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38338A -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38338A
CN116438338A CN202180068676.2A CN202180068676A CN116438338A CN 116438338 A CN116438338 A CN 116438338A CN 202180068676 A CN202180068676 A CN 202180068676A CN 116438338 A CN116438338 A CN 116438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ibers
mass
polyimide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86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岛直也
名本和广
岸本广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ika Ltd
Unitika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ika Ltd
Unitika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ika Ltd, Unitika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tika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38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8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5/00Carding machines or accessories; Card clothing; Burr-crushing or removing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carding or other preliminary-treatment machines
    • D01G15/02Card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multicomponent, e.g. blended yarns o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纺织纱线,其使用规定量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和耐磨损性优异,并且能够制造具有柔软的手感的织物。涉及一种纺织纱线,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1)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2)纺织纱线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

Description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消防服为首,像炼铁厂或炼钢厂中的工作服、焊接工作用工作服等那样,在暴露于火焰、高热等的场所中使用的工作服(除了上衣(Tops)和下衣(Bottoms)以外还包括手套、袜子等。)等使用由芳族聚酰胺纤维等耐热性纤维形成的布帛。
在上述各种工业服中,由于要求耐火性、阻燃性、高强度、耐化学试剂性、耐疲劳性(布帛强度、撕裂强度保持特性)、耐热性等,所以使用间位系芳族聚酰胺纤维、对位系芳族聚酰胺纤维、这些纤维与其他纤维的混棉纱或纺织纱线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与如上所述的芳族聚酰胺纤维同样地,作为耐化学试剂性和耐热性优异的纤维,已知有聚酰亚胺纤维。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得到聚酰亚胺的复丝的制造方法,记载了能够用于电绝缘材料、防火服、轮胎帘线、FRP等各种产业资材用途。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作为适宜用作在高温应力下、酸性条件下等严酷的条件下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尺寸稳定性和强度均优异的滤布的层叠体,记载了将由聚酰亚胺复丝纱形成的机织物与由聚酰亚胺短纤维形成的纤维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在上述那样的暴露于火焰、高热等的危险大的场合下使用的工作服中,如果使用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等优异的聚酰亚胺纤维,则能够期待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然而,聚酰亚胺纤维由于刚性强所以存在柔软性差的问题。
因此,在主要用于衣料用的各种织物中,能够充分地有效利用聚酰亚胺纤维本来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试剂性,另一方面,尚未开发出能够提供具有柔软的手感的织物的纺织纱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2215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50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2921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52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纺织纱线,所述纺织纱线使用规定量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和耐磨损性也优异,并且能够制造具有柔软的手感的织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得到上述那样的织物,研究了使用利用了聚酰亚胺短纤维(staple fiber)的纺织纱线进行织造。特别是,认为通过制成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的纺织纱线,能够实现上述目的。
通常,作为纺织纱线,除了对例如棉花、羊毛、棉花、羊毛、麻等纤维进行纺织加工而得到的纱以外,还广泛使用与上述纱一起使用作为化学纤维的聚酯、聚酰胺、丙烯酸系等短纤维的纺织纱线。
然而,几乎没有提出使用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纺织纱线。推测其理由在于,聚酰亚胺纤维与上述化学纤维不同,刚性强,水分、油分的量等大不相同,因此即使使用聚酰亚胺短纤维来代替通常的纺纱工序中使用的短纤维,也无法得到所期望的纺织纱线。
因此,本发明人等特别是在以下这样的方面重新研究了通常的纺织工序。在制造纺织纱线的工序中,在使用开清棉机开松原棉的同时,除去附着于原棉的异物,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接下来,将该片状的纤维卷供给至梳理工序。在梳理工序中,使用梳理机对纤维卷进行梳理而将纤维一根一根地分离,平行地拉齐,除去小的异物和短纤维。将残留的长纤维一定程度地以平行状态并齐而纺出纤维网,将其集束并用压辊按压,得到绳状的“梳理纤维条(日文:力一ドスライバ一)”。
聚酰亚胺纤维的刚性强,如上所述,水分、油分均与聚酯、聚酰胺等化学纤维不同,因此,如果使用聚酰亚胺短纤维占50质量%以上的短纤维(staple fiber)(原棉)进行开清棉工序,则所得到的片状的纤维卷的均匀度变差。此外,在梳理工序中,对纤维卷进行梳理而将纤维一根一根地分离,纺出以平行状态拉齐的纤维网后,将其集束并导入到压辊,但产生纺出的纤维网未集束而卷起的现象。其结果是,纤维网未被导入到压辊,从而无法得到梳理纤维条。另外,即使在卷起现象小,纤维网被导入到压辊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纤维平行地拉齐的均匀度高的梳理纤维条。
在得到纺织纱线的情况下,在得到梳理纤维条后,在并条工序中,将6~8根梳理纤维条合在一起,一边使用并条机拉伸至6~8倍,一边使纤维笔直,从而得到消除了粗度不均的“并合纤维条”。即,在并条工序中,为了在后续工序的粗纺工序中得到没有粗度不均的粗纱,要求制成将纤维平行地拉齐并实施了拉伸的、均匀度高的并合纤维条。在该情况下,如果使用均匀度低的梳理纤维条,则无法得到均匀度高的并合纤维条,甚至也无法得到没有粗度不均的粗纱。
因此,本发明人等进一步反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特别是在梳理工序中,在使用包含规定量的油剂的短纤维原料的基础上,通过一边将对其进行开清棉处理而得到的纤维卷进行梳理后所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为±0.2kv以下一边进行梳理,由此,即使在聚酰亚胺短纤维占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均匀度高的梳理纤维条,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下述的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纺织纱线,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
(1)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2)纺织纱线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
2.根据上述项1所述的纺织纱线,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芯部和鞘部,鞘部为上述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3.根据上述项1所述的纺织纱线,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芯部和鞘部,芯部为上述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4.根据上述项3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鞘部含有5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
5.根据上述项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上述芯部与上述鞘部的面积比为芯部:鞘部=80∶20~20∶80。
6.根据上述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乌斯特均匀度(U%)为13%以下。
7.一种织物,其包含上述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
8.一种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的(1)和(2)的工序:
(1)使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100质量份和油剂0.05~0.3质量份的短纤维原料,通过开清棉处理,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片状的纤维卷的工序;以及
(2)在对上述片状的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时,一边将通过该梳理处理后得到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到-0.2~+0.2kv的范围内一边得到梳理纤维条的工序。
9.根据上述项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作为(3)粗纺工序的如下工序:
使用由上述梳理纤维条得到的多个并合纤维条,将至少1根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将其他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一边卷绕于上述芯部用纤维条一边纺出,由此得到具有双层结构的粗纱。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和耐磨损性优异、并且能够制造要求柔软的手感的织物的纺织纱线。特别是,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因此,具有作为聚酰亚胺纤维本来的特性的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并且能够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柔软的手感。
另外,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特别是在具有芯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且鞘部包含纤维素系纤维的双层结构的情况等情况下,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并且能够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柔软的手感和高染色性。
因此,由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得到的织物适宜于例如消防服、炼铁厂或炼钢厂中的工作服、焊接工作用工作服等那样在暴露于火焰或高热的危险大的用途中使用的工作服、工作手套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得到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梳理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用于得到具有芯部和鞘部的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粗纺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用于得到具有芯部和鞘部的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粗纺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包含截面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截面构成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41 压辊
42 条筒(日文原文:ケンス)
43 道夫(日文原文:ドシフア一)
44 锡林(日文原文:シリンダ一)
45 盖板(日文原文:フラツト)
46 牵引辊
47 喂料辊
48 喂料台
49 纤维卷辊
51 纤维条
52 纤维网
53 测定位置
54 纤维卷
A 后辊
B 中辊
C 胶辊(日文原文:エプロン)
D 前辊
E 锭翼头
F 锭翼
G 粗纱
S1 芯部用纤维条
S2 鞘部用纤维条
具体实施方式
1.纺织纱线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特征在于,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
(1)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以下,有时简称为“短纤维束P”。),
(2)纺织纱线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
(A)纺织纱线的构成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只要包含短纤维束P,则其形态、结构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仅由短纤维束P构成的单一型(单层型)的纺织纱线、呈短纤维束P形成芯部或鞘部的芯鞘结构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等中的任意种。特别是,为了对织物赋予适宜于衣料用途的柔软的手感、染色性、吸水性等与用途相对应的特性,优选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单一型的纺织纱线是实质上仅由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短纤维束P构成的纺织纱线。如图5A所示,是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为单层(单相)的纺织纱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一型的纺织纱线中,在短纤维束P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100质量%的情况下,实质上仅由聚酰亚胺短纤维构成的纺织纱线成为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另外,在单一型的纺织纱线中,在短纤维束P中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以外的纤维(以下,有时称为“第2短纤维”。)的情况下,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和第2短纤维的混纺纱成为本发明的纺织纱线。
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芯部或鞘部为短纤维束P,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芯部和鞘部。例如可举出图4所示那样的纺织纱线10。该纺织纱线1 0由作为短纤维束P的芯部11和以覆盖其周围的方式形成的鞘部12构成。将纺织纱线10的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图示于图5C。另外,本发明可以是芯部和鞘部具有与图5C相反的配置的结构。本发明也包括例如如图5B的截面图所示的短纤维束P为鞘部12的纺织纱线。作为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如图5B和图5C所示,优选鞘部12为短纤维束P的纺织纱线(以下,有时称为“纺织纱线A”。)和芯部11为短纤维束P的纺织纱线(以下,有时称为“纺织纱线B”。)这2种纺织纱线。
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优选通过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得到,该工序为:使用在上述并条工序中得到的均匀度高的多根并合纤维条,在粗纺工序中,将至少1根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将其他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卷绕于芯部用纤维条,一边形成鞘部一边纺出,由此得到具有双层结构的粗纱。关于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详细的制造方法,在后面叙述。
在本发明中,纺织纱线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25质量%以上。因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30质量%以上,或设定为50质量%以上。由此,能够更有效地表现聚酰亚胺短纤维本来的物性(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含量的上限例如可以设为90质量%左右,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情况下,只要短纤维束P中包含规定量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则聚酰亚胺短纤维可以包含在芯部和鞘部这两者中,或者也可以仅包含在短纤维束P中。
(B)短纤维束P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必须包含短纤维束P。短纤维束P可以在本发明的纺织纱线中包含1根或2根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1根短纤维束P通常由即将导入到粗纺机之前的1根并合纤维条构成。在图5A~图5C中,短纤维束P均为1根。
短纤维束P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只要是被作为短纤维的纤维即可,没有限定,通常优选纤维长度为20~80mm的短纤维。另外,作为单纤维纤度,可举出优选0.5~10.0dtex的范围、更优选0.8~3.0dtex的范围。如果小于0.5dtex,则有时纤维自身的强度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10.0dtex而变得过粗,则纤维彼此的缠绕变少,由此导致纺织纱线的强度反而容易降低,另外,有时后续工序的加工性、手感等品质方面差。
短纤维束P中所含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作为耐热性(阻燃性)的指标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优选为36~38。
短纤维束P中所含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通常为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60质量%以上,其中,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上述含量的上限例如可以设为100质量%,但不限于此。在上述含量小于50质量%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得到聚酰亚胺纤维本来的物性。
在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小于100质量%的情况下,短纤维束P中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以外的短纤维(以下,将聚酰亚胺短纤维以外的短纤维也称为“第2短纤维”。)。第2短纤维可以为1种或2种以上。
作为第2短纤维,只要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中的任意种。例如,可以适宜使用聚酰胺系纤维、聚酯系纤维、丙烯酸系纤维、纤维素系纤维、聚乙烯醇系纤维等中的至少1种。其中,从染色性和手感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纤维素系纤维(纤维素系短纤维)作为第2短纤维。另外,第2短纤维优选具有阻燃性。
作为纤维素系纤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除了棉、麻等天然纤维素纤维、粘胶人造丝、溶剂纺丝纤维素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莫代尔纤维等。特别是从制成阻燃性·耐热性优异的纺织纱线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具备阻燃性的纤维素纤维(阻燃人造丝纤维等阻燃纤维素纤维)。作为具备阻燃性的纤维素纤维,例如可举出在纤维内部含有以磷化合物为主成分的阻燃剂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该再生纤维素纤维如果适用现有的粘胶法等,则能够容易地得到。例如,如果在纺丝液中添加所述阻燃剂等进行公知的湿法纺丝,则能够容易地得到具备阻燃性的再生纤维素系纤维。
纤维素系纤维只要是被作为短纤维的纤维素系纤维就没有限定,通常优选纤维长度为20~80mm的纤维素系纤维。另外,作为单纤维纤度,优选为0.5~6.0dtex的范围,特别是更优选为1.0~5.0dtex的范围。如果小于0.5dtex,则有时纤维自身的强度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6.0dtex而变得过粗,则纤维彼此的交缠减少,由此导致纺织纱线的强度反而容易降低,除此以外,有时后续工序的加工性、手感等降低。
作为在短纤维束P中包含第2短纤维时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短纤维为60~100质量%、第2短纤维为0~40质量%的组成。此外,纤维素系纤维在第2短纤维中所占的的比例例如可以设为90~100质量%左右,但不限于此。
(C)短纤维束P以外的短纤维束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包含短纤维束P,但在为上述那样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情况下,包含短纤维束P以外的短纤维束(以下,也称为“短纤维束Q”。)中的1种或2种以上。
作为构成短纤维束Q的纤维的种类,可以使用与上述短纤维束P中采用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和第2短纤维相同的纤维,可以适宜地采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纺织纱线中,作为短纤维束Q,可以适宜地采用包含50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对纺织纱线赋予所期望的特性。
作为短纤维束Q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举出第2短纤维为60~100质量%、聚酰亚胺短纤维为0~40质量%的组成。在本发明中,纤维素系纤维在第2短纤维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可以设为85~100质量%左右。
(D)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特性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包含短纤维束P。并且,虽然具有短纤维束P,但通过采用后述的制造方法,能够制成没有粗细不均(乌斯特均匀度(U%)小)的纺织纱线。通过为这样的纺织纱线,所得到的织物具有柔软的手感,并且品质提高,可以得到能够用于广泛的衣料用途的织物。从上述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纺织纱线中,乌斯特均匀度(U%)优选为13%以下,特别是更优选为12%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乌斯特均匀度(U%)的下限值例如可以设为8%左右,但是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优选作为耐热性(阻燃性)的指标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为25以上,其中,更优选为26~41。
磨耗强度(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5的9.10.1A法的标准时测定的、用往复摩擦次数的平均值表示的值)优选为350以上。JIS L1095的9.10磨耗强度9.10.1A法中,A法基于以下的步骤。a)标准时在直径7.6cm的金属圆筒上卷绕JIS R 6253中规定的Cw-C-P1 000的研磨纸,在如图5所示那样施加0.00265N/tex的载荷的状态下使其与根据项目7调整的试样接触。接着,使金属圆筒以130次/分钟的往复速度往复运动10cm间的距离,测定直至试样因磨耗而切断为止的往复摩擦次数。试验次数设为30次,磨耗强度将摩擦次数的平均值和变动率四舍五入到小数点以下1位来表示。在载荷不同的情况下,增加其载荷和试验次数时,将其试验次数附记于试验报告书。
<纺织纱线的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纺织纱线而言,特别是为了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适宜于衣料用途的柔软的手感、染色性、吸水性等特性,其中,优选制成以下说明那样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因此,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更具体地说明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特别是上述的纺织纱线A、B)。
纺织纱线A
纺织纱线A例如如图5B所示,由作为鞘部12配置的短纤维束P和在该鞘部12的空腔中作为芯部11配置的短纤维束Q构成。
鞘部是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短纤维束P)。其中,鞘部的短纤维束P优选包含6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进一步更优选包含7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
作为鞘部中所含的聚酰亚胺短纤维以外的第2短纤维,优选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优异的短纤维。例如,可举出阻燃人造丝纤维、阻燃莫代尔纤维、阻燃维纶纤维、阻燃聚酯纤维、阻燃丙烯酸系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这些纤维可以包含多种。另外,它们也可以作为芯部的第2短纤维使用。
芯部是包含60质量%以上的第2短纤维的短纤维束Q。作为第2短纤维,优选包含纤维素系纤维。纤维素系纤维优选在芯部中包含60质量%以上。
作为芯部中所含的纤维素系纤维以外的第2短纤维,优选不妨碍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机械特性值、由纤维素系纤维带来的柔软的手感的赋予效果的纤维,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系纤维、聚酯纤维等。
纺织纱线A整体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其中,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
纺织纱线A整体中的第2短纤维的含量优选为20~80质量%,其中,更优选为25~75质量%。
在构成纺织纱线A的第2短纤维的含量小于20质量%的情况下,或者在芯部的第2短纤维的比例小于50质量%的情况下,难以赋予第2短纤维所具有的特性。作为芯部的第2短纤维,如上所述优选包含纤维素系纤维,芯部的纤维素系纤维的比例为60质量%以上,其中,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上。如果使用纤维素系纤维作为第2短纤维,则能够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柔软的手感或吸水性,能够适宜用于衣料用途。
作为这样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例如优选为:使用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使用含有50质量%以上(特别是6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的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而制成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纺织纱线A通过设为上述那样的构成,从而聚酰亚胺短纤维大量露出于纤维表面,因此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优异。由于第2短纤维在芯部中被包含较多,因此能够制成兼具第2短纤维所具有的性能的纤维。例如,如果为纤维素系纤维的情况,则柔软的手感、吸水性等优异。
纺织纱线A优选作为耐热性(阻燃性)的指标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6以上,其中,更优选为37以上。另外,磨耗强度(按照JIS L1095的9.10.1A法的标准时测定的、用往复磨耗次数的平均值表示的值)优选为3000以上,其中,更优选为3500以上。
纺织纱线A中的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芯部与鞘部的面积比优选为芯部:鞘部=80:20~20:80,其中,优选为芯部:鞘部=60:40~20:8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中的上述的芯部与鞘部的面积比可以如下测定:用光学显微镜对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地切断的截面进行照片拍摄,根据截面照片来测定面积比。
作为纺织纱线A的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可举出芯部是聚酰亚胺短纤维为0~40质量%且第2短纤维为60~100质量%的组成、鞘部是聚酰亚胺短纤维为90~100质量%且第2短纤维为0~10质量%的组成。在该情况下,作为第2短纤维的组成例,纤维素系纤维可以为90~100质量%,丙烯酸系纤维、聚酯纤维和聚乙烯醇系纤维等中的至少1种可以为0~10质量%。
纺织纱线B
纺织纱线B例如如图5C所示,由作为鞘部12配置的短纤维束Q和在鞘部12的空腔中作为芯部11配置的短纤维束P构成。
纺织纱线B的芯部是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短纤维束P)。其中,芯部的短纤维束P优选包含6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进一步更优选包含7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
作为芯部中所含的第2短纤维,优选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优异的短纤维,例如可举出阻燃人造丝纤维、阻燃莫代尔纤维、阻燃维纶纤维、阻燃聚酯纤维、阻燃丙烯酸系纤维等中的至少1种。它们也可以作为鞘部中的第2短纤维来使用。
另外,芯部中所含的第2短纤维优选包含与鞘部中所含的第2短纤维相同种类的纤维。
鞘部是包含6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100质量%以上)的第2短纤维的短纤维束Q。
作为鞘部中所含的第2短纤维,优选使用纤维素系纤维,优选在鞘部中包含5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其中,更优选包含60质量%以上,进一步最优选包含90质量%以上。因此,也可以将上述含量设定为90~100质量%。特别是通过使用纤维素系纤维作为第2短纤维,能够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柔软的手感或吸水性,能够适宜用于衣料用途。
作为鞘部的第2短纤维,如上所述优选包含纤维素系纤维,作为纤维素系纤维以外的第2短纤维,优选在不妨碍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机械特性或由纤维素系纤维带来的柔软的手感或染色性的赋予效果的范围内使用。例如,也可以适宜使用丙烯酸系纤维、聚酯纤维、维纶纤维等中的至少1种。
另外,纺织纱线B整体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通常优选为20质量%以上,其中,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
此外,纺织纱线B整体中的第2短纤维的含量通常优选为20~80质量%,其中,更优选为25~75质量%。
在构成纺织纱线B的第2短纤维的含量小于20质量%的情况下,或者在鞘部中的第2短纤维的比例小于60质量%的情况下,无法充分赋予通过将第2短纤维用于纤维表面而得到的特性(例如柔软的手感、染色性、吸水性等),特别是有时难以广泛用于一般衣料用途。
作为这样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优选为:使用含有50质量%以上(特别是6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的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使用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而制成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纺织纱线B通过设为上述那样的构成,从而聚酰亚胺短纤维不会在纤维表面露出,能够掩盖聚酰亚胺纤维的刚性或染色性差的性质,并且作为纺织纱线能够赋予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通过在鞘部包含5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能够制成染色性或柔软的手感优异的纺织纱线。
对于纺织纱线B而言,作为上述那样的特性值,作为耐热性(阻燃性)的指标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优选为26以上。另外,磨耗强度(按照JIS L1095的9.10.1A法的标准时测定的、用往复磨耗次数的平均值表示的值)优选为350以上,其中,更优选为450以上。
纺织纱线B中的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芯部与鞘部的面积比优选为芯部∶鞘部=80∶20~20∶80,其中,更优选为芯部∶鞘部=60∶40~30∶70。该面积比可以与纺织纱线A中说明的方法同样地进行测定。
作为纺织纱线B的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可举出芯部具有聚酰亚胺短纤维为60~80质量%、第2短纤维为20~40质量%的组成,鞘部具有聚酰亚胺短纤维为0~10质量%、第2短纤维为90~100质量%的组成。在该情况下,作为第2短纤维的组成例,纤维素系纤维可以为90~100质量%,丙烯酸系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醇系纤维等中的至少1种可以为0~10质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优选经过如下工序而得到:通过包括将至少1根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将其他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卷绕于上述芯部用纤维条并进行纺出的工序的方法,制成具有芯部和鞘部的双层结构的粗纱。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工序中,也可以制成具有多个芯部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即,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芯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图2~图3的装置,能够制造芯部(短纤维束P或短纤维束Q)为1个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例如,在制造芯部为2~4个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供给2~4根构成芯部的并合纤维条,并利用构成鞘部的并合纤维条进行卷绕来制造。
2.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纺织纱线例如可以通过如下的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来适宜地制造,所述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1)和(2)的工序:
(1)使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100质量份和油剂0.05~0.3质量份的短纤维原料,通过开清棉处理,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片状的纤维卷的工序(开清棉工序);以及
(2)在对上述片状的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时,一边将通过该梳理处理后得到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为-0.2~+0.2kv的范围内一边得到梳理纤维条的工序(梳理工序)。
在开清棉工序中,使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100质量份和油剂0.05~0.3质量份的短纤维原料,通过开清棉处理,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片状的纤维卷。
在开清棉工序中,使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100质量份和油剂0.05~0.3质量份的短纤维原料。即,作为短纤维原料(起始材料),使用控制油剂的种类、附着量而对纤维表面赋予了油剂的表面处理聚酰亚胺短纤维,得到片状的纤维卷。然后,在梳理工序中,一边通过调整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湿度等而将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为±0.2kv以下一边进行梳理工序,得到梳理纤维条。
作为油剂,可以使用市售的纺织用的纤维油剂,特别优选合成纤维的纺织时使用的纤维油剂。其中,优选使用表面活性剂,进一步优选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为酯型、醚型、酯·醚型等中的任一种。在本发明中,特别优选醚型(特别是聚氧乙烯·烷基醚系)。作为这样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以适宜地使用松本油脂制药公司制“マ一ポテロンLE”等。
相对于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纤维质量,油剂优选赋予0.05~0.3质量%,特别是更优选赋予0.08~0.2质量%。通过设定在该范围内,能够更可靠地控制梳理工序中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
将油剂赋予至聚酰亚胺短纤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适宜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油剂稀释至浓度1.0~5.0%左右而成的稀释液,利用喷涂均匀地喷吹至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原棉的纤维表面,由此进行供油。对聚酰亚胺短纤维赋予油剂的时机没有限定,优选至少在供于开清棉处理前实施。
开清棉处理的条件等只要可通过将作为原棉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开松而得到片状的纤维卷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公知或市售的开清棉机,按照该装置的使用条件的范围内实施。
在梳理工序中,在对上述片状的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时,一边将通过该梳理处理后得到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到-0.2~+0.2kv的范围内一边得到梳理纤维条。即,以使在梳理工序中得到的纤维网的电产生量在-0.2~+0.2kv的范围内的方式实施梳理处理。在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中,特别重要的工序之一是由利用开清棉机得到的纤维卷得到纤维条的梳理工序。
在本发明中,需要得到聚酰亚胺短纤维占50质量%以上的梳理纤维条。在考虑到聚酰亚胺纤维的特性的同时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边将用梳理机梳理处理后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为±0.2kv以下一边进行梳理工序,从而即使在短纤维束P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占50质量%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均匀度高的梳理纤维条。
在此,使用图1对梳理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在使用开清棉机将作为原棉的聚酰亚胺短纤维开松的同时,除去附着于原棉的异物,得到片状的纤维卷54。将该纤维卷经由多个辊导入到梳理机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聚酰亚胺短纤维和第2短纤维作为原棉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进行。
接下来,在梳理机中对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而将纤维一根一根地分离,纺出以平行状态拉齐的纤维网。然后,将其集束而导入到压辊。此时的纤维网52的静电产生量优选在图1所示的测定位置53进行测量。
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通过在纤维网的正上方(距纤维网为25mm的上部)使用SIMCO JAPAN公司制“Simco-Ion静电测定器ELECTROSTATIC FIELDMETER FMX-003”进行测定。
如果静电产生量在上述范围外,则产生在梳理工序中对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后纺出的纤维网的卷起,无法导入到压辊。另外,即使能够导入到压辊,也无法得到均匀度高的绳状的梳理纤维条。
为了使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成为上述那样的范围,例如能够通过调整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或湿度来控制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特别是,作为气氛温度,通常优选设为15~45℃的范围内。另外,作为湿度,通常优选设为45~75%的范围内。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相对于纤维质量赋予了0.05~0.3质量%的油剂的聚酰亚胺短纤维作为供给至开清棉工序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能够更可靠地控制梳理工序中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
这样,例如通过将开清棉工序中的油剂对聚酰亚胺短纤维的赋予量、梳理工序中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等调整为适当的值,能够得到纤维的每1根被以平行状态拉齐的均匀度高的梳理纤维条。
此外,为了得到没有粗度不均、品质高的纺织纱线,优选在梳理工序之后经过精梳工序,在精梳工序中,从梳理纤维条中进一步除去细且短的纤维,以用棉梳梳理的方式使纤维平行。精梳工序使用精梳机来进行,能够进一步提高纤维条中的纤维的平行度、均匀度。由此,能够得到粗度不均少、品质更高的纺织纱线。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示出了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纤维条的方法,但在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特别是60质量%以上)的第2纤维(纤维素系纤维等)的纤维条时也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
上述得到的梳理纤维条通过在并条工序中将多根梳理纤维条合在一起进行拉伸,能够得到没有粗度不均的并合纤维条。由此,能够得到没有粗度不均的品质高的纺织纱线。并条工序可以按照公知的并条工序中的条件等来实施。
在使用如上述那样得到的并合纤维条来制造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如下工序(粗纺工序):使用多根并合纤维条,将至少1根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一边将其他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卷绕于上述芯部用纤维条一边纺出,由此得到具有双层结构的粗纱。
更具体而言,分别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并合纤维条(纤维条S1)和含有50质量%以上的第2纤维的并合纤维条(纤维条S2)后,通过制法例1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例示纺织纱线A的情况)。
制法例1:准备纤维条S1和纤维条S2,将纤维条S1作为芯部,以将纤维条S2卷绕于纤维条S1而形成鞘部的方式进行粗纺后,进行精纺,由此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下述所示的制法例2得到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例示纺织纱线A的情况)。
制法例2:将纤维条S1和纤维条S2分别向粗纺机供给而制成粗纱(粗纱S1、粗纱S2)后,以将粗纱S1作为芯部、将粗纱S2卷绕于粗纱S1而形成鞘部的方式进行精纺,由此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以下,使用附图对通过制法例1制造纺织纱线A的方法进行说明。使用图2(示意图)和图3(示意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如图3所示那样供给纤维条S1和纤维条S2,将图3中的纤维条S1相对于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将纤维条S1卷绕于纤维条S2,一边赋予基于锭翼的假捻效果一边进行卷绕,由此能够形成纤维条S1成为芯部、纤维条S2成为鞘部的双层结构纱(粗纱)。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制法例1制造纺织纱线B的情况下,通过将纤维条S1和纤维条S2更换供给,能够形成纤维条S2成为芯部、纤维条S1成为鞘部的双层结构纱(粗纱)。在此,首次施加“捻”而将“粗纱”卷绕于筒管。
这些粗纺工序的捻数没有限定,优选以不会引起后续工序的精纺工序的拉伸不良的程度进行设定。例如,可以将捻系数调整为0.4~1.5左右。在此,成为芯部的纤维条与成为鞘部的纤维条的质量比率优选调整为(芯部)∶(鞘部)=20∶80~80∶20,特别优选考虑到纤维的比重、强度、卷曲等各种重要因素进行分配。
粗纺工序中制作的粗纱可以进一步供于精纺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粗纱一边加捻一边拉伸,能够得到具有规定强度的纺织纱线。
精纺工序的捻数没有特别限定,从物性(强度·起毛等)或手感的观点出发,捻系数K优选为3.0~6.0的范围内,特别是更优选为3.4~5.0的范围内。在捻系数K小于3.0那样的松捻中,有时成为纱的松脱(日文原文:素拔け)的发生原因,或者制成织物时的物性(特别是起球)变差。相反,如果提高捻系数K,则能够实现一定的强度的提高、清凉感的优化,但如果超过6.0,则有时容易导致生产率的变差、手感硬化、或者接缝不良、缠结等缺点。
需要说明的是,捻系数K通过下式求出。
Figure BDA0004164416560000191
3.织物
本发明的织物包含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纺织纱线。本发明的织物中的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含有比例优选为60质量%以上,在更重视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的情况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最优选为100质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织物中,在用于要求高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的用途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以聚酰亚胺短纤维成为纤维表面的方式在鞘部配置有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A)。另一方面,在重视柔软的手感或染色性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在芯部配置聚酰亚胺纤维、以第2短纤维成为纤维表面的方式配置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
此外,根据各自的使用目的、用途等适当选择织物的组织、单位面积重量等即可。
在重视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等的机织物的情况下,优选平纹组织、斜纹组织(twill)、双层组织(日文原文:二重織)、格子布(ripstop)等组织。这些组织由于纱的浮起少,所以不易通气,能够防止热或火焰的通过。另外,如果过轻(过薄),则缺乏这些性能,如果过重(过厚),则有损舒适性。
因此,本发明的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没有限定,通常优选设为100~500g/m2的范围。另外,作为防火衣料,特别优选设为250~350g/m2的范围。
另外,将作为本发明的纺织纱线的单一型的纺织纱线或纺织纱线A中的至少任一者用于经纱和纬纱而得到的机织物其作为表示耐热性优异的指标的燃烧性、传热性优异,并且磨耗强度也优异。
对于本发明的纺织纱线或织物,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加工(例如压延加工、起毛加工、吸水加工、防水加工、抗静电加工、防缩加工、抗菌加工、除臭加工等)。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各物性的测定方法或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纺织纱线的特性值〕
<极限氧指数(LOI值)>
使用所得到的纺织纱线,按照JIS L1091的E法进行测定。
<磨耗强度>
使用所得到的纺织纱线,按照JIS L1095的9.10.1A法的标准时,将初载荷设为11g,使用研磨纸P1000进行测定。试验次数设为30次,磨耗强度用摩擦次数的平均值表示。
<乌斯特均匀度(U%)>
为了表示纺织纱线的均匀度,使用keisokki公司制的EVENNESS TESTER(MODEL:KET-80V/B),以U%(纱的每单位长度的质量的平均标准偏差)评价所得到的纺织纱线的粗度不均。U%的值越小,则为纱越没有粗细之分的均匀度高的纺织纱线,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机织物·针织物。
〔机织物的特性值和评价〕
<燃烧性>
使用所得到的机织物,通过基于JIS L1091的A-4法的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燃烧长度进行评价。
<传热性>
使用所得到的机织物,基于JIS T8020的B法,将试验片固定于自立形框架(试验片支架),暴露于一定等级的辐射热中。根据热量计的温度上升12℃所需的时间(t12)和上升24℃所需的时间(t24)进行评价。
<磨耗强度>
使用所得到的机织物,通过JIS L 1096:2010的A法(通用型法)的A-1法(平面法),根据按压载荷:4.45N下的布帛的破坏为止的次数进行评价。
<手感>
使用所得到的机织物,根据小组成员的手感,按照以下的3个等级评价有无柔软的手感。
○:手感光滑,具有能够用于衣料用途的优异的柔软性。
△:虽然具有柔软性,但有发硬感。
×:不具有柔软性,不适合用于衣料用途。
<染色性>
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机织物,通过小组成员的目视,按照以下2个阶段进行评价。
○:被染色成所期望的颜色。
×:未被染色成所期望的颜色(颜色浅)。
〔使用的纤维〕
以下示出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纤维。
(a)聚酰亚胺短纤维:JIANGSU AOSHEN HI-TECH NEW MATERIALS CO.LTD制,1.67dtex×38mm,LOI值38
(b)阻燃人造丝纤维:Omikenshi公司制“NEXT-FR”,1.40dtex×38mm,LOI值29
(c)阻燃维纶纤维:Kuraray公司制“T18”,1.70dtex×38mm,LOI值32
(d)阻燃丙烯酸系纤维:KANEKA公司制,1.70dtex×38mm,LOI值32
(e)芳族聚酰胺纤维:Kermel公司制的间位系芳族聚酰胺纤维,1.70dtex×51mm,LOI值33
实施例1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短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在投入到开清棉机之前,对聚酰亚胺短纤维以成为0.1质量%的附着量的方式赋予作为油剂的聚氧乙烯·烷基醚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マ一ポテロンLE”(松本油脂制药公司制)。
然后,将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和湿度保持为温度25~27℃、湿度58~60%,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图1所示那样的梳理机中,在梳理机内经过梳棉工序后,纺出纤维网。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5~-0.01kv。
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被良好地集束,被压辊按压而得到均匀度高的梳理纤维条。
接下来,将梳理纤维条导入到精梳机,从梳理纤维条进一步细碎地除去短纤维,经过用于提高纤维的平行度和均匀度的精梳工序。
将8根所得到的精梳纤维条在并条工序中合在一起,拉伸至8.94倍,得到纤维条S1。
(纤维条S2)
仅使用阻燃人造丝纤维,经过开清棉工序、梳理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2。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
使用图1(示意截面图)和图2(示意截面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供给芯部用纤维条S1和鞘部用纤维条S2,使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成为S1∶S2=40∶60,将芯部用纤维条S1相对于图2中的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得到粗纱质量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捻数为0.977次/2.54cm的粗纱。
使该粗纱通过精纺机的喇叭头(导纱器),依次经过后辊、胶辊、前辊进行30.95倍的拉伸后,以捻数20.8次/2.54cm沿Z方向加捻,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
使用该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的双纱,通过喷气式织机得到经密度67根/2.54cm、纬密度66根/2.54cm的2/1右斜纹的坯布。在下述退浆条件下进行退浆后,在下述染色条件下进行反应染色,制作机织物。
(退浆条件)
使用作为酶退浆剂的ビオテックス5g/L、サンモ一ルFL1g/L,以浴比1∶50在60℃×9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
(染色条件)
在反应染料“Remazol Brill B Blue 3%(owf)”中添加芒硝20g/L、苛性钠30g/Lm,将退浆后的机织物浸渍于其中,在60℃×6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染色。接下来,进行皂洗(使用“リポト一ルRK-5”1g/L,在90℃×1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后,进行固定(使用チエ一ルカットCF-22%(owf),在60℃×1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接下来,以0.5质量%“リケンレジンM-3”、0.05质量%的ACX(催化剂)、剩余部分为水的形式赋予,以175℃×90秒的条件用拉幅机进行处理而完成。
实施例2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短纤维80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20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2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1。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5~-0.01kv。
(纤维条S2)
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条。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3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05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1。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20~-0.10kv。
(纤维条S2)
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条。
准备作为芯部用纤维条的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的纤维条S2。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4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维纶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1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1。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5~-0.01kv。
(纤维条S2)
仅使用阻燃维纶纤维,经过开清棉工序、梳理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2。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
使用图1(示意截面图)和图2(示意截面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供给芯部用纤维条S1和鞘部用纤维条S2,将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设为S1∶S2=40∶60,将芯部用纤维条S1相对于图2中的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得到粗纱质量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捻数为0.758次/2.54cm的粗纱。使用该粗纱,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5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丙烯酸系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2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1。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10~-0.05kv。
(纤维条S2)
仅使用阻燃丙烯酸系纤维,经过开清棉工序、梳理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2。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
使用图1(示意截面图)和图2(示意截面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供给芯部用纤维条S1和鞘部用纤维条S2,使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成为S1∶S2=40∶60,将芯部用纤维条S1相对于图2中的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得到粗纱质量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捻数为0.709次/2.54cm的粗纱。除了使用该粗纱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6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37.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62.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1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1。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5~-0.01kv。
(纤维条S2)
使用聚酰亚胺纤维100质量%,投入到开清棉机,由此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2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2。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kv。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
使用图1(示意截面图)和图2(示意截面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供给芯部用纤维条S1和鞘部用纤维条S2,将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设为S1∶S2=40∶60,将芯部用纤维条S1相对于图2中的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得到粗纱质量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捻数为0.659次/2.54cm的粗纱。除了使用该粗纱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A)。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7
(纤维条S1)
使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纤维条S2(阻燃人造丝纤维100%)。
(纤维条S2)
使用实施例6中使用的纤维条S2(聚酰亚胺短纤维100%)。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使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成为S1∶S2=20∶8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A)。
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8
使用聚酰亚胺纤维100质量%,投入到开清棉机中,由此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1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梳理纤维条。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10~-0.05kv。
将8根该梳理纤维条在并条工序中拉齐,拉伸至7.5倍,得到纤维条S后,以纤维条质量340gr/6yd(1gr=0.65g,1yd=0.9144m)的条件供给至粗纺机。在粗纺机中,将所供给的纤维条S拉伸(7.08倍),得到捻数为0.728次/英寸、粗纱质量为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的粗纱。将该粗纱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供于精纺机,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纺织纱线。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9
(纤维条S1)
在实施例1的纤维条S1的制造中,在得到梳理纤维条后,不经过精梳工序地供于并条工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纤维条S1。
(纤维条S2)
使用与实施例1的纤维条S2同样的纤维条。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B)。
然后,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实施例10
(纤维条S1)
使用实施例1的纤维条S2(阻燃人造丝纤维100%)。
(纤维条S2)
在实施例6的纤维条S1的制造中,在得到梳理纤维条后,不经过精梳工序地供于并条工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得到纤维条S2(聚酰亚胺短纤维100%)。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使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成为S 1:S2=20:8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操作,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A)。
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比较例1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不预先对投入到开清棉机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进行油剂的赋予。
然后,使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和湿度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梳理机中。
因此,在从梳理机道夫部分起被梳削的纤维成为片状(纤维网)时,纤维网两端部因静电而卷起,产生集束不良(因切断、折叠而导致的不均),无法得到梳理纤维条。作为对策,即使将湿度设为70~90%(使用喷雾器)左右也产生同样的现象,无法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2.0~-1.5kV。
比较例2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80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20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02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然后,使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和湿度为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梳理机中。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50~-0.30kV。
因此,与比较例1同样地,在梳理机中发生纤维网的集束不良,无法得到梳理纤维条。
比较例3
(纤维条S1)
将聚酰亚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3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4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将梳理工序附近的气氛温度和湿度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梳理机中,得到梳理纤维条。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0kV,能够得到梳理纤维条。
将所得到的梳理纤维条供于并条工序,结果,从通过棉量约20kg左右开始,经常发生纤维向上辊(橡胶制)的卷绕,经常发生运转不良。如果观察上辊表面,则由于油剂影响而变色,具有粘合性,对通过的纤维造成影响。因此,无法得到并合纤维条。
比较例4
(纤维条S1)
使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纤维条S2(阻燃人造丝纤维100%)。
(纤维条S2)
将聚酰亚胺纤维40.0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60.0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1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得到纤维条S2。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3~0.00kv。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
使用图1(示意截面图)和图2(示意截面图)所示的结构的粗纺机,供给芯部用的纤维条S1和鞘部用的纤维条S2,使拉伸后的各纤维条的质量比成为S1∶S2=60∶40,将芯部用的纤维条S1相对于图2中的牵伸方向的向锭翼头的行进角度θ设为60°,得到粗纱质量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捻数0.984次/2.54cm的粗纱。
除了使用该粗纱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纺织纱线A)。
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比较例5
(纤维条S1)
将芳族聚酰胺纤维6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37.5质量%混用,不进行油剂的赋予地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梳理机中,得到梳理纤维条。
(纤维条S2)
使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纤维条S2。
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1,作为鞘部用纤维条,准备了纤维条S2,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纺织,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双层结构纺织纱线。
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双层结构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比较例6
使用芳族聚酰胺纤维100质量%,投入到开清棉机、梳理机,得到梳理纤维条。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下,将开清棉工序中得到的纤维卷投入到梳理机中,得到梳理纤维条。
将8根该梳理纤维条在并条工序中拉齐,拉伸至7.5倍,得到纤维条S后,以纤维条质量340gr/6yd(1gr=0.65g,1yd=0.9144m)的条件供给粗纺机。在粗纺机中,将所供给的纤维条S拉伸(7.08倍),得到捻数为0.728次/英寸、粗纱质量为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的粗纱。
将该粗纱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供于精纺机,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纺织纱线。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比较例7
将聚酰亚胺纤维25质量%和阻燃人造丝纤维75质量%混用,投入到开清棉机中,得到片状的纤维卷。此时,对于投入到开清棉机的聚酰亚胺短纤维,预先以相对于纤维总量为0.05质量%的比例赋予与实施例1同样的油剂。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经过梳理工序,得到梳理纤维条。此时,从梳理机纺出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为-0.05~-0.01kv。
将8根该梳理纤维条在并条工序中拉齐,拉伸至7.5倍,得到纤维条S后,在纤维条质量340gr/6yd(1gr=0.65g,1yd=0.9144m)的条件下供给至粗纺机。在粗纺机中,将所供给的纤维条S拉伸(7.08倍),得到捻数为0.977次/2.54cm、粗纱质量为240gr/30yd(1gr=0.65g,1yd=0.9144m)的粗纱。将该粗纱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供于精纺机,得到30支数(英制棉支数)的纺织纱线。将2根该纱并纱,沿S方向施加16次/2.54cm的加捻,得到纺织纱线(30/2支数)的双纱。除了使用所得到的双纱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机织物。
试验例1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纺织纱线和机织物,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测定或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2~表3。另外,在表1中示出各纺织纱线和机织物的制造条件和构成。
[表1]
Figure BDA0004164416560000341
[表2]
Figure BDA0004164416560000351
[表3]
Figure BDA0004164416560000361
根据这些结果也明确了,实施例1~8中得到的纺织纱线具有作为聚酰亚胺纤维的优异特性的、耐热性、耐化学试剂性、耐磨损性优异的特性,并且能够对所得到的织物赋予柔软的手感。
其中,由实施例1~5中得到的纺织纱线得到的机织物除了柔软的手感以外,染色性也优异。另外,实施例6~8中得到的纺织纱线的耐热性和磨耗强度特别优异,因此所得到的机织物被充分赋予了这些性能。

Claims (9)

1.一种纺织纱线,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
(1)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2)纺织纱线中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纱线,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芯部和鞘部,鞘部为所述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纱线,其含有聚酰亚胺短纤维,所述纺织纱线在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芯部和鞘部,芯部为所述聚酰亚胺系短纤维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鞘部含有50质量%以上的纤维素系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与纱条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所述芯部与所述鞘部的面积比为芯部:鞘部=80:20~20:8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其中,乌斯特均匀度U%为13%以下。
7.一种织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织纱线。
8.一种纺织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的(1)和(2)的工序:
(1)使用包含聚酰亚胺短纤维100质量份和油剂0.05质量份~0.3质量份的短纤维原料,通过开清棉处理,得到含有50质量%以上的聚酰亚胺短纤维的片状的纤维卷的工序;以及
(2)在对所述片状的纤维卷进行梳理处理时,一边将通过该梳理处理后得到的纤维网的静电产生量调整到-0.2kv~+0.2kv的范围内一边得到梳理纤维条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作为(3)粗纺工序的如下工序:
使用由所述梳理纤维条得到的多个并合纤维条,将至少1根并合纤维条作为芯部用纤维条,将其他并合纤维条作为鞘部用纤维条,一边卷绕于所述芯部用纤维条一边纺出,由此得到具有双层结构的粗纱。
CN202180068676.2A 2020-10-13 2021-10-13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4383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2666 2020-10-13
JP2020-172666 2020-10-13
PCT/JP2021/037848 WO2022080401A1 (ja) 2020-10-13 2021-10-13 紡績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8338A true CN116438338A (zh) 2023-07-14

Family

ID=81208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8676.2A Pending CN116438338A (zh) 2020-10-13 2021-10-13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86122B2 (zh)
CN (1) CN116438338A (zh)
WO (1) WO202208040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94533A (ja) * 1989-12-27 1991-12-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オープンエンド紡績糸
JPH073557A (ja) * 1993-06-08 1995-01-0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複合材料補強用繊維
JP2004011052A (ja) 2002-06-06 2004-01-15 Du Pont Toray Co Ltd 被覆糸およびそれらからなる繊維製品
JP3988126B2 (ja) * 2002-06-07 2007-10-10 東レ・デュポン株式会社 防護手袋
JP2004176212A (ja) * 2002-11-27 2004-06-24 Unitika Ltd 糸斑の低減されたポリイミド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13708A (ja) * 2004-02-02 2005-08-11 Teijin Techno Products Ltd 難燃性複合糸
JP2008101294A (ja) * 2006-10-19 2008-05-01 Kuraray Co Ltd 快適性に優れた防炎性織布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防炎性作業服
CN101177819A (zh) * 2007-12-10 2008-05-14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 包芯纱的织造
JP2019167643A (ja) * 2018-03-23 2019-10-0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アセテート系短繊維含有紡績糸および織編物
JP7390116B2 (ja) * 2019-05-10 2023-12-01 ユニチカトレー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二層構造紡績糸、織編物および衣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6122B2 (ja) 2023-06-05
JPWO2022080401A1 (zh) 2022-04-21
WO2022080401A1 (ja)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1404B1 (en) Stretchable and dimensionally stable woven fabric made from 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based core spun yarns.
EP2172583B1 (en) A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uper-high-count ramie fabric
EP2638192B1 (en) Composite stretch yarn, process and fabric
CN112119185B (zh) 包含纤维芯和纤维鞘的纱
US20190323152A1 (en) Ultra soft fabric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40263366A1 (en) Towel cloth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KR102171832B1 (ko) 복합 탄성사, 신축성 직물, 및 복합 탄성사의 제조방법
US8615979B2 (en) Cotton denim fabric with a low twis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10968544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ir rich yarn and air rich fabric
US20200190706A1 (en) Yarn incorporating fluoropolymer staple fiber
JP7372718B1 (ja) タオル生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57027A (ja) 複合糸及びその製造法
CN116438338A (zh) 纺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JP7390116B2 (ja) 二層構造紡績糸、織編物および衣料
KR102695838B1 (ko) 스테이플 섬유와 3개 이상의 필라멘트 섬유가 스파이럴 구조를 형성하여 내마모성이 향상되는 트리플 컴포지트 얀의 제조장치 및 방법
Karat et al. Viscose Spun Yarn and Knitted Fabrics Properties produced by Using Different Spinning Technologies
CN105369433A (zh) 含量高于50%的绢丝毛混纺单经单纬的制作方法
CN114481395A (zh) 一种残雪纱及其生产方法和由其形成的面料
JP2024058029A (ja) 二層構造紡績糸及び織編物
JP2023060847A (ja) 紡績糸及び織編物
JP2023119590A (ja) 二層構造紡績糸および織編物
CN113201844A (zh) 一种高弹性提花布生产方法
JPH06248527A (ja) ストレッチ紡績糸及びその製造法
CN115058809A (zh) 一种纺织生产用纺织工艺
CN114892321A (zh) 生态抗菌护肤易打理的防静电防护服面料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