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7238A -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57238A CN115957238A CN202211604817.0A CN202211604817A CN115957238A CN 115957238 A CN115957238 A CN 115957238A CN 202211604817 A CN202211604817 A CN 202211604817A CN 115957238 A CN115957238 A CN 1159572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nules
- percent
- sodium
- hydroxypropyl cellulose
- phosph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磷酸二氢钠68.75%,磷酸氢二钠24.79%,羟丙纤维素0.79%~4.81%,低取代羟丙纤维素0.69%~5.51%,硬脂酸镁0.16%~0.96%,制备工艺为湿法制粒。粘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按照特定比例添加,能够保证颗粒的溶化性、均匀性及流动性。对于颗粒较大的磷酸二氢钠用合适的筛网进行过筛,未进行粉碎,不仅可以节省制备时间,而且在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粘连现象,均匀性好,更适用于磷酸钠盐颗粒的小规格分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磷酸钠盐能对大肠产生显著的渗透作用,使体内水分进入肠道,软化肠道内容物,从而促进排出,达到清理肠道的目的。磷酸盐颗粒剂可以溶于水后服用,快速进入肠道,而且不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很适合各种类型的患者使用。专利CN111110697A提供了一种磷酸钠盐散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散剂由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糖精钠、柠檬香精粉末和黄原胶组成,工艺步骤为(1)先将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和糖精钠粉碎过80目筛;(2)分别称取处方量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糖精钠、柠檬香精粉末和黄原胶,加入三维混合机中,充分混合使其混合均匀;(3)将混合后的物料用铝塑复合膜进行分装。经研究发现,在磷酸二氢钠粉碎过程中,随着粉碎腔体内物料的增加,物料相互挤压并受到设备产生的热量影响,粉碎腔体内会出现物料融化并黏附与粉碎设备上的现象。而且原料药粒径大小不仅会影响混合均匀性,还会影响颗粒剂的溶解速率。
在磷酸钠盐颗粒剂中添加羟丙纤维素,不仅可以起到粘合作用,而且可以对磷酸盐产生缓释作用,降低对肠道的刺激性。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具有一定的黏性,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充当黏合剂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作为崩解剂使用。硬脂酸镁具有润滑作用,能够增强颗粒的流动性。申请人采用日本上市的复方磷酸盐颗粒作为参比制剂,进行磷酸钠盐颗粒剂的仿制药开发。参比制剂公开的处方为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和硬脂酸镁,为确保仿制药质量与参比制剂一致,应尽可能使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物质基础保持一致。申请人在制备过程中发现,由于羟丙纤维素的粘合性较强,硬脂酸镁疏水性较强,很容易产生颗粒剂难以溶化、颗粒过粗或过细、粒度分布不均的问题,不适用于药品的生产。
另外,由于磷酸钠盐口服对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进行规格开发时,需要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耐受性,因此小规格的产品在临床应用上更具有优势。但小规格包装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原辅料的混合均匀性有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未对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进行详细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酸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原料黏附问题,增强原辅料混合均匀性;选择合适的辅料比例,使磷酸钠盐颗粒剂的溶解性、流动性、粒度分布及均匀性达到要求,可用于实际生产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中各成分的含量为:磷酸二氢钠68.75%,磷酸氢二钠24.79%,羟丙纤维素0.79%~4.81%,低取代羟丙纤维素0.69%~5.51%,硬脂酸镁0.16%~0.96%,制备工艺为湿法制粒。
优选的,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磷酸二氢钠物料12~20目过筛处理;
(2)预混:将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在湿法混合制粒机中混合均匀,得到预混物;
(3)制粒:将润湿剂乙醇加入到步骤(2)所述预混物进行湿法制粒,制粒后进行湿整粒;
(4)干燥:将湿颗粒进行干燥,干燥结束后进行干整粒;
(5)总混:将硬脂酸镁加入到干颗粒中进行总混;
(6)颗粒分装:将总混颗粒进行颗粒分装。
优选的,所述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的含量比为5:5:1。
优选的,所述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的含量比为4:4:1。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磷酸二氢钠采用20目摇摆整粒过筛。
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预处理过程中仅对磷酸二氢钠进行过筛处理,能够缩短制备时间,提高效率,选择合适的筛网目数,能够避免混合过程中产生粘连,保证了颗粒剂的混合均匀性;选择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崩解剂,与羟丙纤维素和硬脂酸镁按照特定比例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磷酸钠盐颗粒的混合均匀性、流动性及溶化性;与市售参比制剂相比,自研样品的溶化性相似,粒度分布更加集中,更利于颗粒分装时的装量控制,可用于仿制药的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1~6样品溶化性结果图片。
图2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7~13样品溶化性结果图片。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14~16样品溶化性结果图片。
图4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17~20样品溶化性结果图片。
图5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21样品及市售参比制剂溶化性结果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工艺流程1:
(1)预处理: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粉碎过80目筛。
(2)配料:称取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若有)、硬脂酸镁、乙醇(作为润湿剂)。
(3)预混:将已称量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若有)加入湿法制粒机中进行预混,得到预混物。
(4)制粒:将润湿剂缓慢倒入上述预混物中,开启搅拌与切割,进行湿法制粒。
(5)干燥:将湿颗粒进行干燥。
(6)干整粒:将干颗粒使用门式整粒机进行干整粒。
(7)总混:将硬脂酸镁加入到上述干颗粒中进行总混。
(8)颗粒分装:将总混颗粒进行颗粒分装。
按照表1所示处方及工艺流程1进行磷酸钠盐颗粒剂样品制备。
表1
溶化性检测:取样品5包(重量为2.25g左右),加入温水200ml,搅拌5min,立刻观察。
结果如图1所示,实施例1~6样品均出现较多的不溶物,且处方中羟丙纤维素用量越大,不溶物团块更为明显。当使用羟丙纤维素与低取代羟丙纤维素进行混合时,
溶解性提高,并且随着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占比的增多,不溶性团块数量明显减少。
按照表2所示处方及工艺流程1进行磷酸钠盐颗粒剂样品制备。
表2
溶化性结果如图2所示。实施例7~13样品颗粒均可全部溶解,符合溶化性要求,但均有少量白色絮状物。从样品堆密度、休止角等关键质量属性来看,随着硬脂酸镁含量的增加,样品的流动性增加。
表3
处方中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均为活性成分,其粒径大小可能均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使用机械筛分法对二者粒径进行初步考察,检测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从表4数据可知,磷酸氢二钠为粉末,本身粒径较小,100目以下细粉比例接近70%;而磷酸二氢钠为结晶性粉末或颗粒,本身粒径较大且粒度分布较广。粉碎会改变原料药粒径大小及比表面积,直接影响产品的溶解速率,将磷酸二氢钠使用18目、40目、60目筛网进行粉碎,得到不同粒径的原料药。粉碎过程中发现,若采用60目以上筛网进行粉碎,随着粉碎腔体内物料的增加,磷酸二氢钠相互挤压并受到设备产生的热量影响,物料会在粉碎腔体内融化并黏附于粉碎设备上。按照表5所示处方、粉碎状态及工艺流程2制备磷酸钠盐颗粒。
工艺流程2:
(1)预处理:磷酸二氢钠粉碎或不粉碎。
(2)配料:称取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乙醇(作为润湿剂)。
(3)预混:将已称量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加入湿法制粒机中进行预混,得到预混物。
(4)制粒:将润湿剂缓慢倒入上述预混物中,开启搅拌与切割,进行湿法制粒。
(5)干燥:将湿颗粒进行干燥,干燥结束后进行干整粒。
(6)干整粒:将干颗粒使用门式整粒机进行干整粒。
(7)总混:然后将硬脂酸镁加入到上述干颗粒中进行总混。
(8)颗粒分装:将总混颗粒进行颗粒分装。
表5
对比实施例14~16样品检测结果,磷酸二氢钠经过粉碎后制得的样品细粉比例显著增多,且样品流动性差于未粉碎批次,导致后续分装工序装量差异不稳定。溶化性结果如图3所示,实施例14、15样品均完全溶解,但实施例15样品溶液中悬浮的絮状物较未粉碎批次明显,实施例16样品液面可见有一到两个未溶白色小团块。
不同目数筛网对磷酸二氢钠进行过筛后的粒度分布如表6所示。按照表7所示处方,磷酸二氢钠进行过筛处理,参照工艺流程2,制备磷酸钠盐颗粒剂,实施例17~20样品的溶化性结果如图4所示,混合均匀性结果如表8所示。结果表明,经12目、16目、20目铁筛网摇摆整粒后,磷酸二氢钠粒度分布无明显差异,手动过筛后,磷酸二氢钠粒径主要集中在40-80目范围内,而进行摇摆整粒,粒径主要在60-100目之间,两种处理方式粒径并未呈现两级分化。使用摇摆式颗粒机整粒效率远大于手动过筛,可大大缩短预处理时长,更利于实际生产操作。在产品溶化性方面,实施例17~20样品均可完全溶解,无可见颗粒,但是在均匀性方面,实施例17、20样品混合均匀度更高。
表6
表7
表8
实施例21
处方:磷酸二氢钠68.75%、磷酸氢二钠24.79%、羟丙纤维素2.87%、低取代羟丙纤维素2.87%、硬脂酸镁0.72%。
工艺流程3:
预处理:磷酸二氢钠称量前使用20目圆盘筛过筛。
配料:按处方量称取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乙醇(作为润湿剂)。
预混:将上述已称量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加入湿法制粒机中进行预混,转速为搅拌桨3r/s,切割刀40r/s,混合时间5min。
制粒:将乙醇缓慢倒入上述预混物中,开启搅拌与切割,转速为搅拌桨3r/s,切割刀50r/s,进行湿法制粒,制粒时间1min。
干燥:将上述湿颗粒倒入流化床中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60℃,待颗粒水分满足要求时停止干燥。
干整粒:将上述干颗粒使用门式整粒机1.2mm筛网进行干整粒。
总混:将已整粒的干颗粒、已称量的硬脂酸镁倒入三维混合桶中进行总混。
颗粒分装:将总混颗粒进行颗粒分装。
将实施例21样品与市售参比制剂进行对比,质量属性结果如表9所示,溶化性结果如图5所示。对处方工艺进行调整后,样品制备过程无异常。与市售参比制剂相比,实施例21样品颗粒粒度分布更集中,粗颗粒和100目下细粉均少于市售参比制剂,更利于颗粒分装装量控制;实施例21样品溶化性与市售参比制剂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絮状物及沉淀产生,符合要求。
表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中各成分的含量为:磷酸二氢钠68.75%,磷酸氢二钠24.79%,羟丙纤维素0.79%~4.81%,低取代羟丙纤维素0.69%~5.51%,硬脂酸镁0.16%~0.96%,制备工艺为湿法制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磷酸二氢钠物料过12~20目筛;
(2)预混:将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在湿法混合制粒机中混合均匀,得到预混物;
(3)制粒:将润湿剂乙醇加入到步骤(2)所述预混物进行湿法制粒,制粒后进行湿整粒;
(4)干燥:将步骤(3)所述湿颗粒进行干燥,干燥结束后进行干整粒;
(5)总混:将硬脂酸镁加入到干颗粒中进行总混;
(6)颗粒分装:将总混颗粒进行颗粒分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的含量比为5:5: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硬脂酸镁的含量比为4:4: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磷酸二氢钠采用20目铁筛网摇摆整粒过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04817.0A CN115957238A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04817.0A CN115957238A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57238A true CN115957238A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735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04817.0A Pending CN115957238A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57238A (zh) |
-
2022
- 2022-12-14 CN CN202211604817.0A patent/CN11595723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0797B (zh) | 维生素d类似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59430B (zh) | 生产具有高堆积密度和良好流动性的纤维素衍生物的方法 | |
CN110354086B (zh) | 一种坎地沙坦酯片剂的制备方法 | |
PT741565E (pt) | Processo para a producao de particulas de ibuprofeno s(+) | |
CN112494434A (zh) | 含有磷酸奥司他韦的干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 | |
JP3368898B1 (ja) | 分岐鎖アミノ酸含有顆粒の製造方法 | |
CN108186578A (zh) | 一种利托那韦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 |
NL192780C (nl) | Werkwijze om een in water zwelbaar, in water onoplosbaar, sterk hydrofiel polymeer te voorzien van een farmaceutisch actieve stof. | |
CN110123770A (zh) | 一种阿哌沙班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524454B (zh) | 高度分散的低剂量药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JP2669446B2 (ja) | 医薬品コーティング液用原料粉粒体 | |
CN115957238A (zh) | 一种磷酸钠盐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 |
JP7106161B2 (ja) | 粒子サイズが不揃いな原薬粒子の処理方法 | |
CN107875126A (zh) | 一种卡马西平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 | |
CN115671073A (zh) | 一种熊去氧胆酸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BR112013000233A2 (pt) | método para controlar ou ajustar a liberação de um ingrediente ativo e uso de um controle de diluente em uma composição | |
JPH05105636A (ja) | 制酸剤組成物 | |
CN114681404A (zh) | 一种瑞格列奈颗粒剂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6173068A (zh) | 一种复方磷酸盐颗粒的制备方法 | |
JPH11279051A (ja) | 透析用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509072A (zh) | 一种微粉型卡培他滨的制备方法 | |
CN115607512B (zh) | 一种利伐沙班纳米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029B (zh) | 一种去氧氟尿苷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RU2188000C1 (ru) | 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на основе тамоксифена | |
CN106913545B (zh) | 一种格列美脲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