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5038A -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5038A
CN116475038A CN202310617785.6A CN202310617785A CN116475038A CN 116475038 A CN116475038 A CN 116475038A CN 202310617785 A CN202310617785 A CN 202310617785A CN 116475038 A CN116475038 A CN 116475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ying
chamber
cavity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177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海天
王德才
刘宗明
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177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50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5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50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4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gases
    • B05D3/0406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gases the gas being air
    • B05D3/0413Heating with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2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transverse stationary or adjustable bars or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烘干装置包括:烘箱,具有空腔;辊组,设置于空腔内,且包括多个驱动辊及多个张紧辊,多个驱动辊与多个张紧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各张紧辊与各驱动辊在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交替布置,各驱动辊相对烘箱绕各自的旋转轴线可自转并能够驱动待烘干件沿第二方向运动,各张紧辊用于张紧并烘干待烘干件;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本申请提供的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在不增加箱体长度,又不降低极片的输送速度的前提下还能提升烘干效果。

Description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背景技术
当极片涂布完毕后,需要将极片输送至烘干装置进行烘干。为提升极片的烘干效果,传统的方式为通过增加烘干装置的烘箱长度,或者降低极片的输送速度来延长极片途经烘箱内的时间。但是,增加烘箱的长度会导致烘干装置的成本增加且占地面积较大,而降低极片的输送速度会导致极片的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箱体长度,又不降低极片的输送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烘干效果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一种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
烘箱,具有空腔;
辊组,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包括多个驱动辊及多个张紧辊,所述多个驱动辊与所述多个张紧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各所述张紧辊与各所述驱动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交替布置,各所述驱动辊相对所述烘箱绕各自的旋转轴线可自转并能够驱动所述待烘干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各所述张紧辊用于张紧并烘干所述待烘干件;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张紧辊具有送风腔及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送风口;
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烘箱上的加热组件,经所述加热组件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经各所述送风腔及各所述送风口吹开所述待烘干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烘干组件,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包括多个烘干件,各所述烘干件与各所述驱动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布置并用于烘干所述待烘干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烘干件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的风刀,所述基部内设置有吹风腔,所述风刀内的风道与所述吹风腔连通;
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烘箱上的加热组件,经所述加热组件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流向各所述吹风腔,在同一个所述烘干件中,各所述风道用于允许与各自连通的所述吹风腔内的所述加热气流通过并吹向所述待烘干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烘干件均包括多个风刀,在同一个所述烘干件中,全部所述风刀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于所述基部相对的两侧,且每侧的全部所述风刀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箱包括箱体及第一隔板,所述箱体内具有空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空腔内,并将所述空腔分隔形成导风室及烘干室;
所述箱体上开设有导风入口,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与各所述吹风腔一一对应并连通的导风出口,所述加热气流经所述导风入口、所述导风室、各所述导风出口及各所述吹风腔流入所述烘干室,所述辊组及所述烘干组件位于所述烘干室。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箱还包括第一匀风板,所述第一匀风板覆盖于所述导风入口处,且所述第一匀风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匀风孔;和/或
所述烘箱还包括与各所述导风出口一一对应的第二匀风板,各所述第二匀风板覆盖于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导风出口处,且各所述第二匀风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匀风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箱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导风室内,并用于将所述导风入口处的所述加热气流引导流入各所述导风出口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回风组件,所述回风组件连通于所述烘干室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所述回风组件用于将所述烘干室内的所述加热气流回收至所述加热组件内。
一种极片制造生产线,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所述待烘干件。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驱动辊及张紧辊,可以实现待烘干件的自动输送及烘干。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驱动辊与多个张紧辊沿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且各张紧辊与各驱动辊在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交替布置,使得待烘干件可以交替绕设于驱动辊及张紧辊上,这样,在不增加烘箱长度,又不降低待烘干件的输送速度的情况下,还可以提升待烘干件途径烘箱的时间。因此,本申请中提供的烘干装置在不增加成本及烘箱体积,且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还具有很好的烘干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烘干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烘干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烘干装置中加热气流循环流动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烘干装置中张紧辊与第三加热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烘干装置沿A-A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烘干装置的剖面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烘干装置沿B-B方向上的剖面图。
附图标号:
100、烘干装置;200、待烘干件;210、一段待烘干件;
10、烘箱;20、辊组;30、加热组件;40、烘干组件;50、回风组件;60、排风组件;
11、空腔;12、箱体;121、导风入口;122、回风出口;123、排风出口;124、进口;125、出口;
13、第一隔板;131、导风出口;14、第二隔板;141、回风孔;15、导风室;16、烘干室;161、第一子室;162、第二子室;17、第一匀风板;171、第一匀风孔;18、第二匀风板;181、第二匀风孔;19、导风板;191、导风通道;192、导风子板;
21、驱动辊;22、张紧辊;221、送风口;
31、加热件;311、外壳;312、加热部;32、第一加热管;33、第二加热管;34、第三加热管;35、第一温度传感器;36、控制器;37、第二温度传感器;
41、烘干件;411、基部;412、风刀;
51、第一回风管;52、第二回风管;53、回风风机;54、补风管;
61、排风管;62、排风风机;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100,烘干装置100用于烘干待烘干件200。其中,待烘干件200为柔性的带状件,其可以为极片、布带或者其他形式。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待烘干件200为极片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6,烘干装置100包括烘箱10及辊组20,烘箱10用于为辊组20提供收纳空间,辊组20用于输送、张紧并烘干待烘干件200。具体地,烘箱10具有空腔11,辊组20设置于空腔11内,且包括多个驱动辊21及多个张紧辊22,多个驱动辊21与多个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各张紧辊22与各驱动辊21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各驱动辊21相对烘箱10绕各自的旋转轴线可自转并能够驱动待烘干件200沿第二方向Y运动,各张紧辊22用于张紧并烘干待烘干件200;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
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60°、90°、130°等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为90°。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图6中烘干装置100所处的状态下,第一方向X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Y为水平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烘箱10具有沿第二方向Y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进口124及出口125,待烘干件200由进口124进入烘箱10内,并在烘干后由出口125输出。其中,多个驱动辊21与多个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相对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全部驱动辊21及全部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相对间隔设置。示例性地,以图6中烘干装置100所处的状态下为例,全部驱动辊21位于全部张紧辊22的上方。
各张紧辊22与各驱动辊21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可以理解为张紧辊22与驱动辊2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内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示例性地,该平面可以为空腔11的内顶壁。各张紧辊22与各驱动辊21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时,待烘干件200依次交替绕设于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上。
以待烘干件200为极片为例,极片沿其厚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涂布有活性物质浆料,第二表面未涂布活性物质浆料。极片依次交替绕设于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上时,可以极片的第一表面朝向各驱动辊21,第二表面朝向各张紧辊22。或者,也可以极片的第一表面朝向各张紧辊22,第二表面朝向各驱动辊21。优选地,由于各张紧辊22可以烘干待烘干件200,因此,可以设置极片的第一表面朝向各张紧辊22,第二表面朝向各驱动辊21。这样,在极片输送的过程中,各张紧辊22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热传递的方式加热第一表面上的活性物质浆料,以使活性物质浆料快速烘干。
具体地,直接热传递是指与第一表面的活性物质浆料直接接触并烘干活性物质浆料。在该种实施例中,张紧辊22可以为电加热辊。间接热传递是指与第一表面的活性物质浆料之间具有热传递介质,张紧辊22通过热传递介质烘干第一表面的活性物质浆料。比如,热传递介质可以为固体(比如导热固体)或者气体(比如热风)。
各驱动辊21可转动地设置于烘箱10内,并沿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相交的第三方向Z延伸。其中,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以均为30°、60°、90°、120°等等。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为例进行说明。
各驱动辊21的旋转轴线沿第三方向Z延伸。各驱动辊21相对烘箱10旋转时,可以驱动待烘干件200沿第二方向Y运动,以实现待烘干件200的输送。示例性地,各驱动辊21的旋转可以由人工或者驱动件驱动,为提升烘干的自动化,可以设置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各驱动辊21旋转。其中,驱动组件可以包括多个电机,全部电机与全部驱动辊21一一对应并传动连接,各电机用于驱动对应的驱动辊21旋转。当然,驱动组件还可以为其他形式,仅需保证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各驱动辊21旋转即可。
各张紧辊22用于张紧并烘干待烘干件200,各张紧辊22张紧待烘干件200时,在各驱动辊21的作用下,待烘干件200可沿第二方向Y自动输送。
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可以实现待烘干件200的自动输送及烘干。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驱动辊21与多个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相对间隔设置,且各张紧辊22与各驱动辊21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使得待烘干件200可以交替绕设于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上,这样,在不增加烘箱10长度,又不降低待烘干件200的输送速度的情况下,还可以提升待烘干件200途径烘箱10的时间。因此,本申请中提供的烘干装置100在不增加成本及烘箱10体积,且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还具有很好的烘干效果。
请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2、图4及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张紧辊22具有送风腔及与送风腔连通的送风口221;烘干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烘箱10上的加热组件30,经加热组件30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经各送风腔及各送风口221吹开待烘干件200。
加热气流即为上述热传递介质之一。
其中,各张紧辊22上的送风口22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优选为多个。在同一个张紧辊22中,示例性地,多个送风口221设置于张紧辊22在第二方向Y上的同一侧,优选地,多个送风口221设置于张紧辊2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侧。这样,各张紧辊22可向沿第二方向Y分布于各自两侧并与各自相邻设置的两段待烘干件200吹风,以实现快速烘干。
位于张紧辊22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一侧且与该张紧辊22相邻设置的一段待烘干件210是指:位于该张紧辊22的一侧并同时绕设在该张紧辊22及位于该张紧辊22的一侧并在第二方向Y上与该张紧辊22相邻设置的驱动辊21的一段待烘干件210。
示例性地,加热组件30包括加热件31、第一加热管32、第二加热管33及位于空腔11内的多个第三加热管34,加热件31为电加热构件,第一加热管32连通于加热件31与空腔11之间,各第三加热管34与各张紧辊22一一对应并连通,第二加热管33连通于第一加热管32及各第二加热管33之间。
在外部风机的作用下,外部气流经加热件31加热形成加热气流后,依次经第一加热管32及第二加热管33,并在第二加热管33处分流至各第三加热管34,最终流到各张紧辊22的送风腔内,从各张紧辊22的送风口221吹出。与此同时,第二加热管33还与空腔11连通,则加热气流还可以通过第一加热管32直接进入至空腔11内,以对待烘干件200进行烘干。
当然,加热组件30的具体形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也可以包括加热风机,加热风机用于驱动外部气流流经加热件31,并将外部气流加热形成的加热气流输送至各送风腔内。
示例性地,加热组件3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5以及控制器36,第一温度传感器35及加热件31均与控制器36电连接。加热件31具有外壳311及设置于外壳311内的加热部312,加热部312主要起加热作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5设置于外壳311上。第一温度传感器35用于采集加热部312或者外壳311内空间的温度并将采集的温度反馈给控制器36,当第一温度传感器35反馈的温度等于或大于第一设定阈值时,控制器36控制加热部312断电并停止工作,以降低加热部312高温烧毁的风险。
示例性地,加热件31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37,第二温度传感器37与控制器36电连接。在实际烘干的过程中,空腔11内的温度应该保持恒定。第二温度传感器37设置于烘箱10上,且用于采集空腔11内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36,当第二温度传感器37反馈的温度等于或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时,控制器36控制加热部312断电并停止工作,以防止空腔11内温度过高而导致固化后的活性物质浆料开裂,当第二温度传感器37反馈的温度等于或小于第三设定阈值时,控制器36控制加热部312开启并加热外部气流,以为各烘干件41提供加热气流并提升空腔11内的温度。其中,第二设定阈值<第三设定阈值<第一设定阈值。由于从各送风口221吹出的加热气流可以吹开极片,因此,在待烘干件200输送的过程中,待烘干件200与张紧辊22之间为间隔设置。这样,以待烘干件200为极片为例,极片与张紧辊22之间不存在摩擦力,则极片在输送的过程中,极片上的活性物质浆料也不会因粘黏在张紧辊22上而破坏,具有较好的涂布及烘干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5及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100还包括烘干组件40,烘干组件40设置于烘箱10空腔11内且包括多个烘干件41,各烘干件41与各驱动辊21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布置并用于烘干待烘干件200。
可以理解地,每相邻的两个驱动辊21之间均设置一烘干件41,示例性地,烘干件41的数量与张紧辊22的数量一致并在第一方向X上一一对应。各烘干件41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热传递等方式烘干待加热件31。其中,直接热传递和间接热传递的方式与上述定义解释一致,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烘干组件40,一方面,烘干组件40与各张紧辊22配合可以迅速提升空腔11内的温度,以具有较优的烘干效率。此外,对应的烘干件41与张紧辊22配合,还可对位于张紧辊22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每侧且与该张紧辊22相邻设置的每段待烘干件200上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端进行烘干,具有较优地烘干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烘干件41包括基部411及设置于基部411上的风刀412,基部411内设置有吹风腔,风刀412内的风道与吹风腔连通;烘干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烘箱10上的加热组件30,经加热组件30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流向各吹风腔,在同一个烘干件41中,各风道用于允许与各自连通的吹风腔内的加热气流通过并吹向待烘干件200。
可以理解地,该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30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30为同一结构,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基部4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同一个烘干件41中,风刀412可以设置于基部411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基部4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每侧,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通过设置烘干件41对待烘干件200进行热风烘干,各烘干件41吹出的加热气流填充于空腔11内时,无论各段待烘干件200与烘干件41是否相邻均可被烘干,具有较优的烘干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烘干件41均包括多个风刀412,在同一烘干件41中,全部风刀412沿第二方向Y分布于基部411相对的两侧,且每侧的全部风刀412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设。
这样,各烘干件41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较长的吹风长度,从而能够沿第一方向X吹干位于各烘干件41的每侧且与各烘干件41相邻设置的每段极片,烘干效果好,烘干效率高。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刀412的设置不限于上述几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基部411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以及基部411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与之对应的张紧辊22的一侧均设置有风刀412。
请参阅图5及图6,并同时参阅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10包括箱体12及第一隔板13,箱体12内具有空腔11,第一隔板13设于空腔11内,并将空腔11分隔形成导风室15及烘干室16;箱体12上开设有导风入口121,第一隔板13上开设有与各吹风腔一一对应并连通的导风出口131,加热气流经导风入口121、导风室15、各导风出口131及各吹风腔流入烘干室16,辊组20及烘干组件40位于烘干室16。
其中,加热组件30中的第一导风管远离加热件31的一端与导风入口121连通,多个导风出口131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布设。
实际工作时,经加热组件30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依次经第一加热管32及导风入口121进入导风室15内,而后经第一隔板13的各导风出口131分流至各烘干件41的吹风腔内,并最终由各烘干件41的风刀412吹出(加热气流的流动方向如图6中箭头n→箭头p,箭头n→箭头q,n→箭头t所指),以烘干烘干室16内的待烘干件200。通过将辊组20及烘干组件40设置于烘干室16内,在待烘干件200途径烘干室16的过程中,加热气流可以聚集在烘干室16内并对待烘干件200进行烘干,具有较优的烘干效果。而通过设置第一隔板13将空腔11分隔形成导风室15及烘干室16而言,加热气流可直接通过第一隔板13上的各导风出口131进行分流。相较于在空腔11内设置多个与各烘干件41一一对应的管道,且各管道分别将加热气流由加热组件30分流至与各自对应连通的烘干件41内而言,该实施例中的设计可以减少管道的设置,即能够减少烘干装置100的零部件数量,降低装配难度,此外,还可使得空间内各零部件之间的布局更紧凑规整,空间利用率高。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10还包括第一匀风板17,第一匀风板17覆盖于导风入口121处,且第一匀风板17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匀风孔171。和/或,烘箱10还包括与各导风出口131一一对应的第二匀风板18,各第二匀风板18覆盖于与各自对应的导风出口131处,且各第二匀风板18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匀风孔181。
优选地,烘箱10包括第一匀风板17及第二匀风板18,第一匀风板17覆盖于导风入口121处,各第二匀风板18覆盖于与各自对应的导风出口131处。
第一匀风孔171为沿第一匀风板17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匀风板17的通孔结构,第二匀风孔181为沿第二匀风板18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匀风板18的通孔结构。以图1为例,第一匀风板17的厚度方向与第三方向Z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二匀风板18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在加热气流流向第一匀风板17并撞击第一匀风板17时,加热气流受到第一匀风板17的反冲击被打散,并经各第一匀风孔171流入至导风室15内。通过设置第一匀风板17,可将加热气流均匀地导入至导风室15内,并布满导风室15的空间内,以使得加热气流最终能够较为均匀地经各导风出口131流入到各烘干件41的送风腔内,以实现各烘干件41的均匀送风。
在加热气流流向第二匀风板18并撞击第二匀风板18时,加热气流受到第二匀风板18的反冲击被打散,并经各第二匀风孔181流入至对应的送风腔内。通过设置第二匀风板18,可将流向各第二匀风板18的加热气流均匀地导入至各送风腔内,使得各烘干件41上的风刀412均可以出风。
由上可知,通过设置第一匀风板17和/或第二匀风板18,加热气流可以较为均匀地分流至各烘干件41的送风腔,以便于各烘干件41均可以用于烘干极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10还包括导风板19,导风板19设置于导风室15内,并用于将导风入口121处的加热气流引导流入各导风出口131处。
具体地,导风板19包括多个导风子板192,全部导风子板192沿第二方向Y并排且间隔设置,且在第二方向Y上每相邻的两个导风子板192界定形成导风通道191。导风子板192的数量根据所需的导风通道191的数量进行设置。
导风通道191可以具有多条,且全部导风通道191与全部导风出口131一一对应并连通。或者,也可以每条导风通道191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设置的两个导风出口131连通,且不同的导风通道191连通的导风出口131之间不共用,也就是说,不同的导风通道191所连通的导风出口131并不相同。当然,导风通道191的设置形式不限于上述两种,还可以为其他形式,与导风通道191连通的导风出口131为一个还是多个在此处不做限定,与不同的导风通道191连通的导风出口131是否共用在此处也不做限定,仅需保证导风通道191可以将加热气流引导至各导风出口131即可。
比如,图1中导风子板192为四个,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四个导风子板192分别为第一导风子板192、第二导风子板192、第三导风子板192及第四导风子板192,且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四个导风出口131依次为第一导风出口131、第二导风出口131、第三导风出口131及第四导风出口131为例,第一导风子板192与第二导风子板192之间,第二导风子板192与第三导风子板192之间,第三导风子板192与第四导风子板192之间均界定形成导风通道191,第一导风子板192与第二导风子板192之间界定形成的导风通道191与第一导风出口131及第二导风出口131连通,第二导风子板192与第三导风子板192之间界定形成的导风通道191与第二导风出口131及第三导风出口131连通,第三导风子板192与第四导风子板192之间界定形成的导风通道191与第三导风出口131及第四导风出口131连通。
通过设置导风通道191,可以将导风入口121处的加热气流引导流向各导风出口131,从而进一步地防止了加热气流在导风室15内扩散,便于加热气流集中引导流向各导风出口13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100还包括回风组件50,回风组件50连通于烘干室16与加热组件30之间,回风组件50用于将烘干室16内的加热气流回收至加热组件30内。
其中,烘箱10还包括第二隔板14,第二隔板14位于烘干室16内,并与第一隔板13沿第一方向X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隔板14将烘干室16分隔形成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室161及第二子室162,且第一子室161连通于第二子室162与各导风出口131之间,辊组20及烘干组件40均位于第一子室161内。具体地,第二隔板14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X贯穿自身的多个回风孔141,第一子室161及第二子室162通过各回风孔141连通。
由各烘干件41吹出的加热气流由第一子室161经各回风孔141进入至第二子室162内,并在回风组件50的作用下循环至加热组件30内,以进行重复利用。
其中,箱体12的侧壁开设有回风出口122,回风组件50包括第一回风管51、第二回风管52及回风风机53,第一回风管51穿设于回风出口122,并与回风出口122的内壁密合,且第一回风管51与第二子室162连通,第二回风管52连通于回风风机53与加热件31之间。回风风机53即为上述外部风机。回风风机53工作,可驱动第二子室162内的加热气流依次经第一回风管51,回风风机53、第二回风管52循环至加热件31内循环加热,节约能够。加热后的加热气流经第一加热管32流入导风室15内重新进行分配。整个加热气流的循环路径如图3中箭头a→箭头b→箭头c→箭头d→箭头e→箭头f→箭头h所示。
在该实施例中,在回风组件50的作用下,第二子室162内形成负压,以使得第一子室161内的气流可以汇聚到第二子室162,并依次经回风出口122、第一回风管51及第二回风管52循环至加热组件30内循环加热,节约能耗。
而由于第一子室161及第二子室162均由烘干室16分隔形成,则第一子室161及第二子室162的空间均较小。加热气流聚集在第一子室161内时可以在第一子室161内,以使得第一子室161内具有较高的温度,以便于快速烘干待烘干件200。加热气流在回风风机53的作用下聚集在第二子室162内时,由于第二子室162内的空间较小,因此,回风风机53使用较小的功率便可驱动第二子室162内的加热气流回收至加热组件30内,从而便于节约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100还包括排风组件60,箱体12的侧壁开设有排风出口123,排风组件60包括排风管61及排风风机62,排风管61穿设于排风出口123,并与排风出口123的内壁密合,且排风管61与第二子室162连通,排风管61连通于外部与第二子室162之间。排风风机62工作时,第二子室162内的加热气流可以排出至外部。
可以理解地,在烘干待烘干件200的过程中,待烘干件200中的水分挥发至第一子室161内并与加热气流混合后流向第二子室162。为保证第一子室161内具有较低的湿度以方便烘干待烘干件200,可以设置排风组件60将流入第二子室162内的加热气流排出至外部,以降低第二子室162内湿度较高的加热气流经回风组件50及加热组件30循环至第一子室161内导致第一子室161湿度增大的风险。
实际作用时,考虑到第一子室161需要较低的湿度,且需要节能,排风组件60及回风组件50可以同时作用,排风机及回风机可以同时作用。在该实施例中,回风组件50还包括补风管54,补风管54连通于外部与第一回风管51之间。在排风机的作用下,第二子室162内的部分加热气流排出至外部,在回风机的作用下,第二子室162内的剩余加热气流流入至第一回风管51内,并与由补风管54补入的外部气流(流动方向如图3中的箭头g所示)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气流再流到加热组件30内进行加热,而后循环至第一子室161内。由于外部气流的湿度相较于第二子室162内的加热气流的湿度更低,因此,由第二子室162内流到第一回风管51内的加热气流与外部气流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流湿度降低,从而保证了循环至第一子室161内的气流的湿度较低,便于烘干待烘干件200。而补风管54的设置,还使得混合气流具有较大的风量,该混合气流流经加热组件30重新形成风量大的加热气流并能够有效吹干极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极片制造生产线,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烘干装置100,所述烘干装置100用于烘干待烘干件200。
其中,极片制造生产线还可以包括涂布装置,涂布装置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烘干装置100的上游,极片经涂布装置涂布之后沿第二方向Y输送至烘干装置100进行烘干。
上述极片制造生产线,具有上述烘干装置100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上述烘干装置100及极片制造生产线,通过设置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可以实现待烘干件200的自动输送及烘干。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驱动辊21与多个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相对间隔设置,且各张紧辊22与各驱动辊21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使得待烘干件200可以交替绕设于驱动辊21及张紧辊22上,这样,在不增加烘箱10长度,又不降低待烘干件200的输送速度的情况下,还可以提升待烘干件200途径烘箱10的时间。因此,本申请中提供的烘干装置100在不增加成本及烘箱10体积,且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还具有很好的烘干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包括:
烘箱(10),具有空腔(11);
辊组(20),设置于所述空腔(11)内,且包括多个驱动辊(21)及多个张紧辊(22),所述多个驱动辊(21)与所述多个张紧辊(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各所述张紧辊(22)与各所述驱动辊(2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交替布置,各所述驱动辊(21)相对所述烘箱(10)绕各自的旋转轴线可自转并能够驱动所述待烘干件(200)沿所述第二方向(Y)运动,各所述张紧辊(22)用于张紧并烘干所述待烘干件(200);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张紧辊(22)具有送风腔及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送风口(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烘干组件(40),所述烘干组件(40)设置于所述空腔(11)内且包括多个烘干件(41),各所述烘干件(41)与各所述驱动辊(2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交替布置并用于烘干所述待烘干件(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烘干件(41)包括基部(411)及设置于所述基部(411)上的风刀(412),所述基部(411)内设置有吹风腔,所述风刀(412)内的风道与所述吹风腔连通;
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烘箱(10)上的加热组件(30),经所述加热组件(30)加热后形成的加热气流流向各所述吹风腔,在同一个所述烘干件(41)中,各所述风道用于允许与各自连通的所述吹风腔内的所述加热气流通过并吹向所述待烘干件(2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烘干件(41)均包括多个风刀(412),在同一个所述烘干件(41)中,全部所述风刀(412)沿所述第二方向(Y)分布于所述基部(411)相对的两侧,且每侧的全部所述风刀(412)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10)包括箱体(12)及第一隔板(13),所述箱体(12)内具有空腔(11),所述第一隔板(13)设于所述空腔(11)内,并将所述空腔(11)分隔形成导风室(15)及烘干室(16);
所述箱体(12)上开设有导风入口(121),所述第一隔板(13)上开设有与各所述吹风腔一一对应并连通的导风出口(131),所述加热气流经所述导风入口(121)、所述导风室(15)、各所述导风出口(131)及各所述吹风腔流入所述烘干室(16),所述辊组(20)及所述烘干组件(40)位于所述烘干室(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10)还包括第一匀风板(17),所述第一匀风板(17)覆盖于所述导风入口(121)处,且所述第一匀风板(17)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匀风孔(171);和/或
所述烘箱(10)还包括与各所述导风出口(131)一一对应的第二匀风板(18),各所述第二匀风板(18)覆盖于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导风出口(131)处,且各所述第二匀风板(18)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匀风孔(18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10)还包括导风板(19),所述导风板(19)设置于所述导风室(15)内,并用于将所述导风入口(121)处的所述加热气流引导流入各所述导风出口(131)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组件(50),所述回风组件(50)连通于所述烘干室(16)与所述加热组件(30)之间,所述回风组件(50)用于将所述烘干室(16)内的所述加热气流回收至所述加热组件(30)内。
10.一种极片制造生产线,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用于烘干所述待烘干件(200)。
CN202310617785.6A 2023-05-29 2023-05-29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Pending CN1164750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7785.6A CN116475038A (zh) 2023-05-29 2023-05-29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7785.6A CN116475038A (zh) 2023-05-29 2023-05-29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5038A true CN116475038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5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17785.6A Pending CN116475038A (zh) 2023-05-29 2023-05-29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503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0572A (zh) * 2023-06-01 2023-08-08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膜片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8757U (ja) * 2013-11-25 2014-02-06 群翊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熱風オーブン
TWM515635U (zh) * 2015-08-12 2016-01-11 群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烘乾設備
JP2017042704A (ja) * 2015-08-25 2017-03-0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
CN208120368U (zh) * 2018-03-23 2018-11-20 深圳市领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丝网印刷设备中的送料张紧机构
CN213618976U (zh) * 2020-07-09 2021-07-06 渭南秦亚印刷包装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涂布印刷机上的烘箱
CN215465733U (zh) * 2021-07-30 2022-01-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设备
CN217888579U (zh) * 2022-07-20 2022-11-25 深圳市越鸿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烘干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8757U (ja) * 2013-11-25 2014-02-06 群翊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熱風オーブン
TWM515635U (zh) * 2015-08-12 2016-01-11 群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烘乾設備
JP2017042704A (ja) * 2015-08-25 2017-03-0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
CN208120368U (zh) * 2018-03-23 2018-11-20 深圳市领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丝网印刷设备中的送料张紧机构
CN213618976U (zh) * 2020-07-09 2021-07-06 渭南秦亚印刷包装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涂布印刷机上的烘箱
CN215465733U (zh) * 2021-07-30 2022-01-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设备
CN217888579U (zh) * 2022-07-20 2022-11-25 深圳市越鸿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烘干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涂时亮等: "单片微机控制技术", 30 November 1994, 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s: 363 - 365 *
陈文弟: "客车制造工艺技术", 31 October 2002, 人民交通出版社, pages: 220 *
魏颖等: "电气测试技术", 31 August 2021,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ages: 55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0572A (zh) * 2023-06-01 2023-08-08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膜片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475038A (zh)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CN113418367B (zh) 一种基于多级循环的链式烘干机
CN212765245U (zh) 一种丝网印刷设备的快干装置及丝网印刷设备
CN112696904A (zh) 一种往复式单板烘干机
CN215766299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干燥设备
CN218854764U (zh) 一种涂布机烘干装置
CN212378433U (zh) 一种对纸进行干燥的烤箱
CN210180080U (zh) 一种高效红薯片烘干机
CN220836444U (zh) 烘干装置、干燥系统以及温度控制系统
CN219693814U (zh) 一种开式除湿的并联式烘干机
CN218864654U (zh) 一种用于非油炸方便面的分流烘干系统
CN213300762U (zh) 一种带除湿功能的热风循环烘箱
CN213020831U (zh) 一种多用途烘干机
CN216448569U (zh) 一种锂电池的烘干工作台
CN218915604U (zh) 烘干结构及烘干机
CN216880227U (zh) 一种涂布机
CN213514909U (zh) 动力电池防爆片热处理生产线
CN217764331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生产的烘干装置
CN218179550U (zh) 一种方便出料的带式干燥机
CN216245392U (zh) 一种链板烘干机
CN217141019U (zh) 一种带材干燥装置
CN221077125U (zh) 烘干设备及网带炉
CN217686459U (zh) 双侧夹腔混风型分层式烘干机
CN220039005U (zh) 烘干装置及极片加工系统
CN213792559U (zh) 一种可多层烘干的保护膜涂布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