如果未将其反映来调节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将发生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情况,或者是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低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相反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少的情况,或者是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高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例如,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低,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一般模式变更为急速冷却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增大,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增大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相反地,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高,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急速冷却模式变更为一般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减小,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减小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减小。
当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时,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下降,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快。
相反地,当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少时,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上升,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慢,并使制冰时间变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增加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相反地,在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所述规定范围内,则制冰速度将慢于气泡在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中移动的速度,从而在生成冰的部分中将不存在有气泡。
若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则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增加。相反地,若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少,则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
以下,对以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可发生变化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从而与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的变化无关地,能够使冰的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例如,开始制冰(步骤S4),可以感测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的变更(步骤S31)。
例如,可以感测通过图中未示的输入部来变更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对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的增加与否进行判断(步骤S32)。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所述目标温度是否增加。
在步骤S32中判断的结果,若所述目标温度增加,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减少当前区间和剩余区间的每一个中预设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参考加热量。
直至制冰结束为止,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按照不同区间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步骤S35)。
另一方面,当所述目标温度减小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增加当前区间和剩余区间的每一个中预设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参考加热量。直至制冰结束为止,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按照不同区间正常地执行针对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步骤S35)。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对增加或减少的参考加热量进行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中。
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的变化而增减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不同区间上的参考加热量,由此能够使冰的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从而使冰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变得均匀。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其中,包括:
托盘,形成制冰隔室,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
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所述冷气;
储存室,容纳所述托盘;
加热器,向所述托盘供应热量;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
在所述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所述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使得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能够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加热器,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以及所述加热器,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所述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体积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和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保持相同,并且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小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保持相同,并且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保持相同,并且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大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或者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保持相同,并且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使得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包括压缩机、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用于调节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阀中的一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冷气和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
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增加的情况,或者
是向所述储存室供应温度低于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增加的情况,
是压缩机和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的输出增加的情况,或者
是用于调节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阀的开度增大的情况,或者
是工作模式从一般模式变更为急速冷却模式的情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冷气和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
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量减少的情况,或者
是向所述储存室供应温度高于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10.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于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通过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来执行制冰的步骤;
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的步骤;以及
若制冰结束,则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控制成:
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在所述储存室内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使得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能够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
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低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或者
在所述储存室的目标温度变高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CN202310994787.7A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9725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17785A KR102669631B1 (ko)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21A KR102636442B1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21 2018-10-02
KR10-2018-0117819 2018-10-02
KR1020180117822A KR20200038119A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785 2018-10-02
KR1020180117819A KR20200038116A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22 2018-10-02
KR1020180142117A KR102657068B1 (ko) 2018-11-16 2018-11-16 아이스 메이커의 제어방법
KR10-2018-0142117 2018-11-16
KR1020190081744A KR20210005799A (ko) 2019-07-06 2019-07-06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10-2019-0081744 2019-07-06
CN201980064204.2A CN112771335B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PCT/KR2019/012975 WO2020071822A1 (en) 2018-10-02 2019-10-02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204.2A Division CN112771335B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2571A true CN116972571A (zh) 2023-10-31

Family

ID=700551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94787.7A Pending CN116972571A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201980064204.2A Active CN112771335B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204.2A Active CN112771335B (zh) 2018-10-02 2019-10-02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81741A1 (zh)
EP (1) EP3861261A4 (zh)
CN (2) CN116972571A (zh)
AU (2) AU2019354500B2 (zh)
WO (1) WO20200718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9005A (en) * 1967-11-22 1969-08-05 Borg Warner Selective control for an ice maker
JPH0670543B2 (ja) * 1988-01-12 1994-09-07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透明氷の製氷方法
DE4012249A1 (de) * 1990-04-14 1991-10-17 Gaggenau Werke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klareisstuecken und ssteuerschaltung hierzu
JPH05203299A (ja) * 1992-01-23 1993-08-1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自動製氷装置
JPH09269172A (ja) * 1996-03-29 1997-10-14 Toshiba Corp 製氷装置
JP2003042612A (ja) * 2001-07-26 2003-0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JP2003042616A (ja) * 2001-07-27 2003-0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JP2003114072A (ja) * 2001-10-03 2003-04-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JP2003232587A (ja) * 2002-02-08 2003-08-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製氷装置
AU2003213017A1 (en) * 2002-02-11 2003-09-04 The Trustees Of Dartmouth Colleg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ifying an ice-to-object interface
US6964172B2 (en) * 2004-02-24 2005-11-15 Carrier Corporation Adaptive defrost method
US7185508B2 (en) * 2004-10-26 2007-03-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with compact icemaker
KR100786075B1 (ko) * 2005-12-16 2007-1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US8434321B2 (en) * 2008-02-27 2013-05-07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ing assembly for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457691B1 (ko) * 2008-03-10 2014-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용 제빙 어셈블리의 제어 방법
JP4680311B2 (ja) * 2009-09-16 2011-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の製氷装置
KR101208550B1 (ko) * 2009-11-20 2012-1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 장치
JP5618357B2 (ja) * 2010-06-09 2014-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の製氷装置
US9127875B2 (en) * 2011-02-07 2015-09-08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Variable power defrost heater
WO2012124075A1 (ja) * 2011-03-16 2012-09-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の製氷装置
KR101890939B1 (ko) * 2011-07-15 2018-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101850918B1 (ko) * 2011-10-04 2018-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및 이를 이용한 얼음 제조 방법
KR102130632B1 (ko) * 2013-01-02 2020-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20150146357A (ko) * 2014-06-20 2015-12-31 주식회사 대창 제빙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US20170089629A1 (en) * 2014-06-20 2017-03-30 Dae Chang Co., Ltd. Ice maker,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ce maker heater
KR102432022B1 (ko) * 2018-01-16 2022-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354500B2 (en) 2023-05-04
EP3861261A1 (en) 2021-08-11
AU2019354500A1 (en) 2021-05-27
EP3861261A4 (en) 2023-01-11
AU2023210670A1 (en) 2023-08-24
WO2020071822A1 (en) 2020-04-09
US20210381741A1 (en) 2021-12-09
CN112771335A (zh) 2021-05-07
CN112771335B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10005799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AU2023204204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12771328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26B (zh) 冰箱
CN112771335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89471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33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27A (zh) 冰箱
CN11275294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4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20240183598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AU2019353487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EP3862707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KR20210005780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781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800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788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2805518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KR20210005791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2789466A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