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3069A -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3069A
CN115493069A CN202211167800.3A CN202211167800A CN115493069A CN 115493069 A CN115493069 A CN 115493069A CN 202211167800 A CN202211167800 A CN 202211167800A CN 115493069 A CN115493069 A CN 1154930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piston
holes
oi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678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93069B (zh
Inventor
周浙潭
罗园梁
胡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eidu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Weidu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Weidu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Weidu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678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930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93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93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0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25/00Distributing equipment with or without proportioning devices
    • F16N25/02Distributing equipment with or without proportioning devices with reciprocating distributing slide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13/00Lubricating-pumps
    • F16N13/22Lubricating-pumps with distributing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包括阀体、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阀体内设有连通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的出油油道,出油油道上设有换向控制装置,换向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活塞、第二控制活塞、第三控制活塞及压力控制阀,阀体内设有用压力控制通道、第一滑移通道、第二滑移通道、第三滑移通道、换向驱动油道、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本申请通过机械方式实现双线泵出功能,油道中不容易有不运动的死油,较为粘稠的脂类也能使得各个控制活塞正常移动从而完成管路的切换和换向,效果好、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润滑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背景技术
润滑泵是用于对需要加润滑油、润滑脂的设备进行润滑油补充的装置,用以代替传统的人工打黄油。
电动润滑泵的结构一般包括带有储油腔和出油口的泵体以及驱动组件,泵体内设有泵送组件,驱动组件与泵送组件连接用于带动泵送组件泵油。此外,还包括用于指示油位的油位指示组件、用于对泵体储油腔内壁进行刮油的刮油组件等等。
在电动润滑泵的出油口处可以加装双线分配器从而使得润滑泵可以对两台甚至多台设备进行泵油。双线分配器需要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分配的方向,在液压油领域、化工领域中常通过电磁阀进行分配方向的控制,如二位四通电磁阀、二位五通电磁阀等,但是这些电磁阀中常会有死油无法排出,容易产生凝结,凝结后影响电磁阀的正常工作。
另外,润滑泵主要针对的是润滑油脂,相对于液压油,润滑油脂具有较大的粘稠性,相对于化工物料的传输管径,润滑泵的结构小、油路半径细,使用电磁阀效果不佳且更容易产生死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急需设计一种通过机械结构控制润滑油双线分配的控制阀及带有该控制阀的润滑泵。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双线分配控制阀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阀体上的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所述阀体内设置有连通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的出油油道,所述出油油道上设置有控制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交替出油的换向控制装置,所述换向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活塞、第二控制活塞、第三控制活塞以及压力控制阀,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用于安装压力控制阀的压力控制通道、用于供第一控制活塞滑移的第一滑移通道、用于供第二控制活塞滑移的第二滑移通道、用于供第三控制活塞滑移的第三滑移通道,压力控制通道与第三滑移通道之间设置有换向驱动油道,第三滑移通道与第一滑移通道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一控制活塞向一端移动的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带动第一控制活塞向另一端移动的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第一滑移通道和第二滑移通道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二控制活塞向一端移动的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第二滑移通道与第三滑移通道之间设置有控制第三控制活塞向一端移动的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控制第三控制活塞向另一端移动的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进油口与第一滑移通道、第二滑移通道以及压力控制通道均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活塞的移动控制进油口与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二控制活塞的移动控制进油口与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的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的移动控制换向驱动油道与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的两者之一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在压力控制通道的压力超出预设值时连通压力控制通道与换向驱动油道;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均与第三滑移通道连通,且当第三控制活塞在第三滑移通道一端时,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断开,第三控制活塞在另一端时,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断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从进油口进入以后一部分流向第二滑移通道,根据第二滑移通道中的第二控制活塞的位置情况,使得润滑油流过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和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的其中之一,并流到对应的出油口,从出油口流出;当该出油口完成加油以后,油压升高,使得进油口油压升高,进油口油压升高时,压力控制阀受压增大并且逐渐超过预设值,使得压力控制阀的活塞移动,使得换向驱动油道导通,润滑油通过换向驱动油道进入第三滑移通道,并且根据第三控制活塞的位置连通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或者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然后润滑油进入第一滑移通道,推动第一控制活塞移动到其中一端,切换进油口与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的连通关系,然后润滑油进入第二控制活塞并且推动第二控制活塞移动到其中一端位置,依次循环,每次油完成泵出以后通过上述切换以后使得润滑油从另一出油口出油,实现双线泵出功能,相较于电磁阀实现双线泵出,油道中不容易有不运动的死油,并且泵油过程即使是较为粘稠的脂类也能使得各个控制活塞正常移动从而完成管路的切换和换向,换向过程也由对应的加油位置的油压上升进行自动切换,使用效果好、寿命长。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移通道上依次开设有一一孔、一二孔、一三孔、一四孔以及一五孔,所述第二滑移通道上依次开设有二一孔、二二孔、二三孔、二四孔以及二五孔,所述第三滑移通道上依次开设有三一孔、三二孔、三三孔、三四孔、三五孔、三六孔以及三七孔,所述压力控制通道上开设有第一控制油口和第二控制油口,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与所述三四孔连接形成换向驱动油道,所述压力控制阀的活塞位于第一控制油口和第二控制油口之间且用于在第一控制油口油压超过预设值时导通第一控制油口和第二控制油口;所述一一孔连通三三孔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所述一二孔连通二一孔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所述一三孔、二三孔均与进油口连通,所述一四孔连通二五孔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一五孔连通三五孔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二二孔连通三一孔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所述二四孔连通三七孔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所述三二孔与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三七孔与第一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活塞移动时切换一三孔与一二孔或者一四孔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二控制活塞移动时切换二三孔与二二孔或者二四孔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时切换三四孔与三三孔或者三五孔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时切换三一孔与三二孔连通或者三七孔与三六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应的滑移通道上依次开设好孔,通过管道将对应的孔与孔连接形成对应的活塞控制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活塞包括第一控制杆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一控制杆上的一一活塞、一二活塞、一三活塞以及一四活塞,第一控制杆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一一通槽、一二通槽、一三通槽;当所述第一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一一孔的一端时,所述一二活塞位于一二孔背对一三孔的一侧且一三活塞位于一四孔和一三孔之间,使得一二通槽连通一三孔和一二孔;当所述第一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一五孔的一端时,所述一二活塞位于一二孔和一三孔之间且一三活塞位于一四孔背对一三孔的一侧,使得一二通槽连通一三孔和一四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控制杆以及第一控制杆上的活塞和通槽实现在第一控制活塞移动时,孔与孔之间的连通关系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与一三孔的连通关系,进而来控制第二控制活塞的移动,结构简单,控制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第二控制活塞包括第二控制杆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二控制杆上的二一活塞、二二活塞、二三活塞以及二四活塞,第二控制杆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二一通槽、二二通槽、二三通槽;当所述第二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二一孔的一端时,所述二二活塞位于二二孔背对二三孔的一侧且二三活塞位于二四孔和二三孔之间,使得二二通槽连通二三孔和二二孔;当所述第二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二五孔的一端时,所述二二活塞位于二二孔和二三孔之间且二三活塞位于二四孔背对二三孔的一侧,使得二二通槽连通二三孔和二四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控制杆以及第二控制杆上的活塞和通槽实现在第二控制活塞移动时,孔与孔之间的连通关系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与二三孔的连通关系,进而来控制第三控制活塞的移动,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时,一方面控制相应的出油口出油,另一方面切换换向驱动油道与三三孔、三五孔的连通关系,从而控制第一控制活塞的移动,结构简单,控制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第三控制活塞包括第三控制杆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三控制杆上的三一活塞、三二活塞、三三活塞以及三四活塞,第三控制杆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三一通槽、三二通槽、三三通槽;当所述第三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三一孔的一端时,所述三二活塞位于三三孔背对三四孔的一侧且三三活塞位于三五孔和三四孔之间,使得三二通槽连通三四孔和三三孔;当所述第三控制杆移动到靠近三七孔的一端时,所述三二活塞位于三三孔和三四孔之间且三三活塞位于三五孔背对三四孔的一侧,使得三二通槽连通三四孔和三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控制杆以及第三控制杆上的活塞和通槽实现在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时,孔与孔之间的连通关系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与一三孔的连通关系,进而来控制第二控制活塞的移动,结构简单,控制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移通道上开设有一一回流口和一二回流口,一一回流口位于一一孔与一二孔之间,一二回流口位于一四孔和一五孔之间;所述第二滑移通道上开设有二一回流口和二二回流口,二一回流口位于二一孔与二二孔之间,二二回流口位于二四孔和二五孔之间;所述第三滑移通道上开设有三一回流口和三二回流口,三一回流口位于三二孔和三三孔之间,三二回流口位于三五孔与三六孔之间,所述一一回流口、一二回流口、二一回流口、二二回流口、三一回流口以及三二回流口均通过与泵体储油腔连通的回流管进行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油口随着受油位置油压升高后会停止出油,受油位置的油压继续升高时,会有回油进入倒流进入出油口,然后通过三一回流口和三二回流口进入回流管进行回流;第二控制活塞和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时,在控制活塞的端部的油可以从一一回流口、一二回流口、二一回流口、二二回流口流出,便于控制活塞的移动。
可选的,所述阀体上开设有贯穿阀块两侧壁的进油通道,所述进油口设置于进油通道的一端,所述进油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溢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溢流阀检测进油口位置的油压,当油压超出溢流阀设置的预设值时,通过溢流阀进行泄压。
可选的,所述第三滑移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计算第三控制活塞移动次数的接触开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三控制活塞移动并且与接触开关接触时,通过接触开关记录总的碰撞次数,可以记录总的泵油次数,便于对整体的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
本申请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双线分配控制阀的润滑泵。
一种润滑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储油腔、泵送组件以及驱动泵送组件工作的驱动组件,泵体外开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泵油口,所述泵体外设置有双线分配控制阀,所述泵送组件设置有多个且与泵油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泵体外设置有连通泵油口的汇总管,汇总管与所述双向分配控制阀的进油口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带动泵送组件将储油腔中的油从泵油口泵出,多个泵油口泵出的油通过汇总管汇聚,然后一起输送至进油口,从而进入双线分配控制阀进行分配和控制,由于双线分配控制阀是机械式的,相对于电磁阀进行控制具有不易积聚死油、油脂不易堵塞和凝结,具有较好的分配和泵送控制效果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泵体的一侧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阀体嵌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均开设于阀体背对安装槽槽底的表面,所述第一滑移通道、第二滑移通道以及第三滑移通道均水平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压力控制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滑移通道和第三滑移通道之间且朝向安装槽槽底的一侧,所述进油口开设于阀体沿第一滑移通道长度方向部分的两个侧壁的其中之一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总体上减少阀体的厚度以及阀体上出油口、进油口等的连接管道的长度导致的设备厚度,使得双向分配阀与润滑泵整体的体积更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机械式活塞控制油路的换向、泵油以及回油,使用效果好,寿命长,不易出现死油;
2.通过接触开关记录总的碰撞次数,可以记录总的泵油次数,便于对整体的运行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
3.在总体上减少阀体的厚度以及阀体上出油口、进油口等的连接管道的长度导致的设备厚度,使得双向分配阀与润滑泵整体的体积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一控制活塞、第二控制活塞以及第三控制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正视方向的透视示意图。
图6是图8中A-A的剖视图。
图7是图8中B-B的剖视图。
图8是图8中C-C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D-D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E-E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中F-F的剖视图。
图12是图8中G-G的剖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侧视方向的透视示意图。
图14是图5中H-H的剖视图。
图15是图5中I-I的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12、进油口;13、第一出油口;14、第二出油口;16、进油通道;161、溢流阀;162、溢流管;17、堵头;18、接触开关;19、回流管;21、第一控制活塞;22、第二控制活塞;23、第三控制活塞;24、压力控制阀;25、压力控制通道;251、第一贯穿孔;252、第二贯穿孔;253、第二控制油口;254、第一控制油口;26、换向驱动油道;3、第一滑移通道;31、一一孔;301、一一回流口;32、一二孔;33、一三孔;34、一四孔;302、一二回流口;35、一五孔;36、第一控制杆;361、一一活塞;362、一二活塞;363、一三活塞;364、一四活塞;365、一一通槽;366、一二通槽;367、一三通槽;4、第二滑移通道;41、二一孔;401、二一回流口;42、二二孔;43、二三孔;44、二四孔;402、二二回流口;45、二五孔;46、第二控制杆;461、二一活塞;462、二二活塞;463、二三活塞;464、二四活塞;465、二一通槽;466、二二通槽;467、二三通槽;5、第三滑移通道;51、三一孔;52、三二孔;501、三一回流口;53、三三孔;54、三四孔;55、三五孔;502、三二回流口;56、三六孔;57、三七孔;58、第三控制杆;581、三一活塞;582、三二活塞;583、三三活塞;584、三四活塞;585、三一通槽;586、三二通槽;587、三三通槽;59、上升泵油管道;61、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2、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1、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2、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1、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2、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91、泵体;911、泵油口;912、汇总管;92、储油腔;93、泵送组件;94、驱动组件;95、安装槽;96、溢流油回流口;97、回油回流口;98、溢流油出油口;99、回油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参照图1,包括长方体的阀体1以及设置于阀体1上的进油口12、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开设于阀体1的一个侧壁上且沿水平方向分布。阀体1内设置有连通进油口12、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的出油油道,出油油道上设置有控制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交替出油的换向控制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换向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活塞21、第二控制活塞22、第三控制活塞23以及压力控制阀24。
如图5所示,阀体1内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贯穿阀体1两侧壁的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以及第三滑移通道5,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的两端贯穿阀体1侧壁且通过堵头17密封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的两端,第三滑移通道5的两端贯穿阀体1侧壁,且其中一端通过堵头17密封,另一端安装接触开关18。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控制活塞21包括第一控制杆36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一控制杆36上的一一活塞361、一二活塞362、一三活塞363以及一四活塞364,第一控制杆36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一一通槽365、一二通槽366、一三通槽367。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第一滑移通道3上依次开设有一一孔31、一一回流口301、一二孔32、一三孔33、一四孔34、一二回流口302以及一五孔35。
当第一控制杆36移动到靠近一一孔31的一端时,一一活塞361位于一一孔31和一一回流口301之间,一二活塞362位于一二孔32背对一三孔33的一侧且一三活塞363位于一四孔34和一三孔33之间,一四活塞364位于一二回流口302与一五孔35之间,使得一二通槽366连通一三孔33和一二孔32,一三通槽367连通一四孔34和一二回流口302。
当第一控制杆36移动到靠近一五孔35的一端时,一一活塞361位于一一孔31和一一回流口301之间,一二活塞362位于一二孔32和一三孔33之间且一三活塞363位于一四孔34背对一三孔33的一侧,一四活塞364位于一二回流口302与一五孔35之间,使得一一通槽365连通一一回流口301和一二孔32,一二通槽366连通一三孔33和一四孔3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控制活塞22包括第二控制杆46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二控制杆46上的二一活塞461、二二活塞462、二三活塞463以及二四活塞464,第二控制杆46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二一通槽465、二二通槽466、二三通槽467。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第二滑移通道4上依次开设有二一孔41、二一回流口401、二二孔42、二三孔43、二四孔44、二二回流口402以及二五孔45。
当第二控制杆46移动到靠近二一孔41的一端时,二一活塞461位于二一孔41、二一回流口401之间,二二活塞462位于二二孔42背对二三孔43的一侧,二三活塞463位于二四孔44和二三孔43之间,二四活塞464位于二二回流口402、二五孔45之间,使得二二通槽466连通二三孔43和二二孔42,二三通槽467连通二四孔44、二二回流口402。
当第二控制杆46移动到靠近二五孔45的一端时,二一活塞461位于二一孔41、二一回流口401之间,二二活塞462位于二二孔42和二三孔43之间,二三活塞463位于二四孔44背对二三孔43的一侧,二四活塞464位于二二回流口402、二五孔45之间,使得二一通槽465连通二一回流口401和二二孔42,二二通槽466连通二三孔43和二四孔4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控制活塞23包括第三控制杆58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三控制杆58上的三一活塞581、三二活塞582、三三活塞583以及三四活塞584,第三控制杆58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三一通槽585、三二通槽586、三三通槽587。
如图3和图8所示,第三滑移通道5上依次开设有三一孔51、三二孔52、三一回流口501、三三孔53、三四孔54、三五孔55、三二回流口502、三六孔56以及三七孔57。
当第三控制杆58移动到靠近三一孔51的一端时,三一活塞581位于三二孔52、三一回流口501之间,三二活塞582位于三三孔53背对三四孔54的一侧,三三活塞583位于三五孔55和三四孔54之间,三四活塞584位于三二回流口502、三六孔56之间,使得三二通槽586连通三四孔54和三三孔53、三二通槽586连通三二回流口502和三五孔55。
当第三控制杆58移动到靠近三七孔57的一端时,三一活塞581位于三二孔52、三一回流口501之间,三二活塞582位于三三孔53和三四孔54之间且三三活塞583位于三五孔55背对三四孔54的一侧,三四活塞584位于三二回流口502、三六孔56之间,使得三二通槽586连通三四孔54和三五孔55、三一通槽585连通三一回流口501和三三孔53。
另外,当第三控制杆58移动到靠近三七孔57的一端时,三四活塞584触碰接触开关18,接触开关18进行计数。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阀体1上开设有压力控制通道25,压力控制通道25与第一滑移通道3平行且贯穿阀体1的两侧面形成第一贯穿孔251和第二贯穿孔252,压力控制阀24安装在第一贯穿孔251上,第二贯穿孔252通过堵头17密封。
压力控制通道25在竖直高度上位于第一滑移通道3和第二滑移通道4之间,在水平位置上位于第一滑移通道3背对第一出油口13的一侧,从而在管道数量和内径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了阀体1的厚度。
如图2所示,压力控制通道25上开设有沿第一贯穿孔251到第二贯穿孔252方向开设的第二控制油口253和第一控制油口254,压力控制阀24的活塞位于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之间,且在第一控制油口254处油压超过压力控制阀24的预设值时,压力控制阀24的活塞向远离第一控制油口254的方向移动到第二控制油口253背对第一控制油口254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导通。
如图1和图2所示,阀体1上开设有与第一滑移通道3平行的进油通道16,进油通道16的一端贯穿阀体1的一个侧壁形成进油口12,另一端贯穿阀体1另一侧壁且安装有溢流阀161,溢流阀161的阀口与进油口12连通,进油通道16上开设有溢流管162,溢流管162一端与溢流阀161的溢流口连通,另一端贯穿阀体1的外壁。
通过溢流阀161检测进油口12的压力,当压力高于溢流阀161的预设值时,溢流阀161导通进油口12与溢流口,使得油从溢流管162流出。
如图2、图9、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进油口12与一三孔33、二三孔43以及第一控制油口254连接。
如图3和图8所示,第二控制油口253与三四孔54连接形成换向驱动油道26。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一一孔31连通三三孔53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1。一二孔32连通二一孔41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1,二二孔42连通三一孔51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一三孔33、二三孔43均与进油口12连通,一四孔34连通二五孔45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2,一五孔35连通三五孔55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62,二四孔44连通三七孔57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
如图8、图9和图13,三二孔52与第二出油口14连通,三六孔56与第一出油口13连通。
如图2、图8和图10所示,阀体1内开设有回流管19,一一回流口301、一二回流口302、二一回流口401、二二回流口402、三一回流口501以及三二回流口502均与回流管19连接,回流管19的出口端贯穿阀体1外壁用于排出回油。
如图9和图15所示,三一回流口501以及三二回流口502的高度低于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通过一段上升泵油管道59与三七孔57、三二孔52连接,因此,在出油时,需要一定的油压才能使得润滑油在第三滑移通道5中上升,然后仅出油口泵出,而在回油阶段,回油只要进入出油口位置就能良好的沿着上升泵油管道59下落并进入第三滑移通道5,并经过三一回流口501以及三二回流口502汇入回流管19,回油的压力需求较小,回油的顺畅性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1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的实施原理为:
使用时,将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连在双向分配器的两个输入端上,进油口12通过润滑泵的泵油口911进行进油,润滑油进入进油口12以后分成三个方向。
第一路油流向一三孔33从而进入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路油流向二三孔43从而进入第二滑移通道4,第三路油流向第一控制油口254从而进入压力控制通道25。
假如初始时,第一控制活塞21位于靠近一一孔31的一端时,一三孔33与一二孔32导通,第一路油进入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1并从二一孔41进入第二滑移通道4,将第二控制活塞22推动到靠近二五孔45的一端。
第二控制活塞22滑移到靠近二五孔45的一端时,二三孔43与二四孔44导通,第二路油进入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然后进入三七孔57,进入三七孔57后连通三六孔56并推动第三控制活塞23向三一孔51的一端移动。
三七孔57连通三六孔56时,第二出油口14出油。
当第二出油口14出油一段时间后,第二出油口14出压力升高,使得进油口12处压力升高,压力控制通道25处压力升高,使得压力控制阀24的活塞移动,当该压力超出压力控制阀24的预设值时,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导通,第三路油通过换向驱动油道26进入三四孔54。
由于此时第三控制活塞23位于靠近三二孔52的一端,所以三三孔53与三四孔54是连通的,第三路油通过三三孔53进入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1,并通过一一孔31进入第一滑移通道3,推动第一控制活塞21向一五孔35方向移动。
当第一控制活塞21移动到靠近一五孔35的一端时,一三孔33与一四孔34连接,此时,第一油路通过一四孔34进入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2,从而进入二五孔45,然后推动第二控制活塞22向二一孔41方向移动。
当第二控制活塞22移动到靠近二一孔41的一端时,二三孔43与二二孔42导通,第二路油进入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然后进入三一孔51,进入三一孔51后连通三二孔52并推动第三控制活塞23向三七孔57的一端移动。
三一孔51连通三二孔52时,第一出油口13出油。
当第一出油口13出油一段时间后,第一出油口13出压力升高,使得进油口12处压力升高,压力控制通道25处压力升高,使得压力控制阀24的活塞移动,当该压力超出压力控制阀24的预设值时,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导通,第三路油通过换向驱动油道26进入三四孔54。
此时,由于第三控制活塞23位于靠近三七孔57的一端,三四孔54与三五孔55连通,第三路油,第三路油通过三五孔55进入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62,并通过一五孔35进入第一滑移通道3,推动第一控制活塞21向一一孔31方向移动。第一控制活塞21被推动到靠近一一孔31的一端。
然后以此循环,使得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循环泵油。
在第一出油口13泵油完成以后由第二出油口14进行出油,此时,双向分配器与第一出油口13连接的接口处油压逐渐上升,使得第一出油口13出现回油,回油沿三一口、二三口、二二口方向回流。
反之,在第二出油口14泵油完成以后由第一出油口13进行出油,此时,双向分配器与第二出油口14连接的接口处油压逐渐上升,使得第二出油口14出现回油,回油沿三七口、二五口、二四口方向回流。
当进油口12油压超出溢流阀161的预设压力时,溢流阀161的活塞移动使得出油口的油通过溢流阀161溢流回润滑泵的储油腔92。
本申请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润滑泵,如图16和图17所示,包括泵体91,泵体91内设置有储油腔92、泵送组件93以及驱动泵送组件93工作的驱动组件94,泵体91外开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泵油口911,泵体91外设置有双线分配控制阀,泵送组件93设置有多个且与泵油口911一一对应连通,泵体91外设置有连通泵油口911的汇总管912,汇总管912与双向分配控制阀的进油口12连通。
泵体91的一侧壁开设有安装槽95,阀体1嵌设于安装槽95中,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均开设于阀体1背对安装槽95槽底的表面,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以及第三滑移通道5均水平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分布,压力控制通道25位于第二滑移通道4和第三滑移通道5之间且朝向安装槽95槽底的一侧,进油口12开设于阀体1沿第一滑移通道3长度方向部分的两个侧壁的其中之一上。
安装槽95表面开设有溢流油回流口96和回油回流口97,阀体1朝向安装槽95的表面开设有溢流油出油口98、回油出油口99,回流管19的出口端与回油出油口99连接,回油出油口99与回油回流口97连接,溢流油回流口96与溢流油出油口98连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以及设置于阀体(1)上的进油口(12)、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所述阀体(1)内设置有连通进油口(12)、第一出油口(13)、第二出油口(14)的出油油道,所述出油油道上设置有控制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交替出油的换向控制装置,所述换向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活塞(21)、第二控制活塞(22)、第三控制活塞(23)以及压力控制阀(24),所述阀体(1)内开设有用于安装压力控制阀(24)的压力控制通道(25)、用于供第一控制活塞(21)滑移的第一滑移通道(3)、用于供第二控制活塞(22)滑移的第二滑移通道(4)、用于供第三控制活塞(23)滑移的第三滑移通道(5),压力控制通道(25)与第三滑移通道(5)之间设置有换向驱动油道(26),第三滑移通道(5)与第一滑移通道(3)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一控制活塞(21)向一端移动的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1)和带动第一控制活塞(21)向另一端移动的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62),所述第一滑移通道(3)和第二滑移通道(4)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第二控制活塞(22)向一端移动的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1)和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2),所述第二滑移通道(4)与第三滑移通道(5)之间设置有控制第三控制活塞(23)向一端移动的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和控制第三控制活塞(23)向另一端移动的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所述进油口(12)与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以及压力控制通道(25)均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活塞(21)的移动控制进油口(12)与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1)和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2)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二控制活塞(22)的移动控制进油口(12)与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和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的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23)的移动控制换向驱动油道(26)与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1)和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62)的两者之一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24)在压力控制通道(25)的压力超出预设值时连通压力控制通道(25)与换向驱动油道(26);所述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均与第三滑移通道(5)连通,且当第三控制活塞(23)在第三滑移通道(5)一端时,所述第二出油口(14)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13)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断开,第三控制活塞(23)在另一端时,所述第一出油口(13)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14)与所述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移通道(3)上依次开设有一一孔(31)、一二孔(32)、一三孔(33)、一四孔(34)以及一五孔(35),所述第二滑移通道(4)上依次开设有二一孔(41)、二二孔(42)、二三孔(43)、二四孔(44)以及二五孔(45),所述第三滑移通道(5)上依次开设有三一孔(51)、三二孔(52)、三三孔(53)、三四孔(54)、三五孔(55)、三六孔(56)以及三七孔(57),所述压力控制通道(25)上开设有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所述第一控制油口(254)与所述进油口(12)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253)与所述三四孔(54)连接形成换向驱动油道(26),所述压力控制阀(24)的活塞位于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之间且用于在第一控制油口(254)油压超过预设值时导通第一控制油口(254)和第二控制油口(253);所述一一孔(31)连通三三孔(53)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一控制通道(61);所述一二孔(32)连通二一孔(41)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一控制通道(71),所述一三孔(33)、二三孔(43)均与进油口(12)连通,所述一四孔(34)连通二五孔(45)从而形成第二活塞第二控制通道(72),所述一五孔(35)连通三五孔(55)从而形成第一活塞第二控制通道(62),所述二二孔(42)连通三一孔(51)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一控制通道(81),所述二四孔(44)连通三七孔(57)从而形成第三活塞第二控制通道(82);所述三二孔(52)与第二出油口(14)连通,所述三七孔(57)与第一出油口(1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活塞(21)移动时切换一三孔(33)与一二孔(32)或者一四孔(34)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二控制活塞(22)移动时切换二三孔(43)与二二孔(42)或者二四孔(44)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23)移动时切换三四孔(54)与三三孔(53)或者三五孔(55)二者之一连通,所述第三控制活塞(23)移动时切换三一孔(51)与三二孔(52)连通或者三七孔(57)与三六孔(5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活塞(21)包括第一控制杆(36)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一控制杆(36)上的一一活塞(361)、一二活塞(362)、一三活塞(363)以及一四活塞(364),第一控制杆(36)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一一通槽(365)、一二通槽(366)、一三通槽(367);当所述第一控制杆(36)移动到靠近一一孔(31)的一端时,所述一二活塞(362)位于一二孔(32)背对一三孔(33)的一侧且一三活塞(363)位于一四孔(34)和一三孔(33)之间,使得一二通槽(366)连通一三孔(33)和一二孔(32);当所述第一控制杆(36)移动到靠近一五孔(35)的一端时,所述一二活塞(362)位于一二孔(32)和一三孔(33)之间且一三活塞(363)位于一四孔(34)背对一三孔(33)的一侧,使得一二通槽(366)连通一三孔(33)和一四孔(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活塞(22)包括第二控制杆(46)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二控制杆(46)上的二一活塞(461)、二二活塞(462)、二三活塞(463)以及二四活塞(464),第二控制杆(46)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二一通槽(465)、二二通槽(466)、二三通槽(467);当所述第二控制杆(46)移动到靠近二一孔(41)的一端时,所述二二活塞(462)位于二二孔(42)背对二三孔(43)的一侧且二三活塞(463)位于二四孔(44)和二三孔(43)之间,使得二二通槽(466)连通二三孔(43)和二二孔(42);当所述第二控制杆(46)移动到靠近二五孔(45)的一端时,所述二二活塞(462)位于二二孔(42)和二三孔(43)之间且二三活塞(463)位于二四孔(44)背对二三孔(43)的一侧,使得二二通槽(466)连通二三孔(43)和二四孔(4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活塞(23)包括第三控制杆(58)以及依次设置于第三控制杆(58)上的三一活塞(581)、三二活塞(582)、三三活塞(583)以及三四活塞(584),第三控制杆(58)上相邻的活塞之间依次形成三一通槽(585)、三二通槽(586)、三三通槽(587);当所述第三控制杆(58)移动到靠近三一孔(51)的一端时,所述三二活塞(582)位于三三孔(53)背对三四孔(54)的一侧且三三活塞(583)位于三五孔(55)和三四孔(54)之间,使得三二通槽(586)连通三四孔(54)和三三孔(53);当所述第三控制杆(58)移动到靠近三七孔(57)的一端时,所述三二活塞(582)位于三三孔(53)和三四孔(54)之间且三三活塞(583)位于三五孔(55)背对三四孔(54)的一侧,使得三二通槽(586)连通三四孔(54)和三五孔(5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移通道(3)上开设有一一回流口(301)和一二回流口(302),一一回流口(301)位于一一孔(31)与一二孔(32)之间,一二回流口(302)位于一四孔(34)和一五孔(35)之间;所述第二滑移通道(4)上开设有二一回流口(401)和二二回流口(402),二一回流口(401)位于二一孔(41)与二二孔(42)之间,二二回流口(402)位于二四孔(44)和二五孔(45)之间;所述第三滑移通道(5)上开设有三一回流口(501)和三二回流口(502),三一回流口(501)位于三二孔(52)和三三孔(53)之间,三二回流口(502)位于三五孔(55)与三六孔(56)之间,所述一一回流口(301)、一二回流口(302)、二一回流口(401)、二二回流口(402)、三一回流口(501)以及三二回流口(502)均通过与泵体(91)储油腔(92)连通的回流管(19)进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上开设有贯穿阀块两侧壁的进油通道(16),所述进油口(12)设置于进油通道(16)的一端,所述进油通道(16)的另一端设置有溢流阀(161)。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移通道(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计算第三控制活塞(23)移动次数的接触开关(18)。
9.一种润滑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91),所述泵体(91)内设置有储油腔(92)、泵送组件(93)以及驱动泵送组件(93)工作的驱动组件(94),泵体(91)外开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泵油口(911),所述泵体(91)外设置有如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双线分配控制阀,所述泵送组件(93)设置有多个且与泵油口(911)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泵体(91)外设置有连通泵油口(911)的汇总管(912),汇总管(912)与所述双向分配控制阀的进油口(1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润滑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91)的一侧壁开设有安装槽(95),所述阀体(1)嵌设于所述安装槽(95)中,所述第一出油口(13)和第二出油口(14)开设于阀体(1)背对安装槽(95)槽底的表面,所述第一滑移通道(3)、第二滑移通道(4)以及第三滑移通道(5)均水平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压力控制通道(25)位于所述第二滑移通道(4)和第三滑移通道(5)之间且朝向安装槽(95)槽底的一侧,所述进油口(12)开设于阀体(1)沿第一滑移通道(3)长度方向部分的两个侧壁的其中之一上。
CN202211167800.3A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Active CN1154930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7800.3A CN115493069B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7800.3A CN115493069B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069A true CN115493069A (zh) 2022-12-20
CN115493069B CN115493069B (zh) 2023-09-22

Family

ID=84470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67800.3A Active CN115493069B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9306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4126A (zh) * 2008-07-30 2008-12-31 周一平 容积式双阀润滑装置
CN201314444Y (zh) * 2008-10-31 2009-09-23 周一平 容积式单阀润滑装置
US20090308692A1 (en) * 2006-06-02 2009-12-17 Willy Vogel Ag Lubricating Pump with Double-Acting Drive Piston
WO2019075960A1 (zh) * 2017-10-18 2019-04-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支持不同润滑工况的连续供给精密微量润滑泵
CN111947006A (zh) * 2020-08-05 2020-11-17 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线分配器
CN212377737U (zh) * 2020-08-05 2021-01-19 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 双线分配器
CN214119641U (zh) * 2020-11-24 2021-09-03 浙江威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润滑泵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8692A1 (en) * 2006-06-02 2009-12-17 Willy Vogel Ag Lubricating Pump with Double-Acting Drive Piston
CN101334126A (zh) * 2008-07-30 2008-12-31 周一平 容积式双阀润滑装置
CN201314444Y (zh) * 2008-10-31 2009-09-23 周一平 容积式单阀润滑装置
WO2019075960A1 (zh) * 2017-10-18 2019-04-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支持不同润滑工况的连续供给精密微量润滑泵
CN111947006A (zh) * 2020-08-05 2020-11-17 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线分配器
CN212377737U (zh) * 2020-08-05 2021-01-19 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 双线分配器
CN214119641U (zh) * 2020-11-24 2021-09-03 浙江威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润滑泵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文军: "新型干油液动换向阀在双线干油润滑系统中的应用", 润滑与密封, no. 05, pages 119 - 1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069B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2072A (zh) 一种阀式给油器
CN102305203A (zh) 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
EP1754505A1 (en) Syringe pump
CZ2012507A3 (cs) Zařízení dávkování tekutin, zvláště pro maziva centrálních systémů ztrátového mazání
EP3193070A1 (en) The hydraulically controlled valve distributor of hydraulic systems, especially of central lubrication systems with viscose oils and plastic greases
CN115493069A (zh) 一种双线分配控制阀及润滑泵
CN102352831B (zh) 隔膜泵自动补排油装置
CN102313126B (zh) 集中润滑油脂回收系统
CN2334923Y (zh) 混凝土输送泵高低压泵送自动转换装置
CN111336243A (zh) 一种动力换挡变速器
CN208578695U (zh) 防止隔膜破裂的圆板隔膜式液压隔膜泵
CN101245777B (zh) 具有泄漏补偿设备的液压致动隔膜泵
CN109226113B (zh) 一种液压管道冲洗供油通道及其流量控制方法
CN2876513Y (zh) 柱塞式润滑泵
CN112145397A (zh) 双隔离浆体泵
WO2012119251A1 (en) Modular pump assembly
CN113915506A (zh) 一种双线润滑换脂系统及其流体介质注入方法
US20240035459A1 (en) An industrial pneumatic pump for a viscous fluid
CN102410169B (zh) 泵送机械及其泵送系统
CN201696852U (zh) 润滑用叠加式递进分配器
CN1336487A (zh) 多位多通“s”管阀式多缸混凝土输送泵
CN113915512A (zh) 油脂分配器、油脂润滑系统及润滑换脂系统
CN219571592U (zh) 一种顺序动作单线分区控制集中润滑系统
CN213072377U (zh) 充油式深井泵电机生产用自动真空充油设备
CN220566215U (zh) 一种控制多出水口的容积泵智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