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004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50040A CN115250040A CN202210442436.0A CN202210442436A CN115250040A CN 115250040 A CN115250040 A CN 115250040A CN 202210442436 A CN202210442436 A CN 202210442436A CN 115250040 A CN115250040 A CN 1152500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channel
- portions
- oil
- co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备: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与转子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对的定子;具有收纳转子及定子的马达收纳部的壳体;以及位于定子的上侧且贮存制冷剂的沟渠状贮存器。壳体具有将制冷剂提供到贮存器的提供路。贮存器具有构成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的壁部及沿铅垂方向贯通壁部的一部分即底壁部并分散配置于流路的至少一个制冷剂提供口。贮存器从上方观察具有:沿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沿与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流路部;以及连接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的拐角流路部。提供路具有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流路部相对的开口部。底壁部设置有槽部,其配置于第一流路部、第二流路部及拐角流路部中的任一个,且沿流路的长度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马达,已知有利用油冷却定子的结构。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用冷却装置装设在车辆上。旋转电机用冷却装置具备冷却液引导部。冷却液引导部沿着定子的上方外周面配置,形成用于冷却定子的冷却液的流路。冷却液引导部是弯曲沟渠部件。在冷却液引导部的底部设有多个冷却液提供口。多个冷却液提供口是用于向定子提供在冷却液引导部中流动的冷却液的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7761号公报
由于贮存器使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因此存在从上游侧的提供口排出较多的油、从下游侧的提供口排出的油量容易不足的问题,存在无法向需要冷却的部位提供充分的油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其具备能够向需要的部位适当地提供油的贮存器,能够抑制局部温度升高。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其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地相对;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马达收纳部;以及沟渠状的贮存器,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且贮存制冷剂。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贮存器提供所述制冷剂的提供路。所述贮存器具有:壁部,其构成供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流路;以及至少一个制冷剂提供口,其在铅垂方向上贯通作为所述壁部的一部分的底壁部,并分散配置在所述流路中。所述贮存器从上方观察具有:沿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沿与所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流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拐角流路部。所述提供路具有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相对的开口部。在所述底壁部设置有槽部,该槽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及所述拐角流路部中的任一个,且沿着所述流路的长度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向需要的部位适当地提供油的贮存器、能够抑制局部温度升高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省略贮存器的制冷剂提供口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省略贮存器的制冷剂提供口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贮存器的立体图,省略制冷剂提供口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贮存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3的VI-VI剖面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1的贮存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2的贮存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3的贮存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及马达2装设于位于未图示的水平路面上的车辆时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作为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装设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左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即,马达轴线J1沿水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其动力源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逆变器单元8。
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81、齿轮收纳部82和分隔壁61c。马达收纳部81是在壳体6中将后述的转子20及定子30收纳于内部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空间、即由马达收纳部81和分隔壁61c划分的空间称为定子收纳室83。即,壳体6具有定子收纳室83。定子收纳室83收纳定子30。
齿轮收纳部82是壳体6中将传递装置3收纳于内部的部分。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81的底部81a位于齿轮收纳部82的底部82a的上侧。分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在分隔壁61c上设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连接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
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及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收纳有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即油O。在齿轮收纳部82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后述的油路90被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内部的油O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移动到齿轮收纳部82,并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只要在马达驱动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在马达停止时,油也可以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收纳油O,只要在马达2正在驱动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即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81内部的油O也可以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移动到齿轮收纳部82。另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的油O的一部分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也可以残留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润滑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另外,油O用于冷却马达2。作为油O,为了发挥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马达。马达2包括转子20、定子30、具有马达收纳部81的壳体6、轴承26、27、冷却器97、泵96、贮存器10和引导部件77。转子20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转子20的转矩传递给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而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连接。
轴21横跨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81和齿轮收纳部8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端部突出到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在轴21的左侧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第一齿轮41。轴21由轴承26、27支撑为可旋转。
转子主体24为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转子主体24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在转子铁芯上的转子磁铁。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地相对。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周面。如图2及图3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定子铁芯32中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部分。如图2所示,固定部32b沿周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固定部32b中的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穿孔32c。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30通过将穿过贯穿孔32c的螺钉拧入马达收纳部81而固定于壳体6。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周向安装在定子铁芯32上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体分别安装在定子铁芯32的各极齿上。多个线圈31沿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遍及一周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既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捆扎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连接的连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部33a、33b。线圈端部33a是线圈组件33中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b是线圈组件33中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a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比定子铁芯32更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b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比定子铁芯32更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部33a、33b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部33a、33b也可以包括对各线圈31进行捆扎的捆扎部件等,还可以包括将各线圈31彼此连接的连接线。
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撑为可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滚珠轴承。如图1所示,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位于定子铁芯32的右侧的部分支撑为可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支撑轴21中比固定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轴承26被保持于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中的覆盖转子20及定子30的右侧的右壁部81c。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定子铁芯32左侧的部分支撑为可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支撑轴21中比固定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轴承27由分隔壁61c保持。关于上述以外的马达2的构成要素,在后面叙述。
逆变器单元8与壳体6连接。逆变器单元8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单元8控制马达2的旋转。
传递装置3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8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具体地,传递装置3连接到轴21的左侧端部。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减小马达2的转速,并根据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递给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和中间轴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通过中间轴45连接。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及第三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及齿轮个数等可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通过减速装置4连接到马达2。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递给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在车辆转弯时,差动装置5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转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示出的齿轮箱、未示出的一对小齿轮、未示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示出的一对半轴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给齿圈51。
在马达2上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即,马达2具有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提供至马达2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以及油滴下的路径。所谓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贮存器等。油路90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的油O所通过的路径,也可以称为制冷剂路径。
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一油路91具有搅起路径91a、轴提供路径91b、轴内路径91c和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有积存部93。积存部93设置在齿轮收纳部82内。
搅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而从油积存部P搅起油O,并通过积存部93接受油O的路径。积存部93向上侧开口,贮存油O。积存部93接受齿圈51搅起的油O。另外,在马达2刚驱动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较高等情况下,积存部93除了接受由齿圈51搅起的油O之外,还接受由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搅起的油O。
轴提供路径91b将油O从积存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轴内路径91c是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飞散到定子30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转子20内部的油O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被施加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伴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在积存部93中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在转子20内部的路径中充满油O。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吸收热量。冷却定子30后的油O滴落到下侧,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移动到齿轮收纳部82。如上所述,第一油路91将油O提供到转子20及定子30。
在第二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提升到定子30的上侧而向定子30提供。即,第二油路92将油O从定子30的上侧提供到定子30。在第二油路92中设有泵96、冷却器97和贮存器10。第二油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和提供路92c。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及提供路92c设于壳体6的壁部。即,壳体6具有提供路92c。第一流路92a连接油积存部P和泵96。第二流动路径92b连接泵96和冷却器97。
提供路92c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冷却定子30的油O通过提供路92c。提供路92c向贮存器10提供油O。提供路92c具有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中位于前壁部的部分92e和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中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提供路92c中位于前壁部的部分92e从冷却器97向上侧延伸。提供路92c中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与位于前壁部的部分92e的上端部连接。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从与位于前壁部的部分92e的连接部分向下侧延伸。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的下端部向定子收纳室83开口。
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路92c具有位于贮存器10的上侧且向马达收纳部81开口的开口部92d。开口部92d是提供路92c中向定子收纳室83开口的部分。即,提供路92c的一端通过开口部92d向定子收纳室83开口,提供路92c的另一端经由冷却器97与泵96连接。开口部92d构成提供路92c中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的一部分。开口部92d配置在位于顶壁部的部分92f的下端部。开口部92d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提供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泵96及冷却器97将冷却的油O从提供路92c向定子收纳室83喷出。定子30等的冷却效率提高。
如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开口部92d与贮存器10一部分重叠。开口92d至少部分地与贮存器10相对。详细而言,开口部92d至少一部分与贮存器10的后述第一流路部11相对。
泵96是由电驱动的电动泵。如图1所示,泵96与冷却器97连接,向冷却器97输送油O。详细而言,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取油O,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提供路92c及贮存器10向定子30等提供油O。
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冷却油O,并与第二流路92b及提供路92c连接。第二流路92b和提供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使由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7j。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外,在冷却水用配管97j的路径中设有逆变器单元8。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冷却逆变器单元8。
贮存器10构成第二油路92的一部分。贮存器10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即,贮存器10配置在定子收纳室83中。贮存器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是贮存油O的沟渠状。如图2所示,贮存器10由定子30从下侧支撑,并设置在马达2上。贮存器10具有树脂制的部分。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在轴向上从定子30的两端部朝向中心的方向称为“轴向内侧”,有时将在轴向上从定子30的中心朝向两端部的方向称为“轴向外侧”。
贮存器10是从铅垂方向观察呈大致矩形框状延伸的沟渠状,在内部流通有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器10贮存经由提供路92c提供到马达收纳部81内的油O。由于贮存器10为向上侧开口的沟渠状,因此通过在贮存器10的上侧使油O从开口部92d流出,能够向贮存器10提供油O。
如图2所示,贮存器10具有供油O流动的流路9。贮存器10具有构成流路9的壁部70、制冷剂接收部76、多个制冷剂提供口17、多个槽部75、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和支撑肋16。壁部70具有底壁部71和侧壁部72。即,贮存器10具有底壁部71和侧壁部72。
制冷剂接收部76从提供路92c接收油O。制冷剂接收部76配置于流路9的后述的第一流路部11。制冷剂提供口17沿铅垂方向贯通作为壁部70的一部分的底壁部71。制冷剂提供口17是从贮存器10向定子30等提供油O的孔。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定子30等包括定子30、轴承26、27及未图示的热敏电阻等。通过提供油O,定子30被冷却,轴承26、27被润滑,热敏电阻的功能被良好地维持。制冷剂提供口17设有多个。多个制冷剂提供口17分散配置在流路9中。
如图3所示,贮存器10从上方观察具有:沿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11;沿与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流路部12A、12B;连接第一流路部11和第二流路部12A、12B的第一拐角流路部(拐角流路部)14A、14B;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流路部11隔开间隔配置且沿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三流路部13;连接第二流路部12A、12B和第三流路部13的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以及轴承提供部18A、18B。即,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第三流路部13、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以及轴承提供部18A、18B。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方向相当于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上方观察贮存器10时与流路9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流路的宽度方向”。另外,所谓流路9的一部分,例如是上述各流路部11、12A、12B、14A、14B、13、15A、15B中的任一个等。
底壁部71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铅垂方向。侧壁部72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水平方向。侧壁部72从底壁部71向上侧突出。侧壁部72设有一对。一对侧壁部72在流路9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第一流路部11在从上方观察时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流路部11位于马达轴线J1的前侧(+X侧)。第一流路部11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的位置。
第一流路部11位于开口部92d的下侧。由此,第一流路部11接受从开口部92d向马达收纳部81内提供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92d配置在比第一流路部1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更向轴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开口部92d从上方观察与第一流路部11的靠左侧的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开口部92d中的后侧(-X侧)的端部与第一流路部11重叠。
底壁部71具有位于第一流路部11的第一底壁部71a。从上方观察时,第一底壁部71a沿轴向延伸。第一底壁部71a是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第一底壁部71a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相对。第一底壁部71a的朝向上侧的面是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平面状。
侧壁部72具有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从第一底壁部71a向上侧突出,从上方观察时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侧壁部72a从第一底壁部71a的前侧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侧壁部72b从第一底壁部71a的后侧部分向上侧突出。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沿轴向延伸。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是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板状。
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在规定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与第一流路部11的规定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第一角流路部14A位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Y侧),并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的端部连接。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位于第一流路部11的左侧(+Y侧),并与第一流路部1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时,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与开口92d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与开口92d之间的距离。
从上方观察时,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呈弯曲状延伸。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Y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右侧即轴向外侧而位于后侧(-X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从第一流路部11的左侧(+Y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左侧即轴向外侧而位于后侧(-X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位于马达轴线J1的前侧(+X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的位置。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比定子铁芯32更向轴向外侧突出。
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具体而言,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中的与第一流路部11连接的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中与第二流路部12A连接的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流路部12A的前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的位于流路延伸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中的与第一流路部11连接的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与第二流路部12B连接的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流路部12B的前端部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中的位于流路延伸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流路部11在流路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流路宽度方向的尺寸在流路延伸的方向上随着从与第一流路部11的连接部分朝向与第二流路部12B的连接部分而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从第一流路部11流入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油O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从流路9的上游侧部分朝向下游侧部分,即朝向第一流路部11、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及第二流路部12A、12B,能够抑制油O的流速的降低并使油O稳定地流动。
底壁部71具有位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且与第一底壁部71a连接的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从上方观察,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呈弯曲状延伸。第一拐角底壁部71b与第一底壁部71a的右侧(-Y侧)的端部连接。第一拐角底壁部71b随着从第一底壁部71a的右侧(-Y侧)的端部朝向右侧而位于后侧(-X侧)。第一拐角底壁部71c与第一底壁部71a的左侧(+Y侧)的端部连接。第一拐角底壁部71c随着从第一底壁部71a的左侧(+Y侧)的端部朝向左侧而位于后侧(-X侧)。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是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的朝向上侧的面是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平面状。第一拐角底壁部71b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线圈端部33a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第一拐角底壁部71c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线圈端部33b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
侧壁部72具有位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的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c、72d。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c、72d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b向上侧突出,与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连接,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另外,侧壁部72具有位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e、72f。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e、72f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c向上侧突出,与一对第一侧壁部72a、72b连接,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c、72d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的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拐角侧壁部72c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b的拐角外侧部分即拐角外周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拐角侧壁部72c与第一侧壁部72a的右侧端部连接。第一拐角侧壁部72d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b的拐角内侧部分即拐角内周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拐角侧壁部72d与第一侧壁部72b的右侧端部连接。
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e、72f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拐角侧壁部72e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c的拐角外侧部分即拐角外周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拐角侧壁部72e与第一侧壁部72a的左侧端部连接。第一拐角侧壁部72f从第一拐角底壁部71c的拐角内侧部分即拐角内周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一拐角侧壁部72f与第一侧壁部72b的左侧端部连接。
第二流路部12A、12B在规定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连接。第二流路部12A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中位于右侧(-Y侧)的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流路部12B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中位于左侧(+Y侧)的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时,第二流路部12A、12B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第二流路部12A位于线圈端部33a的上侧。从上方观察时,第二流路部12A与线圈端部33a重叠。第二流路部12A位于定子铁芯32的右侧(-Y侧)。第二流路部12B位于线圈端部33b的上侧。从上方观察时,第二流路部12B与线圈端部33b重叠。第二流路部12B位于定子铁芯32的左侧(+Y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器10的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以及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即,贮存器10在俯视下至少具有U字状的流路部分。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器10在俯视下具有四边形框状的流路形状。容易将贮存器10的流路9配置在定子铁芯32及一对线圈端部33a、33b的上侧,能够在大范围内有效地冷却定子30等。
底壁部71具有位于第二流路部12A、12B且与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连接的第二底壁部71d、71e。从上方观察时,第二底壁部71d、71e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第二底壁部71d与第一拐角底壁部71b的后侧端部连接。第二底壁部71e与第一拐角底壁部71c的后侧端部连接。第二底壁部71d、71e是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第二底壁部71d、71e的朝向上侧的面具有平面状的部分和曲面状的部分。第二底壁部71d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线圈端部33a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第二底壁部71e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线圈端部33b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
侧壁部72具有位于第二流路部12A的一对第二侧壁部72g、72h。一对第二侧壁部72g、72h从第二底壁部71d向上侧突出,与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c、72d连接,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另外,侧壁部72具有位于第二流路部12B的一对第二侧壁部72i、72j。一对第二侧壁部72i、72j从第二底壁部71e向上侧突出,与一对第一拐角侧壁部72e、72f连接,且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一对第二侧壁部72g、72h在第二流路部12A的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二侧壁部72g从第二底壁部71d的轴向外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二侧壁部72g与第一拐角侧壁部72c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第二侧壁部72h从第二底壁部71d的轴向内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二侧壁部72h与第一拐角侧壁部72d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
一对第二侧壁部72i、72j在第二流路部12B的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二侧壁部72i从第二底壁部71e的轴向外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二侧壁部72i与第一拐角侧壁部72e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第二侧壁部72j从第二底壁部71e的轴向内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第二侧壁部72j与第一拐角侧壁部72f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
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在规定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设置一对。一对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连接。第二拐角流路部15A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中位于右侧的第二流路部12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中位于左侧的第二流路部12B的后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时,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是弯曲的或折曲的。第二拐角流路部15A随着从第二流路部12A的后侧(-X侧)的端部朝向后侧而位于左侧(+Y侧)即轴向内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B随着从第二流路部12B的后侧(-X侧)的端部朝向后侧而位于右侧(-Y侧)即轴向内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位于马达轴线J1的后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的位置。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轴向外侧的位置。
底壁部71具有位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且与第二底壁部71d、71e连接的第二拐角底壁部71f、71g。侧壁部72具有位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的一对第二拐角侧壁部72k、72l、72m、72n。一对第二拐角侧壁部72k、72l、72m、72n从第二拐角底壁部71f、71g向上侧突出,在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从上方观察时,第三流路部13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三流路部13位于马达轴线J1的后侧。第三流路部13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X侧)的位置。第三流路部13的右侧(-Y侧)的端部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的左侧(+Y侧)的端部且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第三流路部13的左侧(+Y侧)的端部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B的右侧(-Y侧)的端部且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器10的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第二流路部12A、第二拐角流路部15A及第三流路部13。另外,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第二流路部12B、第二拐角流路部15B及第三流路部13。即,贮存器10在俯视下至少具有U字状的流路部分。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器10在俯视下具有四边形框状的流路形状。能够从贮存器10的流路9向定子30等大范围地提供油O,能够提高定子30等的冷却效率。
底壁部71具有位于第三流路部13且与第二拐角底壁部71f、71g连接的第三底壁部71h。侧壁部72具有一对第三侧壁部72o、72p,一对第三侧壁部72o、72p位于第三流路部13,从第三底壁部71h向上侧突出,且在流路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轴承提供部18A、18B从第二流路部12A、12B向轴向外侧突出。轴承提供部18A从第二流路部12A向右侧(-Y侧)突出,并与第二流路部12A相连。轴承提供部18A从上方观察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轴承提供部18A位于轴承26的上侧。轴承提供部18A从上方观察与轴承26重叠。轴承提供部18B从第二流路部12B向左侧(+Y侧)突出,并与第二流路部12B相连。轴承提供部18B从上方观察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轴承提供部18B位于轴承27的上侧。轴承提供部18B从上方观察与轴承27重叠。
底壁部71具有位于轴承提供部18A、18B的第四底壁部71i、71j。第四底壁部71i配置于轴承提供部18A,位于比第二底壁部71d靠下侧的位置。第四底壁部71j配置于轴承提供部18B,位于比第二底壁部71e靠下侧的位置。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第三流路部13及轴承提供部18A、18B分别为向上侧开口的沟渠状。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贮存器10具有沟渠状的基座部件10p和从上侧安装于基座部件10p的沟渠状的附连部件10q。贮存器10在基座部件10p上安装有附连部件10q的状态下使用。
基座部件10p具有第一流路相当部11p、一对第二流路相当部12p、第三流路相当部13p、一对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p及一对第二拐角流路相当部15p。第一流路相当部11p是相当于第一流路部11的部分。一对第二流路相当部12p是相当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部分。第三流路相当部13p是相当于第三流路部13的部分。一对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p是相当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部分。一对第二拐角流路相当部15p是相当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的部分。因此,基座部件10p从上侧观察为框状。
附连部件10q具有第一流路相当部11q、第二流路相当部12q、12q及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q。第一流路相当部11q是相当于第一流路部11的部分。一对第二流路相当部12q是相当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部分。一对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q是相当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部分。因此,附连部件10q在从上方观察时为U形。
附连部件10q的第一流路相当部11q嵌入基座部件10p的第一流路相当部11p。附连部件10q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q嵌入基座部件10p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p。附连部件10q的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q嵌入基座部件10p的第一拐角流路相当部14p。
附连部件10q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q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基座部件10p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p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长度尺寸小。附连部件10q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q仅覆盖基座部件10p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p的上游侧的一部分。槽部75设置于附连部件10q的第二流路相当部12q。
根据本实施方式,附连部件10q的各个流路相当部覆盖基座部件10p的各个流路相当部,由此构成贮存器10的流路部。因此,附连部件10q构成贮存器10的壁部70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变更安装在基座部件10p上的附连部件10q,能够容易地变更壁部70的倾斜角度、肋的配置、槽部75的配置等。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容易地变更贮存器10的形状。
槽部75设于贮存器10的底壁部71。槽部75设置在底壁部71的上表面,相对于上表面朝向下侧凹陷。槽部75沿着长度方向以同样的宽度、同样的深度呈直线状延伸。
槽部75沿着流路9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75分别设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因此,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的第二底壁部71d的槽部75沿着第二流路部12A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同样地,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B的第二底壁部71e的槽部75沿着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
由于槽部75相对于底壁部71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因此流路9内的油O集中。因此,通过在底壁部71处设置沿着流路9的长度方向的槽部75,油O优先在槽部75内流动。在贮存器10内流动的油O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过程中,从配置于流路9中的制冷剂提供口17依次排出。因此,贮存器10内的油O随着朝向下游侧而流量变低,存在来自配置于贮存器10下游侧的制冷剂提供口17的油O的喷出力不足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油O在槽部75内流动,能够确保向槽部75的下游侧提供的油O的量。即使在底壁部71处设置有多个制冷剂提供口17,也能够充分确保槽部75下游的油O的流量。结果,能够抑制来自配置于槽部75下游的制冷剂提供口17的油O的喷出量不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槽部75设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槽部75只要配置在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及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中的任一个即可。在该情况下,槽部75也沿着所配置的流路部(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及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贮存器10时,将与第二流路部12A、12B延伸的方向(即制冷剂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另外,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是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拐角内侧的区域相连的区域。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外侧区域是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拐角外侧的区域相连的区域。即,从上方观察贮存器10时,将第一流路部11相对于第二流路部12A、12B延伸的方向设为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宽度方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2A的宽度方向内侧是第二流路部12A的左侧(+Y侧)的区域。另一方面,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内侧是第二流路部12B的右侧(-Y侧)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75在第二流路部12A、12B中配置在比宽度方向的中央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油O从第一流路部11经由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流入第二流路部12A、12B。因此,油O容易集中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外侧区域,油O不易流入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的制冷剂提供口17。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配置槽部75,能够确保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流动的油O的流量为一定以上。由此,槽部75能够向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且槽部75的下游侧的制冷剂提供口17稳定地提供油O。其结果,能够向马达2的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的正下方的部位提供油O,能够抑制该部位的温度过度升高,提高马达2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轴承提供部18A、18B。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流入第二流路部12A、12B的油O容易流入轴承提供部18A、18B,不易向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流动。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流路部12A、12B处设置槽部75,能够向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稳定地提供油O。由此,不仅是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区域的制冷剂提供口17,也能够向配置在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及第三流路部13的制冷剂提供口17充分地提供油O。其结果,能够向马达2的配置在第二角流路部15A、15B及第三流路部13的正下方的部位提供油O,能够抑制该部位的温度过度升高,能够提高马达2的可靠性。
另外,如果槽部75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则能够期待这样的效果。例如,槽部75也可以跨设在第二流路部12A、12B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75设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在第二流路部12A、12B中与第二流路部12A、12B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由此,槽部75能够将油O顺畅地引导至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此,基于图6仅对第二流路部12B的结构进行说明,但第二流路部12A也具有与第二流路部12B相同的结构。
贮存器10通过在基座部件10p的上侧装设附连部件10q而构成。附连部件10q仅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B的上游侧的部分。因此,贮存器10的第二流路部12B在上游侧由附连部件10q构成,在下游侧由基座部件10p构成。
附连部件10q的下游侧的端部倾斜成斜坡状。因此,在第二流路部12B中,能够抑制在附连部件10q与基座部件10p之间的边界部产生台阶,从而能够在第二流路部12B中顺畅地引导油O。
在此,将装设有附连部件10q的第二流路部12B的上游侧区域设为第一区域A1,将未装设附连部件10q而基座部件10p露出的第二流路部12B的下游侧区域设为第二区域A2。即,第二流路部12B具有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都向下游侧倾斜。另外,第二区域A2位于第一区域A1的下游侧,以比第一区域A1更陡的斜度向下游侧倾斜。
根据本实施方式,槽部75设置于第二流路部12B的第一区域A1。即,贮存器10设置于第二流路部12B的坡度平缓的区域。因此,第二区域A2中的油O的流速缓慢,因此能够将油O充分地引导至槽部75。
如图6所示,槽部75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下游侧开口。因此,在槽部75内流动的油O不会使流速降低而从下游侧的端部顺畅地流出。由此,槽部75能够将油O更顺畅地引导至配置在其下游侧的制冷剂提供口17。
如图3所示,多个制冷剂提供口17具有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和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
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位于第一流路部11。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在第一底壁部71a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在第一流路部11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为圆孔状。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位于定子铁芯32的正上方。在第一流路部11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并从上侧向定子铁芯32提供。即,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从上侧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位于正上方”是指在上侧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叠配置。另外,“位于正下方”是指在下侧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叠配置。
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位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与第二流路部12A、12B之间的边界部。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配置在第一拐角底壁部71b、71c与第二底壁部71d、71e之间的边界部。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配置在槽部75的上游侧。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多个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沿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排列。
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为圆孔状。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制冷剂提供口17a的开口面积。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位于线圈端部33a、33b的正上方。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及第二流路部12A、12B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并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即,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油O。
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位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在第二流路部12A、12B延伸的方向、即从上方观察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与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之间。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配置于第二底壁部71d、71e。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在第二底壁部71d处配置有一个,在第二底壁部71e处配置有一个。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为圆孔状。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的开口面积与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的开口面积大致相等。
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中央。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相对于槽部75位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外侧。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位于线圈端部33a、33b及未图示的热敏电阻的正上方。在第二流路部12A、12B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及热敏电阻提供。即,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及热敏电阻提供油O。
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位于第二流路部12A、12B。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设有多个。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配置于第二底壁部71d、71e。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相对于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多个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沿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排列。
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为圆孔状。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的开口面积与第二制冷剂提供口17b及第三制冷剂提供口17c的开口面积大致相等。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位于线圈端部33a、33b的正上方。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及第二流路部12A、12B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并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即,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油O。
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配置在槽部75的下游侧。多个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中配置在最靠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一个配置在槽部75的延长线上。到达第二流路部12A、12B的油O的流动方向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处弯曲,由此油O的流量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外侧区域容易提高。因此,在沿第二流路部12A、12B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中,从配置在宽度方向外侧的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喷出的油O容易多于从配置在宽度方向内侧的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喷出的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槽部75内的油O被引导至配置在宽度方向内侧的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因此也能够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四制冷剂提供口17d喷出足够量的油O。
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位于第二流路部12A、12B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之间的边界部。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配置在第二底壁部71d、71e与第二拐角底壁部71f、71g之间的边界部。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在第二底壁部71d与第二拐角底壁部71f之间的边界部配置有一个,在第二底壁部71e与第二拐角底壁部71g之间的边界部配置有一个。
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为圆孔状。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位于线圈端部33a、33b的正上方。在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即,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从上侧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油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设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的端部。另外,多个制冷剂提供口17中,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的开口面积比其他制冷剂提供口17b、17c、17d、17f、17g的开口面积大。由于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A、12B的下游侧的端部,因此油O的排出量容易不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比其他制冷剂提供口17大,能够充分地确保从第五制冷剂提供口17e向马达2排出的油O的排出量。
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位于第三流路部13。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配置于第三底壁部71h。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设有多个。多个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在第三流路部13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为圆孔状。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位于定子铁芯32的正上方。在第三流路部13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并从上侧向定子铁芯32提供。即,第六制冷剂提供口17f从上侧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
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位于轴承提供部18A、18B。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配置于第四底壁部71i、71j。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在第四底壁部71i处配置有一个,在第四底壁部71j处配置有一个。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为方孔状。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位于轴承26、27的正上方。从上方观察时,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与马达轴线J1重叠。在轴承提供部18A、18B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向底壁部71的下侧流出,从上侧向轴承26、27提供。即,第七制冷剂提供口17g从上侧向轴承26、27提供油O。
如图2所示,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配置于第三流路部13。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从第三流路部13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部13在第三流路部13中位于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被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拦截。即,第三流路部13具有位于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轴向一侧的流路部分和位于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轴向另一侧的流路部分。
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具有沿轴向贯通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的安装孔19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安装孔19a中贯穿有拧入马达收纳部81的螺钉。通过穿过安装孔19a的螺钉,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被固定于壳体6。另外,在安装孔19a中也可以埋入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金属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贮存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螺钉穿过金属部件。
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从第二流路部12A向上侧突出。具体而言,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从一对侧壁部72中位于第二流路部12A的轴向内侧的侧壁部72的部分向上侧突出。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
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具有凹部19B。凹部19b是从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的上端向下侧凹陷的凹状。凹部19b沿轴向贯通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凹部19b的内缘部是绕凹部19b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圆弧状。凹部19b从轴向观察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固定部32b的贯穿孔32c重叠。将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螺钉从右侧穿过凹部19b及贯穿孔32c。定子铁芯32及贮存器第二固定部19B由穿过凹部19b及贯穿孔32c的螺钉固定于壳体6。
如图4所示,支撑肋16从第一底壁部71a向下侧突出。支撑肋16在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支撑肋16的朝向下侧的端面从上侧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贮存器10经由支撑肋16由定子铁芯32从下侧支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了第一流路部11延伸的规定方向相当于马达轴线J1的轴向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从上方观察,规定方向既可以是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贮存器10也可以不具备第三流路部13及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
<变形例>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能够采用的变形例的贮存器进行说明。各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槽部及制冷剂提供口的结构不同。
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各变形例中,仅对第二流路部12B的结构进行说明,但第二流路部12A也具有与第二流路部12B相同的结构。
(变形例1)
图7示出变形例1的贮存器110的一部分。
在本变形例的贮存器110中设有第一槽部175A、第二槽部175B、第三槽部175C及第四槽部175D。
第一槽部175A及第二槽部175B设于第二流路部12B。第一槽部175A及第二槽部175B沿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槽部175A和第二槽部175B相互平行地延伸。即,多个槽部(第一槽部175A及第二槽部175B)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多个槽部(第一槽部175A及第二槽部175B)沿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能够将更多的油O稳定地引导至下游侧。
第三槽部175C设置在第一流路部11与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之间的边界部。第三槽部175C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中沿着拐角形状弯曲。第三槽部175C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拐角内侧的区域。通过第三槽部175C的油O被引导至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第三槽部175C能够将油O充分地引导至配置在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的制冷剂提供口17。
第四槽部175D设置在第二流路部12B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之间的边界部。第四槽部175D在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中沿着拐角形状弯曲。第四槽部175D将油O引导至第三流路部13。由此,能够从设置于第三流路部13的制冷剂提供口17充分地喷出油O。
(变形例2)
图8示出变形例2的贮存器210的一部分。
在本变形例的贮存器210中设有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
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B。第一槽部275A和第二槽部275B沿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延伸,但相对于长度方向稍微倾斜。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随着从第二流路部12B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第一槽部275A和第二槽部275B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多个槽部(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沿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能够将更多的油O稳定地引导至下游侧。另外,根据本变形例,由于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朝向下游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将在较宽区域内流动的油O引导至第一槽部275A及第二槽部275B。另外,能够将油O从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外侧区域顺畅地引导至宽度方向内侧区域。
(变形例3)
图9示出变形例3的贮存器310的一部分。
在本变形例的贮存器310中设有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另外,多个制冷剂提供口317朝向本变形例的贮存器310的底壁部71。
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B。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沿着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延伸,但第二槽部375B相对于长度方向稍微倾斜。第二槽部375B随着从第二流路部12B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另一方面,第一槽部375A与第二流路部12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第二槽部375B朝向下游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将在较宽的区域内流动的油O引导至第二槽部375B。另外,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随着朝向第二流路部12B的下游侧而相互接近。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接近配置,能够使在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中流动的油O集中在其下游侧。由此,能够使油O集中到特定的制冷剂提供口317喷出。
多个制冷剂提供口317具有两个第二制冷剂提供口317b、一个第三制冷剂提供口317c、两个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和一个第五制冷剂提供口(下游侧制冷剂提供口)317e。
第二制冷剂提供口317b位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与第二流路部12B之间的边界部。两个第二制冷剂提供口317b沿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
第三制冷剂提供口317c位于第二流路部12B。第三制冷剂提供口317c在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槽部375A与第二槽部375B之间。
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位于第二流路部12B。两个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沿第二流路部12B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配置在第三制冷剂提供口317c的下游侧。另外,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配置在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的下游侧。第四制冷剂提供口317d配置成不与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的延长线重叠。
第五制冷剂提供口317e位于第二流路部12B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之间的边界部。即,在第二流路部12B的下游侧端部的底壁部71设置有作为制冷剂提供口317之一的第五制冷剂提供口317e。第五制冷剂提供口317e配置在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的下游侧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将在第一槽部375A及第二槽部375B内流动的油O顺畅地引导至第五制冷剂提供口317e。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贮存器具有多个制冷剂提供口的情况。但是,贮存器只要具有至少一个制冷剂提供口即可。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贮存器10中设置多个槽部的情况,但在贮存器10中设置的槽部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了制冷剂为油O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油O以外的制冷剂。
(附图标记)
2…马达;6…壳体;9…流路;10、110、210、310…贮存器;10p…基座部件;10q…附连部件;11…第一流路部;12A、12B…第二流路部;14A、14B…第一拐角流路部(拐角流路部);17、317…制冷剂提供口;20…转子;30…定子;70…壁部;71…底壁部;75…槽部;81…马达收纳部;92c…提供路;92d…开口部;317e…第五制冷剂提供口(下游侧制冷剂提供口);A1…第一区域;A2…第二区域;J1…马达轴线。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具备:
转子,所述转子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对;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马达收纳部;以及
沟渠状的贮存器,所述贮存器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且贮存制冷剂,
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贮存器提供所述制冷剂的提供路,
所述贮存器具有:
壁部,所述壁部构成供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流路;以及
至少一个制冷剂提供口,所述至少一个制冷剂提供口沿铅垂方向贯穿作为所述壁部的一部分的底壁部,并分散配置在所述流路中,
所述贮存器从上方观察具有:
沿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
沿与所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流路部;以及
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拐角流路部,
所述提供路具有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相对的开口部,
在所述底壁部设置有槽部,该槽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及所述拐角流路部中的任一个,且沿着所述流路的长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上方观察所述贮存器时,将与所述第二流路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宽度方向,将所述第一流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部延伸的方向作为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宽度方向内侧,
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且在所述第二流路部中配置于比宽度方向的中央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且在所述第二流路部中与所述第二流路部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上方观察所述贮存器时,将与所述第二流路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宽度方向,将所述第一流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部延伸的方向作为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宽度方向内侧,
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且在所述第二流路部中随着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
多个所述槽部相互平行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
多个所述槽部随着朝向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下游侧而相互接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部具有: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朝向下游侧倾斜;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游侧,且以比所述第一区域陡的斜度朝向下游侧倾斜,
所述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所述第一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下游侧端部的所述底壁部设置有作为所述制冷剂提供口之一的下游侧制冷剂提供口,
所述下游侧制冷剂提供口配置在所述槽部的下游侧的延长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槽部的下游侧端部朝向下游侧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第一流路部及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所述底壁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制冷剂提供口,
多个所述制冷剂提供口中,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下游侧端部的所述制冷剂提供口的开口面积比其他所述制冷剂提供口的开口面积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贮存器具有:
沟渠状的基座部件;以及
从上侧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附连部件,
所述附连部件构成所述壁部的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附连部件的下游侧端部呈斜坡状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76651 | 2021-04-28 | ||
JP2021076651A JP2022170495A (ja) | 2021-04-28 | 2021-04-28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50040A true CN115250040A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698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42436.0A Withdrawn CN115250040A (zh) | 2021-04-28 | 2022-04-25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170495A (zh) |
CN (1) | CN115250040A (zh) |
-
2021
- 2021-04-28 JP JP2021076651A patent/JP2022170495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4-25 CN CN202210442436.0A patent/CN11525004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70495A (ja) | 2022-1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85394B (zh) | 马达单元 | |
CN113424418B (zh) | 马达单元 | |
US11578798B2 (en) | Drive device | |
US11828358B2 (en)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including oil catch tank | |
CN112152384B (zh) | 马达单元 | |
WO2019098166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7400365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CN111835138A (zh) | 马达单元 | |
JP7281639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US20230067898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4678998A (zh) |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 |
CN115095648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398783A (zh) | 马达单元以及电动汽车 | |
JP7400291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CN211456844U (zh) | 马达和驱动装置 | |
CN111527678B (zh) |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
US20230136544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5250040A (zh) | 马达 | |
CN115720022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706465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051513A (zh) | 驱动装置 | |
JP7318287B2 (ja) | 駆動装置 | |
JP2022127301A (ja) | モータ | |
CN213461362U (zh) |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 |
CN213341914U (zh) | 马达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028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