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6036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6036A
CN116636036A CN202180078909.7A CN202180078909A CN116636036A CN 116636036 A CN116636036 A CN 116636036A CN 202180078909 A CN202180078909 A CN 202180078909A CN 116636036 A CN116636036 A CN 116636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phase
lithium
electrolyte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89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朝野泰介
上平峻己
关直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36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6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8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具备复合颗粒,所述复合颗粒包含:锂铝酸盐相、和分散于锂铝酸盐相内的硅相。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主要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的改良。
背景技术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电压且高能量密度,因此,期待作为小型民用用途、电力储藏装置和电动汽车的电源。在要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的过程中,期待与锂合金化的包含硅(silicon)的材料的利用作为理论容量密度高的负极活性物质。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负极活性物质(以下,也称为LSX),其具备Li2zSiO2+z(0<z<2)所示的锂硅酸盐相、和分散于锂硅酸盐相内的硅颗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3529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LSX与SiO2相内分散有硅颗粒的SiOx相比,不可逆容量小,初始的充放电效率增大。
然而,LSX中的锂硅酸盐相的耐碱性(对Li的稳定性)低,初始的充电时仍然与Li离子有时产生副反应,要求初始充放电效率的进一步的改善。
鉴于以上,本公开的一方案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具备复合颗粒,所述复合颗粒包含:锂铝酸盐相、和分散于前述锂铝酸盐相内的硅相。
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前述负极包含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
根据本公开,可以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初始的充放电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物质(复合颗粒)的XRD谱图的例子的图。
图2为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物质(复合颗粒)的剖视图。
图3为切去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的立体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具备复合颗粒(以下,也称为LAX颗粒),所述复合颗粒包含:锂铝酸盐相、和分散于锂铝酸盐相内的硅相。
LAX颗粒中的锂铝酸盐相与锂硅酸盐相内分散有硅相的LSX颗粒中的锂硅酸盐相相比,耐碱性优异。由此,LAX颗粒中,初始的充电时与Li离子的副反应比LSX颗粒还被抑制,伴有副反应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劣化和其所导致的初始容量的降低被抑制。即,初始的充放电效率的降低被高度抑制。
LAX颗粒实质上可以不含锂硅酸盐和SiO2。LAX颗粒可以包含锂硅酸盐和SiO2,但期望为少量。加合了LAX颗粒中的锂硅酸盐和SiO2的含量例如可以为3质量%以下。
LAX颗粒中,优选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整体而言的铝的含有比率Mal为10质量%以上且47质量%以下,且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整体而言的锂的含有比率MLi为0.7质量%以上且13.5质量%以下。铝的含有比率MAl和锂的含有比率MLi为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容易得到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优异的铝酸盐相。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稳定性包含化学稳定性(耐碱性)和热稳定性这两者。铝的含有比率MAl更优选11.5质量%以上且45.5质量%以下。锂的含有比率MLi更优选1.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另外,从容易得到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优异的锂铝酸盐相的观点出发,铝的含有比率MAl相对于锂的含有比率MLi之比:MAl/MLi优选2以上且20以下。MAl/MLi更优选4以上且12以下。
从兼顾高容量化和循环特性改善的观点出发,LAX颗粒中,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整体而言的硅的含有比率MSi例如优选4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更优选50.8质量%以上且85.5质量%以下。上述的硅的含有比率MSi为构成LAX颗粒中的硅相的Si的量。
由复合颗粒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得到的复合颗粒的XRD谱图中,可以在2θ=x°附近观测到源自锂铝酸盐相的峰。x°为选自由19.4°、22.3°、31.9°、34.3°和37.5°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者。XRD测定的X射线中使用Cu的Kα射线。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x°附近是指例如为x±1°的范围内。
锂铝酸盐相内可以分散有Al2O3相。结晶性高的微细的Al2O3相可以以岛状分布在铝酸盐相的基质中。该情况下,伴有硅相的膨胀收缩的铝酸盐相的膨胀、破裂容易被抑制,循环特性容易改善。该情况下,由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的复合颗粒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在2θ=25.4°附近可以观测到源自Al2O3相的峰。LAX颗粒中的Al2O3相的含量例如为0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此处,图1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物质(复合颗粒)的XRD谱图的例子。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XRD谱图表示MAl/MLi大的富含Al的复合颗粒(LAX2)的XRD谱图。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XRD谱图表示MAl/MLi小的富含Li的复合颗粒(LAX4)的XRD谱图。LAX2对应于后述的实施例2(电池A2),LAX4对应于后述的实施例4(电池A4)。
LAX2、4均在2θ=28°附近观察到源自硅相的Si(111)面的峰。富含Al的LAX2中,在2θ=25.4°附近观察到源自Al2O3相的峰。
图1中的(i)~(v)表示源自锂铝酸盐相的峰。LAX2中,在2θ=19.4°附近和2θ=31.9°附近观察到源自锂铝酸盐相的Li2Al4O7和LiAlO2的峰(图1中的(i)和(ii)的峰)。另外,LAX2中,在2θ=37.5°附近观察到源自锂铝酸盐相的Li2Al4O7和LiAl5O8的峰(图1中的(iii)的峰)。
LAX4中,在2θ=22.3°附近和2θ=34.3附近观察到源自锂铝酸盐相的LiAlO2和Li5AlO4的峰(图1中的(iv)和(v)的峰)。
复合颗粒具有作为海部的锂铝酸盐相内分散有作为岛部的微细的硅相的海岛结构。锂铝酸盐相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隔着锂铝酸盐相硅相所产生的锂离子的吸储和释放顺利地进行。通过分散于锂铝酸盐相的硅相的量的控制可以实现高容量化。由锂铝酸盐相可缓和硅相的膨胀收缩。由此,可以容易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化与循环特性的改善的兼顾。从硅相的膨胀收缩的缓和的观点出发,锂铝酸盐相可以为非晶态。
复合颗粒中,包含锂铝酸盐相和硅相的多个一次颗粒结合而构成二次颗粒。复合颗粒(二次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μm以上且25μm以下,也可以为4μm以上且15μm以下。上述粒径范围内,伴有充放电的复合颗粒的体积变化所产生的应力容易缓和,变得容易得到良好的循环特性。复合颗粒的表面积也成为适度的大小,与非水电解质的副反应所导致的容量降低也被抑制。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是指:由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的粒度分布中,体积累积值成为50%的粒径(体积平均粒径)。测定装置中可以使用例如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HORIBA)制“LA-750”。复合颗粒的表面由导电层覆盖的情况下,导电层的厚度小至实质上不对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造成影响的程度,因此,也可以将具有导电层的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视为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
复合颗粒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从电池取出。首先,将完全放电状态的电池解体取出负极,将负极用无水碳酸甲乙酯或碳酸二甲酯清洗,将非水电解质成分去除。如后述,负极具备负极集电体和负载于其表面的负极合剂层。因此,从铜箔剥离负极合剂层,用乳钵粉碎,得到试样粉。接着,将试样粉在干燥气氛中干燥1小时,浸渍在微弱煮开的6M盐酸中10分钟,去掉复合颗粒以外来源的元素。接着,用离子交换水清洗试样粉,进行滤除,以200℃干燥1小时。之后,在氧气气氛中、加热至900℃,将导电层去除,从而可以仅将复合颗粒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完全放电状态是指:放电深度(DOD)为90%以上(充电状态(SOC)为10%以下)的状态。
(锂铝酸盐相)
锂铝酸盐包含锂(Li)、铝(Al)和氧(O)。锂铝酸盐中的O相对于Al的原子比:O/Al例如为1.6以上且4以下。另外,锂铝酸盐中的Li相对于Al的原子比:Li/Al例如为1/5以上且5以下。O/Al和Li/Al的原子比为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在锂铝酸盐相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的方面是有利的。
锂铝酸盐的组成可以用式:LiuAlO(3+u)/2表示。从制作容易性、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等的观点出发,式中的u例如超过0且5以下,可以为超过0且1以下。例如u=1/5的情况下,可以用LiAl5O8表示,u=1/2的情况下,可以用Li2Al4O7表示。u=1的情况下,可以用LiAlO2表示,u=5的情况下,可以用Li5AlO4表示。从制作容易性、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等的观点出发,锂铝酸盐相优选包含选自由LiAl5O8、Li2Al4O7、LiAlO2和Li5AlO4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其中,锂铝酸盐相更优选包含LiAlO2作为主成分。此处,“主成分”是指:占锂铝酸盐相整体的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成分,也可以占70质量%以上的成分。
锂铝酸盐相除Li、Al和O之外可以还包含其他元素M。元素M为选自由钠(Na)、钾(K)、钙(Ca)、镁(Mg)、锆(Zr)、铁(Fe)、硼(B)、磷(P)和镧(La)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铝酸盐相通过包含元素M,从而铝酸盐相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进一步改善。另外,铝酸盐相与非水电解质的接触所产生的副反应被抑制。从对于非水电解质的耐性和铝酸盐相的结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元素M优选包含选自由Zr、Fe、P和B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La可以进一步改善初始的充放电效率。
元素M可以形成化合物。作为该化合物,根据元素M的种类,例如可以为元素M的氧化物,也可以为元素M的铝酸盐。锂铝酸盐相中,元素M的含量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总量,例如为0.3摩尔%以上且3摩尔%以下。
锂铝酸盐相可以还包含微量的铬(Cr)、镍(Ni)、锰(Mn)、铜(Cu)、钼(Mo)等元素。
锂铝酸盐相中的Li、Al、元素M的含量例如可以通过对负极合剂层的截面进行分析从而测定。
首先,将完全放电状态的电池分解,取出负极,将负极用无水碳酸甲乙酯或碳酸二甲酯清洗,将非水电解质成分去除并干燥后,用截面抛光机(CP)得到负极合剂层的截面。接着,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负极合剂层的截面。
然后,通过以下的任意方法,可以求出各元素的含量。另外,由各元素的含量算出锂铝酸盐相的组成。
<EDX>
从负极合剂层的反射电子图像的截面图像随机选出颗粒的最大直径为5μm以上的复合颗粒10个,对于各自,进行基于能量色散型X射线(EDX)的元素的映射分析。用图像解析软件,算出成为对象的元素的含有面积。观察倍率理想的是2000~20000倍。将颗粒10个中所含的规定元素的含有面积的测定值平均。由得到的平均值算出成为对象的元素的含量。
以下,示出理想的截面SEM-EDX分析的测定条件。
<SEM-EDX测定条件>
加工装置:JEOL制、SM-09010(Cross Section Polisher)
加工条件:加速电压6kV
电流值:140μA
真空度:1×10-3~2×10-3Pa
测定装置:电子显微镜HITACHI制SU-70
分析时加速电压:10kV
字段:自由模式
探针电流模式:中
探针电流范围:高
阳极Ap.:3
OBJ Ap.:2
分析区域:1μm见方
分析软件:EDAX Genesis
CPS:20500
Lsec:50
时间常数:3.2
<AES>
从负极合剂层的反射电子图像的截面图像随机选出10个颗粒的最大直径为5μm以上的复合颗粒,对于各自,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装置(例如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AMP-9510F),进行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测定条件例如可以设为加速电压10kV、射束电流10nA、分析区域将10个颗粒中所含的规定元素的含量平均,计算出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EDX分析、AES分析对距离复合颗粒的截面的周端缘1μm以上内侧的范围进行。
<ICP>
使复合颗粒的试样全部溶解于加热后的酸溶液(氢氟酸、硝酸和硫酸的混酸)中,将溶液残渣的碳过滤并去除。之后,对得到的滤液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分光光度分析法(ICP)分析,测定各元素的光谱强度。然后,用市售的元素的标准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算出复合颗粒中所含的各元素的含量。
此外,各元素的定量也可以用电子探针仪(EPMA)、激光烧蚀ICP质谱分析(LA-ICP-M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而进行。
另外,复合颗粒中所含的B、Na、K和Al的含量也可以依据JIS R3105(1995)(硼硅酸玻璃的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复合颗粒中所含的Ca的含量也可以依据JIS R3101(1995)(碱石灰玻璃的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用碳/硫分析装置(例如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的EMIA-520型)测定复合颗粒中所含的碳含量。在磁力板上量取试样,加入助燃剂,插入到加热至1350℃的燃烧炉(载气:氧气),由红外线吸收检测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标准曲线例如用Bureau ofAnalysed Samples.Ltd制的碳钢(碳含量0.49%)制作,计算出试样的碳含量(高频感应加热炉燃烧-红外线吸收法)。
可以用氧/氮/氢分析装置(例如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的EGMA-830型)测定复合颗粒中所含的氧含量。在Ni胶囊中放入试样,与成为助焊剂的Sn粒料和Ni粒料一起投入至以电力5.75kW加热的碳坩埚中,检测释放的一氧化碳气体。标准曲线用标准试样Y2O3制作,算出试样的氧含量(非活性气体熔解-非分散型红外线吸收法)。
复合颗粒中的构成硅相的Si量可以用Si-NMR进行定量。
以下示出理想的Si-NMR的测定条件。
<Si-NMR测定条件>
测定装置:Varian公司制、固体核磁共振光谱测定装置(INOVA-400)
探针:Varian 7mm CPMAS-2
MAS:4.2kHz
MAS速度:4kHz
脉冲:DD(45°脉冲+信号收集时间1H去耦)
重复时间:1200秒~3000秒
观测幅度:100kHz
观测中心:-100ppm附近
信号收集时间:0.05秒
累积次数:560
试样量:207.6mg
(硅相)
硅相是硅(Si)单质的相,随着电池的充放电而重复锂离子的吸储和释放。由硅相参与的法拉第反应体现容量。硅相的容量大,因此,伴有充放电的膨胀和收缩的程度也大。但是,硅相分散于锂铝酸盐相内,因此,硅相的膨胀和收缩所产生的应力得到缓和。
硅相可以由多个微晶构成。硅相的微晶尺寸优选30nm以下。硅相的微晶尺寸为30nm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减小伴有充放电的硅相的膨胀收缩所产生的体积变化量,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例如硅相收缩时在硅相的周围形成孔隙所导致的硅相的孤立被抑制,充放电效率的降低被抑制。硅相的微晶尺寸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nm以上。
硅相的微晶尺寸更优选10nm以上且30nm以下、进一步优选15nm以上且25nm以下。硅相的微晶尺寸为10nm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较小地抑制硅相的表面积,因此,不易发生伴有不可逆容量生成的硅相的劣化。硅颗粒的微晶尺寸为30nm以下的情况下,容易使硅相的膨胀收缩均匀化,复合颗粒中产生的应力容易得到缓和,可以循改善环特性。硅相的微晶尺寸由X射线衍射谱图的归属于硅相(单质Si)的(111)面的衍射峰的半值宽度、根据谢勒公式算出。
初次充电前的电池中所含的复合颗粒的硅相例如为颗粒状。颗粒状的硅相的平均粒径优选500nm以下、更优选2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50nm以下。初次充电后,硅相的平均粒径优选400nm以下、更优选100nm以下。通过使硅相微细化,从而充放电时的复合颗粒的体积变化变小,复合颗粒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改善。硅相的平均粒径用由SEM得到的复合颗粒的截面图像而测定。具体而言,硅相的平均粒径将任意100个硅相的最大直径平均而求出。
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复合颗粒中的硅相的含量优选30质量%以上、更优选3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55质量%以上。该情况下,锂离子的扩散性良好,得到优异的负荷特性。另一方面,从改善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复合颗粒中的硅相的含量优选95质量%以下、更优选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70质量%以下。该情况下,不由硅酸盐相覆盖而露出的硅相的表面减少,非水电解质与硅相的副反应容易被抑制。
(导电层)
可以在复合颗粒(二次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包含导电性材料的导电层。由此,复合颗粒的导电性改善。导电层的厚度优选实质上薄至不对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造成影响的程度。如果考虑导电性的确保与锂离子的扩散性,则导电层的厚度优选1~200nm、更优选5~100nm。导电层的厚度可以通过使用SEM或TEM的复合颗粒的截面观察而测量。
导电性材料优选导电性碳材料。作为导电性碳材料,可以使用无定形碳、石墨、易石墨化碳(软碳)、难石墨化碳(硬碳)等。其中,在容易形成覆盖复合颗粒的表面的薄的导电层的方面,优选无定形碳。作为无定形碳,可以举出炭黑、沥青的烧成物、焦炭、活性炭等。作为石墨,可以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石墨化中间相碳等。
[复合颗粒的制造方法]
复合颗粒例如可以通过包括以下的第1工序~第4工序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第1工序)得到作为原料的锂铝酸盐(以下,也称为原料铝酸盐)的工序。
(第2工序)将原料铝酸盐与原料硅复合化,使硅相分散于硅酸盐相内,得到复合中间体的工序。
(第3工序)对复合中间体实施热处理,得到包含铝酸盐相和分散于铝酸盐相内的硅相的烧结体的工序。
(第4工序)将烧结体粉碎,得到包含铝酸盐相和分散于铝酸盐相内的硅相的复合颗粒的工序。
(第1工序)
第1工序例如包括如下工序:工序1a,将铝化合物、锂化合物和根据需要包含元素M的化合物混合,得到混合物;和,工序1b,将混合物烧成,得到原料铝酸盐。工序1b的烧成例如在氧化气氛中进行。工序1b的烧成温度优选400℃以上且1200℃以下、更优选800℃以上且1100℃以下。
作为铝化合物,可以举出氧化铝(Al2O3)、氢氧化铝、碳酸铝等。铝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锂化合物,可以举出碳酸锂、氧化锂、氢氧化锂、氢化锂等。锂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包含元素M的化合物,可以使用元素M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碳酸盐、草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等。包含元素M的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第1工序中,原料铝酸盐的制作过程中未与锂化合物反应的铝化合物可能残留于原料铝酸盐中。相对于锂化合物而言铝化合物的用量大的情况下,铝化合物容易残留。残留在原料铝酸盐中的铝化合物为Al2O3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复合颗粒中,可以形成分散于锂铝酸盐相内的Al2O3相。
(第2工序)
第2工序例如具备如下工序:边对原料铝酸盐与原料硅的混合物赋予剪切力边将混合物粉碎,得到经微粒化的复合中间体。此处,例如,可以将原料铝酸盐与原料硅以规定的质量比混合,使用球磨机那样的粉碎装置,边搅拌混合物边微粒化。
原料硅中可以使用平均粒径为几μm~几十μm左右的硅的粗颗粒。最终得到的硅颗粒优选以由X射线衍射谱图的归属于Si(111)面的衍射峰的半值宽度、根据谢勒公式算出的微晶尺寸成为10nm以上的方式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2工序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可以在不使用粉碎装置的情况下,合成硅纳米颗粒与原料铝酸盐的纳米颗粒,并将它们混合。
(第3工序)
第3工序例如具备如下工序:边对经微粒化的复合中间体由热压等施加压力,边将复合中间体烧成,得到烧结体。复合中间体的烧成例如在非活性气氛(例如氩气、氮气等气氛)中进行。烧成温度优选50℃以上且1000℃以下。为上述温度范围的情况下,容易使微小的硅颗粒分散于结晶性低的铝酸盐相内。原料铝酸盐在上述温度范围内稳定,几乎不与硅反应。烧成温度优选550℃以上且900℃以下,更优选650℃以上且850℃以下。烧成时间例如为1小时以上且10小时以下。
(第4工序)
第4工序是以成为期望的粒度分布的方式将烧结体粉碎、得到包含铝酸盐相和分散于铝酸盐相内的硅相的复合颗粒的工序。复合颗粒例如以平均粒径成为1~25μm的方式进行粉碎。
(第5工序)
复合颗粒的制造方法可以还包括由导电性材料覆盖复合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导电层的第5工序。导电性材料优选在电化学上稳定,优选导电性碳材料。作为由导电性碳材料覆盖复合颗粒的表面的方法,可以示例将乙炔、甲烷等烃气体用于原料的CVD法、将煤沥青、石油沥青、酚醛树脂等与复合颗粒混合并加热使其炭化的方法等。另外,可以使炭黑附着于复合颗粒的表面。第5工序中,例如将复合颗粒与导电性碳材料的混合物在例如非活性气氛(例如氩气、氮气等气氛)中、以700℃以上且950℃以下进行加热,从而可以在复合颗粒的表面形成导电层。
此处,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物质(复合颗粒)的截面图。
复合颗粒20具备由多个一次颗粒24聚集而成的二次颗粒构成的基础颗粒23。基础颗粒23(一次颗粒24)具备锂铝酸盐相21、和分散于锂铝酸盐相21内的硅相22。基础颗粒23具有锂铝酸盐相21的基质中分散有微细的硅相的海岛结构。
进而,微细的Al2O3相28可以分散于锂铝酸盐相21内。基础颗粒2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导电层26覆盖。锂铝酸盐相21也可以包含元素M。随着充放电的重复,彼此相邻的颗粒状的硅相22彼此连接,可以形成网络状的硅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负极包含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
以下,对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详细进行说明。
[负极]
负极可以具备负极集电体、和负载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可以如下形成:将分散介质中分散有负极合剂的负极浆料涂布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并干燥,从而可以形成。可以对干燥后的涂膜根据需要进行压延。负极合剂层可以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也可以形成于两者的表面。
负极合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作为必须成分,可以包含粘结剂、导电剂、增稠剂等作为任意成分。负极活性物质至少包含上述复合颗粒。
负极活性物质优选还包含电化学上吸储和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复合颗粒伴有充放电而体积发生膨胀收缩,因此,其在负极活性物质中所占的比率如果变大,则伴有充放电而容易产生负极活性物质与负极集电体的接触不良。另一方面,通过并用复合颗粒与碳材料,从而可以边对负极赋予硅颗粒的高容量,边实现优异的循环特性。从高容量化和循环特性改善的观点出发,碳材料在复合颗粒与碳材料的总计中所占的比率优选98质量%以下、更优选7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75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作为碳材料,例如可以示例石墨、易石墨化碳(软碳)、难石墨化碳(硬碳)等。其中,优选充放电的稳定性优异、不可逆容量也少的石墨。石墨是指:具有石墨型晶体结构的材料,例如包含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石墨化中间相碳颗粒等。碳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负极集电体,使用无孔的导电性基板(金属箔等)、多孔性的导电性基板(筛体、网体、冲孔板等)。作为负极集电体的材质,可以示例不锈钢、镍、镍合金、铜、铜合金等。负极集电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从负极的强度与轻量化的均衡性的观点出发,优选1~50μm,5~20μm更理想。
作为粘结剂,可以示例树脂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氟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芳族聚酰胺树脂等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聚酰亚胺树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丙烯酸类树脂;聚丙烯腈、聚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树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醚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橡胶(SBR)等橡胶状材料等。粘结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导电剂,例如可以示例乙炔黑等碳类;碳纤维、金属纤维等导电性纤维类;氟化烃;铝等金属粉末类;氧化锌、钛酸钾等导电性晶须类;氧化钛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苯撑衍生物等有机导电性材料等。导电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增稠剂,例如可以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其改性物(还包含Na盐等盐)、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醚等);聚乙烯醇等具有乙酸乙烯酯单元的聚合物的皂化物;聚醚(聚环氧乙烷等聚环氧烷等)等。增稠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分散介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示例水、乙醇等醇、四氢呋喃等醚、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或它们的混合溶剂等。
[正极]
正极可以具备正极集电体、和负载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合剂层。正极合剂层可以如下形成:将分散介质中分散有正极合剂的正极浆料涂布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并干燥,从而可以形成。可以对干燥后的涂膜根据需要进行压延。正极合剂层可以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也可以形成于两者的表面。正极合剂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必须成分,可以包含粘结剂、导电剂等作为任意成分。作为正极浆料的分散介质,使用NMP等。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含锂的复合氧化物。例如可以举出LiaCoO2、LiaNiO2、LiaMnO2、LiaCobNi1-bO2、LiaCobMe1-bOc、LiaNi1-bMebOc、LiaMn2O4、LiaMn2-bMebO4、LiMePO4、Li2MePO4F(Me为选自由Na、Mg、Sc、Y、Mn、Fe、Co、Ni、Cu、Zn、Al、Cr、Pb、Sb、B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此处,a=0~1.2、b=0~0.9、c=2.0~2.3。需要说明的是,表示锂的摩尔比的a值根据充放电而增减。
其中,优选LiaNibMe1-bO2(Me为选自由Mn、Co和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0<a≤1.2、0.3≤b≤1。)所示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满足0.85≤b<1。从晶体结构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包含Co和Al作为Me的LiaNibCocAldO2(0<a≤1.2、0.85≤b<1、0<c<0.15、0<d≤0.1、b+c+d=1)。
作为粘结剂和导电剂,可以使用与对于负极示例者同样的物质。作为导电剂,也可以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石墨。
正极集电体的形状和厚度可以从符合负极集电体的形状和范围分别选择。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质,例如可以示例不锈钢、铝、铝合金、钛等。
[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的锂盐。非水电解质中的锂盐的浓度例如优选0.5mol/L以上且2mol/L以下。通过使锂盐浓度为上述范围,从而可以得到离子传导性优异、具有适度的粘性的非水电解质。但是,锂盐浓度不限定于上述。
作为非水溶剂,例如使用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环状羧酸酯、链状羧酸酯等。作为环状碳酸酯,可以举出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等。作为链状碳酸酯,可以举出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等。作为环状羧酸酯,可以举出γ-丁内酯(GBL)、γ-戊内酯(GVL)等。作为链状羧酸酯,可以举出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等。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锂盐,例如可以举出LiClO4、LiBF4、LiPF6、LiAlCl4、LiSbF6、LiSCN、LiCF3SO3、LiCF3CO2、LiAsF6、LiB10Cl10、低级脂肪族羧酸锂、LiCl、LiBr、LiI、硼酸盐类、酰亚胺盐类等。作为硼酸盐类,可以举出双(1,2-苯二醇根合(2-)-O,O’)硼酸锂、双(2,3-萘二醇根合(2-)-O,O’)硼酸锂、双(2,2’-联苯二醇根合(2-)-O,O’)硼酸锂、双(5-氟-2-醇根合-1-苯磺酸-O,O’)硼酸锂等。作为酰亚胺盐类,可以举出双氟磺酰酰亚胺锂(LiN(FSO2)2)、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三氟甲烷磺酸九氟丁磺酰亚胺锂(LiN(CF3SO2)(C4F9SO2))、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氨基锂(LiN(C2F5SO2)2)等。其中,优选LiPF6。锂盐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分隔件]
通常期望将分隔件夹设于正极与负极之间。分隔件的离子透过率高,具备适度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作为分隔件,可以使用微多孔薄膜、机织布、无纺布等。作为分隔件的材质,优选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一例,可以举出正极和负极隔着分隔件卷绕而成的电极组与非水电解质一起收纳于外壳体而得到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其他形态的电极组。例如可以为正极与负极隔着分隔件层叠而得到的层叠型的电极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形态也无限定,例如可以为圆筒型、方型、硬币型、纽扣型、层压型等。
以下,边参照图3边对作为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例的方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进行说明。
电池具备:有底方型的电池外壳4、及收纳于电池外壳4内的电极组1和非水电解质。电极组1具有长尺寸带状的负极、长尺寸带状的正极和夹设于它们之间的分隔件。负极的负极集电体借助负极引线3与设于封口板5的负极端子6电连接。负极端子6由树脂制垫片7与封口板5绝缘。正极的正极集电体借助正极引线2与封口板5的背面电连接。即,正极与兼具正极端子的电池外壳4电连接。封口板5的周缘嵌合于电池外壳4的开口端部,嵌合部被激光焊接。封口板5中有非水电解质的注入孔,注液后由密封塞8阻塞。
以下,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公开具体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10>
[复合颗粒(LAX颗粒)的制备]
(第1工序)
将Al2O3与Li2CO3混合,在空气中、将混合物以950℃烧成10小时,得到原料铝酸盐。混合物中,Al2O3与Li2CO3的摩尔比设为表1所示的值。原料铝酸盐以平均粒径成为10μm的方式进行粉碎。
(第2工序)
接着,将原料铝酸盐(平均粒径10μm)与原料硅(3N、平均粒径10μm)混合。混合物中,原料铝酸盐与原料硅的质量比设为表1所示的值。
将混合物填充至行星式球磨机(Fritsch公司制、P-5)的罐(SUS制、容积:500mL),在罐中放入SUS制球(直径20mm)24个,关闭盖子,在非活性气氛中、以200rpm对混合物进行50小时粉碎处理。
(第3工序)
接着,在非活性气氛中,取出粉末状的混合物,在非活性气氛中、用热压机边施加压力边以800℃烧成4小时,得到混合物的烧结体。
(第4工序)
将得到的烧结体粉碎,通过40μm的筛子,得到复合颗粒。
(第5工序)
将复合颗粒与煤沥青(JFE Chemical株式会社制、MCP250)混合。将混合物在非活性气氛中、以800℃烧成5小时,在复合颗粒的表面形成包含导电性碳材料的导电层。导电层的覆盖量相对于复合颗粒与导电层的总质量设为5质量%。之后,使用筛子,得到具有导电层的平均粒径5μm的复合颗粒(锂铝酸盐相内分散有硅相的LAX颗粒)。
由XRD测定得到的LAX颗粒的XRD谱图中,确认到硅相和源自锂铝酸盐相的峰。LAX1~LAX3和LAX6~LAX8的颗粒中,还确认到源自Al2O3相的峰。由所述的方法求出的LAX颗粒中的硅相的微晶尺寸为15nm。
基于由所述的方法求出的锂铝酸盐相的组成和LAX颗粒中的构成硅相的Si量,求出LAX颗粒中的Li含有比率MLi、Si含有比率MSi和Al含有比率MAl。将各含有比率的值示于表1。
[负极的制作]
将具有导电层的复合颗粒与石墨以5:95的质量比混合,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在以97.5:1:1.5的质量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CMC的Na盐和SBR的负极合剂中,添加水并搅拌,制备负极浆料。接着,在铜箔的表面涂布负极浆料,使涂膜干燥后进行压延,制作在铜箔的两面形成有密度1.5g/cm3的负极合剂层的负极。
[正极的制作]
在以95:2.5:2.5的质量比包含钴酸锂、乙炔和PVDF的正极合剂中,添加NMP并搅拌,制备正极浆料。接着,在铝箔的表面涂布正极浆料,使涂膜干燥后进行压延,制作在铝箔的两面形成有密度3.6g/cm3的正极合剂层的正极。
[非水电解质的制备]
使LiPF6以1.0mol/L浓度溶解于以3:7的体积比包含EC和DEC的混合溶剂中,制备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
将分别装有极耳的正极与负极隔着分隔件卷绕,制作极耳位于最外周部的电极组。在铝层压薄膜制的外壳体内插入电极组,以105℃进行2小时真空干燥后,注入非水电解质,将外壳体的开口部封固,得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表1中的LAX1~10和A1~A10表示实施例1~10的复合颗粒和电池。
<比较例1>
第2工序中,使用原料硅酸盐代替原料铝酸盐,将原料硅酸盐(平均粒径10μm)与原料硅(3N、平均粒径10μm)以25:75的质量比混合。原料硅酸盐以使SiO2与Li2CO3为SiO2:Li2CO3=70:30的摩尔比混合,在空气中,将混合物以950℃烧成10小时,从而得到。原料硅酸盐以平均粒径成为10μm的方式进行粉碎。
除上述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具有导电层的复合颗粒(锂硅酸盐相内分散有硅相的LSX颗粒)。
由XRD测定得到的LSX颗粒的XRD谱图中,确认到源自锂硅酸盐相(Li2Si2O5和Li2SiO3)和硅相的峰。LSX颗粒中的硅相的微晶尺寸为15nm。
使用具有导电层的LSX颗粒代替具有导电层的LAX1颗粒,除此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电池B1。
对于上述中得到的各电池,根据以下的方法求出初次充放电效率。
[初次充放电效率]
<充电>
在25℃下,以1It(800mA)的电流进行恒定电流充电直至电压成为4.2V后,以4.2V的电压进行恒定电压充电直至电流成为1/20It(40mA)。
<放电>
停顿10分钟后,在25℃下,以1It(800mA)的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放电直至电压成为2.75V。
对于各电池,根据上述充放电求出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将相对于充电容量的放电容量的比率作为初次充放电效率求出。表1中,将比较例1的电池B1中得到的初次充放电效率的值设为100,以相对值表示各电池的初次充放电效率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使用了LAX颗粒的电池A1~A10中,与使用了LSX颗粒的电池B1相比,得到了高的初次充放电效率。特别是,电池A2~A4、A7~A9中,得到了更高的初次充放电效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对移动体通信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等的主电源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组
2正极引线
3负极引线
4电池外壳
5封口板
6负极端子
7垫片
8密封塞
20复合颗粒
21锂铝酸盐相
22硅相
23基础颗粒
24一次颗粒
26导电层
28Al2O3

Claims (9)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具备复合颗粒,所述复合颗粒包含:锂铝酸盐相、和分散于所述锂铝酸盐相内的硅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复合颗粒中,
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整体而言的铝的含有比率MAl为10质量%以上且47质量%以下,且
相对于除氧以外的元素的整体而言的锂的含有比率MLi为0.7质量%以上且13.5质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铝的含有比率MAl相对于所述锂的含有比率MLi之比:MAl/MLi为2以上且2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铝酸盐相包含选自由LiAl5O8、Li2Al4O7、LiAlO2和Li5AlO4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由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的所述复合颗粒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
源自所述锂铝酸盐相的峰出现在2θ=x°附近,
所述x°为选自由19.4°、22.3°、31.9°、34.3°和37.5°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铝酸盐相内分散有Al2O3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由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的所述复合颗粒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源自所述Al2O3相的峰出现在2θ=25.4°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铝酸盐相包含选自由钠、钾、钙、镁、锆、铁、硼、磷和镧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元素。
9.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
所述负极包含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
CN202180078909.7A 2020-11-30 2021-09-22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66360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9066 2020-11-30
JP2020-199066 2020-11-30
PCT/JP2021/034842 WO2022113500A1 (ja) 2020-11-30 2021-09-22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6036A true CN116636036A (zh) 2023-08-22

Family

ID=81755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8909.7A Pending CN116636036A (zh) 2020-11-30 2021-09-22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1806A1 (zh)
EP (1) EP4254551A1 (zh)
JP (1) JPWO2022113500A1 (zh)
CN (1) CN116636036A (zh)
WO (1) WO20221135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7509A (ja) * 2008-05-15 2009-11-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
JP2013197012A (ja) * 2012-03-22 2013-09-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車両
JP6833511B2 (ja) 2014-09-03 2021-02-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7199606A1 (ja) * 2016-05-17 2017-11-23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Li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Li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Li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9087771A1 (ja) * 2017-10-31 2019-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4551A1 (en) 2023-10-04
WO2022113500A1 (ja) 2022-06-02
JPWO2022113500A1 (zh) 2022-06-02
US20240021806A1 (en)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188B (zh) 负极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521034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3165884B (zh) 二次电池和电解液
CN110495026B (zh) 负极材料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2136232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1241618A1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1363226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P4007013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413149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WO2024004520A1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11033854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1357135B (zh) 锂离子电池
EP425455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4160738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2023030761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3646262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5552676A (zh) 二次电池
CN116261791A (zh) 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和二次电池
US20240038974A1 (en) Composite particle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20240021806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174243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174243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3008098A1 (ja)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