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2129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2129B
CN113472129B CN202110324671.3A CN202110324671A CN113472129B CN 113472129 B CN113472129 B CN 113472129B CN 202110324671 A CN202110324671 A CN 202110324671A CN 113472129 B CN113472129 B CN 113472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pipe member
oil
hous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46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2129A (zh
Inventor
牧野隆之
中村圭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72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2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将马达收纳在内部的外壳、安装于外壳的管构件。管构件具有管构件主体以及安装构件,管构件主体具有流路以及与流路相连的喷射口,安装构件保持于管构件主体,并且安装于外壳。管构件主体是树脂制的。安装构件的材料是与管构件主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安装构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凸缘部,被保持部埋入并保持于管构件主体,凸缘部从管构件主体向管构件主体的外部突出。凸缘部具有固定于外壳的被固定部。被保持部具有贯穿被保持部的第一贯穿孔。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的内部。沿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位于流路与凸缘部之间。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包括配置于外壳内部的管构件的驱动装置。例如,作为上述这样的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包括作为管构件的油管的轮内马达驱动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8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时,上述这样的管构件将管构件主体设为树脂制。在该情况下,可以考虑,例如通过与金属等的管构件主体不同的材料来构成用于将管构件主体安装于外壳内的安装构件,将安装构件的一部分埋入并使之保持于管构件主体。然而,在该情况下,在管构件主体内流动的流体有可能从安装构件中的、从管构件主体突出的部分与管构件主体之间泄漏至管构件的外部。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抑制流体泄漏至管构件的外部的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形态包括马达、将所述马达收纳在内部的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的管构件。所述管构件具有管构件主体以及安装构件,所述管构件主体具有流路以及与所述流路相连的喷射口,所述安装构件保持于所述管构件主体,并且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管构件主体是树脂制的,所述安装构件的材料是与所述管构件主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所述安装构件具有被保持部和凸缘部,所述被保持部埋入并保持于所述管构件主体,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管构件主体向所述管构件主体的外部突出。所述凸缘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被固定部。所述被保持部具有贯穿所述被保持部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部。沿所述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位于所述流路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能够在驱动装置中抑制流体泄漏至管构件的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中的Ⅱ-Ⅱ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管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的一部分以及安装构件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管构件以及第二管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的剖视图,是图7中的Ⅸ-Ⅸ剖视图。
图10是从右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管构件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6、106外壳;11、111、211、311第一管构件(管构件);11a、211a、311a管构件主体;13第一喷射口(喷射口);14第二喷射口(喷射口);16第三喷射口(喷射口);17、217、317流路;17a第一流路部;17b第二流路部;70、170、270、370安装构件;71、271、371被保持部;71a、271a、371a第一贯穿孔;71b、271b第二贯穿孔;71d凹部;72、172凸缘部;72a、172a、172b被固定部;O油(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说明中,以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即,对于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言,只要至少满足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即可。
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下文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下述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下文的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传递装置3、外壳6、油泵96、冷却器97、制冷剂供给部10,其中,传递装置3包括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此外,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通气器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构造成与逆变器单元分体。
如图1所示,外壳6将马达2以及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外壳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分隔壁63。马达收纳部61是将后述的转子20以及定子30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马达收纳部61从径向外侧围住后述的定子芯体32。齿轮收纳部62是将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处。分隔壁63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分隔壁63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3a。分隔壁开口63a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分隔壁63位于定子30的左侧。
外壳6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收纳在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被收纳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以及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后述的油路90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分隔壁开口63a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并返回至油积存部P。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油收纳于某部分的内部”是指,只要是在马达驱动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而在马达停止时,油可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被收纳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是指,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而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可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3a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后述油路90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留存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此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如图2所示,外壳6具有支承部64,该支承部64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支承部64与后述的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支承部64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支承部64是在轴向上延伸的。支承部64具有在周向上贯穿支承部64的贯穿槽64a。贯穿槽64a从支承部64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凹陷。对于每一支承部64,例如设置多个贯穿槽64a。设置于一个支承部64的多个贯穿槽64a例如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例如,在各支承部64分别设置两个贯穿槽64a。
在外壳6设置有通气器8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器80具有通气孔66、通气管81。通气孔66使外壳6的内部与外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66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外部相连。通气孔66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之中位于上侧的上侧壁部61c。上侧壁部61c是外壳6之中位于上侧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66在铅垂方向上贯穿上侧壁部61c。通气孔66例如是圆形形状的孔。
通气孔66具有向外壳6的内部开口的内侧开口部66a。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开口部66a向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外壳凹部61d的内部开口。外壳凹部61d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更详细而言,外壳凹部61d从上侧壁部61c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外壳凹部61d例如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X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开口部66a是通气孔66的下侧的端部。通气孔66的上侧的端部向驱动装置1的外部开口。
通气管81是两端部开口的筒状。通气管81的一端部嵌合在通气孔66的上侧的端部内。通气管81的一端部固定在通气孔66内。通气管81的一端部向通气孔66内开口。通气管81的另一端部位于外壳6的外部。通气管81使通气孔66的内部与外壳6的外部相连。通过通气器80,空气能够在外壳6的内部与外壳6的外部之间移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通气器80是具有设置于通气管81内的阀芯的。阀芯是球状的,从上侧与设置于通气管81的内周面的未图示的阀座接触。阀座是朝向上侧的环状锥面,其内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阀芯能够向上侧移动地载置于阀座。例如,在外壳6的内部压力高于外部压力且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的压力差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阀芯相对于阀座向上侧移动。由此,通过通气器80,外壳6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因此,能够抑制外壳6的内部压力变为高压。另外,有时,例如在驱动装置1发生了振动等情况下,阀芯也会相对于阀座向上侧移动。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在通气管81的另一端部、即位于外壳6的外部的端部设置未图示的软管。软管的全长例如比通气管81的全长更长。通过在通气管81的另一端部设置比通气管81长的软管,即使在油O从通气管81的另一端部被排出至软管的内部的情况下,油O也不容易从软管的内部排出至外部。由此,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驱动装置1的外部。此外,也可在未图示的软管的前端设置过滤器。
外壳6具有阻挡壁部65,该阻挡壁部65面向外壳6的内部之中的、内侧开口部66a开口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的内部之中的、内侧开口部66a开口的部分包括外壳凹部61d的内部。阻挡壁部65例如构成将外壳凹部61d围住的壁面之中的、至少位于前侧(+X侧)的壁面的一部分。阻挡壁部65从前侧覆盖外壳凹部61d的内部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阻挡壁部面向外壳的内部之中的、内侧开口部开口的部分”是指,只要阻挡壁部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外壳的内部之中的、内侧开口部开口的部分围住的壁面的一部分即可。
阻挡壁部65例如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X侧)处。如图3至图5所示,阻挡壁部65在轴向上延伸。阻挡壁部65的左侧(+Y侧)的端部例如与分隔壁63相连。阻挡壁部65的右侧(-Y侧)的端部在马达收纳部61之中的位于右侧的壁部61b的左侧处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当于“规定方向”,左侧(+Y侧)相当于“规定方向的一侧”。
如图3所示,阻挡壁部65具有突出壁部65a和相向壁部65b。突出壁部65a从上侧壁部61c的内侧面向下侧突出。突出壁部65a在轴向上延伸。突出壁部65a的左侧(+Y侧)的端部例如与分隔壁63相连。突出壁部65a的右侧(-Y侧)的端部例如在壁部61b的左侧隔开间隔地配置。
突出壁部65a具有阴螺纹孔65c、止转凹部65d。阴螺纹孔65c以及止转凹部65d从突出壁部65a的右侧(-Y侧)的端面向左侧(+Y侧)凹陷。止转凹部65d例如位于比阴螺纹孔65c靠上侧且靠后侧(-X侧)处。
相向壁部65b从突出壁部65a的下侧的端部向后侧(-X侧)突出。相向壁部65b的后侧的端部位于比内侧开口部66a靠后侧处。相向壁部65b的后侧的端部与外壳凹部61d的内侧面之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隔着间隙而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相向壁部65b位于内侧开口部66a的下侧。相向壁部65b与内侧开口部66a隔着间隙在铅垂方向上相向。相向壁部65b在轴向上延伸。相向壁部65b的左侧(+Y侧)的端部例如与分隔壁63相连。相向壁部65b的右侧(-Y侧)的端部例如与壁部61b的左侧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5所示,相向壁部65b位于上侧壁部61c的下侧。相向壁部65b隔着在轴向上延伸的延伸间隙部G而与上侧壁部61c在铅垂方向上相向。延伸间隙部G是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包括在轴向上延伸的延伸间隙部G。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例如也包括阻挡壁部65与壁部61b在轴向上的间隙。
相向壁部65b在铅垂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左侧(+Y侧)而变大。相向壁部65b的上侧的面是随着朝向左侧而位于上侧的倾斜面65f。倾斜面65f与上侧壁部61c的下侧的面隔着延伸间隙部G在铅垂方向上相向。上侧壁部61c的下侧的面是随着朝向左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61e。位于倾斜面65f与倾斜面61e之间的延伸间隙部G在铅垂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左侧而变小。换言之,延伸间隙部G的宽度随着朝向左侧而变窄。
如图2所示,相向壁部65b的下侧的面例如是沿着周向的曲面。相向壁部65b的下侧的面与后述的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如图3所示,相向壁部65b具有在周向上贯穿相向壁部65b的贯穿槽65e。贯穿槽65e从相向壁部65b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凹陷。换言之,贯穿槽65e从相向壁部65b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贯穿槽65e例如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贯穿槽65e例如设置有两个。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马达。马达2包括转子20、定子30、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芯体以及固定于转子芯体的转子磁体。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轴21是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在径向上延伸并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收纳部61以及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突出至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轴21的左侧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第一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芯体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芯体32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芯体32将转子20围住。定子芯体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
如图2和图6所示,定子芯体32具有定子芯体主体32a、固定部32b。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是将转子20围住的圆筒状。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例如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芯体主体32a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芯体背部以及从芯体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芯体背部的外周面是定子芯体主体的外周面。多个极齿沿着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于外壳6的部分。固定部3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固定部32b例如设置有四个。四个固定部32b例如遍及周向整周而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之中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之中的另一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2b之中的又一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固定部32b之中剩余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的上侧固定部32f。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前侧固定部32g。前侧固定部32g例如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下侧处。
如图6所示,固定部32b在轴向上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具有在轴向上贯穿固定部32b的贯穿孔32c。如图2所示,在轴向上延伸的螺栓35穿过贯穿孔32c。螺栓35从右侧(-Y侧)穿过贯穿孔32c,并被拧入设置于分隔壁63的阴螺纹孔。通过螺栓35被拧入阴螺纹孔,固定部32b被固定至分隔壁63。如此一来,定子30通过螺栓35被固定至外壳6。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周向安装于定子芯体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于定子芯体32的各极齿。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尽管省略图示,但线圈组件33既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捆束的捆束构件等,也可以具有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芯体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边端33a、33b。线圈边端33a是从定子芯体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b是从定子芯体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a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芯体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b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芯体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边端33a、33b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尽管省略图示,但线圈端33a、33b既可以包括将各线圈31捆束的捆束构件等,也可以包括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滚珠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芯体32靠右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转子主体24被固定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保持于马达收纳部61中的、将转子20以及定子30的右侧覆盖的壁部61b。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芯体32靠左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转子主体24被固定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保持于分隔壁63。
传递装置3收纳于外壳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小,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而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同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J1平行的中间轴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与第三齿轮43通过中间轴45连接。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被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进行各种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扭矩。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通过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将马达2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轴55。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箱、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差动轴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马达2设置有供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供给至马达2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设置成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始终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第一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和转子内路径91d。此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一贮存器93。第一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一贮存器93接收油O的路径。第一贮存器93朝上侧开口。第一贮存器93接收齿圈51扬起的油O。此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等情况下,第一贮存器93除了接收被齿圈51扬起的油O以外,还接收被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一贮存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伴随转子20的旋转而对转子20内部的油O施加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朝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此外,伴随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变为负压,积存于第一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至转子20的内部,从而使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获取热量。将定子30冷却后的油O朝下侧滴下,并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设置于分隔壁63的分隔壁开口63a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如上文所述的那样,第一油路91将油O供给至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二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被供给至定子30。第二油路92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制冷剂供给部10。第二油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和第四流路94。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以及第四流路94设置于外壳6的壁部。第一流路92a使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二流路92b使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92c使冷却器97与第四流路94相连。第三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位于前侧(+X侧)的壁部。第四流路94设置于分隔壁63。第四流路94使第三流路92c与制冷剂供给部10相连。
制冷剂供给部10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供给至马达2。如图6所示,制冷剂供给部10具有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管道。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例如是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一管构件11与第二管构件12例如是相互平行的。如图2所示,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被收纳在外壳6的内部。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第一管构件11与第二管构件12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管构件11的径向位置与第二管构件12的径向位置例如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些参数彼此互相相同”,不仅包括某些参数彼此严格互相相同的情况,也包括某些参数彼此大致互相相同的情况。所谓“某些参数彼此大致互相相同”,例如包括某些参数彼此仅在公差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一情况。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管构件以及第二管构件在马达轴的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不仅包括第一管构件以及第二管构件严格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还包括第一管构件以及第二管构件大致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相对于轴向略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管构件1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管构件12相对于轴向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如图6所示,第一管构件11具有管构件主体11a、安装构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构件主体11a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管构件主体11a例如是以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4为中心并在左侧(+Y侧)开口的圆筒状。中心轴J4是管构件主体11a的中心轴,是与马达轴J1平行的假想轴。管构件主体11a是树脂制的。管构件主体11a例如通过将安装构件70作为嵌插构件的嵌件成型的方式制作而成。
管构件主体11a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构件主体11a位于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构件主体11a位于比线圈边端33a、33b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处。管构件主体11a的径向位置例如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管构件主体11a例如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X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构件主体11a位于阻挡壁部65的前侧(+X侧)。管构件主体11a例如位于阻挡壁部65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之间。管构件主体11a例如位于阻挡壁部65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前后方向之间。管构件主体11a的上侧端部位于比内侧开口部66a靠上侧处。管构件主体11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内侧开口部66a靠下侧处。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管构件主体11a与通气孔66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一对象位于另一对象的某一方向的一侧”,包括下述情况:在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当从某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某一对象与另一对象时,某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彼此重合,并且,某一对象位于比另一对象靠跟前侧处。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管构件主体11a位于定子30的上侧的情况下,在驱动装置1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当从上侧观察管构件主体11a与定子30时,管构件主体11a与定子30彼此重合,并且,管构件主体11a位于比定子30靠跟前侧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包括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配置于水平路面上这一情况。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管构件主体11a具有大径部11b、第一小径部11c、第二小径部11d。第一小径部11c与第二小径部11d通过大径部11b在轴向上相连。第一小径部11c是管构件主体11a中的、位于比大径部11b靠左侧(+Y侧)的部分。第二小径部11d是管构件主体11a中的、位于比大径部11b靠右侧(-Y侧)的部分。第一小径部11c的外径与第二小径部11d的外径例如是彼此相同的。第一小径部11c在轴向上的尺寸例如比第二小径部11d在轴向上的尺寸大。
大径部11b的外径比第一小径部11c的外径以及第二小径部11d的外径大。大径部11b在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上从第一小径部11c以及第二小径部11d向外侧突出。大径部11b、第一小径部11c以及第二小径部11d例如隔着台阶而在轴向上相连。大径部11b在轴向上的尺寸例如比第一小径部11c在轴向上的尺寸以及第二小径部11d在轴向上的尺寸小。大径部11b例如设置于管构件主体11a的靠近右侧(-Y侧)的部分。
管构件主体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被嵌入图3所示的孔部63b。孔部63b设置于分隔壁63。孔部63b与设置于分隔壁63的第四流路94相连。由此,管构件主体11a的内部与第四流路94相连。如图6所示,管构件主体11a具有供油O流动的流路17。流路17的内侧面是筒状的管构件主体11a的内侧面。流路17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左侧(+Y侧)开口。流路17的左侧的开口与第四流路94相连。油O从第四流路94流入流路17。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17内,油O从左侧(+Y侧)向右侧(-Y侧)流动。也就是说,在流路17内的作为流体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左侧是上游侧,右侧是下游侧。流路17的流路截面形状例如是圆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7的流路截面是指流路17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流路17的右侧的端部是封闭的。
流路17具有第一流路部17a、第二流路部17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17a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第一流路部17a的左侧的端部是流路17的左侧的端部。第一流路部17a在轴向上延伸。第一流路部17a的内径随着从左侧(+Y侧)朝向右侧(-Y侧)而变小。由此,第一流路部17a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7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17a的流路截面积是第一流路部17a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的内部面积。第一流路部17a的内周面例如是内径随着朝向上游侧(左侧、+Y侧)而变大的锥面。
第二流路部17b与第一流路部17a的右侧(-Y侧)即下游侧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7b设置成跨越大径部11b和第二小径部11d。第二流路部17b的右侧的端部是流路17的右侧的端部。第二流路部17b在轴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7b的内径在整个轴向上是相同的。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流路部17b的流路截面积是恒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17b的流路截面积是第二流路部17b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的内部面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路截面积恒定”包括流路截面积严格恒定的情况以及流路截面积大致恒定的情况。“流路截面积大致恒定”例如包括制作流路时流路截面积在公差范围内偏差这一情况。
如图6所示,管构件主体11a具有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第三喷射口16。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是与流路17相连的喷射口。此外,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是朝向马达2开口的喷射口。流入流路17内的油O从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喷射出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作为流体的油O喷射出来的喷射口,第一管构件11具有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
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设置于管构件主体11a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是将管构件主体11a的壁部从内周面贯穿至外周面的孔的开口部中的、向管构件主体11a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例如是圆形形状。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例如朝向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径部11c和第二小径部11d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喷射口13。例如,第一小径部11c和第二小径部11d分别设置有四个第一喷射口13。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沿周向配置成锯齿状。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例如包括向正下方开口的一个第一喷射口13、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两个第一喷射口13、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的一个第一喷射口13。至于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除了轴向上的位置以外,与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相同地配置。
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位于线圈边端33a的上侧。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四个第一喷射口13位于线圈边端33b的上侧。因此,从第一喷射口13喷射出来的油O从上侧被供给至线圈边端33a、33b。即,第一喷射口13是朝向线圈边端33a、33b喷射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喷射口。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构件11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从多个第一喷射口13喷射向线圈边端33a、33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4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第二喷射口14位于比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多个第一喷射口13靠右侧(-Y侧)处。第二喷射口14例如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二喷射口14例如设置有两个。如图2所示,第二喷射口14例如向下侧斜前方开口。如图6所示,第二喷射口14位于定子芯体32的上侧。因此,从第二喷射口14喷射出来的油O从上侧被供给至定子芯体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4是朝向定子芯体32喷射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喷射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小径部11c和第二小径部11d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喷射口16。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第三喷射口16例如位于比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多个第一喷射口13靠左侧(+Y侧)处。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第三喷射口16例如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左侧的端部。从设置于第一小径部11c的第三喷射口16喷射出来的油O被供给至轴承27。
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第三喷射口16例如位于比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多个第一喷射口13靠右侧(-Y侧)处。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第三喷射口16例如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右侧的端部。从设置于第二小径部11d的第三喷射口16喷射出来的油O被供给至轴承26。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喷射口朝向铅垂方向下侧”是指,只要喷射口的朝向包括向下方方向分量即可,喷射口可以朝向正下方,喷射口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3包括朝向正下方的第一喷射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向的第一喷射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后方倾斜的方向的第一喷射口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4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第二喷射口14朝向下侧”是指,第二喷射口14例如可朝向正下方,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后方倾斜的方向。
安装构件70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更详细而言,安装构件70以一部分被埋入树脂制的管构件主体11a的方式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安装构件70的材料是与管构件主体11a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70是金属制的。因此,能够将安装构件70的强度设得较大。由此,通过安装构件70,能够将管构件主体11a稳定且牢固地固定至外壳6。安装构件70例如通过对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冲压加工的方式制作而成。安装构件70的板厚例如在整体上是均匀的。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加工使安装构件70的板厚均匀。如图9所示,安装构件70具有被保持部71、凸缘部72。也就是说,第一管构件11具有被保持部71、凸缘部7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一材料与另一材料不同”,可以是指某一材料所包含的成分与另一材料所包含的成分不同,也可以是指某一材料所包含的成分的比例与另一材料所包含的成分的比例不同,还可以是指某一材料的种类与另一材料的种类不同。
被保持部71被埋入并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71被埋入并保持于大径部11b。被保持部71例如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被保持部71例如随着朝向后侧(-X侧)而位于下侧。被保持部71例如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
被保持部71具有第一贯穿孔71a、第二贯穿孔71b、第三贯穿孔71c。第一贯穿孔71a、第二贯穿孔71b以及第三贯穿孔71c在轴向上贯穿被保持部71。第二贯穿孔71b例如是以管构件主体11a的中心轴J4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孔。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由此,安装构件70的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穿孔71b的整个内周面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
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例如构成流路17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构成第二流路部17b中的位于左侧(+Y侧)的端部的内周面。由此,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在第二流路部17b中的、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内部露出。
如图9所示,第一贯穿孔71a以及第三贯穿孔71c在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上位于第二贯穿孔71b的外侧。第一贯穿孔71a和第三贯穿孔71c被配置成夹着第二贯穿孔71b。第一贯穿孔71a和第三贯穿孔71c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夹着第二贯穿孔71b。在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上,第一贯穿孔71a的径向位置与第三贯穿孔71c的径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
第一贯穿孔71a以及第三贯穿孔71c例如是圆形形状的孔。第一贯穿孔71a的内径以及第三贯穿孔71c的内径例如比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径小。第一贯穿孔71a的内径与第三贯穿孔71c的内径例如是彼此相同的。
在流路17延伸的轴向上观察时,第一贯穿孔71a位于流路17与凸缘部72之间。第一贯穿孔71a例如位于第二贯穿孔71b的后侧(-X侧)。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71a的内部。也就是说,在第一贯穿孔71a的内部存在树脂。在第一贯穿孔71a的内部例如填充有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贯穿孔71a内部的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例如是圆板状的。由于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贯穿孔71a的内部,因此,能够使被保持部71牢固地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因此,能够使安装构件70牢固地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
第三贯穿孔71c例如位于第二贯穿孔71b的前侧(+X侧)。第三贯穿孔71c例如位于比第一贯穿孔71a靠上侧处。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贯穿孔71c的内部。也就是说,在第三贯穿孔71c的内部存在树脂。在第三贯穿孔71c的内部例如填充有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贯穿孔71c内部的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例如是圆板状的。由于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三贯穿孔71c的内部,因此,能够使被保持部71更牢固地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因此,能够使安装构件70更牢固地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
被保持部71具有凹部71d,该凹部71d设置于被保持部71中的、比流路17靠近凸缘部72的部分。也就是说,凹部71d设置于被保持部71中的、比第二贯穿孔71b靠近凸缘部72的部分。凹部71d位于比第二贯穿孔71b靠后侧(-X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71d在与作为第一贯穿孔的第一贯穿孔71a贯穿被保持部7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凹陷。凹部71d例如在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前后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71d朝向第一贯穿孔71a凹陷。凹部71d例如在轴向上贯穿被保持部71。凹部71d例如以通过制作安装构件70时的冲压加工而使板状的金属构件的一部分被冲裁的方式制作而成。由此,不需要为了制作凹部71d而在冲压加工之外实施额外加工,能够使安装构件70的制造变得容易。
凹部71d夹着第一贯穿孔71a设置成一对。一对凹部71d例如在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前后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夹着第一贯穿孔71a。一对凹部71d在第一贯穿孔71a的两侧朝向第一贯穿孔71a凹陷,从而在被保持部71设置有被一对凹部71d夹着的窄幅部71e。被保持部71的与被保持部71延伸的方向以及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在窄幅部71e处变小。在窄幅部71e设置有第一贯穿孔71a。
凸缘部72是从管构件主体11a向管构件主体11a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72从管构件主体11a沿与马达轴J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凸缘部72例如从管构件主体11a向后侧(-X侧)斜下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70中的、除去凸缘部72的整个部分被埋入管构件主体11a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70中的、除去凸缘部72的部分是被保持部71。凸缘部72具有被固定部72a、遮蔽部72b、止转部72e。
被固定部72a从被保持部71向后侧(-X侧)斜下方延伸而从管构件主体11a突出。被固定部72a例如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被固定部72a具有在轴向上贯穿被固定部72a的贯穿孔72f。如图4所示,在轴向上观察时,贯穿孔72f与阴螺纹孔65c重合。
螺栓73从右侧(-Y侧)穿过贯穿孔72f。穿过贯穿孔72f的螺栓73被拧入设置于外壳6的阴螺纹孔65c。由此,被固定部72a通过螺栓73被固定至外壳6。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固定部72a通过螺栓73被固定至阻挡壁部65在轴向上的端部。更详细而言,被固定部72a通过螺栓73被固定至突出壁部65a的右侧的端面。被固定部72a的左侧(+Y侧)的面与突出壁部65a的右侧的端面接触。通过将被固定部72a固定至外壳6,安装构件70被安装至外壳6。由此,第一管构件11被安装至外壳6。
遮蔽部72b与被固定部72a的后侧(-X侧)相连。遮蔽部72b配置于外壳6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66相连的部分。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外壳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相连的部分”,包括在未配置遮蔽部的情况下,位于该部分的空气能够流动至通气孔的部分。也就是说,例如,在未设置遮蔽部72b的情况下,位于供遮蔽部72b配置的部分的空气能够流向通气孔66。外壳6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66相连的部分包括外壳凹部61d的内部。外壳6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66相连的部分包括外壳6的内部中的、内侧开口部66a开口的部分。外壳6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66相连的部分包括外壳6的内部中的、从定子30到通气孔66之间的部分。
遮蔽部72b具有第一壁部72c、第二壁部72d。第一壁部72c从被固定部72a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72c从被固定部72a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壁部72c例如从被固定部72a向后侧(-X侧)斜下方延伸。第一壁部72c例如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71、被固定部72a以及第一壁部72c从前侧(+X侧)向后侧依次相连,并且构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朝铅垂方向斜向倾斜并延伸的板状部分。
第二壁部72d从第一壁部72c弯曲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从第一壁部72c弯曲并在轴向上延伸。更详细而言,第二壁部72d从第一壁部72c的后侧(-X侧)的端部向左侧(+Y侧)延伸。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的左侧的端部位于比通气孔66靠左侧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从比通气孔66靠右侧(-Y侧)处延伸至比通气孔66靠左侧处。由此,第二壁部72d具有轴向位置与通气孔66的轴向位置相同的部分。另外,第二壁部72d的左侧的端部也可位于比通气孔66靠右侧(-Y侧)处。也就是说,第二壁部72d也可不具有轴向位置与通气孔66的轴向位置相同的部分。
如图7所示,第二壁部72d例如是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板状。更详细而言,第二壁部72d的板面朝向相对于前后方向略微向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在与第二壁部72d的板面平行的方向中的、与第二壁部72d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第二壁部72d的尺寸随着从第一壁部72c向左侧(+Y侧)远离而变小。也就是说,第二壁部72d的宽度随着朝向左侧而变小。在与第二壁部72d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二壁部72d的形状例如是细长的近似三角形形状。
如图4所示,遮蔽部72b的至少一部分将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72c中的、除去下侧的端部的部分从右侧(-Y侧)将延伸间隙部G的一部分封闭。第一壁部72c的下侧的端部例如与相向壁部65b的右侧的端面接触。第二壁部72d将延伸间隙部G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从后侧(-X侧)将延伸间隙部G的一部分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配置成远离外壳6的内侧面。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72d不与外壳6接触。如图5所示,在第二壁部72d与相向壁部65b的倾斜面65f之间设有间隙。在第二壁部72d与上侧壁部61c的倾斜面61e之间设有间隙。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止转部72e设置于第一壁部72c的上侧的缘部。止转部72e具有基部72g和主体部72h。基部72g从第一壁部72c的上侧的缘部向上侧突出。基部72g例如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主体部72h从基部72g的上侧的端部向左侧(+Y侧)突出。主体部72h是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主体部72h的左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壁部72d的左侧的端部靠右侧(-Y侧)处。主体部72h在轴向上的尺寸比第二壁部72d在轴向上的尺寸小。
如图4所示,主体部72h从右侧(-Y侧)被插入止转凹部65d。主体部72h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钩挂至止转凹部65d的内侧面。由此,止转部72e被钩挂至外壳6。通过止转部72e钩挂至外壳6,能够抑制安装构件70绕着对被固定部72a进行固定的螺栓73的中心轴旋转这一情况。因此,即使利用一个螺栓73对安装构件70进行固定,也能够抑制安装构件70的位置产生偏移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使将安装构件70安装至外壳6的作业变得简单,并且,能够抑制通过安装构件70安装至外壳6的管构件主体11a的位置发生偏移这一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管构件主体11a的各喷射口的位置发生偏移这一情况,能够较好地向各部分供给油O。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安装构件的凸缘部”是指从管构件主体向管构件主体的外部突出且具有固定至外壳的被固定部的部分。
如图2所示,第二管构件12在与马达轴J1的轴向以及铅垂方向这两者正交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定子30的前侧(+X侧)。更详细而言,第二管构件12位于定子芯体32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第二管构件12的至少一部分与轴21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第二管构件12整体与轴21重合。第二管构件12例如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第二管构件12的径向位置例如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二管构件12位于比第一管构件11靠下侧处。第二管构件12例如位于前侧固定部32g的上侧。上侧固定部32f位于第一管构件11与第二管构件12的周向之间。即,第一管构件11与第二管构件12配置成在周向上夹着上侧固定部32f。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构件12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第二管构件12例如是在左侧(+Y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二管构件12例如是树脂制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管构件12是固定于外壳6的。第二管构件12例如可以与第一管构件11相同地固定于外壳6。
第二管构件12的右侧(-Y侧)的端部是封闭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管构件12的左侧(+Y侧)的端部被嵌入设置于分隔壁63的孔部。嵌入有第二管构件12的左侧的端部的孔部与设置于分隔壁63的第四流路94相连。由此,第二管构件12的内部与第四流路94相连。
第二管构件12具有供油O流动的流路18。流路18的内侧面是筒状的第二管构件12的内侧面。流路18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左侧(+Y侧)开口。流路18的左侧的开口与第四流路94相连。油O从第四流路94流入流路18。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18内,油O从左侧向右侧(-Y侧)流动。流路18的流路截面形状例如是圆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8的流路截面是指流路18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流路18的右侧的端部是封闭的。
第二管构件12具有多个第二喷射口15。流入第二管构件12内的油O从第二喷射口15朝向定子30喷射。由此,第二管构件12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喷射至定子30。第二喷射口15设置于第二管构件12的外周面。多个第二喷射口15沿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于第二管构件12的第二喷射口15的个数比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的第二喷射口14的个数多。第二喷射口15例如设置有六个。第二喷射口15是将第二管构件12的壁部从内周面贯穿至外周面的孔的开口部中的、向第二管构件12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第二喷射口15例如是圆形形状的。
如图2所示,第二喷射口15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5是朝向上侧斜后方的。第二喷射口15位于定子芯体32的前侧(+X侧)。从第二喷射口15喷射出的油O向上侧斜后方喷射,从而被供给至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5是朝向定子芯体32喷射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喷射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喷射口朝向上侧”是指,只要喷射口的朝向包括向上方向分量即可,喷射口可以朝向正上方,喷射口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喷射口15朝向相对于正上方朝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第二喷射口15朝向上侧”是指,第二喷射口15例如可以朝向正上方,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上方朝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设置有将油O供给至定子芯体32的第二喷射口14、15。另一方面,将油O供给至线圈边端33a、33b的第一喷射口13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但未设置于第二管构件12。即,在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中,仅在第一管构件11设置有将油O供给至线圈边端33a、33b的第一喷射口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管构件12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仅向定子芯体32喷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第二喷射口15以及第三喷射口16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具有相同的大小。即,第一喷射口13的开口面积、第二喷射口14的开口面积、第二喷射口15的开口面积以及第三喷射口16的开口面积例如是彼此相同的。此外,如上文所述,第一喷射口13的个数共计是八个。第二喷射口14的个数共计是两个。第二喷射口15的个数共计是六个。因此,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的第二喷射口14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二管构件12的第二喷射口15的总开口面积小。此外,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的第一喷射口13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的第二喷射口14的总开口面积以及设置于第二管构件12的第二喷射口15的总开口面积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一喷射口的总开口面积”,在设置有多个某一喷射口的情况下,是指将多个某一喷射口的各开口面积全部相加得到的面积,在仅设置有一个某一喷射口的情况下,是指该某一喷射口的开口面积。即,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4的总开口面积是将两个第二喷射口14的各开口面积相加得到的面积。
图1所示的油泵96是对作为制冷剂的油O进行输送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气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以及制冷剂供给部10将油O供给至马达2。即,油泵96将收纳在外壳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四流路94、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因此,能够将油O容易地输送至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由此,能够将油O从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供给至定子30,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此外,能够将油O作为润滑油从第一管构件11供给至轴承26、27。
从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供给至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此外,供给至轴承26、27的油O有时也会向下侧滴下而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设置于分隔壁63的分隔壁开口63a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如上文所述的那样,第二油路92将油O供给至定子30以及轴承26、27。
图1所示的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冷却水用配管98,该冷却水用配管98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通过冷却器97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可以认为,从第一管构件11以及第二管构件12喷射至外壳6内的油O等外壳6内的油O通过在外壳6内飞散等而到达通气器80的通气孔66。因此,油O有可能通过通气器80泄漏至外壳6的外部。
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外壳6的内部中的与通气孔66相连的部分配置有遮蔽部72b。因此,能够利用遮蔽部72b将朝向通气孔66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遮蔽。由此,能够抑制油O到达通气孔66。因此,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外壳6的外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遮蔽部72b设置于第一管构件11中的具有被固定部72a的凸缘部72。也就是说,在第一管构件11中的固定于外壳6的部分设置有遮蔽部72b。由此,能够在不额外设置用于遮蔽油O的构件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管构件11中的用于固定至外壳6的部分来抑制油O到达通气孔66。因此,能够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并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的部件个数增加。
此外,由于能够利用外壳6中的固定第一管构件11的部分来将遮蔽部72b固定至外壳6,因此,不需要在外壳6额外设置对用于遮蔽油O的构件进行固定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外壳6的形状变得复杂。此外,通过将第一管构件11安装至外壳6,能够将遮蔽部72b安装至外壳6,因此,不需要额外进行将用于遮蔽油O的构件安装至外壳6的作业。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的组装工时增加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6具有阻挡壁部65,该阻挡壁部65面向外壳6的内部中的、通气孔66的内侧开口部66a开口的部分。因此,通过阻挡壁部65,能够将朝向内侧开口部66a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遮蔽。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此外,凸缘部72的被固定部72a固定于阻挡壁部65。因此,易于将设置于凸缘部72的遮蔽部72b配置在能够较好地遮蔽朝向内侧开口部66a的油O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阻挡壁部65具有与内侧开口部66a隔着间隙相向的相向壁部65b。因此,能够利用相向壁部65b覆盖内侧开口部66a。由此,能够利用相向壁部65b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内侧开口部66a。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遮蔽部72b的至少一部分将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因此,能够利用遮蔽部72b将油O朝向未被阻挡壁部65覆盖的通气孔66的侵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遮蔽部72b具有从被固定部72a延伸的第一壁部72c、从第一壁部72c弯曲并延伸的第二壁部72d。因此,遮蔽部72b能够利用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壁部对朝向通气孔66的油O进行遮蔽。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遮蔽部72b对从多个方向朝向通气孔66的油O进行遮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阻挡壁部65在轴向上延伸。被固定部72a固定于阻挡壁部65的轴向上的端部。外壳6的内侧面与阻挡壁部65之间的间隙包括在轴向上延伸的延伸间隙部G。第二壁部72d从第一壁部72c弯曲且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将延伸间隙部G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如此一来,通过设置从第一壁部72c弯曲的第二壁部72d,能够将凸缘部72固定至阻挡壁部65的轴向端部,并且,易于通过第二壁部72d将容易在轴向上较长的延伸间隙部G较好地封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延伸间隙部G的宽度随着朝向左侧变窄,第二壁部72d的宽度随着朝向左侧变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壁部72d以与延伸间隙部G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将延伸间隙部G较好地封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此外,可使得第二壁部72d不容易对外壳6造成干涉。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壁部72d配置成远离外壳6的内侧面。因此,例如,在第二壁部72d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壁部72d的振动传递至外壳6这一情况。此外,例如,由于能够对振动的第二壁部72d与外壳6的内侧面发生碰撞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噪声的产生。此外,由于在第二壁部72d与外壳6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容易较好地确保通过通气器80在外壳6的内部与外壳6的外部之间流动的空气的通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管构件主体11a在马达轴J1的轴向上延伸。因此,容易在定子30的整个轴向上供给从管构件主体11a的第一喷射口13以及第二喷射口14喷射的油O。由此,更容易对定子30进行冷却。此外,凸缘部72从管构件主体11a向与马达轴J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因此,在组装驱动装置1时,使螺栓73沿与将管构件主体11a插入外壳6内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贯穿凸缘部72,从而容易采用将凸缘部72固定至外壳6的方法。由此,能够较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并且,能够使第一管构件11的安装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气孔66设置于外壳6中的上侧壁部61c。因此,外壳6内的油O更不容易到达通气孔66。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安装构件70的一部分被埋入并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且安装构件70具有从管构件主体11a突出的凸缘部72的情况下,有时,在流路17内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会进入被埋入管构件主体11a的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因此,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油O有可能经由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
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位于将被保持部71贯穿的第一贯穿孔71a的内部,在流路17延伸的轴向上观察时,第一贯穿孔71a位于流路17与凸缘部72之间。因此,即使在流路17内的油O的一部分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位于第一贯穿孔71a内的管构件主体11a的一部分对在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朝向凸缘部72流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遮蔽。由此,即使在流路17内的油O的一部分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O到达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油O从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管构件11的各喷射口供给至马达2的油O的量降低这一情况。由此,能够将油O较好地供给至定子30以及轴承26、27。因此,能够较好地冷却定子30,并且,能够通过轴承26、27较好地支承轴21。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油O从意想不到的部位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油O出现在驱动装置1中的意想不到的部位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构件70的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因此,在流路17内流动的油O容易从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即使油O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也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如此一来,在安装构件70的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这一结构中,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的效果将更有用。
此外,在通过将安装构件70作为嵌插构件的嵌件成型使管构件主体11a成型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使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与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接触这一成型方法。因此,在进行嵌件成型时,通过使安装构件70与模具接触,能够易于定位。由此,能够使安装构件70在位置精度好的情况下保持于管构件主体11a。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被保持部71具有将被保持部71贯穿的第二贯穿孔71b。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因此,油O更容易从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与流路17的内周面中的管构件主体11a的内周面之间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即使油O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也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如此一来,在被保持部71的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这一结构中,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的效果将更有用。
此外,在进行嵌件成型时,使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穿过第二贯穿孔71b,从而能够使模具与第二贯穿孔71b的内周面接触。由此,在进行嵌件成型时,容易使模具与安装构件70接触,并且,容易利用模具对安装构件70进行定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17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此处,随着朝向下游侧,由于压力损失,油O的压力容易变小。另一方面,若流路截面积变小,则油O的压力将上升。因此,随着朝向下游侧使流路截面积变小,容易维持在流路17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由此,容易使从第一管构件11的各喷射口喷射的油O的势头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17具有第一流路部17a,该第一流路部17a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因此,容易维持在第一流路部17a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采用将第一流路部17a的内周面设为内径随着朝向上游侧而变大的锥面这一结构。因此,在通过嵌件成型使管构件主体11a成型后,容易从上游侧将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拔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17具有第二流路部17b,该第二流路部17b与第一流路部17a的下游侧相连,并且其流路截面积是恒定的。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在第二流路部17b中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部的内部露出。因此,在嵌件成型时,能够使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与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中的、用于使第二流路部17b成型的部分接触。由此,在嵌件成型时,能够使安装构件70与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外周面中的垂直于轴向的面接触。因此,能够使安装构件70与该模具稳定地接触,能够更高精度地对安装构件70进行定位。此外,通过使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在第二流路部17b中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部的内部露出,因此,能够将位于比安装构件70中的、在流路17的内部露出的部分靠上游侧的流路17整体设为第一流路部17a。因此,容易将第一流路部17a设得较长。由此,能够将管构件主体11a中的设有脱模角度的部分设得较长,能够更容易地将用于使流路17成型的模具拔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构件70中的除去凸缘部72的部分整体被埋入管构件主体11a的内部。因此,即使流路17内的油O的一部分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进入后的油O也不容易从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以外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被保持部71具有凹部71d,该凹部71d设置于被保持部71中的、比流路17靠近凸缘部72的部分。因此,在流路17内的油O的一部分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情况下,容易利用凹部71d使进入后的油O的朝向凸缘部72的路径变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油O从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泄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71d在与第一贯穿孔71a贯穿被保持部7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凹陷,并且,朝向第一贯穿孔71a凹陷。因此,能够较好地使被保持部71中的、凹部71d与第一贯穿孔71a之间的部分变窄。由此,利用凹部71d,容易更好地使进入被保持部71与管构件主体11a之间的油O的朝向凸缘部72的路径变窄。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朝向马达2开口的喷射口,管构件主体11a的喷射口包括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11的外部这一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喷射口13、第二喷射口14以及第三喷射口16喷射的油O的量降低这一情况。因此,能够对作为制冷剂而从第一喷射口13以及第二喷射口14供给至定子30的油O的量降低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抑制马达2的冷却效率降低这一情况。此外,能够对作为润滑油而从第三喷射口16供给至轴承26、27的油O的量降低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06中的阻挡壁部165具有一对突出壁部165a、165b以及相向壁部165c。一对突出壁部165a、165b从上侧壁部61c向下侧突出。突出壁部165a和突出壁部165b例如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突出壁部165a从上侧壁部61c中的、位于比内侧开口部66a靠前侧(+X侧)的部分向下侧突出。突出壁部165b从上侧壁部61c中的、位于比内侧开口部66a靠后侧(-X侧)的部分向下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开口部66a设置于上侧壁部61c中的、位于突出壁部165a与突出壁部165b的前后方向之间的部分。
相向壁部165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相向壁部165c使突出壁部165a的下侧的端部与突出壁部165b的下侧的端部相连。相向壁部165c位于内侧开口部66a的下侧。相向壁部165c与内侧开口部66a隔着间隙在铅垂方向上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6的内部中的内侧开口部66a开口的部分包括被上侧壁部61c和阻挡壁部165围住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111中,安装构件170的凸缘部172从管构件主体11a向后侧(-X侧)延伸。凸缘部172延伸的方向例如与前后方向平行。凸缘部172例如是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凸缘部172具有一对被固定部172a、172b以及遮蔽部172c。被固定部172a和被固定部172b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夹着遮蔽部172c。被固定部172a与遮蔽部172c的前侧(+X侧)相连。被固定部172b与遮蔽部172c的后侧相连。被固定部172a通过螺栓73被固定至突出壁部165的右侧(-Y侧)的端部。被固定部172b通过螺栓73被固定至突出壁部165b的右侧的端部。
遮蔽部172c位于外壳106的内部中的、被上侧壁部61c和阻挡壁部165围住的部分的右侧(-Y侧)处。遮蔽部172c从右侧将外壳106的内部中的、被上侧壁部61c和阻挡壁部165围住的部分的一部分封闭。由此,利用遮蔽部172c,能够对油O从右侧侵入外壳106的内部中的、被上侧壁部61c和阻挡壁部165围成的部分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油O到达通气器80。遮蔽部172c例如配置成比对象壁部165c向上侧远离。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能够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211具有管构件主体211a和安装构件270。本实施方式的管构件主体211a中的流路217的内周面整体仅由树脂制的管构件主体211a的内周面构成。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制的安装构件270未在流路217的内部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270的被保持部271具有在轴向上贯穿被保持部271的第一贯穿孔271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271a设置有多个。第一贯穿孔271a例如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贯穿孔271a设置于窄幅部71e。
两个第一贯穿孔271a例如在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前后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两个第一贯穿孔271a分别填充有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两个第一贯穿孔271a的内径例如是彼此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271具有在轴向上贯穿被保持部271的第二贯穿孔271b。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贯穿孔271b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以管构件主体211a的中心轴J4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环状部211e位于第二贯穿孔271b的内部。环状部211e的外周面与第二贯穿孔271b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地接触。环状部211e的内周面构成流路21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可设置成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即使在安装构件270未在流路217的内部露出的情况下,例如,由于环状部211e损耗、在环状部211e处产生成型不良等原因,在流路217内流动的油O也有可能进入被保持部271与管构件主体211a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流路217与凸缘部72之间设置有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位于内部的第一贯穿孔271a,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能够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211的外部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贯穿孔271a设置有多个。因此,利用位于多个第一贯穿孔271a内的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能够对进入被保持部271与管构件主体211a之间的油O朝向凸缘部72进行遮蔽。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泄漏至第一管构件211的外部。此外,由于管构件主体211a的一部分位于多个第一贯穿孔271a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安装构件270更牢固地保持于管构件主体211a。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管构件311具有管构件主体311a、安装构件370。本实施方式的管构件主体311a具有位于比流路317靠右侧(-Y侧)的保持部311f。在保持部311f保持有安装构件370的被保持部371。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370位于比流路317靠右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构件370未在流路317的内部露出。
被保持部371具有在管构件主体311a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部371d。露出部371d例如是被保持部371中的、相对于凸缘部72相连的部分夹着中心轴J4而位于相反侧的部分。被保持部371具有第一贯穿孔371a和第三贯穿孔371c。第一贯穿孔371a以及第三贯穿孔371c在轴向上贯穿被保持部371。在第一贯穿孔371a的内部以及第三贯穿孔371c的内部填充有管构件主体311a的一部分。
在流路317延伸的轴向上观察时,第一贯穿孔371a位于流路317与凸缘部72之间。在流路317延伸的轴向上观察时,第三贯穿孔371c位于流路317与露出部371d之间。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371不具有第二贯穿孔。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可设置成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结构中,例如,由于位于流路317的下游侧(右侧,-Y侧)的保持部311f损耗或者在保持部311f处产生成型不良等原因,流路317内的油O也有可能在保持部311f的内部进一步向下游侧(右侧、-Y侧)流动,从而进入被保持部371中的沿轴向观察时与流路317重合的部分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在该情况下,进入后的油O有可能向图12中的下侧流动而从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泄漏至外部。
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贯穿孔371a设置于沿轴向观察时的流路317与凸缘部72之间,因此,利用位于第一贯穿孔371a的内部的管构件主体311a的一部分,能够对进入被保持部371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的油O朝向凸缘部72进行遮蔽。因此,能够对油O经由凸缘部72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泄漏至第一管构件311的外部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371具有露出部371d。因此,进入被保持部371中的、沿轴向观察时与流路317重合的部分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的油O也有可能向图12中的上侧流动而从露出部371d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泄漏至外部。
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三贯穿孔371c设置于沿轴向观察时的流路317与露出部371d之间,因此,利用位于第三贯穿孔371c的内部的管构件主体311a的一部分,能够对进入被保持部371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的油O朝向露出部371d进行遮蔽。因此,能够对油O经由露出部371d与管构件主体311a之间泄漏至第一管构件311的外部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流体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流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流体可以是绝缘液体,也可以是水。在流体是水的情况下,当流体被供给至定子时,可以在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
对于阻挡壁部而言,只要面向外壳的内部中的、通气孔的内侧开口部开口的部分,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阻挡壁部可以不具有相向壁部,可以不具有突出壁部。也就是说,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阻挡壁部65可以仅由突出壁部65a构成,也可仅由相向壁部65b构成。也可不设置阻挡壁部。对于通气器而言,只要具有通气孔,则没有特别限定。通气器也可不具有通气管。对于通气孔而言,只要使外壳的内部与外部相连,则可设置于外壳的任意部位。通气孔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不设置通气器。
管构件主体可以在管构件主体延伸的方向的两侧开口。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构件被设为具有管构件主体和安装构件的管构件,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第二管构件为具有管构件主体和安装构件的管构件,也可以是,第一管构件和第二管构件这两者为具有管构件主体和安装构件的管构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第二管构件附近设置通气器。管构件的流路可以是任意形状。管构件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可以在整个流路上是恒定的。从管构件的喷射口喷射的流体被供给的对象没有特别限定。喷射口可不包括朝向马达开口的喷射口。喷射口也可包括向减速装置供给油的喷射口。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管构件主体11a的喷射口可仅包括向轴承26、27供给油O的第三喷射口16。也就是说,管构件主体11a也可不具有第一喷射口13以及第二喷射口14。此外,例如,管构件主体11a的喷射口也可仅包括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供给至马达2的定子30的第一喷射口13以及第二喷射口14。也就是说,管构件主体11a也可不具有将油O供给至轴承26、27的第三喷射口16。对于设置于管构件的喷射口的个数而言,只要是一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
对于安装构件的材料而言,只要是与管构件主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安装构件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安装构件的材料也可以是与构成管构件主体的树脂不同种类的树脂。安装构件除了具有供被固定部设置的凸缘部以外,也可具有从管构件主体向管构件主体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被保持部可具有第四贯穿孔,在流路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时,该第四贯穿孔位于流路与上述突出的部分之间。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位于第四贯穿孔的内部。根据该结构,利用位于第四贯穿孔的内部的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能够对流路内的流体从上述突出的部分与管构件主体之间泄漏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71可以具有如第四实施方式的露出部371d那样在管构件主体11a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部。
对于遮蔽部而言,只要能够对朝向通气孔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遮蔽,则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配置于任意位置。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遮蔽部72b可仅由第一壁部72c构成。被固定部可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至外壳。被固定部可固定于阻挡壁部以外的外壳的部分。第二壁部可与外壳的内侧面接触。也可不设置遮蔽部。
对于止转部而言,只要钩挂于外壳,则可以是任意结构。止转部例如可以是供设置于外壳的突起穿过的孔。在该情况下,孔的内周面钩挂于突起,能够对安装构件相对于外壳旋转进行抑制。此外,止转部可以是与设置于外壳的突起相互钩挂的突起。在该情况下,突起彼此钩挂,能够抑制安装构件相对于外壳旋转。也可不设置止转部。
设置于被保持部的第一贯穿孔可以是任意形状。第一贯穿孔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在第一贯穿孔的内部的一部分设置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可以不具有第三贯穿孔。设置于被保持部中的、比流路靠近凸缘部的部分的凹部可以仅设置一个,也可设置三个以上。凹部可以不向第一贯穿孔凹陷。可以不设置凹部。
对于驱动装置而言,只要是能够以马达为动力源使作为对象的物体动起来的装置,则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可不包括传递机构。马达的扭矩可从马达的轴直接输出至对象。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自身。马达轴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马达轴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延伸”,不仅包括马达轴严格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情况,还包括马达轴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延伸”也可以指马达轴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括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也可以是驱动装置与逆变器单元一体的结构。
驱动装置的用途并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于车辆。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结构以及方法能够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1)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
外壳,所述外壳将所述马达收纳在内部;以及
管构件,所述管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管构件具有:
管构件主体,所述管构件主体具有流路以及与所述流路相连的喷射口;以及
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保持于所述管构件主体,并且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管构件主体是树脂制的,
所述安装构件的材料是与所述管构件主体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
被保持部,所述被保持部埋入并保持于所述管构件主体;以及
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管构件主体向所述管构件主体的外部突出,
所述凸缘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被固定部,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贯穿所述被保持部的第一贯穿孔,
所述管构件主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部,
沿所述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位于所述流路与所述凸缘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构件是金属制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构件的一部分在所述流路的内部露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贯穿所述被保持部的第二贯穿孔,
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流路的内部露出。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具有:
第一流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以及
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下游侧相连,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是恒定的,
所述安装构件之中的、在所述流路的内部露出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流路部之中的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内部露出。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小。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穿孔设置有多个。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构件之中的除去所述凸缘部的部分整体埋入所述管构件主体的内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凹部,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被保持部之中的、比所述流路靠近所述凸缘部的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与所述第一贯穿孔贯穿所述被保持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凹陷,并且向所述第一贯穿孔凹陷。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口包括向所述马达开口的喷射口。
CN202110324671.3A 2020-03-31 2021-03-26 驱动装置 Active CN1134721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4567 2020-03-31
JP2020064567A JP7392551B2 (ja) 2020-03-31 2020-03-31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129A CN113472129A (zh) 2021-10-01
CN113472129B true CN113472129B (zh) 2023-11-07

Family

ID=7786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4671.3A Active CN113472129B (zh) 2020-03-31 2021-03-26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92551B2 (zh)
CN (1) CN1134721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7307A1 (ja) * 2022-03-03 2023-09-0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潤滑油組成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8989A (ja) * 2010-12-24 2012-07-19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JP2015107709A (ja) * 2013-12-04 2015-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7864691A (zh) * 2016-07-22 2018-03-30 Ntn株式会社 润滑油的供给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3079B2 (ja) 2013-05-15 2017-06-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919584B2 (ja) 2018-01-25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19140906A (ja) 2018-02-08 2019-08-22 Ntn株式会社 潤滑油の供給構造、およ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9161740A (ja) 2018-03-08 2019-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8989A (ja) * 2010-12-24 2012-07-19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JP2015107709A (ja) * 2013-12-04 2015-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7864691A (zh) * 2016-07-22 2018-03-30 Ntn株式会社 润滑油的供给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2551B2 (ja) 2023-12-06
CN113472129A (zh) 2021-10-01
JP2021164298A (ja) 202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49732A (zh) 马达单元
US20220281310A1 (en) Drive device
CN114520563B (zh) 驱动装置和车辆
CN113328553A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608883B2 (en) Drive device
CN113472129B (zh) 驱动装置
US20220305892A1 (e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CN112152384A (zh) 马达单元
CN111817484B (zh)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21200537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気自動車
CN112152342B (zh) 驱动装置
CN113472128B (zh) 驱动装置
CN112152343A (zh) 驱动装置
US11894751B2 (en) Drive device
CN113285564B (zh) 驱动装置
CN212660015U (zh) 驱动装置
CN212033933U (zh) 驱动装置
CN113206578A (zh) 驱动装置
JP2022127301A (ja) モータ
CN112564385B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213341914U (zh) 马达单元
CN213461362U (zh) 制冷剂提供管单元和马达单元
CN113258723B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