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0867B -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0867B
CN116500867B CN202310420343.2A CN202310420343A CN116500867B CN 116500867 B CN116500867 B CN 116500867B CN 202310420343 A CN202310420343 A CN 202310420343A CN 116500867 B CN116500867 B CN 116500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frame
limiting
exposed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203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00867A (zh
Inventor
王�华
陈志特
甘泉
黄海浩
张少勋
冯明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e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e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e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esh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2034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08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0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0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00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0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33Handling masks and workpieces, e.g. exchange of workpiece or mask, transport of workpiece or mas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印刷待曝光件曝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通过前处理装置和后处理装置对电路板进行检测、清洁和除静电,减少电路板的脏污,剔除损伤电路板,提高曝光后的电路板的合格率。通过进料储件装置对电路板进行连续供料,通过出料储件装置对电路板进行连续收料,实现对电路板的连续自动上下料,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电路板受污染和损伤的风险。如此,实现在对电路板曝光时,对电路板进行连续自动上下料以及自动对位,以实现连续生产、降低电路板受到损伤及污染的风险,使电路板的生产产能和产品品质符合预期要求。

Description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印刷电路板曝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作为电子技术中的基础单元,电路板的需求量也急剧提升,迫切需要提高电路板的产能以及改善电路板的产品品质。在电路板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电路板进行曝光,以便显现出电路板中的电路。
目前对电路板的曝光通常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上下料的方式进行生产,会对电路板造成污染或损伤。而在电路板进行曝光前、运输过程中以及曝光时,会产生静电以及有灰尘、纤维等脏物附着于电路板,影响电路板的曝光效果及品质。曝光后如果不对电路板进行后处理和检测,则难以剔除品质不符合预期的产品以及方便下游工序的有效进行。这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不利于提高电路板的生产产能,还会增加电路板在上下料过程中受到损伤以及污染的风险,不利于改善电路板的品质。
可见,如何实现在对电路板曝光时,对电路板进行连续自动上下料,以实现连续生产、降低电路板受到损伤及污染的风险,使电路板的生产产能和产品品质符合预期要求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实现在对电路板曝光时,对电路板进行连续自动上下料以及自动对位,以实现连续生产、降低电路板受到损伤及污染的风险,使电路板的生产产能和产品品质符合预期要求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包括:
用于对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和固定的夹框装置;
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前处理工位、曝光工位、后处理工位;
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
曝光装置,所述曝光装置设置于所述曝光工位;
后处理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
用于将所述夹框装置向所述前处理工位输送的进料储件装置,所述进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进料侧,所述进料储件装置设置有若干储料位;
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的出料储件装置,所述出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出料侧,所述出料储件装置设置有若干储料位;
其中,所述前处理装置用于对待曝光件进行检测、清洁以及除静电,所述后处理装置用于对曝光后的待曝光件进行检测、清洁和除静电。
更进一步地,所述夹框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所述第一定位条与所述第二定位条均能在所述夹框装置中活动并且对所述夹框装置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和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储件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料储件装置、第二出料储件装置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
所述第一出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出料侧;
所述第二出料储件装置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两侧的出料侧;
所述第一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前处理工位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所述第二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后处理工位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所述第三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后处理工位检测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上部;
所述前处理工位设置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升降,使所述夹框装置在所述前处理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移动;
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的上部;
所述后处理工位设置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升降,使所述夹框装置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移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机构、第一处理机构、第二处理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且能被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包括第一检测相机组件、定位相机组件、第一清洁组件、第一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包括第二检测相机组件、第二清洁组件、第二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前处理,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前处理;
所述后处理装置包括第二移动机构、第三处理机构、第四处理机构,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且能被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处理机构包括第三检测相机组件、第三清洁组件、第三除静电组件,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包括第四检测相机组件、第四清洁组件、第四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后处理,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后处理。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轴组件和第二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在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能在平行于所述输送装置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三移动轴组件和第四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在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与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能在平行于所述输送装置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储件装置包括:
第一储件支撑架;
第一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储件支撑架;
第一单向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支撑,使所述夹框装置能从上到下单向移动;以及,
第一顶升机构,所述第一顶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储件支撑架,所述第一顶升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的下方;
其中,所述第一顶升机构顶升时,使所述夹框装置脱离所述第一移载机构,所述第一顶升机构缩回时,使所述夹框装置到达所述第一移载机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包括若干第一单向支撑装置,所述第一单向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输送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单向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两侧;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若干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所述第一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和若干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所述第二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杆;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高度相等,相邻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D1与所述夹框装置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0≤D1-L≤5mm;
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
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当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内延伸;
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支撑件绕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
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内延伸;
在成对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中,当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均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d1、夹框装置的宽度N、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距离M1、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H1之间的关系为0≤d1-N≤2M1,H1<N。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储件装置包括:
第二储件支撑架;
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储件支撑架;
第二单向支撑机构,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支撑,使所述夹框装置能从下到上单向移动;以及
第二顶升机构,所述第二顶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储件支撑架,所述第二顶升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的下方,所述第二顶升机构缩回时的顶升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输送面的高度;
其中,所述第二顶升机构用于将第二移载机构处的所述夹框装置向所述出料储件装置中最低位置的储料位推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包括若干第二单向支撑装置,所述第二单向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输送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单向支撑装置包括第三支撑组件和第四支撑组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与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两侧;
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杆和若干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第三支撑件、第一拉动组件和第一推动组件,所有所述第三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杆;
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支撑杆、若干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四支撑件、第二拉动组件、第二推动组件,所有所述第四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四支撑杆;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高度相等,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之间的距离D2与所述夹框装置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1≤D2-L≤3mm;
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有第三支撑部、第三限位部和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推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绕所述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三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杆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拉动组件拉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绕所述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三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三支撑杆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三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当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第三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支撑部的第三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外延伸;
所述第四支撑件设置有第四支撑部、第四限位部和第四转动轴,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推动所述第四支撑件绕所述第四转动轴沿所述第四支撑部远离所述第四支撑杆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拉动组件拉动所述第四支撑件绕所述第四转动轴沿所述第四限位部靠近所述第四支撑杆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四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连,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四限位部,当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第四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四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外延伸;
在成对的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中,当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均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之间的距离d2、夹框装置的宽度N、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距离M2、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端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0≤d2-N≤2M2,H2<N。
本申请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通过前处理装置和后处理装置对电路板进行检测、清洁和除静电,减少电路板的脏污,剔除损伤电路板,提高曝光后的电路板的合格率。通过进料储件装置对电路板进行连续供料,通过出料储件装置对电路板进行连续收料,实现对电路板的连续自动上下料,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电路板受污染和损伤的风险。如此,实现在对电路板曝光时,对电路板进行连续自动上下料以及自动对位,以实现连续生产、降低电路板受到损伤及污染的风险,使电路板的生产产能和产品品质符合预期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输送装置及各工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夹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一定位条的立体结构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前处理工位处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前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后处理工位处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后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曝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顶升定位装置和夹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进料储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一单向支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一单向支撑装置对夹框装置进行装载支撑的原理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出料储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二单向支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三支撑组件/第四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中第二单向支撑机构对夹框装置装载的原理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100、夹框装置;110、回型框;120、支撑条;130、调节孔;140、第一定位条;150、限位销;160、限位槽;170、第二定位条;180、卡槽;190、定位孔;200、输送装置;210、前处理工位;220、曝光工位;230、后处理工位;300、前处理装置;310、第一检测相机装置;320、定位相机装置;330、第一清洁装置;340、第一除静电装置;350、第一升降装置;360、第一移动机构;361、第一移动轴组件;362、第二移动轴组件;370、第一处理机构;371、第一检测相机组件;372、定位相机组件;373、第一清洁组件;374、第一除静电组件;380、第二处理机构;381、第二检测相机组件;382、第二清洁组件;383、第二除静电组件;400、曝光装置;410、移动装置;420、菲林装置;430、定位CCD;500、顶升定位装置;510、顶升气缸;520、定位销;600、后处理装置;610、第二检测相机装置;620、第二清洁装置;630、第二除静电装置;640、第二升降装置;650、第二移动机构;651、第三移动轴组件;652、第四移动轴组件;660、第三处理机构;661、第三检测相机组件;662、第三清洁组件;663、第三除静电组件;670、第四处理机构;671、第四检测相机组件;672、第四清洁组件;673、第四除静电组件;700、进料储件装置;710、第一储件支撑架;720、第一移载机构;730、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1、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2、第一支撑组件;7321、第一支撑杆;7322、第一支撑件;7323、第一支撑部;7324、第一限位部;7325、第一转动轴;7326、第一限位面;7327、第一支撑面;733、第二支撑组件;7331、第二支撑杆;7332、第二支撑件;7333、第二支撑部;7334、第二限位部;7335、第二转动轴;7336、第二限位面;7337、第二支撑面;740、阻尼组件;750、第一顶升机构;800、出料储件装置;801、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2、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3、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10、第二储件支撑架;820、第二移载机构;830、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1、第二单向支撑装置;832、第三支撑组件;8321、第三支撑杆;8322、第一支撑构件;8323、第三支撑件;83231、第三支撑部;83232、第三限位部;83233、第三转动轴;83234、第三限位面;83235、第三支撑面;8324、第一拉动组件;8325、第一推动组件;833、第四支撑组件;8331、第四支撑杆;8332、第二支撑构件;8333、第四支撑件;83331、第四支撑部;83332、第四限位部;83333、第四转动轴;83334、第四限位面;83335、第四支撑面;8334、第二拉动组件;8335、第二推动组件;840、第二顶升机构;900、顶升移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它工艺的应用和/或其它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1000,包括:夹框装置100、输送装置200、前处理装置300、曝光装置400、顶升定位装置500、后处理装置600、进料储件装置700、出料储件装置800以及顶升移载装置900。
夹框装置100包括第一定位条140和第二定位条170,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均能在夹框装置100中活动并且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和固定,夹框装置100两侧设置有定位孔190。
通过夹框装置100对待曝光件进行装载,通过第一定位条140和第二定位条170将待曝光件固定于夹框装置100中。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均可以设计为条状,第一定位条140的长度与夹框装置100的内框宽度相适配,第一定位条140可以沿夹框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定位条170的长度小于第一定位条140的长度,第二定位条170垂直于第一定位条140并且一端与第一定位条140相连,第二定位条170可沿第一定位条140的的长度方向移动。每个夹框装置100可配置两个第一定位条140和四个第二定位条170,其中,每个第一定位条140配置两个第二定位条170。通过第一定位条140对待曝光件中相对的两侧边进行限位,通过第二定位条170对待曝光件中另外相对的两侧边进行限位。如此,通过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将待曝光件固定于夹框装置100。通过移动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的位置对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当对待曝光件进行换型时,如果待曝光件的尺寸发送改变时,可通过调节两个第一定位条140之间的距离以及成对的第二定位条170之间的距离来适配待曝光件的尺寸,如此,使夹框装置100能适应不同规格尺寸的待曝光件的装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框装置100的两侧可以安装第一夹板,第一夹板通过第一夹紧螺丝与夹框相连,第一定位条140的两端分别伸入至夹框装置100两侧的第一夹板与夹框之间并拧紧第一夹紧螺丝,使第一夹板能将第一定位条140夹紧。第一定位条140可以安装第二夹板,第二夹板通过第二夹紧螺丝与第一定位条140相连,第二定位条170的端部伸入至第二夹板与第一定位条140之间并拧紧第二夹紧螺丝,使第二夹板能将第二定位条170夹紧。如此,将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安装于夹框装置100,并使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能在夹框装置100中活动。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夹框装置100的两侧可安装成条形的第一磁铁,第一定位条140可安装成条形的第二磁铁,第二定位条170的端部可安装第三磁铁。第一定位条140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的磁吸力安装于夹框装置100,第二定位条170通过第二天磁铁与第三磁铁之间的磁吸力与第一定位条140相连。如此,将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安装于夹框装置100,并使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能在夹框装置100中活动。
请参阅图1至图2,输送装置20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输送,沿输送装置200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前处理工位210、曝光工位220、后处理工位230。
前处理装置300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前处理装置300设置于输送装置200上方。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到达前处理工位210后,通过前处理装置300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前处理,其中,前处理的内容可以包括清洁、除静电、定位、检测。通过检测将残损、脏污严重、被划伤的待曝光件剔除,对检测合格的待曝光件进行清洁、除静电的前处理工作,并通过定位获取待曝光件在夹框装置100中的位置信息,以供曝光时的对位作为参照。在前处理工位210对待曝光件进行除静电能避免待曝光件在后续工序中因静电作用吸附灰尘、纤维等脏物,从而避免脏物对曝光工序的影响。
曝光装置400设置于曝光工位220,待曝光件在前处理装置300处完成前处理后,由输送装置200将夹框装置100输送至曝光装置400处进行曝光。
请参阅图10,顶升定位装置500设置于曝光工位220,顶升定位装置500包括顶升气缸510,顶升气缸510的输出端安装有定位销520,定位销520与定位孔190相适配。
当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被输送装置200输送至曝光工位220后,顶升定位装置500中的顶升气缸510伸出,并使定位销520插入至夹框装置100两侧的定位孔190中。当顶升气缸510完全伸出后,顶升定位装置5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使夹框装置100脱离输送装置200,以避免在曝光过程中输送装置200对夹框装置100产生影响。通过定位销520与定位孔190的配合,对夹框装置100在曝光工位220处进行初步的定位,以使曝光过程中的对位更加准确。
请参阅图1至图2,后处理装置600设置于后处理工位230,后处理装置600设置于输送装置200上方。装载有曝光后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被输送装置200输送到后处理工位230后,通过后处理装置600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后处理,其中,后处理的内容可以包括清洁、除静电、检测。通过检测将表面有明显划痕的待曝光件剔除。通过清洁对待曝光件进行再次清洁,避免待曝光件在曝光和输送过程中再次被脏物污染。对后处理后的待曝光件进行除静电,避免待曝光件在曝光过程中再次产生静电。
进料储件装置700用于向前处理工位210进行送料,进料储件装置700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的进料侧,进料储件装置700设置有若干储料位,当进料储件装置700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装载时,夹框装置100位于进料储件装置700的储料位。当前处理工位210空料时,通过进料储件装置700自动将夹框装置100向前处理工位210输送,以使前处理工位210处持续有料,保证曝光生产的连续性。
出料储件装置80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收料。其中,出料储件装置8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的结构相同。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的出料侧。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分别设置于后处理工位230两侧的出料侧。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用于对装载有在前处理工位210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收料。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用于对装载有在后处理工位230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收料。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用于对装载有在后处理工位230检测合格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收料。出料储件装置800设置有若干储料位。当出料储件装置800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装载时,夹框装置100位于出料储件装置800的储料位。当要将输送装置200中的夹框装置100移出时,通过出料储件装置800对从输送装置200中移出的夹框装置100进行装载,当出料储件装置800装载满位后,工作人员再将出料储件装置800清空,如此,实现待曝光件的连续自动上下料,减少工作人员清料和上料的频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减少生产的人工成本,并且降低待曝光件受污染和损伤的风险。
请参阅图1至图2,顶升移载装置900用于将夹框装置100从输送装置200向出料储件装置800移动,前处理工位210与后处理工位230均设置有顶升移载装置900,顶升移载装置900安装于输送装置200的下方。需要将输送装置200中的夹框装置100移出时,通过顶升移载装置9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使夹框装置100高于输送装置200。顶升移载装置900的输送方向朝向出料储件装置8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后,顶升移载装置900在将夹框装置100向出料储件装置800输送,如此,将输送装置200中的夹框装置100向出料储件装置800输送并通过出料储件装置800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装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移载装置900可以包括升降气缸和皮带输送线,皮带输送线安装于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当升降气缸伸出时,将皮带输送线顶起,当顶升移载装置9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后,通过皮带输送线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输送。
请参阅图5至图6,前处理装置300包括第一检测相机装置310、定位相机装置320、第一清洁装置330和第一除静电装置340。通过第一检测相机装置310获取夹框装置100中待曝光件的图像信息,以此来对待曝光件的表面进行检测。通过定位相机装置320获取夹框装置100的图像信息,并获取夹框装置100中待曝光件的位置信息。通过第一清洁装置330对待曝光件表面进行清洁,其清洁方式可以采用粘滚、擦布、压缩空气等方式。最后通过第一除静电装置340对待曝光件进行除静电,以避免静电作用使待曝光件再次脏污。
请参阅图7至图8,后处理装置600包括第二检测相机装置610、第二清洁装置620和第二除静电装置630。通过第二检测相机装置610获取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的图像信息,以此来对待曝光件的表面进行检测。通过第二清洁装置620来对待曝光件的表面进行再次清洁,以去除待曝光件在输送和曝光过程中的脏污,其清洁方式可以采用粘滚、擦布、压缩空气等方式。最后通过第二除静电装置630对待曝光件进行除静电,以避免静电作用使待曝光件再次脏污。
请参阅图9,曝光装置400包括移动装置410、菲林装置420和定位CCD430,菲林装置420和定位CCD430均安装于移动装置410。通过定位CCD430获取菲林装置420的位置信息,通过将菲林装置420的位置信息与在前处理装置300处获取的待曝光件的位置信息进行比对,计算出菲林装置420的位置偏差,移动装置410根据计算出的位置偏差带动菲林装置420移动,以使待曝光件到达曝光工位后,菲林装置420能与待曝光件对位。
可在曝光装置400处固定设置一个第一参考部件(例如销钉),通过定位CCD430获取菲林装置420中菲林的特征点与第一参考部件的图像,以第一参考部件的位置坐标为原点,计算出菲林装置420中菲林的特征点相对于第一参考部件的相对坐标,如此,即获得菲林装置420中菲林的位置。
可在前处理装置300处固定设置一个第二参考部件(例如销钉),通过定位相机装置320获取待曝光件中的特征点与第二参考部件的图像,以第二参考部件的坐标为原点,计算出待曝光件相对于第二参考部件的相对坐标,如此,即获取待曝光件的位置。在计算机模型中,设置第一参考部件的坐标与第二参考部件的坐标重合。如此,即可计算出菲林与待曝光件的相对位置,若菲林与待曝光件存在偏差,则计算出偏差量,移动装置410根据计算出的位置偏差量带动菲林装置420移动,以使待曝光件到达曝光工位后,菲林装置420中的菲林能与待曝光件对位。
当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到达曝光工位220后,曝光装置400中的菲林装置420中的菲林与待曝光件对位并且贴合,通过曝光装置400对待曝光件进行曝光。其中,移动装置410可以包括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可以通过电动丝杆组件进行驱动,还可以通过直线电机组件进行驱动。其中,曝光装置400还可以设置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固定安装于曝光工位220,第一移动组件安装于升降组件的输出端,第二移动组件安装于第一移动组件,菲林装置420安装于第二移动组件,第一移动组件的移动方向与第二移动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如此通过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的配合使菲林装置420能在平面空间内移动,通过升降组件使菲林装置420能靠近或者远离曝光工位220处的夹框装置1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曝光工位220还可以设置于输送装置200的两侧,输送装置200中与曝光工位220相对的位置可以安装顶升移载装置900,当输送装置200将夹框装置100输送至曝光工位220的相对位置后,通过顶升移载装置900将夹框装置100向输送装置200一侧的曝光工位220输送。输送装置200两侧的曝光工位220也可以设置顶升移载装置900,当曝光完成后,通过顶升移载装置900将装载有曝光完成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回输送装置200。如此,通过两个曝光工位220同时进行曝光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输送装置200两侧沿所述输送装置200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若干曝光工位220,通过多个曝光工位220同时进行曝光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定位相机装置320用于获取待曝光件在夹框装置100中位置信息,移动装置410用于夹框装置100到达曝光工位220前根据定位相机装置320的定位信息带动菲林装置420移动,以使夹框装置100到达曝光工位220后,菲林装置420的位置能与夹框装置100中待曝光件的位置相对应。
进料储件装置700向前处理工位210自动供料,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对第一检测相机装置310检测出的不合格待曝光件进行收料,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对第二检测相机装置610检测出的不合格待曝光件进行收料,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对第二检测相机装置610检测出的合格待曝光件进行收料。
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典型应用场景中,装载有若干夹框装置100的进料储件装置700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的进料侧。夹框装置100在进料储件装置700长从上至下堆叠放置,前处理工位210处可设置物料感应传感器,当物料感应传感器无法感应到夹框装置100时,说明前处理工位210缺料,此时,通过进料储件装置700自动向前处理工位210进行补料。
当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到达前处理工位210后,先通过第一检测相机装置310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到待曝光件不合格,则通过顶升移载装置900将装载有不合格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第一出料储件装置801;如果检测到待曝光件合格,则通过第一清洁装置330和第一除静电装置340对待曝光件进行前处理,然后再通过定位相机装置320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对待曝光件前处理完成后,输送装置200将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曝光工位220。定位相机装置320获取夹框装置100中待曝光件的位置信息后,曝光工位220的移动装置410根据前处理工位210获取的待曝光件的位置信息对菲林装置420进行移动,以使菲林装置420在夹框装置100到达曝光工位220后,能与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对位。
当夹框装置100被输送至曝光工位220后,顶升定位装置500中的顶升气缸510伸出,并使定位销520插入至夹框装置100两侧的定位孔190中。当顶升气缸510完全伸出后,顶升定位装置5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使夹框装置100脱离输送装置200,以避免在曝光过程中输送装置200对夹框装置100产生影响。通过定位销520与定位孔190的配合,对夹框装置100在曝光工位220处进行初步的定位,以使曝光过程中的对位更加准确。当装载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到达曝光工位220后,曝光装置400中的菲林装置420与待曝光件贴合,并通过曝光装置400对待曝光件进行曝光。
曝光完成后,输送装置200将装载有曝光后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后处理工位230。通过第二检测相机获取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的图像信息,以此来对待曝光件的表面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待曝光件不合格时,通过顶升移载装置900将装置有不合格的夹框装置100至第二出料储件装置802。当检测到待曝光件合格时,通过第二清洁装置620来对待曝光件的表面进行再次清洁,以去除待曝光件在输送和曝光过程中的脏污,其清洁方式可以采用粘滚、擦布、压缩空气等方式。最后通过第二除静电装置630对待曝光件进行除静电,以避免静电作用使待曝光件再次脏污。完成待曝光件的后处理后,后处理工位230的顶升移载装置900将装作有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第三出料储件装置803。
如此,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1000实现待曝光件的连续生产、降低待曝光件受到损伤及污染的风险,以使待曝光件的生产产能和产品品质符合预期要求。
请参阅图1至图2及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处理装置300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的上部。前处理工位210设置有第一升降装置350,第一升降装置35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升降,使夹框装置100在前处理装置300与输送装置200之间移动。当夹框装置100到达前处理装置300的下方时,第一升降装置350将夹框装置100提升至前处理装置300处。后处理装置600设置于后处理工位230的上部。后处理工位230设置有第二升降装置640,第二升降装置64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升降,使夹框装置100在后处理装置600与输送装置200之间移动。当夹框装置100到达后处理装置600下方时,第二升降装置640将夹框装置100提升至后处理装置600处。待曝光件在前处理装置300处完成前处理后,第一升降装置350带动夹框装置100下降至输送装置200处。待曝光件在后处理装置600处完成后处理后,第二升降装置640带动夹框装置100下降至输送装置200处。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部分待曝光件需要进行双面曝光,因此需要对待曝光件的上下两面进行前处理。将前处理装置300设置于前处理工位210的上部。当夹框装置100到达前处理工位210后,第一升降装置350将将控制在抬升至前处理装置300的高度,以便前处理装置300能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的上下两面进行前处理。当前处理完成后,第一升降装置350带动夹框装置100下降至输送装置200处,再由输送装置200将装载有前处理完成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曝光工位220。
曝光工位220可以设置两个曝光装置400,分别对待曝光件的上下两面进行曝光。
当对待曝光件曝光完成后,输送装置200将装载有曝光后的待曝光件的夹框装置100输送至后处理工位230。
当夹框装置100到达后处理工位230后,通过第二升降装置640将夹框装置100抬升至后处理装置600的高度,以便后处理装置600能对夹框装置100中的待曝光件的上下两面进行后处理。当后处理完成后,第二升降装置640带动夹框装置100下降至输送装置200处,再通过后处理工位230处的顶升移载装置900将夹框装置100输送至后处理工位230侧部的出料储件装置800。
请参阅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处理装置300包括第一移动机构360、第一处理机构370、第二处理机构380,第一移动机构360固定安装于前处理工位210,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均安装于第一移动机构360且能被第一移动机构360带动,第一处理机构370包括第一检测相机组件371、定位相机组件372、第一清洁组件373、第一除静电组件374,第二处理机构380包括第二检测相机组件381、第二清洁组件382、第二除静电组件383,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前处理,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前处理。
请参阅图7,后处理装置600包括第二移动机构650、第三处理机构660、第四处理机构670,第二移动机构650固定安装于后处理工位230,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均安装于第二移动机构650且能被第二移动机构650带动,第三处理机构660包括第三检测相机组件661、第三清洁组件662、第三除静电组件663,第四处理机构670包括第四检测相机组件671、第四清洁组件672、第四除静电组件673,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后处理,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后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前处理时,当第一升降装置350将夹框装置100抬升至前处理装置300的高度后,第一移动机构360带动第一处理机构370和第二处理机构380同时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处理机构370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前处理,通过第二处理机构380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前处理。其中,通过第一检测相机组件371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检测,通过第二检测相机组件381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检测,通过第一清洁组件373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清洁,通过第二清洁组件382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清洁,通过第一除静电组件374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除静电,通过第二除静电组件383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除静电,通过定位相机组件372对待曝光件在夹框装置100中的位置信息进行采集。第一清洁组件373、第二清洁组件382、第一除静电组件374及第二除静电组件383可分别有伸缩气缸带动,当对待曝光件进行前处理时,所有伸缩气缸伸出,使第一清洁组件373、第二清洁组件382、第一除静电组件374及第二除静电组件383均与待曝光件接触;前处理完成后,所有伸缩气缸缩回,使前处理装置300能从夹框装置100处移出。
在进行后处理时,当第二升降装置640将夹框装置100抬升至后处理装置600的高度后,第二移动机构650带动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同时移动,进而通过第三处理机构660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后处理,通过第处理机构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后处理。其中,通过第三检测相机组件661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检测,通过第四检测相机组件671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检测,通过第三清洁组件662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清洁,通过第四清洁组件672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清洁,通过第三除静电组件663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除静电,通过第四除静电组件673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除静电。第三清洁组件662、第四清洁组件672、第三除静电组件663及第四除静电组件673可分别有伸缩气缸带动,当对待曝光件进行后处理时,所有伸缩气缸伸出,使第三清洁组件662、第四清洁组件672、第三除静电组件663及第四除静电组件673均与待曝光件接触;后处理完成后,所有伸缩气缸缩回,使后处理装置600能从夹框装置100处移出。
请参阅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机构360包括第一移动轴组件361和第二移动轴组件362,第一移动轴组件361固定安装于前处理工位210,第二移动轴组件362安装于第一移动轴组件361,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均安装于第二移动轴组件362,在第一移动轴组件361与第二移动轴组件362的配合下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能在平行于输送装置200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请参阅图7,第二移动机构650包括第三移动轴组件651和第四移动轴组件652,第三移动轴组件651固定安装于后处理工位230,第四移动轴组件652安装于第三移动轴组件651,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均安装于第四移动轴组件652,在第三移动轴组件651与第四移动轴组件652的配合下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能在平行于输送装置200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动轴组件361与第二移动轴组件362相互垂直布置,当第一移动轴组件361运转时,带动第二移动轴组件362沿横向方向移动;当第二移动轴组件362运转时,带动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同时沿纵向方向移动。如此通过第一移动轴组件361与第二移动轴组件362的配合,使第一处理机构370与第二处理机构380能在平行于输送装置200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以使前处理装置300能适应大尺寸待曝光件的前处理。
第三移动轴组件651与第四移动轴组件652相互垂直布置,当第三移动轴组件651运转时,带动第四移动轴组件652沿横向方向移动;当第四移动轴组件652运转时,带动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同时沿纵向方向移动。如此通过第三移动轴组件651与第四移动轴组件652的配合,使第三处理机构660与第四处理机构670能在平行于输送装置200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以使后处理装置600能适应大尺寸待曝光件的前处理。
请参阅图11至图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料储件装置700包括第一储件支撑架710、第一移载机构720、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以及第一顶升机构750。
第一移载机构720固定安装于第一储件支撑架710。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使夹框装置100能从上到下单向移动。第一顶升机构750固定安装于第一储件支撑架710,第一顶升机构750位于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的下方。其中,第一顶升机构750顶升时,使夹框装置100脱离第一移载机构720,第一顶升机构750缩回时,使夹框装置100到达第一移载机构720。
当进料储件装置700向前处理工位210送料时,第一顶升机构750缩回,处于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最下方的夹框装置100通过重力作用向下移动,直至到达第一移载机构720,进而通过第一移载机构720将夹框装置100向前处理工位210输送。在处于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最下方的夹框装置10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处于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倒数第二位置的夹框装置100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被第一顶升机构750顶住,此时处于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倒数第二位置的夹框装置100到达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的最下方,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中所有的夹框装置100均以同样的方式向下移动一个储料位。如此,通过进料储件装置700向前处理工位210连续自动供料。
请参阅图12至图14,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包括若干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1,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1沿第一移载机构720的输送方向布置。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1包括第一支撑组件732和第二支撑组件733,第一支撑组件732与第二支撑组件733对称设置于第一移载机构720的两侧。通过第一支撑组件732和第二支撑组件733对夹框装置100的两侧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将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1沿第一移载机构720的输送方向布置,使多对第一支撑组件732和第二支撑组件733沿第一移载机构720的输送方向多个位置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对夹框装置100的稳定支撑。
请参阅图13,第一支撑组件732包括第一支撑杆7321和若干第一支撑件7322,第一支撑件7322沿第一支撑杆732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第一支撑件7322均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杆7321。第二支撑组件733包括第二支撑杆7331和若干第二支撑件7332,第二支撑件7332沿第二支撑杆733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第二支撑件7332均转动安装于第二支撑杆7331。
当成对的第一支撑组件732和第二支撑组件733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时,通过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分别抵住夹框装置100的两侧,避免夹框装置100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每组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支撑一个夹框装置100,而第一支撑件7322沿第一支撑杆732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第二支撑件7332沿第二支撑杆733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进而通过多组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对多个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进而实现一个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储存多个夹框装置100。
其中,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高度相等,相邻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的距离D1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0≤D1-L≤5mm。
当相邻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的距离D1过小时,相邻的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对夹框装置100进行装载;当相邻的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的距离D1过大时,则会导致进料储件装置700向前处理工位210送料过程中,装载于进料储件装置700中相邻的夹框装置100向下移动时发生撞击而影响进料储件装置700结构的稳定性以及造成过大的噪音。
如此,使相邻的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进而使夹框装置100在进料储件装置700中的移动更加平稳、可靠。
而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高度相等,因此相邻的第一支撑件7322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第二支撑件7332之间的距离相等。
请参阅图14,第一支撑件7322设置有第一支撑部7323、第一限位部7324和第一转动轴7325,第一支撑件7322绕第一转动轴7325转动。第一支撑部7323位于第一转动轴7325的上方,第一限位部7324位于第一转动轴7325的下方。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部与第一限位部7324相连,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部凸出于第一限位部7324,当第一限位部7324的第一限位面7326呈竖直状态时,第一支撑部7323的第一支撑面7327从下到上向内延伸。第二支撑件7332设置有第二支撑部7333、第二限位部7334和第二转动轴7335,第二支撑件7332绕第二转动轴7335转动。第二支撑部7333位于第二转动轴7335的上方,第二限位部7334位于第二转动轴7335的下方。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部与第二限位部7334相连,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部凸出于第二限位部7334,当第二限位部7334的第二限位面7336呈竖直状态时,第二支撑部7333的第二支撑面7337从下到上向内延伸。
当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对夹框装置100的侧部进行支撑时,被支撑的夹框装置100位于第一支撑部7323与第二支撑部7333之间,通过第一支撑面7327与第二支撑面7337对夹框装置100的侧部进行举托,此时,位于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之间的夹框装置100通过夹框装置100的侧面对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进行抵压,使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不会被第一支撑部7323与第二支撑部7333之间的夹框装置100对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的挤压而发生转动。
当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之间的夹框装置100向下移动至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的范围之外后,夹框装置100解除对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的挤压。此时,位于第一支撑部7323与第二支撑部7333之间的夹框装置100在重力的重力下向下移动,进而通过对第一支撑面7327与第二支撑面7337的挤压使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发生转动。由于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部凸出于第一限位部7324,第一支撑部7323的第一支撑面7327从下到上向内延伸,以及,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部凸出于第二限位部7334,第二支撑部7333的第二支撑面7337从下到上向内延伸,因此此时第一支撑件7322向第一支撑部7323靠近第一支撑杆7321的方向转动,第二支撑件7332向第二支撑部7333靠近第二支撑杆7331的方向转动。由于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部与第一限位部7324相连,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部与第二限位部7334相连,因此当夹框装置100移出第一支撑部7323与第二支撑部7333之间的范围后,即进入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之间的范围。
由于第一支撑部7323位于第一转动轴7325的上方,第二支撑部7333位于第二转动轴7335的上方,因此当夹框装置100移出第一支撑部7323与第二支撑部7333之间的范围之前始终推动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使第一支撑件7322向第一支撑部7323靠近第一支撑杆7321的方向转动,第二支撑件7332向第二支撑部7333靠近第二支撑杆7331的方向转动,此时,第一限位部7324向远离第一支撑杆7321的方向转动,第二限位部7334向远离第二支撑杆7331的方向转动。
在夹框装置100进入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之间的范围过程中,夹框装置100的侧面对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部7334进行挤压,使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的转动方向改变,即,此时第一支撑部7323向远离第一支撑杆7321的方向转动,第二支撑部7333向远离第二支撑杆7331的方向转动,此时,第一限位部7324向靠近第一支撑杆7321的方向转动,第二限位部7334向靠近第二支撑杆7331的方向转动。
当夹框装置100到达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之间后,即通过夹框装置100的侧面对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对进行限位,阻止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继续转动,使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能对上一储料位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
如此,各储料位的夹框装置100以同样的方式向下移动一个储料位,实现第一单向支撑装置731对夹框装置100进行单项支撑,并且使夹框装置100能在第一单向支撑机构730中从上到下移动。进而使进料储件装置700能稳定可靠地向前处理工位210连续自动输送夹框装置100,而夹框装置100中装载有待曝光件,即实现待曝光件的连续转动供料。
在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中,当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均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之间的距离d1、夹框装置100的宽度N、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部凸出于第一限位部7324的距离M1、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端与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H1之间的关系为0≤d1-N≤2M1,H1<N。
在成对的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中,当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均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之间的距离大于夹框装置100的宽度,使夹框装置100能顺利进入第一限位面7326与第二限位面7336之间。d1-N即为夹框装置100两端与第一限位面7326和第二限位面7336之间的间隙和,通过对夹框装置100与第一限位面7326和第二限位面7336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行限定,使夹框装置100的两侧对第一限位面7326和第二限位面7336进行限位时,避免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过于松动,提高第一支撑装置机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使夹框装置100的宽度大于第一支撑部7323的下端与第二支撑部733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进而使第一支撑件7322与第二支撑件7332通过第一限位部7324与第二限位部7334被限位后能够对来自上方储料位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如此,使夹框装置100稳定可靠地储存于进料储件装置700内,并且使夹框装置100能在进料储件装置700内平稳、可靠地移动。
还可以在第一转动轴7325与第一支撑杆732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转动轴7335与第二支撑杆7331的连接处均设置阻尼组件740,通过阻尼组件740对第一支撑件7322和第二支撑件7332的转动产生阻尼作用,使夹框装置100能加平稳地向下移动,避免夹框装置100向下移动的速度过快而导致夹框装置100之间产生撞击,进而提高进料储件装置700与夹框装置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15至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料储件装置800包括:第二储件支撑架810、第二移载机构820、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0以及第二顶升机构840。第二移载机构820固定安装于第二储件支撑架810。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0用于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使夹框装置100能从下到上单向移动。第二顶升机构840固定安装于第二储件支撑架810,第二顶升机构840位于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0的下方,第二顶升机构840缩回时的顶升面高度低于第二移载机构820输送面的高度。其中,第二顶升机构840用于将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向出料储件装置800中最低位置的储料位推送。
当出料储件装置800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收料时,顶升移载装置90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并向出料储件装置800中的第二移载机构820输送,在夹框装置100进入第二移载机构820的过程中,第二移载机构820运转,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接料,将夹框装置100向出料储件装置800内输送。夹框装置100到达出料储件装置800内部后,停留于第二移载机构820上,此时,第二顶升机构840伸出,将夹框装置100向上顶,使夹框装置100到达出料储件装置800中最低位置的储料位。在第二顶升机构840将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向上顶升的过程中,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将出料储件装置800中的所有夹框装置100向上顶升一个储料位,以使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能顺利到达出料储件装置800中最低位置的储料位。当夹框装置100到达最低位置的储料位后,第二顶升机构840缩回,使第二顶升机构840的顶升面高度低于第二移载机构820输送面的高度,进而使出料储件装置800外部的夹框装置100能顺利进入出料储件装置800。
请参阅图16至图18,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0包括若干第二单向支撑装置831,第二单向支撑装置831沿第二移载机构820的输送方向布置。第二单向支撑装置831包括第三支撑组件832和第四支撑组件833,第三支撑组件832与第四支撑组件833对称设置于第二移载机构820的两侧。通过第三支撑组件832和第四支撑组件833对夹框装置100的两侧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将第二单向支撑装置831沿第二移载机构820的输送方向布置,使多对第三支撑组件832和第四支撑组件833沿第二移载机构820的输送方向多个位置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对夹框装置100的稳定支撑。
第三支撑组件832包括第三支撑杆8321和若干第一支撑构件8322,第一支撑构件8322沿第三支撑杆832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第一支撑构件8322包括第三支撑件8323、第一拉动组件8324和第一推动组件8325,所有第三支撑件8323均转动安装于第三支撑杆8321。第四支撑组件833包括第四支撑杆8331和若干第二支撑构件8332,第二支撑构件8332沿第四支撑杆833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第二支撑构件8332包括第四支撑件8333、第二拉动组件8334、第二推动组件8335,所有第四支撑件8333均转动安装于第四支撑杆8331。
当成对的第三支撑组件832和第四支撑组件833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时,通过成对的第三支撑件8323和第四支撑件8333分别抵住夹框装置100的两侧,避免夹框装置100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每组成对的第三支撑件8323和第四支撑件8333支撑一个夹框装置100,而第三支撑件8323沿第三支撑杆832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第四支撑件8333沿第四支撑杆8331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进而通过多组成对的第三支撑件8323和第四支撑件8333对多个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进而实现一个第二单向支撑机构830储存多个夹框装置100。
其中,第一支撑构件8322与第二支撑构件8332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构件8322与第二支撑构件8332高度相等,相邻第一支撑构件8322之间的距离D2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1≤D2-L≤3mm。
当相第一支撑构件8322之间的距离D2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L之间的差值过小时,则会导致第二顶升机构840将夹框装置100顶起时,夹框装置100在向上移动时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而造成卡阻,当相邻第一支撑构件8322之间的距离D2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L之间的差值过大时,夹框装置100在向上移动时夹框装置100对其上部的夹框装置100产生撞击而降低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产生过大的噪音。出料储件装置800中最高位的储存位还可以设置物料传感器,当物料传感器感应到储件装置存在时,则表明出料储件装置800满料,进而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到出料储件装置800处取料。
如此,使第一支撑构件8322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夹框装置100的厚度,并且使相邻储料位中的夹框装置100之间留有间隙,使夹框装置100在出料储件装置800中的移动更加平稳、可靠。
而第一支撑构件8322与第二支撑构件8332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构件8322与第二支撑构件8332高度相等,因此相邻的第一支撑构件8322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第二支撑构件8332之间的距离相等。
请参阅图18,第三支撑件8323设置有第三支撑部83231、第三限位部83232和第三转动轴83233,第一推动组件8325推动第三支撑件8323绕第三转动轴83233沿第三支撑部83231远离第三支撑杆8321的方向转动,第一拉动组件8324拉动第三支撑件8323绕第三转动轴83233沿第三限位部83232靠近第三支撑杆8321的方向转动。第三支撑部83231位于第三转动轴83233的上方,第三限位部83232位于第三转动轴83233的下方。第三支撑部83231的下部与第三限位部83232相连,第三支撑部83231的上部凸出于第三限位部83232,当第三限位部83232的第三限位面83234呈竖直状态时,第三支撑部83231的第三支撑面83235从下到上向外延伸。第四支撑件8333设置有第四支撑部83331、第四限位部83332和第四转动轴83333,第二推动组件8335推动第四支撑件8333绕第四转动轴83333沿第四支撑部83331远离第四支撑杆8331的方向转动,第二拉动组件8334拉动第四支撑件8333绕第四转动轴83333沿第四限位部83332靠近第四支撑杆8331的方向转动。第四支撑部83331位于第四转动轴83333的上方,第四限位部83332位于第四转动轴83333的下方。第四支撑部83331的下部与第四限位部83332相连,第四支撑部83331的上部凸出于第四限位部83332,当第四限位部83332的第四限位面83334呈竖直状态时,第四支撑部83331的第四支撑面83335从下到上向外延伸。
在出料储件装置800中未储存夹框装置100时,第一推动组件8325推动第三支撑件8323绕第三转动轴83233沿第三支撑部83231远离第三支撑杆8321的方向转动,第一拉动组件8324拉动第三支撑件8323绕第三转动轴83233沿第三限位部83232靠近第三支撑杆8321的方向转动,在第一推动组件8325与第一拉动组件8324的共同作用下,第三支撑件8323的初始状态为第三限位面83234呈竖直状态;同样地,第二推动组件8335推动第四支撑件8333绕第四转动轴83333沿第四支撑部83331远离第四支撑杆8331的方向转动,第二拉动组件8334拉动第四支撑件8333绕第四转动轴83333沿第四限位部83332靠近第四支撑杆8331的方向转动,在第二推动组件8335与第二拉动组件8334的共同作用下,第四支撑件8333的初始状态为第四限位面83334呈竖直状态。
在第二顶升机构840将进入出料储件装置800的夹框装置100向上顶升过程中,夹框装置100经过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的空间后推动第三支撑部83231与第四支撑部83331,使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同时发生转动,此时,第三支撑件8323绕第三转动轴83233沿第三支撑部83231靠近第三支撑杆8321的方向转动,第四支撑件8333绕第四转动轴83333沿第四支撑部83331靠近第四支撑杆8331的方向转动,如此,使夹框装置100能顺利越过第三支撑件8323和第四支撑件8333。
当夹框装置100越过第三支撑件8323和第四支撑件8333后,第三支撑件8323在第一推动组件8325与第一拉动组件8324的共同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第四支撑件8333在第二推动组件8335与第二拉动组件8334的共同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第三支撑面83235与第四支撑面83335处于夹框装置100的下方。当第二顶升机构840缩回后,通过第三支撑面83235与第四支撑面83335分别抵住夹框装置100的两侧,以对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避免夹框装置100随第二顶升机构840下移,如此,使夹框装置100稳定停留在出料储件装置800最低位置处的储料位。
在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进入出料储件装置800最低位置处的储料位过程中,第二移载机构820处的夹框装置100将出料储件装置800最低位置处的储料位处的夹框装置100向上顶,出料储件装置800最低位置处的储料位处的夹框装置100以同样的方式向上移动一个储料位。以此类推,出料储件装置800中的所有夹框装置100均向上移动一个储料位。如此,完成通过出料储件装置800完成对夹框装置100的自动连续收料,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成对的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中,当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均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的距离d2、夹框装置100的宽度N、第三支撑部83231的上部凸出于第三限位部83232的距离M2、第三支撑部83231的顶端与第四支撑部83331的顶端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0≤d2-N≤2M2,H2<N。
在成对的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中,当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均处于竖直状态时,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的距离大于夹框装置100的宽度,使夹框装置100能顺利进入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d1-N即为夹框装置100两端与第三限位面83234和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的间隙和,通过对夹框装置100与第三限位面83234和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行限定,使夹框装置100进入第三限位面83234与第四限位面83334之间时,避免夹框装置100产生过大的晃动而产生卡阻,提高第二支撑装置机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使夹框装置100的宽度大于第三支撑部83231的顶端与第四支撑部83331的顶端之间的距离,进而使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能够对来自下方储料位的夹框装置100进行支撑。如此,使夹框装置100稳定可靠地储存于出料储件装置800内,并且使夹框装置100能在出料储件装置800内平稳、可靠地移动。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推动组件8325与第二推动组件8335均可以是压缩弹簧,第一拉动组件8324与第二拉动组件8334均可以是拉伸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使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转动或者保持在初始位置。
在本申请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永磁铁使第三支撑件8323与第四支撑件8333转动。在第一推动组件8325与第二推动组件8335中,可通过两块同极性相对的永磁铁,根据同极相斥的原理,第一推动组件8325推动第三支撑件8323转动,第二推动组件8335推动第四支撑件8333转动。在第一拉动组件8324与第二拉动组件8334中,可通过两块不同极性相对的永磁铁,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第一拉动组件8324拉动第三支撑件8323转动,第二拉动组件8334拉动第四支撑件8333转动。
请参阅图3至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框装置100还包括:回型框110,回型框110的内侧两边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条120,支撑条120开设有若干调节孔130,调节孔130沿支撑条12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第一定位条140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销150,限位销150卡接于调节孔130,第一定位条140两端的限位销150的距离与回型框110两侧支撑条120成对的调节孔130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定位条140设置有若干限位槽160,限位槽160沿第一定位条140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二定位条170卡接于限位槽160内与第一定位条140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均设置有卡槽180,通过卡槽180对待曝光件进行固定。第一定位条140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定位条170的数量为四个,每个第一定位条140配置两个第二定位条170。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定位条140安装于回型框110时,将限位销150卡接于支撑条120的调节孔130,第一定位条140两端的限位销150分别卡接于回型框110两侧支撑条120成对的调节孔130,以使第一定位条140连接回型框110两侧的支撑条120,第一定位条140垂直于支撑条120。第二定位条170的端部卡接于第一定位条140的限位槽160,第一定位条140垂直于第二定位条170。通过两个第一定位条140对待曝光件两个边进行限位,通过四个第二定位条170对待曝光件的另外两侧进行限位。将待曝光件固定于夹框装置100时,待曝光件的四侧边分别卡接于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的卡槽180,如此,通过第一定位条140与第二定位条170对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及固定。当对待曝光件进行换型时,如果待曝光件的尺寸发生改变,则可通过改变第一定位条140安装的调节孔130的孔位来调节两个第一定位条140之间的距离;通过改变第二定位条170安装的限位槽160的槽位来调节成对的第二定位条170之间的距离。如此通过调节第一定位条140及第二定位条170之间的距离来使夹框装置100适配不同尺寸的待曝光件的装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对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和固定的夹框装置;
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前处理工位、曝光工位、后处理工位;
前处理装置,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
曝光装置,所述曝光装置设置于所述曝光工位;
后处理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方;
用于将所述夹框装置向所述前处理工位输送的进料储件装置,所述进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进料侧,所述进料储件装置设置有若干储料位;
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的出料储件装置,所述出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输送装置的出料侧,所述出料储件装置设置有若干储料位;
其中,所述前处理装置用于对待曝光件进行检测、清洁以及除静电,所述后处理装置用于对曝光后的待曝光件进行检测、清洁和除静电;
所述进料储件装置包括:
第一储件支撑架;
第一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储件支撑架;
第一单向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支撑,使所述夹框装置能从上到下单向移动;以及,
第一顶升机构,所述第一顶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储件支撑架,所述第一顶升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的下方;
其中,所述第一顶升机构顶升时,使所述夹框装置脱离所述第一移载机构,所述第一顶升机构缩回时,使所述夹框装置到达所述第一移载机构;
所述第一单向支撑机构包括若干第一单向支撑装置,所述第一单向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输送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单向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两侧;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若干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所述第一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和若干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有所述第二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杆;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高度相等,相邻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D1与所述夹框装置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0≤D1-L≤5mm;
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
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当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内延伸;
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支撑件绕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
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内延伸;
在成对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中,当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均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d1、夹框装置的宽度N、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距离M1、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H1之间的关系为0≤d1-N≤2M1,H1<N;
所述出料储件装置包括:
第二储件支撑架;
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储件支撑架;
第二单向支撑机构,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支撑,使所述夹框装置能从下到上单向移动;以及
第二顶升机构,所述第二顶升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储件支撑架,所述第二顶升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的下方,所述第二顶升机构缩回时的顶升面高度低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输送面的高度;
其中,所述第二顶升机构用于将第二移载机构处的所述夹框装置向所述出料储件装置中最低位置的储料位推送;
所述第二单向支撑机构包括若干第二单向支撑装置,所述第二单向支撑装置沿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输送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单向支撑装置包括第三支撑组件和第四支撑组件,所述第三支撑组件与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两侧;
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杆和若干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第三支撑件、第一拉动组件和第一推动组件,所有所述第三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撑杆;
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支撑杆和若干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沿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呈单列排列布置,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第四支撑件、第二拉动组件、第二推动组件,所有所述第四支撑件均转动安装于所述第四支撑杆;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高度相等,相邻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之间的距离D2与所述夹框装置的厚度L之间的关系为1≤D2-L≤3mm;
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有第三支撑部、第三限位部和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推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绕所述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三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杆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拉动组件拉动所述第三支撑件绕所述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三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三支撑杆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三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连,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当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第三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支撑部的第三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外延伸;
所述第四支撑件设置有第四支撑部、第四限位部和第四转动轴,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推动所述第四支撑件绕所述第四转动轴沿所述第四支撑部远离所述第四支撑杆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拉动组件拉动所述第四支撑件绕所述第四转动轴沿所述第四限位部靠近所述第四支撑杆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上方,所述第四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下方;
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下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连,所述第四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四限位部,当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第四限位面呈竖直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四支撑面从下到上向外延伸;
在成对的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中,当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均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之间的距离d2、夹框装置的宽度N、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部凸出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距离M2、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顶端与所述第四支撑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0≤d2-N≤2M2,H2<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框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条和第二定位条,所述第一定位条与所述第二定位条均能在所述夹框装置中活动并且对所述夹框装置中的待曝光件进行定位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储件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料储件装置、第二出料储件装置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
所述第一出料储件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出料侧;
所述第二出料储件装置和第三出料储件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两侧的出料侧;
所述第一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前处理工位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所述第二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后处理工位检测不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所述第三出料储件装置用于对装载有在所述后处理工位检测合格的待曝光件的所述夹框装置进行收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处理工位的上部;
所述前处理工位设置有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升降,使所述夹框装置在所述前处理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移动;
所述后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后处理工位的上部;
所述后处理工位设置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框装置进行升降,使所述夹框装置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机构、第一处理机构、第二处理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且能被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处理机构包括第一检测相机组件、定位相机组件、第一清洁组件、第一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包括第二检测相机组件、第二清洁组件、第二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前处理,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前处理;
所述后处理装置包括第二移动机构、第三处理机构、第四处理机构,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且能被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处理机构包括第三检测相机组件、第三清洁组件、第三除静电组件,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包括第四检测相机组件、第四清洁组件、第四除静电组件,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上表面进行后处理,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中的另一个用于对待曝光件的下表面进行后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轴组件和第二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处理工位,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在所述第一移动轴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轴组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一处理机构与所述第二处理机构能在平行于所述输送装置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三移动轴组件和第四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后处理工位,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均安装于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在所述第三移动轴组件与所述第四移动轴组件的配合下所述第三处理机构与所述第四处理机构能在平行于所述输送装置输送平面的平面空间内同步移动。
CN202310420343.2A 2023-04-19 2023-04-19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Active CN1165008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0343.2A CN116500867B (zh) 2023-04-19 2023-04-19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0343.2A CN116500867B (zh) 2023-04-19 2023-04-19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0867A CN116500867A (zh) 2023-07-28
CN116500867B true CN116500867B (zh) 2024-01-30

Family

ID=87327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20343.2A Active CN116500867B (zh) 2023-04-19 2023-04-19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086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0880A1 (de) * 1997-07-09 1999-01-13 Krause-Biag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Bearbeitung von Druckplatten
TWM448706U (zh) * 2012-07-25 2013-03-11 Schmid Automation Asia Co Ltd 曝光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CN109765753A (zh) * 2019-01-30 2019-05-17 广东华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油墨曝光机
CN110376853A (zh) * 2019-08-27 2019-10-25 爱司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精度全自动双面曝光机
CN110647017A (zh) * 2019-10-26 2020-01-03 东莞科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及方法
CN210781580U (zh) * 2019-10-26 2020-06-16 东莞科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位双面曝光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0880A1 (de) * 1997-07-09 1999-01-13 Krause-Biag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Bearbeitung von Druckplatten
TWM448706U (zh) * 2012-07-25 2013-03-11 Schmid Automation Asia Co Ltd 曝光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CN109765753A (zh) * 2019-01-30 2019-05-17 广东华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油墨曝光机
CN110376853A (zh) * 2019-08-27 2019-10-25 爱司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精度全自动双面曝光机
CN110647017A (zh) * 2019-10-26 2020-01-03 东莞科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位曝光设备及方法
CN210781580U (zh) * 2019-10-26 2020-06-16 东莞科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位双面曝光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0867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94680A1 (zh) 全自动上料流水线
CN109230515A (zh) 一种自动贴膜机
CN113844874B (zh) 一种配合集成电路清洗设备用的收放板机
CN114939538B (zh) 正反面检测设备
CN109595237A (zh) 一种自动贴辅料机构
CN108787487A (zh) 锂电池检验机
CN116500867B (zh) 自动对位曝光设备
KR102273829B1 (ko) 전자부품 이형 선별장치 및 이형 선별공정
KR100918303B1 (ko) 불량 행거 검출수단이 구비된 행거식 경화장치
CN216189183U (zh) 一种与挂架运输小车对接的收放板机
JPH03289198A (ja) 基板の位置決め装置
CN214691961U (zh) 上料设备
KR100496631B1 (ko) 전자부품 공급방법
CN114361087A (zh) 上料模块及具有其的固晶机
CN112928051A (zh) 工件输送装置
CN117324289B (zh) 电芯外观检测设备
CN220559856U (zh) 芯片光学检测设备
CN220375719U (zh) 上料输送设备
CN216302283U (zh) 一种电路板的集料装置
CN216271584U (zh) 供料装置
CN217857455U (zh) 一种晶圆分类出料装置
CN216323430U (zh) 板材分拣机
KR200183934Y1 (ko) 피시비자동배출장치
CN219488723U (zh) 一种pcb板折叠流线上料装置
CN212502324U (zh) 一种自动化设备传送料板治具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