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5412A -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5412A
CN115195412A CN202211126882.7A CN202211126882A CN115195412A CN 115195412 A CN115195412 A CN 115195412A CN 202211126882 A CN202211126882 A CN 202211126882A CN 115195412 A CN115195412 A CN 115195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piece
outle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268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95412B (zh
Inventor
王泽星
吕克岩
闫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Junsheng Qunying Automobil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Junsheng Qunying Automobil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Junsheng Qunying Automobil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Junsheng Qunying Automobil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268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95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95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5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95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5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本发明提供能够将出风口进行隐藏,并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出风口是汽车必备的部件之一,为满足不同身高、不同体型、不同习惯的驾驶员对温度的要求,空调出风口沿旋转中心旋转以获得习惯的风速与温度。目前市面上的常规出风口,安装至汽车的面板上后,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出风口的开口及叶片,破坏了面板的整体性,虽然目前出现了新型的出风口,通过将出风口的开口倾斜设置,安装至汽车的面板上后,能够将出风口的开口进行部分隐藏,但是仍然能够被用户能够直接看到出风口的开口,破坏了面板的整体性,而且这种出风口设置有两个出风通道,两个出风通道输出的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两股气流的大小来进行风向调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精准控制最终的出风方向,影响最终的出风效果,此外现有的出风口为了实现上下导风、左右导风和风量控制的功能,需要主叶片、次叶片和风门等机构,零件数量多,占用空间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能够将出风口进行隐藏,并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出风口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所述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所述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所述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出风口,通过在出风通道内设置导风件,导风件将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使得出风口安装至汽车面板上后,出风口与汽车面板造型融为一体,从驾驶舱内观察,汽车面板上不存在任何风道,实现了完全将出风口隐藏,并且通过在上出风通道内设置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下出风通道内设置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的转动配合,能够使得第一气流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的转动配合,能够使得第二气流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吹风角度精准,调节简单,而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能够对用户进行集中吹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中间集风部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上出风区域包括上独立区域和上集中区域,下出风区域包括下独立区域和下集中区域,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一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一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且此时上独立区域和下独立区域分隔设置,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互不干涉;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二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集中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二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集中区域,且此时上集中区域和下集中区域交叠以形成所述中间集风部,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之间存在交汇。通过上述改进,使得仅有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仅有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吹风角度能够精准控制,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能吹向中间集风部,进行集中吹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上独立区域位于中间集风部的上方,下独立区域位于中间集风部的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40°,第二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20°,第二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所述第一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40°,第二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20°,第二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安装于面向乘客舱的面板上,所述面板上具有与上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上引流部以及与下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下引流部,所述上引流部倾斜朝上设置,所述下引流部倾斜向下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上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均能从上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上出风通道外,且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向上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上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上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上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上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上引流部和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所述下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下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均能从下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下出风通道外,且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向下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下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下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下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下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下引流部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一气流会受上引流部的影响,被上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一气流不受上引流部的影响;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二气流会受下引流部的影响,被下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二气流不受下引流部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上导风件将上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所述下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下导风件将下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使得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在面板上不具有可见的出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导风件将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时,导风件与上引流部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上引流部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所述下导风件将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时,挡风件与下引流部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下引流部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美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出风口还包括上执行器和下执行器,所述上执行器与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传动配合,以带动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所述下执行器与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传动配合,以带动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执行器和下执行器分别独立运动,使得所述上出风通道所能实现的吹风状态和下出风通道所能实现的吹风状态分别独立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执行器的输出端与上导风件传动连接,所述上导风件上设有与上挡风件相配合的上联动件,当上导风件在第一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上挡风件不响应所述上导风件的动作,当上导风件带第二导风角度范围内和第三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上导风件通过上联动件带动上挡风件同步进行转动;
所述下执行器的输出端与下导风件传动连接,所述下导风件上设有与下挡风件相配合的下联动件,当下导风件在第一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下挡风件不响应所述下导风件的动作,当下导风件带第二导风角度范围内和第三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下导风件通过下联动件带动下挡风件同步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去除壳体和面板后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执行器与上导风件、上挡风件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上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下执行器与下导风件、下挡风件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下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均位于关闭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位于第一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位于第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位于第三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下出风通道位于第一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下出风通道位于第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下出风通道位于第三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均位于第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均位于第三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上出风通道;1.2、下出风通道;2、导风机构;2.1、上导风件;2.2、上挡风件;2.3、下导风件;2.4、下挡风件;2.5、上联动件;2.51、上滑槽;2.6、下联动件;2.61、下滑槽;2.7、导风叶片;3、面板;3.1、上引流部;3.2、下引流部;4、上执行器;5、下执行器;6、后排执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阐释。
参见图1至图15所示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包括壳体1和导风机构2,壳体1上具有两个出风通道,两个出风通道分别为上出风通道1.1和下出风通道1.2,其中,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倾斜向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倾斜向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导风件和挡风件分别具有两个,两个导风件分别为上导风件2.1和下导风件2.3,两个挡风件分别为上挡风件2.2和下挡风件2.4,其中,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转动设置在上出风通道1.1内,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转动设置在下出风通道1.2内,并且上导风件2.1的转动轴线和上挡风件2.2的转动轴线位于出口的相对侧,且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均能从出风通道的内部经出风通道的出口转动至上出风通道1.1的外部,当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向上出风通道1.1外转动时,上导风件2.1的旋转方向和上挡风件2.2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当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向上出风通道1.1外转动时,其中一个绕顺时针转动,另一个绕逆时针转动。
下导风件2.3的转动轴线和下挡风件2.4的转动轴线位于出口的相对侧,且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均能从出风通道的内部经出风通道的出口转动至下出风通道1.2的外部,当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向下出风通道1.2外转动时,下导风件2.3的旋转方向和下挡风件2.4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当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向下出风通道1.2外转动时,其中一个绕顺时针转动,另一个绕逆时针转动。
此外,所述出风口安装于面向乘客舱的面板3上,所述面板3上具有与上出风通道1.1相配合的上引流部3.1以及与下出风通道1.2相配合的下引流部3.2,所述上引流部3.1倾斜朝上设置,所述下引流部3.2倾斜向下设置。使得气流能够朝特定的方向吹出。所述上导风件2.1将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关闭时,上导风件2.1与上引流部3.1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上引流部3.1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所述下导风件2.3将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关闭时,下导风件2.3与下引流部3.2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下引流部3.2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美观,从驾驶舱内观察,汽车面板3上不存在任何风道。
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对于上出风通道1.1,能够实现以下吹风模式,图中A、B、C分别对应着乘客的头部、胸部和腹部。
参见图7所示,关闭模式:所述上导风件2.1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上导风件2.1将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进行封闭,此时上出风通道1.1内无气流吹出,并且当上导风件2.1与上引流部3.1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上引流部3.1位于同一直线上,能够将出风口完全隐藏,整体造型更加美观。
参见图8所示,第一模式:所述上导风件2.1在第一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上挡风件2.2在第一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上挡风件2.2对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几乎无遮挡,且上挡风件2.2对上引流部3.1无遮挡,上挡风件2.2对第一气流进行引导,同时配合上引流部3.1对第一气流进行引导,第一气流受上引流部3.1的影响,产生康达效应,使得第一气流吹向第一上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一上区域对应着乘客的头部位置。
参见图9所示,第二模式:所述上导风件2.1在第二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2.2在第二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上挡风件2.2对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进行部分遮挡,且上挡风件2.2对上引流部3.1进行部分遮挡,上挡风件2.2对第一气流进行引导,同时部分第一气流受上引流部3.1的影响,产生康达效应,使得第一气流吹向第二上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二上区域对应着乘客的头部和胸部之间的位置。
参见图10所示,第三模式:所述上导风件2.1在第三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2.2在第三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上挡风件2.2对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进行遮挡,且上挡风件2.2对上引流部3.1完全遮挡,使得第一气流不受上引流部3.1的影响,仅仅上挡风件2.2对第一气流进行引导,使得第一气流吹向第三上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二上区域对应着乘客的胸部位置。
第一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30°,第二导风角度的范围为30°-40°,第三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10°,第二挡风角度的范围为10° -20°,第三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
参见图7、图11至图13所示,对于下出风通道1.2,能够实现以下吹风模式,图中A、B、C分别对应着乘客的头部、胸部和腹部。
参见图7所示,关闭模式:所述下导风件2.3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下导风件2.3将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进行封闭,此时下出风通道1.2内无气流吹出,并且当下导风件2.3与下引流部3.2之间平滑过渡,并与下引流部3.2位于同一直线下,能够将出风口完全隐藏,整体造型更加美观。
参见图11所示,第一模式:所述下导风件2.3在第一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下挡风件2.4在第一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下挡风件2.4对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几乎无遮挡,且下挡风件2.4对下引流部3.2无遮挡,下挡风件2.4对第二气流进行引导,同时配合下引流部3.2对气流进行引导,第二气流受下引流部3.2的影响,产生康达效应,使得第二气流吹向第一下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一下区域对应着乘客的腹部位置。
参见图12所示,第二模式:所述下导风件2.3在第二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2.4在第二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下挡风件2.4对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进行部分遮挡,且下挡风件2.4对下引流部3.2进行部分遮挡,下挡风件2.4对第二气流进行引导,同时部分第二气流受下引流部3.2的影响,产生康达效应,使得第二气流吹向第二下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二下区域对应着乘客的腹部和胸部之间的位置。
参见图13所示,第三模式:所述下导风件2.3在第三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2.4在第三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此时下挡风件2.4对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进行遮挡,且下挡风件2.4对下引流部3.2完全遮挡,使得第二气流不受下引流部3.2的影响,仅仅下挡风件2.4对第二气流进行引导,使得第二气流吹向第三下区域,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第三下区域对应着乘客的胸部位置。
第一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 30°,第二导风角度的范围为30°-40°,第三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10°,第二挡风角度的范围为10° -20°,第三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
第一上区域、第二上区域和第三上区域形成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第一下区域、第二下区域和第三下区域形成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并且第一上区域和第二上区域配合形成上独立区域,在上独立区域中,仅有第一气流能够覆盖,实现精准风向的控制,第一下区域和第二下区域配合形成下独立区域,在下独立区域中,仅有第二气流能够覆盖,实现精准风向的控制,第三上区域和第三下区域交叠,形成中间集风部,此时如果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吹向中间集风部时,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之间存在交汇,中间集风部位于上出风通道1.1的出口和下出风通道1.2的出口之间,对于车内的乘客而言,中间集风部对应着乘客的胸部位置。
所述上出风通道1.1所能实现的吹风模式和下出风通道1.2所能实现的吹风模式分别独立进行。使得上出风通道1.1中的任一吹风模式和下出风通道1.2中的任一吹风模式能够进行任意组合。
参见图14所示,上出风通道1.1和下出风通道1.2均位于第二模式下,此时第一气流吹向乘客的头部和胸部之间的位置,第二气流吹向乘客的腹部和胸部之间的位置,参见图15所示,上出风通道1.1和下出风通道1.2均位于第三模式下,此时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吹向乘客的胸部位置。
本发明的出风口,通过在出风通道内设置导风件,导风件将出风通道的出口关闭,使得出风口安装至汽车面板3上后,出风口与汽车面板3造型融为一体,从驾驶舱内观察,汽车面板3上不存在任何风道,实现了完全将出风口隐藏,并且通过设置导风件和挡风件,导风件和挡风件的转动配合,能够实现出风范围的调节,使得最终出风吹向分别吹向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覆盖范围广,调节简单。
出风口还包括上执行器4和下执行器5,所述上执行器4分别与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传动配合,以带动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进行转动;实现不同的吹风模式。
所述上执行器4的输出端与上导风件2.1传动连接,所述上导风件2.1上设有与上挡风件2.2相配合的上联动件2.5,当所述上导风件2.1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上挡风件2.2通过上联动件2.5不响应上导风件2.1的动作,上挡风件2.2保持不动,此时仅仅上导风件2.1转动,所述上导风件2.1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且上导风件2.1通过上联动件2.5带动上挡风件2.2进行转动。此时上导风件2.1和上联动件2.5同步进行转动。
具体而言,所述上联动件2.5包括与上导风件2.1配合的第一上连接端和与上挡风件2.2配合的第二上连接端,第一上连接端上形成有上滑槽2.51,上导风件2.1上具有伸入上滑槽2.51内的上凸块,所述第二上连接端与上挡风件2.2直接转动连接。
当上导风件2.1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上凸块在上滑槽2.51内移动,使得上联动件2.5不会动作,从而使得上挡风件2.2不会动作,当上导风件2.1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带动所述上导风件2.1转动,并且上凸块与上滑槽2.51的侧壁相抵,从而会带动上联动件2.5移动,从而使得上挡风件2.2会同时转动,并且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的转动角度相同。使得一个执行器便能使得上导风件2.1和上挡风件2.2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就本实施例而言,第一角度范围为0-20°,第二角度范围20°-50°。从而能够实现上导风件2.1在第一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上挡风件2.2能够在第一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上导风件2.1在第二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上挡风件2.2能够在第二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上导风件2.1在第三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上挡风件2.2能够在第三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使得上出风通道1.1能够实现不同的吹风模式。
所述下执行器5的输出端与下导风件2.3传动连接,所述下导风件2.3上设有与下挡风件2.4相配合的下联动件2.6,当所述下导风件2.3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下挡风件2.4通过下联动件2.6不响应下导风件2.3的动作,下挡风件2.4保持不动,此时仅仅下导风件2.3转动,所述下导风件2.3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且下导风件2.3通过下联动件2.6带动下挡风件2.4进行转动。此时下导风件2.3和下联动件2.6同步进行转动。
具体而言,所述下联动件2.6包括与下导风件2.3配合的第一下连接端和与下挡风件2.4配合的第二下连接端,第一下连接端下形成有下滑槽2.61,下导风件2.3下具有伸入下滑槽2.61内的下凸块,所述第二下连接端与下挡风件2.4直接转动连接。
当下导风件2.3在第一角度范围内转动时,下凸块在下滑槽2.61内移动,使得下联动件2.6不会动作,从而使得下挡风件2.4不会动作,当下导风件2.3在第二角度范围内转动时,带动所述下导风件2.3转动,并且下凸块与下滑槽2.61的侧壁相抵,从而会带动下联动件2.6移动,从而使得下挡风件2.4会同时转动,并且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的转动角度相同。使得一个执行器便能使得下导风件2.3和下挡风件2.4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就本实施例而言,第一角度范围为0-20°,第二角度范围20°-50°。从而能够实现下导风件2.3在第一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下挡风件2.4能够在第一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下导风件2.3在第二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下挡风件2.4能够在第二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下导风件2.3在第三导风角度内转动时,下挡风件2.4能够在第三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使得下出风通道1.2能够实现不同的吹风模式。
所述出风通道内还设有竖向转动安装的导风叶片2.7,出风口还包括与导风叶片2.7相配合的后排执行器6,所述后排执行器6带动所述导风叶片2.7转动,从而进行左右风向的调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出风口包括壳体和导风机构,所述壳体具有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所述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下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一气流,所述下出风通道的出口倾斜朝上设置,并被配置为输出第二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上出风通道内的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以及转动设置于下出风通道内的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一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上出风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使得第二气流能够定向覆盖下出风区域,且上出风区域和下出风区域之间存在交叠以形成中间集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集风部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上出风区域包括上独立区域和上集中区域,下出风区域包括下独立区域和下集中区域,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一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独立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一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独立区域,且此时上独立区域和下独立区域分隔设置,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互不干涉;所述上导风件在第二上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一气流吹向上集中区域;所述下导风件在第二下导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时,所述第二气流吹向下集中区域,且此时上集中区域和下集中区域交叠以形成所述中间集风部,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之间存在交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40°,第二上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20°,第二上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所述第一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0-40°,第二下导风角度的范围为40°-50°;第一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0- 20°,第二下挡风角度的范围为20° -3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安装于面向乘客舱的面板上,所述面板上具有与上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上引流部以及与下出风通道相配合的下引流部,所述上引流部倾斜朝上设置,所述下引流部倾斜向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上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均能从上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上出风通道外,且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向上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上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上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上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上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上引流部和上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所述下导风件的转动轴线和下挡风件的转动轴线位于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相对侧,所述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均能从下出风通道内转动至下出风通道外,且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向下出风通道外转动时,下导风件的旋转方向和下挡风件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下导风件通过转动调整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开启程度,所述下挡风件通过转动调整对下引流部和下出风通道的出口的遮挡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一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一气流会受上引流部的影响,被上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上挡风件在第二上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上挡风件对上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一气流不受上引流部的影响;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一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无遮挡或部分遮挡, 至少部分第二气流会受下引流部的影响,被下引流部进行引导;所述下挡风件在第二下挡风角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下挡风件对下引流部完全遮挡, 至第二气流不受下引流部的影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上导风件将上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所述下导风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下导风件将下出风通道的出口进行封闭,使得上出风通道和下出风通道在面板上不具有可见的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出风口还包括上执行器和下执行器,所述上执行器与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传动配合,以带动上导风件和上挡风件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所述下执行器与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传动配合,以带动下导风件和下挡风件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执行器和下执行器分别独立运动,使得所述上出风通道所能实现的吹风状态和下出风通道所能实现的吹风状态分别独立进行。
CN202211126882.7A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Active CN115195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6882.7A CN115195412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6882.7A CN115195412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5412A true CN115195412A (zh) 2022-10-18
CN115195412B CN115195412B (zh) 2022-12-23

Family

ID=83571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26882.7A Active CN115195412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954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1294A (zh) * 2023-08-04 2023-09-05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组件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9910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室内機
US20170176045A1 (en) * 2015-12-22 2017-06-22 Toyoda Gosei Co., Ltd.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WO2018016196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126589A (zh) * 2019-04-10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机动车
US20190315200A1 (en) * 2018-04-13 2019-10-1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CN209776100U (zh) * 2019-02-27 2019-12-13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口装置、空调系统及交通工具
DE102019201902A1 (de) * 2019-02-13 2020-08-13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m aerodynamischen Element zum Regulieren eines Luftstroms
CN111559226A (zh) * 2020-04-20 2020-08-21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出风口结构
EP3702185A1 (en) * 2019-02-27 2020-09-02 Ningbo Joysonquin Automotive Systems Holding Co., Ltd Air outlet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CN111780244A (zh) * 2020-06-08 2020-10-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EP3842701A1 (en) * 2019-12-26 2021-06-3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flow
CN113212117A (zh) * 2021-06-24 2021-08-0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道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15398095U (zh) * 2021-08-18 2022-01-04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的隐藏式出风口
CN215474363U (zh) * 2021-06-24 2022-01-11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机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WO2022151027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217347424U (zh) * 2022-07-13 2022-09-02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扁平式隐藏型双通道出风口
CN217396169U (zh) * 2022-06-06 2022-09-09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9910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室内機
US20170176045A1 (en) * 2015-12-22 2017-06-22 Toyoda Gosei Co., Ltd.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WO2018016196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90315200A1 (en) * 2018-04-13 2019-10-1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DE102019201902A1 (de) * 2019-02-13 2020-08-13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m aerodynamischen Element zum Regulieren eines Luftstroms
EP3702185A1 (en) * 2019-02-27 2020-09-02 Ningbo Joysonquin Automotive Systems Holding Co., Ltd Air outlet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CN209776100U (zh) * 2019-02-27 2019-12-13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口装置、空调系统及交通工具
CN110126589A (zh) * 2019-04-10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机动车
EP3842701A1 (en) * 2019-12-26 2021-06-3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flow
CN111559226A (zh) * 2020-04-20 2020-08-21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出风口结构
CN111780244A (zh) * 2020-06-08 2020-10-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WO2022151027A1 (zh) * 2021-01-13 2022-07-2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113212117A (zh) * 2021-06-24 2021-08-0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道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15474363U (zh) * 2021-06-24 2022-01-11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机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15398095U (zh) * 2021-08-18 2022-01-04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的隐藏式出风口
CN217396169U (zh) * 2022-06-06 2022-09-09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217347424U (zh) * 2022-07-13 2022-09-02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扁平式隐藏型双通道出风口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91294A (zh) * 2023-08-04 2023-09-05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组件
CN116691294B (zh) * 2023-08-04 2023-11-03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5412B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95412B (zh)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的吹风方法
KR20200043143A (ko)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CN114786974A (zh) 汽车用细长型通风口的风向调节装置
CN115465055A (zh) 一种隐藏式空调出风口
CN103847462A (zh) 车辆的后部空调
CN116568538A (zh) 一种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112440678B (zh) 叶片装置、车辆空调的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CN218906854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209445562U (zh) 空调器
CN208842186U (zh) 一种隐藏式出风口装置及车辆
CN112455196B (zh) 一种多通道汽车空调出风口的调节方法及其装置
CN212538049U (zh) 一种具有前面板空调的中框
JP200725368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S5919605Y2 (ja) 自動車用ベンチレ−タ
CN208579492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688262U (zh) 空调室内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200049082A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의 슬라이딩형 개폐장치
CN217274493U (zh) 具有下出风口的嵌入式空调
CN217048182U (zh) 一种车辆空调系统的电动风道连接装置
CN219007545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结构
CN220535365U (zh) 缩回翻盖式出风口结构、空调器及车辆
CN219014586U (zh) 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12440682B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2757875A (zh) 一种汽车空调电动调节出风口
CN219325716U (zh) 车辆及车辆出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Blowing Method for Hidden Air Conditioning Outlet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3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223

Pledge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Ningbo Yinzhou Branch

Pledgor: NINGBO JUNSHENG QUNYING AUTOMOBILE SYSTEM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8822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