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0852A - 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0852A
CN115190852A CN202180017470.7A CN202180017470A CN115190852A CN 115190852 A CN115190852 A CN 115190852A CN 202180017470 A CN202180017470 A CN 202180017470A CN 115190852 A CN115190852 A CN 115190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portion
state
vehicle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74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尚文
小杉正则
村木均至
江川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90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08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B62D1/14Tillers, i.e. hand levers operating on steering colum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05G1/10Details, e.g. of discs, knobs, wheel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操作装置具备:第1位移部,其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位移;第2位移部,其被第1位移部支承;以及伸缩锁定部。第2位移部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伸缩锁定部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限制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允许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11-48985号公报公开一种车辆用方向盘,具备: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方向盘主体和分别被方向盘主体的左右两端支承的左右一对把手。对于记载于该文献的车辆用方向盘而言,若车辆的乘坐者在由左手和右手分别把持了左右一对把手的状态下使车辆用方向盘向左方旋转,则由左手把持的把手以相对于方向盘主体朝向乘坐者侧延伸的方式摆动。由此,抑制使车辆用方向盘向左方旋转时的乘坐者的左手的扭转。与此相同,若在车辆的乘坐者分别由左手和右手把持了左右一对把手的状态下使车辆用方向盘向右方旋转,则由右手把持的把手以相对于方向盘主体而朝向乘坐者侧延伸的方式摆动。由此,抑制使车辆用方向盘向右方旋转时的乘坐者的右手的扭转。
然而,如以上说明的车辆用方向盘那样,在具有两个以上因为由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位移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优选当限制了一个部分的位移时能够确保另一个部分的位移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状况,目的在于得到在限制了一个部分的位移时能够确保另一个部分的位移量的操作装置。
第1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具备:第1位移部,其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位移;第2位移部,其被上述第1位移部支承,且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位移部位移;以及锁定部,其在上述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限制上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上述第1位移部位移,在上述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允许上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上述第1位移部位移。
在第1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基础上,对于第2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而言,上述第1位移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第2位移部被上述第1位移部支承为能够向该第1位移部侧和与该第1位移部相反侧位移。
在第1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基础上,对于第3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而言,上述第1位移部被支承为能够倾动,上述第2位移部被上述第1位移部支承为能够倾动。
在第1方式~第3方式中任一个操作装置的基础上,对于第4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而言,还具备:第1传感器,其检测上述第1位移部的位移量;和第2传感器,其对上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上述第1位移部的位移量进行检测,在上述第1位移部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第1传感器的输出值和与上述第2传感器的输出值对应的值相加。
根据第1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限制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另外,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允许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这样,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确保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的位移量。
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限制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另外,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允许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由此,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旋转而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向第1位移部侧和与第1位移部相反侧位移。
在第3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限制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位移。另外,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允许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的位移。由此,在第3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倾动而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第2位移部相对于第1位移部而倾动。
在第4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中,在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用将第1传感器的输出值和与第2传感器的输出值对应的值相加的值来控制对象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主视图,且示出向左侧旋转了90°的状态。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主视图,且示出从图2所示的状态被进一步进行了向逆时针方向的操作的状态。
图4是与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图3对应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箭头5方向观察到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主视图,且示出从向左侧旋转了90°的状态被进一步进行了向逆时针方向的操作的状态。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
使用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示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时,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另外,各图中适当地表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RH表示车辆的右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箭头DOWN表示车辆的下方。箭头RR表示车辆的后方。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具备:因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旋转的第1位移部12;和以能够伸缩的状态被第1位移部12支承的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另外,操作装置10具备作为锁定部的伸缩锁定部19,上述伸缩锁定部19允许或者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
第1位移部12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状。该第1位移部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被经由轴体21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将第1位移部12与左右方向平行的状态下的第1位移部12的位置称为中立位置P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1位移部12在从中立位置P1起始向左侧在90°(参照图2)的范围旋转,和从中立位置P1起始向右侧在90°的范围内旋转。即,无法使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超过90°和向右侧旋转超过90°。此外,将第1位移部12位于中立位置P1、位于离开中立位置P1向左侧旋转不足90°的范围和位于离开中立位置P1向右侧旋转不足90°的范围的状态下的该第1位移部12的位置称为被作为第1位置的限制位置B1。另外,将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向左侧旋转了90°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或者从中立位置P1向右侧旋转了90°的状态的该第1位移部12的位置称为被作为第2位置的允许位置B2。
一个(左侧的)第2位移部14从第1位移部12的左侧的端部起朝向上方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上方而靠向轴体21侧地倾斜。另外,另一个(右侧的)第2位移部14从第1位移部12的右侧的端部起朝向上方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上方而靠向轴体21侧地倾斜。而且,上述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作为由车辆的乘坐者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把持的把持部发挥功能。
另外,作为一例,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通过在其内部具有伸缩机构等方式而能够向第1位移部12侧和与第1位移部12相反侧伸缩。此外,由实线示出位于中立位置P2的第2位移部14,分别由双点划线示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长最多的位置D1和相对于第1位移部12收缩最多的位置D2的第2位移部14。
作为一例,伸缩锁定部19与分别设置于左侧的第2位移部14的内部和右侧的第2位移部14的内部的伸缩机构一体地构成。作为一例,这些伸缩锁定部19通过切换通电状态等能够切换为允许状态与限制状态两个状态。而且,在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时,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另一方面,在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时,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此外,伸缩锁定部19的允许状态与限制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可以不是通过电结构而是通过机械结构来进行切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限制位置B1的状态下,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另外,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第1传感器30,其检测第1位移部12向左侧和右侧旋转的旋转角度(位移量);和左右一对第2传感器32,其分别检测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的伸缩量(位移量)。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能够应用于用于变更车辆的行进方向的操作。
如图1所示那样,车辆的乘坐者分别由左手和右手把持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而且,在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第1位移部12成为中立位置P1的方式保持着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的状态下,以车辆直行的方式控制车轮的转向角等。
此处,在第1位移部12位于限制位置B1的状态下,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在该状态下,第1位移部12的旋转量与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的移动量(第1位移部12的沿旋转方向周向的移动量)成为线性关系,第1位移部12旋转至与第2位移部14的移动量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上方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下方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向左侧旋转。而且,控制为在第1位移部12位于从中立位置P1起向左侧旋转不足90°的范围的状态下,使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旋转的旋转角度对应(基于从第1传感器30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另一方面,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上方并且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下方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向右侧旋转。而且,控制为在第1位移部12位于从中立位置P1起向右侧旋转不足90°的范围的状态下,使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旋转的旋转角度对应(基于从第1传感器30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
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控制为,若通过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上方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下方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从而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向左侧旋转90°(若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允许位置B2),则车轮向左侧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起始旋转的旋转角度(向左侧旋转90°)对应(基于从第1传感器30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此处,在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的状态下,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从该状态,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左侧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右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如图3所示那样,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伸长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收缩。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和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收缩量对应(基于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和从左右一对第2传感器32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控制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的状态下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此处,在上述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将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加和于来自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控制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另外,也可以将根据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和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收缩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进行预定计算而得到的值加和于来自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来控制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
另外,控制为,若通过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上方并且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下方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从而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向右侧旋转90°(若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允许位置B2),则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第1位移部12从中立位置P1起始旋转的旋转角度(向右侧旋转90°)对应(基于从第1传感器30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此处,在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的状态下,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右侧并且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左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伸长并且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收缩。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和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收缩量对应(基于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和从左右一对第2传感器32输出的输出值)的转向操纵角等(控制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的状态下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此处,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仅将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加和于来自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来控制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另外,也可以将通过根据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和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收缩量对应的来自第2传感器32的输出值进行预定计算而得到的值加和于来自第1传感器30的输出值,来控制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限制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或者向右侧旋转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因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所产生的位移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从而能够减少操作时的乘坐者的负担。特别是,能够减少因配置于下方的手(手臂)的扭转所引起的负担。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
使用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进行说明。此外,有时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中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2中,除了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能够向第1位移部12侧和与第1位移部12相反侧伸缩之外,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也能够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方倾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2具备作为锁定部的倾动锁定部23,上述倾动锁定部23允许或者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
作为一例,倾动锁定部23分别设置于左侧的第2位移部14与第1位移部12之间的交界和右侧的第2位移部14与第1位移部12之间的交界。作为一例,这些倾动锁定部23通过切换通电状态等能够切换为允许状态和限制状态这两个状态。而且,在倾动锁定部23成为允许状态时,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方倾动。另一方面,在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时,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方倾动。此外,倾动锁定部23的在允许状态与限制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可以不是通过电结构而是通过机械结构来进行切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而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并且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允许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而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并且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允许状态。
另外,在第1位移部12位于作为与允许位置B2不同位置的限制位置B1(参照图1)的状态下,一对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一对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相同,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能够应用于用于变更车辆的行进方向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中,在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并且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允许状态。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左侧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前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从由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向由实线示出的位置这侧伸长并且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从由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向由实线示出的位置这侧倾动。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和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倾动量对应的转向操纵角等(控制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的状态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2中,在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伸缩锁定部19成为限制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限制状态,并且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倾动锁定部23成为允许状态。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右侧的方式并且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前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伸长,并且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向前方倾动。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伸长量和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倾动量对应的转向操纵角等(控制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的状态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2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限制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或者向右侧旋转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因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倾动所产生的位移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2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允许一个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伸缩,并且允许另一个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从而能够减少操作时的乘坐者的负担。特别是,能够减少因配置于下方的手(手臂)的扭转产生的负担。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
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进行说明。此外,有时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中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标注同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等对应的构件和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4的特征在于,以L字状形成的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能够相对于第1位移部12旋转。此处,一侧的第2位移部14中的靠第1位移部12侧的端部14A经由销36而与第1位移部12中被轴体21支承的部分的一侧连结。另外,另一侧的第2位移部14中的靠第1位移部12侧的端部14B经由销36而与第1位移部12中被轴体21支承的部分的另一侧连结。由此,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能够分别以一对销36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倾动)。另外,通过作为锁定部的一对折曲锁定部38,使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绕销36的折曲被限制或者被允许。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等相同,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能够应用于用于变更车辆的行进方向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中,在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折曲锁定部38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折曲锁定部38成为限制状态。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左侧的方式并且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右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仅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从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向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侧绕一个销36旋转。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左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旋转量对应的转向操纵角等(控制为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旋转90°的状态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34中,在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由左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折曲锁定部38成为允许状态并且由右手把持的第2位移部14这侧的折曲锁定部38成为限制状态。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以使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右侧的方式并且以使由右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朝向左侧的方式对左右一对第2位移部14输入操作力,则仅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绕另一个销36旋转。由此,控制为车轮向右侧转向的转向角等成为与由左手把持着的第2位移部14的旋转量对应的转向操纵角等(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右侧旋转90°的状态下的转向操纵角等增加)。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4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第1位移部12向左侧或者向右侧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因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的旋转而产生的位移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4中,在第1位移部12位于允许位置B2的状态下,允许一个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旋转,并且限制另一个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旋转,从而能够减少操作时的乘坐者的负担。特别是,能够减少因配置于下方的手(手臂)的扭转所产生的负担。
(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
接下来,使用图7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4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4具备:第1位移部12,其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倾动;和第2位移部14,其被第1位移部12支承为能够倾动。另外,操作装置24具备作为锁定部的倾动锁定部25,上述倾动锁定部25允许或者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
第1位移部1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该第1位移部12的下端部被具有未图示的倾动机构的基座部26支承。而且,该第1位移部12相对于基座部26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倾动。由此,车辆的乘坐者能够在把持了后述的第2位移部14的状态下,使第1位移部12倾动。此外,将第1位移部12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状态的第1位移部12的位置称为中立位置P1。另外,图7中,由实线示出第1位移部12配置于中立位置P1的状态,分别由双点划线示出第1位移部1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和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此外,第1位移部12位于中立位置P1、位于离开中立位置P1但没到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范围和位于离开中立位置P1但没到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范围的状态下的该第1位移部12的位置称为作为第1位置的限制位置B1。另外,将第1位移部12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称为作为第2位置的前侧允许位置B2F。并且,将第1位移部12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称为作为第2位置的后侧允许位置B2R。
第2位移部14经由未图示的倾动机构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范围倾动的方式受到第1位移部12的上端部支承。此外,图7中,由实线示出第2位移部14配置于中立位置P2的状态,分别由双点划线示出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位置P2FR和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2RR。
作为一例,倾动锁定部25与能够使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的倾倒机构一体设置。作为一例,该倾动锁定部25通过切换通电状态等能够切换为限制状态、第1允许状态、第2允许状态这3个状态。而且,在倾动锁定部25成为限制状态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倾动受到限制。另外,在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1允许状态时,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前方倾动,并且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后方倾动。并且,在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2允许状态时,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后方倾动,并且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前方倾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限制位置B1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限制状态。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前侧允许位置B2F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1允许状态。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后侧允许位置B2R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2允许状态。此外,倾动锁定部25的限制状态、第1允许状态、第2允许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可以不是通过电结构而是通过机械结构来进行切换。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4能够应用于以下的操作。
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中立位置P1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限制状态,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倾动受到限制。在该状态下,车辆的变速机成为空挡状态,车辆的动力单元的动力无法传递至车轮。
另外,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中立位置P1的状态下,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前方的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向前方倾动。而且,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状态并且第2位移部14配置于中立位置P2的状态下,车辆的变速机成为能够后退的状态,车辆能够后退。
另外,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1允许状态,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前方倾动,并且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后方倾动。在该状态下,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前方的操作力,则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方倾动。而且,在第2位移部14配置于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2FR的状态下,成为车辆的电动驻车制动器为工作状态的状态,车辆无法移动。此外,从该状态,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后方的操作力,则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状态下,第2位移部14倾动至中立位置P2。另外,若车辆的乘坐者对位于中立位置P2的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后方的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向中立位置P1侧倾动。
另一方面,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中立位置P1的状态下,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后方的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向后方倾动。而且,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状态并且第2位移部14配置于中立位置P2的状态下,车辆的变速机成为能够前进的状态,车辆能够前进。
另外,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状态下,倾动锁定部25成为第2允许状态,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后方倾动,并且限制第2位移部14相对于中立位置P2向前方倾动。在该状态下,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后方的操作力,则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后方倾动。而且,在第2位移部14配置于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2RR的状态下,车辆的变速机成为动力模式、节能模式,以使车辆的变速机成为更低的传动比或者更高的传动比的方式进行降档或者升档。此外,从该状态起,若车辆的乘坐者对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前方的操作力,则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状态下,第2位移部14倾动至中立位置P2。另外,若车辆的乘坐者对位于中立位置P2的第2位移部14输入向前方的操作力,则第1位移部12向中立位置P1侧倾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4中,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状态或者配置于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状态(第1位移部12向前方或者向后方的倾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因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而产生的位移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4中,在第1位移部12配置于向前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FR的状态或者配置于向后侧最大程度倾动的位置P1RR的状态下,允许第2位移部14相对于第1位移部12倾动,从而能够减少操作时乘坐者的负担。特别是,能够减少用于使第1位移部12倾动的负担。
此外,对将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22用作进行用于改变车辆的朝向的操作的操作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22用作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4那样的进行用于变速等动作的操作的操作装置。另外,也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22来作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24那样的进行用于变速等动作的操作的操作装置。另外,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上述以外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2020年3月5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20-38116号的公开而言,通过参照将其整体引用至本说明书。

Claims (8)

1.一种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位移部,其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位移;
第2位移部,其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且通过被车辆的乘坐者操作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位移部位移;以及
锁定部,其在所述第1位移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所述第1位移部位移,在所述第1位移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允许所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所述第1位移部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位移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2位移部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为能够向该第1位移部侧和与该第1位移部相反侧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由车辆的乘坐者的左手和右手把持的一对所述第2位移部以能够伸缩的状态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起始向一侧旋转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伸长,并且另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收缩,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起始向另一侧旋转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另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伸长并且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收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由车辆的乘坐者的左手和右手把持的一对所述第2位移部以能够伸缩并且能够倾动的状态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一侧旋转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伸长并且另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倾动,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另一侧旋转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另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伸长并且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倾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由车辆的乘坐者的左手和右手把持的一对所述第2位移部以能够倾动的状态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一侧旋转而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倾动,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另一侧旋转而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另一个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倾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位移部被支承为能够倾动,
所述第2位移部被所述第1位移部支承为能够倾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一侧倾动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向一侧倾动,
在所述第1位移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另一侧倾动而使该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2位移部能够向另一侧倾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1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第1位移部的位移量;和第2传感器,其对所述第2位移部相对于所述第1位移部的位移量进行检测,
在所述第1位移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第1传感器的输出值和与所述第2传感器的输出值对应的值相加。
CN202180017470.7A 2020-03-05 2021-01-27 操作装置 Pending CN1151908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8116A JP2021140492A (ja) 2020-03-05 2020-03-05 操作装置
JP2020-038116 2020-03-05
PCT/JP2021/002861 WO2021176900A1 (ja) 2020-03-05 2021-01-27 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0852A true CN115190852A (zh) 2022-10-14

Family

ID=7761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7470.7A Pending CN115190852A (zh) 2020-03-05 2021-01-27 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3177A1 (zh)
JP (1) JP2021140492A (zh)
CN (1) CN115190852A (zh)
WO (1) WO2021176900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3224A (en) * 1991-08-29 1992-07-28 Prins Steven P Handlebars with biaxial adjustment
WO2007042758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New Concept Gaming Limited Controller
CN103189578A (zh) * 2010-10-29 2013-07-03 意大利凯斯纽荷兰股份公司 用于履带车辆的控制和转向装置
CN104417597A (zh) * 2013-08-28 2015-03-1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装置
US10099664B2 (en) * 2017-03-02 2018-10-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djustable brake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38788B (de) * 1962-09-01 1967-04-13 Alfred Grossbach Progressive Lenkung fuer Kraftfahrzeuge
JPH11342819A (ja) * 1998-06-02 1999-12-1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258959A (ja) * 2001-02-28 2002-09-13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車両運転装置
JP4706135B2 (ja) * 2001-06-26 2011-06-22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下方に備えられた変速指令操作機構
US20030146040A1 (en) * 2002-02-04 2003-08-07 Dybalski Ronald Henry Dual-mode drive-by-wire steering system
JP4222010B2 (ja) * 2002-11-27 2009-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
JP2004352124A (ja) * 2003-05-29 2004-12-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ドル構造
JP4193664B2 (ja) * 2003-10-01 2008-1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操舵入力装置
DE102004033741B3 (de) * 2004-07-13 2006-01-19 Stähle, Kurt Lenkadapter für Kraftfahrzeuge
JP4387935B2 (ja) * 2004-12-08 2009-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作装置
US7665748B2 (en) * 2005-03-10 2010-02-23 Niigata University Driving mode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5087001B2 (ja) * 2005-10-12 2012-11-28 ナルディ−パ−ソナル エッセピア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210383A (ja) * 2006-02-08 2007-08-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4640220B2 (ja) * 2006-03-09 2011-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08054536A (ja) * 2006-08-30 2008-03-1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レバー
JP2008100634A (ja) * 2006-10-20 2008-05-01 Toyota Motor Corp 操作装置
JP2008175120A (ja) * 2007-01-18 2008-07-3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操作装置
JP5131522B2 (ja) * 2007-09-10 2013-01-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EP2554454B1 (en) * 2010-03-29 2017-03-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device
DE102015225522A1 (de) * 2015-12-17 2017-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für eine steer-by-wire Lenkung
DE102016225452A1 (de) * 2016-12-19 2018-06-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8128135A1 (de) * 2018-11-09 2020-05-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handhabe eines Fahrzeugs
DE102018128419A1 (de) * 2018-11-13 2020-05-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handhabe eines Fahrzeugs mit einer drehbar gelagerten Querstruktur
JP7489783B2 (ja) * 2020-02-14 2024-05-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操作装置
DE102020110151A1 (de) * 2020-04-14 2021-10-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20118868A1 (de) * 2020-07-16 2022-01-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20118869A1 (de) * 2020-07-16 2022-01-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vorrichtung
DE102021003987A1 (de) * 2021-08-03 2021-09-23 Daimler Ag Lenkhandhabe für einen Kraftwag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3224A (en) * 1991-08-29 1992-07-28 Prins Steven P Handlebars with biaxial adjustment
WO2007042758A1 (en) * 2005-10-14 2007-04-19 New Concept Gaming Limited Controller
CN103189578A (zh) * 2010-10-29 2013-07-03 意大利凯斯纽荷兰股份公司 用于履带车辆的控制和转向装置
CN104417597A (zh) * 2013-08-28 2015-03-18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装置
US10099664B2 (en) * 2017-03-02 2018-10-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djustable brake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3177A1 (en) 2023-03-23
WO2021176900A1 (ja) 2021-09-10
JP2021140492A (ja)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04721B2 (ja) 多軸車両用操舵システム
JP4534944B2 (ja) 乗り物
JP4640220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5422251B2 (ja) 車両
JP2005112300A (ja) 乗り物
JP5207054B2 (ja) 可変剛性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CN115190852A (zh) 操作装置
TWI749117B (zh) 具有兩個前轉向輪及具有可變轉向傳動比之駕駛手把的機車
JP5202078B2 (ja) 自動三輪車
US20230128403A1 (en) Operation device
JP4258598B2 (ja) 運転操作装置
WO2020138395A1 (ja) 操舵される前輪を備える傾斜車両
JP2007153024A (ja) 車両
JP3882306B2 (ja) 運転操作装置
JP4780178B2 (ja) 乗り物
JP2011046275A (ja) 車両
JP2007210383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6444709B2 (ja) 歩行型作業機における変速規制機構
JP2024001626A (ja) 操舵装置
KR100622489B1 (ko) 동력조향장치의 기어박스구조
JP2007283792A (ja) 操舵装置
JP4811107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18074853A (ja) リーン機構を備える車両の制御装置
JP4405278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H0236786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0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