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3437A -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 Google Patents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63437A
CN116063437A CN202211496227.0A CN202211496227A CN116063437A CN 116063437 A CN116063437 A CN 116063437A CN 202211496227 A CN202211496227 A CN 202211496227A CN 116063437 A CN116063437 A CN 116063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compared
starting
protein
transge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62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晓峰
胡桂花
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Original Assignee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filed Critic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Priority to CN2022114962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634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6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34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1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42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non-agronomic quality (output) traits, e.g. for industrial processing; Value added, non-agronomic traits
    • C12N15/8243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non-agronomic quality (output) traits, e.g. for industrial processing; Value added, non-agronomic traits involving biosynthetic or metabolic pathways, i.e. metabolic engineering, e.g. nicotine, caffeine
    • C12N15/825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non-agronomic quality (output) traits, e.g. for industrial processing; Value added, non-agronomic traits involving biosynthetic or metabolic pathways, i.e. metabolic engineering, e.g. nicotine, caffeine involving pigment biosynthe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3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drought, cold, salt resistan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OsREF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该蛋白为如下任一种蛋白质,(a1)氨基酸序列为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a2)将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a3)与(a1)‑(a2)中任一所限定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0%以上同一性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a4)在(a1)‑(a3)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末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该蛋白可用植物的多种性状改良。

Description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OsREF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sativa)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全球大约二分之一的人口。上个世纪60年代,
半矮化育种的推广使得全世界水稻产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近30年以来,虽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其新品种培育在水稻产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产量的提高幅度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预计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89亿,这意味着2050年粮食生产需要提高50%。面对人口急剧增长,环境不断恶化,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如何有效地提高水稻单产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而逆境胁迫正是导致我国粮食减产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认知里,抗逆性和高产量往往不可兼得。而实验室研究者们努力的目标却是“兼得”——结合现实和需求,发掘作物抗逆基因资源,培育出抗逆和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表观遗传是指在不改变DNA、RNA或蛋白序列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甲基化在DNA和RNA上均可发生,参与生长发育、基因表达调控、响应环境信号等多个方面,是生物性状多样性的基础。DNA甲基化和mRNA甲基化作为新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热潮。目前,以表观遗传理论和技术为中心的智能设计育种体系为培育作物优良品种提供了全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一种蛋白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蛋白质,为如下任一种蛋白质,
(a1)氨基酸序列为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a2)将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a3)与(a1)-(a2)中任一所限定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0%以上同一性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a4)在(a1)-(a3)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末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上述蛋白被命名为OsREF蛋白。
与上述蛋白质相关的生物材料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该生物材料为如下任一种,
c1)编码上述蛋白质的核酸分子;
c2)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
c3)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重组载体;
c4)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微生物、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重组微生物、或含有c3)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c5)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细胞系、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细胞系;
c6)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组织、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组织;
c7)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器官、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器官;
c8)降低或抑制c1)所述核酸分子表达的核酸分子;
c9)含有c8)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植物细胞系。
可选地,根据上述的生物材料,
c1所述核酸分子为如下任一所示的DNA分子:
d1)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d2)编码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
d3)与d1)或d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90%或90%以上同一性,来源于水稻米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DNA分子;
d4)在严格条件下与d1)或d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DNA分子。
可选地,c3)所述的重组载体为具有序列1或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的质粒,例如下述实施例制备的重组质粒OE-REF。
上述蛋白质可人工合成,也可先合成其编码基因,再进行生物表达得到。
上述蛋白质中,所述标签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或纯化。所述标签可为Flag标签、His标签、MBP标签、HA标签、myc标签、GST标签和/或SUMO标签等。
本文中,同一性是指氨基酸序列或核苷酸序列的同一性。可使用国际互联网上的同源性检索站点测定氨基酸序列的同一性,如NCBI主页网站的BLAST网页。
本文中,所述80%以上的同一性可为至少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或99%的同一性。
本文中,所述90%以上的同一性可为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的同一性。
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在0.1×SSPE(或0.1×SSC),0.1%SDS的溶液中,在65℃条件下杂交并洗膜。
上述蛋白质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为如下任一种应用,
(1)调控植物发育性状;
(2)调控植物叶绿素含量;
(3)调控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
上述生物材料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为如下任一种应用,
(1)调控植物发育性状;
(2)调控植物叶绿素含量;
(3)调控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
(4)植物育种。
植物育种可为培育叶绿素表达过低的植物。
可选地,根据上述的应用,所述植物发育性状选自株高、产量和盐胁迫耐受性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植物育种的方法,所述方法为M1、M2或M3,所述M1包括提高和/或增加出发植物中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上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提高;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增加;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提高;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提高。
所述提高和/或增加出发植物中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可包括向所述出发植物导入提高和/或增加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的物质,例如上述c1)所述核酸分子、c2)所述表达盒、c3)所述重组载体和/或c4)所述重组微生物。
所述M2包括抑制或降低出发植物中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上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所述抑制或降低出发植物中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可包括向所述出发植物导入降低和/或减少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的物质,例如上述c8)所述核酸分子、c9)所述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
所述M3包括在出发植物基因组DNA中如序列3所述的编码序列第210位缺失G或第210位之后插入A获得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转基因植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为M4或M5,所述M4包括向出发植物中导入提高和/或增加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上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
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所述转基因植物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株高提高;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产量增加;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盐胁迫耐受性提高;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提高;
所述M5包括向出发植物中导入降低和/或减少上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上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
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所述转基因植物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以上任一所述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以上任一所述植物为禾本科植物。以上任一所述植物为稻属植物。以上任一所述植物为水稻,例如水稻日本晴。
本发明所提供的OsREF蛋白及其相关生物材料可用于植物的多种性状改良,对于植物育种具有重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CRISPR-Cas9编辑获得水稻日本晴OsREF基因突变株系的创制。
图2为成熟期日本晴与突变体植株拍照以及株高统计。
图3为各株系成熟期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图4为各株系穗部表型及植株产量性状(穗粒数、结实率、1/2级枝梗数、千粒重)统计。
图5为各株系成熟籽粒。
图6为OsREF基因基因表达部位、基因亚细胞定位及GUS组织化学染色。
图7为日本晴、突变体以及过表达植株RNA表观修饰水平检测。
图8为耐盐性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以下提供的实施例可作为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改进的指南,并不以任何方式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
OsRE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该基因编码4个不同的转录本:LOC_Os08g33120.1、LOC_Os08g33120.2、LOC_Os08g33120.3、LOC_Os08g33120.5。本发明中构建的过表达材料为LOC_Os08g33120.1转录本编码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其CDS如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
实施例1、创制水稻日本晴基因突变株系
一、构建重组质粒
以BGK032(购自百格基因,货号BGK032)为出发载体,将靶基因OsREF对应的guideRNA序列:GCAGAACCAAAGACATGACC插入至水稻OsU6启动子下游,获得重组质粒REF。重组质粒序列REF如序列表序列4所示。
二、进行遗传转化并获得再生植株
将重组质粒REF导入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采用农杆菌浸染法,将重组农杆菌对水稻日本晴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然后筛选抗性愈伤组织(抗性筛选采用100mg/L潮霉素),然后进行分化再生培养,然后进行生根培养,得到再生植株。
三、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植株
将步骤二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如下鉴定:取叶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引物GP7406-6345-F和引物GP7406-6345-R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然后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GP7406-6345-F:GCACGACACATATTGCGACC。
GP7406-6345-R:AATGGACTTCTCCCAGCACG。
通过以上鉴定,从步骤二得到的再生植株中筛选得到两个纯合突变型植株(即两条染色体发生的突变一致),分别命名为line1植株和line2植株。
如图1中A所示,与日本晴(Wildtype)的基因组DNA相比,line1植株的差异仅在于OsREF基因中发生一个核苷酸的缺失,具体为序列3CDS序列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第210位缺失G;line1植株的差异仅在于OsREF基因中发生一个核苷酸的插入,具体为序列3CDS序列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第210位之后插入A。
line1植株或者line2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将种子培育为植株,即为T1代植株。T1代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将种子培育为植株,即为T2代植株。line1植株及其自交后代,称为line1株系。Line2植株及其自交后代,称为line2株系。
实施例2、创制水稻日本晴OsREF基因过表达株系植物材料
一、构建重组质粒
以BGV002为出发载体(购自百格基因,货号BGV002),将CDS序列(序列如序列3所示)插入至CaMV35S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位点,获得重组质粒OE-REF。重组质粒OE-REF序列如序列表序列5。
二、进行遗传转化并获得再生植株
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采用农杆菌浸染法,将重组农杆菌对水稻日本晴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然后筛选抗性愈伤组织(抗性筛选采用100mg/L潮霉素),然后进行分化再生培养,然后进行生根培养,得到再生植株。
三、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植株
将步骤二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如下鉴定:
取叶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引物BS2-F和引物BS2-R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然后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OE-F:ATGACGCACAATCCCAC。
OE-R:ACGTCGCCGTCCAGCTC。
通过以上鉴定,从步骤二得到的再生植株中筛选得到OsREF基因过表达的植株,命名为OE植株。
OE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将种子培育为植株,即为T1代植株。T1代植株自交并收获种子,将种子培育为植株,即为T2代植株。OE植株及其自交后代,称为OE株系。
实施例3、水稻日本晴OsREF基因突变株系及基因过表达株系植物比较
一、性状比较
供试植株为:水稻日本晴(用Nip表示),Line1株系的T2代植株(Line1),Line2株系的T2代植株(Line2),OE株系的T2代植株(OE)。
在平行条件下,大田生长条件下培养供试植株。在田间直接测量每个植株的主分蘖叶片,测量每片叶子的中间部位,每个株系测量30株。
采用柯尼卡美能达叶绿素计仪SPAD-502PLUS对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测量。
成熟期时,统计植株株高,每个株系取30株植株的平均值。
水稻成熟收获期,统计植株穗部表型及植株产量性状,每个株系取30株植株的平均值。
成熟期植株如图2左图所示,株高统计如图2右图所示,与对照株系日本晴Nip相比,突变体Line1和突变体Line2株高降低。
各株系成熟期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如图3所示,从左到右依次为叶片照片、叶绿色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叶片照片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对照株系日本晴Nip、突变体Line1、突变体Line2、过表达株系OE。叶绿体相对含量统计以及净光合速率统计。与日本晴相比,OsREF基因突变株系的叶绿体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OsREF基因过表达株系的叶绿体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升高。
各株系穗部表型及植株产量性状(穗粒数、1/2级枝梗数、千粒重)统计如图4所示,上方图为对照株系日本晴Nip、突变体Line1、突变体Line2、过表达株系OE穗部表型,下方图为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以及二级枝梗数统计,经数据分析,与对照株系相比,突变体和过表达株系的P<0.05,表示每组测量数据与对照株系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为与对照株系相比,突变体的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以及二级枝梗数均显著降低,过表达株系的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以及二级枝梗数均显著提高。
图5为各株系成熟籽粒大小比较,经数据分析,与对照株系相比,突变体和过表达株系的P<0.05,表示每组测量数据与对照株系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为与对照株系相比,突变体的籽粒均显著减小,过表达株系均显著增大。
二、OsREF基因表达部位检测
下述方法的样品均为水稻日本晴。
染色方法具体如下:
GUS染色缓冲液:22.912gNa2HPO4,3.722gNa2EDTA,0.16462gK3Fe(CN)6,4.89924gKH2PO4,0.21119gK4Fe(CN)6,1mLTritonX-100,100mL甲醇,去离子水定容至1L,室温保存。
水稻材料或组织用90%丙酮冰上固定15min,然后用染色缓冲液漂洗两遍,放入染色液(包含0.25mg/mLX-Gluc)中,然后抽真空30min,37℃染色,根据基因表达情况确定染色时间。染色完成后,用70%的乙醇脱色,观察拍照。
亚细胞定位方法具体如下:
将OsREF的CDS序列与PAN580亚细胞定位载体融合,绿色荧光蛋白在C端,将GFP融合质粒转化水稻原生质体,H2A-mcherry被用作核Marker。用ZEISS LSM980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
RT-PCR基因表达量检测方法具体如下:
分别提取水稻日本晴不同发育时期RNA样品(3周根,地上部,旗叶,茎,1cm,4cm,5cm,10cm,15cm,20cm穗),反转录后得到cDNA,以UBQ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
结果如图6所示,图6从上到下依次为亚细胞定位结果、RT-PCR统计结果以及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RT-PCR及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OsREF基因在植株幼穗中高表达。为了验证OsREF的亚细胞定位模式,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了p35S::OsREF-GFP载体(即融合OsREF的CDS序列的PAN580亚细胞定位载体),表明OsREF-GFP融合蛋白与细胞核Marker共定位,表明OsREF在细胞核里行使功能。
三、RNAm5C、m6A表观修饰水平检测
核酸样品为采用RNA提取试剂盒(TIANGEN,DP432)提取的水稻日本晴(用Nip表示),Line1株系的T2代植株(Line1),Line2株系的T2代植株(Line2),OE株系的T2代植株(OE)的RNA。
Dot-blot法,即斑点印迹杂交法,是一种快速检测特异核酸(DNA或RNA)分子的核酸杂交技术。该方法通过将核酸样品直接转移到适当的杂交滤膜上,然后利用抗体与核酸修饰的特异性结合,从而达到定性检测核酸样品中特异性修饰的目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200μlPCR管内使用ddH2O设置核酸浓度梯度,PCR仪内95℃变性3min后,立即将PCR管取出,置于冰上3min以上。
(2)取合适大小的NC膜置于塑料培养皿内,取1μlRNA样品点在NC膜上。
(3)待膜干燥后,调整紫外交联仪至200KJ/cm2,将培养皿打开盖子后放置在交联仪内进行紫外交联,20s后即可取出。
(4)在皿内加入20ml5%脱脂奶粉封闭1小时。
(5)倒掉培养皿内的脱脂奶粉,使用PBST溶液清洗膜3次,每次1min。
(6)使用5mlPBST溶液按照1:1000比例稀释anti-m6A(SynapticSystems,货号:202003)/anti-m5C(Diagenode,货号:C15200081-100)抗体后,加入到培养皿内,4℃过夜
(7)回收一抗至离心管内,4℃保存。使用PBST溶液清洗膜3次,每次1min。
(8)使用10mlPBST溶液按照1:5000比例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IgG抗体(康为世纪,货号:CW0103S)后,加入到培养皿内,室温孵育1h。
(9)使用PBST溶液清洗膜3次,每次1min。
(10)将膜上的液体使用无尘纸吸干后,各取500μlECL发光底物A液和B液(Biorad,货号:1705061)充分混匀后,将膜浸没至发光底物中反应2min。
(11)使用化学发光检测成像系统检测信号并拍照分析。
结果如图7所示,从上到下分别为表明RNAm5C、RNAm6A修饰水平检测结果,表明RNAm5C和m6A的修饰在OsREF突变体Line1,Line2中均明显下调,OsREF过表达植株OE中升高。
四、转基因植株耐盐性检测
为探究OsREF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将萌发后的种子摆布于96孔板内,每个株系使用30棵幼苗,在底盒内加入250mL水稻营养液(Coolaber,NSP1040),每三天更换一次液体。在水稻幼苗正常生长3周后,采用150mMNaCl浓度的溶液胁迫处理OsREF突变体Line1,Line2,OsREF过表达植株OE,Nip作为对照。处理7天后进行拍照,并测定植株存活率。
结果如图8所示,表明与Nip植株相比(存活率90%),OsREF突变体表现不耐盐表型,存活率为10-20%,OE表现为耐盐表型,存活率为95%。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以及无需进行不必要的实验情况下,可在等同参数、浓度和条件下,在较宽范围内实施本发明。虽然本发明给出了特殊的实施例,应该理解为,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改进。总之,按本发明的原理,本申请欲包括任何变更、用途或对本发明的改进,包括脱离了本申请中已公开范围,而用本领域已知的常规技术进行的改变。按以下附带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特征的应用。

Claims (8)

1.一种蛋白质,其特征在于:为如下任一种蛋白质,
(a1)氨基酸序列为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a2)将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a3)与(a1)-(a2)中任一所限定的氨基酸序列具有80%以上同一性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a4)在(a1)-(a3)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末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2.与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相关的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为如下任一种,
c1)编码权利要求1中所述蛋白质的核酸分子;
c2)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
c3)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重组载体;
c4)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微生物、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重组微生物、或含有c3)所述重组载体的重组微生物;
c5)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细胞系、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细胞系;
c6)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组织、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组织;
c7)含有c1)所述核酸分子的转基因植物器官、或含有c2)所述表达盒的转基因植物器官;
c8)降低或抑制c1)所述核酸分子表达的核酸分子;
c9)含有c8)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植物细胞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
c1所述核酸分子为如下任一所示的DNA分子:
d1)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d2)编码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DNA分子;
d3)与d1)或d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90%或90%以上同一性,来源于水稻米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DNA分子;
d4)在严格条件下与d1)或d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DNA分子。
4.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如下任一种应用,
(1)调控植物发育性状;
(2)调控植物叶绿素含量;
(3)调控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
5.权利要求2或3所述生物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如下任一种应用,
(1)调控植物发育性状;
(2)调控植物叶绿素含量;
(3)调控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
(4)植物育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发育性状选自株高、产量和盐胁迫耐受性中的至少一种。
7.植物育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M1、M2或M3,
所述M1包括提高和/或增加出发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提高;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增加;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提高;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提高;
所述M2包括抑制或降低出发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所述M3包括使出发植物基因组DNA中如序列3所述的编码序列第210位缺失G或第210位之后插入A获得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的植物: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8.转基因植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为M4或M5,所述M4包括向出发植物中导入提高和/或增加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
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所述转基因植物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株高提高;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产量增加;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盐胁迫耐受性提高;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提高;
所述M5包括向出发植物中导入降低和/或减少权利要求1中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和/或权利要求1中所述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
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所述转基因植物具有下述至少一种特性:
1)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株高降低;
2)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产量减少;
3)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盐胁迫耐受性降低;
4)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5)与所述出发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RNA表观修饰水平降低。
CN202211496227.0A 2022-11-25 2022-11-25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Pending CN1160634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6227.0A CN116063437A (zh) 2022-11-25 2022-11-25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6227.0A CN116063437A (zh) 2022-11-25 2022-11-25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3437A true CN116063437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6227.0A Pending CN116063437A (zh) 2022-11-25 2022-11-25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634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24756B2 (ja) 組織特異的プロモーターを用いたトランスジェニック植物およびその作出方法
CN110066774B (zh) 玉米类受体激酶基因ZmRLK7及其应用
CN110819607A (zh) CsLYK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提高柑橘溃疡病抗性的应用
US20090031444A1 (e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WO2018084522A1 (ko) 수발아 저항성을 증진시키는 벼 유래 유전자 및 이의 용도
CN115058449B (zh) 一种利用CsWRKY43干扰以提高柑橘溃疡病抗性的方法
CN110386967B (zh) 与植物雄性育性相关的蛋白SiMS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1942457B (zh) 甘蓝型油菜tt8基因家族及其应用
JP4134281B2 (ja) 雌しべの各組織に特異的な活性を有するプロモーターおよびその利用
CN110066327B (zh) 蛋白质TaWRKY13在调控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CN114703199B (zh) 一种植物抗旱性相关的基因TaCML46及应用
CN108690127B (zh) 抗逆相关蛋白TaMYB85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14657157A (zh) ZmD13蛋白在调控玉米株高中的应用
CN116063437A (zh) 水稻RNA表观修饰相关基因OsREF及其协同改良产量和抗逆应用
CN114262713A (zh) E41基因在调控植物胚胎发育中的应用
KR101902915B1 (ko) 수발아 저항성을 증진시키는 벼 유래 OsPHS2 유전자 및 이의 용도
US8895807B2 (en) RabG3b gene and protein thereof for regulating late stage xylem development, method for promoting plant biomass and transgenic plant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6480069B (zh) 黄瓜CsERF025基因及其在促进黄瓜果实顺直发育中的应用
JPWO2008120410A1 (ja) エンドリデュプリケーション促進活性を有する遺伝子
NL2030997B1 (en) Zea mays receptor-like kinase 7 (zmrlk7) gene related to kernel and plant type development of maize and use thereof
US20110265225A1 (en) Transgenic plant having increased seed size
CN104711287B (zh) 一种提高植物根毛生成能力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14516908B (zh) 水稻粒形调控蛋白hos59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CN103710379A (zh) GmBRI1蛋白及其基因在培育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CN110229801B (zh) 一种控制水稻叶片衰老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