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5380A -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5380A
CN116815380A CN202211561492.2A CN202211561492A CN116815380A CN 116815380 A CN116815380 A CN 116815380A CN 202211561492 A CN202211561492 A CN 202211561492A CN 116815380 A CN116815380 A CN 116815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
strip
block
control box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614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15614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53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5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5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原料颗粒搅拌熔融:原料颗粒搅拌熔融采用原料熔融装置处理;S2:制成片状材料和条状材料:将熔化完毕的塑料导出到方形模板的内部进行初步冷却,当塑料不再呈流体状但未完全凝固时,将塑料导入加工设备内压制成片状后,再切割成条状;S3:条状材料收卷:将长条状的塑料的一端引入拉丝机的内部,从而将长条塑料收卷在筒状内芯管上。该工艺在对塑料编织袋进行生产时,利用加工设备对塑料颗粒进行压片和切割同步处理,从而减少设备的占用空间,且塑料颗粒进行保温,使得压片均匀,同时对条状材料进行冷却处理,便于后续人员进行运输,同时能够对条状塑料进行除静电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编织袋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塑料编织袋,又称蛇皮袋。是塑料袋的一种,用于包装,其原料一般是PP、PE等各种化学塑料原料,而再生塑料编织袋是通过回收编织袋废料处理加工后制作成再生塑料颗粒,然后作为原料粒子进行再次利用。
目前,塑料编制袋生产工艺需要将塑料融化后压成片状材料,然后对片状材料进行切割后再通过拉丝机将其拉成条状,由于现有的生产装置大多将塑料颗粒压成片状后,再转移至切割装置上切割成条状,需要使用两台不同的器械,从而大大增加了塑料编织袋生产设备的占用空间,同时在片状材料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温度的降低导致塑料提前硬化,使得不易对片状材料进行切割,如果片状材料的温度过高,使得切割后的条状材料也处于高温较软的状态,影响后续工作人员将条状材料转运至拉丝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该工艺在对塑料编织袋进行生产时,利用加工设备对塑料颗粒进行压片和切割同步处理,从而减少设备的占用空间,且塑料颗粒进行保温,使得压片均匀,同时对条状材料进行冷却处理,便于后续人员进行运输,同时能够对条状塑料进行除静电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颗粒搅拌熔融:原料颗粒搅拌熔融采用原料熔融装置处理;
S2:制成片状材料和条状材料:将熔化完毕的塑料导出到方形模板的内部进行初步冷却,当塑料不再呈流体状但未完全凝固时,将塑料导入加工设备内压制成片状后,再切割成条状;
S3:条状材料收卷:将长条状的塑料的一端引入拉丝机的内部,从而将长条塑料收卷在筒状内芯管上;
S4:圆织机编织成型:在圆织机的左侧设置前架,右侧设置后架,前架和后架上套设若干收卷有条状编织带的内芯管,两侧的条状编织带均牵引至圆织机处,织成编织袋;
上述生产工艺中所使用到的加工设备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加工台,所述加工台的上端对称设有两个加工槽,所述工作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右侧安装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右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横杆,所述工作台内设有传动腔,所述传动腔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下端延伸至传动腔内并与传动腔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横杆与第二转杆上均设有相互配合的锥齿轮;所述控制盒内设有从动组件,所述从动组件用于带动横杆转动;所述竖板的左侧设有加工组件,所述加工组件用于对原料进行压平和切割处理。
优选地,所述加工组件包括设置在竖板内的竖腔,所述竖腔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竖腔的内底部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块,所述主动块的左侧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下端对称设有压平块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刀片。
优选地,所述从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控制盒内的从动块,所述从动块与控制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从动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横杆上设有与齿条相配合的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与横杆之间设有单向轴承。
优选地,所述竖腔与控制盒的相邻侧共同设有第二开口,所述主动块的右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锲形块,所述锲形块的左侧与滑槽的左侧通过第一弹簧弹性连接,所述从动块的左侧设有卡槽,所述锲形块具有磁性,所述控制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磁块,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底部设有挡板,所述控制盒的右侧内壁上设有挡块。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上的传动轮,两个所述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平板内设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水平板内的移动腔,所述移动腔内滑动连接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左侧与移动腔的左侧内壁通过第二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矩形块的右侧和移动腔的右侧内壁设有相配合的导电块,所述移动腔的内底部设有条形开口,所述矩形块的下端贯穿条形开口与固定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板的右侧设有两个触杆,所述竖板的左侧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上端设有两个触块。
优选地,所述工作台的内底部设有风机,第一转杆的下端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风机的出气端与旋转接头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转杆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旋转接头的上端连通,所述加工台内设有两个加热腔,两个所述加热腔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电热板,两个所述加热腔的相邻侧空间与空腔通过连接管连通,两个所述加工槽的内底部设有导温板,两个所述导温板内均设有蛇形管,两个所述蛇形管的进气端与两个加热腔相背侧空间连通,两个所述蛇形管的出气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加工台的下端设有两组第一导电棒,所述工作台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导电棒。
优选地,所述从动块的上端和控制盒的内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折叠气囊,所述控制盒的右侧设有储液盒,所述储液盒的底部空间与折叠气囊通过进液管连通,所述竖板的左侧安装有雾化喷头,所述折叠气囊与雾化喷头通过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有单向阀。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主动块和从动组件的设置,使得在每次对融化的塑料颗粒进行压片时,移动板回移会自动带动加工台转动,从而将压平的原料移动至右侧,使得下次压平时可以进行切割处理,从而无需设置多个加工设备,减少设备的占用面积;
2、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移动组件的设置,使得在切割的过程中,多个刀片能够左右移动,从而确保条状材料能够完全断开,避免两个相邻的条状材料没有完全断开的情况出现;
3、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风机的运行,使得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对片状材料进行保温处理,对条状材料进行冷却处理,从而避免片状材料提前固化影响片状材料的压制厚度,同时切割后的材料能够快速降温便于后续工作人员进行转移;
4、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从动块上移的过程中,利用雾化喷头喷出水雾从而去除条状材料上的静电,同时对片状材料提前进行降温处理,避免片状材料过软导致不易切割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竖板、3移动板、4固定杆、5水平板、6压平块、7触杆、8加工台、9加工槽、10雾化喷头、11导温板、12蛇形管、13加热腔、14电热板、15连接管、16第一转杆、17旋转接头、18风机、19传动腔、20传动组件、21第二转杆、22液压杆、23控制盒、24主动块、25滑槽、26第一弹簧、27锲形块、28从动块、29卡槽、30齿条、31导电块、32固定板、33刀片、34第二弹簧、35移动腔、36转动齿轮、37横杆、38磁块、39锥齿轮、40挡块、41储液盒、42进液管、43折叠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颗粒搅拌熔融:原料颗粒搅拌熔融采用原料熔融装置处理;
S2:制成片状材料和条状材料:将熔化完毕的塑料导出到方形模板的内部进行初步冷却,当塑料不再呈流体状但未完全凝固时,将塑料导入加工设备内压制成片状后,再切割成条状;
S3:条状材料收卷:将长条状的塑料的一端引入拉丝机的内部,从而将长条塑料收卷在筒状内芯管上;
S4:圆织机编织成型:在圆织机的左侧设置前架,右侧设置后架,前架和后架上套设若干收卷有条状编织带的内芯管,两侧的条状编织带均牵引至圆织机处,织成编织袋。
参照图1-4,上述工艺中所使用到的加工设备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一转杆16,第一转杆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加工台8,加工台8的上端对称设有两个加工槽9,工作台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竖板2,竖板2的右侧安装有控制盒23,控制盒23的右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横杆37,工作台1内设有传动腔19,传动腔19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1,第一转杆16的下端延伸至传动腔19内并与传动腔19的内底部转动连接,第一转杆16与第二转杆21通过传动组件20传动连接,传动组件20包括设置在第一转杆16和第二转杆21上的传动轮,两个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横杆37与第二转杆21上均设有相互配合的锥齿轮39。
其中,控制盒23内设有从动组件,从动组件用于带动横杆37转动,从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控制盒23内的从动块28,从动块28与控制盒23的内壁滑动连接,从动块2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齿条30,横杆37上设有与齿条30相配合的转动齿轮36,转动齿轮36与横杆37之间设有单向轴承,使得齿条30下移,转动齿轮36的转动不会带动横杆37转动,齿条30上移时,转动齿轮36的转动能够带动横杆37转动。
其中,竖板2的左侧设有加工组件,加工组件用于对原料进行压平和切割处理,加工组件包括设置在竖板2内的竖腔,竖腔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口,竖腔的内底部安装有液压杆22,液压杆22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块24,主动块24的左侧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移动板3,移动板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固定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板5,水平板5的下端对称设有压平块6和固定板32,固定板3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刀片33。
其中,竖腔与控制盒23的相邻侧共同设有第二开口,主动块24的右侧设有滑槽25,滑槽25内滑动连接有锲形块27,锲形块27的左侧与滑槽25的左侧通过第一弹簧26弹性连接,从动块28的左侧设有卡槽29,锲形块27具有磁性,控制盒2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磁块38,磁块38与锲形块27的相邻面同性相斥,且两者的磁性较小,当磁块38与锲形块27恰好处于水平位置时,锲形块27的下端平面恰好脱离卡槽29,第二开口的内底部设有挡板,控制盒23的右侧内壁上设有挡块40。
其中,水平板5内设有移动组件,移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水平板5内的移动腔35,移动腔35内滑动连接有矩形块,矩形块的左侧与移动腔35的左侧内壁通过第二弹簧34弹性连接,矩形块的右侧和移动腔35的右侧内壁设有相配合的导电块31,移动腔35的内底部设有条形开口,矩形块的下端贯穿条形开口与固定板32的上端固定连接,水平板5的右侧设有两个触杆7,竖板2的左侧设有安装块,安装块的上端设有两个触块,设置有外接电源,外接电源、两个触块、两个触杆7、两个导电块31、矩形块、第二弹簧34和风机18通过导线构成一个回路,且风机18与第二弹簧34、矩形块和两个导电块31并联在回路中。
其中,工作台1的内底部设有风机18,第一转杆16的下端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17,风机18的出气端与旋转接头17的下端连通,第一转杆16内设有空腔,空腔与旋转接头17的上端连通,加工台8内设有两个加热腔13,两个加热腔13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电热板14,两个加热腔13的相邻侧空间与空腔通过连接管15连通,两个加工槽9的内底部设有导温板11,两个导温板11内均设有蛇形管12,两个蛇形管12的进气端与两个加热腔13相背侧空间连通,两个蛇形管12的出气端与外界连通,加工台8的下端设有两组第一导电棒,工作台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导电棒,两组第一导电棒和第二导电棒构成两个控制开关,外接电源、两个制开关、和多个电热板14通过导电构成一个回路。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在进行加工时,此时可以先将融化的塑料颗粒加入至位于右侧的加工槽9内,此时可以启动液压杆22,使得液压杆22带动主动块24下移,从而使得水平板5下移,此时使得压平块6将融化的塑料颗粒压成片状;
当主动块24下移时,此时由于锲形块27的下表面的水平处位于从动块28内,从而使得主动块24下移会带动从动块28下移,进而带动齿条30下移,由于转动齿轮36与横杆37之间设有单向轴承,从而使得齿条30下移时不会带动横杆37转动;
当从动块28下移至与挡块40接触后,此时由于磁块38对锲形块27的斥力作用,使得锲形块27会向右移动一段距离,此时会使得锲形块27继续位于卡槽29内,但是锲形块27的下端平面脱离卡槽29,从而此时主动块24继续下移,锲形块27会向右移动脱离卡槽29,进而使得从动块28不再移动;
当将塑料颗粒压成片状后,此时启动液压杆22使其上移,从而带动水平板5上移,当锲形块27移动至与卡槽29处于水平状态时,此时锲形块27进入至卡槽29内,使得主动块24和从动块28同步上移,此时齿条30通过转动齿轮36带动横杆37转动,从而通过两个锥齿轮39带动第二转杆2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杆16转动,使得两个加工槽9的位置发生互换,向此时位于右侧的加工槽9内加入融化的塑料颗粒,然后依照上述方式再次进行压平,此时多个刀片33能够对片状颗粒进行切割处理;
当刀片33与片状材料接触后,此时使得触杆7与对应的触块接触,由于两个导电块31处于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二弹簧34通电,第二弹簧34通电后,每个线圈均会产生磁场,且每两个相邻的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每两个相邻的线圈相互吸引,从而使得第二弹簧34收缩,带动矩形块、固定板32和多个刀片33左移,当两个导电块31脱离后,此时第二弹簧34断电,由于矩形块具有惯性,从而使得矩形块会继续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再回移,从而使得多个刀片33左右移动,确保将片状材料切割成条状,且条状材料之间不会相互粘连的;
在两个触杆7与触块接触时,风机18会运行,此时会将外界气体抽入至两个加热腔13内,由于此时位于左侧的两个第一导电棒与第二导电棒接触,使得位于左侧的多个电热板14通电,此时经过左侧蛇形管12内的气流为热气流,经过右侧蛇形管12内的气流为冷气流,从而在压片的过程中,避免片状材料提前固化影响片状材料的压制厚度,同时使得条状材料快速冷却,便于后续将条状材料运送至拉丝机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主动块24和从动组件的设置,使得在每次对融化的塑料颗粒进行压片时,移动板3回移会自动带动加工台8转动,从而将压平的原料移动至右侧,使得下次压平时可以进行切割处理,从而无需设置多个加工设备,减少设备的占用面积;
通过移动组件的设置,使得在切割的过程中,多个刀片33能够左右移动,从而确保条状材料能够完全断开,避免两个相邻的条状材料没有完全断开的情况出现;
通过风机18的运行,使得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对片状材料进行保温处理,对条状材料进行冷却处理,从而避免片状材料提前固化影响片状材料的压制厚度,同时切割后的材料能够快速降温便于后续工作人员进行转移。
实施例2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动块28的上端和控制盒23的内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折叠气囊43,控制盒23的右侧设有储液盒41,储液盒41的底部空间与折叠气囊43通过进液管42连通,竖板2的左侧安装有雾化喷头10,折叠气囊43与雾化喷头10通过出液管连通,进液管42和出液管上均设有单向阀,储液盒41内的水通过进液管42单向进入至折叠气囊43内,折叠气囊43内的水通过出液管单向进入至雾化喷头10上。
本实施例中,当从动块28下移时,此时会将储液盒41内的水抽入至折叠气囊43内,当从动块28上移时,此时会使得折叠气囊43压缩,进而使得折叠气囊43内的水通过雾化喷头10喷出,从而使得水雾洒在条状材料上,进而避免条状材料上产生静电对后续的生产造成影响的情况出现,由于在喷水雾的过程中,加工台8处于转动的状态,从而部分水雾会喷洒在片状材料上,对片状材料提前降温,避免片状材料过软不易切割的情况出现。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从动块28上移的过程中,利用雾化喷头10喷出水雾从而去除条状材料上的静电,同时对片状材料提前进行降温处理,避免片状材料过软导致不易切割的情况出现。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颗粒搅拌熔融:原料颗粒搅拌熔融采用原料熔融装置处理;
S2:制成片状材料和条状材料:将熔化完毕的塑料导出到方形模板的内部进行初步冷却,当塑料不再呈流体状但未完全凝固时,将塑料导入加工设备内压制成片状后,再切割成条状;
S3:条状材料收卷:将长条状的塑料的一端引入拉丝机的内部,从而将长条塑料收卷在筒状内芯管上;
S4:圆织机编织成型:在圆织机的左侧设置前架,右侧设置后架,前架和后架上套设若干收卷有条状编织带的内芯管,两侧的条状编织带均牵引至圆织机处,织成编织袋;
上述生产工艺中所使用到的加工设备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一转杆(16),所述第一转杆(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加工台(8),所述加工台(8)的上端对称设有两个加工槽(9),所述工作台(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竖板(2),所述竖板(2)的右侧安装有控制盒(23),所述控制盒(23)的右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横杆(37),所述工作台(1)内设有传动腔(19),所述传动腔(19)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1),所述第一转杆(16)的下端延伸至传动腔(19)内并与传动腔(19)的内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16)与第二转杆(21)通过传动组件(20)传动连接,所述横杆(37)与第二转杆(21)上均设有相互配合的锥齿轮(39);
所述控制盒(23)内设有从动组件,所述从动组件用于带动横杆(37)转动;
所述竖板(2)的左侧设有加工组件,所述加工组件用于对原料进行压平和切割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组件包括设置在竖板(2)内的竖腔,所述竖腔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竖腔的内底部安装有液压杆(22),所述液压杆(22)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主动块(24),所述主动块(24)的左侧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移动板(3),所述移动板(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所述固定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板(5),所述水平板(5)的下端对称设有压平块(6)和固定板(32),所述固定板(3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刀片(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控制盒(23)内的从动块(28),所述从动块(28)与控制盒(23)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从动块(2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齿条(30),所述横杆(37)上设有与齿条(30)相配合的转动齿轮(36),所述转动齿轮(36)与横杆(37)之间设有单向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竖腔与控制盒(23)的相邻侧共同设有第二开口,所述主动块(24)的右侧设有滑槽(25),所述滑槽(25)内滑动连接有锲形块(27),所述锲形块(27)的左侧与滑槽(25)的左侧通过第一弹簧(26)弹性连接,所述从动块(28)的左侧设有卡槽(29),所述锲形块(27)具有磁性,所述控制盒(2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磁块(38),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底部设有挡板,所述控制盒(23)的右侧内壁上设有挡块(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0)包括设置在第一转杆(16)和第二转杆(21)上的传动轮,两个所述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5)内设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水平板(5)内的移动腔(35),所述移动腔(35)内滑动连接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左侧与移动腔(35)的左侧内壁通过第二弹簧(34)弹性连接,所述矩形块的右侧和移动腔(35)的右侧内壁设有相配合的导电块(31),所述移动腔(35)的内底部设有条形开口,所述矩形块的下端贯穿条形开口与固定板(3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板(5)的右侧设有两个触杆(7),所述竖板(2)的左侧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上端设有两个触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的内底部设有风机(18),第一转杆(16)的下端延伸至外界并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17),所述风机(18)的出气端与旋转接头(17)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转杆(16)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旋转接头(17)的上端连通,所述加工台(8)内设有两个加热腔(13),两个所述加热腔(13)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电热板(14),两个所述加热腔(13)的相邻侧空间与空腔通过连接管(15)连通,两个所述加工槽(9)的内底部设有导温板(11),两个所述导温板(11)内均设有蛇形管(12),两个所述蛇形管(12)的进气端与两个加热腔(13)相背侧空间连通,两个所述蛇形管(12)的出气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加工台(8)的下端设有两组第一导电棒,所述工作台(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导电棒。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块(28)的上端和控制盒(23)的内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折叠气囊(43),所述控制盒(23)的右侧设有储液盒(41),所述储液盒(41)的底部空间与折叠气囊(43)通过进液管(42)连通,所述竖板(2)的左侧安装有雾化喷头(10),所述折叠气囊(43)与雾化喷头(10)通过出液管连通,所述进液管(42)和出液管上均设有单向阀。
CN202211561492.2A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Pending CN1168153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1492.2A CN116815380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1492.2A CN116815380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5380A true CN116815380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5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61492.2A Pending CN116815380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538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7231A (zh) 工作台移动式热转印机
CN112296159A (zh) 一种汽车钣金冲压装置
CN116815380A (zh) 一种再生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
CN114030029A (zh) 一种双层布料打孔设备
CN111558568A (zh) 一种模具加工用表面清洗装置
CN110561961B (zh) 一种用于装饰墙板表面图案的挤压成型机构
CN111515348A (zh) 一种用于银铜合金棒材的铸锭热成型设备
CN207091283U (zh) 移动机构
CN213533770U (zh) 一种吸塑成型机
CN203611552U (zh) 工作台移动式热转印机
CN214082801U (zh) 一种便于快速冷却的吸塑机
CN210453718U (zh) 一种新型双工位吸塑机
CN204936177U (zh) 一种真空成型装置
CN203765895U (zh) 易清理可升降注塑机
CN209649478U (zh) 一种旋转式多喷头3d打印机
CN203380138U (zh) 连杆清洗机
CN105599281A (zh) 一种连续式吸塑生产线
CN201495229U (zh) 皮具折边机
CN205572580U (zh) 一种密封条生产装置
CN108656529A (zh) 一种电场驱动熔融喷射沉积3d打印方法
CN220720038U (zh) Pvc手套脱模成组机
CN209350350U (zh) 一种解决切削纸塑产生焦糊的装置
CN217373260U (zh) 便于散热及工件整理的塑料注塑加工用模具
CN218256614U (zh) 一种自散热效果好的洗衣机塑料件加工工具
CN214726413U (zh) 一种通用型吸塑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