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8469A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8469A
CN116918469A CN202280018954.8A CN202280018954A CN116918469A CN 116918469 A CN116918469 A CN 116918469A CN 202280018954 A CN202280018954 A CN 202280018954A CN 116918469 A CN116918469 A CN 116918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ank
refrigerant liquid
liquid
cooling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89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原公和
柴田上仁
河本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18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8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by immer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9/00Devices not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D1/00 - F25D7/00; Combination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D1/00 - F25D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36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包括:冷却槽(10),上述冷却槽贮存用于浸渍发热体(2)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液(11);贮液槽(20),上述贮液槽在冷却槽的外部贮存制冷剂液,并且具有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口部(21);以及连接部(30),上述连接部将贮液槽与冷却槽连接,并且能够供制冷剂液通过。连接部中的形成于冷却槽侧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冷却槽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的下侧或与之相同高度的位置。在冷却槽内产生的气体在冷却槽内的上部贮留并形成气体部(12)。根据气体部的体积变动,制冷剂液经由连接部在冷却槽与贮液槽之间流动。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21年3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37980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将电子设备等发热体浸渍在制冷剂液中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电子设备等发热体浸渍在制冷剂液中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发热体的发热而使制冷剂液气化等,制冷剂液会减少,有可能会导致发热体的冷却不足。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的装置:该装置在将发热体浸渍在制冷剂液中的冷却槽的外部设置收容密封材料的密封槽,通过使密封槽作为捕集器或密封件发挥功能,对在冷却槽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向外部排出进行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0-126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发热体的发热,冷却槽的温度变得比密封槽高,因此,如果在冷却槽中蒸发的制冷剂液继续在密封槽中冷凝,则密封槽将会充满液体,制冷剂液或密封材料有可能从密封槽向外部溢出。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将发热体浸渍在制冷剂液中进行冷却的冷却槽的冷却装置中,对冷却槽中的制冷剂液减少进行抑制。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槽、贮液槽和连接部。冷却槽对用于浸渍发热体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液进行贮存。贮液槽在冷却槽的外部贮存制冷剂液,并且具有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口部。连接部将贮液槽与冷却槽连接,并且能够供制冷剂液通过。
连接部中的形成于冷却槽侧的冷却槽侧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冷却槽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的下侧或与之相同高度的位置。在冷却槽内产生的气体在冷却槽内的上部贮存并形成气体部。根据气体部的体积变动,制冷剂液经由连接部在冷却槽与贮液槽之间流动。
由此,能够对气相制冷剂经由连接部从贮液槽的大气开口部向外部流出进行抑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冷却槽的制冷剂液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对结构的仅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应用在先说明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明确记载的能够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只要不对组合特别造成阻碍,即使没有明确记载,也能够将实施方式之间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纸面上下方向为重力方向。
如图1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包括冷却槽10、贮液槽20和连接部30。冷却槽10、贮液槽20和连接部30例如能够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构成。
冷却槽10是收容作为冷却对象的电子设备2的容器状构件。电子设备2是伴随着动作而发热且需要冷却的发热体。作为电子设备2,例如能够使用装设有发热元件的电子基板或逆变器等。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是板状构件,以板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电子设备2相当于本公开的发热体。
在冷却槽10中贮存有用于冷却电子设备2的制冷剂液11。电子设备2为浸渍在制冷剂液11中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氟类惰性液体作为制冷剂液11。氟类惰性液体是绝缘性、传热特性、稳定性优异的制冷剂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沸点低于120℃左右的低沸点的制冷剂液11。作为氟类惰性液体,例如能够使用具有氢氟醚(HFE)结构的诺贝克(日文:ノベック,3M公司的商品名)或具有全氟碳(PFC)结构的弗洛里纳特(日文:フロリナート,3M公司的商品名)。
制冷剂液11的沸点比电子设备2的发热温度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沸点比电子设备2的发热温度低10~20℃左右的制冷剂液11。因此,通过电子设备2的发热,制冷剂液11能够沸腾,在冷却槽10中进行制冷剂液11沸腾并从电子设备2吸热的沸腾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与电子设备2接触的制冷剂液11沸腾且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在成为比沸点低的过冷液的状态下沸腾的过冷沸腾。
制冷剂液11沸腾而产生的气相制冷剂在过冷液中冷凝、缩小,但是不能冷凝的气泡在制冷剂液11的内部向上方移动。在冷却槽10内部产生的气体在冷却槽10内的上部贮存,由此形成气体部12。气体部12包括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液11放出的溶解气体、从初期开始存在于冷却槽10中的空气等。气体部12的体积能够变动,有时体积也会变为零。
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液11在冷却槽10的内部气化而生成。制冷剂液11的气化包括制冷剂液11的沸腾和蒸发。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冷凝而成为液相的制冷剂液11。
在制冷剂液11中溶解有主要由大气构成的溶解气体。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溶解气体是通过溶解在制冷剂液11中的溶解气体从制冷剂液11放出而生成的。溶解在制冷剂液11中的溶解气体的溶解度根据制冷剂液11的温度等而变动。在制冷剂液11的温度上升时,溶解气体的溶解度降低,溶解气体从制冷剂液11放出。从制冷剂液11放出的溶解气体与气相制冷剂一起形成气体部12。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溶解气体能够通过制冷剂液11的温度降低而再次溶解在制冷剂液11中。
贮液槽20是能够在内部贮存制冷剂液11的容器状构件。贮液槽20设置在冷却槽1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贮液槽20与冷却槽10的上表面相对设置。
在贮液槽20的上部设置有大气开口部21。贮液槽20的内部在上方经由大气开口部21与大气连通。贮液槽20向大气开放,在贮液槽20的内部,在制冷剂液11的上部存在大气。
贮液槽20通过连接部30与冷却槽10连接。连接部30是筒状构件,其内部能够供制冷剂液11通过。连接部30在一端侧连接有冷却槽10,在另一端侧连接有贮液槽20。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30以贯穿冷却槽10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
贮液槽20的内部在下方经由连接部30与冷却槽10连通。贮液槽20的内部经由大气开口部21向大气开放,因此,贮液槽20的内部和冷却槽10的内部维持为大气压。即,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为大气开放式。
在连接部30中的冷却槽10侧形成有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30的重力方向下端部设置有冷却槽侧开口部31,冷却槽侧开口部31朝向重力方向下方开口。
冷却槽10内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通常位于比冷却槽侧开口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在气体部12的体积增大时能够下降至冷却槽侧开口部31。因此,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冷却槽10内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更靠下侧的位置或与之相同高度的位置。即,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重力方向高度H2是比制冷剂液11的液面高度H1低的位置或与之相同的位置。
贮液槽20的内部经由连接部30与冷却槽10的内部连通。因此,制冷剂液11能够经由连接部30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流动。制冷剂液11根据气体部12的体积变动,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流动。
由于制冷剂液11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流动,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和贮液槽2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连动地变动。具体而言,在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减少时,贮液槽2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增大,在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增大时,贮液槽20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槽10和贮液槽20不接触,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形成间隙。由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形成的间隙构成的空气层构成绝热部40。绝热部40对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的热量的移动进行抑制。
使冷却槽10内的制冷剂液11循环的循环回路50与冷却槽10连接。在循环回路50中设置有循环泵51和热交换器52。
循环泵51压送制冷剂液11并使之在循环回路50中循环。热交换器52对制冷剂液11的热量进行散热并进行冷却。作为热交换器52,例如能够使用将制冷剂液11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或者将制冷剂液11与制冷循环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等。通过利用热交换器52来冷却制冷剂液11,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温度上升,能够维持过冷状态。
循环回路50通过循环回路入口部53及循环回路出口部54与冷却槽10连接。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经由循环回路入口部53流入循环回路50。在循环回路50中循环后的制冷剂液11经由循环回路出口部54向冷却槽10流出。
在冷却槽10的内部,形成从循环回路出口部54朝向循环回路入口部53的制冷剂液11的流动。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在冷却槽10的左侧设置循环回路出口部54,在冷却槽10的右侧设置循环回路入口部53。因此,在冷却槽10的内部,形成从左侧朝向右侧的制冷剂液11的流动。
由于电子设备2的发热,制冷剂液11沸腾而产生的气相制冷剂成为气泡,并且在向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移动的同时,在冷却槽10的内部上升。上述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设置于气相制冷剂难以流入的位置。具体而言,冷却槽侧开口部31设置于冷却槽1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即,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上设置在比循环回路入口部53更靠循环回路出口部54一侧的位置。
接着,对包括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冷却槽10的内部,由于电子设备2的发热,电子设备2附近的制冷剂液11沸腾并产生气相制冷剂。气相制冷剂成为气泡并在冷却槽10的内部上升,形成气体部12。由于制冷剂液11的温度上升而从制冷剂液11放出的溶解气体也与气相制冷剂一起形成气体部12。制冷剂液11气化后的气相制冷剂或从制冷剂液11放出的溶解气体贮存在冷却槽10的内部。
由于沸腾而生成的气相制冷剂作为气泡在制冷剂液11中上升。由于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为过冷液,因此,由气相制冷剂构成的气泡在制冷剂液11的内部上升时被制冷剂液11冷却,气相制冷剂冷凝。其结果是,由气相制冷剂构成的气泡在制冷剂液11的内部上升的中途缩小,在制冷剂液11的过冷度较大的情况下,气泡消失。
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经由循环回路50供给到热交换器52,并由热交换器52冷却。通过由热交换器52实现的冷却,制冷剂液11能够积极地维持过冷状态。
在电子设备2的附近由于制冷剂液11沸腾而产生的气相制冷剂在向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移动的同时上升。由于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设置在冷却槽1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因此,能够在不使气相制冷剂流入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情况下,在冷却槽10的内部形成气体部12。
在冷却槽10的内部,由于制冷剂液11的气化或来自制冷剂液11的溶解气体的放出,气体部12的体积会增大。随着气体部12的体积增大,冷却槽10内部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减少。随着冷却槽10中的制冷剂液11的体积减少,制冷剂液11从冷却槽10向贮液槽20流动,制冷剂液11在贮液槽20的内部增大。
在冷却槽10中,通过使电子设备2的发热量降低或使热交换器52的冷却能力增大等,制冷剂液11的温度降低。由于制冷剂液11的温度降低,能够促进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气相制冷剂的冷凝,能够促进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溶解气体向制冷剂液11的溶解。
在冷却槽10的内部,由于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气相制冷剂的冷凝或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溶解气体向制冷剂液11的溶解,气体部12的体积减少,制冷剂液11的体积增大。随着制冷剂液11的体积增大,制冷剂液11从贮液槽20向冷却槽10流动,制冷剂液11在贮液槽20的内部的体积减少。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的下侧或与之相同高度的位置。此外,在冷却槽10内产生的气体在冷却槽10内的上部贮存并形成气体部12,根据气体部12的体积变动,制冷剂液11经由连接部30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流动。由此,能够对气相制冷剂经由连接部30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进行抑制。其结果是,在冷却装置1中,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能够抑制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开口部21的大气开放式的冷却装置1。由此,能够在不使用用于封入制冷剂液11的耐压容器的情况下抑制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减少。因此,能够使冷却装置1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中,进行通过电子设备2的发热来使制冷剂液11沸腾的沸腾冷却。在沸腾冷却中,能够有效地冷却电子设备2,但是另一方面,气相制冷剂的产生量变多,气相制冷剂容易向外部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行使制冷剂液11沸腾的沸腾冷却的冷却装置1中,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制冷剂液11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为过冷液,进行过冷沸腾。因此,由于电子设备2的发热,制冷剂液11沸腾而产生的气相制冷剂被由过冷液构成的制冷剂液11冷却并冷凝。由此,能够抑制气相制冷剂经由循环回路50流向循环泵51或热交换器52,能够维持循环泵51或热交换器52的性能,能够稳定地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在循环回路50中循环,并且通过热交换器52来冷却制冷剂液11。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温度上升,能够利用过冷状态的制冷剂液11来有效地冷却气相制冷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体部12的体积增大,能够抑制冷却槽1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下降和贮液槽2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设置于冷却槽1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由于由气相制冷剂构成的气泡在向制冷剂液11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移动的同时上升,因此,在远离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同时上升。因此,能够抑制气相制冷剂流入设置于冷却槽10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由此,能够抑制在冷却槽10内部产生的气相制冷剂经由冷却槽侧开口部31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设置有绝热部40。由此,能够抑制从冷却槽10向贮液槽20的传热,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在贮液槽20中蒸发并向外部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槽10、贮液槽20和连接部30由树脂材料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冷却槽10等的小型轻量化,能够降低冷却槽10等的制造成本,能够增大冷却槽10等的形状自由度。此外,通过由树脂材料构成冷却槽10、贮液槽20和连接部30,能够抑制从冷却槽10向贮液槽20的传热,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在贮液槽20中蒸发并向外部流出。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连接有配线2a。配线2a作为电源或电信号的传输路径发挥功能。配线2a以从冷却槽10向连接部30及贮液槽20延伸的方式设置。配线2a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取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口部21将电子设备2的配线2a取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在不设置用于防止制冷剂液11的外部流出的密封结构的情况下将电子设备2的配线2a取出到外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位于比电子设备2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重力方向高度H2比电子设备2的重力方向高度H3高。电子设备2的重力方向高度H3是电子设备2的上端部的高度。
根据以上的该第三实施方式,即使气体部12的体积增大,制冷剂液11的液面也仅下降至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因此,制冷剂液11的液面始终维持在比电子设备2高的位置。由此,电子设备2不会从制冷剂液11露出,能够始终使电子设备2浸渍在制冷剂液11中,能够维持冷却装置1的冷却能力。另外,在气体部12到达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情况下,气体部12的多余气体经由冷却槽侧开口部31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放出。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槽10中设置有传热部13。传热部13在冷却槽10的内部以跨过制冷剂液11和气体部12的方式配置,促进制冷剂液11与气体部12之间的传热。传热部13固定于冷却槽10的上表面的内壁侧。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设置有三个传热部13,但是传热部13的数量能够任意设定,只要设置一个以上即可。
作为传热部13,使用热传导系数优异的材料。作为传热部13,例如能够使用由铝或铜构成的金属板。
根据以上的该第四实施方式,气体部12经由传热部13被制冷剂液11冷却。由此,能够促进包含在气体部12中的气相制冷剂的冷凝,能够抑制气体部12的体积增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冷却槽1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下降,能够抑制贮液槽20中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上升。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槽10的内部水平地配置有板状的电子设备2。即,在冷却槽10的内部,板状的电子设备2的板面以与重力方向相交的方式配置。
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通过连接部30将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连接,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重力方向高度H2比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高度H1低。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气相制冷剂经由连接部30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贮液槽20与冷却槽10的侧面相对地设置。该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部30以贯穿冷却槽10的侧面的方式设置,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水平方向上开口。贮液槽20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比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高。在冷却槽10的侧面与贮液槽20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成为绝热部40。
在该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通过连接部30将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连接,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的重力方向高度H2比冷却槽10的制冷剂液11的液面高度H1低。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气相制冷剂经由连接部30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
另外,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水平方向上开口,与冷却槽侧开口部31朝向重力方向下方开口的情况相比,由气相制冷剂构成的气泡难以流入冷却槽侧开口部31。由此,能够抑制在冷却槽10内部产生的气相制冷剂经由冷却槽侧开口部31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减少。
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以下的各种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方式也可以在能实施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冷却槽10中将电子设备2浸渍在制冷剂液11中进行冷却,但是也可以将电子设备2以外的发热体浸渍在制冷剂液11中进行冷却。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只要是发热且能够浸渍在制冷剂液11中进行冷却的物体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在贮液槽20的制冷剂液11的上表面设置蒸发防止剂。贮液槽20中的制冷剂液11的上表面是与大气接触的接触面。蒸发防止剂只要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蒸发即可,例如能够使用覆盖贮液槽20中的制冷剂液11的上表面的油膜用油、覆盖贮液槽20中的制冷剂液11的上表面的粒子等。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促进制冷剂液11与气体部12之间的传热的传热部13,但是也可以将传热部13设为不同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传热部13设置成跨过大气和气体部12,通过传热部13来促进大气与气体部12之间的传热并冷却气体部1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以使传热部13露出到冷却槽10的外部并使传热部13跨过冷却槽10的外部和内部的方式设置即可。
另外,连接部30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向重力方向下方开口,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向水平方向开口,但是也可以使冷却槽侧开口部31朝向重力方向上方开口。由此,由气相制冷剂构成的气泡难以流入冷却槽侧开口部31,能够抑制气相制冷剂经由冷却槽侧开口部31从贮液槽20的大气开口部21向外部流出,能够抑制制冷剂液11的减少。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设置间隙来构成由空气层构成的绝热部40,但是也可以通过在冷却槽10与贮液槽20之间设置绝热构件来构成绝热部40。
虽然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包含有仅单个要素、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6)

1.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冷却槽(10),所述冷却槽贮存用于浸渍发热体(2)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液(11);
贮液槽(20),所述贮液槽在所述冷却槽的外部贮存所述制冷剂液,并且具有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口部(21);以及
连接部(30),所述连接部将所述贮液槽与所述冷却槽连接,并且能够供所述制冷剂液通过,
所述连接部中的形成于所述冷却槽一侧的冷却槽侧开口部(31)在重力方向上,在所述冷却槽内位于所述制冷剂液的液面的下侧或与之相同高度的位置,
在所述冷却槽内产生的气体在所述冷却槽内的上部贮留并形成气体部(12),
根据所述气体部的体积变动,所述制冷剂液经由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冷却槽与所述贮液槽之间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发热体的发热,所述冷却槽内的所述制冷剂液能够沸腾。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器(52),所述热交换器对所述冷却槽的所述制冷剂液进行冷却;以及
循环回路(50),所述循环回路使所述冷却槽的所述制冷剂液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循环。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是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的配线(2a)从所述大气开口部取出到外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槽侧开口部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冷却槽内的所述发热体更靠上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传热部(13),所述传热部在所述冷却槽内以跨过所述制冷剂液和所述气体部的方式设置,并且促进所述制冷剂液与所述气体部的热交换。
CN202280018954.8A 2021-03-10 2022-02-11 冷却装置 Pending CN1169184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7980A JP2022138221A (ja) 2021-03-10 2021-03-10 冷却装置
JP2021-037980 2021-03-10
PCT/JP2022/005522 WO2022190766A1 (ja) 2021-03-10 2022-02-11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8469A true CN116918469A (zh) 2023-10-20

Family

ID=83227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8954.8A Pending CN116918469A (zh) 2021-03-10 2022-02-11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3482A1 (zh)
JP (1) JP2022138221A (zh)
CN (1) CN116918469A (zh)
WO (1) WO20221907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64952A1 (en) * 2021-11-24 2023-05-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ing fluid in immersion-cooled datacenters
WO2024095653A1 (ja) * 2022-11-02 2024-05-10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9425B2 (en) * 2011-10-26 2013-12-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fluid, two-phase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2017150715A (ja) * 2016-02-24 2017-08-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10070558B2 (en) * 2016-04-07 2018-09-04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Immersion cooled electronic assemblies
WO2018020582A1 (ja) * 2016-07-26 2018-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JP7003491B2 (ja) * 2017-07-05 2022-01-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浸冷却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8221A (ja) 2022-09-26
WO2022190766A1 (ja) 2022-09-15
US20230413482A1 (en)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0337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413482A1 (en) Cooling device
TWI805871B (zh) 資料中心冷卻系統,用於冷卻資料中心中之電子熱產生裝置之方法以及沈浸式伺服器托盤總成
US9297589B2 (en) Boiling heat transfer device
US9951999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7980295B2 (en) Evaporator and circulation type cooling equipment using the evaporator
EP2801780B1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137167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US9696094B2 (en) Cooling unit
KR20230026360A (ko) 침지 냉각식 서버 시스템을 위한 확장 가능한 열 라이드-스루
JP6536406B2 (ja) 電子機器収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
JP2017083050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JP2018125363A (ja) 液浸冷却装置
US20200132388A1 (en) Cooling device
JP2011247506A (ja) データセンタの冷却システム
US20230010217A1 (en) Superconducting electromagnet device
WO2022190868A1 (ja) 冷却装置
JP7168850B2 (ja) 蒸発器及び冷却システム
JP5860728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
WO2024014024A1 (ja) 冷却装置
JP2023135867A (ja) 冷却装置
JP2023149859A (ja) 冷却装置
WO2023157717A1 (ja) 冷却装置
WO2023139989A1 (ja) 冷却装置
JP2023106287A (ja) 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