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7559A -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7559A
CN116487559A CN202310530748.1A CN202310530748A CN116487559A CN 116487559 A CN116487559 A CN 116487559A CN 202310530748 A CN202310530748 A CN 202310530748A CN 116487559 A CN116487559 A CN 116487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particles
silicon
cavity
composit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07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Epn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Epn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Epn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Epn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87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75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包覆所述核结构的第三相碳包覆层,所述核结构为第一中间产物颗粒脱除造孔剂颗粒后形成的结构,所述核结构具有所述造孔剂颗粒脱除后形成的定制化空腔,所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是由硅颗粒、所述造孔剂颗粒、第一相碳和第二相碳形成的复合物颗粒;所述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所述第二相碳为有机化合物衍生的碳物质;所述第三相碳为焦油和/或沥青转化的碳物质。本发明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不仅能缓冲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而且结构更稳定,最大化体积容量及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循环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尤其涉及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硅,具有极高的充放电比容量,是一种可代替石墨的、极具产业化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然而,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伴有巨大的体积变化,产生的机械应力导致活性材料粉化、结构崩塌及材料与集流体脱离,造成容量迅速衰减和循环性能降低。此外,由于这种体积膨胀效应,硅在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导致充放电效率减低,加速循环性能的恶化。将硅材料纳米结构化、进而与碳(纳米)材料结合构筑复合材料,尤其是,构筑内含空腔的硅-碳核壳复合结构(比如,蛋黄-蛋壳(Liu,N.etal.Apomegranate-inspired nanoscale design for large-volume-change lithiumbattery anodes.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9,187)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解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效应引起的结构及表界面不稳定性问题,从而改善其充放电循环性能。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有复合方法严重依赖于高含量的非活性辅材、大幅减低硅的相对含量及材料的重量比容量;与此同时,复合方法往往无法实现颗粒内空腔的均匀、精准构建。通常的空腔模板(如,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颗粒等)或使预留空腔过大,牺牲体积比容量及体积能量密度,或使预留空腔过小导致体积效应犹存、降低循环稳定性。此外,现有复合结构中,空腔构建往往导致硅相与碳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点”或不高效的“线”接触模式。另外,这类复合材料制备依赖于高危险性的甲硅烷等气态硅源,或成本高昂的结构化纳米硅,或氢氟酸等高腐蚀性化学试剂,或苛刻耗能复杂的工艺。综上,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均严重制约该类材料性能发挥和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定制化空腔和由内到外的从“柔”到“刚”的梯度式一体化三相包覆碳结构,不仅能缓冲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而且结构更稳定,最大化体积容量及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循环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包覆所述核结构的第三相碳包覆层,所述核结构为第一中间产物颗粒脱除造孔剂颗粒后形成的结构,所述核结构具有所述造孔剂颗粒脱除后形成的定制化空腔,所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是由硅颗粒、所述造孔剂颗粒、第一相碳和第二相碳形成的复合物颗粒;
所述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所述第二相碳为有机化合物的碳物质;
所述第三相碳为焦油和/或沥青的碳物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将硅颗粒、第一相碳、造孔剂颗粒、有机化合物分散于溶剂中,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所述造孔剂颗粒为可溶于水的盐类物质,所述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将所述前驱体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前驱体颗粒为所述硅颗粒、所述第一相碳、所述造孔剂颗粒和所述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颗粒;
将所述前驱体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一次热处理,使所述有机化合物衍生为碳物质,形成第二相碳,得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
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用熔融态焦油和/或沥青进行包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颗粒;
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二次热处理,使所述焦油和/或沥青转化为碳物质,形成第三相碳包覆层,得到第三中间产物颗粒;
用水脱除所述第三中间产物颗粒中的所述造孔剂颗粒,得到所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或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在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使用造孔剂颗粒,可以形成精确预定的定制化空腔,一方面,空腔可以为硅颗粒的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避免结构坍塌及表界面不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造孔剂形成定制化空腔,可以根据硅颗粒的膨胀体积制定适合的空腔,避免空腔过大或过小,空腔过小仍有结构坍塌及表界面不稳定的风险,空腔过大会牺牲体积比容量及体积能量密度。
(2)本发明通过采用不同材料的连续三相碳,内部柔性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包覆硅颗粒,能更好的吸收硅颗粒的膨胀张力,保持结构的稳定性,最外层的由焦油或沥青高温碳化后生成的包覆层具有较佳的耐热性、耐酸碱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使结构更稳定,中间的有机化合物衍生的碳物质起到连接第一相碳和第三相碳的桥梁作用,使碳结构形成由内到外的从“柔”到“刚”的梯度式一体化碳结构,不仅提供连续碳质电子传输通道,而且使颗粒结构更稳定,最大化体积容量及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循环稳定性,有利于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碳硅复合材料非常适合受体积膨胀牵制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制得的硅基电池具有优异的充放电体积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不仅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安全、能耗低,而且与工业化装备兼容,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给出了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中的单颗粒界面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2是对比例1或对比例2制得的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给出了碳硅复合材料中的单颗粒界面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喷雾干燥的复合微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是本发明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热处理的复合微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5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制得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低倍扫描电镜照片。
图6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制得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高倍扫描电镜照片。
图7是对比例2的碳硅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第一次热处理的复合微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8是对比例2制得的碳硅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给出了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中单个颗粒界面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其中,1代表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10代表定制化空腔,11代表硅颗粒,12代表第一相碳,13代表第二相碳,14代表第三相碳。本发明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包覆核结构的第三相碳包覆层,核结构为第一中间产物颗粒脱除造孔剂颗粒后形成的结构,核结构具有造孔剂颗粒脱除后形成的定制化空腔,第一中间产物颗粒是由硅颗粒、造孔剂颗粒、第一相碳和第二相碳形成的复合物颗粒;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第二相碳为有机化合物衍生的碳物质;第三相碳为焦油和/或沥青转化的碳物质包覆层。
在本发明中,定制化空腔可根据硅颗粒的体积膨胀引入造孔剂颗粒进行均匀、精确的预定及构建(比如,图1中定制化空腔可容纳硅的300%的体积膨胀)。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造孔剂颗粒,可以形成精确预定的定制化空腔,一方面,空腔可以为硅颗粒的膨胀提供缓冲空间,避免结构坍塌及表界面不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造孔剂形成定制化空腔,可以根据硅颗粒的膨胀体积制定适合的空腔,避免空腔过大或过小,空腔过小仍有结构坍塌及表界面不稳定的风险,空腔过大会牺牲体积比容量及体积能量密度。
通过采用不同材料的连续三相碳,内部柔性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包覆硅颗粒,能更好的吸收硅颗粒的膨胀张力,保持结构的稳定性,最外层的由焦油或沥青高温碳化后生成的包覆层具有较佳的耐热性、耐酸碱性以及抗冲击性,能使结构更稳定,中间的有机化合物衍生的碳物质起到连接第一相碳和第三相碳的桥梁作用,使外层包覆的碳结构形成由内到外的从“柔”到“刚”的梯度式一体化碳结构,不仅提供连续碳质电子传输通道,而且使颗粒结构更稳定,最大化体积容量及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循环稳定性,有利于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另,本发明的碳硅复合材料全部由硅活性材料和轻质碳材料构成,不存在其它辅材,能尽可能的提高硅的相对含量及材料的重量比容量。
本发明的碳硅复合材料非常适合受体积膨胀牵制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制得的硅基电池具有优异的充放电体积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99%,例如为50%、55%、60%、62.5%、65%、68%、72%、75%、77%、78%、80%、83%、85%、87.5%、90%、91%、93%、95%、96.5%、98%或99%等。
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第一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第二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第三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硅颗粒包括微米级硅粒子、纳米级硅粒子、硅纳米线和硅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微米级硅粒子具体可以为1微米~20微米的微米级硅,纳米级硅粒子可以为1纳米~1000纳米的纳米级硅粒子,硅纳米线的直径可以为1纳米~1000纳米,长度为10纳米~10微米,硅纳米管的直径可以为1纳米~1000纳米,长度为10纳米~10微米。硅颗粒可以是不同尺度的硅颗粒。硅颗粒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硅颗粒,其他本领域常用的硅颗粒也可用于本发明。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碳纳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物、还原的石墨烯氧化物、纳米碳纤维、细菌纤维素类碳纤维和细菌纤维素类碳纤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有机化合物包括抗坏血酸、柠檬酸、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壳聚糖、尿素、淀粉和蛋白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当包括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时,混合物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抗坏血酸和蔗糖的混合物,抗坏血酸和葡萄糖的混合物,蔗糖和柠檬酸的混合物,果糖、壳聚糖和尿素的混合物,抗坏血酸、麦芽糖和淀粉的混合物,抗坏血酸、蔗糖、柠檬酸和蛋白质的混合物等。
焦油包括煤焦油和/或石油焦油,沥青包括煤沥青和/或石油沥青。当使用两种以上混合物时,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石油沥青和石油焦油的组合,煤焦油和石油沥青的组合等。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1)将硅颗粒、第一相碳、造孔剂颗粒、有机化合物分散于溶剂中,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造孔剂颗粒为可溶于水的盐类物质,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在本步骤中,由于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具有强吸附性,因此,在溶液中,硅颗粒、造孔剂颗粒易与第一相碳相结合,上述列举的有机化合物在本发明中也作为分散剂,使硅颗粒、第一相碳、造孔剂颗粒充分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溶剂为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前驱体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99.9%。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造孔剂颗粒为熔点在710℃到1000℃之间的可溶于水的盐类物质,具体的,盐类物质包括氯化钠(801℃)、氯化钾(770℃)、氯化钙(772℃)、氯化镁(714℃)、碳酸钠(851℃)、碳酸钾(891℃)、硫酸钠(884℃)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但并不限于上述列举。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硅颗粒与造孔剂颗粒的体积比为1:0.1~9,优选为1:1~4。
2)将前驱体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颗粒,前驱体颗粒为硅颗粒、第一相碳、造孔剂颗粒和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颗粒。
在本步骤中,喷雾干燥是将前驱体溶液通过压力式雾化器、气流式雾化器、旋转式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等中的任意一种雾化成液滴,再进行干燥,得到前驱体颗粒。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进料速度为0.5mL/min-100mL/min,例如0.5mL/min、1mL/min、5mL/min、10mL/min、20mL/min、30mL/min、35mL/min、40mL/min、47.5mL/min、50mL/min、60mL/min、70mL/min、77mL/min、80mL/min、90mL/min和100mL/min等,进风温度为100-300℃,例如100℃、150℃、180℃、210℃、250℃、275℃和300℃等,出风温度为设备自动调节,载气为空气。
3)将前驱体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一次热处理,使有机化合物转化为碳物质,形成第二相碳,得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
第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低于造孔剂颗粒的熔点,以避免造孔剂颗粒在高温下的熔化流失及空腔定制的失效。在加热过程中,有机化合物熔融,并在颗粒内部空气受热膨胀的驱动下沿着包埋硅颗粒与造孔剂颗粒之间的间隙向颗粒表面迁移,随着达到热处理温度,有机化合物变性、交联和/或碳化,形成于颗粒表面。本发明的方法使第二相碳与第一相碳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300℃-700℃,例如为300℃、350℃、400℃、425℃、500℃、575℃、650℃、700℃等。第一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24h,例如为1h、2h、3h、5h、7h、10h、12h、13h、15h、16h、18h、20h、21h、22h、23h或24h等。
4)将第一中间产物颗粒用熔融态焦油和/或沥青进行包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颗粒。
在本步骤中,由于第一中间产物颗粒的表面已形成有机化合物衍生碳层,且此时未去除造孔剂颗粒,因此,熔融态焦油和/或沥青不会渗入颗粒内部,由此实现第二相碳连接第一相碳、第三相碳连接第二相碳的由内而外的从“柔”至“刚”的梯度结构。
优选的,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包覆,避免引入杂质。
在本步骤中,具体的,可以将第一中间产物颗粒分散在熔融态焦油和/或沥青中,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搅拌混合1h~24h,例如1h、2h、3h、5h、7h、10h、12h、13h、15h、16h、18h、20h、21h、22h、23h或24h等。
5)将第二中间产物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二次热处理,使焦油和/或沥青转化为碳包覆层,形成第三相碳包覆层,得到第三中间产物颗粒。
在本步骤中,第二次热处理的温度为600℃-1400℃,例如为600℃、650℃、700℃、725℃、750℃、760℃、780℃、800℃、850℃、880℃、900℃、925℃、950℃、975℃、1050℃、1150℃、1200℃、1250℃、1300℃或1400℃等。第二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24h,例如为1h、2h、3h、5h、7h、10h、12h、13h、15h、16h、18h、20h、21h、22h、23h或24h等。
6)用水脱除第三中间产物颗粒中的造孔剂颗粒,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在本步骤中,可以用水洗涤第三中间产物颗粒,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上述步骤中的非氧化气氛包括氮气气氛、氩气气氛、氢气气氛和氦气气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当组合使用时,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氩气/氢气混合气氛,氦气/氢气混合气氛等。
本发明的上述制备方法不仅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安全、能耗低,而且与工业化装备兼容,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或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在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当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应用于负极活性材料时,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可以单独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也可以与其他的负极活性材料混合使用,当与其他负极活性材料混合使用时,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用量不低于总负极活性材料总质量的1%。
上述“其他的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单壁碳纳米管、少层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还原的氧化石墨烯、硬碳材料、与锂可发生合金化反应的金属及其前体(锡、锗、铝、钴等)、与锂可发生转化反应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氧化铁等)及嵌锂型过渡金属氧化物(钛酸锂等)。
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
当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应用于负极时,负极包括上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池负极。
当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时,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包含上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本发明所述“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等。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1微米~3微米的硅颗粒与适量浓度的氯化钠、碳纳米管和抗坏血酸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1:3:0.05:0.3),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1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20mL/min,进风温度为220℃,出风温度为11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图3)在55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2h,制得抗坏血酸转化的第二相碳于表面的碳硅复合微粒(图4);将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石油沥青中(质量比:1:0.1),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6h,进一步在氮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850℃各保温2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5μm左右,结果如图5和6所示;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9%。
制备负极: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将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导电剂乙炔黑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均匀混合配制成浆料,然后将其涂于铜箔集流体上,在120℃真空干燥12h后辊压制成负极极片。
制备电池:
以负极极片为测试电极,以金属锂箔为对电极,电解液是添加FEC的1MLiPF6/EC:DEC(1:1;v/v),即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乙酯的混合溶液,隔膜为Celgard 2400,在氧和水含量均小于1ppm的手套箱中组装成纽扣式锂离子电池。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2150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550次。
实施例2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3微米~5微米的硅与适量浓度的硫酸钠、石墨烯氧化物和葡萄糖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为1:0.15:0.001:0.5),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8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0.5mL/min,进风温度为100℃,出风温度为8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300℃氢气气氛下热处理24h,制得葡萄糖转化的第二相碳于表面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煤沥青和石油沥青的混合物中(质量比为1:0.1:0.2),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24h,进一步在氢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600℃各保温2h,2h,和24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8μm左右;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7%。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1875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465次。
实施例3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1微米~3微米的硅与适量浓度的碳酸钾、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和淀粉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为1:4:0.2:0.5),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0.1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100mL/min,进风温度为300℃,出风温度为16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475℃氩气/氢气气氛下热处理10h,制得淀粉转化的第二相碳于表面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微粒分散于石油焦油中(质量比为1:2),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氩气气氛下搅拌1h,进一步在氩气/氢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1400℃各保温2h,2h,和1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4μm左右;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1560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510次。
实施例4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3微米~5微米的硅与适量浓度的氯化钾/氯化钠、碳纳米管、尿素和蛋白质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为1:0.1:0.1:0.25:0.3:0.2),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3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10mL/min,进风温度为275℃,出风温度为14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70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1h,制得尿素和蛋白质转化的第二相碳于表面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密封的微粒分散于煤焦油中(质量比为1:0.65),在改性混合机中氩气气氛下搅拌12h,进一步在氩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1050℃各保温2h,2h和6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10μm左右;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5%。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1750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460次。
实施例5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直径约100纳米的硅纳米线与适量浓度的氯化钙/碳酸钠、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物、抗坏血酸和柠檬酸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为1:4:2:0.5:0.2:0.1:0.2),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5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5mL/min,进风温度为165℃,出风温度为10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650℃氩气气氛下热处理4h,制得抗坏血酸和柠檬酸转化的碳密封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密封的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煤沥青中(质量比为1:1),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18h,进一步在氢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750℃各保温2h,2h和15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7μm左右;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1680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480次。
实施例6
制备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将50纳米的硅纳米粒子与适量浓度的氯化钠、碳纳米管和抗坏血酸的水溶液搅拌混合(质量比为1:2:0.5:0.5),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2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65mL/min,进风温度为255℃,出风温度为12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420℃氩气/氮气气氛下热处理16h,制得葡萄糖转化的第二相碳于表面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密封的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石油沥青中(质量比为1:0.15),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3h,进一步在氢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1200℃各保温2h、2h和4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6μm左右;其中,以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5%。
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达2050mAh/cm3的比容量,可稳定循环525次。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未使用造孔剂颗粒。具体的如下:
将1微米~3微米的硅与适量浓度碳纳米管和抗坏血酸的水溶液搅拌混合,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质量比为1:0.05:0.3);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1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10mL/min,进风温度为220℃,出风温度为11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55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2h,制得多孔结构的碳硅复合微粒;将多孔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石油沥青中(质量比为1:0.1),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6h,进一步在氮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850℃各保温2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空腔非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所得的非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3.5μm左右;其中,以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2%。
本对比例的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图中给出了碳硅复合材料中的单颗粒界面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其中,2代表碳硅复合材料,20代表非定制化孔隙,21代表硅,22代表碳。由图可以看出,第一,在无造孔剂条件下形成多孔微粒,其内部孔隙是随机的,无法为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提供必要的空间;第二,多孔微粒的开放式孔结构导致碳包覆过程中第三相碳的由外而内渗透、形成一种颗粒内外非梯度式一体化碳结构,直接包裹在硅表面。这不仅阻碍甚至限制空隙空间容纳硅颗粒的体积膨胀,还构成一种不稳定的全“刚”性导电网络,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随着硅颗粒的体积膨胀发生裂开及脱落。
采用本对比例的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其具有1350mAh/cm3的比容量,但仅可循环35次。
对比例2
将1微米~3微米的硅与适量浓度的氯化钠、碳纳米管和抗坏血酸的水溶液搅拌混合(相同于实施例1),作为喷雾干燥的前驱体溶液;该前驱体溶液中,溶质浓度为15wt%;喷雾干燥时,进料速度为20mL/min,进风温度为220℃,出风温度为110℃,载气为空气;获得的粉体在85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2h,制得多孔碳硅复合微粒(图7);将微粒分散于熔化的石油沥青中,在改性混合机中氮气气氛下搅拌6h,进一步在氮气气氛下依次程序升温至250℃、550℃和850℃各保温2h后冷却至室温,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非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图8);所得的碳硅复合材料的粒度在4μm左右;其中,以碳硅复合材料总质量为基准,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5%。
本对比例的碳硅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图中给出了碳硅复合材料中的单颗粒界面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其中,2代表碳硅复合材料,20代表非定制化孔隙,21代表硅,22代表碳。由图可以看出,第一,微粒内部的孔隙是随机的,无法为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提供精确和必要的空间,这主要源于其制备过程中热处理温度超过造孔剂熔点,使得造孔剂流失及空腔定制失效;第二,造孔剂流失使得热处理微粒具有开放式孔(见图7),其在包覆过程中允许第三相碳自外而内渗透,从而形成一种非梯度式一体化碳结构,直接包裹在硅表面。这不仅阻碍甚至限制孔隙空间容纳硅颗粒的体积膨胀,还构成一种不稳定的全“刚”性导电网络,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随着硅颗粒的体积膨胀发生裂开及脱落。
采用本对比例的碳硅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负极并进一步组装得到电池,制备负极和电池的方法和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电池性能测试结果:
在0.5C的电流密度下,其具有1430mAh/cm3的比容量,但仅可循环57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结构和包覆所述核结构的第三相碳包覆层,所述核结构为第一中间产物颗粒脱除造孔剂颗粒后形成的结构,所述核结构具有所述造孔剂颗粒脱除后形成的定制化空腔,所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是由硅颗粒、所述造孔剂颗粒、第一相碳和第二相碳形成的复合物颗粒;
所述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所述第二相碳为有机化合物的碳物质;
所述第三相碳为焦油和/或沥青的碳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硅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9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第一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所述第二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所述第三相碳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49%。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颗粒包括微米级硅粒子、纳米级硅粒子、硅纳米线和硅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碳纳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物、还原的石墨烯氧化物、纳米碳纤维、细菌纤维素类碳纤维和细菌纤维素类碳纤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有机化合物包括抗坏血酸、柠檬酸、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壳聚糖、尿素、淀粉和蛋白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焦油包括煤焦油和/或石油焦油;
所述沥青包括煤沥青和/或石油沥青。
5.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将硅颗粒、第一相碳、造孔剂颗粒、有机化合物分散于溶剂中,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所述造孔剂颗粒为可溶于水的盐类物质,所述第一相碳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碳纳米材料,
将所述前驱体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前驱体颗粒为所述硅颗粒、所述第一相碳、所述造孔剂颗粒和所述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颗粒;
将所述前驱体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一次热处理,使所述有机化合物转化为碳物质,形成第二相碳,得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
将所述第一中间产物颗粒用熔融态焦油和/或沥青进行包覆,得到第二中间产物颗粒;
将所述第二中间产物颗粒在非氧化气氛下进行第二次热处理,使所述焦油和/或沥青转化为碳物质,形成第三相碳包覆层,得到第三中间产物颗粒;
用水脱除所述第三中间产物颗粒中的所述造孔剂颗粒,得到所述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颗粒和所述造孔剂颗粒的体积比为1:0.1~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干燥的进料速度为0.5mL/min-100mL/min,进风温度为100℃-300℃;
所述第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300℃-700℃;
所述第一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24h;
所述第二次热处理的温度为600℃-1400℃;
所述第二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24h。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氧化气氛包括氮气气氛、氩气气氛、氢气气氛和氦气气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盐类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碳酸钠、碳酸钾和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水;
所述前驱体溶液中,所述溶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99.9%。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或如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在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电化学储能器件或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CN202310530748.1A 2022-05-13 2023-05-11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64875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0519 2022-05-13
CN202210524051 2022-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7559A true CN116487559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5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0748.1A Pending CN116487559A (zh) 2022-05-13 2023-05-11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7559A (zh)
WO (1) WO20232172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5158A (zh) * 2023-09-08 2023-10-13 琥崧智能装备(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219A (zh) * 2016-06-24 2016-10-12 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球形硅氧碳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129411B (zh) * 2016-09-19 2020-01-24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心硅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7093719B (zh) * 2017-04-24 2019-11-05 广东烛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73680B (zh) * 2018-08-29 2020-10-20 四川西丹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KR102246197B1 (ko) * 2018-12-28 2021-04-30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실리콘-탄소 복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4267839B (zh) * 2021-12-20 2023-03-21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5158A (zh) * 2023-09-08 2023-10-13 琥崧智能装备(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885158B (zh) * 2023-09-08 2023-12-01 琥崧智能装备(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碳硅复合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7240A1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ly porous nitrogen-doped carbon from water hyacinth as selenium host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elenium batteries
Wang et al.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Co3O4 nanotubes 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uperior energy storage
JP6445585B2 (ja) 多孔質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ミクロスフェ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使用、金属リチウム‐骨格炭素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負極、及び電池
CN109524648B (zh) 一种含纳米硅的多孔碳纳米纤维柔性电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38600B (zh) 一种Si/CNT/石墨@C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Al Ja’farawy et al. A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iO 2/C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6784819B (zh)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73680A (zh)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9273689B (zh) 一种异质结构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8281634A (zh) 一种石墨烯包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3224279B (zh) 一种提高首次库伦效率的氧化亚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19410A1 (zh) 改性无锂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其的锂离子电池
Xia et al. Simple synthesis of Ni/high porosity biomass carbon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y
CN108987729B (zh)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硫电池
US20200295356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and carbon/semiconductor nanowire hybrid materials
CN117133908B (zh) 一种红磷碳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870415A (zh) 一种氧化硅/碳/金属元素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974430B (zh) 一种单原子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
JP7252988B2 (ja) プレリチオ化負極(Prelithiated negative electrode)、その作製方法、プレリチオ化負極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スーパーコンデンサー
CN113471409B (zh)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及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6487559A (zh) 一种空腔定制化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ang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silicon/carbon hollow microspheres using renewable sources for high energy lithium-ion battery
CN11175567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71574B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301246B (zh) 一种硫掺杂硬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负极的钾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6 Yingzhou 1st Street, Gaozhuang Town, Jinghe New City,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3700

Applicant after: Shaanxi Epun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6 Yingzhou 1st Street, Gaozhuang Town, Jinghe New City,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3700

Applicant before: Shaanxi epn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