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1159B - 擦窗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擦窗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1159B
CN116211159B CN202310511124.5A CN202310511124A CN116211159B CN 116211159 B CN116211159 B CN 116211159B CN 202310511124 A CN202310511124 A CN 202310511124A CN 116211159 B CN116211159 B CN 116211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ir outlet
outlets
pair
cleaning rob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111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11159A (zh
Inventor
陈彩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vacs Robot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111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111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11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1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11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1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00Cleaning windows
    • A47L1/02Power-driven machines or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擦窗机器人,包括具有与工作面配合的吸附面的机体,设置在机体内且被构造为形成在吸附面与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的风机组件,构造在机体上与吸附面相对的一侧上的端盖组件,端盖组件之间形成了出风通道、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风机组件形成的气流被构造为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第二出风口流出。本公开擦窗机器人在工作时,能够有效降低噪音,并且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仍然能够保证高空作业有较强吸力而不至于坠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擦窗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擦窗机器人。
背景技术
为了对窗户的表面进行清洁,低效且危险的人工擦窗逐渐被高效且安全的机器代替,擦窗机器人应运而生。擦窗机器人在工作时需要紧紧吸附在玻璃外表面,目前擦窗机器人的吸附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真空吸盘吸附和风机吸附。真空吸盘吸附是通过内部的真空泵抽去底部空气而形成真空环境,使得擦窗机器人能够吸附在玻璃上。风机吸附则是通过内部风机工作,形成内外的气压差即负压而吸附在玻璃上。由于擦窗机器人大多数应用于擦洗高楼层窗户,因此防止机器坠落则是至关重要,而为防止工作过程中的坠落,无论真空泵还是风机都需要保持高速转动,高速转动则机器的声音会比较大,形成较大的噪音,从而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因此减少机器工作时的噪音则成为擦窗机器人的一个改进方向。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擦窗机器人。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擦窗机器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包括用于与工作面配合的吸附面;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内,且被构造为形成在吸附面与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
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被构造为设置在机体上与所述吸附面相对的一侧;在所述机体与所述端盖组件之间形成了出风通道;在所述机体上设置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端盖组件边缘位置形成了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形成的气流被构造为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第二出风口流出。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机体上与吸附面相对的一侧为上端面,其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端盖组件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容置槽中,且与容置槽之间形成了所述出风通道。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通道至少包括:
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道具有第一对出口;
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对出口错开的第二对出口。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相对两侧。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对出口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对出口的开口朝向垂直。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出风口被构造为作为第三通道的出口,且与所述第二对出口错开。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出口、第二对出口、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面积不低于600mm²。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通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对出口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朝向垂直。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上端面上与所述容置槽对应的位置,且被构造为与所述风机组件连通;在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端盖组件之间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与容置槽、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所述出风通道。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两侧的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与容置槽、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挡筋外侧的第二挡筋;所述第二挡筋与第一挡筋、容置槽、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第二通道;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挡筋外侧的第三挡筋;所述第三挡筋与第二挡筋、容置槽、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第三通道。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槽的边缘由内至外被构造为呈倾斜面,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被配置为沿所述倾斜面向外流出。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组件包括底座、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被构造为围成了吸音腔,所述底座对应所述第三通道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所述吸音腔的通孔。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是1mm≤d≤3mm,所述通孔在所述底座上的穿孔率p的取值范围是0.5%≤p≤4%。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与底座扣合在一起围成了与所述吸音腔彼此隔绝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清洁液;所述吸音腔被构造为环绕所述容纳腔设置。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对应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端面上贴合有吸音层。
本公开的擦窗机器人,端盖组件设置在机体上与所述吸附面相对的一侧,在机体与端盖组件之间形成了出风通道及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这使得在吸附面区域形成的气流可以流向机体的另一侧,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最终经位于端盖组件边缘位置的第二出风口流出,从而延长了气流通道的路径,加大了气流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损耗,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的端盖组件与机体的上端面的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的端盖组件与机体的上端面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的上端面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实施例中上端面的俯视图。
图1至图8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10、机体;101、吸附面;102、吸附腔;103、侧壁;11、上端面;110、第一出风口;111、容置槽;112、第一挡筋;113、第一对出口;114、第二配合槽;115、第二对出口;116、第三挡筋;117、第二出风口;119、放水阀;12、底座;120、风机组件;122、第一配合槽;124、第二挡筋;125、下表面;127、通孔;130、容纳腔;132、第一通道;133、第二通道;134、第三通道;135、环状凹槽;137、吸音腔;14、顶盖;143、注液口;145、环状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擦窗机器人,其包括机体、设置于机体内的风机组件、以及设置于机体上的端盖组件。本公开的机体用于承载擦窗机器人的各部件,在机体上设置有吸附面,该吸附面可以与例如玻璃、墙壁等工作面贴合并吸附在一起,这使得擦窗机器人可以在工作面进行作业。
风机组件设置在机体上,且被构造为用于在吸附面和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通过风机组件产生的负压可以将擦窗机器人吸附在工作面上,擦窗机器人通过自身的行走机构可以在工作面上行走,以便在自移动的过程中对工作面进行清洁。
端盖组件设置在机体上与吸附面相对的一侧,即设置在机体上远离吸附面的一侧。在端盖组件与机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第二出风口,风机组件形成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进入出风通道,再从第二出风口流出。这使得在吸附面区域形成的气流可以流向机体的另一侧,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最终经位于端盖组件边缘位置的第二出风口流出,从而延长了气流通道的路径,加大了气流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损耗,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下参考图1至图8对本公开的擦窗机器人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擦窗机器人包括机体10、设置在机体10内部的风机组件120、以及设置在机体10上的端盖组件(未标号)。机体10被构造为具有适于在玻璃或墙壁等工作面上进行自移动的形状,例如圆形、矩形、椭圆形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形状,其由上端面11、与上端面11位置相对的吸附面101及围绕机体10设置的侧壁103围成。图2示意出的角度为擦窗机器人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示意图,参考该视图方向,上端面11位于机体10的顶部,吸附面101位于机体10的底部,侧壁103环绕的机体10的四周,三者共同围成了机体10,并对机体10内部的元件也起到遮挡作用。
当擦窗机器人在工作的时候,其吸附面101需要保持与工作面吸附在一起。参考图5,在吸附面101中部位置设置了吸附腔102,通过风机组件120可在吸附腔102中形成负压,从而可让吸附面101与工作面可以始终保持在吸附状态。当吸附腔102中的负压撤销或者小于阈值时,则擦窗机器人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工作面上掉落。
如图2和图3所示,机体上端面11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容置槽111,上端面11对应容置槽1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10,该第一出风口110与位于机体10内的风机组件120相对应,这使得风机组件120在吸附腔102形成的气流可以从该第一出风口110流出。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110设置在与吸附腔102对应的位置,这使得风机组件120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0与吸附腔102之间,参考图2的视图方向,风机组件120可以竖直地设置在机体10内,由此使得吸附腔102位置的气流可以直接经风机组件120流向第一出风口110,避免在吸附腔102、第一出风口110之间设置需要转向的风道,从而可以保证吸附腔102位置的气流流速,即保证了吸附腔102位置的负压。
本公开的擦窗机器人,在机体10与端盖组件之间形成了出风通道,端盖组件边缘位置形成了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17,其中,第一出风口110与出风通道连通,且作为出风通道的入口;第二出风口117与出风通道连通,且作为出风通道的出口,由此使得风机组件120形成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0、出风通道、第二出风口117流出。这使得在吸附面101区域形成的气流可以流向机体10的另一侧,并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通道,最终经位于端盖组件边缘位置的第二出风口流出,从而延长了气流通道的路径,加大了气流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损耗,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图7和图8,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延长出风通道的出风路径,出风通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132,第一通道132被构造为环绕第一出风口110,且第一通道132具有第一对出口113;出风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133,第二通道133被构造为环绕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具有与第一对出口113错开的第二对出口115。这使得由第一出风口110流出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第一通道132中,并从第一对出口113流入至第二通道133中,并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
参考图2和图8,第一通道132环绕在第一出风口110的周围,这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0向上流动的气流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一通道132中,并快速地分散在第一通道132围成的空间内。第一对出口113可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对出口113设置在第一通道132的相对两侧,由此使得分散在第一通道132内的气流可以分别从相对两侧的第一对出口113流出。
第二通道133环绕在第一通道132的周围,由此使得从第一对出口113流出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第二通道133中,并沿着第二通道133的延伸方向流动。第二对出口115可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对出口115设置在第二通道133的相对两侧,由此使得在第二通道133中流动的气流可以分别向两侧的第二对出口115方向流动,并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对出口115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第一对出口113的开口朝向垂直。参考图2,两个第一对出口113的分布方向,与两个第二对出口115的分布方向垂直。这使得从两个第一对出口113流出的气流,在第二通道133中向两个第二对出口115方向流动的距离相同,由此使得气流可以均匀地在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中流动,避免由于流速不均造成气流窜动所带来的噪音。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通道包括第三通道134,第三通道134被构造为环绕第二通道133,第二出风口117被构造为作为第三通道134的出口,且与第二对出口115错开。第三通道134环绕在第二通道133的周围,这使得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的气流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三通道134中,并向第二出风口117的方向流动,并最终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向外界。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出风口117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三通道134的相对两侧,这使得进入到第三通道134中的气流可以分别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出风口117方向流动。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对出口115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第二出风口117的开口朝向垂直。参考图2,两个第二出风口117的分布方向,与两个第二对出口115的分布方向垂直。这使得从两个第二对出口115流出的气流,在第三通道134中向两个第二出风口117方向流动的距离相同,由此使得气流可以均匀地在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中流动,避免由于流速不均造成气流窜动所带来的噪音。
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优选呈圆形,且三个通道同心设置,这有利于气流的转向及均匀流动,并使得气流在转向的过程中降低了能量,从而降低了噪音。本公开中从第一出风口110流出的气流依次经过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流出,从而可以在体积有限的位置大大延伸了气流的流动路径,这极大地消耗了气流的能量,由此可以大大降低擦窗机器人的噪音。另外,三个通道形成了类似迷宫形的流动路径,在延长风道的同时,可以保证擦窗机器人的出风面积,从而避免传统迷宫形带来的负压损耗。
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也可以设置更多个依次环绕的风道来延长气流的流动路径,本公开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为了形成上述的风道,可以在端盖组件与机体10的上端面11之间设置筋位,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方式,例如直接在端盖组件与机体10之间形成通道。下面以挡筋为例,对本公开的出风通道进行描述。
参考图2、图3,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对称设置两条第一挡筋112,该两条第一挡筋112对称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0的外围。第一出风口110为圆形,第一挡筋112被构造为呈圆弧形,以部分包围在第一出风口110的外侧。两条第一挡筋112对应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第一对出口113,两条第一挡筋112对应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另一个第一对出口113,即两个第一对出口113对称分布在第一出风口110的相对两侧。
参考图2、图5,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对称设置有两条第二挡筋124,该两条第二挡筋124至少对称设置在第一对出口113的外围,且被构造为由与第一对出口113对应的位置延伸至与至少部分第一挡筋112对应的位置。即第二挡筋124的弧长大于第一对出口113的尺寸。第一挡筋112、第一对出口113的延伸方向均为圆弧形,第二挡筋124被构造为呈与其适配的圆弧形,以包围在第一挡筋112、第一对出口113的外侧。两条第二挡筋124对应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第二对出口115,两条第二挡筋124对应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另一个第二对出口115,即两个第二对出口115对称分布在两条第一挡筋112、两个第一对出口113的相对两侧。
如图2和图7所示,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对称设置两条第三挡筋116,该两条第三挡筋116至少对称设置在第二对出口115的外围,且被构造为由与第二对出口115对应的位置延伸至与至少部分第二挡筋124对应的位置。即第三挡筋116的弧长大于第二对出口115的尺寸。第二挡筋124、第二对出口115的延伸方向均为圆弧形,第三挡筋116被构造为呈与其适配的圆弧形,以包围在第二挡筋124、第二对出口115的外侧。两条第三挡筋116对应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第二出风口117,两条第三挡筋116对应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了另一个第二出风口117,即两个第三挡筋116对称分布在两条第二挡筋124、第二对出口115的相对两侧。
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第三挡筋116设置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与机体10的上端面11之间,以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与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之间围成了出风通道。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第三挡筋116可选择性地设置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和/或机体10的上端面11。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挡筋112、第三挡筋116也可以设置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第二挡筋124也可以设置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端盖组件与机体之间形成密封的通道,可在挡筋的位置设置相应的配合槽,挡筋可伸入至该配合槽中,这不但提高了端盖组件与机体之间的结构强度,而且还保证了出风通道的密封性。
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对应第一挡筋112的位置设置了第一配合槽122,用以与第一挡筋112相卡合。第一配合槽122的形状、尺寸与第一挡筋112相适配,这使得当端盖组件安装在机体上后,第一挡筋112可以伸入第一配合槽122中,从而通过第一挡筋112、第一配合槽122围成了风道。
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对应第二挡筋124的位置设置了第二配合槽114,用以与第二挡筋124相卡合。第二配合槽114的形状、尺寸与第二挡筋124相适配,这使得当端盖组件安装在机体上后,第二挡筋124可以伸入第二配合槽114中,从而通过第二挡筋124、第二配合槽114围成了另一风道。
请参照图2、图5、图6所示,对称设置的第一挡筋112围绕第一出风口110设置形成第一通道132,第一对出口113作为第一通道132的出口。即第一挡筋112与容置槽111的上端面、端盖组件的下表面之间围成了第一通道132,从第一出风口110流出的气流可直接进入到第一通道132中,并从第一通道132的第一对出口113流出。
对称设置的第二挡筋124围绕第一挡筋112、第一对出口113,其与第一挡筋112、容置槽111的上端面、端盖组件的下表面之间共同构成第二通道133,第二对出口115作为第二通道133的出口。这使得从第一对出口113流出的气流可直接进入到第二通道133中,并向第二对出口115的方向流动直至流出。第一对出口113与第二对出口115的位置是错开的,这可避免从第一对出口113流出的气流直接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保证从第一对出口113流出的气流需要在第二通道133中流动预定的路径后才能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
第三挡筋116围绕第二挡筋124,第三挡筋116与第二挡筋124、容置槽111的上端面、端盖组件的下表面之间围成了第三通道134,第二出风口117作为第三通道134的出口。这使得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的气流可直接进入到第三通道134中,并向第二出风口117的方向流动直至流出。第二出风口117与第二对出口115的位置是错开的,这可避免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的气流直接从第二出风口的117流出,保证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的气流需要在第三通道134中流动预定的路径后才能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围设成容置槽111的边缘位置被构造为由内向外呈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这使得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的气流被配置为沿该倾斜面向外流出。即从第二出风口117流出的气流在向外流动的过程中,在倾斜面的作用下会倾斜地向远离机体的方向流动,从而避免气流干扰擦窗机器人的工作。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对出口113的朝向与第二对出口115的朝向是垂直的,第二出风口117的朝向与第二对出口115的朝向是垂直的,这使得气流可以在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中均匀地流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挡筋112设置在上端面11上,第一配合槽122则设置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上,第二挡筋124设置在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上,第二配合槽114则设置在上端面11。当然第一挡筋112和第一配合槽122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同样第二挡筋124和第二配合槽114的设置位置也是可以互换的。另外,第一配合槽122与第二配合槽114也是可以省略的,此种情形下,只要保证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第三挡筋116的高度能紧密抵持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和机体10的上端面11即可。或者在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第三挡筋116上安装弹性密封条,同样能够达到组装后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三挡筋116是首尾相连的封闭凸条,第二出风口117为设置在第三挡筋116上的缺口;当然第三挡筋116也可以是如同第一挡筋112或者第二挡筋124一样,分段对称设置在第二对出口115、第二挡筋124的外围,此时相对设置的第三挡筋116形成第二出风口117。同理,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的形状也可以类似于第三挡筋116,即呈封闭的环状,第一对出口113和第二对出口115为对应设置在第一挡筋112、第二挡筋124上的缺口。
如图2、图7所示,本公开擦窗机器人在工作时,风机组件120启动,风机组件120带动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0进入第一通道132,由于第一挡筋112和第一配合槽122的阻挡,气流从第一通道132的第一对出口113流出,并进入第二通道133,沿箭头A方向行进。同样由于第二挡筋124和第二配合槽114的阻挡,气流从第二通道133的第二对出口115流出,并进入第三通道134,继续在第三通道134内沿箭头B方向行进,最终从第二出风口117沿箭头C方向排出,从而在擦窗机器人的吸附面与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确保擦窗机器人牢固地吸附在工作面上而不会存在坠落风险。另外,出风通道增加了气流流动的通道长度,因此气流在出风通道内流动的过程加大了空气行程,使得声波在排气过程中的能量相互地部分甚至全部抵消,从而减小了噪声,达到了降噪的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保证擦窗机器人的吸附力,第一对出口113、第二对出口115、第二出风口117的风口面积不低于600mm2,从而可以保证擦窗机器人与工作面之间的吸附力,避免由于出风面积过小造成吸附力的不足。
箭头A、B所在的出风通道的第一通道132和第二通道133的通风方向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的通风面积均不低于150mm²。在本实施例中,端盖组件和机体10的上端面11的高度不高于10mm,优选的确定为7mm,每一个第一挡筋112弧长范围是40-44mm。当第一挡筋112的弧长为44mm时,第一对出口113的宽度不小于42mm。优选的,不小于42.86mm,第一对出口113中的每一个的通风面积是308mm²。第二对出口115的宽度为40-45mm,优选的不小于42.86mm,当第三挡筋116为封闭形凸条时,第二出风口117所在的第三挡筋116的弧长为112-122mm,第三挡筋116的最低处开口高度为3mm;第一挡筋112与第二挡筋124之间夹设的第二通道133的宽度在20-30mm之间,优选的是21.5-30mm,可以是28mm,第二挡筋124和第三挡筋116之间夹设有第三通道134的宽度在20-30mm之间,优选的是21.5-28mm,可以是26mm。以上所有范围都包括两端的端值。
本公开的端盖组件安装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的容置槽111中,例如可在上端面11的相应位置设有定位孔,端盖组件上设置有通过设置的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参考图1、图2,端盖组件包括底座12和顶盖14。顶盖14与底座12扣合在一起,二者围成了吸音腔137,底座12对应第三通道134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吸音腔137的通孔127。
本公开的气流在沿第三通道134流动的过程中,部分气流会通过通孔127进入到吸音腔137内,密集设置的通孔127属于穿孔吸声结构,同样起到了吸收噪声的效果。在本公开的擦窗机器人中,吸音腔137根据亥姆赫兹共振器的原理设计,气流经过通孔127进入吸音腔137内部,吸音腔137捕捉进入其中的声波,随即声波则会在吸音腔137内反弹并起到消音效果,进而进一步消减擦窗机器人的工作时的噪声。
参考图1、图5,为了形成吸音腔137,可在底座12上设置有封闭的环状凹槽135,在顶盖14上对应环状凹槽135的位置设置有环状凸条145。当顶盖14与底座12安装在一起后,环状凸条145与环状凹槽135配合在一起,此时在底座12、顶盖14之间围设形成了吸音腔137。通孔设置在底座12上对应的位置,以使得第三通道134中的部分气流可以经通孔127进入吸音腔137。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通孔127厚度范围在1mm至2mm之间,通孔127的直径d的范围在1mm至3mm之间,通孔127在底座12上的穿孔率p范围是0.5%至4%。穿孔率p即为在底座12开设通孔127的区域,用百分率表示穿孔孔眼的总面积与开设通孔127区域的总面积的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总面积即底座12端面对应吸音腔或第三通道134的面积。
为了增加降噪的效果,在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134对应的上端面11和/或端盖组件的下表面125上也可以涂设吸音材料涂层(未图示),涂层厚度不小于2mm不大于3mm。本公开中吸音材料涂层采用的均是现有技术中的吸音材料。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顶盖14与底座12扣合在一起围成了与吸音腔137彼此隔绝的容纳腔130,该容纳腔130被构造为用于容纳清洁液;吸音腔137被构造为环绕容纳腔130设置。参考图1、图4,环状凸条145、环状凹槽135在顶盖14与底座12之间间隔出两个腔室,即位于中部区域的容纳腔130,以及环绕该容纳腔130的吸音腔137。容纳腔130用于容纳清洁液,由此可通过该清洁液为擦窗机器人的清洁工作提供清洁介质。也可以理解为,本公开的端盖组件为水箱组件,水箱组件设置在机体上远离吸附面的一侧,并为清洁工作提供例如水等清洁介质。
参考图2,在顶盖14上设置有注液口143,通过该注液口143可以往容纳腔130中注入清洁液,以对水箱组件进行补液。在机体10的上端面11设置有放水阀119;当水箱组件安装在机体10上后,水箱组件的出水口被构造为与放水阀119对接在一起,以使得水箱组件中的清洁液可以经该放水阀119及设置的相应管道流向清洁组件。
应用场景一
参考图1、图2,在需要对玻璃进行清洁时,风机组件120启动产生气流,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0流出,进入第一通道132,由于第一挡筋112的阻挡,气流从第一通道132的第一对出口113流出,进入第二通道133并沿箭头A方向流动。进入第二通道133的气流受到第二挡筋124的阻挡,仅能在第二通道133内流动并从第二对出口115流出并进入第三通道134,气流在第三通道134内继续沿箭头B方向流动。气流沿箭头B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第三挡筋116的阻挡,只能从第三挡筋116的第二出风口117排出,从而在擦窗机器人的吸附面与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确保擦窗机器人牢固地吸附在玻璃表面上而不会存在坠落风险。
本公开的出风通道增加了气流流动的通道长度,因此气流在出风通道内流动的过程加大了空气行程,声波在传递过程中相互地部分甚至全部抵消,而且由于出风通道的结构设计,缓阻了气流的流动速度,速度小则声音相对减小,同样减小了噪声,达到了降噪的效果。气流在沿箭头B行进的过程中,部分气流通过通孔127进入吸音腔137内,密集设置的通孔127属于穿孔吸声结构,同样起到了吸收噪声的效果。在本公开的擦窗机器人中,吸音腔137根据亥姆赫兹共振器原理设计,气流经过通孔127进入吸音腔137内部,吸音腔137捕捉进入其中的声波,随即声波则会在吸音腔137内反弹并起到消音效果,进而进一步消减擦窗机器人的工作时的噪声。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10),所述机体(10)包括用于与工作面配合的吸附面(101);
风机组件(120),所述风机组件(120)设置在所述机体(10)内,且被构造为在吸附面(101)与工作面之间形成负压;
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被构造为设置在机体(10)上与所述吸附面(101)相对的一侧;在所述机体(10)与所述端盖组件之间形成了出风通道;在所述机体(10)上设置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10);所述端盖组件边缘位置形成了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17);所述风机组件(120)形成的气流被构造为通过第一出风口(110)、出风通道、第二出风口(117)流出;
所述出风通道至少包括:
第一通道(132),所述第一通道(132)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一出风口(110),所述第一通道(132)具有第一对出口(113);
第二通道(133),所述第二通道(133)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一通道(132),所述第二通道(133)具有与所述第一对出口(113)错开的第二对出口(1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0)上与吸附面(101)相对的一侧为上端面(11),其上设置有容置槽(111),所述端盖组件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容置槽(111)中,且与容置槽(111)之间形成了所述出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出口(113)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132)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出口(115)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133)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对出口(115)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对出口(113)的开口朝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三通道(134),所述第三通道(134)被构造为环绕所述第二通道(133),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被构造为作为第三通道(134)的出口,且与所述第二对出口(115)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出口(113)、第二对出口(115)、第二出风口(117)的出风面积不低于600mm²。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通道(134)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对出口(115)的开口朝向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的开口朝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10)设置在所述上端面(11)上与所述容置槽(111)对应的位置,且被构造为与所述风机组件(120)连通;在所述容置槽(111)与所述端盖组件之间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与容置槽(111)、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所述出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10)相对两侧的第一挡筋(112),所述第一挡筋(112)与容置槽(111)、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所述第一通道(132);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挡筋(112)外侧的第二挡筋(124);所述第二挡筋(124)与第一挡筋(112)、容置槽(111)、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第二通道(133);所述挡筋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挡筋(124)外侧的第三挡筋(116);所述第三挡筋(116)与第二挡筋(124)、容置槽(111)、端盖组件之间围成了第三通道(134)。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11)的边缘由内至外被构造为呈倾斜面,从所述第二出风口(117)流出的气流被配置为沿所述倾斜面向外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包括底座(12)、顶盖(14);所述顶盖(14)与所述底座(12)被构造为围成了吸音腔(137),所述底座(12)对应所述第三通道(134)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所述吸音腔(137)的通孔(12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27)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是1mm≤d≤3mm,所述通孔(127)在所述底座(12)上的穿孔率p的取值范围是0.5%≤p≤4%。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4)与底座(12)扣合在一起围成了与所述吸音腔(137)彼此隔绝的容纳腔(130),所述容纳腔(130)被构造为用于容纳清洁液;所述吸音腔(137)被构造为环绕所述容纳腔(130)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擦窗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对应所述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的端面上贴合有吸音层。
CN202310511124.5A 2023-05-08 2023-05-08 擦窗机器人 Active CN1162111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1124.5A CN116211159B (zh) 2023-05-08 2023-05-08 擦窗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1124.5A CN116211159B (zh) 2023-05-08 2023-05-08 擦窗机器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1159A CN116211159A (zh) 2023-06-06
CN116211159B true CN116211159B (zh) 2023-08-18

Family

ID=86580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1124.5A Active CN116211159B (zh) 2023-05-08 2023-05-08 擦窗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115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8434A1 (zh) * 2014-10-13 2016-04-2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4433951U (zh) * 2020-12-02 2021-10-22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擦窗机
CN215502707U (zh) * 2021-04-15 2022-01-14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擦窗机器人
CN218355992U (zh) * 2022-08-25 2023-01-24 北京赫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清洁装置
CN218528601U (zh) * 2022-09-23 2023-02-28 深圳市壹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擦窗机器人的降噪风道及擦窗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8434A1 (zh) * 2014-10-13 2016-04-21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4433951U (zh) * 2020-12-02 2021-10-22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擦窗机
CN215502707U (zh) * 2021-04-15 2022-01-14 广州科语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擦窗机器人
CN218355992U (zh) * 2022-08-25 2023-01-24 北京赫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清洁装置
CN218528601U (zh) * 2022-09-23 2023-02-28 深圳市壹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擦窗机器人的降噪风道及擦窗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1159A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04487B1 (ko) 이동로봇의 흡입헤드
US6530116B2 (en) Vacuum cleaner with muffled detachable blower exhaust
TWM536280U (zh) 風扇(一)
KR102492164B1 (ko) 진공 청소기
CN116211159B (zh) 擦窗机器人
WO2019228154A1 (zh) 烟弹底座、烟弹及电子烟
CN215838749U (zh) 清洁机器人
KR20190000114A (ko) 분리형 공기청정기
CA2552302A1 (en) Vaccum cleaner equipped with bag compartment including a bag cage
KR102450240B1 (ko) 로봇 청소기
WO2023174104A1 (zh) 用于清洁装置的壳体组件及清洁装置
TWM606725U (zh) 無線滅菌裝置
KR101924795B1 (ko) 에어 덕트 구조
CN218355992U (zh) 壳体组件及清洁装置
JP2614503B2 (ja) 人工竜巻式フード
CN114617485A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KR102101676B1 (ko) 공기 분산 구조를 갖는 방독 마스크용 정화통
CN218635903U (zh) 一种自清洁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01042408Y (zh) 蒸汽吸尘器
KR102528335B1 (ko) 미세먼지 제거 모듈
JPS6332446B2 (zh)
CN215734979U (zh) 膜材静电消除设备
CN220859979U (zh) 擦窗机器人
CN218862810U (zh) 新型降噪的医用压缩泵
CN220571563U (zh) 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