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0553A - 手持式电圆锯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电圆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70553A CN115870553A CN202110946523.5A CN202110946523A CN115870553A CN 115870553 A CN115870553 A CN 115870553A CN 202110946523 A CN202110946523 A CN 202110946523A CN 115870553 A CN115870553 A CN 1158705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lar saw
- hand
- electric circular
- accommodating
- held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式电圆锯包括壳体;输出轴;电机;底板;所述壳体包括: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的第一容纳腔;结合部;第一连接部,沿第一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第二连接部,沿第二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一通孔,壳体的位于通孔前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壳体部,壳体的位于通孔后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壳体部述通孔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通孔加上第一壳体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1。采用以上方案可以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同时性能强的单手小圆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圆锯。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使用手持式电圆锯的用户越来越大,手持式电源电圆锯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目前,大多手持式电圆锯大多采用高效率的无刷电机作为驱动源,因而电路板上的用于驱动无刷电机的开关元件将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子元件的寿命甚至损坏元器件,从而导致手持式电动工具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散热效果好的手持式电圆锯。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持式电圆锯,包括:壳体,设置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风口;输出轴,用于安装锯片;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底板,形成有用于与工件接触的底板平面,所述底板平面至少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壳体包括: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的第一容纳腔;结合部,用于结合电源装置;第一连接部,沿第一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第二连接部,沿第二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供用户握持所述把手时的手指通过,所述底板平面所在的平面定义为基准平面,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通孔前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壳体部,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通孔后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壳体部,所述通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通孔加上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7且小于等于1.8。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结合部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部设有第一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所述容纳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装置可设置为可拆卸式连接至所述结合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至少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齿轮箱,所述齿轮箱的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一端面设置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的第一端面与所述齿轮箱的第一端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形成有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护罩,所述固定护罩至少设置在所述锯片的部分径向外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锯片外径设置在大于等于100mm且小于等于130mm时,所述底板的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190mm。
附图说明
图1是手持式电圆锯的立体图;
图2是手持式电圆锯的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的手持式电圆锯的进风口的结构图;
图4是手持式电圆锯的电源装置与结合部的结构图;
图5是手持式电圆锯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手持式电圆锯的电路板及散热盒的结构图;
图7是手持式电圆锯的出风口的结构图;
图8是手持式电圆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9是图8中的手持电圆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0是手持式电圆锯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1是图10中的手持式电圆锯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手持式电圆锯的电路板及散热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3是手持式电圆锯的齿轮箱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4是手持式电圆锯的齿轮箱的一种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5是手持式电圆锯的翻转支架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图;
图16是手持式电圆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图;
图17是手持式电圆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7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式电圆锯1,包括:用于安装锯片12的输出轴11;用于驱动输出轴11转动的电机13,电机13设有一电机轴131;用于给手持式电圆锯1供电的电源装置17;电路板19,至少与电源装置17和电机13电连接从而驱动电机13运行;由电机轴131支撑的风扇15,用于产生冷却气流;底板16,锯片12被设置穿过底板16,底板16的底板平面用于与待切割工件接触,辅助用户使用手持式电圆锯1进行切割。手持式电圆锯1还设有至少覆盖在锯片12上半部分的固定护罩18,提升操作电圆锯时的安全性。
手持式电圆锯1还包括壳体14,壳体14至少包括容纳部41、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以及第二连接部44。容纳部4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机13。结合部42用于结合电源装置17提供电机13运行的电能。第一连接部43,沿第一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 43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43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43与容纳部41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第一连接部43与固定护罩18直接连接,固定护罩18与容纳部41直接连接。以下实施例中也是如此,后续不再重复描述。第二连接部44,沿第二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4之间形成有一通孔45,能够使得用户在握持把手431时,手部可以轻松穿过通孔45。底板16形成有用于与工件接触的底板平面16a,底板平面16a至少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参见图2及图16所示,定义底板平面16a为基准平面,壳体14的位于通孔45前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壳体部451,壳体14的位于通孔45后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壳体部452。优选地,设置通孔4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e与通孔45加上第一壳体部45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f的比值大于0.4且小于等于1。进一步地,第一壳体部45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n与第二壳体部45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m的比值大于等于 0.7且小于等于1.8。参见图16及图17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圆锯1在垂直于底板平面16a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c大于等于130毫米且小于等于 200毫米。上述高度方向可以理解为上下方向。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圆锯1在垂直于锯片12所在的切割平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d大于等于120毫米且小于等于160毫米。上述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左右方向。
具体地,电源装置17可优选地设置为电池包,电池包可拆卸地连接至结合部42。参照图4所示,结合部42设有前后方向上的插入轨道422,电源装置17 沿插入轨道422滑入,直至完全连接至结合部42,从而给手持式电圆锯1供电。另外,还可将结合部42的插入轨道422沿左右方向设置,电源装置17同样沿插入轨道422滑入,直至完全连接至结合部42。此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设计。
壳体14内部还设有电路板19以及与电路板19相对设置的散热盒191,电路板19上安装有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驱动电路包括有开关元件,用于切换提供给电机13的电力。控制电路用于输出驱动信号控制上述驱动电路,以运行电机13。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机13选用无刷电机,驱动电路选用开关管组成的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选用控制芯片,此处并不对上述的电机的选型、驱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具体设计电路做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环境进行自主设计。具体地,参照图6所示,电路板19固定连接在散热盒191的容纳腔1911内,电路板19的上表面19a与散热盒191的下表面191a贴合,电路板19上的元件布置在电路板19的下表面19b,利用热传导的原理将电路板19 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散热盒191,再经冷却气流冷却,从而为电路板19散热。为了加强散热盒191的散热效果,优选地,散热盒191被设计成梳状结构,以求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3所示,壳体14的结合部42形成有第二容纳腔42a,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设置在第二容纳腔42a内。壳体14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且从出风口461流出壳体14的气流流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路径上。风扇15转动时产生的气流能从不同的通风口流入和流出。具体地,本发明中的实施例采用离心式风扇。
参照图2及图3所示,结合部4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电路板19及散热盒 191设有第一进风口421。第一连接部43在靠近容纳部41的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432,第二进风口432设置在远离电机13的一侧。第二连接部44形成有一用于空气流通的第一通道442,第一通道442沿第二路径布置。参照图7所示,壳体14还包括导风罩46,导风罩46至少设置在风扇15的径向外侧,在导风罩46 的远离第二进风口432的一侧设置一出风口461。第一进风口421与第一通道442 以及出风口461形成第一风路。第二进风口432与出风口461形成第二风路。当风扇15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21进入壳体14,经过结合部42的第二容纳腔42a内的电路板19以及散热盒191、第二连接部44形成的第一通道442、正在运行的电机13,再经过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一风路;气流从第二进风口432进入壳体14,流经正在运行的电机13后,再经过导风罩 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二风路。
手持式电圆锯1在工作时,通过风扇15的转动产生冷却气流,气流同时经过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及时有效地带走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等零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效率。另外,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开关、电容电路以及导线等附件由于在工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不需要额外进行散热措施,优选地设置第一连接部43形成的第三容纳腔43a内。
作为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种,参照图8所示,壳体14至少包括容纳部41、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以及第二连接部44。容纳部4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机13。结合部42用于结合电源装置17用于提供电机13运行的电能。第一连接部43,沿第一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 42,第一连接部43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431。第二连接部44,沿第二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4之间形成有一通孔45,能够使得用户在握持把手431时,手部可以轻松穿过通孔45。壳体 14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且从出风口461流出壳体14的气流流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路径上。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壳体14上设有不同的进风口。具体地,参照图8 所示,在结合部42的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设有第一进风口 421。在第二连接部44的远离通孔45且靠近结合部42的一侧上设置第二进风口 432。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新增加了第三进风口411,第三进风口411优选地设置在壳体14的容纳部41上。具体地,参照图9所示,第三进风口411设置在容纳部41的第一表面41a与第二表面41b交界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进风口411也可以整体设置在容纳部41的第一表面41a或第二表面41b上。当风扇15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21进入壳体14,经过结合部42的第二容纳腔42a内的电路板19以及散热盒191、第二连接部44形成的第一通道442、正在运行的电机13,再经过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一风路。同时,气流从第二进风口432进入壳体14,流经第二连接部44的第一通道442的部分通道,经过正在运行的电机13后再经过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二风路;气流从第三进风口411进入壳体14,然后经过正在运行的电机13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三风路。
手持式电圆锯1在工作时,通过风扇15的转动产生冷却气流,气流同时经过第一风路第二风路以及第三风路,及时有效地带走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等零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效率。另外,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开关、电容电路以及导线等附件由于在工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不需要额外进行散热措施,优选地设置第一连接部43形成的第三容纳腔43a内。
作为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种,参照图10及图11所示,壳体14至少包括容纳部41、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以及第二连接部44。容纳部4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机13。结合部42用于结合电源装置17以提供电机13运行的电能。第一连接部43,沿第一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431。第二连接部44,沿第二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4之间形成有一通孔45,能够使得用户在握持把手431时,手部可以轻松穿过通孔45。壳体14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且从出风口流出壳体14的气流流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路径上。
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不同的是,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设置第二连接部44 形成的第四容纳腔44a内,第四容纳腔44a设置于第一通道442内。参照图12 所示,在第二连接部44的远离通孔45的一侧上设置第一进风口421,且第一进风口421位于结合部42和电路板19之间。优选地,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本发明中将第二进风口432设置在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附近,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第二进风口432与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 之间的距离,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自主设计。为了进一步加强通风效果,将第一进风口421设置在结合部42的远离第一连接部43的一侧,将第三进风口41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3的靠近容纳部41的一侧。当风扇 15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21进入壳体14后,经过结合部42、第一通道 442、电机13、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一风路;气流从第二进风口432进入壳体14后,经过第一通道442、电机13、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二风路;气流从第三进风口411进入壳体14后,经过电机13、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三风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4的所形成的第四容纳腔44a 内,第四容纳腔44a又设置在第一通道442中,并且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距风扇15的距离相较于上述的其他实施例而言更近,因此本实施例中提出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电路板19及散热盒191还可放置在容纳部41 与固定护罩18之间,风扇15放置在容纳部41内且靠近锯片12一侧,在容纳部 41的远离锯片12的一侧设置进风孔,固定护罩18上设置出风口461。或者将风扇15放置在容纳部41内且远离锯片12一侧侧,在容纳部41的远离锯片12的一侧设置出风孔,固定护罩18上设置进风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自主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9与散热盒191固定连接在一起,可设置在壳体14的结合部4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42a内,也可选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4 所形成且位于第一通道442内的第四容纳腔44a内。同时,将开关、电容电路以及导线等附件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3的第三容纳腔43a内。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容纳腔43a优选地设置为一个独立的容纳腔,可以进一步地理解为大部分的气流均不从第三容纳腔43a中流过。另外,上述的进风口的位置与数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进行自主设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9与散热盒191不设置在一起,将其分开放置在壳体14中。如此电路板19处无散热盒191,因此占用的空间大大减小,可以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接下来将详细介绍上述技术方案。
参照图12所示,壳体14至少包括容纳部41、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 以及第二连接部44。容纳部41形成有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机13。结合部42用于结合电源装置17以提供电机13运行的电能。第一连接部43,沿第一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431。第二连接部44,沿第二路径连接容纳部41和结合部42。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4之间形成有一通孔45,能够使得用户在握持把手431时,手部可以轻松穿过通孔45。壳体14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且从出风口461流出壳体14的气流流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路径上。
参照图12所示,散热盒19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4所形成的第一通道442 内,在第二连接部44上且位于结合部42和散热盒191的中部设置第一进风口 421。优选地,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本发明中将第一进风口421设置在散热盒191的附近,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第一进风口421与散热盒191之间的距离,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自主设计。在导风罩46的远离第二连接部44的一侧设置一出风口461。电路板 19设置在结合部42内形成的第二容纳腔42a内。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容纳腔42a只是用来放置电路板19,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容纳腔42a相比较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容纳腔42a的体积要小很多。放置在结合部4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42a内电路板19与设置在第一通道442内的散热盒 191之间通过导热性能好的介质相连接,优选地,采用铜片相连。当风扇15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21进入壳体14,经过第一通道442、电机13、导风罩46,最后从出风口461流出,形成第一风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19 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有效地通过导热效果较好的铜片传递至散热盒191,由于散热盒19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4的第一通道442内,且散热盒191距离风扇15 更近,因此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手持式电圆锯1在工作时,通过风扇15的转动产生冷却气流,气流经过第一风路及时有效地带走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等零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电路板19以及电机13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效率。另外,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开关、电容电路以及导线等附件由于在工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不需要额外进行散热措施,优选地设置第一连接部43形成的第三容纳腔43a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电路板19除了可以设置在结合部42内,还可以选择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3形成的第三容纳腔43a 内,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3的靠近容纳部41的一侧或壳体14的其他恰当的空间内。壳体14上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圆锯1还包括齿轮箱20,齿轮箱20固定于电机轴131。为提高出风口461的风量及风速,参照图13及图14所示,齿轮箱20 的第一端面201与导风罩46的第一端面46a紧密贴合。在手持式电圆锯1工作时,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后,当流经导风罩46时,按照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较大限度地提高提高出风口461的风量及风速,保证手持式电圆锯1在工作时的散热效率和出尘效率均得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所有实施例中风路,不仅仅用于将手持式电圆锯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吹出壳体14外,还能将风路中的灰尘以及出风口461附近出现的部分灰尘吹出。在一些实施中,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出尘效果,参照图15所示,可将翻转支架21抬高,产生空间211,作为出尘风经过出风口 461后通过的通道。或者在翻转支架21上设置一个直槽211,作为出尘风经过出风口461后通过的通道。具体地,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14,最后从出风口461 流出后,将热量散出的同时,还将将风路中的灰尘一起吹出,按照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由翻转支架21而带来的气流流通阻碍,从而提高出尘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圆锯1还包括固定护罩18,固定护罩18至少设置在锯12的沿锯片直径方向的上半部分,参照图16所示,当锯片12外径设置在大于等于100mm且小于等于130mm时,底板16的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 190mm。定义底板16的底板平面16a为基准平面,定义手持式电圆锯1的把手 4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高点到基准平面的距离为a,定义固定护罩18在上下方向上的最高点到基准平面的距离位b,设置a与b之比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手持式电圆锯,包括:
壳体,形成有供气流流通的通风口;
输出轴,用于安装锯片;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底板,形成有用于与工件接触的底板平面,所述底板平面至少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的第一容纳腔;
结合部,用于结合电源装置;
第一连接部,沿第一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提供有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
第二连接部,沿第二路径连接所述容纳部和所述结合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供用户握持所述把手时的手指通过,所述底板平面所在的平面定义为基准平面,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通孔前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壳体部,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通孔后侧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壳体部,所述通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通孔加上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7且小于等于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结合部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设有第一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所述容纳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可设置为可拆卸式连接至所述结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至少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
齿轮箱,所述齿轮箱的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一端面设置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的第一端面与所述齿轮箱的第一端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形成有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护罩,所述固定护罩至少设置在所述锯片的部分径向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圆锯,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锯片外径设置在大于等于100mm且小于等于130mm时,所述底板的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19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46523.5A CN115870553A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手持式电圆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46523.5A CN115870553A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手持式电圆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70553A true CN115870553A (zh) | 2023-03-31 |
Family
ID=85762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46523.5A Pending CN115870553A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手持式电圆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70553A (zh) |
-
2021
- 2021-08-18 CN CN202110946523.5A patent/CN11587055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7159596A (ja) | チェーンソー | |
CN213411880U (zh) | 切割工具 | |
US20090000128A1 (en) | Hand-Guided Power Tool with a Cooling Apparatus | |
EP2747949A1 (en) | Battery driven handheld tool | |
CN100475397C (zh) | 从工件上除去碎屑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18085970A (ja) | 電動芝刈機 | |
CN212704725U (zh) | 动力工具 | |
CN215392873U (zh) | 交流无刷切割工具 | |
JP2018187702A (ja) | 電動工具 | |
JP7315413B2 (ja) | 切断機 | |
CN115870553A (zh) | 手持式电圆锯 | |
CN115365573A (zh) | 手持式电圆锯 | |
JP2018187699A (ja) | 電動工具 | |
CN115336460A (zh) | 电动工具 | |
JP7220279B2 (ja) | バッテリ式電動工具 | |
CN114952544A (zh) | 降低机壳发烫的研磨工具机 | |
CN208262766U (zh) | 电动工具 | |
CN215824418U (zh) | 一种往复锯齿轮箱散热结构 | |
CN221178566U (zh) | 链锯 | |
CN220874838U (zh) | 控制器及电动工具 | |
CN218243254U (zh) | 电动工具 | |
CN218658894U (zh) | 电动工具 | |
CN213655199U (zh) | 鼓风机 | |
CN214959047U (zh) | 一种散热结构及链锯 | |
JP7540499B2 (ja) | 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