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1609A - 电池配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配线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1609A
CN115241609A CN202210408467.4A CN202210408467A CN115241609A CN 115241609 A CN115241609 A CN 115241609A CN 202210408467 A CN202210408467 A CN 202210408467A CN 115241609 A CN115241609 A CN 115241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large lid
wiring module
external connection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84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1609B (zh
Inventor
高桥秀夫
猪饲义德
中岛英明
山田悠平
吉户大二
大平雄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1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1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1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1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配线模块,能够提高维护时的安全性和制造时的作业性。电池配线模块(10)具有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壳体(20)和罩部(22),罩部(22)具有:固定部(64);经由第一铰链部(70)安装于固定部(64)并覆盖外部连接部(16)及周边区域的大盖部(66);及经由第二铰链部(94)安装于大盖部(66)并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小盖部(68),大盖部(66)能够绕第一铰链部(70)从覆盖外部连接部(16)及周边区域的第一封闭端(71a)转动到使外部连接部(16)及周边区域露出的第一开口端(71b),小盖部(68)能够绕第二铰链部(94)从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第二封闭端(95a)转动到使外部连接部(16)露出的第二开口端(95b),电池配线模块(10)具有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84)。

Description

电池配线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配线模块。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配线模块,为了将多个具有正负一对电极端子的单电池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电连接而安装于单电池组。这样的电池配线模块具有:多个汇流条,将对电极彼此的电极端子间电连接;绝缘性的主体部,分别收容多个汇流条;及罩部,覆盖主体部的开口。通过将这样的电池配线模块安装于单电池组,能够将多个汇流条集中定位在各电极端子间而一并进行单电池间的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7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电池配线模块中,在电池配线模块的端部处,安装外部电线或用于将单电池组彼此电连接的汇流条的一对电极端子不被罩部覆盖而露出。因此,在车辆维护时,有时期望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可能成为带电部的露出的电极端子的接触的对策。另一方面,在车辆制造时,在通过汇流条等将相邻的单电池组的露出的电极端子彼此连接、或将外部电线与露出的电极端子连接时,为了确保良好的作业性,还存在想要确保电极端子的宽的露出状态这样的相反的要求。
因此,公开一种能够同时实现车辆维护时的安全性的提高和车辆制造时的作业性的提高的电池配线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电池配线模块安装于多个单电池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其中,该电池配线模块具有:多个汇流条,与所述单电池组电连接;绝缘性的壳体,收容所述多个汇流条;及罩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具有外部连接部的最终汇流条,所述罩部具有:固定部,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大盖部,经由第一铰链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覆盖所述最终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及小盖部,由所述大盖部的一部分构成,经由第二铰链部安装于所述大盖部,并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所述大盖部能够绕所述第一铰链部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的第一封闭端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露出的第一开口端,所述小盖部能够绕所述第二铰链部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的第二封闭端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露出的第二开口端,所述电池配线模块具有将所述大盖部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保持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车辆维护时的安全性的提高和车辆制造时的作业性的提高的电池配线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安装于单电池组的安装状态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A部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并且是表示大盖部和小盖部分别处于第一封闭端和第二封闭端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3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以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表示图2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并且是与图5对应的图。
图8是以小盖部处于第二开口端的状态表示图2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并且是与图6对应的图。
图9是以大盖部和小盖部分别处于第一封闭端和第二封闭端的状态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并且是与图5对应的图。
图10是以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表示图9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
图11是以大盖部和小盖部分别处于第一封闭端和第二封闭端的状态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并且是与图5对应的图。
图13是以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表示图12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
图14是以大盖部和小盖部分别处于第一封闭端和第二封闭端的状态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以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表示图16所示的电池配线模块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电池配线模块如下。
(1)一种电池配线模块,安装于多个单电池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其中,该电池配线模块具有:多个汇流条,与所述单电池组电连接;绝缘性的壳体,收容所述多个汇流条;及罩部,安装于所述壳体而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具有外部连接部的最终汇流条,所述罩部具有:固定部,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大盖部,经由第一铰链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覆盖所述最终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及小盖部,由所述大盖部的一部分构成,经由第二铰链部安装于所述大盖部,并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所述大盖部能够绕所述第一铰链部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的第一封闭端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和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周边区域露出的第一开口端,所述小盖部能够绕所述第二铰链部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的第二封闭端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露出的第二开口端,所述电池配线模块具有将所述大盖部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保持构件。
根据该构造,与单电池组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被收容于绝缘性的壳体,并被安装于壳体的罩部覆盖。多个汇流条包括具有外部连接部的最终汇流条,覆盖多个汇流条的罩部具有大盖部,该大盖部经由第一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固定地安装于壳体的固定部。大盖部覆盖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区域,能够绕第一铰链部从封闭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的第一封闭端转动到使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露出的第一开口端。而且,通过保持构件能够将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由此,在车辆制造时,能够使大盖部保持在使单电池组的外部连接部较大地露出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较大的作业空间而作业性良好地进行与相邻的单电池组的连接、与连接于逆变器等设备的外部电线的连接作业。
而且,具有小盖部,该小盖部由大盖部的一部分构成,经由第二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大盖部,并覆盖外部连接部。由此,在车辆维护时,能够不打开大盖部而仅打开小盖部来进行作业,由此能够抑制作业者等与可能成为带电部的露出的外部连接部的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实现车辆维护时的安全性的提高和车辆制造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2)优选为,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施力臂,该施力臂的两端部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大盖部连结,所述施力臂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大盖部之间施加作用力,所述施力臂能够随着所述大盖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位移而弹性变形,通过在超过从所述第一封闭端到所述第一开口端之间的中间位置之前进行拉伸变形,在超过所述中间位置时进行弹性恢复,从而施加将所述大盖部朝向所述固定部施力的所述作用力,将所述大盖部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
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臂,随着大盖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位移,施力臂弹性变形。该施力臂具有板簧功能,通过大盖部超过第一封闭端与第一开口端之间的中间位置,施力臂弹性恢复。因此,在大盖部处于第一开口端时,施力臂的形状被维持,由此能够保持为使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区域露出到外部的状态。
(3)优选为,所述施力臂为与所述固定部连结的一侧和与所述大盖部连结的一侧相互正交的L字形状。通过适当地设定施力臂的形状,能够良好地发挥施力臂的板簧功能,在大盖部处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维持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区域的露出状态。
(4)优选为,所述施力臂中的与所述大盖部连结的连结部分位于比所述大盖部的外表面在高度方向上靠内侧,所述施力臂是在高度方向上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形状。通过适当地设定施力臂的形状,能够良好地发挥施力臂的板簧功能,在大盖部处于第一开口端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维持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区域的露出状态。特别是,通过将施力臂中的与固定部或大盖部连结的连结部分设定于比大盖部的外表面在高度方向上靠内侧,能够将施力臂的从罩部突出的突出尺寸抑制得小。
(5)优选为,所述保持构件包括构成蝶形铰链的薄板部分,该薄板部分的两端部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大盖部连结,所述薄板部分能够随着所述大盖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位移而弹性变形,所述薄板部分在所述大盖部处于所述第一封闭端的状态下以在高度方向上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所述薄板部分通过以使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式弹性变形,来使所述大盖部被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保持构件包括构成能够弹性变形的蝶形铰链的薄板部分,能够根据薄板部分弯曲的方向而将大盖部保持在第一封闭端和第一开口端中的任一端。因此,能够稳定地实现由大盖部实现的外部连接部及其周边区域的覆盖状态和露出状态的切换。
(6)优选为,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卡合突部,位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侧并从所述大盖部突出;及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在所述大盖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时,所述卡合突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压接并卡合,由此所述大盖部被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由于能够利用卡合突部与被卡合部的物理性的卡合力(压接力)作为大盖部向第一开口端的保持力,因此能够将大盖部稳定地保持于第一开口端。而且,由于卡合突部位于第一铰链部侧,所以能够在抑制突出高度的同时与壳体侧的被卡合部卡合,也有助于小型化。另外,被卡合部只要是能够与卡合突部卡合的构件,则可以使用壳体侧的任意构件构成。例如,可以利用最终汇流条或壳体的壁部等。
(7)优选为,在所述小盖部处于所述第二封闭端的状态下,在所述小盖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小盖部在与所述外部连接部连接的导体从所述间隙延伸到外部的状态下被保持于所述第二封闭端。在将电线或汇流条连接到外部连接部之后,能够将小盖部保持于第二封闭部,由此能够稳定地实现外部连接部的防触电措施。另外,抑制了在小盖部处于第二封闭端的状态下,从外部连接部向外部延伸出的电线或汇流条等导体被小盖部和壳体夹持而损伤的情况。
(8)优选为,所述第二铰接部通过弹性变形而允许所述小盖部向所述第二开口端侧的移位,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部的弹性恢复力使所述小盖部保持于所述第二封闭端侧。由于能够利用第二铰链部将小盖部保持于第二封闭端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连接部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电池配线模块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并旨在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至图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配线模块10进行说明。例如在电动汽车等中,如图1所示,电池配线模块10安装于多个单电池12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14。另外,图2以后的附图将电池配线模块10中作为本公开的主要部分的图1中的A部抽出表示,示出了单电池组14的末端部与电池配线模块10的连接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图1中的A部的具体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对图1中的A部以外的部分仅进行简单说明,但电池配线模块10中的图1中的A部以外的构造不被限定。另外,电池配线模块10整体的具体形状是根据多个单电池12的配置方式来设计的,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另外,安装于车辆时的电池配线模块10的方向不被限定,但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上方是指图5中的上方,所谓下方是指图5中的下方,所谓左方是指图3中的上方,所谓右方是指图3中的下方,所谓前方是指图3中的左方,所谓后方是指图3中的右方。
<电池配线模块10>
电池配线模块10具备多个汇流条18,该多个汇流条18包括具有外部连接部16的最终汇流条18a,电池配线模块10分别将构成单电池组14的相邻的多个单电池12、12之间电连接。另外,电池配线模块10具备:绝缘性的壳体20,收容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罩部22,安装于壳体20并覆盖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
<最终汇流条18a>
最终汇流条18a与位于并列配置的单电池组14的两端的单电池12连接,具有外部连接部16。如图4所示,最终汇流条18a整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最终汇流条18a例如通过利用冲压加工等将金属坯板弯折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在前方部分设有呈大致矩形的外部连接部16,并且在后方部分设有呈大致矩形的电池连接部24。该外部连接部16和电池连接部24分别在水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外部连接部16和电池连接部2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且,外部连接部16和电池连接部24通过向下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连结部分26而相互连结。
在外部连接部16的大致中央部分设有在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28。另外,在外部连接部16中偏离螺栓插通孔28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为右方)设有在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销插通孔30。如图5所示,在电池连接部24的大致中央部分设有供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32插通的电极端子插通孔34。如后所述,该电池连接部24从壳体20向下方露出,通过将电极端子32从下方插通于电极端子插通孔34并与螺母36紧固,从而将单电池12与最终汇流条18a电连接。另外,单电池与汇流条18(最终汇流条18a)的电连接并不限定于基于紧固的电连接,可以通过以往公知的任意方法进行电连接。
另外,在电池配线模块10中的图1中的A部以外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设有两端作为电池连接部的多个汇流条18。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单电池12、12彼此通过各汇流条18连结。将单电池12、12彼此连结的各汇流条18与收容于后述的壳体20的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的最终汇流条18a电连接。由此,各单电池12被电连接。
<壳体20>
壳体20在俯视下为大致矩形,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壳体2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前端侧和后端侧)具有收容最终汇流条18a的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并具备收容与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连接的未图示的电线或FPC等配线的配线收容部40。在实施方式1中,在壳体20中,在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的左方设有配线收容部40。另外,壳体20具备底壁42和从底壁42的外周端部向上突出的周壁44。在底壁42或周壁44设有向壳体20内部突出的凸部或爪部,例如在包括最终汇流条18a的各汇流条18或收容于配线收容部40的FPC等设有凹部,通过与该凹部嵌合或由爪部锁定,由此将汇流条18(最终汇流条18a)或电线、FPC等固定于壳体20。
另外,在包括图1中的A部以外的部分在内的电池配线模块10的整体中,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一个壳体20,在前后方向上收容有多个汇流条18。在壳体20的内部,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汇流条18、18之间设有分隔壁,以使汇流条18、18彼此不接触。另外,在周壁44的外表面设有锁定部和/或被锁定部,在壳体20的整体中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多个锁定部和被锁定部。如后所述,在罩部22设有与壳体20的锁定部卡合的被锁定部、及与壳体20的被锁定部卡合的锁定部,通过锁定部与被锁定部卡合,罩部22被固定于壳体20。
如图4等所示,在电池配线模块10的A部中,在后述的外部侧收容部52的左右两侧设有爪状的第一锁定部46、46,并且在外部侧收容部52的前方,在后述的前方开口部62的左右两侧设有框状的第二被锁定部48、48。
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为与最终汇流条18a大致对应的形状,在底壁42的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设有进入到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26的连结突部50。即,在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中,前方部分是收容外部连接部16的外部侧收容部52,并且后方部分是收容电池连接部24的电池侧收容部54。并且,该外部侧收容部52和电池侧收容部54通过连结突部50连结。
在外部侧收容部52的底壁42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56。螺栓插通孔56与设置于外部连接部16的螺栓插通孔28相比内径尺寸形成得较大。另外,在外部侧收容部52的底壁42中与外部连接部16的销插通孔30对应的位置、即螺栓插通孔56的右方,形成有销插通孔58。另外,在电池侧收容部54没有设置底壁42,收容于电池侧收容部54的最终汇流条18a的电池连接部24通过下方开口部60向壳体20的下方露出。而且,在外部侧收容部52的周壁44的前方部分设有切口状的前方开口部62,外部侧收容部52通过前方开口部62向前方开口。
<罩部22>
罩部22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以覆盖壳体20中的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的状态固定于壳体20。即,在包括图1中的A部以外的部分在内的电池配线模块10的整体中,罩部22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如上所述,在罩部22设有与壳体20的锁定部卡合的被锁定部、及与壳体20的被锁定部卡合的锁定部。特别是,在罩部22的整体中,前后方向中间部分是固定地安装于壳体20的固定部64。并且,在罩部22的整体中成为前端部分的图1中的A部,设有相对于固定部64安装并覆盖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及其周边区域的大盖部66、及由大盖部66的一部分构成并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小盖部68。固定部64例如形成为薄板状,在左右方向两侧设有锁定部和/或被锁定部。
<大盖部66>
大盖部66相对于固定部64经由第一铰链部70安装于固定部64的前方。该大盖部66能够相对于固定部64绕第一铰链部70转动,能够从覆盖外部连接部16及其周边区域的第一封闭端71a转动到使外部连接部16及其周边区域露出的第一开口端71b。即,图5所示的状态是大盖部66位于第一封闭端71a而覆盖外部连接部16及其周边区域的状态。另外,图7所示的状态是转动后大盖部66位于第一开口端71b而使外部连接部16及其周边区域露出的状态。特别是,电池配线模块10具有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将大盖部66保持在位于图7所示的第一开口端71b的状态。
大盖部66是能够从上方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周围的形状。在图5所示的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大盖部66具备:大上壁部72,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上侧;前壁部74,从大上壁部7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一对侧壁部76、76,从大上壁部72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及后壁部78,从大上壁部72向下方延伸并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后侧。大上壁部72是具有与固定部64大致相等的厚度尺寸的薄板状,经由第一铰链部70从固定部64向前方延伸出。另外,在大上壁部72的前端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部80,确保了较大的由大盖部66覆盖的空间。另外,在侧壁部76、76的外表面设有与壳体20的第一锁定部46、46卡合的大致框状的第一被锁定部82、82。在图5所示的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后壁部78位于比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26靠前方。通过该后壁部78,如后所述,即使在车辆维护时等使小盖部68成为开放状态来进行作业时,也能够避免工具等与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26接触的情况。
<第一铰链部70>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铰链部70构成为包括:设置于罩部2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臂84(参照图5);及施力臂84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薄壁部86、86(参照图6)。施力臂84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与固定部64和大盖部66(大上壁部72)连结,如后所述,施力臂84对固定部64与大盖部66之间施加作用力。在施力臂84与固定部64的连结部分形成有薄壁部分88,并且在施力臂84与大盖部66(大上壁部72)的连结部分形成有薄壁部分90。另外,施力臂84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薄壁部86、86位于施力臂84的前后方向两侧的薄壁部分88、9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即,薄壁部86处于比前方的薄壁部分90靠后方,并且处于比后方的薄壁部分88靠前方。由此,大盖部66能够相对于固定部64进行在薄壁部86、86和薄壁部分88、90向后方弯折那样的变形。另外,施力臂84能够随着大盖部66相对于固定部64的转动位移而弹性变形。
另外,在罩部22中,在施力臂84的后方设有允许施力臂84的变形的变形允许空间92。即,在罩部22中,在施力臂84的后方形成有凹状的变形允许空间92,如图5所示,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施力臂84从变形允许空间92的前端部经由薄壁部分88向上方立起。另外,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施力臂84从大盖部66(大上壁部72)的后端部经由薄壁部分90向后方延伸出。由此,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施力臂84与大盖部66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90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大盖部66的外表面93相同的位置,施力臂84为与固定部64连结的一侧和与大盖部66连结的一侧相互正交的L字形状。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铰链部70是所谓的三点铰链,具有多个稳定位置,大盖部66通过绕第一铰链部70的转动位移而被保持于任一稳定位置。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施力臂84以L字形状形成,在与固定部64连结的一侧和与大盖部66连结的一侧的交叉角度为90度的状态下成为稳定状态。
<小盖部68>
小盖部68经由第二铰链部94安装于大盖部66的大上壁部72。该小盖部68能够相对于大盖部66(大上壁部72)绕第二铰链部94转动,能够从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第二封闭端95a转动到使外部连接部16露出的第二开口端95b。即,图6所示的状态是小盖部68位于第二封闭端95a而覆盖外部连接部16的状态。另外,图8所示的状态是转动后小盖部68位于第二开口端95b而使外部连接部16露出的状态。
如上所述,小盖部68由大盖部66的一部分构成。具体而言,小盖部68构成为包括由大上壁部72的一部分构成的小上壁部96和前壁部74。即,大上壁部72的前方部分的左右方向中间部是小上壁部96,与大上壁部72的后方部分及前方部分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隔开规定大小的间隙98地分离。该小上壁部96通过第二铰链部94而与大上壁部72的后方部分连结。由此,小上壁部96能够相对于大上壁部72的后方部分转动位移。另外,上述圆筒部80形成于小上壁部96。另外,在前壁部74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设有与壳体20的第二被锁定部48卡合的大致爪状的第二锁定部100。
在图2等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小上壁部96与大上壁部72一体地转动。具体而言,在大上壁部72的前端部分处,大上壁部7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与小上壁部96通过薄壁的脆弱部102连结。由此,防止了在大盖部66(大上壁部72)转动时小盖部68(小上壁部96)意外转动的情况。并且,在车辆维护时等,通过施加用于使小盖部68转动的外力而使脆弱部102断裂,能够在封闭大盖部66的状态下使小盖部68转动而成为开放状态。
另外,如图2等所示,在小盖部68处于第二封闭端95a的状态下,在小盖部68的前壁部74与壳体20的底壁4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规定大小的间隙104。总之,设置于壳体20的周壁44的前方部分的前方开口部62被小盖部68的前壁部74从上方覆盖,由此形成有大致矩形的间隙104。
<第二铰链部94>
将小上壁部96与大上壁部72的后方部分连结的第二铰链部94形成为比该小上壁部96和大上壁部72薄,并且能够弹性变形。该第二铰链部94在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小盖部68处于第二封闭端95a的状态)下,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第二铰链部94以该向下方凸出的弯曲状态成形,相对于随着后述的小盖部68的打开动作的弹性变形,通过弹性的恢复变形,小盖部68自动地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位移。由此,通过第二铰链部94的弹性恢复力,小盖部68被保持于第二封闭端95a侧。在实施方式1中,一对第二铰链部94、94在小上壁部96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相互分离地设置。
<电池配线模块10的组装>
以下,对电池配线模块10的组装方法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但电池配线模块10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
首先,准备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和壳体20,通过基于凹凸的嵌合或基于爪部的卡定等将各汇流条18固定于壳体20。即,如图1所示,相对于前后方向长的壳体20,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多个汇流条18。另外,在固定最终汇流条18a与壳体20时,也可以在最终汇流条18a和壳体20的销插通孔30、58插通未图示的销,使最终汇流条18a与壳体20相互定位。之后,在排列配置单电池12而成的单电池组14上载置包括最终汇流条18a在内的各汇流条18和壳体20。然后,将各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32插通于各汇流条18的电极端子插通孔34,并紧固螺母36。由此,相对于壳体2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连结由多个单电池12构成的单电池组14,将单电池12与各汇流条18电连接。在该状态下,在图1中的A部,电池配线模块10的前端部位于比单电池组14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另外,如前所述,将单电池与汇流条电连接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螺栓与螺母的紧固。
之后,相对于壳体20的最终汇流条收容部38从上方组装罩部22。具体而言,使设置于壳体20的周壁44的外表面的锁定部和/或被锁定部与设置于罩部22的被锁定部和/或锁定部卡合,由此相对于壳体20组装罩部22。另外,此时,设置于电池配线模块10的前端部分的第一锁定部46与第一被锁定部82、及第二锁定部100与第二被锁定部48可以卡合,也可以不卡合。这样,通过相对于连结有单电池12(单电池组14)的壳体20组装罩部22,由此完成实施方式1的电池配线模块10。
在这样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连结有单电池组14的电池配线模块10的前端部分被载置并固定在位于单电池组14的前方的壳体等固定构件106上。如图5所示,在固定构件106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固定用螺栓108,固定用螺栓108插通于壳体20的螺栓插通孔56和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的螺栓插通孔28,并与螺母110紧固。由此,单电池组14被固定于壳体。另外,在将螺母110与固定用螺栓108紧固时,也可以将未图示的销插通于最终汇流条18a及壳体20的销插通孔30、58,使最终汇流条18a和壳体20不与螺母110一起一体地旋转。
在这样将电池配线模块10的前端部分向固定构件106固定时,如图7所示,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70转动位移而位于第一开口端71b,通过保持构件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另外,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小盖部68的小上壁部96通过脆弱部102、102与大上壁部7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连结,所以小盖部68和大盖部66一体地转动而位于第一开口端71b。
在此,第一铰链部70构成为包括左右方向中央的施力臂84和施力臂84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薄壁部86。即,施力臂84的旋转支点处于成为与固定部64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88,并且施力臂84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的旋转支点处于薄壁部86、86。并且,与施力臂84的变形一起被牵拉而移动的大盖部66的移动支点处于成为施力臂84与大盖部66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90。
如上所述,这样的第一铰链部70是所谓的三点铰链,仅简单地说明变形机构,第一铰链部70的施力臂84在交叉角度为90度的状态下处于稳定位置。并且,通过使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70转动位移,由此施力臂84通过以左右两侧的薄壁部86为中心的转动作用等,在超过从第一封闭端71a到第一开口端71b之间的中间位置(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图示)71c之前拉伸变形,施力臂84中与固定部64连结的一侧和与大盖部66连结的一侧的交叉角度大于90度。之后,当大盖部66超过中间位置71c时,施力臂84向交叉角度返回90度的方向弹性恢复,如图7所示,大盖部66稳定在处于第一开口端71b的状态。即,在大盖部66的打开动作时,大盖部66被施力臂84施加从中间位置71c朝向第一开口端71b、即朝向固定部64施力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用于将大盖部66保持在位于图7所示的第一开口端71b的状态的保持构件由施力臂84构成。
这样,通过在将大盖部66保持为开口状态的状态下将螺母110紧固于固定用螺栓108,从而将连结有单电池组14的电池配线模块10固定于框体等固定构件106。此时,通过在固定用螺栓108连结用于与设置于外部电线的末端的端子部或其他的单电池组连接的汇流条等导体112并紧固螺母110,从而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与导体112电连接。之后,使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70转动位移而位于第一封闭端71a,由此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被大盖部66覆盖而被保护。在大盖部66的关闭动作时,大盖部66被施力臂84施加从中间位置71c朝向第一封闭端71a施力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第一封闭端71a。特别是,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通过第一锁定部46与第一被锁定部82、和/或第二锁定部100与第二被锁定部48卡合,由此大盖部66被更可靠地保持于第一封闭端71a,防止了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意外露出的情况。另外,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与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电连接的导体112通过小盖部68与壳体20之间的间隙104向外部延伸出。
并且,在车辆的维护时等,解除第二锁定部100与第二被锁定部48的卡合,对小盖部68施加绕第二铰链部94转动的方向的外力,使脆弱部102、102断裂。由此,通过第二铰链部94的弹性变形,能够使小盖部68与大盖部66的后方部分或左右方向两端部分独立地转动,由此小盖部68能够转动到图8所示的第二开口端95b。其结果是,能够使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露出,由此能够进行维护作业。另外,第二铰链部94在图6所示的小盖部68处于第二封闭端95a的状态下处于稳定位置,如图8所示,通过使小盖部68向第二开口端95b位移,由此第二铰链部94对小盖部68施加弹性恢复力作为向朝向第二封闭端95a的方向的作用力。其结果是,通过解除向小盖部68的外力,小盖部68通过第二铰链部94的弹性恢复作用而自动地向第二封闭端95a位移。并且,在小盖部68移动到第二封闭端95a之后,通过使第二锁定部100与第二被锁定部48卡合,由此结束维护作业。这样的小盖部68的绕第二铰链部94的转动、即向第二开口端95b的位移及在第二封闭端95a的保持能够在与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电连接的导体112从间隙104延伸到外部的状态下进行。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配线模块10,在将单电池组14向壳体等固定构件106固定时,通过使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70向第一开口端71b转动位移,能够使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较大地露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螺母110向固定用螺栓108的紧固作业。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设有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施力臂84),例如无需由作业者将大盖部66保持于开放状态,实现了作业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车辆的维护时,通过使小盖部68绕第二铰链部94与大盖部66独立地向第二开口端95b转动位移,能够使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较小地露出。由此,能够降低工具或作业者意外地与最终汇流条18a接触而触电的可能。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实现车辆维护时的安全性的提高和车辆制造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在电池配线模块10中,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是构成所谓的三点铰链的施力臂84。因此,不需要设置其他构件作为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削减和构造的容易化。另外,由于施力臂84超过中间位置而自动地向第一开口端71b或第一封闭端71a移动,所以还能够实现作业者的劳力的降低。
在实施方式1中,施力臂84为L字形状,施力臂84从大盖部66笔直地向后方延伸出,并且与固定部64连结的连结部分(薄壁部分88)位于比大盖部66的外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靠内侧。由此,抑制了施力臂84从罩部22向上方突出的情况。
与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电连接的导体112从小盖部68的前壁部74与壳体20的底壁42之间的间隙104向外部延伸出。由此,能够在导体112从间隙104延伸到外部的状态下进行小盖部68的开闭。其结果是,例如不解除最终汇流条18a与导体112的电连接,就能够打开小盖部68来进行维护作业。另外,小盖部68利用第二铰链部94的弹性恢复力,通过解除向第二开口端95b侧的外力而自动地向第二封闭端95a侧位移。因此,进一步降低了作业者意外地与最终汇流条18a的外部连接部16接触而触电的可能,并且还能够减轻作业者对小盖部68的关闭动作的劳力。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图9和图10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配线模块12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池配线模块120的基本构造与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电池配线模块10相同,但与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电池配线模块10相比,第一铰链部122中的作为保持构件的施力臂124的构造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电池配线模块10不同的部分,并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和部位,在图中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由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施力臂84与大盖部66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90处于与大盖部66的外表面93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位置),但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施力臂124与大盖部66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126处于比大盖部66的外表面93在高度方向上靠内侧(下侧)。该薄壁部分126的高度位置例如根据大盖部66的转动量或转动所需的外力等来设定,不被限定,但在实施方式2中,薄壁部分126处于与作为施力臂124和固定部64的连结部分的薄壁部分88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并且,施力臂124连结该前后的薄壁部分126、88。在实施方式2中,施力臂124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图9的状态)下,以在高度方向上向外侧(上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在具有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施力臂124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配线模块120中,也通过使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122转动位移到第一开口端71b,由此如图10所示,通过作为保持构件的施力臂124将大盖部66保持为开放状态。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配线模块120中,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配线模块10相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施力臂124的两端部的薄壁部分126、88均位于比大盖部66的外表面93在高度方向上靠内侧(下侧),还能够进一步抑制施力臂124从罩部22向上方的突出。另外,通过将施力臂124形成为弯曲形状,也容易确保施力臂124的长度尺寸,实现了设计自由度的提高。由此,能够根据大盖部66的转动量或转动所需的外力等,适当地设计施力臂124的形状。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图11至图13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电池配线模块130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2中,第一铰链部70、122是三点铰链,保持构件是构成三点铰链的施力臂84、124,但在实施方式3中,第一铰链部132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2不同。即,在实施方式3中,第一铰链部132构成为包括在罩部22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处连结固定部64与大盖部134的薄壁部86、86。
并且,在罩部2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设有将大盖部134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在实施方式3中,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从大盖部134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部136;及设置于作为壳体20侧的构件的最终汇流条18a的被卡合部138。具体而言,在固定部64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设有凹状的位移允许空间140,如图12所示,卡合突部136从大盖部134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朝向位移允许空间140突出。卡合突部136的后端部向下方弯曲,卡合突部136为大致钩状。
通过使形成为这种形状的大盖部134绕第一铰链部132朝向第一开口端71b转动,如图13所示,在大盖部134位于第一开口端71b时,卡合突部136与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26的角部压接并卡合。由此,大盖部134被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被卡合部138由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26的角部构成。
在形成为以上这种构造的实施方式3的电池配线模块130中,由于大盖部134被保持构件(卡合突部136和被卡合部138)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因此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效果。特别地,在实施方式3中,由于将大盖部134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力通过卡合突起136与被卡合部138的物理性的卡合力而得到,所以能够将大盖部134稳定地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
<实施方式4>
以下,使用图14至图17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电池配线模块150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电池配线模块150的第一铰链部152构成为包括罩部22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的薄壁部86、86和设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分的蝶形铰链部154。蝶形铰链部154具有被称为所谓蝶形铰链的构造,以下,简单地对实施方式4的蝶形铰链部154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4中,在固定部64与大盖部66的前后方向之间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设有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并在罩部22的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一对贯通孔156、156。各贯通孔156具有在图15所示的俯视下分别形成为大致梯形的部分,两个贯通孔156、156中相互接近的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图15中的左右方向尺寸)分别变短,并且两个贯通孔156、156中处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分别变长。并且,在这两个贯通孔156、156的左右方向外侧设有将固定部64与大盖部66连结的薄壁部86、86。
在该各贯通孔156内分别设置有将前方的大盖部66与后方的固定部64之间连结的薄板部分158。由此,两个薄板部分158、158中相互接近的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分别变短,并且两个薄板部分158、158中处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分别变长。这两个薄板部分158、158分别能够随着大盖部66的转动位移而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构成所谓的蝶形铰链。另外,两个贯通孔156、156的左右方向之间形成为与薄板部分158相同程度的薄壁,两个贯通孔156、156的左右方向之间也能够弹性变形。
即,如图16所示,在大盖部66处于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各薄板部分158以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通过使这样的大盖部66绕第一铰链部152转动到第一开口端,如图17所示,各薄板部分158弹性变形从而使弯曲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由此以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这种蝶形铰链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在内侧和外侧长度不同,通过弯曲方向相反,从而处于不同的稳定位置。因此,通过各薄板部分158弹性变形以使弯曲方向相反,由此大盖部66被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因此,在实施方式4中,将大盖部66保持于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构成蝶形铰链部154的两个薄板部分158、158。另外,两个贯通孔156、156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从两个薄板部分158、158的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出薄壁部86、86。
对于形成为如上所述的构造的实施方式4的电池配线模块150,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效果。在实施方式4中,第一铰链部152采用了蝶形铰链,随着大盖部66的转动,大盖部66能够保持在第一开口端71b和第一封闭端71a中的任一稳定位置。
<变形例>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4进行了详述,但本公开并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在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由施力臂84、124、卡合突部136及被卡合部138、构成蝶形铰链的薄板部分158构成。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均由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由罩部22的一部分构成,但例如也可以使将大盖部保持于第一开口端的保持构件设置于构成电池配线模块的壳体,还可以由与壳体或汇流条不同的构件构成。即,第一铰链部的铰链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三点铰链或蝶形铰链,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任意铰链构造。
(2)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与大盖部的卡合突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并不限定于最终汇流条18a的连结部分的角部,也可以是最终汇流条18a的其他部分,还可以是壳体。
(3)壳体、罩部、汇流条的具体形状没有限定,可以根据多个单电池(单电池组)的配置方式等适当地设计、变更。
(4)如上所述,本公开公开了图1中的A部(单电池组14的末端部与电池配线模块10的连接部分)的具体构造,例如在图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电池配线模块1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或与A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后端部)的具体构造不被限定。例如,在电池配线模块10中,与A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后端部)既可以采用根据本公开的构造,也可以不采用根据本公开的构造。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母110与从框体等固定构件106向上方突出的固定用螺栓108紧固,由此将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固定于固定构件106,但也可以通过将固定用螺栓从上方插通于内部具有螺母的固定构件并进行紧固,由此将电池配线模块固定于固定构件。
标号说明
10 电池配线模块(实施方式1)
12 单电池
14 单电池组
16 外部连接部
18 汇流条
18a 最终汇流条
20 壳体
22 罩部
24 电池连接部
26 连结部分
28 螺栓插通孔
30 销插通孔
32 电极端子
34 电极端子插通孔
36 螺母
38 最终汇流条收容部
40 配线收容部
42 底壁
44 周壁
46 第一锁定部
48 第二被锁定部
50 连结突部
52 外部侧收容部
54 电池侧收容部
56 螺栓插通孔
58 销插通孔
60 下方开口部
62 前方开口部
64 固定部
66 大盖部
68 小盖部
70 第一铰链部
71a 第一封闭端
71b 第一开口端
71c 中间位置
72 大上壁部
74 前壁部
76 侧壁部
78 后壁部
80 圆筒部
82 第一被锁定部
84 施力臂(保持构件)
86 薄壁部
88、90 薄壁部
92 变形允许空间
93 外表面
94 第二铰链部
95a 第二封闭端
95b 第二开口端
96 小上壁部
98 间隙
100 第二锁定部
102 脆弱部
104 间隙
106 固定构件
108 固定用螺栓
110 螺母
112 导体
120 电池配线模块(实施方式2)
122 第一铰链部
124 施力臂(保持构件)
126 薄壁部分
130 电池配线模块(实施方式3)
132 第一铰链部
134 大盖部
136 卡合突部(保持构件)
138 被卡合部(保持构件)
140 位移允许空间
150 电池配线模块(实施方式4)
152 第一铰链部
154 蝶形铰链部
156 贯通孔
158 薄板部分(保持构件)

Claims (8)

1.一种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安装于多个单电池(12)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14),其中,
该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具有:
多个汇流条(18),与所述单电池组(14)电连接;
绝缘性的壳体(20),收容所述多个汇流条(18);及
罩部(22),安装于所述壳体(20)并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18),
所述多个汇流条(18)包括具有外部连接部(16)的最终汇流条(18a),
所述罩部(22)具有:固定部(64),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20);大盖部(66、134),经由第一铰链部(70、122、132、152)安装于所述固定部(64),并覆盖所述最终汇流条(18a)的所述外部连接部(16)和所述外部连接部(16)的周边区域;及小盖部(68),由所述大盖部(66、134)的一部分构成,经由第二铰链部(94)安装于所述大盖部(66、134),并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16),
所述大盖部(66、134)能够绕所述第一铰链部(70、122、132、152)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16)和所述外部连接部(16)的周边区域的第一封闭端(71a)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16)和所述外部连接部(16)的周边区域露出的第一开口端(71b),
所述小盖部(68)能够绕所述第二铰链部(94)从覆盖所述外部连接部(16)的第二封闭端(95a)转动到使所述外部连接部(16)露出的第二开口端(95b),
所述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具有将所述大盖部(66、134)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71b)的保持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0、120),其中,
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施力臂(84、124),该施力臂(84、124)的两端部与所述固定部(64)和所述大盖部(66)连结,所述施力臂(84、124)对所述固定部(64)与所述大盖部(66)之间施加作用力,
所述施力臂(84、124)能够随着所述大盖部(66)相对于所述固定部(64)的转动位移而弹性变形,通过在超过从所述第一封闭端(71a)到所述第一开口端(71b)之间的中间位置(71c)之前进行拉伸变形,在超过所述中间位置(71c)时进行弹性恢复,从而施加将所述大盖部(66)朝向所述固定部(64)施力的所述作用力,将所述大盖部(66)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71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0),其中,
所述施力臂(84)为与所述固定部(64)连结的一侧和与所述大盖部(66)连结的一侧相互正交的L字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20),其中,
所述施力臂(124)中的与所述大盖部(66)连结的连结部分位于比所述大盖部(66)的外表面(93)在高度方向上靠内侧,所述施力臂(124)是在高度方向上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50),其中,
所述保持构件包括构成蝶形铰链(154)的薄板部分(158),该薄板部分(158)的两端部与所述固定部(64)和所述大盖部(66)连结,所述薄板部分(158)能够随着所述大盖部(66)相对于所述固定部(64)的转动位移而弹性变形,所述薄板部分(158)在所述大盖部(66)处于所述第一封闭端(71a)的状态下以在高度方向上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所述薄板部分(158)通过以使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式弹性变形,来使所述大盖部(66)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71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30),其中,
所述保持构件构成为包括:卡合突部(136),位于所述第一铰链部(132)侧并从所述大盖部(134)突出;及被卡合部(138),设置于所述壳体(20)侧,
在所述大盖部(134)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71b)时,所述卡合突部(136)与所述被卡合部(138)压接并卡合,由此所述大盖部(134)被保持于所述第一开口端(71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其中,
在所述小盖部(68)处于所述第二封闭端(95a)的状态下,在所述小盖部(68)与所述壳体(20)之间设有间隙(104),所述小盖部(68)在与所述外部连接部(16)连接的导体(112)从所述间隙(104)延伸到外部的状态下被保持于所述第二封闭端(95a)。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10、120、130、150),其中,
所述第二铰接部(94)通过弹性变形而允许所述小盖部(68)向所述第二开口端(95a)侧的移位,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部(94)的弹性恢复力使所述小盖部(68)保持于所述第二封闭端(95a)侧。
CN202210408467.4A 2021-04-22 2022-04-19 电池配线模块 Active CN115241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2443A JP7312518B2 (ja) 2021-04-22 2021-04-22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21-072443 2021-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1609A true CN115241609A (zh) 2022-10-25
CN115241609B CN115241609B (zh) 2024-03-26

Family

ID=83667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8467.4A Active CN115241609B (zh) 2021-04-22 2022-04-19 电池配线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4780A1 (zh)
JP (2) JP7312518B2 (zh)
CN (1) CN1152416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6531B2 (ja) 2021-11-11 2023-12-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2996A (ja) * 2003-06-05 2004-12-24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2007062745A (ja) * 2005-08-29 2007-03-15 Sakura Color Prod Corp キャップ
JP2013054995A (ja) * 2011-09-06 2013-03-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US20160049631A1 (en) * 2013-05-07 2016-02-18 Yazaki Corporation Bus 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JP2016091822A (ja) * 2014-11-05 2016-05-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絶縁カバー、及び絶縁カバーを備える蓄電装置アッセンブリー
CN105981198A (zh) * 2014-02-06 2016-09-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模块
CN10745293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配线模块
KR20180033868A (ko) * 2016-09-26 2018-04-04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배터리모듈용 직렬연결장치
CN108933221A (zh) * 2017-05-22 2018-12-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导电模块
CN109962181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接线柱盖
US20200203779A1 (en) * 2018-12-23 2020-06-25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9340A (ja) 2002-09-30 2004-04-15 Suzuki Motor Corp バッテリ端子カバー
JP6682868B2 (ja) 2016-01-15 2020-04-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包装容器、及び注出部材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2996A (ja) * 2003-06-05 2004-12-24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2007062745A (ja) * 2005-08-29 2007-03-15 Sakura Color Prod Corp キャップ
JP2013054995A (ja) * 2011-09-06 2013-03-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US20160049631A1 (en) * 2013-05-07 2016-02-18 Yazaki Corporation Bus 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5981198A (zh) * 2014-02-06 2016-09-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模块
JP2016091822A (ja) * 2014-11-05 2016-05-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絶縁カバー、及び絶縁カバーを備える蓄電装置アッセンブリー
CN10745293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配线模块
KR20180033868A (ko) * 2016-09-26 2018-04-04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배터리모듈용 직렬연결장치
CN108933221A (zh) * 2017-05-22 2018-12-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导电模块
CN109962181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池接线柱盖
US20200203779A1 (en) * 2018-12-23 2020-06-25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modul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及电池架以及充电器", 电动工具, no. 03, 18 June 2016 (2016-06-18), pages 34 - 3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18895A (ja) 2023-08-25
JP7312518B2 (ja) 2023-07-21
US20220344780A1 (en) 2022-10-27
CN115241609B (zh) 2024-03-26
JP2022166973A (ja) 2022-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4846B2 (ja) 救援端子構造
JP3047053B2 (ja)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に用いる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
JP673847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用の電力端子
JP2539421Y2 (ja)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に用いる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
EP2698845B1 (en) Cell wiring module
WO2012043486A1 (ja) セル電圧検出コネクタ
CN111613911B (zh) 端子盖
CN115241609B (zh) 电池配线模块
JP2013152917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9155378B (zh) 蓄电模块和控制设备的连接结构
JP713227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3640014B2 (ja) 電線プロテクタの撓み吸収構造
JP4941740B2 (ja) コネクタ
CN113161947B (zh) 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
US20180175344A1 (en) Housing member
WO2021006000A1 (ja)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2020205231A (ja) コネクタ
JP3224218B2 (ja) バッテリ端子の接続構造
JP3906646B2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0250740A1 (ja) コネクタ
JP7469273B2 (ja) 電気接続箱
US11715903B2 (en) Connector including a rotatble connection member
JP2990366B2 (ja) バッテリ端子の接続構造
JP2957063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21150196A (ja) 電線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