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2157B -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2157B
CN116262157B CN202211710601.2A CN202211710601A CN116262157B CN 116262157 B CN116262157 B CN 116262157B CN 202211710601 A CN202211710601 A CN 202211710601A CN 116262157 B CN116262157 B CN 1162621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der
polypeptide
drug
germinal
stirr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106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62157A (zh
Inventor
凌荣崧
江一舟
戴雅蓉
王庆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oyanyu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oyanyu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oyanyu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oyanyu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1060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621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62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2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62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2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A61K38/16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43Enzymes; Proenzyme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8/53Ligases (6)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esters, polyamino acids, polysiloxanes, polyphosphazines, copolymers of polyalkylene glycol or poloxam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14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baldness or alopec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53Details of the rea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53Details of the reactor
    • B01J19/0066Stirr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01J19/1862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placed in s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603/00Ligases forming carbon-nitrogen bonds (6.3)
    • C12Y603/02Acid—amino-acid ligases (peptide synthases)(6.3.2)
    • C12Y603/02019Ubiquitin-protein ligase (6.3.2.19), i.e.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02Chemical plants
    • B01J2219/00027Process aspects
    • B01J2219/0004Processes in s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制备主链聚合物、根据预设的各分子量区间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步骤S2,以主链聚合物、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三阶接枝聚合物以及生发多肽水溶液制得生发多肽载药微球;步骤S3,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根据生发多肽释放量调整制备参数。本发明通过使用接枝聚合物构建载药空间以携带生发多肽,分阶段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令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不同层次内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相近,以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加,导致毛囊受损,出现脱发问题。
目前针对脱发问题,主要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涂抹或洗护,但由于人体皮肤外存在10~20μm的由死亡细胞致密排列构成的角质层,影响药物的渗透效果,不能有效解决因毛囊受损导致的脱发问题。而微针给药技术作为新型的透皮给药技术,在刺入皮肤后释放药物成分,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给药率及药物作用效果,同时微纳米级的微针具有无痛、微创、操作方便等优点,在美容及医药治疗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专利CN114099635A公开了一种可溶性生发微针及其制备方法,该生发微针包括微针针体和微针基底;微针针体包括赋形材料和生发有效成分,所述赋形材料和生发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比比例为60~90%:10~40%;所述生发有效成分包括生发多肽、修复多肽、植物提取物及抗菌控油成分,其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微针针体液,制备微针基底液,制备微针,该发明提供的可溶性生发微针,对改善或治疗脱发、白发、干枯等皮肤问题的药物成分进行选择,然后通过整体制备工艺的设计,将药物成分加载到微针内,当微针刺入皮肤后,微针针体在皮肤组织液中快速溶解,同时释放药物成分,高效递送药物并发挥药效,但由于微针中载药基质的结构为球形或类球形,释放药物量随着可溶性载药微球的分解而减少,导致可溶性载药微球中的生发多肽的释放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接枝聚合物构建载药空间以携带生发多肽,分阶段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实现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的有益效果,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溶性微针中的生发多肽的释放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制备主链聚合物,根据预设的各分子量区间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
步骤S2,将一阶接枝聚合物和主链聚合物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形成基材,将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与基材形成一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一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二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二搅拌机构搅拌形成二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二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三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三搅拌机构搅拌制备含有三阶载药微球的三阶载药溶液,将所述三阶载药溶液破乳后将乳液干燥,制得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其中,各所述搅拌机构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各搅拌机构包括若干可通过旋转对各反应装置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倾斜角度可调的叶片,同时,通过调整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控制叶片开角大小以调节搅拌效率,叶片上设置有使多肽通过的微孔;
步骤S3,检测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根据生发多肽释放量调整各所述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叶片开角和各所述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区间,用以调整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
进一步地,当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时,利用液相色谱法对接枝聚合物进行分子量检测,将分子量属于三阶分子量区间[M1,M2]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三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二阶分子量区间[M3,M4]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二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一阶分子量区间[M5,M6]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一阶接枝聚合物,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其中,M1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2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3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4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5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6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小于等于M3,M4小于等于M5。
进一步地,当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时,使用双氨基封端剂分别对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进行封端处理,并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
进一步地,当制备基材时,第一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和乳化剂,并在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一加料口加入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一阶接枝的基材。
进一步地,当制备一阶载药微球时,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设置为V1,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设置为α1,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后,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一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一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一移动速度V1为第一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进一步地,当制备二阶载药微球时,第二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出料口的第一阀门,从第二反应装置与第一出料口相通的第二加料口加入一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二阶接枝的一阶载药微球,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设置为V2,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设置为α2,并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二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二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二移动速度V2为第二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进一步地,当制备三阶载药微球时,第三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出料口的第二阀门,从第三反应装置的与第二出料口相通的第三加料口加入二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三阶接枝的二阶载药微球,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设置为V3,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设置为α3,并从第三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三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三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三移动速度V3为第三搅拌机构沿水平反向的速度。
进一步地,当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时,检测第一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一释放量A1,检测第二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二释放量A2,检测第三释放阶段的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三释放量A2,同时设置标准释放量A0,
当A1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当A1小于A0时,设置第一调整参数k1,用于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V1调整为V1’,V1’=V1×(1+k1),其中,k1=(A0-A1)/A0,同时设置最大移动速度Vm,当V1’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1’,当V1’大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
当A2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当A2小于A0时,设置第二调整参数k2,用于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V2调整为V2’,V2’=V2×(1+k2),其中,k2=(A0-A2)/A0,当V2’小于等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2’,当V2’大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
当A3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当A3小于A0时,设置第三调整参数k3,用于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V3调整为V3’,V3’=V3×(1+k3),其中,k3=(A0-A3)/A0,当V3’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3’,当V3’大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
进一步地,当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四调整参数k4,用于将第一叶片开角α1调整为α1’,α1’=α1×(1+k4),其中,k4=(V1’-Vm)/V1’,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1’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1’,当α1’大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时,设置第五调整参数k5,用于将第二叶片开角α2调整为α2’,α2’=α2×(1+k5),其中,k5=(V2’-Vm)/V2’,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2’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2’,当α2’大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六调整参数k6,用于将第三叶片开角α3调整为α3’,α3’=α3×(1+k6),其中,k6=(V3’-Vm)/V3’,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3’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3’,当α3’大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
进一步地,当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七调整参数k7,用于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1调整为M1’,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调整为M2’,M1’=M1×(1+k7),M2’=M2×(1+k7),其中,k7=(α1’-αm)/α1’;
当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八调整参数k8,用于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3调整为M3’,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4调整为M4’,M3’=M3×(1+k8),M4’=M4×(1+k8),其中,k8=(α2’-αm)/α2’;
当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九调整参数k9,用于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5调整为M5’,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6调整为M6’,M5’=M5×(1+k9),M6’=M6×(1+k9),其中,k9=(α3’-αm)/α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用接枝聚合物构建载药空间以携带生发多肽,并分阶段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令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不同层次内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相近,以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根据分子量大小将接枝聚合物划分为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使二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与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呈二倍关系,三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与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呈三倍关系,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在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时,加入双氨基封端剂,对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进行封端处理后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一方面使其能够通过接枝反应与两个主链聚合物链接,形成载药空间,另一方面使接枝聚合物之间不会发生缩合反应使分子量增加,保证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链的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所制备的生发多肽微球内的载药空间符合预设标准,进而使生发多肽微球的各层的载药量相近,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主链聚合物的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一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主链聚合物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主链聚合物与一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最大的开放的载药空间,使大量的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以使一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一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一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一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一阶载药微球的一阶载药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二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一阶载药微球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一阶载药微球与二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较大的开放的载药空间,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二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二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二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二阶载药微球的二阶载药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三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二阶载药微球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二阶载药微球与三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最小的开放的载药空间,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三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三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三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在第一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一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一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在第二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二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二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在第三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三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三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以使各个释放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生发多肽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在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达到最大值,但仍可能不符合预设标准时,调整各搅拌机构的叶片开角,在促进接枝反应的发生和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的同时,避免移动速度过大使生发多肽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活,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尤其,通过在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和叶片开角均达到最大值,且各阶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仍不符合预设标准时,调整各阶分子量区间,增加各阶接枝聚合物的链长,以使各阶载药微球的载药空间增大,提高各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保证在各个生发多肽释放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载药微球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一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二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三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制备主链聚合物并制备主链聚合物水溶液,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并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
步骤S2,将一阶接枝聚合物和主链聚合物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形成基材,将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与基材形成一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一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二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二搅拌机构搅拌形成二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二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三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三搅拌机构搅拌制备含有三阶载药微球的三阶载药溶液,将所述三阶载药溶液破乳后将乳液干燥,制得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其中,各所述搅拌机构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各搅拌机构包括若干可通过旋转对各反应装置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倾斜角度可调的叶片,同时,通过调整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控制叶片开角大小以调节搅拌效率,叶片上设置有使多肽通过的微孔;
步骤S3,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根据释放量调整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叶片开角和各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区间;
步骤S4,以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基液,并以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基液制备生发多肽微针。
通过使用接枝聚合物构建载药空间以携带生发多肽,并分阶段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令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不同层次内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相近,以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时,利用液相色谱法对接枝聚合物进行分子量检测,将分子量属于三阶分子量区间[M1,M2]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三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二阶分子量区间[M3,M4]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二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一阶分子量区间[M5,M6]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一阶接枝聚合物,其中,M1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2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3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4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5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6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小于等于M3,M4小于等于M5。
一阶接枝聚合物的聚合度最大,即一阶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链最长,二阶接枝聚合物的聚合度较大,即二阶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链较长,三阶接枝聚合物的聚合度最小,即三阶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链最短,对于球形或类球形基材而言,其表面较小,只依靠吸附能力对多肽进行携带,同时基材的表面积较小,在位阻的影响下,能够与基材进行接枝的一阶接枝聚合物很少,为了保证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较大,需使用分子链最长的一阶接枝聚合物与基材进行接枝,形成最大的载药空间,以使每个载药空间携带最多量的多肽;对于表面积较大的一阶载药微球,在位阻的影响下,能够与一阶载药微球进行接枝的二阶接枝聚合物较少,为了保证二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约为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的二倍,需使用分子链较长的二阶接枝聚合物与一阶载药微球进行接枝,形成较大的载药空间,以使每个载药空间携带较多量的多肽,对于表面积最大的二阶载药微球,位阻的影响很小,能够与二阶载药微球进行接枝的三阶接枝聚合物很多,为了保证三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约为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的三倍,仅需使用分子链最短的三阶接枝聚合物与二阶载药微球进行接枝,形成最小的载药空间,以使每个载药空间携带较少量的多肽。
通过根据分子量大小将接枝聚合物划分为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使二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与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呈二倍关系,三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与一阶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呈三倍关系,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时,使用双氨基封端剂分别对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进行封端处理,并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
以γ-多聚谷氨酸为原料制备主链聚合物,以ε-聚赖氨酸为接枝聚合物,主链聚合物上存在羧基取代基,在接枝反应中,需要以ε-聚赖氨酸的氨基端基与羧基取代基进行缩合,实现接枝,但接枝聚合物仍需与后加入的主链聚合物进行接枝反应,因此需用双氨基封端剂与ε-聚赖氨酸的羧基端基反应,令ε-聚赖氨酸的两个端基均为氨基,一方面使其能够通过接枝反应与两个主链聚合物链接,形成载药空间,另一方面使接枝聚合物之间不会发生缩合反应使分子量增加,在完成封端处理后,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以在进行接枝反应时催化缩合反应的发生。
通过在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时,加入双氨基封端剂,对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进行封端处理后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一方面使其能够通过接枝反应与两个主链聚合物链接,形成载药空间,另一方面使接枝聚合物之间不会发生缩合反应使分子量增加,保证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链的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所制备的生发多肽微球内的载药空间符合预设标准,进而使生发多肽微球的各层的载药量相近,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请参阅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载药微球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反应装置1,通过物料管道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出料口连接的第二反应装置2、通过物料管道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出料口连接的第三反应装置3以及通过物料管道与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出料口连接的破乳干燥装置4。
请参阅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一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反应装置1,包括:套设在横杆上的第一搅拌机构11,所述第一搅拌机构在第一牵引电机组111的控制下沿横杆左右移动,第一搅拌机构包括第一旋转电机和由第一旋转电机控制转动的两个倾斜角度可调的第一搅拌叶片112,各第一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微孔,第一反应装置运行时,内部设置有油相液,从第一加料口12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从第一加药口13加入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和生发多肽水溶液,一阶载药微球制备完成后,打开设置在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出料口处的第一阀门14,含有一阶载药微球的一阶载药水溶液经第一出料口流出。
请参阅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二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反应装置2,包括:套设在横杆上的第二搅拌机构21,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在第二牵引电机组211的控制下沿横杆左右移动,第二搅拌机构包括第二旋转电机和由第二旋转电机控制转动的两个倾斜角度可调的第二搅拌叶片212,各第二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微孔,第二反应装置运行时,内部设置有油相液,从与第一出料口连接的第二加料口22加入二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二加药口23加入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和生发多肽水溶液,二阶载药微球制备完成后,打开设置在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出料口处的第二阀门24,含有二阶载药微球的二阶载药水溶液经第二出料口流出。
请参阅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中的第三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反应装置3,包括:套设在横杆上的第三搅拌机构31,所述第三搅拌机构在第三牵引电机组311的控制下沿横杆左右移动,第三搅拌机构包括第三旋转电机和由第三旋转电机控制转动的两个倾斜角度可调的第三搅拌叶片312,各第三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微孔,第三反应装置运行时,内部设置有油相液,从与第二出料口连接的第三加料口32加入三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三加药口33加入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和生发多肽水溶液,三阶载药微球制备完成后,打开设置在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出料口处的第三阀门34,含有三阶载药微球的三阶载药水溶液经第三出料口流出。
具体而言,当制备基材时,第一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和乳化剂,并在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一加料口加入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一阶接枝的基材。
具体而言,当制备一阶载药微球时,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1,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后,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一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一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一移动速度为第一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主链聚合物的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一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主链聚合物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主链聚合物与一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最大的开放的载药空间,使大量的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以使一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通过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一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一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一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制备二阶载药微球时,第二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出料口的第一阀门,从第二反应装置的与第一出料口相通的第二加料口加入一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二阶接枝的一阶载药微球,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2并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二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二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二移动速度为第二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一阶载药微球的一阶载药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二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一阶载药微球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一阶载药微球与二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较大的开放的载药空间,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二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二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二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制备三阶载药微球时,第三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出料口的第二阀门,从第三反应装置的与第二出料口相通的第三加料口加入二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三阶接枝的二阶载药微球,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设置为V3并从第三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三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三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三移动速度为第三搅拌机构沿水平反向的速度。
通过以油相作为连续相,在搅拌作用和乳化剂作用下,将含有二阶载药微球的二阶载药水溶液分散在油相中,形成液滴,以各个液滴为单独的反应体系,并令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分散为液滴,在第三反应装置中随着搅拌作用在连续相中不断运动,并在与含有二阶载药微球的液滴相遇时融合,使二阶载药微球与三阶接枝聚合物进入同一反应体系,并在缩合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形成最小的开放的载药空间,在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后,令第三搅拌机构的搅拌状态从简单的旋转改变为在旋转的同时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促进生发多肽水溶液在油相中的乳化和扩散,同时第三搅拌机构的叶片上设置有微孔,保证在对生发多肽水溶液进行乳化和分散的同时,使生发多肽能够经微孔通过进行扩散而不至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使三阶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时,检测第一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一释放量A1,检测第二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二释放量A2,检测第三释放阶段的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三释放量A2,同时设置标准释放量A0,
当A1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当A1小于A0时,设置第一调整参数k1,用于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V1调整为V1’,V1’=V1×(1+k1),其中,k1=(A0-A1)/A0,同时设置最大移动速度Vm,当V1’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1’,当V1’大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
当A2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当A2小于A0时,设置第二调整参数k2,用于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V2调整为V2’,V2’=V2×(1+k2),其中,k2=(A0-A2)/A0,当V2’小于等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2’,当V2’大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
当A3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当A3小于A0时,设置第三调整参数k3,用于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V3调整为V3’,V3’=V3×(1+k3),其中,k3=(A0-A3)/A0,当V3’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3’,当V3’大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
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进行分解时,首先吸收分解环境中的水进行溶胀,进而聚合物在分解环境中发生分解,分解时,微球的外层首先进行分解,分解后存在于最小载药空间中的生发多肽从微球中脱出,完成第三释放,此时的释放量为第三释放量,其次处于微球中层的聚合物发生分解,处于较大载药空间中的生发多肽从微球中脱出,完成第二释放,此时的释放量为第二释放量,最后处于微球内层的聚合物发生分解,处于最大载药空间中的生发多肽从微球中脱出,完成第一释放,此时的释放量为第一释放量。
通过在第一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一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一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在第二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二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二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在第三释放量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增加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加快生发多肽在第三反应装置内的扩散速度,以促进生发多肽进入三阶接枝之间的载药空间,以使各个释放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生发多肽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四调整参数k4,用于将第一叶片开角α1调整为α1’,α1’=α1×(1+k4),其中,k4=(V1’-Vm)/V1’,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1’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1’,当α1’大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时,设置第五调整参数k5,用于将第二叶片开角α2调整为α2’,α2’=α2×(1+k5),其中,k5=(V2’-Vm)/V2’,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2’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2’,当α2’大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六调整参数k6,用于将第三叶片开角α3调整为α3’,α3’=α3×(1+k6),其中,k6=(V3’-Vm)/V3’,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3’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3’,当α3’大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
由于进行搅拌时,移动速度过大会使生发多肽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活,此时需要调整搅拌机构的叶片开角促进接枝反应的发生和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叶片开角为搅拌机构的两个叶片之间夹角,当叶片开角较小时,搅拌机构对反应装置中的液体搅拌范围较小,液体中的物料的扩散速率较慢,且进入叶片之间区域后不易向外部扩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液滴之间的融合,进而不易发生接枝反应和不利于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
通过在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达到最大值,但仍可能不符合预设标准时,调整各搅拌机构的叶片开角,在促进接枝反应的发生和生发多肽进入载药空间的同时,避免移动速度过大使生发多肽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失活,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中携带的具有活性的生发多肽的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具体而言,当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七调整参数k7,用于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1调整为M1’,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调整为M2’,M1’=M1×(1+k7),M2’=M2×(1+k7),其中,k7=(α1’-αm)/α1’;
当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八调整参数k8,用于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3调整为M3’,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4调整为M4’,M3’=M3×(1+k8),M4’=M4×(1+k8),其中,k8=(α2’-αm)/α2’;
当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九调整参数k9,用于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5调整为M5’,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6调整为M6’,M5’=M5×(1+k9),M6’=M6×(1+k9),其中,k9=(α3’-αm)/α3’。
由于各反应装置内的空间有限,各搅拌机构的叶片开角的可调节幅度受限,且当叶片开角过大时,实际上被搅拌机构搅拌的反应体系范围变小,反而不利于接枝反应的发生和生发多肽的扩散,因此需设定各搅拌机构的最大开角,当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和叶片开角均达到最大值,而各阶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仍不符合预设标准时,将各阶接枝聚合物的链长增加,即调整各阶分子量区间。
通过在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和叶片开角均达到最大值,且各阶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仍不符合预设标准时,调整各阶分子量区间,增加各阶接枝聚合物的链长,以使各阶载药微球的载药空间增大,提高各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保证在各个生发多肽释放阶段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符合预设标准,从而保证在各释放阶段中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mRNA修饰类型,它是由METT L3与METTL14、WTAP结合形成的WMM复合体催化形成的。WMM复合体中具有甲基化催化活性的是METTL3,ta3可将S-腺苷甲硫氨酸(SAM)上的甲基转移到RNA的腺苷上,使腺苷上的氮原子形成甲基化。
ANAPC1是一种泛素连接酶,他可以介导蛋白质泛素化标记,从而使蛋白质被蛋白水解酶降解。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ANAPC1可以使METTL3发生降解,从而降低mRNA的甲基化水平。
我们的研究表明(具体技术方案),m6A甲基化对毛囊发育至关重要。当M ETTL3从皮肤组织中敲除后,组织内部WNT信号通路的甲基化水平迅速下降,毛囊组织无法正常发育生长。而提高皮肤内的甲基化水平则可以促进损伤毛囊的修复过程。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毛囊修复,使用一种方法维持毛囊组织内部的高甲基化水平是必要的。
由于泛素化作用的存在,使得METTL3蛋白质的半衰期往往较短,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毛囊组织内的甲基化水平。对此,我们通过一种可以结合到ANAPC1蛋白质的活性位点中的抑制多肽,抑制ANAPC1催化的泛素化过程。
本发明的靶向ANAPC1的生发多肽改造自E3复合体泛素化连接酶结构中的O链,序列信息来自于ANAPC5蛋白质。它可以与ANAPC1结合形成泛素化酶复合体,在细胞中发挥泛素化作用。本发明的多肽可以与ANAPC1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ANAPC5与ANAPC1结合形成复合体,进而削弱ANAPC1的泛素化功能。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以γ-多聚谷氨酸为原料制备主链聚合物并制备主链聚合物水溶液,以ε-聚赖氨酸为接枝聚合物并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
步骤S2,将一阶接枝聚合物和主链聚合物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形成基材,将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与基材形成一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一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二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二搅拌机构搅拌形成二阶载药微球,形成的二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三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三搅拌机构搅拌制备含有三阶载药微球的三阶载药溶液,将所述三阶载药溶液破乳后将乳液干燥,制得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其中,各所述搅拌机构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各搅拌机构包括若干可通过旋转对各反应装置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倾斜角度可调的叶片,同时,通过调整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控制叶片开角大小以调节搅拌效率,叶片上设置有使多肽通过的微孔;
步骤S3,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根据释放量调整各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各搅拌机构的叶片开角和各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区间;
步骤S4,以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基液,并以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基液制备生发多肽微针。
实施例1:以γ-多聚谷氨酸为原料制备主链聚合物并制备主链聚合物水溶液,以ε-聚赖氨酸为接枝聚合物并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其中,一阶分子量区间为(35,45],二阶分子量区间为(25,35],三阶分子量区间[15,25],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以上述步骤S2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
实施例2:以γ-多聚谷氨酸为原料制备主链聚合物并制备主链聚合物水溶液,以ε-聚赖氨酸为接枝聚合物并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其中,一阶分子量区间为(25,35],二阶分子量区间为(15,25],三阶分子量区间[5,15],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以上述步骤S2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
以传统载药微球为对照组,检测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不同分解时间下的生发多肽新增释放量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与对照组相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不同分解时间下的生发多肽新增释放量的数值稳定在300~400mg,虽然由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是利用较小载物空间携带生发多肽,而非如对照组一样以较大表面积对生发多肽进行承载,故8小时内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生发多肽释放量远小于对照组的生发多肽释放量,但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16h时新增释放量和24h时新增释放量均大于对照组的生发多肽释放量,释放量稳定且释放总量更大,表明以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生发多肽缓释微针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制备主链聚合物,根据预设的各分子量区间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制备生发多肽水溶液;
步骤S2,将一阶接枝聚合物和主链聚合物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形成基材,将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注入第一反应装置经第一搅拌机构搅拌与所述基材形成一阶载药微球,形成的所述一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二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二搅拌机构搅拌形成二阶载药微球,形成的所述二阶载药微球注入第三反应装置与主链聚合物和生发多肽经第三搅拌机构搅拌制备含有三阶载药微球的三阶载药溶液,将所述三阶载药溶液破乳后将乳液干燥,制得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其中,各所述搅拌机构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各搅拌机构包括若干可通过旋转对各反应装置内的混合物进行搅拌的倾斜角度可调的叶片,同时,通过调整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控制叶片开角大小以调节搅拌效率,叶片上设置有使多肽通过的微孔;
步骤S3,检测所述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根据生发多肽释放量调整各所述搅拌机构的移动速度、叶片开角和各所述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区间,用以调整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
当筛分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时,利用液相色谱法对接枝聚合物进行分子量检测,将分子量属于三阶分子量区间[M1,M2]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三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二阶分子量区间[M3,M4]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二阶接枝聚合物,将分子量属于一阶分子量区间[M5,M6]的接枝聚合物设定为一阶接枝聚合物,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其中,M1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2为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3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4为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5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6为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小于等于M3,M4小于等于M5;
使用接枝聚合物构建载药空间以携带生发多肽,并分阶段制备生发多肽载药微球,令生发多肽载药微球的不同层次内携带的生发多肽的量相近,以使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一阶接枝物水溶液、二阶接枝物水溶液以及三阶接枝物水溶液时,使用双氨基封端剂分别对一阶接枝聚合物、二阶接枝聚合物以及三阶接枝聚合物进行封端处理,并加入缩合反应催化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基材时,第一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和乳化剂,并在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一加料口加入一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一阶接枝的基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一阶载药微球时,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设置为V1,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设置为α1,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后,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加料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一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一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一移动速度V1为第一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二阶载药微球时,第二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一反应装置的第一出料口的第一阀门,从第二反应装置与第一出料口相通的第二加料口加入一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二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二阶接枝的一阶载药微球,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设置为V2,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设置为α2,并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二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二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二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二移动速度V2为第二搅拌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三阶载药微球时,第三反应装置内设置油相液,开启设置于第二反应装置的第二出料口的第二阀门,从第三反应装置的与第二出料口相通的第三加料口加入二阶载药水溶液,从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加药口加入乳化剂,并在第三反应装置的第三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制备成乳化液,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三阶接枝物水溶液,制备具有三阶接枝的二阶载药微球,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设置为V3,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设置为α3,并从第三加药口加入生发多肽水溶液,反应一定时间,从第三加药口加入主链聚合物水溶液,制得以三阶载药微球为溶质的三阶载药水溶液,其中,第三移动速度V3为第三搅拌机构沿水平反向的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检测生发多肽载药微球在各释放阶段中的生发多肽释放量时,检测第一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一释放量A1,检测第二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二释放量A2,检测第三释放阶段的多肽释放量并设定为第三释放量A2,同时设置标准释放量A0,
当A1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当A1小于A0时,设置第一调整参数k1,用于将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移动速度V1调整为V1’,V1’=V1×(1+k1),其中,k1=(A0-A1)/A0,同时设置最大移动速度Vm,当V1’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1’,当V1’大于Vm时,将第一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
当A2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当A2小于A0时,设置第二调整参数k2,用于将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移动速度V2调整为V2’,V2’=V2×(1+k2),其中,k2=(A0-A2)/A0,当V2’小于等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2’,当V2’大于Vm时,将第二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
当A3大于等于A0时,不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当A3小于A0时,设置第三调整参数k3,用于将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移动速度V3调整为V3’,V3’=V3×(1+k3),其中,k3=(A0-A3)/A0,当V3’小于等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3’,当V3’大于Vm时,将第三移动速度调整为Vm,同时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调整第一搅拌机构的第一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四调整参数k4,用于将第一叶片开角α1调整为α1’,α1’=α1×(1+k4),其中,k4=(V1’-Vm)/V1’,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1’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1’,当α1’大于αm时,将第一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二搅拌机构的第二叶片开角时,设置第五调整参数k5,用于将第二叶片开角α2调整为α2’,α2’=α2×(1+k5),其中,k5=(V2’-Vm)/V2’,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2’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2’,当α2’大于αm时,将第二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
当调整第三搅拌机构的第三叶片开角时,设置第六调整参数k6,用于将第三叶片开角α3调整为α3’,α3’=α3×(1+k6),其中,k6=(V3’-Vm)/V3’,同时设置最大开角αm,当α3’小于等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3’,当α3’大于αm时,将第三叶片开角调整为αm,同时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调整一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七调整参数k7,用于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1调整为M1’,将一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2调整为M2’,M1’=M1×(1+k7),M2’=M2×(1+k7),其中,k7=(α1’-αm)/α1’;
当调整二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八调整参数k8,用于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3调整为M3’,将二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4调整为M4’,M3’=M3×(1+k8),M4’=M4×(1+k8),其中,k8=(α2’-αm)/α2’;
当调整三阶分子量区间时,设置第九调整参数k9,用于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小值M5调整为M5’,将三阶分子量区间的最大值M6调整为M6’,M5’=M5×(1+k9),M6’=M6×(1+k9),其中,k9=(α3’-αm)/α3’。
CN202211710601.2A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2621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0601.2A CN116262157B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0601.2A CN116262157B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2157A CN116262157A (zh) 2023-06-16
CN116262157B true CN116262157B (zh) 2024-05-10

Family

ID=86723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10601.2A Active CN116262157B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62157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5428A (en) * 1995-10-25 1997-09-09 Macromed, Inc. Preparation of peptide containing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by melt process
KR20070042598A (ko) * 2005-10-19 2007-04-24 (주)아모레퍼시픽 단백질 약물 함유 지속방출형 고분자 미립구의 제조방법
CN101658497A (zh) * 2009-09-16 2010-03-03 清华大学 一种双重载药的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38733A (zh) * 2013-05-08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具有贯穿大孔的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8692A (zh) * 2015-03-06 2015-06-1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新型富硒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5434360A (zh) * 2014-08-07 2016-03-30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中空载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08359A (zh) * 2019-04-21 2019-06-2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多药物分阶段连续控释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99635A (zh) * 2021-11-19 2022-03-01 烟台魔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溶性生发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JP2022062183A (ja) * 2016-04-26 2022-04-19 アデア 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 ユーエスエー, インク. 非経口投与用の生分解性ポリマーミクロスフェア組成物
WO2022105039A1 (zh) * 2020-11-18 2022-05-27 西安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具有多级缓控释作用的载药微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25049A (zh) * 2022-05-30 2022-09-09 浙江大学 一种高效负载抗炎药物的水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20552A (zh) * 2022-06-22 2022-09-3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微环境响应释药的多肽载药微针贴片、制备及应用
CN115350264A (zh) * 2022-07-22 2022-11-18 辉粒药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载利拉鲁肽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5428A (en) * 1995-10-25 1997-09-09 Macromed, Inc. Preparation of peptide containing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by melt process
KR20070042598A (ko) * 2005-10-19 2007-04-24 (주)아모레퍼시픽 단백질 약물 함유 지속방출형 고분자 미립구의 제조방법
CN101658497A (zh) * 2009-09-16 2010-03-03 清华大学 一种双重载药的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38733A (zh) * 2013-05-08 2014-1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具有贯穿大孔的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4360A (zh) * 2014-08-07 2016-03-30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肺部给药的中空载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8692A (zh) * 2015-03-06 2015-06-1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新型富硒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JP2022062183A (ja) * 2016-04-26 2022-04-19 アデア 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 ユーエスエー, インク. 非経口投与用の生分解性ポリマーミクロスフェア組成物
CN109908359A (zh) * 2019-04-21 2019-06-2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多药物分阶段连续控释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105039A1 (zh) * 2020-11-18 2022-05-27 西安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具有多级缓控释作用的载药微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99635A (zh) * 2021-11-19 2022-03-01 烟台魔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溶性生发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25049A (zh) * 2022-05-30 2022-09-09 浙江大学 一种高效负载抗炎药物的水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20552A (zh) * 2022-06-22 2022-09-3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微环境响应释药的多肽载药微针贴片、制备及应用
CN115350264A (zh) * 2022-07-22 2022-11-18 辉粒药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载利拉鲁肽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2157A (zh) 2023-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0976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Dissolving Microneedle
EP0595030A2 (en) Sustained release multi-core microsphere prepara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6303148B1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AU746337B2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polymer-base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CN102985175B (zh) 用于制备微粒的基于乳液的工艺以及供所述工艺使用的工作头组件
CN101249077A (zh) 一种可降解聚合物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KR101633137B1 (ko) 약물 전달을 위한 리포좀-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05520025A (ja) 内部的に分散沈殿物を有する高分子複合材料
CN102238943A (zh) 能够控制多种药物释放的固体微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2003522781A (ja) コロイド系を含むミクロスフェアの調製のための方法
JP2002506428A (ja) 超臨界流体中で調製した生体機能ポリマー
EP1781264A2 (e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delivery devices and devices thereof
CN101234201A (zh) 高分子浸渍的植入缓释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AU4978900A (en) Emulsion-based processes for making microparticles
JPH07179363A (ja) 生物学的に活性な成分を含有するミクロスフェアの製造方法
US20070031504A1 (en) Microdevices comprising nanocapsules for controlled delivery of drug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EP0941068A1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CN116262157B (zh) 一种基于生发的多肽缓释微针制备方法
CN100563640C (zh) 一种以改性聚乳酸材料为囊材的微球制备方法
DE60017461T2 (de) Apparat und methode zur herstellung von mikropartikeln auf basis einer in-line lösungsmittel extraktion
CN101653714A (zh) 用静电喷射技术制备的丝蛋白纳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装置
KR20200002937A (ko) 물질의 실질적으로 단분산성 입자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0356980C (zh) 一种尺寸均一、包埋率高、药物活性保持率高的壳聚糖载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95487B (zh) 一种制备可降解聚合物载药微球的双注射系统
US20030055075A1 (en) Programmable controlled release injectable opioid formu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