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24258A - 安全带收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收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4258A
CN116424258A CN202211654829.4A CN202211654829A CN116424258A CN 116424258 A CN116424258 A CN 116424258A CN 202211654829 A CN202211654829 A CN 202211654829A CN 116424258 A CN116424258 A CN 116424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pool
distal end
webbing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48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井友哉
村仲淳一
坂口善辉
内堀隼人
铃木优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24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4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7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operating between belt reel and retracto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41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6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 B60R2022/287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of torsion rod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022/4642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the gas directly propelling a flexible driving means, e.g.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 masses, in a tubular chamber
    • B60R2022/4647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the gas directly propelling a flexible driving means, e.g.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 masses, in a tubular chamber the driving means being a belt, a chain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安全带收卷装置,抑制暂时的限力载荷的上升。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卷轴(20),其能够拉出安全带(20A)和收卷安全带(20A);旋转体(50),其配置为与卷轴(20)相向,并在紧急时刻被阻止旋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线材(40),其基端部(42)受到保持,上述线材(40)配置于旋转体(50)与卷轴(20)之间,并在紧急时刻变形而拉出了安全带(20A)时,卷绕于卷轴(20)的内肋(26);以及退避部(24B),其在线材(40)卷绕于内肋(26)时,供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

Description

安全带收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带收卷装置公知有:为了防止施加于安全带的载荷增加而压迫胸部而设置限力机构,在对安全带施加了恒定以上的载荷时,该限力机构缓和该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技术,在卷轴的轴向孔嵌入有吸能销,在紧急时刻,扭杆扭转并且吸能销被从卷轴上拉拔出来,吸收能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1563号公报
此处,优选在这样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抑制暂时的限力载荷的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状况,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抑制暂时的限力载荷的上升的安全带收卷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具备:卷轴,其能够拉出安全带和收卷安全带;旋转体,其配置为与上述卷轴相向,并在紧急时刻被阻止旋转;线材,其基端部受到保持,上述线材配置于上述旋转体与上述卷轴之间,并在紧急时刻变形而拉出了上述安全带时,卷绕于上述卷轴的卷绕部;以及退避部,其在上述线材卷绕于上述卷绕部时,供上述线材的末端部退避。
对于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上述退避部以斜坡状形成于上述卷绕部。
对于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上述退避部以凹状形成于上述卷绕部的周围。
对于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3方式中任1个安全带收卷装置中,上述卷绕部在上述退避部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而形成。
对于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4方式中任1个安全带收卷装置中,上述退避部形成于上述卷轴的收容孔的周围,上述卷轴的收容孔收容有上述线材的上述末端部。
对于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5方式中任1个安全带收卷装置中,设置有多个上述线材。
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具备退避部,在线材卷绕于卷绕部时,退避部供线材的末端部退避,从而抑制由线材的末端部刮削卷绕部这种情况。因此,抑制在线材卷绕时从线材作用于卷轴的载荷暂时上升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退避部以斜坡状形成于卷绕部,从而在线材卷绕于卷绕部时,线材的末端部被导向(引导)至以斜坡状形成的退避部。因此,抑制线材的末端部被卷绕部强力地按压。作为其结果,抑制由线材的末端部刮削卷绕部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退避部以凹状形成于卷绕部的周围,从而在线材卷绕于卷绕部时,线材的末端部退避至以凹状形成的退避部。因此,抑制线材的末端部被卷绕部较强地按压。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由于线材的末端部而刮削卷绕部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卷绕部在退避部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形成,从而在卷绕方向的内侧形成有供线材的末端部退避的空间。因此,更加抑制由线材的末端部刮削卷绕部这种情况。因此,更加抑制在线材卷绕时从线材作用于卷轴的载荷暂时上升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更加抑制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退避部形成于卷轴的收容孔的周围,从而在从收容孔拉出了线材的末端部时,线材的末端部退避至退避部。因此,抑制在从卷轴的收容孔拉出了线材的末端部时由线材的末端部刮削卷绕部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中,设置有多个线材,从而即便在线材的末端部向卷轴的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其他线材阻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退避部抑制该末端部刮削卷绕部这种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和小齿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剖视图,且示出图2的A-A截面。
图4是表示在形成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的收容孔插入线材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一端侧的剖视图,图5的(A)表示卷轴,图5的(B)表示卷轴、线材和小齿轮。
图6是从一端侧观察而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一端侧观察而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的侧视图,图7的(A)表示安全带被拉出,卷轴向拉出方向就行了旋转的状态,图7的(B)表示安全带进一步被拉出,卷轴进一步向拉出方向就行了旋转的状态。
图8是从一端侧观察而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轴的图,图9的(A)是从卷轴的一端侧观察而示出安全带被拉出、卷轴向拉出方向形成了旋转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的(B)是表示图9的(A)的B-B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带收卷装置;20A...安全带;20...卷轴;50...旋转体;42...基端部;26...内肋(卷绕部的一个例子);24B...退避部;29...收容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此外,各图中,箭头A表示卷轴20对安全带20A进行收卷时的卷轴20的旋转方向亦即收卷方向A,箭头B表示与收卷方向A相反的拉出方向B。此外,各图中,将卷轴20的轴向作为轴向D。此外,在仅使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为相对于卷轴20的轴向D的情况。
[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那样,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主要具备框架12、盖板14、施力机构16、传感器机构18、卷轴20、轴体30、旋转体50、缸体60。
(框架12)
框架12为金属制,并固定于作为车身的中柱(省略图示)的车辆下侧。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框架12以四棱筒状形成,并具有形成于车辆前侧的腿板12A和形成于车辆后侧的腿板12B。在腿板12A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12C。在腿板12B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12D。插入了腿板12A的贯通孔12C和腿板12B的贯通孔12D的卷轴20由腿板12A和腿板12B支承为能够旋转。
(卷轴20)
卷轴20以大致圆筒形状形成,并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旋转轴而向收卷方向A和拉出方向B旋转。在卷轴20卡止有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0A的长边方向基端部。若卷轴20向收卷方向A旋转,则安全带20A向卷轴20收卷。通过从卷轴20拉出安全带20A,从而安全带20A向拉出方向B旋转。此外,通过从卷轴20拉出安全带20A,从而在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坐者佩戴安全带20A。
(施力机构16)
在框架12的车辆后侧设置有施力机构16。施力机构16设置有盘簧等卷轴施力单元(省略图示)。卷轴施力单元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合于卷轴20,通过卷轴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卷轴20向收卷方向A施力。
(轴体30)
如图3所示那样,轴体30由作为第1能量吸收构件的扭转轴32和子轴体34构成。
扭转轴32为金属制且以大致圆柱状形成。扭转轴32在卷轴20内,与卷轴20的中心轴线C配置在同轴上。扭转轴32的另一端侧(车辆后侧)与卷轴2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扭转轴32的另一端侧被施力机构16支承为能够旋转。
扭转轴32的一端侧(车辆前侧)与子轴体34同轴上连结。子轴体34为金属制且以大致圆柱状形成。子轴体34的一端侧被传感器机构18支承为能够旋转。扭转轴32构成作为限力机构的第1限力机构。
(旋转体50)
如图1和图3所示那样,构成锁止机构的旋转体50设置为在轴向D上与卷轴20相向。旋转体50由小齿轮52和锁止基座54构成。锁止基座54设置得比小齿轮52靠车辆前侧。锁止基座54例如通过铝压铸成型以圆板状形成,与卷轴20的中心轴线C配置在同轴上。
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小齿轮52例如通过铝压铸成型以圆板状形成,与卷轴20的中心轴线C配置在同轴上。小齿轮52与锁止基座5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小齿轮52嵌合有扭转轴32的一端侧,小齿轮52与扭转轴32的一端侧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由此,卷轴20、扭转轴32、锁止基座54和小齿轮52能够一体旋转。
如图1所示那样,锁止基座54具备锁止爪56。锁止爪56被锁止基座54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图2所示那样,在小齿轮52形成有2个在轴向D上贯通的贯通孔52A。贯通孔52A能够成为长孔。
(盖板14)
如图1和图3所示那样,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的腿板12A上固定有覆盖小齿轮52和锁止基座54的金属制的盖板14。在盖板14,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贯通的棘轮孔形成有棘轮齿14A。
(传感器机构18)
在盖板14的车辆前侧设置有传感器机构18。在紧急时刻,传感器机构18工作,锁止爪56转动,向锁止基座54的径向外侧移动,锁止爪56的末端部与棘轮齿14A啮合。由此,锁止基座54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受到限制,卷轴20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间接受到限制。紧急时刻是指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突然减速时和安全带20A从卷轴20突然拉出时等。
(缸体60)
如图1所示那样,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构成预紧器的缸体60。在缸体60的基端侧插入有微型气体发生器62(以下,称为MGG62)。MGG62经由ECU(省略图示)而与设置于车辆的碰撞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电连接。在缸体60的内侧配置有作为活塞的密封球64和移动构件66。
若由碰撞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则MGG62产生气体,移动构件66被密封球64按压而向缸体60的末端侧移动。而且,移动构件66在小齿轮52和锁止基座54的齿部啮合的状态(咬入的状态、卡合的状态)下移动,从而卷轴20向收卷方向A旋转,安全带20A收卷,将乘坐者固定于车辆的座椅。
[第2限力机构的结构]
如图3所示那样,在卷轴20设置有2个作为第2能量吸收构件的线材40,上述第2能量吸收构件构成作为限力机构的第2限力机构。
(线材40)
线材40由比卷轴20强度高的金属(例如钢琴线)形成。线材40由相比于卷轴20而不易被刮削的金属形成。2个线材40能够成为相同长度、相同形状。
如图4所示那样,线材40通过基端部42、第1中间部44、第2中间部45、第3中间部46、末端部48以大致曲柄状形成。
基端部42形成为圆板状。基端部42的外径形成为至少大于形成于小齿轮52的贯通孔52A的最小内径。
第1中间部44形成为从基端部42向另一端侧延伸的圆棒状。第2中间部45形成为沿与轴向D大致正交的方向从第1中间部44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开始延伸的圆棒状。第3中间部46形成为沿轴向D从第2中间部45的端部开始延伸的圆棒状。第1中间部44、第2中间部45和第3中间部46能够成为大致相同的直径。
末端部48形成为从第3中间部46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起沿轴向D缩径的圆锥台状。末端部48形成为朝向线材40的末端而末端渐细的形状。
(卷轴20)
如图4所示那样,卷轴2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卷轴主体部21和形成于卷轴主体部21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凸缘部22。
凸缘部22形成为比卷轴主体部21大的外形的圆板状,并具有外肋23、构成卷绕部的内肋26、槽部28。
外肋23以向轴向D的一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凸缘部22的外缘。外肋23以圆环状形成。内肋26以向轴向D的一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凸缘部22的内缘。内肋26以圆环状形成。槽部28在外肋23与内肋26之间作为向轴向D的另一端侧凹陷的圆环状的槽而形成。槽部28收容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
如图3和图6所示那样,在槽部28形成有2个收容有线材40的第3中间部46和末端部48的收容孔29。收容孔29在与卷轴20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轴线C大致点对称地设置有2个。换言之,线材40在与卷轴20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轴线C大致点对称地设置有2个。
如图3所示那样,收容孔29能够成为在轴向D上贯通卷轴20的圆形的贯通孔。收容孔29的内径形成为比线材的第3中间部46的外径稍大。
如图6所示那样,收容孔29形成于槽部28的径向内侧部分。收容孔29的至少局部形成于在卷轴20的径向上形成有内肋26的部分。另外,收容孔也能够成为盲孔(非贯通孔)。
如图4和图6所示那样,内肋26由内侧部25和外侧部24构成。
内侧部25以大致圆环状形成。内侧部25在径向上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厚度。
外侧部24以连接2个收容孔29的方式在内侧部25的外侧形成有2个。外侧部24具备主体部24A和退避部24B。主体部24A从2个收容孔29起分别向拉出方向B以预定角度(例如120度)延伸而形成。主体部24A的轴向D的高度能够大致恒定。
退避部24B从主体部24A的拉出方向B的端部起分别向拉出方向B以预定角度(例如,30度)延伸而形成。退避部24B在收容有线材40的末端部48的卷轴20的收容孔29的附近形成。退避部24B的径向的宽度形成为随着接近收容孔29而变窄。换言之,构成卷绕部的内肋26在退避部24B侧向卷绕方向(内肋26的周向)的内侧凹陷而形成。
如图5的(A)所示那样,退避部24B形成为从主体部24A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端面朝向槽部28的底面而倾斜。即,退避部24B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端面形成为从主体部24A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端面起朝向槽部28的底面倾斜的斜坡状。
形成为斜坡状的退避部24B的长度能够成为与末端部48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形成为斜坡状的退避部24B的长度也可以比末端部48的长度长,也可以比末端部48的长度短。
退避部24B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端面相对于与轴向D垂直的垂直面以预定角度θ1(例如,15°)形成。如后述那样,在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时,如图5的(B)所示那样,将线材40的末端部48与收容孔29的周边的槽部28接触的接点P1和线材40的末端部48的根本与小齿轮52接触的接点P2连结起来的线L1相对于与轴向D垂直的垂直面以与角度θ1相同的角度θ2(例如,15°)形成。另外,角度θ1与角度θ2也能够成为不同的角度。
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第1中间部44、第2中间部45、第3中间部46和末端部48插入形成于小齿轮52的贯通孔52A,基端部42受小齿轮52保持。第3中间部46和末端部48插入收容孔29。第2中间部45收容于槽部28。即,第2中间部45配置于小齿轮52与卷轴20之间。
[限力机构的动作]
在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从卷轴20上拉出安全带20A,将安全带20A佩戴于乘坐者。此外,通过施力机构16的盘簧的作用力,使卷轴20向收卷方向A旋转,安全带20A向卷轴20收卷,从而将佩戴于乘坐者的安全带20A的松弛除去。
在车辆碰撞时,传感器机构18工作,锁止爪56向接近盖板14的棘轮齿14A的方向转动而使锁止爪56与棘轮齿14A啮合,从而锁止基座54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受到限制,卷轴20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受到限制。
这样,卷轴20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受到限制,从而限制收卷于卷轴20的安全带20A的拉出,因此,在车辆突然减速时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的乘坐者的身体被安全带20A约束。
在这样的状态下,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的乘坐者的身体拉动安全带20A,从而若赋予卷轴20的向拉出方向B的转矩高于扭转轴32和线材40的机械强度,则扭转轴32扭曲而开始塑性变形,相对于受到限制了旋转的锁止基座54,卷轴20向拉出方向B开始旋转。
并且,若像这样,相对于锁止基座54,卷轴20向拉出方向B开始旋转,则如图7的(A)所示那样,在基端部42被保持于小齿轮52的状态下,线材40的第3中间部46从收容孔29脱出。
这样,从收容孔29脱出的第3中间部46被收容孔29的开口缘29A(参照图4)按压,并且被压接于外侧部24的外周壁,沿着该外周壁而弯曲,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和第3中间部46卷绕于外侧部24。即,线材40在紧急时刻变形而拉出了安全带20A时,卷绕于卷轴20的外侧部24。
此处,在由乘坐者施加的安全带20A从卷轴20拉出的拉出载荷(卷轴20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载荷)为扭转轴32的扭转耐受载荷(第1限力载荷)和一对线材40的变形耐受载荷(第2限力载荷)的加和以上时,扭转轴32扭转变形,并且一对线材40变形,允许卷轴20相对于锁止基座54和小齿轮52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由此,乘坐者的运动能量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和一对线材40的变形吸收,保护乘坐者。
若卷轴20相对于锁止基座54进一步向拉出方向B旋转,则如图7的(B)所示那样,在基端部42被保持于小齿轮52的状态下,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在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而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和第3中间部46卷绕于卷轴20的外侧部24时,线材40的末端部48受以斜坡状形成的退避部24B的轴向D的一端侧的端面引导。
此外,此时,线材40欲以被小齿轮52保持的基端部42为旋转中心而旋转。而且,第2中间部45或者第3中间部46沿径向按压另一个线材40的末端部48。此时,在末端部48与内肋26之间形成有通过内肋26在退避部24B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形成而产生的空间。
此处,在由乘坐者施加的安全带20A从卷轴20来处的拉出载荷(卷轴20向拉出方向B的旋转载荷)为扭转轴32的扭转耐受载荷(第1限力载荷)以上时,扭转轴32扭转变形。
由此,乘坐者的运动能量通过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被吸收,保护乘坐者。
即,乘坐者的运动能量以先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和一对线材40的变形被吸收然后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吸收的方式被以2个阶段吸收,保护乘坐者。
[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卷轴20,其能够拉出安全带20A和收卷安全带20A;和旋转体50,其配置为与卷轴20相向,并在紧急时刻被阻止旋转。安全带收卷装置10具备:线材40,其基端部42受到保持,上述线材40配置于旋转体50与卷轴20之间,并在紧急时刻变形而拉出了安全带20A时,卷绕于卷轴20的内肋26;以及退避部24B,其在线材40卷绕于内肋26时,供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
然而,在内肋26不具备退避部24B的情况下,若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于卷轴20的收容孔29拔出,则线材40的末端部48的保持被解除,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强力地按压于内肋26。此外,线材40的基端部42被保持于相对于卷轴20偏心的位置,因此,若线材40卷绕于内肋26,则线材40欲以被小齿轮52保持的基端部42为旋转中心而向卷绕方向的内侧旋转,但线材40的末端部48无法避开内肋26。并且,由于被拉拔的线材40的末端部48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屈曲,线材40的末端部48也被强力地按压于内肋26。此处,由钢琴线形成的线材40比由铝压铸成型形成的卷轴20难以被刮削。因此,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强力地按压于内肋26,从而卷轴20的内肋26被刮削。作为其结果,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暂时上升。
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备退避部24B,在线材40卷绕于内肋26时,该退避部24B供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从而抑制由于线材40的末端部48而刮削内肋26的情况。因此,抑制在线材40卷绕时,从线材40作用于卷轴20的载荷暂时上升。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退避部24B以斜坡状形成于内肋26。
退避部24B以斜坡状形成于内肋26,从而在线材40卷绕于内肋26时,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导向(引导)至以斜坡状形成的退避部24B。因此,抑制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强力地按压于内肋26。作为其结果,抑制由线材40的末端部48刮削内肋26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通过不大型化且简单的结构抑制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内肋26在退避部24B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形成。
内肋26在退避部24B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形成,从而在卷绕方向的内侧形成有供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的空间。因此,即便由于外侧的线材40而作用有将线材40的末端部48向卷轴20的径向内侧按压的力时,也在卷绕方向的内侧形成有供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的空间。作为其结果,更加抑制由线材40的末端部48刮削内肋26这种情况。而且,更加抑制在线材40卷绕时从线材40作用于卷轴20的载荷暂时上升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更加抑制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退避部24B形成于收容有线材40的末端部48的卷轴20的收容孔29的附近。
退避部24B形成于卷轴20的收容孔29的附近,从而在从收容孔29拉出了线材40的末端部48时,线材40的末端部48退避至退避部24B。因此,抑制在从卷轴20的收容孔29拉出了线材40的末端部48时由线材40的末端部48刮削内肋26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在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设置有2个线材40。
通过设置有2个线材40,从而即便在线材40的末端部48向卷轴20的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其他线材40阻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退避部24B抑制该末端部48刮削内肋26。此外,能够使限力载荷相对于2个线材40而作用,因此,能够成为产生高载荷的2个阶段的限力载荷的限力构造。
此外,通过使用较长的线材40,能够使限力载荷作用的行程变长。并且,内肋26的主体部24A的宽度恒定,退避部24B的宽度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因此,能够抑制卷绕有2个线材40时的形状成为椭圆形状。即,卷绕有2个线材40时的形状能够保持圆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暂时的限力载荷的上升。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在退避部的结构不同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不同。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相同以及等同的部分的说明,使用相同的术语或者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结构]
如图8所示,构成卷绕部的内肋126以向轴向D的一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凸缘部22的内缘。内肋126以圆环状形成。内肋126由内侧部25和外侧部124构成。
外侧部124以连接2个收容孔29的方式在内侧部25的外侧形成有2个。外侧部124的轴向D的高度能够大致恒定。
如图8和图9的(B)所示那样,退避部128形成为从槽部28的底面起向轴向D的另一端侧凹陷的凹状。退避部128设置为从收容孔29起向收卷方向A延伸。退避部128设置于内侧部25的径向外侧。退避部128形成为从收容孔29起延伸至在线材40沿径向重叠卷绕于作为卷绕部而构成的内肋126时到达外侧的线材40为止。即,退避部128以凹状形成于外侧部124的周围。
退避部128的收卷方向A的长度能够与末端部48的长度大致相同。退避部128的轴向的深度形成为末端部48的最大直径左右。退避部128形成为与收容孔29连接,在退避部128与收容孔29之间形成有开口缘29A。
[限力机构的动作]
在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10中,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相同的动作,至在基端部42被保持于小齿轮52的状态下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为止。
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和第3中间部46卷绕于卷轴20的外侧部124。此时,如图9的(A)和图9的(B)所示那样,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引导至退避部128,钻入另一个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的轴向D的另一端侧。
[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0中,退避部128在卷轴20的收容孔29的附近,沿卷轴20的轴向D以凹状形成。
退避部128在卷轴20的收容孔29的附近,沿卷轴20的轴向D以凹状形成,从而在线材40卷绕于内肋126而线材40的末端部48从收容孔29脱出时,通过其他线材40的第2中间部45以压住线材40的末端部48的方式起作用。即,能够使一个线材40的末端部48钻入另一个线材40的下方。因此,抑制线材40的末端部48被强力地按压于内肋126。作为其结果,抑制由线材40的末端部48刮削内肋126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因线材40产生的限力载荷的暂时的上升。
另外,针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以上,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安全带收卷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针对具体结构,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的主旨,则允许设计的变更等。此外,也能够将第1实施方式的退避部24B与第2实施方式的退避部128组合。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末端部48形成为朝向线材40的末端去而末端渐细的形状的例子。但是,末端部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形成为圆棒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线材40形成为大致曲柄状的例子。但是,线材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能够形成为笔直地延伸的棒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收容孔29形成于槽部28的径向内侧部分的例子。但是,收容孔也可以形成于槽部28的径向外侧部分,也可以形成于径向中间部分。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2个线材40为相同长度且相同形状的例子。但是,2个线材也可以为不同长度。由此,乘坐者的运动能量以先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和2个线材40的变形吸收然后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和1个线材40的变形吸收之后被扭转轴32的扭转变形吸收的方式被以3个阶段吸收,从而能够保护乘坐者。此外,2个线材40也能够成为不同的直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卷轴20设置2个线材40的例子。但是,卷轴20也可以设置1个线材40,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线材40。

Claims (6)

1.一种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轴,其能够拉出安全带和收卷安全带;
旋转体,其配置为与所述卷轴相向,并在紧急时刻被阻止旋转;
线材,其基端部受到保持,所述线材配置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卷轴之间,并在紧急时刻变形而拉出了所述安全带时,卷绕于所述卷轴的卷绕部;以及
退避部,其在所述线材卷绕于所述卷绕部时,供所述线材的末端部退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部以斜坡状形成于所述卷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部以凹状形成于所述卷绕部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在所述退避部侧向卷绕方向的内侧凹陷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部形成于所述卷轴的收容孔的周围,所述卷轴的收容孔收容有所述线材的所述末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多个所述线材。
CN202211654829.4A 2022-01-12 2022-12-22 安全带收卷装置 Pending CN1164242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3379A JP2023102708A (ja) 2022-01-12 2022-01-12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22-003379 2022-0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4258A true CN116424258A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70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4829.4A Pending CN116424258A (zh) 2022-01-12 2022-12-22 安全带收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9520A1 (zh)
JP (1) JP2023102708A (zh)
CN (1) CN11642425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19520A1 (en) 2023-07-13
JP2023102708A (ja)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724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38538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プリテンション装置
EP3045356B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device
US8827196B2 (en) Seatbelt retractor
CN110997423A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US9278667B2 (en) Pretensioner,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device
JP6827043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EP3293060B1 (en) Pretensioner,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device
US8590824B2 (en) Seatbelt retractor
JP4602529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
US20130240655A1 (en) Webbing retractor
CN116424258A (zh) 安全带收卷装置
WO2019230389A1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3822875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のガスジェネレータ取付け構造及び取付け方法
CN111114487A (zh) 一种预紧式二级限力卷收器及安全带装置
JP4921306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のシリンダ構造及びプリテンショナの製造方法
JP2013184605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100213302A1 (en) Retractor assembly
US20210129790A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JP470781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6042042A (en) Seat belt retractor
EP2052920B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101755939B1 (ko) 웨빙 리프터를 구비한 시트벨트 프리텐셔너
JP5496784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23102707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