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7489A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97489A CN116097489A CN202280005092.5A CN202280005092A CN116097489A CN 116097489 A CN116097489 A CN 116097489A CN 202280005092 A CN202280005092 A CN 202280005092A CN 116097489 A CN116097489 A CN 1160974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ive material
- material layer
- positive electrode
- conductive agent
- electrochemica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电极包括集流体(10)和位于集流体(10)一侧或两侧的活性物质层(50),活性物质层(50)表面具有孔状结构(40);活性物质层(50)在惰性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进行热重分析测试的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层(50)在350℃至800℃的质量变化为0%至0.2%。该电极能够提高能量密度,改善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功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一些技术中提高活性物质的容量或电压,另一些技术中提高单位体积内活性物质的含量,降低非活性物质的含量。已有的解决方案未能完全满足需求,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电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一侧或两侧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表面具有孔状结构;活性物质层在惰性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进行热重分析测试的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质量变化为0%至0.2%。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重分析的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失重峰数量为0。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提高能量密度,改善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的直径为5μm至5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的孔深为2μm至5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半通的孔状结构的孔中心的间隔距离为200μm至500μm,从而有利于减小离子传输路径,并保证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基于活性物质层的总重量,活性物质占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0%至99.5%,从而能够保证容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和导电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活性物质层的总质量,导电剂占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至10%,从而能够改善导电性的同时避免对容量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形成复合聚集体,复合聚集体交织形成笼状网络,至少部分活性物质的颗粒位于笼状网络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包括零维导电剂和一维导电剂,从而能够同时改善长程和短程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导电剂的总质量,零维导电剂占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至50%。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维导电剂的长度为1μm至1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的D50为10nm至1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或科琴黑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维导电剂包括: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钴酸锂或富锂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0μm至13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2g/cm3至4.3g/cm3。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25%至35%。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5μm至13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3g/cm3至4.1g/cm3。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钛酸锂、硅基材料、氧化亚硅、硅、硅碳材料或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15μm至15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0.65g/cm3至1.83g/cm3。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40%至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30μm至15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1.35g/cm3至1.78g/cm3。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本申请提出的任一项的电化学装置。本申请中活性物质层中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为零或极低,避免了电子、离子传输的阻碍,这有利于提高活性物质层中离子和电子传导,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化学装置的电性能,由于没有粘结剂所占的质量,因此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而且,本申请中活性物质层表面具有孔状结构,由于孔状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有利于降低离子传输到活性物质层内部的路径,以及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倍率性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电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申请,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
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其电极是将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等在溶剂中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在集流体上,在电极中导电剂、粘结剂和集流体具有一定质量,降低了能量密度。且粘结剂不导电子和离子,粘结剂的存在直接阻碍电子、离子传输过程,增大其移动距离,从而限制电池的倍率性能。粘结剂的存在还会导致电极的活性物质层体积的增加,使得电极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增加,进而降低体积能量密度。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化学装置,能够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极,电极可以是正极或负极,可以参考图1,电极包括集流,10和位于集流体一侧或两侧的活性物质层50,集流体10可以是铜箔或铝箔,活性物质层50表面具有孔状结构40;在惰性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对活性物质层50进行热重分析,热重分析的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层50在350℃至800℃的质量变化为0%至0.2%。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重分析的设备的检测精度为0.2%,本实施例中活性物质层50的质量变化不大于检测精度,这表明本申请中活性物质层中50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为零或极低,即本申请的活性物质层50中不包含高分子类粘结剂,避免了粘结剂对电子、离子传输的阻碍,这有利于提高活性物质层50中离子和电子传导,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化学装置的电性能,由于没有粘结剂所占的质量,因此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而且,本申请中活性物质层50表面具有孔状结构40,由于孔状结构40的存在,增加了活性物质层50的孔隙率,有利于降低离子传输到活性物质层50内部的路径,以及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热重分析的结果显示活性物质层50在350℃至800℃的失重峰数量为0。一些实施例中,在350℃至800℃范围内进行热重分析时,高分子化合物会因为受热分解而产生失重峰,本申请中在上述范围内不存在失重峰,也即本申请中活性物质层中不存在高分子粘结剂,从而保证了活性物质层50的导电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40的直径为5μm至50μm。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40可以是沿活性物质层5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孔,孔状结构40的直径如果太小,不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孔状结构40的直径如果太大,会降低体积能量密度。孔状结构40的直径进一步可以是10μm至40μm,进一步可以是15μm至35μm,进一步可以还是20μm至30μ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40的孔深为2μm至50μm,孔状结构40的孔深如果过小,离子无法很好的进入活性物质层50的内部,孔状结构40的孔深如果过大,将会影响体积能量密度。孔状结构40的孔深进一步可以是15μm至45μm,进一步可以是20μm至40μm,进一步可以还是25μm至35μ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半通的孔状结构40的孔中心的间隔距离为200μm至500μm。一些实施例中,孔状结构40的界面为的圆形,圆形的中心轴为孔状结构40的孔中心,半通的孔状结构40是指孔状结构40的孔深小于活性物质层50的厚度,约为活性物质层50的厚度的一半,本申请中的孔状结构40可以部分或全部为半通的孔状结构40,孔状结构40的孔中心的间隔距离过小,则影响体积能量密度,间隔距离太大时,位于两个孔状结构40之间的活性物质层50距离两个孔状结构40的距离都较远,因此离子不易进入。相邻的两个半通的孔状结构40的孔中心的间隔距离进一步可以是250μm至450μm,进一步可以是300μm至400μ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考图1,活性物质层50包括活性物质20,基于活性物质层50的总重量,活性物质20占活性物质层50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0%至99.5%。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20在活性物质层50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影响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质量百分含量越高其能量密度越高则能量密度越高,通过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能量密度,进一步的,活性物质20占活性物质层50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4%至9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和导电剂,基于活性物质层的总质量,导电剂占活性物质层50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至10%。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能够增强活性物质层的导电性,但会降低活性物质层50的能量密度,通过控制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在保证活性物质层50的导电性的同时,保证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形成复合聚集体,复合30交织形成笼状网络,至少部分活性物质的颗粒位于笼状网络内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看参考图1,导电剂可以是相互交缠形成线状的聚集体301以及点状的聚集体302,线状的聚集体301增强了长程导电性,点状的聚集体302填充在间隙中,可以增强短程导电性,通过复合聚集体30形成的笼状网络能够增强活性物质20之间的导电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剂包括零维导电剂和一维导电剂。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可以是颗粒状,其包括导电炭黑,一维导电剂可以是线条状,可以包括碳纳米管,具体可以是单壁碳纳米管,同构配合使用零维导电剂和一维导电剂可以同时保证短程电子传输和长程电子传输,有利于提高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导电剂的总质量,零维导电剂占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至50%。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不超过50%,这样保证笼状网络的结构稳定性。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维导电剂的长度为1μm至100μm,一些实施例中,一维导电剂的长度如果过小,不易形成稳定的笼状网络,一维导电剂的长度如果过大,可能容易断裂。在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的D50为10至100nm。一些实施例中,D50可以是指粒度分布曲线中累积分布为50%时的最大颗粒的等效直径。零维导电剂的粒径如果太小,可能需要多个零维导电剂填充在一个间隙,增加接触电阻,影响导电剂,零维导电剂的粒径如果过大,可能会大于间隙的尺寸,无法很好的填充在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零维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或科琴黑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维导电剂包括: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钴酸锂或富锂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0μm至1300μm。可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5μm至130μm。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一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如果太小,将导致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过小,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如果太大,可能会导致正极活性物质层从集流体上脱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2g/cm3至4.3g/cm3。可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3g/cm3至4.1g/cm3。一些实施例中,压实密度如果过小,可能会导致体积能量密度较小,压实密度如果过大,可能会导致正极材料的颗粒破碎,且不利于电解液浸润正极活性物质层。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25%至35%。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如果过小,会减小离子传输的通道,不利于离子传导,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如果过大,会劣化体积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钛酸锂、硅基材料、氧化亚硅、硅、硅碳材料或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15μm至1500μm,可选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30μm至150μm;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一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如果太小,将不利于电化学装置的容量,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如果太大,可能会导致负极活性物质层从集流体上脱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0.65g/cm3至1.83g/cm3,可选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1.35g/cm3至1.78g/cm3。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太小会不利于体积能量密度,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太大会不利于离子传导。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40%至50%。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如果太小,会减小离子传导的途径,不利于倍率性能,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如果太大,会不利于体积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电极的制备方法,可以用于制造本申请任一的电化学装置的电极,包括:将导电剂和分散剂加入分散介质,通过超声、搅拌、砂磨等方法形成均匀的分散液;将活性物质加入分散液,搅拌均匀,形成浆料;将浆料涂布于集流体的至少一面,在80℃至120℃下烘干并冷压,形成初始电极;初始将电极置于激光发射器工作范围内,激光强度大于30W,激光与极片间距3cm至10cm,处理1s至600s,在活性物质层表面形成阵列状的圆柱孔,形成电极。可选的,分散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 TM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或羧甲基纤维素锂(CMC-Li)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电极的制备方法,通过对电极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去除活性物质层中的高分子类化合物,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导电性,进而有利于提高能量密度。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的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和导电剂,不包含高分子化合物(例如高分子类粘结剂和增稠剂),避免了高分子化合物对电子和离子的传输的阻碍。无粘结剂电极活性物质层只包含活性物质和导电剂,不含高分子类粘结剂,避免了粘结剂对电子、离子传输的阻碍,降低了非活性物质占比,提升了能量密度,直通孔的加入增加了电极的孔隙率,降低了锂离子的传输距离,提升了倍率性能,且导电剂中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和导电炭黑,单壁碳纳米管的加入增加了长程电子传输,导电炭黑的加入增加了短程电子传输,提高了倍率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负极、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或负极可以为上述任一种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的集流体可以采用Al箔,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集流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或芳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聚乙烯包括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池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厚度在约5μm至50μ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表面还可以包括多孔层,多孔层设置在隔离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多孔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Al2O3)、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钛(TiO2)、二氧化铪(HfO2)、氧化锡(SnO2)、二氧化铈(CeO2)、氧化镍(NiO)、氧化锌(ZnO)、氧化钙(CaO)、氧化锆(ZrO2)、氧化钇(Y2O3)、碳化硅(SiC)、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或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孔具有在约0.01μm至1μm的范围的直径。多孔层的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表面的多孔层可以提升隔离膜的耐热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电解质浸润性能,增强隔离膜与极片之间的粘结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可以为卷绕式或堆叠式。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正极和/或负极可以是卷绕或堆叠式形成的多层结构,也可以是单层正极、隔离膜、单层负极叠加的单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包括锂离子电池,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还可以包括电解质。电解质可以是凝胶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和电解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电解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溶剂。锂盐选自LiPF6、LiBF4、LiAsF6、LiClO4、LiB(C6H5)4、LiCH3SO3、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SiF6、LiBOB或者二氟硼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锂盐选用LiPF6,因为它具有高的离子导电率并可以改善循环特性。
非水溶剂可为碳酸酯化合物、羧酸酯化合物、醚化合物、其它有机溶剂或它们的组合。碳酸酯化合物可为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氟代碳酸酯化合物或其组合。
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及其组合。所述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或者其组合。所述氟代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氟代亚乙酯(FEC)、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或者其组合。
羧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己内酯、甲酸甲酯或者其组合。
醚化合物的实例为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或者其组合。
其它有机溶剂的实例为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辛酯、和磷酸酯或者其组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将正极、隔离膜、负极按顺序卷绕或堆叠成电极件,之后装入例如铝塑膜中进行封装,注入电解液,化成、封装,即制成锂离子电池。然后,对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上描述的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仅是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方法。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为本申请任一项的电化学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其可以是用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子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无人机、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或家庭用大型蓄电池等。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以更好地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其中,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示例。
实施例1
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材料钴酸锂、导电剂(一维导电剂碳纳米管:零维导电剂导电炭黑(Super P)质量比为8:2)和聚乙烯吡络烷酮按照质量比97.5:2.5:1.0进行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调配成为浆料,并搅拌均匀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正极集流体铝箔上,90℃条件下烘干,将正极极片置于激光发射器工作范围内,激光强度>30W,激光与极片间距5cm,处理200s,在正极活性物质层表面形成阵列状的圆柱孔,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材料石墨、苯乙烯丙烯酸酯和羧甲基纤维素锂按照质量比98:1:1进行混合,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采用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90℃条件下烘干,得到负极极片。
隔离膜的制备:隔离膜为8μm厚的聚乙烯(PE)。
电解液的制备:在含水量小于10ppm的环境下,将六氟磷酸锂与非水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亚丙酯(PC):丙酸丙酯(PP):碳酸亚乙烯酯(VC)=20:30:20:28:2,重量比)按重量比8:92配制以形成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依次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外包装铝塑膜中,在80℃下脱去水分后,注入上述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流程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1具体参数:正极材料为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7.5%、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5%,导电剂中零维导电剂质量百分含量占20%,一维导电剂质量百分含量占80%,一维导电剂长度为10μm,零维导电剂D50为50nm,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厚度为20μm,正极活性物质压实密度为4.1g/cm3,正极活性物质层孔隙率为25%,正极活性物质层上具有作为孔状结构的圆柱孔,其直径为5μm,孔深为2μm,相邻的两个孔状结构的距离为200μm,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即质量比为石墨:苯乙烯丙烯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锂=98:1:1,负极活性物质层压实密度为1.78g/cm3,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厚度为25μm,正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失重峰数量为0,正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质量变化为0,直流电阻为30mΩ,8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0%。
实施例2到实施例14是在实施例1的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参数变更,具体变更的参数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实施例15
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材料钴酸锂、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炭黑(Super P)和碳纳米管(CNT)按照质量比97.2:1.5::0.8:0.5进行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调配成为浆料,并搅拌均匀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正极集流体铝箔上,90℃下烘干,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材料石墨、导电剂(一维导电剂碳纳米管:零维导电剂导电炭黑质量比为1:1)、羧甲基纤维素锂按照质量比90:10:2进行混合,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浆料,采用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90℃条件下烘干,烘干后将负极极片置于激光发射器工作范围内,激光强度>30W,激光与极片间距5cm,处理200s,在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形成阵列状的圆柱孔,以后得到负极极片。
实施例16至实施例23是在实施例15的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参数变更,具体变更的参数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对比例1
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材料钴酸锂、聚偏氟乙烯、导电炭黑(Super P)和碳纳米管(CNT)按照质量比97.2:1.5::0.8:0.5进行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调配成为浆料,并搅拌均匀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正极集流体铝箔上,90℃条件下烘干,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材料石墨、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锂和分散剂苯乙烯丙烯酸酯按照质量比95:3.5:1.5进行混合,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采用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90℃条件下烘干,得到负极极片。
其余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和3是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变更参数得到的,具体区别见下面的表格所示。
下面描述本申请的测试方法。
1、热重测试
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进行热重分析,测试热重分析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以及失重峰数量,测试范围为350℃至800℃,升温速率为10℃/min,测试气氛为惰性气氛。
2、25℃直流电阻DCR测试
在25℃下,以0.5C将锂离子电池恒流充电至3.95V,再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0min;以0.1C放电10s(0.1s取点一次,记录对应电压值U1),以1C放电360s(0.1s取点一次,记录对应电压值U2)。重复充放电步骤5次。其中,“1C”是在1小时内将电池容量完全放完的电流值。按如下公式计算得出电池的DCR:DCR=(U2-U1)/(1C-0.1C)。
3、倍率性能的测试
在25℃的环境中,将电池恒流放电至3V,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在0.7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直到上限电压为4.48V,再恒压充电至0.05C,然后在0.2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V,此时记录0.2C的放电容量,然后重复对电池进行0.7C的充电电流下充电,直到上限电压为4.48V,再恒压充电至0.05C,然后设置放电倍率为3C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V,此时记录3C的放电容量。
3C放电容量保持率=(3C放电容量/0.2C时的放电容量)×100%
4、循环性能测试:
将锂离子电池置于45℃±2℃的恒温箱中静置2小时,以1C倍率进行充电至4.48V,然后在4.48V下恒压充电至0.05C。随后以1C倍率放电至3.0V进行循环性能测试,循环充放电800圈,以第800圈的放电容量和第1圈的放电容量的比值作为8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
表1
表2
表1和表2示出了实施例1至5中锂离子电池的参数差异和性能测试结果,其余未显示的制备参数相同。
在实施例1至5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热重质量变化均小于0.2%,失重峰数量均为0,可以看出,随着实施例1至5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热重质量变化的减小,直流电阻随之减小,3C倍率性能得到改善,8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增加。这可能是因为热重质量变化与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高分子类化合物相关,随着高分子类化合物含量的降低,能够改善导电性能,因此有利于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在实施例1至5中可以看出,当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0μm至1300μm,圆柱孔(孔状结构)的直径在5μm到50μm,孔深在2μm至50μm,相邻的两个圆柱孔的控中心的间隔距离为200μm至500μm时,能具有较好的性能。
表3
表4
表3和表4示出了实施例6至14中锂离子电池的参数差异和性能测试结果,其余未显示的制备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从实施例6至9中可以看出,随着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导电剂质量百分含量的降低,直流电阻增加,3C倍率性能降低,8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导电剂的减少劣化了导电性能,不利于离子传输,因此影响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6至9中可以看出,当一维导电剂(碳纳米管)的长度为1μm至100μm,零维导电剂的D50为10nm至100nm,零维导电剂占所述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至50%,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25%至35%时,锂离子电池能够保持较好的性能。
从实施例10至14中可以看出,当改变正极材料的种类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随之变化,当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均较好,其中,当正极材料为镍钴锰酸锂时最佳。
表5
表6
表5和表6示出了实施例15至23中锂离子电池的参数差异和性能测试结果,其余未显示的制备参数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5至23可以看出当负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热重质量变化小于0.2%时,也能够获得较小的直流电阻、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孔隙率为40%至50%,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15μm至1500μm,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0.65g/cm3至1.83g/cm3时可以满足性能要求。
表7
表8
“/”表示无,表7和表8示出了对比例1至3中锂离子电池的参数差异和性能测试结果。
在实施例1至3中,其直流电阻较大,3C倍率性能较差,且8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较小,这是因为对比例1至3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均含有粘结剂,从其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热重结果可以看出,负极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失重峰数量为1,且质量变化较大,这表明了存在高分子类化合物,这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降低,阻碍离子传输,因此造成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劣化。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所述集流体一侧或两侧的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层表面具有孔状结构;所述活性物质层在惰性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进行热重分析测试的结果显示,所述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质量变化为0%至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重分析的结果显示所述活性物质层在350℃至800℃的失重峰数量为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
(a)所述孔状结构的直径为5μm至50μm;
(b)所述孔状结构的孔深为2μm至50μm;
(c)相邻的两个半通的所述孔状结构的孔中心的间隔距离为200μm至5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基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总重量,所述活性物质占所述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0%至99.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层包括活性物质和导电剂,且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d)基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总质量,所述导电剂占所述活性物质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至10%;
(e)所述导电剂形成复合聚集体,所述复合聚集体交织形成笼状网络,至少部分所述活性物质的颗粒位于所述笼状网络内部;
(f)所述导电剂包括零维导电剂和一维导电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g)基于所述导电剂的总质量,所述零维导电剂占所述导电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至50%;
(h)所述一维导电剂的长度为1μm至100μm;
(i)所述零维导电剂的D50为10nm至100nm;
(j)所述零维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或科琴黑中的至少一种;
(k)所述一维导电剂包括: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正极,所述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且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l)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钴酸锂或富锂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m)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0μm至1300μm;
(n)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2g/cm3至4.3g/cm3;
(o)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25%至3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正极,所述活性物质层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且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p)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25μm至130μm;
(q)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2.3g/cm3至4.1g/cm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负极,所述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且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r)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括钛酸锂、硅基材料、氧化亚硅、硅、硅碳材料或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s)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15μm至1500μm;
(t)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0.65g/cm3至1.83g/cm3;
(u)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为40%至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负极,所述活性物质层为负极活性物质层,且满足如下的至少一项:
(v)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单侧的厚度为30μm至150μm;
(w)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压实密度为1.35g/cm3至1.78g/cm3。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2/079670 WO2023168585A1 (zh) | 2022-03-08 | 2022-03-08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97489A true CN116097489A (zh) | 2023-05-09 |
Family
ID=86206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5092.5A Pending CN116097489A (zh) | 2022-03-08 | 2022-03-08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97489A (zh) |
WO (1) | WO202316858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56067B1 (ko) * | 2011-03-24 | 2013-04-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CN203932198U (zh) * | 2014-05-30 | 2014-11-0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CN107317036B (zh) * | 2017-06-27 | 2021-03-02 | 中南大学 | 一种具有超低电阻的极片、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这种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
CN109546103A (zh) * | 2018-10-25 | 2019-03-29 | 北京化工大学 | 一种粘结剂作为炭前驱体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165143A (zh) * | 2019-05-24 | 2019-08-23 | 东莞市安德丰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电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1244456A (zh) * | 2020-01-16 | 2020-06-05 | 东莞市沃泰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 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 |
WO2022035606A1 (en) * | 2020-08-12 | 2022-02-17 | Cabot Corporation |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carbon black, graphite and carbon nanotubes, related electrodes and related batteries |
CN113285053A (zh) * | 2021-05-06 | 2021-08-20 | 路华置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负极片及其制造方法、电池 |
-
2022
- 2022-03-08 WO PCT/CN2022/079670 patent/WO2023168585A1/zh unknown
- 2022-03-08 CN CN202280005092.5A patent/CN11609748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68585A1 (zh) | 2023-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80942B2 (ja) | 負極材料及び該負極材料を含む負極、並びに電気化学装置 | |
CN113366673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3097431A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US20240162440A1 (en) | Negative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4068864B (zh) | 一种负极极片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730883B (zh) | 一种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
CN113097432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US20230343944A1 (en) |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40297302A1 (en) | Electro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6504923B (zh) | 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和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 |
US20240304785A1 (en) | Electro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422063A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3421999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5552665A (zh) | 电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3097474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2802990B (zh) |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4503301A (zh) |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6097489A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843518B (zh) | 负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电化学装置 | |
WO2022266798A1 (zh) | 负极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3692654B (zh) |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3853699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EP4432386A1 (en) | Electro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3168584A1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5088095B (zh) | 一种负极极片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