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4023A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转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84023A CN116584023A CN202180080827.6A CN202180080827A CN116584023A CN 116584023 A CN116584023 A CN 116584023A CN 202180080827 A CN202180080827 A CN 202180080827A CN 116584023 A CN116584023 A CN 1165840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
- tubular member
- fit
- rotor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026 incon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for exampl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2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a single magnet or two or more axially juxtaposed single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因此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一焊接部(30)传递。另外,第二焊接部(31)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因此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二焊接部(31)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具备:筒构件;磁性体,其配置于筒构件内;以及轴构件,其设置于筒构件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以在轴线方向上与磁性体相邻的状态固定于筒构件的内周面。筒构件抑制在转子的旋转的作用下受到离心力的磁性体的变形。轴构件具有相对于筒构件的内周面压入的压入部。并且,通过压入部压入到筒构件的内周面,从而轴构件固定于筒构件的内周面。在此,为了使轴构件相对于筒构件的固定进一步牢固,除了压入部相对于筒构件的内周面的压入以外,例如还考虑将轴构件相对于筒构件焊接从而接合。这样,转子有时具备将筒构件与轴构件焊接的焊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28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轴构件的压入部压入到筒构件的内周面时,来自压入部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筒构件。在此,当焊接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未与压入部分离,而是焊接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与压入部连续时,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容易向焊接部传递,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有可能作用于焊接部。这样,存在经由焊接部的轴构件与筒构件的接合强度降低而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可靠性降低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具备:筒构件;磁性体,其配置于所述筒构件内;轴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筒构件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以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磁性体相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面;以及焊接部,其将所述筒构件与所述轴构件焊接,所述轴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面压入的压入部,所述压入部配置于比所述焊接部靠近所述磁性体的位置,所述焊接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压入部分离。
据此,焊接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与压入部分离,因此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焊接部传递。因此,抑制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焊接部,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焊接部的轴构件与筒构件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中,也可以是,所述轴构件具有与所述压入部相比所述筒构件的径向上的尺寸较小且配置于所述筒构件的内侧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压入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
据此,小径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压入部与焊接部之间,从而不变更筒构件的设计,就能够使焊接部与压入部分离。
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中,也可以是,所述轴构件是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
据此,将筒构件与输出轴焊接的焊接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与压入部分离,因此抑制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作用于将筒构件与输出轴焊接的焊接部。因此,在容易施加负载的输出轴中,能够抑制经由焊接部的输出轴与筒构件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中,也可以是,所述焊接部以使在所述转子的旋转时作用于所述焊接部的应力成为极小值的方式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压入部分离。
在转子的旋转时,对焊接部作用伴随着由转子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在此,当以使从压入部作用到筒构件的压入应力不作用于焊接部的方式使焊接部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与压入部分离时,对焊接部仅作用伴随着由转子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作用于焊接部的应力成为极小值。于是,使焊接部以使在转子的旋转时作用于焊接部的应力成为极小值的方式在筒构件的轴线方向上与压入部分离。据此,即使转子旋转,作用于焊接部的应力也仅成为伴随着由转子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构件与筒构件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将转子的一部分剖开而示出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从第一焊接部到筒构件中的与第一压入部在筒构件的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之间的各个位置处对在转子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进行计测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3来说明将旋转电机的转子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那样,旋转电机10收容于筒状的壳体11内。壳体11具备有底筒状的第一壳体结构体12以及连结于第一壳体结构体12的板状的第二壳体结构体13。第一壳体结构体12以及第二壳体结构体13为金属制,例如为铝制。
第一壳体结构体12具有板状的底壁12a以及从底壁12a的外周部呈筒状延伸的周壁12b。第二壳体结构体13以将周壁12b中的与底壁12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闭塞的状态连结于第一壳体结构体12。
在第一壳体结构体12的底壁12a的内表面以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台部12c。凸台部12c的轴线与第一壳体结构体12的周壁12b的轴线一致。另外,在第二壳体结构体13的内表面以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台部13a。凸台部13a的轴线与第一壳体结构体12的周壁12b的轴线一致。因而,两凸台部12c、13a的轴线一致。
旋转电机10具备定子14以及转子15。定子14具有在第一壳体结构体12的周壁12b的内周面固定的圆筒状的定子铁心14a以及卷绕于定子铁心14a的线圈14b。转子15在壳体11中以能够旋转的状态配置于定子14的径向内侧。
如图2所示那样,转子15具备筒构件16、为磁性体的永久磁铁17以及作为轴构件的第一轴构件18及第二轴构件19。在本实施方式中,筒构件16为因科镍(inconel)制。筒构件16为筒构件16的轴线呈直线状延伸的筒状。筒构件16的壁厚均匀。
永久磁铁17为实心圆柱状。永久磁铁17配置于筒构件16内。永久磁铁17的轴线与筒构件16的轴线一致。永久磁铁17被沿永久磁铁17的径向磁化。永久磁铁17压入到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永久磁铁17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比筒构件16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短。永久磁铁17的位于轴线方向两侧的两端面17a、17b是沿相对于永久磁铁17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a位于筒构件16的内侧。因而,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比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a向轴线方向突出。另外,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b位于筒构件16的内侧。因而,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端部16b比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b向轴线方向突出。
第一轴构件18设置于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第一轴构件18为铁制。第一轴构件18具有作为压入部的第一压入部18a、作为小径部的第一小径部18b、第一凸缘部18c以及第一轴部18d。第一压入部18a为圆柱状。第一压入部18a压入到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因而,第一轴构件18固定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第一轴构件18的轴线与永久磁铁17的轴线一致。
第一小径部18b为圆柱状。第一小径部18b从第一压入部18a中的与永久磁铁17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第一小径部18b的外径比第一压入部18a的外径小。因此,第一小径部18b与第一压入部18a相比筒构件16的径向上的尺寸较小。第一小径部18b的轴线与第一压入部18a的轴线一致。第一小径部18b相对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间隙配合。因此,第一小径部18b配置于筒构件16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以及图3中,将第一小径部18b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之间的间隙夸张示出。
第一凸缘部18c为圆柱状。第一凸缘部18c与第一小径部18b中的和第一压入部18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第一凸缘部18c的外径比第一压入部18a的外径大。第一轴部18d为圆柱状。第一轴部18d与第一凸缘部18c中的和第一小径部18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第一轴部18d的外径比第一凸缘部18c的外径小。
第二轴构件19设置于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第二轴构件19为铁制。第二轴构件19具有作为压入部的第二压入部19a以及第二轴部19b。第二压入部19a为圆柱状。第二压入部19a压入到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因而,第二轴构件19固定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第二轴构件19的轴线与永久磁铁17的轴线一致。
第二轴部19b为圆柱状。第二轴部19b从第二压入部19a中的与永久磁铁17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第二轴部19b的外径比第二压入部19a的外径小。第二轴部19b的轴线与第二压入部19a的轴线一致。第二轴部19b中的第二压入部19a侧的部位配置于筒构件16的内侧,第二轴部19b中的其他部位从筒构件16突出。因此,第二轴部19b中的第二压入部19a侧的部位是与第二压入部19a相比筒构件16的径向上的尺寸较小且配置于筒构件16的内侧的作为小径部的第二小径部19c。第二小径部19c相对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间隙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将第二小径部19c与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之间的间隙夸张示出。
第一压入部18a的外径与第二压入部19a的外径相等。另外,第一小径部18b与第二小径部19c的外径相等。第一轴构件18的轴线与第二轴构件19的轴线一致。
第一压入部18a中的与第一小径部18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180a是沿相对于第一轴构件18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一压入部18a的端面18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a面接触。因此,第一轴构件18以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永久磁铁17相邻的状态固定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
第二压入部19a中的与第二小径部19c相反的一侧的端面190a是沿相对于第二轴构件19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二压入部19a的端面19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b面接触。因此,第二轴构件19以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永久磁铁17相邻的状态固定于筒构件16的内周面。
如图1所示那样,第一轴构件18的第一轴部18d通过凸台部13a的内侧并且将第二壳体结构体13贯通而向壳体11之外突出。在凸台部13a的内周面与第一轴部18d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21。并且,第一轴构件18通过经由第一轴承21支承于凸台部13a,从而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1。
在第一轴构件18的第一轴部18d中的与第一小径部18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叶轮23。叶轮23能够与第一轴构件18一体旋转。因而,叶轮23通过被传递第一轴构件18的旋转作为驱动力从而驱动。因此,安装有叶轮23的第一轴构件18是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
第二轴构件19的第二轴部19b插入到凸台部12c的内侧。在凸台部12c的内周面与第二轴部19b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22。并且,第二轴构件19通过第二轴部19b经由第二轴承22支承于凸台部12c,从而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1。
如图2所示那样,转子15具备将筒构件16与第一轴构件18焊接的作为焊接部的第一焊接部30。筒构件16与第一轴构件18经由第一焊接部30而接合。第一焊接部30以将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与第一凸缘部18c的边界接合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第一焊接部30是使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以及第一凸缘部18c中的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对置的部位分别熔融且熔融了的部位彼此固化从而接合成的部分。因而,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以向跨越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与第一凸缘部18c的边界的两侧扩展的方式形成,且配置于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与第一凸缘部18c之间。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焊接部30的中央和利用第一焊接部30将筒构件16与第一凸缘部18c接合前的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与第一凸缘部18c的边界对应。
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压入部18a、第一小径部18b以及第一焊接部30从永久磁铁17起朝向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以该顺序排列配置。即,第一压入部18a配置于比第一焊接部30靠近永久磁铁17的位置。因而,第一小径部18b配置于第一压入部18a与第一焊接部30之间。因此,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
转子15具备将筒构件16与第二轴构件19焊接的作为焊接部的第二焊接部31。筒构件16与第二轴构件19经由第二焊接部31而接合。第二焊接部31以将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与第二小径部19c的外周面接合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第二焊接部31是使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的开口缘中的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与第二小径部19c对置的部位以及第二小径部19c中的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与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的开口缘对置的部位分别熔融且熔融了的部位彼此固化从而接合成的部分。因而,第二焊接部31配置于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与第二小径部19c之间。因此,在轴线方向上,第二压入部19a、第二小径部19c以及第二焊接部31从永久磁铁17起朝向筒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b以该顺序排列配置。即,第二压入部19a配置于比第二焊接部31靠近永久磁铁17的位置。因而,第二小径部19c配置于第二压入部19a与第二焊接部31之间。因此,第二焊接部31在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此,本发明人们例如通过实验等而发现了,随着从第一焊接部30靠近第一压入部18a,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筒构件16的应力逐渐增大。在图3中,示出在从第一焊接部30到筒构件16中的与第一压入部18a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之间的各个位置处对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进行计测而得到的结果。
图3的纵轴示出从第一焊接部30到筒构件16中的与第一压入部18a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之间的各个位置处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图3的横轴以坐标系表示从第一焊接部30到筒构件16中的与第一压入部18a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之间的各个位置。坐标“0”和第一焊接部30对应。具体而言,坐标“0”和利用第一焊接部30将筒构件16与第一凸缘部18c接合前的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的开口端面与第一凸缘部18c的边界对应。因此,坐标“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和第一焊接部30的中央对应。并且,在图3中,意味着随着坐标变大,而从第一焊接部30靠近第一压入部18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将和筒构件16中的与第一压入部18a的端面180a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重叠的部位对应的位置设为坐标“8”。
在图3中如实线L1所述那样,例如从坐标“0”到坐标“1”之间的应力为极小值σmin,且其值恒定。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是位于比第一焊接部30靠第一压入部18a的位置的部位。因此,第一焊接部30整体与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相比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远离第一压入部18a。并且,随着从坐标“1”起坐标变大并靠近坐标“8”,应力逐渐变大。因此,随着从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起靠近第一压入部18a,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筒构件16的应力逐渐增大。
在此,当第一轴构件18的第一压入部18a压入到筒构件16的内周面160时,来自第一压入部18a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筒构件16。因此,在筒构件16中,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越靠近第一压入部18a,则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越容易传递。另外,在转子15的旋转时,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也作用于筒构件16。
在图3中如实线L1所示那样,随着从坐标“1”起坐标变大,应力逐渐变大,因此设想在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至第一压入部18a侧的部位,作用有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
另一方面,在从坐标“0”到坐标“1”之间,应力为极小值σmin,且其值恒定,因此设想在从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到第一焊接部30之间的部位,不作用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仅作用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小径部18b配置于第一压入部18a与第一焊接部30之间,使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为极小值σmin的坐标“0”和第一焊接部30对应。即,第一焊接部30以使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极小值σmin的方式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由此,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一焊接部30传递。因此,抑制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因此抑制经由第一焊接部30的第一轴构件18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第二焊接部31到筒构件16中的与第二压入部19a在筒构件16的径向上对置的部位之间的各个位置处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也能够得到与图3相同的计测结果。因此,在第二焊接部31中,也是将第二小径部19c配置于第二压入部19a与第二焊接部31之间,使第二焊接部31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的应力为极小值σmin的坐标“0”和第二焊接部31对应。即,第二焊接部31以使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二焊接部31的应力成为极小值σmin的方式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由此,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二焊接部31传递。因此,抑制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第二焊接部31,因此抑制经由第二焊接部31的第二轴构件19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因此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一焊接部30传递。另外,第二焊接部31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因此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难以向第二焊接部31传递。因此,抑制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以及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作用于第二焊接部31。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第一焊接部30的第一轴构件18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以及经由第二焊接部31的第二轴构件19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10的转子15的可靠性提高。
(2)第一小径部18b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压入部18a与第一焊接部30之间,从而不变更筒构件16的设计,就能够使第一焊接部30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另外,第二小径部19c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压入部19a与第二焊接部31之间,从而不变更筒构件16的设计,就能够使第二焊接部31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
(3)将筒构件16与第一轴构件18焊接的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因此抑制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作用于将筒构件16与第一轴构件18焊接的第一焊接部30。因此,在容易施加负载的第一轴构件18中,能够抑制经由第一焊接部30的第一轴构件18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10的转子15的可靠性提高。
(4)当以使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不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方式使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时,对第一焊接部30仅作用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极小值。于是,使第一焊接部30以使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极小值σmin的方式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据此,即使转子15旋转,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也仅成为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轴构件18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另外,当以使从第二压入部19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不作用于第二焊接部31的方式使第二焊接部31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时,对第二焊接部31仅作用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作用于第二焊接部31的应力成为极小值。于是,使第一焊接部30以使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极小值σ min的方式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据此,即使转子15旋转,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也仅成为伴随着由转子15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应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轴构件18与筒构件16的接合强度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电机10的转子15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5)例如,当在将筒构件16与第一轴构件18焊接之际对焊接的部位作用有过大的压入应力时,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与第一凸缘部18c以偏移的状态被焊接,有可能引起焊接不良。与此相对,当使焊接的部位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时,作用于焊接的部位的压入应力减小。其结果是,筒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与第一凸缘部18c难以偏移,因此难以引起焊接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ο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轴构件18不具有第一小径部18b,例如,将筒构件16中的供第一压入部18a压入的部分与第一焊接部30之间的部位的内径增大,从而使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另外,也可以是,第二轴构件19不具有第二小径部19c,例如,将筒构件16中的供第二压入部19a压入的部分与第二焊接部31之间的部位的内径增大,从而使第二焊接部31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压入部19a分离。
ο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体,并不限于永久磁铁17,例如也可以是层叠芯、非晶体芯或压粉铁心等。
ο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第二轴构件19的第二轴部19b中的与第二小径部19c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也安装叶轮23的结构。叶轮23能够与第二轴构件19一体旋转。因而,叶轮23被传递第二轴构件19的旋转作为驱动力从而驱动。因此,安装有叶轮23的第二轴构件19是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总之,第一轴构件18以及第二轴构件19中的至少一个为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即司。
ο在实施方式中,筒构件16例如也可以是镍合金那样的金属制。
ο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入部18a的端面18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a面接触,但第一压入部18a的端面18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a也可以分离。另外,第二压入部19a的端面19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b面接触,但第二压入部19a的端面190a与永久磁铁17的端面17b也可以分离。
ο在实施方式中,只要是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极小值σmin的位置,则也可以使第一焊接部30的位置靠近第一压入部18a。例如,第一焊接部30的中央也可以和在图3中由实线L1表示的比坐标“0”靠坐标“1”的位置对应。此时,需要在第一焊接部30整体维持相比于筒构件16的和坐标“1”对应的部位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远离第一压入部18a的状态的同时,使第一焊接部30的位置靠近第一压入部18a。
ο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焊接部30的位置变更为在转子15的旋转时作用于第一焊接部30的应力成为比极小值σmin大的应力的位置。例如,第一焊接部30的中央也可以和在图3中由实线L1表示的比坐标“1”靠近第一压入部18a的坐标对应。在该情况下,第一焊接部30需要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即使在该情况下,例如相比于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未与第一压入部18a分离而是第一焊接部30在筒构件16的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压入部18a连续的情况,从第一压入部18a作用到筒构件16的压入应力也难以向第一焊接部30传递。
附图标记说明
10 旋转电机
15 转子
16 筒构件
17 为磁性体的永久磁铁
18 为轴构件并且为输出轴的第一轴构件
18a 作为压入部的第一压入部
18b 作为小径部的第一小径部
19 作为轴构件的第二轴构件
19a 作为压入部的第二压入部
19c 作为小径部的第二小径部
30 作为焊接部的第一焊接部
31 作为焊接部的第二焊接部。
Claims (4)
1.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具备:
筒构件;
磁性体,其配置于所述筒构件内;
轴构件,其设置于所述筒构件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以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磁性体相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面;以及
焊接部,其将所述筒构件与所述轴构件焊接,
所述轴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面压入的压入部,
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部配置于比所述焊接部靠近所述磁性体的位置,
所述焊接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压入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构件具有与所述压入部相比所述筒构件的径向上的尺寸较小且配置于所述筒构件的内侧的小径部,
所述小径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压入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构件是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以使在所述转子的旋转时作用于所述焊接部的应力成为极小值的方式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压入部分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11799A JP7413990B2 (ja) | 2020-12-21 | 2020-12-21 |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
JP2020-211799 | 2020-12-21 | ||
PCT/JP2021/041708 WO2022137877A1 (ja) | 2020-12-21 | 2021-11-12 |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84023A true CN116584023A (zh) | 2023-08-11 |
Family
ID=82159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80827.6A Pending CN116584023A (zh) | 2020-12-21 | 2021-11-12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39351A1 (zh) |
JP (1) | JP7413990B2 (zh) |
CN (1) | CN116584023A (zh) |
DE (1) | DE112021006582T5 (zh) |
WO (1) | WO202213787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34975A (ja) * | 1998-02-18 | 1999-08-27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発電機の回転子の組み付け方法 |
JP2004112849A (ja) | 2002-09-13 | 2004-04-08 | Honda Motor Co Ltd | 永久磁石型回転子 |
EP2854258B1 (en) | 2013-09-26 | 2021-01-20 | SKF Magnetic Mechatronics S.A.S. | Permanent magnet rotor shaft assembly and method |
JP2020198682A (ja) | 2019-05-31 | 2020-12-10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ロータ |
-
2020
- 2020-12-21 JP JP2020211799A patent/JP741399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12 US US18/267,906 patent/US2024003935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1-12 WO PCT/JP2021/041708 patent/WO20221378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1-12 DE DE112021006582.3T patent/DE112021006582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11-12 CN CN202180080827.6A patent/CN116584023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37877A1 (ja) | 2022-06-30 |
DE112021006582T5 (de) | 2023-10-05 |
JP7413990B2 (ja) | 2024-01-16 |
JP2022098321A (ja) | 2022-07-01 |
US20240039351A1 (en) | 2024-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12064B (zh) | 电动机 | |
JP5239186B2 (ja) | 回転電機 | |
WO2013190677A1 (ja) | 電動機 | |
CN111193339A (zh) | 车辆用电动机 | |
KR101442031B1 (ko) | 종 형태의 로터를 포함하는 회전자계 머신 | |
WO2014061156A1 (ja) | 電動機および製造方法 | |
CN211351843U (zh) | 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
CN116584023A (zh)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
CN111656652A (zh) | 控制装置一体化旋转电机 | |
CN111490641A (zh) | 旋转电机单元及分解器定子 | |
JP2012047277A (ja) | ベーン式発電機 | |
JP2008061307A (ja) | 回転電機 | |
JP7431180B2 (ja) | ロ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511156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269270B2 (ja) | 電動機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
CN107306514B (zh) | 旋转电机 | |
JP2008248889A5 (zh) | ||
KR102167732B1 (ko) | 스테이터 코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
KR102220049B1 (ko) | 스테이터 코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
WO2024084549A1 (ja) | 回転電機 | |
WO2022097253A1 (ja) |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9134565A (ja) |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 |
EP4270744A1 (en) | Rotor, brushless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or | |
JP4033332B2 (ja)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
CN113224874A (zh) | 转子、转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