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1215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01215A
CN116101215A CN202211397746.1A CN202211397746A CN116101215A CN 116101215 A CN116101215 A CN 116101215A CN 202211397746 A CN202211397746 A CN 202211397746A CN 116101215 A CN116101215 A CN 116101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expansion
sub
expansion portion
communica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77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周司
河村功士
尾崎武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01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1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抑制乘员的头部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气囊(31)具有:主膨胀部(32),在乘员的上半身的外侧展开及膨胀;以及副膨胀部(41),配置于与主膨胀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且通过经由主膨胀部的膨胀用气体而在头部的斜前方外侧展开及膨胀。副膨胀部具有:构成外周部分的环状侧部(45);由环状侧部的外侧的缘部包围的外主体部(46);以及由环状侧部的内侧的缘部包围的内主体部(47)。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副膨胀部,外主体部及内主体部相对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比与相对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短。副膨胀部将外主体部设为结合区域,在结合区域以与主膨胀部连通的状态而结合。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保护就坐于该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乘员免受冲击。
背景技术
如果因斜向碰撞等而从车辆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施加有冲击,则就坐于该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上半身因惯性而要向施加有冲击一侧即斜前方外侧移动。
与此相对,在从车辆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或者预测为将被施加冲击的情况下,利用膨胀用气体使气囊展开及膨胀而保护就坐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免受冲击的气囊装置是有效的。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具有主膨胀部(气囊主体部)以及副膨胀部(气囊凸出部)。这里,将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中的接近该宽度方向上的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内侧,将远离该宽度方向上的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外侧。主膨胀部在比乘员的上半身更靠外侧的位置朝向前方展开及膨胀。主膨胀部的前端部相对于乘员的头部而位于斜前方外侧。
副膨胀部具有:构成其外周部分的环状侧部;前侧的主体部,其由环状侧部的前方的缘部包围;以及后侧的主体部,其由环状侧部的后方的缘部包围。副膨胀部在环状侧部相对于主膨胀部的前端部以连通的状态而结合。从主膨胀部向副膨胀部通过连通部分而供给膨胀用气体。副膨胀部从主膨胀部的上述前端部朝向内侧、更详细而言为朝向比乘员的头部更靠前方的部位展开及膨胀。
因此,能够利用上述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对以上述方式要向斜前方外侧移动的乘员的上半身进行承挡,保护该上半身免受冲击。
此外,紧随部件名称之后的括号内的语句表示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部件名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来,在从车辆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要求抑制乘员的上半身移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存在要抑制头部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现象的要求。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囊装置主要着眼于专门抑制乘员的上半身移动的现象而设计,并未考虑抑制头部的旋转这一点。
因此,如果头部与副膨胀部接触,则该副膨胀部有可能以相对于主膨胀部的结合部分为中心而向前方外侧旋转。因此,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囊装置,在抑制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头部的旋转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解决上述问题的气囊装置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或者预测为将要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利用膨胀用气体使气囊展开及膨胀,保护就坐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乘员免受所述冲击,在将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中的接近该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内侧,将远离该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外侧的情况下,所述气囊具有:主膨胀部,其在所述乘员的上半身的外侧展开及膨胀;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于与所述主膨胀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并且利用经由所述主膨胀部的所述膨胀用气体而在所述乘员的头部的斜前方外侧展开及膨胀,所述副膨胀部在结合区域以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的状态而结合,所述副膨胀部具有:构成外周部分的环状侧部;由所述环状侧部的外侧的缘部包围的外主体部;以及由所述环状侧部的内侧的缘部包围的内主体部,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所述副膨胀部,所述外主体部及所述内主体部相对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设定为比与该相对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短,所述外主体部作为所述副膨胀部的所述结合区域而与所述主膨胀部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则包含就坐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乘员的头部在内的上半身因惯性而要向施加有冲击一侧即斜前方外侧移动。另外,此时,乘员的头部要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另一方面,关于气囊装置,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或者预测为将要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供给至主膨胀部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相对于与该主膨胀部连通的副膨胀部通过连通部分而流入。利用上述膨胀用气体使得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分别展开及膨胀。
这里,主膨胀部在乘员的上半身的外侧展开及膨胀。因此,乘员的上半身由主膨胀部承挡,其上半身向斜前方外侧的移动得以抑制,保护该上半身免受冲击。
另外,副膨胀部在与主膨胀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且在乘员的头部的斜前方外侧展开及膨胀。因此,即使乘员的头部要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该旋转也因与副膨胀部及主膨胀部的接触而得到抑制。
特别地,副膨胀部将外主体部设为结合区域,在该结合区域与主膨胀部结合。这里,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副膨胀部,外主体部及内主体部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比与该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短。因此,如上所述,在将外主体部设为结合区域的情况下,与将环状侧部设为结合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结合区域。如果副膨胀部在较大的结合区域与主膨胀部结合,则副膨胀部相对于主膨胀部的姿态稳定。因与头部的接触而抑制副膨胀部以与主膨胀部的结合部分为中心而向前方外侧旋转的现象。关于抑制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头部的旋转的性能,因副膨胀部的旋转而下降的现象得到抑制。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主膨胀部以及所述副膨胀部均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副膨胀部在头部的移动方向前方展开及膨胀。而且,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均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因该倾斜而使得主膨胀部与副膨胀部的边界部分位于头部的移动方向前方。
因此,利用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这两者对头部进行承挡,能够更进一步抑制以颈部为中心的头部的旋转。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外主体部形成有使所述副膨胀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副连通孔部,在所述主膨胀部中与所述副连通孔部相邻的部位,形成有使该主膨胀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主连通孔部,所述主膨胀部的所述主连通孔部的周围部与所述外主体部的所述副连通孔部的周围部重叠,通过环状结合部而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主膨胀部的主连通孔部的周围部与外主体部的副连通孔部的周围部通过环状结合部而结合,由此使得副膨胀部在结合区域与主膨胀部结合。
另外,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经由主连通孔部及副连通孔部而彼此连通。因此,供给至主膨胀部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主连通孔部及副连通孔部而流入至副膨胀部。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主连通孔部、所述副连通孔部以及所述环状结合部的组合设置于所述结合区域的多个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主连通孔部、副连通孔部以及环状结合部的组合设置于结合区域的多个部位,由此使得副膨胀部在结合区域的多个部位与主膨胀部结合。
另外,主膨胀部以及副膨胀部经由设置于结合区域的多个部位的每个上述组合的主连通孔部及副连通孔部而彼此连通。因此,供给至主膨胀部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每个上述组合的主连通孔部及副连通孔部而流入至副膨胀部。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优选地,在将所述结合区域中位于最前方的所述环状结合部的前端部与位于最后方的所述环状结合部的后端部的间隔设为所述结合区域的前后长度的情况下,所述相对方向的所述最大尺寸设定为比所述结合区域的所述前后长度短。
根据上述结构,副膨胀部相对于主膨胀部实际结合的区域即结合区域的前后长度设为与副膨胀部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的对比对象。而且,最大尺寸设定为比前后长度短。
因此,副膨胀部在与环状侧部设为结合区域的情况相比更大的结合区域与主膨胀部结合,副膨胀部相对于主膨胀部的姿态稳定。因此,因与头部的接触而抑制副膨胀部以与主膨胀部的结合部分为中心而旋转的现象。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气囊装置,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乘员的头部以颈部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应用远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表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有气囊组件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俯视剖面图。
图3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主膨胀部及副膨胀部均展开及膨胀的气囊与乘员及车辆用座椅一起表示的局部斜视图。
图4是在上述实施方式表示车辆用座椅、气囊、乘员以及侧壁部的位置关系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展开及膨胀的气囊与乘员的头部一起表示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展开及膨胀的气囊的内部构造与乘员的头部一起表示的局部俯视剖面图。
图7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副膨胀部的外主体部相对于主膨胀部的结合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与图6对应的图,且是将展开及膨胀的变更例的气囊与乘员的头部一起表示的局部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对将气囊装置具体化为车辆用的远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下面的记载中,将车辆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且将后退方向设为后方而进行说明。另外,上下方向是指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设为与车宽度方向即车辆前进时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具有与碰撞试验用的仿造物相同的体格的乘员以预先规定的适当的姿态而就坐于车辆用座椅。
如图1所示,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通过由车门、立柱等构成的侧壁部11、12而构成。作为前部座席,车辆用座椅13、14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而配置于车室内。接近侧壁部11的车辆用座椅13作为驾驶席而起作用,乘员(驾驶者)P1就坐于这里。接近侧壁部12的车辆用座椅14作为副驾席而起作用,乘员(副驾席乘员)P2就坐于这里。车辆用座椅13、14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仅对车辆用座椅13进行说明。
<关于车辆用座椅13的概略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车辆用座椅13具有座椅坐垫15、座椅靠背16以及头枕20。座椅坐垫15是乘员P1就坐的部位,构成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座椅靠背16用于从后方对乘员P1的上半身进行支撑。座椅靠背16构成为从座椅坐垫15的后部立起并且能够对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头枕20用于从后方对乘员P1的头部PH进行支撑,配置于座椅靠背16上。车辆用座椅13配置为座椅靠背16朝向前方的姿态。这样配置的车辆用座椅13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这里,如图4所示,为了确定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上的各部分,以该宽度方向上的座椅靠背16的中央部16c为基准。将上述宽度方向中的接近中央部16c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中央部16c的方向称为“外侧”。
图2表示车辆用座椅13的座椅靠背16且是接近车辆用座椅14一侧的侧部17的内部构造。在座椅靠背16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其骨架部分的座椅框架。
在侧部17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侧框架部18。侧框架部18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
在包含侧框架部18在内的座椅框架的前侧配置有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坐垫19。另外,在座椅框架的后侧配置有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靠背板21。此外,坐垫19由表皮覆盖,但在图2中省略该表皮的图示。
在上述侧部17的内部且在比侧框架部18更靠外侧处设置有收纳部22。收纳部22是收容构成远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气囊组件ABM的空间。
狭缝23从收纳部22的前部的外侧的角部朝向斜前方外侧延伸。由坐垫19的前侧的角部19c和狭缝23夹持的部位(图2中由双点划线的框包围的部位)构成因后述的气囊31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24。
气囊组件ABM具有气囊31、以及对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25作为主要结构部件。接下来,分别对上述结构部件进行说明。
<气体发生器25>
气体发生器25具有:充气机26;以及将该充气机26覆盖的护圈27。这里,作为充气机26,采用称为引导式的类型。充气机26形成为近似圆柱状,在其内部收容有产生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剂(省略图示)。充气机26在其上端部具有气体喷出部26a。另外,在充气机26的下端部连接有作为向该充气机26的工作信号的输入配线的线束(省略图示)。
此外,作为充气机26,可以取代使用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引导式,采用由火药等使得填充有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泵的间隔壁断裂而使得膨胀用气体喷出的类型。
另一方面,护圈27是如下部件,即,作为对膨胀用气体喷出的方向进行控制的扩散器而起作用,并且具有将充气机26与气囊31等一起紧固于侧框架部18的功能。护圈27的大部分通过对金属板等板材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为近似筒状。在护圈27作为用于将其安装于侧框架部18的部件而固定有向内侧延伸的螺栓28。
此外,气体发生器25的充气机26和护圈27可以形成为一体。另外,气体发生器25可以不使用护圈27而仅由充气机26构成。在该情况下,螺栓28固定于充气机26。
<气囊31>
如图3及图4所示,气囊31具有:主膨胀部32;以及容量少于主膨胀部32的副膨胀部41。主膨胀部32以及副膨胀部41均由布片(也称为基布、起绒布等)形成。作为布片,采用由强度较高、且具有挠性而能够容易地折叠的材料,例如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形成的织布等。
主膨胀部32例如是通过将布片折叠为两部分并使它们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利用主周缘结合部33使该重叠的部分结合而形成的。在这里,为了区分主膨胀部32的重叠的2个部分,将位于外侧的部分称为主布部34,将位于内侧的部分称为主布部35。
此外,主膨胀部32可以由2个布片构成。在该情况下,主膨胀部32是通过使2个布片在左右方向上重叠,利用主周缘结合部33遍及整周地使两个布片结合而形成的。
主周缘结合部33通过缝制而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接而形成。关于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副周缘结合部44以及环状结合部53也一样。
主膨胀部32将乘员P1的上半身的多个部位设为保护对象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胸部PT至头部PH的部位设为保护对象部位。主膨胀部32形成为能够在上述保护对象部位的外侧处展开及膨胀的形状及大小。
主膨胀部32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形成为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的姿态。主膨胀部32的上述倾斜姿态例如通过配置于主膨胀部32的外部且架设于该主膨胀部32与座椅靠背16的侧部17内的强度较高的部件、例如侧框架部18等之间的外系带(省略图示)而形成的。外系带由带状的布片构成,该布片由与主膨胀部32以及副膨胀部41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主膨胀部32的后端部内,上述气体发生器25以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态配置。并且,螺栓28通过插入于主膨胀部32(主布部35)而使得气体发生器25以相对于主膨胀部32定位的状态卡止。
另一方面,副膨胀部41配置于与主膨胀部32的前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副膨胀部41以乘员P1的头部PH为保护对象部位,形成为能够在该保护对象部位的斜前方外侧的部位展开及膨胀的形状及大小。
如图5及图6所示,副膨胀部41具有:副布部42,其与主膨胀部32的主布部35相邻;以及副布部43,其隔着副布部42而配置于主膨胀部32的相反侧。副布部42、43可以由不同的布片构成,也可以通过将1个布片折弯而构成。副布部42的周缘部与副布部43的周缘部重叠并通过副周缘结合部44而结合。
副膨胀部41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具有环状侧部45、外主体部46以及内主体部47。环状侧部45由副布部42的外周部分以及副布部43的外周部分构成。环状侧部45呈带状,构成副膨胀部41的外周部分。外主体部46在副布部42通过由环状侧部45的外侧的缘部45a包围的区域而构成。内主体部47在副布部43通过由环状侧部45的内侧的缘部45b包围的区域而构成。
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副膨胀部41,外主体部46以及内主体部47相对的方向即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M1设定为比相对于该相对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M2短。通过这种设定而使得副膨胀部41具有以所述相对方向为厚度方向的蒲团之类的外形形状。
如图6及图7所示,副膨胀部41将外主体部46设为结合区域Z1,在该结合区域Z1以与主膨胀部32连通的状态而结合。
更详细而言,在外主体部46形成有使副膨胀部4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副连通孔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连通孔部51由呈圆形的孔构成。在主膨胀部32的主布部35中与副连通孔部51相邻的部位形成有使该主膨胀部3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主连通孔部52。主连通孔部52由具有与副连通孔部51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大小的孔构成。
主布部35的主连通孔部52的周围部与外主体部46的副连通孔部51的周围部重叠并通过环状结合部53而结合。在图7中,环状结合部53由比一般的虚线更粗的虚线表现。
而且,利用环状结合部53在结合区域Z1进行相对于主膨胀部32的上述结合。另外,利用主连通孔部52以及副连通孔部51使得副膨胀部41相对于主膨胀部32连通。
主连通孔部52、副连通孔部51以及环状结合部53的组合设置于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组合在结合区域Z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每隔相等间隔而设置。因此,主膨胀部32和副膨胀部41经由设置于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的每个上述组合的主连通孔部52以及副连通孔部51而彼此连通。
在位于前侧的2个组合中,各环状结合部53的前端部位于结合区域Z1的前端部。在位于后侧的2个组合中,各环状结合部53的后端部位于结合区域Z1的后端部。
在位于上侧的2个组合中,各环状结合部53的上端部位于结合区域Z1的上端部。在位于下侧的2个组合中,各环状结合部53的下端部位于结合区域Z1的下端部。
如上所述,与主膨胀部32结合的副膨胀部41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与该主膨胀部32同样地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的姿态。
这里,如图5及图7所示,在结合区域Z1中,位于最前方的环状结合部53的前端部、与位于最后方的环状结合部53的后端部的间隔设为结合区域Z1的前后长度L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的环状结合部53的前端部与后侧的环状结合部53的后端部的间隔为结合区域Z1的前后长度L1。该前后长度L1设定为比副膨胀部41的上述最大尺寸M1大。
但是,如图2所示,关于气囊组件ABM,主膨胀部32中的与收容有气体发生器25的部位(后端部)不同的部位与副膨胀部41、外系带等一起折叠,从而形成为紧凑的收纳用形态。此外,在图2中省略副膨胀部41、外系带等的图示。
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ABM收纳于收纳部22内。而且,从气囊31露出的螺栓28相对于侧框架部18而从外侧插入。螺栓28的一部分比侧框架部18更向内侧凸出,螺母29紧固于该凸出部分。通过该紧固,气体发生器25与主膨胀部32一起相对于侧框架部18从外侧被固定。
此外,可以利用与上述螺栓28以及螺母29不同的部件将气体发生器25固定于侧框架部18。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5仅由充气机26构成的情况下,充气机26可以利用螺母29以及固定于该充气机26的螺栓28而固定于侧框架部18。
除了上述气囊组件ABM以外,远侧气囊装置还具有冲击传感器55以及控制装置56。冲击传感器55由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对从车辆用座椅13的斜前方外侧施加于车辆10的冲击进行检测。
控制装置56构成为包含根据计算机程序(软件)而执行动作的大于或等于1个的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大于或等于1个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它们的组合在内的电路。控制装置56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而对气体发生器25的工作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冲击传感器55检测出来自斜前方外侧的冲击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6对气体发生器25输出用于使该气体发生器25工作的工作信号。
另外,在车室内设置有用于将就坐于车辆用座椅13的乘员P1约束于该车辆用座椅13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省略图示)。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一并对伴随着作用而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此外,作为前提条件,乘员P1以适当的姿态就坐于车辆用座椅13,该乘员P1由座椅安全带装置约束于该车辆用座椅13。
<(1)关于副膨胀部41相对于主膨胀部32的结合>
(1-1)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膨胀部32的主连通孔部52的周围部、与外主体部46的副连通孔部51的周围部通过环状结合部53而结合。
通过这种结合能够使副膨胀部41在结合区域Z1以相对于主膨胀部32连通的状态而结合。
(1-2)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连通孔部52、副连通孔部51以及环状结合部53的组合设置于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
因此,能够使副膨胀部41在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与主膨胀部32结合。
另外,在设计气囊31时,对多个上述组合的位置进行变更而能够变更结合区域Z1的形状以及大小。
<(2)远侧气囊装置的非工作时>
在利用图2所示的冲击传感器55未检测出从车辆用座椅13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10施加有冲击时,不从控制装置56对气体发生器25输出工作信号。不从充气机26的气体喷出部26a喷出膨胀用气体。如该图2所示,气囊组件ABM以收纳用形态持续收纳于收纳部22。
<(3)远侧气囊装置的工作时>
接下来,在车辆10的行驶中等,如图1中箭头所示,对因斜向碰撞等而从车辆用座椅13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10的前侧部施加有冲击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5及图6所示,如箭头A所示,包含乘员P1的头部PH在内的上半身因惯性而要向施加有冲击一侧即斜前方外侧移动。此时,如箭头B所示,乘员P1的头部PH要以颈部PN的轴线L2为中心而旋转。
(3-1)与此相对,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远侧气囊装置,如果由图2的冲击传感器55检测出施加有上述冲击,则根据该检测信号从控制装置56对气体发生器25输出上述工作信号。如果根据该工作信号而从充气机26的气体喷出部26a喷出膨胀用气体,则该膨胀用气体向收纳用形态的气囊31的主膨胀部32供给。
对主膨胀部32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使得该主膨胀部32的内压升高。主膨胀部32一边消除折叠即一边展开,一边膨胀。
在上述展开及膨胀的中途,主膨胀部32随着副膨胀部41、外系带等在图2的收纳部22的附近对坐垫19进行按压,在断裂预定部24使坐垫19断裂。此后也持续供给膨胀用气体,由此使得主膨胀部32在将相对于侧框架部18的固定部分残留于收纳部22内的状态下与副膨胀部41等一起通过断裂的部位而向收纳部22的外部露出。主膨胀部32在车辆用座椅13、14之间,即如图3及图4所示,在乘员P1的上半身的外侧朝向前上方而展开及膨胀。因此,利用主膨胀部32对乘员P1的上半身进行止挡,能够抑制该上半身向斜前方外侧的移动而保护该上半身免受冲击。
(3-2)如图6及图7所示,主膨胀部32及副膨胀部41经由主连通孔部52及副连通孔部51而彼此连通。因此,供给至主膨胀部32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从该主膨胀部32的展开及膨胀的中途通过主连通孔部52及副连通孔部51而流入至副膨胀部41。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连通孔部52、副连通孔部51以及环状结合部53的组合设置于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因此,经由主膨胀部32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结合区域Z1的多个部位的每个上述组合的主连通孔部52以及副连通孔部51而流入副膨胀部41。
如图5及图6所示,副膨胀部41因以上述方式流入的膨胀用气体而在与主膨胀部32的前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且在乘员P1的头部PH的斜前方外侧展开及膨胀。
因此,即使乘员P1的头部PH要以颈部PN的轴线L2为中心而旋转,头部PH也由副膨胀部41及主膨胀部32承挡。能够抑制以头部PH的轴线L2为中心的旋转、即约束头部PH而保护其免受冲击。
(3-3)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主体部46设为结合区域Z1,在该结合区域Z1,使副膨胀部41与主膨胀部32结合。
这里,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副膨胀部41,外主体部46及内主体部47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M1比相对于该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M2短。
因此,如上所述,在将外主体部46设为结合区域Z1的情况下,与将环状侧部45设为结合区域Z1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扩大结合区域Z1。如果副膨胀部41在较大的结合区域Z1与主膨胀部32结合,则副膨胀部41相对于主膨胀部32的姿态稳定。
因与头部PH的接触而使得副膨胀部41以相对于主膨胀部32的结合部分为中心向前方外侧旋转的现象得以抑制。关于抑制以颈部PN的轴线L2为中心的头部PH的旋转的性能,能够抑制其因副膨胀部41的旋转而下降。
(3-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膨胀部41相对于主膨胀部32实际结合的区域即结合区域Z1的前后长度L1(<M2)设为相对于副膨胀部41的最大尺寸M1的对比对象。而且,最大尺寸M1设定为比前后长度L1短(参照图5)。
因此,副膨胀部41在与将环状侧部45设为结合区域Z1的情况相比更大的结合区域Z1与主膨胀部32结合,副膨胀部41相对于主膨胀部32的姿态稳定。
因此,能够因与头部PH的接触而抑制副膨胀部41以与主膨胀部32的结合部分为中心而旋转的现象。关于抑制以颈部PN的轴线L2为中心的头部PH的旋转的性能,能够抑制其因副膨胀部41的旋转而下降。
(3-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膨胀部41在头部PH的移动方向前方展开及膨胀。而且,主膨胀部32及副膨胀部41均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因此,主膨胀部32与副膨胀部41的边界部分位于头部PH的移动方向前方。
因此,利用主膨胀部32的主布部35以及副膨胀部41的副布部42这两者对头部PH进行承挡,能够更进一步抑制以颈部PN为中心的头部PH的旋转。
<(4)上述以外的效果>
(4-1)主膨胀部32在乘员P1的上半身的外侧展开及膨胀。因此,在因侧向碰撞等而从外侧对侧壁部12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乘员P1的上半身要向施加有冲击一侧移动,但利用主膨胀部32对该上半身进行承挡而保护乘员P1免受冲击。
此外,针对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作为以下面的方式变更的变更例而实施。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下面的变更例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组合实施。
<关于气囊31>
·如图8所示,对于主膨胀部32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可以采用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乘员P1的上半身、特别是头部PH的主膨胀部32以及副膨胀部41的姿态(相对于前后方向的斜度)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然而,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利用主膨胀部32及副膨胀部41对头部PH进行承挡,能够获得抑制以颈部PN为中心的头部PH的旋转的效果。
·可以对主膨胀部32的形状或大小进行变更而使得基于该主膨胀部32的乘员P1的保护对象部位扩大、缩小或变更。
·主膨胀部32的大致整体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膨胀,但可以在局部具有未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不会膨胀的非膨胀部。
·主连通孔部52、副连通孔部51以及环状结合部53的组合的数量可以变更为1个。在该情况下,副布部42中的由环状结合部53包围的区域成为结合区域Z1。
另外,可以以上述组合的数量为多个为条件而变更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数量(4个)不同的数量。
·在由主连通孔部52、副连通孔部51以及环状结合部53构成的组合设置有4个的情况下,上述组合可以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而排列。
·主连通孔部52以及副连通孔部51的形状可以变更为与圆形不同的形状,例如四边形等多边形、椭圆形等。
·主连通孔部52以及副连通孔部51可以由长孔、狭缝等构成。
<关于控制装置56>
·在预测出从车辆用座椅13的斜前方外侧对车辆10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6可以变更为对气体发生器25输出工作信号的方式。
<关于远侧气囊装置的应用部位>
·可以取代车辆用座椅13、或者在车辆用座椅13的基础上将上述远侧气囊装置应用于车辆用座椅14。
另外,上述远侧气囊装置并不局限于车辆10的前部座席(驾驶席、副驾席),也可以应用于后部座席(第2排以后的座席)。
·在以座椅靠背16朝向与前方不同的方向、例如朝向侧方的姿态配置车辆用座椅的类型的车辆的情况下,上述远侧气囊装置还可以应用于上述车辆用座椅。
·在车辆是大于或等于3个的车辆用座椅在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的类型的车辆的情况下,上述远侧气囊装置也可以应用于上述车辆用座椅。
<其他>
·上述气囊装置并不局限于远侧气囊装置,也可以应用于通常的侧气囊装置。在该情况下,在车辆用座椅13、14的座椅靠背16中的、远离相邻的车辆用座椅14、13一侧,如果改变表述则为接近相邻的侧壁部11、12一侧的侧部17内收纳气囊组件ABM。
·应用上述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并不局限于自家用车,还包含各种工业车辆。
·上述气囊装置还可以应用于与车辆不同的交通工具、例如航空器、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搭载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气囊装置。
标号的说明
10…车辆(交通工具)
13、14…车辆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
16…座椅靠背
16c…中央部
31…气囊
32…主膨胀部
41…副膨胀部
45…环状侧部
45a、45b…缘部
46…外主体部
47…内主体部
51…副连通孔部
52…主连通孔部
53…环状结合部
L1…前后长度
M1…最大尺寸
M2…尺寸
P1、P2…乘员
PH…头部
Z1…结合区域

Claims (5)

1.一种气囊装置,其在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斜前方外侧对交通工具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或者预测为将要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利用膨胀用气体使气囊展开及膨胀,保护就坐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乘员免受所述冲击,其中,
在将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中的接近该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内侧,将远离该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座椅靠背的中央部的方向设为外侧的情况下,所述气囊具有:主膨胀部,其在所述乘员的上半身的外侧展开及膨胀;以及副膨胀部,其配置于与所述主膨胀部的内侧相邻的部位,并且利用经由所述主膨胀部的所述膨胀用气体而在所述乘员的头部的斜前方外侧展开及膨胀,
所述副膨胀部在结合区域以与所述主膨胀部连通的状态而结合,
所述副膨胀部具有:构成外周部分的环状侧部;由所述环状侧部的外侧的缘部包围的外主体部;以及由所述环状侧部的内侧的缘部包围的内主体部,
关于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所述副膨胀部,所述外主体部及所述内主体部相对的相对方向的最大尺寸设定为比与该相对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短,
所述外主体部作为所述副膨胀部的所述结合区域而与所述主膨胀部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以及所述副膨胀部均在完成了展开及膨胀的状态下,以越靠前侧越位于前方外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主体部形成有使所述副膨胀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副连通孔部,
在所述主膨胀部中与所述副连通孔部相邻的部位,形成有使该主膨胀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主连通孔部,
所述主膨胀部的所述主连通孔部的周围部与所述外主体部的所述副连通孔部的周围部重叠,通过环状结合部而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主连通孔部、所述副连通孔部以及所述环状结合部的组合,设置于所述结合区域的多个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结合区域中位于最前方的所述环状结合部的前端部与位于最后方的所述环状结合部的后端部的间隔设为所述结合区域的前后长度的情况下,
所述相对方向的所述最大尺寸设定为比所述结合区域的所述前后长度短。
CN202211397746.1A 2021-11-09 2022-11-09 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61012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2569A JP2023070409A (ja) 2021-11-09 2021-11-09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82569 2021-11-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1215A true CN116101215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053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7746.1A Pending CN116101215A (zh) 2021-11-09 2022-11-09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0313B2 (zh)
JP (1) JP2023070409A (zh)
CN (1) CN116101215A (zh)
DE (1) DE1020221293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7764A1 (de) * 1995-05-15 1996-11-21 Hs Tech & Design Airbagvorrichtung
US7549672B2 (en) 2004-05-27 2009-06-23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JP4400495B2 (ja) 2004-05-27 2010-0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9033181B3 (de) * 2009-07-13 2010-12-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ahrzeugsitz, Seitengassackeinrichtung und Sicherheitseinrichtung
JP6848762B2 (ja) * 2017-08-09 2021-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56482B2 (ja) * 2017-09-20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8120880A1 (de) * 2017-12-08 2019-06-13 Trw Automotive Gmbh Seitengassack und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einem Seitengassack
EP3738840B1 (en) * 2018-01-11 2022-07-1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KR102565349B1 (ko) * 2018-03-19 2023-08-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DE102019115150A1 (de) * 2019-06-05 2020-12-10 Trw Automotive Gmbh Seitengassack,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einem sitzintegrierten Gassackmodul sowie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integrierten Gassackmodul
CN111660990B (zh) * 2020-05-28 2024-09-17 浙江联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侧气囊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和汽车
JP7564734B2 (ja) * 2021-03-02 2024-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537340B2 (ja) * 2021-03-30 2024-08-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29346A1 (de) 2023-05-11
US20230143871A1 (en) 2023-05-11
US11820313B2 (en) 2023-11-21
JP2023070409A (ja)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327110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4829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06749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615473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11020502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8464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59304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173138B (zh) 远侧气囊装置
JP202003738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518734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11845393B2 (en) Far-side airbag device
JP2019059381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054243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0114687A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5390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31434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4426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199401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5214518B (zh) 远侧气囊装置
JP576877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59172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6101215A (zh) 气囊装置
JP202006625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19917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