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79271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79271A
CN116279271A CN202211413316.4A CN202211413316A CN116279271A CN 116279271 A CN116279271 A CN 116279271A CN 202211413316 A CN202211413316 A CN 202211413316A CN 116279271 A CN116279271 A CN 116279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airbag
steering
steering whee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33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折高早苗
柳泽利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79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792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囊装置(30),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40)配置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与驾驶者(MD)之间。对气囊(40)进行折叠的收纳部位(29)以如下方式配置,即,设为配置于驾驶者(MD)就坐的驾驶席(10)的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的部位,使膨胀时的气囊(40)从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而配置于转向部(4)与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在前表面(40c)侧具有支撑于方向盘(3)的驾驶者相对面(4a)的方向盘支撑面(50),并且在上部(40a)侧具有能够在后表面(40d)侧对驾驶者(MD)的头部(MH)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54)。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在工作时使膨胀的气囊配置于驾驶者把持的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之间而保护驾驶者。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配置于由驾驶者把持的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之间的气囊装置,存在如下结构,即,将折叠的气囊收纳于驾驶席的座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从驾驶者的左右的大腿部之间的位置的收纳部位向上方凸出而配置于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之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104592号公报)。
另外,还存在如下结构,即,使得与驾驶席的左右两侧附近连结而具有形状保持性的搭接杆,配置于就坐的驾驶者佩戴的座椅安全带的搭接带部的前方侧,将折叠气囊收纳于搭接杆,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从搭接杆的收纳部位向上方凸出而配置于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之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139184号公报)。
然而,关于日本特开2020-104592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构成为气囊从就坐的驾驶者的大腿部之间向上方凸出,如果驾驶者的姿态较差,则气囊有可能向方向盘的转向部的驾驶者侧的相反侧即背面侧展开膨胀,在该情况下,无法可靠地相对于方向盘的转向部而保护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头部。此外,绕配置于后上方的转向中心轴对方向盘的转向部进行旋转操作,与相对于转向部的上表面侧的转向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驾驶者相对的驾驶者相对面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转向部的下端侧配置为接近驾驶者侧,因此在日本特开2020-104592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中,如果膨胀的气囊与驾驶者的大腿部发生干涉而使得凸出方向偏移,则容易产生导致进入转向部的背面侧的事态的担忧。另外,关于日本特开2013-139184号公报记载的气囊装置,需要与座椅安全带不同地将搭接杆安装于就坐的驾驶者的前方侧,无法简便地安装,安装需要耗费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能够简便地佩戴并且膨胀完毕时的气囊能够可靠地相对于方向盘的转向部而保护驾驶者的头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驾驶者把持而绕转向中心轴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向盘的转向部设为使得相对于上表面侧的转向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与驾驶者相对的驾驶者相对面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
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配置于所述转向部与驾驶者之间,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气囊进行折叠的收纳部位以如下方式配置,即,设为配置于驾驶者就坐的驾驶席的座椅安全带的搭接带部的部位,使膨胀时的所述气囊从所述收纳部位向上方展开膨胀而配置于所述转向部与所述驾驶者的上半身之间,
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构成为,在前表面侧具有支撑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驾驶者相对面的方向盘支撑面,并且在上部侧具有能够在后表面侧对驾驶者的头部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在就坐于驾驶席的驾驶者佩戴的座椅安全带的搭接带部的部位配置有对折叠的气囊进行收纳的收纳部位。因此,如果驾驶者佩戴座椅安全带而将座椅安全带的搭接带部配置于就坐的驾驶者的腰部的前方,则能够容易地将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收纳部位佩戴于驾驶者。而且,在气囊的收纳部位配置于驾驶者的腰部的前方之后,如果气囊装置工作,则能够使得膨胀时的气囊从收纳部位向上方展开膨胀而配置于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的上半身之间,而且,使得前表面侧的方向盘支撑面配置于方向盘的转向部的驾驶者相对面侧,使得能够在后表面侧对驾驶者的头部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配置于上部侧,由此完成膨胀,因此即使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上半身要与方向盘的转向部发生干涉,也能够将方向盘支撑面支撑于方向盘的转向部的驾驶者相对面,能够使得确保了反作用力的气囊的头承挡膨胀部可靠地对头部进行承挡而保护。此外,驾驶者佩戴的座椅安全带的搭接带部配置为比方向盘的转向部的后端更朝后下方偏移,因此气囊的收纳部位也配置为比方向盘的转向部的后端更朝后下方偏移,从收纳部位向上方展开膨胀的气囊不易与转向部发生干涉,能够顺畅地配置于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的上半身之间。
因此,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能够简便地佩戴并且能够使得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相对于方向盘的转向部而可靠地保护驾驶者的头部。
而且,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优选地,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构成为,使得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从上端侧至下端侧的收纳部位为止而逐渐减小。
关于这种结构,与方向盘的转向部的驾驶者相对面和就坐的驾驶者的上半身的前表面侧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从上部至下部为止而逐渐减小对应地,气囊以将方向盘的转向部与驾驶者的上半身之间的空间封堵的方式膨胀,气囊能够迅速且适当地在其后表面侧对包含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的头部在内的上半身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承挡而保护。
在该情况下,优选地,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的从左右方向的侧方观察的外形形状设成为如下近似三角形形状,即,具有:使得前表面侧的所述方向盘支撑面与后表面侧的对驾驶者进行承挡的驾驶者约束面直至所述收纳部位侧的下端侧为止而彼此接近的2条边;以及将所述方向盘支撑面与所述驾驶者约束面的上端附近彼此连结的上边。
关于这种结构,优选地,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驾驶者约束面形成为近似平面状,不具有在局部凸出的部位,能够以较大的面积轻柔地对包含驾驶者的头部在内的上半身进行承挡。另外,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从侧方观察形成为近似三角形、即形成为由分别大致形成为平面状的方向盘支撑面、驾驶者约束面、以及将方向盘支撑面与驾驶者约束面的上端彼此连结的上表面构成的近似三角形,气囊的上表面侧并非朝向上方大幅膨胀的曲面状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小容积而紧凑地构成气囊。
而且,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优选地,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的所述方向盘支撑面的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驾驶者相对面向所述收纳部位侧延伸的下部区域设为抑制越过所述转向部的后端向前方凸出的情况而平缓地与所述收纳部位连结的凸出抑制面部。
关于这种结构,在气囊从工作时的搭接带部的收纳部位向上方展开膨胀时,膨胀完毕时的气囊本身在方向盘支撑面的从方向盘的驾驶者相对面侧与收纳部位侧连结的下部区域不具有越过转向部的后端向前方凸出的部位,因此不会进入并卡挂于转向部的背面(驾驶者相对面的相反侧的面)侧。因此,气囊能够迅速地展开膨胀至膨胀完毕形状而将头承挡膨胀部配置于上部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前的状态的驾驶席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前的状态的驾驶席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前的状态的驾驶席的左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收纳部位的概略剖面图,与图2的IV-IV部位对应。
图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时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单体膨胀完毕时的概略斜视图。
图7是形成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导管部以及带安装部的构成材料的平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变形例的工作时的右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单体膨胀完毕时的概略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配置于在方向盘3的后方侧配置的驾驶席(座椅)10。驾驶席10是驾驶者MD就坐的座椅,具有靠背部12以及座部14。此外,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与座椅安全带20一起构成保护驾驶者MD的驾驶者保护装置18。
方向盘3与构成使车辆转向的转向装置1的转向中心轴2的未图示的转向轴的后端连结,而且,构成为具有驾驶者MD把持而使方向盘3转向的近似圆环状的转向部4。转向部4在车辆转向时绕转向中心轴2而旋转转向,转向部4的上表面侧配置为沿着转向中心轴2的大致正交方向,转向中心轴2向后上方倾斜,因此作为后下方的倾斜面而构成与驾驶者MD相对的驾驶者相对面4a。
座椅安全带20配置为以能够约束就坐于驾驶席10的驾驶者MD的方式,在驾驶席1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能够从配置于靠背部12的右侧的上部12a的卷收器23导出,使从卷收器(retractor)23向下方延伸的前端20a与驾驶席10的座部14的右侧部16侧的锚固部件25连结。在驾驶者MD就坐于驾驶席10的状态下,对于配置于锚固部件25与卷收器23之间的扣舌28,如果从卷收器23将座椅安全带20导出并且使其与配置于座部14的左侧部15侧的带扣27紧固,则座椅安全带20的从扣舌28至锚固部件25的部位将驾驶者MD的腰部MW的前方覆盖,成为抑制驾驶者MD的腰部MW向前方移动的搭接带部22,座椅安全带20的从扣舌28至卷收器23的部位成为抑制包含驾驶者MD的胸部MB在内的上半身MU向前方移动的肩带部21。
此外,图3所示的标号26的部件是能够使座椅安全带20插入而预先将其按压成不从座部14的右侧部16偏离的按压部件。另外,在带扣27配置有未图示的释放按钮,在将针对紧固的扣舌28的紧固解除时,如果对释放按钮进行按压操作,则能够将扣舌28从带扣27拆下。并且,卷收器23构成为配置有如下预张紧器,即,如果要将座椅安全带20剧烈地抽出,则停止抽出,并且如果产生车辆的碰撞等,则能够对抽出的座椅安全带20进行卷取。
而且,在座椅安全带20由驾驶者MD佩戴的状态下,搭接带部22的上表面22a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作为气囊装置30的折叠的气囊40的收纳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称为安装部位或者配置部位)29。此外,由驾驶者MD佩戴的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配置为比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后端4c更朝后下方偏移,因此气囊40的收纳部位29也配置为比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后端4c更朝后下方偏移。
气囊装置30构成为具有:气囊40,其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从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配置于转向部4与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充气机31,其对气囊40供给膨胀用气体G(参照图5、6);导管部58,其将来自充气机31的膨胀用气体G引导至气囊40的流入口部56;带安装部62,其预先将折叠的气囊40安装于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29;以及罩64,其预先将折叠的气囊40与带安装部62一起覆盖且能够断裂(参照图2、4)。
充气机31具有: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主体32,其将膨胀用气体G排出;以及管部33,其从充气机主体32凸出而弯曲成近似L字状,该充气机31安装固定于驾驶席10的座部14的后表面侧(参照图1、2)。与气囊40连接的导管部58的前端部58b侧外装于管部33,并且利用夹紧件34而紧固并连结。
导管部58使得基部58a侧与用于使气囊40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流入口部56连结(参照图6)。与流入口部56的流入口56a对应的连通口59在基部58a的上表面(表面)58aa侧开口。
带安装部62与导管部58的基部58a的下表面(背面)58ab侧连结,以圆环状将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安装部位)29包裹,由此安装配置于搭接带部22(参照图4)。
带安装部62设为具有使搭接带部22插入的插入孔62a的筒状,安装于导管部58的基部58a的下表面58ab。
罩64由具有挠性且能够断裂的布等座椅材料形成,配置为将折叠的气囊40、导管部58的基部58a以及使得搭接带部22插入的带安装部62覆盖。
气囊40将成为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的部位的上表面22a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作为收纳部位(安装部位)29而被折叠收纳。气囊40由聚酯等具有挠性的纺织布形成。此外,导管部58、带安装部62也与气囊40同样地由聚酯等具有挠性的纺织布形成。
而且,如图1~3、5所示,气囊4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膨胀完毕时,在前表面41c侧具有支撑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驾驶者相对面4a的方向盘支撑面50,并且在上部40a侧具有能够在后表面40d侧对驾驶者MD的头部MH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54。
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构成为周壁41具有近似长方形的前壁部42、近似长方形的后壁部44、前壁部42与后壁部44之间的近似三角形的左右的侧壁部46(L,R)、近似长形的上壁部48,并且从左右方向观察成为近似三棱柱状(参照图5、6)。
换言之,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从左右方向的侧方观察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如下近似三角形形状,即,具有:使得前表面40c侧的方向盘支撑面50与后表面40d侧的对驾驶者MD进行承挡的驾驶者约束面53直至收纳部位29侧的下端50ba、53ba侧为止而彼此接近的2条边SF、SB;以及将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的上端50aa、53aa附近彼此连结的上边SU。因此,在实施方式中,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构成为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TL(参照图1、5)从上端40aa侧至下端40ba侧的收纳部位29为止而逐渐减小。
气囊40的下端40ba附近设为使得用于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至气囊40内的流入口56a开口的流入口部56(参照图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流入口56a开设有2个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导管部58的基部58a以使连通口59与各流入口56a连通的方式与流入口部56连结。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气囊40膨胀完毕时,气囊40的方向盘支撑面50的从方向盘3的驾驶者相对面4a向收纳部位29侧延伸的下部区域(下部)50b设为抑制越过转向部4的后端4c向前方凸出的情况而平缓地与收纳部位29连结的凸出抑制面部51(参照图5)。
此外,方向盘支撑面50的上部50a侧配置为使得上端50aa延伸至越过方向盘3的驾驶者相对面4a的上方为止。
另外,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形成为,使得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彼此的交叉角度θ(参照图5)为10~50°的范围内(优选为20~40°的范围内)的约30°。
如图7所示,形成气囊40的气囊用基布70构成为具有:近似长方形形状的前壁用部位71,其构成气囊40的前壁部42;近似长方形形状的后壁用部位72,其沿着前壁用部位71的长度方向相连而构成气囊40的后壁部44;近似长方形形状的上壁用部位75,其沿着前壁用部位71的长度方向相连、且构成气囊40的上壁部48;以及近似三角形形状的侧壁用部位73、74,其分别与前壁用部位71的左右两侧相连、且构成气囊40的左右的侧壁部46(L,R)。流入口56a、56a在前壁用部位71与后壁用部位72的边界部附近开口。
对形成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表面侧材料77与背面侧材料78的外周缘彼此进行缝合而形成导管部58。在表面侧材料77形成有连通口59,在背面侧材料78配置有与带安装部62连结的连结部位78a。
带安装部62由1个片状的安装用部件80构成,对安装用部件80的端缘80a、80a彼此进行缝合,将搭接带部22包裹而安装于搭接带部22。标号80b的部位是与导管部58的连结部位78a连结的连结部位。
关于气囊40的制造,使导管部58结合而进行制造。即,预先将导管部58的表面侧材料77的连通口59、59的周缘与设置有流入口56a的气囊用基布70的流入口56a、56a的周缘缝合,将气囊用基布70的左右的侧壁用部位73、74的侧缘73a、74a与后壁用部位72的侧缘72a、72b缝合,另外,将左右的侧壁用部位73、74的端缘73b、74b与上壁用部位75的侧缘75a、75b彼此缝合,而且,如果将上壁用部位75的端缘75c与后壁用部位72的端缘72c彼此缝合,则能够形成气囊40的周壁41。而且,如果对使得安装用部件80的连结部位80b与连结部位78a连结的导管部58的背面侧材料78和与气囊40的周壁41连结的导管部58的表面侧材料77的外周缘彼此进行缝合而形成导管部58,则能够形成将导管部58连结的气囊40。而且,对气囊40进行折叠而将该折叠体85安装于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29。关于该安装,将未对安装用部件80的端缘80a、80a彼此进行缝合的状态的带安装部62以包裹的方式配置于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安装部位)29,对安装用部件80的端缘80a、80a彼此进行缝合而形成环状的插入孔62a并形成带安装部62,并且将带安装部62安装于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安装部位)29,而且,如果利用罩64将折叠的气囊40(折叠体85)与带安装部62、导管部58的基部58a一起包裹,则能够将折叠体85安装于座椅安全带20的收纳部位29。并且,如果使得从气囊40延伸的导管部58的前端部58b与从充气机31的充气机主体32延伸的管部33连接,则能够将气囊装置30搭载于驾驶席10。
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中,在由就坐于驾驶席10的驾驶者MD佩戴的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的部位配置有对折叠的气囊4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位29。因此,如果驾驶者MD佩戴座椅安全带20而将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配置于就坐的驾驶者MD的腰部MW之前,则能够容易地将气囊装置30的气囊40的收纳部位29佩戴于驾驶者MD。而且,在气囊40的收纳部位29配置于驾驶者MD的腰部MW的前方之后,如果车辆碰撞而使得气囊装置30工作,则膨胀时的气囊40从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配置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与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而且,如图5所示,将前表面40c侧的方向盘支撑面50配置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驾驶者相对面4a侧,将能够在后表面40d侧对驾驶者MD的头部MH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54配置于上部40a侧,完成膨胀。因此,即使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要与方向盘3的转向部4发生干涉,也将方向盘支撑面50支撑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驾驶者相对面4a,确保了反作用力的气囊40的头承挡膨胀部54能够可靠地对头部MH进行承挡而保护。此外,搭接带部22的气囊40的收纳部位29配置为比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后端4c更向后下方偏移,因此从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的气囊40不易与转向部4发生干涉,能够顺畅地配置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与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
因此,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能够简便地佩戴,并且能够使得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相对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而可靠地保护驾驶者MD的头部MH。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构成为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TL从上端40aa侧至下端40ba侧的收纳部位29为止而逐渐减小。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与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驾驶者相对面4a和就坐的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的前面侧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FL从上部至下部为止而逐渐减小对应地(参照图1、5),气囊40以将方向盘3的转向部4与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的空间SP(参照图1)封堵的方式膨胀,气囊40能够在其后表面40d侧迅速且适当地对包含向前方移动的驾驶者MD的头部MH在内的上半身MU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承挡而保护。
在该情况下,在实施方式中,将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从左右方向的侧方观察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如下近似三角形形状,即,具有:使得前表面40c侧的方向盘支撑面50与后表面40d侧的对驾驶者MD进行承挡的驾驶者约束面53直至收纳部位29侧的下端40ba侧为止而彼此接近的2条边SF、SB;以及将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的上端50aa、53aa附近彼此连结的上边SU(参照图5)。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驾驶者约束面53形成为近似平面状,不具有在局部凸出的部位,能够以较大的面积轻柔地对包含驾驶者MD的头部MH在内的上半身MU进行承挡。另外,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从侧方观察形成为近似三角形,即形成为由分别为近似平面状的方向盘支撑面50、驾驶者约束面53、以及将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的上端50aa、53aa彼此连结的上表面40e构成的近似三角形,气囊40的上表面40e侧并非朝向上方大幅膨胀的曲面状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小容积而紧凑地构成气囊40。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形成为,使得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彼此的交叉角度θ为10~50°的范围内(优选为20~40°的范围内)的约30°。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的交叉角度θ并未小于10°,因此能够确保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能够缓冲性良好地对驾驶者MD的上半身进行承挡而保护。另外,方向盘支撑面50与驾驶者约束面53的交叉角度并未超过50°,因此能够抑制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上端40aa侧向后方的凸出量,能够缓冲性良好地对包含驾驶者MD的头部在内的上半身MU进行承挡。
而且,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30中,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的方向盘支撑面50的从方向盘3的驾驶者相对面4a向收纳部位29侧延伸的下部区域50b设为抑制越过转向部4的后端4c向前方凸出的情况而平缓地与收纳部位29连结的凸出抑制面部51。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气囊40从工作时的搭接带部22的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时,膨胀完毕时的气囊40本身在方向盘支撑面50的从方向盘3的驾驶者相对面4a侧与收纳部位29侧连结的下部区域50b不具有越过转向部4的后端4c而向前方凸出的部位,因此不会进入并卡挂于转向部4的背面(驾驶者相对面4a的相反侧的面)4b侧。因此,气囊40能够迅速地展开膨胀至膨胀完毕形状而将头承挡膨胀部54配置于上部40a侧。
此外,实施方式的气囊40只要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可,即,从侧方观察形成为近似三棱柱状,膨胀完毕时的气囊在前表面侧具有支撑于方向盘的驾驶者相对面的方向盘支撑面,并且在上部侧具有能够在后表面侧对驾驶者的头部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因此,例如,如图7、8所示的气囊装置30A的气囊40A那样,在膨胀完毕时,可以形成为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前侧膨胀部90、以及前侧膨胀部90的上部后表面侧的近似椭圆球状的后侧膨胀部91的形状。
关于该气囊40A,膨胀完毕时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前侧膨胀部90的前表面90a成为支撑于方向盘3的转向部4的驾驶者相对面4a的方向盘支撑面50A,后侧膨胀部91构成能够在后表面侧对驾驶者MD的头部MH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54A。此外,来自充气机31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导管部58的连通口59而从流入口56a流入至气囊40A的前侧膨胀部90内,经由设置于前侧膨胀部90的上部的连通口92而流入至后侧膨胀部91内,使得气囊40A膨胀。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即,将座椅安全带20安装于座椅,将座椅安全带20导出的卷收器23以及使得座椅安全带20的前端20a连结的锚固部件25配置于驾驶席(座椅)10的右侧,但也可以使得将座椅安全带20导出的卷收器23以及将座椅安全带20的前端20a连结的锚固部件25配置于车辆的车身侧、即立柱部附近,详细而言,从驾驶席10的侧方的B立柱的上部侧将座椅安全带20导出,使得座椅安全带20的前端20a与配置于B立柱的下部附近的锚固部件25连结而将座椅安全带20安装于车身。

Claims (4)

1.一种气囊装置(30),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驾驶者(MD)把持而绕转向中心轴(2)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向盘(3)的转向部(4)设为使得相对于上表面侧的转向中心轴(2)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与驾驶者(MD)相对的驾驶者相对面(4a)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的结构,
在工作时,使得膨胀的气囊(40)配置于所述转向部(4)与驾驶者(MD)之间,
所述气囊装置(30)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气囊(40)进行折叠的收纳部位(29)以如下方式配置,即,设为配置于驾驶者(MD)就坐的驾驶席(10)的座椅安全带(20)的搭接带部(22)的部位,使膨胀时的所述气囊(40)从所述收纳部位(29)向上方展开膨胀而配置于所述转向部(4)与所述驾驶者(MD)的上半身(MU)之间,
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40)构成为,在前表面(40c)侧具有支撑于所述方向盘(3)的所述驾驶者相对面(4a)的方向盘支撑面(50),并且在上部(40a)侧具有能够在后表面(40d)侧对驾驶者(MD)的头部(MH)进行承挡的头承挡膨胀部(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30),其特征在于,
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40)构成为,使得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TL)从上端(40aa)侧至下端(40ba)侧的所述收纳部位(29)为止而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30),其特征在于,
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40)的从左右方向的侧方观察的外形形状设为如下近似三角形形状,即,具有:
使得前表面(40c)侧的所述方向盘支撑面(50)与后表面(40d)侧的对驾驶者(MD)进行承挡的驾驶者约束面(53)直至所述收纳部位(29)侧的下端(40ba)侧为止而彼此接近的2条边(SF、SB);以及
将所述方向盘支撑面(50)与所述驾驶者约束面(53)的上端(50aa、53aa)附近彼此连结的上边(SU)。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30),其特征在于,
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40)的所述方向盘支撑面(50)的从所述方向盘(3)的所述驾驶者相对面(4a)向所述收纳部位(29)侧延伸的下部区域(50b)设为,抑制越过所述转向部(4)的后端(4c)向前方凸出的情况而平缓地与所述收纳部位(29)连结的凸出抑制面部(51)。
CN202211413316.4A 2021-11-12 2022-11-11 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62792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5103A JP2023072505A (ja) 2021-11-12 2021-11-12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85103 2021-1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9271A true CN116279271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424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3316.4A Pending CN116279271A (zh) 2021-11-12 2022-11-11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2505A (zh)
CN (1) CN11627927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2505A (ja) 2023-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082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7481452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4539771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0142303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79111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22333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214500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3696028B1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10105544A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116279271A (zh) 气囊装置
JP2022111674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04957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480208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22145179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5195657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11005910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20240059240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2105425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6811782A (zh) 气囊装置
JP202402747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7087594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642655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4027471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215152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7216872A (ja)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