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5138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5138A
CN111835138A CN202010273021.6A CN202010273021A CN111835138A CN 111835138 A CN111835138 A CN 111835138A CN 202010273021 A CN202010273021 A CN 202010273021A CN 111835138 A CN111835138 A CN 111835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otor
pump
hous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730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5138B (zh
Inventor
小山崇宣
石川勇树
中松修平
福永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3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5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5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5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02K7/116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单元。马达单元具有:壳体,其收纳马达和齿轮部;以及泵,其将收纳在壳体内的油向马达提供,壳体具有:马达收纳部;齿轮收纳部;泵收纳部,其在内部具有收纳泵的泵室;油配管部,其将被泵压缩后的所述油向所述马达提供;油流入孔,其将齿轮收纳部与泵室相连;以及油流出孔,其将泵室与油配管部相连,在比马达收纳部靠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泵收纳部配置于齿轮收纳部的马达轴线的轴向另一侧。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6-73163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通过设置于旋转电机的外部的冷却装置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通过设置于旋转电机的外部的泵向马达提供制冷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3163号公报
但是,在采用将泵和冷却装置配置于旋转电机的外部的日本特开2016-73163号公报的结构的情况下,旋转电机大型化,有可能设置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维持冷却效率并且实现整体的小型化的马达单元。
本发明的例示的马达单元具有:马达,其具有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齿轮部,其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一侧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以及泵,其将收纳在所述壳体内的油向所述马达提供,所述壳体具有:马达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马达;齿轮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齿轮部;泵收纳部,其收纳所述泵并在内部形成泵室;油流入孔,其将所述齿轮收纳部与所述泵室相连;以及油配管部,其将所述泵室与所述马达收纳部相连,在比所述马达收纳部靠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所述泵收纳部配置为与所述齿轮收纳部在马达轴线的轴向另一侧相邻,所述泵经由所述油流入孔将所述齿轮收纳部内的油吸入所述泵室内,并且经由所述油配管部将所述泵室内的油向所述马达收纳部内的所述马达提供。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的马达单元,能够维持冷却效率并且实现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图2是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沿与马达单元的马达轴线垂直的面剖切而得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马达单元的齿轮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泵的剖视图。
图6是油冷却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壳体的分解图。
图8是从内侧观察第2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齿轮收纳部内的概略配置的图。
图10是泵收纳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安装有油冷却器的油冷却器安装部的概略图。
图12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和马达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和马达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5是第1壳体部件的侧板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放大储油盘的与侧板部的连接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17是放大第1壳体部件的贯穿插入孔和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后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的变形例和马达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的变形例和马达的配置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21:转子;22:马达轴;220:中空部;221:油散布孔;23:转子铁芯;24:转子磁铁;25:定子;26:定子铁芯;261:磁极齿;27:线圈;271:线圈端部;281:第1马达轴承;282:第2马达轴承;3:齿轮部;31:减速装置;311:第1齿轮;312:第2齿轮;313:第3齿轮;314:中间轴;32:差动装置;321:齿圈;33:驻车机构;331:驻车齿轮;332:旋转阻止部;333:驻车马达;341:第1齿轮轴承;342:第2齿轮轴承;343:第3齿轮轴承;344:第4齿轮轴承;4:泵;41:泵马达;411:定子;412:转子;413:泵轴;42:压缩部;420:内部空间;421:吸入口;422:排出口;43:泵外壳;44:盖部;45:冷却翅片;46:过滤器;461:流入开口;462:流出部;5:壳体;51:第1壳体部件;510:分隔壁部;5100:抵接壁;511:周壁部;5110:油流动槽;5111:油贮存槽;5112:油引导孔;5113:第1油导入孔;5114:第2油导入孔;512:侧板部;513:突出部;514:贯穿插入孔;515:第1驱动轴通过孔;516: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7: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9:侧板开口;52:第2壳体部件;521: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3:第2驱动轴通过孔;524:储油盘;525:油提供孔;526:油提供槽;527:油引导槽;53:封闭部件;531: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4:泵收纳部;540:泵室;541:油流入孔;542:油流出孔;543:收纳室周壁部;544:收纳室侧壁部;55:油配管部;551:提供孔;56:油冷却器安装部;561:供油孔;562:排油孔;563:供制冷剂孔;564:排制冷剂孔;57:马达油贮存器;571:第1提供孔;572:第2提供孔;573:第3提供孔;58:马达油贮存器;581:第1提供孔;582:第2提供孔;6:收纳空间;61:马达收纳部;62:齿轮收纳部;7:逆变器单元;71:制冷剂配管;8:油冷却器;80:翅片;81:油流路;82:制冷剂流路;811:流入配管;812:旁路配管;813:流出配管;CL:油;Ds:驱动轴;J2:马达轴线;J4:中间轴线;J5:差动轴线;J6:泵轴线;J7:中心轴线;P:油积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来规定重力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但是,也可以为,+X方向是车辆后方,-X方向是车辆前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方,-Y方向是车辆右方。但是,也可以为,在+X方向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Y方向是车辆右方,-Y方向是车辆左方。即,无论X轴的方向如何,只是将+Y方向作为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将-Y方向作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另外,根据马达单元1向车辆的搭载方法,也可以为,X轴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马达轴线J2垂直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此外,上述“平行的方向”不仅包含完全平行的情况,还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
<1.马达单元1>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图2是马达单元1的立体图。图3是沿与马达单元1的马达轴线J2垂直的面剖切而得的剖视图。另外,图1只是概念图,各部分的配置和尺寸不一定与实际的马达单元1相同。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逆变器单元7的图示。
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至少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马达单元1作为上述汽车的动力源而使用。
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齿轮部3、泵4、壳体5以及逆变器单元7。
如图1所示,马达2具有:转子21,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定子25,其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收纳空间6,该收纳空间6收纳马达2和齿轮部3。收纳空间6被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6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收纳部62。
<2.马达2>
马达2被收纳于壳体5的马达收纳部61。马达2具有转子21和定子25。
<2.1转子21>
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向定子25提供电力而使转子21旋转。转子21具有马达轴22、转子铁芯23以及转子磁铁24(参照图3)。转子21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即,马达2具有马达轴22,该马达轴22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马达轴22以在水平方向上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延伸。马达轴22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马达轴22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0的中空轴,该中空部220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
马达轴22以横跨壳体5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的方式延伸。马达轴22的一个端部(+Y侧)向齿轮收纳部62侧突出。在向齿轮收纳部62内突出的马达轴22的端部固定有齿轮部3的后述的第1齿轮311。马达轴22被壳体5的后述的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支承为能够旋转,该第1马达轴承281被封闭部件53保持,该第2马达轴承282被侧板部512保持。
另外,马达轴22的配置于齿轮收纳部62的部分被后述的第1齿轮轴承341和第2齿轮轴承342支承为能够旋转,该第1齿轮轴承341被侧板部512保持,第2齿轮轴承342被壳体5的后述的第2壳体部件52保持。另外,马达轴22也可以分割为马达收纳部61内的部分和齿轮收纳部62内的部分。在能够分割马达轴22的情况下,被分割的马达轴22例如能够采用使用外螺纹和内螺纹的螺纹联轴器。另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进行接合。
通过层叠硅钢板而形成转子铁芯23。转子铁芯23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3固定有多个转子磁铁24。多个转子磁铁24以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2.2定子25>
定子25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即,马达2是在定子25的内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转子21的内转子型马达。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6、线圈27以及夹在定子铁芯26与线圈27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25被壳体5保持。定子铁芯26具有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多个磁极齿261(参照图3)。
在磁极齿261之间卷绕有线圈线。卷绕于磁极齿261的线圈线构成线圈27。线圈线经由省略图示的汇流条与逆变器单元7连接。线圈27具有从定子铁芯26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271。线圈端部271比转子21的转子铁芯23的端部沿轴向突出。
<3.齿轮部3>
齿轮部3将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对车辆的车轮进行驱动的驱动轴Ds。参照附图对齿轮部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马达单元1的齿轮部3的立体图。如图1和图4所示,齿轮部3被收纳于壳体5的齿轮收纳部62。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马达轴22连接。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
<3.1减速装置31>
如图1和图4所示,减速装置31与马达轴22连接。即,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马达轴22连接。减速装置31对马达2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具有根据减速比而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的功能。减速装置31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32传递。
减速装置31具有第1齿轮(中间传动齿轮)311、第2齿轮(中间齿轮)312、第3齿轮(末端传动齿轮)313以及中间轴314。经由马达轴22、第1齿轮311、第2齿轮312、中间轴314以及第3齿轮313向差动装置32的齿圈(齿轮)321传递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对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31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第1齿轮311设置于马达轴22的外周面。第1齿轮311可以是与马达轴22相同的部件,也可以是被牢固地固定的不同的部件。第1齿轮311与马达轴22一起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中间轴314沿着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314的两端被第3齿轮轴承343和第4齿轮轴承344支承为能够旋转,该第3齿轮轴承343被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保持,该第4齿轮轴承344被第2壳体部件52保持。
中间轴314被壳体5支承为能够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312和第3齿轮313设置于中间轴314的外周面。第2齿轮312可以是与中间轴314相同的部件,也可以是被牢固地固定的不同的部件。第3齿轮313也与第2齿轮312相同。第3齿轮313相对于第2齿轮312位于侧板部512侧。
第2齿轮312与第3齿轮313经由中间轴314连接。第2齿轮312和第3齿轮313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312与第1齿轮311啮合。第3齿轮313与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啮合。
马达轴22的扭矩从第1齿轮311传递到第2齿轮312。而且,传递到第2齿轮312的扭矩经由中间轴314传递到第3齿轮313。进而,传递到第3齿轮313的扭矩传递到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这样,减速装置31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到差动装置32。
<3.2差动装置32>
差动装置32安装于车辆的驱动轴Ds。差动装置32将马达2的输出扭矩传递到驱动轴Ds。驱动轴Ds分别安装于差动装置32的左右。差动装置32例如具有如下功能: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驱动轴Ds)的速度差,并且向左右的驱动轴Ds传递相同的扭矩。差动装置32具有齿圈321、齿轮壳体(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以及一对侧齿轮(未图示)。
齿圈321以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31而传递到齿圈321。
<3.3驻车机构33>
例如,在电动汽车中,除了侧制动器以外,没有对车辆施加制动的制动机构。因此,有时在马达单元1中安装有驻车机构33,该驻车机构33在使变速杆(未图示)移动到驻车的位置时锁定车辆。
如图4所示,驻车机构33具有驻车齿轮331、旋转阻止部332以及驻车马达333。驻车齿轮331固定于中间轴314,与中间轴314一起绕中间轴线J4进行旋转。旋转阻止部332移动到驻车齿轮331的齿间来阻止驻车齿轮331的旋转。驻车马达333对旋转阻止部332进行驱动。
在马达2动作时,旋转阻止部332从驻车齿轮331退避。另外,例如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来完成旋转阻止部332从驻车齿轮331的退避。另一方面,在变速杆位于驻车的位置时,驻车马达333使旋转阻止部332移动到驻车齿轮331的齿间。由此,旋转阻止部332阻止驻车齿轮331的旋转,并将车辆维持在制动状态。在车辆为HV、PHV等且具有内燃机和变速器的情况下,能够省略驻车机构33。
<4.泵4>
泵4向马达2提供油CL。即,泵4将收纳在壳体5内的油CL向马达2提供。泵4是电驱动的电动泵。参照附图对泵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泵4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泵4被收纳于壳体5的后述的泵收纳部54,在泵收纳部54的内部形成有泵室540。
如图5所示,泵4具有泵马达41、压缩部42、泵外壳43、盖部44以及冷却翅片45。泵马达41是具有定子411和转子412的内转子马达。转子412具有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泵轴线J6进行旋转的泵轴413。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轴线J6与马达轴线J2平行。即,泵轴线J6与马达轴线J2平行。另外,泵轴线J6也可以不与马达轴线J2平行。泵马达41采用现有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即,泵4还具有泵马达41,该泵马达41具有以泵轴线J6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泵轴413。
压缩部42具有配置于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的内部空间420。而且,压缩部42具有将压缩部42的内部空间420与外部的空间相连的吸入口421和排出口422。压缩部42是省略图示的外齿轮与内齿轮啮合而进行旋转的摆线泵。压缩部42在内部空间420的内部具有外齿轮和内齿轮。而且,内齿轮安装于泵轴413,通过泵马达41而进行旋转。即,泵4还具有在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与泵轴413连接的压缩部42。另外,压缩部42也可以是离心泵等摆旋泵(trochoidal pump)以外的泵。
吸入口421呈向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突出的筒状。即,压缩部42的吸入口421呈从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筒状。吸入口421的内部与内部空间420相连。另外,排出口422设置于相对于内部空间420靠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壁面。配置于内部空间420的内齿轮而进行旋转,从而使压缩部42将油CL从吸入口421吸入并从排出口422排出。即,压缩部42具有吸入油CL的吸入口421和排出油CL的排出口422。
在压缩部42中,吸入口421的中心轴线J7相对于泵轴线J6偏移。通过形成为这样,容易确保形成排出口422的部位。另外,吸入口421插入于设置于泵收纳部54的后述的油流入孔541。即,吸入口421呈能够插入于油流入孔541的筒状。
采用将吸入口421插入于油流入孔541的结构,从而能够高效地从吸入口421吸入齿轮收纳部62内的油CL。由此,能够使泵4稳定,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2而抑制温度上升所引起的马达2的效率降低。
另外,吸入口421的中心轴线J7相对于泵轴线J6偏移,从而容易进行安装泵4时的泵4的周向的定位。由此,能够提高马达单元1的生产性。另外,如图5所示,吸入口421的中心轴线J7比泵轴线J6靠下方。通过构成为这样,也能够吸入较低位置的油CL,从而使泵4不容易吸入空气。
泵外壳43是筒状的部件。压缩部42配置于泵外壳43的泵轴线J6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另外,泵马达41被收纳于泵外壳43的内部。而且,泵外壳43的泵轴线J6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开口,开口被盖部44封闭。盖部44防止水、尘埃、灰尘等侵入泵外壳43的内部。在盖部44上设置有未图示的电路板、汇流条等。电路板与逆变器单元7连接,提供到电路板的电力经由汇流条提供到泵马达41。另外,盖部44还起到关闭泵收纳部54(泵室540)的开口的盖的作用。利用盖部44关闭泵收纳部54,从而使泵室540被封闭为油CL不容易泄漏的状态。即,泵4还具有封闭泵室540的开口的盖部44。
冷却翅片45配置于盖部44的外部。另外,冷却翅片45与盖部44可以是相同的部件,也可以是不同的部件。冷却翅片45呈沿水平方向扩展的板状,沿上下方向(Z方向)排列配置。即,盖部44具有配置于外表面的多个冷却翅片45,多个冷却翅片45分别沿水平方向扩展并且相互隔开间隙地沿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在图5中,车辆向纸面进深方向行驶。因此,在泵4中,冷却翅片45被行驶风冷却。即,车辆行驶,从而利用行驶风对泵4进行冷却。
在泵4的吸入口421连接有过滤器46。过滤器46具有流入开口461和流出部462。流入开口461设置于过滤器46的下表面。流出部46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流出部462从油流入孔541的齿轮收纳部62侧的开口插入。即,在齿轮收纳部62内部的下部贮存有油CL,马达单元1还具有过滤器46,该过滤器46配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部,与油流入孔541连接。而且,过滤器46在下表面具有流入开口461。
过滤器46配置于壳体5的齿轮收纳部62的后述的油积存部P(参照图1和图9等)。过滤器46利用泵4的驱动将油CL从流入开口461吸入并从流出部462向泵4的吸入口421提供。通过设置过滤器46,即使在油CL的量减少而油CL的油面降低的情况下,泵4也能够吸入油CL。也可以为,在过滤器46安装有省略了图示的滤网等的过滤构造。另外,在泵4能够稳定地吸入油CL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过滤器。但是,为了抑制异物混入泵4和异物混入马达2,优选具有包含过滤网的过滤器。
<5.油冷却器8>
被泵4从油积存部P吸入的油CL流入设置于后述的油配管部55的路径的中途的油冷却器8。油冷却器8对在油配管部55中流动的油CL进行冷却。参照附图对油冷却器8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油冷却器8的概略剖视图。针对图6所示的油冷却器8,省略了制冷剂的流入配管和流出配管。
如图1和图2等所示,在逆变器单元7上连接有从省略图示的散热器延伸的制冷剂配管71。而且,使对逆变器单元7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水(制冷剂)流入,使冷却水与油CL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油CL进行冷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对逆变器单元7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对油CL进行冷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与对逆变器单元7进行冷却的制冷剂配管不同的配管。
如图6所示,油冷却器8具有油流路81和制冷剂流路82。另外,油冷却器8具有多个翅片80。翅片80隔开空间排列,油冷却器8的内部被分割为多个层。而且,多个层交替成为供油CL流动的油流路81和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82。即,油冷却器8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82和供油CL流通的油流路81。
油流路81具有流入配管811、旁路配管812以及流出配管813。流入配管811使油CL流入油冷却器8。流入配管811与被翅片80分割出的最上层连接。而且,旁路配管812是与跳过一层后的下一层连接的配管。如图6所示,旁路配管812配置于远离流入配管811的位置。通过这样配置,在油流路81的各层中填充有油CL。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水与油CL的热交换效率。而且,从最下层通过流出配管813将油CL向外部排出。从流出配管813流出的油CL流入油配管部55,而提供到马达收纳部61。
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8中,流出配管813配置为贯通旁路配管81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旁路配管812和流出配管813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另外,与油冷却器8同样,制冷剂流路82采用能够使冷却水交替地流入多个层的构造。
如图2和图3所示,油冷却器8呈长方体形状。也可以将油流路81的流入配管811和流出配管813配置在对角线上。另外,也可以将制冷剂的流入配管和流出配管(未图示)配置在对角线上。通过这样配置,能够使油CL和制冷剂分别遍布油流路81和制冷剂流路82,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热交换。另外,还能够实现油冷却器8的小型化。
<6.壳体5>
图7是壳体5的分解图。如图7所示,壳体5具有第1壳体部件51、第2壳体部件52以及封闭部件53。第2壳体部件52位于第1壳体部件51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封闭部件53位于第1壳体部件51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壳体5也可以由4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在图1和图7中,壳体5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6。在收纳空间6内收纳有马达2和齿轮部3。壳体5的收纳空间6被后述的侧板部512划分为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在马达收纳部61中收纳有马达2。在齿轮收纳部62中收纳有齿轮部3(即,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封闭部件53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51的周壁部511。封闭部件53封闭筒状的第1壳体部件51的开口。即,壳体5具有:第1壳体部件51,其设置于马达轴线J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以及第2壳体部件52,其设置于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
在由第1壳体部件51的周壁部511和封闭部件53包围而成的空间中收纳有马达2。即,周壁部511和封闭部件53构成马达收纳部61。同样,在由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和第2壳体部件52包围而成的空间中收纳有齿轮部3。侧板部512和第2壳体部件52构成齿轮收纳部62。即,壳体5收纳马达2和齿轮部3。即,壳体5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6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收纳部62。
第1壳体部件51具有周壁部511、侧板部512、贯穿插入孔514、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以及侧板开口519。
周壁部51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周壁部511的内部收纳有马达2。周壁部511的内侧的空间构成马达收纳部61。侧板部512具有上下连续的分隔壁部510和突出部513。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部件51中,周壁部511和侧板部512由同一部件形成。分隔壁部510封闭周壁部511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
突出部513是比分隔壁部510靠铅垂方向下方侧(-Z方向侧)的部分,比周壁部511向下方突出。在突出部513具有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驱动轴Ds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贯通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为了抑制油CL的泄漏,在驱动轴Ds与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之间设置有油封(未图示)。在驱动轴Ds的前端连接有使车轮旋转的车轴(未图示)。另外,在突出部513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具有泵收纳部54(参照图5)。
贯穿插入孔514形成于分隔壁部510,沿轴向贯通。贯穿插入孔514的中心与马达轴线J2一致。而且,马达轴22贯穿插入于贯穿插入孔514。
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呈从贯穿插入孔514的边缘部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延伸的筒状。在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上固定有第2马达轴承282的外圈。而且,在第2马达轴承282的内圈固定有马达轴22。
在封闭部件53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具有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31。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31和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的中心轴线与马达轴线J2一致。而且,第1马达轴承281被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31保持。在第1马达轴承281的内圈固定有马达轴22。由此,马达2经由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将转子21的轴向两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5。
另外,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呈从贯穿插入孔514的边缘部向轴向一侧(+Y方向侧)延伸的筒状。在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上固定有第1齿轮轴承341的外圈。而且,在第1齿轮轴承341的内圈固定有马达轴22。
在第2壳体部件5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具有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和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的中心轴线与马达轴线J2一致。而且,第2齿轮轴承342被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保持。在第2齿轮轴承342的内圈固定有马达轴22。由此,马达轴22经由第1齿轮轴承341和第2齿轮轴承342被保持于侧板部512和第2壳体部件52。马达轴22被第1马达轴承281、第2马达轴承282、第1齿轮轴承341以及第2齿轮轴承342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呈从侧板部512向轴向一侧(+Y方向侧)延伸的筒状。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设置于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的下方侧(-Z方向侧)。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的中心轴线与中间轴线J4一致。而且,在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上固定有第3齿轮轴承343的外圈。另外,在第3齿轮轴承343的内圈固定有中间轴314。
在第2壳体部件52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具有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和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的中心轴线与中间轴线J4一致。而且,第4齿轮轴承344被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保持。另外,在第4齿轮轴承344的内圈固定有中间轴314。由此,中间轴314经由第3齿轮轴承343和第4齿轮轴承344被保持于侧板部512和第2壳体部件52。
侧板开口519设置于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的侧板部512。侧板开口519使马达收纳部61与齿轮收纳部62连通。侧板开口519使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CL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移动到齿轮收纳部62的油CL流入(返回)油积存部P。
图8是从内侧观察第2壳体部件52的立体图。第2壳体部件52固定于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第2壳体部件52的形状是向侧板部512侧开口的凹形状。第2壳体部件52的开口被侧板部512覆盖。如图8所示,第2壳体部件52具有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第2驱动轴通过孔523、储油盘524以及油提供孔525。
如上所述,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呈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突出的筒状,固定第2齿轮轴承342的外圈。另外,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配置于比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靠下方侧(-Z方向侧)的位置。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呈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突出的筒状,固定第4齿轮轴承344的外圈。
第2驱动轴通过孔523是沿轴向贯通第2壳体部件52的孔。驱动轴Ds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贯通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为了抑制油CL的泄漏,在驱动轴Ds与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之间设置有油封(未图示)。在驱动轴Ds的前端连接有使车轮旋转的车轴(未图示)。在从轴向观察时,第2驱动轴通过孔523与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重叠。由此,配置于差动装置32的轴向(Y方向)的两端的驱动轴Ds绕差动轴线J5进行旋转。
图9是示出齿轮收纳部62内的概略配置的图。如图9所示,在齿轮收纳部62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CL的油积存部P。差动装置32的一部分浸在油积存部P中。积存于油积存部P的油CL被差动装置32的动作搅起,而被提供到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即,在差动装置32的齿圈321进行旋转时,油CL被齿圈321的齿面搅起。
在图9所示的图中,第1齿轮311和齿圈321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另外,第2齿轮312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在从马达2停止的状态开始动作时,第2齿轮312和齿圈321的一部分浸在油CL中。因此,第2齿轮312和齿圈321进行旋转,从而使油CL沿着第2壳体部件52的内周面被向上方搅起。然后,被第2齿轮312搅起的油CL直接滴落到第1齿轮311、第2齿轮312以及第3齿轮313。用于润滑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的油CL滴落,被回收到位于齿轮收纳部62的下侧的油积存部P。
扩散到齿轮收纳部62的油CL被提供到齿轮收纳部62内的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的各齿轮,使油CL遍布齿轮的齿面,从而用于润滑。另外,扩散到齿轮收纳部62的油CL的一部分分别被提供到第1齿轮轴承341~第4齿轮轴承344,从而用于润滑。
第2壳体部件52具有储油盘524和抵接壁5100。储油盘524向上方开口并且沿轴向延伸。而且,储油盘524形成为遍布齿轮收纳部62的轴向两端。而且,抵接壁5100配置于储油盘524的上方。当被齿圈321搅起的油CL与抵接壁5100接触时,油CL从抵接壁5100流入储油盘524。
如图8所示,油提供孔525将储油盘524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与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的轴向中央连结。积存在储油盘524中的油CL通过油提供孔525向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流动。流过油提供孔525的油CL从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流入马达轴22的中空部220。
油CL流入马达轴22的中空部220。马达轴22的中空部220的油CL从马达轴22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流入,朝向马达2流动。另外,也可以为,在马达轴22的中空部220的内部形成有在马达轴22旋转时将油CL向马达2侧输送的槽等。在中空部220内流动的油CL从设置于马达轴22的油散布孔221(参照图1)朝向线圈端部271散布。通过油CL对线圈27进行冷却。
另外,如图8所示,第2壳体部件52具有油提供槽526和油引导槽527。剩下的从油提供孔525提供到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的油CL被提供到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所保持的第2齿轮轴承342。由此,完成第2齿轮轴承342的润滑。进而,对第2齿轮轴承342进行润滑后的油CL向下方流动。在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的下方设置有与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相连的油引导槽527。从第2齿轮轴承保持部521向下方流动的油CL沿着油引导槽527流入第4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由此,完成第4齿轮轴承344的润滑。然后,油CL向下方流动而流入油积存部P。
油提供槽526向下方延伸。另外,被齿圈321搅起的油CL的一部分在到达储油盘524之前朝向下方。朝向下方的油CL的再一部分沿着油提供槽526向差动装置32流动。由此,完成差动装置32的各齿轮的润滑。
在马达2停止时,即在马达单元1停止时,第2齿轮312的一部分和齿圈321的一部分浸在油CL中。另外,在马达单元1运转时,第2齿轮312不浸在油CL中,齿圈321的一部分浸在油CL中。例如,如图9所示,填充于收纳空间6的油积存部P的油的油面在马达单元1停止时是油面P1,在马达单元1运转时是比油面P1低的油面P2。这样,能够利用油CL进行冷却和润滑,并且能够减少油CL的搅拌所引起的浪费的能量的消耗。
第1壳体部件51具有泵收纳部54和油配管部55。图10是泵收纳部54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等所示,泵收纳部54配置于比马达收纳部61靠下方(-Z方向侧)的位置。即,在比马达收纳部61靠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泵收纳部54配置为与齿轮收纳部62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另一侧相邻。泵收纳部54具有泵室540、油流入孔541以及油流出孔542。即,壳体5具有收纳泵4并在内部形成泵室540的泵收纳部54。
泵收纳部54还具有收纳室周壁部543和收纳室侧壁部544。收纳室周壁部543呈沿轴向(Y方向)延伸的筒状。收纳室侧壁部544是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的一部分,封闭收纳室周壁部543的轴向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由收纳室周壁部543和收纳室侧壁部544包围而成的空间是泵室540。收纳室周壁部543的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开口。如上所述,该开口被泵4的盖部44封闭。即,泵收纳部54还具有:筒状的收纳室周壁部543,其沿马达轴线J2的轴向延伸;以及收纳室侧壁部544,其封闭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一部分。
油流入孔541形成于收纳室侧壁部544。油流入孔541是沿轴向延伸的孔,如图5所示,在轴向一侧(+Y方向侧)向齿轮收纳部62开口,在轴向另一侧(-Y方向侧)向泵室540开口。即,壳体5具有将齿轮收纳部62与泵室540相连的油流入孔541。
油流入孔541的中心与吸入口421的中心轴线J7一致。即,在从泵轴线J6的轴向观察时,油流入孔541的中心相对于泵轴线J6位于泵轴线J6的径向外侧且铅垂方向下侧。如上所述,在油流入孔541的泵室540侧的开口中插入有泵4的吸入口421。另外,在油流入孔541的齿轮收纳部62侧的开口安装有过滤器46的流出部462。因此,泵4的吸入口421的中心也同样地从泵轴线J6偏移。因此,在泵4中,容易确保形成排出口422的部位。
通过像这样构成泵4和泵收纳部54,容易在泵收纳部54内进行泵4的周向的定位。另外,泵4从泵收纳部54的开口沿轴向插入,因此容易进行泵5向壳体5的安装,从而能够提高马达单元1的生产性。
油流出孔542形成于收纳室周壁部543。油流出孔542与设置于泵收纳部54的外部的油配管部55连接。即,壳体5具有将泵室540与马达收纳部61相连的油配管部55。油配管部55与收纳室周壁部543上的油流出孔542连接。利用泵4的驱动,使油CL从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经由油流入孔541(安装于油流入孔541的过滤器46)流入泵室540的内部。而且,当油CL充满泵室540的内部时,泵室540内的油CL的压力上升。由此,油CL从油流出孔542流入油配管部55。即,泵4经由油流入孔541将齿轮收纳部62内的油CL吸入泵室540内,并且经由油流出孔542将泵室540内的油CL送出到油配管部55。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用泵4将齿轮收纳部62内的油CL向马达收纳部61内的马达2提供。由此,能够对马达2的轴承等进行润滑,从而能够提高马达2的旋转效率。另外,能够利用油CL对马达2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抑制马达2的温度上升所引起的马达2的效率降低。
油配管部55设置于第1壳体部件51。在油配管部55的路径的中途安装有油冷却器8。即,在油配管部55的路径中设置有对通过油配管部55的油CL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8。图11是安装有油冷却器8的油冷却器安装部56的概略图。在油配管部55的路径的中途具有用于安装油冷却器8的油冷却器安装部56。油冷却器安装部56供图2、图3、图6等所示的油冷却器8进行安装。油冷却器安装部56具有供油孔561、排油孔562、供制冷剂孔563以及排制冷剂孔564。
供油孔561和排油孔562与油冷却器8的油流路81连接。油CL从供油孔561流入油冷却器8的内部,并从排油孔562返回到油配管部55。
供制冷剂孔563和排制冷剂孔564与油冷却器8的制冷剂流路82连接。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71经由供制冷剂孔563流入油冷却器8的内部的制冷剂流路82,并从排制冷剂孔564返回到制冷剂配管71。
如图11所示,在油冷却器安装部56中,连结供油孔561和排油孔562的线与连结供制冷剂孔563和排制冷剂孔564的线交叉(垂直)。即,壳体5还具有安装油冷却器8的油冷却器安装部56。而且,油冷却器安装部56具有:供油孔561,其使油CL流入油流路81;排油孔562,其供从油流路81排出的油CL流入;供制冷剂孔563,其使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82;以及排制冷剂孔564,其供从制冷剂流路82排出的制冷剂流入。而且,连结供油孔561和排油孔562的线与连结供制冷剂孔563和排制冷剂孔564的线交叉。
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使油CL遍布油冷却器8的内部的油流路81,并且能够使冷却水(制冷剂)遍布制冷剂流路82。由此,能够提高油CL在油冷却器8中的冷却效率。
泵4和油冷却器8安装于壳体5。图12是壳体5的侧视图。如图12所示,安装于壳体5的泵4和油冷却器8配置于比壳体5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即,在从马达轴线J2的轴向观察时,泵收纳部54和油冷却器8配置于比壳体5的齿轮收纳部62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减小马达单元1的铅垂方向(Z方向)的厚度。即,能够实现马达单元1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油配管部55将泵收纳部54与油冷却器8相连,并且将油冷却器8与马达收纳部61的上部相连。如图3所示,油配管部55是形成在第1壳体部件51的内部的管状的孔。油配管部55向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上部的马达油贮存器57提供油CL。即,油配管部55具有向马达收纳部61的上部开口的提供孔551,在提供孔551的下方配置有马达油贮存器57。另外,从泵室540提供到油配管部55的油CL在泵室540的内部被泵4加压。因此,能够使油CL在从泵室540向上方延伸的油配管部55中流动。
这里,参照附图对马达油贮存器57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57和马达2的配置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57和马达2的配置的俯视图。如图3和图13等所示,马达油贮存器57是在上部开口的容器。马达油贮存器57在底面具有第1提供孔571、第2提供孔572以及第3提供孔573。从油配管部55提供到马达油贮存器57的油CL从第1提供孔571、第2提供孔572以及第3提供孔573向铅垂方向下方(-Z方向)滴落。
如图1、图13、图14所示,第1提供孔571配置于马达2的线圈27的线圈端部271的上方。通过从第1提供孔571滴落的油CL对线圈27进行冷却。
油CL从马达油贮存器57滴落而从径向外侧向线圈端部271提供,并且通过从马达轴22的油散布孔221进行散布而从径向内侧向线圈端部271提供油CL。由此,能够提高线圈27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1、图13、图14所示,第2提供孔572配置于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31和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的上方。从第2提供孔572滴落的油CL滴落到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被油CL润滑。
而且,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3提供孔573设置于马达2的定子铁芯26的上方。从第3提供孔573滴落的油CL滴落到定子铁芯26。而且,在定子铁芯26中,油CL从定子铁芯26的间隙浸入内部并且在定子铁芯26的外表面流动。由此,能够对定子铁芯26和绕挂于定子铁芯26的线圈27进行冷却。
从马达油贮存器57滴落而对马达2进行冷却后的油CL、以及对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进行润滑后的油CL向马达收纳部61的下部流动。如上所述,在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设置有侧板开口519。流到马达收纳部61的下部的油CL通过侧板开口519流入齿轮收纳部62。然后,流入到齿轮收纳部62的油CL流入齿轮收纳部62的下部的油积存部P。
这样,油CL被泵4强制地输送到马达收纳部61,对马达2进行冷却,并且对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进行润滑。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时,泵4和油冷却器8配置于比壳体5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即,泵4和油冷却器8不会从壳体5的下端进一步向下侧飞出。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
泵4和油冷却器8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铅垂方向下侧。马达单元1例如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罩内。另外,在马达单元1中,泵4和油冷却器8是相对于壳体5突出的突起物。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泵4和油冷却器8配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铅垂方向下侧,即使在车辆因事故等而与对象物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作为突起物的泵4和油冷却器8刺入对象物。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4和油冷却器8固定于壳体5的外周面。因此,与泵4和油冷却器8固定于壳体5的外部的构造物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马达单元1的小型化。此外,通过将泵4和油冷却器8固定于壳体5的外周面,能够将油配管部55配置于壳体5的内部。由此,也能够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
<7.逆变器单元7>
逆变器单元7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单元7对提供给马达2的电流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逆变器单元7固定于壳体5。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时,逆变器单元7的至少一部分与齿轮部3的齿圈321重叠。因此,即使在使从轴向观察的投影面积沿着齿轮部3的各齿轮的外形尽可能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在从轴向观察时逆变器单元7与壳体5重叠的结构。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轴向的投影面积变大,从而能够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铅垂方向观察时,逆变器单元7隔着马达轴线J2位于与油冷却器8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减小马达单元1的沿着水平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实现马达单元1的小型化。
<8.变形例等>
图15是第1壳体部件51的侧板部512的立体图。图16是放大储油盘524的与侧板部512的连接部分后的立体图。图17是放大第1壳体部件51的贯穿插入孔514和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后的立体图。
在侧板部512的储油盘524的下方设置有油流动槽5110。油流动槽5110朝向第1驱动轴通过孔515延伸,并且向下方开口。在油流动槽5110的下方配置有差动装置32。从储油盘524溢出的油CL流入油流动槽5110。而且,针对在油流动槽5110中流动的油CL,从开口向差动装置32滴落油CL。由此,利用油CL对差动装置32进行润滑。另外,在油流动槽5110的下方设置有沿着差动装置32在轴向上延伸的油贮存槽5111。在油贮存槽5111中贮存有因差动装置32的旋转而飞散的油CL。贮存在油贮存槽5111中的油CL可以再次用于差动装置32的润滑,也可以流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储油盘524的侧方且抵接壁5100的下方设置有油引导孔5112。油引导孔5112与贯穿插入孔514相连。即,油引导孔5112向贯穿插入孔514引导油CL。从油引导孔5112引导至贯穿插入孔514的油CL分别流入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和第1齿轮轴承保持部517。而且,对第2马达轴承282和第1齿轮轴承341进行润滑。
此外,如图16所示,侧板部512具有第1油导入孔5113和第2油导入孔5114。第1油导入孔5113设置于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的上方,并将马达收纳部61与齿轮收纳部62相连。第1油导入孔5113将马达收纳部61的油CL向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的上方引导。由此,向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所保持的第3齿轮轴承343提供油CL,从而能够进行润滑。另外,在从轴向观察时,第2油导入孔5114在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的内部开口,将马达收纳部61与齿轮收纳部62相连。第2油导入孔5114将马达收纳部61的油CL向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引导。由此,向第3齿轮轴承保持部518所保持的第3齿轮轴承343提供油CL,从而能够进行润滑。
图18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58和马达2的配置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马达油贮存器58和马达2的配置的俯视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马达油贮存器58比马达油贮存器57小。更具体而言,在俯视时,具有如下的结构:马达油贮存器57在马达2的上部隔着马达轴线J2配置于两侧,与此相对,马达油贮存器58仅配置于马达轴线J2的一侧。
马达油贮存器58具有第1提供孔581和第2提供孔582。与马达油贮存器57的第1提供孔581相同,第1提供孔581配置于线圈端部271的上方。另外,与马达油贮存器57的第2提供孔582相同,第2提供孔582配置于第1马达轴承保持部531和第2马达轴承保持部516的上方。
从第1提供孔581滴落的油CL滴落到线圈端部271。而且,利用滴落到线圈端部271的油CL对线圈27进行冷却。
从第2提供孔582滴落的油CL滴落到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利用油CL对第1马达轴承281和第2马达轴承282进行润滑。
另外,由于马达油贮存器58比马达油贮存器57小,因此对安装场所的制约比马达油贮存器57少。另外,与马达油贮存器57不同,马达油贮存器58不具有第3提供孔。例如,能够在采用不希望向定子铁芯26直接滴落油CL的结构的情况下使用马达油贮存器5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配置于定子铁芯26的上方的第3提供孔。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例如能够用作混合动力汽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以及电动汽车(EV)的驱动用马达。

Claims (9)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马达轴;
齿轮部,其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一侧与所述马达轴连接;
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以及
泵,其将收纳在所述壳体内的油向所述马达提供,
所述壳体具有:
马达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马达;
齿轮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齿轮部;
泵收纳部,其收纳所述泵并在内部形成泵室;
油流入孔,其将所述齿轮收纳部与所述泵室相连;以及
油配管部,其将所述泵室与所述马达收纳部相连,
在比所述马达收纳部靠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所述泵收纳部配置为与所述齿轮收纳部在马达轴线的轴向另一侧相邻,
所述泵经由所述油流入孔将所述齿轮收纳部内的油吸入所述泵室内,并且经由所述油配管部将所述泵室内的油向所述马达收纳部内的所述马达提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第1壳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另一侧;以及
第2壳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泵还具有:
泵马达,其具有以泵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泵轴;以及
压缩部,其在所述泵轴线的轴向一侧与所述泵轴连接,
所述压缩部具有:
吸入口,其吸入所述油;以及
排出口,其排出所述油,
所述吸入口呈能够插入于所述油流入孔的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齿轮收纳部内部的下部贮存有油,
该马达单元还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配置于所述齿轮收纳部内部,与所述油流入孔连接,
所述过滤器在下表面具有流入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泵轴线与所述马达轴线平行,
所述泵收纳部还具有:
筒状的收纳室周壁部,其沿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延伸;以及
收纳室侧壁部,其封闭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一部分,
所述油流入孔形成于所述收纳室侧壁部,
与所述油配管部连接的所述油流出孔形成于所述收纳室周壁部,
所述压缩部的所述吸入口从所述泵轴线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从所述泵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油流入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泵轴线位于所述泵轴线的径向外侧且铅垂方向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泵还具有封闭所述泵室的开口的盖部,
所述盖部具有配置于外表面的多个冷却翅片,
多个所述冷却翅片分别沿水平方向扩展并且相互隔开间隙沿与所述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油配管部的路径中设置有对通过所述油配管部的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
在从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泵收纳部和所述油冷却器配置于比所述壳体的所述齿轮收纳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油冷却器具有:
油流路,其供油流通;以及
制冷剂流路,其供制冷剂流通,
所述壳体还具有安装所述油冷却器的油冷却器安装部,
所述油冷却器安装部具有:
供油孔,其使所述油流入所述油流路;
排油孔,其供从所述油流路排出的所述油流入;
供制冷剂孔,其使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制冷剂流路;以及
排制冷剂孔,其供从所述制冷剂流路排出的制冷剂流入,
连结所述供油孔和所述排油孔的线与连结所述供制冷剂孔和所述排制冷剂孔的线交叉。
CN202010273021.6A 2019-04-19 2020-04-09 马达单元 Active CN111835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0401A JP7310259B2 (ja) 2019-04-19 2019-04-19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9-080401 2019-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5138A true CN111835138A (zh) 2020-10-27
CN111835138B CN111835138B (zh) 2024-01-16

Family

ID=72913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73021.6A Active CN111835138B (zh) 2019-04-19 2020-04-09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10259B2 (zh)
CN (1) CN1118351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062A (zh) * 2019-10-31 2022-05-13 布鲁萨电子公司 具有电动机的紧凑动力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77364B2 (en) * 2020-11-19 2023-10-03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US20230327518A1 (en) * 2020-11-25 2023-10-12 Aisin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EP4318898A1 (en) * 2021-03-30 2024-02-07 Aisin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JPWO2023277058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WO2024042798A1 (ja) * 2022-08-25 2024-02-2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ポンプ付きモータ、および駆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1946A (ja) * 2008-06-19 2010-01-07 Mazda Motor Corp 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11051541A (ja) * 2009-09-04 2011-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駆動ユニット
JP2014234052A (ja) * 2013-05-31 2014-12-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5174212A1 (ja) * 2014-05-15 2015-11-19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9563920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1315B2 (ja) * 1991-12-25 2001-09-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動機の冷却制御装置
JPH0637512U (ja) * 1992-10-16 1994-05-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通路抵抗低減装置
JP6127947B2 (ja) * 2013-12-04 2017-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3825404B (zh) * 2014-03-25 2016-07-06 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电机与变速器集成冷却系统
WO2016052040A1 (ja) * 2014-09-29 2016-04-07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1946A (ja) * 2008-06-19 2010-01-07 Mazda Motor Corp 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11051541A (ja) * 2009-09-04 2011-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駆動ユニット
JP2014234052A (ja) * 2013-05-31 2014-12-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5174212A1 (ja) * 2014-05-15 2015-11-19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09563920A (zh) * 2016-08-09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062A (zh) * 2019-10-31 2022-05-13 布鲁萨电子公司 具有电动机的紧凑动力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10259B2 (ja) 2023-07-19
JP2020178485A (ja) 2020-10-29
CN111835138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35138B (zh) 马达单元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CN111566909B (zh) 马达单元
CN111512526B (zh) 马达单元
CN111566910A (zh) 马达单元
JP7400365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557070B (zh) 马达单元
WO2021140807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4520563B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WO201920808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駆動装置
CN111527673B (zh) 马达单元
CN115133721A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817499B (zh) 驱动装置
JP745638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19208084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
CN112840147B (zh) 马达单元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21112052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840146A (zh) 马达单元
CN112840537B (zh) 马达单元
JP2021151047A (ja) モータおよび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