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1108A -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1108A
CN115651108A CN202211369812.4A CN202211369812A CN115651108A CN 115651108 A CN115651108 A CN 115651108A CN 202211369812 A CN202211369812 A CN 202211369812A CN 115651108 A CN115651108 A CN 115651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itiator
molecular weight
reaction
temperature
vinylpyrrolid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98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51108B (zh
Inventor
王宇
乐文伟
熊俊超
陈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698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11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1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1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51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1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N‑乙烯吡咯烷酮、溶剂、引发剂、催化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反应,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引发剂包括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的组合;所述第一引发剂包括过氧化氢类化合物;所述第二引发剂包括偶氮类化合物;所述催化剂包括亚硫酸盐。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属于超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而且吡咯烷酮含量低。

Description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一种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是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中最具特色,被研究得最深、最广泛的精细化学品。PVP作为一种合成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性质,胶体保护作用、成膜性、粘结性、吸湿性、增溶或凝聚作用,但其最具特色,因而受到人们重视的是其优异的溶解性能及生理相容性。在合成高分子中像PVP这样既溶于水,又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毒性很低、生理相溶性好的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低分子量的PVP由于其分子量小,利于代谢常被用于医药液体制剂的分散剂和助溶剂。添加一定比例的PVP可大大增加磺胺、土霉素、甲基苄氨嘧啶溶液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CN102863575A公开了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原料为N-乙烯基吡咯烷酮30重量份、溶剂60~90重量份、复合引发剂1~3重量份,工艺步骤依次如下:(1)将溶剂加入反应容器后开始搅拌,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将复合引发剂加入反应容器并混合均匀;(2)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1)形成的混合液加热至60℃时,向反应容器中滴加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滴加完毕后,在60~90℃进行聚合反应,反应时间为4~6小时;(3)反应时间届满后,停止搅拌,将反应液通过喷雾干燥形成粉末或转鼓干燥并粉碎形成粉末;所述复合引发剂由60~90℃时半衰期相差1~2小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引发剂组成。
CN101407566A公开了一种低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其公开的方法是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FeCl3或CuCl2为催化剂,三苯基磷(PPh3)为有机配体,在恒温条件下通过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本体中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获得低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合物,单体转化率最高达到90%以上。
PVP的聚合工业上一般都是选用溶液聚合的方法,所选用的溶剂有水、乙醇、异丙醇等,由于水安全环保且价格便宜,一般选用水溶液聚合较多。Fikentscher首先发展了NVP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使用过氧化氢作为引发剂,氨水或有机胺作为活化剂的情况下进行水溶液聚合。由于该聚合工艺未引入其他有害物质且后处理简单因此是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过氧化氢引发的聚合过程中,羟基成为了PVP分子的端基,在链终止阶段时吡咯烷酮环的裂解,使得水溶液聚合制备的PVP中会有部分吡咯烷酮的产生。
自由基引发聚合分子量的大小和自由基浓度有关,对于超低分子量的PVP来说就需要大量的双氧水的加入,也就更容易导致吡咯烷酮的产生。PVP应用于医药方面吡咯烷酮含量是受限制的。
因此,开发一种低吡咯烷酮含量的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属于超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而且吡咯烷酮含量低。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N-乙烯吡咯烷酮、溶剂、引发剂、催化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反应,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所述引发剂包括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的组合;
所述第一引发剂包括过氧化氢类化合物;
所述第二引发剂包括偶氮类化合物;
所述催化剂包括亚硫酸盐。
聚合反应的速率主要是通过引发剂和催化剂来控制的,不同活性的引发剂和催化剂配合使用,可以使得整个聚合反应放热均匀,反应平稳。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中,以包括过氧化氢类化合物的第一引发剂和包括偶氮类化合物的第二引发剂作为复合引发剂,再配合包括亚硫酸盐的催化剂,反应体系中,不添加过氧化氢类化合物,会导致低温下不引发反应,需要温度达到偶氮的分解温度才能引发聚合反应,且反应K值不可控;不添加偶氮类化合物,会导致后期反应速率下降,单体转化率下降残单含量高,且端羟基含量增加导致吡咯烷酮杂质增加;不添加亚硫酸盐,会导致单独的有机过氧化氢分解温度很高,低温下不会引发反应,需要温度达到偶氮的分解温度才能引发聚合反应,且反应K值不可控;因此,本发明经过所述第一引发剂、第二引发剂和催化剂,形成复合引发体系,有效地减少了端羟基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吡咯烷酮的产生,能够制备吡咯烷酮含量低的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具体地,本发明中所述复合引发体系的机理如下:
首先通过加入过氧化氢类化合物和亚硫酸盐形成氧化还原体系,其在低温时由电子转移产生氢氧自由基和碳正自由基。两个自由基分别去进攻NVP单体的双键部分,形成活性单体自由基此时初始自由基形成端基;该活性单体自由基再去连续进攻新的单体形成链增长。
其次,在链增长过程中,单体转化率80%以上体系反应速率开始下降,但由于聚合放热导致体系的温度上升从而使得偶氮类引发剂发生热分解产生两个相同的自由基,该自由基进攻新的NVP单体的双键部分,形成新活性单体自由基,该活性单体自由基再去连续进攻新的单体形成链增长;当体系的自由基活遇到其他自由基偶合终止,自由基消失而形成了聚合物的稳定分子。
最后,又由于偶氮类化合物加入延长了聚合反应的加速期使得单体转化率更高,缩短了总体的聚合时间,并且偶氮了引发剂的活性更大导致封端时端羟基大大的减少,从而减少里PVP大分子的分解产生吡咯烷酮。
本发明中,所述超低分子量的PVP是指重均分子量在15000以下的,K值在12-20之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重均分子量在12000以下的,K值在12-17之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性能更佳。
优选地,所述过氧化氢类化合物包括叔丁基过氧化氢。
本发明中,所述过氧化氢类化合物优选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原因在于:叔丁基过氧化氢微溶于水,在体系中分散性更好;过量的叔丁基过氧化氢再后续干燥处理中会分解逸出,不会影响产品质量。
优选地,所述偶氮类化合物包括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V50)、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偶氮二异庚腈(ABVN)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V50和AIBN的组合,AIBN和ABVN的组合,V50、AIBN和ABVN的组合等,进一步优选V50。
本发明中,所述偶氮类化合物优选V50的原因在于:V50能够溶于水,其半衰期分解温度为56℃,能够很好的控制整个体系温度,避免高温产生更多的副反应。
优选地,所述亚硫酸盐包括亚硫酸钠、亚硫酸铵或亚硫酸氢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亚硫酸钠和亚硫酸铵的组合,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的组合,亚硫酸钠、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的组合等。
优选地,所述分子量调节剂包括巯基乙醇、异丙醇或十二烷基硫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巯基乙醇和异丙醇的组合,异丙醇和十二烷基硫醇的组合,巯基乙醇、异丙醇和十二烷基硫醇的组合等。
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水。
优选地,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3-5份,例如3.2份、3.4份、3.6份、3.8份、4份、4.2份、4.4份、4.6份、4.8份等。
优选地,以所述引发剂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第一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75-85份,例如76份、78份、80份、82份、84份等,进一步优选80份;
所述第二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15-25份,例如16份、18份、20份、22份、24份等,进一步优选20份。
本发明中,所述引发剂中,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在特定比例下配合,更利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原因在于:引发剂占比和K值有关;所述第一引发剂的占比过高,会导致K值偏低,所述第二引发剂的占比过低,会导致K值偏高。
优选地,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分子量调节剂的质量份数为0.5-1份,例如0.6份、0.7份、0.8份、0.9份等。
优选地,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5-4),其中,1.5-4可以为2、2.5、3、3.5等。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水与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在保护性气氛下,调节体系pH,然后依次与第一引发剂和催化剂混合后,第一次反应,再与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后,第二次反应,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本发明中,由于反应初期单体浓度高,优先加入活性较低的第一引发剂和催化剂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反应平稳进行;反应后期体系温度不断地上升,加入活性较大的第二引发剂,使之开始分解产生自由基加快反应速率,但是体系内单体浓度越来越低限制了反应速率,因此,使用复合引发剂使得整个聚合反应的速率都相对的平缓可控。
优选地,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份数为70-90份,例如72份、74份、76份、78份、80份、82份、84份、86份、88份等。
优选地,所述调节体系pH至7-9,例如7.5、8、8.5等。
优选地,与所述催化剂混合的温度为40-60℃,例如42℃、44℃、46℃、48℃、50℃、52℃、54℃、56℃、58℃等。
优选地,与所述催化剂混合的方式包括将催化剂和溶剂混合,将催化剂溶液滴加至体系中。
优选地,所述滴加时间为1-30min,例如2min、4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等。
本发明中,通过将控制催化剂中亚硫酸盐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使得聚合反应平缓的进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反应的温度为65-85℃,例如66℃、68℃、70℃、72℃、74℃、76℃、78℃、80℃、82℃、84℃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反应的时间为20-40min,例如22min、24min、26min、28min、30min、32min、34min、36min、38min等。
优选地,与所述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的温度为60-70℃,例如62℃、64℃、66℃、68℃等。
优选地,与所述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的方式包括:将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第二引发剂加入体系,同时滴加分子量调节剂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反应的温度为65-85℃,例如66℃、68℃、70℃、72℃、74℃、76℃、78℃、80℃、82℃、84℃等。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反应的时间为1-2h,例如1.2h、1.4h、1.6h、1.8h等。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反应后,还包括反渗透膜处理和干燥。
优选地,所述反渗透膜处理时,加入稀释溶剂,调整体系的固含量为10%-20%,例如12%、14%、16%、18%等。
优选地,所述稀释溶剂包括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溶剂与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混合,调节体系pH至7-9,在保护性气氛下,先与第一引发剂反应,调节体系温度至40-60℃,将催化剂溶液在1-30min内滴加至体系中,调节体系温度至65-85℃,保持20-40min,完成第一次反应;
(2)调节体系温度至60-70℃,将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第二引发剂加入体系,同时滴加分子量调节剂的溶液,调节体系温度至65-85℃,保持1-2h,完成第二次反应;
(3)在第二次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稀释溶剂,调整体系的固含量为10%-20%,进行反渗透膜处理,然后干燥,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属于超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而且吡咯烷酮含量低。
(2)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K值在15.7-19.2之间,重均分子量在12800以内,吡咯烷酮质量含量在1.1%以内;在优选的范围内,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K值在16.2-16.8之间,重均分子量在9015以内,吡咯烷酮质量含量在0.41%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3L的三口烧瓶,往里面加入960g水、N-乙烯吡咯烷酮432g和17.2g叔丁基过氧化氢,再加氨水调节pH在7.0-9.0;称取3g亚硫酸铵溶解到10g水中;通入氮气升温到50℃,通过蠕动泵向三口瓶里滴加亚硫酸铵溶液,滴加时间10分钟,温度升至80℃稳定30分钟;
(2)通冷却水降温到65℃,加入108g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4.4g的V50,并同时开始滴加4g巯基乙醇稀释后的20%的溶液,温度升至80℃稳定1小时。冷却得到淡黄色的PVP聚合液;
(3)在体系中加入1000g的纯水搅拌均匀后通过反渗透膜设备进行膜处理到出水700g,得到PVP纯化液,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PVP。
实施例2
(1)取3L的三口烧瓶,往里面加入800g水、N-乙烯吡咯烷酮160g和4.8g叔丁基过氧化氢,再加氨水调节pH在7.0-9.0;称取1g亚硫酸铵溶解到5g水中;通入氮气升温到50℃,通过蠕动泵向三口瓶里滴加亚硫酸铵溶液,滴加时间5分钟,温度升至70℃稳定30分钟;
(2)通冷却水降温到65℃,加入40g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1.2g的V50,并同时开始滴加1.2g巯基乙醇稀释后的20%的溶液,温度升至80℃稳定1小时。冷却得到淡黄色的PVP聚合液;
(3)在体系中加入800g的纯水搅拌均匀后通过反渗透膜设备进行膜处理到出水500g,得到PVP纯化液,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PVP。
实施例3
(1)取3L的三口烧瓶,往里面加入1080g水、N-乙烯吡咯烷酮576g和28.8g叔丁基过氧化氢,再加氨水调节pH在7.0-9.0;称取7.2g亚硫酸铵溶解到20g水中;通入氮气升温到50℃,通过蠕动泵向三口瓶里滴加亚硫酸铵溶液,滴加时间20分钟,温度升至80℃稳定30分钟;
(2)通冷却水降温到65℃,加入144g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7.2g的V50,并同时开始滴加7.2g巯基乙醇稀释后的20%的溶液,温度升至80℃稳定1小时。冷却得到淡黄色的PVP聚合液;
(3)在体系中加入1200g的纯水搅拌均匀后通过反渗透膜设备进行膜处理到出水800g,得到PVP纯化液,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PVP。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4g巯基乙醇替换成6g巯基乙醇,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比例调整为9:1,即叔丁基过氧化氢加入量为19.4g,V50加入量为2.2g,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比例调整为7:3,即叔丁基过氧化氢加入量为15.1g,V50加入量为6.5g,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包括步骤(3)中的反渗透膜处理,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叔丁基过氧化氢和V50替换成双氧水和氨水引发体系,具体为再3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80g纯水和720g单体NVP,加入氨水22g,升温至70℃加入122g双氧水开始引发反应,温度升至85℃时稳定1h,冷却得到黄色PVP聚合液,经过喷雾干燥得到PVP成品。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叔丁基过氧化氢和V50替换成双氧水和氨水引发体系,具体为再3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80g纯水和720g单体NVP,加入氨水10g,升温至70℃加入18g双氧水开始引发反应,温度升至85℃时稳定1h,冷却得到黄色PVP聚合液,经过喷雾干燥得到PVP成品。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全都使用叔丁基过氧化氢和亚硫酸铵作为引发体系,具体为再3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80g纯水和720g单体NVP,加入氨水调节PH7-9,加入叔丁基过氧化氢68g升温至40℃开始滴加24g亚硫酸铵稀释到80g的溶液,开始引发反应,温度升至70℃时稳定1h,冷却得到黄色PVP聚合液,经过喷雾干燥得到PVP成品。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4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全都使用V50和巯基乙醇作为引发体系,具体为再3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80g纯水和720g单体NVP。升温至64℃,加入7.2gV50同时开始滴加7.2g巯基乙醇稀释成20%的溶液,开始引发反应,温度升至80℃时稳定1h,冷却得到黄色PVP聚合液,经过喷雾干燥得到PVP成品。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5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叔丁基过氧化氢替换为等质量的V50,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6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V50替换为等质量的叔丁基过氧化氢,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7和对比例1-6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如下测试:
(1)K值:PVP按分子量的大小被分成若干等级,一般用Fikentscher法的K值来表示,K值是不随PVP浓度变化的参数,测量K值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得PVP水溶液的相对黏度ηr,再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K值:
Figure BDA0003924479970000121
Figure BDA0003924479970000122
式中,K0和K为Fikentscher常数;
K为1000K0
C为0.1L溶液中溶解PVP的克数。
(2)重均分子量:凝胶色谱(GPC):检测产物的分子量及聚合物分散指数,采用岛津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共聚物水溶,氢氧化钠中和至pH 7~9,流动相采用0.6%NaCl的30%乙腈水溶液,1.0mL/min流速,40℃柱温,PEG/PEO作为标准品。
(3)吡咯烷酮质量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液相色谱条件为:C18、长度0.15m、内径4.6mm、粒径5μm,柱温:40℃,流动相:甲醇:水=5:95(V/V)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924479970000123
式中:Ru:供试品溶液杂质B色谱峰面积;
Rs:对照品溶液杂质B色谱图峰面积;
Cs:对照品溶液浓度;mg/mL;
Cu:供试品溶液浓度;mg/mL。
测试结果汇总于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3924479970000131
分析表1数据可知,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K值在15.7-19.2之间,重均分子量在12800以内,吡咯烷酮质量含量在1.1%以内;在优选的范围内(实施例1-3),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K值在16.2-16.8之间,重均分子量在9015以内,吡咯烷酮质量含量在0.41%以内;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属于超低分子量聚乙烯吡咯烷酮,而且吡咯烷酮含量低。
分析对比例1-6与实施例1可知,对比例1-6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复合引发体系与催化剂配合,制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性能更佳。
分析实施例4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4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分子量调节剂的质量份数为0.5-1份范围内,制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性能更佳。
分析实施例5-6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5-6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以所述引发剂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第一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75-85份,制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性能更佳。
分析实施例7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7性能不如实施例1,证明经反渗透膜处理后,制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性能更佳。
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N-乙烯吡咯烷酮、溶剂、引发剂、催化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反应,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所述引发剂包括第一引发剂和第二引发剂的组合;
所述第一引发剂包括过氧化氢类化合物;
所述第二引发剂包括偶氮类化合物;
所述催化剂包括亚硫酸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氢类化合物包括叔丁基过氧化氢;
优选地,所述偶氮类化合物包括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亚硫酸盐包括亚硫酸钠、亚硫酸铵或亚硫酸氢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量调节剂包括巯基乙醇、异丙醇或十二烷基硫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3-5份;
优选地,以所述引发剂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第一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75-85份;
所述第二引发剂的质量份数为15-25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分子量调节剂的质量份数为0.5-1份;
优选地,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5-4)。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溶剂与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混合,调节体系pH,在保护性气氛下,然后依次与第一引发剂和催化剂混合后,第一次反应,再与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后,第二次反应,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N-乙烯吡咯烷酮的总质量为100份计,所述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份数为70-90份;
优选地,所述调节体系pH至7-9;
优选地,与所述催化剂混合的温度为40-60℃;
优选地,与所述催化剂混合的方式包括将催化剂和溶剂混合,将催化剂溶液滴加至体系中;
优选地,所述滴加的时间为1-30min;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反应的温度为65-85℃;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反应的时间为20-40min。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的温度为60-70℃;
优选地,与所述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第二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混合的方式包括:将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第二引发剂加入体系,同时滴加分子量调节剂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反应的温度为65-85℃;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反应的时间为1-2h。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反应后,还包括反渗透膜处理和干燥;
优选地,所述反渗透膜处理时,加入稀释溶剂,调整体系的固含量为10%-20%;
优选地,所述稀释溶剂包括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溶剂与部分N-乙烯吡咯烷酮混合,调节体系pH至7-9,先与第一引发剂反应,在保护性气氛下,调节体系温度至40-60℃,将催化剂溶液在1-30min内滴加至体系中,调节体系温度至65-85℃,保持20-40min,完成第一次反应;
(2)调节体系温度至60-70℃,将剩余的N-乙烯吡咯烷酮和第二引发剂加入体系,同时滴加分子量调节剂的溶液,调节体系温度至65-85℃,保持1-2h,完成第二次反应;
(3)在第二次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稀释溶剂,调整体系的固含量为10%-20%,进行反渗透膜处理,然后干燥,得到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
CN202211369812.4A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56511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9812.4A CN115651108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9812.4A CN115651108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1108A true CN115651108A (zh) 2023-01-31
CN115651108B CN115651108B (zh) 2024-02-23

Family

ID=8499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9812.4A Active CN115651108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511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5040A (zh) * 2023-05-25 2023-08-01 上海宇昂水性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乙烯吡咯烷酮/1-乙烯基咪唑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防沾色剂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26796A1 (de) * 1993-05-13 1994-11-24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Homo- und copolymerisate von 1-vinylimidazol,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CN1213670A (zh) * 1997-06-27 1999-04-14 Basf公司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低分子量均聚物的制备
CN1358203A (zh) * 2000-06-15 2002-07-10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JP2010235818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ビニルピロリドン系重合体溶液及びビニルピロリドン系重合体粉体の製造方法
CN102633925A (zh) * 2012-05-16 2012-08-15 上海宇昂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低残单低分子量均聚n-乙烯基丁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26796A1 (de) * 1993-05-13 1994-11-24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Homo- und copolymerisate von 1-vinylimidazol,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CN1213670A (zh) * 1997-06-27 1999-04-14 Basf公司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低分子量均聚物的制备
CN1358203A (zh) * 2000-06-15 2002-07-10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JP2010235818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ビニルピロリドン系重合体溶液及びビニルピロリドン系重合体粉体の製造方法
CN102633925A (zh) * 2012-05-16 2012-08-15 上海宇昂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低残单低分子量均聚n-乙烯基丁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15040A (zh) * 2023-05-25 2023-08-01 上海宇昂水性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乙烯吡咯烷酮/1-乙烯基咪唑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防沾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1108B (zh) 2024-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eow et al. Oxygen tolerant photopolymerization for ultralow volumes
CN115651108B (zh) 一种超低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US20090124775A1 (en) Vinylpyrrolidone polymer solu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vinylpyrrolidone polymer
CN102838709A (zh) 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树脂
JPS5850604B2 (ja) 低分子ポリ−n−ビニルピロリドン−2の製法
CN105924652A (zh) 一种自催化修复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13543026A (ja) 溶液中でフリーラジカル重合によって第三アミノ基を含む(メタ)アクリレートコポリマー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9535345B (zh) 基于半连续加料法制备聚合物的方法
US6391994B2 (en) Production process for vinylpyrrolidone polymer
CN113372477B (zh) 一种支化度可控的eva合成的调控方法及合成方法、一种evoh树脂及其合成方法
CN102633925B (zh) 低残单低分子量均聚n-乙烯基丁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CN112661890B (zh) 一种医药用低杂质聚维酮k30的制备方法
KR101275741B1 (ko) 용액중합법에 의한 고분자량 폴리메타크릴산의 제조방법
CN115057965A (zh) 一种n-乙烯吡咯烷酮/1-乙烯基咪唑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14395062A (zh) 一种宽分子量分布的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方法
NO310360B1 (no) Fremgangsmate for fremstilling av selvaktiverte polymerpartikler med en smal storrelsesfordeling
WO2013170533A1 (zh) 超低分子量超低残单均聚n—乙烯基丁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CN108017738B (zh) 一种环保水性复合型终止剂
CN107955107B (zh)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星形聚丙烯酰胺的方法
JP4889237B2 (ja) カチオン性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5947883B (zh) 高品质聚丙烯腈及其可控合成方法与应用
CN113683768A (zh) 一种单端不饱和聚乙二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KR102665728B1 (ko)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CN112552439B (zh) 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34839B (zh) 一种分段热聚合生产双环戊二烯为主的共聚石油树脂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