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61362U -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61362U
CN213461362U CN202022142006.6U CN202022142006U CN213461362U CN 213461362 U CN213461362 U CN 213461362U CN 202022142006 U CN202022142006 U CN 202022142006U CN 213461362 U CN213461362 U CN 213461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pipe
rib
coupling
refrigerant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420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田圭一
中松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61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61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第一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第二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并且与第一提供管隔开间隔地配置;连结部,其连结第一提供管和第二提供管;以及肋,其至少在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第一提供管、第二提供管、连结部以及肋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利用制冷剂对马达进行冷却的构造的马达单元。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具有收纳定子的外壳和包含冷却液提供管且与外壳分体的冷却液提供管组件,冷却液提供管组件具有连接冷却液提供管彼此的歧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0330号公报
现有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在确保刚性并且容易组装于马达单元的这一点上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确保刚性并且容易组装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第一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第二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并且与所述第一提供管隔开间隔地配置;连结部,其连结所述第一提供管和所述第二提供管;以及肋,其至少在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所述第一提供管、所述第二提供管、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肋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也可以是,所述肋具有连结肋部,该连结肋部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
也可以是,所述连结肋部具有相对于假想的基准平面呈面对称的形状,该假想的基准平面与包含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垂直,并且位于距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相等的距离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呈板状,所述连结肋部具有:第一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第二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第三连结肋部,其在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所述第一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所述第二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所述第三连结肋部从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沿着所述第三连结肋部所延伸的方向保持恒定。
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具有安装固定部,所述肋具有:第一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第二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第一中间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肋部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肋具有第二中间肋部,该第二中间肋部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二固定肋部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提供管、所述第二提供管、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肋是树脂制的。
也可以是,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一弹性环部件,该第一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
也可以是,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一弹性环部件,该第一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二弹性环部件,该第二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所述第一提供管至少向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所述第二提供管至少向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
也可以是,该马达单元具有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壳体,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能够确保刚性并且容易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侧视图,具体而言,是从轴向观察定子的一部分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6:壳体;10: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1:第一提供管;12:第二提供管;19:连结部;19b:安装固定部;20:转子;25:肋;25a:连结肋部;25b:第一固定肋部;25c:第二固定肋部;25d:第一中间肋部;25e:第二中间肋部;25f:第一连结肋部;25g:第二连结肋部;25h:第三连结肋部;28:第一弹性环部件;29:第二弹性环部件;30:定子;J1:马达轴线;O:油(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未图示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Y轴方向相当于后述的马达轴线J1的轴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右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前侧相当于水平方向一侧,后侧相当于水平方向另一侧。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Y侧)是轴向中的从后述的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朝向齿轮收纳部62的方向。轴向另一侧(-Y侧)是轴向中的从齿轮收纳部62朝向马达收纳部61的方向。另外,将周向中的规定方向称为周向一侧θ1,将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周向另一侧θ2。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中的周向一侧θ1是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前侧(+X侧)的方向,周向另一侧θ2是在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后侧(-X侧)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以及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其动力源来使用。
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通气孔70、制冷剂流路90、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泵96以及冷却器97。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单元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马达单元1与逆变器单元是分体构造的。如图2至图5所示,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具有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肋25、第一弹性环部件28以及第二弹性环部件29。即,马达单元1具有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肋25、第一弹性环部件28以及第二弹性环部件29。另外,在图2和图4中,省略了第一弹性环部件28和第二弹性环部件29的图示。
如图1所示,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以及传递装置3。即,壳体6在内部收纳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肋25、第一弹性环部件28以及第二弹性环部件29。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以及分隔壁61c。
马达收纳部61是壳体6中的在内部收纳马达2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部分。马达收纳部61在内部收纳后述的转子20和定子30。齿轮收纳部62是壳体6中的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Y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的位置。分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并分隔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61c上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连接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分隔壁61c位于定子30的左侧。
通气孔70构成为能够将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例如,在壳体6的内压比外压高并且内压与外压的压力差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马达单元1发生振动的情况下等,通气孔70使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70设置于壳体6的顶壁部即上侧的壁部。通气孔70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通气孔70配置于比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靠上侧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了通气孔70浸入到从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喷射的油O等制冷剂中的情况。良好地维持了通气孔70的功能,使马达单元1的性能稳定。进而,能够抑制油O经由通气孔70向壳体6的外部流出的情况。
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是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有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制冷剂流路90而被送到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送到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到齿轮收纳部62,从而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是指,只要在马达正在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在马达停止时,油也可以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收纳有油O是指,只要在马达2正在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也可以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到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制冷剂流路90向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输送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制冷剂流路90内进行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多个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转矩被传递到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并连接中空部22和轴21的外部。
轴21横跨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一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进行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而对置。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的外周面与壳体6的内周面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如图2至图4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即,定子30具有固定部32b。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32d和从铁芯背部32d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e。多个齿32e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齿32e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即,固定部32b从定子3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与马达收纳部61固定。即,固定部32b与壳体6固定。固定部32b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设置有四个固定部32b。四个固定部32b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另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又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剩余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上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前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下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后侧的固定部32b”。
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32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铁芯32的右侧(-Y侧)的端部。即,固定部32b在定子铁芯32的轴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延伸。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沿轴向延伸的未图示的螺栓穿过贯通孔32c。螺栓从右侧(-Y侧)穿过贯通孔32c而被拧入到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或分隔壁61c的未图示的内螺纹孔中。通过将螺栓拧入到内螺纹孔中,固定部32b与马达收纳部61或分隔壁61c固定。另外,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至少在周向的一个部位以上的位置处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接触。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沿周向相邻的一对固定部32b之间的部分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中的周向的一部分相互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多个部位(例如四个部位)相互接触。因此,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嵌合。根据上述结构,定子30与壳体6固定。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32e。多个线圈31沿周向排列配置。多个线圈31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捆束各线圈31的捆束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一对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线圈组件33中的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Y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线圈组件33中的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Y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33a、33b可以包含捆束各线圈31的捆束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滚珠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保持于马达收纳部6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壁部61b构成壳体6的壁部的一部分,并且将马达收纳部61的右侧的开口封闭。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保持于分隔壁61c。
传递装置3被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而传递到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旋转速度减小,使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根据减速比而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而相互连接。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而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而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递到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且向左右两个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转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而向车辆的车轴55传递马达2的转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壳体、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而被传递到齿圈51。
制冷剂流路90在壳体6内通过并供制冷剂流动。即,在马达单元1中设置有通过壳体6的内部并供油O循环的制冷剂流路90。制冷剂流路90是从油积存部P向传递装置3和马达2提供油O并再次向油积存部P引导的油O的路径。制冷剂流路90横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制冷剂流路”是指油的路径。“制冷剂流路”是指如下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使油滴落的路径。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制冷剂流路90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91和第二制冷剂流路92。第一制冷剂流路91和第二制冷剂流路92分别使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一制冷剂流路91包含搅起路径91a、轴提供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一制冷剂流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贮存器93。贮存器93设置在齿轮收纳部62内。
搅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而从油积存部P搅起油O并由贮存器93接收油O的路径。贮存器93向上侧开口。贮存器93接收由齿圈51搅起的油O。另外,在刚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的情况下等,贮存器93除了接收被齿圈51搅起的油O之外,还接收被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搅起的油O。
轴提供路径91b是将油O从贮存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的路径。轴内路径91c是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油O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伴随着转子20的旋转,离心力作用于转子20的内部的油O。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伴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处于负压,积存于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从而在转子20内部的路径中充满油O。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吸收热。冷却了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并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到齿轮收纳部62。如上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91向转子20和定子30提供油O。
在第二制冷剂流路92中,油O被从油积存部P提起而被提供到定子30。在第二制冷剂流路92中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以及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第二制冷剂流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提供管内流路92d、第一喷射孔11c以及第二喷射孔12c。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以及第四流路94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一流路92a连接油积存部P和泵96。第二流路92b连接泵96和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连接冷却器97和第四流路94。第三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X侧)的壁部。
第四流路94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第四流路94与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后述的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相连。即,第四流路94连接第三流路92c和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第四流路94例如从与第三流路92c连接的部分朝向后侧(-X侧)沿水平方向延伸。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配置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具体而言,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配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之间。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左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左侧的端部与第四流路94连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或壁部61b。即,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固定于壳体6。
提供管内流路92d是配置于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路。即,提供管内流路92d位于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内。提供管内流路92d沿轴向延伸。提供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如图2至图5所示,在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中设置有多个提供管内流路92d,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分别与第四流路94连接。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是在第二制冷剂流路92中的第四流路94的下游侧分支的流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构成制冷剂流路9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增加制冷剂流路90的形状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简化制冷剂流路90的构造。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中的一方与在后述的第一提供管11的周壁上开口的第一喷射孔11c相连。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中的另一方与在后述的第二提供管12的周壁上开口的第二喷射孔12c相连。即,提供管内流路92d与第一喷射孔11c和第二喷射孔12c相连。
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是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的管。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即,第二提供管12与第一提供管11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相互平行。如图4所示,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供管11的径向位置和第二提供管12的径向位置彼此相同。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配置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第一提供管1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同。
如图4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在第一提供管11与第二提供管12之间配置有上侧的固定部32b。即,在从轴向观察时,通过第一提供管1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中心轴线的假想直线(省略图示)与上侧的固定部32b相交。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以及上侧的固定部32b相互重叠。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配置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第一提供管11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前侧(+X侧),第二提供管12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后侧(-X侧)。另外,第一提供管11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周向一侧θ1,第二提供管12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周向另一侧θ2。
如图3所示,在从径向观察时,上侧的固定部32b位于第一提供管11与第二提供管12之间。即,在从径向观察时,固定部32b配置于第一提供管11与第二提供管12之间。第一提供管11沿着固定部32b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第二提供管12沿着固定部32b所延伸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第一提供管11喷射的制冷剂和从第二提供管12喷射的制冷剂,能够在上侧的固定部32b的两侧,在固定部32b所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如图5所示,第一提供管11具有: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小直径部11b,其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连接;以及第一喷射孔11c,其贯穿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周壁。即,第一提供管11具有贯穿第一提供管11的周壁的第一喷射孔11c。
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直径部11b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直径部11b的外径比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径小。第一提供管11的小直径部11b从右侧(-Y侧)插入到设置在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上的孔部(省略图示)中,从而安装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小直径部11b向左侧(+Y侧)开口。小直径部11b与第四流路94连通。由此,第一提供管11的内部即提供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
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11c沿与第一提供管11的中心轴线垂直的管径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提供管11的内部和外部。第一喷射孔11c例如呈圆孔状。第一喷射孔11c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第一喷射孔11c向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油O即制冷剂。第一喷射孔11c至少向定子30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即,第一提供管11至少向定子30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即,第一提供管11喷射制冷剂。第一提供管11向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上端部提供制冷剂。
第一喷射孔11c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开口,至少另一个朝向周向一侧θ1开口。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喷射孔朝向周向开口”是指喷射孔开口的方向包含周向成分。即,喷射孔可以沿着周向开口,喷射孔也可以向相对于周向倾斜的方向开口。
如图5所示,第一喷射孔11c在轴向(Y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沿轴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喷射孔11c喷射的油O,能够在轴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第一喷射孔11c在周向上也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喷射孔11c喷射的油O,也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多个第一喷射孔11c具有多个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和多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从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和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喷射在第一提供管11内流动的油O。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且下侧(-Z侧)开口。多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且下侧开口,至少另一个朝向周向一侧θ1且下侧开口。
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设置于位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中间部分沿轴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从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喷射的油O从上侧被提供到定子铁芯主体32a。即,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至少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提供油O。
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例如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三个。多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三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参照图3)。多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三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从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喷射的油O从上侧被提供到线圈端33a、33b。即,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至少向线圈端33a、33b的外周面提供油O。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第一喷射孔11c具有多个第一内侧提供口15a和多个第一外侧提供口15b。从第一内侧提供口15a和第一外侧提供口15b喷射在第一提供管11内流动的油O。第一内侧提供口15a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且下侧开口。第一内侧提供口15a是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喷射油O的喷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提供口15a分别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和中间部分。多个第一内侧提供口15a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定子铁芯提供口13a和至少一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
第一外侧提供口15b朝向周向一侧θ1且下侧开口。第一外侧提供口15b是多个第一喷射孔11c中的朝向周向一侧θ1喷射油O的喷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侧提供口15b分别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多个第一外侧提供口15b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线圈端提供口13b。
如图5所示,第二提供管12具有: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小直径部12b,其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左侧(+Y侧)的端部连接;以及第二喷射孔12c,其贯穿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周壁。即,第二提供管12具有贯穿第二提供管12的周壁的第二喷射孔12c。
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直径部12b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径小。第二提供管12的小直径部12b从右侧(-Y侧)插入到设置在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上的孔部(省略图示)中,从而安装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小直径部12b向左侧(+Y侧)开口。小直径部12b与第四流路94连通。由此,第二提供管12的内部即提供管内流路92d与第四流路94相连。
如图4所示,第二喷射孔12c沿与第二提供管12的中心轴线垂直的管径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提供管12的内部和外部。第二喷射孔12c例如呈圆孔状。第二喷射孔12c位于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第二喷射孔12c向壳体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油O即制冷剂。第二喷射孔12c至少向定子30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即,第二提供管12至少向定子30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即,第二提供管12喷射制冷剂。第二提供管12向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上端部提供制冷剂。
第二喷射孔12c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一侧θ1开口,至少另一个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开口。
如图5所示,第二喷射孔12c在轴向(Y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沿轴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喷射孔12c喷射的油O,能够在轴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第二喷射孔12c在周向上也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喷射孔12c喷射的油O,也能够在周向上大范围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多个第二喷射孔12c具有多个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和多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从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和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喷射在第二提供管12内流动的油O。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朝向周向一侧θ1且下侧(-Z侧)开口。多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周向一侧θ1且下侧开口,至少另一个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且下侧开口。
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设置于位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中间部分沿轴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从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喷射的油O从上侧被提供到定子铁芯主体32a。即,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至少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提供油O。
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例如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三个。多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三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参照图3)。多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三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从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喷射的油O从上侧被提供到线圈端33a、33b。即,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至少向线圈端33a、33b的外周面提供油O。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第二喷射孔12c具有多个第二内侧提供口16a和多个第二外侧提供口16b。从第二内侧提供口16a和第二外侧提供口16b喷射在第二提供管12内流动的油O。第二内侧提供口16a朝向周向一侧θ1且下侧开口。第二内侧提供口16a是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朝向周向一侧θ1喷射油O的喷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侧提供口16a分别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和中间部分。多个第二内侧提供口16a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定子铁芯提供口14a和至少一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
第二外侧提供口16b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且下侧开口。第二外侧提供口16b是多个第二喷射孔12c中的朝向周向另一侧θ2喷射油O的喷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提供口16b分别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轴向的两端部。多个第二外侧提供口16b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线圈端提供口14b。
如图4所示,第一内侧提供口15a与上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内侧提供口16a与上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彼此相同。另外,第一外侧提供口15b与上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外侧提供口16b与上侧的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彼此相同。即,第一喷射孔11c与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和第二喷射孔12c与固定部32b之间的距离彼此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了从第一喷射孔11c喷射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和从第二喷射孔12c喷射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在固定部32b的两侧不均等的情况。即,第一提供管11的冷却效果和第二提供管12的冷却效果在固定部32b的两侧彼此相同。因此,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30。
如图4所示,贯通孔32c的中心线C3相当于固定部32b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观察时,通过上侧的固定部32b的中心和马达轴线J1的假想直线VL与第一内侧提供口15a的中心线C1之间的第一角度α1和假想直线VL与第二内侧提供口16a的中心线C2之间的第二角度α2彼此相同。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从轴向观察时,假想直线VL与第一外侧提供口15b的中心线之间的第一角度和假想直线VL与第二外侧提供口16b的中心线之间的第二角度彼此相同。即,在从轴向观察时,假想直线VL与第一喷射孔11c的中心线C1之间的第一角度α1和假想直线VL与第二喷射孔12c的中心线C2之间的第二角度α2彼此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了从第一喷射孔11c喷射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和从第二喷射孔12c喷射的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在固定部32b的两侧不均等的情况。即,第一提供管11的冷却效果和第二提供管12的冷却效果在固定部32b的两侧彼此相同。因此,能够均匀地冷却定子30。
连结部19连结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如图3所示,在从径向观察时,上侧的固定部32b不与连结部19重叠。即,在从径向观察时,固定部32b不与连结部19重叠。即,在从径向观察时,固定部32b相对于连结部19在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径向观察时,固定部32b相对于连结部19在转子20的轴向即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4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上侧的固定部32b与连结部19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通过连结部19而连结,因此能够确保第一提供管11与第二提供管12的相对位置精度,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以及连结部19安装在壳体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从径向观察时,固定部32b与连结部19不重叠,因此能够使连结部19接近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固定部32b以外的部分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9在线圈端33a的上侧接近线圈端33a而配置。另外,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也能够接近定子30的外周面中的固定部32b以外的部分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在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接近定子铁芯主体32a而配置。由此,能够将马达单元1的外形(特别是径向的外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的外形)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马达单元1。由于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喷射的制冷剂被高效地提供到定子30,因此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壳体6内能够配置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位置的自由度增加,即设计的自由度提高,从而能够满足对马达单元1的各种要求。另外,由于在固定部32b的两侧配置有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因此能够向固定部32b的两侧分别提供制冷剂,从而能够在固定部32b的两侧均等地冷却定子30。
连结部19与第一提供管11的轴向的端部和第二提供管12的轴向的端部相连。即,连结部19与第一提供管11的端部和第二提供管12的端部连接。连结部19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连结部19连结第一提供管11的端部和第二提供管12的端部,因此在从径向观察时,容易将连结部19和固定部32b错开配置。另外,第一提供管11的两端部被连结部19和壳体6以双支承状态支承,第二提供管12的两端部被连结部19和壳体6以双支承状态支承。因此,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在壳体6中的安装姿势稳定。另外,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喷射的制冷剂不容易被连结部19遮挡。能够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分别在大范围内喷射制冷剂,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不仅能够将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喷射的制冷剂提供到定子30的外周面,还能够提供到例如壁部61b的轴承26等。
连结部19与第一提供管11的轴向的两端部中的与小直径部11b所处的端部不同的端部、即右侧(-Y侧)的端部连接,并将第一提供管11的右侧的端部封闭。连结部19与第二提供管12的轴向的两端部中的与小直径部12b所处的端部不同的端部、即右侧的端部连接,并将第二提供管12的右侧的端部封闭。即,连结部19与第一提供管11的两端部中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并与第二提供管12的两端部中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连结部19对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各下游侧的端部进行支承,并且能够将各下游侧的端部封闭。相比于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例如分别设置连结第一提供管和第二提供管的连结部件、将第一提供管的下游侧的端部封闭的栓部件以及将第二提供管的下游侧的端部封闭的栓部件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部件数量减少,结构简化,从而容易组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各上游侧的端部、即小直径部11b、12b被插入到设置在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上的孔部(省略图示)中,因此,通过利用连结部19对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各下游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以双支承状态被支承。因此,容易将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安装于壳体6。
如图2至图5所示,连结部19呈板状。连结部19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连结部19具有连结主体19a、安装固定部19b、连结阶梯部19c以及安装孔19d。连结主体19a呈四边形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向。具体而言,连结主体19a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连结主体19a与第一提供管11的下游侧(-Y侧)的端部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连结主体19a将第一提供管11的下游侧的端部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下游侧的端部封闭。
安装固定部19b呈四边形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向。安装固定部19b位于比连结主体19a靠左侧(+Y侧)的位置。安装固定部19b经由连结阶梯部19c而与连结主体19a的前后方向的端部连接。安装固定部19b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一对安装固定部19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一对安装固定部19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连结主体19a的两侧。一对安装固定部19b分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即,安装固定部19b固定于壳体6。相比于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例如在与连结部不同的部分设置安装固定部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连结部19具有安装固定部19b,因此能够简化结构。
连结阶梯部19c将连结主体19a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和安装固定部19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连结起来。连结阶梯部19c呈四边形板状,一对板面朝向与马达轴线J1垂直的方向。连结阶梯部19c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一对连结阶梯部19c与连结主体19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连接。一对连结阶梯部19c中的一个将连结主体19a的前侧(+X侧)的端部和一对安装固定部19b中的位于前侧的一个安装固定部19b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结起来。一对连结阶梯部19c中的另一个将连结主体19a的后侧的端部和一对安装固定部19b中的位于后侧的另一个安装固定部19b的前侧的端部连结起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连结阶梯部19c来提高固定于壳体6的安装固定部19b的周边的刚性。
安装孔19d配置于安装固定部19b。安装孔19d沿轴向贯穿安装固定部19b。安装孔19d例如呈圆孔状,在安装固定部19b的一对板面上开口。安装孔19d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未图示的螺栓从右侧(-Y侧)穿过各安装孔19d。通过将插入于各安装孔19d的螺栓拧入到马达收纳部61的顶壁部的未图示的内螺纹孔中,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固定于壳体6。
肋部25至少在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上延伸。肋部25至少从连结部19的外表面突出,并沿着连结部19的外表面延伸。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中的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以及肋25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以及连结部19由一个部件构成。相比于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例如第一提供管、第二提供管以及连结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削减组装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以及连结部19的作业工序。另外,由于稳定地确保了第一提供管11与第二提供管12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容易将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组装于壳体6。另外,连结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连结部19是例如在将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组装于马达单元1时等应力容易集中的部位。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连结部19具有固定于壳体6的安装固定部19b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组装于马达单元1时,应力容易集中于连结部19。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至少在连结部19上设置有肋部25,因此提高了连结部19的刚性。因此,确保了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刚性。另外,相比于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例如在与连结部不同的部分设置安装固定部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结构。
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以及肋25是树脂制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以及肋25的各自形状的自由度增加,能够满足对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的各种要求。另外,在第一提供管11、第二提供管12、连结部19以及肋25是树脂制的情况下,由于树脂成型后的所谓的“树脂收缩”,连结部19有可能容易发生变形,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连结部19上设置有肋25,因此抑制了树脂收缩,从而抑制了连结部19的变形。
肋25具有连结肋部25a、第一固定肋部25b、第二固定肋部25c、第一中间肋部25d以及第二中间肋部25e。连结肋部25a在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上、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上以及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上延伸。具体而言,连结肋部25a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后侧(-X侧)的部分、连结主体19a的朝向左侧(+Y侧)的板面以及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前侧(+X侧)的部分上连续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连结肋部25a设置于第一提供管11、连结部19以及第二提供管12,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提供管11、连结部19以及第二提供管12的各自的刚性。另外,由于连结肋部25a在第一提供管11、连结部19以及第二提供管12上延伸,并将第一提供管11、连结部19以及第二提供管12相互连结起来,因此能够提高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整体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假想直线VL也相当于假想的基准平面VL。假想的基准平面VL与包含第一提供管1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省略图示)垂直,并且位于距第一提供管1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提供管12的中心轴线相等的距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平面VL是通过马达轴线J1并与X轴方向垂直的假想平面。连结肋部25a具有相对于基准平面VL呈面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肋部25a具有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基准平面VL呈面对称的形状、即前后对称形状。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连结肋部25a来均匀地提高第一提供管11、连结部19以及第二提供管12的刚性,从而抑制刚性的偏差。
如图5所示,连结肋部25a具有第一连结肋部25f、第二连结肋部25g以及第三连结肋部25h。第一连结肋部25f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即,第一连结肋部25f在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上延伸。第一连结肋部25f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Y侧)部分。第一连结肋部25f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后侧(-X侧)的部分。
第二连结肋部25g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即,第二连结肋部25g在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上延伸。第二连结肋部25g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部分。第二连结肋部25g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前侧(+X侧)的部分。
第三连结肋部25h在连结主体19a的朝向左侧(+Y侧)的板面上沿着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即,第三连结肋部25h在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上延伸。第三连结肋部25h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与第一连结肋部25f的右侧(-Y侧)的端部和第二连结肋部25g的右侧的端部相连。
第一连结肋部25f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一连结肋部25f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连结主体19a沿着轴向向左侧远离而变小。第二连结肋部25g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二连结肋部25g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连结主体19a沿着轴向向左侧远离而变小。第三连结肋部25h从连结部19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沿着第三连结肋部25h所延伸的方向保持恒定。即,第三连结肋部25h从连结主体19a的朝向左侧的板面突出的突出量沿着前后方向保持恒定。换言之,第三连结肋部25h具有从连结主体19a的朝向左侧的板面(即连结部19的外表面)向轴向突出的突出量沿着前后方向恒定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三连结肋部25h来稳定地提高连结部19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的刚性过剩,从而能够削减连结肋部25a的材料使用量。由于第一连结肋部25f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因此能够将第一连结肋部25f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确保配置其他结构部件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6内的空间。由于第二连结肋部25g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因此能够将第二连结肋部25g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确保配置其他结构部件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6内的空间。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固定肋部25b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第一固定肋部25b的右侧(-Y侧)的端部与安装固定部19b相连。即,第一固定肋部25b在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安装固定部19b连接。第一固定肋部25b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部分。第一固定肋部25b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前侧(+X侧)的部分。第一固定肋部25b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一固定肋部25b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安装固定部19b沿着轴向向左侧(+Y侧)远离而变小。连结部19的安装固定部19b的周边在被固定于壳体6时应力容易集中。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一固定肋部25b来提高安装固定部19b的周边的刚性。
第二固定肋部25c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第二固定肋部25c的右侧的端部与安装固定部19b相连。即,第二固定肋部25c在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安装固定部19b连接。第二固定肋部25c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部分。第二固定肋部25c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后侧(-X侧)的部分。第二固定肋部25c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二固定肋部25c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安装固定部19b沿着轴向向左侧远离而变小。连结部19的安装固定部19b的周边在被固定于壳体6时应力容易集中。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二固定肋部25c来提高安装固定部19b的周边的刚性。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中间肋部25d在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第一中间肋部25d的右侧(-Y侧)的端部与连结主体19a相连。即,第一中间肋部25d在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连结部19连接。第一中间肋部25d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部分。第一中间肋部25d配置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上侧(+Z侧)的部分。第一中间肋部25d在绕第一提供管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连结肋部25a与第一固定肋部25b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一中间肋部25d来进一步提高连结部19和第一提供管11的刚性。第一中间肋部25d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一中间肋部25d从第一提供管主体部11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连结主体19a沿着轴向向左侧(+Y侧)远离而变小。第一中间肋部25d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比连结肋部25a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和第一固定肋部25b从第一提供管1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小。
第二中间肋部25e在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延伸。第二中间肋部25e的右侧的端部与连结主体19a相连。即,第二中间肋部25e在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连结部19连接。第二中间肋部25e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右侧部分。第二中间肋部25e配置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上侧的部分。第二中间肋部25e在绕第二提供管1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连结肋部25a与第二固定肋部25c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二中间肋部25e来进一步提高连结部19和第二提供管12的刚性。第二中间肋部25e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连结部19而变小。即,第二中间肋部25e从第二提供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从连结主体19a沿着轴向向左侧远离而变小。第二中间肋部25e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比连结肋部25a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和第二固定肋部25c从第二提供管12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小。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弹性环部件28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部件,例如是O型圈等。第一弹性环部件28与第一提供管11的小直径部11b的外周面嵌合。即,第一弹性环部件28嵌合在第一提供管11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连结部19的端部不同的端部(即上游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提供管1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的孔部(省略图示)之间配置有第一弹性环部件28。由此,确保了第一提供管1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孔部之间的密封性,从第一提供管11向定子30的外周面高效地提供制冷剂。另外,由于能够通过第一弹性环部件28得到防振功能,因此抑制了在第一提供管11与孔部之间因振动而产生噪音等的情况。
第二弹性环部件29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部件,例如是O型圈等。第二弹性环部件29与第二提供管12的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面嵌合。即,第二弹性环部件29嵌合在第二提供管12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连结部19的端部不同的端部(即上游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提供管12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或分隔壁61c的孔部(省略图示)之间配置有第二弹性环部件29。由此,确保了第二提供管12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孔部之间的密封性,从第二提供管12向定子30的外周面高效地提供制冷剂。另外,由于能够通过第二弹性环部件29得到防振功能,因此抑制了在第二提供管12与孔部之间因振动而产生噪音等的情况。
如图1所示,泵96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油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泵96是由电力驱动的电动泵。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取油O,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提供管内流路92d、第一喷射孔11c以及第二喷射孔12c而向马达2提供油O。即,泵96将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四流路94、提供管内流路92d、第一喷射孔11c以及第二喷射孔12c。
由泵96输送至第四流路94的油O分别向一对提供管内流路92d分支而流入。即,流入到第四流路94的油O从第一提供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流入到第一提供管11。流入到第一提供管11的油O在第一提供管11内向右侧(-Y侧)流动,并从多个第一喷射孔11c向定子30提供。另外,流入到第四流路94的油O从第二提供管12的左侧的端部流入第二提供管12。流入到第二提供管12的油O在第二提供管12内向右侧流动,并从多个第二喷射孔12c向定子30提供。
从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提供到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并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到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如上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92向定子30提供油O。
如图1所示,冷却器97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制冷剂流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即,冷却器97是油冷却器。冷却器97与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连接。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而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使由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在其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述,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在第1变形例中,肋25仅设置于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中的朝向左侧(+Y侧)的部分,并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在第2变形例中,肋25仅设置于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中的朝向右侧(-Y侧)的部分,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10。在第3变形例中,连结部19连结位于第一提供管11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和位于第二提供管12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肋25设置于连结部19的外表面中的朝向左侧的部分和朝向右侧的部分,并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在第3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出了固定部32b与壳体6固定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固定部32b例如也可以与收纳在壳体6内的壳体6以外的部件固定。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出了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是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的管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也可以是管以外的配管或块状的管等。第一提供管11和第二提供管1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也可以呈直线状以外的例如曲线状延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制冷剂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制冷剂只要是具有被提供到定子30而对定子30进行冷却的功能的液体即可。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制冷剂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泵96也可以是油泵以外的泵。泵96不限于电动泵,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与轴21连结的部分,并能够随着轴21绕马达轴线J1的旋转而输送制冷剂的机械式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马达单元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马达单元1可以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马达单元1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成为一体构造。
马达单元1只要是能够以马达2为动力源来驱动作为对象的物体的装置即可。马达单元1也可以不具有传递装置3。马达2的转矩也可以从马达2的轴21直接向对象物输出。在该情况下,马达单元1也可以称为马达装置等。马达轴线J1所延伸的方向不限定于水平方向。马达轴线J1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马达轴线J1也可以沿将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复合而成的倾斜方向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除了包括马达轴线J1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马达轴线J1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包括马达轴线J1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地延伸的结构。马达单元1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马达单元1也可以不搭载于车辆。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对在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说明等中说明的各结构(结构要素)进行组合,还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的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等限定而仅受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
第一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
第二提供管,其喷射制冷剂,并且与所述第一提供管隔开间隔地配置;
连结部,其连结所述第一提供管和所述第二提供管;以及
肋,其至少在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
所述第一提供管、所述第二提供管、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肋是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具有连结肋部,该连结肋部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肋部具有相对于假想的基准平面呈面对称的形状,该假想的基准平面与包含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假想平面垂直,并且位于距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相等的距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呈板状,
所述连结肋部具有:
第一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
第二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
第三连结肋部,其在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
所述第一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
所述第二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
所述第三连结肋部从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沿着所述第三连结肋部所延伸的方向保持恒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呈板状,
所述连结肋部具有:
第一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
第二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
第三连结肋部,其在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延伸,
所述第一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
所述第二连结肋部从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所述连结部而变小,
所述第三连结肋部从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沿着所述第三连结肋部所延伸的方向保持恒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安装固定部,
所述肋具有:
第一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第二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
第一中间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肋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安装固定部,
所述肋具有:
第一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第二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
第一中间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肋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安装固定部,
所述肋具有:
第一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第二固定肋部,其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
连结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所述连结部的外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以及
第一中间肋部,其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肋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具有第二中间肋部,该第二中间肋部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外周面上延伸并与所述连结部连接,
所述第二中间肋部在绕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肋部与所述第二固定肋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提供管、所述第二提供管、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肋是树脂制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一弹性环部件,该第一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一弹性环部件,该第一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一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
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具有第二弹性环部件,该第二弹性环部件嵌合在所述第二提供管的两端部中的与连接于所述连结部的端部不同的端部的外周面上。
13.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单元具有: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以及
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提供管单元,
所述第一提供管至少向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
所述第二提供管至少向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单元具有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的壳体,
所述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
CN202022142006.6U 2019-09-25 2020-09-25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Active CN2134613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4604A JP2021052527A (ja) 2019-09-25 2019-09-25 冷媒供給管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9-174604 2019-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61362U true CN213461362U (zh) 2021-06-15

Family

ID=75156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42006.6U Active CN213461362U (zh) 2019-09-25 2020-09-25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52527A (zh)
CN (1) CN21346136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52527A (ja)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23628A1 (en) Motor unit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CN111835138B (zh) 马达单元
JP7400365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837940B2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US11578798B2 (en) Drive device
JP2022136505A (ja) 駆動装置
US20230067898A1 (en) Drive apparatus
JP7351167B2 (ja) 駆動装置
JP745638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5095648A (zh) 驱动装置
US11496023B2 (en) Drive apparatus
CN213461362U (zh)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CN213341914U (zh) 马达单元
US20230069613A1 (en) Drive apparatus
CN113472129B (zh) 驱动装置
CN116073588A (zh) 驱动装置
CN212033933U (zh) 驱动装置
CN115051513A (zh) 驱动装置
CN212660015U (zh) 驱动装置
CN113206578A (zh) 驱动装置
CN112564385B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8B (zh) 驱动装置
US20230139181A1 (en) Drive apparatus
US20230139180A1 (en) Drive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