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8935A -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8935A
CN115188935A CN202210660958.8A CN202210660958A CN115188935A CN 115188935 A CN115188935 A CN 115188935A CN 202210660958 A CN202210660958 A CN 202210660958A CN 115188935 A CN115188935 A CN 115188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sphorus
carbon
binary
lithium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09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洁
刘成
向黔新
周朝毅
李路
胡安生
武阳
王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Zhenhua Yilong E Chem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Guizhou Zhenhua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Zhenhua Yilong E Chem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Guizhou Zhenhua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Zhenhua Yilong E Chem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Guizhou Zhenhua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Zhenhua Yilong E Ch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6095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89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88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89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是锂化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本发明还提供了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a)将磷源和碳基材料置于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加热,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b)将步骤(a)中得到的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用锂源进行锂化处理。本发明制备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较高的导电性,还保证了高的首次库伦效率。

Description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11376368.7、发明名称为“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申请日为2019年12月27日的母案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在众多二次电池体系中脱颖而出,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已成功占据了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然而随着一些新型储能设备如动力电池和固定式储能电站的兴起,对二次电池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动力电池不仅需要高的能量密度,还需要具有高的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但是现在主要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由于其电极电位较低,在大电流密度下容易形成“锂枝晶”,从而造成安全隐患。而一种具有“零应变”的尖晶石结构Li4Ti5O12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电极电位(1.5V vs Li/Li+),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形成“锂枝晶”,安全性能较高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然而,其低的理论比容量(175mAh/g),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广泛应用。磷作为一种新兴的负极材料,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环境友好、高比容量等优点,逐渐发展为负极研究的重点。另外,相比于硅(0.4V vs Li/Li+)、石墨(0.1Vvs Li/Li+)负极,其电极电位更高(0.7Vvs Li/Li+),有利于实现动力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的安全性。然而,磷导电性差和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的问题限制了磷的发展。
磷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白磷、无定型红磷、紫磷、纤维状磷、黑磷、蓝磷,其中,无定型红磷、紫磷、黑磷、蓝磷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已在实验上或理论计算上得到了证实。近年来,研究者为了发挥磷高理论比容量的优势,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红磷或黑磷与导电性较好的碳基材料进行复合,根据磷与碳的维度(D)、结合方式不同,可以形成多种磷/碳二元拓扑结构。如刘成等在“磷-碳二元拓扑结构设计及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储能科学与技术》,第七卷第六期)中介绍了磷-碳二元拓扑结构,包括红磷/碳的二元拓扑结构0D/0D、0D/1D、1D/1D、0D/2D、2D/2D、0D/3D及黑磷/碳的二元拓扑结构0D/0D、0D/1D、2D/2D,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9148870A中将表面氧化、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石墨与纳米管作为基底材料,与红磷固体粉末进行混合封管,高温焙烧,有效的将红磷填到基底材料的层间距中,形成了0D(红磷)/2D(碳)结构,这些磷-碳二元拓扑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缓解其在锂离子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引起的结构的坍塌和粉化问题,提高磷负极的循环稳定性,但其首次库伦效率较低,且大倍率充放电性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磷基复合负极材料大倍率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库伦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设计出一种具有限域效应的磷碳二元拓扑结构及改性方式,旨在提高磷基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为此,本发明提供如下第一套技术方案。
一种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是锂化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
优选地,根据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磷是无定型红磷、紫磷、纤维状磷,黑磷或蓝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碳是一维管状碳基材料、二维层状碳基材料或3维多孔碳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用包覆材料包覆磷源,然后进行高温碳化,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
(b)将步骤(a)中得到的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用锂源进行锂化处理。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包覆材料为热解后形成碳或氮掺杂碳基材料的物质。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包覆材料为有机胺类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包覆材料为多巴胺。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磷氧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五氧化二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化温度为300-10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化温度为350-8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化温度为500-7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180-4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包覆材料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3:1-30:1。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第二种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将磷源和碳基材料置于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加热,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
(b)将步骤(a)中得到的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用锂源进行锂化处理。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红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石墨、膨胀石墨、石墨酸或多孔碳。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3:1-30:1。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的加热温度是400-500℃,碳基材料的加热温度是200-35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180-4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第三种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将碳基材料和锂源混合,用锂源对碳基材料进行锂化处理,得到锂化碳基材料;
(b)将步骤(a)中得到的锂化碳基材料和磷源混合加热,得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石墨、膨胀石墨或多孔碳。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膨胀石墨。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1:2-10:1。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200-8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200-5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b)步骤中的加热温度为200-4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b)步骤中的加热时间为1-4hr。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第四种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将磷源和锂源混合,用锂源对磷源进行锂化处理,得到磷化锂材料;
(b)将步骤(a)中得到的磷化锂材料和碳基材料混合加热,得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200-8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200-4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b)步骤中的加热温度为200-4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b)步骤中的加热时间为1-4hr。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膨胀石墨或石墨酸。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膨胀石墨。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1:1-20:1。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第五种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将磷源和导电碳材料通过球磨或手磨方式直接混合。
(b)将步骤(a)中得到的磷碳复合材料与锂源混合加热,得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石墨、多孔碳、活性炭、碳纳米管。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碳基材料是碳纳米管。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1:1-15:1。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200-800℃。
优选地,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其中,锂化处理温度为300-50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其活性物质为上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含上述锂离子电池负极。
另外,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还提供如下第二套技术方案。
1.一种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是锂化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该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磷源和碳基材料置于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加热,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
(b)将步骤(a)中得到的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用锂源进行锂化处理。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优选磷源为红磷;
或者,进一步优选地,碳基材料是石墨、膨胀石墨、石墨酸或多孔碳。
3.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的加热温度是400-500℃,碳基材料的加热温度是200-350℃。
4.根据任一技术方案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锂化处理温度为180-400℃。
5.根据任一技术方案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6.根据任一技术方案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3:1-30:1。
7.技术方案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8.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磷是无定型红磷、紫磷、纤维状磷,黑磷或蓝磷。
9.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碳是一维管状碳基材料、二维层状碳基材料或3维多孔碳材料。
10.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其活性物质为任一技术方案1-6所述的方法制备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或任一技术方案7-9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1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含技术方案10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1)与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相比,本发明制备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较高的导电性。(2)预锂化过程中,单质磷与碳基底材料表面形成了具有高离子导电性的磷化锂、氧化锂或氮化锂等材料,优化了SEI膜成分。(3)相比于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预锂化相当于对负极的一次补锂过程,保证了高的首次库伦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TEM图(20万倍);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3得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XRD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3得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SEM图(5万倍);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4得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SEM图(3万倍);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7得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是锂化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磷包括无定型红磷、紫磷、纤维状磷,黑磷、蓝磷。碳包括一维管状碳基材料、二维层状碳基材料或3维多孔碳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四种制备方法:(1)先将单质磷限域到碳基材料内,然后进行锂化处理。(2)先对碳基材料进行锂化处理,然后再将磷限域到碳基材料中。(3)先对磷进行锂化处理,然后将其限域到碳基材料中。(4)先将磷源和导电碳材料通过球磨或手磨方式直接混合,然后进行锂化处理。在第(1)种制备方法中,将单质磷限域到碳基材料内形成磷碳二元拓扑结构的方法包括两种方式:(Ⅰ)“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对磷源进行包覆,然后进行高温碳化;(Ⅱ)“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将单质磷引入到碳基材料内。
在上述方法中,锂化处理所用的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碳基材料为石墨、膨胀石墨、石墨酸或多孔碳。
在方法(1)(I)中,锂源与磷源的用量比为按锂与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1-1:200,磷源与包覆材料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3:1-30:1。锂化处理的温度为180~400℃。包覆材料为热解后形成碳或氮掺杂碳基材料的物质;碳化温度为300~1000℃。
优选地,所述的磷源为磷氧化合物,包覆材料为有机胺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碳化温度为350~800℃。
更优选地,所述的磷源为P2O5或红磷,包覆材料为多巴胺,碳化温度为500~700℃。
在方法(1)(Ⅱ)中,将磷源和碳基材料置于同一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加热,磷源的加热温度是400-500℃,碳基材料的加热温度是200-350℃,使二者反应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然后再用锂源将其锂化,锂化处理温度为180-400℃。
在方法(2)中,碳基材料为石墨、膨胀石墨或多孔碳;锂化处理温度为200-800℃;磷源为单质磷及热解后可以形成的单质磷或磷氧化合物的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的碳基材料为膨胀石墨;锂化温度为200~500℃;磷源为单质磷。
在方法(3)中,磷源为单质磷,锂化温度为20-800℃,碳基材料为膨胀石墨或石墨酸。
优选地,所述锂源为锂箔;锂源与磷源的用量比为按锂与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1-1:200,锂化处理的温度为200-400℃;碳基材料为膨胀石墨。
在方法(4)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优选为单质磷;碳基材料是石墨、多孔碳、活性炭、碳纳米管,优选是碳纳米管;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优选为锂箔;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1:1-15:1,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锂化处理温度为200-800℃,优选为300-50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各仪器型号和参数条件如下:
XRD:采用布鲁克D8-Focus X射线衍射仪,测试范围为20~70°,扫描速率为5°/min;
TEM:采用JEM-2100型透射电镜(TEM);
SEM:采用日立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实施例1
取1g红磷于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2mg/mL的多巴胺溶液150mL(溶剂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Tris-HCl)),室温下搅拌72h,抽滤、干燥。将所得的样品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氛下于500℃高温煅烧3h,得到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在上述复合材料中,热解形成的碳包覆在磷的表面。取0.5g 0D磷/3D碳与0.02g锂箔混合后于铁坩埚中,在手套箱中300℃加热1h,待自然冷却充分研磨,300℃加热1h,得到预锂化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
以本实施例得到的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按其与导电炭黑(SP)、粘接剂聚偏氟乙烯(PVDF)的重量比为80:10:10,压到直径12mm泡沫镍基底上。以金属锂为负极,直径为16mm的Cegard2300微孔聚丙烯膜作为隔膜,组装的电池为CR2032型扣式电池。
循环测试:用蓝电测试系统测试时,温度为室温,采用恒流充放电,电压控制范围为0.01~3V,以100mA/g电流密度进行恒流充放电。
其中充(放)电比容量=充(放)电容量/活性物质质量,循环上述容量测试过程,得到n次容量保持率=第n次放电比容量/首次放电比容量。
大倍率测试:用蓝电测试系统测试时,温度为室温,采用恒流充放电,电压控制范围为0.01~3V,以1000mA/g电流密度进行恒流充放电。
实施例2
取1g红磷于250mL四口烧瓶中,加入2mg/mL的多巴胺溶液150mL(溶剂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Tris-HCl)),搅拌72h,抽滤、干燥。将所得的样品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氛下于600℃高温煅烧3h,得到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取0.5g 0D磷/3D碳与0.02g锂箔混合后置于铁坩埚中,在手套箱中300℃加热1h,自然冷却后充分研磨,300℃加热1h,得到预锂化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减小,而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与可逆容量均有所提升。推测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温度上升,从碳核内蒸发出的磷增多,复合材料中磷减少,比容量下降。而随着温度升高,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增加,有利于材料导电性的提高。
实施例3
取0.9g黑磷与0.3g碳纳米管通过球磨混合后,置于铁坩埚中,加入0.6g锂箔,在手套箱中300℃加热1.5h,待自然冷却充分研磨,500℃加热1h,得到预锂化0D磷/1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
图2为预锂化0D磷/1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的XRD图,预锂化后,复合材料中的磷转变为磷化锂LixP(x=1,3)。图3为预锂化0D磷/1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的SEM图,从图可以看出锂化后的复合材料仍呈现出0D/1D二元拓扑结构,碳纳米管表面变粗糙,这可能是由于碳纳米管表面形成了磷化锂颗粒所致。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00mA/g下,首周放电比容量可达1847.8,首周库伦效率可达87.2%,当电流密度达1000mA/g时,循环10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667.3mAh/g。
实施例4
取1g红磷与1g膨胀石墨分别置于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以温度为450℃加热红磷,膨胀石墨所在温区温度为300℃,反应4h得0D磷/2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取0D磷/2D碳0.5g与0.02g锂箔混合后于铁坩埚中,在手套箱中300℃加热1h,待自然冷却后充分研磨,300℃加热1h,得到预锂化0D磷/2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图4)。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其倍率性能大幅度提升。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膨胀石墨层间丰富的官能团与P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作用力。
实施例5
取0.5g膨胀石墨与0.02g锂箔混合后,置于铁坩埚中,于手套箱内300℃煅烧2h,得到锂化的膨胀石墨,加入0.5g红磷混合后,300℃加热2h,得到预锂化0D磷/2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首周放电比容量可达1698.6mAh/g,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4.7%,且在10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512.4mAh/g。
实施例6
取0.5g红磷与0.02g锂箔混合后,置于铁坩埚中,于手套箱内300℃煅烧2h后450℃煅烧2h,得到磷化锂材料,加入0.5g膨胀石墨混合后300℃加热3h,得到预锂化0D磷/2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与实施例4相比,其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均有所下降。
实施例7
取1.0g P2O5于四口烧瓶中,加入120mL摩尔浓度为0.1mol/L盐酸,滴加480μL苯胺,搅拌0.5h,逐滴滴加质量分数为1%的过硫酸铵80mL,在冰水浴中,以600rpm转速下搅拌24h得到聚苯胺包覆的P2O5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置于管式炉中,400℃煅烧3h,得到。取0.5g碳包覆磷多孔复合材料于铁坩埚中,加入0.05g锂箔,在手套箱中300℃加热1.5h,待自然冷却充分研磨,400℃加热1h,得到预锂化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图5)。
以本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物为活性物质,参考实施例1中的原料与装配过程组装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00mA/g下,首周放电比容量可达1804.3,首周库伦效率可达86.1%,当电流密度达1000mA/g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782.6mAh/g,循环10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645.2mAh/g。
对比例1
0D磷/3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增加了锂化步骤,而对比例1中没有锂化步骤。对比例1在100mA/g电流密度下所得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912.5mAh/g,但首周库伦效率仅为52.4%,当电流密度为1000mA/g时,循环1000周后,仅能保持289.8mAh/g的放电比容量。
对比例2
0D磷/2D碳的二元拓扑结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增加了锂化步骤,而对比例2中没有锂化步骤。在电流密度为100mA/g充放电时,对比例2所得的首周比容量为1816.8mAh/g,首周库伦效率为61.2%,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50.3%,当电流密度为1000mA/g时,循环1000周后放电比容量为312.5mAh/g。
表1实施例中各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Figure BDA0003690424920000131
由表1可以看出,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时,可以明显提高磷基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以上是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详细介绍,以上实施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和原理,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这些改变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是锂化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该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磷源和碳基材料置于管式炉腔的两个加热温区加热,得到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其中,x和y均为整数,且0≤x<3,1≤y≤3;
(b)将步骤(a)中得到的二元拓扑结构x维磷/y维碳用锂源进行锂化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为单质磷或热解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单质磷的化合物;优选磷源为红磷;
或者,进一步优选地,碳基材料是石墨、膨胀石墨、石墨酸或多孔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的加热温度是400-500℃,碳基材料的加热温度是200-350℃。
4.根据任一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为锂箔、锂粉、熔融锂、无机锂盐或Li-有机复合物溶液;
优选地,锂化处理温度为180-400℃。
5.根据任一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锂源与磷源按锂与磷的元素质量比为1:1-1:200。
6.根据任一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磷源与碳源按磷与碳的元素质量比为3:1-30:1。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磷是无定型红磷、紫磷、纤维状磷,黑磷或蓝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其中,碳是一维管状碳基材料、二维层状碳基材料或3维多孔碳材料。
10.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其活性物质为任一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制备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或任一权利要求7-9所述的预锂化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
1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含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
CN202210660958.8A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51889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0958.8A CN115188935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6368.7A CN111146423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0958.8A CN115188935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6368.7A Division CN111146423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8935A true CN115188935A (zh) 2022-10-14

Family

ID=70520952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0958.8A Pending CN115188935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1740.4A Pending CN115188936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6544.6A Active CN115084465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1470.7A Pending CN115332493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其制法和应用
CN201911376368.7A Active CN111146423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1740.4A Pending CN115188936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6544.6A Active CN115084465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202210661470.7A Pending CN115332493A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其制法和应用
CN201911376368.7A Active CN111146423B (zh) 2019-12-27 2019-12-27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11518893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5765A (zh) * 2021-12-28 2022-04-0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磷化锂/碳纳米管@多孔碳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56020A (zh) * 2022-05-18 2022-08-3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Li3P晶体粉体的制备方法、Li3P晶体粉体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8626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Method for preparing black phosphorus or black phosphorus-carbon composite,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the prepared black phosphorus or black phosphorus-carbon composite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6663775A (zh) * 2014-02-13 2017-05-10 罗克伍德锂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提高的容量的原电池和(部分)锂化的锂电池组阳极和制造合成石墨嵌入化合物的方法
CN107623118A (zh) * 2017-09-30 2018-01-23 三峡大学 一种首次库伦效率提高的磷掺杂多孔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034281A (zh) * 2018-04-12 2019-07-19 南方科技大学 磷/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84861A (ja) * 2008-02-05 2009-08-20 Seoul National Univ Industry Foundation 黒燐及び黒燐炭素複合体の製造方法、製造された黒燐及び黒燐炭素複合体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の使用方法
CN101533900B (zh) * 2009-03-18 2012-05-16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电化学可逆储锂的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4752A (zh) * 2009-07-22 2009-12-16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磷/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21392A1 (de) * 2014-02-13 2015-08-20 Rockwood Lithium GmbH Stabilisierte (teil)lithiierte graphitmaterialie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für lithiumbatterien
US11398627B2 (en) * 2015-06-12 2022-07-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athode additiv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S10879535B2 (en) * 2017-03-20 2020-12-29 North Carolina Agricultural And Technical State University Prelithiated silicon particl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KR102016929B1 (ko) * 2017-10-31 2019-09-02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고용량 및 장수명 특성을 갖는 흑린/탄소나노튜브 복합소재,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극
CN110391398B (zh) * 2018-04-23 2023-10-13 香港科技大学 黑磷/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复合电极的柔性锂离子电池
CN110071265A (zh) * 2019-04-02 2019-07-3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硅碳负极预锂化方法
CN110071264B (zh) * 2019-04-02 2021-04-3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膜层结构预锂化硅碳负极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8626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Method for preparing black phosphorus or black phosphorus-carbon composite,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the prepared black phosphorus or black phosphorus-carbon composite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6663775A (zh) * 2014-02-13 2017-05-10 罗克伍德锂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提高的容量的原电池和(部分)锂化的锂电池组阳极和制造合成石墨嵌入化合物的方法
CN107623118A (zh) * 2017-09-30 2018-01-23 三峡大学 一种首次库伦效率提高的磷掺杂多孔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034281A (zh) * 2018-04-12 2019-07-19 南方科技大学 磷/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6423A (zh) 2020-05-12
CN115084465A (zh) 2022-09-20
CN115084465B (zh) 2023-08-11
CN115332493A (zh) 2022-11-11
CN111146423B (zh) 2023-05-16
CN115188936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69825B (zh)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氧化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682359B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具有该负极的电池
CN101969112B (zh) 锂离子电池用正、负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CN104362296B (zh)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269982B (zh) 一种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1362254A (zh) 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磷掺杂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467111B (zh) 一种导电碳基底负载石墨烯气凝胶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98326B (zh) 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有机磷化锡/氧化石墨复合材料
CN108598394B (zh) 碳包覆磷酸钛锰钠微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67928B (zh) 氟掺杂碳包覆氧化硅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CN111180709A (zh) 碳纳米管、金属铜共掺杂草酸亚铁锂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4938B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化钼/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CN113526483A (zh) 一种磷铁钠矿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505246A (zh) 一种多级多孔结构四氧化三锰/碳纳米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600713A (zh) 一种掺杂多孔碳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碱金属离子电池
CN108899499B (zh) 基于Sb/Sn磷酸盐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08400296B (zh) 异质元素掺杂四氧化三铁/石墨烯负极材料
CN107946564B (zh) 富钠锰基Na4Mn2O5/Na0.7MnO2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417800A (zh) 一种石墨烯包覆石墨/金属复合粉体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9037632A (zh) 一种纳米钛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5084465B (zh) 预锂化的二元拓扑结构磷/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105702938B (zh) 一种铁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279663B (zh) 一种硼酸盐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110231B (zh) 一种碳包覆Fe4N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048753B (zh) 一种氧化铁掺杂磷原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