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7862A -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 Google Patents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7862A
CN116157862A CN202180060714.XA CN202180060714A CN116157862A CN 116157862 A CN116157862 A CN 116157862A CN 202180060714 A CN202180060714 A CN 202180060714A CN 116157862 A CN116157862 A CN 116157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tape
data
head
magnetic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07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尾彻
石川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57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786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08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 G11B5/00813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 G11B5/00847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on transverse tracks
    • G11B5/0086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on transverse tracks using cyclically driven heads providing segmented 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1/00Head 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1/02Driving or moving of heads
    • G11B21/10Track finding or alig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Provisions for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track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i.e.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8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ilamentary record carriers, e.g. wir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8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6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5/73Base layers, i.e. all non-magnetic layers lying under a lowermost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e.g. including any non-magnetic layer in between a first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and either an underlying substrate or a soft magnetic underlayer
    • G11B5/735Base layers, i.e. all non-magnetic layers lying under a lowermost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e.g. including any non-magnetic layer in between a first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and either an underlying substrate or a soft magnetic underlayer characterised by the back layer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带装置,其具备:磁头,具有作用于在磁带表面形成的磁性层的磁性元件;以及引导部件,配置在隔着磁带与磁头相对的位置,将磁带引导至磁头,与表面相反一侧的磁带的背面在引导部件上滑动,该背面的面比表面的面粗糙。

Description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127730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具备磁头的磁带装置,其中形成有磁性层的磁带的表面在该磁头上滑动。美国专利第8054582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一种磁带装置,其中,从空气吹送部件向与表面相反一侧的磁带的背面吹送空气,在通过空气使磁带浮起的状态下面对磁头。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近年来,为了实现高记录密度化,要求磁带提高磁性层的表面平滑性。因此,在日本特开2006-127730号公报中,形成有磁性层的磁带的表面与磁头的滑动面的接触面积变大,磁带与磁头的滑动面之间的摩擦变大。结果,磁性层被损坏,或者由于摩擦引起的振动导致磁带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
在美国专利第8054582号说明书中,由于是磁带被空气浮起的状态,因此本来就不会产生日本特开2006-127730号公报那样的磁带与磁头的滑动面之间的摩擦问题。但是,由于被空气浮起的状态的磁带没有支撑,因此由于行进时的张力变动和/或速度变动,容易导致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并且,磁带因穿过磁带与空气吹送部件之间的空气而振动,由于该振动也会导致磁带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这样,在美国专利第8054582号说明书中,由于与日本特开2006-127730号公报情况下的磁带与磁头的滑动面之间的摩擦不同的理由,磁带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
另外,为了抑制从磁带的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的偏离,也可以考虑将板簧等限制引导部件按压在磁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另一问题,即由于限制引导部件而对磁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造成损伤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磁带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的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磁带装置具备:磁头,具有作用于在磁带表面形成的磁性层的磁性元件;以及引导部件,配置在隔着磁带与磁头相对的位置,将磁带引导至磁头,与表面相反一侧的磁带的背面在引导部件上滑动,该背面的面比表面的面粗糙。
优选磁头的宽度小于磁带的宽度。
优选引导部件的宽度大于磁带的宽度。
优选在背面滑动的引导部件的滑动面上,沿着磁带的宽度方向形成有槽。
优选磁头配置在隔着磁带面对槽的位置。
优选磁头包括在从卷绕有磁带的送出卷盘送出磁带时工作的送出用磁头、以及在将磁带回卷到送出卷盘时工作的回卷用磁头。
优选送出用磁头负责在磁带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的第1区域,回卷用磁头负责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的第2区域。
优选磁性层中记录有用于使磁头沿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伺服控制的伺服图案,磁头具有作为磁性元件的读取伺服图案的伺服图案读取元件。
优选在磁性层上,记录有伺服图案的多条伺服带和记录有数据的多条数据带沿着磁带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列,磁头设置有与数据带的数量相当的数量。
优选磁头具有作为磁性元件的、与夹着1条数据带的2条伺服带对应的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以及设置在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之间的数据用元件。
优选数据用元件包括在磁性层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元件、以及读取记录在磁性层的数据的数据读取元件。
本发明的磁带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磁带装置。
本发明的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使与形成有磁性层的磁带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背面在配置在隔着磁带与磁头相对的位置的引导部件上滑动的步骤,其中所述背面的面比所述表面的面粗糙;以及使磁头的磁性元件作用于由引导部件引导的磁带的磁性层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磁带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偏离的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磁带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2是引导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从送出用磁头和回卷用磁头侧观察引导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送出用磁头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数据用元件与数据磁道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6是数据用元件的放大图。
图7是控制部的框图。
图8是表示磁带装置的工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形成有空腔的引导部件的图。
图10是表示将送出用磁头和回卷用磁头配置在隔着磁带面对引导部件的狭缝的位置的状态图。
图11是表示磁带、送出用磁头及回卷用磁头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磁带装置10中装填有磁带盒11。磁带盒11中容纳有其上卷绕有磁带12的盒式磁带盘13。磁带装置10将数据记录在从盒式磁带盘13送出的磁带12上。并且,磁带装置10读取记录在磁带12上的数据。另外,盒式磁带盘13是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送出卷盘”的一例。
磁带12例如是在基膜15上形成有磁性层16和背涂层17的结构。数据被记录在磁性层16上。磁性层16含有强磁性粉末。作为强磁性粉末,可以使用在各种磁记录介质的磁性层中通常使用的强磁性粉末。作为强磁性粉末的优选具体例,可以举出六方晶铁氧体粉末。作为六方晶铁氧体粉末,例如可以使用六方晶锶铁氧体粉末或六方晶钡铁氧体粉末等。背涂层17例如含有碳黑等非磁性粉末。基膜15也称为支撑体,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胺等形成。此外,也可以在基膜15与磁性层16之间形成非磁性层。
在磁带12中形成有磁性层16的面是磁带12的表面18。另一方面,形成有背涂层17的面是磁带12的背面19。为了实现高记录密度化,要求磁性层16的表面平滑性提高。相反,背涂层17没有磁性层16那样的限制。因此,背面19的面比表面18的面粗糙。
磁带装置10具备送出马达25、卷取马达26、卷取卷盘27、送出用磁头28、回卷用磁头29、引导部件30及控制部31等。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是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磁头”的一例。另外,以下,有时将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统称为磁头。
送出马达25在控制部31的控制下使磁带盒11内的盒式磁带盘13旋转。卷取卷盘27卷取从盒式磁带盘13送出的磁带12。并且,卷取卷盘27将所卷取的磁带12回卷到盒式磁带盘13上。卷取马达26在控制部31的控制下使卷取卷盘27旋转。
磁带12通过送出马达25和卷取马达26的驱动,一边被多个导辊32引导,一边沿送出方向FWD或回卷方向BWD行进。送出方向FWD是从盒式磁带盘13朝向卷取卷盘27的方向。回卷方向BWD相反是从卷取卷盘27朝向盒式磁带盘13的方向。并且,通过调整送出马达25和卷取马达26的转速和转矩,磁带12的行进速度和行进时的张力被调整为适当的值。
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配置在磁带12的表面18侧以访问磁性层16。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在磁性层16上记录数据。并且,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读取记录在磁性层16上的数据。
当磁带12沿送出方向FWD行进时,送出用磁头28工作。换言之,当从盒式磁带盘13送出磁带12时,送出用磁头28工作。相对于此,当磁带12沿回卷方向BWD行进时,回卷用磁头29工作。换言之,当将磁带12回卷到盒式磁带盘13时,回卷用磁头29工作。
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只是工作定时不同,但结构相同。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是诸如用于硬盘驱动器的小型磁头。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设置在悬架35和悬架36(参考图2等)的前端。悬架35和悬架36的基端例如通过臂可移动地安装到磁带装置10的框架。另外,在不工作时,可以使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退避到远离磁带12的待机位置。
引导部件30呈长方体状(也参考图3),并且配置在与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相对的磁带12的背面19侧。引导部件30将磁带12引导至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
如图2中放大所示,引导部件30具有平坦的滑动面38。磁带12的背面19在滑动面38上滑动。即,磁带12一边使其背面19在滑动面38上滑动一边行进。磁带12以其宽度方向WD(参考图3等、图2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中心与引导部件30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行进。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配置在隔着磁带12面对滑动面38的位置。另外,这里所说的一致是指除了完全一致之外,还包括本公开的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的误差的意义上的一致。
在滑动面38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狭缝39。狭缝39是到达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相对的引导部件30的两侧面的槽。即,狭缝39是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槽”的一例。
悬架35上连接有第1移动机构40,悬架36上连接有第2移动机构41。第1移动机构40使悬架35、进而使送出用磁头28沿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移动。同样地,第2移动机构41使悬架36、进而使回卷用磁头29沿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移动。第1移动机构40和第2移动机构41例如包含音圈马达或压电元件等致动器。
在从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侧观察引导部件30的图3中,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以相互不干涉的方式在送出方向FWD和回卷方向BWD(磁带12的长度方向)上错开位置配置。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的宽度W_H小于磁带12的宽度W_T。具体而言,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的宽度W_H约为磁带12的宽度W_T的1/2。磁带12的宽度W_T例如为12.65mm,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的宽度W_H例如为6.5mm~7.0mm。另外,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的深度和高度等其他尺寸也小于磁带12的宽度W_T,例如为数mm左右。并且,引导部件30的宽度W_G大于磁带12的宽度W_T。
磁性层16具有3条伺服带SB1、SB2及SB3、以及记录数据的2条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这些伺服带SB1~SB3以及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沿着送出方向FWD和回卷方向BWD形成。伺服带SB1~SB3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等间隔地排列。数据带DB1配置在伺服带SB1与伺服带SB2之间,数据带DB2配置在伺服带SB2与伺服带SB3之间。即,伺服带SB1~SB3以及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
伺服带SB1~SB3中记录有伺服图案50。伺服图案50例如沿着送出方向FWD和回卷方向BWD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伺服图案50由相互不平行且呈规定角度的线对称的一对线状磁化区域51A和磁化区域51B构成。磁化区域51A向回卷方向BWD侧倾斜,磁化区域51B向送出方向FWD侧倾斜。伺服图案50用于伺服控制,该伺服控制使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通过第1移动机构40和第2移动机构41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移动。
送出用磁头28在数据带DB1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1上的数据。并且,送出用磁头28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1和伺服带SB2上的伺服图案50。换言之,送出用磁头28负责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1区域。此时的第1区域是伺服带SB1、伺服带SB2以及数据带DB1。
相对于此,回卷用磁头29在数据带DB2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2上的数据。并且,回卷用磁头29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2和伺服带SB3上的伺服图案50。换言之,回卷用磁头29负责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2区域。此时的第2区域是伺服带SB2、伺服带SB3以及数据带DB2。
这样,送出用磁头28负责在数据带DB1上记录数据以及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1上的数据。并且,回卷用磁头29负责在数据带DB2上记录数据以及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2上的数据。即,针对2条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正好设置有2个磁头。
在作为送出用磁头28附近的放大图的图4中,送出用磁头28在面对磁性层16的面上具有作用于磁性层16的多个磁性元件。送出用磁头28通过使磁性元件与磁性层16接触或靠近,使磁性元件作用于磁性层16。另外,这里所说的“靠近”是指将被称为间隔的磁性层16与磁性元件之间的间隙保持在例如数纳米量级。
磁性元件具有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1和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2、以及8个数据用元件DRW1、DRW2、DRW3、DRW4、DRW5、DRW6、DRW7及DRW8。此外,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1和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2统称为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将数据用元件DRW1~DRW8统称为数据用元件DRW。
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1设置在与伺服带SB1对应的位置,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2设置在与伺服带SB2对应的位置。数据用元件DRW1~DRW8设置在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1与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2之间。数据用元件DRW1~DRW8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等间隔地排列。数据用元件DRW1~DRW8对8个数据磁道DT1、DT2、DT3、DT4、DT5、DT6、DT7及DT8同时进行数据记录和/或数据读取。
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数据用元件DRW1负责向由数据磁道DT1_1、DT1_2、DT1_3、DT1_4、……、DT1_11及DT1_12共计12条数据磁道DT构成的数据磁道组DTG1记录数据。并且,数据用元件DRW1负责读取记录在数据磁道组DTG1上的数据。同样地,数据用元件DRW2负责向由数据磁道DT2_1~DT2_12构成数据磁道组DTG2记录数据、以及读取记录在数据磁道组DTG2上的数据。以下同样地,数据用元件DRW8负责向由数据磁道DT8_1~DT8_12构成的数据磁道组DTG8记录数据、以及读取记录在数据磁道组DTG8上的数据。构成各数据磁道组DTG1~DTG8的12条数据磁道DT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等间隔地排列。1条数据带DB所具有的数据磁道DT的数量是8×12=96条。另外,在不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数据磁道DT1~DT8统称为数据磁道DT。
随着送出用磁头28通过第1移动机构40在宽度方向WD上的移动,数据用元件DRW移位到与12条数据磁道DT中指定的1条数据磁道DT对应的位置。通过使用伺服图案50的伺服控制,数据用元件DRW被固定在与所指定的1条数据磁道DT对应的位置。
如图6中放大所示,数据用元件DRW包括数据记录元件DW和数据读取元件DR。数据记录元件DW在数据磁道DT上记录数据。数据读取元件DR读取记录在数据磁道DT上的数据。
数据记录元件DW配置在送出方向FWD的上游侧,数据读取元件DR配置在送出方向FWD的下游侧。这样配置是为了立即用数据读取元件DR读取由数据记录元件DW记录的数据并进行错误检查。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但回卷用磁头29也具有与伺服带SB2和伺服带SB3对应的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以及设置在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之间的8个数据用元件DRW。回卷用磁头29的数据用元件DRW对数据带DB2的96条数据磁道DT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数据的读取。回卷用磁头29的数据用元件DRW包括配置在回卷方向BWD的上游侧的数据记录元件DW、以及配置在回卷方向BWD的下游侧的数据读取元件DR。
控制部31例如由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内存(memory)及存储器(storage)的计算机来实现。内存例如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临时存储各种信息。作为非临时存储介质的存储器例如是硬盘驱动器或固态驱动器等,存储各种参数和各种程序。CPU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加载到内存中并且根据程序执行处理,由此集中控制磁带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
图7中,控制部31作为行进控制部60、第1位置检测部61、第1伺服控制部62、第1数据获取部63、第1记录控制部64、第1读取控制部65、第1数据输出部66、第2位置检测部67、第2伺服控制部68、第2数据获取部69、第2记录控制部70、第2读取控制部71及第2数据输出部72发挥作用。
行进控制部60控制送出马达25和卷取马达26的驱动,使磁带12沿送出方向FWD或回卷方向BWD行进。并且,行进控制部60调整送出马达25和卷取马达26的转速和转矩,将磁带12的行进速度和行进时的张力调整为适当的值。
基于由送出用磁头28的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读取的伺服图案50的伺服信号被输入到第1位置检测部61。伺服信号是与磁化区域51A和磁化区域51B对应的间歇脉冲。第1位置检测部61根据该伺服信号的脉冲间隔来检测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在伺服带SB的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即,检测送出用磁头28相对于磁带12在宽度方向WD上的哪个位置。第1位置检测部61将该宽度方向WD的送出用磁头28的位置检测结果输出到第1伺服控制部62。
基于由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读取的伺服图案50的2种伺服信号输入到第1位置检测部61。第1位置检测部61计算2种伺服信号的脉冲间隔的平均值。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平均值,检测送出用磁头28在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
第1伺服控制部62将来自第1位置检测部61的送出用磁头28的位置检测结果与送出用磁头28的目标位置进行比较。在检测结果与目标位置相同的情况下,第1伺服控制部62什么都不做。当检测结果偏离目标位置时,第1伺服控制部62将用于使送出用磁头28的位置设为目标位置的伺服控制信号输出到第1移动机构40。第1移动机构40根据伺服控制信号进行操作,以将送出用磁头28的位置设为目标位置。另外,目标位置例如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该数据表中登记了与各数据磁道DT1~DT8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值。
第1数据获取部63例如从连接到磁带装置10的主计算机(省略图示)读出并获取通过送出用磁头28记录在数据带DB1的数据。第1数据获取部63将数据输出到第1记录控制部64。
第1记录控制部64将来自第1数据获取部63的数据编码成记录用数字信号。然后,使与数字信号对应的脉冲电流流过送出用磁头28的数据记录元件DW,在数据带DB1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上记录数据。
第1读取控制部65通过控制送出用磁头28的数据读取元件DR的操作,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1的指定的数据磁道DT上的数据。数据读取元件DR读取的数据是脉冲状的数字信号。第1读取控制部65将该脉冲状的数字信号输出到第1数据输出部66。
第1数据输出部66对来自第1读取控制部65的脉冲状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来作为数据。第1数据输出部66例如向主计算机输出数据。
另外,仅通过将上述说明的送出用磁头28替换为回卷用磁头29、并将数据带DB1替换为数据带DB2,第2位置检测部67、第2伺服控制部68、第2数据获取部69、第2记录控制部70、第2读取控制部71及第2数据输出部72具有与第1位置检测部61、第1伺服控制部62、第1数据获取部63、第1记录控制部64、第1读取控制部65及第1数据输出部66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以下,参考图8的流程图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首先,在行进控制部60的控制部下,送出马达25和卷取马达26被操作,磁带12沿送出方向FWD或回卷方向BWD行进。由此,如图2所示,磁带12的背面19在配置在与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相对的位置的引导部件30的滑动面38上滑动的同时,磁带12被引导至送出用磁头28或回卷用磁头29(步骤ST100)。
然后,送出用磁头28或回卷用磁头29的磁性元件作用于磁带12的磁性层16(步骤ST110)。具体而言,由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读取伺服图案50。并且,在第1记录控制部64或第2记录控制部70的控制下,由数据记录元件DW在数据磁道DT上记录数据。进而,在第1读取控制部65或第2读取控制部71的控制下,由数据读取元件DR读取记录在数据磁道DT上的数据。
在第1位置检测部61或第2位置检测部67中,根据基于伺服图案50的伺服信号的间隔来检测送出用磁头28在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或回卷用磁头29在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在第1伺服控制部62或第2伺服控制部68中,将第1位置检测部61或第2位置检测部67的位置的检测结果与目标位置进行比较,进行用于使送出用磁头28或回卷用磁头29的位置成为目标位置的伺服控制。
如以上说明,磁带装置10具备作为磁头的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以及引导部件30。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具有磁性元件,该磁性元件作用于形成在磁带12的表面18的磁性层16。与表面18相反一侧的磁带12的背面19在引导部件30的滑动面38上滑动。背面19的面比表面18的面粗糙。因此,与表面18滑动的情况相比,磁带12与滑动面38的接触面积变小,磁带12与滑动面38之间的摩擦变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磁带12从正常的行进位置向宽度方向WD的偏离。并且,能够减少对磁性层16的损伤。
如图3所示,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的宽度W_H小于磁带12的宽度W_T。由于与宽度W_H为宽度W_T以上的磁头相比重量轻,因此伺服控制中向宽度方向WD的移动的响应速度快。因此,能够在伺服控制中得到良好的追随性。
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30的宽度W_G大于磁带12的宽度W_T。在宽度W_G为宽度W_T以下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引导部件30的端部而对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的两端造成损伤、或者在磁带12上留下引导部件30的端部的痕迹的可能性,但不必担心这种情况。并且,能够提高磁带12的行进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滑动面38上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形成有狭缝39。通过该狭缝39产生负压,磁带12被引入到狭缝39内。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的偏离,能够进一步提高磁带12的行进稳定性。
如图1等所示,磁头由在从容纳有磁带12的磁带盒11的盒式磁带盘13送出磁带12时工作的送出用磁头28、以及在将磁带12回卷到盒式磁带盘13时工作的回卷用磁头29构成。因此,能够用分别适合于送出磁带12时和回卷磁带12时的磁头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
如图3所示,送出用磁头28负责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1区域,回卷用磁头29负责在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2区域。因此,能够提高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的效率。并且,如本例所示,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为相同结构,不必大幅改变数据记录控制等各种控制方式。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磁性层16中记录有伺服图案50,该伺服图案50用于使送出用磁头28或回卷用磁头29沿宽度方向WD移动的伺服控制。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具有作为磁性元件的读取伺服图案50的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因此,能够进行将送出用磁头28或回卷用磁头29作为目标位置的伺服控制。
如图3所示,在磁性层16上,记录有伺服图案50的3条伺服带SB和记录有数据的2条数据带DB沿着磁带12的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磁头由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构成,并且设置有与数据带DB的数量相当的数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记录和/或读取的效率。
如图4所示,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具有作为磁性元件的、与夹着1条数据带DB的2条伺服带SB对应的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以及设置在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之间的数据用元件DRW。因此,基于由2个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读取的伺服图案50,能够进行更正确的伺服控制。
数据用元件DRW包括在磁性层16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元件DW、以及读取记录在磁性层16的数据的数据读取元件DR。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数据的读取。另外,数据用元件DRW也可以是数据记录元件DW和数据读取元件DR中的任一个。
作为一例,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引导部件80那样,设置空腔81来代替狭缝39。空腔81形成在引导部件80的中央部分。空腔81是宽度小于引导部件80的槽。即,空腔81与狭缝39相同,是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槽”的一例。由于磁带12在负压下也被引入该空腔8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磁带12的行进稳定性。
作为一例,如图10所示,可以将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配置在隔着磁带12面对引导部件85的狭缝86的位置。这样,在使数据用元件DRW等磁性元件与磁性层16接触的方式中,在通过伺服控制使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移动而对磁带12施加力时,由于磁带12逃逸到狭缝86内部,因此不会发生送出用磁头28和回卷用磁头29卡在磁带12上等不良情况。
上述所示的伺服带SB的数量、数据带DB的数量、数据用元件DRW的数量以及1个数据用元件DRW负责的数据磁道DT的数量等仅仅是一个例子,并不特别限定本发明的技术。
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使用5条伺服带SB1、SB2、SB3、SB4及SB5、以及4条数据带DB1、DB2、DB3及DB4沿着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的磁带90。在这种情况下,磁头由第1送出用磁头91和第2送出用磁头92、以及第1回卷用磁头93和第2回卷用磁头94构成。这些各磁头91~94的宽度W_H约为磁带12的宽度W_T的1/4。悬架95、96、97及98连接到这些各磁头91~94。并且,这些各磁头91~94以相互不干涉的方式在送出方向FWD和回卷方向BWD上错开位置配置。
第1送出用磁头91在数据带DB1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1上的数据。并且,第1送出用磁头91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1和伺服带SB2上的伺服图案50。第2送出用磁头92在数据带DB2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2上的数据。并且,第2送出用磁头92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2和伺服带SB3上的伺服图案50。换言之,第1送出用磁头91和第2送出用磁头92负责在磁带90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1区域。此时的第1区域是伺服带SB1~SB3以及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
相对于此,第1回卷用磁头93在数据带DB3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3上的数据。并且,第1回卷用磁头93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3和伺服带SB4上的伺服图案50。第2回卷用磁头94在数据带DB4上记录数据,且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4上的数据。并且,第2回卷用磁头94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4和伺服带SB5上的伺服图案50。换言之,第1回卷用磁头93和第2回卷用磁头94负责在磁带90的宽度方向WD上被分割的第2区域。此时的第2区域是伺服带SB3~SB5以及数据带DB3和数据带DB4。
另外,也可以由1个送出用磁头向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记录数据、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1和数据带DB2上的数据、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1和伺服带SB2、或伺服带SB2和伺服带SB3上的伺服图案50。同样地,也可以由1个回卷用磁头向数据带DB3和数据带DB4记录数据、读取记录在数据带DB3和数据带DB4上的数据、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3和伺服带SB4、或伺服带SB4和伺服带SB5上的伺服图案50。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使用9条伺服带SB和8条数据带DB沿着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的磁带。在这种情况下,分别设置4个送出用磁头和4个回卷用磁头。而且,送出用磁头和回卷用磁头的宽度约为磁带宽度的1/8。或者,也可以使用13条伺服带SB和12条数据带DB沿着宽度方向WD交替排列的磁带。在这种情况下,分别设置6个送出用磁头和6个回卷用磁头。而且,送出用磁头和回卷用磁头的宽度约为磁带宽度的1/12。
也可以共用1个磁头用于送出和回卷,而不分为送出用磁头和回卷用磁头。并且,配置在1个磁头中的伺服图案读取元件SR可以是1个。同样,配置在1个磁头中的数据用元件DRW也可以是1个。
配置在1个磁头中的数据用元件DRW例如可以是16个,也可以是32个或64个。并且,由1个数据用元件DRW负责数据的记录和/或数据的读取的数据磁道DT的数量不限于例示的12条。可以是1条,例如也可以是4条、16条、32条或64条。
虽然例示了装填有磁带盒11的磁带装置10,但不限于此。保持没有容纳在磁带盒11的状态的磁带12也可以是卷绕在送出卷盘上的磁带装置,即可以是磁带12不可更换地放置的磁带装置。
磁带12不限于具有包含例示的强磁性粉末的磁性层16。也可以是通过溅射等真空蒸镀形成强磁性体薄膜的磁带。
代替CPU或者除了该CPU之外,构成控制部31的计算机还可以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和/或专用电路等,其中,该可编程逻辑器件是在制造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之后能够改变电路结构的处理器;该专用电路是具有为执行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特定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
本发明的技术也可以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或各种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并且,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主旨,当然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和图示内容是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仅是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例。例如,关于上述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说明是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一例的说明。因此,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和图示内容,删除不需要的部分,追加或替换新的要素。并且,为了避免错综复杂,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在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和图示内容中,在能够实施本发明的技术的基础上省略了与不需要特别说明的技术常识等相关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与“A和B中的至少一个”同义。也就是说,“A和/或B”意味着可以仅为A,可以仅为B,也可以为A和B的组合。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3个以上的情况以“和/或”联系起来表现时也适用与“A和/或B”相同的观点。
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以与具体且个别记载了通过参考纳入个别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考纳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13)

1.一种磁带装置,其具备:
磁头,具有作用于在磁带的表面形成的磁性层的磁性元件;以及
引导部件,配置在隔着所述磁带与所述磁头相对的位置,将所述磁带引导至所述磁头,
磁带的与所述表面相反一侧的所述背面在所述引导部件上滑动,所述背面的面比所述表面的面粗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磁头的宽度小于所述磁带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的宽度大于所述磁带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在所述背面所滑动的所述引导部件的滑动面上,沿着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形成有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磁头配置在隔着所述磁带面对所述槽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磁头包括:
送出用磁头,在从卷绕有所述磁带的送出卷盘送出所述磁带时工作;以及
回卷用磁头,在将所述磁带回卷到所述送出卷盘时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送出用磁头负责在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上被分割的第1区域,
所述回卷用磁头负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分割的第2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在所述磁性层中记录有用于使所述磁头在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伺服控制的伺服图案,
所述磁头具有读取所述伺服图案的伺服图案读取元件作为所述磁性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在所述磁性层上,记录有所述伺服图案的多条伺服带和记录数据的多条数据带沿着所述磁带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列,
所述磁头设置有所述数据带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磁头具有:
作为所述磁性元件的、与夹着1条所述数据带的2条所述伺服带对应的2个所述伺服图案读取元件;以及
设置在2个所述伺服图案读取元件之间的数据用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带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用元件包括:
数据记录元件,在所述磁性层上记录数据;以及
数据读取元件,读取记录在所述磁性层上的数据。
12.一种磁带,其用于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带装置。
13.一种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其包括:
使磁带的与形成有磁性层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背面在配置在隔着所述磁带与磁头相对的位置的引导部件上滑动的步骤,其中所述背面的面比所述表面的面粗糙;以及
使所述磁头的磁性元件作用于由所述引导部件引导的所述磁带的所述磁性层的步骤。
CN202180060714.XA 2020-07-20 2021-04-15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Withdrawn CN1161578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3829A JP2022020369A (ja) 2020-07-20 2020-07-20 磁気テープ装置、磁気テープ装置の作動方法、および磁気テープ
JP2020-123829 2020-07-20
PCT/JP2021/015581 WO2022018913A1 (ja) 2020-07-20 2021-04-15 磁気テープ装置、磁気テープ装置の作動方法、および磁気テー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7862A true CN116157862A (zh) 2023-05-23

Family

ID=79729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0714.XA Withdrawn CN116157862A (zh) 2020-07-20 2021-04-15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9110A1 (zh)
JP (1) JP2022020369A (zh)
CN (1) CN116157862A (zh)
WO (1) WO20220189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6400B2 (ja) * 1998-02-25 2008-02-13 クウォンタム・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磁気テープ
US6754033B1 (en) * 2000-08-16 2004-06-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pe surface constraint of lateral transients
JP2006244639A (ja) * 2005-03-04 2006-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87237A (ja) * 2006-04-17 2007-11-01 Fujifilm Corp ガイドローラ、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及び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JP4626599B2 (ja) * 2006-09-29 2011-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
JP2008287850A (ja) * 2007-04-20 2008-11-27 Hitachi Maxell Ltd 磁気テープ駆動装置
US20090001206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Quantum Corporation Tape guider for limiting lateral tape motion
DE112019005285T5 (de) * 2018-10-23 2021-09-09 Sony Corporation Kassette, speicher, daten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datenwiedergabevorrichtung
JP6635225B1 (ja) * 2019-08-16 2020-0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18913A1 (ja) 2022-01-27
US20230129110A1 (en) 2023-04-27
JP2022020369A (ja)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77580B1 (en) Tape drive with head assembly having dual offset devices
US5173828A (en) Compact multiple roller tape guide assembly
US8035926B2 (en) System including a pivot assembly for adjusting misalignment and skew between a read/write head and a flexible data storage media
US7054101B1 (en) System for high density linear serpentine data recording
EP1746592A2 (en) Tape drive having improved tape path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16157862A (zh) 磁带装置、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及磁带
US7474498B2 (en) Tape recording system
US11222665B2 (en) Servo writer and servo signal writing method
WO2022018914A1 (ja) 磁気テープ装置、および磁気テープ装置の作動方法
US11908498B2 (en)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devic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device,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gnetic tape
US11900969B2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16134514A (zh) 磁带装置及磁带装置的工作方法
WO2024080223A1 (ja) 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装置、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検出装置、検査装置、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方法、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検出方法、及び検査方法
US20240096351A1 (en)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devic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device, servo pattern record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gnetic tape
US11996125B2 (en) Detection device, inspection device,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gnetic tape, magnetic tape drive, magnetic tape system, detection method, inspection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4009665A1 (ja) 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ヘッド、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装置、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及び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JP2023050077A (ja) 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装置、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検出装置、検査装置、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方法、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検出方法、及び検査方法
CN116030845A (zh) 磁带驱动器以及磁带驱动器的动作方法
JP2023050078A (ja) 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装置、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ドライブ、磁気テープシステム、検出装置、検査装置、サーボパターン記録方法、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検出方法、及び検査方法
CN118043888A (zh) 磁带、磁带盒、伺服图案记录装置、磁带驱动器、磁带系统、检测装置、检查装置、伺服图案记录方法、磁带的制造方法、检测方法及检查方法
CN116895290A (zh) 磁头、磁带、磁带盒、磁带驱动器及磁带读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