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3974A - 线缆端子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端子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03974A CN115803974A CN202180040035.6A CN202180040035A CN115803974A CN 115803974 A CN115803974 A CN 115803974A CN 202180040035 A CN202180040035 A CN 202180040035A CN 115803974 A CN115803974 A CN 1158039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able terminal
- connector
- cable
- plat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为了降低具有形成有定位柱的保持件的连接器的高度。线缆端子(20)具有倾斜部(22),倾斜部(22)形成在前上板部(21a)和后上板部(3a)之间并向后且接近中心线(C1)倾斜。保持件(40)具有定位柱(41),定位柱(41)位于倾斜部(22)的后方并限制线缆端子(20)在线缆端子(20)的向后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20年6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0-099507)的优先权,其整体通过援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缆端子及安装有线缆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下面列出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连接器,连接器具有:基座,带有端子收容室,线缆端子插入到端子收容室中;以及保持件,附接于基座,用于防止线缆端子脱出(即,从端子收容室向后移动)。线缆端子包括锁定部。保持件具有向前延伸的端子锁定片。端子锁定片位于线缆端子的锁定部的后侧并限制线缆端子向后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JPH06-275334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端子锁定片从保持件的基部向前延伸并且布置在线缆端子的后部的上侧。然后,端子锁定片的前部向下弯曲,并且端子锁定片的末端抵靠线缆端子的锁定部的后侧。采用这种结构,端子锁定片的高度高。这导致连接器的高度高的问题。
本公开中提出的一连接器的示例包括:一线缆端子,由一金属板形成并设置在线缆的端部;一基座,其收容所述线缆端子并形成有端子收容室,所述线缆端子能够从后侧向前侧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以及一保持件,其附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线缆端子包括:一端子前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前板部;一端子后部,其具有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后板部;以及一倾斜部,其形成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之间并向后且接近所述中心线倾斜。所述保持件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倾斜部的后方并限制所述线缆端子在所述线缆端子的向后方向上移动。通过这种构造,能够降低定位柱相对线缆端子的位置。
本公开中提出的一线缆端子的示例为线缆端子,其由一金属板形成并设置在线缆的端部,其包括:一端子前部,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前板部;一端子后部,其具有沿所述中心线形成的后板部;以及一倾斜部,其形成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之间并向后且接近所述中心线倾斜。贯通所述金属板的孔的内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使用这种连接器,能够降低连接器的高度。此外,因为金属板形成有贯通孔,所以力能有效地从保持件的定位柱作用于线缆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含本公开中提出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的示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线缆端子的立体图。
图3B是线缆端子的立体图。
图3C是沿图3A中的线IIIc-IIIc所示的剖面作出的线缆端子的剖视图。
图3D是线缆端子所设有的端子前部的平面图。
图4A是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线缆端子在端子收容室中被设置在正确位置且保持件附接于基座的状态。
图4B是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将线缆端子插入的过程。
图5是在与图4A相同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示出保持件附接于基座的状态。
图6A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B是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7A是基座的后视图。
图7B是通过图7A的线VIIb-VIIb的剖面作出的基座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公开中提出的连接器。下文中,图1等中所示的X1方向和X2方向分别称为右方和左方,Y1方向和Y2方向分别称为前方和后方,以及Z1方向和Z2方向分别称为上方和下方。这些方向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且不限定当连接器附接于其它装置时连接器的朝向。
全体
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组合的连接器10以及配合连接器90。如图1所示,连接器10具有多个线缆端子20、保持多个线缆端子20的基座30以及附接于基座30的保持件40。配合连接器90具有多个端子91以及保持多个端子91的基座92。
例如,配合连接器9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端子91。例如,配合连接器90为设置在电路基板(未示出)上的连接器,且端子91可具有在其端部处的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的连接部91a。
配合连接器90的基座92可具有朝向连接器10开口的箱状的嵌合部92a(参照图2)。端子91的接触部收容在嵌合部92a内。连接器10的基座30嵌入嵌合部92a内,且多个线缆端子20分别接触多个端子91。基座30可具有与配合连接器90的基座92接合的锁定机构。如图2所示,例如,基座30具有作为锁定机构的锁定杆33。形成在锁定杆33的前端的钩部钩在基座92的上侧形成的被接合部92b。这限制了连接器10和配合连接器90之间的分离。
连接器10所设有的线缆端子20的数量和配合连接器90所设有的端子91的数量也可均超过两个或可均为一个。此外,多个线缆端子20可不仅在左右方向上而且也可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同样地,配合连接器90的端子91也可不仅在左右方向上而且也可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此外,例如,配合连接器90可为附接于线缆的端部的连接器,而不是设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在这种情况下,配合连接器可为设有后述的本公开的保持件能够附接的基座和线缆端子(参照图8)的连接器。
连接器的概要
用于收容线缆端子20的端子收容室S(参照图7B)形成于基座30。端子收容室S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基座30,且线缆端子20从基座30的后侧向前侧插入端子收容室S。连接器1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线缆端子2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相同数量的端子收容室S形成于基座30。
后述的被止挡部21e(参照图3C)形成在线缆端子20上。如图4A所示,基座30具有在其下部的锁定臂31。锁定臂31钩在被止挡部21e上并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下文中,锁定臂31钩在线缆端子20上的位置(图4A所示的线缆端子20的位置)称为正确位置(appropriate position)。此外,被止挡部21e称为“第二被止挡部”。
被止挡部24a(参照图3C)形成在线缆端子20上。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被止挡部24a是在线缆端子20上形成的孔Ha的内缘的一部分。保持件40具有向前延伸的定位柱41(参照图1)。定位柱41被定位于被止挡部24a的后方并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在端子收容室S中从正确位置脱出)。此外,在将线缆端子20插入端子收容室S的过程中,如果线缆端子20在端子收容室S中未到达正确位置,则当保持件40附接于基座30时,定位柱41向前推被止挡部24a,由此带动线缆端子20到正确位置。换句话说,定位柱41防止线缆端子20和基座30之间的半嵌合。下文中,被止挡部24a称为“第一被止挡部”。此外,在将线缆端子20插入端子收容室S的过程中,如果线缆端子20在端子收容室S中未到达正确位置且第二被止挡部21e位于比止挡部31a更向后,则当保持件40附接于基座30时,定位柱41接触第二被止挡部24a并顺着插入方向下压线缆端子20并使第二被止挡部21e下压止挡部31a且越过止挡部31a。
如图2和图5所示,基座30可具有被接合部34。例如,被接合部34可形成在基座30的左右的侧面上。被接合部34可为从侧面突出的凸部。另一方,保持件40可具有在其左右的侧部的接合部43。如图5所示,例如,接合部43为在侧视图中朝向基座30的侧面延伸的大体U字状的部位。当被接合部34与接合部43接合时,被接合部34置于接合部43内并限制保持件40相对基座30向后移动(例如,保持件40和基座30之间分离)。
接合部43和被接合部34的形状不限于连接器10的该示例,只要接合部43和被接合部34的形状限制基座30和保持件40之间的分离即可。此外,在与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不同的示例中,作为接合部43的凸部形成在保持件40的侧面上,而被接合部34可形成在基座30的侧部上、朝向保持件40延伸。
线缆端子
将详细说明线缆端子20。线缆端子20是通过压力加工金属板(例如铜板、铝板等)形成的部件。具体地,压力加工包括冲压加工、弯曲加工、拉拔加工等。
如图3A所示,线缆端子20具有:端子前部21,具有沿中心线C1(参照图3C)沿前后方向形成的前上板部21a;以及端子后部23,具有沿中心线C1形成的后上板部23a。
如图3A所示,端子前部21可具有:两个侧板部21b,其从前上板部21a的右缘和左缘下降。前上板部21a和两侧板部21b包围中心线C1。线缆端子20可具有从左右的侧板部21b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1c。左右的接触部21c形成为彼此面对且可弹性变形,从而左右的接触部21c之间的间隔扩大或缩小。配合连接器90的端子91插入两个接触部21c之间并接触两个接触部21c。
前上板部21a位于两接触部21c的上方。如图3D所示,在线缆端子20的平面图中,两接触部21全体可由前上板部21a覆盖。由此,接触部21c能够由前上板部21a保护。如图3C所示,前上板部21a的前端位于接触部21c的前端的前方。由此,接触部21c的前端能由前上板部21c保护。
如图3C所示,前上板部21a的前端21h向下弯曲。换句话说,前上板部21c的前端21h朝向线缆端子20的中心线C1弯曲。当线缆端子20插入端子收容室S时,即使前上板部21c的前端21h与端子收容室S的缘发生冲突,通过使前端21h倾斜,线缆端子20也能被引导到端子收容室S内。
线缆端子20具有分别从左右的侧板部21b的下缘延伸的两底板部21d。底板部21d位于隔着中心线C1在前上板部21a相反侧的位置。两底板部21d可相互重叠。由此,能增加线缆端子20的强度。
如图3C所示,侧板部21b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12小于前上板部21a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11。底板部21d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13小于侧板部21b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12。底板部21d仅形成在端子前部21的最后部而可以不形成在左右的接触部21c之间。如此,线缆端子20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减少。此外,因为底板部21d仅形成在端子前部21的最后部,所以底板部21d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于前上板部21a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然而,因为两底板部21d相互重叠,所以其强度能够保持而不会降低机械强度。
如图3A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凸部21g可形成在端子前部21的前上板部21a上。由此,前上板部21a的强度能够提高。基座30的端子收容室S的内表面具有面向插入端子收容室S的端子前部21的前上板部21a的上侧面。如图7A所示,沿前后方向的凹部30e可形成在端子收容室S的内表面的上侧面。相对突出的凸部30f可形成在凹部30e的右侧和左侧上。当端子前部21插入端子收容室S时,形成在前上板部21a上的凸部21g置于凹部30e内。如此,能够防止线缆端子20以上下侧颠倒的姿势插入端子收容室S。
端子后部23可具有从后上板部23a的最后部延伸的线缆保持部23b、23d。例如,线缆保持部23b、23d是通过弯折金属板形成的部位。线缆保持部23b从后上板部23a的最后部的右侧和左侧延伸。线缆保持部23d形成在线缆保持部23b的前方且从后上板部23a的右侧和左侧延伸。最后部的线缆保持部23b夹持并保持线缆29的外皮29a。线缆29的外皮29a在线缆29的端部处被去除,而前侧的线缆保持部23d电连接于线缆29的导线。
如图3A和图3C所示,后上板部23a的上表面(面向Z1方向的表面)的高度可在后上板部23a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上恒定。另外的情况是,当由线缆保持部23b保持的线缆29比该图所示的情况粗时,后上板部23a可具有台阶23f,从而后上板部23a的后部的位置高于后上板部23a的前部的位置,如图3C中的两条双点画线所示。进一步地,线缆保持部23b可具有更高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如两条双点画线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线缆端子20的后述的倾斜部22a的上部的位置优选高于后上板部23a的后部(台阶23f的上缘)。换句话说,线缆端子20的后述的倾斜部22a的上部的位置优选高于通过后上板部23a的后部的水平面。如此,倾斜部22a能够被保持件40的定位柱41向前推。
连结部
如图3A所示,线缆端子20可具有位于前上板部21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连结部22。连结部22具有在其上部的倾斜部22a。倾斜部22a相对中心线C1倾斜成从其前端朝向后端接近线缆端子20的中心线C1。
如图3C所示,后上板部23a可沿中心线C1直地延伸。换句话说,后上板部23a可平行于中心线C1。因倾斜部22a的存在,后上板部23a的位置低于前上板部21a的位置。换句话说,后上板部23a和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小于前上板部21a和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
如图6A所示,保持件40可具有柱基部42。定位柱41从柱基部42向前延伸。如图4A所示,定位柱41可定位在线缆端子20的倾斜部22a的后方,且可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换句话说,脱出端子收容室S)。通过以这种方式在线缆端子20中形成倾斜部22a,定位柱41的相对线缆端子20的相对位置能够减低。
如图3C所示,端子后部23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W2(线缆保持部23b的位置的高度)可小于端子前部21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W1(底板部21d的位置的高度)。因为端子后部23的宽度W2小于端子前部21的宽度W1,所以倾斜部22a能够形成在线缆端子20上且定位柱41的位置能够降低,但无需降低线缆保持部23b相对端子前部21的位置。结果,连接器10的高度能够减小。换句话说,通过前述的宽度W1、W2之间的关系、形成于线缆端子20的倾斜部22a和定位柱41,连接器10的高度能够减少。
如图4A所示,定位柱41能具有从柱基部42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1a以及从第一延伸部41a向前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1b。第一延伸部41a可从柱基部42向下同时向后弯曲或屈曲延伸。第二延伸部41b从第一延伸部41a的下端向前直线地延伸并定位在倾斜部22a的后方。第二延伸部41b的下表面41c整个低于前上板部21a的上表面21i。由此,第二延伸部41b的位置降低,且因此连接器10的高度能够降低。第二延伸部41b和端子后部23的后上板部23a可以平行布置。
注意的是,定位柱41的第一延伸部41a不是必须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定位柱41可从其基部向前直线地延伸。此外,其直线延伸的部分的下表面可低于前上板部21a的上表面21i。如后所述,连接器10中的第一延伸部41a的弯曲允许第一延伸部41a弹性变形。如果至少第一延伸部41a为弹性可变形结构,则第一延伸部41a可为任何类型,可具有屈曲或螺旋状的弹簧结构,或可由弹性材料形成。
贯通孔
如图3A所示,贯通作为线缆端子20的材料的金属板的孔Ha可形成于倾斜部22a的一部分或全部上。定位柱41的前端41e(参照图6)可接触孔Ha的内缘并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更具体地,定位柱41的前端41e可接触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以使线缆端子20插入在正确位置或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为上述的“第一被止挡部”。
根据该结构,面向后方的表面(具有与金属板的厚度对应的高度的表面)形成在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此外,定位柱41的前端41e(参照图6A)形成有面向前方的表面。结果,定位柱41的向前推线缆端子20的力有效地作用在线缆端子20上。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定位柱41的前端41e与定位柱41的右部和左部相比向前突出。
注意的是,在图3D中所示的示例中,孔Ha形成于倾斜部22a,且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即第一被止挡部)位于倾斜部22a和前上板部21a之间的交界处。与此不同的情况是,孔Ha可跨在(straddling)倾斜部22a和前上板部21a上形成。换句话说,第一被止挡部24a可位于前上板部21a上。
在线缆端子20的该示例中,孔Ha的内缘的后侧24b与倾斜部22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交界是不同的。这在定位柱41插入端子收容室S且定位柱41的前端41e接触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时能够防止定位柱41的前端41e与孔Ha的后侧发生冲突。与之不同的情况是,孔Ha的内缘的后侧24b可位于比倾斜部22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交界更向后。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孔Ha的内缘的后侧24b可位于比倾斜部22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交界更向前。
孔Ha不仅可为贯通作为线缆端子20的材料的金属板的孔,而且可以为具有底的凹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孔Ha也具有其内缘的前侧24a(第一被止挡部),且定位柱41的前端41e能够推动内缘的前侧24a。
贯通孔Ha可形成在倾斜部22a的仅一部分上。在线缆端子20的该示例中,倾斜部22a具有位于贯通孔Ha的右侧和左侧的后述的连结肩部22c。此外,在线缆端子20的该示例中,贯通孔Ha的内缘的前侧24a(第一被止挡部)与倾斜部22a和前上板部21a之间的交界是不同的但可位于比该交界更向后。此外,在线缆端子20的该示例中,贯通孔Ha的内缘的后侧24b与倾斜部22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交界是不同的,但可位于比倾斜部22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的交界更向前。
倾斜部的侧部
如图3A和图3D所示,连结部22可具有从左右的侧板部21b向后延伸并连接于后上板部23a的两侧部22b。后上板部23a弯曲成包围中心线C1,且两侧部22b可分别连接于后上板部23a的右部和左部。侧部22b能够增加形成贯通孔Ha的倾斜部22a的强度。
如图3A和图3D所示,端子前部21具有在前上板部21a和侧板部21b之间的弯曲的肩部21f。倾斜部22a可具有从肩部21f向后延伸并连接于端子后部23的部分22c。下文中,部分22c称为连结肩部。连结肩部22c为孔Ha的内缘的在右缘和右侧的侧部22b之间的部分和孔Ha的内缘的左缘和左侧的侧部22b之间的部分。因连结肩部22c的存在,孔H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被抑制,且确保连结部22的强度。此外,连结肩部22c从侧部22b的上部朝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弯曲。该弯曲也有助增加连结部22的强度。
与线缆端子20的该示例不同的情况是,连结部22可不具有连结肩部22c。换句话说,贯通孔Ha的内缘的右缘和左缘可延伸到连结部22的侧部22b。此外,侧部22b也可相对中心线C1倾斜。具体地,侧部22b可倾斜成从其前端朝向后端接近中心线C1。换句话说,包含部分22c和侧部22b的连结部22具有从其前方向后方朝向中心线C1逐渐延伸的大体喷嘴(nozzle)状,且具有部分(图3C的下侧部分)切除的大体喷嘴状的构成。该连结部22可通过拉拔加工来形成。
如图3C所示,端子后部23的右缘(右侧的下缘)的前部23c和端子后部23的左缘(左侧的下缘)的前部23c连接于连结部22的侧部22d的下缘22e。端子后部23的左右的缘的前部23c向前且向下延伸。由此,能够确保连结部2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并能够确保连结部22的强度。此外,连结部22的下缘22e的前部以弯曲方式下降,并连接于侧板部21b的后缘。由此,能够增加连结部22与侧板部21b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二被止挡部
如上所述,如图3B所示,线缆端子20可具有两底板部21d,两底板部21d分别从两侧板部21b的下端延伸且位于隔着中心线C1在前上板部21a相反侧的位置。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端子前部21可具有从左右的侧板部21b延伸且彼此重叠的两底板部21d。与之不同的情况是,底板部21d可仅在其中一个侧板部21b上形成。该底板部21d可连接于在相反侧的侧板部21b。
基座30的锁定臂31(参照图4A)具有定位在底板部21d后方的止挡部31a。当线缆端子20在端子收容室S中处于正确位置时,止挡部31a定位在底板部21d的后缘(第二被止挡部21e)的后方并限制线缆端子20向后移动。
锁定臂31能够以其基部31b为中心上下移动。在线缆端子20从基座30的后侧向前侧插入的过程中,锁定臂31被线缆端子20的底板部21d向下推,如图4B所示。此后,当底板部21d越过锁定臂31的凸部且线缆端子20到达图4A所示的正确位置时,锁定臂31因其弹性力而返回至初始位置。结果,止挡部31a定位在底板部21d的后缘(第二被止挡部21e)的后方。
如图3C所示,倾斜部22连接于端子前部21的后缘。在端子前部21的最后部形成的第二被止挡部21e的底板部21d形成。因此,在倾斜部22形成的孔Ha的前侧24a(第一被止挡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实质上与底板部21d的后缘21e(第二被止挡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保持件
将详细说明保持件40。保持件40具有多个定位柱41和柱基部42。柱基部42将保持件40的左右的壁部44a桥接,如图6A所示。与线缆端子20相同的数量的定位柱41连接于柱基部42。
定位柱41可弹性变形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例如,定位柱41可具有连接于柱基部42的第一延伸部41a以及从第一延伸部41a向前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1b,如图4A所示。第一延伸部41a以柱基部42为中心的移动可改变第二延伸部41b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定位柱41可弹性可变形以在前后方向上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保持件40的该示例中,第一延伸部41a以柱基部42为中心的移动可改变第二延伸部41b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保持件40,部件的尺寸公差能够通过定位柱41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结果,保持件40能够合适地附接于基座30且线缆端子20能够可靠地设置在正确位置。采用常规的连接器,当定位柱41压着线缆端子20的第一被止挡部24a并使线缆端子20插入到基座30的最前部时,因各个部分的尺寸公差和各个部分之间的间隙的累积值的影响,保持件40的接合部43可能不与基座30的被接合部34接合。然而,在本公开的连接器10中,即使线缆端子20插入基座30的最前部且形成在基座30的最前部处的线缆端子20的前上板部21a的前端21h与露出在端子收容室S中的前止挡部35发生冲突,第二延伸部41b也因保持件40的第一延伸部41a的弹性变形而向后移动。结果,保持件40的接合部43能够与基座30的被接合部34接合。在这种方式下,线缆端子20可靠地插入到基座30的最前部(正确位置),且第二被止挡部21e(参照图4A)和锁定臂31的止挡部31a之间的间隙能够减小。因此,连接器能够小型化。
定位柱41可具有在柱基部42和定位柱41的前端41e之间的至少一个弯曲部或屈曲部。这允许定位柱41弹性变形。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连接于柱基部42的第一延伸部41a从柱基部42的后侧向下延伸并同时弯曲。第二延伸部41b从第一延伸部41a的下端向前延伸。例如,第二延伸部41b沿直线形成。当在与第二延伸部41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二延伸部41b和柱基部42彼此重叠。更具体地,第二延伸部41b和柱基部42在平面视图中重叠。
如图4A所示,第一延伸部41a(弯曲部)的厚度W8小于柱基部42的厚度W6。由此,抑制柱基部42变形但允许第一延伸部41a容易变形。在保持件40的该示例中,第二延伸部41b的厚度和第一延伸部41a的厚度可实质上相同。
如图4A所示,柱基部4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7大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W6。由此,当定位柱41的前端41e接触第一被止挡部24a(孔Ha的前侧的缘)时,能抑制柱基部42向后位移。
如图4A所示,柱基部42的上表面42a的位置低于基座30的最上部的高度。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柱基部42的上表面42a的位置低于锁定臂33的最上部33a。柱基部42的这种布置能够防止柱基部42存在使连接器10的高度增加的部位。
如图4A所示,第一延伸部41a(弯曲部)从柱基部42的后侧延伸,而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位于比柱基部42的后端42b更向后。保持件40具有相对第一延伸部41a位于右方或左方的比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更向后的部分。由此,能够由该部分确保用于允许第一延伸部41a(弯曲部)变形的空间。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如图2所示,保持件40具有位于两个定位柱41的右侧和左侧的侧壁部45。如图4A所示,侧壁部45的后表面45a位于比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更向后。此外,在侧视图中,侧壁部45与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重叠。换句话说,侧壁部45的后表面45a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更向上,侧壁部45的后表面45a的下端位于比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更向下。由此,能够由侧壁部45的后表面45a确保用于允许第一延伸部41a(弯曲部)变形的空间。
注意的是,与本文说明的该示例不同的情况是,保持件40可具有处于第一延伸部41a上方或下方且比第一延伸部41a的最后部41f更向后的部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由该部分确保用于允许第一延伸部41a(弯曲部)变形的空间。
如上所述,保持件40可具有在其左右的侧部的接合部43。如图6A所示,例如,接合部43为在侧视图中朝向基座30的侧面延伸的大体U字状的部位。接合部43具有从侧壁部45向前延伸的上延伸部43b和下延伸部43c。此外,接合部43具有形成在上延伸部43b和下延伸部43c的末端的前部43d。定位柱41向前延伸超出接合部43的前部43d的前表面。如图6B所示,在保持件40的该侧视图中,定位柱41位于接合部43的上表面(上延伸部43b的上表面)和接合部43的下表面(下延伸部43c的下表面)之间。更具体地,在保持件40的该侧视图中,例如,定位柱41重叠前部43d的后表面(与被接合部34的前表面相对的相对表面43a)。基于定位柱41和接合部43之间的这种位置关系,当保持件40的接合部43和基座30的被接合部34之间的接合力(向前拉保持件40的力)经由定位柱41传递至第一被止挡部24a时,相对保持件40不太可能产生力矩。
如图6A所示,向前延伸的凸部41d可形成在第二延伸部41b上。换句话说,第二延伸部41b的上表面的右部和左部可低于中央部。由此,能够避免(参照图7A)形成在端子收容室S的内表面上的凸部30f和第二延伸部41b之间的干涉。此外,凸部41d能够增加定位柱41的强度。
如上所述,第一延伸部41a连接于柱基部42的后侧(参照图4A)。这允许柱基部42和基座30的后表面30c之间的距离减小。结果,能够减少基座30和保持件4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例如,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
注意的是,定位柱41的形状不限于连接器10的该示例。例如,第一延伸部41a可以斜向下直线地延伸。此外,第二延伸部41b可从第一延伸部41a的下端向前延伸。弯曲部可从柱基部42向前形成以允许用于弹性变形。
定位柱的长度及初始位置
如图4A所示,基座30具有限制线缆端子20向前移动的前止挡部35。例如,前止挡部35可为在端子收容室S的前端形成的壁。当线缆端子20插入端子收容室S的最前部时,线缆端子20的前上板部21a的前端21h接触前止挡部35。
在保持件40附接于基座30的状态((下文中称为保持件附接状态)下,定位柱41的前端41e接触第一被止挡部24a(即孔Ha的内缘的前侧)。换句话说,定位柱41的长度和初始位置设定为,不管保持件40、线缆端子20和基座30的尺寸公差如何,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定位柱41的前端41e接触第一被止挡部24a。如此,线缆端子20可靠地设置在正确位置,且保持件40能够附接于基座30。保持件附接状态指的是线缆端子20向前移动被前止挡部35限制且保持件40的接合部43与基座30的被接合部34接合的状态。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接合部43与被接合部34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的表面43a、34a之间不存在间隙(参照图5)。注意的是,定位柱41的长度及初始位置可设定为,不管保持件40等的尺寸公差如何,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定位柱41的前端41e向前推第一被止挡部24a。换句话说,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定位柱41的前端41e优选接触第一被止挡部24a,且定位柱41优选向后弹性变形。随后,定位柱41的前端41e优选通过定位柱41的弹性力向前推第一被止挡部24a。
如上所述,保持件40具有多个定位柱41。定位柱41的长度及初始位置设定为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所有的定位柱41的前端41e分别接触多个线缆端子20的第一被止挡部24a。
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除定位柱41的前端41e外,保持件40不具有向前面对并接触基座30的表面。例如,如图4A所示,保持件40的前表面(具体地,柱基部42的前表面42a)与基座30的后表面30c间隔开,以确保二者之间的间隙。如此,保持件40的向前移动仅由定位柱41的前端41e接触的第一被止挡部24a限制。结果,线缆端子20能够被定位柱41向前推直到线缆端子20接触前止挡部35,且因此,线缆端子20能够更可靠地设置在正确位置。
第二被止挡部
如图4A所示,确保第二被止挡部21e(底板部21d的后缘)与锁定臂31的止挡部31a之间的间隙。在连接器10的该示例中,因为定位柱41可弹性变形,所以第二被止挡部21e与止挡部31a之间的间隙能够设定为小的。例如,该间隙可与两底板部21d的厚度相同,或可小于两底板部21d的厚度。
如上所述,因为倾斜部22形成于线缆端子20,所以端子后部23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前上板部21a的上表面的高度。定位柱41的第二延伸部41b沿端子后部23的上表面直线地延伸。第二延伸部41b全体定位在第一被止挡部24a的后方。在保持件附接状态下,柱基部42定位在基座30的后方且相对第二延伸部41b的后部定位在上方。
图8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图。连接器组件具有第一连接器10A和第二连接器10B。在该图所示的示例中,上述的连接器1的结构,具体地,定位柱41、线缆端子20的倾斜部22a、孔Ha等适用于两个连接器10A、10B。下文中,将说明连接器10A、10B与前述的连接器10之间的差异。对于未说明的事项,连接器10的结构也可适用于两个连接器10A、10B。
第一连接器10A具有基座130A、多个线缆端子20以及保持件140A。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连接器10A具有六个线缆端子20。与上述的基座30一样,线缆端子20插入的多个端子收容室S形成于基座130A。除端子收容室S的数量外,基座130A的结构可与上述的基座30相同。与上述的保持件40一样,保持件140A具有多个定位柱41。除定位柱41的数量外,保持件140A的结构可与上述的保持件40一样。
第二连接器10B具有基座130B、多个线缆端子120B以及保持件140B。第二连接器10B具有插入第一连接器10A的线缆端子20的接触部21c(参照图3A)内的六个线缆端子120B。线缆端子120B插入的多个端子收容室形成于基座130B。此外,基座130B具有箱状的嵌合部130a,嵌合部130a向第一连接器10A侧开口,第一连接器10A侧为第一连接器10A的基座130A嵌合于内的一侧。与上述的保持件40、140A一样,保持件140B具有多个定位柱41。与之不同的是,线缆端子120B具有形成有与定位柱41的端部接触的内缘的孔。
总结
如上所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连接器10、10A、10B中,线缆端子20、120B具有形成在前上板部21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并倾斜成朝向后侧接近中心线C1的倾斜部22。保持件40具有定位在倾斜部22的后方并限制线缆端子20向线缆端子20的后方移动的定位柱41。根据这种结构,定位柱41能够防止基座30和线缆端子20半嵌合。此外,定位柱41相对线缆端子20的相对位置能够降低。注意的是,具有倾斜部22a的线缆端子20、120B的结构可适用于具有形成不弹性变形的定位柱的保持件的连接器。
本公开中提出的线缆端子20、120B具有形成在前上板部21a和后上板部23a之间并倾斜成朝向后侧接近中心线C1的倾斜部22。贯通作为线缆端子20的材料的金属板的孔Ha的内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倾斜部22。根据该结构,定位柱41相对倾斜部22的高度能够降低。此外,通过定位柱41的前端41e作用于孔Ha的内表面,定位柱41的力有效地传递至线缆端子20。
在本公开提出的连接器10、10A、10B中,定位柱41可弹性变形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根据所述连接器,部件的尺寸公差能够通过定位柱41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结果,即使减小部件之间的间隙以使连接器10小型化,保持件40也能够合适地附接于基座30同时可靠地将线缆端子20布置在正确位置。注意的是,定位柱41可弹性变形的构造可适用于倾斜部22未形成于线缆端子20的连接器。
Claims (7)
1.一连接器,包括:
一线缆端子,由一金属板形成并设置在线缆的端部;
一基座,其收容所述线缆端子并形成有端子收容室,所述线缆端子能够从后侧向前侧插入所述端子收容室;以及
一保持件,其附接于所述基座;
其中,所述线缆端子包括:一端子前部,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前板部;一端子后部,其具有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后板部;以及一倾斜部,其形成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之间并向后且接近所述中心线倾斜;以及
所述保持件包括一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倾斜部的后方并限制所述线缆端子在所述线缆端子的向后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金属板贯通形成有孔,所述孔的内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以及所述定位柱在所述孔的内缘处限制所述线缆端子向后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定位柱包括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倾斜部的后方且沿所述后板部的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前部具有分别从所述前板部的左缘和右缘延伸的左右的侧板部,以及所述倾斜部包括从所述左右的侧板部向后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端子后部的侧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线缆端子具有分别从所述前板部的左缘和右缘延伸的左右的侧板部,以及一底板部穿过所述中心线在所述前板部的相反侧的位置从所述侧板部延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基座具有一锁定臂,所述锁定臂位于所述底板部的边缘的后方并限制所述线缆端子向后移动。
7.一线缆端子,其由一金属板形成并设置在线缆的端部,包括:
一端子前部,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所述线缆端子的中心线形成的前板部;
一端子后部,其具有沿所述中心线形成的后板部;以及
一倾斜部,其形成在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之间并向后且接近所述中心线倾斜;
其中,贯通所述金属板的孔的内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99507A JP7560966B2 (ja) | 2020-06-08 | 2020-06-08 | ケーブル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JP2020-099507 | 2020-06-08 | ||
PCT/IB2021/054960 WO2021250534A1 (en) | 2020-06-08 | 2021-06-07 | Cable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03974A true CN115803974A (zh) | 2023-03-14 |
Family
ID=7884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40035.6A Pending CN115803974A (zh) | 2020-06-08 | 2021-06-07 | 线缆端子及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87869A1 (zh) |
JP (1) | JP7560966B2 (zh) |
KR (1) | KR20230019955A (zh) |
CN (1) | CN115803974A (zh) |
TW (1) | TWI798713B (zh) |
WO (1) | WO20212505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4947B (zh) * | 2022-04-12 | 2022-11-29 | 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弹跳互锁的端子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74771Y2 (ja) * | 1992-10-07 | 1998-06-1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20080019056A (ko) * | 2008-01-08 | 2008-02-29 | 에프씨아이 | 순차적인 폐쇄로 씰링된 커넥터 |
KR101538806B1 (ko) * | 2009-03-16 | 2015-07-22 | 타이코에이엠피(유) | 차폐용 편조선의 쉘커버 |
JP2011165348A (ja) * | 2010-02-04 | 2011-08-25 |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とプリント基板の接続構造 |
US9071016B2 (en) * | 2013-10-03 | 2015-06-30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liding flexible cantilever beam terminal retainer |
JP6203606B2 (ja) | 2013-11-13 | 2017-09-27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445376B2 (ja) * | 2015-04-01 | 2018-12-2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835789B2 (ja) * | 2018-10-24 | 2021-02-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端子、及び、端子に電線を接続する方法 |
CN209217300U (zh) * | 2019-01-31 | 2019-08-06 |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20
- 2020-06-08 JP JP2020099507A patent/JP7560966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07 KR KR1020237000236A patent/KR2023001995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21-06-07 US US17/924,684 patent/US2023018786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6-07 WO PCT/IB2021/054960 patent/WO202125053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6-07 CN CN202180040035.6A patent/CN115803974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6-08 TW TW110120722A patent/TWI798713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2833A (zh) | 2022-08-16 |
JP7560966B2 (ja) | 2024-10-03 |
US20230187869A1 (en) | 2023-06-15 |
KR20230019955A (ko) | 2023-02-09 |
JP2021193658A (ja) | 2021-12-23 |
WO2021250534A1 (en) | 2021-12-16 |
TWI798713B (zh) | 2023-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7015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5298227B1 (ja) | コネクタ | |
US9028277B2 (en) |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 |
CN108695614B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TWI819814B (zh) | 電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CN115803974A (zh) | 线缆端子及连接器 | |
TWI783506B (zh) | 連接器、連接器組件以及保持件 | |
US754722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4122764B (zh) |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 |
JP399748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272232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4792909B (zh) | 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组件 | |
JP7389407B2 (ja) |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 |
JP7435373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136767A1 (en) |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unlocking slider | |
US20220059962A1 (en) | Connector | |
TW202310504A (zh) | 第一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JP2007250396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のマウント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