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4212A - 隔离件 - Google Patents

隔离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4212A
CN116324212A CN202180037076.XA CN202180037076A CN116324212A CN 116324212 A CN116324212 A CN 116324212A CN 202180037076 A CN202180037076 A CN 202180037076A CN 116324212 A CN116324212 A CN 116324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kth
wire
support
wir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70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24212B (zh
Inventor
永田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 Clef Acoust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G Clef Acoust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 Clef Acoustic Ltd filed Critical G Clef Acoustic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24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4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24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4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6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21Decoupling of vibrations by means of point-of-contact supports, e.g. ball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69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 H04R1/2892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transducers
    • H04R1/2896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transducers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40Multi-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sulator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第一板状部件(10)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板状部件配置成多层,若将从第一板状部件(10)数起第k个板状部件设为第k板状部件(k为2以上且N‑1以下的整数),则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在所述第k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k‑1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k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k贯通孔的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在所述第k贯通孔的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k金属丝支承部。

Description

隔离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的隔离件。
背景技术
本申请的发明人首先开发了例如插入扬声器与地面之间而使用的隔离件并取得了专利(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该隔离件是实质上利用金属丝(wire)悬挂扬声器等的结构,利用了由该金属丝的悬挂结构产生的振子运动的自由振动。由此,在音响上能够实现扬声器等实质上悬空的状态,不受来自地面的影响,能够再现扬声器等具有的本来的响声。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开发了插入钢琴等振动产生物体与地面之间的隔离件,开发了使钢琴等振动产生物体的响声良好并且抑制向地面的振动的隔离件并取得了专利(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45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94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以往的隔离件利用由金属丝的悬挂结构产生的振子运动来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本申请是对上述以往的隔离件进行改良而得到的,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申请所公开的隔离件设置在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抑制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其中,
第一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N个板状部件依次以所述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分别在铅垂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成多层,
若将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数起第k个板状部件设为第k板状部件(k为2以上且N-1以下的所有整数),则
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k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k-1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k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k贯通孔的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在所述第k贯通孔的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k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N-1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N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N贯通孔的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并且,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安装有载置所述振动装置的载置台,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隔离件,能够进一步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E-E线截面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金属丝支承部的金属丝支承板的俯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隔离件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A、图12B、图12C是从不同的3个方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A的E1-E1线截面的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悬臂梁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间隔件的俯视图,图15C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支承板的俯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另一例的隔离件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另一例的隔离件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24A、图24B以及图24C是表示本申请的隔离件的应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涉及设置在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并抑制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的隔离件。
本申请的隔离件成为如下结构:第一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N个板状部件配置成多层,在各板状部件之间,安装于在下层配置的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金属丝悬挂配置在上层的板状部件的结构,即所谓的多层悬挂结构,抑制由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外部面,并且抑制来自外部面的振动直接传递到振动装置。
作为振动装置,相当于扬声器、CD(Compact Disc:光盘)播放器、LD(Laser Disc:激光光盘)播放器、电唱机、功率放大器等音响设备、或硬盘、计算机等计算机设备、或电子显微镜等精密设备。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关于各图中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以及配置等能够在本申请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至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1000中,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第三板状部件30、第四板状部件40、第五板状部件50依次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另外,多层的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第三板状部件30、第四板状部件40、第五板状部件50相互平行地配置。而且,第一板状部件10放置于地板等的外部面(未图示),在第五板状部件50安装有起到载置振动装置(未图示)的台的作用的载置台100。
[第一板状部件]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第一板状部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第一板状部件10是俯视呈大致圆形的钢板等板状部件,设置在地板等的外部面上。
第一板状部件10以俯视呈大致圆形的中心为基准点O1,在基准点O1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在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安装有第一支承柱11A、11B、11C。而且,第一支承柱11A、11B、11C分别具备3根柱。
第一支承柱11A、11B、11C贯通后述的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承板12A、12B、12C。
如后所述,在第一支承板12A、12B、12C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丝16(在图2中未图示)。
在此,将第一支承柱11A、11B、11C以及第一支承板12A、12B、12C分别称为支承第一金属丝16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
即,将第一支承柱11A以及第一支承板12A称为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另外,将第一支承柱11B以及第一支承板12B称为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B。并且,将第一支承柱11C以及第一支承板12C称为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C。
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以及支承于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的第一金属丝16配置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基准点O1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配置在第一板状部件10的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
[第二板状部件]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第一板状部件、第二板状部件、第三板状部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第二板状部件20是具有以基准点O2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23A和设置在各凸部23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23B的钢板等板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基准点O2位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基准点O1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在第二板状部件20的各凸部23A设置有供第一板状部件10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在贯通第二贯通孔24A、24B、24C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一支承板12A、12B、12C。
另外,在第二板状部件20的各凸部23A,在第二贯通孔24A、24B、24C的以所述基准点O2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二支承柱21A、21B、21C。
第二支承柱21A、21B、21C安装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基准点O2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二支承柱21A、21B、21C分别具备3根柱。
第二支承柱21A、21B、21C贯通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22B、22C。
如后所述,在第二支承板22A、22B、22C分别设置有第二金属丝26(在图3中未图示)。
在此,将第二支承柱21A、21B、21C以及第二支承板22A、22B、22C分别称为支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
即,将第二支承柱21A以及第二支承板22A称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另外,将第二支承柱21B以及第二支承板22B称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B。并且,将第二支承柱21C以及第二支承板22C称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C。
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以及支承于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的第二金属丝26配置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基准点O2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配置在第二板状部件20的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
[第三板状部件]
如图3所示,第三板状部件30是具有以基准点O3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33A和设置在各凸部33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33B的钢板等板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基准点O3位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基准点O1以及第二板状部件20的基准点O2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另外,第三板状部件30与第二板状部件2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三板状部件30以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上方。
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各凸部33A设置有供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支承柱21A、21B、21C贯通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在贯通第三贯通孔34A、34B、34C的第二支承柱21A、21B、21C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22B、22C。
另外,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各凸部33A,在第三贯通孔34A、34B、34C的以所述基准点O3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三支承柱31A、31B、31C。
第三支承柱31A、31B、31C安装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基准点O3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三支承柱31A、31B、31C分别具备3根柱。
第三支承柱31A、31B、31C贯通后述的第四板状部件40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三支承板32A、32B、32C。
如后所述,在第三支承板32A、32B、32C分别设置有第三金属丝36(在图4中图示)。
在此,将第三支承柱31A、31B、31C以及第三支承板32A、32B、32C分别称为支承第三金属丝36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3B、3C。
即,将第三支承柱31A以及第三支承板32A称为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另外,将第三支承柱31B以及第三支承板32B称为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B。并且,将第三支承柱31C以及第三支承板32C称为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C。
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3B、3C以及支承于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3B、3C的第三金属丝36配置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基准点O3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配置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
图4是将图3中的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以及第三板状部件30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在该情况下为3层)的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图。
在图4中,在设置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的上部安装有第三支承板32A、32B、32C,在第三支承板32A、32B、32C安装有第三金属丝36。第三金属丝36成为悬挂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的第四板状部件40(在图4中未图示)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虽未详细提及,但成为安装于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的第一金属丝16悬挂第二板状部件20的结构。另外,成为安装于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的第二金属丝26悬挂第三板状部件30的结构。并且,如后所述,在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安装有第四金属丝46,成为第四金属丝46悬挂第五板状部件50的结构。
第一~第四金属丝16、26、36、46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基于图5以及图6进行说明。
接着,对配置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铅垂方向上方的第四板状部件40、第五板状部件50、载置台100进行说明。
[第四板状部件]
在图1中,图示了第四板状部件40的一部分,未图示全部。因此,未图示第四板状部件40的全部构成部件,未图示的构成部件以上述第一~第三板状部件10、20、30的构成部件为基准标注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配置有第四板状部件40。第四板状部件40是具有以基准点O4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43A和设置在各凸部43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43B的钢板等板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基准点O4位于上述基准点O1、O2以及O3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第四板状部件40与第二板状部件20以及第三板状部件3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四板状部件4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
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各凸部43A设置有供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贯通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在贯通第四贯通孔44A、44B、44C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三支承板32A、32B、32C。
另外,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各凸部43A,在第四贯通孔44A、44B、44C的以所述基准点O4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四支承柱41A、41B、41C。
第四支承柱41A、41B、41C安装于第四板状部件40的基准点O4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四支承柱41A、41B、41C分别具备3根柱。
第四支承柱41A、41B、41C贯通后述的第五板状部件50的第五贯通孔54A、54B、54C,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四支承板42A、42B、42C。
在第四支承板42A、42B、42C分别设置有第四金属丝46。
在此,将第四支承柱41A、41B、41C以及第四支承板42A、42B、42C分别称为支承第四金属丝46的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
即,将第四支承柱41A以及第四支承板42A称为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另外,将第四支承柱41B以及第四支承板42B称为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B。并且,将第四支承柱41C以及第四支承板42C称为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C。
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以及支承于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的第四金属丝46配置于第四板状部件40的基准点O4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配置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
[第五板状部件]
在图1中,图示了第五板状部件50的一部分,未图示全部。因此,未图示第五板状部件50的全部构成部件,未图示的构成部件以上述第一~第三板状部件10、20、30的构成部件为基准标注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铅垂方向上方配置有第五板状部件50。第五板状部件50是具有以基准点O5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53A和设置在各凸部53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53B的钢板等板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基准点O5位于上述基准点O1、O2、O3、O4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另外,第五板状部件50与第二、第三、第四板状部件20、30、4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五板状部件50以从第四板状部件4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四板状部件40的上方。
在第五板状部件50的各凸部53A设置有供第四板状部件40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贯通的第五贯通孔54A、54B、54C。在贯通第五贯通孔54A、54B、54C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四支承板42A、42B、42C。
另外,在第五板状部件50的各凸部53A,在第五贯通孔54A、54B、54C的以所述基准点O5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五支承柱51A、51B、51C。
第五支承柱51A、51B、51C设置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基准点O5的多个部位,特别是安装在第五板状部件50的以基准点O5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5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五支承柱51A、51B、51C分别具备3根柱。
[载置台]
如图1所示,在第五板状部件50的铅垂方向上方配置有载置台100。载置台100是具有以基准点O10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和设置在各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的钢板等台。
需要说明的是,基准点O10位于上述基准点O1、O2、O3、O4、O5的铅垂方向的上方。
另外,载置台100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30、40、5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载置台100以从第五板状部件5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上方。
并且,载置台100利用设置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第五支承柱51A、51B、51C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
载置台100起到载置振动装置(未图示)的台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载置台100也可以如在后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30、40、50不是俯视时相同的形状。
在载置台100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30、40、5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共用相同形状的板状部件的优点。
[实施方式1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结构]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放大立体图,是表示图1的D部分的图。图6是表示图5的E-E线截面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金属丝支承部的俯视图。但是,在图7中未图示金属丝。
在图5、图6以及图7中,以作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的第二支承柱21A及第二支承板22A、以及第二金属丝26的结构为代表例进行说明,但对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支承柱21B以及21C、第二支承板22B以及22C、第二金属丝26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于作为第一金属丝支承部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及第一支承板12A、12B、12C、以及第一金属丝16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于作为第三金属丝支承部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及第三支承板32A、32B、32C、以及第三金属丝36也是同样的结构。并且,对于作为第四金属丝支承部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及第四支承板42A、42B、42C、以及第四金属丝46也是同样的结构。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3根第二支承柱21A贯通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贯通孔34A。在贯通第三贯通孔34A的第二支承柱21A的上部,例如通过螺钉22b以及垫圈22c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
第二支承板22A在俯视时为三角形,优选正三角形。在第二支承板22A的俯视时为三角形的大致顶点附近安装有3根第二支承柱21A。
在第二支承板22A的俯视中央附近设置有卡合孔25。卡合孔25具有第一孔25a、第二孔25b以及连接第一孔25a和第二孔25b的连接孔25c。第一孔25a是孔径比第二孔25b小的孔。
第二金属丝26具有将多根钢丝(例如钼钢丝)捻合而形成的直线部26c、设置于直线部26c的上部的第一球状部26a、以及设置于直线部26c的下部的第二球状部26b。第一球状部26a形成为比第二球状部26b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金属丝26既可以将由其他金属材料构成的多根细线捻合,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单丝的金属丝。
第二金属丝26的粗细需要考虑金属材料的材质的机械特性和振动装置的重量而具有所需的机械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金属丝26的长度在后面进行说明。
卡合孔25的第一孔25a是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不通过的大小的孔,第二孔25b是第一球状部26a通过的大小的孔。另外,连接孔25c是以第一球状部26a不通过的大小供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通过的大小的孔。
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与设置于第二支承板22A的第一孔25a的上部的碗状的支承面25d卡合。
在第三板状部件30上,设置有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通过但不使第二球状部26b通过的大小的支承孔37。
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球状部26b与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孔37的下部的碗状的支承面37a卡合,成为利用第二金属丝26悬挂第三板状部件30的结构。
在此,对第二金属丝26向第二支承板22A以及第三板状部件3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以及直线部26c从下方向上方通过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孔37,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球状部26b与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孔37的下部的碗状的支承面37a卡合。
接着,在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从下方向上方通过第二支承板22A的第二孔25b之后,使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通过连接孔25c。
接着,将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与设置于第二支承板22A的第一孔25a的上部的碗状的支承面25d卡合。
如上所述,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与第二支承板22A的支承面25d卡合,第二球状部26b与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面37a卡合,因此,第二金属丝26具有将第三板状部件30作为振子而悬挂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振子运动的自由振动频率例如设定为约3.57Hz,与此相应地,将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的长度设为约17mm,将第一球状部26a、直线部26c、第二球状部26b合起来的全长设为约2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板12A、12B、12C、第二支承板22A、22B、22C、第三支承板32A、32B、32C、第四支承板42A、42B、42C分别为俯视时呈三角形,优选为正三角形,在各个支承板的俯视时为三角形的大致顶点附近安装有3根支承柱。而且,成为在各个支承板的俯视中央附近设置有供金属丝卡合的卡合孔的结构。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分别利用3根支承柱以及支承板稳定地支承金属丝。
但是,各个支承板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另外,各个支承柱的根数不限于3根。例如,也可以将各个支承板形成为俯视时呈四边形,在各个支承板的俯视时为四边形的大致顶点附近安装4根支承柱。而且,也可以在4根支承柱的中央附近设置金属丝的卡合孔。另外,也可以分别用2根支承柱支承一个支承板,在2根支承柱的中间设置金属丝的卡合孔。
[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俯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俯视图。
在图8中,在最跟前看到的是载置台100,在其下方看到第五板状部件50、第四板状部件40、第三板状部件3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看不到第二板状部件20以及第一板状部件10。
第三板状部件30以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上方。另外,第四板状部件4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并且,第四板状部件4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另外,第五板状部件50以从第四板状部件4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四板状部件40的上方。并且,载置台100以从第五板状部件5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上方。
因此,第一板状部件10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位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第五支承柱51A、51B、51C的铅垂下方,设置于各个板状部件的支承柱的配置的平衡变好。
[实施方式1的板状部件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状部件20是具有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23A和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23B的板状部件,第三板状部件30是具有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33A和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33B的板状部件,第四板状部件40是具有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43A和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43B的板状部件,第五板状部件50是具有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53A和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53B的板状部件。
这样,在各个板状部件中,设置有外周沿径向凹陷的凹部的理由是,能够防止位于该板状部件的下方的金属丝支承部(支承柱以及支承板)与该板状部件干涉。
例如,在图1中,通过在第五板状部件50设置凹部53B,即使位于第五板状部件50的下方的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第三支承柱31A以及第三支承板32A)以及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第二支承柱21A以及第二支承板22A)具有一定程度的高度,也不会与第五板状部件50干涉。
即,即便为了将金属丝的长度确保为所需的长度而使悬挂该金属丝的金属丝支承部在一定程度上变高,该金属丝支承部也不会与位于其上方的板状部件干涉。其结果是,隔离件整体的高度不会变高,能够紧凑地设计隔离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个板状部件之间的高度、即隔离件整体的高度可以变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个板状部件中不设置外周沿径向凹陷的凹部。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在图1至图8所示的隔离件中,在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支承柱21A、21B、21C,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有第三支承柱31A、31B、31C,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有第四支承柱41A、41B、41C。另外,第三板状部件30以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上方,第四板状部件4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
但是,如图9所示,即使在将旋转方向设为图1的旋转方向X1的相反方向即旋转方向X2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即,在图9中,也可以在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的旋转方向X2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第二支承柱21A、21B、21C,在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的旋转方向X2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第三支承柱31A、31B、31C,在第四板状部件40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的旋转方向X2上的相邻的位置安装第四支承柱41A、41B、41C。而且,也可以是,第三板状部件30以从第二板状部件2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2旋转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上方,第四板状部件4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2旋转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的上方。
[本申请的隔离件的概括性表述]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说明了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第三板状部件30、第四板状部件40、第五板状部件50依次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在各个板状部件设置有金属丝支承部(支承柱以及支承板)、金属丝、贯通孔的隔离件。
在本申请的隔离件中,配置成多层的板状部件的数量、以及设置于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支承柱以及支承板)、金属丝、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如以下那样概括性地表述。
即,本申请的隔离件能够表述为:
“一种隔离件,设置在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抑制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其中,
第一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N个板状部件依次以所述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分别在铅垂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成多层,
若将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数起第k个板状部件设为第k板状部件(k为2以上且N-1以下的所有整数),则
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k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k-1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k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k贯通孔的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在所述第k贯通孔的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k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N-1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N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N贯通孔的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并且,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安装有载置所述振动装置的载置台,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基于图1至图9的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在上述概括性表述中,成为设为N=5、k=2、3、4的情况下的隔离件。
即,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表述为:
“一种隔离件,设置在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抑制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其中,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这5个板状部件依次以所述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分别在铅垂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成多层,
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二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二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二贯通孔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在所述第二贯通孔的以所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三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三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三贯通孔的所述第二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三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在所述第三贯通孔的以所述第三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四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三板状部件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四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四贯通孔的所述第三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四板状部件的第三金属丝,在所述第四贯通孔的以所述第四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五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四板状部件的第四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五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五贯通孔的所述第四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五板状部件的第四金属丝,并且,在所述第五板状部件安装有载置所述振动装置的载置台,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二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二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二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三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三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三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四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四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四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四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如上所述,基于图1至图9的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是在上述概括性表述中在设为N=5个、k=2、3、4的情况下,即利用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一金属丝悬挂第二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二金属丝悬挂第三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三板状部件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三金属丝悬挂第四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四板状部件的第四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四金属丝悬挂第五板状部件的结构的隔离件,成为利用金属丝悬挂作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的4层板状部件的结构。
但是,并不限于此,在设为N=3、k=2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是利用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一金属丝悬挂第二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二金属丝悬挂第三板状部件的结构的隔离件,成为利用金属丝悬挂作为第二、第三板状部件的2层板状部件的结构。
并且,在设为N=4、k=2、3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是利用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一金属丝悬挂第二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二金属丝悬挂第三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三板状部件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三金属丝悬挂第四板状部件的结构的隔离件,成为利用金属丝悬挂作为第二、第三、第四板状部件的3层板状部件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概括性表述中,在设为N=6、k=2、3、4、5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是利用设置于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一金属丝悬挂第二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二金属丝悬挂第三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三板状部件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三金属丝悬挂第四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四板状部件的第四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四金属丝悬挂第五板状部件、利用设置于第五板状部件的第五金属丝支承部以及第五金属丝悬挂第六板状部件的结构的隔离件,成为利用金属丝悬挂作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板状部件的5层板状部件的结构。
并且,在将N设为7以上、将k设为2以上且N-1以下的所有整数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成为利用金属丝悬挂作为第二、第三、...第N-1板状部件的N-2层板状部件的结构。
[本申请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隔离件,成为如下结构:第一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N个板状部件配置成多层,在各板状部件之间,安装于在下层配置的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金属丝悬挂配置在上层的板状部件的结构,即所谓的多层悬挂结构,因此,与一层的悬挂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外部面,并且能够抑制来自外部面的振动直接传递到振动装置。
另外,越增加多层悬挂结构的层数,越能够抑制由振动装置产生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外部面,并且能够抑制来自外部面的振动直接传递到振动装置。
例如,如果将本申请的隔离件用于扬声器、CD播放器、LD播放器、电唱机、功率放大器等音响设备,则能够排除不需要的声音失真、不需要的振动,能够直接听到舒适的现场演奏等。
另外,如果用于硬盘、计算机等计算机设备,则能够排除错误等。
另外,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在实施方式1中,k=2、3、4)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因此,
在各个板状部件中,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平衡良好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M边形(M为3以上的整数:在实施方式1中M=3)的顶点,
所述第k板状部件(在实施方式1中,k=2、3、4)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所述M边形的顶点,因此,
在各个板状部件中,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平衡良好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由于所述M边形(在实施方式1中,M=3)为正M边形,因此,
在各个板状部件中,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与所述第k-1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1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以及所述第k-1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向所述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偏移360/M·p度的角度(p为2以上的整数),因此,
设置于各个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配置的平衡变好,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例如,如实施方式1的图8所示,上层的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正三角形的顶点与下层的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正三角形的顶点,以基准点为中心向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偏移θ1=360/3·4=30度(M=3、p=4),因此,
设置于各个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配置的平衡变好,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二板状部件、...、第N板状部件(在实施方式1中,N=5)具有:以各个板状部件的所述基准点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M个部位(在实施方式1中,M=3)的凸部;以及设置在各所述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M个部位的凹部,因此,
能够降低隔离件整体的高度。
另外,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在实施方式1中,k=2、3、4)具备:第k-1支承柱,所述第k-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贯通孔;以及第k-1支承板,所述第k-1支承板设置在所述第k-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
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在实施方式1中,N=5)具备:第N-1支承柱,所述第N-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贯通孔;以及第N-1支承板,所述第N-1支承板设置在所述第N-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因此,
各个金属丝支承部能够可靠地支承各个金属丝。
另外,所述第二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由相同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至第N-1金属丝支承部由相同结构的金属丝支承部构成,第一金属丝至第N-1金属丝由相同形状的金属丝构成,因此,能够减少构成隔离件的部件的种类,隔离件的组装变得简便且容易。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第五板状部件分别是具有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和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的板状部件。
另外,设置于第一~第四板状部件的第一~第四金属丝支承部安装在以各个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的3个部位的位置。
但是,各板状部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另外,设置于各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不限于上述位置。
图10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隔离件的俯视图。
在实施方式2的隔离件中,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0、第三板状部件300、第四板状部件400、第五板状部件500按照该顺序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状部件10虽然在图10中未图示,但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形状,放置于地板等的外部面。另外,在第五板状部件500安装有起到载置振动装置的台的作用的载置台(未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使用作为实施方式2的隔离件的俯视图的图10进行说明,未图示全部构成部件。因此,未图示的构成部件以上述实施方式1的隔离件的构成部件为基准标注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第一板状部件]
虽然在图10中未图示,但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第一板状部件10是俯视时呈圆形的钢板等板状部件,设置在地板等的外部面上。
第一板状部件10在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的4个部位的位置安装有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另外,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分别具备3根柱。
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贯通第二板状部件200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24D,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承板12A、12B、12C、12D。
在第一支承板12A、12B、12C、12D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丝16。第一金属丝16成为悬挂第二板状部件200的结构。
在此,将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以及第一支承板12A、12B、12C、12D分别称为支承第一金属丝16的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1D。
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1B、1C、1D以及第一金属丝16配置于第一板状部件10的基准点O1周围的多个部位,特别是配置在第一板状部件10的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1为中心的三角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三角形的顶点附近。
[第二板状部件]
第二板状部件200是具有以基准点O2(未图示)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4个部位的凸部和设置在各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4个部位的凹部的十字型的板状部件。
在第二板状部件200的各凸部设置有供第一板状部件10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4A、24B、24C、24D(未图示)。在贯通第二贯通孔24A、24B、24C、24D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11D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一支承板12A、12B、12C、12D。
另外,在第二板状部件200的各凸部,在第二贯通孔24A、24B、24C、24D的以所述基准点O2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
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安装在第二板状部件200的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的4个部位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分别具备3根柱。
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贯通第三板状部件300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34D(未图示),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22B、22C、22D。
在第二支承板22A、22B、22C、22D分别设置有第二金属丝26。第二金属丝26成为悬挂第三板状部件300的结构。
在此,将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以及第二支承板22A、22B、22C、22D分别称为支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2D。
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2B、2C、2D以及第二金属丝26配置在第二板状部件200的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2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
[第三板状部件]
第三板状部件300是具有以基准点O3(未图示)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4个部位的凸部和设置在各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4个部位的凹部的大致十字型的钢板等板状部件。
另外,第三板状部件300与第二板状部件20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三板状部件300以从第二板状部件20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18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二板状部件200的上方。
在第三板状部件300的各凸部设置有供第二板状部件200的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贯通的第三贯通孔34A、34B、34C、34D(未图示)。在贯通第三贯通孔34A、34B、34C、34D的第二支承柱21A、21B、21C、21D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22B、22C、22D。
另外,在第三板状部件300的各凸部,在第三贯通孔34A、34B、34C、34D的以所述基准点O3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
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安装在第三板状部件300的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的4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分别具备3根柱。
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贯通第四板状部件400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44D(未图示),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三支承板32A、32B、32C、32D。
在第三支承板32A、32B、32C、32D分别设置有第三金属丝36。第三金属丝36成为悬挂第四板状部件400的结构。
在此,将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以及第三支承板32A、32B、32C、32D分别称为支承第三金属丝36的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3B、3C、3D。
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3B、3C、3D以及第三金属丝36配置在第三板状部件300的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3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
[第四板状部件]
第四板状部件400是具有以基准点O4(未图示)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4个部位的凸部和设置在各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4个部位的凹部的十字型的板状部件。
第四板状部件400与第二板状部件200以及第三板状部件30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四板状部件400以从第三板状部件30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18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三板状部件300的上方。
在第四板状部件400的各凸部设置有供第三板状部件300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贯通的第四贯通孔44A、44B、44C、44D(未图示)。在贯通第四贯通孔44A、44B、44C、44D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31D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三支承板32A、32B、32C、32D。
另外,在第四板状部件400的各凸部,在第四贯通孔44A、44B、44C、44D的以所述基准点O4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
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安装在第四板状部件400的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的4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分别具备3根柱。
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贯通第五板状部件500的第五贯通孔54A、54B、54C、54D(未图示),在它们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分别安装有第四支承板42A、42B、42C、42D。
在第四支承板42A、42B、42C、42D分别设置有第四金属丝46。第四金属丝46成为悬挂第五板状部件500的结构。
在此,将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以及第四支承板42A、42B、42C、42D分别称为支承第四金属丝46的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4D。
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4B、4C、4D以及第四金属丝46配置在第四板状部件400的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4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
[第五板状部件]
第五板状部件500是具有以基准点O5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4个部位的凸部503A和设置在各凸部503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4个部位的凹部503B的十字型的板状部件。
第五板状部件500与第二、第三、第四板状部件200、300、40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五板状部件500以从第四板状部件40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18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四板状部件400的上方。
在第五板状部件500的各凸部503A设置有供第四板状部件400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贯通的第五贯通孔54A、54B、54C、54D。在贯通第五贯通孔54A、54B、54C、54D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41D的上部,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四支承板42A、42B、42C、42D。
另外,在第五板状部件500的各凸部503A,在第五贯通孔54A、54B、54C、54D的以所述基准点O5为中心的旋转方向X1上的相邻的位置,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有第五支承柱51A、51B、51C、51D。
第五支承柱51A、51B、51C、51D安装在第五板状部件500的以基准点O5为中心的圆周上的位置且以基准点O5为中心的四边形的顶点附近、优选正四边形的顶点附近的4个部位的位置。另外,第五支承柱51A、51B、51C、51D分别具备3根柱。
[载置台]
虽然在图10中未图示,但在第五板状部件500的铅垂方向上方配置有载置台。
载置台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0、300、400、500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
而且,载置台以从第五板状部件500的平面位置向旋转方向X1旋转预先确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18度)的方式配置,并位于第五板状部件500的上方。
载置台利用设置于第五板状部件500的第五支承柱51A、51B、51C、51D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
载置台也可以不是与其他板状部件相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板状的形状。在载置台与其他板状部件为相同形状的情况下,具有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部件的效果。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在实施方式2中,k=2、3、4)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因此,
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各个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平衡良好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M边形(M为3以上的整数;在实施方式2中M=4)的顶点,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在实施方式2中,k=2、3、4)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所述M边形的顶点,因此,
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各个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平衡良好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M=3,在实施方式2中设为M=4,但M为5以上的整数,也能够应用。
另外,由于所述M边形为正M边形(在实施方式2中为正四边形),因此,
能够平衡良好地配置各个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能够平衡良好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与所述第k-1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1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以及所述第k-1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向所述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偏移360/M·p度的角度(p为2以上的整数),因此,
设置于各个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配置的平衡变好,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例如,如实施方式2的图10所示,上层的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正四边形的顶点与下层的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正四边形的顶点,以基准点为中心向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偏移θ2=360/4·5=18度(M=4、p=5),因此,
设置于各个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以及金属丝的配置的平衡变好,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另外,所述第二板状部件、...、第N板状部件(在实施方式2中,N=5)具有:以各个板状部件的所述基准点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M个部位(在实施方式2中,M=4)的凸部;以及设置在各所述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M个部位的凹部,因此,
能够降低隔离件整体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效果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金属丝支承部具备支承柱和支承板的隔离件进行了说明,该支承板设置在支承柱的上部并设置有悬挂板状部件的金属丝。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金属丝支承部具备支承柱和悬臂梁的隔离件进行说明,该悬臂梁设置在支承柱的上部并设置有悬挂板状部件的金属丝。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11中,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1000A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一板状部件10、第二板状部件20、第三板状部件30、第四板状部件40、第五板状部件50按照该顺序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而且,第一板状部件10放置于地板等的外部面,在第五板状部件50安装有起到载置振动装置(未图示)的台的作用的载置台100。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2A、图12B、图12C是从不同的3个方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图12A的E1-E1线截面的图。图14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俯视图。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悬臂梁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间隔件的俯视图,图15C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金属丝支承部的支承板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设置于第二板状部件20的第二支承柱21A贯通第三板状部件30的第三贯通孔34A。在贯通第三贯通孔34A的第二支承柱21A的上部,例如通过螺钉以及垫圈安装有第二支承板22A。
如图15C所示,第二支承板22A在俯视时为三角形,优选正三角形。在第二支承板22A的三角形的大致顶点附近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支承柱21A的安装孔221。另外,在第二支承板22A的三角形的大致中心附近设置有供第二金属丝26贯通的贯通孔220。
在第二支承板22A的上部设置有平面形状如图15B所示的第二间隔件280A,在第二间隔件280A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悬臂梁28A。第二间隔件280A以及第二悬臂梁28A利用2个第二支承柱21A经由螺钉以及垫圈安装于第二支承板22A。
如图15A所示,第二悬臂梁28A具有:支承部28Aa,该支承部28Aa用于由第二支承柱21A经由螺钉以及垫圈支承,并具有直线部和设置于该直线部的两端的弯曲部;以及悬臂梁部28Ab,该悬臂梁部28Ab从支承部28Aa向一个方向延伸。
在第二悬臂梁28A的俯视中央附近设置有卡合孔29。卡合孔29具有第一孔29a、第二孔29b以及连接第一孔29a和第二孔29b的连接孔29c。第一孔29a是孔径比第二孔29b小的孔。
第一孔29a是设置于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的上部的第一球状部26a不贯通的大小的孔,第二孔29b是第一球状部26a贯通的大小的孔。另外,连接孔25c是以第一球状部26a不贯通的大小供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贯通的大小的孔。
如图13所示,第二金属丝26的上部的第一球状部26a与设置于第二悬臂梁28A的第一孔29a的上部的碗状的支承面29d卡合。
在第三板状部件30上设置有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贯通但第二球状部26b不贯通的大小的支承孔37。
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球状部26b与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孔37的下部的碗状的支承面37a卡合,成为利用第二金属丝26的直线部26c悬挂第三板状部件30的状态。
即,第二金属丝26的第一球状部26a与第二悬臂梁28A的支承面29d卡合,第二球状部26b与第三板状部件30的支承面37a卡合,因此,第二金属丝26主要作为吸收水平方向的振动的振子发挥功能,并且第二悬臂梁28A主要起到吸收铅垂方向的振动的作用。
在此,将第二支承柱21A、第二支承板22A、第二间隔件280A以及第二悬臂梁28A统称为支承第二金属丝26的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A(参照图12A、图12B、图12C)。
在上述说明中,以作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A的第二支承柱21A、第二支承板22A、第二间隔件280A以及第二悬臂梁28A的结构为代表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作为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B以及2AC的第二支承柱21B以及21C、第二支承板22B以及22C、第二间隔件280B以及280C、及第二悬臂梁28B以及28C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于作为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A、1AB、1AC的第一支承柱11A、11B、11C、第一支承板12A、12B、12C、第一间隔件180A、180B、180C以及第一悬臂梁18A、18B、18C也是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于作为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A、3AB、3AC的第三支承柱31A、31B、31C、第三支承板32A、32B、32C、第三间隔件380A、380B、380C以及第三悬臂梁38A、38B、38C也是同样的结构。并且,对于作为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A、4AB、4AC的第四支承柱41A、41B、41C、第四支承板42A、42B、42C、第四间隔件480A、480B、480C、以及第四悬臂梁48A、48B、48C也是同样的结构。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侧视图。
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通过在各板状部件设置外周凹陷的凹部,即使位于该板状部件的下方的板状部件的金属丝支承部具有一定程度的高度,也不会与该板状部件干涉,隔离件整体的高度不会变高,能够紧凑地设计隔离件。
在图16中,将第一~第五板状部件10、20、30、40、50以及载置台100的板厚设为p,将第一~第五板状部件各自的间隔设为r,将第五板状部件50与载置台100的间隔设为g。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设为p=4mm、r=3mm~6mm、g=20mm,能够将隔离件的高度t设为t=56mm~68mm。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隔离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将悬臂梁18A、28A、38A、48A、18B、28B、38B、48B、18C、28C、38C、48C的自由端的方向设计成朝向各个板状部件的基准点O1、O2、O3、O4。这样,与图11所示那样的悬臂梁18A、28A、38A、48A、18B、28B、38B、48B、18C、28C、38C、48C的自由端的方向朝向外侧的隔离件相比,隔离件的俯视时的直径变短,能够紧凑地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与图1的板状部件的外形相比,变更了第一~第五板状部件10A~50A的外形。即,通过在第一板状部件10A的外周设置槽10A1,在第二板状部件20A的外周设置槽20A1,在第三板状部件30A的外周设置槽30A1,在第四板状部件40A的外周设置槽40A1,在第五板状部件50A的外周设置槽50A1,从而得到外观上的效果,并且实现轻量化。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能够使悬臂梁18A、28A、38A、48A、18B、28B、38B、48B、18C、28C、38C、48C的自由端的方向与绕各个板状部件的基准点O1、O2、O3、O4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对齐。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k-1金属丝支承部(在实施方式3中,k=2、3、4)具备:第k-1支承柱,所述第k-1支承柱贯通第k板状部件的第k贯通孔;以及第k-1悬臂梁,所述第k-1悬臂梁设置在所述第k-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
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在实施方式3中,N=5)具备:第N-1支承柱,所述第N-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贯通孔;以及第N-1悬臂梁,所述第N-1悬臂梁设置在所述第N-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因此,
各个金属丝作为吸收水平方向的振动的振子发挥功能,并且各个悬臂梁起到吸收铅垂方向的振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载置台100是具有以基准点O10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和设置在各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的板状部件,是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30、40、50俯视时相同的形状。但是,载置台的形状并不限于此。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外形的立体图。图19至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对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结构以及说明与实施方式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8至图21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1000B中,第一板状部件10B、第二板状部件20B、第三板状部件30B、第四板状部件40B、第五板状部件50B按照该顺序在铅垂方向上配置成多层。而且,第一板状部件10B放置于地板等的外部面,在第五板状部件50B上经由第五支承柱51A、51B、51C安装有起到载置振动装置(未图示)的台的作用的载置台100B。
在图19中,第一板状部件10B是俯视呈大致圆形的板状部件,设置在地板等的外部面上。在第一板状部件10B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A、1AB、1AC。
第二板状部件20B由安装于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AA、1AB、1AC的第一金属丝16(未图示)悬挂。
第二板状部件20B是具有以基准点O2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3个部位的凸部20BA和设置在各凸部20BA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3个部位的凹部20BB的板状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30B、40B、50B与第二板状部件20B为俯视时相同的形状。
在图20中,在第二板状部件20B设置有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A、2AB、2AC,第三板状部件30B由安装于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AA、2AB、2AC的第二金属丝26(未图示)悬挂。
另外,在图21中,在第三板状部件30B设置有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A、3AB、3AC,第四板状部件40B由安装于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AA、3AB、3AC的第三金属丝36(未图示)悬挂。
并且,在第四板状部件40B设置有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A、4AB、4AC,第五板状部件50B由安装于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AA、4AB、4AC的第四金属丝46(未图示)悬挂。
而且,在设置于第五板状部件50B的第五支承柱51A、51B、51C安装有载置台100B。
载置台100B形成为覆盖隔离件1000B的侧面的一部分那样的罩形状,保护隔离件1000B的内部结构。
在第一板状部件10B的外周部依次层叠固定有一部分圆弧形的多个第一侧壁110B和环形的第二侧壁120B,通过这些第一侧壁110B以及第二侧壁120B来保护隔离件1000B的内部结构。
成为如下结构:通过设置在载置台100B的侧面与第一侧壁110B和第二侧壁120B之间的窗部130B,能够观察第二板状部件20B、第三板状部件30B、第四板状部件40B、第五板状部件50B的外周沿径向鼓起的凸部的一部分。
并且,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板状部件20B、30B、40B、50B的外周沿径向鼓起的凸部设置有它们的外径不同的台阶,从而实现美观。
接着,关于实施方式4的隔离件1000B,对其产品的一例和构成该产品的一例的部件的材料、大小等进行说明。
该产品的一例是能够载置250kg左右的振动装置(扬声器、CD播放器、LD播放器、电唱机、功率放大器等)的隔离件。
第一板状部件10B为铝合金,直径为174mm,厚度为7.5mm。
载置台100B为铝合金,直径为174mm,外周侧壁部的高度为22.5mm。
第二板状部件20B、第三板状部件30B、第四板状部件40B、第五板状部件50B为不锈钢,厚度为4mm。
第一侧壁110B以及第二侧壁120B为铝合金。
构成第一~第四金属丝支承部的第一~第四支承柱为不锈钢,直径为6mm,高度为21mm。
构成第一~第四金属丝支承部的第一~第四支承板为不锈钢,厚度为2mm。
间隔件为不锈钢,厚度为2mm。
第一~第四悬臂梁为不锈钢,厚度为2mm。
第一~第四金属丝为不锈钢,粗细为1.5mm,长度为17mm。另外,1根金属丝的静态载荷约为90kg。
而且,隔离件整体的高度为66mm。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示出隔离件1000B的产品的一例和在该产品的一例中使用的构成部件的材料、大小等,作为材料,也可以由其他金属材料、具有刚性的塑料材料等构成,作为大小,能够根据振动装置的大小以及重量适当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离件,载置台形成为覆盖隔离件的侧面的一部分那样的罩形状,因此,能够保护隔离件的内部结构,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隔离件的搬运以及处理。
另外,隔离件整体上能够紧凑地构成,而且,隔离件整体的设计具有吸引人的美观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如图22或图23所示,也可以使用覆盖隔离件1000C或1000D的侧面的一部分那样的形状的载置台100C、100D。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以及图23中,第一板状部件10C、10D也是覆盖隔离件的侧面的一部分那样的形状,从外部能够看到第二板状部件20C以及20D、第三板状部件30C以及30D、第四板状部件40C以及40D的一部分。
图24A是表示将本申请的隔离件应用于LD播放器的情况下的例子的侧视图。在图24A中,在LD播放器2000与地板或支架3000之间插入本申请的隔离件1000、1000A~D,防止LD播放器2000的振动传递到地板或支架3000。另外,防止来自地板或支架3000的振动传递到LD播放器2000。
图24B以及图24C是表示将本申请的隔离件应用于LD播放器的情况下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以及俯视图。在图24B以及图24B中,在一台大型的LD播放器2000A与地板或支架3000之间插入4个本申请的隔离件1000、1000A~D,防止LD播放器2000A的振动传递到地板或支架3000。另外,防止来自地板或支架3000的振动传递到LD播放器2000A。
本申请记载了各种例示性的实施例,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形态以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例的应用,能够单独或以各种组合应用于实施例。
因此,在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的范围内可设想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例如,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第一板状部件、1A、1B、1C、1AA、1AB、1AC第一金属丝支承部、11A、11B、11C、11D第一支承柱、12A、12B、12C、12D第一支承板、16第一金属丝、18A、18B、18C第一悬臂梁、20、20A、200第二板状部件、2A、2B、2C、2AA、2AB、2AC第二金属丝支承部、21A、21B、21C、21D第二支承柱、22A、22B、22C、22D第二支承板、26第二金属丝、28A、28B、28C第二悬臂梁、30、30A、300第三板状部件、3A、3B、3C、3AA、3AB、3AC第三金属丝支承部、31A、31B、31C、31D第三支承柱、32A、32B、32C、32D第三支承板、36第三金属丝、38A、38B、38C第三悬臂梁、40、40A、400第四板状部件、4A、4B、4C、4AA、4AB、4AC第四金属丝支承部、41A、41B、41C、41D第四支承柱、42A、42B、42C、42D第四支承板、46第四金属丝、48A、48B、48C第四悬臂梁、50、50A、500第五板状部件、51A、51B、51C、51D第五支承柱、100、100B、100C、100D载置台、1000、1000B、1000C、1000D隔离件。

Claims (9)

1.一种隔离件,设置在振动装置与外部面之间,抑制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外部面之间的振动传递,其中,
第一板状部件至第N板状部件(N为3以上的整数)的N个板状部件依次以各个所述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在铅垂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成多层,
若将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数起第k个板状部件设为第k板状部件(k为2以上且N-1以下的所有整数),则
在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设置有第一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k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k-1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k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k贯通孔的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在所述第k贯通孔的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上的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第k金属丝支承部,
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设置有供设置于第N-1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支承部贯通的第N贯通孔,在贯通所述第N贯通孔的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并且,在所述第N板状部件安装有载置所述振动装置的载置台,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周围的多个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设置于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多个部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一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基准点为中心的M边形(M为3以上的整数)的顶点,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配置在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的所述M边形的顶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M边形为正M边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k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与所述第k-1板状部件上的配置有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以及所述第k-1金属丝的正M边形的顶点,以所述第k板状部件以及所述第k-1板状部件的基准点为中心,向所述预先设定的旋转方向偏移360/M·p度的角度(p为2以上的整数)。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k板状部件、第N板状部件具有:以各个板状部件的所述基准点为中心其外周沿径向鼓起的M个部位的凸部;以及设置在各所述凸部之间且其外周沿径向凹陷的M个部位的凹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具备:第k-1支承柱,所述第k-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贯通孔;以及第k-1支承板,所述第k-1支承板设置在所述第k-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
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具备:第N-1支承柱,所述第N-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贯通孔;以及第N-1支承板,所述第N-1支承板设置在所述第N-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k-1金属丝支承部具备:第k-1支承柱,所述第k-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贯通孔;以及第k-1悬臂梁,所述第k-1悬臂梁设置在所述第k-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k板状部件的第k-1金属丝,
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具备:第N-1支承柱,所述第N-1支承柱贯通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贯通孔;以及第N-1悬臂梁,所述第N-1悬臂梁设置在所述第N-1支承柱的上部,设置有悬挂所述第N板状部件的第N-1金属丝。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件,其中,
所述第二板状部件至所述第N板状部件由相同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所述第一金属丝支承部至所述第N-1金属丝支承部由相同结构的金属丝支承部构成,所述第一金属丝至所述第N-1金属丝由相同形状的金属丝构成。
CN202180037076.XA 2021-10-20 2021-10-20 隔离件 Active CN116324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8801 WO2023067737A1 (ja) 2021-10-20 2021-10-20 インシュレー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4212A true CN116324212A (zh) 2023-06-23
CN116324212B CN116324212B (zh) 2023-09-15

Family

ID=82492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7076.XA Active CN116324212B (zh) 2021-10-20 2021-10-20 隔离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9014A1 (zh)
EP (1) EP4239214A4 (zh)
JP (1) JP7104389B1 (zh)
CN (1) CN116324212B (zh)
WO (1) WO20230677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0344B1 (ja) * 2020-11-27 2022-09-21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免震用鋼材ダンパー及び免震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9237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减振器
US20160298721A1 (en) * 2013-03-18 2016-10-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uned Mass Damper
CN108780635A (zh) * 2016-07-22 2018-11-09 集珂莱福音响株式会社 隔离件
JP2019100403A (ja) * 2017-11-30 2019-06-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N111145709A (zh) * 2018-11-05 2020-05-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吸音用单元及吸音构造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739A (ja) * 1982-07-26 1984-02-01 Audio Technica Corp 振動吸収装置
JPH1172139A (ja) * 1996-09-26 1999-03-16 Hitachi Kasado Eng Kk 免震装置
JP5145310B2 (ja) 2008-11-13 2013-02-13 ジークレフ音響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ー
JP2011127768A (ja) * 2011-01-07 2011-06-30 Seiroku Ushiba 吊り揚げ式免震装置
JP6045876B2 (ja) * 2012-10-15 2016-12-14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免震・防振装置
JP7068067B2 (ja) * 2018-06-25 2022-05-16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振り子式制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98721A1 (en) * 2013-03-18 2016-10-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Tuned Mass Damper
CN104819237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减振器
CN108780635A (zh) * 2016-07-22 2018-11-09 集珂莱福音响株式会社 隔离件
JP2019100403A (ja) * 2017-11-30 2019-06-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N111145709A (zh) * 2018-11-05 2020-05-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吸音用单元及吸音构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4212B (zh) 2023-09-15
JP7104389B1 (ja) 2022-07-21
EP4239214A4 (en) 2024-02-21
US20240019014A1 (en) 2024-01-18
WO2023067737A1 (ja) 2023-04-27
JPWO2023067737A1 (zh) 2023-04-27
EP4239214A1 (en)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24212B (zh) 隔离件
US20030190051A1 (en) Full range loudspeaker
JP5323783B2 (ja) 車両用軽合金ホイール
JP5651371B2 (ja) 回転電機
JP3035704B1 (ja) 電気−機械振動変換器
EP3536550A1 (en) Damping device
CN105515268B (zh) 一种电机支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US10343374B2 (en) Assembly for vibration isolation of a rotatable mass
US3450379A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CN104833821A (zh) 环形悬挂式内隔振的惯性测量组件
JP3204299U (ja) 電池用架台
JP2000227142A (ja) リング状ワイヤークッション防振装置
CN1671247A (zh) 麦克风装置
JP4148147B2 (ja) パネルスピーカ
JP2001094273A (ja) 基板内蔵筒形ユニット
WO2006087418A1 (en) Support in a stator
JP5597085B2 (ja) 回転電機
JP6027847B2 (ja) 床構造
JP2013079703A (ja) 振動絶縁装置
WO2024057649A1 (ja) 制振構造体、及び制振構造体を組み込んだ装置
CN204666655U (zh) 环形悬挂式内隔振的惯性测量组件
JP2002078082A (ja) スピーカ
US5980206A (en) Monolithic structure having improved flaw tolerance
US6095684A (en) X-ray tube frame support assembly
US20230106255A1 (en) Nested Inertia Ring for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63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