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1823A - 力量训练机 - Google Patents

力量训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1823A
CN115531823A CN202110742764.8A CN202110742764A CN115531823A CN 115531823 A CN115531823 A CN 115531823A CN 202110742764 A CN202110742764 A CN 202110742764A CN 115531823 A CN115531823 A CN 115531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rope
pulley
pu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427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4276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318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162 priority patent/WO20232734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31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1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6User-manipulated weigh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6User-manipulated weights
    • A63B21/08User-manipulated weights anchored at one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1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力量训练机,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配重组件以及两个拉手组件;分配机构包括滑轮组件,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各拉手组件均包括第二拉绳,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侧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第二拉绳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且第二拉绳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的移动速度;配重组件包括阻力源,阻力源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移动,并通过第一拉绳向两个第二拉绳施加配重拉拽力。本发明两个拉手组件受到的配重拉拽力一致性较佳。

Description

力量训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力量训练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能训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通过力量训练器械进行身体训练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健身人士的选择。
现有的力量训练器械为了使体积较为紧凑,一般采用电机作为阻力源,电机向拉手组件输出相应力矩,模拟配重并在拉手组件上产生配重阻力。而为了满足使用者双臂的锻炼需求,拉手组件一般设有两组,且分别位于器械的两端;各拉手组件对应的阻力源也设于器械的两端,以分别向各拉手组件提供配重阻力,并实现多种训练动作。
然而,现有的力量训练器械中,各拉手组件均采用独立的阻力源驱动,导致两侧的阻力源提供的配重拉拽力的一致性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力量训练机,两个拉手组件受到的配重拉拽力的一致性较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力量训练机,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配重组件以及两个拉手组件;分配机构包括滑轮组件,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各拉手组件均包括第二拉绳,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侧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第二拉绳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且第二拉绳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的移动速度;配重组件包括阻力源,阻力源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移动,并通过第一拉绳向两个第二拉绳施加配重拉拽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拉手组件均包括手柄,同一个拉手组件中包括的手柄与第二拉绳连接,两个拉手组件分别位于支架上的相对两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滑轮组件还包括滑轮支座以及设于支架上的导向杆,第一动滑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滑轮支座上,滑轮支座上设有与导向杆相配合的导向部,导向部可沿导向杆相对移动,以限制滑轮支座的移动方向。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向杆的长度方向沿两个拉手组件的相对方向;和/或导向部内形成有贯穿腔,导向杆插设在贯穿腔中,滑轮支座通过导向部而吊挂在导向杆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重组件包括安装支座、可转动地支撑在安装支座上的驱动轮、以及可卷绕在驱动轮上的拉力带,安装支座固定在支架上;配重组件还包括第二动滑轮,拉力带的一端固定在驱动轮上,另一端与支架相对固定,且拉力带的部分结构跨绕在第二动滑轮上;第二动滑轮的轮芯形成配重组件的输出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拉力带为扁平带状件,且拉力带卷绕在驱动轮上时,拉力带的厚度方向沿驱动轮的径向。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分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两组绕线轮组件,各绕线轮组件均开设有环状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第一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的第一绕线槽中,且第一拉绳靠近自身两个端部的部分绳段可分别卷绕在对应的第一绕线槽上;拉手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绳,各第二拉绳的第一端与手柄相连,各第二拉绳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的第二绕线槽上,且各第二拉绳均可卷绕在对应的第二绕线槽上;
各绕线轮组件中,第二拉绳在对应第二绕线槽上释放时,第一拉绳在对应第一绕线槽上进行卷绕,且第二拉绳在对应第二绕线槽上的释放速度大于第一拉绳在对应第一绕线槽上的卷绕速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组绕线轮组件的设置位置分别与两个拉手组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组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的轴向平行,且两组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相对于支架的布置方向相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组绕线轮组件中的其中一者与配重组件位于支架的相同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分配组件还包括导向单元,导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第三绕线轮位于第一动滑轮和第三定滑轮之间,第四定滑轮位于第三绕线轮的背离第三定滑轮的一侧;
与配重组件位于相对侧的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为第三绕线轮;第一拉绳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第一动滑轮、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定滑轮的轴向、第一动滑轮的轴向、以及第四定滑轮的轴向平行;和/或导向单元还包括第五定滑轮,第五定滑轮位于第四定滑轮和第四绕线轮之间,与配重组件位于相同侧的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为第四绕线轮;且第一拉绳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第一动滑轮、第三定滑轮、第四定滑轮和第五定滑轮。
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机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配重组件以及两个拉手组件;分配机构包括滑轮组件,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各拉手组件均包括第二拉绳,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第二拉绳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且第二拉绳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的移动速度,配重组件包括阻力源,阻力源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移动,并通过第一拉绳向两个第二拉绳施加配重拉拽力。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配机构,且分配机构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在第一动滑轮轮面上的第一拉绳,第一动滑轮可以将来自一个输入源的输出(即向第一动滑轮输入的配重拉拽力)分配为大小相同的两个输出(即从第一拉绳的两个端部输出的力)。由于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可以使来自配重组件这一个方向的输出经过第一动滑轮和第一拉绳而均匀分配至两个第二拉绳中。由于力量训练机只需要一个配重源就可以为两个拉手组件提供配重拉拽力,与现有技术必须两个配重源才能为两个拉手组件提供配重拉拽力的情况相比,一方面成本降低,控制难度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拉手组件的配重拉拽力来自同一个配重源,并经过了第一动滑轮和第一拉绳的均匀分配,因此两个拉手组件上的配重拉拽力一致性较佳。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从底部看去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一种原理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配重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导向杆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滑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绕线轮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绕线轮组件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力量训练机;101-支架;102-连接绳;103、104-滑轮;1011-支架本体;1012-加强梁;1013-支脚;1014-脚垫;1-分配机构;11-滑轮组件;111-第一动滑轮;112-第一拉绳;113-滑轮支座;1131-导向部;1132-贯穿腔;1134-第一安装臂;1135-第二安装臂;1136-第一挂接片;1137-第二挂接片;114-导向杆;
2-配重组件;21-安装支座;211-安装臂;212、1138-连接部;22-驱动轮;23-拉力带;24-第二动滑轮;25-配重组件的输出端;26-阻力源;3-拉手组件;31-手柄;32-第二拉绳;
5、8-绕线轮组件;51-绕线轮;511-第一绕线段;512-第二绕线段;513、802、812-外螺纹段;514-第三绕线轮;515-第四绕线轮;52、82-绕线轮支座;521-支撑臂;522-主体部;523、827-第一轴承座;5231、8231-中心螺孔;524、828-第二轴承座;525-限位块;526-万向套;53-转动轴;54、84-第一绕线槽;55、85-第二绕线槽;
6-导向单元;61-第三定滑轮;62-第四定滑轮;63-第五定滑轮;
80-第一绕线轮;801-第一齿轮;81-第二绕线轮;811-第二齿轮;820、1133-支座本体;821-第一支撑臂;822-第二支撑臂;823-第三支撑臂;824-第四支撑臂;825-第三轴承座;826-第四轴承座;83-第一转动轴;86-第二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力量训练器械一般具有两个拉手组件,使用人员通过对两个拉手组件的操作而实现多种训练动作。然而现有的力量器械存在两个拉手组件的拉力一致性较差的问题。这是由于,两个拉手组件分别采用了独立的电机作为阻力源,采用两个电机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两个不同电机由于参数、运行情况等的差异导致两个电机输出也较难以保证一致性。
而本申请的力量训练机采用一个配重组件经过第一动滑轮分成两路后,同时为两个拉手组件提供配重拉拽力,因此两个拉手组件上拉力的一致性较好。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力量训练机。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从底部看去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参照图1a、图1b,力量训练机100包括支架101和设置在支架101上的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1、配重组件2以及两个拉手组件3。
分配机构1包括滑轮组件11,滑轮组件11包括第一动滑轮111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111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112;各拉手组件3均包括第二拉绳32,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32联动,即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侧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32联动。第二拉绳32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且第二拉绳32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112的移动速度,配重组件2包括阻力源26,阻力源26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111移动,以通过第一拉绳112向两个第二拉绳32施加配重拉拽力。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配机构1,且分配机构1包括第一动滑轮111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111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112,第一动滑轮111可以将来自一个输入源的输出(即向第一动滑轮输入的配重拉拽力)分配为大小相同的两个输出(即从第一拉绳的两个端部输出的力)。由于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32联动,可以使来自配重组件2这一个方向的输出经过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一拉绳112而均匀分配至两个第二拉绳32中。由于力量训练机100只需要一个配重源就可以为两个拉手组件3提供配重拉拽力,与现有技术必须两个配重源才能为两个拉手组件3提供配重拉拽力的情况相比,一方面成本降低,控制难度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拉手组件3的配重拉拽力来自同一个配重组件,并经过了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一拉绳112的均匀分配,因此两个拉手组件3上的配重拉拽力一致性较佳。
此外,利用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一拉绳112相互配合实现配重拉拽力的分配,该配合属于滚动配合,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阻力较小,力的损耗较小,使用者更容易拉动绳索,并且该分配过程对配重拉拽力的影响较小。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拉绳32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112的移动速度,则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者拉动第二拉绳32的行程始终大于第一拉绳112的移动行程,也即使用者拉动第二拉绳32的行程始终大于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行程的两倍,这与使用者拉动拉手组件的行程与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行程的两倍相同相比,显然在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行程相同的情况下,本申请中可供使用者拉动的第二拉绳32的移动行程更大。换言之,即使身高较高的人群拉动拉手组件3的行程较大,反映到第一动滑轮上的行程也较小,为此可以使支架101的长度减小,使整个力量训练机的100结构较为紧凑,体积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a,出于轻量化的需要,支架101可以形成为框状件,且在框状件的内部连接有加强梁1012等结构对框状件进行补强。例如,支架101可包括加强梁1012以及框状的支架本体1011,加强梁101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这里以加强梁1012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两个加强梁1012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框状的支架本体1011内侧面上。
拉力机构包括两个拉手组件3,拉手组件3用于供使用者拉拽来进行训练。两个拉手组件3可以有一定间距,以满足使用者的具体使用需求。具体的,两个拉手组件3可以分别位于支架101上、例如支架本体1011的相对两侧。可选的,两个拉手组件3均包括手柄31,同一个拉手组件3中包括的手柄31与第二拉绳32连接。
在其它一些示例中,拉手组件还可以包括长杆,长杆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拉绳;又或者,拉手组件还可以包括腰带,腰带用于绑在训练者的腰部,腰带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力量训练机100可以存在卧式或立式两种使用状态。对应到支架101上,支架101可以有横向放置或者纵向放置的情况,具体的,图1a所示的力量训练机100是支架101横向放置的情况,框状的支架本体1011的框状平面与地面大致平行放置。此处可以使支架本体1011的长度方向沿两个拉手组件3的相对方向D。
对于支架101纵向放置的情况,是指支架本体1011的框状平面与地面大致垂直放置,该情况下,力量训练机100中各机构、组件的设置与支架101横向放置的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以力量训练机100为卧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支架本体1011的底部还设有支脚1013,用于对支架本体1011进行支撑,在支脚1013底端还设有脚垫1014,以起到缓冲作用,或者在地面高低不平的情况下,起到垫高支脚1013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b,滑轮组件11包括第一动滑轮111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111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112,这里第一拉绳112绕设在第一动滑轮111部分轮面上是指第一拉绳112跨绕在第一动滑轮111的部分轮面上。
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32联动,联动一方面是指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在第一动滑轮111的带动下朝向配重组件2移动时,对应的两个第二拉绳32也各自被拉回;另一方面是指,两个第二拉绳32在使用人员的拉拽下被拉出时,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随之移动,带动第一动滑轮111向背离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
配重组件2在驱动第一动滑轮111移动时,可以通过第一拉绳112向两个第二拉绳32施加配重拉拽力。另一方面,两个第二拉绳32可以通过第一拉绳112向第一动滑轮111施加背离配重组件2的力,使第一动滑轮111向背离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配重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图4,配重组件2包括安装支座21、可转动地支撑在安装支座21上的驱动轮22、以及可卷绕在驱动轮22上的拉力带23,安装支座21固定在支架101上。
具体的,安装支座21包括连接部212和两个间隔布置的安装臂211,连接部212可以将两个安装臂211连接起来,连接部212可通过紧固件等连接在支架101上。驱动轮22位于两个安装臂211之间的间隔中,驱动轮2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等支撑在两个安装臂211上。
这里,拉力带23卷绕在驱动轮22上具体是指,拉力带23的一端固定在驱动轮22上,驱动轮22可以转动,拉力带23在驱动轮22转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卷绕在驱动轮22上。拉力带23的另一端与支架101相对固定,即拉力带23的另一端可以固定在支架101上。
参照图3,配重组件2还包括第二动滑轮24,拉力带23的另一端与驱动轮22位于第二动滑轮24的相同侧,且拉力带23的部分结构跨绕在第二动滑轮24上,这样第二动滑轮24的轮芯形成配重组件的输出端25。具体的,在驱动轮22转动的过程中,拉力带23卷绕在驱动轮22上,由于拉力带23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101上,拉力带23未卷绕在驱动轮22上的部分的长度越来越少,第二动滑轮24逐渐向靠近驱动轮22的方向移动。
可选的,如前所述,配重组件2包括阻力源26,阻力源26可以为电机等具有旋转输出的部件。阻力源26可固定在安装支座21上,驱动轮22可以连接在阻力源26的输出轴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动滑轮24可以将拉力带23输出的配重拉拽力加倍。具体的,拉力带23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101上,拉力带23背离第二动滑轮24的那部分拉力带段可以随着驱动轮22的转动变长或变短,这样第二动滑轮24实际上起到了动滑轮的作用,拉力带23上输出F牛的力,经过第二动滑轮24的加倍后,第二动滑轮24的轮芯处输出的力变为2F牛。
这样阻力源输出的配重拉拽力经过第二动滑轮24后加倍,再经过第一动滑轮111后均分成两路输出至两个拉手组件3,两个拉手组件3上获得的配重拉拽力与阻力源输出的配重拉拽力相同,因此无需提高阻力源的功率就能使两个拉手组件3得到足够大的输出,可以降低力量训练机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拉力带23为扁平带状件,且拉力带23卷绕在驱动轮22上时,拉力带23的厚度方向沿驱动轮22的径向。这样,可以减小拉力带23输出的力的力臂,在阻力源26输出的力矩一定的情况下,拉力带23上输出的力就越大。即在阻力源26力矩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输出更多的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阻力源26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111移动包含两种情况。参照图2a,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阻力源26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111向远离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具体的,力量训练机100可以包括连接在支架101上的滑轮103和滑轮104,滑轮103和滑轮104相对设置,且滑轮103和滑轮104的相对方向与第二动滑轮24的移动方向垂直;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二动滑轮24之间连接有连接绳102,具体的,连接绳102的一端与第二动滑轮24的轮芯连接,另一端越过滑轮103、滑轮104后连接到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芯上,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二动滑轮24的联动。参照图2a,在拉力带向阻力源上连接的驱动轮22上卷绕时,第二动滑轮24向靠近阻力源的方向移动,第一动滑轮111向远离阻力源的方向移动。
参照图2b,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阻力源26用于驱动第一动滑轮111向靠近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具体的,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二动滑轮24相对固定,二者可以通过后述的滑轮支座113实现相对固定。在拉力带23向阻力源上连接的驱动轮22上卷绕时,第二动滑轮24向靠近阻力源26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动滑轮111也向靠近阻力源26的方向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图2b所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图2a所示的情况,与图2b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前述的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32联动,在图2a所示的情况中,联动一方面是指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在第一动滑轮111的带动下远离配重组件2移动时,对应的两个第二拉绳32也各自被拉回;另一方面是指,两个第二拉绳32在使用人员的拉拽下被拉出时,第一拉绳112的背离第一动滑轮111的两部分绳段随之移动,带动第一动滑轮111向靠近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
配重组件2在驱动第一动滑轮111移动时,可以通过第一拉绳112向两个第二拉绳32施加配重拉拽力。另一方面,两个第二拉绳32可以通过第一拉绳112向第一动滑轮111施加靠近配重组件2的力,使第一动滑轮111向靠近配重组件2的方向移动。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导向杆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滑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如前所述,滑轮组件11包括第一动滑轮111以及第一拉绳112。为了对第一动滑轮111靠近或远离驱动轮22的运动进行导向,可以考虑为滑轮组件11设置用于导向的结构。
参照图5、图6、图7,可选的,滑轮组件11还包括滑轮支座113以及设于支架101上的导向杆114,第一动滑轮111可转动地支撑在滑轮支座113上。例如,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芯两侧可以通过轴承等可转动地支撑在滑轮支座113上。
滑轮支座113上设有与导向杆114相配合的导向部1131,导向部1131可沿导向杆114相对移动,以限制滑轮支座113的移动方向。这样,导向杆114对滑轮支座113、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路径进行了限制。
示例性的,导向部1131内形成有贯穿腔1132,导向杆114插设在贯穿腔1132中,滑轮支座113通过导向部1131而吊挂在导向杆114上。
如前所述,第二动滑轮24的轮芯作为配重组件的输出端25,可以与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芯相对固定。具体的,参照图5,可以将第二动滑轮24和第一动滑轮111都可转动地支撑在滑轮支座113上,以此来实现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芯和第二动滑轮24的轮芯的相对固定。
示例性的,滑轮支座113包括支座本体1133,以及设于支座本体1133上的两个第一安装臂1134和两个第二安装臂1135。两个第一安装臂1134间隔布置,并且两个第二安装臂1135也间隔布置。其中,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轴或轮芯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个第一安装臂1134上;第二动滑轮24的轮轴或轮芯两端分别支撑在两个第二安装臂1135上。
另外,继续参照图5,可选的,第一安装臂1134从支座本体1133朝向驱动轮22伸出,第一安装臂1134从支座本体1133向背离驱动轮22的方向伸出。
可选的,第一动滑轮111的轮轴与第二动滑轮24的轮轴垂直。即第一动滑轮111的轮体侧端面与支撑架的框架面大致平行,这样可以在第一安装臂1134的顶端面上设置导向部1131。
参照图7,可选的,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二动滑轮24在滑轮支座113的移动方向上并列排布。
继续参照图5、图7,可选的,导向部1131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臂1134上的第一挂接片1136、第二挂接片1137、以及连接在第一挂接片1136和第二挂接片1137之间的连接部1138,第一挂接片1136和第二挂接片1137间隔布置。并且第一挂接片1136、第二挂接片1137和连接部1138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置导向杆114的贯穿腔1132。
这里,连接部1138可以是滚轮,滚轮的轮面与导向杆114为滚动接触,这样,使滑轮支座113沿导向杆114的移动阻力更小。
另外,参照图6、图7,可选的,导向杆114的长度方向沿两个拉手组件3的相对方向D。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绕线轮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绕线轮组件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b、图8、图9,分配机构1还包括设置在支架101上的两组绕线轮组件5,分配机构1还包括设置在支架101上的两组绕线轮组件5,各绕线轮组件5均开设有环状的第一绕线槽54和第二绕线槽55;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5的第一绕线槽54中,且第一拉绳112靠近自身两个端部的部分绳段可分别卷绕在对应的第一绕线槽54上。
参照图1b、图8,如前所述,拉手组件3还包括手柄31,各第二拉绳32的第一端与手柄31相连,各第二拉绳3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5的第二绕线槽55上,且各第二拉绳32均可卷绕在对应的第二绕线槽55上。
各绕线轮组件5中,第二拉绳32在对应第二绕线槽55上释放时,第一拉绳112在对应第一绕线槽54上进行卷绕,且第二拉绳32在对应第二绕线槽55上的释放速度大于第一拉绳112在对应第一绕线槽54上的卷绕速度。即前述的第二拉绳32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拉绳112的移动速度。
在上述方案中,与手柄31相连的第二拉绳32的释放速度大于第一拉绳112的卷绕速度,在相同时间内,手柄31移动的行程大于第一拉绳112移动的行程,即手柄31移动的行程大于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行程,这样可以适用于身高较高的人群。换言之,即使身高较高的人群拉动手柄31的行程较大,反映到第一动滑轮111上的行程也较小,为此可以使支架101的长度减小,整个力量训练机100的结构较为紧凑,占地面积较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b、图8、图9,各绕线轮组件5均只包括一个绕线轮51,绕线轮51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架101上。
具体的,参照图8、图9,绕线轮组件5还包括绕线轮支座52,绕线轮支座52包括两个支撑臂521以及连接于两个支撑臂521之间的主体部522,主体部522固定在支架101上;
两个支撑臂521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轴承座523和第二轴承座524,绕线轮51可以通过第一轴承座523和第二轴承座524可转动地支撑在绕线轮支座52上。
绕线轮51包括第一绕线段511和第二绕线段512;第一绕线槽54位于第一绕线段511上,并沿第一绕线段511的周向延伸;第二绕线槽55位于第二绕线段512上,并沿第二绕线段512的周向延伸;第二绕线槽55的槽底的直径大于第一绕线槽54的槽底的直径。
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51的第一绕线段511上的第一绕线槽54中,且第一拉绳112靠近两个端部的绳段可分别卷绕在对应的第一绕线段511上的第一绕线槽54中;
拉手组件3还包括第二拉绳32,各第二拉绳32的第一端与手柄31相连,各第二拉绳3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51的第二绕线段512上的第二绕线槽55中,且各第二拉绳32均可卷绕在对应的绕线轮51的第二绕线段512上的第二绕线槽55中。
参照图1b、图8,可以理解的是,在手柄31被拉动时,第二拉绳32从第二绕线槽55上释放,绕线轮51顺时针转动(参照图8中的方向),此时若第一拉绳112和第二拉绳32的卷绕方向相反,在第二绕线槽55上释放第二拉绳32的过程中,第一拉绳112逐渐卷绕在第一绕线槽54上。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绕线槽55的槽底的直径大于第一绕线槽54的槽底的直径的情况下,例如第二绕线槽55的槽底面的直径是第一绕线槽54的槽底面直径的n(n>1)倍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绕线段511和第二绕线段512同步转动,因此在绕线轮51转动的过程中,第二绕线槽55在该过程中新释放的第二拉绳32的长度,是第一绕线段511在该过程中新卷绕的第一拉绳112的长度的n倍。
示例性的,参照图1a、图1b,如上所述,在对手柄31进行拉动时,对于支架101两侧的两个绕线轮组件5而言,第二拉绳32从第二绕线槽55上释放,第一拉绳112逐渐卷绕在第一绕线槽54上。在手柄31的拉动行程为a的情况下,第二拉绳32的释放长度为a,第一拉绳112的卷绕长度均为a/n,在两个手柄31同时拉动时,两侧的第一绕线槽54同时对第一拉绳112进行卷绕,第一拉绳112整体的减少长度为2a/n,此时第一动滑轮111整体移动的距离为a/n。在只拉动其中一个手柄31的情况下,只有单侧的第一绕线槽54对第一拉绳112进行卷绕,第一拉绳112整体的减少长度为a/n,此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a/2n。
而在将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均连接在手柄31上的情况下,在手柄31的拉动行程为a时,在两个手柄31同时拉动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a;在单个手柄31拉动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a/2。
将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行程与直接将第一拉绳112连接在手柄31上相比,采用本申请中的绕线轮组件5能够减小滑轮组件11的移动行程,可以使整个力量训练机100的结构较为紧凑。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8,绕线轮组件5还包括转动轴53,绕线轮51内设有沿自身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未图示),绕线轮51套设在转动轴53上,并可相对于转动轴53沿转动轴53的轴向窜动。而第一轴承座523内设有中心螺孔5231,中心螺孔5231和第一轴承座523内的轴承同轴设置,与中心螺孔5231相对应的,绕线轮51还包括设于第一绕线段511侧方的外螺纹段513,外螺纹段513插入中心螺孔5231中,并和中心螺孔5231通过传动螺纹旋合。
由于绕线轮51的外螺纹段513和第一轴承座523螺纹旋合,在绕线轮51转动时,在第一轴承座523相对于支架101固定的情况下,绕线轮51还在转动轴53上沿转动轴53的轴向移动,这样,对于第一拉绳112,在第一绕线段511上的绕制过程是等径螺旋绕制,绕制而成的第一拉绳112不会彼此重叠。对于第二拉绳32而言,基于同样的理由,其绕制也是等径螺旋绕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的,转动轴53为花键轴,绕线轮51上的贯穿孔内表面开设有与花键轴的花键相匹配的花键槽(未图示)。由于转动轴53是传递扭矩的结构,转动轴53和绕线轮51为花键副的配合既不会影响到绕线轮51沿转动轴53轴向的移动,又不会影响到扭矩的传递。
可选的,外螺纹段513、第一绕线段511以及第二绕线段512沿绕线轮51的轴向依次布置。使直径较小的第一绕线段511与外螺纹段513位于绕线轮51的同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的,在主体部522上可以设有穿绳孔(未图示),第二拉绳32穿设在穿绳孔中,且第二拉绳32的第二端上设有限位块525,限位块525的外部轮廓尺寸大于穿绳孔的内径,以使第二拉绳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主体部两侧。这样在手柄31未连接在第二拉绳32上的情况下,第二拉绳32也不会自穿绳孔中脱离。
由于使用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能会向不同的方向拉动手柄31,为此,可考虑在穿绳孔中设有可供第二拉绳32贯穿的万向套526。
另外,参照图1a,可以理解的是,拉手组件3中的第二拉绳32需要卷绕在第二绕线段512上,因此可考虑使两组绕线轮组件5的设置位置分别与两个拉手组件3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参照图1b,两个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51的轴向平行,且两个绕线轮51相对于支架101的设置方向相反。
参照图1b,可选的,两组绕线轮组件5中的其中一者与配重组件2位于支架101的相同侧。换言之,其中一组绕线轮组件5与配重组件2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图1b所示的是图面左侧的绕线轮组件5和配重组件2相对应,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面右侧的绕线轮组件5和配重组件2相对应。示例性的,位于支架101的长度方向(两个拉手组件3的相对方向D)同一侧的配重组件2和绕线轮组件5在与相对方向D垂直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例如可以使配重组件3中的驱动轮22与绕线轮组件5中的第二绕线槽相邻设置。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两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51的轴向平行,且两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51相对于支架101的布置方向相反。
示例性的,参照图1b,图面左侧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51,第一绕线槽54在第二绕线槽55上方,图面右侧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51,第一绕线槽54在第二绕线槽55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中,分配组件还包括导向单元6,导向单元6包括固定在支架101上的第三定滑轮61和第四定滑轮62,第三绕线轮514位于第一动滑轮111和第三定滑轮61之间,第四定滑轮62位于第三绕线轮514的背离第三定滑轮61的一侧;
与配重组件2位于相对侧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为第三绕线轮514;第一拉绳112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第一动滑轮111、第三定滑轮61和第四定滑轮62。
可选的,第三定滑轮61的轴向、第一动滑轮111的轴向、以及第四定滑轮62的轴向平行。
另外,导向单元6还可以包括第五定滑轮63,第五定滑轮63位于第四定滑轮62和第四绕线轮515之间,与配重组件2位于相同侧的绕线轮组件5中的绕线轮为第四绕线轮515;且第一拉绳112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第一动滑轮111、第三定滑轮61、第四定滑轮62和第五定滑轮63。
参照图1b,第一拉绳112的一个端部固定在第三绕线轮514的第一绕线槽54上,另一端越过第一动滑轮111、第三定滑轮61、第四定滑轮62以及第五定滑轮63后,固定在第四绕线轮515的第一绕线槽54上。第三定滑轮61、第四定滑轮62以及第五定滑轮63用于对第一拉绳112进行换向,以使第一拉绳112可以卷绕在位于支架101相对两侧的绕线轮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另一种力量训练机200,其在上述的力量训练机100的基础上,对绕线轮组件5的结构做了改进,其余结构与力量训练机100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力量训练机中另一种结构的绕线轮组件安装在支架上的仰视图。
参照图10、图11、图12,绕线轮组件8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架101上的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第一绕线槽84位于第一绕线轮80上,第一绕线轮80的外周面上还设有与第一绕线槽84并列布置的第一齿轮801;第二绕线槽85位于第二绕线轮81上,第二绕线轮81的外周面上还设有与第二绕线槽85并列布置的第二齿轮811,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通过第一齿轮801和第二齿轮811的相互啮合而联动,且第二齿轮811和第一齿轮801的啮合传动的速比大于1。这里,第二齿轮811和第一齿轮801的齿轮传动的速比是指第二拉绳32受到使用者的拉动而从第二绕线槽85上释放时,第一拉绳112被带动而逐渐卷绕在第一绕线槽84上。第二绕线轮81和第一绕线轮80上分别设有第二齿轮811和第一齿轮801,第二绕线轮81和第一绕线轮80是通过第二齿轮811和第一齿轮801而齿轮啮合的情况下,第二绕线轮81和第一绕线轮80的速比=第一齿轮的齿数与第二齿轮的齿数的齿数比。
如前所述,绕线轮组件5利用第一绕线段511和第二绕线段512的直径比不同来使第一拉绳112和第二拉绳32具有不同的卷绕速度。而绕线轮组件8利用第二齿轮811与第一齿轮801速比的不同来实现。而对于第一绕线槽84和第二绕线槽85的槽底的直径,则不作特定要求,示例性的,在绕线轮组件8中,第一绕线槽84和第二绕线槽85的槽底直径可以相同。
具体的,参照图10,绕线轮组件8还包括绕线轮支座82,绕线轮支座82包括支座本体820、以及设于支座本体820上的四个支撑臂,即第一支撑臂821、第二支撑臂822、第三支撑臂823、以及第四支撑臂824,第一绕线轮80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一支撑臂821和第二支撑臂822上,第二绕线轮81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三支撑臂823和第四支撑臂824上。
具体的,第一支撑臂821和第二支撑臂822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轴承座827和第二轴承座828,第一绕线轮80的两个端部通过轴承分别支撑在第一轴承座827和第二轴承座828上。
第三支撑臂823和第四支撑臂824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三轴承座825和第四轴承座826,第二绕线轮81的两个端部通过轴承分别支撑在第三轴承座825和第四轴承座826上。以此可以将第二绕线轮81可转动地支撑在绕线轮支座82上。
参照图10、图12,第一支撑臂821和第二支撑臂822相对设置,第三支撑臂823和第四支撑臂824相对设置,第一支撑臂821和第二支撑臂822的连线、第三支撑臂823和第四支撑臂824的连线在两个拉手组件3的相对方向D上错开,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在两个拉手组件3的相对方向D上错开,这样以使第一齿轮801和第二齿轮811能够相互啮合。
下面参照图10介绍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的详细结构。
如前所述,第一绕线槽84和第一齿轮801并列布置在第一绕线轮80上,第二绕线槽85和第二齿轮811并列布置在第二绕线轮81上,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影响到第一拉绳112和第二拉绳32的卷绕,第一齿轮801和第二齿轮811的布置位置相对应相同,例如,第一绕线轮80的第一齿轮801朝向图10的图面右侧,第二绕线轮81的第二齿轮811朝向图10的图面左侧,二者的轮齿相互对应布置。
第一齿轮801的轴向尺寸小于第二齿轮811的轴向尺寸,以便于第一齿轮801在第一绕线轮80沿自身轴线窜动时,或者第二绕线轮811沿自身轴向窜动时,第一齿轮801和第二齿轮811还能保持啮合状态。
参照图10、图11,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8的第一绕线轮80中的第一绕线槽84中,且第一拉绳112靠近两个端部的绳段可分别卷绕在对应的第一绕线轮80上的第一绕线槽84中;
各第二拉绳32的第一端与手柄31相连,各第二拉绳3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绕线轮组件8的第二绕线轮81上的第二绕线槽85中,且各第二拉绳32均可卷绕在对应的第二绕线轮81的第二绕线槽85中。
参照图10,与图8所示的绕线轮组件5类似的,在手柄31拉动时,第二拉绳32从第二绕线轮81上的第二绕线槽85上释放,第二绕线轮81逆时针转动,第一绕线轮80顺时针转动,此时若第一拉绳112和第二拉绳32的卷绕方向相同,在第二绕线轮81上释放第二拉绳32的过程中,第一拉绳112逐渐卷绕在第一绕线轮80上。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绕线轮81上的第二齿轮811和第一绕线轮80上的第一齿轮801的速比大于1的情况下,例如第二齿轮811和第一齿轮801的速比是m(m>1)的情况下,即第一齿轮801的直径是第二齿轮811的直径的m倍,第二拉绳32在该过程中释放的第二拉绳32的长度,是第一绕线轮80在该过程中新卷绕的第一拉绳112的长度的m倍。
示例性的,参照图11、图12,如上所述,在对手柄31进行拉动时,对于两侧的两个绕线轮组件8而言,第二拉绳32从第二绕线轮81上释放,第一拉绳112逐渐卷绕在第一绕线轮80上。在手柄31的拉动行程为b的情况下,第二拉绳32的释放长度为b,第一拉绳112的两端的卷绕长度均为b/m,在两个手柄31同时拉动时,两侧的第一绕线轮80同时对第一拉绳112进行卷绕,第一拉绳112的减少长度为2b/m,此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b/m。在只拉动其中一个手柄31的情况下,只有单侧的第一绕线轮80对第一拉绳112进行卷绕,第一拉绳112的减少长度为b/m,此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b/2m。
而在将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均连接在手柄31上的情况下,在手柄31的拉动行程为b时,在两个手柄31同时拉动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b;在单个手柄31拉动时,第一动滑轮111移动的距离为b/2。
将上述第一动滑轮111的移动行程与第一拉绳112的两端均连接在手柄31上相比,采用本申请中的绕线轮组件8能够减小滑轮组件11的移动行程,可以使整个力量训练机200的结构较为紧凑。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0,绕线轮组件8还包括第一转动轴83,第一绕线轮80内设有沿自身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未图示),第一绕线轮80套设在第一转动轴83上,并可相对于第一转动轴83沿第一转动轴83的轴向窜动。而第一轴承座827内设有中心螺孔8231,中心螺孔8231和第一轴承座827内的轴承同轴设置,与中心螺孔8231相对应的,第一绕线轮80还包括设于第一绕线槽84侧方的外螺纹段802,外螺纹段802插入中心螺孔8231中,并和中心螺孔8231通过传动螺纹旋合。
绕线轮组件8还包括第二转动轴86,第二绕线轮81内设有沿自身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未图示),第二绕线轮81套设在第二转动轴86上,并可相对于第二转动轴86沿第二转动轴86的轴向窜动。而第四轴承座826内设有中心螺孔(未图示),中心螺孔和第四轴承座826内的轴承同轴设置,与中心螺孔相对应的,第二绕线轮81还包括设于第二绕线槽85侧方的外螺纹段812,外螺纹段812插入中心螺孔中,并和中心螺孔通过传动螺纹旋合。
由于第一绕线轮80的外螺纹段802和第一轴承座827螺纹旋合,在第一绕线轮80转动时,在第一轴承座827相对于支架101固定的情况下,第一绕线轮80还沿轴向在第一转动轴83上移动,这样,对于第一拉绳112,在第一绕线轮80上的绕制过程是等径螺旋卷绕,绕制而成的第一拉绳112不会彼此重叠。
同样地,由于第二绕线轮81的外螺纹段812和第四轴承座826螺纹旋合,在第二绕线轮81转动时,在第四轴承座826相对于支架101固定的情况下,第二绕线轮81还沿轴向在第二转动轴86上移动,这样,对于第二拉绳32,在第二绕线轮81上的绕制过程是等径螺旋卷绕,绕制而成的第二拉绳32不会彼此重叠。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绕线轮80沿第一转动轴83窜动、第二绕线轮81沿第二转动轴86窜动时,第一齿轮801可相对于第二齿轮811沿轴向移动,并保持啮合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转动轴83和第二转动轴86均为花键轴,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的贯穿孔内表面开设有与花键轴的花键相匹配的花键槽(未图示)。由于第一转动轴83、第二转动轴86是传递扭矩的结构,因此第一转动轴83和第一绕线轮80、第二转动轴86和第二绕线轮81为花键副的配合既不会影响到第一绕线轮80沿第一转动轴83轴向、第二绕线轮81沿第二转动轴86轴向的移动,又不会影响到扭矩的传递。
本申请实施例的绕线轮组件8中,对于穿绳孔、限位块以及万向套的设置与绕线轮组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12,两个绕线轮组件8中的所有绕线轮的轴向平行,且位于拉手组件相对方向D两侧的两个绕线轮组件8中,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相对于支架101的设置方向相反。
换言之,两组绕线轮组件8中的各第一绕线轮80、第二绕线轮81的轴向平行,且两组绕线轮组件8中的第一绕线轮80和第二绕线轮81的排布方向相对于支架101的布置方向相反。
示例性的,参照图12,图面左侧的绕线轮组件8中的第一绕线轮80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二绕线轮81;图面右侧的绕线轮组件8中,第一绕线轮80的设置位置低于第二绕线轮81。
本申请实施例中,力量训练机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配重组件以及两个拉手组件;分配机构包括滑轮组件,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设在第一动滑轮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各拉手组件均包括第二拉绳,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第二拉绳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配重组件包括阻力源,阻力源用于驱动第一动滑移动,以通过第一拉绳向两个第二拉绳施加配重拉拽力。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配机构,且分配机构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在第一动滑轮轮面上的第一拉绳,第一动滑轮可以将来自一个输入源的输出分配为大小相同的两个输出。由于第一拉绳的背离第一动滑轮的两部分绳段分别与两个第二拉绳联动,可以使来自配重组件这一个方向的输出经过第一动滑轮和第一拉绳而均匀分配至两个第二拉绳中。由于力量训练机只需要一个配重源就可以为两个拉手组件提供配重拉拽力,与现有技术必须两个配重源才能为两个拉手组件提供配重拉拽力的情况相比,一方面成本降低,控制难度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拉手组件的配重拉拽力来自同一个配重源,并经过了第一动滑轮和第一拉绳的均匀分配,因此两个拉手组件上的配重拉拽力一致性较佳。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拉力机构,所述拉力机构包括分配机构、配重组件以及两个拉手组件;
所述分配机构包括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动滑轮和绕设在所述第一动滑轮部分轮面上的第一拉绳;
各所述拉手组件均包括第二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背离所述第一动滑轮的两侧绳段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拉绳联动,所述第二拉绳可供使用人员施加拉力,且所述第二拉绳的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一拉绳的移动速度;
所述配重组件包括阻力源,所述阻力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滑轮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一拉绳向两个所述第二拉绳施加配重拉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拉手组件均包括手柄,同一个所述拉手组件中包括的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二拉绳连接,两个所述拉手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架上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还包括滑轮支座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上的导向杆,所述第一动滑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滑轮支座上,所述滑轮支座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杆相配合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可沿所述导向杆相对移动,以限制所述滑轮支座的移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的长度方向沿两个所述拉手组件的相对方向;和/或
所述导向部内形成有贯穿腔,所述导向杆插设在所述贯穿腔中,所述滑轮支座通过所述导向部而吊挂在所述导向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组件包括安装支座、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安装支座上的驱动轮、以及可卷绕在所述驱动轮上的拉力带,所述安装支座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配重组件还包括第二动滑轮,所述拉力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上,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相对固定,所述拉力带的部分结构跨绕在所述第二动滑轮上;所述第二动滑轮的轮芯形成所述配重组件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带为扁平带状件,且所述拉力带卷绕在所述驱动轮上时,所述拉力带的厚度方向沿所述驱动轮的径向。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两组绕线轮组件,各所述绕线轮组件均开设有环状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
所述第一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绕线轮组件的第一绕线槽中,且所述第一拉绳靠近自身两个端部的部分绳段可分别卷绕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绕线槽上;所述拉手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绳,各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各所述第二拉绳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绕线轮组件的第二绕线槽上,且各所述第二拉绳均可卷绕在对应的所述第二绕线槽上;各所述绕线轮组件中,所述第二拉绳在对应所述第二绕线槽上释放时,所述第一拉绳在对应所述第一绕线槽上进行卷绕,且所述第二拉绳在对应所述第二绕线槽上的释放速度大于所述第一拉绳在对应所述第一绕线槽上的卷绕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绕线轮组件的设置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拉手组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绕线轮组件中的所述绕线轮的轴向平行,且两组所述绕线轮组件中的所述绕线轮相对于所述支架的布置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绕线轮组件中的其中一者与所述配重组件位于所述支架的相同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组件还包括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第三绕线轮位于所述第一动滑轮和所述第三定滑轮之间,所述第四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三绕线轮的背离所述第三定滑轮的一侧;与所述配重组件位于相对侧的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为所述第三绕线轮;所述第一拉绳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所述第一动滑轮、所述第三定滑轮和所述第四定滑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力量训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滑轮的轴向、所述第一动滑轮的轴向、以及所述第四定滑轮的轴向平行;和/或
所述导向单元还包括第五定滑轮,所述第五定滑轮位于第四定滑轮和所述第四绕线轮之间,与所述配重组件位于相同侧的所述绕线轮组件中的绕线轮为所述第四绕线轮;且所述第一拉绳的两端之间的绳段依次越过所述第一动滑轮、所述第三定滑轮、所述第四定滑轮和所述第五定滑轮。
CN202110742764.8A 2021-06-30 2021-06-30 力量训练机 Pending CN115531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2764.8A CN115531823A (zh) 2021-06-30 2021-06-30 力量训练机
PCT/CN2022/085162 WO2023273488A1 (zh) 2021-06-30 2022-04-02 力量训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2764.8A CN115531823A (zh) 2021-06-30 2021-06-30 力量训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1823A true CN115531823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91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42764.8A Pending CN115531823A (zh) 2021-06-30 2021-06-30 力量训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31823A (zh)
WO (1) WO20232734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3291Y (zh) * 2004-05-11 2005-04-20 洪涛 转动式变比行程阻尼装置
KR101375810B1 (ko) * 2011-05-23 2014-03-20 (주)휴모닉 운동 장치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부하 제어 장치
CN108452473A (zh) * 2018-04-03 2018-08-28 夏擎华 一种滑轮组电控动力系统
CN112370716A (zh) * 2020-11-27 2021-02-1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力量训练机螺旋绕线装置及力量训练机
CN216136649U (zh) * 2021-06-30 2022-03-29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力量训练机
CN216136662U (zh) * 2021-06-30 2022-03-29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力量训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73488A1 (zh)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36662U (zh) 力量训练机
CN103413618B (zh) 一种hdmi线缆的立式绞线机
ES2212828T3 (es) Aparato para retorcer alambres juntos.
DE1510091A1 (de) UEbertragen einer Drehbewegung von einem zum anderen Ende eines fadenfoermigen Elementes,Verseilmaschine und Geraet zur Durchfuehrung dieses Verfahrens
CN216136649U (zh) 力量训练机
DE2231533B2 (de) Korbverseilmaschine mit mehreren in einem Verseilkorb angeordneten Verseileinrichtungen
CN115531823A (zh) 力量训练机
US8474234B2 (en) Machine for manufacturing strands from wires
US4120139A (en) Cable making apparatus
CN117102402A (zh) 一种全自动医用弹簧的绕线设备
JP3278403B2 (ja) 撚り線機
CN113385612B (zh) 一种新型复合金属固结磨料金刚绳绞合设备
US477784A (en) Machine for making wire cords and cables
CN111968793A (zh) 绞线机
CN217367017U (zh) 力量训练机
US4549394A (en) Stranding device for stranding machines, particularly a pre-twist and drafting device
CN109381326B (zh) 手指康复训练装置
DE1465285A1 (de) Verseilmaschine zum Herstellen von elektrischen Mehrlagenkabeln in mehreren Arbeitsgaengen
CN210970542U (zh) 推车式医疗产品、中央控制刹车设备及其传动装置
CN220538019U (zh) 一种棉纱生产用纱线加捻装置
CN115531822A (zh) 力量训练机
CN219457224U (zh) 一种电缆制备用成缆装置
CN219149162U (zh) 力量训练机
DE3013394C2 (zh)
CN218708330U (zh) 一种网络布线的收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